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苔丝读后感

2024-04-15

德伯家苔丝读后感(共8篇)

篇1:德伯家苔丝读后感

德伯家苔丝读后感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读名著,发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在我所读的书中,有一本是我最喜欢的书《德伯家的苔丝》当苔丝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时,亚历克就把她的一生的幸福给毁了,而亚历克却理由充分的说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爱苔丝,难道这样也是爱的方法那?他这样的方法只能找来世人的指责、痛恨、羞骂,永远都得不到世人们的`认可和祝福。而苔丝呢?她对亚历克只有恨,绝对没有一丝的爱,牵挂,更不要说是怜悯了。安奇尔是一个既温柔又体贴的男人,他不会用花言巧语骗取苔丝的爱,更不会用那种下流的方式得到苔丝。他用自己那持之以恒的精神与爱在一点一点的融化着苔丝的心,并一天一天的用自己的行动感动着苔丝最终获得了苔丝的心。这就是两个人品质的对比,行为的对比,也是结果的对比。苔丝因为被对亚历克的恨冲昏了头脑,蒙撇了双眼,最终在对亚历克的恨和在对安奇尔的爱的两种情绪的交织下杀了亚历克。当他与丈夫安奇尔度过了幸福、快乐、浪漫的五天后便被捕了。在监狱中,她想来想去自己的一生太悲凉了以至使她无法去面对,只好自杀了……

篇2:德伯家苔丝读后感

《德伯家的苔丝》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小说家哈代的晚期作品,也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优秀作品之一。

作品描写了贫穷俊俏的农家女子苔丝不幸而短暂的一生。苔丝是一位美丽、纯洁、善良、勤劳而富于反抗性的姑娘,她有一个纯洁的灵魂及劳动妇女的一切美好品质。苔丝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小贵族世家的农民家庭。16岁那年,她应父母的要求与生活所迫去给“冒牌亲戚”——与自己同姓的地主德伯家做工,被地主儿子亚雷·德伯诱奸以后,生了一个私生子。苔丝因此倍受鄙视,在贫困和舆论的双重压力下,再加上孩子夭折所带来的打击,苔丝离家来到一个牛奶场当女工。在那儿她遇到了牧师的儿子安矶·克莱,两人产生了爱情。安矶不顾家人的反对,勇敢的爱上了苔丝并和她结婚。新婚之夜,在两人相互忏悔时,苔丝向安矶坦露了自己的过去。这个具有新思想但尚未摆脱旧道德偏见的青年安矶却遗弃了她,远走巴西。苔丝只好重回娘家,在农场干着与男人同等的活。苔丝父亲死后,房屋和土地的租约到期,苔丝又遇到亚雷,亚雷趁机对她纠缠不休,她写信给安矶,希望他早日返回来保护她,但是信件被安矶的父母扣留,安矶仍然杳无音信。备受侮辱,陷入孤独绝望的苔丝苦苦等待安矶的回头而不得,家中又发生如此重大变故,于是苔丝无奈中又成了亚雷的情妇。几年以后,安矶在巴黎事业失败,忏悔过去的无情,拖着病躯千里寻归,想和妻子破镜重圆。这时的苔丝精神上受到了极大刺激,认识到了亚雷是造成她终身痛苦的根源,因长期蕴积在她心底的愤怒遽烈地迸发出来。她举起了复仇的刀,杀死了亚雷,向戕害她身心的资产阶级“文明”、“道德”进行了最后的英勇反抗。在苔丝和安矶在森林中国了五天幸福的生活之后,第六天遭警察逮捕,被法庭判处了绞刑。

苔丝的一生充满悲剧,哈代倾向于将苔丝的不幸解释成一种神秘力量作弄的结果。例如从苔丝离家与她被捕日期来看,神早已安排了苔丝的日程。苔丝于6月1日在祭石坛被捕, 刚好是她第一次离家去纯瑞脊那一天的5年之后。作品中这种偶然性和巧合,不断地强化着内在意志力的存在和作用,使人们不得不相信苔丝是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的。苔丝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哈代的创作时期是维多利亚王朝后期,是一个变化与危机的时期。当时, 英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由此而产生了各种尖锐的矛盾的和危机。《苔丝》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一些最严峻的问题的关切和同情。哈代在书中描绘了新兴的工业化和都市文明,给古老乡土的威塞克斯地区带来冲击,揭露了禁锢人们思想、强调贞洁,压抑妇女社会地位的虚伪道德。同时作品反映了当时农民走向贫困与破产的痛苦历程。苔丝毁灭性的悲剧既包含着男人的悲剧,也包含着女人的悲剧。因此, 苔丝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她是亚雷·德伯和安矶·克莱这两个男性所代表的不同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牺牲品,她始终被亚雷和安矶所代表的两种力量撕裂着。她的肉体被污于亚雷,她的精神见弃于安矶,作为受害者,她却直到最后时刻才意识到该如何积极地去寻求自我的完善。哈代通过揭露亚雷对苔丝的肉体凌辱和精神戕害,抨击了资产阶级的无耻罪恶以及它所代表的社会道德的虚伪性。亚雷·德伯是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发展、农村的宗法制经济接连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冒出来的资产阶级暴发户,象征着工业革命对宁静原始状态的田园风光粗暴无情的破坏,也是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的典型代表。他凭借自己的地位和财富,用金钱、马匹做诱饵,无耻地诱奸了苔丝,践踏了她做人的尊严,摧残了她的纯真感情。德伯的卑鄙行为无人过问,为资产阶级的道德、法律所容忍,而被侮辱的苔丝则

成了为人们所不齿的“罪人”,时刻受到宗教道德的谴责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嘲弄和凌辱。苔丝理想人格的悲剧是客观社会必然性在个人特殊际遇中的现实。苔丝深邃的精神世界、坚韧的性格,使我们感受到苔丝最后虽然毁灭于那个残酷、虚伪的社会,但她身上有一种崇高纯洁的力量,这就是悲剧的美与悲剧的魅力。

还想说说哈代的题材选择。在这方面,哈代是十分出色的。他的艺术世界是他所熟悉的威塞克斯地区乡村生活。他借助于这片偏僻边远的小天地,以敏锐的洞察力去剖析他的那个时代庸俗时风。在《苔丝》中,他将“失了身的农家姑娘置于悲剧的王国”,并给小说加上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显然,哈代有意使传统道德观念、法律和自然法则,包括苔丝本人天性法则形成对照。在传统道德观念中,苔丝是不纯洁的,但在作者的眼中,苔丝并没有背叛自然法则,她依然是纯洁无暇的。苔丝纤弱的女性形象与传统小说中的威武刚烈的男子汉形成鲜明对比但是毫不逊色,她同样显示了坚强的意志,显示了由内省的性格和智慧所产生的一种力量,这也正是哈代题材选择上的“匠心独运”之处。

篇3:德伯家苔丝读后感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以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rcher关于“翻译的不同方法”的演讲为基础,于1995年被Lawrence Venuti首次提出。关于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学者们给出了许多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本质来说这些表达是相似的。根据Mark Sehuttleworth和Moria Cow,归化是采用一种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的流畅的风格来传达源文本的思想,这种风格是将读者视为目标并且源语言做出读者所习惯的改变;异化是指翻译者最好不要破坏原作者的风格,而是为了保持原著的语言特征使读者适应原作者的习惯。奈达认为,归化就是消除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获得在文化上的交流。在中国,也有许多中国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观点。鲁迅认为,在翻译之前,翻译者应该先做出一个决定:要么是符合源语言特征,要么是集中于目标语言。在1987年,刘英凯挑战了归化和异化的主流,他认为在翻译中,译者应该主要采用异化策略,因为归化扭曲了源文本的语言特色,甚至是会导致错误的翻译。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托马斯·哈代所著,是一个在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珍宝。《德伯家的苔丝》的众多译本中,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张谷若先生的版本是受读者广泛接受的,张其出生在山东省,是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他由于翻译了托马斯·哈代的众多著作,被西方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在翻译方面,张先生坚持目标语言的质量。他认为,好的翻译应该从四个方面与源文本协调一致:内容、形式、词汇和符合语言习俗的表达。对于作品的内容,他认为翻译应该忠实于源语言,并且思想和生活应该按照源文本去翻译。对于翻译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译者应该尽量使之接近于源文本的风格。从艺术的角度来说,翻译应该接近甚至对等源语言。

在《德伯家的苔丝》译本中,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相辅相成。张谷若先生使用山东方言翻译哈代的维克塞斯方言,同时,他用很多四字短语向读者传达原文意义。但是关于《圣经》里的表达和习惯,张先生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使得源语言既能很好地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又能够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此外,张先生非常擅长在长短句之间的转换,在张先生的译本中,他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力求准确地传达原著作者的思想。

2 归化下方言对译方言

示例一:I want to tell’ee what have happened.Y’ll be fess enough,my oppet,when he’st know.

张谷若译文:还要告诉你刚刚抖出来的一档子事儿哪。俺的宝贝儿,你听了一定要美坏了。

示例二:“Had it anything to do with Father’s making such a moment of himself in thick carriage this afternoon?Why did he!I felt inched to sink into the ground with shame!”

张谷若译文:“今儿过晌儿,俺就看见俺坐在马车里,出那样的洋相,他是怎么啦?是不是叫这档子事折腾的?那阵儿把俺臊的,恨不得有个地缝儿钻进去呢!”

在《德伯家的苔丝》译本中,张谷若先生采用归化的策略,用山东方言来翻译哈代的维克塞斯方言,生动地向读者传递了原文的人物性格特征和语言文化。例如,在示例一中,苔丝的母亲在得知自己家曾是名门望族,在告诉苔丝时说的一番话,为了体现出她的贪慕虚荣形象,张先生使用了方言对译,“俺”“一档子事儿”生动地刻画出一个人物鲜明的特征。同时,由于苔丝的家人和其周围邻居都是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习惯使用维克塞斯方言。因此,示例二中,苔丝和她家人说话时,也同样适用了和他们一样的不标准英语。张先生用归化的翻译策略,通过使用“一档子事儿”、“俺”、“俺爹”、“恨不得”、“地缝儿”成功地凸显了说话人的社会地位。

3 四字短语巧用归化

在翻译哈代的当地语言时,张谷若通过归化策略灵活地运用了译语的语言特色——四字短语,不仅生动地刻画了原作的人物特征,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了语言的韵律美。所给示例,“痴心女子”、“洗心革面”、“冤家路窄”等地道的翻译和富有韵律得语言,使译文朗朗上口,富有美感,而且人物性格被刻画的生动形象。

4 归化异化相得益彰

示例一:She became what would have been called a fine crea⁃ture;her aspectwas fair and arresting;her soul that of a woman whom the turbulent experiences of the last year or two had quite failed to demoralize.

张谷若译文:她长成了一个早已应该叫作所谓的“尤物”了;她的外表,漂亮标致,惹人注目;她的灵魂,是一个纯洁贞坚的妇人的,虽然有过进一两年来那样纷扰骚乱的经验,而却完全没腐化堕落。

示例二:And as each and all of them were warmed without by the sun,so each had a private little sun for her soul to bask in.

张谷若译文:和暖的太阳,从外面照耀在他们全体里头个个人的身上,同时她们每个人心理,也各自有一个小小的太阳,暖意融融。

示例三:The absoluteness of possession pleased them,and they realized it as the first moment of their experience under their own exclusive roof-tree.

张谷若译文:因此虽然他们只赁了两间屋子,却可以享用屋子的全部;他们觉得,这是一种很痛快的事情,同时领略到,这是他们两个破题儿第一遭享受独自居室的经验。

张谷若先生认为就翻译应有两种考虑:其一,译者不应该是生硬地翻译原作;其二,译文应很好地传递源语言的特征,因此,张先生实际上是归化的支持者。但是,在《德伯家的苔丝》译本中,在长短句的翻译上,张先生灵活地使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示例一中,原文由三个分号句构成,张谷若先生的译文也是对应三个分号句子,采用的异化策略,能够保持原作的句子风格;而对于每个分号里的短语的翻译,张先生使用了“漂亮标致”、“惹人注目”、“纯洁贞坚”、“纷扰骚乱”、“腐化堕落”四字短语,采用归化策略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原作的思想。在示例二、三中,张先生采用了归化策略,将原作的一个长句翻译成了若干个小句,遵从了汉语的表达习惯,使读者接受和理解更加地容易。由此可以看出,译本中,在长短句的转化上,张先生将归化和异化相结合,既忠实于原作,又兼顾了目标语的习惯,两种翻译策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5 结束语

《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描述了一个乡村的场景,并且使用维克塞斯方言将人物性格特征刻画的非常鲜明。为了准确地传达原文的语言文化,张谷若先生采用归化策略,用山东方言翻译维克塞斯方言,并巧妙地使用了能体现语言韵律美得四字短语。在长短句方面,张先生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结合的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Hardy Thoma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Penguin Group,1985.

[2]Liu Linling.A Study of Zhang Guruo’s Translation of ThomasHardy’s Works:on Stylistic Features[D].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12.

[3]Liu Yanmei.A Study of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ZhangGuruo--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ranslated Tess of theD’Urbervilles[D].Shandong University,2005.

[4]樊庆兰,单亦祯.从功能理论看《苔丝》中两个译本——兼论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7.

[5]韩子满.试论方言对译的局限性---以张谷若先生译《德伯家的苔丝》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86-90.

[6]刘晓红,翟弘.张谷若的翻译观:“地道的译文”——兼评其在张译《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体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7]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

[8]夏宁.论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异化倾向[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9]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北京文学出版社,1994.

篇4:德伯家苔丝读后感

关键词:苔丝 爱情悲剧 深渊

一、背景介绍

在《德伯家的苔丝》一书中,哈代成功塑造了一位极具悲剧性的人物——苔丝。她在生活中很讨人喜欢,品质优良,是个好女孩,但是这样的女孩却有着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首先是这个女孩出生在一个贫穷且弟妹众多的家庭,她作为家中长女,很多的重担将会压在她的身上,这又注定了他的生活将会是不顺畅的,为了贴补家用,她过早地到地主庄园做女工,因自身的美丽,聪明,深深地吸引了地主少爷亚历克,但苔丝并不爱亚历克,甚至鄙视厌恶他。亚历克借机强行奸污了苔丝。悲剧从此开始,苔丝逃离了这个她不喜欢的地方,承受着未婚怀孕、孩子夭折的痛楚,到一家牛奶厂当挤奶工来维持生活。不久认识了他的第二个男人,牧师的儿子安琪·克莱尔。两人本来相爱,但是苔丝认为爱情应是圣洁的,不应该隐瞒,她在新婚之夜将自己的经历坦白地告诉了安琪·克莱尔,可克莱尔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于当晚出走。苔丝本着对婚姻的忠诚,对爱情的向往,把真情告诉了克莱尔,换回的竟是被抛弃的事实。不久后,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父亲的去世,母亲的患病,弟妹的失学,这一连串的生活打击完全压在了苔丝的身上,为了生活,为了照顾家里的母亲,照顾失学的弟妹,苔丝不得不与亚历克同居。生活处在绝望边缘的苔丝,只能默默地忍受这样的痛苦。但是生活并没有这样平静下去,这个女孩的经历并未结束,不久克莱尔回心转意了,千里迢迢从巴西回来找苔丝,苔丝爱克莱尔,恨亚历克,她在悔恨交加中杀死亚历克,想与克莱尔长相厮守,但是竟在与克莱尔短暂的相聚后被正法。故事令人扼腕叹息,这样一个善良美丽的女孩所经历的爱情悲剧。纵观全文,苔丝的悲剧塑造成功应该是多方面的,有命中注定论,也有性格、社会、环境决定论等。

二、环境塑造的影响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关于环境的描写也是非常成功的,主人公苔丝的命运和周围环境相联系,并且随着苔丝的周围环境变化而不断地向着好与坏的方向变化发展。小说中哈代运用了小鸟、色彩、地点、季节、自然景象等象征意义。苔丝就在马勒特村优美的田园里长大,她的美丽、清纯跟马勒特村的优美环境形成相互映衬,使得读者对苔丝的纯洁印象记忆深刻。而就是这样一个纯洁、美丽、聪明的苔丝却在以后的生活中屡遭不幸,引发世人的无限怜悯之心。如果说苔丝家乡的美景不足以说明环境的象征意义,那么用对猎场树林阴暗的描写来突出苔丝的悲剧则是最好的证明,夜晚的猎场的树林漆黑得可怕,只有声音可以听见,别的什么都看不见,只有依稀可见的脚下那模糊的灰白一团和枯叶堆上苔丝穿着白色细布衫的形体。正是在这样一个漆黑的夜晚,亚历克玷污了苔丝。哈代用漆黑影射苔丝所处的危险环境,造成一种压抑的感觉。而用苔丝的白暗指她的纯洁。还有在大乳牛场谷的环境描写,也同样如此让人荡气回肠,这是苔丝命运的第二次转折点,那是苔丝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并且认识了克莱尔的地方,在大乳牛场谷那里,苔丝从谷顶看谷地有成千上万的乳牛和密密地散布的绿草地。在群山环抱的这一片绿色土地上,她就像一只苍蝇,只停在一个其长无比的桌球台上,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苔丝显得多么地微不足道,尽管满怀希望地和克莱尔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最终还是被命运所戏弄,最爱她的克莱尔知道她的过去后依然抛弃了她。总之环境的塑造与作品中的悲剧色彩的体现有一定的补充、映衬作用。

三、苔丝悲剧社会因素

维多利亚时代正是代资本主义产生之时,许多小农经济解体,使得小农不断走向破产。苔丝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和封建传统道德,以及伪善的宗教信仰和不公正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社会环境中。苔丝浅薄的父母幻想让漂亮的苔丝嫁人豪门,梦想成为阔太太,借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高沽的苔丝本不愿意去,却父命难违,只好强顶着不快的心情以及生活的重担去了,这也成为苔丝社会悲剧的开始。在德伯家不公正的法律制度得到充分体现,并且成为导致悲剧的原因之一。苔丝在德伯家时,正处在资产阶级和遗留下来的封建贵族联合统治阶段,当时国家制度基本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法律自然是保护统治阶级。当苔丝在德伯家被亚历克强占,由于社会和法律的畸形,苔丝根本得不到保护,只有独自去面对不幸。不久苔丝怀孕了,作为一个未婚先孕的女人,遭受着周围人的流言蜚语,周围人认为苔丝是一个失贞不纯洁的女人,她被攻击为“不忠,不贞,诲淫”的人。当亚历克再次去追求苔丝时,苔丝已经知道他的丑恶嘴脸,也并不相信这种人所谓的爱情,当时她用她那戴着厚厚皮革手套的手给了亚历克一拳。她甚至在绝望地高呼:“现在,你就惩罚我吧!用鞭子抽我,用轮子辗碎我,我不哭喊,一次是受害者,就永远是受害者,这就是法律的语言。”苔丝的话成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的绝望的抗议。末尾,当克莱尔从巴西回来要和苔丝在一起时,这时的苔丝因为种种原因,又被迫跟亚历克在一起了,苔丝绝望了,她觉得她的幸福没有了,回不到和克莱尔在一起的从前了。于是苔丝杀死了这个毁了她一生幸福的人——亚历克,她要去寻找新的幸福生活,可是亚历克死后,法律找到了她,出现了所谓的“正义”,并且把苔丝处以死刑。这种悲剧式的结尾是社会的一种悲哀,假设当亚历克强暴苔丝后,亚历克被绳之以法后,苔丝走向灭亡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假设社会的人对未婚先孕的苦难经历保持同情,并且给予关心爱护,苔丝也不会觉得凄凉;假设克莱尔不介意世俗的眼光,不把贞操看得那么重要,苔丝也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残忍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不公正的法制制度使得苔丝最终走上了不归之路。苔丝的悲剧成为对资本主义社会、法律、宗教的控诉和反抗。

四、苔丝的性格因素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将从苔丝妥协性、自卑心理和自我意识缺乏的性格人手,去认识导致她悲剧产生的另一方面原因。苔丝的性格具有妥协性。在受到亚历克的强暴并怀上了亚历克的孩子时,她没有追究亚历克的责任,却要独自抚养这个孩子,这样一个未婚女人所要面对乡里人的非议是必然的,但是苔丝骨子里并没有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在受到非议时,苔丝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她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罪恶的化身。正是这种观念造成了她内心的自我折磨与谴责,使她即便是被亚历克无情地抛弃后,也认为是自己的罪过,并且默默地忍受命运的摆布。同时苔丝的妥协性还表现在与克莱尔的爱情上。爱情本来是平等的,但她却卑躬屈膝地爱着克莱尔,对于自己悲惨的过去,克莱尔开始没有宽容苔丝,而是无情地抛弃了她。新婚之夜,面对克莱尔的离走,苔丝并没有反抗,而是不断地写信给克莱尔,并且对他的爱从未消退,我们在这里可以看见苔丝在爱情面前是盲目的、甚至是爱到失去了自我和尊严。她完全将自己的身份、地位建立在克莱尔对她的爱情基础之上,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她看来,丈夫就是她的主人,正是由于崇拜和痴情,苔丝已经完全被克莱尔所控制,似乎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彻底成为感情的俘虏,这是19世纪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真实写照。

在她失身之后她的自卑心理也逐渐地表现出来,失身后的苔丝被冠名为“不忠,不贞,诲淫”的女人。正因为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对她的过去做出的道德上的不正确的判断,才使得她的正常心理状态予以错误的评价。一方面,苔丝在忍受世俗舆论的不公正;另一方面她又受制于这种道德准则,不断地审视自己和谴责自己,并且又成为这种观念的维护者。在这样的社会道德中形成的非正常心态,说明了苔丝深深的自卑心理,是她给自己织了一张无形的道德罗网,从而造成了她的悲惨结局。

同时苔丝又有着自我意识缺乏的表现,以至于造成她对男人与爱情存在过分的依赖。在苔丝第一次遇见克莱尔时,她就被克莱尔的与众不同的神情吸引。听他弹琴时,苔丝真正地为他而着迷,把他视为生命中的白马王子,情愿为他付出自己的生命。在这样强烈的爱情观面前,我们看不到一个有自主性的苔丝,只觉得她是爱情的奴隶,并把自己的全部生活寄托在克莱尔身上。当新婚之夜,苔丝讲述了自己失去贞操的实情后,她没有得到克莱尔的宽恕,克莱尔当晚即离家出走,不管苔丝的心理感受,而苔丝为了爱情,已经没有了自我意识,成为了被当作玩物的一个女人,尤其是在以男性意愿为主导的社会里,女人就是一种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并且还要学会宽容顺从、坚韧和质朴的人。也就是在这中畸形的社会观的洗礼下,女人的形象应该是洁白无瑕的,历来就是为男人所生的,使得苔丝在失去贞节后,就已经开始自责,开始痛苦,最终酿成人生悲剧。

五、结语

篇5:《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导语:“《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一颗明珠,奠定了哈代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地位。在美丽的苔丝身上人们至始至终看到的是她纯洁的本性对逼迫她的恶势力的苦苦挣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洛德·西蒙)《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你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么?或许你会毫不迟疑的说:“会”。那么你愿意包容你所爱的人的过去么?也许你会忧郁,那么先不要急着回答,建议先看看《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被称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出版于十九世纪末,作者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个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托马斯。哈代。

《苔丝》写的就是社会如何把一个纯洁、质朴、正直、刻苦、聪明、美丽的农村姑娘逼得走投无路,终于杀人的故事。她以不同的艺术形象成就了一个悲剧,老长老长的故事也因为这个悲剧的成功成为了很老很老的人们心中的疼痛。它的情节用现在的观点看似乎有点老套,但却深刻反映了古老的宗法制农村在资本主义势力侵蚀下瓦解的悲剧。苔丝的失贞主要是亚雷。德伯的责任,她第二次落入亚雷。德伯之手是她的父母、安机。克莱和亚雷。德伯共同的责任,而她终于杀死亚雷。德伯则是一位受尽欺凌的弱者的最后反抗。在苔丝身上,我们自始至终看到的是她纯洁本性对逼迫她的力量的苦苦挣扎。

如果说卡门的美在于野性叛逆,简爱的美在于倔强顽强,那么苔丝的美一定在于纯净自然,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纯洁就像蓝天一样,虽然偶而会被乌云遮住,可是当乌云散去,世界上最纯净透明的依然是蓝天。

作为女人,她有迷人的外表。漂亮的脸蛋,和恰到好处的身材。哈代给这个美人加了点色,那就是着重去写了她的唇,她唇上的曲线。说那是任何男人都会为之神魂颠倒。红丽娇艳,如花沾露的唇,本身就是情种,再加之细致分明,乖巧柔美的线条,在顾盼流间,不动人也难。

苔丝是坚强的,乐观的,她的命运却不可逆。即使再多给苔丝几次选择,我相信她最终仍然会走老路,除非安玑克莱没有抛弃她远走他乡。关于社会的悲剧,家庭的悲剧,人性的悲剧已有很多定论,令我感到叹息的只有苔丝和克莱的爱情悲剧。两个人吃尽了苦头,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只是物是人非,苔丝选择了死亡来成全他们美好的爱情。终究到底是一场空。对于苔丝来说,她承受的苦难远大于克莱,她内心的彷徨无助克莱永远体会不到,如若不是苔丝的善良痴心,不计一切的去爱克莱,他们早已成为陌路人了。受尽苦难的苔丝实际什么都没有得到,受尽了侮辱,却只想到要成全克莱的高尚纯洁,最后只能把克莱拜托给自己的妹妹。在这场爱情当中,克莱是完全的操控着,最后的大赢家,苔丝是完全的牺牲者,纯粹的奉献自我至死方休。克莱表现出来的虽然看上去是维护心中那份对爱情的信念,实际暴露出来的是那份冷酷与自私!他爱的仅仅是自己虚构的一个形象,并非活生生的苔丝。如果不是在异国他乡遭受病痛的折磨事业的失败我相信他不会还记得有个苔丝在泥沼里苦等着他前去营救。

爱情的发生,谁能说清楚孰真孰假?天时地利人和都要到位,一点点细小的差错就能导致去安排的否定。即使最终结为伉俪,也无从分辨爱情是否真的发生过。她那么爱安琪儿,不仅是他的容貌,不仅是他的琴声,不仅是他能给她带来的一切,甚至包括失去的,甚至为他所受的痛苦,她都能承受。她记得他说的每一句话,她学唱他喜欢的歌,连他的那些理论,那些她自己还似懂非懂的理论,她都牢记着,奉若神明。

他成了她的呼吸,她的生命。当安机问伊兹,那个曾经爱他的姑娘,能否像苔丝那样爱他时,伊兹几乎脱口而出,她不能,因为苔丝的爱是无法比的,她可以为他而死的。在别人眼里,都能看出苔丝,如此厚重的爱。可见这爱的程度了。

安机正是因为苔丝独具特色的纯净才爱上她并向她求婚。可是当苔丝向她所爱的人坦白她那受伤的过去时,克莱尔犹豫了,对爱人的不理解和对感情的不坚定让她最终选择了离开。苔丝心碎了,当她帮她的伤口小心翼翼的展现在所爱的人的面前时,她希望的是理解,是原谅。可是爱人却狠心的在弱小的苔丝的伤口上洒了一把盐。

苔丝的爱,不仅表现在欢愉时,全身心的投入。更在于,当她明知道,安琪儿抛弃她,在她痛苦万分,而安琪儿梦游时,抱着她走时,她本可以叫醒他,唤回他的爱心,取得召他回头的可能时,她也在为他醒来着想,怕他醒来懊悔,而放弃。

虽然后来克莱尔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和狭隘,他的心仿佛看见天上有一颗名叫“苔丝”的星星对他说:“亲爱的,现在你原谅我了么?”

很美的感觉。但是,这终究是一个悲剧,仿佛许多的爱情都是如此。为什么不可以抗拒,抗拒那虚伪的道德!离别,等待,彷徨,后悔„„虽然苔丝和克莱尔最后度过了五天美好的时光,可是,为爱复仇的苔丝结局依然悲惨。

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如果你深爱一个人,就应该接受她的过去,因为过去也是她的一部分,是她心灵的一部分。如果你不能接受她的过去,就永远无法走进她的内心,她那颗深爱你的心。情到深处是理解,爱到深处是包容,因为爱,可以让我们的心像蓝天大海一样宽广,一样无私。因为爱的温度能溶化一切。因为,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理由。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三国时魏国有一文人叫繁钦,他在《与魏文帝笺》中言:“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脾肝,哀感顽艳。”指的是歌声的哀婉凄恻,使愚蠢的人和聪明的人同样受到感动。读了哈代的《苔丝》就是这种感觉。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着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过去了,女主人公苔丝也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这不仅仅因为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更因为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以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替西方悲剧作了一个形象的阐释,苔丝足以“哀感顽艳”。

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非常勤劳的农村姑娘,她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时时遭到伪和恶的打击。苔丝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骗去了处女的贞操,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后来与青年克莱相爱,又因为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而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于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换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了复仇的利刃,终于成了一个杀人犯,最后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导致“象游丝一样敏感,象雪一样洁白”的苔丝最后终被完全毁灭。

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丢下《苔丝》一书,眼前那个历经磨难,失身而又杀人的女人,却使我想起它们,想起我喜欢的两件事物:黎明与茶花。黎明,如处子的皮肤,光洁润滑,在明与未明之际,透着希冀与光亮;有一种茶花,叫“雪塔”,她洁白肥硕,细腻如瓷,在寒冷的季节里,傲然怒放,在出尘与入世间,清丽如水,独自芬芳。也许他们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觉得它们同出一处,那便是纯洁。正因为这一点《苔丝》的故事才更凄凉。

苔丝为什么会有“哀感顽艳”之能呢苔丝的“哀”既有社会的因素,也与她的性格有关。

毫无疑问,苔丝的“哀”首先是“社会制哀”。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着者,心灵受到强烈冲击,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恋古老的宗法文明,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社会悲剧是人同社会环境的冲突造成的。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位弱女子,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家贫如洗,经济拮据,负担沉重,她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这些压迫和凌辱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她的“哀”是时代造成的,同时,亚雷和克雷代表了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两种不同的客观社会势力,他们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丝的社会悲剧。

苔丝能哀感顽艳的第二个原因,她是暴力,恶势力及维护它们的法律,国家机器的受害者。这种暴力,恶势力的集中代表就是亚雷*德伯。

苔丝在绿草如茵,风景如画的乡野里长大,尽管家庭生活窘迫,但少女时代的苔丝内心是明朗,欢快的。她热爱生活,敢于面对一切困难,为了维持家庭,不惜牺牲自己。苔丝一生都是强权和暴力的受害者。亚雷之所以敢称霸四野,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不仅因为他有钱,有势,而且更主要的是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法律的保护。社会和法律都认为侮辱和迫害苔丝的人是正当的,而受迫害的苔丝则是有罪的。苔丝一生都必得逆来顺受,忍受含垢,不能自卫,而当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起来自卫的时候,“’典型’明证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苔丝成了资产阶级国家祭坛上的祭品。苔丝的悲惨遭遇,社会对苔丝的不公正,表明了资产阶级法律的不仁道和虚伪。

苔丝的“哀”,在社会制哀的总前提下,同时又是性格制哀,其“哀”的成因不仅有客观的而且还有主观的,亦即说不仅有外在的,而且还有内在的。

我们在论及了苔丝“哀”的诸种社会因素之后,还应该指出的是造成她痛苦,不幸的还有其自我的原。苔丝是勇敢的,她敢于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追求幸福,然而她却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这又表现了她性格软弱的一面。

她“根据陈腐无聊的习俗,布置了不同情自己的形体和声音”,用“一堆使自己无故害怕的道德精灵”来恐吓自己。即使在大自然中间,“老是把自己看作一个罪恶的化身,侵犯了清白的领地”。这种静观的结果,必然造成她内在的自我折磨和谴责,因此,使她所受的磨难,所遭受的不幸和痛苦,就更加沉重和强烈。这种“灵魂有罪”,使她负疚,自责,使她即使被克莱无情抛弃,也认为是自己的罪过,默默忍受命运的摆布。因此,她在遭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又受制于它的道德准则,毫不留情地责难自己;她在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的同时,又囿于它的观念成为传统维护者。故而说,苔丝哀婉的美学特质在社会制哀总前提下,又属于性格制哀。因而她的“哀”更深刻,更感人。

篇6:《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暖人的友情!

喜欢哈代的抒情诗,其中不乏情节生动,语句隽永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着名的长篇小说之一。这是个美丽凄凉的爱情故事。当我合上书,苔丝对克莱尔忠贞的爱情故事确实令我感动,但令我温暖的是和苔丝一起挤牛奶的3个可爱少女伊丝、玛丽安与雷蒂。她们也同苔丝一样深深爱着那个英俊少年克莱尔,但也深知克莱尔只爱苔丝,于是就把爱恋深深地埋在心里,而把祝福送给他们。我喜欢她们三个的纯洁的友谊和坦率的言行。就是在克莱尔无情地抛弃苔丝时,善良的伊丝也没落井下石,与克莱尔有过一段话:

“你非常非常爱我,伊丝?”克莱尔问到。

“是的我非常爱你,我一直都爱着你!”

“比苔丝更爱我吗?”

“不!”伊丝摇摇头低声说,“不如她爱你!”

“这话怎么说呢?”

“没有人比苔丝更爱你了。”

“因为她可以为你去死,而我无法做的。”

读到这里我心中一阵激动,我仿佛看到一个高尚的灵魂,左右了她那质朴敦厚的天性,这真是一个真正善良、真心待人的好姑娘呀,真令人感动。在苔丝回到娘家又身无分文时,因为失恋而酗酒的玛丽安又帮她找到了一份工作,使苔丝的生活又有了一丝光亮。在那些阴霾的日子中,温暖着苔丝冰冷的心的依然是这份暖人的友情……

苔丝是不幸的,她的父母为了所谓的家庭荣耀,而让她去攀亲,而毁了自己。她最爱的人又无情地抛弃她,而她又是幸运的,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在她遭遇爱情抛弃时,不离不弃的是那份温暖的友情。

篇7:《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德伯家的苔丝》被称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出版于十九世纪末,作者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个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托马斯.哈代。

《苔丝》写的就是社会如何把一个纯洁、质朴、正直、刻苦、聪明、美丽的农村姑娘逼得走投无路,终于杀人的故事。她以不同的艺术形象成就了一个悲剧,老长老长的故事也因为这个悲剧的成功成为了很老很老的人们心中的疼痛。它的情节用现在的观点看似乎有点老套,但却深刻反映了古老的宗法制农村在资本主义势力侵蚀下瓦解的悲剧。苔丝的失贞主要是亚雷.德伯的责任,她第二次落入亚雷.德伯之手是她的父母、安机.克莱和亚雷.德伯共同的责任,而她终于杀死亚雷.德伯则是一位受尽欺凌的弱者的最后反抗。在苔丝身上,我们自始至终看到的是她纯洁本性对逼迫她的力量的苦苦挣扎。

如果说卡门的美在于野性叛逆,简爱的美在于倔强顽强,那么苔丝的美一定在于纯净自然,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纯洁就像蓝天一样,虽然偶而会被乌云遮住,可是当乌云散去,世界上最纯净透明的依然是蓝天。

作为女人,她有迷人的外表。漂亮的脸蛋,和恰到好处的身材。哈代给这个美人加了点色,那就是着重去写了她的唇,她唇上的曲线。说那是任何男人都会为之神魂颠倒。红丽娇艳,如花沾露的唇,本身就是情种,再加之细致分明,乖巧柔美的线条,在顾盼流转间,不动人也难。

苔丝是坚强的,乐观的,她的命运却不可逆转。即使再多给苔丝几次选择,我相信她最终仍然会走老路,除非安玑克莱没有抛弃她远走他乡。关于社会的悲剧,家庭的悲剧,人性的悲剧已有很多定论,令我感到叹息的只有苔丝和克莱的爱情悲剧。两个人吃尽了苦头,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只是物是人非,苔丝选择了死亡来成全他们美好的爱情。终究到底是一场空。对于苔丝来说,她承受的苦难远大于克莱,她内心的彷徨无助克莱永远体会不到,如若不是苔丝的善良痴心,不计一切的去爱克莱,他们早已成为陌路人了。受尽苦难的苔丝实际什么都没有得到,受尽了侮辱,却只想到要成全克莱的高尚纯洁,最后只能把克莱拜托给自己的妹妹。在这场爱情当中,克莱是完全的操控着,最后的大赢家,苔丝是完全的牺牲者,纯粹的奉献自我至死方休。克莱表现出来的虽然看上去是维护心中那份对爱情的信念,实际暴露出来的是那份冷酷与自私!他爱的仅仅是自己虚构的一个形象,并非活生生的苔丝。如果不是在异国他乡遭受病痛的折磨事业的失败我相信他不会还记得有个苔丝在泥沼里苦等着他前去营救。

爱情的发生,谁能说清楚孰真孰假?天时地利人和都要到位,一点点细小的差错就能导致去安排的否定。即使最终结为伉俪,也无从分辨爱情是否真的发生过。她那么爱安琪儿,不仅是他的容貌,不仅是他的琴声,不仅是他能给她带来的一切,甚至包括失去的,甚至为他所受的痛苦,她都能承受。她记得他说的每一句话,她学唱他喜欢的歌,连他的那些理论,那些她自己还似懂非懂的理论,她都牢记着,奉若神明。

他成了她的呼吸,她的生命。当安机问伊兹,那个曾经爱他的姑娘,能否像苔丝那样爱他时,伊兹几乎脱口而出,她不能,因为苔丝的爱是无法比的,她可以为他而死的。在别人眼里,都能看出苔丝,如此厚重的爱。可见这爱的程度了。

安机正是因为苔丝独具特色的纯净才爱上她并向她求婚。可是当苔丝向她所爱的人坦白她那受伤的过去时,克莱尔犹豫了,对爱人的不理解和对感情的不坚定让她最终选择了离开。苔丝心碎了,当她帮她的伤口小心翼翼的展现在所爱的人的面前时,她希望的是理解,是原谅。可是爱人却狠心的.在弱小的苔丝的伤口上洒了一把盐。

苔丝的爱,不仅表现在欢愉时,全身心的投入。更在于,当她明知道,安琪儿抛弃她,在她痛苦万分,而安琪儿梦游时,抱着她走时,她本可以叫醒他,唤回他的爱心,取得召他回头的可能时,她也在为他醒来着想,怕他醒来懊悔,而放弃。

虽然后来克莱尔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和狭隘,他的心仿佛看见天上有一颗名叫苔丝的星星对他说:亲爱的,现在你原谅我了么?

很美的感觉。但是,这终究是一个悲剧,仿佛许多的爱情都是如此。为什么不可以抗拒,抗拒那虚伪的道德!离别,等待,彷徨,后悔虽然苔丝和克莱尔最后度过了五天美好的时光,可是,为爱复仇的苔丝结局依然悲惨。

篇8:浅析《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

一、贫困的家庭和无知虚伪的父母

苔丝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她是家中的长女,有弟妹五人。父母的无能使沉重的家庭负担过早地落在她的身上。她的父亲是一个乡下小贩,生性懒惰,酗酒且愚昧无知。她的母亲过去是一个挤奶女工,贪慕虚荣、头脑简单。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父亲从牧师口中得知苔丝家原是名门望族德伯氏的后裔。她的父母都为得到这个消息而感到欣喜若狂。同时,命运和苔丝开了“玩笑”:苔丝在深夜主动提出为酗酒的父亲赶车送蜂蜜,却由于她的过失,马车与一辆邮车相撞,家中唯一的维持生计的老马被撞死了,这引起了家中经济生活的改变,让她有一种负疚感。她的父母为显摆自己所谓的“贵族”身份和满足卑微的虚荣心,利用她善良、负责任的天性,执意要女儿去亚雷·德伯家认亲。苔丝带着负疚感极不情愿地去投奔亚雷家,却在德伯家惨遭不幸,受到恶少亚历克的蹂躏。结果苔丝只能背负着羞耻回到家中。她的母亲不仅没有怜悯女儿的遭遇,反而责备她没能得到亚雷对婚姻的承诺,更是指责她自私地置家人贫困的生活状况于不顾。但是她母亲认为不论怎样,像亚雷那样的有钱男子毕竟还是对她女儿有所示爱,虽然只是玩弄了她。虽然这次认亲并没有得到经济上的任何好处,而且让女儿不得不忍受世人的白眼和道德的不堪,但她的母亲还为此感到高兴和满足。不难看出,她的母亲是如此地贪慕虚荣、头脑简单。当苔丝的私生子病得十分严重时,她为了孩子能好起来,请求父亲找牧师为孩子洗礼。她的父亲为防止别人知道女儿的丑事,害怕丢脸,反而把苔丝和孩子锁在家中,其虚荣之心展现得淋漓尽致。贪慕虚荣的他们都是听凭时代风雨恣意摧残的小人物、可怜虫。正是这样一对糟糕的父母成为苔丝悲剧的始作俑者。此外,家庭的破败贫穷是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如果不是家庭贫困,苔丝就不必连夜去赶集;如果不是家庭贫困,父母也就不会逼迫她去认亲;如果不是家庭贫困,在克莱没回来的期间她也就不会受到那么多屈辱,更不会成为亚雷的情妇。由此可见,贫穷确实是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二、亚雷·德伯与资本主义制度

亚雷·德伯和他的资产阶级背景是造成苔丝悲剧的元凶之一。在亚雷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国家的统治权牢牢地掌握在资产阶级的手中。他的父亲是个十分富有的商人,而后冠以贵族德伯的姓氏。无疑,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长大的亚雷,其性格必然与普通人很不相同。因此,任性、自私、霸道、虚荣就成了资产阶级赋予他的性格专利。亚雷第一次见到苔丝,就被她美丽的面容和窈窕的身材吸引了,其荒淫好色的嘴脸也就暴露无遗,并设下圈套,一步又一步地逼近苔丝,最后在一个可怕的黑夜夺去了她的贞操,并毁掉了苔丝一生的幸福。苔丝婚后,他又一次占有了她。亚雷为了控制苔丝,甚至用金钱和权势的力量,使苔丝一家处于无处安身的境地。为了家人的生存,苔丝不得不忍辱含垢,接受了亚雷的条件,做了他的情妇,从此,她的幸福被彻底断送。可以说,苔丝是亚雷所代表的强权与暴力的受害者。

亚雷之所以敢称霸乡野,为所欲为,不仅因为他有钱、有势,更主要的是他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法律的保护。社会和法律都认为侮辱和迫害苔丝的人是无罪的,而受迫害的苔丝则是有罪的。所以,那个时代制度的黑暗,阶级的罪恶,以及这种制度下的必然产物——亚雷·德伯把一个美丽、坚毅、善良的女孩一步一步推向了死亡。

三、安吉儿·克莱克与封建传统思想

克莱是与亚雷完全不同的人。他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不像他的两个哥哥那么庸俗。克莱鄙视阶级偏见和等级观念,厌弃都市繁华生活,自愿到乡间务农。他不怕吃苦,和农民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力图掌握各种门类的农业技术,以实现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农场的愿望。克莱一直以为苔丝是农家健康、自然、纯洁的女儿,和她这样的农家少女相处,他更感到乡村生活的纯朴,也更向往着自然、纯朴、清新的生活。为此,他不愿意娶有钱人家的小姐,而要娶农家姑娘为妻。这些都表明克莱思想上进步、开明的一面。然而当他知道苔丝的没落贵族后裔的身份时,他开始把这当成一张王牌,让他父母心悦诚服的王牌,让他家族不至于因他娶了个农家姑娘而丢脸的王牌。而在苔丝出于对他的考虑提出离婚时,他却骂苔丝孩子气,其实他真正想维护的还是他,以及他家族的荣誉和尊严。这些都说明虽然他也反抗过传统观念、阶级偏见,但是却不彻底,灵魂深处仍旧深深地烙有本阶级的印记。在对待女性和恋爱问题上,克莱认为如果要爱,就要认真,就要负责任,这也显示他精神上高尚的一面。可是克莱却无法容忍苔丝失贞的事实,因为他正是从传统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克莱对苔丝不仅没有丝毫同情,反而冷酷无情地抛弃了她。这正是克莱心理深层那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作祟的结果。显然,克莱自认为唯美崇高的爱情是根本经不起考验的。克莱一心提倡着反世俗,可是当他所提倡的先进的思想触害到自己的利益时,他却成了世俗的奴隶。

如果说是亚雷毁坏了苔丝的肉体,那么克莱实际上践踏了苔丝的灵魂。克莱内心深处顽固的封建宗法制传统贞洁观念和封建道德偏见导致了他对苔丝的冷酷无情,最终使苔丝走向了悲剧性的结局。

四、苔丝自身的性格特点

苔丝是一个具有孝顺、温柔、坚毅、反叛、真诚、勇敢个性的农家姑娘。她被作者奉为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她有着令人同情甚至钦佩的品质和性格,同时也有着凡人不可避免的弱点和缺陷。我们不能忽视苔丝的性格弱点是她走向悲剧、走向毁灭重要的成因之一。甚至可以说,在虚伪的资产阶级社会里,苔丝的性格悲剧是决定她命运最关键的因素。她的纯洁致使了她的轻信与单纯,给了亚雷以可乘之机,让自己步入噩梦之中。她因为责任心而挑起了夜里送蜜的重任,却不小心撞死了家中的老马,从而迫于无奈去相亲。她因为敢于自我牺牲,在家里极其困窘的时候,她总是挺身而出,先是去认亲,后来是答应下嫁亚历克。她对克莱敢爱,对亚雷敢恨,在一定程度上敢于反抗旧礼教,但是她这种反抗性却不够彻底。她在受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又受制于它的道德准则,毫不留情地责难自己,她按照传统的贞操观来衡量自己的清白与否,她比别人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耻辱”。当她的孩子死时,虽然她不屑于宗教,但是她又担心她的孩子会因为没有受洗而被打下地狱最底层,于是自己偷偷地给他洗礼;当她获知克莱也曾犯过错误时,她仿佛看到了希望,但是克莱的反应又让她跌回了不变的道德轨道中。

苔丝内心世界的朴实性、纯洁性、善良性,她对不合理社会的反抗性,她在道德上囿于传统的保守性,这几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苔丝的性格系统,从而决定了她悲惨的命运。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时代、社会、家庭、性格等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了悲剧性的结果。苔丝的一生注定是一个悲剧。

参考文献

[1]哈代著.张若谷译德伯家的苔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朝明.苔丝的悲剧成因探究.电大教学,1997,(4).

[3]姚佩芝,董俊峰.《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综合悲剧观的完美体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4]秦玲.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南阳师范学院,2005.

[5]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上一篇:秋绪无眠随笔诗歌下一篇:明亮的兔子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