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_第一单元

2024-04-29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_第一单元(共8篇)

篇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_第一单元

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古代诗歌中思想内容常见类别

一、写景诗

二、咏物诗

三、思乡诗

四、边塞诗

五、怀古

六、感怀诗

七、山水诗

八、送别诗

九、哲理诗

十、闺怨诗 其他:爱国诗伤春诗讽喻诗等重点:鉴赏诗歌主旨(思想情感)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 „„„„ 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主旨)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叹等。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三、读出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是

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的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课堂活动

(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说梦话吗? 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和表达的特点。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2)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你认为他的错误出在哪里? 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扣词句,以文害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3)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认为,作者在苛求“商女”。你认为呢? 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3)怎样知人论世?

尽量多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创作背景。

但又不过于夸大“知人论世”的作用,忽略对原文的探究,否则必然会望文生义,穿凿附会,造成新的曲解。(2)为什么要知人论世?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创作的背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分三步走 关键步骤 例

2、全国II卷《春日即事》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如何读出诗歌主旨: 读出诗歌主旨 小结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写什么? 怎样写? 为何写? 即是从内容、形式二方面入手 读诗:读出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 读懂 会 鉴赏 精 表达 标题 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字、词表层义、修辞义、语境义)注释 意象 意象(形

象)承载的作者思想情感 尾句 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卒章显志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一、从标题初步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例

1、全国II卷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思考:标题与这首绝句内容上有什么关系? 例

2、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思考:标题中的“酬”“九日”“见怀”如何理解? 例

3、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思考:标题交代了什么内容? 例

1、全国I卷《江间作四首》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 :字

篇2:《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_第一单元

菩萨蛮(其二)教案

设计者:陈少玲 教学目标:

品读意象、鉴赏词句,把握诗歌情感,解读中国文人梦的清美与苍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鉴赏法、分享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醉人的地方,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是一个让文人灵感大发的地方。这里有烟雨楼台,柳絮飞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有小桥流水,美女如花。江南它就是一朵美丽的花,在诗人的笔下,它成了一朵永不凋谢的传奇,今天,就让我们借着韦庄的《菩萨蛮》,来看看它是如何惊艳世人!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过渡:都说最好交情见面初,就如纳兰若容所说的:人生初见时最美,读诗亦若如此,它有时像是一场惊天动地的邂逅,又像一个温柔无语的低头,就让我们首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见证这场美丽的邂逅!】

二、初逢

1、学生读完全文后,谈谈这首词中的江南给你的第一感觉。

2、请同学们再一次朗读全词,并找出写景、写人的词句,并仔细品读这些词句。

明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三、相识

【过渡:诗歌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诗中出现的景物,这些景物安放在韦庄的词中,便有了韦庄所赋予它们的生命气息。这也就是 “意象”的美,解读意象,关键在于,结合诗句欣赏意象的特点,所以我们常常要在意象的前面,利用相关的联想,添补上准确的定语,来充实和扩展意象,让它们穿过时光的河流,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读:请同学们朗读词中那个写景和写人的词句,读的同时仔细感知这些词句中的意象。

重点赏析(我们首先先看第一句)

1、春水碧于天

【师问:这句词具体写了什么意象?(明确:春水)】(全班齐答)

什么样的春水?(明确:碧于天)

如何解读这里的“碧”字? 【生1答】

【生2答】 【师补充:有哪位同学可以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描摹一下此时江南的春水,及其它带给你的感触?】

【生3答】

【师小结:一江春水,原来不仅要有芳草的绿,更要让碧空甘心为它陪衬,更或许还要融合玉石纯美的色泽,这江春水,清澈澄明,圆润通透,原来这就是滋养江南生命情趣的源

头呀。】

【过渡:那江南之美,除了悠悠的春水,碧蓝的晴空,还有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2、画船听雨眠

【师问:是什么样的船,让人如临梦境?是什么样的雨,让人悠然入睡?我们结合诗句来尝试去还原当时的画面。】

【生1答】

【生2答】

【师补充:我们同学中有谁有过“听雨眠”的经历?来分享一下你的心理感受。】 【生3答】

【师小结:看来这位同学和韦庄有过相似的体验呀。人枕在江南小船上,任凭水流载着船游荡,船外滴答的雨声敲打在船篷上,清新动听,雨点吻在江面上,温柔轻绵,这悦耳的雨声仿佛能让时光静止,叫灵魂静谧,不由得让人安然入睡,不由得让人生惬意之情。其实,这就是中国式的文人梦,清美宁静,优雅诗意,是一个融身体与精神共同栖息的家园,一个叫千秋万代共同为之倾倒的桃花源!】

【过渡:这么美的景,已经足以让我们沉醉。那是否还会有比景更美的意象呢?原来这里不仅景美,还有比景更美的人呢!我们齐读一下词中关于写美人的词句。(明确: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师问:这两句词如何体现江南女子的美?】 【生1答】

【生2答】

【师小结:白的是肌肤,清的是眉目,似月似雪,温柔如水。昔有曹植之诗云“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这江南美女攘袖投足之间,斟酒酌杯之际,其风姿撩人之状可以想见。江南女子,美成了一道风景,美成了一出传奇!就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两句词,把江南的美紧紧铭刻在我们的心田。】

四、相知

【引入:其实,每一幅美景的背后都站着一幅动人的生活画面,每一首诗词的背后也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幅美景的背后,可以让我们可以感受到江南水乡的风情万种、悠闲惬意、清新雅致的生活小情调。那么这么美的江南,是否能留得住韦庄?】

1、这么美的江南是否能留得住韦庄?你从哪里看出来?(问题的回答落实到具体的学生身上)

【生1答】

【生2答】 【生3答】

【生4答】 【预设】

能:从“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中看出。(尝试让学生具类似的诗句)

意为“年轻时千万不要回家,回家一定会让人悲痛不已。因为回家后看不到江南的美景,词人会伤心难过。我们学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一句词是这么写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极致的悲、痛,不能自己,不可自拔。这么美的江南,这么如梦如幻的江南,对于尚且还年轻的诗人来说,岂能辜负?他的心,愿意为江南而存在!

【预设】

不能:从“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中看出。(尝试让学生读)这里的“人人”指的是别人,“游人”指的是词人自己,江南的一切美好都是属于别人的,跟词人无关,词人在江南只是一名游子,从“只”字也可以看出作者留在江南是无奈之举,说明他本身并不像留在江南这个地方,然而家乡的战乱使他不得不在江南避难。他虽然迷恋江南的美,但他的心是忠实于他的故乡的。

【板书】(边听学生答案时边下笔)

江南(早写)故乡(晚写)

悠悠碧水 能

画船听雨

如月佳人

过客之身

迂回、隐忍(提升时写)

不能

现实之殇

思乡之切

3、提升:这么美的江南对韦庄来说有几重意义? 【生1答】

【生2答】 【生3答】

江南的美,让韦庄忘记了哀伤,但现实又叫他清醒,这里不过是一个暂时的避难所。在这如画的美景中,韦庄只是个过客,过客是消受不起这样的美景!但是处于乱世中的他又渴望安宁,江南是他寄托的旅舍,江南是他对平和安详生活的梦中倒影。当白居易在《忆江南》中极尽享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时,韦庄却要和这场美做个永远的诀别!他的梦起于江南,也碎于江南,这原来是一个美丽而错误的相逢,就像近代诗人郑愁予的诗句里写的那样:我打江南走过,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首诗印给学生)

【师小结:江南对韦庄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避难所,是为求得内心平静的心灵园地,也是他对平和安详的生活的梦中倒影。】

4、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现在可以判定,词人最后会不会还乡? 【全班答】

会,但是条件是“老”了以后,说明词人内心还是眷恋着故乡,内心的故乡情结永远牢固,即使是死,也要死在故乡的怀抱里,老时似乎是在对故乡喃喃低语:“我去了,化作萤火虫,以我的一生为你点盏灯。”

那这么美的江南和诗人哀伤的感情,是通过什么技巧来表现呢?

【生1答】

原来异乡的景越美,就越刺痛词人的双眼和内心,在这风景如画的江南,词人除了是一名流浪之人,什么都不是。这种极尽江南的乐景来写词人心中极致的悲情的手法叫——反衬,这里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其哀,这就是韦庄在本词中体现出的一种诗歌美学,迂回的美,隐忍的美。(板书)

五、回首

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人,这个人身上散发着一份浓情。在这首词背后的韦庄——遍体鳞伤、泪流满面,因为江南的景再美,也与他无关,就像是朱自清先生所说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对于美得无法言说的江南,韦庄只是一个寂寞清醒的过客。陶渊明可以活在他的桃花源里,白居易可以活在他的江南梦中,但是韦庄终究是要醒来。他在异乡的美景面前,为故乡落下了千行泪。他在江南杏花烟雨中,更是亲手埋葬了沉醉不归的梦!原来,再恬美宁静的心灵家园,都抵不过一场失落的现实!从此,他一无所有,他两手空空,他比烟花更寂寞!

六、课堂任务

就是这样一个韦庄,为我们的诗歌美学带来了崭新的体验,就让我们将江南的美景、美人、以及他对故乡念念不忘的深情,一并打包,让这首《菩萨蛮》根植在你人生感悟的长河,给你滋养,给你怀念。2分钟时间,我们尝试把它背诵下来。(给出点时间)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打在幻灯片上的提示来帮助你记忆。

提示背诵:

______尽________,________只________。______碧_____,________听________。__________月,______凝______。_______莫________,_________须_________。反思

篇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_第一单元

一、重读新课标, 然后才有可能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得心应手。

新课标指出:“ (选修课) 重在实际操作, 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 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 强调理性和严谨。”“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 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所以, 面对中学生, 我们就不能把课上成大学的教授讲座;不能只强调知识要点, 变成知识要点点拨课;也不能为人文而人文, 只关注人文精神, 而忽略高中课堂的本真。湖南师大周敏博士说, 语文选修课也还是语文课, 也还是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湖南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选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试行) 》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课程目标也明确要求学生“组织文学社团, 展示成果, 交流体会”。这就是说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 还得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二、正确认识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选修课学习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 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 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有明显的扩展。如必修1的《鸿门宴》, 必修4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与选修课中的《项羽之死》同选于《史记》, 记事写人笔法差不多。但是选修课的学法就应该引导学生在深度广度、体现学习的不同。指导学生自主品评分析历史人物项羽, 探究本文刻画项羽的手法;结合课后“相关链接”杜牧、李清照、王安石的诗探讨诗是如何塑造项羽人物形象的, 与散文《项羽之死》进行比较, 体会“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的内含, 并在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三、强调对总体目标的把握。

老师既要对整个高中必修选修课程有整体把握, 又要对每一个模块、每一个单元有整体把握。如对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当注意教材中的“前言”部分, 它可能就是“教学目标”。

单元内容第一项是“欣赏指导”, 主要起总领作用。第二项是“赏析示例”每单元各举一篇为例, 带有举例示范性质。第三项“自主赏析”, 是围绕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 提供阅读欣赏的作品。第四项“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同学们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 供课外阅读之用, 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

这种单元编排体例要求师生在学习中知道每个单元应该学什么, 抓好示例, 解剖一篇, 教师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 而不必篇篇帮扶。

四、选修课, 教师一定要敢于“放手”, 要创新课堂教学管理。

前段时间, 我们学习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从“欣赏指导”到“自主赏析”每首诗每一篇文都认真讲解, 诵读讨论, 担心学不好, 就是不敢“放手”, 违背了选修课的要求。看了黄兄宝老师的选修课堂, 我下定决心, 一定要放手, 让学生自己学习。

五、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方法。

毋庸置疑, 无论是上选修课还是上必修课, 都应体现“在活动中学习, 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 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从醴陵一中学到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就是比较有效的选修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 自主学习, 要求有纸质学案。

第二环节, 小组学习, 合作探究, 老师评价, 学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 展示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交流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引领完成问题。

第四环节, 点评与小结。老师引导学生查找问题的答案, 纠正错误。

第五环节, 课堂检测。巩固所学, 拓展所学。

这一套方法, 力求让学生“习得”。

有不少老师用过讲授式、辩论式、演讲式、论文式、高考真题设计比赛等学习方式, 也很有效。

“因特尔未来教育”有一种做法, 尝试让学生在选修课课堂上当老师, 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备课, 各小组从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阅大量资料, 集体创设情景, 颇有创意。还把教学设计放在自己创办的网站上, 以求得更大范围的交流。这样, 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换,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问题的探求者和解决者。

篇4:《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_第一单元

1. 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鼙(pí)鼓 悄(qiāo)然 绰(chuò)约

迤逦(yǐlǐ) 眇眇(miǎo)

B. 央浼(miǎn)脂(zhī)肪 潺湲(yuán)

玉簟(diàn) 杳(yǎo)然

C. 衣袂(mèi)驰骋(chěng) 鹧(zhè)鸪

豆蔻(kòu) 黍(shǔ)离

D. 扁舟(biǎn) 砧(zhēn)板 纤(qiān)尘

天姥(mǔ) 啼啭(zhuàn)

2.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语。(3分,5小题1分)

(1)御宇多年求不得 御宇:

(2)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

(3)椒房阿监青娥老 青娥:

(4)玉容寂寞泪阑干 阑干:

(5)云鬓半偏新睡觉 睡觉:

(6)与佳期兮夕张 期:

(7)三顾频烦天下计 频烦:

(8)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世:

(9)薄帷鉴明月 鉴:

(10)有志不获骋 骋:

(11)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

(12)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

(13)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

(14)积雨空林烟雨迟 迟:

(15)聒碎乡心梦不成 聒: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填空(10分)

3. 文学常识填空(3分,两小题1分)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与元稹倡导了。他的讽喻诗代表作是,感伤诗的代表作是和 。

(2)阮籍,字嗣宗,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称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3)陶渊明,名潜,自号 ,是我国 的鼻祖。

(4)李清照, (朝代)女词人,号 ,是宋词中(风格流派) 的代表,而苏轼、辛弃疾是宋词中 的代表。

(5)张若虚,唐朝诗人,与 并称为“吴中四士”。他的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6)杜甫,字子美,其作品被誉为一代 ,杜甫诗歌风格概括为四个字: 4. 名句默写填空。(7分)

(1)《长恨歌》中“ ”这两句,作者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出了杨贵妃的美貌。

(2)杜甫、陆游都在诗歌中留下了吟咏诸葛亮的名句。杜甫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说:“ ”。

(3)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落木”形象来源于屈原的 (《湘夫人》)。

(4)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写愁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 ”。

(6)历来诗人笔下的洞庭湖气势浩大。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就有“ ”句。而孟浩然有诗“ ”。

(7)月在古代诗歌中是最常见的对象。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春江潮水连海平, ”。杜甫在《旅夜书怀》中写到“星垂平野阔, ”。姜夔《扬州慢》中写到“二十四桥仍在, ”。

三、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 简析《蜀相》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6. 用典明志是《书愤》这首诗的突出特点,请结合具体的诗句简要分析。(4分)

7.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的身世,比较两诗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8. 与《长恨歌》一样,上面两首诗均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立意却大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9. 请对“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进行赏析。(4分)

10. 请对“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进行赏析。(4分)

二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 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1. 请简析《越中览古》中的“尽”和“满”字的作用。(4分)

12. 请比较这两首诗歌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4分)

三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3. 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14. 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4分)

四、语言运用(4分)

15. 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4分)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仿句1:

仿句2:

五、单元写作(40分)

16.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说:“举杯断绝歌路难。”表达出在人生路上的苦闷。李白也有“行路难,行路难”的感叹。读到这些诗句,你有哪些感慨?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篇5:《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_第一单元

一、诗歌阅读(60分)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6分)

1、这两首诗写雪时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试简析之。(4分)

这两首诗写雪时都重点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张诗后两句分别从人的触觉、听觉、视觉来写雪。白诗四句分别从人的触觉、视觉、听觉来写雪。2.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诗的相同点。(2分)都写出了诗人的孤寂无眠。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3—4题。(6分)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4.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今人分析唐诗的一段言论,完成5-6题。(6分)

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深刻地反映了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社会上层;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反抗。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降级走上破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存在。„„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可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李白的天才作品确已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音诗的极峰。然而这个极峰,与文学上许多浪漫主义峰巅一样,它只是一个相当短促的时期,很快就转入另一个比较持续的现实典范阶段。那就是以杜甫为“诗圣”的另一种盛唐,其实那已不是盛唐之音了。(李泽厚《美的历程》选段)5.请根据有关唐诗知识分析判断上述一首唐诗的作者是李白还是杜甫,并简述理由。

该诗作者杜甫。因其具有杜诗的沉郁顿挫,深刻悲壮、气势磅礴的现实主义风格,同是又是严格工整的七律。为什么说“诗圣”杜甫已不是盛唐之音?请参照上文来回答。

(此题实为仿写题。可根据杜甫的风格和原文的对李白的分析来写)从形式来说,杜诗李白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凝聚在一定的形式、格律中,从而不再是一种天才美、自然美,而是一种人工美、世俗美,为后世提供了可以学到的范本;从内容来说,杜诗更多地关注国远民生,且充满忧患意识,不似李白那么飘逸洒脱,也明显地蕴含了这个阶级的停滞与走下破路。因而,李白与杜甫是两种风度,两种意境,两种格调,如果说李白是盛唐之音,那么杜甫就是另一种盛唐了。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6分)

8、上片的画线句近似口语,从中可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试结合语境,作简要解释。人在何处:怀念亡夫的忧伤; 春意知几许:尽管柳色加深,但心中因存春梅凋谢的哀怨笛声而不觉春意;次第岂无风雨:历经沧桑,对一切感到变幻莫测,顾虑重重,心情凄伤; 谢他酒朋诗侣:谢绝游赏的邀请,心情落寞、消沉。

9、下片今昔对照,反映作者晚年精神面貌的变化和物质生活的窘迫。试结合上文,简析画线句所展现的心理活动。元宵夜的热闹繁华无心游赏,却又怀念昔日盛况,躲在帘内“听人笑语”。矛盾的心理中反映出心灵的哀思,蕴涵着无限的孤寂、悲凉。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6分)

[注]:陆游四十岁来夔州任通判,途中作诗道:“四方男儿事,不敢恨飘零”。两年后到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心情十分振奋。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可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解散。以后他播迁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

10、“茅檐人静,蓬窗灯暗”一句在词中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2分)渲染了萧条寂寥忧愁的气氛。

11、上面这首词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借物寓意。请结合词作及背景资料对此进行鉴赏。(4分)

杜鹃的啼鸣往往给人以凄婉动人的联想。诗人的人生历程在经历了从踌躇满志到失意孤独的过程之后,杜鹃的啼鸣更能引起诗人愁苦寂寥之情。作者把自己看成一只“悲鸟”,由杜鹃起兴,借物寓意,“况半世、飘然羁旅”,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的失落和对时局的忧虑.。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13题。(6分)

12、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是重阳节。唐代诗人王维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其中“佳节”也是这个节日。(3分)

13、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依据是什么?(3分)

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1分)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1分)的情怀。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1分)二字,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1分)的渴望。

(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4—15题。(6分)

14、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的“又”字有什么作用?(3分)“世外桃源”(或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表示年复一年,慨叹时间流逝之快。

15、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A借桃花引出隐居的处所,将隐居山间的眼前景(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B借桃花曲折地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八)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完成16—17题。(6分)

16、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情达意的写法上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3分)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

17、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或另有见解?请简要阐释。(3分)

同意。作者感到此夜江山寒,一个“寒”字极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此题为开放题型,可以不同意而肯定其他字眼,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阅卷时不能只根据参考答案来判断,要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来定夺。详见下文解说。)

(九)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18—20题。(6分)

18、两首诗内容相近,都描写诗人怀念朋友,孤灯独坐,夜不能寐的情景,抒发了一种凄苦悲凉的感情。

19、在写法上,白诗纯用白描手法,而元诗则富于变化,虚实结合。两诗都写了“残灯”和“风”,白诗是客观描写,而元诗只是写主观的感受。

20、两首诗的第三句同写诗人在病痛之中都是传神之笔。白诗写“眼痛灭灯犹暗坐”,写出了诗人读完元稹的诗,勾起对好友的思念与关怀,以至不能入睡的情形。而元诗写“垂死病中惊坐起”,惟妙惟肖地摹写出诗人初次听到白居易被贬谪,出乎意料陡然震神态。

(十)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21—22题。(6分)

21、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

拟人手法;破碎的窗纸,随着斜风急雨飒飒作响,好像自言自语。“自语”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

2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致吗?请依据词意鉴赏

不一致。面对如此破败凄凉的景象,词人并不因此伤感消沉,而是由此回忆起自己一生走遍南北、奔走国事、晚年罢官归隐、壮志未酬的经历,激发“眼里万里江山”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伟大抱负。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反衬作用,结语突兀的转笔突出了词人宽阔博大的胸襟。

二、文言文阅读(42分)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3~27题。(18分)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瑀,魏国丞相的属员,在当世知名。阮籍容貌奇美俊伟,志气开阔奔放,傲然独立,任性不受羁绊,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老子》《庄子》。极爱喝酒,并能长啸,又很会弹琴,每当他得意时,常常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或忘记了自己的躯体)。当时人多说他是痴呆子,只有他同族兄长阮文业每每赞扬佩服他,认为他超过自己,因此大家都称赞他有奇异的才能。阮籍本有济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饮酒至醉。当初文帝司马昭想为武帝司马炎向阮籍联姻,阮籍醉了六十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中止。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事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阮籍都以大醉而幸免。到文帝辅政时,阮籍曾从容不迫地对他说:“我平生曾经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文帝很高兴,便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阮籍骑着毛驴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以便内外相望。法令明白简约,十来天便回京。司马昭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到了文帝司马昭辞让九锡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让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喝得大醉忘记了起草,公卿们临到公府时,让人来取书,见阮籍在伏案醉眠。使者把这事告诉他,阮籍便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没有什么改动,言辞十分清正有力,被当时的人所推重。阮籍虽然不拘于礼教,但是讲话言辞深远,不评论别人的好坏。天性特别孝顺,母亲死时,他正和别人下围棋,对弈者请求中止,阮籍留对方一定下完这一局。事后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吐血好几升。母亲下葬时,他吃了一只蒸猪,喝了两斗酒,然后与灵柩诀别,话说完了,又一声恸哭,于是又吐血几升。伤害了身体,骨瘦如柴,几乎丧了生命。裴楷前往凭吊,阮籍披头散发,两腿向前叉开坐在地上,醉眼直视(前方),裴楷吊唁完毕就(赶快)离去。阮籍又会做青白眼,见到崇尚世俗之礼的人,就用白眼相对。嵇喜前来吊丧时,阮籍便用白眼看他,嵇喜很不高兴地退了出去。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之后,便带着酒,挟着琴造访了他,阮籍很高兴,便现出青眼(黑眼珠)。因此世俗礼义之士像仇人般嫉恨他,而文帝司马昭总是保护他。2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坏:拆除

C.臧否:评论人物的好坏善恶

D.造:访问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而:①表承接,②表修饰;B.与:①参与,动词,②跟、和,介词; C.为:①替,介词,②做,动词;D.以:因,介词)2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阮籍不拘礼教的一项是(B)

(①是“名士少有全者”的对策;③说他酒醉忘事;④是“性至孝”,痛伤其母之逝的表现)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管„不表现在神态上”错,例“青白眼”

27.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阮籍)极爱喝酒,并能长啸,又很会弹琴,每当他得意时,常常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自己的躯体)

(2)阮籍曾从容不迫地对文帝说:“我平生曾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28—35题。(24分)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一直得到。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

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 为彭泽令。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注:①不吝情:真率自然。②晏如:安然。③来:语助词。④羲皇:古帝伏羲。⑤徽:系弦的柱。

2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

“具”应为“具备”之意。B项的“旧”是形容词作名词用,解作“旧朋友”,C项的“束带”由“束腰系”借代作“穿官服”。

29、下面名中加点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C)前两个“解”意思为“理解”,第3个“解”意思为“除去”,“交出”。30、根据上文,对陶潜家世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九族中的称呼,从自己算起,上面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下面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31、根据上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D)文中谈及“弦徽不具”可知“琴上无弦”,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知他只求琴趣。以下32—33题的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32、不私事上官 A(“私”意为“私下里”“暗地里”;“事”意为“事奉”,可引申为“巴结”“讨好”。)

33、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B(在文言文中,“五斗米”指为官的奉禄,不是“赏赐”,更不是“利诱”,“折腰”意为“弯腰”,是“行礼”“谦卑”之意,不能等同于“不要人格”。)

34、上文中完全能表现陶潜性格的一级句子是()B(①说的是陶潜学问高,多才;②说的是陶潜受乡人敬重(其中原因有陶潜博学多才);⑤说的是陶潜好酒,不涉及性格。⑥句“晏如也”表明了他对贫贱的态度,可见他性格豁达。)

35、在作者的笔下,上文写的是()

B(全文着力表现陶潜豁达淡泊的性格,这一点不是作为隐者的陶潜的性格核心;至于“酒徒”一点在文中并不是重点,写陶潜嗜酒也是为写出他性格豁达不羁;关于“文学家”一点在文中并无着重写,只写他“才高”;至于写陶潜是封建叛逆者,这一说法明显地拔高了主题)

三、名句名篇(33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5分)

36、柳永的《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7、姜夔在《扬州慢》中化用杜牧《赠别》和《遭怀》的三句词是: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38、“愁思”本是无形的,但古代诗人却能够将这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有此寄》描写愁思:“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乌夜啼》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则是千古名句。而李清照《一剪梅》中的愁思则别具特色:“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39.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0.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2、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贺《李凭箜篌引》)

4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4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4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四、现代问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段,完成46~49题。(15分)

46.对《橘颂》创作时间众说纷纭,第一段提到了一些原因,下列各项中不成为原因的一项是(3分)【 B 】是众说纷纭的现象,不是原因。

47.本文作者对赵逵夫的观点提出异议,最重要的一点依据是(4分)【 C 】注意“特别是”“根本”

篇6:《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_第一单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天姥(mǔ)

殷岩泉(yǐn)漂白(piāo)刨床(páo)....B.剡溪(shàn)木屐(jī)威吓(xià)呼号(háo)....C.澹澹(dàn)渌水(lù)起哄(hōnɡ)泡货(pāo)....D.恍然(huǎnɡ)訇然(hōnɡ)伎俩(liǎnɡ)拘泥(nì)....解析: A项,“漂”应读piǎo,“刨”应读bào;B项,“吓”应读hâ;C项,“哄”应读hònɡ。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烟涛微茫信难求

.渌水荡漾清猿啼 .B.失向来之烟霞 ..须行即骑访名山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我欲因之梦吴越 .D.恍惊起而长嗟 .迷花倚石忽已暝 .解析: C项,“因”,依据。答案: C 3.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可睹①云霞明灭或.A.尽粟一石②一食或.

信:实在 渌:清澈 向来:原来 须:等待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因:于是 恍:恍然,猛然 暝:天黑、夜晚

①陈陈相因.

B.

河为池②践华为城,因.

放白鹿青崖间①且.C.浅,相去复几许②河汉清且.

D.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①安.在②沛公安.

解析: A项“或”,都为副词,或许。B项“因”,动词,因袭;副词,凭借。C项“且”,副词,暂且;连词,并且。D项“安”,代词,怎么;代词,哪里。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文明发达,经济活动也曾跻身于世界的前列。B.指挥控制台上,指挥决策者、工程技术专家正密切地关注着发射前的各种状态和异常声音。

C.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D.《城南旧事》的作者是林海音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而编写的自传体小说。

解析: A.“活动„„跻身„„前列”搭配不当;B.“状态”包括“声音”;D.句式杂糅,改为“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作者根据„„”。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 □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本诗写于天宝十二年(753)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5.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清澈。寄托了诗人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的情怀。6.诗的颈联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比喻手法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二)阅读李白的一首短诗《赠汪伦》,回答后面的问题。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 ①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安徽泾县)游览桃花潭。游览期间,当地村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赠别。

①②踏歌,以脚步为节拍,边走边唱歌。

7.根据你的理解,“忽闻岸上踏歌声”的“忽”字说明了一种什么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诗人行前没有预料到汪伦等人会来给自己送行。(另一说认为送行的人并非出门即唱,而是在李白登船将行的时候忽然唱起了壮行歌。)8.诗的三、四句表达了什么感情?它在表现手法上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哪两句诗非常相似?用的是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四句抒发了对友人的感激和惜别之情。它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手法相似。前一句用夸张,后一句用对比。

(三)阅读下文,回答9~10题。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大空)。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仙人名)。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 ①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9.这首诗的前十句描写了怎样的太虚幻境?(不超过1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超尘脱俗,神奇缥缈。

10.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两首诗的主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梦》表现了诗人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古》表现了诗人出世和入世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思想。①

篇7:《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_第一单元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组词语是()A.颠沛流离(pèi)

踯躅(chí chú)

巫觋(xí)

萦纡(yū)

迤逦(yǐ lǐ).......B.弹劾(hé)

风驰电掣(chè)

会稽(kuài jī)

鹧鸪(zhè ɡū)

凝睇(dì).......C.回眸(móu)

肤如凝脂(zhī)

鼙鼓(pí)

玉扃(jiōnɡ)

云栈(zhàn).....D.眇眇(miǎo)

袅袅(niǎo)

修葺(qì)潺湲(chán yuán)

薜荔(bì lì).........解析: A.踯躅—zhí zhú。答案: A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青冥浩荡不见底天空A... 目眇眇向远看的样子..兮中聚集鸟何萃.C.御宇多年求不得统治天下..

修缮房子不许稍绸缪..

B. 两朝开济开创,扶助..

很难自我放弃天生丽质难自弃...D.玉容寂寞泪阑干黯淡失神的样子..

解析: B.绸缪:这里是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答案: B 3.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即景起兴手法的一句是()A.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B.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C.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D.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答案: B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东晋诗人。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不做,归隐山水之间,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B.《楚辞》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加上“兮”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C.“风骚”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它们分别代表了《诗经》和《楚辞》的最高艺术成就且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D.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

湛,被奉为“诗圣”。

解析: A.谢灵运和陶渊明分别是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开创者。答案: A 5.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A.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有它的写作规范的,如果不按照这个规范进行诗的创作,那么你创作出来的就不是诗。

B.从汉代开始,陆上丝路就沿着天山南北逐渐形成了东西交往的北、中、南三条基本干线;同时又由于南北边塞各民族的频繁活动,为唐代丝路向南北扩展奠定了基础。

C.古往今来,中国的首都在历史上和欧洲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无论英国、法国、意大利,这些欧洲国家的首都自古就很少变化,伦敦从“七国时代”就是英国的首都,而巴黎,在墨洛温王朝建立之时便是法国的首都,至今不变。

D.紫禁城是最伟大的人类建筑史上的艺术奇葩,是世界文化历史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记。

解析: D项词序错误,“最伟大的”应该放在“人类建筑史上”的后面。答案: D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陆游与江西诗派之关系

学术界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陆游早年学诗于曾几,受江西诗风的影响,后来从军南征,亲历战争生活,因而从江西诗派的形式主义影响中解脱出来,步入现实主义创作轨道。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诗人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创作实践经验的日趋丰富,诗歌风格发生某些变化是很正常的。但是,诗风发生变化并不等于完全抛弃了原来的诗学主张。

江西诗派众多诗人是严守某种统一的诗法规范还是具有各自的创作方法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江西诗派是一个凝固的诗人群体还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群体?我认为,江西诗派自宗主黄庭坚起便倡导求新求变,如果说黄庭坚在元祐(包括之前)的诗歌作品具有瘦硬、奇崛、拗峭等特征的话,在其贬官黔等地及以后的作品,则更注重诗歌的平淡之美。黄庭坚在给他外甥、学生的书信中,不止一次强调应多读古人书,在广泛吸取前人文学遗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这种思想可以说贯穿了江西诗派的整个发展嬗变史。黄庭坚既讲法度,又推崇创新,二者并不矛盾,讲究法度并不等于死守法度,而应灵活运用。江西诗派作者吕本中深谙此理,于是提出“活法”说,进一步阐明了如何运用法度,亦即继承前人艺术规则的问题。“活法”说在南宋初年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巨大,成为诗坛上公认的艺术准则。

正是由于黄庭坚并不谨守褊狭的门户之见,所以其门人弟子都以求新求变为能事。如徐俯曾答客书云:“涪翁之妙天下,君其问诸水滨;斯道之大域中,我独知之濠上。”(《清波杂志》卷5)对他人赞美他与黄庭坚的渊源颇为不乐,显然意欲自成一家。与徐俯交游甚密的韩驹也曾受知于山谷,晚年或臵之江西诗社,却说:“我自学古人。”(周必大《文忠集》卷19)正是由于这种追求新变、力求自成一家的倾向使得江西诗派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吕本中提出“活法”说后,“活法”之说,一时盛行于南北宋之

交的诗坛上,成为促进江西诗派发展变化的重要诗学思想。除诗歌发展本身的因素外,吕本中、曾几等江西后学都经历过“靖康之变”,社会环境和诗人心态与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中期大不相同,创作方法与作品风格发生变化实属必然。

此足以证明,将江西诗派视作一个远离生活,仅仅以雕镌文字、追求形式瘦硬拗峭的诗歌流派显然并不符合实际。既然江西诗派本身也处于一个不断嬗变的进程中,曾几又是陆游的授业恩师,则陆游与变化中的江西诗派有某种契合之处便决非无端臆测。

事实上,陆游终生持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曾几对他的影响绝对不可忽视。陆游晚年为曾几奏议稿作跋,追忆说:“绍兴末,贼亮入塞,时茶山先生居会稽禹迹精舍,某自敕局罢归,略无三日不时见。见必闻忧国之言。先生时年过七十,聚族百口,未尝以为忧,忧国而已。”(《渭南文集》卷30)在这篇短小的跋语中,陆游对曾几奏议稿的其他内容只字不提,唯独念念不忘恩师的这份爱国忧民之情,足证曾几此种情怀对陆游的影响之大。

陆游在诗歌探索方面与江西诗派的契合,还可以从他对晚唐诗的态度窥见一二。《剑南诗篇》卷45《追感往事》云:“文章光焰伏不起,甚者自谓宗晚唐。欧曾不生二苏死,我欲痛哭天茫茫!”对当时崇尚晚唐诗歌的风气十分不满。而自黄庭坚以来,江西诗派对晚唐诗歌均评价甚低。凡此种种,都说明作为江西弟子的陆游与江西诗派的诗学祈向有着相当多的一致之处。

(摘自《文史月刊》)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说明陆游和江西诗派有关系的一项是()A.江西诗派本身处于一个不断嬗变的进程中。B.江西诗派作者曾几对陆游影响巨大。

C.社会环境使陆游的创作方法与作品风格发生了变化。D.陆游和江西诗派一样,对晚唐诗歌均评价甚低。解析: C项属答非所问。答案: C 7.下列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A.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陆游虽然早年受江西诗风的影响,但后来从江西诗派的形式主义影响中解脱出来,步入了现实主义创作轨道。

B.徐俯对他人赞美他与黄庭坚的渊源非常不乐,主要原因是他认为黄庭坚虽然是江西诗派的宗主,但诗学有限,不足以做他的老师。

C.从江西诗派的发展实际情况来看,江西诗派并不是一个远离生活,仅仅以雕镌文字、追求形式瘦硬拗峭的诗歌流派。

D.陆游晚年仍然念念不忘其师曾几的爱国忧民之情,这足以说明曾几的这种爱国情怀对陆游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解析: B.主要原因是“欲自成一家”。答案: B 8.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能取得卓越的文学成就,曾几等江西诗派的诗人对他的哺育是主要原因。B.生活阅历的增加和创作经验的丰富可以使作家彻底改变原有的创作风格。C.虽然同属江西诗派,但黄庭坚、吕本中、曾几等人的创作风格有可能不同。D.江西诗派的宗主黄庭坚后期的创作风格完全不同于其前期的创作风格。

解析: A.“主要原因”程度过重;B.“彻底”错,原文是说“发生某些变化是很正常的”;D.“完全”错,原文是说“更注重”。

答案: C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盲者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盲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厉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注】 ①日者:占卜。②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审其语而知其是非

审:审查 .B.而亦无颠危之患

危:跌倒 .C.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

一瞬:时间很短 ..D.喜为非礼之貌

非礼:不礼貌 ..解析: A.审:明白,清楚,了解。C.一瞬:看一眼,眨一下眼睛。D.非礼:不合礼制。答案: B 10.下列加点虚词在文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所精业入其.A.天下其谁非盲也.陈于前诗书之.

为吊也吾方以.B.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行昏昏然而.

C.尽盲也而不知不盲者之.

D.

知其姓氏闻其音而.

解析: C项的“之”字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A.代词,自己/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B.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接。

答案: C 11.下列句子中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

C.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

B.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 D.邪正在前不能释

解析: C项是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臵,与例句同。答案: C 12.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说的瞍、矇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责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腐败堕落而不能自拔。可作寓言读,也可作杂文读。

解析: A.“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并非盲者说这句话的目的。答案: A 【参考译文】

乡里有个盲人少年,从事占卜职业,(他)善于弹琴。邻居某人,招呼并安慰他道:“您年龄多少啊?”(回答)说:“年纪十五岁了。”“从什么时候失明的啊?”(回答)说:“三岁。”“那么您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不知道天地的大、日月的光、山高水流、容貌美丑、宫殿的宏伟壮丽,岂不是非常可悲的吗?我因为这才安慰你啊!”

盲人笑着说:“如您所言,这是只知盲人的盲,却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盲人何尝就盲啊?我眼睛虽看不见,四肢和身体各个部位都(行动)自如啊,因为眼睛不乱动啊。对于人来说,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他的姓氏;琢磨他的话就知道他的对与错。(我)行走(时),判断道路的平陡来决定走的快慢,也没有摔跤的忧患。进入自己所精通的职业,不让自己精神在不急的事务中疲劳,不在没有益处的事上使用自己的力气,出外就推销自己的技能用来养饱自己的肚子。如此这般久了就成习惯了,我对眼睛看不见并不感到烦恼。当今(这)世上的人,喜欢做不合礼教的装扮,喜欢做无用的观看。事情来临了却看不见,看见了又无法远离(它);贤明蠢笨的品质不能辨别;邪恶端正在面前不能分辨;利害(冲突)来了不能审时度势;治理和**的缘故不能识别;诗书摆在面前,(现实)事物跟着(身)后,终日看到它们却不得其要领,倒行逆施,(昏

昏然)无所适从地绊倒跌倒却不知道觉悟:最终跳进罗网、跌入陷阱的人比比皆是。老天已经够偏爱人的了,给予人们运动认识的器官,而人们却失去了老天爷把那些本能给人们的本意。动不动就用这些本能来陷自身于被动的,难道只是眼睛吗!我要说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的人),天下谁不瞎啊?瞎的人只有我吗?我正轻蔑地顾盼,说你等不够资格有辱我(的眼睛)看上一眼的。您不替自己悲哀却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我正转而为您悲要安慰您啊。”

(邻居)某人没有(言辞)来作答。他闲暇时来拜访我,讲了盲者的那段话。我听了之后感到惊异,说:“古代由盲人担任的乐官和太史负责讽谏教化,少师进献箴言,盲人乐师朗诵诗歌,像晋国的师旷和郑国的师慧就是这种人。这个盲者难道不是那一类人吗?”因此我记下他的话,希望使看到的人能感到心有所愧。

四、(24分)13.翻译和断句。(10分)(1)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昔 者 瓠 巴 鼓 瑟 而 流 鱼 出 听 伯 牙 鼓 琴 而 六 马 仰 秣 故 声 无 小 而 不 闻 行 无 隐 而 不 形 玉 在 山 而 草 木 润 渊 生 珠 而 崖 不 枯 为 善 不 积 邪,安有不闻者乎!

答案:(1)①你这位先生(太可笑了)不替自己悲哀却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②这个盲人,难道不正是那一类人吗?

(2)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或: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金陵晚望

□ 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 韦 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注】 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15.默写填空。(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2)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4)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_____。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答案:(1)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2)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3)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4)两朝开济老臣心 长使英雄泪满襟

五、(12分)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4分)倘若真的能化寂寞为思考、变寂寞为实干、改寂寞为娱乐,那么我们就能精神抖擞,走出寂寞;洗涤心灵,获得新生;变得朝气蓬勃,成就一番大事。

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洗涤心灵,抖擞精神;走出寂寞,获得新生

17.阅读下面语言片段,揣摩主旨,仿造语段中画线句子的句式,在横线上填写与上下文连贯的两句话。(4分)一分钟,可以用来微笑,对他人,对自己,对生活。

一分钟,可以用来看路,观赏美丽的花朵,感受湿润的草地,或者欣赏清澈透明的流水。一分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分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说过,“要把每一分钟都当成最后一分钟”。如果大家平时都能记住这句话,我们就能学会珍惜生活,珍惜每一分钟,让生命之钟记录你度过的每一分钟。

答案:(示例)(一分钟,)可以用来鼓励一个人,使之不气馁。(一分钟,)可以让人选择重新生活。

18.母亲(或父亲)的生日恰好在9月9日,而你9月8日就要动身去大学报到。临行前,你给母亲(或父亲)买了一件小礼物,并写了一张留言,请父亲(或母亲)在第二天转交。你会买一件什么礼物,并留下怎

样的话呢?(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略

六、(18分)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遗失的夏天

□ 李晓燕

日子是冒着烟的草绳儿,断断续续冒着闷烟,终于“訇”地蹿起一团火,一路烧下去了。蝉鸣大噪。

上午十点往后的阳光是完全煮沸的糖浆,流到哪儿粘到哪儿,流到哪儿烧到哪儿,滋滋地冒着滚烫的泡泡。

只有蝉和孩子待在室外,一样的满心欢喜。每一只蝉开始迎来生命中最鼎盛最辉煌的时期,在它们挣开一层盔甲似的外衣奋力鸣叫的时候,是绝不会想到之前在地下某个黑暗中长达几年的潜伏,也忘了地面到枝杈间一段漫长的旅程。若不是那样,大概会保持沉默,失去歌唱的勇气。现在它们蹲伏在村庄的每一棵树上,每个枝杈间,只要不觉察到来自外界的危险,是可以长时间一动不动地趴在同一个地方的。

孩子从树下过,最初的吸引已过去。现在他们感兴趣的是树下的壳,一百个知了壳一毛钱。最初只有.....一个孩子在寻找,后来所有的孩子都出动了,拎着尽可能大的蛇皮袋子。没有人愿意妥协一下带小一点的物件。这个看上去似乎永远装不满的家伙,盛着他们一整个夏天的计划。一开始他还记着每天的成绩,想着夏天结束后可能会换来的新玩意儿,后来就不管不顾了。他的知了壳是那么漂亮,有些甚至完善——主人早已爬出去,壳还紧紧贴在树干上,像是随时要上到顶端。拿小木棍小心翼翼地拨下来,放手心上,从哪个角度看它都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自然和警惕,让人怀疑下一秒里就要振翅而去了。只是背上的一条缝泄露了内部空空如也的秘密。向着阳光的壳散发着淡褐色而透明的光泽。孩子长久把玩着,舍不得把它扔进蛇皮袋子,怕被其他缺胳膊断腿裂了胸膛的压坏了,怕一扔进去就再也寻不着了,他把它小心地放臵进随身带着的玻璃瓶里。

整个夏天,孩子踩着一段段阳光,从一片小树丛赶往另一片树丛,在每一块树阴下忙碌地穿梭,紧抿双唇,目光敏锐地在树上树下反复搜索,在大自然千百个平庸的作品中寻找着屈指可数的艺术品。这种纯粹的热爱和因之而产生的最初的事业心,是日后某个偶然的机会里还会想起,但再难达到的。......二十年前的白雁桥是个小小的森林,如果你能上升到空中并由那儿俯瞰的话。偶尔露出一角或片瓦只砖的房屋像是架在树杈间鸟巢般显出小巧而沉默的顺从。整片森林则显出更大的沉默和沉默的温情深邃。当然没有人能上升到那样的高度,所以在后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白雁桥人渐渐拓宽了居住和活动领域,大片的树丛迅速后退,退成了背景,偶尔留在院落里的一两棵成了孤零零的盆景。蝉不愿爬上盆景。可以想象,从此有多少蝉要在原本就漫长的旅程上再加上漫长的一段,才有可能找到它们的森林。我怀疑现在白雁桥的地面下是否还会有蝉。总之,交响乐一般的蝉鸣逐渐退出了白雁桥的舞台,一去不复返。

现在你听到的是二十年前的蝉鸣。

即便是别人工作过的树下,过一两天再去还是会有收获——每天都会有新的生命从坚忍的黑暗里上升到生命的最顶端。“蟪蛄不知春秋”是庄子的感慨,没有认真听过蝉鸣的人是不会知道“蟪蛄之春秋”的。....这原本丑陋的东西就要为自己的丑陋高歌了,谁也阻止不了。偶尔的一个在齐鸣中忽然把声音拔到最高,沿着树木天空直往上蹿,一副不蹿到云霄不能停下的架势。它们声势浩大的高歌把简单的发音组合成长长短短无数的可能,丰富之极,庞大之极,只有孩子深谙其中的奥妙。有一天,他也会像别人那样不例外地把这小东西归结为只会发出“知——了”声的烦人家伙,那是他长大了。现在趁着他还没长大,一树树的蝉为他作着最后的演出。间隙,整个世界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深远的寂静和辽阔。短暂的休息后演出再次开始,超出上次,繁华空前。它们极尽可能地歌唱着,不担心会吵醒更多的耳朵,那些耳朵已躲进正午慵懒的睡梦里。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如此凄凉的意境是不属于白雁桥的。入夜,村庄一点点陷入黑暗,直到月亮完全升起才交付出全部影子。各家先后搬出圆圆的大澡盆,随便搁院里哪棵树下,冲上半盆水,孩子笑着叫着跳进来了,然后是大人。这时候,如果有人偶尔走过,懂得隔着树自然地和主人说话招呼。蝉在树上也懂得享受这段时光,和着人的笑声和低语悠长地鸣叫。自然所赐予的,无论是什么,此时此刻都不曾得到一丝一毫的破坏和浪费。白雁桥的夏夜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式的悠然恬静。

收购的日子来了,各家的孩子枕着蝉鸣度过了一个极其难熬的夜晚,几次起床,打开袋子看了又看,明天它们就要和别人的混在一起,都属于那个大手大脚毫不在乎的中年人了。玻璃瓶里的绝不会交给他的,那么留下来?明年也许还会有更好的吧?蝉为什么不叫唤了,它们也累了吗?噢,睡吧,月亮怎么那么亮„„

村庄从看不见的地方开始改变自己,树上树下的演出接近尾声。除了几个留恋舞台的,或赶来已晚的偶尔唱两声,到收工的时候了。

日子是烧完的草绳儿,剩一段焦黑。凉风吹过,灰烬也很快散去。

(选自《散文》,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0期)19.作者说:“只有蝉和孩子待在室外,一样的满心欢喜。”结合文章看,蝉和孩子各为什么而满心欢喜?(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蝉:因为迎来生命中最鼎盛最辉煌的时期而欢喜。孩子:因为去实现“一整个夏天的计划”——寻找知了壳换钱买新玩意儿而欢喜,也因为能珍藏漂亮的知了壳而欢喜。

20.文中加点的“最初的吸引”和“最初的事业心”分别指什么?“蟪蛄不知春秋”和“蟪蛄之春秋”两处“春秋”各是什么意思?(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初的吸引”指由于发现蝉而产生的盎然兴趣;“最初的事业心”指由于寻蝉蜕而产生的

对工作的热爱和执著精神。“蟪蛄不知春秋”中,“春秋”指春季和秋季,表示一整年;“蟪蛄之春秋”中,“春秋”指岁月或生命。

21.本文以“遗失的夏天”为题目,回忆了二十年前白雁桥的夏天。结合全文看,作者“遗失”了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清贫但快乐的童年时光;②满是森林的可爱家园;③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④带给人无限快乐的蝉鸣;⑤单纯而执著的渴望与期待;⑥大自然的无限赐予。

22.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文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童年岁月充满激情和时光短暂的特点。作用:在结构上,首尾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在情感上,表现了对一去不返的童年岁月的留恋与惋伤。(本题如有其他答法,可酌情赋分)

七、(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巴菲特以305亿美元个人资产的身份雄踞全球豪富排行榜第二名。巴菲特曾表示,如他在世的时间超过了妻子苏姗,那么在他死后两人的全部股权将归属家庭的基金会。多年以前,巴菲特就对自己的子女明确表示:“如果能从我的遗产中得到一美分,就算你们走运。”这也就是说,巴菲特夫妇的3个子女,没有一个能够从巨富爸妈手中继承哪怕是一美分的财产。

巴菲特告诫孩子们说:“那种以为只要投对娘胎便可一世衣食无忧的想法,损害了我心中公平观念。”巴菲特说这番话的时候,正值公司召开股东大会,1.5万名股东听罢掌声雷动。巴菲特接着说:“我的孩子们也在这里!他们是不是也在鼓掌?”

篇8:《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_第一单元

一、教材选文丰富,系统性强

本册教材选文丰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文数量较多,如果不包括课后链接部分的评价性资料,单就赏析示例、自主鉴赏、推荐作品及课后所附录作品,共有72篇(首)。就数量来说,已经和人教版必修1到必修5的课文72篇(首)的数量持平,篇目不可谓不多。二是所选作品文体比较全面,诗、词、曲、文、赋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大部分文体都涉及了,为学生全面学习、认识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机会。三是涉及作家较多,时代范围广。选文以唐宋作家作品为主,兼及先秦与元明清,基本涵盖了从先秦到明清时期众多的著名作家的经典诗文。因古诗文的注释详细,信息量大,其文学、文化价值也很丰富,但美中不足的是《诗经》及乐府诗没有涉及。教材虽然说不应要求大而全,但没有选《诗经》的“国风”与乐府诗中一些光彩照人的名篇,所选《楚辞》中的作品片段又有些难,且代表性不太强,这些均有遗珠之嫌。

所谓教材的系统性有两层意思,首先,从教材的整体编排结构来看,对鉴赏方法的掌握与能力要求有一定的系统性,这个问题将留在下文第二部分专门讨论;其次,每个单元内部也具备各自的系统性。教材的每一单元都可分为四部分,即由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欣赏、推荐作品等部分构成。以第一单元为例,赏析指导侧重方法解说,而这些方法都来自中国传统的文学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如第一单元赏析指导通过一定的例子来解说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欣赏方法;每一单元的赏析示例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而且还附有赏析短文一篇,有利于学生对赏析示例中的作品进行整体理解和把握,也能成为学生学习欣赏时的切入点,也可为学生学习写作赏析文字打下基础。如本单元赏析示例为白居易的《长恨歌》,其后的赏析文章从“长恨”的内容、原因等方面对这篇名作进行了赏析,便于学生对这篇经典诗歌进行自主把握;自主欣赏作品有屈原的《湘夫人》、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杜甫的《蜀相》、陆游的《书愤》,推荐作品有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陶渊明的《杂诗十二》(其二)、李白的《越中览古》(附带《苏台览古》)、李清照的《一剪梅》、黄遵宪的《今别离》等以及附录作品共15首。当然,这些作品数量,再加上众多的链接材料,对教师的备课与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都是新的挑战。这么多的作品与补充材料,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发挥个人的优势与特长,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熟悉、拿手的作品进行教学,也可以打破赏析示例、自主欣赏、推荐作品等界限,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整合,确定相应的教学篇目,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欣赏方法,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如果平均用力,不但没有充足的教学时间,而且会因课时紧张造成重点不突出、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许多篇目都要背诵,学生会应接不暇,负担就较重。这就需要教师在兼顾经典篇目的同时还要合理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篇目,以期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在学生掌握欣赏方法的同时,又能达到快速背诵,阅读积累,拓展视野的目的。

古代诗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就是诵读与背诵,这也是本册教材一以贯之的教学方法。中国古代诗词讲究平仄对仗,声律押韵,音乐性、节奏感都很强,有些散文也都用韵。在古诗文运用环境已经消失的情况下,诵读与背诵是很有效的学习办法,反复吟诵、涵泳,便于理解、领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课堂利用一些时间诵读和背诵;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在诵读以后,理清层次,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分层分段去背,以期继续积累文言语词,培养文言语感,为日后进一步阅读和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欣赏方法,培养能力

从每单元的标题可以看出,本册选修教材非常注重诗文欣赏方法的掌握和诗文欣赏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法可依,操作性强。这也是教材的一大亮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选修课程部分“诗歌与散文”第4条指出:“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从第一单元元到第三单元均是诗歌,其欣赏方法依次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第四单元到第六单元是古代散文,欣赏重点依次为“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欣赏方法与重点都来自于传统文学教育的方法,也是欣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也是《课程标准》中“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的要求的体现,设计、编排比较合理。

既然每个单元的欣赏方法与能力要求有所不同,那么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就应该不同,每个单元都应该用相应的教法突出强调一种欣赏方法与能力。除了诵读方法之外,教学时应该用每单元所选的作品,突出单元标题与赏析指导中所提出的欣赏方法。如第二单元的欣赏方法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习“赏析指导”应该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含义。其中“置身诗境”就是借助自己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和诗人形成共鸣,利用联想、想象、类比等方法构想诗人描绘的艺术世界;“缘景明情”要注意意象组合,用想象补充景物特点,抓主要词语等,进而理解作品所隐含的思想感情,这其中的关键是要用“想象”重现和还原。总之,“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先要用想象呈现景物特点,然后揣摩写景的目的,从而找到景与情之间的联系,作品理解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如《春江花月夜》就要突出“春”“江”“花”“月”“夜”等意象组合构成的美景与意境,就能自然地领悟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梦游天姥吟留别》就要突出梦境中天姥山的雄壮瑰丽,在梦境与现实巨大的反差中,才能体会到李白的处境与人生态度;《登岳阳楼》就要想象出洞庭湖的壮阔气势,联系杜甫年轻时的思想与意气,就能明白杜甫此时老病苦悲、忧国忧民的心境;《扬州慢》注重描写扬州当年盛况和今日凄凉,从而理解作者心中的“黍离之悲”;等等。需要指出的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需要一个沉思、构建的过程,教学中不可越俎代庖,以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想象还原,因为这个过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作品的准确把握、欣赏兴趣培养以及习惯的养成。

诗词的句子凝练,韵味丰富,必须进行微观细致的赏析。欣赏时要从字面深入到字背,理解其象外之意,弦外之音。诗句不是一个个词语的简单罗列,可以说每个词语与意象都是作者心灵过滤的结果,负载着他的思想感情,所以理解并不是把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而是还要借助想象,还原出景物的形象,突出景物特征,体会其中的情感。如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的“坼”和“浮”就意味深远。“坼”与广袤的“吴楚”两地相连;“浮”与代表天地日月的“乾坤日夜”相接,都是为了突出洞庭湖的壮阔气势,其中隐含的是杜甫年轻时就听到洞庭湖的盛名,而今到老境才一睹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复杂感慨;而“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也绝不仅仅是作者回忆扬州当年的盛况与美丽,而是与下文形成今昔对比,写出了繁华不再、满目凄清的景象,体现战争的残酷及破坏之大,触目惊心,从而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和深沉感伤。理解,还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性,也就是在理解了各句之后,还要理清各句之间表现意图的内在关联性;只有把各句之间的联系找到,整个作品有一个合理的理解逻辑,没有矛盾龃龉之处,才是真正的理解。

三、注重自主探究,延伸拓展

从本册教材课后习题的设置来看,题量不大,但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即专门设计的“探究·讨论”部分;在“探究·讨论”之后还设有资料补充、拓展性质的“相关链接”环节。这些设计与必修系列课后习题设置有些不同,前者侧重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后者侧重对文本的理解。结合第三单元“自主欣赏”中杜甫的《阁夜》课后学习设汁说说这两个板块的特点、作用与教学。

《阁夜》的“探究·讨论”可分为两部分,首先是《阁夜》的诵读方法指导,其次是针对本诗的习题。这个单元基本的欣赏方法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所以“诵读”就是本单元作品欣赏的主要方法,也是教学重点,因而诵读指导对诗的整体情感基调及每一联的读法,要求都比较具体到位。教学时要求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意,涵泳诗味;同时发挥想象,还原诗境,理解诗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依次让学生自读,教师或音视频范读,学生诵读、试背等。在此过程之中,要求学生要认真体会诵读指导方法,交流自己所读的感受。这样在读中进行理解,在领悟中再读,进而去探究、讨论诗歌的内容与情感,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是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时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也是一种基本能力。

从针对《阁夜》一诗的课后习题来看,问题涉及诗的内容、情感、主旨以及比较阅读等方面。设计比较全面,重点突出,也体现了本诗的基本特点,从而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以问题为抓手,依照一定的逻辑去理解诗的内容;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活动,也就可以全面、准确地从整体上来把握这首诗。

在“探究·讨论”中,本册教材特别注意联系或附录一些相关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绝大部分“自主欣赏”作品都有此学习设计。如《阁夜》要求与《旅夜书怀》比较阅读,本单元其它的自主欣赏作品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要联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谈琴》进行比较阅读;李煜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与其《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进行比较阅读等;这些都是对“自主欣赏”作品的必要补充、延伸。学生不但可以借此巩固学到的欣赏方法,还可以扩大阅读范围,学习比较阅读,从而对本课的自主欣赏作品和其后附录的作品都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欣赏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而且在“探究·讨论”部分,与高考相关的题型也基本都涉及了,经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对高考古诗文鉴赏的备考能力也会增强。

“相关链接”节选了一些古代学者对自主欣赏作品的评价,或附录一些与自主欣赏作品内容相关的其他作品;而评价语和附录作品都注明了著作人和出处作品名称,比较详细,有一定的资料价值。《阁夜》后的“相关链接”节选了对该诗的评价,没有附录作品,而另外的自主欣赏作品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相关链接”除了明代王世贞、清代纳兰性德、近代王国维等词人、学者的评价外,还有现代歌曲《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曲谱;周邦彦的《苏幕遮》后的“相关链接”就附有柳永的《甘草子》(秋暮)和张先的《系裙腰》(惜霜蟾照夜云天),所附的这两首作品内容与《苏幕遮》的内容均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关链接”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学生经过探究讨论,对该自主欣赏作品有了自己的认识,再通过“相关链接”阅读前人的评价,既能扩大学生的认识视野,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的认识与古代学者的评价相同或接近时,学生对该自主欣赏作品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也与古代学者有了共鸣,印证了作品的经典性;当学生的认识与古代学者的认识有出入时,则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也为日后深人研讨该作家作品提供了一定的路径。二是所附的作品作用与“探究·讨论”中比较阅读的作品作用有些相似,只是“探究·讨论”中已经说明比较的角度与方向,“相关链接”没有说明比较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从中也可以看出,从“探究·讨论”到“相关链接”都注重探究学习与延伸拓展,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却在逐渐增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趋势。

在教学时,“相关链接”中的评价语既可以用作课前的情境创设与导入,也可作为问题设计的引子,或用作课堂小结之语,不一而足。总之,要让学生把这些评价语与具体的作品特点联系起来,对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不是抽象地接受评价语。“相关链接”所附录的作品与“探究·讨论”中所联系或附录的作品一样,都可以作为巩固学生学习效果,学习比较阅读,拓展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能力的练习来使用,应合理选择,相机使用。

需要另外说明的是,“相关链接”中所涉及的绝大多数古代学者,现在的高中学生比较陌生,所以人名应该注明朝代,用字或号的人名应该注出其常用的名字;难字应该注出现代汉语拼音,这样教师使用、学生阅读都会更加方便。

上一篇:第一届党委工作报告下一篇:学生自我鉴定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