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工作经验总结

2024-05-23

群众工作经验总结(通用6篇)

篇1:群众工作经验总结

政协联系群众工作总结汇报典型经验

本届以来,我们按照市政协的总体要求和安排部署,把政协服务人民、委员联系群众作为重要的中心工作,不断创新载体,创新形式,认认真真地组织政协委员诉民意、解民忧、惠民生,扎扎实实地思为民之道,谋富民之策,办利民之事,在联系群众中服务群众,较好地发挥了委员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的主体作用,搭建了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主要做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多措并举,树立联系群众意识。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广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的重要实现形式。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将群众的意见建议集中起来,通过政协向党委、政府反映,向有关部门呼吁,努力促进落实,是政协履行职能的基本工作。因此,树立联系群众意识,是政协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政协搭台,委员唱戏,开展活动联系群众。人民政协有精英路线的说法,政协委员往往是经过层层遴选的社会精英,虽然来自群众,代表群众,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有脱离群众的危险。

如我们在帮村扶贫过程中,一位业主委员感慨地说:“我们成天担心饮食过精,营养过剩,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些贫困村民,忘记了还有人吃不饱、穿不暖,对群众的冷暖关心不够。”因此,我们把委员联系群众作为政协服务人民的主渠道,作为发挥委员作用的主阵地,以开展活动为抓手,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努力为委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提供载体,搭好平台。

一是立足委员特长优势不断丰富活动载体。我们在基层联络委,建立了“委员工作室”,以此为平台,促进委员联系群众。同时注重发挥委员专长,利用委员的优势服务人民群众。在载体设计上,我们根据参与委员的界别构成和专业特长进行安排,以委员所长帮群众所需。如在去年开展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中,我们分别设计了帮助劳务用工、帮助子女入学、帮助解决公路和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载体,使来自部门委员的行政资源、来自企业委员的经济资源、来自业务单位的技术资源都能够各得其所,切切实实地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区直委组委员携手社区(村)认领微心愿,对困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小困难进行“认领”,力所能及地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物资、送资金等帮扶活动。在活动组织上,我们坚持由政协统一安排,专委会分头组织,界别小组具体实施,有效整合委员的专长和优势,形成合力联系群众、帮助群众、服务群众。

二是围绕群众所需所盼精心确定活动主题。政协在组织委员联系群众时,必须有的放矢,围绕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所需来设计和开展载体活动,提高活动的针对性,才能受到群众欢迎,才能增强委员参与的积极性。每年年底,我们结合年终视察和走访慰问等工作开展调研,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社会动态,了解群众需求。同时,不断加强与区委、区政府沟通,了解来年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在此基础上,按照群众需要办、政协能够办、委员办得了的原则,每年确定X—X个活动主题,组织开展载体活动。

如今年,开展“走基层、交朋友、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我们以政协委组为单位,联系X-X个社区(村)、基层单位,每名委员联系X名基层干部、X名普通群众、X名帮扶对象。各级政协委员组成宣传、协调、帮困X个组,深入社区,深入村组,深入村民家中,与村民交心谈心,向村民宣传政策,为村民捐款捐物,倾力帮助村民排忧解难。据统计,全年累计捐款捐物X万余元,帮助近X户困难村民家庭解决了部分生产生活困难,进一步融洽了政协委员与群众的关系,也进一步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融洽。

三是着眼服务群众务求取得实效。委员联系群众是手段,服务群众才是目的。因此,我们努力提升活动实效,力求更好地服务群众。一方面,严格委员管理,出台了《X区政协委员服务与管理办法》、《X区政协委员述职办法》、《X区政协委员履职量化综合评价表》,把委员出勤率作为评优评先、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连续两次不参加活动委员实行诫免谈话,对连续三次不参加活动的委员免去委员资格,并且下一届不得担任委员,激发了委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了委员的社会责任感。

另一方面,搞好服务保障,我们坚持“一少三不”(即:少干扰基层工作、不增加群众负担、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的原则,倾全力为委员联系群众的活动搞好服务,提供保障,该派车就派车,该派人就派人,该出钱就出钱,并积极做好联系协调工作,使活动能够真正深入群众,了解实情,收到实效。

三、抓好结合,融入群众,利用履职联系群众。政协委员履行一岗双责就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我们在组织委员履职过程中,注重引导,抓好结合,利用委员的履职工作广泛联系各界群众。

一是结合收集民意、撰写提案联系群众。我们在委员中深入开展“五个一”活动,其中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每名委员每年至少反映X条社情民意,撰写X件提案,并将其作为委员评优评先的硬性指标。在收集民意和提案素材的过程中,委员们主动向本界别及身边的群众了解情况,征求意见,主动与群众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和反映各界群众的困惑和困难,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到群众中,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反映到党政决策中来,真正体现了群众意愿,代表了群众利益。仅X年一年,我们以社情民意形式报送X余篇,被省、市政协采用X余篇。

二是结合调研视察联系群众。在开展调研和视察工作中,我们均安排委员与相关界别的群众进行座谈,组织委员进社区、进村社,走访群众,倾听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从而使调查研究既聚合民智,又体察民情,努力提高调研质量。如在今年组织开展的X大专题协商调研中,我们走访了X个街道和开发区办事处,X个村和社区,召开了X多场座谈会,有X多名群众参与了座谈走访,收回书面调查问卷X余份很多群众都反映了十分真实的情况,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让我们的委员也增长了知识,汲取了更多营养,提高了履职资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结合本职工作联系群众。我们根据基层政协委员处于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特点,要求委员们立足本职岗位,利用工作职能,与群众同生产同劳动,为群众办好事服好务。在工作中,尽可能多地深入基层,尽可能广地接触群众,尽可能真实地了解群众的心声,并通过政协的渠道进行反映和呼吁,努力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如区政协主席主抓全区全区城乡统筹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她充分发挥区政协委员作用,带领各界别的政协委员深入全区乡村,调查研究,外出考察,借智聚力,积极试点,全力推动,全区城乡统筹工作健康发展。在X街新农村建设和X街的“四化同步”建设中,广聚民意,广纳民情。X街大路村X公里长的X大街,X街生态智慧新城都成了全市的新农村亮点,X年X月,X街获评“X最美十大乡镇”称号。

人民政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政协工作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做到思想上相信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践行群众路线,紧密结合政协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建立群众参与政协工作机制,让普通群众走进政协,让政协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群众,把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解决群众意愿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从而不断创新和提升政协工作质量和水平。

篇2:群众工作经验总结

2007年全国信访工作试点以来,夹江县委县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始终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维稳等工作的理念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探索总结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以信访、维稳、大调解为平台,以发展、和谐、长效为主题的群众工作大格局基本形成,群众工作服务功能不断健全提升,成效逐年凸显。2007年至2010年,全县信访总量平均每年下降21%,2010年同比下降达43%;到省、市集体访总量平均每年下降32%,2010年同比下降80%;进京访、进京非正常访平均每年下降46%。2010年进京访、进京非正常访为零,上海世博会、建国60周年大庆、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期间实现了“三个为零”、“三个确保”的目标,全县经济发展呈现持续、稳定的增长势头,社会各项事业健全发展,全县信访工作从2007年的全市第10位跃升到2010年的全市第3位,县委群工局2010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大调解”工作先进集体。

一、基本做法

1、领导干部示范带动。群众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县委县政府从“一把手”着手,始终坚持开展县委书记(县长)大接访活动、县级领导包案工作、领导干部带案下访活动、领导干部带头研究信访突出问题、领导干部接访来访群众等活动;县“四

1大家”19名县级领导轮流信访值班,带动县级各部门、各乡镇领导主动参与接访、研究信访、重视信访。群众工作的成效直接成为组织选拔、交留、任用干部的必备条件。2010年全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与接访112人,县级领导接访来访群众235批441人次,县领导包案61件,推进了大批矛盾纠纷的化解。

2、推进群众工作的制度、常态化。一是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在建立县群众来访接访中心的基础上,各乡镇、县级各部门设立了信访办(科、室)、同时加强市长热线、县长热线、民情观察等工作,开通了网上信访、县委书记(县长)信箱等快速通道,实现了信、访、网、电的工作模式。二是建立健全信访事项办督机制,所有来信来访逐案登记,对口交转办,限期办理、定期督查,必要时联合县目标委、县效能办联合督办。三是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对突出信访事项、重大疑难信访突出问题,通过县联席会议或提交县委政府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四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群体性事件应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全面、经常性、重点、精细相结合的排查,准确掌握各行各业各领域的不稳定因素,按照“五定”、“四包”的原则落实责任、带头化解,最大限度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和谐因素。五是建立健全政府搭台、社会各界参与、政策法规支撑的帮扶救助机制。按照处理信访事项、矛盾纠纷“五个到位”的原则,对合理诉求依法解决到位,对无理或无政策法规支撑的解释疏导到位,对无理缠闹产生违法行为的依法打击处置到位,对生活确实

困难的帮扶到位,对情绪过激、行为偏激的稳控教育到位。

3、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当前群众工作呈现主体多元化、诉求多样化、矛盾复杂化等到特点,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群众工作部门牵头揽总的作用,对信访突出问题、疑难复杂的问题集中梳理,逐案组建办案工作组,由县包案领导或分管领导牵头,由县群工部门组织协调,由相关职能部门、政策法规部门协作;方法上采取信访办理、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效能上明确目标责任、兑现考核奖惩为保障,充分发挥整体联动的作用,推进事要解决、事快解决,确保问题不堆积、不上交,不引发较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信访恶性事件。县信访部门每年受理的初访事项办结率达100%,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办结率达100%,城市建设信访积案、土改房屋历史遗留问题、涉军、企业转制遗留问题等一批老积案自2007以来已处理87件,现存积案同2007年相比下降 81%;目前尚存21件积案,有望年底全部解决。

4、优化群众工作队伍。一是配齐配强群工部门领导,选择德才兼备、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干部充实到信访和群众工作部门。二是加强群众工作队伍培训,全县每年举办2期村社干部培训班、1期乡镇、县级部门信访分管领导培训,由县群工部门领导或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先进典型作报告,多次邀请省市群众工作专家作专题讲座。三是实行新提拔干部到信访和群工部门学习锻炼并形成长效机制,积极为基层输送优秀的群众工作人才。

目前到信访部门、群工部门锻炼的干部达48人,其中新提拔干部达27人。

二、工作体会

全县群众工作之所以取得突出的成绩,关键在于:

1、领导重视。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加快,人民群众主体日益多元化,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化,党群关系的内涵比以前任何时候都丰富,面临的环境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只有重视群众工作,抓好群众工作,才能进一步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才能更好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定位准确。在新形势下,必须将群众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维护发展改革大局,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方法科学。面对群众诉求的多样化、具体化、复杂化,县委政府坚持依法原则,不突破政策底线,不拘泥生搬硬套,灵活运用现有政策法规,合理合情、公平公正处理,既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性化的关怀,又维护了政策的严肃性和统一性。

4、措施有效。县委县政府准确分析判断当前的信访形势,从抓群众工作机制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入手,优化群众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群众工作机制体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干群的积极性,为群众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

三、工作建议

群众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始终,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尽管目前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法制的不断健全,群众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各种社会矛盾将不断凸显,群众工作的课题会日益复杂,工作压力将逐渐加大,任务将变得更加艰巨。为了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建议:

1、建立健全党委领导,职能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党委组织部门要发挥监督激励的作用,协调党政各部门开展群众工作。在县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纪委、组织、宣传、政法、统战、信访、民政等部门以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参加的群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情况,研究问题,协调步骤,全方位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群众工作。

2、进一步健全群众合理诉求的表达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政法机关、群众团体和信访部门的作用,深入了解民意,接受群众咨询,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批评,保障广大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

3、进一步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普遍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深入听取群众意见。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和纠错改正机制,确保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万无一失。

4、进一步健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机制。对群众反映的意见、要求和群众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研究,努力化解。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和利益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掌握社会动态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尽力把各类矛盾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篇3:群众工作经验总结

1“爱”学生

“爱学生”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给予师爱, 即给予关心、关注或关怀的教育实践行动。师爱是学风建设的起点和条件, 但并不是给予了师爱就形成了学风, 因为表达这种爱需要智慧, 这种智慧主要体现在对爱之种子播种的时机掌握与对爱之幼苗的辛勤护理。

1.1 把握好“爱”的时机

“爱”是需要播种的, 教师的一声问候, 一个微笑, 一句关怀, 一杯开水, 都像一颗颗爱的种子, 播种在学生的心间;如果播种时机得当, 它们就容易生根、发芽, 并健康成长。“爱”的播种不可错过四个时机。

1.1.1 学生心理虚弱时

大学开学的开头几天, 新生们远离亲人, 来到了大学这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 这时是他们最孤独、最想家的时候, 是心理上最虚的时候。如果这时教师能主动地给予关心、关注或关怀, “乘虚而入”, 则容易把“爱”的种子顺利播种到学生的心间。

1.1.2 学生身体疲惫时

开学初期的军训时期是大一学生生活的“严酷期”。军训中体能需求的强度和军训纪律的严格, 使得受训学生的体力和精力大量消耗。这时, 教师如能及时出现在他们身边, 递上一杯水、一个面包或一片水果, 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受到雪中送碳”的感动, 从而敞开心扉, 接受关爱。

1.1.3 学生遇到病痛、灾困时

离开家庭的温室环境, 身处大学这个人才大训练场, 学生难免会有生病、困难、挫折、痛苦之时。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一份理解、一句安慰、一个建议, 都有可能增加师生感情基础。如笔者班里有学生身体不适来请假时, 笔者不是简单地批以“同意”。而是加上一句“好好休息”、“要不要紧”、“需要帮忙吗?”之类的话语, 把爱的种子及时播种到学生心间。

1.1.4 学生将遇到“危险”时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将受到的“危险”, 并及时提醒。例如, 每年九月底后, 北方冷空气开始入侵我国, 这时笔者的一条条有关防止冷空气的温馨短信, 则似一片片温暖, 守护着学生。又如在N7H9禽流感笼罩时期, 笔者常常发出“为增强抗病能力, 要早睡早起”的信息。学生亦乐于听从这种建议, 因为根据行为心理学原理, 一个人处于危险时, 往往更乐于接受他人的关心。

1.2 做好“爱”的护理

学生的心间如同花园, 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师仅仅播下爱的种子而后不加以护理是不够的, 因为在爱的幼苗长成大树之前, 它很可能被杂草所窒息。教师必须及时拔掉学生心间出现的焦虑、恐惧等“杂草”, 主要途径有两条。

1.2.1 勤于近距离沟通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 学生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 焦虑、恐惧等“杂草”在他们心间会不时出现, 这时教师需要经常“蹲下来与学生谈话”, 走进学生的心灵。在与学生的言语、思想互动中, 及时拔除其焦虑、恐惧等杂草。

1.2.2 时刻尊重学生

当今青年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强, 教师要把“时刻尊重学生”作为爱的重要护理手段, 教师要“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 但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2“为”学生

“为学生”就是教师的教育行动必须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切为了使学生的个人志向得以实现为宗旨。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 当低层次的需要 (例如吃饭、喝水) 有了保障时, 高层次的需要 (如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就会突现出来。[1]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 笔者以为, 教师的教育行动必须先根据以下四“为”而展开。

2.1 为了学生的安全

学生来到大学报到后, 实际上已形成了学校提供服务与学生享受消费的关系。由于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而非无生命的商品, 故学生的人身安全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保证。笔者认为大学第一次班会召开的主题应是安全教育, 教育内容要精心设计、科学并有创新, 以便学生乐于接受。

2.2 为了学生的安心

学期伊始, 学生坐在教室里会不时地回忆起高中时教师勤奋的身影。如果在大学的早晚自修课见不到教师的身影, 他们就会不安心, 这是心理惯性所起的作用。如果大一班主任老师在开学后头两周早、晚自修课都能跟班, 以公正的形象出现在班级, 他们就既可以使新生安心, 又可以自然而然地在较短时间内取代在学生心里的高中班主任的角色。这对学生的中学与大学的心理衔接十分有利。[2]

2.3 为了学生的上进心

“上进心”是一种不断要求上进、立志有所作为的心理状态。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期, 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上进心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一环。故在军训结束后, 笔者就对学生召开了人生目标设计主题班会, 收到良好效果, 班会当场笔者班里要求报读专升本函授人数就达46人。

2.4 为了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能够达到成功的信心, 它是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秘诀。很多学生因为缺乏自信心, 开始感到自卑, 从而开始慢慢失去上进心。笔者以为, 在大一时期, 尤其是开学初期, 鼓舞士气, 增加学生自信心是学风建设的战略性问题。

3“给”学生

“给学生”就是给学生以环境、制度、思想及心理支持等形成学风所需要的物质或精神正能量。教师必须做到“先予后取”, 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我们的第一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 而是给人民以东西;只有做了这一方面的工作, 并确定有了成效之后, 我们去做第二方面的工作———向人民要东西的工作时, 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他们才会说, 我们要东西是应该的, 是正当的。”[3]

3.1 给予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环境

马斯洛 (Maslow) 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明确提出人具有社会需求, 而社会需求中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就是归属感, 大学生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的校园, 他们大都从班级获得第一份归属感。[4]为此,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如下帮助:

3.1.1 指导教室环境美化

班徽、班训、班约、标语、心愿栏、公告栏、信息栏、荣誉榜、班歌词等是组成教室环境的基本元素。教室环境美化工作宜早不宜迟, 故笔者从开学初就着手指导布置。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 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班级舆论导向的”教室环境已基本形成。

3.1.2 帮助建立班委会

班委宜民主选举, 而不宜由教师指定。民主选举的班委争议性小, 他/她的指令被执行的可能性就更大。

3.1.3 指点制定班级公约

“班级公约”与既定《班规》有很大区别, 在班级公约成稿之前, 教师须根据不同时期学生身心特点及发展目标, 引导全体同学充分讨论, 让学生感受到“公约”是他们集体智慧的劳动成果, 为了捍卫该成果, “公约”则容易被遵守。

3.2 给予一个温馨的小家庭环境

相对于教室这个大家庭, 寝室就是学生的小家庭, 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个性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2.1 指导寝室环境美化

构建文雅、舒适、美观、学习氛围浓厚的宿舍文化, 既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又能磨炼学生的责任意志;寝室环境美化的主要内涵是宿舍文化的构建。

3.2.2 帮助制订寝室制度

寝室应民主选举室长一名, 以负责制度的执行。制度应由作息制度、待人迎客制度、财物安全制度、卫生制度等构成;寝室制度的执行是宿舍文化构建基本保证。

3.3 给予人生目标设计援助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特点, 帮助学生制订他/她能实现的短期、长期目标, 激发他们潜在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这是学风形成的关键一步。根据笔者经验, 人生目标设计班会在学生报到后10—15天内召开效果最佳。有的教师在开学第一天就召开这种班会, 就如同“只知道向学生提要求 (如考级、读专升本) , 却不知道或不愿意‘先给学生一点东西’, 引起学生讨厌他们”, 班会效果不佳是可想而知的。人生目标设计主题班会应着重两个方面的目标。

3.3.1 品德目标

品德即社会主义道德, 这包括个人私德和良好公德。教师对学生的品德目标设计援助宜点到为止, 不可长篇大论, 以免引起逆反心理。

3.3.2 知识目标

以努力拿到计算机一级、外贸单证员、英语三级等证书为起始目标, 进而以读完函授专升本为较远目标的人生目标设计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这是良好学风形成的重要一环。

3.4 给予健康心理支持

社会转型加快, 国内外矛盾明显化和尖锐化, 学生心理问题多发, 负面影响多渠道, 这些已是被公认的事实。根据笔者学风建设经验, 应对以上问题, “给予健康心理支持”是较为有效的战术。为此, 教师应做到下列几点。

3.4.1 乐观心态教育

以学生成长为目标, 教师要传递学生“乐观心态”这一正能量, 鼓励学生学会拥有如“对其帮助过的人报以感恩、对他人的欣赏予以笑纳、对他人的憎恨表达歉意、对他人的优点表达赞美”等乐观心态。

3.4.2 诚信教育

大学生血气方刚, 好冲动, 判断是非能力普遍不强, 所以让学生分清江湖义气与信守承诺的区别是诚信教育的关键一环。教师应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许诺, 但一旦作出承诺, 如遵守纪律, 就要尽力做到;教师应教育学生对违反公德良心之事不作任何承诺。

3.4.3 社会规范教育

班级集体是个小社会, 教师要给予学生“懂得相互协作, 相互退让, 为他人着想, 自我克制, 服从集体利益等”社会规范所需求的精神正能量。

4“靠”学生

“靠学生”是指通过深入学生生活, 了解学生, 然后发动学生, 并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 去实现学生或我们要实现的目标。

4.1 深入学生生活

教师一定要放下身段, 脱掉“权威面具”, 把下寝室走访, 与学生谈心和了解学生疾苦当成常规工作, 重点关注落后学生, 有的放矢地培养进步学生, 以带动落后学生。为“全面发动学生”打下坚实基础。

4.2 了解学生

以“深入学生”为切入点, 利用“多看、多问、多帮助”的方式, 使学生愿意敞开心扉讲真话, 最终了解学生情绪和思想动态, 以便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 在学风建设中做到因材施用。

4.3 发动学生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和学习能力提高的途径之一, 但更主要的是说教要与活动相结合, 说教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亲身体验, 才能使他们印象深刻。因此, 教师必须以学风建设为平台, 发动学生参与活动, 使他/她们在众多活动之中得到亲身体验, 最后, 使学风建设成为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目标。

4.4 依靠学生

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足点都是学生, 学风建设最终要靠“已觉悟起来的、成熟起来的”学生自己去实现, 也就是说, “爱”学生、“为”学生、“给”学生, 都要在“靠”学生中得以体现。“靠”学生主要体现在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5 结束语

群众路线之“爱”、“为”、“给”、“靠”四者之间, “爱”是基础, “为”是行动, “给”是归宿, “靠”是能力, 四者环环紧扣, 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它们是互相依存, 互为影响, 互为促进的四位一体。

群众路线四位一体的大一学风建设实践,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不断地“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使师生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这既能促进学生在行动中健康成长, 又能促使教师在行动中不断学习, 不断自我提高。教师的行动促成学生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推进了师生的互动。师生的共同行动构成了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这样循环往复, 浓郁的学风不但能早日形成, 而且将产生学风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晓春.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5.

[2]陈山有.大一班风建设经验与案例分析[J].东南西北·教育观察, 2010, (12) :4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 (第2卷) [M].人民出版社, 1993:467-468.

[4]高凌风, 陈文亮.当代大学班级自我管理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2, (02) :97.

篇4:中央苏区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

中央苏区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

● 曹春荣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中央苏区的伟大斗争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经验。其基本的有:把握群众情绪,从群众的切实需要出发;关心群众生活,热心为群众排扰解难;推广群众经验,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维护群众利益,把实现、保障群众利益放在优先地位。

中央苏区;群众工作;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历来把群众工作当作重要工作之一。苏区时期,在创建和保卫中央苏区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斗争中,我们党把群众工作做得蓬蓬勃勃、扎扎实实,结出了累累硕果,留下了许多典范和经验。这是一笔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值得我们深入发掘、认真总结。本文谨就中央苏区带普遍性、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亦即基本的群众工作经验作番探究,藉以抛砖引玉。

一、把握群众情绪,从群众的切实需要着眼,这是群众工作的出发点

苏区时期之初,中国共产党成立不过八九年,在中央苏区各地发展党员、建立组织的时间更短,大多只有三四年,甚而一两年。当地群众很少有人知道共产党为何物,甚至受了反动宣传,认为共产党是红鼻子、绿眼睛的杀人魔王,“共产共妻”的猪狗。中国共产党要在这些地方领导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首先就要做好宣传、动员、教育群众的工作,取得群众的了解和信任。一方面使群众认识党,了解党的性质、纲领、任务、路线、政策和策略,知道党是干什么的,为谁干及怎样干的;另一方面也使群众认识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终日辛劳而不得温饱,找到解放自己、求得翻身的路径。显然,这是一项十分繁重且艰巨的群众工作,光靠贴标语、喊口号、磨嘴皮子是不行的。因为这些地方的人民群众差不多“一穷二白”:大多数人家无地或只有少量土地,不得不靠租佃和借高利贷维持生活,日子十分窘迫;大多数人属于文盲或半文盲。及时了解群众在想什么、有什么要求、党应给予怎样的帮助,就成了党联系群众,完成宣传、动员、教育、组织群众任务的前提条件。换言之,准确把握群众情绪,从群众的迫切需要着眼,就成了党的群众工作的出发点。

当时苏区群众最想要的,是有几块属于自己的田地。所以党领导的红军每到一地,就宣传打土豪、分田地,并且工农政权甫建立,就着手进行土地、人口等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分田机构的组建,以及分田事务的筹备。接着,一个“快”字,一个“平”字,把打土豪、分田地的任务迅速完成了,贫苦工农欢天喜地,逢人便说“共产党真正好”,“跟共产党走错不了”。从此,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如扩红支前、发行公债、借谷筹款、办学兴教等,都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与真心拥护,顺利完成了任务。

时任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党团书记的陈云,在《斗争》杂志第18期上发表的署名文章《这个巡视员的领导方式好不好?》中叙述了一个反面事例。文章说,有个巡视员在某区召集了该区农业工人工会支部长联席会议。巡视员在会上作报告,提出七项工作要各支部去做,然后要大家讨论,但发言的很少。有工人发言说:第一,“我们粮食很困难,现在没有饭吃”;第二,“照中央政府规定,工人可以免缴土地税,但是我们这里区政府还是要我们缴土地税,这件事情请上级想想办法”。可是,巡视员似乎没有听见工人的心里话,没有要大家讨论如何解决这两个工人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结果各支部长空空洞洞地“讨论”了巡视员的报告,会议就结束了。显然,巡视员的召会目的没有达到,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从工人最乐意的工作做起,不能激起工人对会议的兴趣,对各项任务的积极性;反而会“使工人对于工会领导发生不满意,影响到这个支部的健全与巩固”。为此,陈云郑重指出,工会工作“要从工人最高兴的工作做起”,“应该事前了解工人当时的要求去提出工人所迫切的要解决的问题”。他还以通俗的比喻解说了这个道理,他说:“好比锁着的两扇大门,我们要进屋子去,一定要个钥匙来开那把铁锁。这个钥匙是什么呢?就是拿住工人愿意做的那个工作做起。因为只有从工人愿意做,他感觉需要做的工作做起,才能把他推动起来。”[1]

二、关心群众生活,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是群众工作的切入点

苏区时期打仗是常事,动员、组织群众参加和支持革命战争是各级党组织与苏维埃政府最重要的群众工作。然而,如果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单单动员群众进行战争,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吗?当然不能。群众是活生生的人,他要吃饭、穿衣,要娶妻生子,病了要医,老了要养,孩子大了要读书,房子破了要修缮。还有分到田要耕种,可是牛又没,肥料又缺,劳动力也不够。这些与革命战争大局比起来微不足道的“家常事”,对于具体的一家一户来说,却都不是小事。因为它不仅直接关系到群众生活的安危、好坏,影响到群众体质体力的强弱;而且决定着群众对党和苏维埃的情感取向、乃至政治立场,当然也就影响到群众对革命战争的拥护与否。

中央苏区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十分注意做好群众生活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从解决群众生活问题入手,帮助群众克服生活困难,使群众能安心过日子,热心参加苏维埃的各项工作。兴国县长冈乡一户贫苦农民家的房子被大火烧掉了一间半,乡政府发动群众捐钱帮助他重建。有三个人没有饭吃,乡政府和互济会马上捐米救济他们。1933年夏荒时节,乡政府还从二百多里外的公略县办了米救济群众。乡政府对群众的关心体贴,换来了群众对乡里各项工作的全力支持。在扩大红军运动中,全乡百分之八十的青壮年当红军去了。推销公债时,全乡一千五百人,实销了五千四百块钱公债。其他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长冈乡因而成为中央苏区有名的模范乡。

福建上杭县才溪乡的大多数青壮年男子也都出外当红军、做工作了,许多人家种田缺劳力。乡政府为此组织了劳动合作社与耕田队,帮助红军家属和群众进行劳动互助。一村中,劳动力有余之家,帮助不足之家。一乡中,劳动力有余的村,帮助不足的村。党团员又做“礼拜六”,即每逢星期六,党团员们自动去帮助红军家属和有困难的群众,义务耕种田地。劳动力问题解决了,全乡的生产搞得红红火火,不仅农作物产量大增(1933年比上年增产两成),而且新开了许多荒田荒山。生产搞好了,生活改善了,群众参加红军更踊跃了,全乡青壮年男子百个人中有八十八个当红军去了。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推销经济建设公债及文化教育等工作,都取得了良好成绩。

时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亲自到上述两乡以及瑞金武阳区、石水乡等地,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各地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从关心群众生活入手、做好各项工作的经验,并且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大力宣传。毛泽东强调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2]

三、推广群众经验,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是群众工作的着力点

群众经验是群众在反复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群众虽无高深知识和理论,但凭直觉、阅历和经验,群众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对于这些来自群众本身的好办法、好经验,拥有相同实际、共同目标的群众特别容易理解并接受。故此,推广群众经验,让一部分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成果,变成广大群众共享的财富,是做好群众工作的着力点。

中央苏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在群众工作中就十分注意发现群众经验,并不断总结提升,然后运用多种渠道(如群众团体、群众大会、报刊宣传、现场演示、办班训练等)加以表彰推广,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分田工作中,当时通行的做法是派人用绳子、尺子实地丈量土地面积,然后按亩数分配到户。但田有肥瘦之分,土有生熟之别,同样一亩的田,其产量就有较大差别。表面的公平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平。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曾山,了解到兴国这里分田不论“田亩”,而论“谷担”。所谓论“谷担”分田,就是分田小组到实地估产,这块田能产多少担谷,那块田能产多少担谷,乡里乡亲的大家心里都有数。以实收禾谷担数计量分配土地,既准确又省时省力,体现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有效地避免了上述不合理现象。曾山立即将这一经验在全省推广。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一文中,对这个分田办法也作了充分说明,使之进一步在中央苏区推广开来。

在密切处理基层政权与群众的联系的问题上,兴国长冈乡和上杭才溪乡等的县乡,建立了多种以群众为主体、干群结合的专门委员会,如扩大红军委员会、土地委员会、山林委员会、建设委员会、水利委员会、教育委员会、查田委员会、卫生委员会等。这些委员会既是乡苏咨询议事机构,也是乡苏推行某项工作的工作队,还是群众向政府反映意见与要求,沟通上下声气的联络站。使苏维埃联接了更广大的群众,各项工作都得以更快更好落实了。这些举措被毛泽东誉为“苏维埃工作发展到高度时的很好的创造”[3],成为乡苏工作重要一部分的经验,还被中央政府采纳,纳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组织法》的规定中。

此外,群众所创造的劳动互助组(社)和犁牛合作社,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缺乏劳动力与耕牛问题;挖老墙土熬硝盐,以克服缺食盐的困难;采用草医草药和民间偏方治病痛,以弥补西医西药严重不足;于田间地头、路旁树下设立识字牌,以随时随地教成年文盲识字;运用民间小调填写新词,以娱乐形式传播革命道理等等,这些群众经验也都很快被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发现并“拿来”,迅速推广出去,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

事实证明,中央苏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积极推广群众经验的做法,不仅密切了党群、政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干部们变得更聪明,增长了才干,减少了官僚习气和命令主义。

四、维护群众利益,把实现、保障群众利益放在优先地位,这是群众工作的落脚点

党的性质、纲领和宗旨表明,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外,别无私利。党的群众工作的最终目的便是维护群众利益。这一点,在中央苏区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的训令、决议、布告等文献中,多有规定和提醒。如《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关于在今年秋收中借谷六十万担及征收土地税的决定》就强调指出:六十万担借谷与土地税征收要“引导群众铁一般的团结起来,积极拥护中央的号召,自愿借出谷子交纳土地税为着红军。如果抛弃了宣传鼓动,而用摊派的方式借谷,用强迫的办法收土地税,那是完全不对的”[4]。

时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的周恩来,就扩大游击队和对付大刀会问题,反复叮嘱江西省南广中心县委书记余泽鸿和南广县委书记聂照良要关心、维护群众利益。他指出:对付大刀会,除了派游击队武力消灭其身后的靖卫团,打掉其靠山外,还“要武装宣传队,宣传苏维埃的政策和群众得到的好处,与他们的痛苦对照;我们要有武装割禾队、分谷队,要去割这些区域土豪的禾,分这些区域土豪的谷子,散给就地的贫苦群众,而自己绝不带走一点”。他特别强调:“武装宣传队、割禾队、分谷队以及各种各式的游击队到这些地区去,首先要防止‘乱打土豪牵牛捉猪抢东西’的土匪行动的发生,必须以最好的共产党员(要从宁都、兴胜等县调)领导。”[5]

在实际工作中,苏区干部模范带头,以身作则维护群众利益的事迹数不胜数。担任过中共长冈乡支部书记、上社区区委书记的黄源堃,在带领群众斗倒地主时,站在一张方凳上,高声喊着一家家穷苦乡亲的名字,把地主的家财分发给他们领去。他自己的名字则放到最后,结果只分得了剩下的一担烂谷箩。他妻子见状气得顿足哭,他却笑道:“斗倒了地主老财,我们不再受剥削和压迫,这就是最大的翻身果实。共产党的书记应当让老百姓多得到利益。只要是红军的天下,我们什么东西都会有的。”[6]长冈乡、上社区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因而得到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创造了许多第一等的工作。

诚然,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部分政府工作人员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敷衍塞责、不管不顾,强迫命令、捆绑吊打,以及贪污腐化、索拿卡要的现象。对这些侵犯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中央苏区的党组织及苏维埃政府除了明令反对,还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34年春,中央政府派出中央政府副主席兼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主席项英,率工作团前往于都查处该县县苏主席熊仙璧、县苏军事部长刘仕祥等人严重违纪违法的案情。经公开审理,分别给各个案犯处以监禁至枪决的刑罚。这起“于都事件”的发现和查处,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掀起了中央苏区反腐倡廉斗争的新高潮。人民群众从中看到了党和苏维埃政府维护群众利益的坚定立场,增进了对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信任与拥护。

[1]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139.

[3]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00.

[4]红色中华[J].第219期(1934-7-22).

[5]周恩来书信选集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80-82.

[6]创造第一等的工作[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110.

D231

A

1009-928X(2012)01-0014-03

作者系中共瑞金市委党史办公室原副主任

篇5:沽源群众工作先进经验

——沽源县以群众工作站(室)为基础全面推行村民事务

全程代办制

沽源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紧紧围绕“听民声、解民忧、暧民心、促民和”宗旨,大力推行村民事务全程代办制,构建起群众工作的有效载体,打造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进全县群众工作扎实开展,实现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一、推行背景

沽源县大多数村与县城、乡镇所在地相距较远,部分自然村地处偏僻山区,交通较为不便。而且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了留守妇女、空巢老人占据很大比例的现实问题。近年来,随着各种惠农项目的增多,这些村民自己到乡镇和县城办事往往对各项政策和办事程序不甚了解,以致相关证件和资料准备不齐,跑办次数无形增多,此外还为找单位和找人耗时费力,造成了群众“办事难、难办事”和“跑多回、多头跑”等现象,从而使部分村民对政府服务部门产生不满情绪。沽源县积极探索群众工作新思路,推行村民事务全程代办制,实行“村民动嘴、干部跑腿”,方便快捷地为群众提供各项代办服务,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主要做法

1、设立机构,解决群众有事找谁办的问题。打破长期以来村级办事需要群众亲自到县、乡跑办的现状,在全县15个乡(镇)和233个行政村分别建立群众工作站(室),用于接待来访群众,解决村民需要代办的事情。每个行政村设3名村民事务全程代办员,分别由村支部书记、会计和计生专干兼任,根据每位村干部的职责便利明确各自的代办事项,做到明岗定责,并向村民公开每个代办员的联系电话和代办事项,方便群众委托代办。

2、明确内容,解决群众办事准备啥的问题。各乡村群众工作站(室)里均设“明白栏”,为群众标明各种代办服务的详细流程,并明确办理各种事项的条件和需要出具的相关资料,做到简洁明了。代办内容共分为证件审批、缴费报销、公益服务三大类,具体包括低保申请、社会救助、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惠农资金等涉及广大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事务。村民需要办理各种事务时,只需到群众工作站(室)查询便知。

3、规范程序,解决群众办事怎样办的问题。村民需要代办各种事务时,先到群众工作室提出申请,群众工作室的工作人员首先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登记备案,进行初步审查,看是否合乎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要求。对审查通过的事务派出代办员专门负责办理解决,并明确具体的办结期限。对群众特殊的诉求,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要事快办。问题解决后,村民要在登记本上填写对办理结果的意见和建议,如对解决的问题不满意,群众工作室还将再次派人解决办理,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4、集中受理,解决群众办事散乱慢的问题。全县15个乡(镇)均把各项便民服务全部进驻乡(镇)群众工作站开展,每周确定1-2天为“受理代办事务工作日”,全乡(镇)干部特别是业务干部和群众工作站工作人员全天候在岗,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到岗的,必须找相关人员顶替上岗。全部实行“一门受理,内部运作,上下联动,全程服务”,使群众“进一个门,办所有事”。各乡(镇)的村级代办人员集中到乡镇群众工作站办理各种事务,在乡镇权限范围内符合政策规定的事项即时办结,对于超出本级权限范围需到县级以上部门办理的事项,由村级代办员或群众本人提出申请,群众工作站分管人员到县行政审批中心成批办理,并承诺办结时限,因特殊原因需要延期办结的事务,及时通知代办群众并说明理由。

三、取得实效

1、解决了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难题。全面推行村民事务全程代办制,使村干部以前为群众可办可不办的事项,变成了制度约束下的一项工作职责,只要是群众的合理诉求,村干部必须认真对待,不能代办解决的需向群众作出合理解释,能代办解决的须尽力解决。截止目前,15个乡(镇)群众工作站共集中受理各种事务2653件,县行政审批中心集中受理各种事务708批次。村民事务全

程代办制的推行变“群众跑”为“干部跑”,极大方便了办事群众,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认可,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畅通了乡情民意和实际需求的反映渠道。沽源县将村民事务全程代办制作为惠民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乡镇年终考核范围,各乡镇党委也将此项工作纳入村级班子的考核范畴和农村干部述职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工资直接挂钩,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严格兑现奖惩。通过全面推行“村民事务全程代办制”,使村干部和群众面对面工作,心贴心沟通,实现了党员干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群众有问题、有矛盾,主动向村干部咨询,村干部耐心倾听群众需求,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确保群众的诉求得到满意答复。同时,对于一些隐患性、倾向性、苗头性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和上报,使全县上访率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了30%。

四、积极意义

1、推行村民事务全程代办制,能够提高办事效率,更好服务群众。村干部了解相关政策和程序,熟悉办公人员,由其代办可变“零散办”为“集中办”,大大节省了办结时间,提高了服务部门的办事效率和办事水平。

2、推行村民事务全程代办制,能够降低办事成本,减轻农民负担。群众办理各种事务由原来的多人多次跑办变为现在的一人一次办结,大大地节省了群众办事车费、食

宿费等诸多开支,而且群众可以腾出更多时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大大增加了劳动收益。

篇6:群众工作经验做法交流

宣传党委计生委党支部 丁群智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勇于面对现实,创新群众工作思路,学习和掌握群众工作的科学方法和工具,培养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水平和能力素养,提高处理党群、干群关系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艺术性。

在群众工作中,快速有效地沟通显然尤

为重要。许多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甚至恶性事件往往都是干部群众沟通不畅、情绪实控引起的。因此,正确、有效地运用沟通工具成为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

一、决定沟通效率的五种形式

要正确、有效运用沟通工具,就必须对沟通工具有全面准确的认识和了解。沟通的工具主要有五种,包括语言、文字、图像、曲线、数字。通常,每一个沟通工具在单独使用时都有利有弊,要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这五种沟通工具,注意引导沟通朝正向情绪方向运行,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五种沟通形式的应用概率、理解效率和沟通效果差异明显:

语言:通常人们都以语言沟通为主,因为这种方式最为方便,但语言沟通的失效期最快且不可重复,受观念和情绪的影响产生理解误差最大,有时往往具有不可调和性,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同样一件事及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下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表达,效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异,而不同的受众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文字:文字沟通往往较为逻辑理性,在理解的准确性和确定性上比语言沟通更好,文字沟通的失效期最长,受观念和情绪的影响小,可重复性强,更有说服力;但文字沟通由于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其观点一经流露,就没有再调整的机会,往往容易使表达显得僵化而无弹性,刺激性的文字表达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加剧分歧而无回旋之地。

图像:图像沟通的理解效率与沟通效果在一定范围内会比语言和文字都好,因为人对它的感受最直接、简单易懂。但作为独立工具使用时往往显得比较单薄,如果没有语言及文字的配合,对受众来说,似乎有多重意义,多个答案,因此在理解的准确性和确定性上需要文字和语言的配合。

曲线:曲线往往可以展示和表达人、事、物的发展规律及相互关系,是一种高级的沟通方式。由于曲线沟通的科学性、精确性和权威性,容易使沟通双方快速达成相对统一的认识,其沟通效率高应用概率低。

数字:数字沟通最为精确并权威,沟通效率最高沟通效果最好,存在的理解偏差最低,许多工作被量化后都能精准地反映出最本质的东西,如果说曲线是规律,那么数字则是事实,事实胜于雄辩。

干部要提升群众工作的沟通艺术,必须遵守“不争对错只找问题,行为要为目的服务”的原则,尊重群众的实际感受和理解偏差,注意群众的情绪发展,及时调整沟通方式:

正向情绪方向:干部与群众沟通的积极方式

倾听,耐心听取群众意见。

建议,给群众答案或建议,告诉他(她)如何解决问题。

表扬,给群众正面的评论与评判,同意他的观点。

解释,分析群众的动机,对他表示你很理解他,知道他为什么有这样的言行。

安慰,试图使群众的心情好转,改变他(她)的心情,消除他(她)的负面感觉。

查究,试图找到原因或动机,寻找能够帮他(她)解决问题的更多信息。

负向情绪方向:干部与群众沟通的消极方式

命令,给群众下命令、指示,告诉他(她)必须要做什么。

警告,训诫,威胁,告诉他(她)的行为将带来的后果。

告诫,说教,告诉他(她)应该做什么。

评判,批评,给群众负面的评价与评判。

嘲笑,使群众感到很羞耻,瞧不起群众。

二、沟通原理1——发报机模式:有时差、非语言、异空间。

要达到沟通的最佳效果,仅仅认识沟通工具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使用这些沟通工具的原理和方法。在使用沟通工具中有一条最基本的沟通原理是“时间滞后原理”,或者形象表达为下图的“冲锋枪和发报机”原理。

上一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第一课时下一篇:遵守纪律检讨书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