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美丽的孔雀

2024-05-07

第7课美丽的孔雀(共8篇)

篇1:第7课美丽的孔雀

美丽的叶子教材分析:

叶子是学生司空见惯的自然物象。本课美丽的叶子以“形态色彩美的叶子”导入,旨在引导 学生学会关注身边不起眼的事物,美丽的叶子观察叶脉由粗到细、逐级分*、有组织的线,而体验自然界线性物象;美丽的叶子通过对马蒂斯的作品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大师其对比的色彩,粗犷的线条,夸张变形的表现物象形态的艺术手法,激发学生大胆运用造型元素表现自己对叶子的感觉。并通过拓印、线描、色绘、剪贴等欣赏与练习,体验各种材料工具技法表现的艺术效果,目的是引导学生开拓材料工具视野,鼓励学生在尝试探究各种方法、技能的同时,体验叶子的形态美、纹理美和自然美。 美丽的叶子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综合运用各种平面造型元素和技能表现叶子构成的画面;感受叶子网状纤维纹理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在比较中,体验叶子的形态美、纹理美;在尝试中,体验拓印、线描、色绘、剪贴的不同美感;在展示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尝试发现的乐趣www.anxue.com美丽的叶子;关注身边不起眼的自然物象。

教学重点:

尝试与运用线描、色绘或拓印表现叶子形态美、纹理美。

教学难点:

运用色彩对比和有趣的排列,表现叶子的构成。

兴趣点:

比一比,认拾的叶子形状美、色彩美;观察叶子的网状纹理。

观察点:

叶子的形状与纹理;体验拓印的尝试过程。

教具准备:

师:课件;线描、色绘、拓印、剪贴叶子的范作若干;各式各样的树叶;相关用具。

生:收集各种树叶。剪刀、胶水、白纸。

教学过程:

一、引趣设疑,导入新课。

出示马蒂斯的作品,取画中www.anxue.com一物象让学生猜:这是什么?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从色彩、形状、夸张、变形等方面)你知道画家马蒂斯和他的故事吗?作品中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马蒂斯,也来把我们对叶子的感觉表现出来。板书课题。美丽的叶子请学生仔细观察收集的叶子,讲一讲各种叶子的纹理有什么不同,让我们学学小昆虫,飞到树上看看这些叶子吧。欣赏课件。

二、比较发现,突破重难点。

1、 看一看:提供范画,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自主在尝试中找出各种材料工具表现的技法,激发探究兴趣。如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可简要演示,如拓印方法。

2、 比一比: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落叶,小组进行对称式或均衡式的排列(感受形式美),看有多少种排列方法。

三、求异创新,创作作品。

你准备用哪种方法来表现叶子?提供作业要求内容:

1、 基本要求:运用点、线、色表现一幅“叶子的画面。

2、 较高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一幅叶子的画面。

3、 个性探究:尝试多种材料和技法,创造性地表现叶子的画面。

四、学生作业。

五、评价拓展,体验尝试发现的乐趣。

评一评:谁画的叶子最美?,

谁用了新的工具材料来表现美丽的叶子?

谁的纸屑、叶屑收到了垃圾袋里?

课后反思:

本节课准备较充分 ,学生学得兴味盎然,拓展延伸部分学生表现得非常好,有很多好的妙想妙思。

篇2:第7课美丽的孔雀

课题:美丽的天空 课时:1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年级:小学一年级 授课人:李哲哲

教材分析:

《美丽的天空》是人美版小学一年级美术教材第八课教学内容。本科教材以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的作品《蓝天》开篇,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空间,然后是学生的绘画和撕剪贴作品。在自然界中,天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实际上,早在人类了解星座那天起,就为这些星星起下了许多动物的、人物的名字,其中有狮子座、巨蟹座等,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早已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伏羲女娲、嫦娥玉兔、雷公电母等。教材中的学生作业大多与生活紧密联系。如其中一幅是太空飞船及星球的绘画和一幅黄底色的太阳、月亮、云朵、星星的作品,另一幅由彩虹、太阳、热气球、云朵的蓝背景剪贴画。根据这一系列作品,让学生感受到随着季节、早晚的变化,天空会出现多种美丽的色彩,千变万化的云、风、沙、雪、雨及雷鸣电闪,在天空还会有许多飞鸟、火箭、飞机、风筝和气球等等。从而使学生逐步体验美术学习的特征,了解在创作中的多种手法,懂得采取写实或幻想的手法完成一件美丽的天空剪贴画或绘画作品。

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重在让学生通过绘画和撕贴的方法来表现心中最美丽的天空,由全班分组一起完成,并且通过这种合作创作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撕贴技巧在之前的第5课和第7课中都有进行学习和练习,虽然还不成熟但也掌握了一定的撕贴技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而且都很喜欢美术课,但作品内容比较单一雷同,过于依赖模仿他人作品,因此就要想办法在本课的学习中让学生能最大潜力的去创新,采用更多的手法进行表现。

教法与学法:

在课堂中,音乐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美丽天空的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欣赏、思考想象、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认识天空的色彩入手进而了解天空的事物再到如何分组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天空图,这样多种方法递进出现,再通过多媒体教学,既培养学生判断问题和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运用纸、剪子、胶水、吹塑板、水粉颜料、彩笔等多种工具和材料,通过想象、欣赏、创作等方法,大胆地把所感所想表现出来,用写实或想象的方法完成一幅美丽的天空的绘画或剪贴画作品,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认识常用色彩。

2.过程与方法:以集体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创作,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提高美术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获得对美术学习和创作的持久兴趣,体会表现对象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废旧物品的再利用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

尝试用各材料绘画或剪贴画的方法表现一幅美丽的天空。

教学难点:

作业要求新颖和富于情趣。

教学材料:.学生课前准备:纸、剪刀、胶水、吹塑板、水粉色、彩笔 2.教学设备及软件:电脑、实物投影仪 3.教学课件:美术课程教材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用具准备情况,作到查漏补缺。

二、导入新课

1、唱《小白船》,教师问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教师展示折叠的纸飞机试飞,并让学生闭上眼睛做飞翔的动作。提问学生想要遨游太空吗。

让学生欣赏一幅画,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用心感受,想象着浩瀚的天空中除了有美丽的月亮星星外,还有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天空不仅有美丽的星星,随着季节和早晚的变化,天空会出现多种美丽的色彩。

引出课题:美丽的天空

三、欣赏作品

1.听音乐《天空之城》,同学们,让我们欣赏一下大师们心中美丽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欣赏一组与天空有关的艺术作品:康定斯基的蓝天、凡高的星空夜、摄影作品中有彩云、飞鸟、风筝等。

总结:天空在生活中如此美丽,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就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了,看,在画家的笔下,天空是多么的有趣和生动呀!

(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老师提问学生知道天上的故事吗。学生讨论回答(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

3、听音乐。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天空啊?请你们用简单的语句描绘一下感触最深、最美的天空。

学生会想到节日的夜空焰花五彩缤纷、灯火辉煌;雨后的天空出现的彩虹;夏日傍晚满天的萤火虫等。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4.听音乐。大师们用画笔描绘出了他们心中的天空。你们瞧!小画家们也不甘示弱啊,他们用灵巧的小手也完成了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天空图。欣赏小画家的绘画作品

5、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飞到天空中玩耍啊?天空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美妙的景象,但它们往往又是一瞬间的。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笔留住这一幕幕精彩的瞬间把!学生创作展示,鼓励学生敢于想象丰富自己的作品。

6.同学们,除了绘画这种方法外,你们还知道哪些方法呢?

接下来,老师就给你们介绍另一种方法——剪贴法。同学们,讲到这里,老师的手也痒痒的了,想为今天的天空送上第一个撕纸朋友。

示范:一只风筝,边撕边提问关于色彩、形状、粘贴方法等问题。(做完后贴到天空中)

天空有了第一个朋友,就会慢慢热闹起来了,瞧,老师事先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了一个走在彩虹桥上的女孩儿,这时,又开来了一架直升机,周围还有许多飞鸟。

(注意:在使用剪刀、小刀等工具时要特别注意安全,不要伤着自己或同学;不能吸食绘画颜料或其它东西)

7.同学们,你们知道还能用哪些材料进行创作呢?

例如:破旧的挂历纸、废报纸、广告纸等,让学生懂得废物利用的道理。

8、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用剪贴的方法来表现天空的景象。可以表现早晚和季节的变化,千变万化的云、风、雪、雨及电闪雷鸣,天空中还会有许多飞鸟、飞机、风筝和气球(展示学生的剪贴作品)

三、作品展示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讲述自己对所画作品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审美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①画面上画了些什么?②最喜欢自己所画作品的什么地方?③最需要改进(不足)的地方是什么? 2.小组或团体评价:

展示全组或全班学生的作品,采用互评或座读的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和发展方向。

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对有创意的作品给予肯定,鼓励大家都来用想象和创造的方法完成作业。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对天空有了更多的认识,其实还有更多精彩的镜头等着我们去发现。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能够用心感受,善于发现生活中被我们遗忘的美丽,留住心中那最美丽的一刹那。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主要是强调让学生用写实或幻想的手法完成一件美丽的天空剪贴画或绘画作品。本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踊跃参与。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为了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课前我做了一架纸飞机,让学生闭着眼睛做着飞行的动作,并猜想天空中还有什么。一个小小的设计,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

这堂课内容比较丰富,作品中有绘画也有用彩色纸撕贴的。学习中出现的不足是学生的作品缺少变化,内容比较雷同,抄袭现象较为普遍。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教师启发得不够,要在展示大师作品及欣赏其它作品时,鼓励学生敢于想象,丰富自己的作品。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是重中之重。比较好的一点就是鼓励学生创作时用废旧的挂历纸或者宣传单等,让学生学会废物利用,保护环境。

篇3:第7课美丽的孔雀

“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 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如此美丽贤惠几乎完美的刘兰芝究竟为什么会被焦母遣回, 造成悲剧结局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 是文章的一个千古之谜, 因此也成为了“百家争鸣”的焦点。在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中大概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反封建礼教说

对于造成刘、焦二人最终悲剧原因的传统解读是封建礼教对两人爱情的迫害, 但在《孔雀东南飞》产生的时代, 礼教对于男女婚姻生活的影响是有限的。且不论东汉末年因儒教衰微而导致礼崩乐坏, 即使就独尊儒术的整个汉朝而言, 原始儒家对于人性“发乎情, 止乎礼仪”的宽容也是于史可证的, 这点从汉乐府婚恋诗中就可以看出, 当初礼法比较宽松, 男女青年有自由恋爱的机会。况且刘兰芝被遣归之后, 媒人接二连三地上门求婚, 说明当时人的贞节观念比较淡薄, 较之宋明不可同日而语。

二、对焦母是元凶的重新理解

在传统解读中, 焦母作为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是悲剧的始作俑者, 在教学中应当受到批判, 但如果仔细研读文本, 焦母也是悲剧的直接受害者, 她的悲剧人生更值得关注和同情, 焦母是一个丧父孀居的中年女性, 家道中落的心理落差和长期寡居的孤独寂寞使她渐渐养成了蛮横、顽固、暴戾、冷酷的性格, 因而稍有不如意就歇斯底里的发作, 使家庭矛盾越来越尖锐, 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她自己也成为悲剧最大的受害者, 不但痛失爱子还要孤独终老, 她极端的性格都是由于一个单身母亲必须承担一个家庭的重任的辛酸苦楚所慢慢造就的, 都是由于她太爱儿子造就的。

三、焦母的“恋子情结”说

此说法也是近几年比较热的一个说法, 即反向的“俄狄浦斯情结”——“柔卡斯坦情结”。刘兰芝因为太过完美, 所以深深的吸引着焦仲卿的爱, 焦仲卿将自己更多的关注和爱意以及更多的时间给了刘兰芝, 而或多或少的忽视了焦母, 在这种有着特殊背景的家庭里, 他们的“恩爱”对于焦母无疑是一种心灵的重创, 焦母承担的是“失子”之痛, 心理上的依赖突然失衡, 于是导致了她对刘兰芝的深恶痛绝。

四、“无子”说

这个说法是一个争议较多的说法, 在“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宗法社会, 能否传宗接代被看作是“出妇”的一条重要理由, 从文章中可以判断, 刘兰芝嫁给焦仲卿已有三年左右, 但无子无女总是事实, 在世人口中也会出现议论, 作为婆婆的焦母责怨之情也会自然流露, 扫出家门也是合情合理之事。但对此说也存在质疑, 在汉代, 对于权贵富豪而言, 实际是一夫多妻制, 焦母为何不给焦仲卿纳妾以传宗接代而一定要极端的赶走刘兰芝?此外, 从刘兰芝被赶走后县令太守纷纷提亲求婚来判断, 兰芝也不是因为无子而被遣。

五、刘兰芝自己求谴说

作为媳妇的刘兰芝并不是完全被动任焦母宰割, 其本身也带有一定的反抗性和心计在其中, 诗中刘兰芝自述“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但此话却并未直接向焦母说, 而是向焦仲卿说, 她只是希望焦仲卿传话吗?其次从说话的方式来看, 她先讲自己的才能和教养, 再说来到焦家后的勤劳和辛苦, 在她的叙述里她是贤惠能干的媳妇, 毫无过错, 错在焦母故意刁难。她最后说的“及时相遣归”并非心里话, 不过是敦促要挟他罢了, 听此话后焦仲卿也的确去找母亲辩解, 陈述兰芝的贤惠和自己对她的爱。再次, 刘兰芝离开当天的一番严妆也是违反常理的, 她是要给焦仲卿留下难忘的回忆。正因为此, 当焦仲卿让她暂时回家, 不久后会来迎娶时她才依依惜别并且两人立下盟誓。其系列行动都能看出她绝非没有头脑、凡事依别人安排的等闲之辈, 这种有主见、敢做敢为的表现在当时是不符合封建伦常的。而焦母正是要维护封建社会的家庭伦理而执意驱赶她的。

以上的这些解读都有其有理有据的一面, 从各自的角度出发都似乎合情合理, 对于解读课文提供了一些新颖的角度, 但也并不是全都可取, 特别是最后的兰芝自己求谴说, 将善良贤惠的兰芝解读成有心计的女子的确有点有失偏颇, 因此面对这些新颖的解读, 有些教师也提出了反对意见, 他们认为语文课是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 确定的编排体系和规范的解读模式等种种特殊性的学科, 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统一的, 语文教学要对学生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效果。笔者认为, 合适的新颖解读是好的, 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如果只是为了力求新颖而向学生传授一些对他们并无教育意义的内容也是不可取的。

笔者有次参加去陕北的调研, 在神木县参加过一次当地骨干教师评选的教学大赛, 其中有一个教师讲的就是《孔雀东南飞》这一课, 笔者认为这位教师最后的落脚点很好, 他并没有花太大的力气去探讨究竟刘兰芝为什么会被遣, 刘兰芝究竟是被谁逼死的, 他认为这是文章留给我们的一个缺憾, 但残缺正好能够成就一种美, 正好能够引起学生去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 他也并未将文章的主题放在反对封建礼教上, 因为礼教这一术语出现在明代朱熹等之后。他认为作者是要着力为我们塑造一个美好的光辉的具有刚强品质的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刘兰芝, 这样的一个审美对象。

兰芝的死究竟是谁造成的我们也许并不能找到正确答案, 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她一定是为了精神而死, 刘兰芝为了爱情, 不惧专横, 不畏强暴, 不为荣华富贵所动, 甚至不惜以死来捍卫崇高的爱情,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是闪光的人性觉醒, 是对崇高爱情的追求。也许我们着力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而又超越时代审美价值的刘兰芝的形象呈现给学生, 能够对他们产生积极地影响, 体现语文课欣赏美和撼动心灵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进宝.浅谈对中学课文《孔雀东南飞》的正确解读[J].社科纵横, 2005, (10) :212.

[2]韩家云.《孔雀东南飞》的重新解读[J].现代语文, 2009, (9) :14-19.

[3]李国民.一个被忽略的细节[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 (5) :61-62.

[4]陈玉明.用“另一只”眼看刘兰芝被遣之谜[J].现代语文, 2008, (9) :116.

[5]张学君.《孔雀东南飞》的心理学解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8, (6) :31.

篇4:第7课 中心明确与不知所云

所谓“中心明确”,包括两方面意思。首先要求作者明白自己的“立意”, 即明确“为什么写”和“写什么”。这个“意”又叫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记叙类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或歌颂,或批评;议论类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对某个问题所持的鲜明态度,或赞成,或反对。

其次是能让读者清晰明白而確定无误的在文中找到作品的主旨句。而这种主旨句往往是通过“画龙点睛”的句子来呈现的,即在文章的关键处,言简意赅地点明写作要旨。

这样的句子往往多是议论性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见识和学养,凝聚着作者的个性化感悟和人生智慧。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

本题审题不难,分析角度也不难,但根据材料意图明确立意就不太容易了。

材料包含的话题是“文品与人品的关系”。古人一般认为“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样按照今人的理解就是“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而元好问确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意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可以看出古人对文品和人品关系的认识也是观点不一的,各说各的理,这说明有关话题其实就没有定论。

古人认识尚且如此,这个话题距离学生生活又相对较远,所以难以确定立意是肯定的。

这时需要考生掌握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并展开联想,如果掌握三个以上的典型事例就足以让自己来做出准确地判断,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例如,司马迁遭受宫刑,仍发愤著书,不隐恶,不虚美,写出了史家之绝唱,光照后人;李白抱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认识态度,写出惊风雨泣鬼神的优美诗篇,传颂千古;还有岳飞、文天祥、鲁迅等。

但历史上“颜文不一”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时常可见。写出“细雨窗纱,深巷清晨卖杏花”的阮大铖,其品格为人所不齿,众所周知。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戏剧、诗词都是精彩纷呈、广为人知,但其本人又是以小气而出名。甚至我们文学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都有无法言说的一面,如白居易、苏轼等。今天新闻上不也经常看到“语言腐败”的例子吗?官员在位置上,对反腐败等问题夸夸其谈、文彩可观,然而他们自己的行为恰恰与自己的言论背道而驰。

有诸多事例支撑才能确定立意。如果没有事例支撑,简单地选取角度立意就写不下去。

【高分捷径】

清代文学理论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这里的“主脑”就是指立意,李渔把“立意”称作主脑,足见立意的重要性。所以高考作文不但要有立意,而且要有明确的立意。

怎样做到“中心明确”呢?

1. 筛选、概括材料。

意在笔先,加强审题。动笔之前先确立材料的中心,找出这个材料所包含的人和事,并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楚“想说什么”。高考作文所给的题目或材料常常存在多个角度,考生尽可能多地逐个角度思考,看看这个材料“都能说什么”。然后选取某一个最熟悉或最引人注意的角度立意,然后问自己:我想告诉别人这个材料在说什么?这就大致确定了一个中心,紧紧围绕着它深化思考,还要注意行文中途不被替换。

2. 拓展联想,强化认识。

通过分析材料,明确了它在说什么。然后由材料出发进行联想,材料中的人或事触动了我对生活中某些人或事的回忆,或者是一些感情的起伏波澜,或者是一些道理的深刻感悟,又促使人产生一种想反映事物、表达感受的念头。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想要告诉别人什么”,先前朦胧的感觉就会明确、突出起来,一篇文章的主题就这样诞生了。因此,整个立意过程是:材料是主题的种子,生活是主题的土壤,联想是主题的关键,正确表达是主题的果实。

中心确立以后,就要围绕中心取材。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片段都必须为中心服务,受中心的节制。

3. 完整、准确表达。

①表述完整。

如果用一个句子来表达主题的话,这个句子应该是一个很完整的肯定句,而且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明确地表达出一个道理。如:过程的意义大于结果;没有心愿是人生最大的遗憾;约束过多影响孩子的成长等。

特别是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它是对所议论的问题(论题)所指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如:一步和一生、深沉的爱、理想的脚步等,就分别是一个论题。而论点: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不用疑问句、否定句。如“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是一个疑问句;“我不认为宽容是人必备的优秀品质”是一个否定句,都不适合做中心论点。

②位置恰当。

立意一旦确定,放在文中恰当的位置,能够一目了然、引人注意,也会显得更加明确。

以记叙、描写为主的文章,一般使用开门见或卒章显志的方法。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直截了当地切入要旨。如朱自清先生写《绿》开篇就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文约辞简,情感鲜明。所谓“卒章显志”,就是经过了文章主体的记叙和描写,在篇末进行精当的议论和抒情,以此点出事件的意义。如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经过叙事之后,在篇末点明主题: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它们,最后就会战胜巨大的困难,取得胜利。

议论类文章,一般要将中心论点放在文章开头、各分论点放在段首旗帜鲜明地摆出来。

如毛泽东同志写《改造我们的学习》开篇写道:“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言简意赅,观点明确。

议论类文章也有卒章显志的,但考虑到高考的特殊性,不主张使用这种方法。

如:(2013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立意第一步先概括材料的中心。材料里面有很多词语给我们提供理解的思路:人迹罕至、山洞、蝴蝶、安静地栖息、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美丽的精灵、退到深处、小小蜡烛、巨大影响。概括大意:人的小小举动对蝴蝶的栖息产生巨大的影响。提炼话题:环境与生存、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第二步要展开联想。人的行为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例很多,如:

从蜡烛与环境的关系来看,“点燃了几支蜡烛”是探险者无意间所做出的虽小却有破坏性的行为,可以直接联想到自然气候中的蝴蝶效应,或联想到人们无意间的小举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或联想到人们的小陋习甚至小恶无意间影响到了我们的社会风气、国家形象。

从探险者和环境的关系来看,由探险到人迹罕至的山洞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可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要过度开发,人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

从探险者与蝴蝶的关系来看,由爱蝴蝶(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就不要不自觉地伤害它(点燃了几支蜡烛),可联想到对所爱的人(如儿女、学生、情人等),要有理性,要讲究方法,要学会尊重,而不要无心伤害人。

第三步在选好角度的情况下,做出明确表达。如:人应该对环境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某人的)一个小小举动,让我心中的蝶,向爱的深处飞去,等等。

【写作误区】

1. 没有抓住材料重点,立意偏颇。

在上例中,从蝴蝶的特性来看,它喜欢“人迹罕至的山洞”,当环境被人类的脚步声干扰,被蜡烛的光和烟污染,便离开原地,“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寻找更适宜的环境。由此联想到那些热爱和追求宁静生活的人(如隐逸之士),写静的境界、静的美、静的智慧(如善于保全自己)等,都有些偏颇。如果抓住题目中“小小的蜡烛”就说“细节决定成败”也是同样的错误。

2. 立意表述不完整,或多重立意。

表述不完整的错误一般是把话题当主题。如前文2015年高考浙江作文题,把作文的主题或论点定为“文品和人品”“高雅和脱俗”,就是不完整的表述,这样的表述只能当作文标题。

另一种要注意的情况就是,尽管考生在两个角度之下,都有丰富的事例,也只能选取一个方面,不能面面俱到、模棱两可。如果立意為“有时我们能从文品看见一个伟大作家的人品,有时在一定的作者身上文品与人品却没有必然的关系”,这样就出现了多重立意,这种立意就不够明确集中。

3. 人云亦云,立意陈旧。

这种情况主要是提炼话题之后,照搬别人的观点。造成主题(中心论点)作文材料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不仅显得陈旧,更是跑偏的一种表现。

还以2013年高考江苏卷为例,看到人与自然这个话题,就想到“人的全部智慧来自于大自然”“人是自然之子”,虽然立意本身不错,但照抄别人的观点,与本题材料没太大联系。

【模拟练习】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新京报近日报道,京津冀三地多条相通相连的公路“断头路”却在边界处隔断了,影响了三地之间的协同发展。据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统计,仅在河北境内,通往京津两地的“断头路”,总里程就达2300公里。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势下,“断头路”成为各方议论的焦点。有人说“断头路”就断在最后一公里;有人说“断头路”断在有关部门的不作为;有人说“断头路”断在地域、行政之间的壁垒……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篇5:第7课 身边的设计

第7课    身边的设计

领  域

欣赏.评述

1. 欣赏身边的设计品,初步理解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2. 能用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对欣赏对象进行品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愿意参与欣赏评述活动,逐渐形成设计意识。

教学重难

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身边充满了设计”。

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能将实用功能与造型色彩有意识地结合。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图片欣赏:

你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

2、初步感受,让学生了解艺术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

二、新课:

1、学生分析、讨论:

在造型上利用小动物的形状美化,色彩鲜艳醒目。

2、绘画表现方法

3、泥塑表现方法

三、作业:

练一练:可以用画的形式,也可以用橡皮泥捏。

四、小结

1、作业评讲

2、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设计艺术存在?

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篇6:第7课 彩球的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插接彩球的创作、设计步骤和方法。

2、技能目标:用多种方法完成彩球的制作。

3、情感目标:通过研究学习,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做事的态度。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教学重点:了解彩球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连接接规律。教学难点:做出新颖美观的彩球作品。

学情分析:1.小学生绘制正多边形的方法主要是量内角,所以画正六边形和正五边形时,需要数学好且认真细心的学生作。可指导学生用圆规画正六边形。

2.学生合作时,可事先提醒组长合理安排分工。前置作业:认真观察分析教材图片,解决一下问题:

1.图片中的彩球都是用一种多变形做成的吗?分别用哪一种形或两种形组合成的?能看出各用几个那样的形组合吗?

2.每人以边长为7cm分别画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

3.说说你是怎么画出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的。4.参考教材14面彩球制作方法,每小组成员在组长安排下每人剪好8个带花边的正多边形。(花边组长以7cm长设计好,每位组员一分)5.小组讨论后组长安排选色。

6.正多边形的边长不相等行不行?说说你的看法?

学习工具:色卡纸、剪好的正多边形(带花边)、剪刀、刻刀、双面胶、彩纸、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的出席情况和工具准备情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准备上课。

二、导入:展示一组由正三角形、正三角形与正方形、正五边形、正五边形与正六边形组合的彩球作品。提出问题:说说这些彩球在基本形、外形、色彩、装饰上有哪些特点?

三、探究学习:

1、分析教材,研究设计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彩球插接规律,说一说彩球制作步骤。

2、挖掘创新潜力,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作品,说说有哪些好的、新的创意。

四、学生实践活动,教师辅导:

布置活动任务:分组分工合作,制作出彩球。学生实践操作、练习。教师巡回辅导,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

五、作品展评: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点评。

六、课后拓展:观察其它彩球作品。教学反思:

《彩球的设计》一课是六年级美术教材中的一课,这一课旨在让学生利用两种不同的正多边形组合在一起组成立体的彩球,在制作过程中,正确画出正多边形和复制正多边形是绘制彩球的最关键因素,这一步做好了,组拼在一起制作成立体的彩球就显得容易些,这也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达到的知识技能目标,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经过对范品(课前做好的立体彩球)的认真观察、直观感知、彩球拆分、小组讨论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也提高和加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在制作过程中,美术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态度得到了提升,也激活了学生学习美术这门学科的“本能兴趣”,尤其看到自己的作品,喜悦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也让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极致,七十多个孩子这样活跃起来是怎样的景象!不过,在我内心深处,有一种由衷的开心!

《彩球的设计》美术教案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学习插接彩球的创作、设计步骤和方法。

2、用多种纸张完成彩球的制作。

3、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和学习,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作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创

造能力。提高学生对立体造型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彩球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插接规律。

教学难点:研究一种或两种正多边形组成球体的规律。做出新颖、美观的彩球作品。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剪子,圆规,直尺,划线笔,彩球数个,旧挂历纸,胶水等。

学具: 剪子,圆规,直尺,划线笔,旧挂历纸,胶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欣赏彩球了解彩球在什么场合使用

常用于节日或现代居室装饰,很受人们的喜爱。彩球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

2、板书课题——彩球的设计

三、新授

1、提问:这些彩球是由什么基本形组合而成的?基本形在外形、色彩、装饰上有哪些特点?彩球的什么地方吸引你?它是怎样组合的?

2、分析教材研究设计步骤与方法。

自主探究:每组桌面上都有一个已完成的彩球,请组长带领大家将彩球打开,分析一下再重新组合。研究讨论正多

边形组成球体的规律。

一组:正三角形彩球作品。二组:正方形彩球作品。三组:正五边形彩球作品。四组:正四边形与正六边形组合的彩球作品。分析

什么样的基本形适合制作彩球?开口处开在哪里最为合适?

3、欣赏书中作品。打开教材第14~15页。

4、学生总结制作方法,教师演示部分制作的要点彩球设计与制作要点

四、学生制作,教师指导作业提示:

以分工合作的方式,用卡纸设计多边形的基本外形,并进行复制和装饰美化,然后组合成彩球。

学生:组长负责,本组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学生制作,教师指导。(提醒学生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课堂作业总结。

1、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2、表扬作业认真,效果好的同学

五、展示与评价

1、欣赏同学们的作品

2、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

提出不足及改进方案

评选出:创新设计奖、最佳制作奖。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学习插接彩球的创作、设计步骤和方法。

2、用多种纸张完成彩球的制作。

3、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和学习,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作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对立体造型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彩球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插接规律。

教学难点:研究一种或两种正多边形组成球体的规律。做出新颖、美观的彩球作品。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剪子,圆规,直尺,划线笔,彩球数个,旧挂历纸,胶水等。

学具: 剪子,圆规,直尺,划线笔,旧挂历纸,胶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欣赏彩球了解彩球在什么场合使用

常用于节日或现代居室装饰,很受人们的喜爱。彩球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

2、板书课题——彩球的设计

三、新授

1、提问:这些彩球是由什么基本形组合而成的?基本形在外形、色彩、装饰上有哪些特点?彩球的什么地方吸引你?它是怎样组合的?

2、分析教材研究设计步骤与方法。

自主探究:每组桌面上都有一个已完成的彩球,请组长带领大家将彩球打开,分析一下再重新组合。研究讨论正多

边形组成球体的规律。

一组:正三角形彩球作品。二组:正方形彩球作品。三组:正五边形彩球作品。四组:正四边形与正六边形组合的彩球作品。分析什么样的基本形适合制作彩球?开口处开在哪里最为合适?

3、欣赏书中作品。打开教材第14~15页。

4、学生总结制作方法,教师演示部分制作的要点彩球设计与制作要点

四、学生制作,教师指导作业提示:

以分工合作的方式,用卡纸设计多边形的基本外形,并进行复制和装饰美化,然后组合成彩球。

学生:组长负责,本组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学生制作,教师指导。(提醒学生用剪刀时注意安全)课堂作业总结。

1、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2、表扬作业认真,效果好的同学

五、展示与评价

1、欣赏同学们的作品

2、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

提出不足及改进方案

评选出:创新设计奖、最佳制作奖。

第七课 彩球的设计

刘红娟

教学内容与目标:

美育目标: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了解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审美特点。

知识目标:学习插接彩球的创作、设计步骤和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彩球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插接规律。

难点:做出新颖、美观有创意的彩球作品。

教学准备:

彩球作品、彩色卡纸、旧挂历纸、圆规、直尺、铅笔、样板插片、剪子、胶水。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了解彩球的作用。

1.出示课件欣赏一段杂技表演《狮舞》的视频。

师:问:看完短片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2.瞧,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彩球,是我亲自设计,亲手制作的。好看吗?(好看!)你们也想做吗?(想!)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彩球的设计》。

3.板书课题——《彩球的设计》。

二、自主合作,探究彩球的制作方法:

(一)播放课件,阅读教材,带着问题进行探究。

1.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七课,欣赏书中作品。说一说:

(1)这些彩球在外形、色彩、装饰上有哪些特点?他们分别用到了哪些材料?

(2)这么多漂亮的彩球你喜欢哪个?哪个设计得比较新颖、有创意?有没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2.学生探究之后回答问题。

师:其实旧挂历纸也可以做,旧物利用嘛!既环保有美观。(出示旧挂历纸做的示范作品)你们看,这个彩球是不是也很漂亮?

3.师:现在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15页内容,然后总结出彩球的制作方法。

4.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5.师:这是设计彩球的大体步骤。具体怎样操作呢?

(二)观察比较、合作研讨,正多边形插接球体的规律。

1.师:各小组桌子上有老师制作的彩球,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先自己研究研究,再互相讨论讨论:什么样的基本形适合制作彩球?插接口留在哪里最为合适?它是怎样组合的?

2.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发现或者共同研究的结果说一说。

3.师小结:对,设计边长相等的基本形,留出插接口,再按一定规律组合插接,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富有个性的球体。

三、教师示范,演示彩球的制作要点。

大屏幕播放老师的演示视频观看课件,学习彩球的设计和制作的方法。)

四、学生制作,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1.出示作业提示,学生分小组合作制作彩球。

2.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1.各小组展示作品。

2.请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前来介绍你们的作品。

3.展开互评。

六、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学生畅谈收获和感受)

师:你们已经掌握了制作彩球的方法,那你们还有什么好的创意没有呢?

师:由于上课时间的限制,我们做不了这么多,但是,学习永无止境,我们可以在下节课,继续探索、继续尝试,一定会制作出更多更好的彩球。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同学们再见!

第7课 彩球的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彩球的更多的制作方法。

2、技能目标:研究制作更美观的彩球。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各种彩球的制作方法。教学难点:设计、制作出新颖美观的彩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的出席情况和工具准备情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准备上课。

二、导入:出示一些彩球作品,让学生观察,感受其美。

三、探究学习:

1、根据刚才的观察,分析研究这些彩球的制作方法,说出自己的见解。

2、启发学生说一说如何美化彩球。

四、学生实践活动,教师辅导:

布置活动任务:学生实践操作、练习。教师巡回辅导,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

五、作品展评: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点评。

篇7:第7课 最亲近的家具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关注椅子给人类带来舒适、方便的同时,还带来视觉上的审美体验。

实践与创造:运用彩绘法或烟熏法给椅子添加装饰,美化自已的座椅,表现独特的创意;整合物理方面的知识,利用废旧的纸箱带作一把能承受自己的椅子,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几个人完成椅子的游戏,体验生活乐趣。

欣赏与评价:欣赏各种造型、色彩•材料不同的座椅,开口刨作的思路;学会从实用、美观的角度来评价设计,体现出设计形式美。【教学重点】

椅子设计方法。【教学难点】

实用与美观结合、创意制作。【课前准备】

教具:书本范例。

学具:课前分组收集制作材料,如玉米秆、易拉罐、饮料瓶、木块、木板、包装箱等实物;制作工具,如稻草、刀、钉、锤、小钢锯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1)事先布置学习任务。

教师: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分 收集素材。

学生:可以请教物理名师或者 :长,寻求技术指导。

(2)材料汇总展示。

各组把材料带回,创意大此 卜看哪一组的材料最让人出乎意有的准备用玉米秆和稻草做一巴“竹藤椅”,玉米秆做椅腿和靠乳 稻草编织成网状的椅座;有的佳备用硬纸和棉花做一把“沙发”;有的要用小木块、木板做一把“仿真木椅”;还有的要用易拉罐、饮料瓶做一把 “花篮椅”等等。

(3)作业设计制作。

动手制作,强调安全操作,尤其注意不要划破手。

老师适当点拨:注意先要四腿平衡,求稳;再看结构是否紧凑,求实;在平稳、结实中透出材料的新颖,你就成功了。

(4)作品展示评议。

从色彩、材料、制作、创意等儿方面评议,如最坚固的椅子、最精制的椅子、最奇妙的椅子等等。

(5)拓展延伸。

欣赏课本上的图例,结合自己的制作,反思:有哪些有待改进? 【教后记】

篇8:第7课《回声》

一课时

《羊肠小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表现《羊肠小道》主题音乐,让学生掌握骑驴主题、风光主题的旋律、风格及表现形式,从而更好的把握此作品的精髓,激发喜爱管弦乐作品的热情。

2、通过探究性的提问及体验,探索管弦乐器所刻画的人、动物、风光、危险经历等形象及情境,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了解各管弦乐器的表现力。

3、通过合理的设计及安排,让学生在掌握主题音乐的同时,了解《羊肠小道》整个作品的结构及内容,并拓展《大峡谷组曲》其它作品,培养学生终生学生的意识。教学重点:熟悉乐曲的两个主题,并试着哼唱与表现。

教学难点:用听、模、演、创等音乐活动表达不同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聆听《羊肠小道》的动物协奏版。(2)师生问好。二:新课教学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美国的科罗拉多的大峡谷吗?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峡谷之一,它全长呀有349公里,深1800米.在不同时间的日光照射下,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的色彩。今天让我们从图片中去感受大峡谷的无穷魅力吧。

2、简介大峡谷。播放图片.背景音乐(主题2)简介(陡峭山崖怪石嶙峋溪流湍急羊肠小道)师:瞧,大峡谷有着令人心惊的陡峭山崖,五色斑斓的嶙峋怪石,谷底有着一条条汹涌奔腾的急流,还有一条条的羊肠小道呢!

3、欣赏引子部分。

(1)提问:同学们,那什么是羊肠小道呢?

师总结:像羊的肠子一样弯弯曲曲的、很窄很细的小路。

(2)提问:在这样的羊肠小道上旅行,会是怎样的滋味呢?有一位旅行者他叫格罗菲,他将带着他心爱的坐骑去大峡谷旅行,我们先来听听他心爱的坐骑是什么动物呢?(剪切引子,突出驴叫声)

(3)师:为什么是驴呢?(叫声像驴)

师:什么乐器这么形象的表现驴叫声。(小提琴)师总结:是啊,小提琴演奏者用娴熟的技巧非常形象的模仿了驴叫声,从而刻画了驴的形象。

4、欣赏第一部分。㈠主题1的欣赏 A主题1旋律部分

(1)师:旅行开始了,听,旅行者骑在驴背上,他的心情怎样?(生:轻松、高兴)

(2)师总结:是啊!旅行者骑在驴背上是那样轻松、惬意,那么悠闲自得。嘴里还哼着小曲呢。他是这样唱的。

(3)出示主题1图谱,教师指图并范唱小音符。(4)学生跟琴练唱主题小音符。

(5)(并出示单簧管图片)先听一遍,再模仿唱

师:在这儿单簧管演奏出的爵士味更能让我们体会悠闲自得。让我们用DO模仿。

(6)律动并唱主题1.师:现在我们一起表现下骑驴者悠闲自得的动作,嘴时还哼着小曲呢。请第一组男孩子表演。

B主题1节奏部分

(1)师:旅行者这么休闲自得,毛驴肯定走得很轻松吧!我们仔细来听听毛驴的驴蹄声是怎样的?你也来模仿下好吗?

(2)师:刚才你用弹舌模仿得非常形象,让我们一起跟着做做。()请第二组男孩子来试试

(3)师:你们知道这里是用什么乐器模仿的吗?

(4)这里用椰子壳形象的模仿了驴平稳行走的形象。(出示实物椰子壳)这段羊肠小道是平坦还是曲折的?(平坦的)

(5)师:羊肠小道会一直这么平坦吗?我们听听接下去发生了什么事?仔细听驴蹄声发生了什么变化?

C颠簸部分

(1)师:听音乐之前,老师给两组男孩子一个任务,当你们听到骑驴音乐和驴蹄声时,请你们分别表现出来。

(2)师: 发生了什么事?驴蹄声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上坡还是下坡?(3)师总结:遇到非常陡峭的坡路,一直往下冲。如果你是驴,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怎么叫?

(4)模仿驴叫声。选择一个孩子进行表现。D主题1的完整表现。

师:让我们一起完整表现一下毛驴主题。(分工)㈡主题2的欣赏

(1)提问:老师告诉你们个秘密,格罗菲去过大峡谷很多次,既然大峡谷这么险峻,他又为什么要去多次呢?他看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感受下。

生:景色。

(2)师:这里是什么乐器描绘了如此壮美的景色。

(出示圆号)师总结,圆号作为交响曲之王,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在这儿运用柔润饱满的声音表现了大峡谷的壮美。

(3)师:当你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时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生:哇,好美啊!(4)师:格罗菲是这样赞美的。(出示流动线条)

(5)师指导学生唱小音符。再画着线条唱一唱。非常投入的唱一唱(6)师:请女孩子们有感情的唱一唱 ㈢主题1、2结合部欣赏

(1)师:大峡谷的美景真让人流连忘返,那格罗菲接下来又在做什么呢(生答边走边看风景)

(2)为什么(两个音乐都有)(3)师:那我们一起表现一次。㈣完整聆听第一部分(进行探究性学习)

师:大峡谷时而平坦,时而崎岖,而那景色又美不胜收。让我们完整聆听第一部分,聆听时请思考两个问题。边听音乐边用手指表示主题顺序。

A 主题出现的顺序是怎样的?(填空)B途中危险的经历几次,哪一次最危险?(1)边欣赏边用手指表示。

(2)师:遇到了几次危险?哪一次最危险?生:三次,第三次最危险,最后一次的坡更长了,一直往下冲。

5、欣赏第二部分

师:在经过这么一路的的簸簸,格罗菲和他的驴都累了,接下去的音乐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乐器音色有什么特点呢?他们在做什么呢?

师总结:钢片琴演奏梦幻般的音乐好像让人至身于美梦之中。

6、欣赏第三部分 师:美梦醒来之后,他们的旅行中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初听)

师:这段音乐中有没有骑驴主题呢?这段音乐中主题发生了什么变化?先慢后快。

与第一部分的主题有什么区别。师:主题这样的变化描写了什么?

7、完整欣赏全曲。

师:刚才我们是说到的旅行者格罗菲就是作曲家,他被大峡谷的美景所吸引,创作了《大峡谷组曲》,其中羊肠小道是其中组曲之一。作曲家把自己想象成了游览大峡谷的小牧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融入到了音乐之中,让我们也置身其中。现在让我们完整的欣赏,欣赏时也可以根据老师给你们分的角色进行表演。第一组男孩子哼唱骑驴主题,第二组男孩子来模仿毛驴的脚步声,女孩子来哼唱风光主题。

8、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峡谷组曲的其它四个乐章也非常有特色,我们可以在课后去了解。

二课时

《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进行多种形式的音乐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2、了解齐唱、合唱以及无伴奏合唱等声乐演唱形式,并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加以巩固和深化;

3、结合听赏体会“回声”特点,并能通过有力度控制的演唱营造“回声”效果;

4、了解曲作者拉索的简要生平和创作特点。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对合唱、无伴奏合唱相关知识的认识;

2、技能目标:感受音乐各要素所传达的信息,从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与音乐的共鸣,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体验“回声”效果并能运用力度的变化制造“回声”;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唤起学生对合唱(特别是无伴奏合唱)这种人类音乐精髓的情感共鸣,使其心灵得到美的洗礼和熏陶,加深学生对合唱艺术的热爱。

4、在欣赏过程中设计必要的音乐表现活动内容,对欣赏教学的目标达成是很好的辅助。学生只有亲自去尝试表现音乐了,才会对音乐的内涵有更深入透彻的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对合唱(特别是无伴奏合唱)的艺术感受力,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

2、辨别齐唱与合唱、有伴奏合唱和无伴奏合唱的区别,了解无伴奏合唱的特点。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学生用课堂记录纸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 入 部 分

一、准备活动:演唱歌曲《小瓜棚》,注意演唱的艺术表现力(播放教师在电子琴上事先录制好的多轨合成伴奏,教师指挥)。

分 析 点 评:通过对一首歌曲的复习演唱,引出学生对“齐唱”这种演唱形式的认识和理解,再结合两个合唱曲片段的欣赏,指导学生体会齐唱与合唱的区别、有伴奏合唱和无伴奏合唱的区别。

二、谈话与讨论:

(师):请大家说出刚才这首歌曲我们采用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为什么?(生):回答并讨论。

预见:学生有可能说出是“合唱”而非“齐唱”,所以讨论的中心应集中在明确齐唱是单声部的,大家一齐演唱同一个旋律,而合唱则必须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这个要点。

(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两个声乐作品的片段,请大家保持安静,仔细聆听,并能够在听完音乐后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欣赏行为提出必要的要求)。

课件播放两首合唱作品片段,同时出示作品标题

1、童声合唱《让世界充满爱》(有伴奏)

2、童声无伴奏合唱《牧歌》

(师):音乐欣赏完了,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适时评价)现在老师有任务交给大家:

1、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出对两个作品的感受

2、说出两首作品在演唱形式上的不同之处

方法:上述两个问题的解答要求学生写在事先准备好的记录纸上,然后随机请几名同学说出自己的结果,教师对结果应予以肯定,并面向全体以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

预见:通过前面对齐唱的讨论,学生应该能够说出两个作品的演唱形式都是合唱,大部分学生也可以感受到两个作品有无伴奏这样显著的区别,所以在此环节不必过分纠缠,浪费时间。(师):“无伴奏合唱”是一种纯人声的、不加任何乐器烘托和渲染的合唱形式,因此对演唱技巧有较高的要求,可以说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高难度的、高级的合唱形式。无伴奏合唱能够很好地展现“人声”的美感,更深刻、更准确、更真挚、更贴切、更自然地表达音乐作品的风格和意境(总结归纳知识点)。分 析 点 评:合理地设置问题和悬疑,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能够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问题的解决尽量避免教师包办代替,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师):今天这节课重点欣赏的作品就是一首无伴奏合唱的经典曲目,也是我们本课的课题,至于是什么,还需要同学们通过聆听来给出答案。

分 析 点 评:继续设疑,步步为营,完成导课环节。新课赏析部分

一、听赏并为乐曲命名:播放童声无伴奏合唱《回声》,但不出示作品标题,请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意境的感受,写出个性化的标题。

预见:练习中,学生写出与“回声”相关的标题的可能性极大,因歌词中有多处“回声”;但即使写出与实际不符的标题,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复听《回声》并出示标题: 童声无伴奏合唱《回声》(尼德兰)拉索 曲

情境:课件播放《回声》——美丽的山谷,迷人的欧洲风情,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在《回声》如天籁般渺远而空灵的音乐衬托下渐次展开。我们仿佛置身于空旷宁静的山谷,大自然各种生命和谐相处,其乐融融;我们的心灵不禁怦然而动——啊,美妙的回声!

(师):当我们再次聆听了《回声》这首作品,你们一定有所感触,请把你的感受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三、深化与拓展:

(师):《回声》这首无伴奏合唱创作于16世纪,距现在已经有四百多年漫长的历史,但它仍然是世界各国合唱音乐会的经典曲目,常演不衰。你们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生):发表看法。

方法:教师可提示学生从作品的演唱形式、旋律特点以及情绪、意境等方面分析,特别要注意从实际感受出发,说真话。

四、教师归纳《回声》艺术特色:

1、作品采用了无伴奏合唱这种纯人声的音乐表现手法,使音乐高雅圣洁,给人心灵以宁静与安详;

2、采用了特殊的作曲技法,营造出“回声”的美妙音响,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从中感受自然、人与音乐的和谐统一。分 析 点 评:摒弃传统欣赏教学忽视学生感受,将学生思维局限于标题框架之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还他们自由想象的空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新课程“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重要理念,为学生提供美的音响,用美妙动听的音乐打动孩子们的心灵;发挥音乐欣赏中的“通感”功能,音画交融,激发联想与想象,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教师的适时引导,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思考转化,使其对作品的理解得到巩固和升华。

五、曲作者拉索的相关链接:

(师):感谢四百年前这位作曲家给我们留下这么优秀的音乐作品,让老师带你们来了解一下《回声》的作者拉索。

课件播放拉索简要生平及作品——

拉索:(1532-1594)尼德兰(现在的比利时)人,十六世纪“尼德兰乐派”重要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两千多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以声乐作品为主),包括弥撒曲、经文歌、牧歌、无伴奏合唱等。他继承了尼德兰乐派旋律优美、风格清新、丰富感人的音乐风格并将其发扬光大,他的作品从宗教音乐的传统束缚下逐步解放出来,充满世俗情怀和生活情趣,通俗风趣,明朗乐观。他的代表作无伴奏合唱《回声》历经漫长的岁月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世界各国音乐会常演不衰的经典合唱曲目。

一、再听《回声》,注意“回声”效果有哪些特点?(生):旋律的多次模仿、力度的渐弱变化。

(师):为了更好地体验“回声”的效果,我们不妨亲自实践一下,用你们自己的演唱来营造出“回声”,有信心完成吗?

二、“回声”练习

1、《回声》主题节奏动机的多次模仿,力度渐弱:(略)方法:将学生分成四个声部,人数递减,进行节奏卡农练习;

2、《回声》主题旋律动机的练习,分析点评:在欣赏过程中设计必要的音乐表现活动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亲自去表现音乐了,才会对音乐的内涵有更深入透彻的了解;同时欣赏教学也可以摆脱单一的教学形式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一、教师总结:

(师):在今天这节欣赏课里,我们听到的所有作品都是由国内著名的童声合唱团演唱的。你们知道一个合唱团如何才能演唱出如此美妙的声音吗?对,他们一定要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特别重要的是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合唱是一种合作的演唱活动,也是培养团队精神、群体意识的极好的教育方式。日本NHK少年合唱团的教学口号是“合唱团里没有我只有我们”,意思是说在合唱团里演唱者必须牺牲自己声音的个性而积极地融于群体的音色中,达到声音的和谐、均衡和统一。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合唱的欣赏和实践,培养起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良好品德。

二、在《回声》音乐声中走出教室。分 析 点评:渗透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多学科合作完善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体现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课时

《友谊的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以及对友谊的珍惜和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在师生互动式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并表现回声的力度变化。

3.知识与技能:解决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演唱,并且能用和谐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教学重点:力度记号在音乐中的实践运用。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切分节奏,正确地演唱歌曲。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那么你们都去过那些景点呀,今天呀,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乘坐火车一起去旅游,瞧,小火车已经来了,(点音乐《火车开了》)大家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就出发吧。(律动)

师:哎吆,小火车跑的真快,已经到达终点站—山谷了,同学们跟老师下车一起去欣赏风景如画的山谷吧!

问:看到这些山谷风光,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师:同学们,山谷太美了,用一个美怎能表达我们心里的感受呢,老师忍不住向着山谷喊了一声---哎,好美呀----山谷中传来---哎,好美呀---问:这是怎么回事呀?(回声)问:老师的喊声与回声有什么不同?(一个强一个弱)新课学习

一、音乐知识:

1.音乐上是怎样记录强和弱两种力度的呢?

用f表示强,p表示弱,因此旋律中记有f要唱奏的强一些;旋律中记有p要唱奏的弱一些;下面我们请一位好朋友为大家演示一下音的强和弱。

师:你们瞧,他是谁?

演示:把粉笔头放到小鼓面上,粉笔头随着敲击的强和弱产生高低的变化。师:同学们能不能象粉笔头一样用动作来表示强和弱呢,下面老师用不同力度敲击鼓面,鼓声强,学生跳得高;鼓声弱,学生跳得低。

师:我们认识了回声,体会了音的强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向大自然学习这美妙的回声。

2.分组进行“回声”模仿练习,师手势指挥: 新课学习1欣赏歌曲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下面竖起你的耳朵,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友谊的回声》(写出课题)(播放课件)

生:欣赏并拍击歌曲节拍

师:歌曲真好听,老师忍不住要唱起来啦,这一次同学们体会一下歌曲的情绪怎样的; 老师演唱,学生随歌曲晃动身体,体会歌曲的情绪。

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欢快、赞美

师:刚才呀很多学生忍不住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啦,那我们就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2学习歌词:

师:把歌词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歌词。3学习旋律

师:请同学们划着拍子一起学唱歌谱,我教一句,你唱一句。首调唱名法(随时纠正音高音准和节奏,两遍解决)

4整体学唱 随音乐轻声填词

师:告诉我,回声在哪里——噢,噢,噢,噢。

问:这个记号是什么?(PP----很弱)师生配合唱一唱,注意休止符。回声分组演唱,体会力度记号。

师:你们最喜欢最难唱的一句歌词是什么?回声回声,神秘的回声,可爱的回声 师重点教唱

意图:难点突破,学生能够轻声完整的演唱歌曲。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欢快、赞美

师:我们一起完整演唱一遍。看谁唱得更加有感情,更能唱出在山谷中感受回声的欢快。齐唱歌曲

唱法指导:上身要做正,气息下沉,轻轻的发音出la,面部要微笑,张口。升化主题

看动画片回答问题

问:歌曲为什么称为“友谊的回声”?

播放动画: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兔名叫滔滔,一天他来到山谷回到家后,妈妈和他说了几句话,于是他又来到山谷

师:滔滔和谁交朋友呀,为什么第一次与回声吵架呢?第二次为什么和好了?交朋友的关键是自己还是对方?如果你是滔滔你因该怎样交朋友? 师总结:交朋友关键是自己,而不是对方。只有自己先伸出友谊之手,对方才能接过友谊之花

问:歌曲为什么称为“友谊的回声”?

师总结:回声就像友谊,你对别人付出真心,别人也会对你付出真情 师:下面同学们拉起身边同学的手,和老师一起把这首动听的歌曲演唱一遍。学生起立,师生有感情的一起演唱歌曲。

师:快乐的时间总是很短暂,同学们,看,小火车来接我们回家了,让我们一起对回声说声再见吧

再见----再见 四课时

《山谷静悄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表演、对接歌词感受音乐与自然的主题。2.认识力度记号“pp、p、mp、f”,并能准确地运用。3.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表现音乐形象。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歌曲的意境想象。【教学重难点】

1.力度记号的识记和运用。2.休止符乐句的掌握和演唱。【教学准备】 ppt课件、电子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去郊游,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吧!(播放音乐《郊游》)随着音乐来到了美丽的山谷,让我们来打个招呼吧。运用“你好”做回声游戏,(一组一组,依次弱下去)出示力度记号:f p渐强 渐弱。

二、教学歌曲 1.唱“叮咚”旋律

师:山谷里除了有回声,还有什么声音呢?你听到了什么?这声音像什么?(像敲击声、泉水声)怎样的敲击声呢?(注意休止符)每一处的“叮咚”声有什么不同呢?(感受“叮咚”声由强到弱的变化:第一处是远听的很轻。第二处近听的稍重。第三处是从近到远的。)

2.初听歌曲

师:老师送给大家一首歌曲,我们一起听听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第一遍:情绪:(轻柔,优美,愉悦的)(美,静悄悄)

第二遍:歌曲中都唱了哪些景物?请看大屏幕,一起来找一找。同学们看得真仔细,那老师送给你们一个音乐知识,(播放课件)关于我们音乐中的力度记号,请你们快速的记一下。(ppt力度记号)

第三遍:同学们,你们记住了吗?那我们再来听一遍,看看乐谱中出现了刚才你看到的哪些力度记号?(几种带有字母p的标记?)

3.学唱第一部分

a:首先请同学们跟着我用很弱的力量,走进宁静的山谷。(师范唱)b:合作:学生唱前4小节和7、8小节,教师唱5、6小节。c:学生完整唱第一部分。(记歌词)4.做游戏:我爱记歌词

规则: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作超级领唱或者对接歌词。

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美丽的山谷,飘着淡淡的烟,开着鲜艳的杜鹃,奔跑的小野兔,再加上泉水的叮咚声真是一副美丽的画卷。可是静悄悄的山谷已经不平静了,是谁让山谷顿时变得热闹起来了呢?(演奏第二部分)提问:是谁?(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第四遍:这首歌曲有两个部分,在这两个部分的中间有一行谱是没有歌词的,这是一个间奏,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个地方,小耳朵要仔细地听,间奏完了以后再唱第二段,明白了吗?我们完整的来欣赏一遍,听听这两段哪里的节奏有点相似却又有区别?(播放)

5.学习乐句

“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敲得山谷叮咚响。”女生领唱,再一起唱。

三、小结

上一篇:英国硕士申请下一篇:乡镇城建办工作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