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系统

2024-05-03

湿地生态系统(共6篇)

篇1:湿地生态系统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林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与发展

姓 名:周权

准考证号:110114100311 主考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考核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前言..............................................................................................................................................2 2我国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2

2.1滨海湿地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2 2.2 我国在湿地保护方面的责任落实....................................................................................3 2.3 我国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实施案例....................................................................................4 2.4 国家相关部门形成有效的森林资源管理机构................................................................5 3 我国森林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6

3.1 湿地严重萎缩....................................................................................................................6 3.2 湿地严重破碎化................................................................................................................6 3.3 湿地功能严重退化............................................................................................................7 3.4湿地物种减少.....................................................................................................................7 3.5湿地保护面积偏低.............................................................................................................7 3.6湿地保护法律缺失.............................................................................................................7 3.7湿地保护认识不足.............................................................................................................8 4全面提升湿地保护能力和水平以................................................................................................8

4.1努力实现我国湿地保护的战略目标.................................................................................8 4.2完善湿地保护空间规划....................................................................................................8 4.3严守湿地红线....................................................................................................................8 4.4健全湿地保护制度............................................................................................................9 4.5实施湿地恢复工程............................................................................................................9 4.6 强化湿地管理...................................................................................................................9 4.7 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和保护...........................................................................................9 5结论.............................................................................................................................................10

参考文献:.............................................................................................................................12 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发展

摘 要: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是建设生态中国,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建设生态中国,主要载体是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重要任务是调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式,基本措施是恢复、保护生态系统和调整产业结构,远景目标是实现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森林和湿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保护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和群落,并通过关键物种和生态系统保护,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关键词:生态、载体、物种、生态系统、发展、和谐、森林和湿地 前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由此可见,湿地的生态功能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和保障,鉴于之前的粗放式经济发张对对整个自然生态造成了恶性影响,如今转变了经济增长模式,更进一步的要求经济增长必须符合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以及保证生态系统对各类排放物的自我净化能力,所以对于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发展是刻不容缓,只有经济社会的发展顺应生态系统的规律,我们才能取得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活环境双赢的成果,森林和湿地丰富的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对于森林和湿地的保护和发展对于传承着人类文明,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是举足轻重。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很多专家学者都对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进行过深入研究和实地论证,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当前此领域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生态安全保障作用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还有差距,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主要是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较低;二是林业生态建设缺乏长效机制,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重点工程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地方上配套资金严重缺乏;三是保护与利用的矛盾突出,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意识不强,林业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利用率不高。

2我国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

2.1滨海湿地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1992年中国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湿地”一词在我国逐渐被广泛应用。当前世界上对湿地的定义与概念尚未统一,初步统计,湿地定义有近60种,其中《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 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因此,根据公约的湿地定义,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河流、湖泊、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都属于湿地范畴。

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为人类提供了丰富且必需的服务。随着人们对湿地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类对湿地的需求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已由单一资源的需求向多资源需求转变。《湿地公约》已从1971签订之初的以保护水禽栖息地为目标发展到现在的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发挥其服务功能、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转变。由全球95个国家1360名专家于2005年共同完成的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详细列出了滨海湿地和内陆湿地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等各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当前,由于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淡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等威胁,湿地具有的供给淡水资源、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缓解和预防自然灾害、减贫致富方面的作用与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种对湿地认识和需求的变化影响着各国对湿地保护采取不同的战略与政策

“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项目”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项目报告指出,中国濒危沿海湿地持续退化,建议制定政策加强保护和恢复这些重要生态系统。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彭有冬出席会议并致辞,保尔森基金会主席亨利·保尔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出席会议。

专家指出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滨海湿地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湿地类型,目前全国共有滨海湿地579.59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1%。近年来,中国在滨海地区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全面开展了沿海退化湿地生态恢复、保护管理能力建设、生态监测与评估等活动,调动各级政府和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构建了滨海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立了32个滨海类型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对恢复红树林湿地、河口湿地和其他退化湿地起到了重要作用。滨海湿地提供的众多生态系统服务,已成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态保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的滨海湿地生态状况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工业和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滩涂围垦和填海、海产养殖与环境污染等,滨海湿地受到严重威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快速退化,迁徙候鸟的数量与种类也逐渐下降。

2.2 我国在湿地保护方面的责任落实

相关专家指出,由中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保尔森基金会、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实施的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项目,借鉴了美国在湿地保护管理、退化湿地修复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模式,为解决中国滨海湿地面 临的系列生态问题,开展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项目在滨海湿地保护法治建设、工程规划、科技支撑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在沿海成功建立了中国湿地保护网络,搭建了由政府、自然保护区、环保组织、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对推动中国湿地保护管理事业发展、保护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当前,国家林业局正在组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力争在湿地产权确权、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以及分级行使全民所有湿地管理清单、全面保护湿地等重大制度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希望相关专家、机构和社会各界继续关心、关注我国湿地保护与恢复事业,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滨海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4年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美国保尔森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签署了三方合作协议,共同启动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项目,项目由老牛基金会资助,保尔森基金会组织实施。经过20个月的调查研究,项目形成多项结论与建议,供决策部门、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参考。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名誉会长乌云其木格赴江苏、浙江两省对湿地保护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龙,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凤学,国家森防指副总指挥、中国湿地保护协会会长孙扎根分别陪同考察。

乌云其木格一行实地考察了江苏太湖三山岛、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和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浙江长兴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听取了有关单位开展湿地保护、林业生态建设经验做法的汇报,并对做好今后湿地保护工作提出了工作建议。

乌云其木格充分肯定了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效,强调要加快推进国家层面湿地立法,抓好各地湿地立法执法工作;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湿地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加强资金监管力度,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要抓好湿地研究工作,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科学开展湿地治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立科学的湿地恢复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大力宣传湿地保护工作,围绕实现“到2020年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的建设目标,向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调动各方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湿地保护氛围。

2.3 我国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实施案例

我国建立了森林资源定期清查制度,每5年完成一轮全国清查工作。2014年是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第1年,完成了吉林、上海、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和陕西7省(市)森林资源清查工作。清查结果显示,7省(市)森林资源总体上呈现出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继续增加、森林质量和结构有所改善的良好状态。7省(市)森林资源清查主要结果如下:

吉林省:森林面积7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1.49%,提高(与第八次全国森 林资源清查相比,下同)1.11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105368万立方米,森林蓄积101296万立方米,增加9038万立方米。天然林面积609万公顷,天然林蓄积89574万立方米;人工林面积17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1722万立方米。

上海市:森林面积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4.04%,提高1.46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664万立方米,森林蓄积450万立方米,增加264万立方米。上海市的森林均属于人工林。

浙江省:森林面积60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9.43%,提高0.36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31385万立方米,森林蓄积28115万立方米,增加6435万立方米。天然林面积360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9773万立方米;人工林面积245万公顷,人工林蓄积8342万立方米。

安徽省:森林面积39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8.65%,提高1.12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26145万立方米,森林蓄积22187万立方米,增加4112万立方米。天然林面积163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0500万立方米;人工林面积233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1687万立方米。

湖北省:森林面积7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9.61%,提高1.21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39580万立方米,森林蓄积36508万立方米,增加7855万立方米。天然林面积486万公顷,天然林蓄积28671万立方米;人工林面积197万公顷,人工林蓄积7837万立方米。

湖南省:森林面积10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9.69%,提高1.92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46141万立方米,森林蓄积40716万立方米,增加7616万立方米。天然林面积500万公顷,天然林蓄积22651万立方米;人工林面积502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8065万立方米。

陕西省:森林面积88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3.06%,提高1.64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51023万立方米,森林蓄积47867万立方米,增加8274万立方米。天然林面积562万公顷,天然林蓄积43454万立方米;人工林面积247万公顷,人工林蓄积4413万立方米。

2.4 国家相关部门形成有效的森林资源管理机构

林业应该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有所作为;应该成为弘扬生态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应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有充分发展, 为实现生

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做出贡献。为此, 建设生态湖南, 必需围绕生态湖南的建设目标, 坚持“ 严格保护,积极发展, 科学经营, 持续利用”的方针, 认真做好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科学经营和利用工作, 逐步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一是要突出重点,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扩大森林 面积, 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的规模效益。针对我省目前原生性天然林和湿地保存面积较少、生态系统破碎、生境片段化严重的情况, 要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加大退耕还林的力度, 形成生态系统的规模效益。二是要积极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项目, 改善现有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质量, 构筑生态安全框架。要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 探索生态公益林科学管理的新模式。在发挥防护林作用的同时, 注重生态系统恢复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使之成为我省水土保持和物种保护的有效措施之一。三是要重点建设一批自然保护区和实施物种保护工程, 守住全省生态安全底线, 保存区域物种多样性和本底资源。要对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按保护对象、流域、山脉和生态系统特点等进行整合, 提高整体保护的效果和发挥规模效益。要加大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 提高保护管理的能力。要实行规范化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提升综合效益。四是要强化湿地的保护与恢复, 整体推进生态建设工作。要积极贯彻落实《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 抓住机遇, 重点规划和实施一批国家重点湿地保护工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探索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机制。我国森林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

3.1 湿地严重萎缩

历史上,我国湿地资源十分丰富,“八百里洞庭”等湿地盛景在史书上多有记载,但现在大多已经风光不再。洞庭湖面积曾达6000平方公里,现在只有2800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又减少了477个,“千湖之省”正在消失。据统计,过去60多年,我国滨海湿地累计丧失119万公顷,占全国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湖泊消失了1000多个。1990年到2000年,全国湿地减少500多万公顷,近10年又减少近340万公顷。黑龙江三江平原的自然湿地由解放初的500万公顷减少到91万公顷,减少了约82%。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显示,全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约5万多条减少到现在的约2.3万条,减少了一半以上。北京市的永定河,已经断流30多年,早就失去了饮用水源地的功能,目前每年还要人工补充1.3亿立方米水,让北京段恢复流水。有的专家说,如果永定河不断流、不污染,也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不需要了。

3.2 湿地严重破碎化

大规模的无序开发建设,造成湿地破碎化,许多湿地成为生态“孤岛”,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湿地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能力明显下降。长江中下游原 有100多个通江湖泊,现在只剩下洞庭湖、鄱阳湖2个,导致河流、湖泊的防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多次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若尔盖湿地是黄河重要的补水区,黄河在枯水期流经该区域后,流量增加近40%。自20世纪60年代起,为扩大草场面积,当地对泥炭沼泽进行了大规模开沟排水,仅若尔盖县就有约10万公顷的沼泽地被排干水分,造成湿地碎片化,甚至严重沙化,降低了湿地涵养水源的功能,成为黄河水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3.3 湿地功能严重退化

根据《201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十大流域中,黄河、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五大流域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有的流域污染比较严重,四至五类、劣五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20.9%和10.2%。调查显示,全国2/3以上的湖泊受到氮、磷等物质的污染,10%的湖泊富营养化污染严重,富营养化面积扩大了60倍。黑龙江兴凯湖国际重要湿地,每年约有7000吨化肥通过地表径流入湖,湖泊不断富营养化,近年来水质由二类以上降至四类,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在我国东南沿海,许多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已处于濒危状态。

3.4湿地物种减少

由于湿地破碎化和严重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无论是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汉湖群等湿地集中连片分布的区域,还是小型河流和湖泊分布区域,随着湿地的不断消失和退化,历史上“棒打狍子瓢舀鱼”、“晚上归来鱼满仓”的景象已难再现。两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对比表明,仅从湿地鸟类资源变化情况看,全国记录到的鸟类种类由271种减少到231种,有超过一半的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分布于长江的白鳍豚已处于功能性灭绝状态。洪湖湿地鱼类由20世纪50年代的100多种减少到50多种。北京地区湿地鱼类已由原来的80多种减少到不足10种。

3.5湿地保护面积偏低

目前我国自然湿地保护率只有45.33%,许多生态区位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尤其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江河源头、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的重要湿地,没有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湿地保护率仅为56.31%,国家重要湿地的保护率仅为66.52%。

3.6湿地保护法律缺失

目前,我国湿地保护立法严重滞后,在森林、草原、海洋、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中,唯独湿地没有专门的国家立法。虽然我国加入了《湿地公约》,但《公约》的条款规定比较原则,需要有国内法进行具体细化,增强可操作性。目前我 国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对湿地保护作出一些规定,但这些条款大多是从湿地的水、土壤、生物的单一要素来考虑的,没有从保护整个生态系统角度出发考虑湿地保护问题。

3.7湿地保护认识不足

我国湿地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湿地保护宣传教育相对薄弱,与森林、海洋、草原等其它生态系统相比,社会公众对湿地的概念、功能、作用等知识缺乏了解,对保护湿地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过度关注湿地的经济属性,忽视湿地的生态属性,不能很好地处理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对湿地重取轻予或只取不予,这是造成湿地大肆开发和无序利用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黑龙江省明水湿地、河北省白洋淀湿地等地相继发生破坏湿地的案件。

4全面提升湿地保护能力和水平以

4.1努力实现我国湿地保护的战略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湿地保护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精神,严格保护自然湿地,科学修复退化湿地,积极推进合理利用,建立完善政策制度,全面加强能力建设,努力提升湿地保护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国湿地保有量达到8亿亩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0%。

4.2完善湿地保护空间规划

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制定有针对性的分阶段实施规划,并抓好规划和投资落实。重点加强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以及滨海湿地、高原湿地、鸟类迁飞网络和跨流域、跨区域湿地的保护与监管,全面提升湿地保护水平,不断满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对湿地资源的多样化需求。

4.3严守湿地红线

目前,我国湿地率远低于8.6%的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湿地0.6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5,每年还减少约500万亩湿地。如果这种状况不尽快改变,我国湿地资源将会越来越少。去年,我们出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其中划定了全国湿地保有量不少于8亿亩的湿地保护红线。今后,要研究制定严守湿地保护红线的具体措施。把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饮用水源地、鸟类迁飞路线等区域的湿地全部纳入保护范围,采取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着力保护其原生状态,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要严厉打击破坏湿地的行为,减少湿地盲目开垦和改造,确保湿地资源总量不减少。4.4健全湿地保护制度

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湿地保护事权,健全湿地保护公共投入政策,加大湿地保护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湿地保护,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拓宽湿地保护资金来源。组织实施好退耕还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推进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调动相关利益群体保护湿地的积极性。加强协调沟通,争取国家尽快出台湿地保护条例,同时指导地方继续加强湿地立法工作。研究建立湿地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探索编制湿地资源资产负债表,推动湿地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湿地保护考核奖惩制度,把湿地保护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落实地方政府保护责任。

4.5实施湿地恢复工程

总的来看,我国现有湿地工程规模小、覆盖面窄,不能适应建设生态文明、严守湿地红线的迫切需要。要按照总书记的讲话要求,在重点生态功能区、饮用水源地、粮食主产区、鸟类迁飞路线等区域,规划实施一批新的国家湿地恢复工程,退耕还湖还湿,扩大湿地面积,修复湿地生态功能。要把湿地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巩固并扩大城市湿地率,真正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各地要结合实际,加大资金投入,谋划实施一批地方湿地恢复工程。在工程建设中,要注意保护湿地原生状态,防止自然湿地人工化。专家研究发现,恢复和人工创建的湿地很少能达到自然湿地状态,生态功能远低于自然湿地,尤其是碳、氮等元素的储存和循环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很难恢复到自然湿地水平。

4.6 强化湿地管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国家公园最早出现在美国,是以保护生态、保护生物资源为主要宗旨,而不是以旅游和开发为主要宗旨的。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就是要实施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湿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都是全民所有,可以按国家公园的理念进行管理。在保持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等湿地组成要素管理现状的同时,应强化林业部门从生态系统角度管理湿地的职能。这两者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推动形成生态系统统一监管、自然资源各负其责的管理格局,全面提升湿地管理合力。

4.7 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和保护

林是山之衣、水之源,山青才能水秀,穷山必有恶水。保护湿地必须统筹林与水的关系,坚持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重点要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专家测算,如果河北的绿化水平能达到目前北京的水平,就可以涵养140亿立米的水,相当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量。今后,要按照流域和区域统一保护的理 念,保护和建设好河流、湖库周边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森林。尤其要按照总书记的讲话要求,争取把全国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实现以林养水、以水保湿,着力构建安全健康的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

5结论

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湿地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广泛宣传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增强社会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引导人们科学认识湿地、文明对待湿地。要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少年的湿地宣传教育,使善待自然、保护湿地成为自觉行为。同时,要加强湿地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抓好人员培训,强化湿地监测,提高湿地保护管理科技支撑能力。我国是《湿地公约》缔约国,必须统筹推进湿地履约、国际合作和国内湿地保护。要完善履约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公约事务,开展湿地保护高层对话,加强政策协调沟通,为全球湿地保护事业作出应有贡献。要积极借鉴国外湿地保护先进理念和技术,一起分享国内湿地保护的成功经验,推动全球湿地保护事业共同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必须建设美丽湿地,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是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改革创新,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全面开创湿地保护工作新局面,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

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主要采取三项措施加强对湿地的保护与管理。一是制定并完善湿地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依法强化对湿地的保护,如欧盟制定了《栖息地法令》、《鸟类保护法令》和《水框架法令》,明确规定了自然保护地以及流域层次水资源管理的相关义务,要求纳入各国相关法律和政策中。美国在《清洁水法》中专款规定了湿地保护和利用行为,明确了湿地用途转化开发许可制度、湿地补偿制度等,确定了湿地“无净损失”等湿地征占用平衡制度等。二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避难所、栖息保护地)、湿地公园(国家公园)等湿地自然保护体系加强对湿地的保护。三是通过自然修复或人工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在湿地保护的技术方面,发展并应用了一些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例如:(1)流域综合管理法:从流域层面对湿地进 行综合管理,包括对流域内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协调管理,建立流域内的湿地保护网络;(2)利益方主导的参与式方法:相关利益方共同参与对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决策过程,直接参与管理决策;(3)社区共管法:湿地主管部门通过建立共管委员会等方式组织湿地内以及周边社区共同参与对湿地的保护与管理;(4)“3S”技术应用。通过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对湿地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掌握资源状况,监测动态变化,并加强对信息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在新的历史变革时期,我国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正经历着历史性的转变:一是对湿地的认识从荒地转变为重要生态系统;二是管理理念由鼓励开发、盲目利用、随意侵占到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生态优先;三是资源利用方式由对单一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变为对湿地多资源的综合利用;四是关注焦点从注重发挥湿地单一功能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为了适应这种转变,更加有效地保护好湿地,特别是自然湿地,恢复并扩大湿地面积,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一是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完善湿地保护政策法规。全国湿地保护条例正在制定中,7个省级湿地保护条例已经颁布实施。同时,各级政府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有利于湿地保护的各种政策措施。二是建立了湿地保护与管理专门机构,加强部门协调。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已经成立并正常运转,部分省级湿地保护管理专门机构也已成立,许多省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正在酝酿之中。由国家16个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已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三是编制并实施湿地保护规划。通过重点工程,实施一批湿地保护和恢复项目,全面提高湿地保护能力,带动湿地的全面保护。四是通过抢救性措施,主要是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等形式,保护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湿地。目前,我国已建立47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使我国45%的自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积极确定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湿地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认真履行《湿地公约》,加强国际合作。目前,我国已有30块国际重要湿地。五是积极宣传,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参考文献:

[1] 陆健键.湿地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7

[2] 武海涛,吕宪国.中国湿地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世界林业研究,2005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篇2:湿地生态系统

秀山岛位于东海舟山渔场海域,岛上有大片的湿地资源分布,其滨海部分与舟山渔场的生物资源特别是渔业生物资源密切联系,具有罕见的海岛特色.海岛的`特殊地理位置为秀山岛湿地赋予了独特的生态特征.秀山岛湿地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高,共有植物种类300余种,栖息的鸟类共有26个科108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Ixobrychus minutus).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獐(Hydropotes inermis)等珍贵动物自然栖息.秀山岛湿地包括潮下带湿地(浅海湾)、潮间带湿地(泥滩、芦苇丛)、潮上带湿地(咸水沼泽、半咸水沼泽)、异化湿地(盐田、养殖池、稻田)等几个紧密联系的部分,具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由于对湿地的生态功能重视不够,湿地生态系统破碎化严重.目前在秀山岛湿地已经建立了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作 者:赵淑江 梁冰 张树义 ZHAO Shujiang LIANG Bing ZHANG Shuyi 作者单位:赵淑江,ZHAO Shujiang(温州医学院,温州,325035;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

梁冰,张树义,LIANG Bing,ZHANG Shuyi(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

篇3: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探讨

一、城市湿地的特点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 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人们最常见的城市湿地有鱼塘、河涌、河滩、人工湖等。由于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合体系, 城市建设与规划滞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滞后等矛盾, 造成城市湿地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1) 斑块状。城市发展的速度一日千里, 而规划的修编及审批需要比较长的流程, 需时较久, 城市的急速发展导致城市规划赶不上城市建设的速度。另一方面由于体制所限, 行政权力得不到有效约束, 规划调整避免不了跟随当权者的意愿。城市规划滞后和得不到落实, 会导致建设的无序性, 最终造成城市湿地被建成环境切割包围和侵蚀;城市区域中的湿地面积较小、分布不均匀、呈现孤岛式生境的斑块状特征。2) 受损性。城市区域中的湿地, 内部生境的破碎化较为严重, 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违法排污现象司空见惯。环境执法赶不上环境违法行为。人类活动往城市湿地过量排放污染物, 导致城市湿地的生态平衡和循环被打乱, 湿地系统受损, 动植物群落退化。3) 孤立性。存在于城市区域中的湿地, 被路网、建成区等分解为大小不一的斑块。而各个斑块之间的连接度低, 形成了孤岛式的群落, 系统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4) 功能特殊性。在对湿地功能和结构的要求上, 城市湿地与“自然湿地”有所不同。例如, 一些人工湿地具有污染治理的作用, 一些湿地具有工业区和居住环境缓冲的作用, 减轻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们生活, 而一些城市公共绿地中的湿地可为鸟类、鱼类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 成为市民娱乐、休闲的场所。

二、城市湿地的作用

人们称湿地为“地球之肾”, 其功能是多方面的, 城市湿地能吸纳雨水, 有效控制城市内涝, 能过滤水中的有毒物和营养物质, 防治环境污染;能够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 (SO2、N O x等) 、粉尘及病菌, 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通过设置展馆、植物园、观鸟台等措施, 城市湿地能够开展以湿地生态、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教育活动, 科教意义明显。随着城市环境的恶化, 都市人争相与湿地为邻, 城市湿地促进了其周边的土地及物业价值的提升。

三、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关于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应考虑的重要问题就是系统修复的优先性。例如, 一个生态系统受损后, 首先要考虑对生态系统最基本功能的修复, 然后再进一步完善物种组成及结构。例如, 原为森林的生态系统, 因为过度砍伐变成草本植被, 水土和营养元素流失, 若直接修复为人工林生态系统, 最初阶段既不能有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也不能使群落按照原有的演替正常进行。但如果按照群落演替规律, 逐步修复为复杂动植物群落, 其经济及生态效益可能更大[1]。对于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需要兼顾系统修复的优先性和景观性, 逐步推进。

与“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不同,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封闭性更大, 自我修复的能力更弱。因此, 对受损城市湿地的修复要比“自然湿地”更复杂。综合工作经验及研究成果, 受损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常用的方法是:规划先行, 清淤截污, 水位控制和景观设计。

1) 规划先行。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和城市合理布局的依据。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引入城市规划的行动框架中, 通过土地资源配置, 控制人类的土地利用对环境产生的消极效应。通过合理的规划, 划定城市的生态控制线, 保护城市湿地, 确保湿地不被城市建设侵占和在城市用地中的比例, 同时要在规划层面上加强湿地间的沟通和联系, 增强湿地系统的稳定性。

2) 清淤截污。根据城市湿地的特点, 其功能的退化, 除了湿地土地资源被侵占外, 最大的原因是人为过量排放污染物, 并超出了湿地的自净能力, 打破了湿地自身的平衡, 其次是富营养化导致湿地淤积。要对城市湿地进行修复, 必须开展清淤截污工程。这里所说的截污是针对城市湿地范围的截污。因为全城截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而且日后的管理困难, 施行前必须经过严格论证。而开展城市湿地截污是控制污染物流向的最直接方法。截污工程能够通过溢流井设置人为操控污水量, 为城市湿地参与水污染治理打下基础。对于已有大量淤积的退化湿地, 清淤是十分有效的修复措施, 这样既可修复水体空间, 提升湿地的储水容量, 又能改善水质, 对湿地功能的修复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3) 水位控制。从湿地的定义可知, 湿地因水而生, 离开水, 湿地也就不存在。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修复, 离不开水位的控制。由于城市湿地被城市建成区切割严重, 对水量的变化非常敏感, 因此对城市湿地进行水位控制, 需要建设完善的城市排水体制和确保湿地的补水水源。可以通过河道疏浚, 联通城市斑块湿地, 提升湿地对水位的缓冲能力;通过提升城市绿地面积和增加区域绿化, 涵养水源;建设城市雨水收集系统, 雨天收集雨水, 减轻城市排涝压力, 雨水经过过滤沉淀处理后旱天补充城市湿地用水或城市景观用水。确保湿地拥有相对稳定的水位。

4) 景观设计。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是根据生态学原理, 有目的地采取某些措施, 使城市湿地的结构和功能逐步修复, 通过建设湿地公园等形式, 将城市湿地融入城市的肌体和人们的生活。在设计的过程中:a.要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景观因素, 避免按所谓的构思肆意改变湿地面貌。b.要考虑系统的优先性, 首先要改善湿地的水质, 修复水体的自净功能, 再根据系统的演替规律由低等往高等配置动植物比例。c.系统的物种配比要立足本土,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要考虑物种的多样性, 同时要结合植物修复技术, 针对性配置植物及共存微生物, 最终清除湿地的污染物。

四、结语

城市湿地, 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生态系统的修复要根据实际, 分步实施。城市规划是城市湿地存在的基础, 清淤截污和水位控制是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前提, 而运用生态学原理, 进行科学的景观设计和生态工程设计是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技术关键。人们应该针对城市湿地的特性, 发挥湿地的作用, 缓解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并尽快转变发展观念, 实现城市发展和湿地共存。

参考文献

篇4:切实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

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20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湿地保护恢复工作,积极履行公约规定的各项义务,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一半以上的重要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局部地区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为全球湿地保护、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务院批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后,“十一五”国家投入31亿元,在湿地保护、恢复、可持续利用示范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共开展了205个湿地工程项目。通过十多年不懈努力,在重要湿地采取划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形式,初步构建了全国湿地保护体系。湿地保护被纳入了各级政府宏观战略规划,勾画了全社会共同保护湿地的宏伟蓝图。

湿地保护基础工作逐渐夯实,为有序管理提供了保障。湿地保护法规和政策逐步完善,为推动湿地保护创造了良好环境。一是国家层次的湿地保护立法稳步推进,地方层面的湿地保护立法成效显著,已有16个省区市和部分市(州)区出台了湿地保护条例,覆盖国土面积的74%以上。二是完善了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一区一法”制度,部分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都制订了适合当地情况的保护管理办法。三是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200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同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四是湿地保护主流化的政治意愿不断增强,湿地总面积、湿地保护面积首次被纳入中国资源环境指标体系。

为了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初步缓解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目标,我们要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以强化行政效能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的工作机制。一是要将湿地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为将生态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创造条件。二是要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的职能作用,认真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竭尽全力做好组织指导监督协调工作。三是积极争取其他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要确保地方各级政府将湿地保护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发改、财政、水利、农业、环保、海洋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建立工作机制,形成各部门共同保护湿地的工作局面。

以法规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努力创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法治氛围。一是力争尽快出台国家湿地保护条例。二是积极开展地方湿地保护立法。三是大力加强湿地保护执法。各省区市要依据与湿地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湿地资源保护执法工作;要集中力量搞几次专项严打行动,坚决遏制破坏湿地行为。四是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以工程措施为载体,推进形成保护优先、科学修复的建设格局。一是要充分认识湿地工程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实施湿地工程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明确职责共同推进湿地工程建设。要敢于协调、善于谋划,发动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和积极支持湿地工程建设。三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带头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湿地“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为实施规划做好组织和技术准备。四是要精心准备、周密部署,确保完成湿地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的各项任务。

以保护体系为保障,初步缓解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的严峻形势。一是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湿地生态安全格局。国务院已于2010年批准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将生态地位重要而脆弱的地区列入禁止开发区范围。二是要大力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保护小区建设,逐步强化和完善我国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以科技支撑为先导,着力解决科学决策、关键技术等重大问题。一是要高质量完成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做好2013年国务院发布中国湿地资源及其生态状况的准备工作。二是构建全国湿地生态系统三级监测体系,结合“十二五”湿地工程,加强国家林业局湿地资源监测中心、省级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建设,重点开展国际重要湿地和其他重要湿地的生态定位监测站建设,基本完成湿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三是实现湿地保护重大问题决策科学化。要集成专业优势和行业优势,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湿地保护重大科技专项,在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四是要着力将已有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满足湿地保护管理的实际需要。

以履约和宣教为平台,大力促进湿地保护的社会化进程。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逐步形成关心湿地、爱护湿地、参与湿地保护的社会氛围。

篇5:湿地生态系统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湿地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退化速度远大于其他生态系统,从而使得湿地健康评价与分析成为湿地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以生态系统健康及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研究方法,综合利用遥感,野外实测和社会统计等多源数据,建立一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集成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实施湿地压力、状态、响应、健康分析,揭示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洞庭湖区31%的湿地面临人类干扰压力较大,19%的`湿地状态较好,82%的湿地生态系统发生很大变化.(2)湿地的总面积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逐渐缩小,湿地综合健康较差、一般和较好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6%、75%和19%,缺乏健康状况最好及最差的区域.(3)湘阴县、沅江县及岳阳县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好,益阳县较差,安乡县等12个县市一般.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地理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GRAPHICAL RESEARCH年,卷(期):28(6)分类号:P3关键词:洞庭湖 湿地 生态系统 健康 评价 Dongting Lake wetland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篇6:湿地生态系统

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所受到的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进行了系统辨识.重点分析了海平面上升、台风暴潮等自然干扰,围垦、大型海岸工程(填海、码头建设等)、环境污染和保护区建设等人为干扰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通过分析认为:人为干扰已成为河口湿地景观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对各种干扰的合理调控.

作 者:王树功 周永章 黎夏 陈桂珠 作者单位:王树功(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周永章(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黎夏(中山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系,广东广州,510275)

陈桂珠(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上一篇:针对天线口网络规划设计的分析论文下一篇:超体观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