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课堂听课反思

2024-04-16

精彩课堂听课反思(精选11篇)

篇1:精彩课堂听课反思

作为统编教材系列培训之一,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决赛第一场在太和五中举行。今天一连听了七节课,可以说是收获满满。

教材培训落地生根

听课后的欣喜与激动,让平时怕动笔的我,也忍不住拿起笔来表达此刻的心情。今天的比赛应该说是高手过招,各放异彩。

比赛的两篇课文都是自读课文,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体系中,自读课是一个创新点,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老师只是读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自读课文的旁批和阅读提示分别提示了该篇课文局部和整体的要点,教学的实施应该以旁批和阅读提示内容为依据,灵活地、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听课中我们惊喜的发现,老师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都体现了统编教材的理念,落实了双线组元的指导思想,注重一课一得。

教学过程中关注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注重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圈点勾画做批注,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自读课的课堂上,不再有老师的繁琐的精讲分析和碎问碎答的现象,而是老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通过合作探究落实学习目标,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确实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回顾今年统编语文新教材系列培训,确实收获很大,今天的赛课情况看新教材培训真的落地生根了!

教学环节清晰流畅

七节课,像七场视听盛宴,满足了听课者不同的期待。上午四节课听的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美丽的颜色》,下午三节课听的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读课文《昆明的雨》。老师们的教学环节设计由浅入深,清晰流畅。

杨付军老师从题目《美丽的颜色》入手,抓住“美丽”一词展开设计:“走进文本,读出美丽――自读自悟,感受美丽――学习写法,探究美丽――走进生活,寻找美丽”。

王莉老师的设计:“仰望美丽的颜色――聚焦美丽的颜色――回顾美丽的颜色――体会美丽的颜色――对话美丽的颜色”,也是围绕美丽的颜色展开。

马心芳老师的设计:“初读扫障碍――再读知人物――三读知传记特点”用“读”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李山晓老师也是用读贯穿全文:“默读课文,读出镜头的画面感――精读课文,读出文本传记的独特之处――品读课文,感受居里夫人的精神”,同时李老师像放电影一样,用一个个镜头把各个环节连接起来。

闫惠芳老师的《昆明的雨》从“自由读文整体感知,到细读课文品味赏析,再到拓展延伸品味生活,最后立足课内延伸课外”,也是层次清晰,衔接紧凑。

刘文娜老师从“自读任务——默读课文了解内容——自读课文圈点批注,再到语言品析体悟升华,最后小结作业”,也是一目了然。

张允老师除了用“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自学指导二探究质疑――自学指导三总结自学方法”串联各个环节之外,还用列表格的方法展示各环节的内容,教学环节流畅,张弛有度。

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老师们的设计可谓精彩纷呈,亮点多多。

杨付军老师让学生默读阅读提示后讨论设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很新颖,让人眼前一亮。而“走进生活,寻找美丽”环节中,让学生说说你身边美丽的人,并顺势引导写作方法,从而实现为人物写小传的目的,也是一个不错的设计。

王莉老师在读读,想想,问问,品品,议议之后,出示了一段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文字资料,通过资料比较,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科学家身上的共同点,那就是对科学的坚守、痴迷,以及无私奉献精神。

李山晓老师的教学可以说是别出心裁,开头用选词说句子的形式,让学生快速熟悉课文内容。中间用电影慢镜头的形式播放一个个画面,实现一个个学习目标。精彩的朗读指导,使学生的朗读赢得了听课老师们的喝彩。最后,通过人物描写方法的对比,轻松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传记的特点。

马心芳老师的课沉稳有序又不失活泼风趣,她首先给了学生自读课的学习方法,每个环节又都有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方向,因此学生展示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较好。

闫慧芳老师的课堂设计注重基础和示范引领,很实在,老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强,足见老师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深厚的语文素养。

刘文娜老师的课堂,每个环节任务明确,尤其是在朗读的引领上,适时的加入感叹词让学生领悟情感,读出感情,效果很好。

张允老师的课件制作精美,教学设计着眼于大局意识,注重单元整体意识,每个环节的设计都从文本出发,继而向外拓展延伸,使得课堂的容量很大,内容丰富,体现了老师深厚的文学涵养。同时张老师的课堂活动注重方法的引领,最后的朗读也很有创意,既是内容的回顾,又是情感的升华。

七节自读课的教学,在理念、方法、内容上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和心灵的冲击。听课后的所得,我的拙笔写不出千分之一二。

记得有位专家在谈到自读课的教学时说,统编教材的教读课是展示台,自读课是练兵场。

我想,今天自主的课堂和异彩纷呈的练兵场,一定会为我们明天的语文教学带来崭新的气象。

篇2:精彩课堂听课反思

课堂展示:展示就是学生建构生成的新的知识经验的表达、表现,是自然的内心真情表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展示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获得,为了教学目标而展示,而不是为了展示而展示。

展示是有欲望的,从被动要求展示到想展示、主动要去展示,不展示就憋得慌,不舒服。展示是释放。

展示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不要为了形式而形式,更不能出现为了形式而选择内容。

展示形式:口说、手写、表演等。

展示有预先安排的预设展示,更有课堂的即时生成展示。

展示原则:遵循最多学生参与原则,课堂效率首先是每个学生都有事做,都在做事。

展示的成果:遵循成果最大化原则,这个果实越大越好。展示的思维含量越高,学生的成就感就越大。学生越有成就感,也就越想展示。当一种结论生成,就想与别人分享,就想得到别人的认可。

举手发言又给了举手的学生一次机会。举手的往往是掌握的较好的学生,会了的又给了个更会的机会,我们是否该把机会更多的给不举手的,展示遵循弱者优先原则。素质教育的第一要素就是面向全体,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努力去做到教育公平,机会对等。让不想回答的学生回答,让不愿展示的学生展示,才是我们的教育。

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说错了很正常,因为说话就分说对了和说错了。可以说错话,不能不说话。可以有错误的想法,不能没有想法,不能不去想。一定让学生自圆其说,说的过程就是梳理、提升的过程,也是改错的过程。

教师点名展示、逼迫展示到学生主动要求展示、踊跃展示相结合。

“老师,我、我、我―――”,大部分同学想展示的“成果”,大可不用展示,展示不要泛化。

多展示想到的.,少展示看到的。

展示要有激情,课堂没有旁观。

教师的一次次精彩展示,学生的一次次退让,教育的一次次失败。只要学生能展示的,教师就后退,再后退。

合作和交流是人类发展的趋势和必然,以知识和能力为载体,以课堂为平台,以同学这个伙伴为对象,建构生成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准则和意识。课堂中的合作和互助,让个体间的思维产生碰撞,这是否就是课堂的本真?

篇3:精彩课堂听课反思

闯关竞赛:提高参与度, 加强合作性

信息技术新教材重视任务的连贯性、知识的渗透性, 知识点分散到各个任务之中, 而不像传统教材那样“一竿子到底”讲深、讲透。这带来的问题是, 可能有些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普遍较容易, 教师讲得慢了, 已经会的学生听得没劲;讲得快了, 不会的学生又听不懂。如何维持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 既让基础好的学生发挥学习能动性, 又让不会的学生学会, 是经常困扰我们的难题。

湖州市“领雁工程”骨干教师实践活动中, 费忠伟老师在浙江省长兴实验初中上的一堂公开课《封面设计》, 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学生来说, 这堂课的知识点正是基础好的不用教也会, 基础差的讲快了就不会的那一类。费老师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来上这堂课。他把一堂课分为三个环节, 并把学生应完成的学习内容设计成要闯的三道关。学生按自然小组分成五组, 规则是, 小组全体成员均完成本关设定的学习任务才能闯关成功并得分, 分值由各小组完成的先后顺序决定。组内可以开展互助, 快的学生辅导慢的, 但不能替做。小组长检查组内成员的完成情况, 根据自己小组完成的速度在黑板上记分。另外, 只要小组成员主动回答问题, 且有建设性, 就可以加分。教师随机抽取各小组的作品进行展示, 整体效果达到目标要求的, 可酌情加分, 有独创性的, 可为创意加分。

闯关竞赛类的课, 我以前也听过, 但效果并不好。这堂课刚开始时, 我也没指望会带给我多大的收获。不出所料, 在闯第一关时, 学生不怎么适应, 组长们的记分需要教师提醒, 课堂气氛也不活跃。但闯过第一关后, 分数张贴在黑板上, 形势就大不一样了。分数高的小组热情高涨, 落在后面的小组奋起直追。在进行第二关的学习时, 全体学生听得全神贯注, 在进行设计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组长们自己快速做好后马上离开位置, 依次检查催促。做好的学生自觉地看看旁边的学生有没有完成, 很主动地提供帮助。教师在讲台上看着学生紧张、积极、有序地活动着, 自己不用多动手, 只是提醒辅导他人的学生不要替做, 协调到黑板记分的组长们的先后顺序, 在最后一组迟迟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时, 走上前去查明原因, 妥善处理。

学生操作时紧张、有序, 回答教师提问时争先恐后, 声音宏亮, 一个比一个有新意。费老师把任务布置下去后, 就退在一边, 静观学生表演。只有当学生遇到分歧, 没法解决时, 教师再出手。看到这里, 我不得不叹服, 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教师是一个策划者、组织者, 学生是主演。为了整个小组的荣誉, 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同样是闯关课, 为什么有的不成功, 而费老师的课成功了?经过比较, 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关键。一是竞赛环节清楚, 目标明确。二是评分时得分与完成学习任务的顺序一致, 学生易接受, 组长易操作。三是小组合作与团体荣誉挂钩, 调动了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 提高了组长工作的主动性与责任心, 同时给想开小差或不按要求做的学生以压力。四是加分项的设置激发了学生动脑、动口的积极性。制作出的作品不仅有速度, 还有质量。

对这堂课, 我最大的感触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欲望。教师讲得少了, 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少了,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多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少了, 学生动手、动口的时间多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 情绪高昂, 切身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还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满足了求知、参与、合作、表达、交流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 在闯关竞赛类的课中, 学生情绪往往比较兴奋、紧张, 只适合那种学习内容难度不大, 且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况。因为根据“叶克斯一道森”定律, 进行比较复杂的作业时, 要获得最佳效率, 激奋水平应适中;进行简单作业时, 要获得最佳效率, 激奋水平应偏高;进行高度复杂作业时, 要获得最佳效率, 激奋水平应偏低。

重构教材:丰富课堂内容, 开阔学生视野

有一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在《整体美化》一课, 很简单地列出了两个知识点的操作。如果教师不下工夫对教材深入挖掘, 这堂课会上得很平淡。听了苏向红老师的课后, 感觉耳目一新, 不由地赞叹:原来, 除了教材中简单列出的知识外, 相关的内容还有那么多, 而这些知识的开发又都是那么必要。

苏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开发。考虑到知识点应用的需要, 她首先在内容上进行了改造, 选择了给水口农家乐菜谱进行美化的任务。对于简单美化, 也就是教材上给出的“添加艺术型边框”, 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完成了。可是添加边框后明显出现了视觉上的不协调, 因为封面上也有了边框, 这让封面显得很别扭。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去掉首页上的边框”, 经过学生的讨论和尝试, 发现在对话框的应用范围中有“除了首页外的所有页”的功能选项。第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 苏老师又提出问题“能不能把目录页的边框与内容页的边框添加得不一样”, 由此引出分节的知识点。等到学生能成功地给目录页与内容页添加不同的艺术型边框时, 苏老师又进一步提出要求“农家乐的菜很丰富, 为了方便顾客点菜, 我们能不能把同类的菜设置相同的边框, 不同类的菜设不同的边框”。学生跃跃欲试, 应用分节的知识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个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及时巩固了前面刚学过的“分节”知识难点, 也让学生知道了“节”的用处。

在开展“添加页眉页脚”这个环节的教学时, 苏老师引导学生给每页顶端加一句欢迎词, 底端加一个页码。这种引入同样非常符合应用的需要, 又能进一步美化菜谱。学生自然乐于继续学习。

就这样一节看似简单没多少内容的课, 在苏老师的精心设计下, 步步为营, 层层深入, 内容得到充实, 应用得到推广, 被上活了。学生既了解了水口农家乐的菜, 又学会了怎样使农家乐菜谱更加完整、和谐。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情感得到了共鸣、思维得到了发展。

对于苏老师的这堂课,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一是充实了教材的内容, 对“节”的应用做了深入挖掘。二是根据知识点的需要, 创造性地选取了“农家乐菜谱”作为素材, 素材内容新颖, 学生熟悉, 具有现实意义。三是精心设计, 环节细腻,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篇4:反思课堂,成就精彩

下面通过本人的课堂反思来探讨如何利用课堂生成,实现有效教学。

在高三试题讲解课中有这样一题:

一只雌蜂与一只雄蜂交配产生F1代,F1代雌雄交配产生的F,代中,雄蜂的基因型共有AB,Ab,aB,ab四种,雌蜂的基因型共有AaBb,aaBb,Aabb,aabb四種,则亲本的基因型是()

A.aabb×ABB.AaBb×AbC.AAbb×aBD.AABB×ab

学生分析这类问题会感到非常棘手,其实学生只要理解雄蜂的减数分裂过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知道雄蜂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动物是二倍体的。我希望学生能从染色体组的角度更深层次的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便提问:一个染色体组就含有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可以控制生物性状,为什么自然界中几乎全部的动物是二倍体的?有什么意义呢?

我预设的答案有:①从受精作用看,如果母方得到是A(正常基因),而从父方得到的是a(异常基因),子代依然可以表现正常。②在生物的变异中,如果发生的是隐性突变也不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活。③两套遗传信息是有性生殖的基础,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子代可以产生更多的变异。因此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化中就更能适应环境。

然而学生有不同的解答,下面是部分学生解答。

学生1:如果是两套遗传信息,就意味着父母各给一套遗传信息,这两套遗传信息结合成子代。如果是一套遗传信息的话就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了。如果个体含四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卵细胞含1、2染色体,而精子必须含3、4染色体,这样受精才会保证有全套遗传信息,如果精子也是1、2染色体,受精卵就少了3、4染色体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教师:你是这样想的(我意识到这个学生没弄清楚减数分裂的本质。但也没有细究。然后就问),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的解释吗?

学生2:……

反思这段课堂教学,觉得对学生1的回答处理欠妥,改进如下:

教师反问:三倍体香蕉为什么不育?(提示学生无同源染色体不能减数分裂)

教师再问:雄蜂合同源染色体吗?能正常减数分裂吗?

学生:不合(说明减数分裂的本质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雄蜂不能正常减数分裂。(雄蜂是如何减数分裂的?学生此时渴望了解)

教师:单倍体雄蜂的精母细胞也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出现单极纺锤体,仅在细胞的一极挤出一个无核的细胞原芽体,不发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第二次分裂时则按正常的方式进行,但这次实质上相当于一般的有丝分裂,而不是真正的减数分裂的过程。结果每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形成两个精细胞,各有原来的单倍体染色体数。

我们来解决刚才的问题。雄蜂是由亲代雌蜂产生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雌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所以通过F2代的雄蜂的基因型,可推知F1雌蜂的基因型为AaBb,再由F2雌蜂和雄蜂的基因型,可推知F1雄蜂的精子基因型为ab,可知F1雄蜂为ab,依此类推,可知,亲本雌蜂为aabb,亲本雄蜂为AB。

反思当时的课堂教学,如何利用好学生的意外解答,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其一、教师要调整面对课堂意外生成的心态

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矛盾,课堂上会不断产生始料未及的意外。比如在提问时,教师希望学生能答对自己预设的答案,而当学生提出的新的“意外”答案,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对待,此时教师要端正心态,以学生为中心,耐心细致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分析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从而作出积极而有针对性的反应,巧妙地将“意外”纳入到教学当中。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创造精彩。

其二、教师要不断地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应当增强创新意识,勤于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它强调教师清醒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其三、捕捉课堂“意外”,“生生互动”解难题

课堂上的有效交流,不仅是师生之间的思维的互动,也是学生之间展示思维的活动,并与他人分享沟通的过程。在有些“意外”回答中,如果教师一时还没想好如何评价,可以请其他学生先评价,学生的想法可能会对教师有所提示,并能为教师争取思考的时间。同时可抓住学生争执焦点,营造交流氛围,然后让不同意见的学生分别讲述思维过程,引导他们分析哪种思路更合理,从而找到解题思路。虽然学生的思维剖析不及教师讲解简洁明了,但更有利于相当水平的同学理解。便于全体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促进有效教学。

篇5: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听课反思

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

姜欣欣

上周四,根据学校安排,有幸参加了潍坊市小学数学“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观摩研讨会。通过听三位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和徐云鸿专家的报告,进一步了解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最先进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更清晰地认识到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的提高带来的长远利益,思想上受到很大触动,感慨颇多,受益颇多。同时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作如下反思,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一、正确处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辩证关系,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相得益彰。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决定了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本次听的两节复习课,均突出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在复习过程中,学生明确复习要求后,先由学生自主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图,再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然后班内汇报,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与提升,达到查缺补漏与升华的目的,同时对学生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与方法,加强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基本上都是学生活动,教师寥寥数语,而教师的引导都是在最恰当的时机出现,真正体现了活而有序,活而有效。然而,回想自身的课堂,有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而教师的引导相对滞后,出现“放出去收不回”的局面;有时学生回答问题七嘴八舌,不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而教师却束手无策。这些现象都反映出教师过分地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迷失了自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身的地位与作用,要关注学生学什么与怎样学;要合理调控引导时间,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服务于学生。只有把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领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课堂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探究中学会思考,在交流互动中成长。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使学生思维的共享、思维的深化、思维的碰撞得到很好地体现,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推进和升华。自主互助学习的基础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会独立思考,教师在小组学习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忽略了这一过程必然导致一些学困生产生依赖心理,使小组学习的参与度与实效性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问题,把个别学生生成的问题转化成全体学生共同思考的问题,利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把个别学生的智慧转变成全体学生的思维共享,使全体学生体验到合作成功的乐趣;要保证全体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避免形成好学生独霸课堂的局面;要适时地介入,调控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率。

篇6: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引路课听课反思

小寺沟中心小学 管清霞

本学期5月中旬,我县举行了高效课堂引路课活动。通过听取四位研训员老师的示范课,让我们深深地懂得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该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探究、乐于学习,从而向课堂的40分钟要效益。为此在教学中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英语是入门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能否产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在每节课前举行英语歌曲联唱,用富于感染力的音乐激发情趣,让学生以饱满的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可以用图片,优美的体态语、简笔画、照片、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动;可以选用学生们熟悉的内容或游戏方法等方法,使学生的兴趣点达到高潮。教师应对学生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聪明才智,分享他们在游戏中所获得的乐趣。教师把握好了兴趣这个支点,就能通过课堂教学这根杠杆,成功地托起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以学生主体为中心

作为一名教师都深深地懂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置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好教学过程。与此同时,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

三、以任务教学为导向

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以意义为中心,主要的焦点应该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生活有着某种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个人喜好,与同学交流。很显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意义而不是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自然、有意义地增进目的语的习得,增强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其次,任务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进入课堂的目的从某种角度来看有差别。教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而学生的目的更多在于寻找一种快乐,游戏、唱歌等活动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并不等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外语习得的条件。

四、以实际生活与情境模版

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从而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能力。只有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活动才能整合多重的内

容和技能。这将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课堂教学向课外体验延伸,教师可设立交际任务。把课内的虚拟情景放到课外的真实体验中,以分组合作的形式,比如还可以安排学生按英文购物单到超市完成采购任务,这样使学生充分体验交际所带来的成功感。

五、以英语语言交际为目的众所周知,语言的社会属性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沟通与交流的作用,人们必须要看场合、时机和对象,根据整个语言环境以及双方的身份,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言,这就是交际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我们要利用现行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培养情景对话能力,让学生在熟读时注意语音、语调、表情自然到位。然后熟记关键语句,强化常用口语。其次,我们要了解由于国家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提高交际的准确性。在课堂中,教师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渗透文化知识。从而有针对性对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语言交际能力。

篇7:精彩课堂听课反思

张成奎

我很幸运的参加了拦隆口镇中心学校举办的“向优质课堂迈进”为主题的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名师课堂展示活动,认真听了三位老师的示范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这三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三位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为课堂注入了活力,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交流了情感,锻炼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合理。合作学习产生的辐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这种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将越来越显示其强盛的生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特点,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让我们的小组合作更有效!

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些课无处不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时不渗透着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不论是学生对知识的语言描述,还是对方法的总结,都留下了学生成功的脚印。同时采用讲练结合、说议感悟、对比总结、质疑探索、概括归纳的方法,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愉快!

篇8:反思课堂, 成就精彩

下面通过本人的课堂反思来探讨如何利用课堂生成, 实现有效教学。

在高三试题讲解课中有这样一题:

一只雌蜂与一只雄蜂交配产生F1代, F1代雌雄交配产生的F2代中, 雄蜂的基因型共有AB, Ab, aB, ab四种, 雌蜂的基因型共有AaBb, aaBb, Aabb, aabb四种, 则亲本的基因型是 ( )

A.aabb×AB B.AaBb×AbC.AAbb×aB D.AABB×ab

学生分析这类问题会感到非常棘手, 其实学生只要理解雄蜂的减数分裂过程,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知道雄蜂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而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动物是二倍体的。我希望学生能从染色体组的角度更深层次的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 便提问:一个染色体组就含有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 可以控制生物性状, 为什么自然界中几乎全部的动物是二倍体的?有什么意义呢?

我预设的答案有: (1) 从受精作用看, 如果母方得到是A (正常基因) , 而从父方得到的是a (异常基因) , 子代依然可以表现正常。 (2) 在生物的变异中, 如果发生的是隐性突变也不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活。 (3) 两套遗传信息是有性生殖的基础, 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子代可以产生更多的变异。因此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化中就更能适应环境。

然而学生有不同的解答, 下面是部分学生解答。

学生1:如果是两套遗传信息, 就意味着父母各给一套遗传信息, 这两套遗传信息结合成子代。如果是一套遗传信息的话就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了。如果个体含四条染色体, 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 卵细胞含1、2染色体, 而精子必须含3、4染色体, 这样受精才会保证有全套遗传信息, 如果精子也是1、2染色体, 受精卵就少了3、4染色体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教师:你是这样想的 (我意识到这个学生没弄清楚减数分裂的本质。但也没有细究。然后就问) , 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的解释吗?

学生2:……

反思这段课堂教学, 觉得对学生l的回答处理欠妥, 改进如下:

教师反问:三倍体香蕉为什么不育? (提示学生无同源染色体不能减数分裂)

教师再问:雄蜂含同源染色体吗?能正常减数分裂吗?

学生:不含 (说明减数分裂的本质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雄蜂不能正常减数分裂。 (雄蜂是如何减数分裂的?学生此时渴望了解)

教师:单倍体雄蜂的精母细胞也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出现单极纺锤体, 仅在细胞的一极挤出一个无核的细胞原芽体, 不发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第二次分裂时则按正常的方式进行, 但这次实质上相当于一般的有丝分裂, 而不是真正的减数分裂的过程。结果每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形成两个精细胞, 各有原来的单倍体染色体数。

我们来解决刚才的问题。雄蜂是由亲代雌蜂产生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 雌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所以通过F2代的雄蜂的基因型, 可推知F1雌蜂的基因型为AaBb, 再由F2雌蜂和雄蜂的基因型, 可推知F1雄蜂的精子基因型为ab, 可知F1雄蜂为ab, 依此类推, 可知, 亲本雌蜂为aabb, 亲本雄蜂为AB。

反思当时的课堂教学, 如何利用好学生的意外解答, 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其一、教师要调整面对课堂意外生成的心态

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矛盾, 课堂上会不断产生始料未及的意外。比如在提问时, 教师希望学生能答对自己预设的答案, 而当学生提出的新的“意外”答案, 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对待, 此时教师要端正心态, 以学生为中心, 耐心细致地倾听学生的发言, 分析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从而作出积极而有针对性的反应, 巧妙地将“意外”纳入到教学当中。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创造精彩。

其二、教师要不断地反思,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应当增强创新意识, 勤于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 它强调教师清醒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 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与行为, 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 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课堂, 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其三、捕捉课堂“意外”, “生生互动”解难题

课堂上的有效交流, 不仅是师生之间的思维的互动, 也是学生之间展示思维的活动, 并与他人分享沟通的过程。在有些“意外”回答中, 如果教师一时还没想好如何评价, 可以请其他学生先评价, 学生的想法可能会对教师有所提示.并能为教师争取思考的时间。同时可抓住学生争执焦点, 营造交流氛围, 然后让不同意见的学生分别讲述思维过程, 引导他们分析哪种思路更合理, 从而找到解题思路。虽然学生的思维剖析不及教师讲解简洁明了, 但更有利于相当水平的同学理解。便于全体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促进有效教学。

篇9:课堂因反思而精彩

关键词:反思;效率;风格

教学反思是教师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得失等亲身感受以教学心得或日常札记形式记录下来,经过思考、改进,使课堂教学更优化的一种好习惯,从而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一、及时反思,提高效率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再认识,以便及时地从中探索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我尝试采用“自主识记生字词—自读感知课文内容—自悟人物品质”的“三主教学法”,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尝到了自己做主学习的快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后我将课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及时分析,对症下药,对于课中的精彩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进行课堂再实践、再提高、再运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有效反思,形成风格

课后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通过有效反思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如,在设计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教案时,我根据学生对文言文还未接触的情况进行教学设计,自认为环环相扣、设计精妙。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课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经过反复锤炼总结出了“文言文教学五步法”:预习初感知—初读理脉络—细读通句意—精读悟中心—拓展积知识,并运用在课堂实践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既有尝试自主思考的新奇,又有合作学习的愉悦,还有从诵读和拓展中收获新知的惊喜。所以,有效反思会让课堂更精彩,会让老师更有成就感。

三、经常反思,促进成长

实践证明,凡善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因为只有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才能有自觉的意识,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才会不断提高,有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才能不断提升。

总之,教学反思贵在及时、有效、坚持。只有经常问“为什么”,才会使教师萌发更多的教学灵感,不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优化。

参考文献:

田志明.课堂需要用“心”经营[J].小学教学参考,2007(17).

篇10:精彩课堂听课反思

师:今天,我们有一个与人交往的好机会,有这么多听课的老师,请你们用礼貌语言与听课老师交流一下。

(学生的脸上露出诧异的神色。)

师:不要紧,你们可以商量一下,怎样使用礼貌用语。

生1:我想问老师一个小问题。

生2:我想请听课的老师为我写一句希望或鼓励的话。

师:对呀,你们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与他们交流。

(学生实践。)

师:在你们请老师写鼓励语时,是怎样使用礼貌语言的?

生1:我说:请您给我写一句鼓励的话好吗?

生2:我先作自我介绍,说说自己的爱好,说说自己的特长……,然后再请老师写。

生3:老师给我写好了,我说:谢谢!

师:你们真是懂礼貌的孩子,那你们想听这些老师对你们的评价吗?

生:想。

(听课的老师对学生做评价。)

评析:课堂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教科书、教师指导用书、音像材料等,课堂教学资源是宽泛的,也是开放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在这一开放的课堂里,教师不是将教材当作经典来解读,也不是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礼貌用语的唯一渠道,而是让学生与听课的老师交流,让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得到了提升和发展。然后,教者有目的`地再让听课的老师对学生使用礼貌用语情况做一评价,现场反馈的信息,这又成了老师教学的新资源,进而再实施有效教学,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交流的过程中,听课的老师不再是一个陌生的人,而是学生交流的对象,是和执教老师共同来完成教学目标的“第三者”。在这里,教者、学生与听者形成了互动,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融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课堂文化,是一种超越,这种思想无疑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达到有教无痕、润物无声的道德教育境界。

篇11:精彩课堂听课反思

观摩课反思

连续两天的听课,我深深地为各位老师优秀的个人素质和精彩的教学设计所折服。而课后的点评,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语文意识”这个词。对这个词,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和教研活动中,不经意间常常会与其有所交流;陌生的是我始终看不清它的本来面目,往往欲伸手碰触却所得甚少。按照我的浅薄理解,语文意识就是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读语文、品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并将之于日常教学之中实践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欣赏语文的美,并自觉地运用美的语文。

这次的观摩课,在语文意识这方面都有比较出彩的表现。如词语的精准及其情感的体会、朗读的指导、写作方法的渗透和练习,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针对这几节课,结合我所教过的低中年级,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1、教材解读

从一年级教到三年级,课文都是比较短的,初教学时,常常会有一种课文太简单、不知从何下手的烦恼。而读懂教材,又恰恰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石,是必须做且必须做好的一个环节。

这次观摩课,老师都十分重视教材的解读,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六年级教材《船长》的课堂。张老师在大的方面注

第 1 页 意到了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两种描写手法: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并有意识地将之融入教学之中。先找句,小结出行动描写的手法;再点出语言描写的手法,围绕语言描写寻找句。虽然只是顺序换了一下,却使课堂很好地连贯了起来,不刻意不呆板。从小的细节来说,张老师对于课文中一些词句的解读十分到位。如对“吼”的理解,不仅仅是表面的声音大而已,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中,这个“吼”字除了船长要让所有人听到他的声音,还有一种“压倒”“一切呼号和嘈杂”的力量,一种奠定自己威严以冷静指挥人们逃生的作用。诸如此类,对“整个人群”“命令”“够了”等词语的理解,再加上教师极为丰富的语言描绘,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到了当时人们的慌张和船长的威严、冷静,从而较好地指导了学生朗读。

听课后我翻看教材,发现在本课的语言描写中,出现了多次感叹号,可以说感叹号占了很大的分量。我认为每一个感叹号都表达了船长不同的感情、表现了船长不同的语气,教学时不妨也借助一下这些感叹号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朗读。关于杜老师评课时说到的省略提示语读书的问题,由于刚教过三年级孩子习作中提示语的作用和用法,所以在听课时我也产生了这个疑问,能够忽略提示语吗?(当时看不清屏幕,没有思考太多)诚然,课文中描述的是“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所以船长和洛克机械师的对话,没有一句提示语,只

第 2 页 在前面提了个“威严”,可我觉得如果后面船长和奥克勒大副的对话继续为了体现“简洁有力”而没有提示语的话,可能船长“喊”的那一声奥克勒大副就“听不到”了。后面放在说话中间的“船长说”也是为区分意思而设,前一句是针对“20分钟”所说,后一句则是下的命令,用提示语区分一下意思更明确,而且过多的没有提示语的对话也容易让读者产生混乱,甚至没有思考的空间去体会当时船长的心情。其实,后面的提示语已经很简洁了,完全不会影响总体上的“简洁有力”。至于此点要不要在课堂上体现,又是另外一说,毕竟一堂课是要有所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2、朗读的指导

阅读教学始终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归根结底,就是要利用一切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出人物的感情和个性,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本次观摩课上,老师们运用了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读书,优美的语言描绘,特定的情境创设,字词的情感引导,循序渐进的情感铺垫,有许多出彩的朗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纬三路小学的孩子。还拿《船长》做例,教师通过自己丰富的语言引导学生读出发生灾难时的危急,学生的语速、语调等阅读技巧和情感等在我看来是很不错的。此时老师问学生“你觉得你读得怎么样?”学生竟然还不满意,认为自己读得还不够“危急”,于是再次试读。后面的对话朗读,老师采用了体会表情达意

第 3 页 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由于对课文理解比较到位,最后的朗读学生完全读出了对话的“简洁有力”。

不过本次观摩课也有一些地方让我看到了我的困惑,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我想尽办法去引导学生,可是,读得好的学生还是读得好,读得不好的也还是读得不好,甚至无论读得好与否,教学前后的朗读差别都不是很大。本次观摩课也有一些出现了跟我一样的问题。想来,大概是平时训练不够,引导的方法还是不恰当吧。

3、资料拓展

不得不说,老师们为了上好一节观摩课,尤其是高年级的课堂,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且进行了恰当整合,展示给学生,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郑和远航》一课,老师搜集了相当多的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在教学到相应环节时出示,让学生去体会宝船的雄伟壮观、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和重要意义等课文内容,学生也被这些资料吸引,谈出了自己的理解。不过我有一个疑问: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三年级的孩子也已经开始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学习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了,为什么高年级的孩子反而是直接越过过程享受成果了呢?我没有高年级教学的经验,不太确定究竟能不能放手一些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去整理呢?

以上,是我听完课之后的一点点反思。我的教学经验不多,第 4 页 许多理解和想法都很不成熟,反思写得也比较浅显,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教。

上一篇:《鲧禹治水》说课稿设计下一篇:廉洁警示教育讲话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