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2024-04-11

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共5篇)

篇1: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之--------

教案·学案·测案 11·法国大革命

设计::谢云飞 审核::政史地教研组 责任校对:樊鸿儒 批准使用:教务处 创作时间:2010/07 教学内容: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2、简述《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并评价它,培养学生辩证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整理拿破仑 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评价拿破仑,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知法国大革命进程中巴黎人民的表现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和推动者。

2、通过对课中题及课后题关于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掌握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学习方法。

3、通过评价拿破仑,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人权宣言》内容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拿破仑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二、自主探究:

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观察P59漫画《重压下的法国农民》说一说法国18世纪还存在哪些社会问题?

3、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4、《人权宣言》的内容有哪些?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5、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的事件是什么?

6、名不见经传的拿破仑是怎样当上法兰西第一执政人的?

7、就有人说拿破仑是战争之神,有人说拿破仑是战争狂人,低能儿,你是怎样看待的?

8、法国大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三、合作交流: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组内讨论、交流。

四、拓展延伸:

五、学史一得:

六、反馈检测:

(一)、我会选,看我的

1、路易十六在日记中对1789年7月的一天做了这样的描述:“14日,星期二,无事。”但这一天却爆发了:()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巴黎公社运动 D、俄国十月革命

2、假如你要探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最值得参考的历史文献是:()

A、《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 C、《法典》 D、《独立宣言》 3、1793年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的事件是:()A、《人权宣言》的发表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C、攻占巴士底狱 D、雅各宾派掌权

4、王林同学是一位拿破仑的崇拜者,他收集里一些资料,你认为下列历史文献中,哪一部能作为研究拿破仑的重要资料:()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法典》 D、《独立宣言》

5、“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连绵不断。这些战争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革命思想,但同时也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财富,激起当地人民的不满和反抗。”从这段话中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拿破仑执政期间,经常对外发动战争 B、拿破仑通过发动对外战争,夺取了国家政权

C、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D、拿破仑对外战争有利于加速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

6、华盛顿、拿破仑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其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是:()A、赢得了民族独立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D、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程 7、17~18世纪先后发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这三次革命的共同点不包括:()

A、都推翻了封建统治,处死了国王 B、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C、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都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二)、史海泛舟

探究主题:感受“民主与法治”

步骤一:回顾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

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代替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

(1)1689年,一个确立了 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2)在美国,(历史人物)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3)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著名的(历史文献),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颁布的,第一次确认了资产阶级立法规范。步骤二:反思中国民主与法制的探索历程

(4)近代化就是要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哪个事件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

(5)什么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革命?

(6)近代以来,我国第一部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宪法教什么?

(7)民主法制建设是不断巩固、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是在什么时期?哪个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中成果突出,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

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之--------

学案·测案

11·法国大革命

设计::谢云飞 审核::政史地教研组 责任校对:樊鸿儒 批准使用:教务处 创作时间:2010/07 教学内容: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2、简述《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并评价它,培养学生辩证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整理拿破仑 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评价拿破仑,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知法国大革命进程中巴黎人民的表现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和推动者。

2、通过对课中题及课后题关于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掌握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学习方法。

3、通过评价拿破仑,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人权宣言》内容及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正确评价拿破仑 学习过程:

一、导 入:

二、自主探究:

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观察P59漫画《重压下的法国农民》说一说法国18世纪还存在哪些社会问题?

3、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4、《人权宣言》的内容有哪些?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5、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的事件是什么?

6、名不见经传的拿破仑是怎样当上法兰西第一执政人的?

7、就有人说拿破仑是战争之神,有人说拿破仑是战争狂人,低能儿,你是怎样看待的?

8、法国大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三、合作交流: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组内讨论、交流。

四、拓展延伸:

五、学史一得:

六、反馈检测:

(一)、我会选,看我的

1、路易十六在日记中对1789年7月的一天做了这样的描述:“14日,星期二,无事。”但这一天却爆发了:()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巴黎公社运动 D、俄国十月革命

2、假如你要探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最值得参考的历史文献是:()

A、《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 C、《法典》 D、《独立宣言》 3、1793年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的事件是:()A、《人权宣言》的发表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C、攻占巴士底狱 D、雅各宾派掌权

4、王林同学是一位拿破仑的崇拜者,他收集里一些资料,你认为下列历史文献中,哪一部能作为研究拿破仑的重要资料:()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法典》 D、《独立宣言》

5、“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连绵不断。这些战争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革命思想,但同时也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财富,激起当地人民的不满和反抗。”从这段话中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拿破仑执政期间,经常对外发动战争 B、拿破仑通过发动对外战争,夺取了国家政权

C、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D、拿破仑对外战争有利于加速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

6、华盛顿、拿破仑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其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是:()A、赢得了民族独立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D、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程 7、17~18世纪先后发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这三次革命的共同点不包括:()

A、都推翻了封建统治,处死了国王 B、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C、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都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二)、史海泛舟

探究主题:感受“民主与法治”

步骤一:回顾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

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代替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

(1)1689年,一个确立了 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2)在美国,(历史人物)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3)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著名的(历史文献),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颁布的,第一次确认了资产阶级立法规范。步骤二:反思中国民主与法制的探索历程

(4)近代化就是要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哪个事件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

(5)什么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革命?

(6)近代以来,我国第一部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宪法教什么?

(7)民主法制建设是不断巩固、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是在什么时期?哪个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中成果突出,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

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之--------

教案·学案·测案

12、第一次工业革命

设计::谢云飞 审核::政史地教研组 责任校对:樊鸿儒 批准使用:教务处 创作时间:2010/07 教学内容: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富尔敦发明汽船;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工业革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工业革命的兴起,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阅读及围绕设置的问题进行讨论,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的物理等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知道瓦特的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认识到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

教学重点:蒸汽机发明的原因及其重大作用 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难点: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从棉纺织业开始?

一、导 入:手工工场阶段从14世纪就在欧洲开始了,持续了大约400多年,当历史发展到18世纪60年代时,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革命发生了。这次革命被恩格斯称为工业革命,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今天„„

二、自主探究:

1、什么是工业革命?

2、手工工场最先出现于14世纪的意大利,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机器工厂何时开始于那个国家?

3、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端于英国?

4、想一想,在使用蒸汽机以前人类先后使用过哪些原动力来进行生产,改善生活?

5大机器工厂与手工工场有哪些区别?

6、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是积极影响多?还是消极影响多?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合作交流:

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组内讨论、交流。

四、拓展延伸:

工业革命对中国还产生了哪些影响?

五、学史一得: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努力掌握科技;先进的政治制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六、反馈检测:

(一)我会选,看我的

1、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是:()

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

B、1765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C、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利织布机 D、1799年,工人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

3、在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被用来带动纺织机器之前,若英国人要开办棉纺厂,那么厂址最好选在:

()

A、临近铁路的地方 B、临近煤矿的地方 C、临近油田的地方 D、临近河流的地方

4、为了展示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1851年英国伦敦举行博览会,一个中国人恰好游历到此参观了博览会,他可以观赏到的展品有:()A、蒸汽机、柴油内燃机 B、电子计算机、汽车 C、蒸汽机、铁路设备 D、电灯、水力织布机

5、“18世纪中期,在英国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于以前的革命,这场革命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而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社会方式。”这场“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的革命是指:()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宪章运动 C、宫廷政变 D、工业革命

6、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工业革命后果的是:()A、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人口不断流向农村,农民大量失业 C、社会日益分成两大对立阶级 D、工厂遍及城乡、环境污染严重

7、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主义,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的事件是:()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B、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C、美国内战 D、工业革命的完成

8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得到极大地提高,这充分说明了一个科学结论是:()A、机器可以代替人的生产 B、机器生产是万能的生产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机器生产 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二)、史海泛舟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770----1821年英国农业和工业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示意图。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示意图。

材料二:煤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在提供动力以推动工厂的开办和蒸汽机的运转,并在方便人们的生活的同时,又释放出有害物质。18世纪末期,伦敦上空多次出现烟雾现象。造成植物死亡,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天也需要人工照明,甚至还造成许多居民患病或死亡。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英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英国在积极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3)综合材料,你认为我们从中应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之--------

学案·测案

12、第一次工业革命

设计::谢云飞 审核::政史地教研组 责任校对:樊鸿儒 批准使用:教务处 创作时间:2010/07 教学内容: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富尔敦发明汽船;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工业革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工业革命的兴起,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阅读及围绕设置的问题进行讨论,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的物理等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知道瓦特的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认识到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

学习重点:蒸汽机发明的原因及其重大作用 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习难点: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从棉纺织业开始?

一、导 入:手工工场阶段从14世纪就在欧洲开始了,持续了大约400多年,当历史发展到18世纪60年代时,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革命发生了。这次革命被恩格斯称为工业革命,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今天„„

二、自主探究:

1、什么是工业革命?

2、手工工场最先出现于14世纪的意大利,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机器工厂何时开始于那个国家?

3、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端于英国?

4、想一想,在使用蒸汽机以前人类先后使用过哪些原动力来进行生产,改善生活?

5大机器工厂与手工工场有哪些区别?

6、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是积极影响多?还是消极影响多?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合作交流:

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组内讨论、交流。

四、拓展延伸:

工业革命对中国还产生了哪些影响?

五、学史一得: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努力掌握科技;先进的政治制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六、反馈检测:

(一)我会选,看我的

2、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是:()

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

B、1765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C、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利织布机 D、1799年,工人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

3、在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被用来带动纺织机器之前,若英国人要开办棉纺厂,那么厂址最好选在:

()

A、临近铁路的地方 B、临近煤矿的地方 C、临近油田的地方 D、临近河流的地方

4、为了展示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1851年英国伦敦举行博览会,一个中国人恰好游历到此参观了博览会,他可以观赏到的展品有:()A、蒸汽机、柴油内燃机 B、电子计算机、汽车 C、蒸汽机、铁路设备 D、电灯、水力织布机

5、“18世纪中期,在英国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于以前的革命,这场革命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而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社会方式。”这场“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的革命是指:()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宪章运动 C、宫廷政变 D、工业革命

6、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工业革命后果的是:()A、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人口不断流向农村,农民大量失业 C、社会日益分成两大对立阶级 D、工厂遍及城乡、环境污染严重

7、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主义,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的事件是:()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B、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C、美国内战 D、工业革命的完成

8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得到极大地提高,这充分说明了一个科学结论是:()A、机器可以代替人的生产 B、机器生产是万能的生产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机器生产 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二)、史海泛舟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770----1821年英国农业和工业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示意图。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示意图。

材料二:煤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在提供动力以推动工厂的开办和蒸汽机的运转,并在方便人们的生活的同时,又释放出有害物质。18世纪末期,伦敦上空多次出现烟雾现象。造成植物死亡,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天也需要人工照明,甚至还造成许多居民患病或死亡。请回答:

(3)材料一表明英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4)材料二表明英国在积极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3)综合材料,你认为我们从中应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之--------

教案·学案·测案

13、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设计::谢云飞 审核::政史地教研组 责任校对:樊鸿儒 批准使用:教务处 创作时间:2010/07 教学内容: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教学目标:

1、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

2、讲述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文图片、文字资料及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感知奴隶贸易、殖民扩张和掠夺的血腥和残酷,及殖民地人民遭遇的巨大苦难,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

2、通过对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影响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西方殖民国家的殖民活动和殖民罪恶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奴隶贸易、抢劫、掠夺这些血腥的手段所具有的客观上的进步性。教学过程:

一、导 入

二、自主探究: 1、15—18世纪有哪些国家相继走上殖民道路?

2、在18世纪中期,哪个国家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帝国?它通过哪三次战争取得胜利,奠定殖民帝国基础?

3、你能讲述一下三角贸易的经过吗?并试着画一画三角贸易的示意图。

4、试评价三角贸易(注意用史论结合,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

5、英国如何确立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6、读P75课中题,谈谈你对英国殖民头子克莱武的看法。

7、试评价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对印度和英国分别有哪些影响?

三、合作交流: 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组内讨论、交流。

四、拓展延伸:

五、学史一得:

六、反馈检测:

(一)、我会选,看我的

1、新航路开辟后,首先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有:()

①西班牙 ②葡萄牙 ③ 英国 ④法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小明的爸爸到一个国家去学习,这个国家在18世纪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通过学习你知道小明的爸爸去的是:()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3、同学们喜欢的NBA球星中有许多都是黑人,他们的祖先来自非洲大陆。历史上与非洲黑人大批来北美有关的史实是:()

A、三角贸易 B、独立战争 C、南北战争 D、非洲独立年 4、1773年,英国议会宣布克莱武“对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给予了极高荣誉。你知道克莱武“对国家作出巨大贡献”是:()

A、在工业革命中有重大发明 B、参加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C、通过“三角贸易”在英国大发横财 D、在印度为英国掠夺了大量财富

5、“民族语言往往也会烙上历史的印记”,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巴西著名的球星罗纳尔多不用翻译就可以和下列哪位著名球星进行交流:()A、葡萄牙的菲戈 B、英国的贝克汉姆 C、西班牙的劳尔 D、法国的齐达内

6、新航路开辟后,在国际政治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名词“西属拉美”它的准确含义是:()A、西班牙属于拉美 B、西方国家的拉美

C、西边的拉美 D、被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拉美

7、经过两个世纪的争夺,英国最后战胜了菲戈,在18世纪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这场争夺实质上反映了:

()

A、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胜利 B、英国海军力量优势的胜利

C、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 D、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

(二)、史海泛舟

阅读下列材料:

从16世纪到19世纪长达几百年的黑人奴隶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悲惨耻辱的一页,使非洲损失近1亿多人口,造成非洲传统文明的衰落,经济社会倒退。黑人奴隶贸易也为美洲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通过屈辱的强制迁徙,黑人奴隶们把古老的非洲文化带到美洲,这对后来美洲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请回答:

(1)非洲为什么会出现“贩卖人类血肉”的奴隶贸易?

(2)你能画出三角贸易的路线示意图吗?

(3)写出至少两个贩卖奴隶的国家。

(4)阅读上述材料,概括黑人奴隶贸易对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影响。

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之--------

教案·学案·测案

14、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设计::谢云飞 审核::政史地教研组 责任校对:樊鸿儒 批准使用:教务处 创作时间:2010/07 教学内容: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识读《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形势》图,将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领导南美独立战争的史实“落实到图上,提高学生寓史于图的能力。

2、组织学生讲述玻利瓦尔、圣马丁和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章西女王英勇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拉美民族独立战争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历史背景,认识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正义性,学会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2、采用问题导学和有学生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方法,培养探究现象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解放战争 章西女王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英勇斗争 教学难点:拉美民族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 入:(复习提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最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的是那两个国家?他们的殖民扩张分别在哪些地区?生回答后,师指出: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殖民地人民掀起了反抗殖民统治的英勇斗争。

二、自主探究: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美爆发大规模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2、玻利瓦尔为什么被称为“南美的解放者”?

3、你知道他领导南美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事迹吗?

4、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5、在拉美独立战争中,有一个与玻利瓦尔南北呼应的人,你知道他是谁吗?说说他的事迹。

6、试归纳拉美独立运动的意义。7、1857-1859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叫民族大起义?

8、你能为大家讲述有关章西女亚的故事吗?你对这位女英雄有何评价?

9、说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三、合作交流: 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组内讨论、交流。

四、拓展延伸:与印度民族大起义同时亚洲还有那些反抗英国殖民侵略的运动?这一时期英国同哪些国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什么战争?

五、学史一得:。

六、反馈检测:

(一)、我会选,看我的

1、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是:()

A、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B、海地 C、玻利维亚 D、委内瑞拉

2、拉丁美洲是一个政治地理名词,它是指:()

A南美洲和中美洲 B、中美洲 C、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D、南美洲

3、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尔多、秘鲁和玻利维亚5国驻华大使6月5日在北京朝阳公园向一位被称为“南美解放者”的铜像献花。这个铜像是下列哪个人物()

A圣马丁 B、玻利瓦尔 C、哥伦布 D、麦哲伦

4、印度士兵参加民族大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A生活待遇恶劣 B、宗教信仰受到了殖民官吏的亵渎

C、受到革命情绪的感染 D、民族压迫与宗教歧视激起反英情绪

5、“男子救国天经地义,女子看家经典古训!”下列哪一人物的事迹是对这一观点的驳斥最有力的证据()

A、华盛顿 B、克伦威尔 C、拿破仑 D、章西女王

6、如果你班同学准备筹办争取民族独立的名人图片展,你认为下列哪一位名人的图片不能入选()

A、玻利瓦尔 B、圣马丁 C、章西女王 D、克伦威尔

7、下列关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爆发的鼓舞下了爆发 B、革命对象是殖民统治。具有民族解放运动性质 C、委内瑞拉成为第一个独立国家

D、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基本形成拉美国家今天的政治格局

8、探究历史发展的特性是学习历史的任务之一,请找出下列历史事件中斗争对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美国独立战争 B、19世纪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C、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D、中国鸦片战争

(二)、史海泛舟

小王拟设计一套(3枚)邮票纪念近代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斗争,请你帮他确定篇目,设计邮票名称并写出选择该名称的理由。

要求:①根据篇目设定3枚邮票名称,篇目可定为人物篇、战斗篇等。②选择典型人物或历史事件作为邮票名称。③选择理由应从历史角度进行阐述。纪念近代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纪念邮票(篇)(1)邮票1名称印度民族大起义

理由:打击英殖民者,表现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反抗殖民侵略的决心。(2)邮票2名称

理由:(3)邮票3名称 理由:

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之--------

教案·学案·测案

设计::谢云飞 审核::政史地教研组 责任校对:樊鸿儒 批准使用:教务处 创作时间:2010/07 教学内容: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过程:

一、导 入

二、合作交流: 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组内讨论、交流。

三、拓展延伸:

四、学史一得:。测 案: 我会选,看我的 史海泛舟

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之--------

教案·学案·测案

16、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设计::谢云飞 审核::政史地教研组 责任校对:樊鸿儒 批准使用:教务处 创作时间:2010/07 教学内容: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分析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

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通过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培养学生

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第一目课中题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的目的是维护贵族、地主的

利益。

2、组织学生讨论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哪些条件?从而理解废除农奴制 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意义。

3、引导学生观看图片、资料等,使学生认识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必要性,感受明治维新在日本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学习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

1、如何认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2、如何认识幕府统治危机及日本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过程: 导 入: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组内讨论、交流。拓展延伸: 学史一得:。测 案: 我会选,看我的

1、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根本动力是:()西方列强的入侵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为摆脱农奴制危机 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史海泛舟

篇2: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对于所有希望到法国公立院校深造的中国留学生来说,选择、申请专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对所有中国留学生来说,要对法语水平测试(TEF)予以足够的重视。现在法国公立院校都认可该成绩。

其次,语言学习的同时,大家在第二学期的时候就要着手开始申请专业。每年3 ・ 日本留学招生计划 100%保证签证 ・ 出国留学第一论坛 ・ 专家在线留学咨询 月份开始,法国公立院校分阶段陆续接受申请。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对某个城市的特别钟爱,导致出现只申请一所或两所学校。法国所有高等公立院校的教学水平是相当的。

篇3: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一、对内心情感的重视

早期浪漫主义最伟大的画家卡斯帕·戴维·费里德里希强调:“艺术家的感情是他的原则。”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表情、体态、穿着的服饰等都是角色内心活动的体现。这些角色内心的活动都取决去创作者对内心情感是否重视。

威廉·布莱克作为早期浪漫主义者, 强调“心灵的感知力”, 认为人的器官感觉是有限的, 而人的知觉力是不受感觉器官限制的。人所知觉到的东西比感官可以揭示的东西要丰富, 尽管人的感官是那样敏锐。1而内心情感又来源于高于器官感觉的知觉力的自我感悟。所以,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内心情感的重视有利于角色灵魂的塑造。动画角色内心情感来自于动画创作者的知觉力、器官感觉和角色自身在故事中的内心情感两方包括编剧对角色内心的塑造、动画角色创作者的情感经验在角色塑造上的体现。如法国动画《魔术师》中的角色是对真实人物雅克·塔蒂的致敬, 从动画创作者内心情感在角色造型上主要体现在影片中的魔术师与塔蒂本人在其经典作品中的造型基本一致, 角色在故事中的内心情感主要体现在剧本中寄托了现实中塔蒂对私生女的愧疚, 故事中设计了魔术师为了不断给小女孩爱丽丝制造惊喜而到处谋划生计, 在这过程中角色因工作、精神状态的变化而发生着造型上的变化。法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中对内心情感的重视既表现在角色的外形, 又表现在角色微妙的情感之中, 是一种真实生活的情感寄托, 使角色有血有肉的展现在人们眼前, 让人切实地感受到戏里戏外的触动。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内心情感的重视从微观上是角色本身喜、怒、哀、乐的表现, 从宏观上则是精神信仰的展现。《哪吒闹海》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典型案例, 哪吒在造型上被设计为披着红绫, 戴着金圈, 眼神坚定, 正义凌然的少年。他与父亲的对峙, 含泪自刎的场景让人感受到肝肠寸断的悲伤。但是在太上老君的神力下, 哪吒以莲藕人的身份重生为一个三头六臂的传奇人物。而佛的法相恰恰也是“三头六臂”, 其寓意本领高超, 神通广大。哪吒在莲花中重生的动态变化中也展现了佛的姿态的动势, 寓意了轮回、重生, 与中国佛学中的一些理念有契合之处。所以内心情感的表达不仅是表情或氛围上的描述, 通过意境的烘托会让影片表达出更宏大的情感, 与此同时也会提升影片的内涵。当代中国动画缺乏理念信仰, 一味模仿美国、日本的动画表现方式, 未体味其理念精髓, 即便技术做的很优秀, 可影片内容却始终缺乏深度。浪漫主义风格下的无论是法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还是中国早期动画角色造型设计, 都非常注重内心情感的描绘, 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和角色在剧中的情感相互交织, 赋予动画长久的生命力, 释放出耐人寻味的情感色彩。

二、对创作形式的探索

浪漫主义风格下法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以默片时期的柯霍为主要代表。他认为动画不是现实的再现, 而是全新的艺术价值表现, 他对动画艺术创作媒材不断进行尝试, 挖掘出动画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巨大表现力。

欧仁·德拉克罗瓦作为法国浪漫主义伟大的革命者之一, 对如古典主义、理性主义等旧势力持对立态度, 他仄恶学校中不变的临摹和学院派方法, 追求创作的个性解放。亚历山大·阿里克塞耶夫和克莱尔·派克发明的针幕动画取得法国专利, 其《鼻子》《荒山之夜》在针幕动画的特性下显得更具有抑郁、晦暗、飘渺、怪异的气息。

对动画创作形式的不断探索一方面丰富动画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展现出动画角色表现形式的魅力, 另一方面也是对文化传统继承的一种手段。中国民间流传着大量神话故事和寓言传说, 也有数不尽的民间工艺传统, 在早期中国动画中, 创作者根据影片主旨将艺术形式与民族文化结合后进行探索和创作, 在世界动画中都彰显特色。创作《鹬蚌相争》动画艺术家胡进庆根据对古代写意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绘画技法的研究, 改良了传统剪纸技法并独创出剪纸拉毛工艺, 以这种工艺创作出来的角色可以达到中国水墨画自然晕染的效果, 减弱剪纸人物边缘的生硬感, 加强角色的意境表现。《天书奇谭》改编自《平妖传》, 角色造型中流露着中国文化固有的审美观以及将民粹艺术结合的巧妙细节, 并借鉴了江浙一带的民间玩偶造型, 饶有童趣, 看似无意却颇具匠心。这些影片在国际上至今都享有盛誉, 堪称经典。在三维创作形式盛行的当代, 虽然当代中国动画顺应潮流, 在动画创作形式上进行了突破, 创作了几部深受欢迎三维动画, 但在不同的故事主题下, 依旧用同样的三维形式表达同样的视觉效果, 而创作者在影片中体现出的只是追求光线、空间、色彩的视觉优质感, 却没有表现出影片的创作形式与影片人文背景、故事内涵的联系。而从法国动画角色造型和中国早期动画角色造型中可以看出, 好的创作形式对影片表现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因为水墨动画极具表现力而将其不假思索的运用在《天书奇谭》中, 其艺术效果难以想象。所以, 当代中国动画创作者应当充分思考故事最终需要传达给观众的情感和信息, 探索和钻研角色造型的创作形式,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创作出更具艺术魅力的动画作品。

三、结论

以时下盛行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为例, 结合法国动画创作理念, 旨在提出我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应当更注重结合我国民族文化以及吸收国外优秀的艺术理念, 从精神上提升创作内涵, 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艺术, 而不是一味强调视觉元素的堆叠, 这样的动画角色造型只是徒有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底蕴。

摘要: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主要前进方向是创作者审美、精神的表达和观众审美、精神的需求。浪漫主义风格强调创作表达内心的情感、不受规范的形式约束。法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在浪漫主义风格下保持着极强的感染力, 在世界享有盛誉, 虽然与其文化背景、政策等外部条件有关, 但更与其本身百年来对艺术创作理念的执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创作理念对我国动画有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创作理念

参考文献

[1]王传君.动画影片角色形象设计与影片影响力评析[J].2015 (24) .

[2]于昊田, 殷俊, 张玉琴.浅析动画影片中配角的作用及影响[J].艺术与设计 (理论) .2012 (9) .

篇4:法国大革命的神话与现实

然而,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内,对历史事件、历史运动象征含义的理解也会趋于多元化,而节日庆祝的群体一致性也就大大减弱。(这是否便是现时西方节日气氛淡化的原因之一?)正是在这一多元化的背景下,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之际却同时成为对大革命本身提出最多疑问的一年。

疑问之一:有否一个完整的、导致法国社会本质更新的大革命?自五十年代上半期开始,英美一些史学家便对此表示怀疑。伦敦大学教授A·考本等人认为法国从旧制度向近代的演进在大革命前就已开始了,社会的经济结构乃至政治结构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动,这种变动的趋势与速度与大革命本身(即一七八九年到一七九四年)很少有直接的联系。法国年鉴一新史学派的一些史学家(如A.布基耶尔、J.索雷等人)也指出:法国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心态、社会阶层阶级分布诸结构从中世纪向近代的演进是一个跨世纪的过程,大革命作为一个发生在数年乃至十年时段中的政治变动无法代表社会整体结构的更新。

这是一个解构“神话”的潮流,考本便称大革命其实就是一个神话,它只是一个普通的事件序列罢了。F.孚雷便进一步解构大革命本身进程的统一性:他与D.里舍在六十年代中期发表了《法国大革命》一书,认为法国大革命在本质上是一场精英革命,意识形态是革命的主要动力,革命范围原只局限于上层的权力再分配。但是制宪议会的革命却逐步失去了控制,“侧滑”到与革命初始目的相悖的城市平民革命与农村革命中去了。①于是自一七八九年起的法国大革命便可解构成三个相互不同的革命:制宪议会的革命、农民革命与城市平民革命。“侧滑”的每一步都有偶然因素的作用。持上述看法的史学家现时已逐渐增多,尽管孚雷本人在他的近作中对这一“侧滑论”作了修正(参阅笔者对孚雷的专访,将载于《史学理论》今年第二或第三期),但英美史学界循此思路作文章者大有人在。

疑问之二:大革命的实际结果是否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这一疑问更具意识形态色彩。法国史学家孚雷等便直接抨击大革命中的恐怖与流血,认为雅各宾专政是一种独裁、专横的恐怖统治,与大革命之初衷相去甚远。人们在幻想通过革命以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新社会的同时,却事实上缔造了一个以乌托邦政治理想为意识形态凭据、并以多数人名义为借口的少数人的暴政。D.萨斯兰德、L.阿尔芒等一些英美法史学家则进一步揭示了是大革命主动挑起了对外战争、迫使反革命阵营的聚合与还击,从而否认了革命暴力是对付反革命威胁的必要手段这一看法。孚雷、索雷、J.戈德肖等法国史学家日益倾向于认为拿破仑帝国是大革命的直接结果之一,于是理解雅各宾专政的恐怖与拿破仑独裁政权便成为理解法国大革命内在机制不可或缺的一环。

大革命在政治层次并未直接建立新的政权形式(除了昙花一现的第一共和国之外),在经济层次也并未有极大的促进作用。F.阿夫培利翁、P.塞迪尤、F.克鲁赞等西方史学家揭示了大革命对法国经济所造成的直接破坏与潜在削弱作用;政治冲突使法国生产陷于停顿,减缓了工业化进程,在国际竞争中又处于不利于英国的地位。大批自耕农的出现及土地的分化也阻碍了农村资本主义化的进程,从而给十九世纪法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疑问之三:大革命的起源与大革命的影响大有再加考察的必要。

与传统解释相反,近年来一些史学家更为倾向于用偶然因素解释大革命的起源,于是人们便忽略了大革命社会、经济根源的追索(这些史学家认为根本无什么根源,因为任何突发事件皆可事后找出根源,而相同的根源也完全可能不导致革命)而着意于政治层次的事件与人物活动。孚雷便曾说革命爆发与否取决于国王的裁决能力。至于启蒙运动对大革命的作用,在美国史学家萨斯兰德看来也是一种后人加以渲染的神话:以今天的传播媒介来衡量,当时启蒙思想根本不可能在一般民众中(大部分是文盲)取得深入,民众心态永远是传统的最佳积淀层。而启蒙思想家本身极不统一,吸入启蒙思想的精英层也极不统一,故不存在一种启蒙→革命的直线因果关系。

至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论者更是众说纷纭。但现时的西方学者大都试图将这一革命与以后的布尔什维克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相区分,唯恐有人混淆了两者的本质差异,例如孚雷就直言法国大革命的核心是以自由、平等理想来建立一个民主政治的法制政权,而苏俄革命和越南、柬埔寨革命等一系列革命都是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指导的革命。从这一角度看,法国革命在人类历史上提供了好的典范与坏的榜样:它既是民主政治的旗帜,亦是雅各宾专政、血腥恐怖、中央集权的代表。而东、西方对这一革命的评价不正反映了大革命本身的多重面貌吗?

本文不打算、也不可能作到对上述质疑与反质疑作一个哪怕是概括性的评判,只是想对上述质疑背后的认识论趋势作初步的解析,从而引起人们的进一步思考。

解析之一:事件与结构

对大革命的传统解释,也是占统治地位的解释大致是如此表述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国社会从旧制度转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大的关键事件,大革命“本身的目标是要到处破除中世纪制度的遗迹”(托克维尔语),它最终导致了自由民主制度的建立与法国新社会的来临。革命体现了暴力与冲突,但又不限于暴力与冲突。革命通过暴力完成了社会的革新。从这个观点出发,人们便认为,法国大革命就是法国近、现代社会诞生的标志。

自从饶勒斯开始,法国的大革命史主流学派的众多学者便在对大革命的解释中逐步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强调了大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性质,强调了大革命中社会运动的进步作用。A.索布尔指出:“革命是在一种更新了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社会关系与政治结构的彻底变革。”(《思想》杂志一九八一年二月号)“一七八九——一七九四年的大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的近代社会在法国历史上的诞生。……它在世界历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理解大革命》,巴黎一九八一年版,349页)

对上述结论的质疑首先集中在这样一个认识论问题上:一个短时期的事件系列有否可能导致社会整体结构的根本变更?

传统史学在其本质上是一种事件性的历史学,它是建立在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前后关联及事件本身的描述基础之上的。不难理解这种历史学突出的便是杰出人物的活动、政治、军事、外交的重要变故等人类历史的激变层次,只有这些历史现象才构成了不同于众的历史事件。

然而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与认识层次的深入,人们又发现了比事件更为深层的历史运动,人口史、经济史、社会史、心态史、生态变迁史、人类学史等便是以这些运动为对象的。为了把握这些变动相对缓慢的历史现象,史学家开始引入了“结构”的概念。在当代法国史学家们看来,结构并不具有超验的性质,而只是一种时间对其磨损速度缓慢的历史现实、一种特定的潜在关系网络(请注意这一结构概念与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结构概念的差异!)。接着,史学家便引入了自己最拿手的时间概念,将历史划分为短、中、长三个时段,来分别描述与分析事件、趋势或局势以及结构。法国年鉴学派便是这套新认识论的始作俑者。

根据这一新认识论,把握特定社会历史的最佳层次是局势与结构,最佳时段是以五年、十年、二十年为度量单位的中等时段及以五十年、一百年以至几百年为度量单位的长时段,而短时段的事件只是历史的表层现象,是充满突发性、偶然性而又不对历史结构起重大作用的现象系列。认识论的断裂由此便产生了:作为纯粹短时段事件性质的大革命如何能成为对法国社会结构进行变革的力量?过去人们看重的是大革命带来的变革面,但当人们开始深入分析历史延续面时,竟又发现传统有着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要知道:法国真正建立稳固的共和政权是在大革命之后的一百年,真正实现广泛的民主、自由则又只是二十世纪以后的事。只要对社会各层次(尤其是文化——心态的层次)作深入的分析,人们就会越来越少地感受到历史突发事件的冲击力,而越来越多地体会到结构对事件系列的约束力。人们曾热切地希望能通过一次革命、一次轰轰烈烈的暴力行动来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但事实上往往又是在传统的制约下建立着符合特定文化传统势态的“新世界”。因此,传统并非是远离我们的、可让我们随意“去粗取精”的外在物,而是沉积在我们的心态、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制度结构、组织方式中并通过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这里是就“教育”的广义而言的,即一整套社会的惩奖制度与财富、权力、威望的分配制度)而得到延续的内在物。

这里我们可引入人类学含义上的“文化”定义。我们认为,文化不是死的,而是由活生生的人的群体所体现出来的真实的文化现象(关于这一方面论述,可参见笔者《文化、文化研究与历史学》一文,载《史学理论》一九八七年第三期)。文化研究事实上就是一种对历史社会整体结构及其演进的研究。

然而历史就只有延续而无断裂了吗?问题就在于如何定义这一断裂。人们可以照常使用“革命”一词,但此词的内涵却已发生了变化。在此借用法国史学家K.波米昂的一段话:“所有的革命都只是一个结构的崩溃与一个新结构的来临。从这一含义出发,‘革命’一词就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表示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却常常是静静的、为从事这场革命的人所未察觉到的。例如农业革命与人口革命便是如此。革命甚至并不是快速进行的,有时它会延续整个世纪。”(《新史学》,巴黎一九七八年版,第591页,笔者的全文译文见即出版的《新史学》一书,上海译文版)

正是在这一含义上,孚雷等“修正派”史学家才会在大革命史研究过程中引入偶然性的因素,因为作为一个历史短时段的事件系列,一七八九年至一七九四年的历史骚动只是一种历史表层的骚动,充满偶然性,且又不可能对结构有决定性的作用。只要将观察视野拉长到十九世纪,就会看出历史延续性在法国这一历史时期中还是占了上风。年鉴派强调研究历史的稳定及重复表现层次以把握人类演进的实质一说再次得到了印证。也正是从长时段结构研究与中时段局势研究角度出发,孚雷去年出版了一本新的大革命史著作《法国大革命,一七七○——一八八○》。这是一部一个世纪的大革命史,作者认为大革命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反复才最终完成的。

解析之二:事实与象征

现在我们再观察一下当代知识分子集团的一个整体认识论特征是如何影响着人们对法国大革命的观念、态度的。这一特征便是知识分子认识论的非意识形态化。

现代西方知识分子阶层的独立性首先是由其职业活动的独立性、独特性与社会对其需求程度的迅速提高决定的。一旦知识分子的职业活动与一个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的经济、文化增长需求相连接,知识分子阶层就必然会从原有的当政集团候补营地、政权意识形态基地转变为一个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相联的独立集团。尽管它还不同程度地保有着原有的两个功能,但在现代生产力与社会文化的不断需求与调整下,知识分子集团已不断中性化、财产化,成为当代民主与文化更新力的基本要素。当代西方知识分子集团这种游离于政权与反政权力量之外的地位决定着它能以相对“中性”的态度为整个社会(而非特定的社会阶级或阶层)提供知识与信息。当代的知识分子集团已经构成了自身的集团规范,建立了有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特定的研究语言、概念体系与操作程序。这样,非意识形态化就成为这一集团认识论的一个必要前提,它能保证研究信息与成果尽可能少地受当政集团的影响而带上偏见色彩。当然,要知识分子集团或个人真正非意识形态化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知识分子集团的独立性与专业性能以选择的多元化及操作程序与手段的中性化来抵制意识形态对研究结果的直接渗透。正是出于这一原因,意识形态倾向在社会、人文学科研究者那儿常常表现在对研究主题的选择上而很少表现在具体的研究结论中。此外,西方知识分子集团已从社会的代言人、“真理宣布者”转变成一个只提供专业知识的集团,社会、人文科学学科的研究者们也将自己的立足点从参与、干预逐步移向观察、分析从而向社会成员提供尽可能多元化的信息。这一倾向无疑也减弱了信息的意识形态定势(知识分子与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容当另撰文专述)。

对法国大革命的疑问也是知识分子认识论中性化、非意识形态化的一个直接产物,因为大革命之作为历史重大标志本身就首先是意识形态化的结果。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的一个世纪内,大革命既是意识形态的旗帜本身,又是划分不同政治力量、政治阵营的现实依据。对大革命的肯定与否定是新政治和旧政治合法性相搏斗的主要内容。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目标——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直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才得以最终达成,大革命自然就成为代表新的政治合法性的象征而意识形态化了。也正是因为意识形态化,大革命的历史也就相应戏剧化、事件化与象征化了,因为这三个特点都是人类群体记忆的特点,其功能是便于群体的理解与记忆,便于节日的制定与庆祝等维护传统活动的进行。

十九世纪以来的史学家们也是在上述意识形态潮流中工作的,他们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要比现在史学家所受的影响多得多。于是他们的研究也就有着一定的偏向性,例如,这些史学家很少谈及巴黎与外省的区别,几乎不对大革命中的反革命进行研究,对大革命中的黑暗面揭示不够等。

之所以对大革命提出疑问,是因为当代史学家们发现作为象征的大革命与作为现实的大革命之间有着差异性。这一差异是意识形态化的群体记忆与历史的现实过程本身之间的差异。作为社会历史的观察者,史学家的责任首先并不是从意识形态立场出发去强化有选择性的群体对历史的自然记忆,而是揭示出这一记忆与历史真实过程的差异从而提供一种更为客观的、更接近于事实的科学化的历史记忆。这是二十世纪以来法国大革命史学进展的基本动因,更是近三、四十年来对法国大革命多元解释的根源之一。

解析后感:历史与现实

社会、人文科学学科在当代的使命是利用专业化的科学手段来揭示、分析社会现象的历史与现实。当代西方(特别是法国)的史学认识论对此贡献良多,其主要特色在于使人产生更多的思路,启迪人们的更深思考。这不是一个封闭性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性的运动机制。就目前法国大革命研究领域中的论战来看,我们似可从认识论角度提出以下新的思路:

一、对历史与现实社会现象的分类与分解有助于解析复杂的整合型现象,而作到这一点研究者事先就必须提出一个明确的主题。因此,我们在对一个复杂主题进行分析之前似应对其中包容的各小主题应有充分认识。历史现象序列的划分及其这些序列所属不同时段的划分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历史运动的本质,依此我们可对以往的一些难题诸如“中国社会分期问题”、“中国的资本主义起源问题”等作出更明确可信的回答。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要避免用一个历史现象序列(如政治)的节奏、运动规律来取代或代表其它历史现象序列(如经济、文化)的节奏与规律。例如政治的变动是快速的,它可用某年某月某日来标志;而社会、文化、经济、人口、心态等的变动却是缓慢的,标志这些变动的时间尺度也应拉长,时间标志的边缘也就相对模糊。

二、有关法国大革命史的论战再次使人们意识到定义“革命”一词的重要。我们同意革命即是新、旧结构的交替突发点或运动阶段这一基本定义,然而我们也应指出在不同的历史社会现象序列中,“革命”的表现也是不同的。在一些长时段演变的诸如人类体质、生态环境、人口结构等序列中,革命现象本身也可以是一个以人的生命节奏度量来看是缓慢的过程。但在政治层次,革命现象就经常是突变性的、快速的,其实质是政治制度的更替而非简单的政权更选。因此“革命”与“政变”、“政治改革”等就有着明显的区别。

就这一含义而言,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典型意义上的政治革命,它是以突发性的剧烈政治、社会冲突为形式,达到了否定旧的政治合法性、建立新的政治合法性的目的。新、旧政治结构的变更虽然经历了一个世纪左右,但其突变过程却仅十年左右(即一七八九至一七九九)。在这十年中,新的政治关系网络与规则机制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即使是以后的帝制或复辟都难以回到从前的状况了。就这含义而言,我们同意孚雷的研究视角;但是我们不同意他的革命定义。这是因为,孚雷其实是以政治结构转变的全过程及其延续的变动性为主题的。如果将这一过程都视作是革命的过程,那就有忽视革命现象特殊性的危险。

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法国大革命都已成为一个人们思考的重大主题。它不仅是吸引着各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对象,还通过群体记忆的途径以象征的方式影响着当代人的行动。自由、平等、民主不正是作为法国大革命的象征而为当代世界各国人民所熟知吗?而正是这些原则在今日的为人熟知,才使人们对法国大革命本身的流血与暴力提出了质疑。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作为历史现实的法国大革命,还要研究作为群体想象、表象的法国大革命。这是一个新的主题。

《法国大革命:一七七○——一八八○》,F.孚雷,一九八八巴黎版;《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法国状况,》,M伏维尔,一九八八年巴黎版)

篇5: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1. 家庭背景。

托克维尔, 全名阿列克西夏里·亨利·莫里斯·克勒雷尔·德·托克维尔, 法国伟大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1805年7月29日出生于法国今伊夫林河畔的维尔内伊, 1859年4月16日病逝于戛纳。家庭属于诺曼底贵族, 如果深究, 可以追溯到16世纪征服者威廉时代的诺曼底贵族世家。 (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贵族世家) 其外曾祖父马尔泽布 (或译梅尔歇布) 是旧制度时代颇有政绩的大臣, 大革命时期曾作为律师在国民公会中为路易十六辩护。在辩护失败后, 连同托克维尔的外祖父一起被处死。托克维尔的父亲埃尔韦·托克维尔, 是一个忠诚的保王党分子, 在复辟时期做过几任地方省长, 其母亲对路易家族也有着真挚深厚的眷恋之情。在大革命中, 他们也被革命政府逮捕, 并处以死刑, 后因为热月政变中罗伯斯庇尔倒台而幸免于难。但是革命给他们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伤痕, 父亲一夜白头, 母亲精神错乱。

2. 自身经历。

虽然出身贵族家庭, 托克维尔却拒绝继承贵族头衔。由于家世显赫, 托克维尔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1823年, 中学毕业后, 托克维尔赴巴黎攻读法律。1826年, 获得学士学位, 翌年在凡尔赛担任助理法官, 时值复辟王朝末期。此间, 托克维尔受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基佐的影响。在思想上倾向君主立宪制。1830年, 七月革命后, 路易·菲力浦登基建立七月王朝。托克维尔认为法国正走向社会平等, 于是放弃君主立宪思想, 转而重视美国式的民主政体。但由于家庭关系, 他感到自己政治前途叵测, 于是毅然决定和好友博蒙一起前往美国考察美国的民主政治。

从1835年至1840年, 托克维尔先后完成了《美国民主政治》上、下卷的写作, 并且凭借此书于1841年荣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8年的二月革命, 推翻了七月王朝的统治。托克维尔进入立宪会议, 负责起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49年6月到10月, 他还曾一度出任外交部长, 极力寻求欧洲均势, 防止法国卷入国际争端。1851年9月,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 建立第二帝国, 托克维尔对此悲观失望, 并拒绝效忠新政权。被解除职务后, 愤而退出政坛, 潜心研究历史。

二、托克维尔两重性认识的表现

《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所写的不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一般的历史叙述史, 托克维尔在全书的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地讲道:“我现在发表的这部书绝非一部法国大革命史;这样的历史已有人绘声绘色地写过, 我不想再写。本书是一部关于这场大革命的研究。”确实, 在托克维尔之前已经有梯也尔、米涅等文人政客撰写过法国革命史和帝国史。虽然这些著作对法国大革命都有独到见解, 但基本上都是多卷本的叙述史, 托克维尔在写作时, 几乎没有援引他们的著作, 而是另辟蹊径, 从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关系出发, 研究大革命。尤其是他把1789年以后60年的历史看作一个整体, 这也使得他的视野更为广阔, 更为深邃。

1. 大革命的爆发并非起因于旧制度的残酷, 而是改革的不彻底才导致大革命的爆发。

鉴于托克维尔特殊的家庭出身, 以及自身的成长经历, 他对大革命的认识带有矛盾性或者说是两重性。一般情况下, 我们会这样认为: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之所以会爆发大革命肯定是人们受到残酷的压迫。可是托克维尔对此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他在文中这样写道:“有件事情, 乍看起来使人惊讶, 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 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 不是在人们受到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 恰恰相反, 革命是在那些人们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因此在这些制度的桎梏实际上不太重的地方, 他反而显得最无法忍受。并非总是情况恶化才引起革命。相反, 事情常常是这样, 人们长期忍受压迫并无怨言, 一旦察觉到政府放松了控制, 就乘机而起反抗政府的统治。革命爆发时的社会状况往往较以前较好。经验告诉我们, 对一个境况不妙的政府来说, 当它试图改革的时候, 正是它最危险的时候。”

不难看出托克维尔实际上是在这里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革命并非起因于旧制度的残酷压迫, 恰恰相反, 正是因为统治者软弱无力, 放松了对人民的控制。例如, 路易十四远比路易十六专制, 但是路易十四时代的臣民要比路易十六时代的臣民驯服的多。政府为了迎合人们的愿望而进行改革, 结果往往导致更多的不满。政府只好再改革, 然而越改越乱, 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秩序崩溃, 革命也就成了符合逻辑的后果。

上面是从政治上看大革命并非起因于残酷压迫。从经济上看, 托克维尔对此也同样有着自己的观点:托克维尔在法国的一些村庄发现了制宪会议所制定的土地分册和土地税收账目。同时他又查阅了户籍册、陈情书和固定财产拍卖单据, 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 国内追求财富、挥霍奢侈的风气日甚一日, 另一方面, 政府在推波助澜的同时又企图抑制它。这种致命的自相矛盾决定了它的统治必然垮台”。

托克维尔在这里所得出的结论, 换一种说法就是:旧制度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坏, 也不是腐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革命前法国人们的生活状况要比革命后的几十年好。革命之不可避免不是因为法国情况日益恶化, 而是因为情况正在好转, 财富的增加反而刺激了人们的贪欲, 导致许多不利统治的因素, 使得革命有了爆发的可能。

2. 大革命推翻了旧制度, 同时又继承了旧制度。

过去谈到法国大革命时, 都有这样一个观点: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是进步的象征, 他将旧制度的一切都打倒在地, 大革命与旧制度是截然对立的, 似乎革命后的人们已与旧制度脱离了关系。

可是托克维尔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在正文的前言里这样写道:“1789年, 法国人以任何人民所从未尝试的最大努力, 将自己的命运断为两截, 把过去和将来用一道鸿沟隔开。为此, 他们百般警惕, 唯恐把过去的东西带入他们的新天地;他们为自己制定了种种限制, 要把自己塑造得与父辈迥异;他们不遗余力地要使自己面目一新。我始终认为, 在这项独特的事业中, 他们的成就, 远较外人所想象的和他们自己最初所想象的要小。我深信,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感情、习惯、思想, 他们甚至是依靠这一切领导了这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他们利用了大革命的瓦片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 尽管他们不情愿这样做……”

从托克维尔的这段叙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 大革命中人们不遗余力地要使自己面目一新, 与过去彻底决裂, 但结果显然不是他们所期待的那样, 因为在对旧制度的调查和研究中, 托克维尔发现了“许多原以为源于大革命的感情, 许多我们一直认为只可能来自大革命的思想, 和只产生于大革命的习惯, 我时时碰到深植于这片土壤中的当今社会的根系”。读到这里时, 我们只需稍微联系生活的实际就很容易理解托克维尔的观点的独到之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 有谁能够做到彻底摆脱传统的影响, 与传统完全决裂呢?所以说托克维尔在这里既肯定了大革命的功绩, 即推翻了旧制度, 又很肯定地认为, 大革命是旧制度的继续, 革命者从旧制度那里继承了很多。

3. 崇尚自由, 蔑视民主。

托克维尔在书中还着重讲到“民主”、“自由”、“平等”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以及法国中央集权的问题, 也都说明了他的思想的两重性。他在《回忆录》中有这样一句表白:“在思想上, 我倾向民主制度, 但由于本能, 我确实一个贵族———也就是说, 我蔑视和惧怕群众。自由, 法制, 尊重权力, 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是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 这便是真相。”关于中央集权问题, 托克维尔难以区分旧制度下的中央集权, 法国革命时期的中央集权, 以及拿破仑帝国时期中央集权的性质。这与他带有贵族阶级的偏见和激情有关。这些问题都可以看出托克维尔思想的两重性或者说是矛盾性。

三、托克维尔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旧制度与大革命》在1865年出版时, 托克维尔曾对此书的命运忧心忡忡, 他写信给妻子说:“我这本书的思想不会讨好任何人, 正统保皇派会在这里看到一幅旧制度和王室的糟糕画像;虔诚的教徒……会看到一幅不利于教会的画像;革命家看到一幅对革命的华丽外衣不感兴趣的画像;只有自由的朋友们爱读这本书, 但其人数屈指可数。”

可是后来《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所取得的成功是作者始料未及的。到1859年托克维尔去世时, 此书在法国已印行了4版, 共9000册, 到1934年时已印行16版, 共计25000册。另外, 在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也都极为畅销。其中在英国, 自1856年6月印行第一版起, 至1949年共印行了13个版本。而进入20世纪以后, 牛津大学校方甚至将《旧制度与大革命》指定为基础教程, 可见它已经成为了英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张芝联在中文译本的序言里将此书比作“史学珍珠”, 赞美之情, 溢于言表。

1870年以后, 托克维尔的影响力开始下降。由于工人阶级的壮大, 阶级斗争日益激化, 托克维尔的社会改良思想无济于一解资产阶级的燃眉之急。到19世纪末时, 《旧制度与大革命》已被视为过时的经典, 很少再有人问津。

两次世界大战,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法西斯主义的产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 给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以极大的冲击。西方学术界掀起了“托克维尔复兴”的思潮, 某些资产阶级学者试图从他的著作中寻求救世良方, 用他的政治思想来与马克思主义相抗衡, 但他的某些观点也受到进步史学家的批判。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 托克维尔在西方史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他对法国历史的研究有其独特的贡献。《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史料扎实, 角度新颖, 论断独到, 自成一家之言。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使人们不再就事论事地研究大革命历史, 开始注意革命的长期起因。他对旧制度的研究, 在当时为研究法国历史开辟了新的途径。19世纪下半叶, 有关法国大革命的书相继问世, 如勒普累的《社会改革》, 泰恩的《旧制度》, 索列尔的《欧洲与法国革命》, 巴博的《旧制度下的乡村》和《法兰西的乡村生活》, 等等。可见, 无论在历史观还是在方法论上, 托克维尔对法国历史编纂学都有一定的影响。他虽然称不上一个进步的历史学家, 但至少是一个有成就、有史识的历史学家。正如他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 却是一个出色的政治思想家一样。

参考文献

[1]托克维尔著.冯堂译.旧制度与大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2]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6.

[3]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托克维尔回忆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4]思想与社会编委会编写.托克维尔[M].北京:三联书店, 2006.

[5]胡勇著.一种中道自由主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6]柏克著.何兆武译.法国革命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7]古奇著.耿淡如译.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8]米涅著.法国革命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9]王养冲著.法国大革命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7.

上一篇:初中八年级语文《亲爱的爸爸妈妈》经典备课教案下一篇:飘洒怎样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