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祥林嫂读后感

2024-04-19

中学生祥林嫂读后感(精选11篇)

篇1:中学生祥林嫂读后感

每每读起《祝福》,都会感叹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增添几分对其的怜悯,同时也有几许无奈。那样受尽苦难折磨的人儿,得不到祝福,谈不上所谓的幸福。

《祝福》里的过年是认真的,从送灶神到祝福,礼数周全,祭祀丰盛,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这“年终的大典”作为直接的生存手段,却给祥林嫂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直接主宰祥林嫂的命运。

春天,孕育着希望,孕育着生机。然而,祥林嫂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春天,她失去丈夫;春天,她被卖改嫁;春天,她痛失爱子;春天,她就那样地走了……

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厚实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安稳的日子。然而命途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失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生中,惨死在街头。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穷死?饿死?冷死?祥林嫂被代表政权的鲁四老爷赶出鲁家大门,成了乞丐。没错,她是穷死,饿死,冷死的。一连串的打击,鲁镇人的轻蔑,柳妈的恐吓,使祥林嫂精神完全崩溃。当人们带着喜庆心情祝福之时,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有的只是阴间惨状,死鬼男人争夺,阎王爷锯尸,阎王爷代表神权,她是被吓死的,被封建统制通过祝福活活杀死的。

五年前,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五年后,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后来,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失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是什么让一个人变化如此之大?生活上的打击是必然的,然而精神上的创伤却是最残酷的。一个人,没了生的欲望,活着还有多大意义。于祥林嫂而言,生的悲哀,死的恐惧,已让她无所适从。

祥林嫂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有更多如祥林嫂般的劳动妇女深受封建礼教的摧残,她们没有幸福可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和祥林嫂相比,我们是幸福的。那么,我们就要珍惜我们现有的幸福,不要等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如若我们遭遇到什么不幸的事,依然会有人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

没有生活上悲哀的困扰,我们更应去追求生命的意义,让这段历程长满人生之花。祝福,为自己祈祷;祝福,也为他人送去。

今天,我们读了鲁迅的《祝福》,其中祥林嫂的一生引出了我无数的感慨。鲁四老爷说:“祥林嫂是穷死的,在我看来,用来形容一个在被封建思想统治的社会中死去的她,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因为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得出来.......”

第一,从祥林嫂初到鲁镇,就已经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她当时已经嫁人并且丧偶,是受不了婆婆的严格管制才逃出来做工的。更不幸的是雇主--鲁四老爷夫妇是一对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卫道士,初到鲁镇的时候,鲁四老爷就因为嫌弃她是一个寡妇而不喜欢她,以至于后来别人都休息了,她都在通宵地做着男人才会做的重活,但她面对这样的剥削和压迫居然没有反抗,而是逆来顺受。只是为了能摆脱婆婆的管制而已,后来还是逃不过,被迫再次嫁人,然而好景不长。两年之后她的丈夫儿女相继死去,她不得不再一次回到鲁镇做工,然而这次别人对她的眼光都变了,都认为她是残花败柳而处处排挤她,从禁止她参加常人的祭祀活动就看得出来,最终,她被这种精神折磨给活活逼死。然而,造成这种悲剧她自己要负最大的责任,因为她自己也认为自己不干净,所以才会有将一年的薪水拿去捐门槛的举动,如果她敢于反抗,及时离开鲁镇的话,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了。

第二,鲁四老爷这样的衣冠禽兽是直接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因为他们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封建宗法这三把刀捅向了她的胸膛。首先,婚姻应该由个人意志所决定,祥林嫂的婆婆不顾其的想法,强行将其再嫁给他人。如果是这样也就罢了,当她再回鲁镇之时,鲁镇的人面对她的遭遇不但不同情她,反而以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判断她是一个不干不净的人,并且剥夺了她参加祭祀活动这样的做人的基本权利,然而,最后一击却是在柳妈身上,她以封建思想认为祥林嫂不该活着,更认为她死后会受到惩罚,这一番话击垮了她最后一点做人的希望与权利,因此,鲁镇的所有人都是直接导致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刽子手

第三,这是封建思想下的必然产物,祥林嫂只是千千万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中的一个缩影罢了。有更多不知名的妇女也经受着像她一样的苦难,因此作为一个穷苦妇女的她自然也无法摆脱厄运。所谓的“穷”死的,实际上就是被封建思想剥夺了生存的权利,走投无路而死。

一、启蒙者与被启蒙者

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断裂或许是祥林嫂走向死亡的一个推动力。鲁迅在《祝福》中安排了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也是启蒙者的“我”与祥林嫂的一次直接对话,颇具深意。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面队祥林嫂的一次次的拷问,“我”诧异的站着,“即刻胆怯起来了”,“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并且“明天决计要走了”。

毛泽东说过,民族资产阶级自打娘胎里带出来的就是软弱性。他们能否担当起启蒙者的重担,对此鲁迅深表质疑。在《故乡》中,同样安排了一场面对面的对话,对话者是“我”与杨二嫂。

杨:“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

-----“我愕然了”、“我惶恐着”、我知道无话可说,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他们之间仿佛有一道厚厚的墙,一道厚的隔膜,阻断了启蒙的进行,让人窒息。难怪鲁迅在《求乞者》中写道:“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甚至在结尾处仰天呐喊:“灰土,灰土……灰土……”。

启蒙者自私地、灰溜溜地逃走了,祥林嫂失去了救命稻草,也失去了新生的可能,走向了通向死亡的不归路。

二、生与死的两难选择

祥林嫂面临的人生困境是无法选择的困惑。

活着,生不如死,贺老六和阿毛都离她而去,连自己的痛苦也被咀嚼成渣滓而丢弃,更是被鲁四老爷视为“谬种”、不洁之物而失去了参加祭祀的权利,甚至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若选择“死”,又怕有地狱,而且柳妈诡秘地对她说:“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死也不是她的最佳选择。

三、开放的文本

然而祥林嫂终于死了。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没人知道她什么时候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更没人去关心她是怎么死的。画家裘沙先生曾著文称她是“自杀”的,这或可成为一家之言,可在鲁迅身上是找不到确切答案的。

在《孔乙己》中,鲁迅同样有一段类似的文字:“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已经死了。”孔乙己死得和祥林嫂何其相似:“说不清”、“大约”。

这就是鲁迅式的开放文本,也是鲁迅值得终生阅读的原因,他的作品是说不尽的。你可以说祥林嫂是自杀的、病死的、饿死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予以阐释。

总之,祥林嫂的死,与其说是:儒、释、道“三重压迫的结果,不如说是被启蒙者抛弃的结果。

篇2:中学生祥林嫂读后感

《祝福》里的过年是认真的,从送灶神到祝福,礼数周全,祭祀丰盛,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这“年终的大典”作为直接的生存手段,却给祥林嫂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直接主宰祥林嫂的命运。

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残虐。很快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厚实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安稳的日子。然而命途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失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生中,惨死在街头。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穷死?饿死?冷死?祥林嫂被代表政权的鲁四老爷赶出鲁家大门,成了乞丐。没错,她是穷死,饿死,冷死的。一连串的打击,鲁镇人的轻蔑,柳妈的恐吓,使祥林嫂精神完全崩溃。当人们带着喜庆心情祝福之时,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有的只是阴间惨状,死鬼男人争夺,阎王爷锯尸,阎王爷代表神权,她是被吓死的,被封建统制通过祝福活活杀死的。

五年前,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五年后,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后来,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失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和祥林嫂相比,我们是幸福的。那么,我们就要珍惜我们现有的幸福,不要等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如若我们遭遇到什么不幸的事,依然会有人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

篇3:祥林嫂死因探微

要认识这一点, 必须忠实于小说文本, 认识生活在中国20世纪初期那个病态而苦难的时代中的祥林嫂, 她是一个有着常态的生命存在价值的人, 在不幸的人生际遇面前, 她始终拥有一份活着的热望并力求守住自己的生命尊严。

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祥林嫂相对远离了社会主流文化的熏染和影响, 比较完整的保留了自己的自然性情, 祥林嫂方正朴实、勤劳善良, 还有几分不屈的倔强, 对生活有着自己朴素的理解和追求, 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活重创面前, 祥林嫂都在夹缝中作力求保护自我、能够顺利活下去的选择。这里, 我们不妨简要地复述祥林嫂的命运轨迹。

二十七岁之前的某个春天, 祥林嫂没有了丈夫, 就当时女子的传统活法而言, 祥林嫂有两个选择, 要么守寡, 要么改嫁。事实上, 在旧式的中国, 这两种活法对于任何一个女人都是凄苦、心酸的两难。此时, 祥林嫂走出了第三条路, 她竟然逃出卫家山, 来到了鲁镇, 走进了鲁四叔的家。这时的祥林嫂, “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年纪大约二十六七, 脸色青黄, 但两颊还是红的”。“到年底, 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 全是一人担当, 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 她反满足, 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 脸上也白胖了”。面对人生的第一次不幸, 祥林嫂有哀恸, 有忧惧, 但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期待, 以及在那份期待驱使下的大胆选择和选择之后毫不奢望的自我满足。

二十九岁时, 她的第二任丈夫死去, 三十岁左右她最心疼的儿子被狼衔走, 尔后她所委身的房子也被大伯收回, 走投无路的祥林嫂第二次来到了鲁镇, 再度成了鲁四老爷家的女佣。这时的祥林嫂“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 只是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 眼角上带些泪痕,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接踵而至的生命重创和人情伤害, 使祥林嫂比第一次到鲁镇时更多了痛苦, 甚至还有些痴木, 她逢人就说“我真傻, 真的。”并无数次机械地与人家讲阿毛的故事。的确, 在这等生命的灾难面前, 祥林嫂作为一个女人, 承受着无与伦比的精神苦痛, 她的诉说正是一种无助却本能的排遣, 她的痴木也是灵魂不能自拔于内在苦痛的茫然外现, 然而, 祥林嫂依然活着, 依靠劳动, 她辛苦恣肆地在鲁四叔家打着短工, 虽然时时处处都承受着莫大的生命伤痛, 但祥林嫂依然活得很坚韧, 她终究没有被自己的厄运击垮。

直到和柳妈对话以后, 祥林嫂第一次知道改过嫁的女人到阴司去了是要被阎罗王锯开来分给两个丈夫的, 于是, 祥林嫂恐惧起来, 第二天早上, “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然而, 在捐了门槛后, 祥林嫂神气很舒畅, 眼光也分外有神, 高兴地对四婶说, 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至此, 我们已经分明地看到, 祥林嫂令人坚强的生命韧劲, 虽然历经人生的劫难, 却始终没有丧失活着的生命意念和生命追求。然而, 尤其令人敬重的是祥林嫂在悲苦的生命过程里依然坚守着生命的尊严。如果说活着是一种生命的本能, 那么, 毫不苟且, 于任何遭际中都力求争取一份尊严而活着就是一种生命的高度。对祥林嫂而言, 这种高度便体现在为一份正常的做人资格而做出的不懈抗争。

当祥林嫂被迫改嫁时, “她可是异乎寻常, 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 骂, 抬到贺家墺后, 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 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 一松手, 她就一头撞在香案上, 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 鲜血直流, 用了两把香灰, 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在这里,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祥林嫂的确不是像其他女人那样的“闹一闹”, 她是真正的以死相抗, 这种激烈而至于极端的抗争, 对于一个女人来讲是最具力量, 最震撼人心的。虽然, 小说中祥林嫂周围的人少有为之动容者, 但离开那个漠视人的精神存在的时代, 站在其他任何时间点上审视祥林嫂这种极具个性的生命搏击, 都应该能够读得出这是一种缘于尊严的生命自卫, 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当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 再次在鲁四叔家做女佣时, “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然而, 四婶却慌张地制止了, “祥林嫂, 你放着吧, 我来拿。”“祥林嫂, 你放着吧, 我来摆。”冷冷的话语, 生硬地将祥林嫂打入了女人的另册, 留给祥林嫂的只是蜷缩在灶角的疑惑与不安, 这个时候祥林嫂的内心感受相比于亡夫丧子而言, 是多了一种毫无依托的失落的, 正常的做人资格不被认同, 在祥林嫂内心深处引发了更为深重的恐惧, 亡夫丧子的伤痛她坚韧地挺过来了, 尊严的丧失, 却让她无法偷生。

当柳妈逗引出祥林嫂对自己今生的罪过和死后将要遭受的惩罚的恐怖时, 同样在柳妈的指点下, 她不加思索地花光了“历来的积存”, “换算了十二元鹰洋”, 到土地庙里捐了门槛。捐完门槛后, 祥林嫂简单地认为替自身赎罪了, 也为来生付了费。“冬至祭祖的时候, 她做得更出力, 看四婶装好了祭品, 她便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然而四婶慌忙大声地对她说:“你放着吧, 祥林嫂!”这时的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 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 眼睛窈陷下去了, 精神也更不济, 而且很胆怯, 怕黑夜, 怕黑影, 即使看见人, 虽是自己的主人, 也总惴惴的, 有如在白天出游的小鼠, 否则呆坐着, 直是一个木偶人。”至此, 祥林嫂做人的尊严已经轰然倒塌, 而更让她感到空洞的是她对来世也依然充满恐惧。步入此等境地的祥林嫂绝望了, 没有今生活着的信念, 也丧失了来世生命的期待。

正如丁玲所言:“祥林嫂是必死无疑的。”置身于那个时代里那种平常的生活情态中, 各色人等, 无论身份贵贱, 人格高下, 毫不例外地统摄于一种观念, 同化于一种世俗。在他们眼里, 看不到不幸者身后掩藏着的苦痛, 却毫无逻辑地忌讳他们身后虚设的灾祸。从而, 没有怜悯, 没有同情, 没有救赎。正是这些不坏的人们对祥林嫂现实苦难的误读和对来世际遇的愚见, 使得他们一致地以冷漠的话语和歧视的声音向祥林嫂传递出否定与推拒的态度, 这种态度将祥林嫂推拒于活着的现实里, 否定于死后的构想中。

祥林嫂就是被这种否定与推拒抛弃到了一个无所归依的境地的, 最终, 这位没有被自身命运击垮的女人冷却了生命的热望, 放弃了生命的欲求, 惶惑了来生的期待, 终止了再世的寄寓。祥林嫂是自己走向死地的, 在精神找不到依托, 做人资格找不到位置的彷徨中, 她实现了自身生命存在的自我否定, 疲惫地将自己曾经紧拽着的灵魂放逐开去。从这个意义上讲, 祥林嫂的死不只是对现世的回避, 也是对来生的却步。就在这里, 自我放逐的祥林嫂有如一缕轻烟, 消逝于此处, 也不飘向彼岸, 幽然飘散, 就地消失。

“我”最后看到的那个仿佛木刻似的, 只有眼睛间或一轮的乞丐, 不只是现世里生计了无、尊严了无的垂死的形象, 还是于迷蒙的来世也寻找不到归属、飘泊无着的灵魂。

篇4:祥林嫂没有春天

1,梳理情节,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2,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领悟小说的深层意蕴。

3,理解“祝福”景象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和突出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学生需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梳理情节,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小说《祝福》,一起来认识祥林嫂,走近祥林嫂,探讨她悲惨的生命轨迹。

二、复述故事梗概

学生快速浏览小说,复述祥林嫂的故事。六七分钟时间。

注意:语言要简练:根据学生的复述,师生共同补充完整。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归纳能力。

三、走进祥林嫂的世界

注意:一是要紧扣祥林嫂的几次肖像描写和再嫁时的表现来进行,二是要抓住人物描写(肖像和动作等)的语言,通过品味语言来感受人物命运的变化。通过提问,步步深入。

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新寡,穿着朴素,“脸色青黄”说明遭受婆婆虐待,“只是顺着眼”,说明善良、安分。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2,祥林嫂再嫁时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分析:拼命反抗,这是一种本能的反抗。一方面,她觉得妇女应该从一而终,不能再嫁;二是对婆婆虐待自己和婆家人绑架自己的痛恨:三是卖给深山老林自己不认识的人,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无法预料,害十自未来的日子更加难过:四是为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命运本能的抗争,不惜生命。

然而,她还是失败了,委屈地和贺老六生活在了一起。

注意: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分析。

3,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分析: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倍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4,这一次祥林嫂的表现怎么样呢?

分析: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使祥林嫂身心各方面都受到重创,尤其是内在的精神备受打击。

5,祥林嫂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打击和不幸,种种状况把她推向了死亡的边缘。那么,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是什么样子?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学生找出肖像描写并分析后,教师根据学生分析作些引导或者补充。可能的补充: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眼珠间或一轮”,说明祥林嫂对生活已经绝望,精神已经彻底麻木,濒于死亡。“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说明她乞讨无路,生活陷于绝境,失去了生存最基本的物质保障,预示着她的死亡。

6,祥林嫂临死之前向“我”提出的三个问题,我们怎么来认识?

三个问题:(1)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2)那么,也就有地狱了?(3)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学生分析后,教师补充:生与死的精神上最后的挣扎。既然没有尊严,失去意义,那就和死去的家人团聚吧。

师:“我”的回答对祥林嫂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加速了祥林嫂精神上的死亡。

总结:祥林嫂是旧中国千百万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后悲惨地死去了。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分析祥林嫂的死因,领悟小说的深层意蕴。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分析了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春天给人以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有打击与绝望。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使她成为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二、分析祥林嫂的死因,领悟小说深层意蕴

1,祥林嫂的生活中有哪些人?他们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

明确:

(1)祥林嫂的婆婆。逼迫祥林嫂干活,强迫她劳动:殴打祥林嫂;为了给小儿子娶亲,把祥林嫂从鲁四老爷家绑架了来并迅速卖给了贺家填的贺老六。

(2)卫老婆子。旧农村中好事的、没有是非观念的人。

(3)贺老六的哥哥。收房,又逼迫祥林嫂改嫁。

(4)鲁四老爷。祥林嫂第一次到他家时,知道她是寡妇,他便“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体面的行为不满。“然而”其行为是合乎礼法的,无可厚非。在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又骂她是“谬种”,是因为节日的“祝福”喜庆氛围被冲淡了,显得不吉利。

(5)四婶。她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以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躇”,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没有以前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做一件工具来看。

(6)柳妈。她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好,救她跳出苦海,实际上却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承受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同情他人,也把他推向深渊,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7)鲁镇的女人们。她们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有同情的成分,也把它当做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

(8)茶房。他对祥林嫂的死是冷漠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还不是穷死的?”足以证明。

(9)“我”。被成为乞丐的祥林嫂拦住时,首先想拿几个铜板来打发她。当祥林嫂问“我”三个问题时,“我”支支吾吾,不敢负责任。只是在祥林嫂死后心里觉得“不安”,不过这样的内疚也是暂时的。

2,生活在这样一群人中,祥林嫂的命运会是什么样子?

参考:

鲁四老爷类人:固守着落后的封建思想,恪守着自己的行为,并且影响着别人,特别是祥林嫂,客观上使祥林嫂走向了悲剧。

婆婆和贺老六的家人:封建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使祥林嫂失去自己的家,居无定所。

周围的人们:一群社会弱势群体。思想:他们的观念受到封建思想比如礼教、迷信的严重束缚;态度:他们对同样属于弱势群体的祥林嫂冷眼旁观,冷漠,缺少同情心;即使有同情心,也以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为前提。

这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构成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它使祥林嫂的生活每下愈况,思想也深受影响,对所谓的鬼神深信不疑,年纪轻轻头发便“花白”直至“全白”。同时,在这样

nlc202309030123

的艰难中,祥林嫂也一直在同命运抗争,比如,听了柳妈讲的阴司之事,她用了一年多的工钱毫不怀疑地去“捐门槛”;临死的时候,还在怀疑魂灵的有无。但这些抗争都没有用。

3,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可以从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方面来思考。

要给学生足够时间,让他们静静读书,然后交流、回答,并结合文本说明理由。学生回答可以自由一些,要具体一些,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参考:

直接原因:(1)冻死的。(2)穷死的。(3)丧失了劳动能力。(4)被鲁四老爷辞掉了。(5)精神受到极大打击,最后崩溃……

间接原因:

(1)夫权要求守节,族权可以将祥林嫂卖出,卖出以不能守节为前提,表明这种族权违反夫权,以暴力强制为特点,而这种野蛮却被视为常规。这证明封建礼教本身是野蛮和荒谬的。

(2)所有的人包括祥林嫂自己,都认为寡妇再嫁是不对的:所有的人也都认为是有一个阴间存在的,这个阴间的道德标准是与阳间一致的。这就是集体无意识。

(3)旧的礼教已经以一种神圣的标准、公理的化身被当时的人们不自觉地接受并维护着、遵守着,已经化为血肉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它不是以一种凶恶的被人反感、对抗的形式吞噬、残害人,而是以一种人人自觉奉为神圣、公理、正确的形式吞噬、残害人,又在这种吞噬、残害中获得一种维护正义的快意,这正是封建礼教吃人的可怕之处。

三、深层探究

师:小说中三次写到“祝福”景象,这有什么深层含意和作用?

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思考、交流并回答。

注意:此环节应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整体基础好的学生宜独立思考,整体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采用思考后小组讨论的形式。

参考:

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这不仅仅是富人们的事情,而且是穷人的事情,“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操劳福礼是女人们的事,而“祝福”的活动却是要女人们走开的。这样的交代,告诉了人们,男尊女卑的传统风俗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千年来女性的地位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中一项带有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初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还能“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可到了后来,就连这点辛劳的权利也都失去了。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死亡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人们对于这样的惨剧,不但没有感到恐怖,相反,整个鲁镇照旧浸沉在欢乐的氛围之中,似乎天地圣众都在享受牲醴和香烟,鲁迅先生借此表达的是对整个鲁镇的绝望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小说中三次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了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中,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四、作业

就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写一篇人物评论,题目:祥林嫂没有春天。

【教学设计说明】

《祝福》一直是传统的经典篇目。阅读小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情节的梳理和把握问题,也就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这是学习小说的第一要素。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后面的问题比如分析人物便不好解决,学生会感到很“生”,“生”极易导致教师唱独角戏,进而形成满堂灌的状态,因此要给足学生时间来阅读文本,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

小说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物,因此一堂课最重要的就应该是分析人物,这是不能动摇的教学思想。《祝福》的主要人物是祥林嫂,因此应该紧紧围绕祥林嫂来设计课堂教学,这是不容置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紧紧抓住祥林嫂的几次肖像描写的变化来分析她的思想和性格特征,展示她的形象全貌,以便全面认识这个人物。

祥林嫂的形象在当时的广大农村有代表性,因而也就拥有了典型意义。分析生活在祥林嫂周围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对于探讨祥林嫂的死因具有无比重要性,这也会使课堂对文本的分析有一定深度,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小说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因而,第二节课意图拓开学生的思路,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这篇小说。

在设计过程中,笔者—直力图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同时,努力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静静地读书,深入地思考,然后交流、分享,力避热闹的、华而不实的小组合作、讨论;内容的处理上也力求整节课完整、纯净,不旁骛,更不拓展。

篇5:祥林嫂读后感

读完了《祥林嫂》这本书后,我思绪万千。可能她的故事很多人不清楚,其实我也是第一次听,我觉得很感动,真的感动,我很同情她。我不理解祥林嫂那个时代的人们怎样那么没有同情心,我看他们只差一样东西——思想。

祥林嫂年轻守寡,婆婆在重债逼迫和卫老二的怂恿下,将它卖给山里猎户贺老六为妻。祥林嫂不愿再婚,便逃到了鲁四老爷家帮忙,不幸的是,没过几个星期,就被卫老二发现了。一天祥林嫂到河边洗衣服,被几个捆走。祥林嫂在逼迫下与贺老六成亲。婚后生了孩子阿毛。不久,贺老六得病死了,阿毛独自上山又被狼咬死,祥林嫂只得重回鲁家帮忙。但她因两次守寡,孩子又死了,被认为是不祥之物,深为人们所厌恶。祥林嫂畏惧死后受罪,便将积蓄两年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以赎“罪孽”。然后被鲁家撵走,沦为乞丐。最终在一个除夕夜里,死在了风雪中……

祥林嫂这么善良,这么勤奋,这么孤独,这么可怜,她哪里有什么罪呢?但在封建社会,就只因为她死了两个丈夫,一个儿子,她反而成了罪人。

篇6:祥林嫂读后感

这周,教师带我们学习了课文《祥林嫂》。一开始,我只是抱着“最终能够放松一下读一读小说”的心态读完了课文。但经过深入分析,我越发改变了自我对待课文的态度。

课文中祥林嫂是个命运多舛的人物。她先嫁给了一位丈夫,但不幸死去。她婆婆逼迫她再嫁,但他愿意做一个节妇所以出逃到鲁镇四叔家做工。后被抓回去,嫁给了另一个男子。但不幸这个人也死去,所剩下的孩子也被狼叼走。因为族权的缘故,大伯将她赶走。她无奈只好回到鲁镇做工,但受尽嘲笑,最终悲惨的死去。

也许读完课文,大家对祥林嫂的遭遇感到不幸与同情,但文章想让我们深入了解的是当时社会风俗对待女人的不公与黑暗。诚然祥林嫂是个寡妇,她嫁的两个男人也都死去,但我认为这并不能成为他受到嘲笑的理由,毕竟没有一个人期望自我的丈夫死去。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们认为祥林嫂应当在家守寡,做工是根本不行的,何况再嫁?那里需要说明的是祥林嫂出来做工和再嫁都不是她本人的意愿,而是她婆婆的。这个充满不幸的女人戴着“夫权”的枷锁嫁到了贺家墺的时候就已经背上了骂名。之后的两年,她的生活很幸福,但遭遇了失去丈夫与孩子的打击后她只能在此回到鲁镇做工因为“族权”不允许她继续留住在那里。仿佛还不够似的,回到了鲁镇的祥林嫂受尽了关于丈夫与孩子的嘲笑。虽然柳妈给她出了个捐门槛的主意,她也确实做了,但她受到的却仍然是他人的不信任。最终,在“神权”的压迫下,她离开了四叔家里,最终悲惨的死去。

篇7:祥林嫂读后感

就这样他整天浑浑噩噩的度日,也很惧怕黑暗,似乎身处黑暗的地方就是自我来到了阴司,被阴司的牛头马面蹂躏。即便是白天,也像是出穴游行的小鼠,胆怯不堪;一个人呆呆坐着时就像是一个木偶人,一动不动。不到半年时间,头发也换白了,记性也不如从前,甚至连淘米有时候都会忘记。

鲁四老爷家的人都嫌弃她,有时就当着祥林嫂的面就说“倒不如那时不留她!”。于是他们就想打发她走了,让他回卫老婆子那里去。这个打算很快就实现了,鲁四老爷派人把她的行李都打包好了,把她赶了出去。为老婆子早就听到了风声,早早的就紧闭院门,全不顾祥林嫂如何的敲门,她就是不开。

篇8:祥林嫂的“反抗”

最初的反抗是从婆家逃出来。这是祥林嫂一生中做过的最正确的一次反抗。他在鲁四老爷家作为一个佣人,每个月工钱只有500文(一元一大盘子的“清炖鱼翅”,鲁迅先生还认为“物美价廉”,那可是祥林嫂两个月的工钱!)然而到最后一分钱都未支取。一个佣人,他的伙食恐怕极差,然而“脸上有了笑影”“白胖了许多”。由此可见,他在婆家遭受了怎样的虐待!她从婆家“逃出来”,以此逃避被婆婆当作牲口“转卖”的命运。可见,祥林嫂是一个有个性、有主见的女人。然而遗憾的是,她逃得离家太近,不久就被婆家的人给捆绑去了。

第二次是被卖改嫁时的反抗:不肯拜堂,闹得头上撞了个大窟窿。此次反抗的原因并非看不上贺老六,而是她将要遭人耻笑。从《祝福》一文中可以看出她与贺老六后来的生活是很幸福的,贺老六有力气、肯干活,恐怕二人还因此而“志同道合”。上头没有婆婆,又有可爱的儿子。这样幸福的生活对一个女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她的这次反抗是愚昧的,是对封建礼教无意识的维护。

第三次反抗是“捐门槛”。柳妈告诉祥林嫂,她死后会被阎罗大王锯开分给两个男人,这使祥林嫂感觉不胜惶恐,她害怕自己死后到“那边”还要遭受被锯的痛苦,所以她反抗“死后的命运”,去求庙祝,花去两年的工钱去“捐门槛”。可见祥林嫂深受封建迷信的影响,她的反抗正是向封建迷信的投降。然而,鲁镇的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同情甚至钦佩祥林嫂,四婶还是不允许祥林嫂参与“祝福”时祭品的准备工作。祥林嫂被世人逼得走投无路,“精神更加不济”。花血本进行的此次反抗却没有得到鲁镇任何人的认可,这让祥林嫂活得“生不如死”。

第四次反抗是对鬼神的怀疑。她问“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鲁镇所有的人对鬼神的存在是深信不疑的,即使鲁四老爷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他仍然不让曾经改嫁的“不干不净”的祥林嫂动祭品。然而祥林嫂开始怀疑“究竟有没有魂灵”。这是存在于民众中最初的、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思想的萌芽,这是拯救整个民族于水火的最为先进的思想的萌芽,是革命潜在的最伟大的力量之所在。只要民众都开始怀疑封建思想、封建迷信,革命才会有根基、有出路。

篇9:祥林嫂读后感

祥林嫂,在一生中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打击。他的丈夫死于疾病,毕竟属于人力不可抗拒的“天命”,儿子被狼吃掉,是因为自己疏忽大意,于心有愧,所以阿毛的死成了她心灵上无法医治的创伤,久久不能忘怀。她企图借助喋喋不休地讲故事来博得别人的同情和安慰,以减少自己思念的痛苦,结果越说越想,越想越说。要知道,这不是一般的追述,而是在反复在说自己的痛苦,这种痛苦始终在折磨她。祥林嫂这么善良,这么孤独、可怜,她哪里有什么罪呢?但在那时侯的社会来说,就因为她的丈夫去世了,又被狼吃了一个儿子,她反而成了罪人了,越是不幸,就越是有罪。通过最后她对地狱和灵魂的怀疑,表现了那时侯的人觉醒了。

虽然,她死了,但是,也可以说的上是一种解脱。

透视生活,洞察社会,思考人生。这样,我们的眼光会更长远,我们的诗也会更开阔。

篇10:祥林嫂之死读后感

初遇祥林嫂

当四婶家缺女工时,卫老婆子举荐祥林嫂,四婶看她安分耐劳,就收留了她。当看到这里时,我还觉得四婶为人善良,可后来我才知道:知人知面不知心,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赶走祥林嫂

卫老婆子派人去劫走祥林嫂之后,她的婆婆却及时赶到,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啊!定是那卫老婆子从中作梗,收了她婆婆的好处,这还不够,吃着碗里的,还惦记着锅里的,将府中闹得沸反盈天,还死乞白赖的又举荐祥林嫂,一派阿谀奉承,坐收渔翁之利,典型的两面派,好一个一箭双雕!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将祥林嫂视为自己手中一颗棋子,把她当作赚钱的工具。祥林嫂之死与她脱不了干系,她就是凶手之一!

丧夫丧子之痛

婆婆为了钱财,将祥林嫂嫁到山里,可好景不长,天不遂人愿,她的丈夫去世了。后来,儿子阿毛又被狼叼走,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走向人生的低谷!试想:若她的婆婆不将她嫁到山里,那么,她也可以在四婶家长久地待下去,也不至于最后落得个无家可归的下场!她的婆婆就是罪魁祸首,她就是凶手之二!

再来四爷府

这次,四婶又一次收留了祥林嫂。本以为祥林嫂从此可以无灾无难,可就在祭祀之时,四婶对祥林嫂百般嫌弃,嫌弃她手脚不灵活,这与之前看到的“初遇祥林嫂”可真是天壤之别啊!当祥林嫂提到儿子阿毛的死时,四婶又百般嘲讽,没有安慰她,使她的心灵坠入无比的深渊,不能从“丧夫丧子之痛”中走出来,这真是典型的“哪壶不开提哪壶”啊!若不是四婶三番五次提及祥林嫂的伤痛,一次又一次的揭开她的伤疤,她又怎会内心彻底崩溃?所以,她就是凶手之二。

你们在祝福,可她呢?()

柳妈让祥林嫂去拜门槛,四爷百般嘲讽,把她当做外人,不让她说是自家人,柳妈还跟祥林嫂提及鬼魂的事情,这就是祥林嫂死时心中所想。祥林嫂拜门槛后,四爷嫌弃她死了当家人,又没了儿子,深受封建礼教制度的影响,四爷又赶她走,她走在大街上,回想柳妈的话,心里想着:我的阿毛,你在哪里?……她的死之后的归宿就是找她的阿毛,正是因为柳妈的一句闲话把祥林嫂彻底推向了死亡的深渊,她就是凶手之三。

一个女人,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她就是封建社会的陪葬品。在她人生坠入低谷时,没有人帮助她走出来,导致她深陷泥潭,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她是卫老婆子的一颗棋子,她是四婶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劳动工具”,她是柳妈无聊时的消遣的玩笑,她更是封建社会的陪葬品。

与今日相较,人人平等,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可或缺,我们今日的人人平等实属不易,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但我们应该努力地去帮助困难的人,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低谷!

篇11:中学生祥林嫂读后感

安迪一如既往的优雅干练,又慢慢多了烟火气,更加美的不可方物;

曲筱绡还是那个缠人的小妖精,用她的真实坦然活出了有趣的生活,每次出场都让人觉得仿佛沉闷的生活进来一束光;

关关依然是那个乖乖女,体贴、四平八稳、学着反抗、渴望涟漪,像大多数姑娘的日常;

莹莹是一样的中二,一样的可爱,大大咧咧、活蹦乱跳,恋爱起来都像可以过日子的小媳妇儿;

樊姐呢,让人心疼,在开始的前两集,在大家开开心心过春节的时候。那个快被家庭压垮的姑娘,让人感同身受,忍不住想给她一个拥抱。而当她第一次和王柏川的妈妈见面时,那样的淡定大气、绵里藏针,留下一脸愕然的王妈妈。让人佩服的同时拍手称快,赞赏的同时想给她个肩膀。

可是,到了第四集,画风慢慢不一样了。

莹莹找到男朋友,开心的和大家分享,她先是摆出一副过来人的身份教育莹莹“物质基础不可忽视”。当莹莹随即傻呵呵的说,“歪打正着了。看着不咋地,结果他有一辆车,也有一套按揭的房”,那一瞬间,樊胜美的脸色,唰地变了,气氛凝固的,让人隔着屏幕都觉得尴尬。

还有一幕,在听到莹莹的分享后,她神情恍惚的出来扔垃圾,感慨连90后都买房了,王柏川到了而立还没有立起来。

正好在门口遇到从外面回来的安迪,看起来明显有心事的样子。她内心的那个大姐姐又被激起,想去安慰安迪。结果一开口,又是房子,又是诉说没房的窘迫,言辞里透出对安迪物质丰裕的羡慕。

及至王柏川开车接他去度周末,那一幕关于化妆和漂亮的论述,让我忍不住感慨女人的矫情和纠结:口口声声说,这个年纪的女人,恋爱很实际,不再相信嘴上说的;却还是愿意听他的甜言蜜语。

结果刚一上车,刚聊到生意,她又提到了房子,他又在哪儿表决心。她想欲盖弥彰,他怔怔的开车,差点闯了红灯。一个决心要,恨不得立马可以实现的想要;一个表决心给,每次见面都要表决心的给。这一对儿,活在压力中,心比天高,心照不宣。

讲真,这一幕幕,我看着,都觉得满屏的尴尬啊,尴尬的让人透不过气来。

如果说,第一部中,她还是个不甘心活在底层, 向往美好生活,靠自己死撑着的傻大姐;

那么到第二部,这几集,她已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对美好生活渴望而不得的压力转嫁给了他人,成为了让人尴尬的存在。

这种气场的差别,是什么造成的呢?我想,是独立与否的差别。

第一部里,虽然最初被曲筱绡嘲讽为“捞女”,她还是自强自立的。因为可以依靠的那个人还未知,因为筱绡、安迪还不熟悉,因为还向大家隐藏着家境和心事,所有的一切她都自己扛。辛苦,但是骄傲。

直到王柏川出现时,她还是那个强撑着的人。因为还担心着自己的形象,顾忌着双方家庭和关系的不确定性。

但是后来,她与王妈妈正面接触之后,与王柏川分而未果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好像不用再担心这段关系不确定的未来,所以不用再掩饰什么;自己到了瓶颈,而有人给了承诺,所以想无所顾忌的依靠。

而靠别人,终究还是无法完全把控啊,所以她焦虑、她忍不住诉说、她不由自主的给能帮助她的人以压力,不小心就暴露了囧相,毫无遮掩,甚至忘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闷,日子是各有各的苦。所以,她渐渐把自己从那个令人心疼的傻大姐,活成了让人尴尬的祥林嫂。有好几次,因为她的存在,大家不敢高兴,气氛压抑。

说这么多,没有批判没有嘲讽的意思,只是再次提醒,独立的重要性。

追求美好的生活是好事情,前提是要靠自己去赚取。

诚然,我们每个人出生的基础都不一样,大部分人都是家底平平,要过上更充盈的生活,需要我们一步一步、辛苦的去获得;甚至,辛苦之后,还是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生活。

哀叹么?抱怨么?放弃么?都没有用。只有,看清生活的现实后,继续心怀美好,带梦前行。也许这样的努力,最终并不能带你走向最初期望的高度,但总会比起初的样子美好太多。

但是,挂靠别人、依赖别人,那生活,哪里还是自己能掌控的样子呢?就算有天成功得到了想要的生活,那个没有经过努力追梦和生命磨砺的姑娘,守得住这样的生活么?

就像有个评论说的,

“樊胜美可以体谅,但并不值得同情。她的可怜,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找的。她确实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出身和原生家庭,但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强大,过上比过去美好的生活”

是的,她原本有她自己的优点:人长得漂亮,穿搭有品位;情商高,人情世故门儿清,安迪关关莹莹都忍不住向她取经。

可惜的是,她没有把这样出色的外形条件,这样超高的情商和快速的反应能力,用在工作上,用在和王柏川这样踏实肯干又对她好的男人一起拼搏上,而是花在了寻找可依靠的男人身上。

坐拥金山却总想着向别人乞食;

明明自己可以做乔木,可偏偏要做丝萝。

真的让人,恨铁不成钢!

也让自己活成了典型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那怎么办呢?已经到了这个年龄,工作生活都是瓶颈和压力,樊胜美还能活得幸福么?

其实是可以的。除了要从行动上慢慢让自己踏实独立,她还可以修炼内心,仰望星空,但要接纳现实,接着学会享受当下。看,莹莹和应勤一起去个小馆子都觉得幸福,而她偏要处处高级感。

生活是五味杂陈的,幸福是多种多样的。安迪那样富裕的女子,都有自己的烦恼;一般的都市白领,也可以有自己的幸福。奋斗,向上,是表现在行动上,而不是情绪上。絮絮的念叨、焦虑、自怨自艾,除了伤元气,真的是没用的。

电视剧看到第六集了,王柏川依然会信誓旦旦表决心。但终有一天,他也许也会厌倦,也承受不了这样无休止的期盼和压力,也想逃离。

谁的生活都不轻松,如果你觉得轻松,那一定是有人在替你承担。而这样的日子,其实不会踏实。因为自己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因为,红颜终会老区。而努力奋斗、不断成长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得到的还有智慧和能力,而不只是日渐增长的年龄和皱纹。

所以,梦该醒了。这才是真正的现实。

写到这里,想起中午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的一段话,大意是“小包总说,只要我的女人哭了,就是我的错;她想吃的我都给买,她想花钱我就去赚,她耍脾气我宠着。是男人,就该这样爱自己的老婆”。

说实话,这样的段子,看着也让人尴尬啊。以前是马云说,后来文章说,再后来是黄磊说,现在是小包总说。同样的意思,反正谁火是谁说的,非常玛丽苏。虽然都不是他们说的,但还是有人转,一看就是转给某人看的,带着怨气和渴望。

然后,我看到有人评论,“小包总看上的女人,不会轻易哭,所以偶尔一次流泪才让人心动;想吃的会自己买,钱会自己赚,不会经常脾气不好”。我忍不住,给她点了赞。

上一篇:谁给谁幸福下一篇:露天开采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