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死因监测工作制度

2024-05-03

医院死因监测工作制度(通用9篇)

篇1:医院死因监测工作制度

2014年上半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卫生局年初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责任目标书,开展好我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及时发现死亡病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好局部地区导致死亡疾病的趋向,我乡认真开展死亡原因监测工作,按照县疾控中心死因监测要求和统计方法,在上级相关领导的指导下,在我院死因监测人员和全体乡村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努力开展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关心、群众重视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离不开乡级人民政府领导和村干部的关心与支持,更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足够重视。在年初乡级卫生工作会中,主管卫生副乡长为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和建议,使得我乡卫生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感和使命感,在死因走访调查过程中更是得到了村干部及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人民群众知晓死亡原因调查工作的目的和责任后,对死亡原因调查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二、责任与目标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主要目的是调查好总结好局部地区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注意和及时发现局部地区突然升高的死亡原因,发现和排除传染性疾病、工业污染环境导致相关疾病,及时发现报告可能存在的高危致病因素,包括地理、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逐步提高居民平均寿命值。

三、具体调查方式方法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开展方式主要为进村入户调查,配合周围群众走访调查,详细了解死者生前生活状况、疾病情况、生活居住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乡村医生对以上情况进行汇总后上报卫生院防保组,卫生院防保组对乡村医生上报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做出具体死因的判断并填写死亡原因医学证明书,及时上报相关数据。

四、居民死亡数据及死亡原因分析

(一)死亡数据 2014年我乡人口数为68886人,一至6月死亡270人,其中男性死亡:158人,女性死亡:112人,儿童死亡:2人死亡率为4.25‰。

(二)死亡原因分类

感染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5人:占死亡比例的(0.70‰)心血管系统疾病145人:占死亡比例的(0.45‰)

癌症37人:占死亡比例的(0.05‰)

损伤、中毒、和其他疾病2人:占死亡比例的(3.03‰)

(三)死亡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乡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性和慢性非感染性疾病,但因为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正在成为危害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另一个主要疾病。

五、死因调查日前存在的问题

1、由于我乡地处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对于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开展的及时性相对困难;

2、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之农村传统根深蒂固。死亡人员,特别是老年死亡人员,死前就诊基本不到医院,给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再就是死者家属对于死者生前所患疾病描述不够准确,容易造成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不准确。

六、建议

1、加强乡医死亡原因调查工作管理,健全居民死亡原因监测工作的保密制度,对死者及其家属的情况要保密;

2、加强乡村医生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培训,让乡村医生掌握死亡原因调查工作方式方法及技巧;

3、各乡医要按要求及时完成每月的死因调查工作,以免造成工作任务的堆积,不利于死因调查工作的开展。

草桥卫生院

二○一四年六月十二日篇二:死因监测工作工作总结 2012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卫生局年初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责任目标书,开展好我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及时发现死亡病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好局部地区导致死亡疾病的趋向,我乡认真开展死亡原因监测工作,按照县疾控中心死因监测要求和统计方法,在上级相关领导的指导下,在我院死因监测人员和全体乡村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努力开展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关心、群众重视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离不开乡级人民政府领导和村干部的关心与支持,更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足够重视。在年初乡级卫生工作会中,主管卫生副乡长为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和建议,使得我乡卫生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感和使命感,在死因走访调查过程中更是得到了村干部及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人民群众知晓死亡原因调查工作的目的和责任后,对死亡原因调查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二、责任与目标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主要目的是调查好总结好局部地区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注意和及时发现局部地区突然升高的死亡原因,发现和排除传染性疾病、工业污染环境导致相关疾病,及时发现报告可能存在的高危致病因素,包括地理、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逐步提高居民平均寿命值。

三、具体调查方式方法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开展方式主要为进村入户调查,配合周围群众走访调查,详细了解死者生前生活状况、疾病情况、生活居住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乡村医生对以上情况进行汇总后上报卫生院防保组,卫生院防保组对乡村医生上报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做出具体死因的判断并填写死亡原因医学证明书,及时上报相关数据。

四、居民死亡数据及死亡原因分析

(一)死亡数据 2012年我乡人口数为19886人,一至十月死亡55人,其中男性死亡:34人,女性死亡:19人,儿童死亡:2人死亡率为4.25‰。

(二)死亡原因分类

感染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4人:占死亡比例的(0.70‰)心血管系统疾病8人:占死亡比例的(0.45‰)

癌症2人:占死亡比例的(0.05‰)

损伤、中毒、和其他疾病31人:占死亡比例的(3.03‰)

(三)死亡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乡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性和慢性非感染性疾病,但因为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正在成为危害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另一个主要疾病。

五、死因调查日前存在的问题

1、由于我乡地处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对于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开展的及时性相对困难;

2、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之农村传统根深蒂固。死亡人员,特别是老年死亡人员,死前就诊基本不到医院,给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再就是死者家属对于死者生前所患疾病描述不够准确,容易造成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不准确。

六、建议

1、加强乡医死亡原因调查工作管理,健全居民死亡原因监测工作的保密制度,对死者及其家属的情况要保密;

2、加强乡村医生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培训,让乡村医生掌握死亡原因调查工作方式方法及技巧;

3、各乡医要按要求及时完成每月的死因调查工作,以免造成工作任务的堆积,不利于死因调查工作的开展。

者太乡卫生院

二○一二年十一月十二日篇三:接龙镇中心卫生院2011年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接龙镇中心卫生院

2011年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为认真做好我院死因监测工作,提高我院死亡病例 报告工作质量,根据上级要求,我院对2011年死因监测工作总结如下: 通过认真自查和区疾控中心认真经常督导,目前我院

各相关科室人员已经能够规范完成此项工作。同时我院也已逐项完善死因报告的各种制度,力保死因监测工作顺利完成。2011年死因信息监测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技术水准不断提高,使监测工作基本上进入正常工作运转。但还存在专业人员工作经验差,不能完全规范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网络报告不及时等等问题。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适合我镇开展死因监测的工作新思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开展好死因信息监测工作打好基础。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2.加强对报告人员的业务培

训,提高工作人员工作能力;3.加强对各科临床科室死因监测、死亡疾例报告工作的检查,加强对相关资料的审核,多与区疾控中心沟通、请示汇报;4.加强质量管理,提高

死因监测工作质量;5.按照区疾控中心的要求,认真做好补报和自查工作。接龙镇中心卫生院

2011年10月20日篇四: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计划、总结等(模版)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例会制度

1、本院各科室临床医生,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讨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及《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等,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及时解决。

2、各科室临床医生每季度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3、镇卫生院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公共卫生科相关人员要参加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院成立死因监测管理领导小组,专人负责辖区死亡信息的收集、整理、核查、登记及网络报告等工作。

2、明确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流程,防保医生将收集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天内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

3、对收集的死亡信息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

4、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上交到县疾控中心.5、负责死亡报告工作的医生,一定要是已取得职业医师资格的医生。死亡信息核实制度

1、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2、安排专门人员及时收集院内死亡的信息,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档案管理制度

1、安排专人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个案数据),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死亡统计、信息分析的资料统一管理,不得擅自公布。

3、对于其他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培训工作制度

1、公共卫生科每半年组织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一次,培训

内容应侧重于《死亡医学证明证书》的正确填写及根本死因的确定。

2、每年派出死因监测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死因编码人员参加上级培训班。

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

1、死因监测管理工作人员定期与院内各科室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2、各科室负责人要定期了解本科室死亡病例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定期考核评比通报制度

1、将该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每年至少两次组织对全院各科室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工作督导检查,并进行考核评分。

2、实行奖惩制度,对有漏报、迟报的科室进行通报批评,对开展工作好的科室进行奖励。

院关于成立死因报告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根据《湖北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鄂卫办发〔2010〕62号)和《蕲春县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死因报告)实施方案》(蕲卫文〔2010〕7号)的文件精神,为加强我镇死因监测工作的开展,了解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死因顺位、死因的变化趋势及规律等,为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根据我院实际,成立 院死因报告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死因报告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院公共卫生科,主要负责死因报告工作的计划制定,信息收集整理,组织培训学习、上报报表,日常督查,总结等工作。

年 月 日

镇2012死因报告工作计划

为加强我镇死因监测工作,了解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死因顺位、死因的变化趋势及规律等,为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结合我镇实际,制定2012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一、目的通过收集、利用居民死亡的相关基本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居民与慢性病相关的死亡水平、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及时发现诊断不明的、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为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

二、监测对象 卫生院门(急)诊及入住院的死亡病例。

三、主要指标 1.《死亡医学证明书》、《5岁以下儿童死亡登记副卡》、《孕产妇死亡登记副卡》填写的准确率大于95%。《死亡医学证明书》、《5岁以下儿童死亡登记副卡》、《孕产妇死亡登记副卡》的填写无缺、漏项(身份证号码除外)、逻辑错误,字迹清楚,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有调查记录。2.《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根本死亡原因确定及icd-10编码正确率大于98%。由专职技术人员依据《死亡医学证明书》确定根本篇五:死因监测自查总结

上街区人民医院死因监测自查总结 为认真做好我院死因监测工作,提高我院死亡病例报告工作

质量,根据《上街区疾控中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区居民死亡病例登记报告工作的通知》要求,我院对死因监测工作进行自查,发现以下问题:1.未及时上报,2011年7月份我院对防保科工作人员进行岗位调动,新上岗人员各项工作未正确及时掌握到位,导致死因监测工作未保质保量完成;2.上报内容质量待提高,在自查中发现,根本死因和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在上报中有不准确现象,经区疾控中心死因管理老师的指导,才完成工作;3.各项制度欠完善。

通过认真自查和区疾控中心认真经常督导,目前我院防保科人员已经能够规范完成此项工作。经自查督导后,我院立即进行死因报卡、网报工作,并已逐项完善死因报告的各种制度。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2.安排专职人员从事死因临测工作;3.加强对各科临床科室死因监测、死亡疾例报告工作的检查,加强对相关资料的审核,多与区疾控中心沟通、请示汇报;4.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死因监测工作质量;5.按照区疾控中心的要求,认真做好补报和自查工作。

篇2:医院死因监测工作制度

为加强我院死因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误差提高报告质量和报告及时性,查找和排除过程中导致不合格的原因以便及时纠正,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2011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1、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

有领导分管,明确死亡病例监测网络直报部门和专(兼)工作人员,落实相应的设备,物资,制定并严格实施相关工作制度,确保死亡病例上报及监测工作的质量。

2、信息收集

凡在我辖区以上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并做好登记,,登记率达100%。

3、网络报告(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

《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2)报告程序,时限

医院指定专人每天收集本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并由医务科或防保科人员在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络报告.网络直报时,要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

发现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中所规定的报告程序和要求进行报告.(3)信息管理

医院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应对收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篇3:招远市2008年死因监测报告

招远市在2008年开展全死因监测工作10镇4办, 报告单位15处镇卫生院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全市人口568789人, 其中男性282958人, 女性285831人, 死因监测卡片报告4045例, 报告率达95%以上。资料全面、可靠、可信。

4045例死因报告中, 男性2291例, 女性1754例。合计粗死亡率为71.12/万, 其中男性80.97/万, 女性61.36/万。标化死亡率49.83/万, 其中男性为31.60/万, 女性18.77/万 (均按全国2000年标准人口构成计算) 。婴儿死亡率为9.35/‰, 其中男性为9.92‰, 女性为8.73‰。

全年前十位死因及死亡率依次是:①脑血管病16.44/万、②心脏病14.93/万、③恶性肿瘤14.57/万、④损伤和中毒9.70/万、⑤呼吸系病6.94/万、⑥其他疾病1.85/万、⑦内分泌、营养、代谢及免疫疾病1.44/万、⑧消化系病1.41/万、⑨泌尿生殖系疾病1.20/万、⑩精神病0.86/万。前五位死因占死亡总数的88.01%, 前十位死因则占死亡构成的97.51%。心脏病与脑血管病合计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99.44%。

男性死因的顺位是①恶性肿瘤19.40/万、②脑血管病16.33/万、③损伤和中毒15.73/万、④心脏病14.45/万、⑤呼吸系疾病7.17/万、⑥消化系疾病1.84/万、⑦泌尿生殖系疾病1.45/万、⑧其他疾病1.06/万、⑨内分泌、营养、代谢及免疫疾病0.99/万、⑩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0.60/万。

女性的死因顺位 (1) 脑血管病16.55/万、 (2) 心脏病15.39/万、 (3) 恶性肿瘤9.80/万、 (4) 呼吸系疾病6.72/万、 (5) 损伤和中毒3.74/万、 (6) 其他疾病2.62/万、 (7) 内分泌、营养、代谢及免疫疾病1.89/万、 (8) 精神病1.22/万、 (9) 消化系统疾病0.98/万、 (10) 泌尿生殖系疾病0.94/万。我市2008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8.61岁, 其中男性75.00岁, 女性82.35岁。

2 讨论

标化死亡率低于全国二○○一年农村地区死亡水平 (5.94‰) 。与以往相比, 死因谱及其顺位没有发生较大变化。

在恶性肿瘤死亡中, 肝癌、胃癌和肺癌仍是我市恶性肿瘤死亡的三大主要死因。肝癌、胃癌、肺癌死亡占恶性肿瘤死亡构成分别为23.52%、20.63%、26.18%, 三癌合计占恶性肿瘤死亡的70.33%。与以往相比, 胃癌下降明显, 肝癌死亡率上升趋势减缓, 而肺癌上升速度加快, 并且超过胃癌的死亡率。肺癌死亡率上升的这种趋势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的探讨研究。

篇4:医院死因监测工作制度

关键词死因监测资料收集慢性病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06

死因监测结果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卫生和居民健康状况,同时也间接映射出该地区经济、文化、环境及其他生物物理因素对这一状况的影响。提出改进步骤,综合治理,防治措施,提供明确的方向。2011年,赤壁市收到辖区内5家市直医疗机构上报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按国际疾病统计分类法ICU-10编码后完成计算机录入,统计。现将赤壁市2011年居民死因监测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各市直医疗机构死因监测点,通过《死亡报告卡》数据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死因信息登记报告系统,所有上报资料经调查审核。人口资料来自《赤壁年鉴》。

方法:死因分类采用国际疾病统计分类标准(ICD-10),按国家卫统表统计归类,对上报死亡病例进行编码,分单位审核,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人口情况:赤壁市2011年年底人口数520607人,男270711人,女249896人,男女性别比为(以女性为100)108.3:100。2011年赤壁市共收集死亡案例217例,男162份,女55份,男女性别比为1:2.95。其中市人民医院报告155例,蒲纺医院30例,中医院28例,二医院4例,妇幼保健院无死亡病例。报告覆盖率100%。

死亡原因分析:2011年赤壁市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意外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202例,占死亡的93.09%。以慢性病死亡为主,占总死亡的60.37%,意外伤害死亡17.05%,呼吸系统疾病死亡12.90%。

死亡年龄分析:2011年全年收集死亡217例分析,年龄0~15岁死亡8例,年龄16~25岁死亡2例,年龄26~5岁死亡8例,年龄36~45岁死亡30例,年龄46~55岁死亡36例,年龄56~65岁死亡59例,年龄66~75岁死亡54例,年龄76~以上死亡27例,16~25岁年龄段死亡率最低(0.92%),56~65岁年龄段死亡率最高(27.19%),其次为66~75岁年龄段,死亡比24.88%,56~65岁年龄段和66~75岁年龄段总死亡比52.07%。

主要疾病死因分析:2011年赤壁市因脑血管病死亡43例,占上报死亡人数的19.82%。因心脏病死亡15人,占上报死亡人数的6.91%,心脑血管疾病占循环系统疾病的76.32%;因肺癌和肝癌死亡人数各15人,分别占上报死亡人数的6.91%,胃癌死亡7人,占上报死亡人数的3.23%,肺癌、肝癌、胃癌是最主要的恶性肿瘤,死亡37人,占恶性肿瘤总死亡的67.27%;意外伤害死亡是赤壁市死因监测人群的第3位死因,死亡37人,占上报死亡人数的17.05%,因交通事故死亡11人,占意外死亡人数的29.73%,排序为意外死亡的首位。

讨论

根据2011年全市居民死因分析,威胁赤壁市居民生命和身体健康主要是脑血管、心脏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2010年比,死因顺位前4位一样,而第5位2011年为消化系统疾病,2010年第5位则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在2011年呈下降趋势。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2]。因此建立和健全慢病防治专业队伍、加强健康教育、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如大力提倡每天少盐,赤壁市居民每天食用盐量过高[3],也造成慢性病发生过高。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开展慢病防治工作,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进一步完善死因监测系统,加强死因上报人员的业务培训,确保死因上报工作更好更快更准地完成。

参考文献

1王红卫,潘汉民.2010年赤壁市网络报告死因监测统计分析[J].求医问药,2011,9(2):1.

2张凯,李凡卡.2007-2009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居民期望寿命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1):81-82.

3石飞.赤壁市食用盐加碘和居民碘营养状况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2012,31(2):14-15.

篇5:死因监测奖惩制度

1、中心要成立死因监测管理领导小组,专人负责辖区死亡信息的收集、整理、核查、登记及网络报告工作等。漏报一例罚款10元。

2、中心要明确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流程,按要求填报《死亡报告卡》并实行网络报告,无报告罚款30元。

3、对收集的死亡信息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无登记罚款20元。

4、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报的《死亡报告卡》上交到县疾控中心,迟报罚款10元。

篇6:死因监测工作方案

(二〇一四年)

为统一开展我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防治工作,做好主要慢性病的发现、报告、诊治、随访和评价,畅通运行慢性病管理流程,建立统一、有效的死因监测和肿瘤报告体系,制订本规范。

1、任务分工 村服务站点:

(1)负责出具本村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每旬集中交镇服务中心防保科,第三联交死者家属注销户口,第四联交死者家属作火化凭证。

(2)将死亡信息即时登记到《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运行手册》中的“居民死因监测登记表”中,每旬集中报镇级服务中心防保科。

镇级服务中心医疗科:

(1)负责出具院内死亡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即时交防保科。

(2)协助进行死因推断工作。

镇级服务中心儿保门诊:负责婴儿死亡登记并报防保科。镇级服务中心防保科:

(1)统一保管本镇《死亡医学证明书》,统一编号,建立发放、回收台帐,填写、保存第一联。

(2)每月与镇社事办核对死亡登记信息。

(3)负责本镇所有死亡信息的收集、复核和报告,填报“居民死因登记月报表”和“慢性病防治镇级月报表”中的死因监测部分。

(4)负责死因信息网络直报,对《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及时进行复核和完善,尤其是填明调查记录,于次月15日前完成网报。

(5)组织开展本镇居民死因漏错报调查。

2、资料要求

《死亡医学证明书》使用台帐必须与其发放、回收、质控等实际情况相符。镇村死因登记必须相符、必须与《死亡医学证明书》内容相符、镇级死因登记与慢防镇级月报表的统计内容相符,即表册相符、表证相符、表表相符。

《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使用要求:

(1)统一编号:例如 200901001 注解 2009为年代,以后逐年类推(必须4位),01为镇代号,001为死者编号。

(2)第一联必须根据第二联内容对应填全项目并保存,注:医师签名为村医生签名,院内死亡的为接诊医生签名。

(3)第二、三、四联统一盖卫生院公章,不得盖防保科、村服务站等其他章,不盖骑缝章。

(4)第二联填写注意点: a.框外地址栏不得缺项。

b.死者基本信息不得缺项,农民工作单位填写其住址,出生日期不详用“99”。

c.死亡原因必须在对应栏目填写,不得填写出格,车祸等非正常死亡必须在I(a)直接死因栏填写临床疾病,在I(b)根本死因栏填写详细的非正常原因。

d.诊断单位和诊断依据不得缺项,癌症等诊断明确的疾病不得填写村医生死后推断、不得填写未就诊和不详,溺水等非正常死亡不得填写死后推断、不得填写未就诊和不详、可填写临床依据等,衰老可填写村医生死后推断。

e.医师签名实行“双签名制”。f.调查记录必须包括就诊过程(时间)、就诊单位和临床表现等。镇级“居民死因登记月报表”填表说明:

备注栏填写对应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编号,未出具证明书的不填。

3、网络直报

镇级服务中心配全电脑网络等设备,按全市统一要求开展死因网络直报。慢防医生收到死亡证明书7日内或填卡日期后1月内进行网报,否则视为网报不及时,对审核不通过的3日内订正后提请重审。

4、重点指标

全年报告死亡率≥6‰,《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规范率≥95%,不明原因死亡(含衰老)<5%,不明原因死亡入户调查率达100%,网报及时率≥95%、合格率达100%

黄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

2013年01月04日

抄 送:区卫生局,区疾控中心慢病科

篇7:死因监测培训工作制度

培训工作制度

1、镇卫生院每半年组织对临床医生及乡村医生培训一次,培训内容侧重于《死亡医学证明证》的正确填写及根本死因的确定。

2、医院每两个月要开展对医生进行二级培训一次,培训内容侧重于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

3、每年派出死因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死因编码人员参加国家或省级培训班。

4;镇卫生院将该项工作纳入考核内容,每年至少两次组织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人群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督导检查,并进行考核评分。

5:行奖惩机制,对有漏报、迟报的科室、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对开展工作好的村庄进行奖励。

篇8:医院死因监测工作制度

[关键词] 死因;死因顺位;监测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127-02

Analysis of the data on death surveillance in Yanzhou city,2010

LI Yufe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Yanzhou in Shandong Province,Yanzhou 27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ortality for residents inYanzhou city by the death surveillance system,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making health strategy. Methods By the death surveillance system,the soft SPSS was be used to analyze the mortality for residents in Yanzhou city in 2010. Results The mortality rate of Yanzhou city was 113.33/100 000 from 0:00 on January 1,2010 to December 31 24:00 pm. 75 to 79 years of age group reported the highest mortality. People who were farmer,forestry workers,pastoralists or fishermen were high death risk,and the total mortality rate accounts for 61.23%. The top five causes of death were 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s,cancer,external causes of injury and poisoning diseases,respiratory diseases and the diagnosis of unknown diseases,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x2=0.241,P>0.05). Conclusion The mortality rate reporting among old people was on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in Yanzhou city. The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were a main reason for causes of death in Yanzhou city.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 and control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Key words] Cause of death;Death order;Surveillance

死因监测是公共卫生监测项目之一,死因资料是国家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卫生决策的基础[1-2]。同时,死因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为传染病及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为了解兖州市居民死亡报告情况,本研究对2010年兖州市死因分析网络报告情况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登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死因监测系统,收集兖州市2010年各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该系统报告的本辖区内居民病伤死亡报告卡,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死因逻辑差错,力求资料准确、无误。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进行死因分类。

1.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死亡率、死因顺位和死因构成等指标分析居民死亡水平。

2 结果

2.1 死亡病例报告情况

2010年1月1日0时~2010年12月31日24时共报告已审核死亡病例717例,2010年兖州市平均人口为632 639人,死亡率为113.33/10万。75~79岁居民报告死亡率(109例)最高,为17.23/10万,其次为80~84岁(105例)年龄段(16.60/10万),死亡率最低的年龄组为10~14岁(1例),死亡率为0.16/10万,各年龄段报告死亡构成比情况见图1。2010年兖州市按职业类别统计居民病死伤死亡率,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死亡人数的构成比为61.23%。见表1。

表1  兖州市2010年不同职业人群报告死亡情况

职业分类报告死亡数构成比(%)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439 61.23

无业或待业 73 10.18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53 7.39

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41 5.72

家务 30 4.18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26 3.63

婴幼儿、学龄前儿童 19 2.65

专业技术人员 16 2.23

商业、服务业人员 12 1.67

学生 4 0.56

军人 3 0.42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1 0.14

合计717100.00

表2  不同人群主要疾病死因顺位(1/10万)

疾病名称总人口男女

死亡率顺位死亡率顺位死亡率顺位

循环系统疾病49.79156.07143.321

肿瘤24.50229.59219.252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疾病12.17315.263 8.993

呼吸系统疾病10.75412.4648.994

诊断不明疾病 4.435 2.8056.105

图1  兖州市2010年各年龄段报告死亡构成比情况

2.2 死因顺位

在已审核病例中,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不明疾病,死亡率分别为49.79/10万、24.5/10万、12.17/10万、10.75/10万和4.43/10万,5项合计占总死亡病例数的89.70%。男性和女性的前5位死因顺位与总人群死因顺位一致,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41,P>0.05)。见表2。

2.3 死于传染病的病例情况

在已审核的病例中,法定传染病死亡病例有9例,占总报告死亡人数的1.26%,分别为乙肝(6例)、肺结核(2例)、流行性感冒(1例)。在已审核的病例中,其他传染病死亡病例有1例。传染性疾病在居民死因顺位中列第9位(死亡率1.42/10万)。2010年兖州市没有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脊髓灰质炎、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死亡病例的报告。

3 讨论

死因监测结果可以直接反应一个地区的卫生和居民健康状况,同时也可以间接映射出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及其他生物物理因素对这一状况的影响。兖州市位于山东济宁市的东北部,2010年拥有常驻人口632 639人,辖区内拥有丰富的煤矿资源。本研究报告兖州市2010年居民病死伤人数中,老年人口占较高比例,同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影响兖州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循环系统疾病是兖州市居民的第1位死因,报告死亡率为49.79/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48.11%,该构成比高于我国其他地区相关报道[3-4]。兖州市2010年居民死因列前5位的疾病与全国第3次(2004 ~ 2005年)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和2008年报告死因顺位均不一致[5];按性别分析,本研究报道的死因顺位前5位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的居民死因顺位不一致[1]。

报告死亡人口中,法定传染病报告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1.26%,在居民死因顺位中列第9位,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得到较好控制,但仍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兖州市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需要引起重视,其中,肺炎、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尘肺是威胁兖州居民死亡的重要因素。兖州市在今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一方面要继续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另一方面应加大力度进行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以提高居民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竺.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4.

[2] 胡建平,王黎君,杨功焕.中国城市居民死因统计资料准确性评价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07,24(2):124-128.

[3] 张银娥,赵建华,谢帆,等.宁夏2004~2005年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1):4151-4152.

[4] 雷彩云,郐金霞,德钦,等.2008年呼伦贝尔市全人群死因监测[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1):97-98.

[5]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8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告.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wsbwstjxxzx/s8208/200904/40250 htm.

篇9: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因管理

萝北县人民医院医院

死因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院 长 王 军 副组长:业务院长 贝连芝

后勤院长 张立新

组 员:医教科主任 于 静

防保科主任 赵莲花

信息科主任 徐晓玲 职 责:

1、负责研究制定我院死因管理相关制度规定,协调各科工作。

2、医教科负责死亡医学证明的领用、发放、收集、登记工作。

3、防保科负责死亡医学证明的审核、网报、检查、奖惩工作。

4、病案室负责死亡医学证明疾病编码、病历及存根等原始资料的保存。

5、统计室负责死因统计工作。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一、为规范居民死亡证明书的管理和使用,提高死亡统计工作的质量,根据《西安市居民死亡证明书管理办法》及《西安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统计报告工作方案》的要求,特制定本院死亡证明登记报告制度。

二、居民死亡证明书是判断死者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同时也是进行死亡原因统计的基本信息来源。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在服务区域内凡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我院应出具卫生部,公安部制发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四、《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必须由诊查医生认真如实填写,不得缺项和涂改,不得使用铅笔及红色笔填写,死亡主要疾病诊断要准确,勿填症状体征。对非经治疗的死亡原因不明者,或经诊查仍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病史、症状、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记录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调查记录栏目中。

五、所有《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有诊治医生签名,加盖我院医疗专用章。

六、诊治医生须在死亡后7日内开具证明书报医务科,同时填写我院死亡信息卡报防保科信息管理网络直报人员处。

七、对住院死亡者所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一联须粘贴在死亡者的病案中,随其病案一并保存,保存期限按病案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对急诊留观死亡者所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一联须粘贴在死亡留观病史中,随其病案一并保存,保存期限按病案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对来院已死亡者及急诊抢救过程中死亡者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一联由急诊科登记造册,交病案室保存,期限2年。

八、网络直报人员在死亡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及网络直报工作。

九、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十、医教科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管理制度

领用、发放制度

一、《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领用、发放、收集由医教科负责管理,医教科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二、医教科建立《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领用、发放登记记录。

三、各临床科室由科主任指派我院在职人员领用,进行《居民死亡医学证明》领用数量、编号、时间、领用人等项目登记。

四、各临床科室对领用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专项管理,不得遗失。

使用登记制度

一、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应出具卫生部,公安部制发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二、各临床科室建立《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登记记录。

三、记录内容包括死者姓名、性别、年龄、死因诊断、死亡时间、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编号等内容。

四、医教科及各临床科室对登记记录进行检查,审核,进行考核。

死因培训工作制度

一、医院医教科每半年组织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一次,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死亡医学证明证》的正确填写及根本死因的确定。

二、医院防保科、信息科每半年要开展对医生进行二级培训一次,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

三、每年派出死因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死因编码人员参加市或区级培训班。

死亡证明考核制度

一、我院死亡证明的开具、上报、统计工作是在死因管理领导小组领导下的院、科两级负责制。

二、各职能责任部门负责全院死亡证明开具、上报、统计的检查、监督工作,每月检查各个职能科室一次并不定期进行抽查,发现问题督促改正;临床各科科主任本人或指派专人负责本科死亡证明开具、填报、上报、登记的检查、监督工作;信息管理网络直报人员负责网络直报及统计工作,定期与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联系。

三、对在死亡医学证明书填报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个人或集体给予奖励。

四、凡有下列行为之一,医院及市、区卫生局应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虚假、瞒报、伪造、篡改死亡医学证明书的;

2、拒保或屡次迟报死亡医学证明书的;

五、对违反《统计法》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死亡信息核实制度

一、医院要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二、医院要安排专门人员及时收集院内死亡的信息,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三、医院负责死亡报告工作的医生,对在院前急救中死亡,死亡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需核实调查,并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及网络报告卡中填写调查记录。

例会制度

一、每年至少组织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因管理、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等。

二、医院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不定期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尽快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三、医院安排人员参加卫生所的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

档案管理制度

一、医院要安排专人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个案数据),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和县控中心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二、医院要定期下载死亡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移动存储或光盘刻录等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确保报告信息数据安全。

三、医院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于死亡统计、信息分析的资料统一管理,不得擅自公布。

四、对于其他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死亡证明书的填写基本要求

1、按照全国统一的死亡证明书的基本格式及填写要求,逐项认真填写,不能漏项或错项。

2、应用黑色或蓝黑色钢笔书写,字迹清楚,不得用圆珠笔、红笔或铅笔书写。

3、死亡原因填写应用医学专业疾病名称,并用中文书写,不得用英文或英文缩写。

4、死亡证明书正面内容不得涂改,必须有医生签名及医院公章。

5、死亡证明书如死因不明,必须当时填写调查记录,内容包括死者既往疾病名称、发病时间、诊断单位、诊断依据、以及相关慢性病史的一系列情况。

6、发生对死亡原因有怀疑(他杀、自杀)的,可以向警务部门反映,由警务部门协助确定死因。凡填报意外损伤、中毒死亡,死亡证明书上应进一步报告意外事故的外部原因。

基础项目的填写要求

1、医学证明书编号:由公安和卫生部门统一编号。

2、死者户口所在地:城镇以街道、农村以乡为单位。现住址:城市要填写到街道、里弄门牌或楼房单元号数,农村填写到行政村的村民组或自然寨。

3、死者姓名:指现时用的姓名;如为婴儿,可同时填写婴儿母亲的姓名;尚未起名者可记录其母姓名,按“某某之子”或“某某之女”记录,以备调查;

4、性别:填男或女。

5、民族:按汉、回、壮、维吾尔、藏、白族等填写。

6、主要职业及工种:按就职时间最长的职业填写,并尽可能同时填写职业和具体的工作。不符要求的填写如:工人、干部、操作工或退休。

7、身份证编号:填写15位或18位身份证号码,注意与出生日期保持一致。

8、婚姻状况:按法定的婚姻状况分为未婚、已婚(含再婚、复婚、分居)、丧偶、离婚、不详5种情况划记。

9、文化程度:按死者的最高学历的填写。文盲指不识字,半文盲指稍识字,中学含中专,大学含大专。

10、生前工作单位:指就业所在或死前最后所在的、工作时间较长的单位。

11、出生日期及死亡日期:按公历年、月、日填写。

12、实足年龄:按周岁计算。当年未过生日者:死亡年份-出生年份-1;已过生日者:死亡年份一出生年份。未满l周岁的婴儿,填写实足月龄;28天内的新生儿,填写存活天数;未满1天的新生儿,填存活小时。

13、死亡地点:按死亡证明书上的5种情况填写;来院已死的死亡地点应为家中、赴医院途中。

14、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指最了解死者生前疾病或其它情况的直系亲属或亲友。

15、住址或电话或工作单位:指联系人的常住地址、联系电话和所在工作单位。

特殊项目的填写要求

1、死亡原因:填写导致死亡的疾病、损伤或并发症。

第I部分:是《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主要内容,需要填写导致死亡的疾病以及更早的原因,是必须要填写的部分。

①按照导致死亡的顺序填写,(a)由(b)引起,(b)由(c)引起,(c)由(d)引起;

②)每行只能填写一个疾病;、③(a)行至少要填写一个疾病;

④发病距死亡的时间间隔应尽量填写,(a)到(d)的时间长度一定是从短到长。

⑤填写的行数是不限定的,根据情况可增加填写(e)、(f)等行。⑥不要只填写临死方式/情形,例如“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全身衰”等。

第II部分:是对第Ⅰ部分内容的补充,用于填写促进死亡,但与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无关的其他有意义的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填写。

①填写所有促进死亡、但与第I部分死亡原因顺序无关的疾病; ②按照严重程度依次填写,无数目限制

2、发病到死亡的大概时间间隔:指第Ⅰ部分报告的疾病从发病到死亡之间的间隔时间(时间单位为:分、小时、天、周、月或年),如询问不清,可以不填。

3、死者生前疾病的最高诊断医院:指第Ⅰ部分报告的主要疾病最高级确诊的单位。

4、最高诊断依据:按实际确诊的各项依据划记;如实行诊断分级,取最高级别的诊断依据,B超、X光、心电图等特殊检查均放到“临床+理化”一栏;

5、住院号:未住院就诊者不填;

6、医师签名:由填写死亡证明书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

7、单位盖章:由填写医生所在单位加盖公章;

8、填报日期:指出具证明书的日期;-般应是死者死亡当日或随后几日内,如间隔过长应予以说明。

调查记录的填写要求

如来院已死,由诊治该死亡者的医生填写调查记录。

1、死者生前病史及症状体征:病历摘要和家属提供情况;内容应包括:(1)本次发病的症状体征;包括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原发病的并发和继发、实验室检查结果、疾病的演变和治疗经过、有否后遗症即晚期效应等。

(2)发病时间;(3)诊断单位;(4)诊断依据;

(5)既往史及相关情况:包括死者生前以往患过的疾病以及可能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如生长发育史、家族史、遗传史、职业史、接触史等。以及死者生前的起居饮食、生活习俗、烟酒嗜好等。

2、被调查者姓名:指接受死因调查的对象在此签名;

3、与死者的关系:指受调查者与死者的关系,如直系旁系亲属或邻里同事等关系;

4、联系地址或工作单位:指被调查者的具体地址和所在工作单位电话号码:

5、电话号码:指被调查者的联系电话号码;

6、死因推断:应为明确的疾病诊断名称,不应填写为症状、体征或来院已死等情况。

7、调查者签名:由填写调查记录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

8、调查日期:对死亡病例的凋查时间。

统计项目的填写要求

1、根本死亡原因ICD编码:指ICD—10,采用4位数编码;

上一篇: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下一篇:9人小品剧本搞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