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合同管理制度

2024-05-16

内控合同管理制度(精选9篇)

篇1:内控合同管理制度

合同管理内控制度

第一节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合同管理工作,规范合同行为,预防经济纠纷,提高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合同,是指公司与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企业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合同管理是指公司对签订合同的行为所进行的审查、监督、管理。包括资信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履行、变更等行为。

第二节 合同的签订

第四条 签订合同,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政策及有关规定,坚持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等价有偿的原则。

第五条 合同由法定代表人或者是法定代表人书面授权的委托代理人签订。第六条 在签订合同之前,必须认真了解对方是否具备订立合同资格、有否经营权及相关资质证书、有否履约能力及其资信情况。合同的主办部门应与对方交换营业执照及相关资质证书影印件,并互相验证后方可办理法定代理人身份证书和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交换手续。

第七条 合同除即时结清者外,一律采用书面形式,且为原件,并尽可能参照公司规定的各类合同的统一示范文本订立合同。

第八条 合同对各方当事人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条款的规定必须明确、具体,文字表达必须清楚、准确。

第三节 合同的审查批准

第九条 本公司签订的合同,由主办部门草拟,并附必要的文件、资料及协议,先由相关业务部门会签后,再经公司法律事务部审查,财务人员审核,然后业务部门将审核意见及是否采纳的处理意见交总经理审定,经总经理批准签发后合同方能加盖合同专用章。第十条 法律规定必须由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或备案的合同,应当报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或备案。必须办理鉴证或公证手续的,应当办理鉴证或公证手续。

第十一条 合同生效后,各业务部门应按档案管理要求,将原稿和整件文本以及附件包括双方来往的函件等整理齐全,及时交行政部存档。

第四节 合同的履行、变更和解除

第十二条 合同的具体经办人应随时了解、掌握合同的履行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或汇报。否则,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合同履行过程中,经办人应妥善保存与合同履行有关的一切书面函件,并视与合同完全履行的关联程度交存公司专人存档。如有争议,应尽可能留有书面材料。

第十三条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确因某种情况需要变更或解除合同,并且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允许变更、解除合同的,可以变更或解除合同。

第十四条 变更、解除合同的手续,与原合同相同。

第十五条 变更、解除合同,应在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条件下,及时向对方提出变更、解除合同的要求,并与对方当事人协商。

第十六条 承办人在收到对方要求变更、解除合同的文件、电报、信函后,必须在法定时间内处理,并报部门经理、财务总监备案。由于误期造成严重后果的,承办人员应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合同纠纷的复电、复文须经法律顾问、总经理审阅后方可发出。

第十七条 变更、解除合同,一律采用书面形式(包括当事人双方的信件、传真、电子邮件等)。

第五节 合同纠纷的处理

第十八条 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的,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当事人协商并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及时报告。

第十九条 合同纠纷发生后,合同经办人应及时做出反应,在法定、约定时间内书面提出质量异议或其他合法要求,并汇总全部相关资料报部门经理,由部门经理根据情况制定处理方案,提交总经理审批,由公司决定解决纠纷的方式。第二十条 合同纠纷经协商一致的,应当与对方当事人签订书面协议。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应当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

第二十一条 合同纠纷属我方责任,并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追究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责任。

第六章 合同的保管

第二十二条 公司应建立合同管理台帐,由专人统一合同存档编号。第二十三条 合同生效后,应及时登记合同台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合同单位、主要内容、合同金额、执行进度、已开票情况、已付款情况。

第二十四条 合同生效后,签署部门应及时复印或扫描后留存,所有合同原件交存行政部负责归档。

篇2:内控合同管理制度

合同授权审批制度

第1章

总则

第1条

为明确企业合同审批权限,规范企业合同订立行为,加强对合同使用的监督,防范和降低因合同的签订给企业带来的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第2条

规范企业合同的拟定、审批及签章工作,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有关规定,确保合同的顺利履行,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2章

适用范围

第3条

本制度所称合同指企业与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合同或协议。

第4条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所有的书面合同审批,包括冠以合同、合约、协议、契约、意向书等名称的规范性文件的审批。

第5条

本制度中所称部门指代表企业洽谈、签订合同的各业务、职能部门。

第6条

本制度中所称业务经办人是合同谈判、签订及履行的第一责任人,并有责任保证合同最终文本与经各级审批后的合同文本在条款内容上的一致性。

第3章

授权审批职责 第7条

合同分类。

1.一般性合同:合同标的在1万元资金支出或10万元资金收入以下的合同。

2.重大合同:合同标的超出1万元资金支出或10万元资金收入的合同。

第8条

企业对外签订合同均由董事长授权总裁代表企业行使职权。

第9条

总裁职责。

1.审批企业所有格式合同和各部门的合同文本。

2.负责企业对外重大合同的签章,并审核超出各部门负责人审核权限的合同。

3.授权业务经办人员代表企业签订合同。

第10条

综合部经理审核企业格式合同和各部门合同文本。第11条

各部门负责人职责。

1.负责草拟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合同文本 2.协助法律人员拟定企业主营业务格式合同。

3.初步审核业务经办人员与合同对方商定的合同具体条款。

第4章

授权审批流程

第13条

原则上,在业务谈判、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各部门应尽可能使用企业制定的格式合同或部门合同文本。

第14条

法律人员草拟的格式合同应经综合部经理、董事长审核批准后形成正式书面,变更程序亦同。第15条

各部门草拟的合同文本应经法律人员审查、综合部经理审核、董事长审批,然后形成正式书面,变更程序亦同。

第16条

业务经办人员与合同对方拟定的一般性合同,须经所属部门负责人初审、综合部审查后正式订立合同,变更程序亦同。第17条

业务经办人员与合同对方拟定的重大合同,须经所属部门负责人初审、综合部经理审核、董事长审批后方能订立正式合同,变更程序亦同。

合同会审制度

第3条

本制度所称会审,指合同在拟稿以后、正式生效之前,由合同关键条款涉及的其他专业部门(如技术、财务、等相关部门)会同企业综合部对合同文本进行审核。

第2章

合同的会审内容及要点

第4条

合同拟定。

1.法律顾问会同各部门起草企业格式合同、各部门拟定本部门合同文本以及业务经办人与合同对方拟定合同的,分别由法律顾问、各部门负责人及业务经办人负责合同在会审过程中的传递。

2.合同拟定者须按企业规定在“合同会审单”上填写合同会审部门及人员名称。

3.合同拟定者负责合同连同“合同会审单”在整个会审过程的传递,直到合同盖上合同专用章后结束。第5条

合同会审主体及内容。1.法务部主要负责对合同对方当事人身份和资格的审查及合同争议解决方式的审核。

2.技术部门主要负责对合同标的物是否符合国家各项标准(产品质量、卫生防疫等)、企业技术标准等进行审查。

3.财务部主要负责合同对方资信情况、价款支付等的审查。4.法务部和财务部负责违约责任条款的审查,包括违约金的赔偿及经济损失的计算等。第6条

合同会审要点。

1.合法性。包括合同的主体、内容和形式是否合法;合同订立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会审意见是否齐备;资金的来源、使用及结算方式是否合法,资产动用的审批手续是否齐备等。

2.经济性。主要指合同内容是否符合企业的经济利益。3.可行性。包括签约方是否具有资信及履约能力,是否具备签约资格;担保方式是否可靠;担保资产权属是否明确等。

4.严密性。包括合同条款及有关附件是否完整齐备;文字表述是否准确;附加条件是否适当合法;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是否明确;数量、价款、金额等标示是否准确。

第3章

合同会审管理规定

第7条

参与合同会审的部门应根据会审职责安排人员按时参加会审工作。

第8条

会审人员应对合同中相关内容认真仔细审查,发现疑问之处,应及时与合同拟定部门进行沟通。第9条

会审中发现合同中确有不妥之处的,应责成合同拟定部门修改或重拟,直至确认无误。

第10条

各会审部门对合同的会审工作时间累计不得超过××个工作日。

第11条

根据法律规定及企业需要,会审通过后的合同文本应及时报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查或备案。

第12条

会审通过的合同报总裁审批后,应统一进行分类连续编号,并由合同档案管理人员专人保管。

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

第1章

总则

第1条

为加强对企业合同的专用章管理,规范企业合同专用章的使用及保管,制定本制度。

第2条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合同专用章的使用、保管等。

第2章

合同专用章的使用

第3条

合同专用章由企业综合管理部统一印制,并指定专人保管。

第4条

企业因业务发展需要对外签订合同由企业董事长或其授权的人(总裁等)签章,同时加盖合同专用章。

第5条

合同专用章仅限用于有关合同的签订,未经法务部核准,不得在其他文件上使用。第6条

业务经办人代表企业与合同对方签订合同的,需填写“合同专用章用印审批单”,经合同授权签字人审查同意后方可用印。第7条

印章管理人员对用印范围和用印手续严格审查,并对用印情况进行登记,不应为以下合同提供合同专用章。1.未经编号的合同。

2.缺少审核及报签文件的合同。3.属于代签但缺少授权委托书的合同。

第8条

原则上,合同专用章不得携带外出使用。确因工作需要,必须带合同专用章到异地使用的,应经总裁批准,并到印章管理员处办理借用手续。

第3章

合同专用章的保管

第9条

合同用印后,印章管理人员应及时收回合同专用章。第10条

未经领导批准,不得将合同专用章交给他人保管。印章管理人员因故临时请假,应经总裁批准后指定临时保管人员,并做好交接记录。

第11条

合同专用章存放在配锁的办公抽屉里,节假日放在安全处,并贴封条,重新使用时应先验锁和封条。

第12条

合同专用章内容需要变更时,应停止使用并交综合管理部予以封存或销毁。

第13条

合同专用章散失、损毁、被盗时,印章管理人员应及时报告领导予以处理,同时,登报挂失作废。第14条

废止的合同专用章保存××年。第15条

对于违反本规定,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合同违约及纠纷处理制度

第1章

总则

第1条

为监督合同的有效履行,及早发现违约情况,避免或减少因违约或纠纷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保障本企业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企业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2条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所有合同违约及纠纷情况的处理。

第2章

合同违约处理

第3条

合同签订后进入执行阶段,业务经办人员应随时跟踪合同的履行情况,发现合同对方可能发生违约、不能履约或延迟履约等行为的,或企业自身可能无法履行或延迟履行合同的,应及时报告领导处理。

第4条

针对合同对方违约的情形,可采取以下措施处理。1.要求合同对方继续履行合同。

继续履行合同是违约对方必须承担的法律义务,也是本企业享有的法定权利。不论违约对方是否情愿,只要存在继续履行的可能性,本企业就有权要求违约对方继续履行原合同约定的义务。2.要求合同对方支付违约金。

合同对方违约的,本企业可按照合同约定要求违约对方支付违约金。

3.要求定金担保。

合同对方违约,本企业可按照合同约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向对方收取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违约对方履行债务后,可将定金抵作价款或者收回,违约对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

4.要求赔偿损失。

合同对方因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本企业造成损失的,本企业有权提出索赔,具体赔偿金额可由业务经办部门会同法律顾问与合同对方协商确定。

第5条

企业自身违约的,业务经办部门或人员应与合同对方协商解决办法,将解决办法以书面形式上报总裁,经批准后承担相应责任、履行有关义务。

第3章

合同纠纷处理

第6条

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的,业务经办人员应在规定时效内与合同对方协商谈判,并及时报告主管领导。

第7条

经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双方签订书面补充协议,由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人签章并加盖单位印章后生效。第8条

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应依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

第9条

企业法律顾问会同相关部门研究仲裁或诉讼方案,报总裁批准后实施。第10条

篇3:浅谈内控管理与内控环境

一、内控环境的内容

根据《基本规范》,内部环境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审计制度、企业文化等内容。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涉及公司的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利益群体之间的一整套关系体系。通过这个体系来确立公司目标并决定实现目标的措施和绩效监控。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部控制措施能否真正落实到位。因而,把治理结构纳入内控管理的范畴非常重要。

内部控制是通过一系列流程设计,转化人对人的控制为一种常态化的制度控制,但对于本身内控环境薄弱的企业,内控实质上仍为人对人的控制,因而,人力资源管理十分重要。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企业成长的人力资源政策是营造内控环境的其中一个环节。

审计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内部监督制度。通过实施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分析现有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从而完善内控制度。

企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控环境,如果一个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不重视内部控制,甚至把内部控制当作束缚自己权力的桎梏,那么,内部控制是不可能发挥作用的。实质上,内部控制是由企业全体人员实施的过程,任何人在这个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而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将所有人团结起来,为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案例分析

XX集团公司在2005 年设立了专门的内控部门,尤其是在采购供应链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内控流程,包括:请购审批流程、付款审批流程、采购与验收业务流程等。流程上形成的体制建设在实操中并未完整地执行下去,分析原因如下:

权力制衡下的混乱造成了人为控制。也就是缺失合理规范的组织结构。

内控流程设计、制度制定等各个环节仅仅由内控部门独立完成制定,造成了一部分员工,甚至中高层领导的不认可。独有内控框架,没有“群众基础”。即欠缺内控文化。翻开世界500 强公司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很多企业都曾面临濒临灭亡的危机,而每一次他们能够渡过险境,依靠的就是公司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所以,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是凝聚力,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只有把内控文化纳入企业文化中,才能激活企业的青春活力,让企业科学快速发展。

人力资源政策跟不上先进的内控理念。体现在招聘、培训、晋升及薪酬等方面。尤其是在员工晋升及发展空间上明显欠缺。

没有独立的内审部门,内控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内审的角色。以至于内审监控真空。

综合分析,上面几点体现的就是一个内控环境。很多企业都知道,内部控制工作是否有效,取决于流程和制度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而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是否被有效执行,离不开内控环境的支持。

三、内控环境的建立

内控环境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来建立一个良好的内控环境以适应企业内部控制的需要呢,我认为可以对应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做起:

合理规范、权责分明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建立具体的内控体系的前提,直接影响着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效果。通过有效的治理结构来统一不同层次的目标,并确保各层次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监督,也就是所谓的“三会一层”,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方向一致、互相理解、透明、规范的治理形态。并以合理的治理形态为前提,建立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企业得以运转、创造效益的基础条件,它决定了有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及关系模式。具体表现为企业的组织框架图、业务流程图、权限指引、职位说明书等。而内控配套指引对组织结构的要求提出了如下要求: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企业应当根据组织架构的设计规范进行组织结构的建立。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依据以上几点原则,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新梳理,以达到合理规范的条件。

人力资源政策主要包括招聘、培训、晋升及薪酬等方面的政策及程序。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从短期来说,能促进公司完成整体经营目标。从长远来看,对于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无疑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而如何招聘到、培训出、留得住人才必须通过好的人力资源政策来完成。具体表现在:

企业应当根据公司的整体经营目标、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制度适合企业成长的人才需求计划。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能力框架要求,对内部机构职能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明确具体岗位的职责范畴以及对应的考核制度。对于核心岗位,可以明确到晋升空间的幅度。在招聘人才上以德才兼备作为考核标准。一旦确定选聘人员后,要经过相应的上岗培训、学习,确认合格,方可正式上岗。落实控制职责,使员工充分了解权责分配情况。可通过人力资源部培训及部门领导在本部门业务指引中明确规定来达到这一目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在职人才培训的投入,通过人才自我式修复,促进新知识、新理念的更新、传播和继承,并通过实际工作磨练,不断提升全体员工素质。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员工退出机制。比如建立末位淘汰制。并通过人力资源政策为企业造就一支专业、有力的队伍,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内控审计在内部控制框架中具有独特身份,即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组成部分,又具有不同于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相对独立的身份,肩负对其他内部控制要素进行再控制的职责。一般情况下,内审人员会根据风险评估的思路开展内控的评价工作,并完成由监督控制的动态反映。具体表现在:

确立内审部门的独立性。通过积极的沟通和有效的信息一体化为内控监督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审计的范围应涵盖企业内部控制整体而不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控制缺陷。提供四种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参考格式。各企业也可依据自身情况设计特有的审计报告形式。在实际操作中,重要的是要识别监督的关键点,一般企业会依据经营目标进行风险排序。以最终确定审计的基调,并开展内控审计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按照《内控指引》的界定,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具体表现在:

精神文化建设层面:使命感、与企业经营理念一致的价值观。表现为:积极、向上、贡献(与之相应的社会责任)等。行为文化建设层面:与企业经营目标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等。物质文化建设层面:企业标识、对企业产品的高度认可等。制度文化建设层面:完善的人性制度,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企业治理层和经理层的示范作用,也就是高层做起的原则。

总之,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内控环境,才能真正发挥内控的威力,进而促进企业完成经营目标的同时也能有效地规避相关风险。

参考文献

[1]许国才.企业内部控制流程手册(第2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王中杰.公司内控治理[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篇4:内控合同管理制度

关键词:合同管理;施工企业;企业内控

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企业法律风险、保障企业利益的主要手段。合同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间有着直接联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明确指出合同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控制手段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今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不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且各类风险越来越多,一些风险的危害性甚至要超出企业承受范围。为了应对经济形势的新要求,提高企业风险抵御与控制能力,企业将应合同管理与企业内控融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内控职能,把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

1 合同管理的作用

现代经济活动中,企业间的经济往来主要通过合同形式,企业经济利益、经营的成败都与合同管理有着密切关系,甚至说影响着企业命运和发展方向。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审查、监督、控制、解除、转让、终止、履行、变更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1]。合同管理原则是:动态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全过程性原则,其中任何环节的管理缺失都可能给企业带来合同风险,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合同管理全过程从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开始,直到合同失效为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外国就已十分重视合同管理。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合同管理的研究已十分成熟。近十几年来,合同管理已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合同管理的主要三大环节是:合同起草、合同谈判、合同执行。合同管理是降低合同风险,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经济性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2 企业内控的要素及特征

企业内控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简称,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保障经营活动经济性、保证财务信息可靠性、确保经营方针落实,在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控制、评价、约束、规划的管理手段。企业内控的有效性和效果往往直接决定着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内控主要形式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监督[2]。主要控制内容包括:控制程序、控制环境、财务系统。主要控制基本要素包括:内部环境、控制活动、信息数据、风险评估、内部监督等。不难看出企业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所有经营活动中,涉及到企业管理及生产。通过企业内部控制能够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避免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较大偏差。企业内部控制要走的三步是:预测、控制、监督。具体实施中先要预测企业可能面临的问题及风险,根据预测结果合理确定相应应对方案,在以预测结果及应对方案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控制,控制过程中要给予必要监督,以保障企业内控的有效性,确保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控制效果。

3 合同管理在施工企业内控中的应用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合同管理与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中可以知道合同管理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从企业实践角度来讲,合同管理是解决企业经济活动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一项系统化的管理工作,合同管理能力的提升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实力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当前许多施工企業对合同管理在企业内控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并没有将二者联系起来,不认为合同管理会对企业经营效益产生影响,所以合同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方式落后,且制度制定力度不够,管理行为十分不规范,往往忽视风险评估和合同风险管理,这十分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3]。现代建筑工程投资规模、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施工企业需要面临的财务风险和合同风险明显提高,所以施工企业应积极发挥合同管理在企业内控中的作用,将二者有机结合,将合同管理应用到企业内控中,通过合同管理来揭示内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风险,提出相应内控建议,从而构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企业内控机制,来防控法律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因此,企业要尽快完善合同管理体系,基于企业内控来制定合同管理体系,规范合同管理行为,保障合同管理有效,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此外,施工企业还应建设相应职能部门,进一步进行职责划分,以提高合同管理与内控的落实力度,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专业化、细致化分工,提高企业内控与合同管理的严谨性。管理活动开展中,各部门权限划分必须要有严格的授权程序和机制,避免管理缺失,要针对内控要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合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合同管理考核,对合同管理效果进行必要的检验,确保合同管理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管理质量。

4 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巅峰,大大小小的建筑施工企业不断涌现,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施工企业需要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需要承受的风险越来越多,想要持续发展下去,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控,积极发挥合同管理功能,降低合同风险与财务风险,避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永蕊.财务管理理论在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13(11):119-124.

[2]司显辉.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目标与索赔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11(14):132-136.

篇5:横江镇中心学校内控合同管理制度

为维护学校合法权益,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学校合同管理的指导思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的规定,循序渐进与顺势而为相结合,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一、学校合同管理的目标是: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学校合同行为,努力做到低成本控制、低风险运行,高起点定位,高效率管理,确保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二、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类运行,责任到人,全面监督的合同管理体制。

三、学校可根据合同承办部门的需要,联系法律专家参加合同的起草、修改和审核重大合同,参与重大合同谈判、合同纠纷的调解、仲裁、诉讼等活动,并根据具体法律服务明确双方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费用。

篇6:内控合同管理制度

据媒体报道,4月,李小姐应聘到上海浦东的A公司,任A公司行政经理的助理,合同为期3年,试用期6个月。试用期间,A公司认为李小姐表现时有差错,单位门禁系统显示李小姐常有迟到早退现象,李小姐的直接上司行政经理也对其表现不满意,A公司遂在试用期即将届满时,认定李小姐“不符合录用条件”而解除劳动合同。李小姐认为其在试用期表现虽不完美,但整体尚属良好,对A公司“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说法表示不服,遂申请仲裁,要求恢复履行劳动合同。

从举证责任来说,现有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李小姐作为劳动者,在本案中不需要针对“自己符合录用条件”进行任何的举证。简而言之,在此类案件中劳动者不需要证明自己“如何好”,但用人单位需要举证证明劳动者“如何不好”。故,本案中A公司首先需要举证界定李小姐担任职位的“录用条件”,其次需要证明“李小姐不符合该录用条件”。

1.录用条件的界定

A 公司应当向仲裁庭提供行政经理助理的录用条件。本案中A公司的《职务说明书》仅以附件的形式通过电邮发送给李小姐,并没有李小姐的书面签收;由于在司法实践中,电子证据取证的难度和成本较高,A公司未能及时将相关电子证据向仲裁庭提供,所以在李小姐否认之下,A公司提供的《职务说明书》难以被仲裁庭采信。

2.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证明

尽管李小姐不认可A公司提供的《职务说明书》,但在庭审中承认在面试过程中,双方就经理助理职责诸如“为经理整理文档,管理经理日常行程和交通,工作有条理、积极主动”等内容做过确认。A公司遂针对前述项目进行举证,但A公司对前述职责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且6个月内未定期对李小姐进行评价和考核;A公司在案发后再行组织的证据,在李小姐否认之下,前述证据亦难以被仲裁庭采信。

庭审中,A公司还强调了经理助理职务要求李小姐“工作有条理、自觉主动”,并出具了门禁记录重点说明李小姐在试用期间存在多次迟到早退现象,并据此认为李小姐试用期内违反单位的规章制度”。李小姐辩称“A公司从未考勤,所谓考勤仅仅是出入门禁的记录;A公司从未就所谓迟到早退现象而对我做出过警告或处分”。

尽管现在多数用人单位的门禁系统能有效显示劳动者进出单位的时间,但门禁制度不能当然视为考勤制度,因为在用人单位未明确规定门禁制度就是考勤制度情况下,员工上下班时,遇到大门敞开或多人同时出入的情况,不是每一位员工都会主动打卡,可能因此呈现部分员工“迟到”,甚至是“旷工”的电子记录。A公司并没有规章制度规定门禁制度即考勤制度,也没有针对此项规定向李小姐说明,A公司的门禁记录难以被认定为考勤记录。A公司在长达6个月试用期间,从未就“迟到早退”警告或处分过李小姐,即使有所谓的“考勤制度”,也未能实际执行,所以A公司该种说法成立的可能性较低。

此外,司法实践中,一般要求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明确解除的事由和依据,用人单位解除的理由不能泛泛而论,更不能在形成案件后随意罗列解雇理由。鉴于A公司证据不足,仲裁阶段A公司败诉。之后,A公司同意支付李小姐一定金额的补偿,双方和解。

二、案例分析和启示:内部控制很重要书面证据不可少

在劳动合同中设定试用期,是为了双方有相互了解、相互磨合的观察期,在这个期限内无论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有相对宽松的解除权。试用期内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解除劳动合同原因。部分劳动者往往认为“没有过试用期,还不是正式员工,单位怎么说都可以,自己没有据理力争的空间”,从而放弃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机会。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权限“至高无上”而可以随意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从本文案例可以看出,用人单位试用期内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可能存在一定法律风险。

为了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合法而公平的处理员工试用期相关问题,用人单位应当注意以下要点:

首先,用人单位应当制定《岗位职责说明书》或类似文件,《岗位职责说明书》应当是书面的,通常包括以下要素:岗位名称、岗位定员、岗位编号、所属部门、直接上级、直接下级、横向联系、岗位职权和职责、应熟悉的相关制度和流程、岗位所需能力和素质要求、任职者的签名及日期,尽量避免一些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事实分工或口头分工等形式。在确定职责时应尽可能地细化、明确、周全,应考虑到责任和权利的匹配。应要求岗位员工阅读相关部分,并在阅读后予以签字,避免事后的推诿。对新招聘员工,应要求员工入职时签署签收。这样,在员工未能到岗位要求时,认定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可以给出明确的依据和理由。

其次,用人单位应当对考勤休假建立书面的规章制度,并对考勤情况应予以记录,对发现违反考勤休假规定的情形,要及时处理。没有明确的考勤制度,既不利于对员工日常管理,在发生劳动纠纷时,也难以有效举证。

第三,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试用期考核体系,科学而合理的对劳动者进行试用期考察,定期进行考核评定,并可要求员工签署确认书,以便及时固定证据,以免日后发生纷争时空口无凭。

现实中,很多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往往重内容、轻形式,忽视控制过程中的书面记录重要性,认为只要实施了控制活动就可以了,而不太关注控制过程是否留有证据。控制过程当中没有留下可审查的痕迹,会导致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很难保证内部控制真正执行到位,由于无法验证,控制活动是否执行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其次,不利于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对控制活动的监督和评价,所能依据的只能是客观证据,而不是控制执行人员的口头描述,如果没有证据支持,从内控监督人员或审计人员角度来说,就只能认定该项控制缺失;第三,不利于信息传递和沟通,如果没有留下书面记录,其他非直接当事人往往难以了解相关情况,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中,没有详细的招聘过程记录、日常管理记录、员工档案情况,则很难对员工有全面了解;第四,不利于责任的清晰界定,甚至会带来很大的法律风险,在法律纠纷时,往往需要双方举证,如果企业缺乏相关书面记录,事后就无法有效对自身权利进行举证和主张,导致不利的仲裁或判决结果。

虽然司法追求的目标是实体正义,但实体正义本身并不可见,人们所能看到是司法过程是否遵循了正当程序,所以司法界有“没有程序正义,就没有司法公正”的说法,而对内部控制来说,也可以说“没有证据,就没有控制(noevidence,nocontrol)”,对我国企业来说,应当改变内部控制重实质、轻形式的观念,在内部控制设计时,注意书面化制度建立和相关控制表单的运用;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加强培训和监督,促使控制活动过程留下“痕迹”,以保证内部控制得到真正有效执行。

篇7:内控管理制度

●按年度预算做好全年投融资计划。

●组织协调各商业银行和与非金融机构贷款,确保公司资金安全供应。

●负责到期贷款还本付息计划工作。

●负责年度资金平衡计划工作。

●负责向各商业银行和非金融机构提供评级授信和贷款资料报送工作。

价格与成本费用管理

●组织公司制定成本核算规程、成本费用管理制度。

●制定成本费用管理制度,负责组织公司编制产品成本计划和短期预测。

●负责组织公司做好公司费用指标的管理与考核工作。

●负责组织编制月、季、年度成本异动分析报告。

●负责公司成本费用考核工作,指导公司开展车间班组成本核算。

●监督关联交易价格,规范公司与合资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价格。

税务与关联交易管理

●负责组织公司对税法规定的贯彻落实及税收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负责组织公司进行税收筹划,提出合理的纳税方案,督办公司减免税业务。

●负责定期组织公司的税收情况进行分析,定期向主管领导汇报。

●配合稽查、审计、税务等部门以及上级公司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组织整改。

●监督公司关联交易协议的`签订,降低关联交易引发的税务风险。

资产股权管理

●制订并规范资产的购置、使用、调拨、损毁、报废、处置等相关的制度、流程。

●对公司所辖资产的使用及维护情况实施监督管理。

●定期组织公司资产盘点,编制资产盘点报告。

●制订并规范股权管理等相关的制度、规定和流程。

●负责公司股权的管理,动态跟进下属公司股权结构。

●参与、监督公司股权收购、转让、重组、清算等事项。

财务绩效管理

●负责财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公司及公司关键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

●负责制定财务人员绩效考核方案。

●负责财务人员绩效考核工作。

●负责财务人员培训工作。

项目成本管理

●负责建立、完善、落实《项目成本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

●负责组织或委托第三方审计对项目完工进度、项目决算进行审核。

●负责对合同付款及投资执行情况进行审核与跟踪,及时反映在建项目的成本控制情况。

●参与及监督项目的招投标审核工作。

●参与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审核,组织项目竣工决算工作、协调开展决算审计。

篇8:内控合同管理制度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意识淡薄、缺少资源等原因还未进行内控管理, 而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已经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系统, 但由于内控环境的缺陷导致整个内部控制系统失效的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主要缺陷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 认识不足, 内控形同虚设。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相当重要, 因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无法超越那些创造、管理与监督制度的人的操守及价值观。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 未形成一个约束、监督和激励经理人员的内外机制。管理者享有的权利大于承担的责任, 激励机制欠缺, 导致管理者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比较小, 造成了管理层整体素质偏低, 降低了内部控制的效率。尤其是 “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造成决策失误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应有的监督控制作用完全失效。

(2) 人事政策不合理。好的人事政策和实务, 能确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而我国上市公司中有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 在人员的聘用上或多或少都带有国有企业的色彩, 同时也没有完全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流转机制, 再加上外部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约束不力, 导致雇员极易产生短期行为。人力资源的不足以及人员素质的制约, 使很多企业在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上出现应付了事、效率低下的情况。

(3) 考评不力, 有章不循。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但缺少一定的方法和措施, 致使有章不循, 将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成了摆设, 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 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和可用性。

(4) 缺乏健康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力量, 影响企业成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在企业成长过程中, 文化对企业产生的许多影响处于行为动机的意识层面之下, 以至于文化的作用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由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使其始终以一种不可抗拒的方式影响着企业。目前, 我国企业的管理层大多不太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没有一个健康的文化氛围, 严重制约着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例如, 郑州亚细亚集团从领导到员工, 都忙于私事, 利用职务之便贪图小利, 不健康的风气阻碍着企业的发展, 也严重阻碍着企业内部控制发挥作用。

2 改善企业内控环境的举措

(1) 加强内部控制宣传, 提高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

应加强企业管理层的内控意识宣传, 使管理层能正确认识内部控制作用、树立内部控制理念, 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在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范欺诈和舞弊行为, 以及实现单位经济目标等方面的重要性,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关键看企业员工有没有内部控制观念, 特别是看管理层是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只有管理层首先树立起内部控制观念, 自觉执行内部控制, 才能防止包括财务报告舞弊在内的舞弊现象的发生。

(2) 建立配套的人力资源系统。

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不仅能够提高职工的素质, 更好地贯彻执行内部控制, 还能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创造性, 有效降低内部控制成本, 弥补内部控制缺陷, 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良好效果。完善人力资源政策, 主要有三点:一是提供合理的薪酬, 创造良好的劳资关系, 并通过完善科学的绩效考评, 对员工进行即时奖惩和合理晋升, 使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行为得到承认和鼓励, 树立正确的内控导向;二是施行对不合格员工的淘汰机制, 彻底打破心存舞弊意图的潜在违规者的侥幸心理, 阻止其不法动机;三是完善培训管理, 通过培训, 使员工了解应遵循的工作职责、行为要求及业务流程, 帮助他们熟悉应该掌握的岗位技能、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 以保证员工更好地履行规定的职责。

(3) 建立内控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和评价是建立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企业不是没有考核评价机制, 而是在执行过程中表现的不够理想, 关键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掌握好度, 往往是只追求业务发展, 忽视风险控制, 从而付出惨重的代价。要使考核和评价相适应, 这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激发经营者的热情,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堵塞漏洞, 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而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企业的内部控制。企业应结合实际, 建设促进自身长效发展的企业文化,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道德规范的建设, 当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目标明确, 思想积极向上时, 内部控制会更有效;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在内部控制中强调沟通和交流, 这样可以减少各控制主体与受控制者之间的摩擦, 并能更有力地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提高主观能动性;坚持全面性原则,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强调每一个经营者都要进行自我控制, 自我管理, 自觉地按照规范和目标行事, 人人都负起责任, 共同遵守, 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目标就自然实现了。

3 结 论

内部控制有赖于控制环境的支持。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企业管理层应树立长远意识, 具有战略眼光,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总结, 营造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控制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文贤, 孙琳.内部控制会计制度设计:理论·实务·案例[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

[2]王世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1.

[3]宋建波.企业会计控制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4]郑石桥.内部控制基本因素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 2008 (5) :11-14.

[5]阎达五, 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 2001 (2) :25-26.

[6]李榕芳.加强内部控制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5) .

[7]张为国, 邱昱芳.后安然时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篇9:加强内控自律,完善内控管理

1.强化内控风险管理意识。针对有的员工认为强化内控管理会制约业务发展的错误观念,建议组开展“内控管理与业务发展辨证关系”的讨论,通过专题讨论,引导大家认识到:加强内控管理、防范操作风险,是稳健发展业务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证,提高经营水平、促进各项业务发展是强化内控管理的最终目的。

2.强化员工教育培训。一是结合以往的案例和上级行通报案例教育员工,帮助他们增强认真执行内控管理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二是每天营业前组织员工对前一天业务经营、内控制执行情况进行小结讲评,表扬鼓励先进,及时批评和纠正违章操作行为,促使员工增强严格遵章守制、规范操作的责任感。

3.强化内控管理,提高工作质效。一是大力营造遵纪守规、严格管理的氛围,着力培养员工遵章守制合规经营理念;二是科学细化明确各类岗位职责,注意对内设岗位实行有效管理,经常性地开展专项抽查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意见,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改进完善;三是致力规范内部管理,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和经济运行的需求,合理设置岗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行岗位职责的考核结果与工资收入直接挂钩措施,以调动员工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的积极性,促进全员工作绩效的提高。

4.强化内控监督,防范各类风险。一是加大对信贷风险内控的监督力度,严格落实信贷第一责任人和经营主责任人问责制,督促做好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和贷前调查、项目审查、贷后管理工作,增强信贷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确保有效优化资产质量;二是加强会计基础管理,加强会计监督,确保会计内控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三是认真执行对内设岗位的定期轮岗制度和日常业务对账核查制度,杜绝岗位操作风险;四是加强对各项业务操作流程的监督,及时纠正违章操作行为,保证内控管理到边到角、不留真空,可以有效地防范各类业务操作风险,确保安全经营无事故。

5.强化内控管理,推进业务创新。注意在全面强化规范、有序内控管理氛围的基础上,积极应对市场业务变化情况大力拓展业务创新,努力提升经营水平和业务发展速度。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内控合同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企业合同内控制度05-25

内控制度管理05-26

内控管理思路05-26

内控-信访管理04-12

局内控制度04-26

培训内控制度05-16

银行内控管理制度04-26

公司内控管理制度05-09

学校内控管理制度05-27

内控体系管理制度05-31

上一篇:公关新星策划书下一篇:如何好生产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