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自然之肾

2024-05-13

湿地,自然之肾(通用7篇)

篇1:湿地,自然之肾

湿地,自然之肾

湿地定义

海洋、森林、湿地,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的水域。所有的湿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至少偶尔被水覆盖或充满了水。这些“水资源”通常来自海洋,降水及河流,是重要的自然系统之一,有着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自然保护的主要对象。中国共有湿地自然保护区二百六十处。

国家林业局最新统计显示,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二百六十处。总面积达一千六百多万公顷。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共拥有湿地面积六千五百九十多万公顷,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百分之十,居亚洲第一位。自一九九二年中国正式签署《国际湿地公约》以来,青海湖的鸟岛、湖南省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七处湿地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1996年10月,湿地公约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湿地的认识过程

湿地,从字面上理解,是指过湿之地,或有水之地。湿地的概念在学术圈中广为应用,而在大众传媒和日常语言中很少涉及到,人们还没有确立起湿地的观念,不知湿地为何物,但是,一提到“涝洼溏”、“芦苇溏”、“沼泽地”,人们都比较熟悉,这些“涝洼溏”、“芦苇溏”、“沼泽地”,就是属于不同类型的湿地。湿地一词,是外来语,英文是Wetland。美国著名的湿地专家米特斯奇认为,湿地的明显标志是有水的存在;具有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独特土壤;生长着适应多水环境的水生植物。

湿地作为人类保护的基本生态类型并引起世界的关注,其标志是在1971年在伊朗城市拉姆萨尔签订通过的全球性政府间的自然保护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湿地公约》从湿地管理的角度对湿地定义为:“湿地系指无论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

国际社会对湿地的保护,源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和人类大规模经济开发使湿地面积急剧缩减的危机形势。从1971年制订《湿地公约》到1997年,已有100多个国家加入这个公约。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湿地公约》要保护的所有湿地类型,在我国均有分布。我国沼泽类型的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黑龙江省的沼泽面积最大,占东北沼泽总面积的80%(《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二版,第169页。)。其中以盐碱基底、芦苇泽泡型湿地为特征的松嫩平原湿地面积最大。这大片盐碱芦苇湿地,本没有三江平原湿地大,但由于盐碱地难以变成农田,才得以保存下来,而三江平原湿地则屡遭开发和破坏。1985年以前,我国对湿地的利用政策,主要是鼓励开发。如建国初期,百万官兵进军北大荒,开发的是当时我国最大的湿地三江平原,开创出“北大仓”的奇迹;8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翻番,土地不够用,开始盲目地开发湿地,造成严重后果。在总结这段教训时,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教授周晓峰说:“生态恶化的现状,是几十年来忽视生态规律,与天斗、与地斗的结果,教训是惨痛的。胡耀邦同志来黑龙江”三江平原“视察时指出,发展经济不能与大自然顶着干,要”水多走水路,水少走旱路“。这一席话,虽然简单,但有深刻的生态思想。以往三江平原水多,硬要种旱田,搞大豆、玉米,建起”人民渠“、”胜利渠“,硬把水排掉,结果生态恶化,适得其反。”

90年代在国内推行“拍卖五荒”,湿地又遭到一次破坏。国内学者呼吁保护湿地已引起我国政府的关注。我国政府1992年7月31日加入《湿地公约》,我国黑龙江的扎龙、吉林的向海、江西的鄱阳湖、湖南的东洞庭湖、青海的鸟岛和海南的东寨,共6个湿地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8年我国国家林业总局获得国际自然基金会(WWF)1200万美圆的资助,确立《国际湿地中国项目》。同年,湿地大省黑龙江省政府发布《关于湿地保护的决定》,湿地保护已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

我国对湿地的认识,经历了从无知到有知的阶段;对湿地的利用,也经历了破坏和明智利用的阶段。目前,可喜的是,我国政府对湿地的保护已逐渐开始进入法制管理的新阶段。

湿地的价值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海洋之间的过渡生态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它在自然中有着三方面的独特生态地位和作用:

(1)湿地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够发挥调节河川径流、补充地下水和维持区

域水平衡的作用;

(2)湿地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是野生物种和濒临灭绝种的避难所,是自然生命基因库;

(3)湿地是地球排泄废物、化解污染的“肾脏器官”。如果说森林是地球生态平衡的“肺”,那么,湿地就是地球的“肾”。湿地能够起到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物的作用。

(4)湿地除具有生态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旅游)价值。如湿地水域在一定的季节可以有限的发展渔业,冬季,可以收割芦苇,以芦苇为原料可以发展个体企业;再如夏季,可以在一定的湿地区域搞旅游业,增加收入,扩大社区的知名度。

(5)湿地是修养生息的“疗养院”。广阔无垠的芦苇荡,任凭百鸟栖息。波光粼粼,水天一线的湖面,任鱼儿尽情的翱翔。在这里,人们以往上了弦的心境得以舒张。

如果我们面对的湿地的破坏无动于衷,听之任之,那么今天破坏的是一块湿地,明天破坏的就可能是整个地球。

中国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中国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的努力开始于1956年,到1991年底,全国已建成自然保护区707个,面积达5680.02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5.5%。80年代始,人们逐步意识到保护湿地资源和生态资源对持续活动的重要性,各地相继建立一些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目前,该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已达16个,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2.26%,总面积达

篇2:湿地,自然之肾

(中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湿地的分布。

2.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提高学生保护湿地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湿地及其重要价值。

2.感受湿地的美,提高湿地保护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二月二日是什么日子吗?每年的二月二日为“世界湿地日”。这一天,世界各国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宣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湿地。

每年的世界湿地日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如: 1999年:人与湿地,息息相关。

2000年:珍惜我们共有的国际重要湿地。2001年:湿地世界——一个等待发现的世界。2002年:湿地:水、生命和文化。2003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

2004年:从高山到大海,湿地在为我们服务。2014年:湿地与农业。2015年:湿地,我们的未来。

2016年:湿地与未来,可持续的生计。

2.提问:从以上湿地日的主题,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湿地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湿地与我们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湿地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见过湿地吗?

3.欣赏湿地美景图。

二、活动一:观看视频,走进湿地

1.播放视频:《走进湿地》

师:你看到了什么?如何给湿地一个准确的定义呢? 2.湿地的定义:湿地——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师:简单的说,湿地就是指有水、有土、有生物(动物和植物)的地方。大家看下图就是典型的河流湿地,老师这里还有10张不同类型环境图片,你能判断出哪儿些属于湿地吗? 3.幻灯出示10种不同环境图片,学生判断。小结:从刚才的图片看出,湿地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5、湿地的分类

师:通过以上各种湿地,同学们能对湿地进行分类吗? 天然湿地:河流、湖泊、滩涂、沼泽等。人工湿地:水库、池塘、人工河、稻田等。

6、湿地的分布

师:世界上哪些地方有湿地?我国的湿地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呢?

·世界湿地分布:欧洲最多。

·我国湿地分布: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广泛分布。总体特点是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截止到2015年12月现已有49处国际重要湿地成为自然保护区。

7、湿地的重要价值

师:为什么要保护湿地?这说明湿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湿地于人类到底有哪儿些功能和作用呢?

·讨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湿地的重要价值,启发学生举例回答,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享受了湿地提供的哪儿些功能?讨论完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 出示图片依次了解湿地四大功能,教师小结。②实践——模拟实验展示进一步说明湿地蓄水、净化等生态功能。

③小结: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真多啊,因而获得了许多的美称。(连线)

8、我们身边的湿地——衡东洣水国家湿地公园。过渡: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个湿地公园,它的名字叫衡东洣水国家湿地公园。(观察图片:围绕衡东县城的这条河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洣水,我们的生活、工业、农业用水都来自这里,它孕育着衡东人民,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我们的母亲河!)来,跟着老师一起去游览一下,欣赏她优美的自然风光,请看屏幕。

①播放幻灯片——洣水风光。

活动

三、引入案例 增强意识

过渡: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里的生态环境日趋脆弱,我们的湿地岌岌可危!

1.出示湿地被破坏的图片资料,然后出示的是与之相对应的文字资料和数字资料,让学生自由阅读。2.学生谈谈这组案例给他们带来的感受或思考。3.师小结:我们的湿地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为保护湿地,保护地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动

四、竞赛评估 总结拓展 1.湿地知识挑战赛,备选题目(略)2.结束语。

原来湿地就在我们身边,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湿地就没有水,没有湿地就没有食物,没有湿地就没有生命。所以,保护湿地刻不容缓,这是我们的责任!同学们,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如果你热爱地球,热爱家乡的洣水,就从热爱湿地的每一滴露水,每一片水草,每一只水鸟开始,就从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等日常小事做起,这点滴的平常之举,就是我们为保护环境、拯救湿地贡献着一份力量!让我们一起来关爱洣水湿地,保护生态环境吧,谢谢大家!

附:模拟实验步骤

教具准备 两个饮料瓶,将瓶盖去掉,沿瓶身三分之一的瓶颈处剪开,将塑料瓶分成两部分。将塑料漏斗头倒扣放入塑料瓶内。随后在两只瓶身上分别标注“A”和“B”。·在A瓶漏斗口中放入一块吸水性良好的海绵,并塞紧;B瓶漏斗则倒入相等体积的大颗粒碎石块。

·准备两杯等体积的水。

·缓慢将两杯水分别倒入两瓶塑料漏斗中。

·鼓励学生讨论,比较两个瓶中的水量,寻找A瓶B瓶的区别之处,A 瓶的海绵模拟了湿地哪儿项服务功能?(答案:蓄水)

·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分享理由和结论。之后,教师可将海绵中的水挤出,展示蓄水效果。教师可缓慢挤压并强调湿地还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即缓慢地吸收水,再缓慢地释放。(答案:径流调节)

·教师将水重新倒入水杯中放入约半瓶盖的泥土和植物碎末,搅拌均匀。此时瓶中水色浑浊。

·缓慢将水重新倒入水杯中。鼓励学生再次讨论、观察塑料瓶中的颜色区别,提问:A瓶体现了湿地的哪儿项服务功能?被湿地截流的物质到哪儿去了?教师可将海绵比作湿地中的植物、微生物,他们可以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质”,并透过自身代谢进行分解清除。(答案:净化水质)

篇3:湿地:地球之肾

《国际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 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静止或流动, 或为淡水半淡水, 或咸水水体者,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中国学者对湿地的定义是“湿地系指海洋和内陆常年有浅层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虽然各方对湿地的表述有所不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即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

湿地系统是介于陆地和水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 具有多种功能和生态价值。

首先, 湿地向人类提供食物 (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 、能源 (水能、泥炭、薪柴) 和原材料 (芦苇、木材、药用植物) , 是人类重要的生态经济基础。

其次, 湿地具有“排毒”“解毒”的功能, 也因此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可有效降解污水中农药和杂质等毒物, 沼泽中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强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据测定, 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 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根据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的试验, 将废水排入江河之前先让它流经一片柏树沼泽地, 结果表明:大约有98%的氮和97%的磷被分解净化了。湿地还能吸收粉尘及其携带的各种细菌, 净化空气, 并通过吞吐调节, 平衡降水, 减轻水旱灾害。

湿地还是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它拥有多样植物群落, 为野生珍稀或濒危动物提供栖息地, 是鸟类及两栖类动物的栖息、繁殖、迁徙、越冬的场所。杂草丛生的湿地环境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源和营巢, 常见的鸟类有天鹅、白鹳、大雁、白鹭、苍鹰、浮鸥等数百种。湿地具有服务功能。

湿地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人类的生活、生产与经济过程, 对社会的服务作用不可替代。湿地的开阔水域为航运提供了便利条件, 航运价值巨大。湿地秀丽的自然风光, 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功能, 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围湖填海造田等开发加剧, 湿地面积锐减。特别是热带雨林沼泽地, 每年以近3%的速度急剧消失。近40年来, 中国的天然湖泊由2800多个减少到1800多个, 总面积减少了36%。保护湿地刻不容缓。

联合国环境署、世界银行环境部会同有关国家政府, 正在实施湿地保护、恢复等重大项目, 其中我国湿地保护取得了巨大成绩。我国本着保护优先的原则,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禁猎区、湿地公园等多种措施, 扩大湿地保护面积, 优化湿地保护格局, 建立湿地保护长效机制, 深化湿地保护国际合作。

中国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先生曾写道:“我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湿地保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全国有41处国际重要湿地、55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400多处湿地公园为主体的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一些流域湿地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很多湿地防灾减灾、供水和净化水质等功能得到维护。”2002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授予中国“献给地球的礼物特别奖”。2004年, 湿地国际将首个“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授给中国。2012年, 湿地公约秘书长安纳达·特尔格先生称:“中国向发展中国家展示了一条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成功道路。”

保护湿地, 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举。

篇4:“地球之肾”—湿地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

在人口爆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20世纪中后期大量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加上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污染,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物种受到严重破坏。

为保护湿地,保护湿地中的丰富物种,1971年2月2日建立了全球政府间保护公约湿地公约。到2004年10月为止已有超过141个成员,1 387块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湿地的定义

由于湿地和水域、陆地之间没有明显边界,加上不同学科对湿地的研究重点不同,造成湿地的定义一直存在分歧。

国际湿地公约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这一定义包含狭义湿地的区域,有利于将狭义湿地及附近的水体、陆地形成一个整体,便于保护和管理。

湿地的研究活动则往往采用狭义定义。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保护机构于1979年在“美国的湿地深水栖息地的分类”一文中,重新给湿地作定义为:“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下特征: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2)底层土主要是湿土。3)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定义还指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米处为界,按照这个湿地定义,世界湿地可以分成20多个类型,这个定义目前被许多国家的湿地研究者

接受。

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水的来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水对湿地土壤的发育有深刻的影响。湿地土壤通常称为湿土或水成土。

3.湿地的作用

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的生态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湿地具有强大的沉积和净化作用:

流水进入湿地后,各种物质随水流缓慢而沉积,成为湿地植物的养料,其中的有毒物质被迅速分解。

湿地物种十分丰富:

生物多样性中蕴藏着丰富的遗传资源,在科学研究中都有重要地位。

湿地具有巨大的景观价值:

九寨沟、洞庭湖、鸟岛等都是著名的湿地风景区,自然风光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巨大的旅游特色。

湿地中含有大量的水,在水的生态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参与地下水的交流,可以涵养地下水、调节地表径流,对防止干旱和洪涝有重要影响。

湿地能防止海水入侵,减轻沿海土地的盐碱化和枯水期海水向内河的倒灌。

湿地可以保护海岸,防止侵蚀。热带和亚热带的红树林防止海岸侵蚀的作用最为明显同时还有防风作用。

湿地的水分小气候有影响。干旱地区中,周边地区比其他地方的气候湿润,有利于生态环境。

湿地的丰富物产资源具有很高价值:

湿地富产鱼、虾、藻类、莲藕、芦苇、药材等,是相当重要的农业、渔业、牧业和副业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湿地中的泥炭是很好的燃料;湿地是重要的油田分布区域;碱水湖和盐湖湿地中有各种矿砂和盐类资源。

(来源:北方网)

篇5:湿地,自然之肾

摘要:从概念、区位、背景、结构、主导功能、干扰、利用及景观等方面比较分析了自然湿地、人工次生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区别与联系,为进一步强化湿地的分类规划、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了一定依据.作 者:邱彭华    徐颂军    谢跟踪    符英    QIU Penghua    XU Songjun    XIE Genzong    FU Ying  作者单位:邱彭华,谢跟踪,符英,QIU Penghua,XIE Genzong,FU Ying(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徐颂军,XU Songjun(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期 刊: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2010, 23(2) 分类号:X26 关键词:人工次生湿地    人工湿地    自然湿地    比较   

★ 景观设计个人简历范文

★ 框架协议范文

★ 框架协议范本

★ 景观设计专业英文简历

★ 园林景观设计个人简历

篇6:人工湿地城市之肾

作为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废水处理新技术,人工湿地具有独特的净污机理和功能。诸如净化效果好、工艺设备简单、能耗低、出水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生态环境效益显著等特点,使得人工湿地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近10多年来,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巴西、荷兰等国人工湿地发展迅速,它不仅成为中小城镇的重要污水处理措施,而且也成为雨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的重要技术。目前,在我国城市人工湿地不但用于污水处理,而且在湿地景观、水景住宅方面的应用也开始崭露头角。

人工湿地好处多

污水处理是调节城市生态系统水循环的关键环节。相比天然湿地,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种群结构要简单得多,但其按照管理者意愿进行污水处理的功能却更强。因此,在城市生态建设中,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污水处理方式,除了建设、运营成本低于传统二级污水处理厂外,还有很多优势和作用。

众所周知,威胁城市河湖的主要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因此,城市水系污染治理的关键是控制城市河湖氮、磷营养物质的含量,尤其要控制磷的含量,人工湿地对此具有独特优势。因为它们有非常高的耐水力和污染冲击负荷能力,适应河道水量和水质的变化,湿地机能不易受到破坏。同时,城市水系主要河道都贯穿着许多湖泊、公园和滨河建筑,为建造人工湿地提供了地理条件,而河道较大的水位落差、完善的闸坝管理,则为人工湿地运行提供了保障。

为城市提供新的水资源。人工湿地系统出水水质可以因植物池内填料的不同达到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至Ⅴ类标准。处理后的水可用于饮用水水源和景观用水的湖泊、水库或河流,亦可用作冲厕、洗车、灌溉、绿化及工业回用等。一座日处理污水10万立方米的人工湿地除去系统自身运营的需水量后,每年大约可获得达到养殖标准的净水3000万立方米。而传统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由于大部分未达到城市用水标准,只能直接排入江河。

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由于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市区内降雨量增大,城市地面透水性差,易引起暴雨径流;而城市污染使雨水水质复杂。因此可在市区低地处建立人工湿地用以净化雨水,从而减少雨水对城市河、湖的面源污染,并使水体富营养化得到有效治理。同时,由于湿地对局域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在城市垃圾场附近建立人工湿地,可用来处理垃圾场渗滤液。

营造湿地园林,丰富城市生态景观。人工湿地植物池内种植的是湿地植物,因此可以美化环境,改善地面景观,还可以改善河流水质,并为居民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例如,哈尔滨水上公园的湿地景观区占地38公顷,是国内最大的湿地景观公园,有效地增加了城市中心区域的生态容量,还有较强的科普和观赏价值。上海市建筑住宅小区内,首个具有景观效果的高净效率“人工湿地系统”已经开建,业内人士预测,拥有“湿地景观”的生态活水住宅可能会成为地产业下一个流行趋势。

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人工湿地能够控制土壤侵蚀、防风护堤,是众多野生濒危动植物,特别是珍惜水禽的栖息、繁殖、迁徙、越冬集聚之地。有的城市芦苇湿地建成后,茂密的芦苇不仅吸纳大量的城市污水,还是鸟类的乐园,鸟类数量比原来增加了1倍以上。

人工湿地的3个类型

人工湿地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污水处理生态系统。它与沼泽类似,只不过需要人为地将石、砂、土壤、煤渣等一种或几种介质按一定比例构成基质,并有选择地植入植物。

因挺水植物与基质床能够组成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人工湿地一般都是挺水植物系统。根据污水在湿地中流动的不同方式,挺水植物系统分为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3类,它们在污水处理中各有千秋。

表面流湿地又叫水面湿地,它与自然湿地最接近。在这个系统中,污水在湿地的表面流动,水位较浅;生长在植物水下部分的茎、杆上的生物膜是去除污水中大部分有机污染物的利器。尽管表面流湿地具有建造工程量少、操作简单等优点,但它的处理效率较低;而且因污水在湿地表面流动,有臭味,夏季容易滋生蚊蝇,占地面积也较大。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由于冬季气候寒冷易发生表面结冰,影响处理效果,故采用的较少。

潜流湿地,因污水从一端水平流过填料床,又被称为水平流湿地系统。在这种湿地系统中,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表层土和填料的截留作用,污水处理能力较高。而且水流在地表以下流动,保温性较好,因此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小,卫生条件也好,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一种湿地处理系统。目前,已被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瑞典等国家广泛使用。但建造工程量大、投资较高,脱磷、除氮的效果不如垂直流人工湿地。

垂直流湿地系统中的水流综合了前面两者的特性,水流在基质床中基本呈由上向下的垂直流。由于污水是从湿地表面纵向流向填料床底部,床体处于不饱和状态,氧可通过大气扩散和植物传输进入人工湿地系统,其硝化能力高于水平流湿地,可用于处理氨氮含量较高的污水。但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就不如水平流人工湿地系统了。因它对基建要求高,控制复杂,夏季滋生蚊蝇,故目前应用得还不是很多。

它们如何排污?

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处理有十分复杂的净化机理,现在仍未能完全研究清楚。一般认为,这些湿地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3种作用,对污水的处理大致要经过沉降和过滤、沉淀吸附和分解、微生物代谢及植物代谢4个步骤。

人工湿地系统成熟后,基质表面和植物根系吸附了大量的微生物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生物膜时,大量的悬浮物被基质和植物根系截留,大肠杆菌和病原体被植物根系分泌物灭活或自然衰败死亡,有机污染物则通过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异化用作被去除。

在湿地床系统中因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释放,使其周围的环境依次呈现好氧、缺氧和厌氧状态,保证了污水中的氮磷不仅能被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成分直接吸收;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及微生物对磷的过量积累作用,达到去除污水中的磷的目的;最后通过湿地床基质的定期更换和栽培植物的收割,最终从系统中去除污染物。

优势背后的问题

尽管目前培育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首先,人工湿地栽种的植物群落是否恰当?这直接关系到污水净化效率和经济效益。而植物群落类型的选取主要应该考虑所在城市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污水中主要的污染物种类。由于城市的处理系统一般都靠近市郊,同时面积较大,因此美化景观也是必须考虑的。

其次,培育人工湿地净化污水工程在运行中,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通过合理的人工调控手段进行有效控制。在人工湿地排水过程中,污水封闭在排水系统的管网中,但是在污水中的污染物发生降解之前会散发出异味。因此,要采用沉沙、好氧曝气等方法来去除,以防止局部的环境污染。

另外,湿地栽培的植物,如芦苇,易受病虫害的影响,还有潜在的火灾威胁。因此,必须建立预警机制及控制系统,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篇7:湿地,自然之肾

在每个摄影家心中,都会有自己最魂牵梦萦的题材,就像是对待自己的爱人一样,悉心相爱、终生相守。对我来说,湿地就是值得我用一生去厮守、去表现的“绝世佳人”。

我用相机记录着湿地,见证着它的美丽与伤痕。

我的影像不仅展示湿地的博大、秀美和神秘,也揭示着它的累累伤口。我的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湿地,爱护湿地。在多年的拍摄生涯中,我曾经多次遇险,也曾经为了制止盗猎者而面对不同的威胁……但本着对湿地的热爱,我一直无怨无悔。

湿地天堂

年少的记忆

我拍摄得最多的湿地,是家乡黑龙江的鹤岗湿地,主要包括萝北县的嘟噜河湿地、苇场湿地,以及伏尔基河畔的新华湿地。大自然赐予的这片珍贵的水域,如同珍珠泛着光彩,为鹤岗这座刚毅的城市增添着柔美。鹤岗湿地生态环境良好,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聚集着大量珍禽候鸟。丹顶鹤与白枕鹤齐飞,白鹭与长天一色,而大雁、苍鹭、鱼鹰、野鸭更是数不胜数。

我从小在湿地边的农村长大,那时的湿地,人们俗称“大草甸子”。春天的湿地景色十分迷人,青草发芽,方圆数里嫩绿色一片,间或把倒影映在水面上,宛如一幅巨大的绿色地毯。我最喜欢的是夏天的湿地,由于野花盛开,引来鸟儿无数,远远望去,密密的草丛中时常能看到一堆堆白花花的鸟蛋,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草丛中捡拾鸟蛋,偶尔还能看到破壳而出的小鸟。每逢大雨过后,这里又有另一番乐趣,我们会带着玻璃瓶来到湿地边,因为雨后的湿地随处都能看到被水冲上来的小鱼儿。我们把这些鱼儿放进玻璃瓶中,再灌进一些水,然后带回家里喂养,充满了无限的快乐。

脑海中浩瀚广袤的湿地既有几分粗犷,也有几分细腻,更有几分神秘。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这里的一棵草、一朵花、一溪水、一只鸟、一片云……总会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想和悸动。因此,长大后恋上摄影的我就把湿地当成了主要的拍摄对象。

湿地上空蓝蓝的天、湿地边娇艳的花朵、水中嬉戏的野鸭、草地上奔跑的马鹿、空中盘旋的丹顶鹤……我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真实的画面,也记录下年少时的回忆。在拍摄湿地的时候,我总是有意无意地将机位降低,这样更接近孩童般的视角。正是因为心中有着这份对湿地浓浓的爱恋,我年复一年地行走在这片伴随我成长的土地上,用手中的相机去记录湿地每一个美丽而动人的瞬间。

湿地历险记

差点死在冰窟中

在我的湿地拍摄中,有许多特别的经历和故事,最让我难忘的是两次湿地历险。

第一次是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带着充气橡皮筏,从阿凌达湖上游前往三道林场沿线拍摄湿地风光。那天早晨我7点就出发了,由于沿途多处水流十分湍急,橡皮筏几次被掀翻,幸好自己会游泳,每一次都十分艰难地把它重新翻过来,然后继续前行,几次折腾之后,体力有些不支。

后来,疲惫的我躺在橡皮筏上顺着河水漂流,不知不觉中居然睡着了。熟睡中,我忽然觉得身上一阵瘙痒,惊醒后睁大眼睛一看,吓了一跳,我的身上爬满毛毛虫……环顾四周,才发现原来岸边是一片树林,难怪会有这么多毛毛虫!壮起胆子,我把毛毛虫一个个揪下来……但是,还没等我完全缓过神,橡皮筏就撞在一棵横拦在河面的枯树上翻了,我再次掉入河中。当我用尽全身力气游到岸边,才发现相机已经严重进水,最让人绝望的是,橡皮筏被撞破了一个口子,无法再继续前行。

我呆呆地瘫坐在地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隐约听见不远处传来几声羊叫,立刻拼尽力气喊救命……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出现了,当他看到狼狈不堪的我时,二话没说就扶着我往家走。到他家后,善良的小伙子用吃剩的鱼汤煮了一碗方便面,还给我换上他父亲的衣服、裤子和鞋。虽然衣服没有纽扣,裤子很肥,鞋也很脏,但我仍然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满足。黄昏的时候,小伙子背着我的摄影包和橡皮筏,带着我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在几十里以外的地方找到了回家的路。

如果用“一波三折”来形容第一次历险,那么第二次历险可谓“惊心动魄”。那是2012年的11月,我在新华湿地拍摄候鸟。当时,湿地的水面刚刚结了不太厚的冰层,为了能抓拍到候鸟最美的姿态,我悄悄趴在冰面上一点点向前爬行,生怕惊动了它们。

当我快要接近鸟群的时候,身下“喀嚓”一声,冰面突然裂开,我一下子掉进了冰窟中。在几乎容不得思考的时间里,我下意识地想到“完了,要死了……”。

还好,水面不是很深,我没有沉下去,可是,想要爬出来却没有那么容易。我一次次用胳膊肘压在冰面上想要支撑着爬出来,可滑滑的冰面总是承受不住压力而破碎。最后,被冻得瑟瑟发抖、衣服已结冰的我在几乎快要绝望、没有一丝力气的时候,终于找到一块相对厚实的冰面支撑着奋力爬了出来。此时,我的胳膊上已经是青一块、紫一块,每动弹一下,冻结的衣服就会发出“咔咔”的声响。我怕自己被冻僵,就跑到附近的一个渔民家求助。善良的渔民老王赶紧给我拿来衣服换上,缓了半天,我才逐渐恢复了正常……

镜头的责任

用心守护“地球之肾”

湿地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特别礼物,不但美丽,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的陆生与水生动植物资源,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我多年的拍摄中,却眼看着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遭到严重的破坏——有的是因为开垦,需要放火焚烧,大火经久不熄,直到青草被连根烧死,湿地成了荒地;有的被私人购买,周边的树木被砍掉;还有的被附近工厂排出的工业废水严重污染,成为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我用唯美的方式拍摄下那些伤痕累累的现实,希望用作品凄美的意境感染更多的人。曾经,一位摄影师和我一同去拍摄一片被毁的湿地,当他看到眼前草枯水干、满目萧索的景象,顿时兴趣索然,甚至连摄影包都没打开就回去了。但我留了下来,拍摄下干涸的河床、颓败的树枝……后来,那位摄影师看到我拍摄的照片,十分吃惊,他无法想象在自己眼里毫无美感的荒地,居然会呈现出如此“另类”的美。

值得一提的还有湿地中的鸟儿们。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鹤岗的湿地聚集着大量珍禽候鸟,著名的苇场湿地就被喻为鹤岗的“扎龙”(扎龙是中国著名的珍贵水禽自然保护区)。这里不仅有白枕鹤、大雁、大白鹭、苍鹭、野鸭等,还生活着美丽的丹顶鹤,设有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地势低洼,泡泽相连,苇草丛生。不过,这个保护区的建立却有着一段辛酸的血泪史。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场农业大开发的热潮波及到了苇场湿地,葱茏茂密的芦苇没能阻止开发者的脚步,隆隆的拖拉机、挖掘机开进了一直沉睡的湿地,受惊的鸟儿发出凄厉的叫声,成群结队地向远方飞去。在我的镜头里,那是让人痛心的画面:一望无际的湿地上,有明水的地方只是星星点点,觅食的大鸟在少得可怜的水面上“挑挑拣拣”……

早年间,湿地茫茫无边的芦苇是苇场人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湿地里的水被排干后,芦苇被开发者烧掉。而令苇场人最不能容忍的,是和他们世代相依为伴的丹顶鹤飞走了。面对这一切,苇场人的心在流泪。

在湿地边长大的乡村教师李启文,是这片土地上著名的护鸟人。他顶着来自各个开发商的巨大压力,向村民们讲述湿地在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李启文的影响下,苇场人行动起来,当时苇场乡包括干部在内的600多人集体“告御状”——联名上书国务院。这一行动终于引起了有关部门对湿地保护的重视,苇场湿地的破坏性开发停止了,并由“开发区”变成了“保护区”。此后,省级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中有了苇场湿地的名字。

除了开发带来的破坏,湿地的鸟类还遭遇到捕猎者的杀害。在我的行摄过程中,只要看到有人捕鸟,我就会上前制止,除了受到过许多白眼嘲讽,也遭遇过捕猎者拳脚暴力的威胁。可我依然认为,护鸟是一种责任,只要见到破坏湿地的行为,必须义无反顾地上前阻止……

上一篇:2008年银行从业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目下一篇:关于农庄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