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教案

2024-05-07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教案(精选6篇)

篇1:小学科学五年级上教案

教材分析

《研究磁铁》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电和磁》单元的第4课内容。

研究磁铁这一内容具有极强的探究价值,它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训练其思维,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良好地实验习惯。与此同时,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这一系列有效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磁铁的性质有更多的了解。

根据以上分析,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把这节课分为两个课时来讲解,其中第一课时的内容有: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2、分四个层次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3、课堂小结;4、进行课堂练习;5、课后作业的布置及要求;第二课时的内容有:1、通过实验验证,了解磁化现象;2、利用磁铁的性质,制作简易指南针;3、作业展评:磁铁玩具;4、课堂小结。

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五年级的学生对磁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对本课的学习起到一定的铺垫。学生对于磁铁比较感兴趣,但对于磁铁的一些性质还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或许仅仅是停留在磁铁能吸铁这一层面上。为此,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对磁铁有一个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着重引导学生能关注身边常见的一些事物、现象,平时能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能自觉地展开一定的研究,毕竟科学的大课堂还是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出磁铁的.性质;

2、能利用各种方法测量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

3、能够测出隔着物体以后,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

4、能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作相关的解释;

5、能制作磁铁及磁铁玩具。

科学知识:

1、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2、知道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3、知道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测量方法;

4、了解隔着物体以后,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规律;

5、知道指南针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磁现象有浓厚的兴趣;

2、意识到磁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3、乐于探究、善于发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难点:用实验探究磁铁的各种性质

篇2:小学科学五年级上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板书设计: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篇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教案

教学目的

1.能听懂会说并在实际情况中运用以下对话:Who′s your Math/English……teacher ?

Mr Zhao/..What′s he/she like? He ′s /She′s thin and short .And she′s very kind.

2.能够正确使用Mr, Miss, Mrs, 对西方人的称呼有进一步了解。

教学准备

1.各科教师的图片或能代表各学科特点的图片或能表示人物特征的图片。

2.学科教师调查表学生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1.Warm-up/Revision

(1) T:Hello, everyone! Nice to see you again!Now , first Let′s review some words.

Young/funny/tall/strong/kind/old/short/thin. (要求学生根据图片认读单词)

(2) Let′s chant.

T:Now Let′s chant together. (Play the tape)

教师出示表格如下:

T:Thank you for your chanting. Now Let′s look at the form..What′s the math teacher like?

Ss: He′s smart. (Then the teachers fills “smart” in it. And then the teacher asks the similar questions

And fill in the form just like this

T:Would you like to chant again?Looking at the form.

【设计意图】第一遍让学生跟着录音唱, 第二遍唱之前通过问答的形式把关键信息填入事先准备好的学科教师调查表内, 再让学生看着表的内容唱, 渗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3) 教师风采

T:Sounds great! But Who′s your math teacher?What′s he like?Can you fill in the form by yourself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老师, 先请学生集体口头来表达, 再引导学生填写表格, 同时可以检测上节课单词的掌握情况, 请学生4人一组进行交流, 渗透语言技能的培养, 同时也可以扩大语言训练面。

2.Presentation

(1) Let′s try.

教师出示A Let′s try部分的挂图。

T:Please look at this pictures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What′s he like? (Ask som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is picture)

【设计意图】在做听力题之前, 引导学生观察相应插图, 通过几个问题来描述图画内容, 从而猜测出题意图, 渗透听力技能的培养。

T: Now, Let′s listen and please circle on your books.

(2) Let′s talk

①T:Now Let′s go on listening , please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my questions:

Who′s Chen Jie′s math teacher? What′s he like?

②the students answer the questions.

板书设计:Unit1 A-Let′s talk

Who′s your math teacher? Mr Zhao.

What′s he like? Thin, short, 【kind】

③the students listen again and read after the tape .

④学生齐读, 分小组读, 同桌读对话. (学生看板书背诵对话)

⑤教师Present the pictures of teachers引导学生make a dialogue,

⑥学生2人一组编对话, 根据插图替换对话内容.

【设计意图】从Let′s try直接过渡到Let′s talk的教学, 通过听音回答问题的方式出示对话的关键词, 请学生齐读.分小组读, 同桌读, 这是适当的机械性操练, 是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点的基础.以方便学生快速掌握对话和替换对话, 同时也是在逐步进行学法指导。

3.Practice/Consolidation

Magic Match Game

教师准备三组图片, 分别为能表示人物特征的图片, 姓氏类 (用Mr.Miss.Mrs加姓氏表示) 。

人物特征类 (smart, strong……) 请三位同学各抽取一张图片后出示给全班同学看, 请全班同学提问, 这三位同学回答。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语言的操练部分, 根据同学们熟悉的真实人物的图片来进行这游戏, 更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4.Assessment

从学生的作业本中, 准备一个听力练习, 以检测学生对本堂课语言点的掌握程度.

5.Homework

①Please listen to the tape (A-Let′s talk) 3 times.

②Design a card for your favourite teacher, draw a picture of him or her.

③Get ready to describe your card in class.

篇4:小学科学五年级上教案

基础知识百花园

3.成语填空并分类。

( )通( )大

大( )无( )

( )神( )主

若( )若( )

波( )壮( )

蹑( )蹑( )

描写人物的成语:__________

描写景色的成语:______________

4.下面两层意思,能够用“仍然”“果然”两个词中的哪一个连起来,写成一句话,并写下来。

我再次改变了实验步骤。

没有出现想要的现象。

5.写出句子的意思: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

日积月累菜蜜园

按要求填空

1.名言警句:愿乘风_______ ,面壁_______。

2.歇后语:孔夫子搬家——_______;

3.对对联:上联:四海皆春_______,

下联:_______,

横批:_______ 。

4.把古诗中的千古名句补充完整:

(4)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2)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

(3)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4)谁言寸草心,_______。

口语交际趣味园

丁丁和冬冬在打电话,请你发挥想象,写上冬冬的话,使他们的对话合理紧凑。

丁丁:你好,冬冬,我是丁丁。你找我有事吗?

冬冬:_____________

丁丁:噢!没问题!

冬冬:_____________

丁丁:还有什么要求?尽管说。

冬冬:_____________

丁丁:不客气,这是应该的。再见!

阅读思考大观园

1.根据课文《凡卡》写一段话,说明凡卡的不幸遭遇,试着用下面的词语,语句要通顺。

痛苦 幸福 欢乐 想念

2.用课文題目填空。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素有甲天下之称的《______》,跟随老舍游赏《______》,共同感受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又与巴金先生畅游了《______》领略了榕树的大,鸟儿的多。欣赏美景之后,我们的心情不能平静,因为这样的景致,有些已被破坏,看着满目疮痍的地球,我们不由得发自内心地要向全世界呼吁:“保护环境吧,我们人类的《_______ 》。”

请从上面这段话中的三处美景中选择一个,为其写一句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

3.阅读课文段,回答问题。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部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1)“嗬!好大的雪啊!”这句话应读出怎样的语气?(答案不止一个。)()

A.兴奋B.厌恶C.惊喜D.平静

(2)“蓬松松”给人一种像棉花一样松软、轻飘飘的感觉。“沉甸甸”给人一种像铁块一样沉重的感觉。用这两个词形容同一个事物——雪球,是否矛盾?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

A.矛盾。这两个词是一对反义词,不能同时用来形容同一个事物。

B.不矛盾。从外形上看,堆在松柏上的雪球显得很轻,但是他们堆得很厚,将树枝都压弯了,从这里更能看出雪下得大。

C.说不清楚,不了解作者的意图。

4.阅读短文,回答问題。

迷惑敌人的迷彩服

在现代战争中,侦察仪器越来越先进,部队的行动很容易被对方发现。为了迷惑敌人、保护自己,人们用一种特殊的颜料把军服染成黄一块绿一块的,制成了迷彩服。迷彩服上五颜六色的花纹和周围的自然景物色彩十分相近,反射红外光波的能力也与周围自然景物反射光波的能力相似,所以敌人用肉眼看不见,而且现代化的仪器也不容易发现。

现在,有些国家的军队还根据不同兵种设计了各种不同的迷彩图案,进一步增强了遂,惑敌人的能力。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有些国家的军队还根据不同兵种设计了各种不同的迷彩图案。

缩句:_____________

②为了迷惑敌人、保护自己,人们用一种特殊的颜料把军服染成黄一块绿一块的,制成了迷彩服。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

③敌人用肉眼看不见。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

(2)回答问题:说说迷彩服为什么能迷惑敌人?

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

毛主席一生特别喜爱读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日夜(操劳 操心)党和国家的大事,工作一直是很忙的。可毛主席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_______在出差的列车上,______不放过读书的机会。

有一年夏天,毛主席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毛主席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颊往下淌。他(有趣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了汗水,学到了知识!”

毛主席在床上、办公桌上、饭桌上都放着书。一有(机会 空闲)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他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每当长时间沉浸在书中的时候,他就忘了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笑着说:“还有一点儿,看完再吃。”

毛主席一生读了多少书,没法估计。除了读马列著作外,古代的和外国的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他也都读过。文学方面的书,毛主席特别喜欢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和辛弃疾的词。

毛主席有一部解放前出版的《鲁迅全集》,他从延安带到北京,1949年出国时还随身带着。从50年代到60年代,毛主席总是把鲁迅先生的著作放在床边,直到晚年病重,还在随时翻阅。

1.将文章( )里不恰当的词语划去。

2.在文中“_____”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在大‘火炉’里,毛主席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颊往下淌。”这句话表现毛主席_____________

(2)“每当沉浸在书中的时候,他就忘了吃饭。”这句话说明毛主席_____________

4.读完文章,你有什么想说的?请写下来。

快乐习作园

篇5:小学科学五年级上教案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3)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4)四人合作,画出铅笔的影子,观察影子。

本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实际观察和记录一天中影子的变化。本课难点:研究太阳东升西落与影子长度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记录纸,玻璃。

学生准备:分组——橡皮,铅笔,尺子,手电筒,彩笔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猜一猜)

1.师说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2.学生猜谜。

3.讨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学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5: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了解太阳和影子的更多变化。(板书课题)

[评析: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二、师生探究:影子的产生条件

1、你能在室内找出自己的影子吗?

2、打开教室内的电灯。(1)学生拿起自己的课本,抬高到离桌面约10厘米的地方,在桌子上找一找书的影子。

(2)通过这个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初步感知:在灯光下有物体的影子。

4、寻找:哪些物体有影子?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

5、观察: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

6、比较: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哪个亮一些?哪个暗一些?

7、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2个条件,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

三、生生合作:影子的长短、方向

1、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

(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会动。然而仅仅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接着让学生猜想影子会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为什么要朝那个方向动?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意在向学生渗透:猜测也应是有根据的。以此培养学生根本已有经验对未来事物做出较准确预测的能力。)

[评析: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学生作出猜想后,无需教师布置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会再次观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2、同学们的想法有这么多,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不能马上在课堂上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3、小组合作: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1)谈话:一天中影子是怎样变化的?(2)看书,了解实验方法

(3)学生讲述实验过程,教师补充

(4)分组实验

(5)汇报: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6)总结:

影子总在物体背着太阳的一面,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方向相反。同一时间,所有直立物体的方向都是相同的。同一物体,正午时影子最短,早晚影子较长。

四、手影游戏

1、教师往墙上做手影(蛇、鹿、鸟飞)

2、学生上台展示手影。

3、师带领学生看手影游戏的图片。

五、畅所欲言: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篇6: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 第二单元: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一街小学北校区 乔R 第三单元:浙江省上虞市实验小学 章兴波 第四单元:湖北省丹江口市张家营小学 余 涛

2008年2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沉和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 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液体的热胀冷缩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热是怎样传递的

传热比赛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时间在流逝

太阳钟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机械摆钟

摆的研究

做一个钟摆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昼夜交替现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证明地球在自转

谁先迎来黎明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识与智能: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

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

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

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识与智能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

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 应用沉浮原理

教学后记: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识与智能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

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 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 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后记:

4、造一艘小船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教学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教学难点】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

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

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

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

1、阅读教材11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

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

三、造个性船:

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

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

一、准备

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 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

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 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

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4、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拓展活动:

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板书设计:

4、造一艘小船

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造个性船

《我的造船计划》

一、准备

二、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 越容易浮 装载量增大

教学后记:

5、浮力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 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板书设计:

5、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教学后记: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面和16面)。

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

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具体见教师用书)

板书设计: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浮力小于重力 下沉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教学后记: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实验记录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后记: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

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板书设计: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测力计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热

1、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

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

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

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

4、保温的)

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5、交流研究方法。

上一篇: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未来家庭的十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