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

2024-04-18

2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共8篇)

篇1:2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

第 第 2 2 课

考察大自然 —— 从校园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知道一些自然现象。

2.科学探究 初步经历明确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考察计划,经历考察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乐于参与考察活动 观察仔细认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在考察中知道要爱护大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中考察大自然的选项表,笔,小收纳盒子。

教师准备:考察提示 PPT

三、教学时间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模仿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方法,在校园中考察身边的大自然。

(二)新课学习1.明确考察对象 提问:1.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

2.我们在校园里考察身边的大自然,选取哪个区域进行呢? 2.交待考察提示(1)选择植物多的地方(2)考察时,要记录观察到了什么和有什么发现。

(3)带回 2-3 样大自然的物品。

(4)爱护校园环境(5)注意安全

3.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进行考察。

4.完成考察任务之后,教师带领下排队返回教室。

(三)整理,下课 (1)各自整理自己带回的物品,并要求妥善保管好。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下节课作好准备。

《考察大自然 — 从校园开始》学习评价表

班级:

姓名:

项目

评价内容

自我评价

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

知道一些自然现象 科学探究

初步经历明确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考察计划,经历考察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科学态度、STSE

乐于参与考察活动,观察仔细认真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考察中知道要爱护大自然 老师给我的评价:

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

萤火虫

萤火虫,又名夜光、景天、火金姑,是一种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萤光,所以叫做萤火虫。

它们可以通过“灯(萤火虫的光)语”来“交流”,互相传递、沟通信息。同一种萤火虫,雄虫和雌虫之间能互相用“灯语”联络,完成求偶过程。雌性萤火虫会以很精确的时间间隔,向雄虫发出“亮、灭、亮”的信号,这种时间间隔虽然很短,对于人来讲很难分辨,但萤火虫却能毫不费劲地准确判断对方的意思。当雄虫收到雌虫的“灯语”信号后,就会立刻发出相应的信号来回答。于是,它们就互相用这种特定的光信号进行交流,最后飞到一起,结成配偶。因此,萤火虫所发出的光对于它们的繁殖具有特殊的意义。

现在,由于城市进程的加快,环境的污染,萤火虫这种美丽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昆虫离人们渐行渐远,即便是在乡下,也很难找到它的踪影。为了让萤火虫再次飞舞起来,人们通过人工饲养的方式,培育出了常见的陆生水生品种,爱琴海萤火虫的温室反季养殖技术更是大大缩短了萤火虫幼虫的生长周期,让其在冬天也能成长,所以,冬天也能看到熠熠生辉的萤火虫幼虫和成虫哦。

篇2:2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周

活动内容:种植我们的植物 活动目的:

活动过程:

活动结果:种子凤仙花。凤仙花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学习掌握播种技能,设计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1、学习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2、观察种子变化。

3、记录生长日记:观察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4、实地指导播种:(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装金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帖住杯壁。(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的中间。(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 水 里。

子。

第二周

活动内容:学习养蚕 活动目的:

学习掌握养蚕技能。

活动过程:

1、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

2、观察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3、学习怎样饲养蚕。

4、养蚕窍门:(1)、桑叶。它一 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把它刷到桑叶上。(2)、要让小蚕吃饱吃好,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净,切成碎片。

5、观察蚕怎样变化。

6、观察蚕茧和蚕丝。

活动结果:知道蚕的生命周期。注意事项:注意观察蚕的变化。

第三周

活动内容:土壤里有什么? 活动目的:

活动过程:活动结果:土壤里含有水、空气、沙、粘土、腐殖质等物质。注意事项:要讲究卫生,不要把土块乱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让学生知道土壤中含有沙、泥土、死亡了的生物残体、水、空气、等物质,土壤是混合物。

1、用手摸土块感觉潮湿。

2、把土块放进装有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从土块中冒出气泡。

3、把水中的土块搅散,然后静止不动。

4、观察到沉降物被分成了二层,上层颗粒较细颜色较深的是粘土层,底层颗粒较大颜色较浅的是砂子。

5、用酒精灯加热土块,观察到:(1)、冒烟。(2)、闻到焦臭味。

第四周

活动内容:纸的奇遇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让学生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活动过程:

1、把纸塞到烧杯的底部。

2、压紧,使它不掉下来。

3、杯口朝下、竖直把烧杯压入水中。

4、竖直向上取出烧杯。

5、观察到纸是干的。

活动结果:烧杯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注意事项:注意安全,不要把烧杯碰破,不准乱洒水。

第五周

活动内容: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让学生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活动过程:

1、把一只烧杯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中。

2、用另一只手把第二只烧杯斜着放入水中,是烧杯中灌满水。

3、在水下,把两只烧杯移到一起,倾斜第一只烧杯,是它里面的气泡漂到第二只烧杯里。

4、观察到:两只烧杯里的物质进行了交换。

活动结果:是空气赶走了杯中的水

注意事项:注意安全,不要把烧杯碰破,不准乱洒水。

第六周

活动内容:空气有重量 活动目的:

活动过程:活动结果:空气有重量。注意事项:不要把气球弄坏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让学生知道空气有重量。

1、把两只气球吹到相同大小。

2、分别挂在细木棍的两端,并使它们达到平衡。

3、将一只气球刺破。

4、观察到:气球不平衡了。

第七周

活动内容:空气可以压缩而且压缩空气有弹性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让学生知道空气可以压缩而且压缩空气有弹性。

活动过程:

1、将注射器吸进空气。

2、用橡皮堵住出口。

3、用里压活塞。

4、等压不动时松手。

5、观察到:空气被压缩而且压缩后的空气又弹回去了。

活动结果:空气可以压缩而且压缩空气有弹性。注意事项:不要把注射器弄破了,防止刺破手。

第八周

活动内容:测量物体的温度

活动目的: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活动过程:实验一:测量水的温度。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实验二:测量室内室外的温度。

1、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用手拿温度计的上部,(2)等温度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2、选择适当的地点。

3、选择不同的时间。

活动结果:学生能用温度计能测量水、空气的温度。用体温计能测量人体的温度。

注意事项:

1、使用温度计时要轻拿轻放,防止温度计摔坏。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2、要爱护实验仪器。

第九周

活动内容:水珠从哪里来 活动目的:

活动过程:活动结果: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知道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1、在烧杯内装入半杯热水,把干净的毛玻璃片盖在烧杯口上,几分钟后,则毛玻璃片上就出现水珠。

2、把盛有热水和的试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注意试管不要接触热水)。过一会,观察试管的外壁,会发现装冷水试管外壁上有水珠,盛热水的试管外壁上无水珠。

装冷水试管外壁上有水珠,盛热水的试管外壁上无水珠。

1、实验用热水温度不宜太高。

2、实验用冷水温度越低,效果越好。

3、试管外壁应先檫干净。手持试管的上部,同时放到烧杯内。

第十周

活动内容:水 的 蒸 发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活动过程:

1、在四块玻璃片上各滴等量的水。

2、用试管夹夹住其中一块在酒精灯上用微火加热,观察水滴,能很快蒸发干,而没加热的水滴仍未干。这说明水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3、用不吸水的刀片,把一块玻璃水的水滴涂散开,尽量扩大其面积,过一会被涂散开的水滴未干。这说明水与空气接触面越大,蒸发越快。

4、把另一块玻璃上的水滴放在电扇前吹风(扇子),由于空气流动加快,被吹风的水滴先蒸发干,而没有吹风的水滴仍未干。这说明水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活动结果:水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水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水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注意事项:注意安全,要爱护实验仪器,实验完毕,收拾好仪器。

第十一周

活动内容:云和雾的形成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活动过程:

1、将烧瓶内倒入半瓶温水,用直角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装在支架上。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使水沸腾。这时从玻璃管口冒出“白气”。

2、用试管夹夹住一个试管,把它套在玻璃管的口上,仍可见试管内有“白气”。

3、在试管下边用酒精灯加热,使试管内温度升高,则试管里“白气”消失,而在试管口外边有出现“白气”,这说明水蒸汽遇冷时才能凝结成很小的水珠。

活动结果:水蒸汽遇冷时才能凝结成很小的水珠。

注意事项:云和雾就是水蒸汽凝结成的“白气”。在高空是云,在低空就是雾。

第十二 周

活动内容:雨的形成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活动过程:

1、把温水装在烧杯里,烧杯放在支架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水沸腾后冒出大量的“白气”。

2、将装有冷水的蒸发皿、斜放在烧杯的上方。过一会就可看到水珠从蒸发皿上滴下。这是水蒸汽在空气中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许多小水珠浮在空中就

成为“云“云中的小水珠再逐渐聚合形成大的水滴,落下来就成为雨。

活动结果:云中的小水珠再逐渐聚合形成大的水滴,落下来就成为雨。

注意事项:注意安全,不要把烧杯碰破,不准乱洒水。

第十三周

活动内容:冰和霜的形成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活动过程:

1、在试管中倒入一半冷水,把插有温度计的胶塞盖在试管口上,使温度计浸入水个(不要触到试管低部),记录水的温度。

2、将碎冰块放入烧杯里并加食盐混合,然后将装有水的试管插入冰块里,当温度计逐渐下降到零度时,则停止下降。

3、取出试管,可见试管中的水完全结为冰,试管的外壁上则附着一层白霜。这说明水温降到摄氏零度时就结冰;水蒸汽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结成细小的冰粒就是霜。

活动结果:水温降到摄氏零度时就结冰;水蒸汽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结成细小的冰粒就是霜。

注意事项:试管中的水最好用冷开水,不含杂质。因含杂质的水冰点低,结冰效果不好。

第十四周

活动内容:磁铁的性质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知道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体。活动过程:

实验一:磁铁能吸铁。

1、“给磁铁找朋友”把磁铁分别拿去接近各种物体。

2、观察到磁铁只吸引铁之类的物体,不吸引其它物体。

3、归纳总结出磁铁有吸铁的性质。实验二: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

1、用玻璃隔着磁铁观察能不能吸铁。

2、试一试分别用衣服、塑料、木块、布、手等隔着磁铁观察能不能吸铁。

3、观察到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活动结果:

1、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2、磁铁能隔着东西吸铁。

注意事项:

1、磁铁要轻拿轻放、防止摔断。

2、不要使磁铁受到敲击和剧烈震动。

3、注意安全。

第十五周

活动内容:磁 铁 的 两 极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极有两个磁极。活动过程:

实验:磁铁的磁性两头强中间弱。

1、“两极对中间”用磁铁的两端与中间分别去吸引图钉或铁圈。

2、观察到两端吸引的数量多,中间吸引的数量少。

3、这说明磁铁的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磁铁最强的部分叫“磁极”每一个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活动结果:磁铁的磁性两端强,中间弱。注意事项:

1、磁铁要轻拿轻放、防止摔断。

2、不要使磁铁受到敲击和剧烈震动。

3、注意安全。

第十六周

活动内容:磁 铁 的 相 互 作 用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活动过程:

1、把磁铁A放在支架上。

2、用另一个磁铁B的S极分别去靠近磁铁A的S极和N极。

3、观察到磁铁B的S极与磁铁A的S极相互排斥,磁铁A的N极相互吸引。

4、用另一个磁铁B的N极分别去靠近磁铁A的S极和N极。

5、观察到磁铁B的N极与磁铁A的S极相互吸收,磁铁A的N极相互排斥。

活动结果:磁铁有同性磁极相互排斥、异性磁极相互吸引的性质。注意事项:

1、放磁铁的支架不能是铁的,并保证磁铁能旋转。

2、轻拿轻放,不要使磁铁受到敲击和剧烈震动;

3、注意安全。

第十七周

活动内容:磁力大小会变化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活动过程:

1、“两极对中间”用磁铁的两端与中间分别去吸引图钉或铁圈。

2、观察到两端吸引的数量多,中间吸引的数量少。

3、这说明磁铁的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磁铁最强的部分叫“磁极”每一个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活动结果:磁铁的磁性两端强,中间弱。注意事项:

1、磁铁要轻拿轻放、防止摔断。

2、不要使磁铁受到敲击和剧烈震动。

3、注意安全。

第十八周

活动内容: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活动过程:

1、把木块、石头、小纸片、啤酒瓶盖(盖沿朝上)、轻轻放在水面上。

2、观察到:木块上浮,石头下沉,啤酒瓶盖上浮,小纸片先漂浮后慢慢沉下去。

3、把木块、石头、小纸片、啤酒瓶盖(盖沿朝上)、放入水中。

4、观察到:木块上浮,石头下沉,啤酒瓶盖沉,小纸片先浮上来再慢慢沉下去。

篇3:2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

课的一开始, 体育班长就按常规要求向体育教师汇报:“报告首长, 我班50人, 已经集合完毕, 请首长指示!”

师:同学们, 听到体育班长向首长报告了吗?那么, 你们就是解放军, 想不想当一个优秀的士兵?

设计意图:这种开始的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 并以最积极的状态进入到学习环节, 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在整队和师生问好时, 我课前安排好军事报告方式, 直接过渡到课的主题上来, 抛弃了传统那种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课的导入方法, 制造悬念, 使学生产生好奇, 注意力集中, 为本课的继续奠定了基础。

活动一:队列操练

教师通过语言描述, 带学生进入情景。

师:小朋友, 军人可有很多的本领呢?请同学们跟着我练习军人的操练:踏步、转身、敬礼, “扛枪”“瞄准”“扛枪”“刺杀”“骑马”等动作。

随着音乐《闪闪的红星》的响起, 同志们, 请在草地分组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教师先播放《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曲, 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接着来模仿军人的各种动作让学生仿做, 学生的思维会活跃起来, 观察会更加仔细, 从而动作也学得更像, 这种学习效果颇佳。

活动二:抛掷手榴弹

通过用语言描述, 把学生带入情景。

师:咱们来玩“手榴弹” (自由抛接纸球) 好吗?大家熟悉的玩法有哪些呢?

把学生分散开, 自由组合, 安全地进行练习, 并让他们动脑大胆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抛接 (自抛自接、互抛互接、背后抛接, 双手抛接等) 。

设计意图:组织方法很灵活, 把学习权放给学生, 由他们自己组合, 自己想象学习, 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可以很轻松地想更多的抛接动作, 这样,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体现。同时, 再通过教师的巡回指导与语言提示, 以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使他们树立信心。

活动三:学习军人投掷手榴弹的本领 (轻物投远)

教师通过语言描述,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师:各位小解放军们, 要想当一名优秀的解放军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每个人都得学会投掷手榴弹的本领, 这样, 我们才可以消灭敌人、保卫祖国。

师:接下来, 我们比试一下看谁投得远, 大家可自由组合, 相互学习, 到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动作告诉老师呀!

小组长带领本队小朋友到自己的领地去学习本领, 教师适时地参与到他们当中去, 引导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比较, 找到自己最适合的投掷方法。

师:做启发引导性示范 (放慢投、快速投、向地下投、向前上方投) , 请学生指出缺点。

师:前后四次有什么不同?哪次远?

指名让学生回答 (快速投、向前上方投远) 。

师:对, 那么, 同学们知道如何投的远了吗?

师生共同小结得出轻物投远的动作要领:高举过头, 挥臂有力。

引导学生按正确的方法分组练习, 相互指导体验动作。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带领学生们分散自由练习, 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了体现。由于教师的参与和语言提示、再加上学生自主的创新学习, 师生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活动四:情境———打击敌机 (轻物投准)

(号声:集合)

师:我们的解放军同志刚刚接到电报, 有敌人来了, 我们做好战斗的准备, 用我们的手榴弹瞄准敌机狠狠打击!看谁投得准!

在两个篮球架上拉一条铁线, 挂上逼真的“敌人”“飞机”, 学生在两边战地的线上准备好, 让体育委员牵引“飞行”并配以声音, 以击中多少敌机判断胜负。

随着游戏的进行, 逐步提高要求。

师:经过战士们的努力, 我们击落了很多敌人的飞机, 你是怎么击落的呢?说一说你的体会好吗?

先请几名学生说一说方法, 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出轻物投准的动作要领:高举过头, 挥臂有力, 瞄准目标, 猛力攻击。组织学生再次体验练习, 各小组推荐优秀选手代表本组比赛。

设计意图:形式新颖、练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学生当裁判, 既能及时判断胜负, 又能让学生有一定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玩中学到了技术。

活动五:游戏———炸碉堡 (轻物投远投准)

情景:刚才我们把敌人的飞机歼灭了, 打了个漂亮的胜仗。我连又接到新的战斗任务:乘胜追击, 打败敌人!

师:我们分四组炸敌人的碉堡, 由各组的小组长负责带领好本组队员。

学生协助教师布置好场地并分四组站到起点, 教师示范讲解进攻路线和方法 (绕过敌人的雷区———钻过铁丝网———跨过壕沟———跑到电网前———对准敌人的碉堡投手榴弹) 。

各小组学生在小组长带领下分组学练一次, 找到通过每个障碍的最佳方法。体育教师巡回指导。

师:把同学们分成几个组来比赛, 选出最最厉害的掷弹组。

教师讲解比赛的方法和规则, 分四小组比赛 (碉堡设置不同远度) 。

设计意图:《体育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所以要注重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游戏时, 教师没有强调合作的方法, 而是让生生互动, 通过实践去不断体会, 在探究中学会合作, 学会相互帮助。

活动六:庆祝胜利

情景:胜利喽!看, 群众来慰问战斗英雄们了……

在《打靶归来》的音乐声中, 师生共同进行放松。

师生交流体会, 进行鼓励与表扬。

师:今天我们用手榴弹来玩, 学到了很多本领, 你们觉得开心吗?

师:不光你们开心, 老师也很开心, 因为你们学会了投掷的技术, 而且还看到了你们在学习中表现得非常勇敢, 都是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老师相信, 只要大家积极参与、认真学习, 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课外作业:谈谈手榴弹的其他玩法?

设计意图:在课的最后小结阶段, 以往基本上是师讲生听的场面, 本次力争改变原来的做法, 让学生参与进来, 让学生自评、互评及师评, 产生一种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而课外作业的布置, 又可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篇4:2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

A) 翻译下列短语。

1. 你的双肩背包____2. 他的文具盒____

3. 用英语____4. 一枚金戒指____

5. 失物招领____6. 电子游戏 ____

7. 一串钥匙____8. 她的字典 ____

9. 我的姓____ 10. 学生证 ____

B) 将括号中的字母按正确的顺序排列拼写单词,完成句子。

1.Is this your ____? (bcaakkpc)

2.How do you ____ it? (pesll)

3.What’s this in ____. (slhnigE)

4.____ call Mary at 87322480. (slpeea)

5.My ____ ID card is lost. (colsoh)

C) 首字母填词。

1.Is this y____ eraser?

2.That’s not my pencil s____.

3.Is that a c____ game in the lost and found case?

4.That’s a gold w____.

5.——Can you s____ it?

——Yes, A-P-P-L-E, apple.

Ⅱ.单项选择

1. ____ name is Jim Green.

A. YouB. MeC. ID. My

2. ____ you spell it, please?

A. areB. IsC. CanD. Are

3. ——Is this your eraser?

——Yes, ____.

A. it isB. this isC. it’sD. this’s

4. ——What’s that?

——____ a ruler.

A. ThisB. ThatC. ItD. It’s

5. This is ____ eraser. ____ is mine.

A. a; ItB. an; ItC. an; TheD. a; The

6. ——Is this your gold ring?

——____.

A. Yes, it’sB. No, it is my gold ring

C. Yes, it isD. Yes, it is her gold ring

7. ——What’s this ____ English?

——It’s a car.

A. atB. ofC. inD. on

8. Your backpack is in ____ case.

A. lost and foundB. the lost found

C. the lost and foundD. found and lost

9. This is ____.

A. Han MeimeiB. Han Mei Mei

C. Han meimeiD. han meimei

10. ——What’s this?

——____ a pen.

A. ThisB. This’sC. ItD. It’s

11. ——Are you Gundy Jones?

——____.

A. I’m notB. Yes, I’m notC. No, I amD. No, I’m not

12. ____ your name Jim Green?

A. IsB. AreC. AmD. Can

13. ——What’s your name?

——____.

A. Is MaryB. My name is Mary

C. Yes, MaryD. Your name is Mary

14. Peter is his ____ name.

A. firstB. lastC. familyD. full

15. ____ a dictionary in English.

A. It’sB. ThatC. This isD. Is it

16. ____ is 873-6762.

A. His phone isB. Her phone is

C. Her ID cardD. His phone number

17. Is this your notebook? Call John ____ 435-8789.

A. inB. ofC. atD. on

18. Let’s ____ call 435-8789.

A. usB. /C. isD. John

19. ——Is this your pencil?

——Yes, ____ you.

A. ThankB. thanksC. thankD. Thanks

20. ——How do you spell book?

——____.

A. Yes, I amB. B-O-O-KC. No, I’m notD. No, I do

Ⅲ.选择适当的单词完成对话

your, how, and, morning, fine, ruler, thank, name, spell, in

A:Good morning!

B:Good __1__!

A:What’s __2__ name, please?

B:My __3__ is Fang Ping. __4__ are you, Miss Li?

A:I’m __5__. Thank you. __6__ you?

B:I’m fine, too. Excuse me, Miss Li. What’s this __7__ English?

A:It’s a __8__.

B:Can you __9__ it, please?

A:Yes, R-U-L-E-R, ruler.

B:__10__ you. Goodbye!

A:Goodbye.

Ⅳ.交际用语配对

AB

1. Is that a backpack?A:A pen.

2. What’s her family name? B:542-6315.

3. Can you spell it?C:That’s OK.

4. What’s it in English? D:R-E-A-D.

5. What’s her phone number?E:OK.

6. Thanks a lot.F:All right.

7. How do you spell it? G:Read.

8. Let’s sing. H:Yes. It is my backpack.

9. Your English is good.I:Yes, R-E-A-D, Read.

10. Please call John at 87321340. J:Thank you.

Ⅴ.改错

1.Is that you dictionary?

ABC

2. ——Is this a gold ring? ——Yes,this is.

A BC

3. ——Are you Gina? ——YesI’m.

A B C

4. That’s my ruler in the lost and found case?

A BC

5. This’s a book and that’s a dictionary.

ABC

6. ——How do you spell it? ——Yes, P-E-N, pen.

AB C

7. Please call to Mr. Wang at 62710563.

ABC

8. He school ID card is lost.

AB C

9. ——Is Peter your first name? ——Yes,I am.

ABC

10. What’s is your family name?

ABC

Ⅵ.完形填空

(A)

__1__ is a boy. __2__ name is Mike. And this is Kate. __3__ is a girl. It’s __4__ for Mike __5__ Kate. It is morning. Mike can __6__ his name. Kate can sing ABC __7__. Mike’s home phone number __8__ 685-3243. He can __9__ Kate at 459-3436. They are __10__ friends now.

1. A. ItB. SheC. HeD. I

2. A. HisB. HerC. YourD. My

3. A. HisB. SheC. HerD. Your

4. A. niceB. sorryC. lostD. gold

5. A. seeB. spellC. to seeD. to spelling

6. A. isB. spellC. pleaseD. look

7. A. songB. bookC. penD. watch

8. A. areB. amC. beD. is

9. A. sayB. callC. speakD. do

10. A. foundB. goldC. goodD. lost

(B)

A:Hello, Mrs. Green!

B:Hello, Sue. __1__ are you?

A:I’m fine. Thank you. __2__ you?

B:I’m fine, too.

A:Excuse me. __3__ this in English?

B:__4__ a book.

A:__5__ you spell it?

B:Yes, B-double O-K, book. What __6__ are you in?

A:__7__ in Grade 1.

B:__8__ you in Class 1?

A:__9__, I’m not.

B:__10__ are you?

A:Ah, it’s a secret(秘密).

1. A. WhatB. How oldC. How

2. A. AreB. AndC. Is

3. A. What’sB. HowC. How’s

4. A. It’sB. ItsC. It

5. A. AreB. CanC. Am

6. A. rowB. gradeC. class

7. A. I’mB. It’sC. You are

8. A. CanB. IsC. Are

9. A. NoB. YesC. OK

10. A. HowB. How’sC. How old

Ⅶ.阅读下列短文,然后选出最佳答案。

(A)

A:Excuse me, Li Dong. Is this your backpack?

B:No, it isn’t. My backpack is here. Oh, Li Tao, you can ask the

girl in red. I think it’s hers(她的).

A:OK. Excuse me. Is this your bag?

C:Yes.

A:Here you are.

C:Thank you very much.

A:That’s all right. Oh, what’s your name, please?

C:My name is Sun Fang.

A:Are you in Class Two?

C:No. I’m in Class Eight. And what’s your name?

A:Ah, it’s a secret(秘密). Goodbye.

C:Er—Bye.

1. This dialogue(对话) is ____.

A. in a carB. in Li Dong’s home

C. at schoolD. at home

2. That bag is ____.

A. the boy’sB. Sun Fang’sC. Li Dong’sD. Li Tao’s

3. Sun Fang is ____.

A. a girlB. a boyC. a manD. a woman

4. Sun Fang ____ in Class Two.

A. and Li Jun areB. and Li Dong are

C. is D. is not

5. Sun Fang ____.

A. doesn’t know Li Tao’s name B. is Li Dong

C. knows Li Tao’s nameD. is a teacher

(B)

My name is Liu Jie. I’m fourteen. I’m from Shanghai. But I’m now in Hefei, Anhui. This is my school. It’s No. 45 Middle School. My English teacher’s name is Chen Fang. At school I have three friends. One is English and the other two(另外两个) are Chinese. Their names are Shen Bing and Zhang Yan. Claudio, my spoken English teacher (英语口语老师) is from England. My home phone number is 5707265. My E-mail address is Liujie@yoho.com.cn.

1. Claudio is ____.

A. EnglishB. from New York

C. an English teacher D. from Shanghai

篇5:2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意识到泥土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

2.通过筛泥土的活动,知道天然的泥土中混合着各种物体,泥土是由颗粒大小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3.做捏泥塑的活动,感受泥的特点。【教学重点】

在玩中感受到泥土的特点。【教学难点】

学习用泥土捏一个泥塑物品。【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一个捏好的泥塑。

学生材料:每组泥土若干(一次性餐盒分装)、一次性桌布(或旧报纸)1张、一套筛子(3个,筛孔大小不同)、2个塑料盆、一杯适量的水。【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唤起生活经验

1.小朋友们一定都很喜欢大自然吧!因为大自然总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有趣的事物。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几个好伙伴相约一起来到户外去玩泥巴,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玩泥巴的?(堆土、浇水活泥巴、捏小乌龟„„)2.你玩过泥巴吗?

3.泥土覆盖在地球表面,不仅为动物植物提供了生活的家,还可以成为我们手中有趣的玩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泥巴”(板书课题),捏一个你最喜欢的造型。

[设计意图:交流自己是怎样玩泥巴的,不仅可以调动玩泥巴的经验,也可以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为后续活动做好铺垫。]

二、筛泥土

1.瞧,我用泥巴捏的小章鱼可爱吗?这是我用我家楼下花园里的土。你们可以直接用它来捏造型吗?(实物投影一些含有石块、树枝的土)生:不行,土里有树枝,有石头,会戳到手。生:不行,还要倒点水。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石头与泥土

2.没错,树枝、石头等都不是泥土,我们要先把他们挑拣出来。(板书:拣)有些大的土块要用手捻捻碎(板书:捻)。这样就行了吗? 3.PPT出示两种土(颗粒大小不同)。

提问:要用泥巴捏造型,你觉得哪一种土更适合?为什么? 生:第二种,更细一点。

4.没错,这是老师处理过的土,才这样细,你猜老师是怎么做的?可不可能是一颗颗拣出来的?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

5.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器,它的名字叫做“筛子”。筛子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让比筛孔小的颗粒漏下去。(板书:筛)

(播放PPT或示范)筛的时候都需要有一个盆接住漏下来的泥土。筛的时候手臂可以试着左右摇摆,幅度不要太大,不然土就洒出来了。6.我正好有2个筛子,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生:孔的大小不同。

7.想一想:先用哪一个?后用哪个筛呢?

生1:直接用筛孔最小的筛子筛(提醒:如果泥土没有进行初步筛选,大的颗粒很多,会堵住小的筛孔。)

生2:先用孔大的,再用孔小的。

8.小结一下,想要得到适合做泥塑的土可真不容易呀!

(1)(指着板书)“拣”——“捻”——“筛”,筛子从筛孔大的开始用。3个筛子,2个盆,盆交替使用。(2)友情提醒: 分工合作,人人参与。筛完坐正,注意卫生。

“筛完”:筛到已经没有太多土漏下来为止。

注意:筛子上的颗粒不要倒,就放在上面,筛子放一边。下面就请你们来动动手。

发:塑料餐盒分装的泥土、3个筛子、2个塑料盆。9.学生操作,老师巡视

10.看一看:3个筛子筛得的土有什么不同? 生:大小不同,筛孔小的筛出来的土就越细。

11.(PPT出示实验册内容)是的,不同的筛子可以筛出不同的土,请你来连一连,这里有三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石头与泥土

个筛孔大小不同的筛子,筛孔依次为大、中、小,用他们筛土,分别可以得到下面几号土呢? 学生口答

12.原来泥土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粗细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设计意图:这个一个简单的分离泥土、筛选泥土的操作活动。通过分拣采集来的土壤,将观察目标聚焦于颗粒大小不同的泥土上。再通过筛泥土,发现泥土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颗粒。]

三、捏泥塑

1.细土我们已经筛出来了,是不是就可以捏泥塑了?你们试着捏一下,行不行。2.太干了,太松散了,怎么办? 生:加水,像和面一样和泥 3.水怎么倒?一下全倒进去行吗? 生:不行,要慢慢倒,水多了就稀了。

4.时间关系,如果完全自己来筛出合适的泥土,估计得好半天呢,也需要更多的土,所以今天老师提前筛好了一些,补充给每一组。

5.补充说明:先把盆倾斜过来,把土集中在一边。先倒半杯水,用手将泥和水搅拌在一起,泥团变大后不断捏一捏。可以小组共同捏一个,也可以分成四份,每人捏一个。开始发挥你的创造力,捏个你喜欢的泥塑吧。6.学生操作

7.你发现加了点水的泥有什么变化?

生:加水后像橡皮泥一样,可以捏。而干的泥土很松散,不能捏成型。8.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干的泥土加水能和成泥,泥会表现出与干的泥土截然不同的特点。关于这一点,直接告诉学生没有意义,而要让他们去做做看。本活动就是通过做泥塑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泥的特点。同时,通过资料介绍,使学生知道泥塑经过烧制可以变成陶器。]

四、总结与拓展

1.大家捏的泥塑不好保存,就需要再加工,就成了陶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家里的碗经过了高温烧制而成的瓷器。2.总结:原来随处可见的泥土,经过加工处理后,就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多乐趣。今天一起玩泥巴开心吗?

【板书设计】

2.玩泥巴 拣——捻——筛

篇6:2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

21、变色龙》

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乐趣;喜欢大胆想象;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善于用学到知识改善生活。

3.了解一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能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几种小动物在遇到敌害时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师:在动物世界中,小动物们千姿百态,种类繁多,谁也不想成为别人的美餐,为了生存,它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它们是用什么方式保护自己的呢?

二、交流资料、自主学习

(一)认识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小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下面,利用表格,小组内交流整理我们搜集的资料。(小组讨论交流)

师:你觉得哪种小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比较有趣?它用什么有趣的方式保护自己呢?(指名回答)

1、认识保护色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接下来老师想挑战一下大家的眼力如何。每张图片中都有一个小动物,请同学们找一找。(课件逐一出示四张图片:有保护色的动物。)

(学生找,指名回答。师可以适当引导)

师:同学们在找这些小动物的时候有什么感受?(课件出示四张图片)生:不好找。师:为什么不好找?

生:与周围环境颜色相似(师引导)师:它为什么要与周围环境相似呢? 生:为了保护自己。

师:对,这是小动物们长期适应环境形成的,可以隐蔽自己,即不被敌害发现,又可以捕食,适应不同的环境,这种保护方式叫做保护色。(板书“保护色”)

师:说到保护色,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保护色?(学生自由回答)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变色龙”(板书课题:变色龙)

师:我们来看一下变色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播放变色龙变色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变色龙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身体的颜色(师引导)

师: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呢?

生:保护自己

师:对,变色龙和一些动物一样,为了保护自己,练就了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身体颜色的本领,所以它们在险象环生的自然界中生存了下来。这就是自然的法则。

2、认识警戒色

师:有些动物利用保护色生存了下来,但有的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家看:(课件出示图片:有警戒色的动物。)

师:看到这些小动物你有什么感觉?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有点害怕,体色非常鲜艳(师引导)师:你知道它们为什么具有这么鲜明的色彩吗? 生:向敌人发出警告(师引导)

师:这些动物利用鲜艳的体色向敌人发出警告,赶快走得远远的,我可不是好惹的,像这种保护方式叫做警戒色。(板书“警戒色”)

3、认识拟态

师:除用保护色、警戒色保护自己外,动物还有什么保护自己的办法?(学生自由回答)

师:我们再来找一找这些图片中的小动物。(课件逐一出示四张图片:拟态的动物。)

(学生找,指名回答。师可以适当引导)

师:这些小动物长的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四张图片)

生:竹节虫像竹枝,兰花螳螂像一朵花,舟娥像岩石,枯叶蝶像枯树叶。师:你们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它们长的样子和周围物体相似,很难区分。(师引导)师:这样有什么作用呢? 生:保护自己

师:这是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形态的模仿,这种保护方式叫做拟态。(板书“拟态”)

师:竹节虫就是拟态的高手,看一下竹节虫都有哪些本领吧?(播放视频:竹节虫)

师:竹节虫除了拟态,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式呢? 生:装死、断肢

师:看来有些动物的保护方式不止一种。

(二)知识扩展

师:你知道小动物们还有什么保护方式?有需要补充的吗?(指名回答)师: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小动物们具备了这么多保护自己的方式,但是如果当它们遇到更强大的敌人,会怎样呢? 生:还是会被吃掉

师:小动物适应环境也不是绝对的完全适应,自然界中弱肉强食是动物之间保持生态平衡的一个自然法则。我们要爱护小动物,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三、拓展应用

师:大自然一直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源泉,人类从动物的自我保护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发明出许多保护安全的装置。你能说一说吗?

(指名回答)(一定要围绕保护色和拟态来讨论,不要把生物的启示内容混在一起)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同学们请看,它们是模仿了小动物的哪种保护方式?(课件逐一出示图片,指名回答)

师:你能根据小动物的自我保护,尝试一下发明创造吗?小组内说说你的创意。

(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篇7:2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 动物 单元目标 科学概念

2、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

3、地区上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的生命世界。

4、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5、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

6、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他们的后代。

7、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过程与方法

1、饲养一种小动物。

2、运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

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5、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

6、比较多种动物,总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探究动物的兴趣。

2、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

3、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种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

5、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第一课 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教学反思:《寻访小动物》是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动物》中的第一课,观察小动物的第一课,这课是开启动物观察的第一课。这一课的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动物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你所知道的动物,学生的发言是很

积极的,对于出示的动物图片学生都能正确的说出动物的名称,并能简单对它进行描述。本课的课题中有寻访两个字,这节课中的一个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在校园里德大树周围、草丛里、花坛里进行观察和调查,实地去寻访一些小动物,学生听到这个活动内容兴致很高。在寻访的时候,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在调查之前,我特别给出了一些注意点,如:爱护小动物;观察的时候做好记录;爱护校园的环境;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活动中学生寻找小动物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兴趣很浓,虽然最近温度的骤降对校园动物的数量是有影响的,但一点都没有影响到学生寻访的那份热情。但是,当学生拿到放大镜进行观察的时候,个别的学生把提出的注意点统统都抛之脑后了。有的学生忘记了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有的学生对小动物的栖息地造成了损坏;有的学生对校园的植物造成了伤害;有的学生只观察了,但是没有记录。这些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让我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如何很好的组织好学生活动,带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三年级的学生这学期才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这门课程,关于科学的学习方式,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需要慢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的时候,需要分工合作,把任务分派到组内每位成员,让每位成员都有任务,这样集中精神,能顺利的完成任务。为了更好的认识校园中的动物,在学生发现小动物的时候,我在旁就举起相机,把它拍下来。一是可以集结全班 的寻访结果,让学生能加深对动物的印象。二是对一些不知名的动物,可以再进行辨认。当然在学生寻访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动物的观察能力是值得表扬的。我学生寻访的时候,我是穿行在各个小组之间,这时候恨不得有分身啊!这是我在教授这堂课的过程中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的改进提高。第二课 蜗牛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课后反思:准确把握教材本课是观察蜗牛这样的小动物,在活动中,我从动物特

和学生年龄特点入手,在环境布置和材料选择上有的放矢,考虑较为周详。由于蜗牛具有胆小、怕受惊扰、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等生活习性,在环境布置上,我利用窗帘遮挡光线,要求学生较为安静,不能惊吓我们的动物朋友,营造了一个适宜蜗牛出来爬行的物理环境,课堂上的蜗牛表现得很活跃。在材料选择上,蜗牛爬行的地方是一张明胶片,底下衬一张白纸。白纸是为了防止桌子与蜗牛相近的颜色混淆学生的观察判断,明胶片的利用有两大作用,第一是减少磨擦,利于蜗牛的爬行;其二是让学生能多角度地对蜗牛进行观察。在材料中还用到了纸杯,一方面是蜗牛会乱爬,会影响到课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把蜗牛套入纸杯中,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倾听同学的发言。第三课 蜗牛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课后反思: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课堂中第一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研究蜗牛用时13分,汇报交流6到7分钟。第二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蜗牛壳用时6分,汇报交流9分。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蜗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小组观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学生有了自

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对蜗牛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通过教师送给学生的蜗牛食物,学生对蜗牛食物的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外对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蜗牛依然是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令我颇为欣慰。

1、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过去的教学是一个个知识点的连接,而现在的科学教学强调的是一个个活动的连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从而获得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经验。因此他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以及活动的价值。在本课中如果我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蜗牛壳的观察上,对学生的发展会更有利。因为学生对蜗牛柔软部分的观察是他们平时就会注意的内容,没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展开。而对蜗牛壳的观察是学生原来忽略的,如果在课堂上作为重点观察对象的话,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对动物身体细节观察的经历,进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的观察,产生更多的发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寻找对儿童来说价值更大的活动。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唯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习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3、如何引导学生生成新问题来源于学生内部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产生学习的内驱力。科学教学中学生如果能不断地发现,在新发现中也许新问题就会不断地产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

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第四课 蚯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课后反思:《蚯蚓》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有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了解蚯蚓的生 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征;第三个活动是观察蚯蚓对水的反应;第四个活动是利用维恩图的形式来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蚯蚓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上节课已经经历了观察蜗牛的过程,所以在这节课观察蚯蚓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蚯蚓的环带及口等结构,观察蚯蚓的这个过程比较很顺利,并且孩子们对观察蚯蚓的兴趣也很浓厚。但是,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孩子们刚刚接触科学,接触实验,他们的的观察能力还有待提高。由于三年级上册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所以这节课对于这种能力的培养体现得更加明显,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另外,学生在课堂语言比较随意,而科学课上注重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是有一点难度,但我想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使用规范科学的课堂语言的引导。第五课 蚂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教学准备】

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课后反思:《蚂蚁》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动物单元的第五课,本课旨在通过对蚂蚁这种大自然存在较多,且学生容易寻找的小动物的观察研究。使学生知道蚂蚁身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训练他们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时在观察中不断改进观察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互相研讨、争论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分享其研究成果,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了热爱科学的情感。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请学生找一找蚂蚁的家,观察一下蚂蚁的生活。

2、用一个谜语导入新课。

3、请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对蚂蚁的认识。

4、讨论观察方法,解决观察难题。

5、小组观察蚂蚁,认识蚂蚁外形。

6、蚂蚁与蜗牛和蝗虫的比较。

7、进一步观察蚂蚁。

8、课堂小结,送小蚂蚁回家。课堂上主要有这样两个问题:首先,蚂蚁个体比较小,活动能力比较强,学生很难控制住,经常出现让蚂蚁丢失或压死的情况。其次,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观察到的蚂蚁时,很多同学都照着书上画,没有遵循客观、真实、科学的原则,必须在课堂中提醒学生。第六课 金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教学反思:《金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中的第六课。由于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多,且难度较大,所以在上课时我将教材分成了两个课时,这样降低了难度,使教学内容在40钟内有效地进行。《观察金鱼》则是拆分后的第一个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动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金鱼的进一步观察研究,引导学生探究金鱼的外形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关系。整堂课呈现了两方面的内容:

1、观察并描述鱼的身体结构,讨论其在水中生活的作用。

2、在观察的基础上,围绕想研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孩子们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观察和探究实验当中,但还有一些细节的地方值得好好的反思和总结。本节课学生使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课上基本科学方法学生已学会,但科学的观察还没有成为他们自觉的观察行为。虽然教

师强调学生毕一比哪个组观察的顺序最合理,但是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学生比较

少。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三个实验。观察金鱼身体结构和观察金鱼捕食这两个实验相对比较简单。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生第三个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先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了解金鱼呼吸的过程,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来验证金鱼嘴不断的吞咽不是在喝水而是在呼吸。但是设计的时候是想作为一个演示实验的,但实际操作之后,如果只是先将实验要求说明白,然后学生动手做实验,最后播放课件。这样孩子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因为先放了视频会造成部分学生思维定势。在验证金鱼呼吸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实验,为了达到更好的观察效果,我已经将教材上所说的红色的食用色素改成了黑墨水,实验效果是明显了,但是实验的操作难度也相应增加,尤其是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疑为一不小心水槽里的水就会变的漆黑,所以胶头滴管里黑墨水的量和挤墨水的动作就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新课标》指出: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作为一名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自主发现,在细微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要做还有很多 第七课 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篇8:高中一年级第2试

(D) 周期为6的周期函数, 且是非奇非偶函数.

(A) 递增数列.

(B) 递减数列.

(C) 奇数项递增, 偶数项递减的数列.

(D) 偶数项递增, 奇数项递减的数列.

6.给定函数f (x) 和g (x) , 令h (x) =max{f (x) , g (x) }, 则 ()

(A) 若f (x) 和g (x) 都是偶函数, 则h (x) 也是偶函数.

(B) 若f (x) 和g (x) 都是奇函数, 则h (x) 也是奇函数.

(C) 若f (x) 和g (x) 都是非奇非偶函数, 则h (x) 也是非奇非偶函数.

(D) f (x) 和g (x) 之一与h (x) 有相同的奇偶性.

7.方程sin3x=sinx在区间 (0, 2π) 上的解的个数是 ()

8.若函数f (x) =1+log2x, x∈[1, 4], 则函数g (x) = (f (x) ) 2+f (x2) 的值域是 ()

9.若y=loga (3-ax2) 在区间 (0, 1]上是x的减函数, 则a的取值范围是 ()

10.已知k是正数, 函数f (x) 是R上的奇函数, 若不等式f (x) >kx的解集是{x|x<-4或0<x<4}, 则不等式f (|x|) ≤k|x|的解集是 ()

二、填空题

三、解答题

21.右表中各行、各列的数都成无穷等差数列, 用ai, j表示第i行第j列的数.6 10 14 18 22…请解答以下问题:

(1) 请用i, j表示ai, j;

(2) 此表中有几处出现2008?

22. (1) 证明:若方程f (x) =x有实根, 则该实根也是方程f (f (x) ) =x的根;

23.已知

(1) 若b=-2, 对于任意的x∈R, 都有f (x) <0成立, 求a的取值范围;

(2) 设a≥2, 若存在x∈R, 使f (x) ≤0成立, 求a2+b2-8a的最小值;当取得最小值时, 求a, b的值.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2.译文:下列哪一个不等式是数轴上方阴影部分的代数表达式 (图1) ?

6. (A) 正确, 因为

取f (x) =x, g (x) =x3都是奇函数, 但h (x) 是非奇非偶函数, 排除 (B) (D) ;

均非奇非偶, 但h (x) 为偶函数, 故排除 (C) .选 (A) .

7.作函数y=sin3x和y=sinx在 (0, 2π) 内的图象, 如图3, 有5个交点, 所以在 (0, 2π) 内方程sin3x=sinx有5个解.选 (B) .

设3-ax2=u, 则函数u=3-ax2 (u>0) 的图象是以直线x=0为对称轴, 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一部分, 如图4.

当0<x≤1时, u=3-ax2是减函数, 且值域为[3-a, 3) .

二、填空题

11.因为{an}是等比数列, 设其公比为q (q≠0) , 则

12.方程x+lgx=3的解即函数y=lgx与y=3-x的图象的交点A的横坐标t (如图5) .

方程x+10x=3的解即函数y=10x与y=3-x的图象的交点B的横坐标u.

三、解答题

21. (1) 由表可知, 第i行的数构成了首项是2i, 公差为 (i+1) 的等差数列, 所以第i行第j列的数

上一篇: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9周年征文下一篇:英语自荐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