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释担保书

2024-04-22

假释担保书(通用8篇)

篇1:假释担保书

假释担保书

**监狱:

本假释担保人系在贵监六大队三中队服刑***的哥哥***,男,汉族,**文化,生于****年**月,现住**********,身份证号:****,现职业为经营茶场、货运驾驶员,因弟弟***办理假释,本人自愿为其提供假释后的经济担保和其假释期间的监护人。

本人拥有****车一辆,车牌号为:*****,行驶证号为:******,拥有二层楼框架结构房屋两幢(房屋坐落在**************),总建筑面积为560m2,以及茶山20余亩,年收入为人民币***万元左右。本担保人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提供假释后的创业资金和生活支持,若***假释,本人将把茶山割让部分与***经营管理,确保其有稳定的职业和经济收入,让其在生活和精神上没有任何压力,另本人家庭其他成员在事业上均有稳定的职业和经济收入,可为***在假释期间及创业期间提供更好的帮助,在本人和家庭其他成员严格的监督下,绝不让其有重新犯罪的可能,保证***在假释期间能够成为自力更生、遵纪守法的守法公民。本人郑重承诺:在***假释期间,若其有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狱假释相关管理规定的,本担保人愿意承担一切连带责任和经济责任。

特此声明

担保人:****

二O一五年九月八日

篇2:假释担保书

本人系拟提请假释人员 的,姓名,民族,现年 岁,家庭住址:。

假释回来以后,我保证做到以下几点:

1、我一定会按照社区矫正机关、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把对 的管教时刻放在心上,注意观察其言行,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和心理活动,切实做好其规劝疏导工作。

2、假释回来之后,为方便对其照顾和监督,决定安排他与 一起生活居住,保证他有一个规律的生活和改造环境。

3、坚持经常对 进行法纪、道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培养其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热爱劳动的自觉性,督促其积极参加社区矫正机关所组织的公益活动,使之成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

4、我一定积极配合矫正机关和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其日常管理工作,督促其定期向矫正机关汇报思想、参加矫正机关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坚决做到日管理、月汇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如其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从常住地向外流动务工或经商的,关于其详细地址、职业以及时间等一切始末,我会及时向矫正机关、政府相关部门汇报,做到不漏管、不失控。为保证 在假释期间能够遵纪守法,好好改造,早日重新做人,我特此做出此担保,如 在假释期间违法乱纪再次犯罪,我愿承担相应的一切法律责任。

担保人:

篇3:假释制度比较研究

一、假释制度研究

(一) 假释的历史起源

假释制度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爱尔兰, 那个时间若是服刑人员有杰出的表现, 可以允许其提早释放取得人身自由, 但是出狱的一定期限内并不是彻底自由, 而是受到一定的监管。许多监狱犯人都希望通过参与一定的监狱管教活动来争取得到提前出狱的机会。假释正是犯人提前释放于监狱而仍然受到监管的一种形式。

(二) 假释制度的概念

假释制度是对被剥夺自由罪犯的一种提前释放, 但这种释放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的, 虽然各国的表述不尽相同, 但其本质和目的没有区别。研究人员在形式和角度上还存在分歧, 主要分为五大类, 分别是制度说、刑罚制度说、刑罚执行制度说、奖励制度说和释放形式说。假释制度既具有制度的色彩, 也具有释放形式的色彩, 过于简单的归类会导致信息不准。作为世界上一种通行的刑罚制度, 假释制度在立法、文化传统、历史渊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人们对其理解是一致的, 具有普适性的概念:国家机关基于罪犯的情况, 有前提的提前释放罪犯, 并要经过法定的程序而执行的刑罚制度。

(三) 假释的特点

1. 主体假释是国家主管机关:

国家的假释制度的释放是不一样的, 由假释委员会或英美法系行政部门执行, 我国旅游法庭的法律制度, 无论是司法机关, 行政机关。还是假释委员会, 都是国家权力的一种象征, 具有法律效应, 任何其他的团体、个人或机关都无权行使假释权。可见, 假释的主体是国家有权机关的特征在各国都是一致的。

2. 假释的对象符合法定条件:

任何国家的假释制度要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执行, 假释对象是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享受到假释权利的, 而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则无法假释, 即假释是有条件的提前释放, 罪犯假释的条件主要有几种内容:其一, 服刑的时间条件, 如必要假释, 裁量假释, 必要假释是规定服刑人员达到一定的时间就必须假释, 而裁量假释则对假释的时间不做规定;其二, 对非监禁刑罪犯假释的刑罚种类、刑罚条件不使用, 只适用于被剥夺自由刑的罪犯 (监禁) , 有些国家规定无假释终身监禁。其三, 假释建立在附加的条件上, 形式上假释与刑满释放没有区别, 都可以以自由之身回归社会, 但刑满释放是获得完全的自由, 刑罚终结, 而假释犯则不然, 假释犯本身是刑罚在身的, 在社会上不能实施新的犯罪, 限制性的自由, 还要遵守各项法律法规, 否则可能被重新收监。

(四) 假释权的归属

国家有权机关执行假释, 但关于假释权的归属存在争议, 是司法措施还是行政措施, 说法不一。但其归属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 一是假释理念, 而是法律传统。从假释理念上看, 假释是对少数表现良好的罪犯的优待, 假释权归于法院;但如果从改善罪犯、训练其适应社会方面来看, 假释权又归于行刑机关。从法律传统上看, 我国法系将假释看做司法行为, 假释权属于法院, 而英美法系将之视为行政措施, 假释权归属于假释委员会。

(五) 假释的功能

1. 激励罪犯改过自新:

罪犯由于犯罪行为受到了惩处, 被剥夺了自由, 前后环境的巨大反差对于罪犯而言是一种精神痛苦, 会深刻的认识到自由的可贵。罪犯对自由的渴望是超过任何环境条件的, 因而一旦能得到假释的机会, 罪犯会特别珍惜, 并在社会上自律自励, 保持良善的行为。

2. 帮助罪犯重新回归社会:

罪犯进入监狱之后, 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漫长的刑期造成精神上的绝望, 在心理、行为和思维等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长期与社会隔离导致罪犯难以适应社会。而罪犯的再社会化是一项大的工程, 假释制度可以帮助罪犯重新回归社会, 具备社会责任感, 弥补以前犯的错误, 认识到家庭、自由的重要性。假释制度是一个过渡阶段, 帮助罪犯逐渐适应社会。

3. 弥补长期自由刑和无期徒刑的弊端:

罪刑相当是现代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重罪重罚、轻罪轻罚。对危险性大, 罪行严重的人处以长期自由刑或无期徒刑, 符合罪刑相当的原则, 但长期自由刑和无期徒刑是具有缺陷的。刑罚不仅是给犯罪分子施加相应的痛苦, 还要改造罪犯, 因而在决定刑期时, 要考虑到罪犯改善的时间。假释制度可以弥补长期自由刑的弊端的, 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力。

4. 使严厉的刑罚变的轻缓:

刑罚轻缓化是世界刑法的潮流, 刑罚不仅是要惩罚罪犯, 而是要帮助他们改过自新, 将来有机会重归社会, 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成为社会守法公民。假释制度可以在监狱中逐渐放宽罪犯的自由程度, 提高他们的待遇, 以一种轻缓的执行方式, 体现人性化, 正是基于这个意义, 在许多国家, 假释是执行的社会化的基本系统。

(六) 假释的适用程序

假释制度遵循一定的程序, 体现法治化的假释执行制度, 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种体现, 能确在假释决定正确的前提下, 对所有的罪犯都公平对待, 防止假释机关滥用权力。尽管假释在我国的适用率很低, 但在程序上是有非常严厉的规章制度的。在实际操作中, 依法执行, 假释程序主要包含几个步骤:其一, 假释的建议, 如确定人选、集体评议、狱政部门审查、评审、公示、建议决定等, 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环节, 并最终提请人民法院做出决定。其二, 假释案件的审查, 审查的内容包括提请假释建议书、法院判决书、裁定书、减刑裁定书、罪犯立功悔改的书面证明、奖惩审批等, 材料不齐备的还需要补送。其三, 假释案件的裁定, 合议庭对假释案件进行评议, 多数服从少数, 但少数人的意见要写入笔录, 认为符合假释条件的才能予以假释。

(七) 假释的适用条件

《刑法》第八十一条: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执行原判刑期1/2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 假如不苟的服从监狱的规定, 参与教育指导, 的确有后悔之意, 再没有危害社会的危险的, 能够假释。倘若发生特别的情况, 如果想排除以上提到的执行刑期的限制, 必须要在最高人民法院审核和批准之后。在决定假释一个犯罪分子时, 有必要考虑假释是否对居住社区有危害作用。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不得假释。

1. 对象条件

可释放的对象必须是被判处无期徒刑, 犯罪的有期徒刑。

2. 实质条件

适用假释的关键性条件也就是前提条件必须是犯罪分子认真服从监狱规定, 服从教育改革, 的确有后悔之意, 而且不能再有犯罪危害的。除此之外, 按照司法解释的条件, 一定要非常留意下列提到的情形才能全面有效的掌握适合于假释的实质性条件:

第一, 在假释制度上, 对未成年犯和成年犯的假释把握准则方面是不一样的, 未成年犯思想尚未成熟, 还有教育、挽救和感化的余地, 所以在假释标准未成年罪犯依法应放松。

第二, 对罪行严重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罪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主犯、惯犯的假释, 最重要的是依据他们的革新的体现, 还要酌量原判的情形, 理当格外审慎, 严厉操作。

3. 时间条件

罪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都是不同的。被判有刑事监狱服刑时间应超过1/2的原判的基础上,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服刑的时间应该在13年以上。

为了使假释制度的充分发挥有必要的灵活性, 《刑法》第八十一条同时规定:要是发生特别的情况, 若是想排除以上提到的执行刑期的局限, 必须要在最高人民法院审核和批准之后。依照相关的司法解释, “特别情况”应包括如下情形: (1) 罪犯在受刑期间有努力进行科技研讨并取得优异成果的; (2) 罪犯已经基本丧失活动能力和后悔, 其假释后不会危害社会行为; (3) 罪犯拥有相关单位急需使用的某项技术; (4) 如果罪犯在家里担任照顾他人的职责, 家中有特殊情况需要其回家照顾家人而请求假释的, 在司法实践中, 若是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政府有关方面可以提供有关证据文献的能够假释。但是这一条对于犯罪集团的首犯、惯犯和罪行特别严重的罪犯并不适用; (5) 未成年人犯罪思想尚未成熟, 还有教育、补救和教化的影响, 所以青少年罪犯假释标准应适当放宽。对在服刑期间的确有后悔之意, 而且再没有危害社会危险的未成年可以假释, 这样更能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 (6) 因为政治斗争的需要大陆籍以外或外国籍罪犯申请假释。 (7) 法律规定的其他特殊情况。

4. 限制条件

有可以假释的条件就有不可以假释的条件。比如对屡次犯罪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的犯罪分子, 不得假释。与此同时, 还有下列几项也不可假释: (1) 累犯坚决不可以假释, 不管这名累犯所判处的是何种刑种类型和刑期长短。 (2) 对判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和死亡, 爆炸性的暴力犯罪, 不可假释。刚刚提到的“暴力性犯罪”不仅包括方才列举的几种罪行, 还包含其余的对人身进行有形力的犯罪, 比如伤害、武装叛乱、武装暴乱、劫持航空器等罪。 (3) 只要是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有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暴力性犯罪人, 即使将刑期减至低于10年有期徒刑, 也不得假释。

同时,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假释的适用具有极其严格的司法程序, 没有法律诉讼不是假释。依据刑法第82条规定, 如果关于犯罪人假释的, 需要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 此时人民法院依照惯例应当构成合议庭对假释的罪人进行审询, 审理后相符假释条件才可以裁定允许假释。

(八) 假释的监督考察与撤销

1. 假释的监督考察, 假释是建立在一定前提下的, 假释对象刑期仍然是存在的, 有别于刑满释放人员。

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遵守条件、履行义务, 才被允许继续假释, 否则会被重新收监。假释考验期对假释人员进行监督考察, 是一种特殊的刑罚执行, 执行的地点和方式都有所变化, 只要遵守条件, 考验期就相当于是刑罚执行。假释的监督考察即是对罪犯的一种心理威慑, 也是在评估罪犯是否真正消除了人身危险性, 但人身危险性并不具有精确的结论, 因而在此方面的评估存在主观性, 而罪犯是否真正消除了危险性, 考验期也不能完全得出, 因为罪犯是慑于假释条件的权威。

2. 假释撤销, 假释犯因为违反规定而被终止假释, 将在监狱中继续执行剩余刑罚, 遵守假释条件是假释的基本, 但如何监督假释犯, 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估, 当前还存在较大的难度, 我国的假释适用率并不高, 英美法系关于假释撤销的研究比较成熟, 也具有一定的弹性。

(九) 假释的主要意义

1. 从犯罪人方面的意义, 许多罪犯犯罪时处于冲动或意外, 在入狱后人身自由受到限制, 对于提前释放、再次获得人身自由有着很热烈的愿望。所以刑法通过他们获得自由的愿望鼓励他们踊跃学习、服从监管、服从制度、真心悔过, 并以假释制度作为奖励和激励方式, 以此来重塑罪犯人格, 让其重新回到社会为社会做贡献.

2. 社会意义, 刑罚的目的并不仅是为了惩罚犯人, 而是想更好的重塑罪犯人格, 让其日后回报社会, 这也正是假释社会意义所在。这样能够让重返社会的罪犯为社会做贡献, 促进社会的和平和发展。而且从经济角度来看, 假释减少了监狱管理的成本, 体现了它的刑罚经济原则。

3. 司法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 与行政机关的压力释放。

二、结论

假释是刑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减刑制度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假释制度的作用, 而减刑制度又存在较多的争议和弊端, 因而研究假释制度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柳忠卫.假释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 2004-03-28.

[2]刘晓栋.缓刑、减刑、假释制度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 2009-10-20.

[3]张英豪.从比较研究角度看我国假释制度的完善[D].河南大学, 2009-05-01.

[4]刘朝华.论我国假释制度的缺陷及完善[D].湖南师范大学, 2014-05-01.

[5]田园.我国假释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06-04-01.

[6]贾文宇.假释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08-03-01.

篇4:四川病残犯人假释之争

54岁的陈晓兰是成都女子监狱的在押女犯,她已经18年没回家了。12月15日这天,成都女子监狱安排专门车辆,由监狱干警陪同,送她回家。

四川省监狱系统从2008年9月开始,加大了对“老病残”服刑人员假释和保外就医工作。此次大规模假释“老病残”服刑人员,被称作是四川省“建国以来最大的假释行动”。

陈晓兰便是获假释提前回家的服刑人员中的一位。

一千余“老病残”走出监门

跨出监狱的大门前,陈晓兰揣好她的假释裁定书,提起两蛇皮袋被褥衣物。留在监狱里的,是不想再回首的经历。

1989年,陈晓兰遭车祸重伤,脾脏被摘除。一年后,因遭丈夫虐待,她将丈夫杀死。接下来是羁押,判刑。1993年,她从无期减为有期徒刑18年。

如果不是这次大规模假释“老病残”服刑人员,陈晓兰要到2010年3月才能刑满回家。

和陈晓兰一样,截至2008年12月31日,四川全省监狱系统已有千余名“老病残”服刑人员被送回家。而四川全省能享受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老病残”近2000人。2009年,此项工作将继续进行。

包括陈晓兰在内,此次成都女子监狱共有22名“老病残”服刑人员获减余刑、假释。另外还报批了20名享受暂予监外执行的“老病残”。而往年,整个监狱包括正常服刑人员在内的假释名额只有四,五人。

名额的爆增,源自四川省监狱系统的现实境况。

据四川省监狱管理局刑罚执行处处长孙增介绍,因为行刑制度和刑罚观念不同,欧美一些国家的假释率可以达到40%,而中国的假释率一般每年不超过3%。四川省的假释率只有O.2%左右。加上四川省监狱在押犯人基数在全国位于前列,目前,川内监狱滞留的“老病残”达到5000多人。

让孙增印象深刻的是,调研中,省内监狱普遍反映“老病残”服刑人员多,其中部分服刑人员年龄较高或身体残疾,生活自理困难,需要人专门护理,管理难度很大。

2008年5月,四川省监狱管理局牵头起草了《依法办理“老病残”罪犯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规定》。8月11日,《规定》由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联合行文的形式下发。其中规定:服刑二分之一以上、年满60周岁的女性罪犯和年满65周岁的男性罪犯,身体残疾、生活难以自理或丧失劳动能力的罪犯,经监狱考核达到提请假释分数的,确有悔改表现,已丧失危害社会能力的,可以依法提请人民法院裁定假释。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文件中,地震因素被纳入假释考虑范围。文件规定,可以优先提请假释的对象还包括,“因自然灾害或罪犯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确需本人赡养老人或抚养幼年、残疾子女的服刑人员,改造表现一贯较好,且符合假释法定条件的。”

孙增认为,这条主要是针对抗震救灾考虑的,这样可以减少社会对立面,促进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稳定。

位于此次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的阿坝监狱,目前已有200多名家庭受灾的服刑人员因此获假释或减余刑。

“三无人员”的回家之路

周红玉对四川省监狱系统的这次大清理,感到振奋。

作为成都女子监狱监区长,周红玉负责的是“弱势群体犯人”监区,集中的都是老弱病残女犯。她说,为照顾好这些人,监狱需要给每个病犯和60岁以上的老年犯,选派两名健康服刑犯,协助监狱民警全天护理。为了保证犯人的营养,每天中午和下午吃饭有肉,早上银耳汤和豆浆鸡蛋换着吃。“还不能老给她们吃馒头,我们最近还要买面包机,变着花样给她们改善生活。”周红玉说。

周红玉还是陈晓兰的专管民警。

在监狱的10多年里,陈晓兰是“三无人员”:无人接见,无汇款,无包裹。她有两个儿子,还有8个姐妹,但从无人来探望她:她给家里写过信,没有回音后便没再写。在周红玉的记忆中,陈晓兰进监狱后,一直小便失禁,而且经常肠粘连,肠梗阻半夜犯病,就要送医院治疗。让她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多年治疗,陈晓兰的病已基本全愈。但是由于现行政策限制,陈晓兰迟迟得不到假释,只能滞留监狱。

陈晓兰的家就在地震重灾区什邡红白镇,18年前她走的时候,大儿子8岁,小儿子3岁。

地震后儿子还活着吗?她不知道。回家后儿子是否接纳她?她心里没底。“儿子不喜欢,我慢慢来。”她像说给别人听,又像说给自己听。

12月1 5日下午3点多,送陈晓兰的车子到达红白镇派出所,陪同的管教干警周红玉和当地公安机关进行了手续交接。

来到村口,陈晓兰看见自家的房子,已是一堆瓦砾。村妇联主任梁崇玲赶来,亲热地喊她“陈姐”。陈晓兰一时局促得不知怎么答应。她从村人口中得知,母亲已经去世好几年了,大儿子到邻镇做了上门女婿,多年没回家,小儿子流浪长大,“现在在外面混”。

傍晚,被通知的小儿子赶回来了。村长不断劝说儿子叫一声妈,但他始终没叫出口,对望,沉默,僵持。

梁崇玲主动把陈晓兰安置在自家震后新建的房屋内,临时搭起的板床上,陈晓兰小心地铺上新买的床单。临别,周红玉拉住梁崇玲的手,一遍遍叮嘱,“陈晓兰在监狱里一直是改造积极分子,各方面表现很突出才获得了假释,请你们一定要多给些照顾。”

是人性化还是“甩包袱”?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我们管教民警对她们再好,也抵不上亲人一句话。”周红玉说,把这些滞留监狱的“老病残”假释回家,既有利于减轻监狱的行刑成本,也有利于犯人提早适应社会。

但是,这一说法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有人在报纸上撰文称,监狱把“老病残”以假释的名义推向社会,是“甩包袱”。

不过,在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博士生,最高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厅检察官尚爱国看来,服刑人员假释到社会上可以得到家人照顾,得到更好的治疗,而国家也可以把有限的行刑成本用在刀刃上。

孙增也否认他们是“甩包袱”。用他的话说,监狱医疗条件有限,此次大规模假释“老病残”,有利于整合监狱和社会的医疗资源,使服刑人员得到更好的治疗和照顾,“最大限度地维持服刑人员的健康和保障他们的生命权”。他还表示,此次大规模清理,并非放松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而是在法律条款内依法办理。

周红玉熟悉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她介绍,依据“罪犯考核评分细则”,监狱根据罪犯在认罪悔改,遵守监规、思想改造,劳动改造、安全生产,生活卫生等方面的表现,每日记分,每月小结。每季度,根据累积积分高低对服刑人员进行排名。监狱按照择优的原则提请减刑假释,排名在前面的服刑人员才有机会。而

像陈晓兰这样的“老病残”服刑人员,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按照过去的执行办法,他们的奖励积分难以排名到前列,也就迟迟无法获得假释。

根据新办法,“老病残”服刑人员主要考核其悔罪态度和思想改造。同时,文件规定,“老病残”服刑人员积分只要达到正常服刑人员起报分数线的60%就可以申报假释,而且不受提请比例名额限制。

“过去的办法,其实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在周红玉看来,“现在的办法更公平,更人性化”。

扩大假释需加强社会监管

其实,对于此次大规模假释“老病残”服刑人员,周红玉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担心的。在她看来,过去监狱不愿意多使用假释,主要就是担心服刑人员被假释到社会上后,再次犯罪。而在中国的刑罚执行中,假释的核心条件是“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

根据我国的假释程序,由监狱考核罪犯,提请法院裁定,检察院监督,到社会上后,由当地的公安机关负责日常监管。周红玉说,一旦犯人再犯罪,就要实行“倒查制”,层层追究责任,轻则处分,重则以渎职罪追究刑责。所以,对于假释人员,他们会特别慎重。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犯人会伪装悔改表现,但管教民警会在服刑人员的日常劳动、学习和生活中寻找蛛丝马迹,“很难量化,但我们会悄悄观察,看这个服刑人员有没有包容心,人际关系处理得怎么样,别人对他好,他有没有感恩心。”周红玉说。

同时,监狱提前几个月就开始针对假释人员进行技术、文化和政治方面的教育,主要培养其生活适应能力,并进行心理疏导。

据孙增介绍,监狱也加强了交接环节,强调公检法司的配合。假释前会征求当地公安机关、安置帮教办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意见,并与社区衔接,落实监护人和具保人。“对生活医疗有困难的服刑人员,当地民政部门也会按照有关政策妥善安置。”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驻燕城监狱检察室主任徐海法看来,目前我国假释难以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监管力量不够,法律规定应该由当地公安机关管理,但是公安几十项工作,压力很大,管不过来。他认为,中国一方面应该加大社区矫正工作,同时也应该有专门的机构、专人来管理假释人员,将监管落到实处,同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但不管怎样,陈晓兰已经开始了她的新生活。村里将重新划地给她,老年人享受的每年480元的集体补助,也将给她补办。

陈晓兰和小儿子用邻居给的木板和油毡,搭建了“过渡安置房”,在那里度过了元旦。

1月3日这天,儿子终于叫了她一声“妈”,陈晓兰觉得很欣慰。

篇5:假释制度

司法考试刑法基础精讲:假释制度【相关法条】 第八十一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第八十二条 对于犯罪分子的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的程序进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第八十三条 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

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第八十四条 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第八十五条 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

第八十六条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知识要点】

刑法修正案八对假释制度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请大家注意。

原有刑法第81条是:“第一款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第二款 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原有刑法第85条是:“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如果没有本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修订要点:将“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修改为“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原有刑法第86条第三款是:“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修订要点:将“国务院公安部门“修改为”国务院有关部门”。

假释是追求积极的刑罚效果而采取的处遇手段,但不同于暂予监外执行、减刑、缓刑。

一、假释的适用条件

(一)前提条件:假释只适用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

(二)执行刑期条件:假释只适用于已经执行一部分刑罚的犯罪人。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人,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才可以假释(刑法修正案八修改内容)。根据刑法第81条规定,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三)实质条件:假释只适用于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犯罪分子。假释不以立功为条件,根据监狱法的有关规定,如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假释。

(四)消极条件: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1.这里的暴力性犯罪,限于有组织性的暴力性犯罪,例如武装叛乱、**罪、劫持航空器罪等。对于故意杀人等列举的罪名没有暴力性要求(刑法修正案八修改内容)。

2.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即使减刑后刑期低于10年有期徒刑,也不得假释。因为假释对象是“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即使减刑后刑期低于10年,这些犯罪人仍属于“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人。

3.如果犯数个上述暴力性犯罪,但每个罪都没有达到10年以上刑期,但并罚后达到10年以上,不属于“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仍可适用假释。

4.如果犯罪人因为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缓,二年考验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或者25年有期徒刑的,仍然不能假释(当然解释的结论)。

根据刑法第82条的规定,对于犯罪人假释的,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符合假释条件的,裁定予以假释。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五)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二、假释的考验期限与假释的撤销

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10年。被假释的罪犯,除有特殊情形,一般不得减刑,其假释考验期也不能缩短。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被假释的犯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2)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3)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被假释的犯罪人,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在假释考验期限内,遵守一定条件,没有再犯新罪,没有发现判决宣告以前的漏罪,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

假释的撤销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被假释的犯罪人,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的,应当撤销假释,按照刑法第71条规定的先减后并的方法实行并罚。如果前罪为无期徒刑,则将新罪所判处的刑罚与前罪的无期徒刑实行并罚。

注意:只要是在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即使经过了假释考验期限后才发现新罪,也应当撤销假释,按照先减后并的方法实行并罚。

2.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人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假释,按照刑法第70条规定的先并后减的方法实行并罚。

注意:如果在假释考验期满后,才发现被假释的犯罪人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不得撤销假释,只能对新发现的犯罪另行侦查、起诉、审判,不得与前罪的刑罚并罚。法律教育 网

3.被假释的犯罪人,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尚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注意:

(1)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以后或者假释前实际执行的刑期,适用修正前刑法第七十八条第二款、第八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2)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因具有累犯情节或者系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并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011年5月1日以后仍在服刑的,能否假释,适用修正前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因其他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011年5月1日以后仍在服刑的,能否假释,适用修正后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

【经典考题】(2009年试卷二第12题)关于假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系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即便其在假释考验期内再犯新罪,也不构成累犯

B.乙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对乙不能假释

C.丙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缓刑考验期满后,发现丙在缓刑考验期内的第七个月犯有抢劫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八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九年。丙服刑六年时,因有悔罪表现而被裁定假释

D.丁犯抢劫罪被判有期徒刑九年,犯寻衅滋事罪被判有期徒刑五年,数罪并罚后,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三年,对丁可以假释

解析:本题主要考核假释的认定。

1.累犯的成立要求行为人在前罪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五年内再犯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故意犯罪。甲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再犯新罪,前罪尚未执行完毕,不可能成立累犯。A选项说法正确。

2.不得假释的犯罪分子仅限于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包括因为上述犯罪被判处死缓但死缓考验期结束之后减为无期徒刑或者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该规定与是否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没有关系。所以,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符合累犯条件的,当然可以假释。B选项说法错误。

注意:刑法中强调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性质的是特殊累犯的成立,即只要前后罪都是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后罪是在前罪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实施即可成立累犯。所以不要把累犯的成立条件与不得假释的条件混淆。

3.丙在服刑六年后可以假释:九年有期徒刑已经执行过半;丙有悔罪表现;丙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罪,不属于累犯,也不是暴力性犯罪。C选项说法正确。

4.对丁可以假释:不是累犯;也没有因为抢劫犯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D选项说法正确。

本题正确答案为B。

【活学活用】(2008年试卷二第57题)关于假释,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如果符合假释条件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高级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B.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遵守了各种相关规定,没有再犯新罪,也没有发现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假释考验期满,剩余刑罚就不再执行

C.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的,应当撤销假释,按照先并后减的方法实行数罪并罚

D.对于因杀人、绑架等犯罪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即使他们被减刑后,剩余刑期低于10年有期徒刑,也不得假释

本题正确答案为ABC。主要考点说明:A选项中核准机关应该是最高人民法院;B选项中假释考验期满的法律效果应该是剩余刑期视为执行完毕;C选项中的并罚方法应该是先减后并。

【活学活用】(2007年试卷二第56题)关于假释的适用,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因爆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在服刑13年时,因有悔改表现而被裁定假释

B.乙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犯嫖宿幼女罪判8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15年。在服刑13年时,因有悔改表现而被裁定假释

C.丙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刑罚执行7年后假释。假释考验期内第2年,丙犯抢劫罪,应当判9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10年。在服刑7年时,因有悔改表现而被裁定假释

D.丁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经过缓刑考验期后,发现丁在缓刑考验期内的第2年,犯故意伤害罪,应判9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10年。在服刑7年时,因丁有悔改表现而被裁定假释

本题正确答案为BCD

【活学活用】(2006年试卷二第9题)关于假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被假释的犯罪分子,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B.对于犯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的犯罪分子,即使被判处l0年以上有期徒刑,也不得适用假释

C.对于累犯,只要被判处的刑罚为10年以下有期徒刑,均可适用假释

D.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不构成累犯

本题正确答案为D。主要考点说明:A选项混淆了假释考验期犯罪分子应该遵守的规定与管制执行中应该遵守的规定;B选项中“即使被判处l0年以上有期徒刑,也不得适用假释”意味着判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得假释,该说法错误;累犯不适用假释,没有判处刑罚的要求,C选项说法错误。

【活学活用】关于假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于1982年犯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2年。2002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执行三年后假释。

B.乙由于采取暴力手段劫持航空器,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执行5年后,因为在劳动改造中有重大立功表现,经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予以假释。

C.丙于1996年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2001年假释。2008年发现丙还在2002年抢夺他人财物1200元。法院撤销假释,采取“先并后减”的方式数罪并罚。

D.丁于1998年犯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2004年刑满释放。2006年丁因犯盗窃罪被判处2年有期徒刑,缓刑3年。2008年犯交通肇事罪,不成立累犯。

本题正确答案为A。A选项中甲不成立累犯,可以假释: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属于渎职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不成立特殊累犯;前后罪相隔5年以上,也不成立一般累犯。B选项中乙实施暴力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不得假释;最高法院核准假释的情形是符合假释其他条件,但执行刑期不到一半(有期徒刑)或者不到10年(无期徒刑)。C选项中丙在

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应该撤销假释,执行原判刑罚;新罪已过追诉时效,不再并罚;如果没过追诉时效,适用“先减后并”的方法进行数罪并罚。D选项中丁犯盗窃罪不能适用缓刑,因为属于累犯。

【活学活用】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的?()

A.罪犯甲犯走私毒品罪,服刑结束后第7年又犯运输毒品罪,对甲要从重处罚。

B.罪犯乙犯盗窃罪,判3年,服刑两年后假释,假释考验期内犯抢劫罪,应判7年。处理时应该按先减后并处罚。

C.罪犯丙1990年犯盗窃罪,判10年,98年假释,假释考验期满后,于2001年犯抢劫罪,是累犯。

D.罪犯丁2000年犯盗窃罪判3年,缓刑4年,2003年犯抢劫罪,应判7年,是累犯。

篇6:缓刑、假释、减刑规定

第七十二条【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条件:

1、不是累犯、犯罪集团的首犯。

2、这里的刑罚是宣告刑,不是法定刑。

第七十三条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第七十四条

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第七十五条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第七十六条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第七十七条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刑事假释

第八十一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1、只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2、假释不以立功为条件,根据监狱法的规定,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应当假释。

3、消极条件: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一、即使减刑后刑期低于10年有期徒刑,也不得假释。

二、强奸包括强奸被拐卖妇女、幼女而被认定为拐卖妇女、儿童罪,包括强奸后迫使其卖淫而成立强迫卖淫罪的情形。

篇7:减刑假释规定细则版

(1991年10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519次会议通过)

根据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规的规定,结合当前减刑、假释工作的实践经验,对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关于减刑、假释的条件问题

1.什么是确有悔改表现

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情形的,应当认为是确有悔改表现,即:认罪服法;一贯遵守罪犯改造行为规范;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爱护公物,完成劳动任务。

对罪犯在执行期间提出申诉的,要依法保护其申诉权利。对罪犯申诉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一概认为是不认罪服法。

2.什么是确有立功表现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为是确有立功表现,即:揭发、检举监内外犯罪分子的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制止他犯逃跑、行凶、破坏等犯罪活动的;在生产、科研中有重大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的;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已救人的;在抢险救灾中有突出表现的;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突出事迹的。

对被劳改单位评为省级劳改积极分子的罪犯,可视为有立功表现。

3.什么是“不致再危害社会”和“特殊情节”

“不致再危害社会”是指,罪犯在劳改期间一贯表现好,确已具备本条第1项所列情形,不致重新犯罪的,或者老弱病残并丧失作案能力的。

“特殊情节”一般是指,原工作单位因重要生产、重大科研的特殊需要,请求保释的;或者有其他特殊情况的。

二、关于死缓犯的减刑以及减刑后能否假释的问题

死缓犯的减刑,是一种法定的特殊形式的减刑,它与刑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减刑不同。

1.死缓犯在缓期执行期间,如果确有悔改,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不属于抗拒改造情节恶劣、查证属实的,二年期满以后,经过教育,可减为无期徒刑,在执行无期徒刑期间再减刑时应从严控制,在减刑幅度上应适当缩短,间隔时间也应适当延长。

2.对死缓犯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后,符合假释条件的,可以适用假释。

3.对死缓犯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或者减刑后假释的,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十二年。死缓犯实际执行的刑期自死缓二年期满第二日起计算。

三、关于无期徒刑犯减刑的问题

1.无期徒刑犯在执行期间,如果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服刑二年以后,可以减刑。为使无期徒刑犯的减刑,与死缓犯、有期徒刑长刑犯的减刑相照应,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一般可以减为十八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为十三年以上十八年以下有期徒刑。

2.无期徒刑犯在执行期间重新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自新罪判决确定之日起一般在二年内不予减刑;对新罪判处无期徒刑的,减刑的起始时间要适当延长。

3.刑法关于无期徒刑犯的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十年的规定,应当自无期徒刑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四、关于有期徒刑犯的减刑期限问题

有期徒刑犯在执行期间,如果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一般一次可以减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的,一般一次可以减二年以下有期徒刑;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如果悔改表现突出或者有立功表现的,一次最长可以减二年有期徒刑;如果悔改表现突出并有立功表现的,一次最长可以减三年有期徒刑。

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不受上述减刑期限的限制。

五、关于有期徒刑犯减刑起始和间隔时间的问题

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一般在执行一年半以上方可减刑;两次减刑之间一般以间隔一年以上为宜;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一次减二年或者三年有期徒刑之后,再减刑时,其间隔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二年。被判处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罪犯,可以比照上述规定的时间适当缩短。

对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不受上述时间的限制。

六、关于有期徒刑犯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其附加刑可否随主刑的减刑缩减的问题

在有期徒刑犯减刑时,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可以酌减,但酌减后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最短不得少于一年。

七、关于对假释后的罪犯能否再减刑的问题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附有条件地提前释放,因此,除有特殊情况,经假释的罪犯一般不得减刑,其假释考验期也不能缩短。

八、关于减刑、假释裁定送达前罪犯发生违纪、犯罪的处理问题

减刑、假释确定后,裁定书应当及时送达。送达前,如果发现减刑、假释的事实有出入或者罪犯有违纪、犯罪行为,可能影响减刑、假释的,应当暂停宣告,进行复议。

九、关于未成年犯的减刑、假释问题

为了贯彻对未成年犯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未成年犯的减刑、假释在掌握标准上可比照成年犯依法适度放宽。未成年犯能认罪服法,遵守罪犯改造行为规范,积极参加学习,完成一定劳动任务的,即可以视为确有悔改表现予以减刑,其减刑幅度可以适当放宽,间隔时间可以相应缩短;有悔改表现而又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假释。

十、关于对几种罪犯的减刑、假释问题

对罪行严重的反革命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主犯,累犯,惯犯的减刑、假释,主要是根据他们的改造表现,同时也要考虑原判的情况,应当特别慎重,严格掌握。

十一、关于审理减刑、假释案件的程序和制度问题

1.受理减刑、假释案件时,应当审查执行机关申报的材料、手续是否齐全、完备。申报的材料包括提请减刑、假释意见书、罪犯评审鉴定表、奖惩审批表、终审法院判决书、裁定书、历次减刑裁定书的复制件,以及罪犯悔改或者立功表现具体事实的证明材料。经审查,认为材料不齐或者手续不全的,应当通知执行机关补齐或者退回补充调查。

2.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必须认真审查罪犯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具体事实和证据。对重要案件,应当深入劳动改造单位认真核实。

3.对于重要罪犯的减刑、假释以及合议庭意见分歧或者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应当提交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4.减刑、假释裁定书,应当扼要写明罪犯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事实,并引用刑法、刑事诉讼法有关条款。减刑的案件,要注明减刑后刑期的起止日期;假释的案件,应当注明假释考验期的起止日期。

5.减刑、假释裁定书,由主管院长或者由主管院长委托庭长审核签发。

6.减刑、假释裁定书,一般由人民法院直接宣告,直接宣告有困难的也可以委托罪犯服刑地人民法院或者执行机关代为及时宣告。人民法院应当将裁定书副本同时送达原判人民法院和对罪犯所在的劳动改造单位负有检察任务的人民检察院。

篇8:关于我国假释制度的理论探讨

关键词:假释制度,立法分析,理论探讨

一、假释制度的理论基础及其功能

假释制度是在广泛吸收西方各国绝对主义理论、相对主义理论、折衷主义、主观主义与教育刑思想等刑罚理论的精华后, 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应运而生的, 既实现了对罪犯的惩罚, 也体现了罪犯的教育矫正和重新社会化。国际刑法和监狱会议历来关注假释制度的价值和运用方法。1950年的海牙会议, 对假释制度的评价极高, 与会者认为, 假释是正常而不是例外的制度, 并在大会决议中明确指出是“刑罚执行的一部分”。

据上分析, 假释的功能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鼓励受刑人自新。罪犯入狱后, 服刑环境与服刑前形成强烈的反差, 使其内心受到惩罚的痛苦, 并产生重返社会的渴望, 假释制度无疑会对这些特殊人群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 影响其改造的行为并以良好的改造表现换取较好的处遇。

2.救济长期自由刑之不足。由于犯罪形态千差万别, 加之社会、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罪犯人身危险性的评价困难等原因, 难免出现罪责刑不相适应的情况, 更何况, 罪犯的人身危险性在服刑中, 会呈现出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 假释制度在对于适法救济和激励罪犯改造方面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弥补作用。

3.宽缓监狱压力, 实现刑罚经济性。监狱是一种有限的国家资源, 据有关统计数据, 我国在押罪犯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 1982年为62万人, 1999年增至141万人。目前我国关押一个罪犯年平均成本为2.5万至3万元。监狱警力严重不足。合理配置资源, 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刑罚效益尤其值得研究关注。

4.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 搭建罪犯复归社会的中介和桥梁。德国刑法学者封·李斯特研究表明, 罪犯刑满释放之初是最容易重新犯罪的时期。假释制度通过社会综合资源的有效利用, 刚好可以解决罪犯释放之初的社会适应问题。

二、我国假释制度的适用现状

和西方相比, 我国假释的适用绝对数量和相对比率都极低。由于对非监禁刑的重视, 西方发达国家的假释适用率一直以来都很高。1992年~1993年度, 美国在监狱服刑罪犯的假释率为72%。瑞典1993年度假释率达33%。亚太地区, 中国香港的假释率为48.8%, 澳大利亚为38.3%, 日本假释率在80年代一度达到53.7%, 近年有所下降, 为11.6%。而1995至1999年五年间, 我国假释率都在2%左右。即使是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市的监狱, 目前每年假释罪犯也只有3%, 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年假释率约1%。这说明发达国家已充分认识到监禁刑对于犯罪人和社会都有着严重的缺陷, 需要通过非监禁刑加以弥补, 而我国行刑界仍然迷信高墙电网, 使得假释制度处于被实际虚置的状态。

三、我国假释制度适用的原因分析

(一) 观念分析

现代刑罚理论认为, 犯罪是多因一果的产物, 犯罪人是社会的破坏者, 另一意义上也是社会的“受害者”, 社会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重新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预防再犯罪的途径不再是严刑峻法和将罪犯完全与世隔绝, 而是将监狱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延伸, 广泛借助社会力量加强罪犯和社会的联系, 矫正其心理和行为, 恢复其社会适应能力。而在我国, 传统“杀人偿命, 欠债还钱”的朴素报应主义观念对民众影响比较深远。

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以后, “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观念盛行, 反映到刑事司法领域, 则主张行刑人道主义, 对罪犯的惩罚应限制在矫正的限度内。而在我国, 社会为本位的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注重防卫社会。

(二) 立法分析

1. 现行审批模式和程序造成假释适用效率与公正性缺失。

依据我国现行法律, 假释与减刑的适用程序相同, 即由刑罚执行机关行使假释提请权, 法院行使假释决定权。实践中的一般做法是法官根据执行机关的建议书和报送的罪犯服刑表现材料研究决定, 这种书面审理方式的间接性使得这一程序流于形式, 丧失公正性。其次, 由于减刑假释案件在有的法院工作中不计入法官的工作量或若干减刑假释案件计一个工作量, 一些法官累计批量审核, 造成假释适用效率的缺失, 影响到罪犯的改造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 奖励越是及时, 激励效果越好。另外, 这一刑罚执行制度是否应由法院决定, 理论界也存在争议, 从法律传统上看, 英美法系一般把假释视为行政措施, 最初由狱政部门到后来由专门的假释委员会来决定假释问题。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将假释视为司法措施, 假释决定权属于法院。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司法理念的问题。

2. 适用条件过于严格和原则。

(1) 实质条件标准过高。我国现行法中关于假释适用的实质条件的规定是“确有悔改表现”和“假释后不致危害社会”, 过于原则和抽象, 在实践中给裁量机关造成判断困难。况且假释是附条件的提前释放, 意味着已经过必要的矫正, 未必形成健全的人格, 还有一个后续的矫正过程。而“不致危害社会”, 却将所有的矫正工作推前, 而只要求一个满意的结果。 (2) 假释适用的限制条件不尽合理。《刑法》第81条第2款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不得假释。”与世界各国放宽假释条件的趋势相反, 我国适用条件更加严格。对此, 学界颇有非议, 笔者也认为, 如此一刀切的做法有失片面。对于累犯, 人民法院在审判时, 已经从重处罚了, 经过一定时间的服刑改造, 不排除他们积极向善, 悔过自新的可能性, 不得假释, 则难免有令其承受双重惩罚的嫌疑。被判处十年以上徒刑的暴力犯, 许多是激情犯、义愤犯、未成年犯, 甚至很多犯罪是基于民事纠纷而起, 这类人本质并不坏, 悔改意识较强, 改造表现积极, 排除他们对于假释制度的适用有失公平。据统计我国累犯约占在押犯总数的12.5%, 原判10年以上的暴力性罪犯也占在押犯总数的33.8%, 这就是说在全国的在押犯中有近45%的罪犯不能适用假释。让他们长时间留在监狱, 只能加深他们的监狱人格, 回归社会后, 就更难适应社会。这类罪犯不得适用假释, 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假释适用率。而且, 暴力性犯罪通常要求有强壮的身体条件, 经过长时间的服刑后, 这类罪犯多已年届中年甚至老年, 客观上人身危险性也已降低。

3. 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

刑事诉讼法第222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减刑、假释的裁定不当, 应当在收到裁定书副本后二十日以内, 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纠正意见后一个月以内重新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作出最终裁定。”很难想象人民检察院可以通过审查一纸裁定书副本, 而起到法律监督的作用。法律监督机制的虚置无形中增加了假释制度的风险性,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适用。

三、关于我国假释制度的理论探讨

(一) 观念改革

20世纪以来, 发达国家普遍开始认为, 犯罪是由于贫富悬殊过大等社会深层原因造成的, 单靠司法机关判处重刑无法消除、减少犯罪, 开始接受法学界的现代刑罚理念, 由传统的报应犯罪转向以教育矫正罪犯为目的的教育刑思想, 实行刑罚轻型化, 不执行死刑, 刑罚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 注重罪犯的社会化。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时期, 应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 注重研究现代刑罚的价值取向和行刑规律。转变我国落后的司法理念和社会法律意识, 并进一步影响国民的心态和对非监禁刑的接纳程度。注重对罪犯的人权保障, 整合和利用国家刑罚资源, 以最小的投入成本, 换取行刑的最大社会效益。

(二) 立法改革与完善

1.重新界定假释权的性质与归属。关于假释决定权的性质与归属, 理论界争议的焦点集中在该权力是行刑权还是司法权, 笔者倾向于假释决定权是行刑权的观点, 因为监狱是我国行刑机关, 假释究其实质不是原判决有错误而对生效判决内容的更改, 而是行刑过程中根据犯罪人的表现所采取的一种刑罚变通执行方式, 是一种行刑手段。有学者认为“权利分配不是绝对的, 区分是相对的, 关键是如何达到最佳的刑罚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 监狱从事管理教育罪犯的工作, 对罪犯服刑表现了如指掌, 由行刑机关行使假释决定权,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刑罚效益。

结合我国监狱工作实际情况, 可以借鉴西方各国成功经验, 在各省司法行政机关建立假释委员会, 与监狱管理局平行, 共同受司法厅领导, 主要职能是审核监狱假释意见和罪犯申请材料、调查核实罪犯服刑期间的考核表现和原始数据、组织听证, 广泛了解服刑人员和管教干部意见、民主评议和公示、决定假释及撤消、与监督考察部门的联系、沟通与协调等。在假释过程中遇到需要执行事由, 如追捕、撤消假释收监执行等, 由监督部门报假释委员会、监狱局, 调动监狱人民警察执行。

2.降低假释门槛, 适当放宽假释适用条件。 (1) 放宽假释的对象、实质条件。笔者建议, 将我国《刑法》第82条第一款的规定可修改为:“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执行原判刑期1/2以上,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实际执行十年以上, 如果认真遵守监规, 接受教育改造, 确有悔改表现, 应当假释。对拒绝接受教育改造, 不思悔改的, 可以延长在监狱的关押期限, 对假释后可能危害社会的, 不予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 经司法部核准, 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取消《刑法》第82条第二款关于假释的禁止性规定, 而改为适用从严, 如改为实际服完刑期3/4, 方得假释, 当然还要符合确已悔罪的实质条件。 (2) 采用相对确定的假释考验期。假释考验期分为绝对确定的假释考验期和相对确定的假释考验期, 我国属于前一种。我国《刑法》第八十三条规定:“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 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笔者对此持有疑义:首先, 对于有期徒刑罪犯而言, 可能的情况是, 越是积极悔罪, 痛改前非, 及早获取假释的罪犯相对于服刑时间较长、余刑较短适用假释的犯罪人而言, 假释考验期越长。其次, 无期徒刑犯减刑后, 实际服刑十年以上, 而余刑不满十年, 适用假释的, 考验期仍为十年, 则有失严格。因而, 笔者主张:立法中对于有期徒刑考验期以余刑为上限, 并规定最低不得少于几年, 确立一个时间段, 由假释决定机关根据罪犯服刑期间的实际表现和考核评估指标予以具体确定, 体现行刑个别化。对于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则以10年为上限, 属于未经减刑而符合条件适用假释的 (目前实践中不存在) , 考验期为10年, 无期徒刑犯减刑后, 实际服刑十年以上, 而余刑不满十年, 适用假释的, 考验期为余刑。 (3) 限制减刑, 扩大假释。减刑与假释相比, 对于服刑犯来讲, 获利更大, 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假释为主、减刑为辅的行刑制度, 日本只有假释, 没有减刑, 我国则相反。减刑和假释相比, 有极大的局限性:首先, 罪犯获得减刑的阶段性可能会造成罪犯伪装改造的投机行为。其次, 罪犯减刑后的法律效果具有不可更改性。第三, 假释比减刑制度更安全。假释保留有继续执行刑罚的可能性。第四, 假释有利于罪犯向社会顺利过渡。因此, 笔者主张限制减刑, 扩大假释。

3.实现假释适用的法律监督。假释适用行政程序后, 监所检察院或驻监 (所) 检察室的检察人员依法全程参与到监狱的考核管理和假释活动中, 发现考核情况不属实或程序有瑕疵的, 有权向假释委员会提出书面纠正意见, 假释委员会应在法定时间内重新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同时, 检察机关还可以依法监督监狱机关是否保障适格的服刑罪犯依法申请假释的权利, 监督更全面。检察监督属于司法监督, 应比法院例行公事的裁定更具公正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昌.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634.

[2].狄小华.刑罚执行效率论.犯罪与改造研究, 2002, (5) .

[3].司法部副部长郝赤勇专访.人民日报, 2007, (5) .16.

[4].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课题组.假释问题研究.犯罪与改造研究, 2000, (6) .29.

[5].刘京华.减刑假释制度的发展趋势与利弊.北京政法职业学院院报, 2005, (2) .

[6].李贵方.自由刑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2.310.

[7].张传伟.论我国刑罚执行轻向变更制度的完善.山东社会科学, 2006, (7) .

上一篇:买二手车协议书下一篇:母盘制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