六堡茶营销策划书

2024-04-23

六堡茶营销策划书(共4篇)

篇1:六堡茶营销策划书

苍梧县加快六堡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2017-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六堡茶产业发展,促进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把六堡茶产业培育成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财政增长,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的要求,结合“十三五”规划及我县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梧州市委、市政府打造“百亿茶产业”的重大决定,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产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为主题,大健康、大旅游产业为依托,紧紧抓住产业发展机遇,通过“扩基地、提品质、强品牌、优销售”,使六堡茶成为我县具有特色、永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以茶兴县,以茶富民,加快我县六堡茶产业的振兴,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服务于广西和梧州的区域发展战略,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服务于中国茶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总体目标

六堡茶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扩大六堡茶种植面积,改造低产茶园,提高六堡茶产量,保护和发展六堡茶原生品种,建设六堡茶标准化茶园,提升六堡茶质量管理水平,保护和传承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不断提高六堡茶品牌知名度和社会经济效益。以六堡镇建设广西特色生态农业名镇为契机,将我县建设成为集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科研、茶文化研究、茶产品研发、茶保健养生、制作技艺传承及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广西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和“旅游名镇”。

以六堡镇为建设中心,辐射全县各镇,每年新增茶园面积8000亩以上,每镇每年建设好一个标准化茶园,通过规模种植,进一步推动六堡茶产业发展。到2020年,全县六堡茶面积发展到10万亩,毛茶总产量达3000吨以上,六堡茶加工企业达50家以上,茶产业综合年产值超30亿元。同时,加快推进以茶园观光、度假休闲、茶文化展示、茶叶采制、保健养生茶产品等为主的茶旅游开发,加快茶产业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完善六堡茶产业化指挥部,县主要领导任指挥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六堡茶产业发展局,从县茶业、农业、林业、财政、审计、食药监、交通、科技等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负责全县茶产业规划的指导、协调、管理及项目建设、验收等工作,出台具体的项目扶持措施、验收标准及奖励办法,确保六堡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服务能力。我县茶园多建在山区,基础设施较差,道路、滴灌、喷灌、耕作机械、修剪机械、采摘机械等现代设施应用率极低,需要完善这些方面的基础设施。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示范推广、检测检验、专业培训、技术指导等服务管理手段落后,需要重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技术培训,壮大人才队伍,加强服务能力,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茶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开展六堡茶品种品系及优良单株选育工作。六堡茶为我县原生当家品种,由于长期自然繁育,品种混杂,性状品质不一,产量不高,开展六堡品系选育,有利于六堡茶提纯复壮,加速开展六堡茶品种品系选育工作,同时将单株选育工程列入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品系选育及单株选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排。经费预算50万元/年。

(四)加强六堡茶技术协作。加强与国家茶叶研究所、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梧州市茶叶研究院以及省外设茶专业高等院校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协作,进一步提高我县六堡茶在种植、加工、品牌建设和产品营销等方面的技术含量。技术协作服务费纳入财政预算按排。经费预算20万元/年。

(五)茶叶标准化体系及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按照国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产品的生产标准,建立完善我县六堡茶标准化体系,规范传统六堡茶的生产、加工和包装,逐步实现传统六堡茶产品标准化。加强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依托县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充实检测力量。县、镇建立监测网点,逐步完善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做好对县、镇监管人员的专题培训,学习掌握茶叶基本知识,明确各类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重点检查经营主体资格是否合法,依法督促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严厉打击无证无照、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茶叶违法经营行为。配合工商、质监、农产品检验中心,做好茶叶质量的抽样检验工作,杜绝有质量问题的茶叶流入市场。经费预算25万元/年。

(六)低产茶园改造。采取改土、改树、改园、改善管理等措施,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争取到2020年完成我县50%以上低产茶园的改造,全面提高我县茶叶单位面积产量。

(七)完善配套政策。积极引导茶园使用权流转,适度向专业大户集中,利用林业用地开发茶园的,林业部门要优先为其办理林地占用手续。按照农机补贴政策,认真落实茶叶机械补助。深化土地流转机制改革,重点茶镇在集中规划用地时,优先考虑茶厂、茶园建设用地,并将茶厂建设用地纳入农业用地范畴。

(八)政策扶持,多元投入。制定扶持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政策扶持制度,强化政策执行力度。以政府扶持为引导,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增强茶产业发展后劲。鼓励茶企收购茶农鲜叶,与茶农签订协议,形成合作。设立六堡茶产业政府补偿基金,制订企业信贷担保制度和企业贷款贴息办法。金融机构要增加信贷规模,加大支持力度,激发广大茶企业不断投入扩大再生产。

(九)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实施创新发展战略,鼓励茶企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对创新企业加强指导扶持,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市场化、产业化和规模化。

(十)加快六堡茶宣传工作力度。建设苍梧县六堡茶宣传、电商等综合网站,做好六堡茶对外宣传、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对外信息宣传平台。依托国内国际知名电商企业平台,打造苍梧县镇、村、农户电商网络,不断提升六堡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份额。

(十一)对利用互联网发展六堡茶的电商、网店等涉茶项目予以扶持。鼓励六堡茶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扶持六堡茶企业、经销商到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及其他大城市营销宣传六堡茶。

四、项目奖励扶持

县财政每年安排680万元资金,对六堡茶产业化项目进行奖励扶持,具体是:

(一)六堡茶种苗繁育,扶持资金80万元。

六堡茶以六堡镇原生茶为原生品种。每年建设100亩以上原生种六堡茶苗圃基地,进行六堡茶种苗良种繁育,扦插繁育按每亩9000元给予补贴,有性繁育按每亩3000元补贴,以保证每年有1300万株以上的合格茶苗供给基地建设。

(二)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扶持资金200万元。

1、对相对集中连片300亩以上(含300亩)的新种标准化茶园,经验收合格后每亩给予2000元补贴;对相对集中连片100亩以上300亩以下(含100亩)的新种标准化茶园,经验收合格后每亩给予1000元补贴。

2、对小规模相对集中连片种植达50亩以上100亩以下(含50亩)的新种茶园,按茶园种植规模和规范化程度进行检查验收,综合评比,对合格小规模茶园给予每亩700元补贴;对小规模相对集中连片种植达20亩以上50亩以下(含20亩)的新种茶园,按茶园种植规模和规范化程度进行检查验收,综合评比,对合格小规模茶园给予每亩400元补贴。

(三)茶青收购补助,经费50万元。

扶持企业(合作社)收购我县茶园种植的六堡茶青,对企业(合作社)用于收购我县六堡茶青的贷款进行全额贴息。企业(合作社)凭相关证明材料(贷款证明、与茶农签订收购协议、支付茶青款证明等)享受贴息。

(四)茶园土地流转,扶持资金50万元。

在六堡茶种植示范带规划范围,引导农户、林场依法依规、合理流转土地,为企业、种植户提供连片规模种植用地。对在规划区示范带内连片规模种植100亩以上的茶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补贴其三年土地租金,补贴标准为每亩100元。

(五)毛茶加工厂建设,扶持资金30万元。

鼓励茶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茶园附近建设毛茶加工厂,并使用茶叶采收机、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等先进的茶叶采收加工机械,以达到减少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实现清洁化、连续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的目的。

企业(合作社)新建的毛茶加工厂要全部满足以下条件方可获得奖励补助:

1、企业(合作社)必须在县内建设有茶园;

2、毛茶加工厂建在茶园基地附近;

3、加工厂要购置有茶叶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等方面的机械;

4、加工厂占地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且达到SC认证水平。

奖励标准:毛茶加工厂建筑面积在150平方米至200平方米者一次性奖励2万元;毛茶加工厂建筑面积在201平方米以上者一次性奖励3万元。

(六)低产茶园改造示范,扶持资金20万元。

采取改土、改树、改园、改善管理等措施,对我县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在原有茶园茶青产量的基础上提高10%以上。每年试点示范 1000亩,每亩补助200元。

(七)争创名牌奖励,扶持资金20万元。

为了提高六堡茶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鼓励我县六堡茶企业争创国家级、广西区级名牌产品。对当年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茶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获得广西名牌产品(广西著名商标)的茶企业给予一次性5万元奖励;对获得有机茶园认证的企业(合作社),给予一次性3万元奖励;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合作社),给予一次性2万元奖励。

(八)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扶持资金15万元。

对荣获为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我县六堡茶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荣获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六堡茶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

(九)搞活流通、开拓市场,扶持资金50万元。

对我县电商企业六堡茶产品年销售额达10万至1000万元的,按销售额的1%进行奖励。每年年终由企业、电子商户提出书面申请,提交销售证明材料,验收合格后给予奖励。该项经费50万元。

(十)参会参展补助,扶持资金60万元。

在六堡茶专项经费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我县六堡茶企业和合作社开拓国内外市场。每年组织并支持六堡茶企业和合作社参加国内外各种茶叶展览会、博览会和在外省常驻设点营销六堡茶,政府适当补贴其参会参展和公共宣传推介费用。

(十一)茶文化及网站建设维护,扶持经费25万元。

六堡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宣传文化部门要大力挖掘六堡茶历史 文化,组织各地的文学家、摄影家、诗人等文艺界人士到六堡茶生产基地采风,拍摄宣传片,创作出更多的反映六堡茶文化的作品,进一步丰富六堡茶的文化内涵。同时,重视我县六堡茶网站、微信公众号及微网站建设及维护,通过互联网平台,让更多的网友认识六堡茶、爱上六堡茶。

(十二)产品包装形象提升,扶持经费10万元。

为提升六堡茶的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商会、合作社等提升六堡茶产品包装形象,以缩小六堡茶与国内知名茶品牌的包装形象的差距,扩大六堡茶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加六堡茶市场占有率。每年组织行业协会或专家进行评比,对包装优秀产品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十三)老茶树保护,扶持经费5万元。

为保护六堡茶珍贵原生资源,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六堡茶老茶树标准。根据数量、价值、质量等因素,划分一、二、三个等级,依不同等级给予奖励。依法依规进行保护,对我县老茶树保护,每年给予一定经费扶持。

(十四)传统制作工艺创新研发,扶持经费5万元。

六堡茶传统加工工艺,属国家非遗传承保护项目,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由创新企业或个人提交传承创新材料。相关部门组织行业协会或专家论证合格后,给予一定经费扶持。

(十五)培训参观学习经费30万元。

为提高六堡茶标准化种植和加工水平,加大对六堡茶宣传和技术培训投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和参观学习,对茶农和茶叶技术人员进行六堡茶标准化种植、加工新技术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我县六堡茶产量和质量,促进茶农增收。同时组织我县茶叶工作相关人员到茶叶发展较好的地区参观学习。

(十六)办公经费30万元。为认真做好我县六堡茶产业化项目建设工作,同时,多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县财政拨出专款,用于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发展局日常工作、下乡检查、项目验收等工作经费。

全县各茶叶生产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每年6月底前向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发展局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由六堡茶产业化指挥部办公室进行立项备案、组织评审和检查验收。

篇2:六堡茶营销策划书

第一课时 六堡茶的起源与历史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我镇是六堡茶的原产地

2、了解六堡茶文化的发祥地,了解有关六堡茶文化的起源,传说。

3、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教学重难点:

1、了解我镇是六堡茶的原产地。

2、了解六堡茶文化的发祥地,了解有关六堡茶文化的起源,传说。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PPT、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PPT展示茶圣陆羽像:唐朝陆羽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记述栽茶、制茶、评茶、茶叶性质的著作,因此我国有“茶的祖国”、“茶的故乡”之称。

PPT展示中国名茶之乡的照片,导入六堡茶。

二、新授课

(一)、六堡茶的原产地

1.介绍我镇是六堡茶的原产地

六堡茶在清代嘉庆年间,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

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

清朝初期,在广州、潮州一带,六堡茶渐渐兴盛起来。至清代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在两广涌现了一批六堡茶老字号。

2.介绍我镇六堡茶的产区

历史上,六堡茶产区有恭州村茶、黑石村茶、罗笛村茶、蚕村茶等,以恭州村茶及黑石村茶品质最佳。

(二)、六堡茶历史 1.介绍六堡茶的传说

说据传在很久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想要了解人间的民俗风情,便令仙母娘娘带着一班仙女下凡。她们落到黑石村,喝了黑石山下的泉水,觉得清甜兹润,异常鲜美,而且连远途的劳累也一扫而空了。可是看到黑石村人却过着非常困苦的生活,这里多山少田,人们种出的稻米,自己吃都不够,还要拿出一部分出山去换盐巴,真是太苦了。怎么办呢?仙母娘娘想了一下,这里田少山多,稻谷不够,就种茶叶吧!于是就在黑石山上种了一棵茶树。告诉人们说,只要把这棵茶树的叶牙晒成茶谷,拿去卖给山外的人,就等于把这里甜美的泉水分给了他们享受,就可以换取足够的粮食和盐巴了。仙母娘娘走后,这棵茶树很快就开花结果了,人们将种子散播开来,变成了漫山遍野的茶树林,遍布六堡镇、遍布梧州、进而在适宜的气候、土壤环境下慢慢发展,分布到整个广西的土地上。

神话传说当然只是无从考证的传说而已,但它一直这样

流传下来,至少可以说明几个问题,第一,六堡茶源于黑石。第二,历史被传颂为神话,证明这段历史的发生年代,一定是当地民族末被开化,还不懂使用文字的时代发生之前;第三,证明六堡历代茶民,对茶树、茶山的感恩情怀,是真挚的,崇敬的,是历久而弥新的。第四,六堡茶已成为广西的特有茶叶品种。

2.介绍六堡茶的历史

据《苍梧县志》记载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六堡茶当年广为流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对外贸易。六堡茶也随之名声大噪。六堡茶的发展历经了“平三藩”、“十三行大火灾”、“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诸多历史风云,几经磨难,大小茶号遍布粤桂、港澳、南洋,并将茶叶贸易做到了英国等欧洲国家。

一直以来,在中国出口的商品中,以茶叶为最大宗。大量的茶叶通过“十三行”加工、包装,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国。而六堡茶则主要以销往南洋诸国为主,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商人们凭借着西江这条黄金水道将华南、西南的丰富物产以最低的成本运达广州,再从广州转口外销。茶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六堡茶著

名的“茶船古道”。这条熙熙攘攘、舟楫往来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的兴衰沉浮。

六堡茶在200多年前从湖南江华道县,通过广西贺州八步传入境内,品种属槠叶种。湖南茶树有槠叶种,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故较为可信。《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夜不变,产长行虾捅者名虾耳茶,色、香、味俱佳”。《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民国十五、十六年间(1926年—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

《广西通志稿》戴:“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今六堡镇)为最。六堡茶(又名垌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形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六堡乡(今六堡镇)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抗日时外销日减,估计每年平均产茶1500担左右。现有面积7500亩。”据彭庆中《中国六堡茶》载:旧时粤南在广西六堡乡(今六堡镇)合口街设庄收茶叶。广西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抗日时期大幅度下降,仅为197.5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所恢复,1953年产六堡茶450吨,比抗日时期增加1.28倍。横县也由抗

日时期年产221吨恢复到400吨。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布置

篇3:六堡茶发酵工艺探讨

1 六堡茶发酵工艺的演变

1.1 加工工艺流程

第1次发酵:茶鲜叶→杀青→揉捻→沤堆 (发酵) →干燥→六堡毛茶。第2次发酵:六堡毛茶 (或绿茶毛茶) →发水→沤堆 (冷发酵或热发酵) →干燥→精制→蒸制→压制 (篓压或型压) →陈化→成品。

1.2 发酵工艺概述

六堡茶是经2个阶段的发酵才能制成的黑茶, 其品质风格的最终形成, 更取决于第2次发酵的掌控。该发酵工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 多以热发酵加窖藏陈化的方法完成。70年代以后, 经过经验总结, 多采用冷发酵辅以阴储陈化的新方法。长期的生产实践证实, 冷发酵工艺在取得“红、浓、醇、陈”的六堡茶特殊品质风格上明显优于热发酵工艺, 特别是在利用绿茶为加工六堡茶的直接原料时, 该工艺的优点更为突出。而排除原料因素, 以此工艺而获得“红、浓、醇、陈”的良好品质所需的时间均短于热发酵工艺。因此, 目前绝大部分相关的企业均采用冷发酵工艺。而鉴于此工艺的形成历程不长, 生产和科研单位没有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 各单位根据各自的经验, 各施各法, 未形成标准化的技术规程, 致使六堡茶的品质良莠不齐;加上六堡茶原为传统的出口产品, 国内消费尚未普及, 对该茶的品质特点认知程度不够广泛, 产销的引导上没有统一的标准, 甚至存在把劣质六堡茶误导为“特别”风格的现象, 使部分消费者无所适从, 对六堡茶产业和声誉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其实六堡茶特有色香味的形成, 是茶多酚等物质在发酵过程中, 在水分、温度及有益微生物的综合作用下, 发生水解、糖解和氧化聚合等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形成的。因此, 发酵是其加工过程中最关键的工艺, 良好技术措施是发酵工序良性完成的重要保障。

2 六堡茶发酵工艺的特点

红茶是由鲜叶不经杀青而依靠自身多酚氧化酶的作用机理而完成发酵。六堡茶则是依靠复杂的水热和微生物共同作用而进行的后发酵过程, 最终形成的一种特种黑茶类[2]。

2.1 发酵次数

根据六堡茶的工艺流程, 一次发酵还无法形成六堡茶特有的品质风格。第1次发酵后, 茶叶还带有辛辣的青草气, 特别是晒青绿茶, 还带有浓重沉闷的晒青味, 汤色微黄至深黄, 滋味苦涩明显, 不适宜人们的口味感觉, 因此要经过第2次发酵加以改善。

2.2 第2次发酵的方法和适度标准的掌控

其方法是:六堡毛茶 (或绿茶) →发水 (水分25%~28%) →沤堆 (历时60 d左右) →干燥。此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堆温的变化, 堆温达到55℃时, 必须及时开堆降温, 避免烧堆;同时在翻堆过程中, 要交替地把表层茶叶轮替到堆心, 以确保发酵均匀, 避免低温霉变。发酵适度标准的掌握方法为:茶叶为青铜色泽, 冲泡后香气纯正, 汤色红浓明亮, 滋味浓厚醇和, 滑口而回甘。

2.3 陈香味的形成

六堡茶发酵好后, 再经高温蒸制, 接着紧压 (篓装或压饼) , 晾置阴干, 历时6个月左右形成六堡成品茶。但新的六堡成品茶不具备陈香特点, 要获得陈香或槟榔香味, 需经3~5年的自然陈化。

3 六堡茶发酵效果影响因子及调控

六堡茶的发酵原理与其他黑茶类的发酵原理相同, 主要依靠水热和微生物活动的共同作用。因此, 茶叶的水分、堆温的高低和通氧量的多少等因子的调控直接影响到发酵效果。

3.1 发酵茶有适度的含水率

黑茶类发酵依赖的首要媒介是水分。一般待加工茶叶原料的含水量为6%~10%, 在该种干度下发酵效应几乎处于停止状态, 要推动发酵的进行, 必须提供水分条件, 生产当中以人为增加茶叶含水量的方法, 使其水分含量达到25%~28%, 为发酵创造必要条件。在此过程中, 如果发水量少, 则发酵速度缓慢, 且无法达到发酵程度要求, 最终实现不了“红、浓、醇、陈”的品质风格。而发水量过多, 则导致水分填塞了茶叶细胞和条索的间隙, 迫压茶叶孔隙中的空气逸出, 造成茶叶和茶堆缺氧, 阻碍各种物理和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 也影响有益微生物种群的繁殖和作用。在感官上直接表现为:发酵茶的堆温升温迟缓, 产生局部白霉或黑霉, 易使茶叶发生劣变。因此, 适度掌握茶叶的发水量, 是六堡茶发酵工艺中需要控制的最关键技术措施。

3.2 发酵过程中的适宜温度控制

温度是催生茶叶中主要内含物质如多酚类等氧化聚合反应的重要因素, 也是促进有益微生物繁衍和活动的必要条件, 是六堡茶良好品质形成的又一关键技术因子。正常的发酵温度要求控制在50~60℃, 调控的技术要点包括以下6点: (1) 茶堆升温是茶叶自身在水热和微生物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现象, 并非依靠外部热源提供; (2) 沤堆发酵时, 要施加保湿、保温措施, 如覆盖有透气功能的洁净棉布等; (3) 沤堆发酵要求在24~48 h内升温达50℃以上为宜; (4) 当堆温接近60℃时, 为最高温度临界点, 必须及时翻堆散热降温, 以免烧堆; (5) 堆温维持在50℃左右应持续48~72 h为宜; (6) 翻堆解块, 不仅能散热降温, 还能起到均匀水分, 通氧透气, 并排除氧化过程和微生物活动所产生的有害气体的作用, 保证发酵工序的顺利进行。

4 广西六堡茶的认识误区

六堡茶以前主要以出口为主, 因此获得“侨销茶”的称号, 近年来迅速在国内市场推广, 才为消费者逐步认知, 但因相关知识普及的滞后, 仍存在一定的误区。

4.1 六堡茶的质量评判标准

六堡茶的品质特点是“红、浓、醇、陈”, 在鉴评时, 由于感官认知上的局限性, 在视觉上对于“红色”易于判断, 而对于滋味上的“浓、醇”则不易做出定论。因此, 对不同级别、不同年份的六堡茶进行评判时, 只以“陈、香”和“红、浓”作出优劣的判断是不全面的, 还应仔细品味滋味的醇滑和甘甜度。审评时应分级别、分年限, 在同一基准上进行评判, 才能准确判断其优劣程度。

4.2 年代久远的陈年六堡保健祛病功能的商榷

目前的相关研究表明, 陈年黑茶 (普洱、茯砖、六堡茶) 具有降血脂、抗菌、抗氧化等功效[3]。尤其是六堡茶, 据民间叙述, 大凡因酷暑发痧, 因湿热而肠胃不适, 小便赤黄, 大便稀痢者, 用陈六堡茶10~15 g煮水或冲泡浓饮, 可使上述症状消退。因此, 有必要对六堡茶的内含成分和保健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更好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同时推动该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4.3 基础原料与六堡茶品质的关系

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 凡以多酚类含量较高、水浸出物较丰富的原料制作的六堡茶, 通常会获得优良的品质。当前很多消费者推崇以野生茶树的原料生产的六堡茶产品, 也不无道理。野生茶树每年采摘的轮次较少, 营养积累比较丰富[4], 加上不受农药、化肥之害, 因此品质优良属情理之中。但现在对野生茶的宣传有些带有神话之嫌, 比如凡野生茶, 统统以含多种有益微量元素, 具超乎寻常的保健功效概之。其实不论是栽培的还是野生的, 各种稀有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和当地的土壤等环境条件有关, 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这类问题。

5 广西六堡茶产业发展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六堡茶保健功效的深入认识, 以前以侨销和外销为主已迅速转向内销, 形成了庞大的消费群体。预计未来产销幅度还会进一步扩大。为使六堡茶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5.1 大力推广清洁化生产技术

当前国内外对食品安全标准均提出更高的要求, 茶叶作为世界上最绿色的保健饮品, 更应该把卫生安全放在首位, 也是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广泛运用清洁化生产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

5.2 完善技术和产品标准

近年来, 六堡茶产销两旺, 大大小小的厂家纷纷生产, 缺乏统一的技术工艺标准,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偶有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的现象, 给六堡茶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为引导该产业健康向上发展, 建立规范的加工技术标准体系和完善产品标准是促进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5]。

摘要:发酵是六堡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水分、温度和通气量的掌握是该工序最重要的技术因子。结合生产实际, 分析和总结六堡茶发酵工艺中相关技术措施的优劣和适度标准的掌控方法, 以期促进广西六堡茶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六堡茶,发酵工艺,特点,发酵效果,影响因子,品质

参考文献

[1]何志强.六堡从历史走来[J].广西茶叶, 2008 (1) :62-63.

[2]安徽农学院.制茶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3]吕海鹏, 谷记平, 林智, 等.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 2007, 27 (1) :8-18.

[4]农艳芳, 韦全辉, 何志强, 等.影响六堡茶金花形成的因子[J].中国茶叶加工, 2011 (3) :31-33.

篇4:暗香绵绵六堡茶

“仙级迷”心中的“老”,概括的不止是六堡茶在制成后的存放期有多久。怎样存放固然重要,但制作年代所蕴含的却是一种绝无仅有的时代气息。当时人们用什么态度生活,就会用什么态度做茶、喝茶,那种永远不能重来的气质,长年累月隐藏在茶中暗暗萌香。“仙级迷”只抱着五六十年的老六堡摩挲厮混。

有人哗然,如此说法不切实际,那我们的六堡茶还卖不卖?问得好!如果指的是脑勺都未生齐的婴孩期半成品,味道根本还没酝酿成好喝的六堡茶,拿出来献世多不好意思,当然不卖。

仍在酝酿修炼过程的六堡茶,喝来喝去总微微渗出一种凶巴巴的气息,几口下肚后胃部隐隐感到刺激。这情形就好比把未熟透的香蕉、芒果、木瓜从树上采下来就吃,不是说它不可以吃,吃的人若想大声发表爱的宣言也是可以。但,如果我们能让这些个水果持续熟成,再过一些时日,它们的味道自会更趋饱满和甜美,那才是真正享用它们的好时刻。

手上没有七十年代之前做的老六堡该怎么办?正在往仙级境界道上赶路的迷者,餐餐以三十年陈期的老六堡漱口是基本功;心向往之又未至于成为“迷”的,起码二十年陈期没得商量;新手从十年、八年陈期喝起吧,其他的都叫作新茶即所谓半成品,不喝也罢,喝了徒然伤感情兼伤身。

真正懂得品尝、享用过六堡茶的人都知道。而且看一眼就知道它够不够老,好不好喝。不明就里的人苛责有之,质疑有之,他们至死不肯明白,也不愿接受此类亲身体验、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品茶实验场所的说法,不相信有人能细腻至把全身感官、每一个细胞皆打开细细密密地感受茶。

誠然,各种从实验室发出来的报告——有关六堡茶所包涵的成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口感的分析当然可信。但拥有了这些报告不代表能把味觉、嗅觉的敏感度修炼到家,也不代表品茶能力会自动提升。况且,我们都知道,部分提出这类报告的专家是属于其他范畴的专家,往往并不具备喝六堡茶的背景与经验。送去做分析的茶样,也几乎都是新茶样,只喝新茶的人是没有基础来论老茶的,太过仰赖实验室专家的数据报告对老茶一点也不客观。

看到新手对待六堡茶的粗暴行为,喝六堡茶长大的人会胆战心惊,不过三泡他们就嚷囔没有味道,而要丢弃掉了,可怜茶民差点没成为拾荒者。冲泡六堡茶绝不能从绿茶、乌龙茶或渥堆普洱茶的角度切入。绿茶的鲜纯固然只应天上有,就算它苦也苦得特别美;而乌龙茶的花香果韵简直叫人一头撞进迷魂阵便大罩其浪。但六堡茶欠奉的就是这些,六堡茶初浸水前几泡味道并不马上显现讨人喜欢的层次感,它的魔力是越喝到后面越精华浮现,绵绵、稠稠的感觉滋养着整个口腔,渗透进入每一个细胞。

上一篇:王维山水诗句集萃下一篇:致灾区孩子的一封信初三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