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药品管理制度

2024-05-18

放射科药品管理制度(通用8篇)

篇1:放射科药品管理制度

放射性药品管理制度

一、放射性药品系指用于临床诊断或者治疗的放射性元素制剂或其标记药物。

二、使用放射性药品必须配备与其医疗任务相适应的并经核医学技术培训的技术人员。非专业技术人员或未经培训、批准,不得从事放射性药品使用工作。

三、使用放射性药品,必须符合国家放射性同位素卫生防护管理的有关、规定。

四、医院必须获得《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并按期申请审核换证。

五、使用单位必须对使用的放射性药品进行临床质量检验,收集不良反应等,并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六、放射性药品使用后的废物(包括病人排泄物),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处置。

七、放射性药品存放地点必须根据其放射性剂量,置于相适应的防护装置内,以确保对人和环境无影响。

八、放射性药品的销毁,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处理,使其放射性比度达到国家允许标准。

九、对违反《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的单位和个人,由上级主管部门按照《药品管理法》和有关法规的规定处罚。

十、本制度自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通过之日起执行。

篇2:放射科药品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医院放射性药品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医院使用放射性药品,必须符合国家放射性同位素卫生防护管理的有关规定。并由相应行政部门核发相应等级的《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无许可证的医疗单位不得临床使用放射性药品。

(二)严把采购关,降低管理风险。根据医院放射性治疗的使用特点,从健康、安全、环保的角度出发,采取按需订购,所有放射性药品均由生产厂家制剂送货,实现医院放射性药品零库存,确保放射性药品运输、保管的安全性。

(三)收到放射性药品时,应认真核对名称、出厂日期、放射性浓度、总体积、总强度、容器号、溶液的酸碱度以物理性状等,注意液体放射性药品有否破损、渗漏,注意发生器是否已做细菌培养、热源检查。做好放射性药品使用登记。贮存放射性药品容器应贴好标签。

(四)放射性药品应由专人负责保管,建立放射性药品使用登记表册,在使用时认真按账册项目要求逐项填写,并做永久性保存。

(五)放射性药品应放在铅罐里,置于贮源柜内,平时有专人负责保管,严防丢失。常用放射性药品应按不同品种分类放置在通风橱贮源槽内,标志要鲜明,以防发生差错。

(六)放射性药品使用后的废物(包括患者排出物),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处置。固体废物待其自然衰变后,当作非放射性废物处理。半衰期短的液体废物可用稀释法达到容许排放水平后直接排入

下水道,放射性浓度高不能制剂排入下水道的放射性废液,可采用衰变池贮存十个半衰期后排入下水道。

(七)医院设置核医学科、室(同位素室),必须配备与其医疗任务向适应的并经核医学技术培训的技术人员。非核医学专业技术人员未经培训,不得从事放射性药品使用工作。

篇3:放射科药品管理制度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9年2月27日以国食药监安[2009]94号发布关于延长《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有效期的通知。

根据《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应当取得《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后方可使用放射性药品,《许可证》有效期5年。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卫生部和环保总局联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对医疗机构换发《许可证》工作,目前部分《许可证》已到期。鉴于相关部门对放射性药品使用的监管职能和监管方式已发生变化,放射性药品使用管理的相关规定需进一步完善,为满足临床放射性药品的使用,确保对放射性药品使用环节有序监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环保部、卫生部决定,暂不组织《许可证》换发工作,医疗机构原持有的《许可证》有效期延长5年。对使用豁免水平以上放射性药品且未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原持有《许可证》,不予延期;对医疗机构新申请《许可证》的,在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后,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卫生部和环保总局《关于开展换发<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3]199号)办理。

篇4:放射科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初探

关键词:放射科;感染;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90-02

0引言

医院感染是住院病人、看护和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放射科作为医院的辅助科室,虽不是临床科室,但也是医院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科室,其特点是感染疾病患者、非感染疾病患者、健康体检人员和家属混合候诊,相互之间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若医院放射科感染管理不当,容易造成相互之间医院内感染。为此,根据我院放射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预防和管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医院危险因素

1.1检查室

医院放射科设有摄片室、造影室、CT 室、X 线介入治疗室等。为防止 X 线泄漏对周围环境和人员健康造成危害,所以检查室一般没有窗户,工作时大门紧闭,以至室内空气不流通,缺乏新鲜空气补充,空气污染容易形成。

1.2仪器、物品污染

放射科每天都有大量患者进行CT、磁共振成像( MR) 、X 线照片检查,这些器械上沾染的病原微生物可在患者检查过程中相互间接传播或传播给工作人员,如 X 线摄片盒、胸片架、检查床( 单) 、病员检查时使用的衣服、辐射防护用品等。仪器、物品污染往往容易被忽略,造成长期不断积累传播。

1.3手的污染

医生的手是医院传染最主要的媒介,医生用手接触患者,而通过手传播细菌造成医院感染。

1.4医疗废弃物污染

各种使用后的耗材及各种检验剩余物如患者的血液、呕吐物、注射器、针头、连接管、棉签及纱布块等,未按照医疗器械垃圾废物分类处理,造成医院污染。尤其最危险、最致命的是外伤及各种检查中的血液及体液污染,可能造成血源性病原体传播。

1..5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淡薄,知识贫乏

工作人员无菌观念不强,缺乏医院感染知识。工作人员为了方便,往往不注意个人保护,操作时不戴口罩、帽子,不戴一次性手套,直接触摸患者后,不及时洗手,这种不良习惯普遍存在,使工作人员也成为传播源。加强医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医院内感染控制意识一般医院医院内感染预防控制重点均放在临床科室,忽视了医技检查科室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放射科作为医院重要组成部分,虽非临床科室,但每天接诊病患多、病种杂,造成放射科区域空气环境差、致病菌多;检查设备交叉使用,易被污染;同时放射科工作人员医院内感染意识差,使放射科存在严重的医院内感染隐患。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参加医院内感染防控学习、培训,可促进科室人员了解医院内感染工作的重要性,学习、掌握医院内感染新技术、新知识,有助于医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的落实。

2完善感染管理

2.1善科室医院内感染相关制度,增大监控力度

寻求医院院感科协助及指导,结合科室及医院实际情况,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订出本科室自己的医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及工作制度并落到实处,随时组织科内检查,开展自我批评,促进提高。

2.2做好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

可疑烈性传染病患者隔离检查,预防控制交叉感染做好清洁卫生工作,组织保洁人员随时进行打扫,清除垃圾,避免细菌滋生;每月定期进行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放射科候诊人员多、空间狭小、空气质量差;故放射科检查室及候诊区均应严格禁烟,检查室应随时开窗换气,促进空气流通,并利用下班时间定期进行空气消毒。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三氧机或空气消毒机等手段。使用一次性床单,保证每例患者检查时均进行更换,能避免交叉感染。同时每天工作结束应采用消毒液擦拭或喷洒等手段,定期对检查床面、地面进行消毒。对怀疑有传染病的患者检查后应临时加做空气及物表消毒。对可疑为烈性传染病的患者可采用移动设备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到隔离室检查。

2.3严格执行手卫生

放射科工作人员医院内感染意识明显较临床医生差,手卫生执行常不严格。检查者的手可能与多个患者、检查设备及同事发生接触,不注意手卫生,极可能造成交叉感染。放射科应配备相应设备,加强手卫生培训,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在接触患者及可疑污染体后必须进行洗手。患者血液、体液、分泌及排泄物均可能具有传染性,应保持警惕,在有可能接触上述物品时,无论是否存在皮肤或黏膜破损,均应采取防护措施,戴上口罩及手套,同时应意识到戴手套并不能取代洗手。 应意识到注重手卫生及个人防护,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2.4全面开展医院感染各项监测工作以及医院之间医院感染质控活动

前瞻性地监测对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非常重要,如抗生素使用监测、消毒液浓度监测、紫外线灯强度监测等。医院应从提高医疗质量考虑,从患者利益出发,添置监测仪器,改换消毒液。医院感染管理的专(兼)职人员要做好领导的参谋,理顺关系,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把控制医院内感染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5加强就诊患者的健教宣传及管理

对候检者进行医院内感染教育及管理也是放射科医院内感染防控工作的一大重点。应加大宣传,使大家了解到医院来往人员多、患者多、空气质量差、致病菌多;可实行预约制度,对候检者进行适当分流,避免扎堆等候;注意个人卫生,不乱接触检查区域物品,进检查室换鞋,呼吸道疾病患者戴口罩等。由于意识差异,放射科普遍对医院内感染不重视,医院内感染执行较差;所以应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做好放射科医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3结论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一个难点。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忽略辅助科室如放射科的管理是一个严重问题,所以应加强辅助科室的管理,尤其是现在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拓展的放射科。我院对放射科的医院感染非常重视,通过分析总结放射科医院感染隐藏的各个危险因素,采取了一系列预防及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完善了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因此,消除了感染隐患,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医院感染,并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张翠运,赵虹,高洁冰,等. 放射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 中国实用医药,2008,3(25)

[2]王建俭,姜华. 放射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4)

[3]唐海远. 影响院内感染的常见因素及对策[J].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7)

篇5:放射科药品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制备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质量管理规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等规定,参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基本原则,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医疗机构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系指由医疗机构利用本单位的医用回旋加速器生产的正电子类放射性核素制备的放射性药品。

第三条 本规范适用于具有Ⅲ类以上(含Ⅲ类)《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的医疗机构。

第四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医疗机构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进行质量监督。

第五条 本规范是医疗机构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制备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制备的全过程。

第二章 机构与人员

第六条 医疗机构应具有从事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制备和质量管理的专职人员,人员职责明确。应配备专门从事加速器、自动合成模块操作的专业人员。应有放射性药品质量控制与检测人员。

第七条 放射性药品制备和质量管理负责人应具有核医学专业知识、具有化学或药学相关专业大学学历,有能力对放射性药品制备过程和质量控制中的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对本规范的实施和产品质量负责。

第八条 医疗机构制备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时应有各自独立的制备和质量控制人员,不得由同一人兼任。

第九条 从事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制备操作人员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经专业技术及辐射防护知识培训,并取得岗位操作证书。

第十条 从事正电子类放射性质量检验的人员应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权的药品检验机构专业技术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制备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时应指定辐射防护负责人员,负责本单位开展相关辐射防护工作。

第三章 房屋与设施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制备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应当有整洁的制备环境,制备区域的设计应当附合国家关于辐射防护的有关规定,并经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认可。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应有防爆和消防设施。

第十三条 制备区域应按制备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级别进行合理布局。放射性操作区应保持负压,与非放射性工作区应隔开。制备区出入口应设置去污、更衣设备,出口处应设置放射性沾污检测仪。

第十四条 制备区域应有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

第十五条 在设计和建设时,应考虑制备区内的保洁需求。洁净室(区)的内表面应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地面应使用便于去污的材料。墙壁与房顶、地面的交界处应成弧形或采取其他措施,以减少灰尘积聚和便于清洁。

第十六条 洁净室(区)的窗户、天棚及进入室内的管道、风口、灯具与墙壁或天棚的连接部位均应密封。在设计和安装上述设施时,应考虑避免出现不易清洁的部位。

第十七条 洁净室(区)应根据制备要求提供足够的照明。主要工作室的照度宜为300勒克斯;对照度有特殊要求的制备部位可设置局部照明。制备区内应有应急照明设施。

第十八条 进入洁净室(区)的空气应当净化。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为无菌药品,制备环境应在不低于10,000级条件下,最终产品的局部暴露环境为100级。洁净室(区)内空气的微生物数和尘粒数应定期监测,监测结果应记录存档。

第十九条 制备区内空气不得循环应用。洁净级别不同的相邻房间之间的静压差应大于5帕,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应大于10帕,并应有指示压差的装置。

第二十条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药品制备工艺要求相适应。

第二十一条 洁净室(区)内安装的水池、地漏不得对药品产生污染。

第二十二条 不同空气洁净度级别的洁净室(区)之间的人员及物料出入口应有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

第二十三条 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干燥用空气、压缩空气和惰性气体应经净化处理。

第二十四条 放置自动化合成模块的防护箱其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防护箱应有独立的通风系统,废气排放前应有相应的净化措施,排放标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进入合成室的放射性物料传输管道和气体管道应有密封和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

第二十五条 不同核素的放射性药品应在不同的防护箱内制备。药品质量控制与制备不得在同一工作室内进行。第四章 设备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具备与所制备的放射性药品相关的化学自动合成模块、放射性活度计和放射化学纯度检测仪。化学自动合成模块应易于清洗、消毒或灭菌,便于制备操作和维修、保养,并能防止差错。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等不得对药品造成污染。

第二十七条 与化学自动合成模块连接的主要固定管道应有明确外标志,标明管内物料名称、流向。

第二十八条 用于制备和检验的自动化合成模块、活度计、放射化学纯度检测仪等,其适用范围和精密度应符合制备和检验要求,有明显的合格标志,并定期校验。

第二十九条 为保证自动化合成工艺的稳定,对计算机和相关自动化设备应予以控制,不得擅自改变参数。如确需改变,应当经授权人员按规定进行。每次修改应予以记录,并按规定进行验证。

第三十条 应定期对操作规程和控制工艺流程的计算机软件进行产品验证,一年至少验证一次。如变更操作规程或计算机软件,应进行重新验证,并对至少连续制备的三批成品进行检验,结果符合质量标准规定时,方可用于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的制备。

第三十一条 制备区内设备应有明显的状态标志,并定期维修、保养和验证。设备安装、维修、保养的操作不得影响产品的质量。不合格的设备如有可能应搬出制备区,未搬出前应有明显标志。

第三十二条 制备、检验设备均应有使用、维修、保养记录,并由专人保管。

第五章 物 料

第三十三条 制备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所用原料(包括靶材料)、试剂、除菌过滤器、产品容器、塞盖、注射器等应合法进货渠道及规格标准,并有详细的进料和使用记录。

第三十四条 对温度、湿度或其他条件有特殊要求的合成前体和化学试剂,应按规定的保存条件储存。

第三十五条 原料(包括靶材料)、试剂、除菌过滤器、产品容器应按规定的使用期限储存,定期更新。无规定使用期限的,其储存一般不超过三年。

第六章 卫 生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制备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应有防止污染的卫生措施,制定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并由专人负责。

第三十七条 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制备室应按洁净度级别的要求制定热室、设备等的清洁规程,内容应包括:使用的清洁剂、各部位的清洁方法、程序、间隔时间,清洁工具的清洁方法和存放地点。

第三十八条 洁净区内不得存放非制备物品和杂物。制备中的废弃物应及时处理。

第三十九条 更衣室、浴室及厕所的设置不得对洁净室(区)产生不良影响。

第四十条 工作服的选材、式样及穿戴方式应与制备操作和空气洁净度级别要求相适应,不得与一般工作服装混用。洁净工作服的质地应光滑、不产生静电、不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无菌工作服应当包盖全部头发、面部及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工作服应制定清洗周期。

第四十一条 洁净室(区)仅限于该区域操作人员和经批准的人员进入。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不得化妆和佩带饰物。

第四十二条 洁净室(区)应定期消毒。使用的消毒剂不得对设备、物料和产品产生污染。消毒剂应定期更换。

第四十三条 参与正电子类放射药品制备和检验的人员应佩带个人剂量仪,建立剂量、健康档案。直接接触药品的制备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传染病、皮肤病患者和体表有伤口者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制备。

第七章 验 证

第四十四条 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制备验证应包括制备场地、设施及设备安装确认、运行确认、性能确认和产品验证。

第四十五条 产品的制备工艺及关键设施、设备应按验证方案进行验证。当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如工艺、质量检验方法、主要原辅料、主要制备设备等发生改变时,以及运行一定周期后,应进行再验证。

第四十六条 应根据验证对象提出验证项目、制定验证方案,并组织实施。验证工作完成后应写出验证报告,由验证工作负责人审核、批准。

第四十七条 验证过程中的数据和分析内容应以文件形式归档保存。验证文件应包括验证方案、验证报告、评价和建议、批准人等。

第八章 文 件

第四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有正电子类药品制备管理、质量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记录。至少应包括:

1、制备场所、设施和设备的使用、保养、检修等制度和记录;

2、制备场所、设备、人员等卫生管理制度和记录;

3、本规范和专业技术培训等制度和记录

第四十九条 产品制备管理文件应包括:

1、制备工艺规程和标准操作规程。

2、制备记录,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制备日期、操作者的签名,相关制备阶段的原料数量、批号、产品数量、及特殊问题记录。

第五十条 产品质量管理文件应包括:

1、正电子放射性药品的制备申请和审批文件;

2、成品质量标准及其质量控制操作规程;

3、检验记录。

第五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建立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查、批准及保管的制度。

第九章 制备管理

第五十二条 制备管理包括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制备的全过程、靶材料和前体等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制备工艺规程、岗位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不得任意更改。

第五十三条 每次产品应按产量和数量的物料平衡进行检查。

第五十四条 制备记录应字迹清晰、内容真实、数据完整,并由操作人签名。记录应保持整洁,不得撕毁和任意涂改;更改时,在更改处签名,并使原数据仍可辩认。制备记录应按批号归档,保存期为三年。

第五十五条 为防止药品被污染和混淆,制备操作应采取以下措施:

1、制备前应确认无前次制备的遗留物品;

2、对制备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气和气溶胶,应有有效的吸附和排除措施,以防止污染。

第十章 质量管理

第五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设专人负责药品制备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检验,并有与质量控制要求相适应的场所、仪器、设备。

第五十七条 质量管理和检验人员的主要职责:

1、制定和修订产品的检验操作规程;

2、对产品进行取样、检验,并填写产品质检报告;

3、监测洁净室(区)的微生物和尘粒数;

4、负责对原料(包括靶材料)、试剂、除菌过滤器产品容器、塞盖等供货商资格审定;

5、制定质量管理和检验人员的职责。

第十一章 产品的调剂

第五十八条 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医疗机构制备的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可进行调剂。调剂仅限于医疗机构之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需要定期发布调剂的品种。

第五十九条 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每次调剂应有调剂记录。调剂记录内容应包括:品名、批号、放射性活度、体积、标定时间、发货日期、收货单位。调剂记录应保存三年。

第十二章 辐射防护

第六十条 医疗机构应指定辐射防护和安全运行的负责人员,负责本单位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制备的相关辐射防护工作。

第六十一条 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制备区域应有规范的放射性标识。

第六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具备与所制备的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相关的防止环境污染的设施、工作场所剂量监测设备、表面放射性沾污检测仪、个人剂量仪等。

第六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防止放射性污染、泄漏、意外照射的相关制度,建立个人剂量监测的档案。

第六十四条 医疗机构的放射性废物处理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五条 医疗机构制备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应制定防止意外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一旦发生意外,应按预案处理,并逐级上报。

第六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本单位安全及辐射防护进行自检,作出结论。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三章 自 检

第六十七条 制备正电子类放射药品的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自检。自检应按预定的程序,对人员、场所、设备、文件、制备、质量控制、药品调剂等项目定期进行检查。

篇6:放射科药品管理制度

第一节 放射科组织管理制度

一.在院级领导领导下,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实施放射科主任对放射科各个部门(包括普通X线诊断、CT、MRI、介入治疗等)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科主任一般应当由学科带头人、高年资医生担任。

二.可分设副主任或组长协助科主任工作。

三.住院医师应实行不同影像学方法的轮转学习,力求全面掌握影像学各种方法,以便发挥综合诊断的优势。科室应鼓励高年资主治医师按人体解剖系统分专业深入钻研,以期成某一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实施相对固定,定期轮转;能够掌握放射科各种设备的操作、使用,实现一专多能。

四.全面抓好科室的各项质量管理和优质服务。科主任要全面管理好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有计划地安排好各级人员的专业培养和提高业务水平。

第二节资料存档保管制度

一、X线片、X线检查申请单、报告单、等资料要保存15年。

二.线检查资料要有专门储藏场地,由专人负责,保证资料的完整,不得遗失和破损。

三.如有缺片,应及时查找,明确去向。

四.每天整理,汇总,归类。

五.借取存档片由登记室人员负责,其他人员不得擅自借取。

六.急诊借片。根据急诊室要求,急诊病人拍片后,可先借片,后写报告。

七.平诊借片。借片需由借片医生开具借片条后至登记室借取;外借片须有借片人出具借条,留下借片人身份证复印件及联系电话号码。

第三节X线摄影室管理制度

一.每日上班后应先开机、开空调。检查病人前先作球管预热,不许在未预热状态下检查患者。机器出现故障时,应记录在案,维修情况也应记录。

二.进行x线摄影检查前,应仔细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摄片部位和会诊单,检查号码是否准确,严防错号、重号和病人重名重姓;应除去病人身上金属、膏药等物品。对检查有不明之处及时请示本科医师或上级技师,或与临床医生取得联系。

三.摄影操作时注意周围有无障碍物及诸附件有无固定。危重病人或怀疑脊椎骨折病人应有临床医生陪同,协助移动病人和摆位,以免因摄影操作而加重病情,发生意外。

四.病人检查结束后,应填写曝光条件、日期;特殊摄影应记录摄影体位,最后签名。

五.非本机操作人员未经许可严禁操作使用。

六.保持机房内整洁,下班前要及时关机、关灯和空调,并在机器复位后进行清洁卫生工作。

第四节 暗室管理制度

一.每早清洁暗室、洗片机、打印机,检查自来水、红灯,备足胶片。

二.检查清洁洗片机和打印机各部分结构

,检查运转状况,包括循环、补液、显影和干燥、温度。

三.洗片机工作前先走废片数张,并记录走片时间是否正常。打印机每天工作前先作,确定情况正常再进行日常工作,并装满胶片。

四.定期检查、清洁暗盒;看看有无破损、污迹,并做好记录。五.暗室工作人员应随时关灯,非暗室人员无特殊情况不得入内。六.下班前进行安全检查,包括电源、水源、空调、洗片机和打印机等,并做好桌面卫生保洁工作。

第五节CT室管理制度

一.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机房,工作期间不得在机房内喧哗,保持工作环境安静。

二.机房内严禁吸烟,严禁吃零食,保持机房整洁。

三.工作人员不得擅自使用机器做工作以外的病人。

四.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应注意安全,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五.维持机房温度和湿度恒定,保证机器处于正常工作环境。六.工作人员应爱护公物。托架等。CT室一切附属设备应放在指定位置,不得乱放。七.护理人员应在每日工作结束前,对高压注射器进行清理。八.技师、医生、护理人员的工作应遵守操作规程。

九.应定期对机器做清洁、CT值校正等日常维护工作,并做好记录。

十.所有病人资料应及时保存,防止丢失。

第六节 综合读片制度

一.设立专门的读片室。

二.科主任和高年制医师每天组织全科医生、进修、实习医生读片。

三.由值班医师事先准备挑选一天中较为疑难的、典型的或具有教学意义的病例,并收集这些病例的病史及其他各种影像检查的信息。

四.读片时值班医师汇报病史,分析影像,得出初步结论,并提出需解决或存在的疑问,上级医师进一步分析病例,综台各种影像信息,相互印证,做出最终结论。

五.记录疑难病例讨论结果。

第七节 疑难读片讨论制度

一、定期举行疑难读片讨论或每天综合读片时选取疑难病例,开展科室内讨论。

二、定期或不定期与相关科室联合读片。做到明确分工,指派专人负责各系统的读片,准备读片内容并负责联系相关科室的读片。

三、对疑难介入手术病例,应由多科室联合读片,制订最佳手术方案,并报院领导批准。

四、记录疑难读片结果。

第八节 手术随访制度

一、明确分工,指派专人负责各系统疾病的手术病例追查工作,并作好记录,或每周安排人员负责手术病例追查。

二、登记疑难病例,定期安排医师进行手术或临床随访。

三、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手术随访结果讨论,每年至少6次。

四、定期统计影像诊断的正确率。

第九节 设备维修保养制度

一.设备定期维护(每三个月

进行一次).设备机械性能维护:安全装置检查,各机械限位装置有效性检查,各种运动运转检查,操作完整性检查。设备电气性能维护:各种应急开关有效性检查,透视曝光参数。剂量检测:每六个月进行一次。进行一次水模检查。

篇7:放射科管理制度

1.在院长领导下·放射科主任对放射科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风建设和教学科研负责提倡放射科主任对放射科各个部门(包括普通X线诊断、CT、MRI介入治疗等)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实施大放射科管理模式,科主任一股应当由学科带头人或高年资医生担任,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应由主任医师担任。

2.可分设副主任、助理或组长协助科主任工作,根据医院功能定位和放射科设备配置状况,设若干专业组,由副高以上专业职称技术人员负责,鼓励三级医院放射科按人体解剖系统划分亚专业。

3.低年资医师应实行不同影像学方法的轮转学习、全面掌握普通X线诊断、C丁和MR1等各种诊断技术以及介入放射诊疗,发挥放射科综合诊断的优势。

4.技术人员要掌握放射科各种设备的技术操作,高年资技术人员岗位相对固定,应定期轮转,实现一专多能。

5.科主任要全面抓好科室的各项质量管理和优质服务,管理好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落实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好各级人员的专业培养,以提高全科人员的技术水平。

二、影像质量控制和评价制度

1.各级医院放射科应设立影像质量管理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放射科技师和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全科质量管理。设立影像质量评价小组,定期开展影像质量评价。

2.放射科常规X线、CT.MRI和DSA实行统一管理,放射科主任全面负责影像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根据影像质量评价标准,组织影像质量管理工作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对放射科影像质量进行评价,一旦发现存在问题,应及时提出改进意见(有相应的评价结果分析与持续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放射科影像的质量。

3.每月开展一次放射技术质控活动。根据放射科技术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评价的项目包括:X线摄影条件是否合适;体位是否标准;胶片尺寸和图像放大比例是否统一;不同时期检查的图像放大比例前后是否一致;CT和MRI成像质量。此外,还需统计影像质量优良率;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根据图像质量缺陷,对每一个成像环节进行核査,找到导致图像质量缺陷的原因,分析评价结果,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4.根据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要求,每月抽查1次诊断报告的书写质量,统计诊断报告优良率,发现诊断报告书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影像诊断水平和诊断正确率。

5.重视影像检国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1)放射科登记人员: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病历号、检查目的和要求,核实收费,正确登记编号,或将所有资料输人电脑,发放诊断报告时要再次核对。

(2)检查技术人员:首先按顺序开机,检查设备是否完好,仔细核对申请单、检查目的和要求,当目的和检查要求不清时,主动与临床开单医师联系核对被检者信息准确无误后进行检査。完成检查后要观察影像质量是否良好,是否符合临床申请要求和影像诊断要求

(3)诊断医师:核对检査目的和要求,核对申请单、影像资料和报告单资料是否统一,观察影像质量是否符合诊断要求,诊断报告书写完成后应再次检查相关信息

6.技师或医师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逐级上报,上级技师或医师要及时处理如质量问题较多,或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应及时由影像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研究解决

7.定期进行放射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比,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的正确性,随访工作每年,一般不少于6次

三、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放射科工作的核心,放射科工作量大,检查设备多,容易忽视检查环节和诊断细节,造成不同程度的技术和诊断缺陷,基至造成误诊或漏诊,放射科的医疗安全问题涉及多个方面,为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要落实以下各个二作环节的管理。1.科主任、医疗技术骨干和护理人员组成科室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小组。设立科室质量管理员,由其负责科室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具体工作。2.制订科室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工作方案、教育与培训计划和质量与安全目标。三级医院大型X线设备检查阳性率≥50%,CT、MRI检查阳性率≥60%;放射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三级甲等医院≥94%,三级乙等医院≥92%,二级甲等医院≥90%。

3.制订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医疗差错事故防范及其报告和处置流程。

4.人员保证:放射科工作人员的资质必须符合准人要求,独立从事放射诊断操作的要求必须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二级以上医院签发放射科诊断报告的至少为主治医师。技术人员必须具有中专学历或已经取得放射科技师资格,护士必须具备执业护士资格,独立操作CT。MRI或DSA等乙类大型放射科设备必须具备相应上岗证。

5.设备准入和安全保证:依法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放射科各种设备性能必须通过技术监督部门的检查后方为合格。X线设备检查辐射剂量在允许范围内。检查机械装置安全性能是否良好,应检查环境是否安全。

6.落实放射科核对制度,抓好各环节管理,避免出现差错。控制影像成像质量和诊断质量,减少误诊,避免漏诊。

7.制订危重病处理预案和发生对比剂不良反应时的处理流程。放射科应配备必要的抢救药品、抢救设备和抢救用品。

8.放射科工作人员要熟悉危重病处理和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具有应急处理能力,并定期进行应急处理能力培训和演练。

9.严格掌握放射影像检查适应证和注意事项,熟悉各种放射科设备特性对患者的风险,尤其要加强MRI检查前的安全评估。

10.制订辐射应急预案和停电停水应急处理预案,防止意外伤害

11.制订网络信息故障应急预案、保证医疗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以及网络信息故障修复过程中的正常工作。

12.对放射科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应做到经常性的检查督导,随时发现医疗安全隐患并及时整改。

四、导管室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DSA设备须由具备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按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3.做好患者的辐射防护,无关人员不得在检查室内逗留,如必须要有家属或医务人员陪同者、则要做好相应的辐射防护工作 4.技术操作参数,如造影程序、对比剂的总量以及高压注射器注射的流量等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予以设置

5.DSA设备未经导管室技师许可,其他人员不得随意操作

6.DSA设备应每周保养一次,做到干净、清洁和卫生

7.在导管室工作的工作人员,均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保持室内肃静和整洁

8.进人导管室见习或参观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未经同意,见习者和参观人员不得在房间内随意游走和出人。

9.入室人员均须戴口罩、帽子、穿白大衣、套鞋套或换室内鞋

五、综合读片和疑难读片讨论制度

1.设立专用的读片室或兼用读片室,最好配有投影设备或大屏幕显示器。

2.放射科医师在日常诊断工作中遇疑难病例应提交科室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博采众长。从而体现科室的综合诊断水平。

3.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每天应组织全科医师、进修医师和实习医师进行读片。

4.读片的医师应提前收集病史,准备读片内容。

5.读片医师应汇报病史,分析影像,得出初步结论、并提出需解决或存在的疑问。

6.参会医师进一步分析病例,综合各种影像信息,结合临床资料,做出统一诊断结论。如诊断有较大分歧,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作归纳,提出科室讨论后的诊断意见。

7.记录读片讨论结果,诊断报告要体现科室综合读片意见。疑难病例应进行随访,随访结果可以在下一轮疑难读片时公布。

8.对疑难介入手术病例应举行疑难读片,必要时进行多科室讨论,以便制订最佳的手术方案,从而保障介入治疗患者的安全。

9.推荐定期或不定期与相关科室联合读片,以提高诊断水平。

六、病例随访制度

1.对放射科诊断报告应进行对照随访,以统计影像诊断的正确率。

2.由相关医师分工负责对手术患者进行追踪随访并作记录,或每周安排人员负责对手术患者进行追踪随访、信访收集患者病情转归情况。

3.有手术病理结果的、应及时记录;无手术病理结果的,可以对照出院记录或通过电话、4.定期进行手术随访结果的讨论,尤其是对诊断不符合的病例,应通过分析讨论,不断提高诊断水平。

七、设备维修保养制度

1.由设备使用人员进行维护和保养。专职人员负责对设备进行定期校正与维护,毎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应落实到人,要求设备的运行完好率≥95%

2.每日开机前确保机房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等)符合设备要求,开机后先检查设备是否正常,有无提示错误等、如有异常或报错,必须先予以排除。3.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使用中若遇利异常情况应立即切断电源,并请机修人员检查和维修。

4.在使用C丁前应先预热球管后才能工作。在使用MRI前应先查看液氮和氦气存储情况。

5.每日工作完后,及时清洗设备上的脏物和血迹等。

6.每日记录设备运行状况。

7.待维修的设备应放置警不告知,以避免误操作。

8.设备须定期维护并要做好记录,设备供应商对设备的检修维护须有留底。

八、导管室消毒隔离制度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2.设专人负责管理,术前必须穿手术衣,戴口罩、防护眼罩和帽严以及消毒洗手(按外科手术洗手规程)。

3.凡规定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用品不可回收再用,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4.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医用产品,其说明书未规定一次性使用的物品如要重复使用,应按去污、清洗和灭菌的程序进行处理。

5.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

6.每台介人手术结束后,应作好终末消毒,及时处理医疗废物,将医疗污染垃圾扔人专用污物袋按规定统一处理。传染病患者所用用品必须与普通患者分开放置、使用和处理。

7.设专门的无菌物品存放室,无菌物品存放符合院感规定。

8.每天常规进行1次空气消毒,必要时随时消毒,并记录在册。每月进行1次空气培养,如不合格时,应立即查明原因并进行消毒处理。

9.每月监测:手指、空气、消毒液、操作台和医用器材。

10.机房应定期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九、进修、实习医生管理制度

1.专人负责进修、实习医生的管理,制订合理的进修实习计划

2.进修、实习医生必须遵守医院及本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科室安排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医院的全院性的业务学习,增长临床知识

3.进修、实习医生在上级技师指导下参与技术操作,学习各种影像检查技能,未经汗可,不得独立操作放射科设备

4.上级医师负责指导进修、实习医生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其书写的诊断报告应经上级医师审阅及签字方可发出

5.定期安排进修医生、实习医生上课、以提高进修医生、实习医生理论水平。6.进修、实习医生必须参加放射科早上综合读片和疑难读片会议,以提高进修医生、实习医生的膜片分析能力。

7.定期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进修医生、实习医生结业前应作自我鉴定,并接受结业考核。

8.建立进修、实习医生请假制度,3天以内应经科主任批准。3天以上应经科主任同意并报科教科或医教科审批。

十、放射科危急病报告制度

本文所指的危急病是指在放射科影像检查中意外发现的(临床已经诊断的除外),如不给予患者迅速有效的处理,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或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的一类疾病

(一)放射科需要报告的相关危急病

1.急性脑干出血、脑疝。

2.颈、胸段脊柱爆裂骨折和(或)脱位。

3.张力性气胸。

4.肝、脾、肾等器官破裂。

5.绞窄性肠梗阻。

6.消化道穿孔。

7.急性主动脉夹层。

8.急性肺动脉栓塞。

9.气管异物、损伤引起的呼吸困难。

(二)危急病报告流程和要求

1.电话通知。按照顺序,确保1人接到通知。顺序:开单医师、值班医师和护士(工作时间;主班护士。非工作时间:值班护士)。

2.网络通知。有条件时开启网络短信通知,并要求被通知人回复。

3.危急病报告记录。其包括检查日期、患者姓名、住院号、床号、检查结果、通知方法、通知时间、报告人和收到报告者。

十一、放射科介入诊疗管理制度

为确保介入诊疗的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对于其他临床科室的患者由放射科介入诊疗医师实施介入诊疗的、作如下管理规定。

1.介入放射诊疗由放射科统一管理,放射科主任为责任管理者。

2.从事介入放射诊疗者必须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能独立实施介入放射诊疗,医师准入资格符合国家卫生计生委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要求。

3.放射科介入诊疗医师和主管医师共同决定治疗方案、介入诊疗手术由介入诊疗医师负责。疑难病例的介入诊疗应山副上任医师以上人员决定治疗方案,三级以上介入诊疗手术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介人医师决定,术者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处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介入医师担任。4.临床医师开具介入诊疗会诊单,由放射科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会诊。5.严格把握介入诊疗适应证,恶性肿瘤的介入诊疗必须以病理诊断或典型影像诊断及结合典型临床诊断为治疗依据。

6.介入诊疗医师术前要与家属谈话,记录谈话内容,说明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介入手术目的、手术经过、预后、术后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谈话医师和患者或家属应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

7.介入放射诊疗室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消毒灭菌制度,介入放射诊疗的器械消毒灭菌必须遵照医院内感染管理的要求,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器材,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介入诊疗器材

8.建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在介入诊疗患者住院病历的手术记录部分中留存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文件,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

9.介入诊疗过程中必须注意术者和患者的X线防护,避免不必要的照射,实施血管内介入诊疗必须有造影记录。介入诊疗过程中治疗方案的变更应及时与经管医师协商,并取得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

10.危重患者的急诊介入诊疗应有经管医师陪同

11.介入诊疗结束后应及时做好介入手术记录,包括介入治疗过程、术中所用药物及痫无不良反应等。术后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12.介入诊疗术后的医嘱由介入诊疗医师与经管医师共同协商决定

13.如有留置导管,应由介入诊疗医师拔除或经协商后由经管医师拔除

14.做好介入诊疗病例的术后随访、疗效追踪及统计资料的保存,以不断提高介入治疗的工作质量。

十二、放射科PACS/RIS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放射科PACS/RIS是保证放射科正常工作的重要系统,同时也关系到医院信息网络的安全。为确保放射科网络与信息安全,特制订放射科PACS/RIS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1.在放射科主任领导下,有专职或兼职工程技术人员维护和管理放射科PACS/RIS系统。定期与医院信息部门联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PACS/RIS信息运行要设置防火墙,安装防病毒软件,限制输出端口,拒绝外来的恶意攻击和病毒感染。

3.对操作人员的权限严格按照岗位职责设定,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相应的密码及口令。严禁操作人员泄漏自己的口令。系统管理员定期检查操作人员的权限

4.保护患者个人隐私,不得随意公布和拷贝与患者有关的资料,无关人员下得随意浏览工作电脑。完成工作或暂时离开时要及时关闭工作电脑,或设定延时自动关闭功能,防止信息外露和被盗。

5.PACS机房建设要符合相关规定,应配备独立不同断电源、烟雾探测系统自消防系统。机房内保持合适的温度、湿度和环境整治。无关人员不得进人机房,机房内严禁吸烟。定期进行电力、防火、防潮、防磁和防鼠检查。

6.増强网络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信息安全管理有关法律、法规,不泄密、不制作和传播有害信息。

十三、放射科辐射安全管理制度

为加强放射科箱射防护安全管理,根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和《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管理规定》,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制订放射科辐射安全管理制度

1.在分管院长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放射科主任负责放射科辐射防护管理,并没兼职放射防护管理人员,以协助科主任对放射科辐射防护的管理

2.放射科X射线机房、CT机房和DSA机房房门上有电离辐射警不标志,并有醒目的工作指示灯和X线辐射的告示。

3.对患者进行检查应当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控制照射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应当进行屏蔽防护,对育龄妇女的腹部或骨盆进行X线检查前,应询问是否怀孕,对孕妇的X射线检查应向患者说明可能的危害,在患者本人知情同意并在本人或直系亲属签字后方可实施此类检查。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8周~]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

4.技术人员要严格执行各种放射设备操作规程,以确保影像质量,减少废片,避免重复照射。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摄片、透视或介入治疗等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和小光圈。

5.各X射线机房内配备必要的辐射防护用品,X线检查过程中无关人员不得进人机房。确需陪同的,应采取预防辐射措施,并嘱陪同人员应尽量远离X线球管。6.X线机房、CT和DSA机房应符合辐射防护要求。X线诊断装置的防护性能和与照射质量有关的各项技术指标,应当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定期予以检测。

7.新参加放射科工作的人员应进行健康检查,符合健康要求的,才能从事放射科工作同时要接受辐射防护知识培训,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资格证。

8.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应佩戴个人剂量仪,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在岗期间。放射工作人员每2年接受健康检查,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9.放射科工作人员要加强辐射防护意识,定期接受辐射防护知识培训。

十四、放射科患者紧急意外情况的预防和抢救预案

重危患者到放射科检查以及使用对比剂的患者均有可能发生意外、为保证放射科就诊患者医疗安全和放射诊断质量,增强放射科工作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须制订放射科危重患者抢救预案。

1.放射科主任或指定专人负责应急预案的管理,组织科内人员学习和演练、也可请临床医师进行演练指导。

2.放射科各级人员要熟悉危重患者抢救预案的内容,掌握危重患者的一般处理,熟悉对比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掌握对比剂过敏反应的应急处理,发生中度以上对比剂过敏反应的,须及时报告。

3.对下到放射科检查的重危患者、应有相关临床科室医师陪同,以保证患者安全。

4.在放射科检查和诊断性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对于脊柱纠伤患行,在摄片检査过程中,应正确搬动体位,避免脊髓损伤,颅底骨折者,应禁止摄颌顶位

5.一般患者在检查过程中,若发生意外或病情突然加重,应立即停止检查,同时对患者实施现场抢救。在MRI检查室内发生意外的,首先将患者拾到MRI检查室外后再实施抢救。

6.危重患者抢救(心肺复苏)的基本流程:

在与相关临床科室医师联系(有预定的联系电话)的同时,进行以下操作。(1)评估意识:通过呼唤患者,轻拍肩膀,给予疼痛刺激,了解患者生命体符(意识、呼吸脉搏、血压),判断患者意识是否清醒,并向陪同人员询问病史

(2)开放气道: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使患者头向后仰,防止呕吐物误吸

(3)在心肺复苏全过程中始终要保持患者头皇后仰位

(4)呼吸检查:通过观察、听觉和感觉来评估患者是否有呼吸

(5)检查脉搏:检查颈动脉有无脉搏。

(6)如10s内不能确定有无脉搏的,应立即进行心外按压,心外按压的具体位置为两乳头间胸部的中央、每分钟按压心脏次数如100次,毎按压心脏30次,应给予人口呼吸2次

7.使用对比剂后发生意外的,按照对比剂意外的抢救流程进行

8.护士定期检查急救药品和急救用品,使其始终保持待用状态

9.CT室和X线造影室配备急救用品和急救药品,急救用品和药品具有可及性和质量保证。基本配置包括:氧气瓶及其附件或管道氧气接口、吸引器或管道负压吸引装置、除颤仪、血压计、简易呼吸器、护士操作台、输液架、药品柜、各种注射器、输液器和消毒棉球纱布等。急救药品包括:地塞米松、肾上腺素、多巴胺、安定、异丙嗪、阿托品、生理盐水、10% GS和50% GS等。

十五、设备故障、网络故障和停电应急预案

设备故障、网络故障或停电等均会严重影响放射科的正常工作,甚至危及患者安全,引起医患纠纷,所以,应制订相应应急预案。

(一)设备故障

1.发生放射科检查设备故障时,应立即告知正在接受检查的患者,MRI检查过程中发生机器故障时,应立即将患者移出检查室,以保证患者安全,同时做好解释工作,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设备故障时,应立即停止治疗。有多台设备的,可将患者移至另一台设备处继续进行介入治疗。

2.通知维修人员,同时向科主任汇报。如果短时间内无法修复设备,科主任要向医院报告。根据排除故障所需时间的长短,合理安排检查

3.设备修复后,按操作规程恢复设备正常运转并做好相关记录

4.通知患者来科室检查,优先安排原已预约待检的患削故险查

(二)网络故障

目前医院和放射科信息化发展很快,一旦发生故障,将影响正常工作,必须做好应急预案。

1.放射科PACS最好有系统双机热备份,一旦主系统遇到故障或受到攻击,应保证备用系统能及时替换主系统提供服务。

2.放射科RIS/PACS必须配有不间断电源(UPS),以防停电引起数据丢失。

3.当RIS/PACS发生故障时,要采取措施、能够采用电脑单机登记并及时检查和出具诊断报告,也可采用手工登记和记账的形式,及时检查和出具诊断报告,不能因为R18/PACS发生故障而停止患者的检查,尤其要优先保证急珍患者的检查,RIS/PACS故障排除后,将手工记录的信息完整、准确地输入计算机中。

(三)停电

1.发生各种意外停电时,首先要保证正在检查患者的安全,如CT.MRI检查中停电,要协助患者离开检查床

2.立即电话咨询医院的当班电工,了解停电原因(是否全院性停电或局部故障)

3.根据发生停电时间的长短,妥善做好等待检查患者的安置工作

4.确认供电恢复正常后·按操作规程恢复所有应正常运转设备的电源

5.发现因突然停电引起设备故障,通知维修人员,同时向科主任汇报短时间内设备无法修复的,科主任应向医院报告。

6.有预告的停电、医院管理部门应提前告知放射科,以保证患者和设备的安全。

十六、放射科核对制度

放射科核对制度是减少差错、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应把握各个检查环节的核对工作,确保患者、图像和诊断报告正确无误。患者应有唯一性的标识,如腕带、条码或预约凭条等,放射科核对的工作要包括以下环节和内容。

被检者身份的核对:放射科登记人员、检查技师和医师均要核对被检者身份,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和病历号。

2.检查目的和要求的核对:检查目的和要求不清楚时应主动与临床开单医师联系。

3.放射检查前相关准备工作情况的核对:如是否空腹、肠道清洁情况等。

4.检查禁忌证的核对:尤其是做DSA、CT、MRI增强扫描或X线造影检査的患者,应核对其有无禁忌证。

5.收费核对:确保收费无误。

6.检查完成后技师对图像与检查目的和要求进行核对:明确是否符合临床要求和影像。

7.诊断医师书写诊断报告前的信息核对:确保申请单、图像与患者信息一致。诊断报告书写完成后应再次检查。

篇8:基层医院放射科的管理体会

关键词:基层医院,放射科

放射技术应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随着高新检查技术手段的普及, 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但是基层医院放射科从人员、技术、设备都存在一些儿不足, 怎样利用现有设备, 通过简单改造实现有效的放射数字化, 是我们基层放射科人员以及管理者应该琢磨的问题。现将放射科情况分析如下。

1 基层医院放射科现状

1.1 编制不足

由于乡卫生院条件相对较差, 一些专业学生毕业不愿意回到乡医院, 目前我乡镇卫生院中普遍存在人员数量不足, 放射工作人员7名, 大专学历者3名, 中专学历3名, 经常白班连夜班。

1.2 放射设备简陋

普遍存在设备简陋、陈旧现象, 尤其我们县级、乡级医院, 一般仅有1~2台常规X线机、透视X线机、1~2台洗片机, 一台CT机、很少有MR、DSA等大型医疗设备, 放射防护不完善, 维修技术人员缺乏, 故障率高。更新数字化设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如果一次性投入对于资金紧张的卫生部门非常困难。

1.3 放射技术水平不足

人员的配备技术力量相对较弱, 很少派去大医院进修学习, 技术水平与临床工作要求相差较远, 医院领导对放射科重视不足, 人员待遇偏低, 科室人员积极性不高, 基础理论不扎实, 放射诊疗操作技术不规范, 放射诊断质量不高, 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妥善处理。

2 领导管理的艺术

基层医院放射科科室主任要提高组织和领导能力, 转变观念, 实行科内绩效, 全面提高科室人员积极性。认真学习新技术、争取出去学习的机会, 使新技术应用到医院, 领导良好的业务能使科室同事佩服, 除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外, 还应该看些管理学书籍, 找到可借鉴的管理技巧、方法, 形成科室团队精神, 同事间团结、互相尊重、互相配合能够使科室得到良好发展, 积极创建和谐科室, 全科同事大家同心协力, 共同钻研技术、共同主动服务患者, 做一个识大体、顾大局, 改变观念, 努力创新的好领导。

3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认真贯彻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 制定《放射科岗位职责》、《放射科质量管理制度》、《放射科机器操作规程》、《放射科规章制度实施细则》等制度, 明确职责, 责任落实到人, 负责具体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建立各种考核机制, 根据科室需要, 定期选派优秀业务骨干去上级医院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 增设放射科网络管理, 培养影像医学“一专多能”的人才, 逐渐完善各种放射科管理的制度, 建立激励机制, 提高科室经济效益, 对科室贡献者进行奖励, 使其能够安心本职工作。

4 实现放射科数字化

数字化放射是21世纪放射影像学发展的主流, 基层医院应积极探讨适应自己医院实际情况的数字化放射策略及模式, 破除传统观念, 推动放射科数字化发展进程, 更好的提高影像质量为临床诊断服务[1]。

放射科影像一般医院采集的设备有CR和DR, CR的关键构件是IP板, 可以重复使用几万次的, 取代了原始的X线胶片, 具有费用相对低廉、使用灵活、移动性强, 多台X线机可同时使用, 无需改变现有设备, 对传统工作流程修改小, 投入少, 图像清晰等优点[2]。我们医院现有X线光机的性能良好, 医院的资金又十分紧张, 基层医院检查流量小, 院领导为了医院的放射科发展, 我们利用较少的资金考虑购买CR, 满足放射检查的数字化。CR、DR各有优势, 必须充分了解它们各自的使用效能, 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考察, 以取得最佳的诊疗效果和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要量体裁衣, 最好的未必就是最合适的[3]。

我科根据现有条件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工作流程, 合理的数字化放射科资料管理, 有利于提高医疗诊断质量, 报告书写与图像阅读、存储等后续工作有PACS/RIS系统或图文报告工作站, 影像硬拷贝有激光胶片打印机, 真正实现了无胶片化管理, 降低了放射科传统管理模式所需的成本, 作为原始资料图像可以永久存储和直接调用, 显著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 促进医院诊断质量的提高, 有利于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向发展。

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新购置的大型影像设备的功能, 经常组织开展设备介绍及业务宣传, 科室成立了反馈联络小组, 总结临床医师对放射科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充分结合临床, 提高诊疗效果。开展放射科新项目的宣传工作, 可利用板报、专刊及发送信息等形式对周边乡镇卫生院、群众宣传, 讲解能检查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扩大宣传面和影响力, 促进放射科发展和资金回笼。

5 诊疗质量管理

基层医院放射科人才培养对于影像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 科主任应定期进行诊断符合率统计和查对, 每月进行技术读片考评, 提高学习积极性, 收集疑难病例和手术病例诊断分析讨论, 促进科室人员技术的提高, 鼓励定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争取随着卫生下乡到基层开展传帮带, 提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带动科室的业务发展。

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掌握医患沟通的技巧, 理解患者的焦虑、恐惧心情, 接诊服务态度非常重要, 登记是第一环节, 首先要了解患者的情况, 临床医师的检查项目、部位、方法、要求、患者是否处于急症, 如果是危急重患, 应尽快安排, 赢取救治时间, 不清楚的地方及时与临床医师取得联系, 以免造成失误, 避免了医患间的矛盾发生, 一般患者不超过2 h、急诊30 min内出具诊断报告, 主动满足临床的诊断需要。

6 小结

随着国家基层医院改革的进一步实施, 各级政府、院领导的关心、重视, 放射科各项制度、设施、人员将进一步得到更新、完善、提高, 人员将逐渐上大医院学习, 积极参加短训班, 进一步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素质, 使放射科正从单一的学科渗透到各临床学科, 数字化图像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工作人员经济收入、待遇、防护标准建设进一步保障, 基层医院信息技术、设备、管理的日益成熟, 将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工作, 放射科发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作用, 促进我国基层放射科将能够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戴建平.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J].当代医学, 2002, 8 (3) :21.

[2]林穗生, 许小强.CR、DR的工作原理及选择应用[J].医疗保健器具, 2007 (2) :22-23.

上一篇: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下一篇:黑夜害怕孤独的伤感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