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安全防护制度

2024-04-25

放射科安全防护制度(精选8篇)

篇1:放射科安全防护制度

翼城县南唐乡卫生院 放射防护规章制度

1、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持放射工作人员证上岗。

2、放射工作人员上岗时必须配戴个人剂量计。

3、透视前应充分暗适应。缩小光圈到适当范围,缩短时间,尽量减少照射量。

4、透视用管电压50-80kv,管电流2-5MA。不得轻易超出该范围。

5、照射时光圈应开到照射范围,减少散射线、乱射线的提高。

6、曝光时、关上机房大门,非相关人员不得进入机房。

7、受检查者接受检查时,非投照部位,重要器官进行防护。

8、一旦出现放射事故,应立即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翼城县南唐乡卫生院

放射事故预防措施应急报告制度

1、放射人员上岗前必须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后方可从事所限定的放射工作。

2、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按法律要求定期接受检查,个人计量检测及防护知识培训。

3、定期对放射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进行放射防护检测和检查。

4、制定并落实放射事故预防措施与应急预案,发生放射事故应按有关规定报告。

5、注意掌握X线检查的适用范围,正确合理地使用X线检查。

6、放射工作人员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放射防护规章制度放射防护规章制度。

7、当正在进行X线检查时,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当受检者需要携扶时,对携扶者应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翼城县南唐乡卫生院

放射防护工作人员工作场所,个人剂量检测

制度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制定本制度。

1、本院放射工作人员的范围包括放射科(骨科、口腔、泌尿、开展介入放射治疗的其他科室等)从事放射诊疗活动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人员。

2、医务科(或放射科等)负责本院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和放射防护培训档案,并妥善保存。

3、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必须是正规学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人事科对新录用或调入的拟从事放射诊疗的人员必须依据有资质的体检机构出具的上岗前体检报告,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才可以录用。

4、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上岗前,医务科应为其配备个人剂量计,及时安排其接受放射防护法规和防护知识培训并取得合格证明,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许可放射诊疗的卫生局)为其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5、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每2年到有资质的体检机构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脱离放射工作岗位时也应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检查结果由医务科在7日内如实告知本人,并将结果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发现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根据体检机构的意见及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并妥善安臵;对需要复查和医学随访观察的,及时予以安排放射防护规章制度。

6、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必须按照规定佩带个人剂量计,每3个月检测一次,检测结果抄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对于个人剂量高于剂量限值1/4时,必须由医务科查明原因,告知本人并采取相应措施。

7、放射工作人员每2年必须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并将培训情况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8、对怀孕或在哺乳期间的妇女,不得安排应急处理和职业性内照射工作。

9、放射工作人员在职业健康监护、个人剂量检测、防护培训中形成的档案以及《放射工作人员证》归医院所有,由医务科统一保管,终生保存。放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的档案,医院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复印件上签章。

翼城县南唐乡卫生院 放射防护监测制度

l、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工作由科主任负责,科室指定兼职人员协助科主任做好X线辐射防护工作。

2、放射科工作人员要增强放射防护意识和责任性,在放射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科室定期组织对放射科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查。

3、放射诊断工作人员必须按要求具备相应的资质;各级各类人员应熟悉放射设备的主要结构和安全性能,确保设备安全,防止意外放射事件的发生。

4、放射科各X线检查室、控制室的辐射防护必须达到国家要求;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配备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防护用品。

5、在放射检查前应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在登记室、X线检查室设置告示牌。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X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8周至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在放射检查中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摄片、透视、介入治疗等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和小光圈。

6、操作人员在放射检查前应关闭检查室门窗,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检查室;确实因病情需要,必须陪同检查者,应给予必要的防护用品,陪同人员应尽量远离X线球管。

7、技术人员要严格执行各种放射设备操作规程,确保影像质量,减少废片,避免重复照射。有条件的单位尽可能采用数字化X线检查,减少辐射放射防护规章制度百科。

8、放射科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应佩带个人计量仪,接受专业及放射防护培训;定期健康检查,医院建立个人计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南唐乡卫生院

放射诊断设备质量检测制度

1、加强放射防护安全管理,成立放射防护领导小组,配备兼职放射防护管理人员,明确放射事件应急处理措施。

2、从事放射诊断工作,必须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许可,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后方可开展相关诊断工作

3、每年委托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对放射诊断工作场所、设备性能进行放射防护检测及状态检测,保证放射诊疗设备和放射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4、有明确的医疗目的,严格控制受照剂量,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事告知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对临近照射处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应当尽量以胸部X线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

5、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其入口处必须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进行射线检查必须关好防护门、窗并限制无关人员,如确需陪护,必须向陪防人员提供防护用品。

6、放射工作人员应当按规定接受职业健康检查,接受个人剂量检测,定期进行防护知识培训,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后方可上岗。

7、严格执行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使用受检者转诊接受不必要的重复照射。

篇2:放射科安全防护制度

一、放射科安装X线机,必须按照国家规定设计出机房面积、控制室及墙面、门窗防护方案,经放射卫生防护部门审核后,方能施工安装,安装后须经放射卫生防护部门测试合格颁发许可证后方能投入使用。

二、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认真配合有关临床医师做好X射线检查的正当性判断,正确掌握其适用范围,合理使用X射线诊断。

三、临床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尽量以X射线摄影代替透视进行诊断。对婴、幼、儿童、青少年的体检,不应将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常规检查项目;对育龄妇女的腹部及婴幼儿的X射线检查,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对孕妇,特别是受孕后8-10周的,非特殊需要,不得进行下腹部X射线检查。

四、操作人员曝光时,应在控制室内操作,如需要在机房内操作者,必须穿铅衣 , 必要时戴铅手套,防止射线损伤。

五、曝光时,注意病人防护,尽量缩小视野,特别注意病人生殖腺的敏感部位的防护,尽量减少病人曝光量。注意周围人员的防护,曝光时一定要关好机房铅门,防止射线对其他人员的损伤。进入机房的其他人员,曝光时应离开机房,必须留在机房者,需穿铅衣,并尽可能远离射线源。

六、只有在把受检者送到固定设备进行检查不现实或医学上不可接受的情况下,才可使用移动或携带式X射线机施行检查。床边拍片时,工作人员必须穿铅衣,尽可能远离射线源,并注意周围其他病人的防护。

七、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化验检查血象,低于正常者需暂停接触射线的工作 , 改换其他工作,待恢复正常后再恢复工作,如复查仍不正常者,按国家规定治疗、休息。

篇3:放射诊疗许可制度概述

关键词:行政许可,诊断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辐射防护

放射诊疗工作,是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进行临床医学诊断、治疗和健康检查的活动。《关于放射源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3]17号)规定,卫生部门负责放射源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的准入管理。《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1]第八条第二款规定,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进行放射诊疗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获得放射源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许可。为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落实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卫生部相继制定并发布了《放射诊疗管理规定》[2]和《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管理程序》[3]。本文对我国现行放射诊疗许可制度的法律和技术要求试做较为系统的概述。

1 许可对象、条件与审批部门

1.1 许可对象

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1.2 许可条件

申请办理放射诊疗许可证的放射诊疗机构,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具有经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诊疗科目;具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的放射诊疗场所和配套设施;具有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专(兼)职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的,具有确保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达标排放的处理能力或者可行的处理方案;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资格、放射防护知识和健康条件;具有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不同放射诊疗种类的部分执业条件归纳如表1。

1.3 审批部门

不同种类放射诊疗项目的许可审批分别由省、市、县三级卫生行政部门办理。

(1)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使用X射线CT机、CR、DR、普通X射线机或牙科、乳腺X射线机等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的医疗机构。

(2)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开展介入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3)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使用γ刀、X刀、医用加速器、质子治疗装置、中子治疗装置、重离子治疗装置钴-60机、后装治疗机、深部X射线机、敷贴治疗源PET、SPECT、γ相机、γ骨密度仪、籽粒插植治疗源或放射性药物等开展放射治疗或核医学工作的医疗机构。

同时开展不同类别放射诊疗工作的,向具有高类别审批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

2 申请与受理

2.1 申请

医疗机构在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前,应当提交申请资料,向相应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放射诊疗许可申请。申请材料应当真实、完整,原件应加盖申请机构公章。

2.1.1 申请材料

申请材料主要包括:(1)放射诊疗许可申请表;(2)《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复印件)或《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复印件);(3)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一览表及其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复印件);(4)放射诊疗设备清单;(5)属于配置许可管理的放射诊疗设备,尚需提交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明文件(复印件);(6)《放射工作卫生许可证》或《辐射安全许可证》(复印件);(7)本年度放射诊疗设备防护性能检测报告;(8)如果是《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实施后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需要提交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证明文件(复印件)。其中(1)、(2)、(3)项需同时提交电子版。

2.1.2 对申请材料有关问题的说明

(1)对已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的医疗机构,应提交《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建设中未正式投入运行的医疗机构,应提交《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2)属于配置许可管理的放射诊疗设备,尚需提交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明文件。根据卫生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卫规财发[2004]474号),配置许可管理的放射诊疗设备分为甲、乙两类。甲类包括:X线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PET–CT,包括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仪即PET)、伽玛射线立体定位治疗系统(γ刀)、医用电子回旋加速治疗系统(MM50)、质子治疗系统和其它未列入管理品目、区域内首次配置的单价在500万元以上的医用设备。乙类包括: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800mA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和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LA)。乙类还包括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但是MRI不属于放射诊疗设备,因此不属于《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调整范围。(3)《放射工作卫生许可证》或《辐射安全许可证》。《放射工作卫生许可证》是指卫生部门依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于2005年12月1日前发放的许可证;《辐射安全许可证》是指环保部门依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于2005年12月1日后发放的许可证。

注:序号中带“*”的项目为“关键项”,即对放射卫生防护起关键作用的条款,其他为“一般项”。“不适用”项不列入审核统计。

(4)本年度放射诊疗设备防护性能检测报告。“防护性能”的概念应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中对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和公众照射剂量控制的要求理解,包括关系到防护安全和质量保证的各种性能参数的检测报告。

2.2 受理

卫生行政部门受到申请材料后,对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当即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对申报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即出具受理通知书;对申报材料不全、不符合法定程序的,当即或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一次性告知通知书。

3 审查与批准

3.1 审查

3.1.1 一般要求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医疗机构提出的放射诊疗许可申请进行资料审查,必要时,可以进行现场审核。

现场审核工作应当有2名以上工作人员。审核人员的组成应当满足审核所需法律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审核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不得与被审核单位或项目有经济利益关系,不得向被审核单位收取费用或谋取其它不正当利益。

资料审查或现场审核人员应当对医疗机构落实表2[2]所列内容的情况逐条进行核实,出具现场审核意见。

表2中基本条件(第1至第6条)原则上适用于所有提出申请的医疗机构,放射治疗(第7至第19条)、核医学(第20至第32条)、介入放射学(第33至第42条)和X射线影像诊断(第43至第50条)的条款则适用于申请相应诊疗项目的医疗机构。将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与条款要求相比较,除不适用条款外,逐条给出“符合”、“基本符合”或“不符合”的审核意见。汇总审核意见后按照规定和表3的判断标准给出“建议批准”、“建议整改”或“建议不批准”的结论。

3.1.2 资料审查要点

(1)放射诊疗许可申请表:审查放射诊疗申请时,应对放射诊疗机构的名称、性质、放射诊疗场所等重要信息进行认真审查和核对。对于只有一个法人,但其分支机构有单独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也应单独办理放射诊疗许可证,申请表中的内容应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相对应。

(2)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复印件):审查中认真核对申请机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科室类别设置、许可证有效期等内容。

(3)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复印件):应审查开展各类放射诊疗工作医疗机构是否都按规定配备了具有相应资质的人员,具体如下:(1)开展放射治疗工作的,应当提供(以下每类证书至少提供1名):放射肿瘤医师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相关证书;医学物理人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证明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放射治疗技师和维修人员放射诊疗大型医用设备上岗培训合格证明。(2)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应当提供(以下每类证书至少提供1名):核医学医师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相关证书;核医学技师或技术人员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证明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单独开展放射免疫工作的,可以只提供医学检验人员相关证书。(3)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应当提供(以下每类证书至少提供1名):放射影像医师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证明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放射影像技师相关证书。(4)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的,应当提供(至少提供1名):放射影像医师的医师执业证书。医疗机构无专业放射医师的,其人员必须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出具的放射影像专业培训的相关证明。

(4)放射诊疗设备清单:对提供的放射诊疗设备清单,应查看清单中的内容与申请表是否对应。对开展放射治疗的医疗机构,要求至少有一台远距离放射治疗装置,并具有模拟定位设备和相应的治疗计划系统等设备。使用医用加速器和60Co治疗机进行远距离放射治疗业务的医疗机构,都应当按要求配备模拟定位设备和相应的治疗计划系统。

(5)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证明文件:是指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竣工后,由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竣工验收合格证明文件。

(6)放射诊疗设备放射防护性能检测报告:包括由取得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技术服务机构所出具的放射工作场所检测报告和放射诊疗设备防护性能检测报告、放射诊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报告。

(7)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设备清单: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设备清单应根据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不同而提供的相应的设备,查看如下设备是否在清单上体现。(1)开展放射治疗工作应配备放疗剂量仪、剂量扫描装置和个人剂量报警仪,开展核素敷贴治疗应配备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仪。(2)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应配备活度计、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仪。单独开展放射免疫工作的,可以不配备活度计。

(8)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一览表及其放射工作人员证、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放射防护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合格证明材料。

(9)放射防护管理机构或组织,放射防护管理人员名单。(10)放射防护责任制和放射防护管理规章制度,至少应包含以下制度:放射诊疗工作安全操作制度;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制度;放射诊疗场所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放射源安全管理制度;放射性同位素领用登记制度;放射诊疗设备维护、维修制度;放射事件应急预案。

(11)放射诊疗设备列入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的,应提供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复印件)或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批准通知书(复印件)。

3.1.3 现场审查要点

在对申请的放射诊疗机构进行现场审核时,一方面应将申请机构提交的各类资料与现场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核对,另一方面通过对申请机构工作现场的审查,确定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及自主管理的能力。

(1)核对放射诊疗许可申请表中的内容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尤其是开展的放射诊疗项目是否与现场情况相符。

(2)核对申请人提供的放射诊疗设备清单中的内容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包括设备生产厂家、型号等重要参数。

(3)检查放射诊疗工作场所防护设施是否符合以下要求:(1)放射诊疗设备和场所按要求设置警示标志。装有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废物的设备、容器设有电离辐射标志;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废物储存场所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及必要的文字说明;放射诊疗工作场所的入口处,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在控制区进出口及其他适当位置,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2)放射治疗场所按照相应标准设置多重安全联锁系统、剂量检测系统、影像监控、对讲装置和固定式剂量监测报警装置。(3)核医学工作场所设有专门的放射性同位素分装、注射、储存场所,放射性废物屏蔽设备和存放场所。(4)介入放射学与其他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场所配备工作人员防护用品和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要求每个机房至少配备一套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

(4)核对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设备与清单是否一致,对设备进行简单测试,能正常运行。

(5)审查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培训及其档案的建立等情况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中对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的要求。

(6)审查是否制定与其从事的放射诊疗项目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方案。

(7)审查是否采用有效形式实现告知患者和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对育龄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告知。

(8)对放射诊疗场所和设备的辐射水平和安全连锁装置的性能现场抽检结果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3.2 审查决定的作出

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自受理之日起,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查决定。

(1)审核结论为“建议批准”的,由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审批程序,并发放《放射诊疗许可证》。

申请机构持《放射诊疗许可证》到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相应的放射诊疗科目登记。办理登记的程序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2)审核结论为“建议整改”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向申请机构发出《整改通知书》。

申请机构应在收到《整改通知书》之日起3个月内,按照要求进行整改,并向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整改报告。整改期不计算在许可期限内。逾期未按照要求完成整改的,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书面说明理由。

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整改报告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工作,并提出复核意见。

(3)审核或复核结论为“建议不批准”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并作出不予许可的决定,向申请机构发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并注明不予许可的理由。

4 许可管理

4.1 校验

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许可证》的校验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校验一并进行,并由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具体校验事宜。医疗机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放射诊疗许可证》正、副本;放射诊疗设备、人员清单及变动情况;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检查和教育培训情况;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管理与检测情况及检测报告;放射事件发生与处理情况。

校验部门自接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必要时可请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或专业技术管理部门提出评价意见,符合要求的,予以校验,加贴校验合格标志;不符合要求的,提出整改意见,要求医疗机构限期整改。整改合格的,加贴校验合格标志。

4.2 变更

医疗机构变更放射诊疗场所、诊疗设备或诊疗项目的,应当按照《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管理程序》第六条至第八条的要求向有变更项目审批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提交申请材料并在申请材料中注明变更内容。

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管理程序》[3]第九条至第十七条的规定办理放射诊疗许可变更手续。

4.3 注销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许可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注销放射诊疗许可,并予以公告:

(1)医疗机构申请注销的;

(2)逾期不申请校验或者擅自变更放射诊疗科目的;

(3)校验或者办理变更时不符合相关要求,且逾期不改进或者改进后仍不符合要求的;

(4)歇业或者停止放射诊疗科目连续一年以上的;

(5)被依法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的。

4.4 补发

医疗机构遗失《放射诊疗许可证》,应当及时在发证机关所在地的主要报刊上刊登遗失公告,并在公告30日后的一个月内向原发证部门申请补办。

4.5 撤销

监督检查中发现或接到举报并经核实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放射诊疗许可决定的卫生行政部门或者其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撤销《放射诊疗许可证》:(1)医疗机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的;(2)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给不符合条件的申请机构发放《放射诊疗许可证》的;(3)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超越法定职权发放《放射诊疗许可证》的;(4)依法可以撤销的其他情形。

5 其他要求

(1)医疗机构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后,应当悬挂在放射诊疗场所的明显位置,接受监督;严禁伪造、涂改、转让、出借或倒卖。

(2)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监督管理制度。

(3)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放射诊疗许可信息管理制度,相互通报《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注销等许可管理情况,定期公告本辖区取得和注销《放射诊疗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名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令第449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2005-09-14发布.

[2]卫生部令第46号.放射诊疗管理规定.2006-01-24发布.

[3]卫监督发〔2006〕479号.卫生部关于印发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管理程序的通知.2006-12-18.

篇4:放射科医学影像设备的防护及安全

【关键词】医学影像设备;防护;安全

【中国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96-01

1引言

X射线机的高压部分早期使用感应线圈供电,裸高压线、裸X射线管方式。1910年发展为工频升压真空管高压整流方式。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动控制、程序控制技术应用到X射线机,大型X射线机变得十分复杂、庞大,但总体上仍属于电工元器件产品。1982年,采用逆变方式的X射线高压发生装置实用化,逆变频率不断提高,加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X射线高压发生系统进入完全电子产品时代,系统经历了由繁到简、脱胎换骨的进化。1961年隔室操作多功能检查床出现,20世纪70年代后得到广泛应用,胃肠透视检查进入遥控时代。由于x线电视的使用,X-TV透视已成为基本的诊断手段;电影技术也被引入X射线领域,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动态器官检查的影像记录手段成为心血管专用机的主要记录方式[1]。

2 X射线影像设备的防护目的及原则

2.1X射线机的防护:X射线机及机房的设计均须考虑防护措施,既要保证安全使用,使接受X射线剂量限定在可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不会造成身体损害,也不要采取过当的防护措施,造成浪费。

1)X射线影像设备以防X射线漏出X射线管管壳和防电击,X射线管的窗口处应根据设备的检查目的不同,放置1.5~3.0 mm厚的铝片,过滤自靶面发出的能量低、波长长的原发(初始)X射线,以降低被检者受照部位的吸收剂量。“窗口外应配置具有灯光野的准直X射线射野限制器,调整原发X射线的照射面积,以保护被检者非受照部位的相邻重要器官。”近代X射线影像设备将检查床变成密封式,床周以金属板完全封闭,可减少散射线。

2)机房的防护要求:放射科的位置的选择要考虑它和临床科室的关系。在放射科内部,除了机房之外,还要有大约同样面积的辅助房间。这些机房和辅助房间安排的是否合理,不但影响放射科的工作秩序和工作效率,而且影响病人就诊的方便。“同时保证一般公众成员在X射线机房外面接受的剂量不超过国家标准,因此,必须对X射线机房相邻房间和上下楼层房间的工作人员提供足够的防护。” [2].X射线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当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时,视X射线剂量的大小,会使人体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某些生理上的反应,使组织细胞功能受到抑制、损害或破坏。为防止和减小X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必须完善和加强X射线机机房的防护措施。防护措施是否得当,不仅影响着工作人员和病人的受线剂量,而且也影响着周围人群,包括候诊病人,机房周围房间里、通道里、以及上、下楼层房间里人员的受线剂量。在机房的建造中,必须加强机房各个环节的防护措施,将人员的受线剂量限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

(3)机房的使用面积①原则:机房的使用空间大小应以保证安全操作为原则。每台X射线机应有单独的机房,双X射线管组件的X射线机应分别有各自独立的机房。②标准:按X射线机额定容量大小和防护标准规定新建X射线机房,单X射线管组件200 mAX射线机房应不小于24 m2;双X射线管组件的应不小于36 m2。牙科X射线机应有单独的机房。

(4)机房的防护厚度X射线机房的防护厚度,应保证在所预计的每周最大工作负荷条件下,使其周围区域的人员之受照剂量不超过其相应的有效剂量限值。

《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规定,“摄影机房中有用线束朝向的墙壁应有2 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其他侧墙壁和天棚应有1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透视机房各侧墙壁应有1 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机房的建筑材料以砖和混凝土为宜。一般24 cm厚的实心砖墙,只要水泥砂浆饱满,不留缝隙,即可达到2mm铅当量。

机房的门窗必须合理设计,并有与其所在同则墙壁相同的防护厚度。机房内的窗户,其窗下沿最好离地2m。

3 X射线影像设备的防护

X射线影像设备在为我们服务的同时也对我们产生着危害。如果在容许范围内,则一般影响很小,但也要强调和重视防护。“使用时要控制X射线检查和治疗中的照射量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安全合理地使用X射线检查,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X射线照射,以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健康。” X—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犹如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数字矩阵可存贮于磁盘或光盘中[3]。经数字/模拟转换器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像素,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近年来介入放射学开展得越来越多,射线防护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防护工作可以从技术角度、放射线工作者和患者3个方面进行。(1)通过增加X射线源与人体间的距离来减少被照射的剂量;使用原子序数较高的物质,常用铅或含铅的物质,作为屏障来吸收不必要的X射线。(2)不仅要对患者的健康負责,更要保护好医生自己。“应遵照国家有关放射防护卫生标准的规定制定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规程,正确进行X射线检查的操作。定期监测射线工作者所接受的剂量,及时发现问题。”同室透视时要戴铅橡皮围裙和铅手套,并利用距离防护原则,加强自我防护。(3)为了避免不必要的X射线照射和超过容许量的照射,要选择恰当的X射线的检查方法和正确的检查程序。“不宜在短期内作多次重复检查,在检查时,要配合好医生,按照医生的要求选好位置,摆正姿势。”总之,要恰当的用好X射线影像设备,让它们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石明国主编. 医学影像设备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2]由芸主编. 医用物理学 (第二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

[3]张晓,薛义主编. 现代医学技术概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

篇5:放射科安全防护制度

(1)根据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专业技术、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

(2)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时佩戴个人剂量元件并按规定参加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

(3)按规定对放射诊疗场所和诊疗设备进行防护与状态检测。(4)严禁对妊娠妇女进行(5)对儿童进行面积一般不超过胶片面积的(6)新安装、证的服务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7)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用范围,合理使用(8)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后过滤”和小照射野工作。(9)工作人员在使用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需要的范围内并与成像器件相匹配。(10)施行X适当的防护措施。摄影中除受检者,其他人员应在机房外等候,对受检者需要扶携时,对扶携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11)进行X合,熟练掌握暗室的操作技术。X线检查时,应尽量采用线诊断。

XX线检查,尤其是妊娠%,并采用短时间曝光的摄影技术。

8X线摄影检查,照射野

周的妇女。正确掌握适 采取—15 10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放射诊疗设备,请取得资质印

X线摄影时,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线检查时注意受检者防护,对受检者非投照部位,线摄影检查时,合理选用胶片以及胶片与增感屏的组

X射线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1)根据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专业技术、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

(2)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时佩戴个人剂量元件并按规定参加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3)按规定对放射诊疗场所和诊疗设备进行防护与状态检测。(4)严禁对妊娠妇女进行(5)对儿童进行积一般不超过胶片面积的(6)新安装、的服务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7)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范围,合理使用(8)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后过滤”和小照射野工作。

X线检查,尤其是妊娠X线检查时,应尽量采用10%,并采用短时间曝光的摄影技术。线诊断。

8—X线摄影检查,照射野面 周的妇女。

正确掌握适用15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放射诊疗设备,请取得资质印证

篇6:放射科辐射防护制度

1.机房设计合理,面积应满足防辐射要求,墙壁、门窗施工安装后经检测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2.机房外安装醒目的防辐射警示标志及工作灯,提醒周围人员。

3.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各种防辐射屏蔽隔离设备应齐全、充足,并保持完好、清洁,随时可以使用。

4.操作人员在机房内曝光时应穿戴防护衣、帽、手套、面罩,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射线损伤。

5.对患者注意防护,尽量缩小照射野,减少曝光量和曝光次数,对敏感部位应做屏蔽防护。

6.注意周围人员的防护,曝光前注意关好门窗,防止漏射线对他人的损伤。

7.使用移动式X线机摄片时技术人员应作好个人防护,尽可能远离辐射源并注意周围人员的防护保护。

8.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机房内,确有必要者应作好周密的防护并尽可能远离辐射源。

9.操作技术人员发现机器有异常辐射应立即关机、切断电源,并立即向科主任汇报。

10.科室医技人员应带个人剂量片监测辐射剂量;定期体检,及时了解辐射损伤情况。

11.按有关规定轮流安排工作人员休假或疗养。

篇7:放射科安全管理制度

2、各项x线检查,需由临床医师详细填写申请单;急诊病人随到随检查;各种特殊造影检查,应事先预约。

3、重要摄片,由医师和技术员共同确定投照方法;特检摄片和重要摄片待观片合格后方嘱病人离开。

4、危重或做特殊造影的病人,必要时由医师携带急救药品陪同检查,对不宜搬动的病人应到床旁检查。

5、X线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进修或实习医师写的报告,应经上级医师签名。

6、X线片、数据资料是医院工作的原始记录,对医疗、教学、科研都有重要作用。全部X线照片、数据资料应登记、归档、统一保管;借阅照片要填写借片单,并有经治医师签名负责;院外借片,除经医务科批准外,应有一定的手续,以保证归还。

7、每天集体阅片,经常研究诊断和投照技术,解决疑难问题,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8、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好防护工作。工作人员要定期景象健康检查,并妥善安排休假。

9、注意用电安全,严防差错事故。X线机应指定专人保养,定期进行检修。

11、本科安全领导小组在科主任领导下工作。树立安全生产、安全第一、安全重于一切的思想。

12、安全领导小组成员要经常对全科安全生产进行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纠正,防范于未然。

13、技术组负责对全科各种机器设备定期进行保养,发现问题按程序及时上报。

14、科室各种设备、电器在下班时关机、切断电源。(阅片室内的所有电器、设备由值班医生负责,其余由技师负责)。

15、设备网络系统管理小组要加强对全科网络使用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管理、建立网络安全运行的应急措施和方案,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16、分管业务技术的主任及诊断组组长应定期对全科各种医疗文书和各种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定期通报全科,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17、护理组负责全科药品,一次性用品的管理、使用、毁形、分类及手术间的消毒,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18、严格地按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曝光条件,保护受检者非照射部位及陪伴。防止电磁辐射及污染环境的事故。

19、严禁使用电炉、防火防盗,值班人员应注意关闭门窗、电源,坚守岗位。

20、遇雷雨天气时应立即切断电源插头,严禁开机使用各种设备。

篇8:放射作业安全

基本常识

放射性

放射性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每个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大多数物质的原子核是稳定不变的, 但有些物质的原子核不稳定, 会自发地发生某些变化, 这些不稳定的原子核在发生衰变的同时会发射出特有的射线, 这种性质就称为放射性。

放射源

放射源是指放射性物质形成的能产生辐射照射的物质或实体, 放射源按其密封状况可分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密封源是密封在包壳或紧密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 工业生产中应用的料位计、探伤机等使用的都是密封源, 如钴-60、铯-137、铱-192等。非密封源是指没有包壳的放射性物质, 医院里使用的放射性示踪剂属于非密封源, 如碘-131、碘-125等。

电离辐射

放射源发射的射线有α射线、β射线、γ射线、n射线等, 这些射线可以引起物质的电离, 所以把这些射线总称为电离辐射。它们看不见, 摸不着, 必须使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得到。不同的射线在物体中穿透能力也各有不同。一张厚纸可挡住α射线;有机玻璃、铝等材料可有效阻挡β射线;γ射线穿透能力较强, 可以用混凝土、铅等阻挡;n射线需用石蜡等轻质材料来阻挡。

电离辐射的来源, 分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是宇宙射线和地球射线形成的。宇宙射线主要来自银河系和太阳系。地球射线是地球形成时就存在的铀、钍、镭系放射性核素。人工辐射是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素和核工业体系的能量释放。

放射作业

从事接触射线或中子流的作业称为放射作业。在工业、农业、科研部门接触电离辐射的工作种类甚多。如:放射性矿石的勘探、开采、选矿及冶炼;制造和使用荧光涂料;从事原子反应堆、粒子加速器的工作;利用核动力的发电和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工作;工农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中利用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工作, 例如金属探伤, 放射测井, 食品消毒, 选种育种, 农作物贮藏、保鲜, 消灭农作物害虫等。

放射线照射对人体的危害

放射源在人体外照射、体内照射或体内体外同时照射, 所产生的辐射反应不同, 对人体细胞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伤害作用。α射线的生物效应较大, 但穿透力小, 在体外不构成对人体的威胁, 但若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 则对体内器官造成很大的损害。γ则具有较大危害, 射线具有较强的穿透力, 即使是体外照射, 也能对深部组织造成损伤。β射线的电离作用与穿透能力居于α、γ射线之间。

在相同的剂量下, 照射部位不同, 可产生不同辐射反应, 其中敏感的组织是骨髓组织、性器官、眼睛等, 腹部比背部敏感, 头部比四肢敏感, 照射范围越大辐射反应越严重。当人体受照射的剂量超过一定限度, 则会发生有害作用。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可分为急性放射损伤和慢性放射性损伤。短时间内接受一定剂量的照射, 可引起机体的急性损伤, 平时见于核事故和放射治疗病人。而较长时间内分散接受一定剂量的照射, 可引起慢性放射性损伤, 如皮肤损伤、造血障碍, 白细胞减少、生育能力受损等。另外, 辐射还可以致癌和引起胎儿的死亡和畸形。

国际原子能机构根据放射源对人体可能的伤害程度, 将放射源分为5类, 其中最严重的是1类, 这是一种极危险的放射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 接触这类放射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5类放射源属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放射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前面提及在放射作业过程中, 过多的照射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那如何对放射进行安全防护呢?我们应该采取以下3个原则:

1. 实践正当化。任何电离辐射的工作都应经过论证, 电离辐射所产生的危害应同社会和每个人从中获得的利益相比是较少的;反之, 则不应进行。

2. 放射防护最优化。使一切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合理的并可达到最低水平。

3.个人剂量限制化。个人所受照射的剂量不超过规定的限值。

电离辐射的卫生防护因照射方式不同应采用的措施亦不同。如前文所提, 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的途径有外照射和内照射。使用密封源的职业接触属外照射, 从事开放源作业的危害主要是内照射。外照射的防护, 基本方法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内照射防护, 基本方法有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人防护等综合性防护措施。

为了达到防护目的, 按照剂量限制的基本原则, 减少各类人员的内、外照射剂量, 应采取的方法有:

控制辐射源的质与量在不影响应用效果的前提下, 应尽量减少辐射源的强度、能量和毒性。任何放射工作都应首先考虑在保证应用效果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辐射源的用量。选择危害小的辐射源, 如医学脏器显像应选用纯γ发射体, 而治疗选用纯β发射体, 有利于防护。X线诊断和工业探伤, 采用灵敏的影像增强装置, 可减少照射剂量。

减少照射时间外照射的总剂量与总照射时间成正比, 因此必须尽量减少受照射时间。可采取减少不必要停留时间、轮换作业、提高操作技术等措施, 减少个体受照射时间。如抢修设备而接近辐射源工作时, 应限制个人操作时间, 将可能受到的照射剂量控制在拟定的限值之下。

屏蔽防护在放射源与人员之间设置防护屏, 吸收或减弱射线的能量。屏蔽是外防护应用最多、最基本的方法。有固定的, 也有移动的;有直接用于辐射源运输贮存的, 也有用于房间设备以及个人佩带的。屏蔽材料则需根据射线的种类和能量来决定, 如X、γ射线可用铅、铁、混凝土等物质;β射线宜用铝和有机玻璃等。

距离防护点状放射源的剂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操作中应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切忌直接用手持放射源。在发生事故, 如辐射源脱落, 应在屏蔽条件下用远距离器械钳取。

围封隔离对于开放源及其作业场所必须采取与外界隔离的方法, 把开放源控制在有限空间, 防止向环境中扩散。

除污保洁操作开放型放射源, 使用开放型放射性元素时, 要随时清除工作环境介质的污染, 监测污染水平, 控制向周围环境的大量扩散。

个人防护要合理使用配备的个人防护用品, 如口罩、手套、工作鞋帽、服装等;遵守个人防护规则, 在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中, 禁止一切可能使放射性元素侵入人体的行为, 如禁止饮水、吸烟、进食、化妆等。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 配用不同的个人防护用具, 如口罩、手套、工作服等。

放射源管理要求从事此项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过射线防护知识的专业培训和就业前体检, 取得上岗合格证。定期对公司放射源进行检测, 对放射源区域作业人员定期体检, 为放射源作业区域人员配备个人剂量计等。

从事开放源作业的工种见于含放射性物质的矿石的开采、选炼、荧光涂料的制造和使用, 医院的同位素室等作业。开放性作业有环境污染的问题, 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工艺过程, 如忽视防护均可将放射性尖粒带到生活区。因而, 开放性作业场所应防止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和进入体内。首先在厂址选址上要把好关, 要选择地势高、地下水源低的下风向, 尽量在水源的下游, 在工作建筑区内不能修居民区。要采用活性区、过渡区、清洁区3区区分的建筑设计, 在过渡区和清洁区之间有卫生工作室, 可洗澡、更衣。不准把活性区的东西带到清洁区, 以放射性粘污的监测结果作为是否放行的标准。要有废水的专用下水道及处理设施, 有空气净化的捕尘和固体废物的存放和处理设施。定期进行辐射监测和职业体检, 改善防护条件, 防止事故发生, 确保工人安全健康。

在作业现场, 放射性物质的安全使用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进行放射源操作时, 工作人员一律按要求穿戴好防护用品, 并佩戴好个人剂量计, 设置警告标志 (或采取警告措施) , 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2. 必须使用专用工具, 按操作规程操作, 做到迅速、准确、牢靠。井口装卸放射源时, 必须先盖好井口, 除一人监护外, 其他人员撤到安全地方;

3. 更换放射源外壳、弹簧、密封圈、盘根等项特殊操作时, 应在安全管理部门的监督下进行操作, 装卸源时若发现异常情况, 应采取妥善办法处理, 禁止使用工具用力地敲击辐射源;

4. 放射性测井过程中, 发生载源仪器遇卡、落井、放射源体受损等项事故时, 必须立即报告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 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防止事故进一步恶化, 按各类事故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并记录存档。

放射事故的预防

放射源使用过程中应加强管理, 管理的缺陷是事故构成的要素。消除管理缺陷的方法就是加强管理, 健全安全管理文件和规范, 使安全管理由传统的管理模式走向科学化的管理道路。

对于使用单位, 有关人员应严格培训, 进行安全知识和技术培训及安全思想教育, 遵守运行规则, 改变不安全行为必须加强行为控制, 达到合格上岗, 减少或消除事故的人为因素。贮存、使用放射源的场所应有明显的三叶形警示标志。

放射事故的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措施是事故发生后减轻灾害后果、减少经济损失和对人员伤害所采取的对策, 应根据不同的放射事故, 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重大核泄漏事故

重大核泄漏事故发生后, 事故单位应会同事故应急救援组织查明事故性质, 立即向各级政府上报, 在政府的职能部门统一组织下, 视放射性物质泄漏的情况及对环境污染的程度, 按预订方案发出警报, 组织群众做好个人防护、隐蔽、撤离污染区, 实行交通管制, 对污染区实施放射监测等措施。在放射源得到控制后, 由专业人员对地区、建筑物、道路、环境等进行洗消等清除污染作业。各级政府对城市生命线系统 (包括交通运输、供水、电力能源、燃气能源、信息情报) 要按照预案, 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保证基本正常运作, 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为救灾工作提供基础保证。也应尽量避免生命线系统引发的次生灾害, 以减小救灾的复杂性和难度。

放射性危险源失控及泄漏

放射性危险源失控、泄漏应立即查明原因, 迅速纠正和终止泄漏, 同时上报有关部门, 由专业救援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对可能受到照射人员立即送往医疗单位进行医疗处理。

放射源丢失事故

上一篇:车辆工程毕业设计选题下一篇:企沙镇2012年非煤矿山专项整治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