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提供可操作性区域活动材料的实践

2024-04-24

为孩子提供可操作性区域活动材料的实践(精选7篇)

篇1:为孩子提供可操作性区域活动材料的实践

为孩子提供可操作性区域活动材料的实践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以其独特的“自由、自主、宽松、愉快”的活动形式越来越受到幼儿的欢迎,它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表现机会。相应地,区角中的材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媒介,幼儿主要通过与材料的交互作用而得到到发展。在主题化课程的前提下,如何结合主题要求,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活动材料,使区角更好地为主题学习服务,为孩子基本经验的获得服务,使孩子的思维能力、行为水平得到较好的发展,这是我们在实践中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在以往的活动区材料投放时,我们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1.材料与近期学习活动缺乏有机的联系,相互之间的目标彼此各不搭;2.对材料的投放时间长短缺乏依据,往往要检查了才想到增添一些新材料,否则就是天天老面孔,孩子觉得越来越没趣;3.投放材料没有考虑本班幼儿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存在盲目性;4.材料投放的系统性、层次性、递进性不够。针对存在的问题,本学期的研讨过程中,我们根据最近开展的主题要求和幼儿现状,在区域活动材料的可操作性方面动了一些脑筋,使材料更贴近主题、贴近幼儿的实际、贴近幼儿的兴趣。

(1)注重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愿望是材料提供的前提 。区角活动作为一个学习环节,将主题学习活动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和个别化的指导来实现目标的达成。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当前的兴趣需要是哪些,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还看活动环境是否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材料的投入是否适宜不同水平的幼儿,。在观察过程中,注重提供的材料随幼儿的兴趣变化而不断调整,能满足幼儿当前活动的需要,适合幼儿的活动特点。在“小司机”的主题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会唱歌曲小司机后对模仿小司机非常有兴趣,于是我们用纸板箱做成大巴士,找出圆形的塑料盘做成方向盘,几天后,当孩子的基本模仿欲得到满足后,我们又为孩子们提供了车票,让孩子上车后根据车票上的记号找出相应的座位,孩子每天玩得不亦乐乎,在游戏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乘车规则,学会了点数对应。语言表达和交往能力也得较快的发展。如张伟以小朋友原来胆子比较小,害怕与同伴说话,在做小乘客的那几天,他非常乐意跟小朋友说自己去过什么地方,请司机在哪里停一停等等,渐渐喜欢上了和同伴一起游戏。

(2)把握特点,明确目标,提供适切的材料。区角活动时,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活动欲望,幼儿在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向自己提出新挑战,想出对材料的新玩法,并把所有的感官都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等,这样的过程,使幼儿巩固了活动的兴趣,发展了智力,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我们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之中,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适宜性,并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即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必须要对本班幼儿的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如孩子们刚入园时开展的主题《娃娃家》,为了让孩子们尽快消除分离焦虑情绪,培养孩子亲近父母的情感,我们设计了说说我的爸爸妈妈的活动,让孩子们拿着爸爸妈妈的照片说说爸爸妈妈的名字、工作等等。学习活动后,在区角材料投放时,我们让他们制作小像框,让他们在半成品的纸像框上粘贴各种剪好的图形,有的`幼儿在范例提示下完成,有的在老师帮助下完成,另外一部分比较粘人的孩子则允许在来园时在父母帮助下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以区角材料为载体,得到了达成。

(3)多维角度设计材料,使材料物尽所能,使其作用得到多功能的发挥,多角度地完成教学要求。区角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并不是指一个目标只能与一种材料对应。一般,某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种材料也能够为达成多项目标服务,如可以同时激发兴趣、体验情感和提高某一能力等等。因此,我们探索了解各个区角中的各种材料所内隐的不同教育功能,将幼儿发展目标与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较确切地对应起来,有目的引导幼儿进入到区角活动中,通过幼儿的操作活动,使幼儿逐步接近预定的目标。教师们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角内的多种教育作用,进一步提高材料投放的目的性。如在“小司机”主题中,我们为孩子投放了“小兔乘车”的内容,在设计材料时,我们不仅考虑了数学方面数物匹配的要求,也充分考虑到了颜色的因素,让幼儿操作时从单一地按数目放兔子图片发展到既考虑数目、又考虑颜色的多维要求,发展幼儿多维方法进行思维的能力。

除了教师有目的的准备材料外,我们引导幼儿根据需要,通过自己动手、取得家长的帮助去获得需要的材料。如在布置“小司机”区域时,引导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车的图片、书籍、玩具车等,并和老师一起放材料,将创设区域的过程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在设计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得到了发展,责任感和任务意识得到了加强。

(4)自由、自主地选择材料。在区角活动时,我们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进行操作,也可以在过程中调换、调整原来设想好的、但暂时无法做到的方法,更换难度过大的材料,或者向自己提出挑战,在自己不断创造的“最近发展区”里,通过一定的努力,来发现和创造。如装饰皮带老师为孩子们准备各种不同材料,如不同颜色的钩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它们扣到相对应颜色的扣子上,也可以按规律粘贴到刺毛搭上,也可以和布制的小动物一起揿到揿钮洞上,使孩子们有了更多的研究、操作机会以及由此引起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为完成了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活动感到高兴,为自己的新发现、新成功感到自豪和骄傲,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很棒,自己又进步了,自信心不断地增强。

实践证明,在结合主题要求和幼儿发展实际情况的区域活动中,可操作性材料的投放,给幼儿提供了较多的动手动脑、自我表现的机会,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他们探究的动机,产生自豪感、自信心,使幼儿基本经验的获得有了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篇2:为孩子提供可操作性区域活动材料的实践

摘要: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由、开放,操作性强的个体学习活动,关注的是孩子自主学习方法的获得、解决问题和探索问题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它能够充分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孩子们的操作、探索欲望。因此,区域环境的设置与材料的提供,对小班孩子开展区域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区域设置

材料提供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皮亚杰认为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感知运动和前运算阶段,强调活动的重要性,提出“操作活动是孩子最重要的活动”。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由、开放,操作性强的个体学习活动,关注的是孩子自主学习方法的获得、解决问题和探索问题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它能够充分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孩子们的操作、探索欲望。因此,区域环境的设置与材料的提供,对小班孩子开展区域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针对小班孩子的活动特点来设置区域。1.小班孩子喜欢从事模仿性活动,喜欢进行独立游戏、平行游戏。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对家的感觉是温馨、熟悉的,内心是最渴望“回家”的,对娃娃家的需求也是巨大的。刚开学,我们就结合活动室与走廊的布局,准备了8组平行娃娃家游戏,所有的布局、模式是相对统一的,满足了孩子们的愿望。随着孩子对幼儿园环境的熟悉,对集体生活的逐渐适应,我们根据孩子的不同需求,慢慢将娃娃家减至现在的4家,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2.小班孩子乐意进行重复性活动,满足于操作过程。小班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动手能力相对来说是较弱的,所以每一个活动的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只有在不断地重复过程中,他们才能习得技能,才能满足操作的愿望。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设置了面点王,让孩子们利用油泥进行操作,让他们在不断的团圆、压扁、搓条的过程中掌握油泥操作的基本方法。除此之外,类似的活动还有扣扣子、戴戒指、我爱画等。

3.小班孩子喜欢形象具体、色彩鲜艳、操作方式及程序相对简单的活动。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准备了钓小鱼、贴鱼鳞、图形贴画等活动,让孩子们在简单、有趣的活动中感受愉悦的氛围。我们还根据班上孩子喜欢表演的特点设置了小剧院,为孩子们头饰、披肩、丝巾、乐器等,让孩子们学习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物品,打扮自己,并利用乐器进行表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4.小班孩子的活动从静到动,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注意力容易转移。我们根据孩子及活动的需要逐步增设了自助超市、无人售票车,一是满足了孩子们模仿大人社会行为的愿望,二是满足孩子们易于转移的特质。在活动中穿插着去超市买买东西、去小剧院看看演出、去坐坐公交车,这种相互穿插的活动让孩子们乐此不疲。

其次,根据设置的区域投放各种适宜的活动材料。

一、提供数量充足的、满足多种感知需要的玩具和材料。1.提供“多样性”的材料。

提供相同类型的材料不能太单一。如“扣扣子”,既有扣扣眼的扣子,又有按扣,还有撕拉扣;扣子还有大小之分,又如我爱画,既有最常用的蜡笔水彩笔、也有孩子感兴趣的印章、还有孩子们比较少见的棉签和毛笔画。

2.提供“多玩性”的材料。

提供的材料可以一物多玩。如木珠既可以玩穿木珠,又可以用来垒高搭积木;又如拼图,既能拼画,又可以看图讲故事。活动材料有了多样的变化,孩子们对活动的兴趣会更高,时间也更持久。

3.提供“多变性”的材料。

提供的材料玩法、操作方法要富有变化。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思考、创造能力,对这些材料加以操作,可以形成不同的玩法,提高孩子们的游戏兴致。比如动物插塑、雪花片等,二、提供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材料。1.提供能培养“好习惯”的材料。如“喂娃娃”,在孩子给娃娃喂饭的时候,及时将遗漏的饭菜放进盘子里;喂完后,还要给娃娃擦擦嘴。这个活动对孩子们的进餐习惯的培养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2.提供有“挑战性”的材料。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孩子喜欢不断反复的活动,往往是他将要掌握而又不熟练的活动。如钓小鱼,既有面积大的大鱼,又有面积小的小鱼,还有平面鱼和立体鱼,想要钓平面鱼相对来说容易些,但要钓到面积较小的立体鱼就相对难一些,这就需要孩子不断反复的练习,找到自己的诀窍;又如各种颜色的夹子,既有大夹子、小夹子,又有塑料夹子、木夹子,怎样用相同或不同材质的夹子进行动物形象的创造也是需要功力的。因此材料的提供要考虑到孩子的现有水平和能力,既不能让孩子操作起来太容易,也不能让孩子感到太难而放弃,而是要帮助孩子逐步向上发展。

3.提供“有层次”的材料。

篇3:如何提供适宜的区域活动材料

关键词:层次性,游戏性,丰富性

爱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寓教育于多种活动之中,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活动,正是针对幼儿的特点所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它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无论是性格活泼还是不善言语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都能找到适合的活动形式,自主地交往,充分调动每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这也是区域活动深受幼儿喜爱的原因。一方面可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从材料的加工程度来讲,可为同一个活动区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操作探索,更大程度地鼓励幼儿的自主学习。因此可以说区域活动时,材料是幼儿的活动对象,那怎样投放适宜的材料呢?这里就对区域材料的提供,谈几点初浅的体会。

一、提供的材料要有层次性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前预先思考,将投入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能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吻合,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而如何有层次性地提供材料、使孩子各有所获是十分重要的。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探索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例如,在科学区提供有关“水”的材料时,刚开始,可以提供一些管子、瓶子、海绵、布、颜料和漏斗等,孩子会把水装到瓶子里,在摆弄中孩子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水的基本特性,如水是五色、无形的。接下来,可以增添一些或更换部分材料,如塑料玩具、糖、肥皂、沙等,但切记不能把原来所提供的材料全部更替,因为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会主动使用新的材料,会发现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则需要一个过渡阶段。

二、提供的材料要具有游戏性

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精心制作的材料投放到游戏区后,幼儿却不爱玩。这时教师首先要对照目标看一下,所选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排除此因素后,再看材料是否具有游戏性,也就是说,材料是玩具幼儿才爱玩。怎样区别玩具和学具呢?通常,学具的目的和功能都比较单一,幼儿大多不能判断游戏结果,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去指导才能进行游戏;而玩具的目的和功能多样,幼儿不用教师指导也能玩,且能判断游戏的结果。玩具能使幼儿有成功感,因而幼儿爱玩。例如:为了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老师提供了两种材料。一个是在一块板上标有数字,幼儿摆上与数相对应的物体;另一个是数字花心周围有许多圆花瓣,花心和花瓣上分别钉上子母扣,幼儿要把和花心数字相对应的花瓣用子母扣连接成花。不难看出,前一种材料属于学具,缺乏游戏性,后一种属于玩具,有游戏性。把握了提供材料的游戏性原则,教师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就能使幼儿爱玩。另外,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

三、提供的材料要具有可开发性

活动区材料的可开发性是指活动区材料的结构、类型和功能是多样的、可变的,能满足幼儿发现、探究和创造的需要,使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对材料进行组合、加工和创新。如在小巧手活动区中,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卫生纸筒,有的孩子用皱纹纸条把它缠成花瓶,有的把它打扮成小动物,有的把它做成望远镜等,秋游之后,孩子们又用纸筒搭了一座桥,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筒桥”。孩子们探究、创造的欲望在运用开发性材料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四、提供的材料要具有丰富性

所谓丰富性,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的选择材料的多样性,如为了让幼儿体验发现不同材料在“排序”时,是有不同的具体方法的,我们准备了可供幼儿使用摆、排、穿、练习等不同方法进行操作的不同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发现、分析、思考、理解和尝试归纳自己以及同伴所运用的各种方法。这样,使幼儿在与众多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看看、做做、试试、比比、想想,提升思维能力,理解事物的多样化,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和发展。

篇4:如何提供适宜的区域活动材料

【关键词】层次性;游戏性;丰富性

爱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寓教育于多种活动之中,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活动,正是针对幼儿的特点所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它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无论是性格活泼还是不善言语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都能找到适合的活动形式,自主地交往,充分调动每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这也是区域活动深受幼儿喜爱的原因。一方面可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从材料的加工程度来讲,可为同一个活动区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操作探索,更大程度地鼓励幼儿的自主学习。因此可以说区域活动时,材料是幼儿的活动对象,那怎样投放适宜的材料呢?这里就对区域材料的提供,谈几点初浅的体会。

一、提供的材料要有层次性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前预先思考,将投入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能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吻合,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 而如何有层次性地提供材料、使孩子各有所获是十分重要的。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探索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例如,在科学区提供有关“水”的材料时,刚开始,可以提供一些管子、瓶子、海绵、布、颜料和漏斗等,孩子会把水装到瓶子里,在摆弄中孩子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水的基本特性,如水是五色、无形的。接下来,可以增添一些或更换部分材料,如塑料玩具、糖、肥皂、沙等,但切记不能把原来所提供的材料全部更替,因为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会主动使用新的材料,会发现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则需要一个过渡阶段。

二、提供的材料要具有游戏性

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精心制作的材料投放到游戏区后,幼儿却不爱玩。这时教师首先要对照目标看一下,所选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排除此因素后,再看材料是否具有游戏性,也就是说,材料是玩具幼儿才爱玩。怎样区别玩具和学具呢?通常,学具的目的和功能都比较单一,幼儿大多不能判断游戏结果,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去指导才能进行游戏;而玩具的目的和功能多样,幼儿不用教师指导也能玩,且能判断游戏的结果。玩具能使幼儿有成功感,因而幼儿爱玩。例如:为了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老师提供了两种材料。一个是在一块板上标有数字,幼儿摆上与数相对应的物体;另一个是数字花心周围有许多圆花瓣,花心和花瓣上分别钉上子母扣,幼儿要把和花心数字相对应的花瓣用子母扣连接成花。不难看出,前一种材料属于学具,缺乏游戏性,后一种属于玩具,有游戏性。把握了提供材料的游戏性原则,教师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就能使幼儿爱玩。另外,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

三、提供的材料要具有可开发性

活动区材料的可开发性是指活动区材料的结构、类型和功能是多样的、可变的,能满足幼儿发现、探究和创造的需要,使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对材料进行组合、加工和创新。如在小巧手活动区中,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卫生纸筒,有的孩子用皱纹纸条把它缠成花瓶,有的把它打扮成小动物,有的把它做成望远镜等,秋游之后,孩子们又用纸筒搭了一座桥,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筒桥”。孩子们探究、创造的欲望在运用开发性材料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四、提供的材料要具有丰富性

所谓丰富性,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的选择材料的多样性,如为了让幼儿体验发现不同材料在“排序”时,是有不同的具体方法的,我们准备了可供幼儿使用摆、排、穿、练习等不同方法进行操作的不同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发现、分析、思考、理解和尝试归纳自己以及同伴所运用的各种方法。这样,使幼儿在与众多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看看、做做、试试、比比、想想,提升思维能力,理解事物的多样化,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和发展。

总之,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多种教育形式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孩子体验、建构、发展的媒介。随着不同主题的生成和更换,区域活动也要顺应主题的变化而发展。区域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相比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经验,使幼儿在自主、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主动学习,也是幼儿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的主要场所。活动区的材料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活动形式是让幼儿自主操作,但老师投放的材料不能随意,应在投放材料之前先预设教育目标,活动内容和材料的投放对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质量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如何设计数学区域活动操作材料

一、以经验为媒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般情况下,对过于熟悉或过于陌生的事物缺少关注。如何让幼儿个体与材料之间发生有效互动,这需要幼儿的已有经验做媒介。在材料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经验的基础上有意渗透数学的知识、能力,并充分考虑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

(1)根据幼儿知识经验设计。1将锁定的事物与它的环境相联系。如“找家”游戏,小鸟——天空,小鱼——池塘,蜜蜂——花园。由此可以拓展到极地动物企鹅、“沙漠之舟”骆驼等有特定生活环境的动物;还可以迁移到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在哪里开……2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设计。如“找食物”,小鸡——虫子,熊猫——竹子,猴子——桃子等,此类操作材料主要是促进幼儿一一对应能力,可以从小班开始,并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调整年龄段。

(2)根据幼儿生活经验设计。1结合家庭饰品设计,如“插花”游戏,幼儿根据花瓶上的点子插进相应数量的花朵,感知数的实际意义。又如“编地毯”,幼儿自定或根据标记确定编织带的颜色顺序,操作中体验排序。2结合家庭娱乐活动。如“翻麻将”,两人对弈,同时翻出相同图形标记的麻将,比较筒子、万子、条子的大小,决定谁吃谁,最后比较拥有的麻将总数,多的一方为胜。操作中促进幼儿目测数群、比较量的多少、练习1~30甚至更多量的数数(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以规则为向导

(1)显性规则:通过图示、符号、数字、简单的文字,将玩法呈现给孩子。如小班“穿珠子(项链)”,老师可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分别出示红黄两种颜色的标记、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标记,在颜色、数量上逐步提高要求。而“走迷宫”游戏中涉及“箭头”的方向标记,排序活动中还涉及大小、多少等标记。在“送小动物回家”的游戏中,教师在楼房的底下、左边分别标上1~4、1~6的数字,在每个动物的背面则分别标上102、303、604等数字,幼儿将动物送到相应的房间里,从中掌握了序数,感知了“排”与“列”。

(2)隐性规则:需要幼儿在操作中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当规则显现时,幼儿能自我判断答案是否正确。如“猜想”游戏,出示一块实物图片(如水果)排列有序底版,参与者在上面确定一个水果(不能说出来),幼儿逐排提问有否,参与者只要回答“有”“没有”,幼儿说出水果名称,参与者判断是否正确。其中幼儿经历了“有”的那排的点子相加得出答数,寻找标有该答数的水果图片的过程。

三、以兴趣为支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维持幼儿探索的内在动力。

(1)以“形”激趣。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色泽鲜艳的材料容易进入幼儿的视线,可爱的动物形象、熟悉的动画角色会牢牢吸引幼儿的眼球,所以,制作材料时要注意色彩美、形象美,从外观上引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以“景”持趣。幼儿的思维具有“泛灵”的特点,将无生命特征的事物赋予人的灵性。将材料的操作置于一定的情景中,会让孩子身临其境,不厌其烦重复着单调的动作。将穿珠子称为“穿项链”,插牌练习序数称为“送小动物回家”,让动物的衣服与裤子的颜色一样(练习“一一对应”)称为“给动物穿衣服”。

(3)以“动”增趣。幼儿的思维带有直觉行动的特征,思维往往伴随着动作进行。在与材料互动中,幼儿始终在不停摆弄,想想、动动、说说。如快乐大转盘,当转到5只蜜蜂与3只蜜蜂时,幼儿可以练习“5+3=8,5-3=2”。每转动一次,都可以练习一次加减法。而“拼花”游戏中,幼儿将三条边上都写有式题的正三角形的一边,拼上边上等式得数相同的正三角形,六个正三角形围成一圈形成一朵花,从中练习加减法。“花瓣”逐层增加,“花朵”越开越大。伴随着动作的展开,幼儿的兴趣愈加浓厚。

(4)以“果”延趣。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以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为主,但有“结果”的操作,会让幼儿的兴趣得到延伸。将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产生的“作品”呈现出来,会增强幼儿的成就感。继续以“穿项链”为例,幼儿可以将“项链”戴在脖颈上,可以呈现在作品展示区,可以放在“商店”卖,从而幼儿制作“项链”的行为得到强化。另外,操作材料的设计中所蕴含的挑战性的元素能激活幼儿好胜心。如中班“走直线”棋类游戏,手执正方形、三角形棋子的两个幼儿对弈,看谁的棋子先走成直线。而棋类游戏中的奖惩规则犹如兴奋剂,不断强化着幼儿的游戏行为。

篇6:为孩子提供可操作性区域活动材料的实践

在以往开展区域学习活动时,教师比较关注游戏材料的目的性,即将教学目标隐性体现在材料上,让幼儿在反复摆弄材料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游戏材料的层次性,即在材料投放时要有层次性(包括同一内容的多层次材料和同一目标的多层次材料);游戏材料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即应选择色彩鲜艳、形象直观、趣味性浓、挑战性强的材料,以激发幼儿反复操作、积极探索的欲望等。近几年来,人们不断地思考区域学习活动的定位及价值,在实践与探索中发现游戏材料不仅应具有以上几个特征,还应体现以下几点:

一、回归生活 崇尚自然—材料更具自然性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和陈鹤琴先生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理论都告诉人们: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必须要与幼儿熟知的生活联系起来,围绕幼儿的生活来进行,以培养幼儿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需要。材料的自然性是指材料尽可能的真实和自然,符合经济和环保的理念。

(一)来源于生活

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常常会让人看见这些情景:幼儿拿着拖把拖地,搬出脸盆洗洗自己的衣服,拿出剪刀剪自己的头发……看似幼稚的行为却蕴含着许多教育意义。于是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孩子在试试、玩玩中获得服务于自己的生活技能。例如,在小班的生活区中提供幼儿小时候的衣服、不同类型的衣架(木夹、塑料夹、铁夹)、自制洗衣机、洗衣篮等材料,幼儿在这里将衣服放入洗衣机中清洗,晾衣服、收衣服、折衣服,忙得不亦乐乎,幼儿既学会了折衣、夹衣的技能又发展了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又如,纸盒是幼儿生活中的常见品,有大有小,教师将各种纸盒放于玩具区,幼儿拿着去围合建构花园,垒高建造高楼,匹配比较大小等,在这样的游戏中,幼儿获得了匹配、对应、空间等多方面的经验。

(二)来源于自然

区域学习活动倡导让幼儿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和操作,因此提供的材料要尽可能的自然。作为幼儿园要结合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地最大限度地为幼儿提供自然的资源及材料,如无锡市羊尖中心幼儿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所以来自于植物的各种种子、果实、石头等都成为了区域学习活动的材料主角。在小班“美丽的秋天”主题活动中,教师在饭后与幼儿一起散步捡落叶,和幼儿一起整理,利用落叶开展丰富的区角活动,如生活区—“扫落叶”,请幼儿在固定区域内将落叶扫干净,学习扫的技能;美术区—“树叶拓印”,让幼儿在落叶上刷上颜料进行印画,感受树叶的多样性及拓印的魅力;生活区—“树叶项链”,让幼儿按照不同的规律学习穿项链。

在提供活动材料的时候,教师还应该是个“质检员”,确保安全卫生的材料,才能提供于区域活动之中。

二、一物多玩 循环使用—材料更具探究性

黄瑾老师在《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材料选择与设计的有效性》中提到:“探究是一个要求幼儿既动手又动脑,让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的过程;是一个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深入的,非孤立、非断裂的过程;是一个结果开放、体现多样性的过程。它不同于而高于单纯的‘操作性’。”

(一)从单一操作路径走向多元操作路径

操作路径是隐性或显性地引导幼儿操作游戏材料来完成游戏任务或做出“成品”。在以往的游戏中教师常考虑单一的操作路径,幼儿一次操作便将游戏做完,没有自己的想法,更谈不上创造,而多元操作路径的设置打开了幼儿操作的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设计操作方式,更体现了个性化。例如,在“分糖果”游戏中,以前教师常常根据近阶段的目标来设计游戏,在学习颜色的时候就提供不同颜色的糖果让幼儿根据颜色来分糖果,而学习形状时则提供形状标记进行分类。而现在教师则提供大小、颜色、形状、味道不同的糖果及糖果盒,让幼儿自己设计标准来分糖果,这样一来,幼儿的操作更具多样化及个性化,幼儿也会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获得游戏的成功。

(二)从一次性材料变为重复性材料

在开展区域学习活动时,许多教师都觉得准备材料是件麻烦事儿,既费时费力又费钱,其实这是“一次性材料”的弊端,如果我们准备的材料能重复循环使用,那既环保又节约。例如,纸牌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在中班可以让幼儿玩“认识数字”、“数物匹配”、“比大小”的游戏,到了大班可以加入一些规则,开展一些竞赛类游戏,“加一加”、“算一算”等,虽然同是一副纸牌,但只要每次加入一点新规则、新玩法,幼儿在每一次的游戏中都会兴趣盎然。又如,上述的“分糖果”游戏的各种糖果,不仅可以开展“分糖果”游戏,还可以进行“排图形”、“剥糖果”的游戏,只要教师巧妙地设计游戏,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作用。

三、关注幼儿 适时调整——材料更具动态性

要使区域学习活动时时吸引幼儿的兴趣,需要教师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状况,了解幼儿需要什么,从而不断调整游戏材料,让幼儿真正喜欢游戏。一般来说,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情况时出现以下状况就要考虑调整游戏材料了,一是当幼儿反复游戏失去兴趣时;二是当幼儿觉得太难,通过几次努力都完成不了时;三是当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材料使用操作不方便时;四是当新游戏出现幼儿都感兴趣时。在调整游戏材料时,可以试着这么做:

(一)加一加

“加”是增加、提高。在区域学习活动中当幼儿对游戏不感兴趣了,教师可以增加游戏材料来提高游戏难度或者变换游戏方法。例如,美工区“美丽的蝴蝶”游戏中,教师在墙壁上布置了蝴蝶的轮廓,开始请小朋友撕贴小贴纸随意粘贴来装饰蝴蝶,一段时间下来,幼儿不感兴趣了,教师就增添了彩色纸条,让幼儿用棉签蘸浆糊来进行粘贴装饰;再过一段时间,幼儿又不感兴趣了,教师就提供小贴纸引导幼儿有规律地粘贴装饰蝴蝶。新材料、新规则的不断跟进保持了幼儿对装饰蝴蝶的热情。在区域学习活动中当幼儿觉得太难,通过几次努力都完成不了时,教师可以增加隐性引导来降低游戏的难度。例如,在“种小树”游戏中,试图让幼儿按照不同的颜色规律来种小树,但是幼儿似乎“不领情”,教师在游戏中尽管进行了细致的引导但是成效不大,几天下来,这个游戏便无人问津。此时,教师灵机一动,采用照片的方式在该游戏中提供了不同颜色排律的图示,有了这个隐性的“指路人”,这个游戏又恢复了以往的热闹。

(二)减一减

“减”是减少、降低。在区域学习活动中,每一种游戏总是会经历从幼儿喜欢到不喜欢这种过程,当幼儿日渐失去兴趣的时候,教师可以随即撤去部分游戏材料,缩小活动区域范围,直至新材料的加入。当区域游戏因难度太大不受幼儿欢迎的时候,除了可以增加图示,还可以降低游戏的难度。例如,在玩拼图游戏时,教师除了可以提供底样图示,也可以将部分拼版拼好,让幼儿接着往下拼,这样的减,同样可以帮助幼儿顺利完成拼图任务,体验操作的乐趣。

(三)变一变

“变”是变换、更换。在为区域学习活动提供游戏材料的时候,尽管教师做了充分的预设和精心的准备,但是在游戏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此时需要教师的及时变换。在组织“树叶拓印”的时候,幼儿的兴趣非常浓厚,但一次游戏下来,指导教师筋疲力尽,原来由于有颜料的加入,游戏中,一会儿这个幼儿的衣服被旁边小朋友树叶上的颜料弄脏了,一会儿一个小朋友又把旁边的颜料盆打翻了,指导教师尽顾着帮幼儿处理意外状况,根本谈不上观察和指导了。分析原因,游戏空间过于狭小,游戏材料过于零散,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教师应扩大活动空间,并将游戏材料逐一归放,幼儿间的干扰影响变小了,游戏也变得顺畅了。

游戏材料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幼儿的游戏情况是调整的标准,而不是简单地以周、月为单位进行。

篇7:浅谈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与操作

一、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与操作要有安全性、选择性和教育性

新《纲要》提出,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供幼儿自主探索合作。

1、材料的选择。

材料的选择首先要安全,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样,在区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也是第一位的。为孩子提供活动材料时,应该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健康无伤害的制作原料。

2、材料的收集。

收集材料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平时可以让孩子把废旧物品带到幼儿园,当礼物送给老师,这样不仅把废旧物品能变废为宝,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园与家长的关系。如:在开展主题活动《糖果》请孩子们与家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糖纸、棉花、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杯子等等共幼儿制作各种糖果。这样做不仅环保,也很容易收集到我们这次需要的原材料。

3、材料的制作。

收集材料后,教师会根据开展的主题内容把材料陆续的投放到各区域角中,制作材料时我们将投放的材料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成品供幼儿观察学习;二是半成品让幼儿有所添加或改动,初步锻炼动脑、动手能力;三是提供材料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自己个人的作品,相互学习。

4、材料的運用和保存。

作品做好后,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区域,得体摆放。辛辛苦苦做起来的作品,我们不能让孩子们一次就把它糟蹋了,还要教会孩子们怎么玩,完后应该怎么保存,我们要教孩子要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这样作品就会越来越丰富了,也达到了我们的教育孩子的目标。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与操作要有层次性和多样性

新《纲要》提出:“要考察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儿童的现状,使目标具有针对性,才能为幼儿的成长提供适合他们内部需要的外部条件。”在进行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首先要认识到幼儿园区域活动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使孩子们的能力进一步的得到提升,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活动的环境。另一方面要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不能千篇一律、按部就班。以便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们在进行材料投放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材料投放的有效性,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孩子进行不同材料的分类投放,或者是说投放的材料更加的具有全面性,这样孩子才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更加容易的接受活动内容。教师在进行材料投放的过程中可以寻找和利用的一切手段和设施,另外还要针对活动的难易程度进行材料投放。例如利用一些废弃的易拉罐、包装纸和塑料瓶进行一些手工活动等等。材料内容的深浅程度既要符合幼儿的原有水平和基础,又能促进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这种层次包括纵向纬度、横向纬度。例如:在一次“纸杯话筒”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用一次性纸杯和细绳自制话筒过后,不仅仅是满足于能互相传话,而且幼儿对绳子的粗细及长短与传话的清晰度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于是,我们发动家长资源,与幼儿一起收集了许多纸杯和各式绳子,投放在益智区里,便于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继续探索、操作。

三、区域材料的投放与操作要有趣味性和探索性

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动力,即兴趣是孩子的助推器。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玩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材料是与游戏紧密相连的、游戏的发展不断提出丰富材料的需求,而材料的提供又反过来促进了游戏的发展。具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材料更能吸引幼儿,能够引发幼儿丰富的思维活动,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创造力。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幼儿总是喜欢在一个区角活动,而对别的区角没有兴趣。这时,教师就要对照目标看一下.所选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再看材料是否具有游戏性。在益智区里,我们提供了用各色海绵纸制作的七巧板图形,七巧板图形中包括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幼儿熟知的图形,并附上一张拼图指导图,幼儿可以根据指导图拼出金鱼、大象、飞机等图形。幼儿在熟练地拼完各种指导图上的物体后,又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着拼出了各种其他的物体。幼儿在拼图游戏中,不但比拼图的速度。而且每次都以拼出新的物体为乐。幼儿的建构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从以上的说明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要进行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区域材料的投放与操作一定要有趣味性和探索性。

四、区域材料的投放与操作要有灵活性

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在种类上要具有灵活性。投放充足材料的同时,还要提供一些供幼儿生成游戏用的多种材料,以便幼儿生成自己喜欢的区角或选择自己所需的材料,为此,班级中可以摆放一个“百宝箱”给幼儿装上一些物品,这样可以做到以物代物,就会使区域活动顺利进行。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

区域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投放材料,通过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自主学习与自发游戏的活动形式,最大程度的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积极主动愉快的表达愿望,使幼儿的能力不断得以提升。所以,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与操作不仅关系到幼儿发展的方向,也是每一位教师教育能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思考》

3.霍力岩等,活动区材料应该具有探究性和引导性(J)。幼儿教育,2005(9)

上一篇:长垣县职称论文发表-学生教学引导兴趣论文选题题目下一篇:关于下雨日记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