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经济学理论

2024-05-08

复杂经济学理论(共9篇)

篇1:复杂经济学理论

组织理论对复杂系统理论的借鉴

综述了复杂系统理论对组织理论的影响.介绍了与组织理论(organization theory , OT)有关的复杂系统理论(complexity systems theory, CST)的特征、研究方法、范例;并介绍了OT对CST的借鉴,主要说明CST对组织演化和组织的`社会网络分析的影响.

作 者:李良 郭耀煌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都,610031刊 名:管理科学学报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年,卷(期):5(6)分类号:N94关键词:组织理论 复杂系统理论 组织演化 社会网络分析

篇2:复杂经济学理论

1、复杂性概念

苗东升认为,从科学方法论角度看,复杂性应是复杂性科学的首要概念,需要给出它的科学定义。按照传统的理解,简单与复杂是相对的。一个事物在未被认识以前是复杂的,一旦被认识了就简单了。复杂性研究的提出最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明确提出建立复杂性科学也有10多年,但复杂性究竟是什么,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对象,给出不同的复杂性定义。据郝柏林()介绍,麻省理工学院的SethLloyd编辑了一份清单,至少有31种不同的复杂性的定义。也许根本不存在统一的复杂性定义,至少目前不必追求这种统一定义,多样性、差异性是复杂性固有的内涵,只接受一种意义下的复杂性,就否定了复杂性本身(苗东升,2000)。

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复杂性:

(1)表现出复杂性的复杂系统一般是有大量的、不同的、相互作用的单元构成的网络。每一单元都会受到其他单元变化的影响,并会引起其他单元的变化。

(2)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系统的整体不再为部分之和,部分与整体之间不只是现象上的因果关系,而是“一只活鸡被分成两半就不再是活鸡的两半”的关系。复杂系统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系统对初值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3)复杂性是系统的某种动态行为,往往伴随涨落。复杂性表现在系统是动态的、开放的、远离平衡的;系统是自组织的,具有一定的自组织核心。而且复杂性也意味着系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并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并对其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与完善;系统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能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地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

(4)复杂蕴涵着复杂多样和层次结构。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每一层次均构筑其上一层次的单元,同时也有助于系统某——功能的实现。在系统变化无常的活动背后,呈现出某种捉摸不定的秩序。应当承认区分不同层次上的复杂性。复杂性科学试图探索掌握不同层次的复杂系统活动背后的东西。

(5)复杂性是系统、组织的内在属性而不是个体、单元固有的属性。它来自复杂系统内各个部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自组织和适应能力。复杂性表现在系统的状态能被“看到”,也可以理解,但却无法把各要素或单元间的复杂而非简单的相互作用进行一一的还原。在经济系统中尤其如此。经济组织在更多情况下表现为一种自我构造。如从企业的行为,我们推不出它的成员的行为;了解企业每一个成员的行为也推不出企业的表现。

复杂性的本质、内涵要求我们不能把复杂性全部归结为认识过程的不充分性。我们必须承认存在客观的复杂性,真正的复杂性应当是具备自身特有的规定性,即使一个复杂问题已被人们认识、找到了解决方法,但它依然是复杂的。也就是说,复杂性是客观世界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属性,不会因为科学的发达而消失(苗东升,2000)。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复杂性问题进行简化的时候必须遵循这样的路线:必须在保留系统产生复杂性之根源前提下进行简化。这同经典科学在面对复杂现象时总是设法把复杂性简化掉,即把复杂性当作简单性处理是明显不同的。复杂性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是把复杂性当作复杂性进行处理。

2、复杂性科学与复杂性经济学

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从亚当·斯密算起,已历经200多年,其间虽有李嘉图、穆勒、马歇尔、凯恩斯等数次革命,但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牛顿经典科学思想在经济学上的移植和应用。他们对于经济现象都习惯地从单一的因果角度对复杂的世界做还原论和确定论的思考,以为经济本质上是一个以线性关系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的对象世界是一个满足线性叠加的世界,那里没有间断、混沌,更没有突变和分叉。他们用最优化、均衡、理性、稳定等概念来解释、分析、预测经济领域的各种现象。其相应的经济模型是线性(或对数线性)方程加上随机项。很明显,这种理论、方法是一定条件下经济系统的良好近似,也取得了不少成功。

而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一方面经济活动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济现象常常表现出随机性、不确定性;而另一方面,经济问题处理的是人的问题,进一步是人的集合,不是单个的人的问题。作为市场主体的人,是有血有肉的“现实人”、“社会的人”,是有思想、欲望、情感、意志等的。与自然的发生不同,人的活动更多的不是“发生”,而是“行为”,即人的意识的外在表现(刘怀德,)。因此,经济的真实过程和现象往往是非线性、不可逆演化、远离均衡等,如宏观经济变量的不规则涨落、股价的大幅波动以及某些经济时间序列的高度自相关性等。但传统经济学受到牛顿力学的局限,对于这些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即使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古典经济学也是如此。如借助数学的集合论和拓朴学方法,以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模型为代表的公理化体系建立起来的微观经济学的完美数学结构与经济实际也依然缺少联系。在该理论中,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无逆向选择、没有交易成本、没有组织问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厂商和消费者通过价格体系的自发调节实现均衡。这虽符合逻辑美学上的评判标准,但只要看一看周围的世界,我们就知道它所说的并不真实。

作为以解释、分析、预测经济现象为己任的经济学家们当然不会忽视这些缺陷的存在,他们必然会努力寻找新的方法、理论以更新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方法的更新过程中,从不拒绝从自然科学中汲取“有效成分”(张永安、汪应洛,)。经济学家们必然会去关注并吸纳同时代自然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最新成就,应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研究工具去研究经济现象。给自然科学带来巨大科学范式转变的复杂性科学一出现就引起了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经济学家当然不会放弃这一发展和更新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契机,将复杂性科学理论引入经济学,给经济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因此,自从普里高津证明了经济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也遵从负熵

定律以来,经济学家就开始寻找能够真实描述系统演化形态和处理不确定性因素的基本方程(傅琳,1992)。人们在研究中发现,经济系统作为一个不断演化的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朱宏雄、张立洪,1993;戴国强、徐龙柄、陆蓉,1999;刘洪,2000)。因此,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理论、方法对经济进行研究是必要的、可能的。如在1980年,美国经济学家司徒泽(MichaelJ.Stutzer)首先将混沌理论应用于经济学,在哈维尔模经济增长方程中揭示了混沌现象,发表了题为“一个宏观模型中的混沌动力学和分叉”的论文;经济学家德依(Day,R)1982年和1983年分别发表了题为“非规则增长周期”和“经典增长中显现的混沌”的论文则完成了复杂性经济学理论上、试验上的突破,从而使复杂性经济学开始步入主流经济学的阵地。

我们将这种经济学与复杂性科学相结合的经济学称之为复杂性经济学。复杂性经济学是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复杂经济系统规律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复杂性经济学旨在揭示经济系统中复杂现象的产生、演化和发展规律,以指导经济实践。复杂性经济学已不再把经济现象看成是市场稳定和供求均衡的结果,而将经济现象看成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的个体在不稳定的状况下保持不断调整关系的结果。每个个体都会根据它对未来的预测及其他个体的反应来采取行动,并且在不断地学习和适应。由此会突现出新的经济结构和模式,而组成经济的结构、行为及技术等因素也会不断地形成和重组。与过去的传统经济学强调的“稳定”、“均衡”、“合理性行为”不同的是复杂性经济学要强调的.是“不稳定性”、“结构变化”、“时空尺度”等。当然,稳定、均衡、合理性等也应给予适当考虑。正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对于经典力学一样,复杂性经济学并不否认传统经济学,而是普适性更高的研究经济现象的理论和方法。

作为复杂性科学研究原则的反映、结合我们对于复杂性的理解及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成思危,1999),我们认为复杂性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定性判断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定性判断建立经济系统总体及各子系统的概念模型,并尽可能将它们转化为数学模型,经求解或模拟后得出定量的结论,再对这些结论进行定性归纳,以取得认识上的飞跃,形成解决经济问题的建议。

2.局部描述与整体描述相结合。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整体统摄局部,局部支撑整体,局部行为受整体的约束、支配。因此,描述经济系统包括描述整体和描述局部两方面,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在经济系统的整体观对照下建立对局部的描述,综合所有局部描述以建立关于经济系统整体的描述。

3.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微观分析的目的是了解经济系统的组织单元及其层次结构,而宏观综合的目的则是了解经济系统的功能及其形成过程。

4.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还原论强调从局部机制和微观结构中寻求对宏观现象的说明,例如用物理—化学规律来说明生物现象,这显然是片面的。而整体论则强调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决定着系统的宏观性质,但如果没有对经济系统局部机制和微观结构的深刻了解,对宏观经济现象整体的把握也难以具体化。

5.确定性分析与不确定性分析相结合。系统的不确定性有很多种类,如随机性、模糊性、信息不完全性、歧义性等。从牛顿以来,科学逐步发展了两种并行的分析框架体系。一种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确定性分析,另一种是由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发展起来的概率论分析。经济学的发展也如此,要么是只使用确定性分析,要么是只使用概率论分析,没有将二者很好地沟通起来。但在复杂性经济学的研究中,应努力有意识地将确定论框架体系和概率论框架体系沟通起来,从这两种分析体系根深蒂固的人为对立中解脱出来。

6.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辩相结合。经济学是具有某种逻辑结构并经过一定实践检验的概念系统,经济学家表述经济学理论时总是力求达到符号化和形式化,使之成为严密的公理化体系,但是如同科学的发展一样往往证明任何理论都不是天衣无缝的,总有一些“反常”的现象和事件出现。这时就必须运用哲学思辩的力量,从个别和一般、必然性和偶然性等范畴以及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规律来加以解释。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世界。对自然、社会和经济中的复杂性研究已成为人们面临的重要挑战。复杂性科学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贴近现实的、真实的世界,在传统的思维和方法无能为力的地方,为人们建设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它表明了“稳定、均衡、线性的模式”在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世界中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按照复杂性科学,经济系统具有内在的不可预测性,它的行为与结果之间不再是单一的和线性的,而是耦合的与相互非线性作用的。复杂性科学的兴起是科学范式的又一次大转变,把复杂性科学引入经济学产生的复杂性经济学将突破经济学原有的还原论的思维模式,为我们更贴近社会变化规律开辟了新的视野。我国经济学界应关注复杂性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应用,并努力应用复杂性科学的思想、理论、方法去研究经济中的问题,并积极参与复杂性经济学的发展、建设。

篇3:复杂经济学理论

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复杂性问题的研究与非线性科学及其混沌动力学的复杂研究交错在一起,在国际上形成了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问题的研究热潮[4]。而利用复杂网络理论来研究非线性复杂网络的方法已渗透到众多学科之中。将电力电子电路系统看成一个网络,可以用复杂网络特性的统计指标描述电力电子电路系统整体的状态,从而研究电力电子电路系统复杂网络的特性。复杂网络为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5],从复杂网络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电力电子电路系统,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它的复杂性。

三相全控整流电路的整流负载容量较大,输出电流电压脉动较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整流电路,逆变电路在电力电子电路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其应用非常广泛,在三相逆变电路中,应用最广泛的应是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本文以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及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为例将复杂网络应用到电力电子电路系统,用复杂网络的原理对电力电子电路的复杂性进行了分析[6,7]。

1 复杂网络的几何量

用图的顶点(或称为节点)代表所研究的事物,用图的边表达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能较好地刻画出所研究的系统。在复杂网络中,人们最先考虑的是其统计特征: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和度的分布律。具有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较高的聚类系数是小世界网络[8]的典型特征,网络的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时被称为无标度网络[9]。

如果把电力电子电路系统看作许多元件和各个电路的集合,把元件称为“节点”,并且把电路都称为“边”,则电力电子电路系统就被抽象、简化为一张普通意义上的“复杂网络”。复杂网络的基本几何量有:最短路径、平均距离、聚类系数、节点平均度数及节点度数分布、节点的介数及节点的介数分布等特征参数的规律。其定义分别如下:

(1)最短路径Lij。两点的最短路径Lij定义为所有连通i,j的通路中,所经过的其他顶点最少的一条或几条路径。

(2)平均距离L。网络中两个节点i,j之间的距离dij定义为连接这两个节点的最短路径上的边数。对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求平均值,就得到了该网络的平均距离:

其中N为网络节点数,平均距离反映了网络中节点之间信息传播的平均长度。

(3)聚类系数C。网络的聚类系数C是专门用来衡量网络节点集聚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每个节点的聚类系数可表示为:

式中,ai为连接到顶点i的三角形的个数;bi为连接到顶点i的三元组的个数。整个网络的聚类系数定义为:

(4)网络平均度数K。节点的度数是指连接这个节点的边数。对所有节点的度数求平均值,即得到网络的平均度数K。对于一个边数为E、节点数为n的网络,其平均度数可表示为:

(5)节点度数分布Pcum(k)。用p(k′)表示度数为k′的节点个数占节点总数的百分比,则节点度数的积累概率为:

(6)节点介数分布Pcum(s)。节点介数是指所有最短路径中必须经过此节点的次数。用p(s′)表示介数为s′的节点个数占节点总数的百分比,则节点介数的累计概率为:

2 典型电力电子电路网络特性分析

2.1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特性分析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如果把该图系统看作许多元件和电路的集合,把元件称为“节点”,并且把电路称为“边”,该整流电路系统就被简化为一张“复杂网络”,如图2所示。

本文将上一节的算法编制成MATLAB程序,通过式(1)~式(6)计算上述基本参数,并对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网络特性以及其他相关的重要拓扑特性进行分析。其中将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网络简称为A网络。其拓扑参数如表1所示。其中,K表示网络平均度;L表示网络平均路径长度;C表示网络聚类系数。

由表1及图3可知,从网络拓扑参数方面考虑,A网络由于网络规模较小,平均路径较短,所以故障传播速度比较快,且对照图1、图2可以看出度数较大的元件为与三相电源相接的晶闸管。图4说明A网络的度分布在对数坐标系中对应于一条直线,符合幂律分布。

图5的曲线表明,A网络的介数分布曲线在对数坐标下呈线性,符合幂律分布,而具有幂律度分布的网络也称为无标度分布,所以A网络为无标度网络,具有无标度网络的特性。

2.2 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特性分析

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原理图,如图6所示。如把该图系统看作许多元件和电路的集合,同样把元件称为“节点”,并且把电路称为“边”,该逆变电路系统就被简化为一张“复杂网络”。如图7所示,将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网络简称为B网络。其拓扑参数如表2所示。其中,K表示网络平均度;L表示网络平就路径长度;C表示网络聚类系数。

由表2及图8可以看出B网络在网络拓扑参数方面平均度比较高,高度数节点相对集中,所以故障传播速度也比较快。对照图6、图7可知其度数较大元件为功率开关器件。图9说明B网络的度分布在对数坐标系中对应于一条直线,符合幂律分布。

如图10所示,B网络的介数分布曲线在对数坐标下呈线性,所以B网络同样为无标度网络。

由上面所述的2个典型电力电子电路系统网络可以看出,电力电子电路系统网络多为无标度网络,其中存在部分度数和介数很高的节点,成为网络的重要支撑点。下面将对这2个网络进行鲁棒性、脆弱性的仿真研究,通过仿真来验证这部分节点对系统产生的重要影响。

3 典型电力电子电路的网络鲁棒性与脆弱性研究

目前,普遍使用的衡量网络特性的指标是效能函数。整个网络G的功效性指标定义如下:

假设εij表示两节点之间的通信效率,与这两节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成反比,而当dij=∞,即两节点之间没有路径时εij=0。

攻击脆弱性是复杂网络研究的一个热点分支,其基本定义是从网络中有选择地或有针对性地移去网络元件,以网络性能下降的程度来衡量此元件的脆弱度。而通过随机移除网络元件来考察网络性能的分析过程被称为网络的鲁棒性分析,研究目的在于识别出对系统功能影响严重的故障,从而采取正确的预防、校正措施,实施保护。

经过以上的参数计算,得到节点度数排序和节点介数排序,针对这两种情况,对网络进行攻击仿真,观察网络效能的变化情况,并与随机攻击相对比。攻击联络节点的方式可分为:随机攻击某个节点,并逐步增加被攻击节点的个数;有选择地蓄意攻击度数最大的节点,并依次攻击度数次大的节点;有选择地蓄意攻击介数最大的节点,并依次攻击介数次大的节点。

从仿真结果可以得出,节点的失效使得网络的特性曲线下降。蓄意攻击所引起的网络效能下降比随机攻击造成的影响要大,效能曲线的变化更快。A、B两个网络均为无标度网络,在蓄意攻击的模式下,失去很少的节点就能使得效能下降很快,这说明A、B网络对随机元件故障具有高度的鲁棒性,对蓄意攻击具有高度的脆弱性。网络结构的不平衡性使少数高介数和高度数节点能对网络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这种小型电力电子网络来说,连接度比较高的节点和传输次数比较多的路径的点造成了这种结构上的不平衡,成为了网络上的脆弱点。综上所述,可以将介数和度数指标作为衡量网络脆弱点的标准,对小型电力电子网络来说,故障是不可避免的。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晶闸管和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的功率开关器件为上述的脆弱点,且实际运行表明其元件损坏确实为绝大多数故障的原因。因此,必须加强与网络结构相关联的节点的保护,保证结构更加平衡来提升性能。

可以看出,电力电子电路中多为无标度网络,其网络的非均匀性使得对蓄意攻击具有高度的脆弱性。

通过对典型电力电子电路鲁棒性与脆弱性的研究,发现了电力电子电路系统潜在的脆弱点,分析了影响网络脆弱性的因素。今后的研究将围绕系统元件的承受能力限制来进行研究,使这种分析方法更加完善。

摘要:基于复杂网络对电力电子电路的复杂性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复杂网络在电力电子技术中运用的结合点并以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及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为研究对象,提出用复杂网络的特征参数来分析该电路拓扑特性的方法,并对其鲁棒性及脆弱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对电力电子电路复杂性研究结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复杂网络,电力电子技术,鲁棒性,脆弱性

参考文献

[1]DOBSON I,CARRERS B A,LYNCH V E,et al.Com-plex systems analysis of series of blackouts,cascading fail-ure,criticality,and self-organization[C].//9thBulk PowerSystem Dynamics and Control-VI Cortina d’Ampezzo,Italy,2004:438-451.

[2]CARRERAS B A,NEWMAN D E,DOBSON L,et al.Evidence for 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in a time series ofelectric power system blackouts[J].IEEE Trans Circuits andSystem,2004,54(9):1733-1740.

[3]DOBSON I,CARRERAS B A,LYNCH V E,et al.Aninitial model for complex dynamics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blackouts[C].//proceedings of 34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Maui,Hawaii January,2001,710-718.

[4]方娜清,汪小帆,刘增荣.略论复杂性问题和非线性复杂网络系统的研究[J].科技导报,2004,22(2):9-12,64.

[5]孙可,韩祯祥,曹一家.复杂电网连锁故障模型评述[J].电网技术,2005,29(13):1-9.

[6]欧阳敏,费奇,余明辉.复杂网络的功效性与脆弱性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08,32(7):1-4.

[7]丁明,韩平平.加权拓扑模型下的小世界电网脆弱性评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28(10):20-25.

[8]WATTS D J,STROGATZ S H.Collective dynamics of‘small worlds’networks.Nature,1998,393(6884):4404-42.

篇4:复杂经济学理论

关键词:网络;数量;信息

中图分类号:TP39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8-0000-01

从90年代互联网传入中国后,国内的人们开始学着使用网络,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电脑价格的降低以及网络费用的降低,国内的网民数在不断的增加,用户量已经远超过IP地址的数量,目前国内开始使用6V网络。随着网民的大量增加,对网络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现在的网络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不能满足广大网民的需求。在当前的需求下,要满足人们对网络运行速度和可靠性以及稳定性的要求,就需要对复杂网络理的网络拓扑进行调度和改进。对网络拓扑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和优化,通过这样的调整就可以使整个网络在运行的时候不会出现拥堵,从而能够达到人们对网络使用的要求,还能大大的改进网络的现状。

一、复杂网络的概念

所谓的复杂网络从字面上看无非就是复杂的网络系统,但是它并不是这么的简单,它的概念是很抽象的,不能具体的表述出来,它就像人体的组成一样,都是有一些最小的单元体构成的,每个单元体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最小的单元体再组成大的单元体,大的单元体和小的单元体以及大单元体之间也是有联系的,它是一个有秩序、交互性的结构。在复杂网络的组成中,它是由小世界、集团、幂律的度值等一些单元组成的,这些单元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

二、复杂网络的构成

在复杂网络的构成中最小的单元就是小世界。小世界的作用就是把在整个网络中的所有的节点进行串联,是一种对网络系统的抽象解释。数不清的小世界就构成了复杂网络的结构,各个小单元的节点连接起来构成了信息传递的渠道。

只是小世界的相互作用也是不行的,还需集团性的连接和作用。复杂网络是各种小单元和小系统的集合,小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体现了网络的集团性。这些子系统之间的连接和相互作用使得整个网络系统变得更加的合理和流畅。

随着网络的发展,对于整个网络结构来说也在向着多元化发展,这就促进了幂律的度的发展。度不仅仅指的是节点或者子系统的相互连接和作用,它还能表示节点相关联的其他单位的数量和信息。它能够保证信息能够找到最短的传输线路,提高了信息的传输速度,减少了信息传输线路的拥堵。同时也是整个复杂网络的结构变的更加的合理。

三、计算机拓扑的研究

在我们介绍拓扑之前,我们要做一个假设:在整个网络系统中存在着数不清的节点,同时还要假设在网络结构中还要有时钟模块,它可以作为各个节点之间进行连接的一个中间中介。每个节点都有到这个模块的时间是一定的,我们就可以在整个模块中看到各个节点的时间分布情况,分布是随机和离散的。

在上述的描述中,进入到网络中的节点都会工作的,它们就要接收和发送信息,还要与上下级进行信息的反馈。信息的量多的时候,就要有一个顺序进行发送和接收,各个节点发送和接收信息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根据信息的优先性就会合理的选择所要使用的节点。同时由于信息的传送范围也是不同的,要选择使用的传送信息的节点也是不同的。并且也不是所有的节点都参与工作,减少了节点的使用,是传输速度加快。

计算机网络刚开始的时候,当时实用的人并不是很多,所要传输的信息也是不很多,这样就不会使用特别多的节点。随着网络的使用者的增多,以及各种领域和各种设备上都开始使用计算机网络,这样也就造成了信息量的增加,传输时也需要更多的节点。尤其是整个世界的网络共享后,信息的传输长度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这就需要更多的节点进行相互的连接和作用,然后一个节点会在节点竞争中胜出,称为信息聚集的中心,成为小系统的中心,在整个系统中会出现几个比较庞大的中心。这些网络中心就构成了网络的拓扑模型。

四、在拓扑基础上的结构改进

仅仅是把拓扑技术应用到网络的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也不是就会完全的进行网络结构的优化,还要在拓扑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所以也要求我们要马不停蹄的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而从当前主流的计算机拓扑网络架设格局现状来剖析,基于分布式计算原理的CORBA技术和B/S网络管理结构则是最契合最有效的网络应用架设方式。

五、结束语

在如今网络盛行的时代,人们对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造成了网络的复杂性,也引进了计算机的拓扑。我们先把复杂网络的概念进行了表述,又对复杂网路的一些构成及结构进行了描述,然后对整个网络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了描述,进而引入了拓扑技术。使用计算机的拓扑不仅能够使整个网络系统的结构变的很合理,而且也会使网络的传输速度和效率大大的提高。这样的结果既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也能给网络公司带来收益。

参考文献:

[1]王云琴.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城市軌道交通网络连通可靠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篇5:复杂经济学理论

复杂性理论的哲学思考(上)科学的转型:从简单性科学到复杂性科学

20世纪30~40年代后兴起的复杂性科学,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追求简单到正视复杂,是科学自身向辩证思维的复归,是一次重大的`科学范式的革命,必然成为辩证唯物主义新发展的切入点.王志康论述了现代复杂性科学理论对辩证唯物主义发展有重要启示的十个方面.苗东升则论述了科学系统进入新的转型时期后,由工业-机械文明向信息-生态文明的转变为之提供了强劲的环境选择压力,科学自身正在孕育其新的形态,新型科学大体即复杂性科学.

作 者:苗东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刊 名:河北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HEBEI ACADEMIC JOURNAL年,卷(期):24(6)分类号:N031关键词:复杂性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 发展 科学转型 文明转型

篇6:复杂经济学理论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的科学与哲学意义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是现代系统科学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实现了人们认识复杂系统演化规律的质的飞跃.作为一个完整的新学说,包括了许多方面,也有了许多重要的成功运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方法论意义.

作 者:王中阳 张怡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 刊 名: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7(3) 分类号:N941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科学   哲学  

篇7:复杂经济学理论

摘要

会计系统除了具有一般系统的特征外,其复杂性特征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从联系性、开放性、动态性、层次性四个方面揭示了会计系统的复杂性特征,阐述了会计系统的复杂性特征的影响,并探讨了会计系统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篇8:复杂理论视域中学习方式的选择

关键词:复杂理论,学习方式,选择

一、复杂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复杂性科学是一种具有交叉性质的学科。它的出现不仅对于自然科学界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变革,同时也日益影响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它的出现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及简单、线性、均衡而走向了一种相对复杂、多样、非均衡、非线性的体系之中。它的出现对于整个科学界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引发了人类新的思考,在认识层面上也更加趋于完善。 复杂性思维方式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非线性。事物发展变化“包括了较高级的秩序、非线性的过程,不可能以一组线性微分方程来进行建模。”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思维方式,不同于直线式的思维,对于相对较复杂的事物认识会更加深刻具体。非线性说明了“1+1<2”的道理,即个体之间的简单相加不能代替整体的作用,每个层次的局部不能全面地展示出整体的面貌,较低水平的内容也无法说明较高水平的内容本质。各部分各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制约的。

第二,自组织性。自组织性是指无需外界控制和干扰,通过系统自身的调节和演化达到有序的状态。 系统的结构不是先验设计的结果,也不是直接由外部条件所决定的。它是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它能通过自我的变化反应来适应环境的诸多改变,从而自身进行有效的转变。在一定时间的作用下,系统内外不断的适应、调节,最终实现了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化。在牛顿动力学中曾经指出系统如果不受外界的作用影响就会处于均衡发展状态。显而易见,在复杂理论中如果事物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那就意味着整个系统的消逝。

第三,不可还原性。事物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同时还不断生成和消逝。一个复杂系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即发展进化是绝对的,不可逆的。同时这种发展也呈现出不规则和无顺序的特性,没有任何规律可寻。系统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不会重复原有的轨迹, 时间也永远无法回到以前的任意一点。

第四,开放性 (也被称为涌现性)。“复杂系统通常是开放系统,即它们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系统的范围并非系统自身的特征,而常常由对系统的描述目标所决定,因而往往受观察者的位置的影响。”复杂系统都是开放的,与其环境存在着非线性的、有机的相互作用。通过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才能够得到生存发展的土壤。开放的环境是维持一切活动的前提。

复杂理论所描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牛顿、笛卡尔时代的世界图景,对于世界的认识不再是有序的、平衡的、单一的,而是随机的、深奥的、混沌的、不确定的。

二、学习的基本方式

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学习方法、 思维方式、行动标准,同时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性发展起到作用。学习方式被定义为“个人在学习时接受和加工信息的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明确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显而易见,在《纲要》中很明确的指出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全新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并逐渐改变甚至取代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常常被教育者所采用。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已准备好的材料系统的进行学习,对于知识的掌握是从一般到个别,从较低级到较高级,循序渐进、有顺序有条理而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大量的信息, 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只是单纯的去接受,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会降低。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定义区别于“机械的学习”和“被动的学习”。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本人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让其独立自主的分析、探究、体验等方式完成学习的目的,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自主学习由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三个过程。自主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 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 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3.合作学习。

20世纪70年代初合作学习 (又称小组合作学习) 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它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区别于个体学习,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多个组内的成员是学习的主体; (2) 以小组间的合作作为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3) 将小组所取得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标准。因而,我们所说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多个个体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同时它也是个体间相互交往的过程。

4.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学习,它有着自身更多的实践性、创造性、参与性、合作性。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所展开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它主要立足于学生个性发展, 着眼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够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对于教师的创造性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复杂理论观照下学习方式的选择

1. 自主学习方式的选择。

根据复杂理论中自组织性的描述,即在一定的条件下,系统会自发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较低级走向较高级,形成了一个不被外界环境所干扰的自我生成的过程。根据复杂理论的自组织特征,系统内部与外部的环境相互作用,不断的自我调节、适应,经过不断的发展最终向更高级别跨越。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无论是从自身学习方式的选择上还是教师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中普遍集中采用传统的接受学习,一种机械的死记硬背,单纯的填鸭式学习。

现今我们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与信息传播的速度异常迅猛。正如著名的管理学家、学习型组织的鼻祖彼得·圣吉 (Peter M.Senge) 所言:一个人学习过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 的话,那么这个人便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因而,如果继续按照以往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习什么发展下去,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很难进步。传统的学习方式对于较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它的弊端也不断地显现出来。因此,实现自主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有在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时候,才会有可能去实现自我。只有当学生自身认识到自己主体地位的时候,才会有更加积极的表现。

(2) 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室课堂的氛围是紧张压抑的,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小心谨慎,无论在思考还是发言时,都会有被束缚之感。只有通过一种和谐融洽的教育教学氛围,才有可能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达成一种共识,自如运用有效的教育的方式方法。

(3) 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最终实现完美的蜕变和转型。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有这种可以自我生成的能力。而如果想让学生拥有这种能力,便要从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做起。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独立的条件下学习、思考、质疑、探索,并通过自身不断尝试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在内在动力推动下,对于个体的全面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4) 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长教师的帮助,尽管我们相信学生拥有一种可以自我探索的能力,但是为了可以让学生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获取更多的养分,以更快的速度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获得收益,我们就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基于复杂理论中系统的自组织性,我们应当选择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者自主的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去实现自己身心结构的调整改造和一种内在知识体系的丰富完善,不断促进主体向更高层次发展。

2.合作学习方式的选择。

根据复杂理论中开放性的描述,复杂系统是开放的,并且与外部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在这种不断的物质和信息交换中, 事物才可能生存发展,并得到最基本的维持。一旦失去了这样的开放条件,那一切事物都会最终消逝。正是这种相互的作用联系才促成了系统的繁荣。因而, 在选择学习方式时,合作的作用便大大的突显出来, 正如著名教育家裴迪娜所指出的,学习是一个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引起学习者身心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动改造自身的过程;也是一种社会交往性活动。

在合作学习方式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同样可以沟通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成员之间彼此交流、讨论、互教互学,取长补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同时在人际沟通方面也得到了锻炼,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在教育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 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是所有学习过程的首要环节,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到方向性的指引作用。只有在目标明确而且清晰的前提下才会对后续的整个学习过程起到推动作用。

(2) 合理分组。我们所说的合作学习通常意义上来讲人数是超过2个人的,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会因为意见不和而产生分歧。组内成员会在接受知识的快慢、掌握的多少,以及所感兴趣的点上有所不同。这样就要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任务的难易程度和要求达到的学习目标之间做对比,找到最合适于在一组进行学习的成员。这样不仅节约时间而且可以提高效率,学生之间拥有融洽氛围的同时可以取长补短,将自己的优势在最大的程度上得到发挥。

(3) 分工明确。在合作学习过程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对所要掌握的内容有一个相对宏观的把握。然后,再细致到对小组内每一名学生的学习任务都有明确的分工,以免造成因为分工不明而带来的整个学习过程的混乱和节奏失调。成员之间通过共同去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动手动脑全身心的投入,受到美的熏陶,才会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上有所增进。

复杂理论开放性特征的提出最好的诠释了当下学校在选择学习方式时所应该考虑的成员之间互动与交流。在这样一种互动的学习氛围中,成员之间各抒己见、扬长避短,不仅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而且可以开拓思路增加生活的趣味性。这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学生自我学习意识、主动探索的行为有所帮助。进而让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生活。

3.多样学习方式的综合选择。

根据复杂理论中非线性的描述,系统的整体作用要远大于各部分之和,即每个从属于系统的组成部分和每个层次的局部都不能代替整体,低级的概念也不能说明高级概念。各个组成部分和不同层次都是彼此相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而我们学习方式的选择也不能单纯只局限于某一种,这样最终会变成一种刻板的模式。

根据当下课程改革的形势需要,学校、教师更加倾向于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而为了实现当下素质教育、审美教育所培养人的目标,让学生通过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最终成为一个全方位和谐发展的健全人,在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探究精神以及人格的发展、艺术修养的提升、能力的加强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提高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为多样,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变换使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选择最适合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其他诸多方面的能力。

(1) 年龄阶段。对于不同学习方式的综合性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与心理因素以及情感体验,处于较低年级的学生,心智上不成熟而且稳定性也比较差,所以大多要选择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而对于年级较高的学生,为了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会要选择自主、探究模式为主的学习方式。这样对于实现学生的三维学习目标以及个性化的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探索精神都起到促进的作用。

(2) 学习内容。针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运用的学习方式也是不一样的。那些定义概念我们大多是运用他们来帮助我们理解运算,因而我们便可节省大部分的时间去进行不必要的复杂探索,明白其中的到底即可,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意义性的接受学习即可满足学习的需要。将外在的学习材料不断进行整理,最后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让他们之间产生一种内在的联系。当然,学习内容如果需要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掌握要领和领悟到一种积极的体验时,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了不二选择。在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作用下,自主的寻求答案和问题解决的策略,在执行过程中学习动机增强,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得到锻炼。

篇9:复杂经济学理论

一、来自于学校课程实践的迷茫

课程指学生的学习路线、学习进程,故又称学程。课程这一概念提出之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并未引起争议。到了20世纪以后,不同学者从各个不同的立场,形成了关于课程的许许多多的定义。

理论研究界的混乱带来了实践操作层面的困惑与迷茫,具体到一所学校及学校课程的实践情境中,学校管理者与一线教师存在许多疑惑: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概念与课程的概念完全一样吗?如果不是,其差别又在哪里;从教学管理转向课程管理,应当如何区别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在学校课程实践中,如何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学校课程的结构是怎样的……这些来自于实践的疑问给基层学校的校长、教师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概念理解上的混乱,更多的则是课程实践层面的方向缺失与无所适从。最终,课程在学校教育情境中或是被简化为学科内容的同义语,或是被等同于学校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或是泛化为学校为促进学生发展所开展的所有活动。

当理论研究者试图为课程寻找一种普遍真理性的方向时,已经将课程从具体的实践操作情境中抽离,其对课程所作的内涵研究更接近于一种基于技术理性的、还原性的抽象分析与思考,而忽视了课程实践具体情境的复杂性。简单性思维所崇尚的分离的、还原的、抽象的原则与学校课程复杂、多维的实践情境背道而驰,割裂了学校课程与人、与环境的相互联系,致使学校课程建设进入一种混沌与迷茫的状态。

二、复杂理论的视域

复杂理论通常泛指一切关于“复杂性”的理论形态,即一切通过复杂性研究而形成的理论。从复杂的词义内容来看,它包括两个方面:本体论方面,它指事物的组成杂而多;认识论方面,它指难于理解和解释,不容易处理,不清楚。虽然复杂性是现代科学与哲学中最复杂的概念之一,但我们发现,关于复杂性,不同学科形成了一下共性的认识:复杂性表现为一种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状态;复杂性即交织在一起的东西;复杂性表达了—种不可还原的特征。复杂性思维是一种将区分和关系相结合的思维。

莫兰明确提出了复杂性范式的概念,认为复杂性范式是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是把彼此联系起来将能决定关于世界的复杂观念的形成的理解原则的总体,它包括:整体与部分的相互依存;非线性因果关系;有序与无序的相互作用;不同因素的多样统一;自组织性以及动态生成的特征。

三、学校课程的复杂性分析

我们借鉴复杂理论的观点,为探寻学校课程的复杂性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并在复杂理论视域下对于学校课程特征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1.概念的理解

作为课程实践的载体,中小学校课程建设强调的是实践而非开发,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解读与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校本课程实施。因此,对于学校课程的理解需要我们抛开理论界对于课程内涵与规律的纷争,进入学校课程实践的情境,关注学校课程实践的复杂性。

首先,凸显中小学校是课程实施的主体。理解、评价学校课程,必须植根于具体学校的具体情境。这一课程实施主体的强调有助于将课程的内涵从泛科学理性的局限中解脱出来,更关注课程实践的实际载体与实际情境。

其次,强调学校课程的文化个性。学校课程不仅仅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与工具,更是基于学校文化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解读与选择,是学校文化具体体现的隐性课程、虚无课程的作用发挥。因而,理解学校课程需要充分考虑学校文化对课程规划与实施的影响,体现学校课程的文化性特点。

最后,强调学校课程的整体性。学校课程既不能简单特指在学校实施的某一学科课程,也不能仅仅理解为校本课程,而是以学校为主体,在一所学校内实施的各级各类课程的总和,是各学科、各类型课程在学校文化情境下的有机连接、转化与融合。

2.特征的分析

根据复杂理论的观点,我们对学校课程分析的视点需要从仅仅关注为学生设计、提供什么样的课程、课程目标应该如何实现等问题,转向通过考察学校课程的复杂性,来关注学校课程规划与实践过程中学校文化、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学校课程的复杂性特征。

一是学校课程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学校课程作为一个系统,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如学校文化情境、地域文化、社会政策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处于一种相互作用的状态。同时系统内部的各组成要素如各学科课程、各类型课程、校长、教师、学生等同样呈现出相互作用的状态,某一领域、某一要素的发展既可能推动、也可能制约学校课程的发展,反之,学校课程的整体提升也会带动某一要素的发展。

二是学校课程具有自组织性特点。学校课程的自组织的特点,是指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学校课程实践的复杂适应系统总要自发地、适应性地发展或改变其内部结构,这种改变可能由学校课程系统内部的任何要素引发。

三是学校课程具有非线性因果的特点。复杂理论强调非线性因果关系,具体到学校课程规划与实践,是指教材、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各要素之间存在一种多结构、多维度、多水平的关系,任何事物都可能既是原因又是结果,事物的发生过程不确定、不可预测。

四是学校课程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的复杂性,课程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可预测性与无序性的特点。因此,学校课程的规划与实践不是静止的、单方面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是师生共同合作并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双向建构过程。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复杂经济学理论】相关文章:

教育理论复杂性研究论文提纲11-15

名人经典语录:爱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05-20

心情复杂05-24

结构复杂05-11

复杂曲面05-11

复杂质量05-19

复杂地段05-23

复杂产品项目05-01

复杂创面修复05-20

骨科复杂创面05-25

上一篇:初三新生中考学习计划制定攻略下一篇:温泉厨房员工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