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教学设计

2024-05-04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教学设计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教学设计

执教者:施晓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3.根据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画龙点睛》的意思并运用。4.文言文初探,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重点:

1.理解《画龙点睛》的寓意并尝试运用。2.初探读“文言小古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画龙点睛》的意思并运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画龙,为兴趣“点睛”:

1.师画龙,问:老师刚刚在干什么?(板书:画龙)2.你们能说出有关“龙”的哪些成语。

(卧虎藏龙、叶公好龙、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画龙点睛、龙潭虎穴 车水马龙、龙飞凤舞、望子成龙、龙腾虎跃、乘龙快婿、群龙无首、降龙伏虎、鱼龙混杂、来龙去脉、生龙活虎、攀龙附凤、人中之龙)3.介绍“龙”的形象及其由来。

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人们崇拜的图腾。龙的形状是头似驼,角似鹿,耳似牛,项似蛇,鳞似鲤,爪似鹰,眼似兔……老师漏了什么?(眼珠——睛)

请一生点上黑板“点睛”。(板书:点睛)

4.龙的形象如此复杂,要想画好他真不容易。但在南北朝时有一位叫张僧繇的画家非常擅长画龙,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的故事——(齐读课题:画龙点睛)

二、读课文,为寓意“点睛”: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师:读好了吗?怎么样才算读好?(正确、流利、绘声绘色)2.正确:通,顺也,必先读准字音。

张僧繇 墙壁 张牙舞爪 逼真 神韵 惋惜 唬人 惊叹不已 ① 读一读。

② 通,亦达也。字音读准,还需要读懂字义。说一说对“惋惜、唬人”的理解。

3.流利:试着用上这些词语讲一讲“画龙点睛”的故事。4.绘声绘色: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

①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②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③“点睛”的结果怎样?

(2)师生交流,感悟画技高超,读出游客心情变化。

①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板书: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人们觉得怎样?(板书:奇怪、缺少神韵)相机学生字:逼、韵

指导朗读:想象描述龙的样子,读出画面感。②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

生: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师:学着他的口气说一说。(相机出示文言文:“点之即飞去。”)③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板书:怀疑)

④ “点睛”的结果怎样?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板书:惊叹)⑤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语气的变化;奇怪——怀疑——惊叹 ⑥“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游客看到这样的情景会说些什么呢?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两条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有的说 ;有的说 ;还有的说:。他们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3)揭示寓意。

1.刚刚同学们的补写让故事更加生动具体,就是在为这个故事“画龙点睛”。2.揭示寓意:“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三、活运用,为文字“点睛”:

为下列句子或小片段加上画龙点睛之笔。(任选一句)例:这里很美,赛过天堂。

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美丽的景色赛过天堂。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使句子意思表达的更具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1)老师批改作业。(2)山村里闪烁着灯光。

(3)太阳升起,照在草原上,草原到处洒满阳光。牧民们放牧着牛羊。(4)土地上,长着庄稼。玉米、高粱、还有谷穗,真惹人喜爱。

四、触文言,为文化“点睛”: 1.找韵味,爱上文言。《画龙点睛》: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1)文白对比:文字洗练(2)反复吟诵:韵律优美 2.传方法,读懂文言。《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逐句请生猜读,相机传授方法:看注释法、组词法、猜读法、拆词法、上下联系法、记忆法、联系固知法

(2)把这个故事改写成白话文,加上细节,为它“画龙点睛”。附:板书设计 成 语

画龙点睛

白话

文言

通俗易懂

张牙舞爪

乌云密布

洗练韵美

形象逼真

电闪雷鸣 缺少神韵

腾空飞去

奇怪——怀疑——惊叹

篇2: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教学设计

张僧繇擅长画龙。传说苏州昆山的华严寺里,就有张僧繇画的龙。每当风雨来临的时候,画上的龙便腾跃起来。人们怕它出来,赶紧把张僧繇请来,要他想想办法。张僧繇稍微思索了一下,便提起笔来,在龙身上加画了一把锁,它就不能动弹,那龙后来就不再腾跃了。

最为神奇的,是他画龙点睛的故事。

有一次,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白龙,但是没有点睛。

有人好奇地问道:“先生画龙为什么不点睛呀?”

张僧繇郑重地回答说:“点睛很容易,但一点睛,龙就要飞跃而去了。”

听了这个回答,大家更好奇了,纷纷要他点睛,看看龙是否会飞跃而去。

张僧繇拗不过大家,只好提起笔为龙点睛。奇迹出现了,他刚给两条龙点了眼睛,突然雷电大作,“轰”的一声巨响,墙壁破裂。大家仔细一看,被击破的墙壁上空空如也,那两条白龙乘着云雾,飞跃到空中去了,那没有点过睛的白龙,仍然留在墙壁上,大家这才信服。

这段神话般的故事,当然不可能是真的。但是告诉我们,张僧繇作的画之所以非常生动,是因为他极其重视所画对象的神情的描绘,画了龙不马上点睛,是他在考虑怎样使龙呈现出“破壁而飞”的生动气势。

篇3: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作用如此 之大 , 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演示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浅析如下:

好的教学板书力求 直观、生动、形象, 能容易吸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还应富有层次性, 力求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的板书上可采用图示法。板书图示教学法就是利用形象的图形直观地体现教学内容 , 它融文字、符号、线条、图形于一体, 方便、明晰而又实用。

板书图示教学法用概括的文字、简约的构图、凝练而直观的形式把教学内容浓缩起来, 节省了教学时间。这种“浓缩”, 往往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内容, 把最重要的语言信息传输给学生。为提高课堂效率,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根据教学目的, 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抓住课文的关键信息, 精心设计出板书图示方案。如果教材的 内容中含 有重要的 物象, 不妨可以在设计时利用物的外在形态做考虑。但要注意, 不能纯粹为构图而求新颖, 而是应该紧 扣文章的 主题来构思。 比如在教李白的《蜀道难》时, 紧紧抓住蜀道的特点来构思。这首诗歌主要是感叹蜀道的高峻、艰险, 整个内容围绕“蜀道之难 , 难于上青天”而展开。板书设计时, 可以考虑以一座山的图形来展示。如:

为给学生 留下深刻 的印象, 在图形的设计上需要处理好细节。线条的虚实, 文字的颜色, 图形的排列, 这都是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比如在选修课《外国小说欣赏》中《牲畜林 》的板书设计。《牲畜林》是一篇反战小说, 在设计上可以考虑以“枪”的外形来串连全文。《牲畜林》主要写朱阿同一群牲畜和德国兵的斗争, 但全文我们看不到战争的硝烟, 所以在连接“枪”的外形上应该用虚线。在板书上以朱阿遇见动物的先后顺序来形成“枪”的外形, 枪头对准德国兵, 枪柄是朱阿。动物的排列形成台阶状, “母牛”在最下面, 野猫在最上面。在连接“母牛”“猪”“羊 ”“火鸡”“兔子”“母鸡”“野猫”时要用虚线。“德国兵”选用红色的字体, 在“德国兵”的下面用红色画几个圆圈表示血滴。这更加形象地展示出战争的胜利最终属于正义者。如图:

只有关注细节, 才能让板书显得突出而醒目, 有利于学生的感知。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数据表明, 人脑接收的外界信息, 90%以上来自眼睛, 看一遍比听一遍 的信息接 受量要多1.66倍。由此可见, 图形的板书设计正是 符合这个 认知原理的。 有了表象, 人们就能再现过去的事物和当前的事物, 从而进行比较和联系。

在板书设计上, 不能拘泥于单一的形式, 有时需将文字与图形结合起来。当然, 这绝不能单纯追求新颖的形式, 而是教师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求得的结果。教师应从文章的主题入手, 巧妙的板书还有利于文章内容的拓展延伸, 有利于主题的深化。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文章通过北平秋的特点, 体现他对北平的热爱, 同时也体现出一股忧愁。他悲自然, 这是自然的秋;他悲自己, 这是人生的秋; 将此上升为一种高度, 这是社会之秋。秋中隐着愁, 愁中透着秋。板书设计为:

在“秋”的下面写上三个词“自然”“社会”“人生”, 将它们并列起来, 同时圈起来, 再加上符号, 使它们形成“心”的形状, 这样“秋”和“心” 就构成了“愁”, 既展示出文章的主旨 , 又展示出作者的情感,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板书, 能让学生一目了然, 既了解文章的思路, 亦明白了作者的情感, 更为关键的是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图示表象, 进行形象记忆, 往往记得更牢、更准确。“语文的内在本质是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普遍重视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思维培育。”从这个意义上说,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高低与否, 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板书是使思维视觉化的一种手段。再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紧紧抓住“逼”主题关键词进行板书。

通过板书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罪恶, 人民走投无路, 不得不反。另外在图形的组合上力求完美和谐, 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篇4:画龙点睛,提升阅读教学实效

【关键词】语文阅读;多媒体;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普遍使用,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多媒体应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尤其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适当应用多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使枯燥的阅读内容变得有声有色,产生学习的灵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能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通过近几年多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以下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把抽象的知识变为生动形象的内容。小学生接触的事物少,视野还不够开阔,对课文中提及的很多事物,如《长城》《莫高窟》《兵马俑》《金字塔》一类的人文历史缺少了解。借助多媒体,可以从多角度地引起学生对人文历史的兴趣,促进他们的感官兴奋,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我在让学生阅读《长城和运河》时,首先介绍长城的雄伟,阐述长城的建筑特点以及它的历史,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丛山峻岭中蜿蜒曲折、延绵无际的长城视频。让学生从“高山”“悬崖”“高大”“雄伟”中领悟出这项工程的“宏伟”和我们祖先的“伟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多媒体重放让学生跟着画面视觉阅读,让小学生的感官尽可能都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于多媒体存储容量大,真实画面趣味性强,能够让小学生的兴奋状态维持长久。

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据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利用色彩、声音和感觉思维把沉闷的历史人文内容变成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能够主动参与其中的课堂内容,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多媒体配合下的阅读,会让学生变得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怀,也能让他们在很短时间内就能抓住阅读课文的主题,在快乐中轻松学习,无形中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小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准确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心理特点,提高阅读效率。多媒体技术具有趣味性强的特点,能够将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使用多媒体,能使单调灌输式的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将无声静止的授课变为声、动结合的教学,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美好情境中。

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将庐山各个景点的秀美风光向学生做简单介绍,最后用多媒体定格“庐山瀑布”,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古诗中的情景:“同学们,在庐山众多的风光中,最秀美壮观的就是‘庐山瀑布在万丈青山的衬托下,银链般的飞流凭空直下,扬起阵阵水雾,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庐山瀑布以它的秀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征服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也征服了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写出了不朽的诗篇《望庐山瀑布》。下面我们就在庐山瀑布的美景中一起来阅读《望庐山瀑布》”。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激发出来,这时的阅读就会起到超乎想象的效果。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易产生新奇感的特性,巧妙利用多媒体。用多媒体技术的形象直观性让学生掌握阅读内容,把兴趣变成动力,让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边看边体会诗词的意境,即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还会让他们记忆深刻。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切忌盲目使用,过分依赖,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用得过多学生也许会失去新奇感。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与教材相关材料的积累

多媒体内容的组织离不开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和积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很少,需要大量素材辅助阅读。虽然有教学参考书,但内容也不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事情与我们所教内容是有关联的,需要平时对材料的积累,为以后多媒体的制作积累素材。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收集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这样才能使我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内容充实,调动学生的感官去认识世界。

在制作《虎门销烟》课件时,我把平时收集的中国近代史资料进行了细致的阅读,把和课本内容相关的一些资料、图片加入课件中,让学生知道在“虎门销烟”前后的世界环境和我国的状况。介绍硝烟后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结局,我是这样展开的:“同学们阅读了《虎门销烟》,我们感觉正义得到伸张,民族气节得到发扬,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虎门销烟》的后果是什么吗?后果是给我们带来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民族英雄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伊犁,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百年屈辱。”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上的应用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内容适当,还不能过于复杂繁琐,要让学生易懂易学,有助于教材内容的理解。也可以适当地把辅助内容列为学生阅读内容,增强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开阔视野。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了乐趣,也让小学语文阅读课有了新思维、新创新。但多媒体的应用,还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去探索,发挥优势,克服弊端,为语文课堂教学扬帆助力。

篇5:画龙点睛成语故事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是梁代画家张僧繇

成语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篇6:借成语故事为数学“画龙点睛”

蚌埠市延安里小学

马 晓 玉

借成语故事为数学 “画龙点睛”

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好与坏。那么,该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我们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数学这一课程呢?我们教师身为课堂教学的‚掌陀人‛,解决好这一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是必要的。我发现很多成语与典故中的故事,与数学知识有着相同的灵犀。发现与捡拾两者具有的共同特征, 可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让学生发现原来不仅语文课上老师讲成语故事,在数学知识中也可以用到那么多的成语故事。

一、成语故事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学习兴趣,不可能产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是很重要的,一个新颖的、精致的开头,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课堂的学习情境之中,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刚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知道‚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滴水穿石‛这三个成语故事的意思吗?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描述这些成语故事中的事件吗?第一个 ‚守株待兔‛,这是一个什么事件?是一定发生,可能发生,还是不可能发生?‛学生回答:可能事件,但发生的可能性较小。第二个‚拔苗助长‛,你觉得在这个故事中,到了收获的时候那个人会怎样?这是一个什么事件?学生回答:不可能事件,因为他的庄稼全死了。第三个‚滴水穿石‛这个事件可以用那个词描述?学生有回答可能的,也有回答不可能的,还有回答一定的。我又问:‚如果小水滴锲而不舍的滴着,到最后一定会成怎样?‛学生回答‚把石头滴穿成一个洞‛。那么该用什么词描述?随着三个成语故事的结束,引入今天的课题。成语故事的引入快速地帮助学生收敛课前的各种思想,使其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情绪高涨进入角色,愉快接受新知识,而且充分同学课标所提倡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一理念。

二、成语故事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个精彩的开头仅能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条成功的路最多只走了一半。剩余的还需要在新授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创造出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情境。苏霍姆琳斯基讲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教育技巧的核心。‛所以,我们的数学课堂应尽可能使学生少感到教师的意图,而又巧妙地渗透新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圆的知识后,我问学生:‚你们听过‘兔子不吃窝边草’这句话吗?‛学生说:‚知道,这是告诉我们兔子的饮食习惯,它们不吃窝旁边的草,总是跑到离家较远的地方吃草。‛我说:‚是的,这是兔子的一种习惯,但是,今天老师用一根绳子把兔子栓在家门口,让它只能吃家旁边的草,你觉得它能吃到多大范围的草呢?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同时出示一个栓有兔子的小挂件)学生演示兔子吃草的范围实际是一个圆形。‚兔子的家相当于什么?绳子又相当于什么?‛学生回答:‚圆心和半径‛我又问:‚如果我想让这只兔子吃草的范围变大或变小,怎么办呢?‛学生回答:‚只要把栓兔子的绳子变长或变短就可以了‛。‚那你们知道圆的大小是谁决定的?‛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我接着又问学生:‚那你们听过‘狡兔三窟’这个成语吗?一只狡猾的兔子有三个可以逃跑的出口,要抓到它们是不容易的。现在这只栓着绳子的兔子可以在这个家门口吃草,也可以在那个家门口吃草,还可以在这个家门口吃草,在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我相信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已深深印入孩子的脑海。成语故事可以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数学课堂更具生命力,使得有些教学内容都变得通俗易懂,易于学生的接受和学习。

三、成语故事结尾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

儿童好动易变,有意注意时间短,一节课最后的几分钟是孩子们最疲劳、注意力最分散的时候,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也要讲究结尾的艺术。数学课堂的结尾我们可以讲述一些富有启发而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活跃其思维,保持其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

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在最后我讲了一个‚朝三暮四‛的成语并问学生:‚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这个成语吗?小猴子有没有多吃到栗子?‛学生们叽叽喳喳的说:‚没有,猴子们真笨,加法交换律告诉我们3加4与4加3的和不变,是一样多的呀!‛又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时,在最后我出示 ‚百发百中、十拿九稳、百密一疏、事半功倍‛ 等一些成语,问学生:‚你能用百分数表示出这些成语的意义吗?‛学生的情绪高涨,很快就说出了正确答案并且还举出了其它类似的例子。成语故事还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享受着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拉近学生与课本知识、课堂教学的距离。

篇7:成语典故画龙点睛

2、其通常是用作背景图案,在艺术作品的特色部分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3、但是作为社会政策来讲,此举却很有独创性:画龙点睛的一笔就把鱼从不可靠的谋生手段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可靠的财富来源。

4、利用好它,为你的人生添上画龙点睛的一笔!

5、这盏灯对我的房间的装饰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6、然后,有800位亚历克斯哈里温德史密斯学校和小学的孩子谁提供了画龙点睛的:他的头发和西装。

7、另外,加点项链,丝巾什么的配饰做点缀,相信会画龙点睛哦!

8、在英汉语言中,明喻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9、适当的悲欢,能给人生画龙点睛地点缀一笔。

10、笔者一直认为,配饰作为整车中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配角会比成为喧宾夺主的主角更为合适。

11、于是他们便逼着我们这样做,而此举确实产生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12、这条丝巾为她今天的服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3、博物馆序厅设计,是博物馆展示陈列设计的“画龙点睛”之笔。

14、画龙点睛,设置新闻核,则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指导性。

15、好的字体创意或好的字体版面编排,无形中就创造了平面设计中视觉的亮点,同时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6、写好新闻结尾,不仅可以使新闻在形式上更为完美,而且可以画龙点睛,使新闻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升华,引起回味和思索。

17、这主要是要引出—段类似画龙点睛的话,或者至少得出一个结论。

18、那幅画我几乎快完成了。我只需要画龙点睛。

19、这等于给一幅现实图画最后来一个画龙点睛。

20、添加画龙点睛喜欢的色彩校正的渲染,相机的抖动,运动模糊等。

21、一个好的标题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2、此外,还有一处的灯光对营造朦胧浪漫的沐浴氛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3、最后,人们请来当地的专家,爱斯基摩妇女,以便给冰屋做最后的画龙点睛。

24、以想象为基础的示现辞格作为语言艺术的瑰宝,在诗词意境的创造拓展方面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25、帘头采用由繁到简的重叠设计,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且手工精细,造型高贵典雅,美观实用。

26、这个风貌多变的颜色,是女性珠宝、皮包、鞋子、发饰甚至指甲油画龙点睛的色彩,也可成为男装领带、衬衫及运动服饰的最佳重点色彩。

27、最后一句话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篇8: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教学设计

一、能化视而不见为视而可见

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对于每天走过的路, 经过的地方, 看见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 于是在写话、说话时, 老师就会感觉孩子们无法准确描述出当时情景, 让他们来写话、习作, 简直可以“ 惨不忍睹”来形容。 二节课下来, 有的学生甚至仅仅写了二三行, 而且两三行也不知所云。 其实, 这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造成的后果。 我们上课时运用信息技术, 要能再现生活情境, 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 化视而不见为视而可见, 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可以相互说自己看见的, 听见的, 再根据自己所说所闻所见写出来, 最终形成富有个性特点的习作。 例如:三上习作4, 要求孩子们写秋景。 可是, 对于秋天的感受, 孩子们也许只能说出“ 秋天到了, 天气凉了”“ 秋天到了, 叶子黄了”等等局限于语文书本上得来的认知知识。 真正的秋天, 生活中的秋天, 其实他们“ 视而不见”, 上课时就会陷入“ 沉默是金”的状态。 那么, 此时此刻, 捕捉一些孩子们不太能关注到的校园 ( 公园、小路旁、河岸边……) 秋景来拍摄, 他们会发现, 原来, 不知不觉, 秋天已经给人们发信息来了, 他们终于发现并说出“ 秋天的叶子其实是五彩缤纷的, 红的似火, 黄的如金, 绿的发亮……”“ 秋天的草并不完全黄了, 而是一半儿黄, 一半儿绿, 或是黄中带绿, 黄绿相间”等等。 于是孩子们觉得世界从未如此清晰地展现在他们眼前, 语言也从未如此生动活泼地从心间流出。

二、能让视觉盛宴与文本内容相辅相成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对有些课文所记叙的现象或阐述的观点不能理解, 出现认识的“ 盲区”。 可以适时引入课外资料, 作针对性的拓展延伸, 使学生在课内外资料的互补解说中正确理解课文。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有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叫《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 课文讲述了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红军战士饥寒交迫, 为了缓解燃眉之急, 彭德怀大将军不得不决定杀了一路陪伴他前行的大黑骡子解决粮食极度匮乏的问题。 由于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太遥远, 孩子们光靠文本内容, 似乎无法理解战士们怎么会忍饥挨饿到如此地步? 更无法理解为何彭德怀和战士们为了大黑骡子的杀与不杀在那里纠结? 因此在教学时, 我适当补充了红军长征的影音资料, 当孩子们看到影片中红军战士们一个个衣衫褴褛, 饿得面黄肌瘦, 行军途中不时有人倒下再也没能睁开眼睛, 也不时有人趴在草地上扒拉草根果腹、捧起浑浊的泥水狼吞虎咽的时候, 眼睛湿润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 老师无需用过多的语言去解释为何彭大将军舍得杀掉伴随多年、功劳卓著的大黑骡子了? 孩子们深深的明白了:大爱无声, 彭大将军何尝不爱大黑骡子, 但他更爱那些生死相随、在战场上拼死搏杀的战友们, 他怎么忍心眼看着这些在战火硝烟中保存下来的革命的“ 火种”此刻却一个个饿死在雪山草地之中。 舍小爱成就大爱, 彭大将军此时心中比谁都痛, 所以当文末警卫员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汤时, 彭大将军发火了。 有了这些资料的补充和铺垫, 孩子们说: ( 1) 彭大将军怎么能咽得下去这碗肉汤? 那分明是自己的兄弟、亲人的血肉之躯啊! ( 2) 大黑骡子在彭德怀眼里, 从来不是一头出生那么简单, 他是生死与共的战友, 他怎么可能吃得下去啊? ( 3) 彭德怀的心里在流泪, 可是他是将军, 泪不外流啊……因时因事地运用这些资料, 让它们为语文教学服务, 并成为学生知识延伸的桥梁, 以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这比老师的赘述要有效得多, 生动得多!

三、不为技术而技术, 克服技术依赖

我们运用信息技术, 但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 有的老师在上语文课时, 常常会利用多媒体出示的内容, 其实就是当堂课所学的例文和插图, 其余并无太多变化。 这样的课堂, 看上去形式多样, 新颖, 实则传统依旧, 是为了技术而技术。 那么, 无论是让孩子们说还是写, 都不会有太多想法。 我们只有分清主次, 明确目标, 才能不是为了口语交际而说, 而是为一种真实的表达与交流的愿望而说。 如果学生说出的话写出来的习作都是统一的格式、统一的调调、统一的语气, 相似的内容, 这样宁可不要。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性的代表,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和生活的经历。 通过对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内容想起自己生活中相关的生活片断, 然后将生活的片断通过写话、习作或口语交际的形式表达, 表述自己真实的交流意愿和真实的表述想法,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再一次的向前进。 从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有写、有话可表, 杜绝了学生说空话、假话、套话, 只有真实的生活情境再现, 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到学生中来, 学生所说的话、所写的内容才会真正意义上的有血有肉, 才会有情感的流露。

总之, 现今社会学校为了下一代的成长, 配备完善的教育媒体设施,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善用信息技术技巧,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为语文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另辟蹊径, 让语文教学插上科学的“ 翅膀”飞翔, 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空。

摘要:处在信息爆发的新时代下, 学校配备完善的教育媒体设施, 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结合的越来越紧密,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善用信息技术技巧,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突出语文教学的主体, 回归语文教育的本源,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将会使语文教学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教学的效率也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运用

参考文献

[1]张力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12)

上一篇:廉政责任书自查下一篇:关于承诺的心得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