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800字

2024-05-03

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800字(精选8篇)

篇1: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800字

徐志摩曾说:“读完《德伯家的苔丝》比我大学四年的收获都多。”出于这句话,我找来了这本书来看,并为作者高超的文字处理技术所折服。他的景物描写让人感觉不到有任何的瑕疵,背景色显得那样优雅而朦胧。“当挫折再起、灾难重现的时候,也许人们会发现:曾经以为已经被永远跨过的深渊,其实只是绕了一个弯而已。”是我这本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

可能是有共鸣吧,高中时特别是高三感觉自己有点封闭,所以刚上大学时,想重新做自己,就鼓起勇气主动多与别人交流,克服恐惧积极上台发言,大声询问自己不懂得的地方。开始的一段时间感觉还好,后来渐渐感觉有点累,再后来又出现了以前同样的现象,自己一直想要的那个状态没有持续多久,后来发现,还是原来的顽疾没有被解决。

安吉尔从巴西回到英国几经打听,终于找到苔丝所在的地方。当苔丝以一个贵妇人的形象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或许不应该惊讶。父亲走了,家也没了,当她了解到自己不能撑起整个家并且爱人迟迟不能在最需要时施以援手,她能坚持一时,她不能……。苔丝曾经的抗拒与挣扎在此时此刻都消散了,安吉尔也走了。此情此景,我相信,苔丝的痛苦多于震惊。后来也证明的确如此。这次,苔丝选择追寻自己的爱。或许许多人会选择其他的方式,而苔丝只有她自己唯一的方式。她简单地而且是毫无预兆的用刀捅死了亚历克,就飞奔着去找安吉尔。看着苔丝慌张又兴奋的表情,加上不小心被看到的苔丝衣服上残留的血迹,安吉尔似乎明白了一切。他选择原谅她的一切,陪她一起走到最后。从这里就开始完美了。不论是多于愧疚的深情爱意,还是男儿的那份担当与毅力,安吉尔都依然沿着来时的方向继续前进着,一往无前,坚定不移,还是那样深沉而热切,只不过情形不一样罢了。

虽然只是一瞬间,却看到了诸多的意味深长。我很是希望自己也能处在诸如此类的位置上,毅然决然地踏上自己选择的道路,绝不后悔。

这样的瞬间很少,在生活中我总是顾虑太多,拿主意时犹豫不决。一直在强迫自己做事果断,即使以后的事实证明当初的选择不是最好的。选择其实很简单,是自己想的太复杂或夹杂了自己的情感在其中,以致于看不清许多东西。我们选择只是先想比其他选择更加有利于自己。但应用于情感方面或许是不好的。它没有值不值得或是对自己更有利,只有想不想,这种东西只凭感觉就好了。(利用情感获得利益的除外)

爱是要付出的,安吉尔得知苔丝不贞时,说不能忍受克莱尔的存在。当安吉尔再次出现时,她想要与他在一起,就杀了亚历克。或许苔丝就是这样单纯。她不想要别的什么,打算抛弃一切来得到心爱的人永远的爱。克莱尔不再抛弃她了,尽一切力量保护她,这也许是美好的,但似乎世界所有的美好都让人感觉太过短暂。谁说我们整天忍受生活的琐碎,命运的摆弄,在社会被无情的对待时,不就是为了美好的瞬间呢?

生命太脆弱,经不起折腾。爱情总是那样美好,以致于我们沉溺其中忘记了周围的世界,只需要两个人就好。那天,阳光恰好。平和而美好的欢声笑语,纯净的嬉戏打闹,似乎平静得有点不太真实,所以有了后面的分分分离离,合的短暂而轰轰烈烈。爱情少了它或许有些不完美,也正因为如此,才弥足珍贵。有个问题,我很困惑。

为什么安吉尔不能接受苔丝的不贞?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为什么不能容忍心爱的女人犯同样的错?是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是破坏了苔丝一直在他心中的完美形象?她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寄托,而这种东西不能有丝毫差错。为什么又回去找他呢?对苔丝的愧疚还是出于对她的爱?抑或是异国他乡的见识与经历让他想通了?我更相信是出于对苔丝的爱。爱情这种东西说不清,其实也不必说清。苔丝写给安吉尔的信中透漏出的那种痛苦无助与伤心真让人受不了。安吉尔或许想通过去巴西开辟一片新天地来忘却这段恋情,结果带来的是劳累与对她的无尽思念。

他终于还是去找她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练,对爱情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不再过问以前的事。是出于对她的深沉的爱,还是怀着一种愧疚,或者是两者都有?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篇2: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800字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

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结果她被少爷亚历克诱奸,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两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几年后,苔丝再次与亚历克相遇,后者纠缠她,这时候她因家境窘迫不得不与仇人同居,不久克莱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往的冷酷无情,在这种情况下,苔丝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尔便愤怒地将他杀死。最后她被捕并被处以绞刑。

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中称女主人公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公开地向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道德挑战。

篇3: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800字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女性,父权制社会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德伯家的苔丝》是其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哈代的创作受到大自然和女性的启发。他认为自然和女性有亲密的联系, 自然孕育了女性, 而女性则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德伯家的苔丝》中, 哈代塑造了一位不屈服于世俗偏见压力、自尊自爱、乐观进取的女性形象苔丝, 揭露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和自然的压迫, 批判了父权制思想和二元思维方式。生态女性主义将生态观点和女权观点相结合, 揭示了自然和女性之间的亲密联系, 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自然和女性都是父权制社会的受害者, 人类对自然的支配统治和对女性的压迫有密切的联系。呼吁按照女性主义和生态学的原则重建人类社会, 使自然和女性摆脱被蹂躏被压迫的命运, 建立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社会。

1 苔丝和自然的亲密关系

苔丝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出生的地方马勒村绿树环绕, 自然气息浓郁, 与世隔绝。正是这一方净土养育了聪明秀丽、善良淳朴、勤劳勇敢的苔丝。“走起路来步履轻盈, 仿佛一只小鸟。”她身穿白色衣裙, 右手拿剥了皮的柳条左手握素雅的鲜花, 和周围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 就像是自然母亲精心打扮的自然之女, 全身上下散发出自然的气息, 满腔纯情, 不带丝毫世故。苔丝工作的场地和她爱情的诞生地塔布篱牛奶厂, 空气清新, 河流清澈, 远离喧闹的城市。她与安琪儿·克莱尔在这里相恋。而让苔丝倍受煎熬痛苦的地方则是隧石顶村, 这里已经是一个受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腐蚀的地方, 蒸汽脱粒机的嗡嗡声传入苔丝的骨髓深处, 令她震撼。在这个不再是纯净的自然世界里, 苔丝无法得到大自然的庇护, 忍受着被安琪·克莱尔抛弃的痛苦和凄凉。

苔丝的生活变化与时令的更替有密切联系。春夏之交, 由于家中变故, 苔丝去了德伯家认亲, 此时的她和这时的季节一样, 欢快明朗, 纯洁清新, 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转眼到了秋季, 九月份的时候, 苔丝的命运犹如秋叶一样, 凋落枯萎, 一片萧条, 她遭受到亚雷的玷污。而到了冬季, 她忍受身心的煎熬蜷缩在家里, 自己的孩子也不幸夭折。世人的嘲讽和评论使她感到阵阵寒冷, 苔丝就像冬眠的动物一样, 沉寂在自己的世界中, 远离寒冬, 自己疗伤。转而到了第二年的五月份, 万物复苏, 苔丝像这个季节一样, 满怀对生命的激情, 兴致勃勃地离开家, 打算将伤心的过去埋葬, 开启自己新的生活。她的希望跟阳光融合, 融作一个理想的光环, 在花香鸟鸣中抚摸着她, 带给她新的契机、新的动力。在炎热的夏季, 苔丝的感情热烈奔放, 与克莱尔相恋。而在冬季, 寒冷逼人。她真诚地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克莱尔, 本以为可以得到原谅, 却不曾想遭到克莱尔的抛弃, 独自一人忍受痛苦与煎熬, 不得不靠艰难工作来养活自己。她再次跌落到人生的谷低。

苔丝对大自然有着海一般深切的感情。她热爱大自然就像孩子热爱母亲一样, 深切真诚。塔布篱牛奶厂是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工作地方, 苔丝刚到这里时, 心情愉快, 她喜欢这里的清新空气和清澈河流, 这里自然的气息使她浑身充满力量。大自然里的花草树木和动物与苔丝有着姐妹般的感情、朋友般的尊重。苔丝喜欢动物, 她尽心帮德伯太太照料公鸡和母鸡, 在德伯太太屋给鸟儿唱歌吹口哨听;在塔布篱牛奶厂尊重牛儿的意愿, 把它们当作朋友, 用它们喜欢的方式挤牛奶;看到受重伤的鸟儿痛苦的挣扎, 她心里十分难过, 在怀着满腔人道主义杀死鸟儿结束它们的痛苦时禁不住泪流满面。苔丝将大自然当作知心朋友, 是可以吐露自己伤心事的知己。当她遭到亚雷的侮辱后, 几乎足不出户, 唯一的外出时间就是黄昏去林子里, 只有大自然可以还给她绝对的自由, 把她的痛苦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大自然是她的避难所, 给她慰藉, 是大自然的慷慨和无私治愈了她的伤, 鼓励她站起来对生活继续充满希望。

2 父权制社会对苔丝的迫害

苔丝的父亲德北, 懒惰贪酒, 爱慕虚荣, 得知自己是没落贵族的后代, 得意忘形, 喝得酩酊大醉无法送货。苔丝在替父亲送货的途中, 驾驶的马车与邮车相撞, 老马去世, 苔丝心里内疚, 无奈答应了去认亲, 悲剧命运由此开始。苔丝遭受亚雷·德伯的诱奸, 成为伪善道教公认的“不贞洁的女人”, 遭到世人的鄙夷和唾弃。而亚雷·德伯, 非但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 反而摇身变成布道讲义的牧师。资产阶级法律维护的是本阶级的利益, 苔丝是贫苦的农民, 处于下层阶级, 根本得不到法律的庇护。克莱尔在得知苔丝的遭遇后, 没有同情原谅苔丝, 反而用传统的贞操观念来看待苔丝的不纯洁, 他的男权主义意识和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促使他狠心地抛弃了苔丝, 给苔丝带来致命的打击。

在父权制社会, 男性居于主导统治地位, 二元思维方式将男性与女性、理智与情感对立, 男性居于自然和女性之上, 具有绝对权威和无可撼动的统治地位。自然和女性受到男性的压迫和统治, 女性处于依附服从的地位, 无权决定自己的命运, 只能接受男性对她们的征服和剥削。生态女性主义者反对二元思维方式和等级观念, 反对任何形式的统治和压迫, 呼吁建立男性和女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 苔丝生态女性意识的崛起

维多利亚时代男性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形象是纯洁温顺、美丽动人, 依赖服从男性, 接受男性的安排。在父权制社会中, 自然和女性被驱逐到“他者”和“依附”地位, 沦为父权制的牺牲品。男性视自然和女性为可掠夺、可占有的资源, 妇女没有话语权, 受到男性的控制, 生活在男性的阴影里。在父权意识的控制下, 妇女经常被改编成动物或恶魔形象。在男权的压迫下, 女性通常被迫接受不合理的对待方式和行为方式。然而哈代笔下的苔丝, 具有自尊自主的独立个性、勇敢开放的女性思想、明确的自我认知意识、大胆追求平等自由的爱情。

苔丝具有自尊自主的独立个性。当父母极力鼓动苔丝去德伯家认亲时, 苔丝却拒绝认亲, 表现镇静, 态度坚决。她不想依附他人, 不想成为他人的玩物和附属品。当家里的老马去世时,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帮助家庭解决经济困难。当遭到亚雷·德伯的玷污后, 苔丝并不像传统妇女一样要哀求亚雷娶她, 而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亚雷。家中母亲劝说她抓住机会, 嫁给有钱人, 依赖男性生活, 苔丝依然坚决拒绝。她和传统女性不同, 独立自主, 希望自食其力, 而不是依赖男性生活。

苔丝具有勇敢开放的女性思想。传统道德要求约束女性行为, 然而苔丝凭借对自己孩子的母爱, 不惧怕流言蜚语, 大胆而勇敢地在有许多男工的麦地里给孩子喂奶。当小婴孩生病快不行的时候, 苔丝敢于打破基督教教规, 自己私自给小孩施礼。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死后进入天堂, 她不顾基督教的礼仪, 用绳子和柳木给孩子的坟上绑了一个十字架。

苔丝具有清晰明确的自我认知意识。当克莱尔把苔丝幻想成完美女性, 称呼她阿特蜜丝、狄蜜特和许多稀奇古怪的名字时, 苔丝不喜欢, 还是要求克莱尔称呼自己苔丝。她具有女性的自我独立意识。母亲劝说苔丝不要把过去告诉克莱尔, 她却为了真诚的爱情向丈夫倾诉了过去的一切。她认为爱可以包容一切, 原谅一切, 她可以原谅克莱尔, 那么克莱尔也一定能够原谅自己。

苔丝大胆追求真诚平等的爱情。苔丝像许多新时代女性一样渴望拥有一份真诚平等的爱情和一个建立在爱情而非物质利益基础之上的婚姻。他不爱亚雷, 尽管遭受亚雷的诱奸, 她并不乞求亚雷对自己负责任, 也不觊觎亚雷的财产, 拒绝亚雷的补偿。她深爱克莱尔, 她渴望爱情, 渴望婚姻, 但更追求真诚平等的爱情。结婚之前, 她鼓足勇气将自己的经历通过写信的方式告诉克莱尔。新婚之夜遭到抛弃, 父亲死去, 为了全家人的生存, 苔丝逼不得已做了亚雷的情人。当克莱尔返回, 希望和苔丝重修旧好, 苔丝勇敢果断地杀死带给她厄运、一直折磨她的亚雷, 和克莱尔过了几天逃亡的生活, 尽管短暂, 但是在苔丝看来却很美好幸福。

4 结束语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勤劳能干、清新自然的女性形象。苔丝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气质和坚强高尚的品格, 她不同于传统的女性听凭男性摆布, 屈从于男性的统治。生活上她不依赖男性, 自食其力;思想上她大胆开放, 自尊自主;感情上她渴望追求真诚平等的爱情。但是在父权制社会中她却遭受肉体和心灵的迫害, 男权意识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 女性处于附庸地位, 注定摆脱不了男性的统治, 苔丝最后用生命来表示她的反抗精神, 但是最终却没有逃出父权制的魔掌。通过对苔丝悲剧命运的描写, 哈代表达了对自然和女性的关注与同情, 对父权制社会压迫自然和女性的披露和抨击。哈代与生态女性主义者一样, 渴望建立一个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型社会。

参考文献

[1]Hardy, Thoma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Beijing:China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9.

[2]陈明, 肖庆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及其文学探究[J].文教资料, 2007 (5) :72-73.

[3]崔玉娥, 王桂环.《德伯家的苔丝》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 (文教研究) , 2007 (10) :33-34.

[4]乐晟霁.父权制度下的女性悲剧——《德伯家的苔丝》女性形象解读[D].南昌:南昌大学, 2009:28-29.

[5]刘晓辉.生态女性主义:特质、问题和走向[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3 (6) :8-12.

[6]托马斯·哈代.苔丝[M].孙法理,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3.

[7]吴琳.论《女性与自然》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J].西藏大学学报, 2011 (3) :188-192.

[8]西德蒙·波伏娃, 舒小菲.第二性[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9.

[9]于坤.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苔丝悲剧的解读[J].名作欣赏, 2011 (12) :24-26.

[10]张海彦.哈代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探析——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J].人民论坛, 2010 (17) :56-59.

篇4: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800字

关键词:哈代 苔丝 悲剧原因 自我超越

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一直以来都受到世人的关注与争论。在这篇小说中,主人公苔丝被作者哈代称之为“一个纯洁的女人”,而这样一个犹如天使的女性却在社会中被凌辱被欺负,最终杀死直接造成她悲剧的凶手亚力克,走上了刑场。可以说,苔丝的整个生命都充满了一种悲剧感,具有一种强烈的毁灭性。长久以来,评论界和学界所重视的也正是小说中苔丝作为刚毅而悲戚的艺术典型,以及造成她深切悲剧的种种根源。但是,本文所关注的则是苔丝悲剧之后的超越,小说通过对苔丝不停的勇于对命运的反抗,显示了作为女性的苔丝在悲剧的毁灭中所体现出的一种自我超越。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造成苔丝如此凄惨的悲剧的两个直接表层的刽子手,就是她身边与情爱有关的两位男性,一个是撒旦式的亚力克·德伯维尔,另一个则是天使式的安吉尔·克莱尔。他们俩一个对苔丝造成了肉体的凌辱,一个则造成了她更深层次的精神与心灵上的摧残。苔丝为了全家人生计去有钱的“本家”亚力克家做工,结果遭到亚力克的蹂躏,失去了“清白”。这是造成她悲剧的第一次大灾难,由此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异,从一个普通的女人慢慢走向一个绝望中的女人。苔丝因为一次遭伤害而犯下的“错误”,非但没有得到同情,反而要一辈子承担由此产生的痛苦;而伤害者亚力克没有任何责任,反倒成了宗教的宣扬者。男人的错误无足轻重,而女性的错误却不可原谅。苔丝在人言可畏的压力下挺了过来,儿子的不幸夭折也没有毁掉她那颗顽强的心。在痛苦,消沉、逃避之后,苔丝走出了她生活的村子,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将心中的痛苦与伤痛深埋,勇敢地继续为贫乏的生活而奋斗。她在附近的村子里做一般的收割的工作,后来到了奶场作了挤奶工。在这里,她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面对社会和世俗对她的挑战,开始了一次新生,并且遇见了她所认为的生命里的天使—克莱尔。她为他着迷,为他重新变得生机勃勃、光彩动人,似乎又得到一种自我的再生以及善良天性的复活,希望可以重新触摸到她的人生理想。

可人生中总有那么多的不幸与无奈,善良的苔丝所面对的是再一次被无情的命运所捉弄。当新婚之夜她勇敢地向克莱尔述说了自己的被凌辱的过去时,软弱的,虚伪的克莱尔不但没有安慰伤心的苔丝,反而独自逃到巴西,将苔丝置于更加困苦的境地。苔丝的纯真、坦率没有为她带来幸福和谅解,相反,却给她带了了更大的不幸。但她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在克莱尔离开后的日子里,她又找到了一份工作,在贫苦无依的环境中挣扎着,希望等到丈夫原谅自己的那天。当亚力克再次来纠缠她时,她仍对克莱尔抱有希望,但克莱尔却一直杳无音讯。而亚力克又使她相信她深爱着的克莱尔永远不会回来,不会再爱她了,苔丝绝望了。在生活的巨大压力下,她同意和亚力克同居。克莱尔回来后,苔丝发现自己被骗了,在极度愤怒下她杀死了亚力克,换来的却仅仅是和悔恨交加的克莱尔的几天相聚。苔丝的一生从一个天真无瑕的少女到一个历经沧桑痛苦的少妇,为了爱和反抗这个社会变成一个杀人犯,这其中交织着悲伤、痛苦、绝望和少许的欢乐。她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地挣扎、抗争,最终未能摆脱恶魔般的命运,并一步步走向死亡。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苔丝的悲剧并不是单一的,平面化的,而是由多层的,复杂的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苔丝是资产阶级势力以及维护它的法律、国家机器的受害者,这是她悲剧的直接原因。这种势力的集中代表就是亚力克·杜伯维尔。这个阔少凭借父亲的金钱、权势称霸乡野,为非作歹。他第一次见到苔丝,荒淫好色的嘴脸就暴露无遗。由于苔丝年幼无知,缺乏经验,而周围的环境又是那样黑暗,因此,他趁人之危,设下圈套,玷污了苔丝,毁坏了苔丝少女的贞洁和一生的幸福。尽管后来他在老克莱牧师的帮助下一度改邪归正。然而,他的恶习并未根除,当他再度碰见苔丝时,邪念又生。此后,亚力克对苔丝进行百般的纠缠与胁逼,欺骗她说她丈夫再也不会回来了,并威胁说:

“你记住了,我的夫人,你从前没逃出我的手心去,你这回还是逃不出我的手心去,你只要作太太,你就得作我的太太。”

亚力克之所以敢称霸四野,为非作歹,不仅因为他有钱有势,更主要的是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法律的保护。社会和法律都认为侮辱和迫害苔丝的人是正当的,而受迫害的苔丝则是有罪的。苔丝一生都是强权和暴力的受害者,都要逆来顺受,不能自卫。而当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起来自卫,将破坏了她一生幸福的恶棍亚力克杀死的时候,资产阶级法律的反应又是极其迅速:事发没几天警察就将她逮捕,一个月之后她就被处以极刑,成为资产阶级国家祭坛上的祭品。苔丝的悲惨遭遇表明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和虚伪。

而传统伦理道德对苔丝精神上的摧残,是苔丝悲剧的又一主要原因。如果說以亚力克为代表的恶势力对苔丝的迫害是一种肉体的迫害,那么,以安吉尔·克莱尔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对苔丝的摧残,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残害。安吉尔·克莱尔是与亚力克·杜伯维尔完全不同的人。他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分子,他虽然出身牧师家庭,却不愿意当牧师,“为上帝服务”,他更愿意从事实业,“为人类服务”。他轻视阶级偏见和等级观念,厌弃都市繁华生活,自愿到乡下务农。他不怕吃苦,和农工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力图掌握各种门类的农业技术,以便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大农场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和天真无邪的农家少女朝夕相处,使他更感到乡村生活的纯朴,为此,他不愿意娶有钱人家的小姐,而要娶农家女子。这些都表明克莱尔思想上进步、开明的一面。在对待女性和恋爱的问题上,他和亚力克也大相径庭。他对女性温文尔雅,对恋爱问题严肃认真,认为如果要爱,就要认真,就要负责,这也显示出他高尚的一面。正是由于克莱尔身上这些闪光之处和他对苔丝锲而不舍的追求,苔丝在经历理智与情感的内心冲突后,狂热地爱上了他,并答应了他的求婚。但是在克莱尔眼里,苔丝是“大自然的新生女儿”,是纯洁的象征,是完美无瑕的杰作,因此,他爱苔丝,是“真火少,虚火多”,更趋于理性和“轻灵”。一旦苔丝诚实地向他坦白了自己过去所受的凌辱,那么克莱尔心目中的偶像就崩塌了。他不能接受如此的现实。而与此同时,他自己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却不肯原谅原本无辜的苔丝。他也反抗过阶级偏见,但是却不彻底,灵魂深处仍旧深深地烙有本阶级的印记。他轻视出身,瞧不起大户人家,但从传统出发,仍旧认为“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也不一样。”他还是从传统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视而不见苔丝对他的一片深情厚意,冷酷无情地抛弃了她,置苔丝与痛苦绝望之中。如果说苔丝第一次受到亚力克的欺骗和凌辱,是由于她年幼无知,贫穷无依,那么,第二次被迫回到亚力克身边,则是克莱尔的冷酷无情使然,这就更加深了苔丝的不幸。克莱尔抛弃苔丝后,远涉异国来到巴西,饱受生活磨难之后,才真正了解了人生,才认识到自己所固守的传统道德是何等的迂腐。内心的悔恨以及对苔丝的思念,使他决定回到苔丝身边。然而,苔丝的幸福早已被他断送了,他的到来,只能加深苔丝的不幸,使她更感受到自身的屈辱。苔丝心中的痛苦、悔恨、绝望达到了顶点,一怒之下,她杀死了亚力克,对自己长期遭受的痛苦、折磨和屈辱进行了强烈的反抗。

苔丝的悲剧不仅是由资产阶级势力以及维护它的法律、国家机器和传统伦理道德所决定的,而且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属于农民阶级的苔丝在淳朴的威塞克斯社会里形成了她纯洁的品性,而这种纯洁的性格与资本主义文明恰恰是相对立的,因此,当苔丝由于经济上的破产而到资本主义社会中谋求生路时,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资产阶级男性人物的牺牲品。苔丝是一个生长在古老的威塞克斯土地上的乡村少女。她不仅有着天然的美丽,而且有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品质:纯洁、善良、忠诚、仁爱。她本应生活在这块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地方,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威塞克斯的古老秩序遭到破坏,广大农民陷入破产的困难境地,属于农民阶级的苔丝在破产后不得不走出闭塞的山谷去寻找新的出路。生长在民风淳朴的威塞克斯社会的苔丝对外面的世界是一无所知的,不谙世事的她为了谋求生路,来到了外面的“文明社会”,开始了与资产阶级的接触。而她那天然纯洁的大自然女儿的气质自然吸引了资产阶级的男性人物亚力克与克莱尔,她因为纯洁而被玷污,又因为“不洁”而被遗弃。在苔丝的整个悲剧中,她在古老土地上孕育而成的纯洁品质与资本主义文明格格不入,她的种种源自纯洁天性的选择往往成为与资本主义社会相违背的超越行为。资本主义社会不能容纳纯洁的苔丝,苔丝因其纯洁而成为社会现实的超越者。苔丝的悲剧是一个破产的农家女子在为寻找生活出路而与资产阶级接触过程中的由纯洁的天性以及源自這一天性的超越行为所导致的悲剧。

苔丝是哈代塑造得最为出色的艺术形象。哈代通过对她一生悲惨命运的描写,向传统的伦理进行了公开的挑战。苔丝这个形象凝聚着哈代无数的心血。苔丝的悲惨命运中包含着她的无数次抗争:在失身后,她敢于同社会抗争,重新追求自己的新生活;在爱上克莱尔后,她也不在乎什么礼教,敢于和克莱尔倾心相爱;对于第二次重遇亚力克,她敢于揭穿亚力克丑恶的面具。这种难得的反抗和追求精神,使她经受一次比一次大的磨难,最终被社会所吞噬。这说起来极具悲剧意义。她越反抗,命运就越要捉弄她,然而正是在这种反抗中,她的反叛精神、追求精神,她的顽强的生命力更加凸现。苔丝的反抗精神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她对雇主的反抗。在她的雇主认出就是因为一个女人被克莱尔打而这个女人就是苔丝的时候,他故意刁难苔丝。但是苔丝却并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勇敢地与雇主对着干。她的反抗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她对待亚力克的态度几乎震惊了所有的读者。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男权意识处主导地位,在男权话语的控制下,女性处于失声状态,对自己所受的不平等待遇保持沉默。而苔丝面对亚力克的凌辱后,却表现出超越时代的反抗性。当失身于亚力克后,苔丝断然拒绝亚力克的诱惑和挽留,回到了贫困的家;当亚力克以上帝的传教者出现在苔丝的面前时,苔丝直率地揭露了他的虚伪;在得知安吉尔仍然爱着自己而亚力克欺骗了自己后,苔丝在忍无可忍之下杀了亚力克,并将自己送上了刑场。苔丝的身上体现的反抗性超越了她所生存的时代,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处于时代前沿的女性形象。

最后,是她对整个社会和宗教的反叛。在小说的刚开始,苔丝说她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衰退的”世界。她所用的这个单词来形容被奉为黄金时代的维多利亚时代,展现了她对于当时社会的憎恨。她不顾其他人的冷嘲热讽在田地里靠自己的双手来支撑家庭和养活自己的孩子。当她的婴孩快要死的时候,她害怕他会因为没有洗礼而被送进地狱,所以她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为他洗礼,这在当时的社会显然是很不合常理的。正是因为具有这样顽强的反抗和挑战的精神,苔丝最终凭着自主独立的精神,诚实坦荡的性格,完成了对自我生命的不懈追求与超越。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哈代,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 陈焘宇:《哈代创作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3] 吴轰甫:《欧洲文学简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4] 聂珍钊:《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

李志坚,男,1960—,四川宜宾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工作单位:武汉科技学院。

篇5:《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500字

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最优秀的作品。这本书描述了一位纯洁姑娘的不幸命运。主人公苔丝一位美丽的农家少女,因受东家少爷德伯维尔诱迫而失身怀孕。从此,这一耻辱的事实剥夺了她接受真正爱情的权利,致使新婚之夜遭丈夫克莱遗弃。后来,万般无奈之中,她重回了少爷的怀抱。不料,就在这时她那有名无实的丈夫拖着病驱千里归来,苦苦寻觅。苔丝为了自己真正的爱,毅然杀死同居的少爷,在与丈夫短暂欢聚后,走上了绞刑台。绞刑台上,苔丝彻底从自己不公平的命运中解脱了。

苔丝,她是多么好的一位姑娘啊,在这一切之前,她美丽动人,纯洁无瑕,心地善良,这么好的一位姑娘,为何惨遭如此不公平的命运,或许,这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吧,但如果社会没有这么残酷;如果她不杀少爷;如果克莱不介意她的过去;如果少爷不诱迫她;如果她不离开家乡、亲人;甚至如果她不出生,这一切,又能否改变呢?这只是想象,如果她真没出生,或许承担这一切的就是她同样善良的妹妹——丽莎·露了。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了解了文明社会残酷的生活环境,明白了在鸟儿欢乐歌唱的地方也会有毒蛇发出嘶嘶的声音,面对现实的社会,应当冷静对待。

篇6: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500字

故事梗概:

乡村小贩约翰·德比菲尔德因为从一位牧师处得知他是当地望族德比维尔家族的后裔,便被虚荣心所俘虏,异想天开地要大女儿苔丝到附近一位姓德比维尔的有钱人家处认“本家”。但是,他并不知道这个德比维尔家只是个冒牌货。德比维尔家的儿子阿历克见苔丝相貌美丽,假装好心给苔丝一份养鸡的工作,实则对其图谋不轨。

苔丝发现阿历克的本性后,回到了家中。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孩子生下后不久就夭折了。流言蜚语让苔丝痛苦不堪,为了改换环境,她来到南部的牧场工作,成为挤奶女工。

在牧场,苔丝结识了思想先进、聪明开朗的安琪尔。安琪尔生在富有的牧师家庭,却不完全认同父母给自己安排好的未来,因此到牧场学习畜牧业知识。安琪尔和苔丝坠入爱河,安琪尔不惜拒绝父亲为他选择的门当户对的婚事,也要和苔丝订婚。

新婚之夜,安琪尔向苔丝坦白他的生活中“有段时间产生了幻灭感,因为困惑和困难在伦敦漂泊,就像一个软木塞子在波浪中漂浮一样,跟一个陌生女人过了四十八个小时的放荡生活。”苔丝宽容地原谅了他,也坦陈自己曾失身于人的过去。

篇7:《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

故事是从美丽的马洛特村开始的,这个在作者笔下“泉水从不干涸,土地永不枯黄,远离尘嚣的肥沃原野”,犹如世外桃源般呈现在人们眼前。在这片“精致”的土地上,生活着同它一样精致的乡村姑娘苔丝。她纯净如同蓝天中的一朵白云,又美丽娟秀如同娇艳欲滴的玫瑰。在这样一个万物都看似美好的乡村田园里,悲剧的种子已被悄悄深埋进土壤,也注定了苔丝将走向毁灭的命运。

当看到监狱的旗杆缓缓升起黑旗,我心中的悲伤突然减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于承受痛苦远多于喜悦的苔丝来说,死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苔丝离开了,留下累积已久的悲伤,带着她短暂的幸福走了。其中导致她悲剧性一生的因素是深刻而又复杂的,这关乎当时的社会状况、苔丝的自身性格与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德伯家的苔丝》发行于1891年,此时的英国正处于一个充满变化与动荡的时期。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的同时产生了各种尖锐的阶级矛盾。苔丝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纵使她再美丽善良聪慧,在生活的重压下,她仍旧显得如此渺小。苔丝无权无势,以至于在家中唯一的老马被撞死以后不得不委身亚雷,以此来维持全家老小的生活。另一方面,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观也为苔丝附上了双重压迫。在“思想开明”的克莱尔面前,他与苔丝之间的感情脆弱得那样不堪一击。他以心底根深蒂固的传统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无视苔丝的无辜,亲手将其推入痛苦绝望的深渊。是当时社会的道德偏见,使苔丝再次沦为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牺牲品。

从出场开始,苔丝的美不是张扬的,她有一双清澈的泛着天真的眸子,却始终透露出坚定、淡然的神情。在她短暂的一生里,她历尽曲折寻得自己的真爱却被一个所谓爱她的人彻底毁灭,这是一个多少讽刺而又残酷的现实。苔丝无疑是勇敢的。她敢于拒绝亚雷,在当时男权势力当道的年代里,敢于在他的面前谈自尊。在最后走上刑场的那一刻,她的从容甚至震慑住了周围的士兵。但面对现实,她又始终逃脱不了宿命的羁绊,一而再再而三地质疑着自己的命运。她似乎已经习惯性地认为她只能是一个可怜的乡村妇人,这是与她的出身紧密相连的,这其中也有点小农思想的意味。苔丝始终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她的新思想是不完整的。在受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她把自己看作一个罪恶的化身”,“她老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注意她的情形,不敢抬头见人”。她比别人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耻辱”。最终,苔丝的确成了悲剧的主人公。讽刺的是,她在临死前还不忘将自己的妹妹托付给自己的爱人,难道爱情可以如此轻易地被取代?苔丝这个个体生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的思想与举动必然受到制约,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她的悲剧。

苔丝的悲剧是必然的。作者通过设置许多偶然巧合的情节让人感觉苔丝的悲剧是命中注定,其实不然,透过不可知的命运,就当时的社会来说,苔丝只是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一个缩影。在资本主义对自然经济的猛烈冲击下,农民只得接受资产阶级的压迫剥削与不平等待遇,这是社会发展规律下的必然产物。而苔丝“无谓”的抗争并未改变其悲剧结果,反而使她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重。

作者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将苔丝定义为“一个纯洁的女人”。诚然,苔丝美好的形象与她家乡美好的风光是每一个现世人所共同追求与渴望的。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在现实的冲击下,这些场景只能存在于小说中,作者塑造这样一个悲剧故事更将那些梦中人惊醒,将残酷的现实摆在他们面前。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某种最初最美好的东西是不是也在悄悄流失呢?这也许是要我们深思的。如果说把《德伯家的苔丝》这本小说当作一面镜子,照射我们的内心,审视那些屈服于现实或是被现实扭曲的原本的真善美,每个人都会获得各自不同的收获,而这些往往是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

篇8:读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

苔丝的性格系统包含三种要素:纯洁性、反抗性和道德的保守性。

一.苔丝身上始终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苔丝始终坚持是自然的女儿, 她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时, 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十七岁的姑娘, 她生着一双大而天真的眼睛, 两片娇艳生动的嘴唇, 更使她在容貌和颜色上添了一种动人之处。

苔丝虽然生长在一个充满庸俗气氛的家庭里, 但她身上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美德, 厌恶父母的庸俗, 鄙视高贵的出身, 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女儿, 是靠自己的劳动为生的。她说:“我本是爹妈两个人养的, 我的美貌都是我妈给我的, 我不过是一个挤牛奶的女工罢了。”话中流露出这个纯朴的乡村姑娘对自己劳动者身份的热爱和自豪。苔丝坚持姓自己的平民父亲德北的姓, 而不姓贵族祖宗德伯, 当克莱提议苔丝改姓德伯, 并解释说这样做会使他的母亲更看得起她的儿媳妇时, 苔丝不同意并说:“I like the other way ratherbest.”这些都表现出苔丝的质朴、纯真, 鄙视传统门第观念, 以劳动为荣的美德。

二.纯洁的苔丝具有吃苦耐劳, 善良无私的牺牲精神。

苔丝是维多利亚时代威塞克斯地区的女性, 她是在绿草如茵、风景如画的乡野里长大, 有着山的灵气、水的柔情。这位大自然的女儿纯真、善良, 连一个苍蝇、一个小虫都不忍心伤害, 连一个小鸟关在笼子里, 都时常让她落泪。苔丝品行高尚, 具有牺牲精神。第一次去德伯家认亲, 是她极不情愿的, 然而家里唯一的老马一死, 弟妹一大群, 父亲又时常酗酒, 生活实在艰难,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 这个从未出过门的姑娘带着胆怯、羞愧之心终于去了德伯家, 这是一次以贞操为代价为家庭做出的牺牲。第二次与德伯同居也是为生活所迫, 父亲病死, 母亲身体也不好房子被地主收了回去, 一家人被撵出村子无处安身, 为了一家人的活命, 苔丝第二次接受了亚雷的帮助, 这一次是以终身幸福为代价的。有人说苔丝是软弱的, 因为她两次违背心愿屈从于暴力和诱惑, 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苔丝是一个勤劳的女子, 她不贪图享受, 不羡慕虚荣, 她从一开始就拒绝亚雷的帮助, 尝试着用别的办法来解决家庭困难。然而一个在社会上毫无地位的普通女子又有什么办法呢?苔丝的两次自我牺牲恰恰说明了她的纯洁、善良。

苔丝的善良和无私的自我牺牲表现在她对家庭的义务和责任上, 而且也表现她与牛奶厂三个女工的关系上。与苔丝一起挤奶的三个女工同时爱上了克莱, 虽然苔丝也爱上了克莱, 并且克莱也爱她, 她并没有因为克莱的爱而沾沾自喜, 她首先想到是自己的不幸, 她压制了自己的感情, 却向克莱夸赞三个女友, 她竭力贬低自己, 硬着心肠躲开他, 为的是要给那三个女孩一切机会, 把克莱的注意力引向她们。虽然苔丝的谦让没有结局, 但她在爱情方面表现出来的慷慨侠义、善良无私却是十分感人的。甚至在她与克莱结婚要离开牛奶厂时仍可怜三个女工对丈夫的痴情, 她要求丈夫:“Will you kiss, them all, once, poorthings, forthefirst and last time.”他们和三个女工自始至终都是互相帮助的好朋友, 表现出劳动者之间的纯洁友谊和宽厚的胸怀。

三.纯洁的苔丝对爱情忠贞不渝。

苔丝对克莱的爱不是出于物质利益的考虑而来自真实的感情。由于对丈夫纯洁的爱, 苔丝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 在结婚当晚把往事告诉了丈夫, 并在告诉前, 宽宏大量地原谅了丈夫过去自愿和一个坏女人过的荒唐生活。克莱遗弃了她, 她却为他守身如玉, 不惜剪掉自己的眉毛, 用布把自己的脸裹起来, 往丑里打扮自己, 为了维护丈夫的名誉, 她从不用克莱太太称呼, 并且遵照克莱的命令, 不找他, 少写信, 对他简直到了愚忠的地步。当苔丝继续受到亚雷的纠缠时, 她心里想的仍是她的丈夫克莱, 写信向他求援, 希望他把自己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她的信表达了她对丈夫的爱以及内心的痛苦, 她抱着极大的希望等待丈夫的归来, 没事的时候就练习克莱喜欢的几支民歌, 准备作为迎接丈夫的见面礼, 表现出她心灵的纯真和美好。她在绝望中杀死了恶言伤她的亚雷, 被捕前吩咐克莱娶她的妹妹。自始至终, 她对克莱保持着忠贞的爱情。

在苔丝的性格系统中, 不仅具有纯洁性, 而且也具有劳动者的反抗性。这种反抗表现在苔丝不甘忍受压迫, 自始至终都对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道德、法律、宗教以及社会环境作激烈的反抗斗争。这是苔丝性格系统中阶级属性的体现。作为反抗的女性, 苔丝不甘做亚雷的玩物, 与他做殊死的斗争。

作为反抗的女性, 苔丝蔑视和否定宗教, 批判宗教的虚伪性。

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苔丝, 本来宗教信仰就不深, 她有时去教堂, 只是因为她喜欢听音乐。当她遭遇不幸后, 她改变了对宗教的看法。她不管宗教教规, 自行代牧师给她的私生子行洗礼, 这种行为是对宗教何等激烈的蔑视和反抗。苔丝的理由是:如果上帝不承认这种动作, 只因它不是正式的洗礼, 就不准小孩进天堂, 那么这种天堂, 无论是对于她, 还是对小孩, 就都不稀罕了。当牧师不同意按教徒名义埋葬死婴时, 善良温和的苔丝发作起来, “ThenI don’t like you!AndI’ll never cometoyourchurchno more!”从此斩断了和宗教的联系。她看透了宗教的虚伪性, 揭穿亚雷皈依宗教是在玩宗教把戏, 十九世纪后期, 英国教堂和法律都明文规定, 禁止男子与死去的妻子的妹妹结婚。苔丝蔑视这一法律和教规, 希望丈夫在她死后娶她的妹妹, 认为这样做与宗教法律毫无关系, 致死也不向宗教妥协。

作为反抗的女性, 苔丝不屈不挠的与压迫她的生活环境作斗争, 对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不妥协的态度。苔丝的失身, 自然而然的受到社会舆论和习惯势利谴责, 但苔丝不愿被生活打败, 她毅然离家到牛奶厂做工, 用实际行动来反抗贞洁观。苔丝在农场做工时, 引起了牧师的儿子克莱的爱, 对她要不要同克莱恋爱, 苔丝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苔丝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 终于勇敢的接受了克莱的爱。克莱离弃了苔丝一去不归。苔丝终于感到痛心的失望。为此她写信提出了严正的抗议。苔丝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 然而她的性格系统中, 也包含有某些落后的因素, 即在她的身上还存在旧的伦理道德观念, 它们反映出苔丝道德观上的保守性。这是苔丝性格系统中社会局限性的体现。作为道德保守的妇女, 苔丝认为自己是礼法的罪人, 不配作克莱的妻子。

苔丝生活在乡村, 受封建思想影响非常严重, 在那个时代妇女失身被认作罪人, 苔丝也时时被这种想法折磨着。当安玑对他表白爱情时, 她不敢接受, 总觉得自己不配作克莱的妻子。以至于结婚的当晚, 她竟跪在地毯上自语:“Omylove, mylove, why do I love you so!

Shewhisperedtherealong;forsheyouloveis notmy realself, butonein myimage, theoneImight have been.”苔丝的心里总有一种犯罪感, 她觉得自己名义上是安玑·克莱太太, 而实际上说是亚雷的太太更恰当一些。直到亚雷第二次出现时, 这种犯罪感仍萦绕着她。作为保守的女性, 苔丝放弃自己的权利对丈夫百依百顺。

克莱抛弃了苔丝, 以使苔丝失望至极。她的自卑心理加剧了她的悲剧性。被抛弃后的苔丝, 无论是婆家还是娘家简直始终都没觉得有她这个人存在。她把自己封闭起来, 直至临死, 她都把克莱奉为行为的准则。

苔丝性格特征的纯洁性, 反抗性和道德的保守性, 构成了苔丝整个的性格系统, 散发出动人心魄艺术魅力。苔丝就是这样一个维多利亚时代既平凡又伟大的女性。说她平凡, 是因为她未能冲出当时社会的世俗范围, 在爱情、婚姻、家庭关系上表现出对男子的依赖。说她伟大, 她集美貌、温柔、勇敢、质朴于一身, 文化程度不高却秉性聪慧, 受尽磨难但不改初衷, 粗俗的生活未能磨灭大自然富裕她的秀灵, 沉重的生活负担依旧不能压跨她, 然而这样的女性却被处以死刑。哈代通过对苔丝的塑造, 最深刻地揭示了她的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罪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残酷的宗教法制农村社会造成了苔丝一生的悲剧。

参考文献

[1]《苔丝》, 孙法理译, 译林出版社, 1993年3月版。

上一篇: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专业考试《物理污染》篇目录下一篇:省十四届运动会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