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设计

2024-05-23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通用6篇)

篇1:城市湿地公园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一)

文章来源:其他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6-1-13 10:01:31 第一章 总 则 1.1 编制依据

1.1.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4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1.5 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1.6 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7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1.8 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2指导思想

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3基本原则

1.3.1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

1.3.2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1.3.3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4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1.4规划目标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 基本概念 2.1 湿地的定义

本导则采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2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3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它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2.4 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3.1.3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3.1.4 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2 合理利用的原则

3.2.1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3.2.1 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2.3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

3.2.4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3.3协调建设原则

3.3.1 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3.3.2 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3.3.3 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

3.3.4 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二)

文章来源:其他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6-1-13 10:02:06 第四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程序 4.1 编制规划设计任务书 4.2 界定规划边界与范围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范围的确定应根据地形地貌、水系、林地等因素综合确定,应尽可能的以水域为核心,将区域内影响湿地生态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各种用地都纳入规划范围,特别是湿地周边的林地、草地、溪流、水体等。

城市湿地公园边界线的确定应以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连通性为原则,应尽量减轻城市建筑、道路等人为因素对湿地的不良影响,提倡在湿地周边增加植被缓冲地带,为更多的生物提供生息的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一般不应小于20公顷。

4.3 基础资料调研与分析

基础资料调研在一般性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调研内容的基础上,应着重于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水资源总量、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状况,城市经济与人口发展、土地利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社会状况,以及湿地的演替、水体水质、污染物来源等环境状况方面。

4.4 规划论证

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组织风景园林、生态、湿地、生物等方面的专家针对进行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审论证工作。

4.5 设计程序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工作,应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5.1 方案设计

4.5.2 初步设计

4.5.3 施工图设计

第五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内容

5.1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公园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干扰、甚至破坏的城市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

5.2 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城市湿地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5.2.1 重点保护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可以针对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及原产地应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5.2.2 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工作。

5.2.3 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以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应加强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5.2.4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尽量减少对湿地整体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第六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成果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成果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6.1 城市湿地公园及其影响区域的基础资料汇编;

6.2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说明书;

6.3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图纸;

6.4 相关影响分析与规划专题报告。

篇2:城市湿地公园设计

关于印发《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

建城[2005]97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园林(绿化)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解放军总后勤部营房部:

为指导各地做好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工作,我部制定了《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工作中遵照执行。执行中的问题,请及时告我部城市建设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编辑本段]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城市湿地,规范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特制定本导则。

[编辑本段] 第一章 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4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1.5 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1.6 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7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1.8 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2 指导思想

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基本原则

1.3.1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

1.3.2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1.3.3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4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1.4 规划目标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编辑本段] 第二章 基本概念

2.1 湿地的定义

本导则采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2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3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它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2.4 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编辑本段] 第三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3.1.3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3.1.4 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2 合理利用的原则

3.2.1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3.2.1 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2.3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

3.2.4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3.3 协调建设原则

3.3.1 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3.3.2 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3.3.3 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

3.3.4 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编辑本段] 第四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程序

4.1 编制规划设计任务书

4.2 界定规划边界与范围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范围的确定应根据地形地貌、水系、林地等因素综合确定,应尽可能的以水域为核心,将区域内影响湿地生态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各种用地都纳入规划范围,特别是湿地周边的林地、草地、溪流、水体等。

城市湿地公园边界线的确定应以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连通性为原则,应尽量减轻城市建筑、道路等人为因素对湿地的不良影响,提倡在湿地周边增加植被缓冲地带,为更多的生物提供生息的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一般不应小于20公顷。

4.3 基础资料调研与分析

基础资料调研在一般性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调研内容的基础上,应着重于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水资源总量、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状况,城市经济与人口发展、土地利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社会状况,以及湿地的演替、水体水质、污染物来源等环境状况方面。

4.4 规划论证

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组织风景园林、生态、湿地、生物等方面的专家针对进行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审论证工作。

4.5 设计程序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工作,应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5.1 方案设计

4.5.2 初步设计

4.5.3 施工图设计

[编辑本段] 第五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内容

5.1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公园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干扰、甚至破坏的城市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

5.2 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城市湿地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5.2.1 重点保护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可以针对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及原产地应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5.2.2 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工作。

5.2.3 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以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应加强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5.2.4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尽量减少对湿地整体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编辑本段] 第六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成果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成果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6.1 城市湿地公园及其影响区域的基础资料汇编;

6.2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说明书;

6.3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图纸;

篇3:城市湿地公园设计

当前国际上对湿地的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静止或流动, 淡水、半咸水、咸水体,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的和理论

其目的在于了解湿地的种植方法, 恢复原有的湿地特性, 改良湿地植物的生存环境, 从而保护和恢复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通过湿地植物景观设计, 为游客提供优美宜人的休憩环境, 让居民在都市生活中, 也可以身处大自然体会野外之美。其理论有:生态设计理论、湿地生态恢复、生态位理论、园林美学理论等。

3湿地公园植物的种植设计

湿地植物具有净化水体质量、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改善大自然环境、改良土壤质量、调节生态系统平衡、景观美化、调节水分、保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特别是保护生态区域原有湿地植物和恢复已经遭受破坏植物的生态结构, 是非常有必要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均可用于水面绿化, 这些植物应具有便于管理、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等特点, 湿地植物应该根据湿地植物种类的习性进行种植。其管理的方法有除草、定期追肥、水位的调节和换水、及时分株、疏除、防治病虫害、防风防冻等方法。

4案例分析——以苏州菱湖渚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4.1 区位与定位

菱湖渚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 地势东高西低, 整体向太湖倾斜, 除天后宫两侧地形较陡外, 其余地区地形相对平坦, 坡向:北侧以西北和北向为主, 南侧以西南和西向为主。气候:菱湖渚地处中亚热带边缘, 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明显、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临湖镇历年平均气温为16℃, 1 月最冷, 平均气温3.3℃, 7 月最热, 平均气温28.5℃。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1150mm, 降水集中在4~9 月。公园定位以打造太湖自然生境的景观为目标, 呈现出大自然与人工交融的美丽肌理, 人与自然、动植物和谐的生态环境。

4.2 植物造景

4.2.1 入口广场种植区。位于入口广场区域, 承载举办园博会开幕式的功能, 种植设计满足观众观赏的功能需求和景观需求, 采用乔草的植物群落结构, 片植山桃、山杏, 形成满树繁花的景观, 林下片植耐阴春花地被。小广场上, 上层乔木选择枝高冠大的枫香, 形成通透的视线通道;下层地被为缀花草坪。植物景观季相:春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山桃、山杏;灌木植物:春鹃;地被植物:葡萄风信子、诸葛菜、郁金香。

4.2.2 湿地净化种植区。该区利用梯田湿地净化场地雨污水, 通过水位设计, 形成丰富水深变化的湿地环境, 浅滩区以再力花、芦苇等挺水植物群落为主, 深水区构建挺水、浮水、沉水多层次水生植物群落, 发挥不同类型植物的净化功能。上层乔木选择喜水湿树种和开花树种, 营造混交林群落, 形成丰富多彩的湿地花田, 形成色彩缤纷的夏季景观。植物景观季相:夏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乌桕、广玉兰;地被植物:蜀葵、紫娇花;湿生植物:芦苇、荷花、再力花。

4.2.3 滨湖景观种植带。该区域位于场地与太湖的交接处, 采用减法方式, 在现状芦苇荡中开辟景观水面, 种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 营造池杉树岛, 丰富植物多样性, 营造涉禽、水禽的栖息环境, 丰富生物多样性。堤岸栽植柳树, 形成芦荻飞絮景观。植物景观季相:秋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垂柳、池杉;水生植物:芦苇、香蒲、翠芦莉。

4.2.4 台地种植区。根据场地土方平衡的原则, 形成了高低不等的台地, 在坡地片植当地经济植物———茶, 形成坡地茶田, 台地顶部种植分枝点高的耐旱乔木———意大利杨, 营造恬静的林下活动空间。植物景观季相:冬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意大利杨;灌木植物:茶。

4.2.5 植被恢复区。该区域现状植被长势良好, 种植设计以“绿”作为设计元素, 保留长势良好的雪松、香樟等现状植被, 并增植枇杷、香樟、桂花等常绿乔木和冬季开花灌木, 维持公园在冬季的景观效果。植物景观季相:冬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香樟、桂花;灌木植物:梅花、结香。

5小结

遵循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功能性原则, 结合场地设计, 根据湿地净化过程对污染物的处理要求和不同光照条件, 选择相适应的乡土植物种类, 营造多样的植物生境, 丰富场地生物多样性, 实现场地的低维护。

摘要:一个环境优美的城市湿地公园, 对居民生存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 其中景观湿地植物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 对于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植物设计的研究势在必行。

篇4: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浅析

梳理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及景观美学、休闲娱乐、康体健身、自然教育、民俗体验价值的内容。以伦敦湿地中心、香港城市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为案例,分析城市湿地公园在基础构成要素不同的背景下确立自身的规划设计和理念、开发模式、游憩产品策划。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开发模式;规划设计

游憩价值是指由游憩资源提供的,集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构成要素是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以此开发利用的游憩价值包括景观美学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康体健身价值、生态教育价值。纵观国外的研究进程可以看出,在理论方面,对游憩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方法,如首先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被广泛应用于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中。在此,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为我国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开发提供借鉴。

一、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分析

(一)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是城市湿地公园藉以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也是确保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具体地说,城市湿地公园游憩功能地发挥受到景观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的影响。

(二)游憩价值的内容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构成要素是湿地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以此可开发利用的游憩价值包括景观美学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康体健身价值、自然教育价值、民俗体验价值。

1.景观美学价值湿地景观的美学价值是基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及生境性。

2. 休闲娱乐价值城市湿地公园的岸段往往被辟为城市景观地带,绿化较好,并建有休闲小木屋、小竹客,城市居民可以在此品茗、聊天、观看湿地风光。有些地方还为游客提供船里娱乐,沿途欣赏水鸟、水景、岸景等。

3. 康体健身价值城市湿地公园一般来说是城市中自然环境受人干预最轻的区域。不仅是城市中环境和小气候最好的区域,同时也是空间较广阔的区域,是城市居民和旅游者回归自然的良好场所。无论是在湿地公园中散步、骑车、划船和其他健身活动一般都能得到比城市其他空间更佳的健身效果。

二、国内案例———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1. 西溪模式西溪模式可概括为:根据国家的湿地公园试点要求,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全面加强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积极进行生态系统保护、园区环境修复、法规条例制定等。

2.西溪规划西溪湿地规划统筹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决定了湿地公园的保护规划是一个特殊的规划体系,是一种区域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划体系。

3.游憩产品和项目的策划西溪湿地游憩产品和项目的策划主要考虑3方面的因素:(1)基于湿地自然生态,充分体现湿地特点。主要项目有陆地和水上湿地自然观光、观鸟、观鱼、观虫等,利用湿地进行自然知识和生态知识的教育,建造了中国湿地博物馆;(2)选择性保留原有民居,西溪湿地是将农居建筑分为搬迁型、控制型和聚居型3种类型来处理,尊重和挖掘民俗。民俗旅游项目包括农居、农具参观,每年开展的柿子节、龙舟节等;(3)放在杭州市城市公园体系中来策划、设计游憩产品,深受杭州市民和外地旅游者的喜爱。西溪湿地通过差异化来实现与城市其他 旅游区的一体化,已经形成西湖、西溪湿地、西冷印社杭州“三西”品牌。

三、经验与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湿地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获得一些启示:

1.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采取前瞻性的规划理念及科学的规划措施,对城市中的湿地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让湿地保护做到有法可依。而不因为城中土地巨大的商业价值而挪作商业开发。

2.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政府应将湿地公园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考虑其基本建设与管理资金。在湿地公园内适当开发旅游项目,并采用多渠道,多元化投资策略。鼓励相关非政府组织参与管理,开展定期的生态效益评价,建立湿地公园评价体系,确保维护湿地公园的生态特征。

3.由政府引导寻求科研、规划、开发商、民众多方合作,合力促进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在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兼顾经济利益、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实现“以地养地”的经济平衡。

4.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者要尊重湿地原有生态环境和地方乡土文化,做到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5.湿地游憩产品的开发要依据湿地所处的立地条件和在城市整个游憩体系来规划、设计,这样既保留了湿地的自然性特点,又能形成差异化的游憩产品,完善城市游憩体系结构,最大程度实现湿地的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林爱瑜.杭州城市湿地游憩价值评价研究———以西湖和西溪湿地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8

[2]游憩需求视野下的中国城市游憩发展对策研究———基于中美城市游憩发展的比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李杨帆,刘青松.湿地与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4]汤蕾,赵冰梅,许东等.国外湿地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01)

[5]卜菁华,王洋.伦敦湿地公园运作模式与设计概念[J].华中建筑,2005(02)

篇5:江苏五大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江苏五大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A-A+2012年11月26日08:05中国旅游网

导语:江苏省湿地总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约占省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可划分为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5个类型。我省共有国家城市湿地公园5处,南京市绿水湾湿地公园、常熟市沙家浜湿地公园、无锡市长广溪湿地公园、常熟市尚湖湿地公园、昆山市城市生态园。

绿水湾湿地公园

1.南京市绿水湾湿地公园

绿水湾湿地公园工程位于南京长江三桥东侧,紧靠三桥园区,占地约15平方公里。绿水湾公园被长江大堤分为两部分,堤内地势平坦,地势平坦,有大量滩涂、芦苇,以及枣园、果园,原始生态保持良好。目前稻田菜地、藕塘鱼池随处可见;堤外则呈现出典型的湿地特征。据悉,绿水湾的植被以野生草本为主,还有众多的鸟类、昆虫及鱼类。站在大堤上,东望长江茫茫苍苍,西瞰田野阡陌纵横。清晨时可欣赏太阳从主城上空升起的绮丽景象,黄昏时则可领略“苍山如海、残阳如画”的意境。

游客到绿水湾湿地公园来游玩,交通也很方便。外围有长江三桥、绕城公路和过江隧道等与主城相联系的道路,另外,还有薛塘路、绿水湾南路、团结路和城南河路4条城市主干道。为了保证生态环境,湿地公园内部以专用车为主,截流外来车辆和私家车进入,推行环保的交通方式。

绿水湾地区以湿地地貌为主。包括两大类湿地:淡水湿地中的河流、沼泽湿地以及人工湿地的淡水养殖,农用湿地、蓄水区。

该地区处于亚热带北源,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存在多种湿地类型,对各种动物生长极为有利,大片水生树林、芦苇、多种鸟类等乡土水生、湿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植物包括人工培育植物和乡土野生植物。人工培育的有水稻、大豆、玉米、莲藕、茭白及多种蔬菜瓜果农作物,桑、柳、杨、柿等乔木。野生的有水花生、芦蒿、水烛、菱角、苍耳等草本植物,构树、乌桕、山槐等乔木。动物资源中较多的是各种昆虫、鸟类以及养殖的鱼、蟹,昆虫主要有瓢虫、蚱蜢、蝴蝶、蜻蜓等常见种,鸟类有鹭科、鸭科斑鸠、棕背伯劳等。

绿水湾隶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自然地理地区,地处长江之滨,由长江泥沙淤积形成,地质上主要是河漫滩沉积物,土质松软肥沃。绿水湾下游接纳城南河入江,局部受其水影响,规划范围内水域和沼泽分布广泛,在夏季来水期水面占总面积近70%。绿水湾地区被长江大堤分为两部分。堤内地势平坦,堤内水系渠塘相通,水位通常维持在5至6米,占地22500亩(含滨江大道一段)。以稻、田菜地为主,多藕塘鱼池,地坪称高多在6至7米之间。大堤外又主要分为三部分,即大堤与外堤围合的环境、绿水湾水域、东侧的江洲。

绿水湾长江大堤地势高视线好,东望长江茫茫苍苍,西瞰田野阡陌纵横。清晨时可以欣赏太阳从南京城市中升起的绮丽景象,黄昏时可以领略“苍山如海、残阳如画”的意境。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

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

2.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

沙家浜位于太湖湖网地区,河湖相连,河网稠密,是典型的湿地环境。沙家浜生态湿地公园始建于1999年,初期占地500亩。近年来,沙家浜风景区搬迁工业企业,扩种芦苇,引进不同的古树名木以及陆水生湿地植物,增加城市“绿肺”功能,现已扩大到266.7公顷。沙家浜利用优越的湿地资源,精心规划巧布局,建成了沙家浜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公园内河网纵横,四通八达。生物种类繁多,除了主要植物芦苇以外,有植物种类约300种,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动物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园内68种鸟类、数万只白鹭、灰鹭、野鸭来此觅食,在此栖息,形成一派自然纯朴别具特色的水乡田园风光。同时,沙家浜镇还是红色旅游精品线和经典景区以及传统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生态公园独特的自然生态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去年,公园接待游客就达75万多人次。

据沙家浜镇党委书记朱亚辉介绍,在沙家浜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获批的同时,沙家浜正在进行东扩千亩芦苇生态湿地工程,该工程将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原生态、纯绿色”为主旨,建成密集种植隔离区、生态鸟岛观赏区、田园风光游览区、休闲垂钓区、野营区等功能区域,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使公园内部景点和游览系统的设计更加符合生态原则。

工程完工以后,沙家浜城市湿地公园面积将达到4000亩,景观质量将进一步优化,城市之“肾”的净化作用将更加明显,为常熟城市居民和来自海内外的游客提供一个更为绿色惬意的生态休闲空间。

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

3.无锡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

长广溪湿地公园位于蠡湖西南岸石塘桥堍,是连接蠡湖和太湖的生态廊道,总长十公里,占地约二百六十公顷,其中水面约八十公顷。它西依军嶂山,东邻大学城,北连蠡湖,南靠太湖,依山傍湖,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非常优越。2005年5月建设部将其列入第二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名录,是全国十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之一。

建设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旨在恢复与重建长广溪周边湿生植被带,带动以长广溪为轴的水系整理,形成由蠡湖至太湖蜿蜒曲折的“溪阔水长”水系结构,恢复其对无锡入湖径流的净化作用,发挥其作为入湖的重要前置水道水域的生态战略价值。06年建成开放的介于石塘桥至长广溪桥300米段,是拟建的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试验段,该段除以湿地为灵魂的环境公园外,还将建有湿地解说中心,展示湿地常识、全国首批十大城市湿地公园。

被列入全国国家湿地公园之一的无锡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正式开工建设,湿地公园建成后将成为开放式的生态景区。

据了解,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长10公里的长广溪两侧,具有典型的环太湖地区生态系统和湿地景观。

湿地公园是一座集生态、休闲、科普、人文为一体的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该公园充分利用生态净水系统改善水质,溪边湖畔浅水植物挺立,湿地内草木葱绿,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湿地公园内石塘廊桥,是东蠡湖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是目前全市最长的、反映蠡湖历史文化的、具有江南特色的廊桥。园内还有湿地科普馆、湿地教育展示中心、雕塑园、露天舞台、儿童乐园等科普教育、服务配套设施,使游人在生态湿地休闲自娱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和便利的服务。

尚湖湿地公园

4.尚湖湿地公园

尚湖湿地公园总面积2300公顷,核心区现有水域面积800公顷,绿地覆盖率超过90%。湖面水平如镜,山水交相辉映。荷香洲公园、湿地森林公园、山水文化园。一年四季有近百种数万禽鸟在这里栖息繁衍。这片湿地对涵养城市水源、维持区域水平衡、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太湖风景游览区的重要旅游胜地。

荷香洲为尚湖中最大洲岛,以湖光山色为背景,注重植物景观和古建筑的融合。洲内有山水人文馆,馆内陈列有尚湖出土距今约4500年历史的良渚文化晚期遗址器物,有尚湖历代名人介绍。四景园、博雅奇石堂、流香馆、湖桥串月等景点匠心独具。洲内池塘广植菱荷,每到花开,荷香飘逸,采菱时节,菱荷滴翠。同时洲内还辟有拓展基地和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

牡丹园“谷雨三朝看牡丹”,尚湖牡丹园是江南最大的牡丹园,占地两万平方米,拥有八大色系,20000多株各类精品牡丹。每年三、四月间举办尚湖牡丹花会,并于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四川彭州共同创立了“中国牡丹行”旅游合作品牌。一年一度的尚湖牡丹花会迄今已举办十八届,是常熟市四大旅游节庆活动之一,也是苏州市最佳旅游节庆活动。“春天看牡丹,相约尚湖来”已成为江南新民俗。

钓鱼渚上碧草、净水连着远处黛山,鸟语林中万鸟云集,或觅食或嬉戏或闲庭信步,让人倍感“白鹭知我忘机久,几度相逢自不惊”的尚湖美景。同时钓鱼渚上建有水上高尔夫球场,形成以休闲为主而又不失江南田园风光的体育休闲旅游之地。水上森林环湖绿树成林,万木葱郁,绿化覆盖率达92%。千亩湿地,遍布池杉、芦苇、蒲草,形成水上森林的独特湿地景观,良好的生态成为鸟禽的天堂,目前水上森林中有各类鸟禽90余种,其中不乏白鹳、中华沙秋鸭、鸳鸯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尚湖十景:尚湖烟雨、弦歌渔乐、拂水揽月、太公问钓、云崖飞瀑、双亭遗踪、画舸晴波、天香竞艳、风荷流香、湿地问莺。昆山城市生态森林公园

5.昆山城市生态森林公园

篇6:城市湿地公园设计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障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办发[2004]5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下称湿地公园),是指经国家建设部批准,已纳入长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位于长治市区西北三河一湖交汇处,具有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功能的天然湿地公园。其范围是沿漳泽湖周边903.5米高程线(漳泽水库库区用地界线)外延100米,特殊地段外延300-500米;湖东马庄沟东至长北干线,湖南浊漳河下游南至上秦段,湖西绛河下游西至太长高速路段,北至漳泽湖大坝,保护管理面积约45.86平方公里。

第三条 在湿地公园规划控制范围内从事与湿地保护及利用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工作应当纳入长治市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遵循“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以及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

第五条 长治市园林局为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行政主管部

门,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处具体负责湿地公园的管理、保护与利用工作。

第六条 市环境保护、规划、水务、国土资源、农业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湿地环境的监测,做好湿地公园的相关保护管理工作。

第七条 湿地公园管理处应当积极开展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及其利用技术推广体系和湿地资源监测体系,推动湿地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开展。

第八条 湿地公园管理处应当加强对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从事与湿地保护相关的科研、教育、宣传等活动,对在湿地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与奖励。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和湿地资源的义务,有权对破坏湿地生态环境和湿地资源的行为进行制止和举报。

第二章 湿地公园的保护

第十条 湿地公园应当编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并将其纳入长治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长治市相关产业规划应与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相协调,体现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第十一条 湿地公园应当定期向市人民政府报告湿地保护和利用情况,同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 湿地公园应当采取科学措施,对退化的湿地进行恢复改造。鼓励和支持自愿从事湿地恢复改造的活动。

第十三条 禁止捕杀候鸟。在候鸟越冬、越夏期,不得在候鸟主要栖息地进行捕鱼、捡拾鸟蛋等危及候鸟生存、繁衍的活动。候鸟主要栖息地和越冬、越夏期的起止日期,由湿地公园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后报市人民政府公告。

第十四条 湿地公园的主要保护内容:

(一)水体保护。防止水体高度富营养化;防止人为阻断水体间的联系,阻断动物洄游路线;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指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动物的繁殖地、停歇地、栖息地,植物物种及其生长环境等;

(三)土地资源保护。湿地范围内的土地资源利用要严格按照规划审批,严禁出租、转让及过度开发;

(四)湿地地形地貌保护。严禁任何人随意改变湿地地形地貌,因科研等活动确需改变的,由市政府批准,但事后要及时恢复;

(五)文化遗存保护。主要指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和反映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渔业文化等。

第十五条 湿地公园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协调规划、国土资源、水务等部门根据湿地管理区的标准和要求,标明界区,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设立公园界碑、标牌。

第十六条 湿地公园划分为重点保护区和保护缓冲区。

(一)重点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经营性设施;

(二)保护缓冲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和景观的生产

经营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污染排放标准。已建成的设施,其污染排放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第十七条 湿地公园保护区内严禁从事下列行为:

(一)擅自设立开发区、度假区,出让、出租和转让湿地资源;

(二)围湖造田、开荒取土、挖塘养鱼、破坏泥炭层等改变地貌景观的活动;

(三)猎捕野生动物和任意捕捞鱼类资源;

(四)直接或间接破坏湿地植被;

(五)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第十八条 湿地公园内及周边区域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第十九条 湿地公园应当建立健全珍稀野生动物救护机制,及时受理有关救护报告,对受伤、搁浅或者被困的珍稀野生动物采取紧急救护措施。

第二十条 湿地公园内的重要景物、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实行挂牌保护制度。

第三章 湿地公园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 湿地公园应当履行如下职责:

(一)依据与湿地公园保护相关的国家法律、技术规范和标准制定管理制度,依法实施管理;

(二)做好湿地公园及周边区域资源现状的普查、评价和科学规

划工作;

(三)定期开展湿地资源的调查和环境监测工作,掌握开发利用活动对湿地的影响以及动态变化趋势,并按规定向国家建设部报送调查和监测报告;

(四)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湿地保护资金,用于湿地公园的保护、修复、建设和管理。湿地保护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挪用;

(五)建立湿地资源档案管理制度,负责保管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中获得的各项成果、数据和资料,并为有特殊保护价值的生物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登记造册,同时形成图片或影像资料,无条件保护,严禁破坏;

(六)保护湿地水资源,对因水资源缺乏导致功能退化的天然湿地,应当通过调水等措施补水,维护湿地生态功能。

第二十二条 因科学研究需要进入湿地公园重点保护区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等活动的,应当事先向湿地公园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湿地公园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 在湿地公园保护缓冲区开设参观、旅游项目的,应当与湿地保护相协调,符合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要求,由湿地公园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经长治市人民政府批准。禁止在湿地公园保护缓冲区开设不利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参观、旅游项目。

第二十四条 在湿地公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损害或者为了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湿地公园可以对园内的部分区域采取封区措施。对被封锁的区域,除科研人员和必需进入的相关管理

人员外,其他任何人员禁止入内。

第二十五条 湿地保护区内禁止人口定居,原有居民由其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限期迁出并妥善安置,并停止一切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六条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湿地排放废水和倾倒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造成湿地环境污染的,应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依法采取治理措施。禁止在公园内使用农用薄膜、农药容器、渔网等不可降解或者难以腐烂的废弃物,因科研教学确需使用的,要及时回收。

第二十七条 因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湿地公园环境污染或者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及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发布相关信息,并向公园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四章 湿地公园的利用

第二十八条 开发利用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应当遵循 “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并按照湿地保护规划进行,不得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不得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生长环境。

第二十九条 对涉及湿地的各类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按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价书,进行严格评审、论证。

第三十条 湿地公园内禁止引进外来动物和草本植物。因湿地生态保护需要确需引进外来木本植物的,要严格控制,做好评审,充分

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并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进行试验,进行动态监测,发现其有害的,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危害。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在湿地公园内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一)擅自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和景观的生产经营设施或已建成项目的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

(二)擅自从事围湖造田、开荒取土、开垦占用、挖沟、筑坝等随意改变湿地用途的;

(三)任意排放废弃物或超过排放标准,或机动船舶不符合行驶规定的;

(四)任意使用农药,导致湿地环境污染,损害湿地生物多样性的;

(五)猎捕野生动物、任意进行捕捞和在水面设置障碍物,或破坏湿地植被以及在植被恢复区和栽培区擅自种植的;

(六)私自挖掘、破坏、盗窃、非法买卖重要景物、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的;

(七)在候鸟主要繁殖、栖息的地区捡拾鸟卵的;

(八)擅自移动或者破坏湿地公园界标及其他设施的;

(九)破坏鱼类等水生生物洄游通道和野生动物的重要繁殖区及其栖息地的;

(十)擅自引入生物新品种的;

(十一)未经批准进入湿地或者在湿地内不服从管理机构管理的;

(十二)违反规定在湿地内割芦苇、割草、采药等造成野生植物物种再生能力的损害,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的;

(十三)非法排放湿地水资源的;

(十四)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湿地公园重大污染或者发生破坏事件,致使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伤亡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当事人妨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给予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市园林、规划、水务、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湿地保护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上一篇:初三作文校园下一篇: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