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产品项目

2024-05-01

复杂产品项目(精选八篇)

复杂产品项目 篇1

通过文献可以发现在新产品的研发这个范围内, 各种技术风险、技术风险因素的定义内涵都相差不大, 一般都认为复杂产品研制过程中项目在预订的资源约束条件下, 达不到要求的技术指标的可能性及差额幅度。而技术风险因素就是导致技术风险发生的各种风险源, 技术风险一旦发生则产生技术风险事件。但是由于研究问题或者研究的出发点不同, 各种技术风险、技术风险因素的确定与寻找的侧重点都不相同。有两个大的方向, 一个是从整体的角度来寻找技术风险、技术风险因素, 即从整个项目进度、费用、性能方面的不确定性考虑问题。这样的文献有很多, 比如[1][2][3], 这也是目前研究的最主要的方向。另一类研究是深入到复杂产品的内部来研究技术风险与技术风险因素, 它是考虑导致产品中某个具体的功能缺陷的技术风险, 考虑导致某个具体的部件失效的技术风险, 并以此来寻找技术风险源, 即技术风险因素。这类的文献有[4][5], 目前非常少, 但是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因为它更加符合企业研发的实际需要。研发单位往往需要更加具体地来把握各种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风险。

1 技术风险识别流程

技术风险的识别应做到两点:第一, 必须比较好地找出潜在的技术风险以及影响其发生的潜在的技术风险因素;第二, 能够精确地描述技术风险以及技术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技术风险的进一步量化研究做好准备。

本文的技术风险识别的着眼点在于深入到复杂产品的内部来研究技术风险与技术风险因素, 考虑导致产品中某个具体的功能缺陷的技术风险, 考虑导致某个具体的部件失效的技术风险, 并以此来寻找技术风险源。由于复杂

产品研发的复杂性, 引入产品分解结构 (PBS) 与工作分解结构 (WBS) 来辅助进行识别。其中PBS可以指导风险识别人员来了解整个产品, 知道整个产品的结构、模快, 从而明确高风险的部件、模块;而WBS可以使技术风险识别人员熟悉在整个研发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具体工作, 从而使风险识别人员明确高技术风险的步骤。这样为下一步利用核对表找出潜在的技术风险与技术风险因素做好准备。本文识别技术风险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借助于产品分解结构 (PBS) 与工作分解结构 (WBS) , 利用核对表的方法找出导致功能模块内发生技术风险的风险因素, 然后利用解析结构模型来研究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而将其转化为贝叶斯网络模型, 进一步量化地研究技术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后果。识别流程图如图1所示。

2 技术风险识别模型

2.1 识别技术风险因素

识别技术风险因素就是找出潜在的技术风险以及影响其发生的潜在的技术风险因子。在PBS与WBSS的基础上, 风险识别人员可以利用风险识别核对表来进行各技术风险与技术风险因素的识别, 表1为技术风险识别核对表。

2.2 利用ISM建立技术风险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结构模型 (ISM) 可以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模型[6]。解析结构模型在复杂产品系统结构分析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可以使研发人员借助结构模型了解对象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因此将其运用于复杂产品的技术风险因子的识别, 具有很大的优势。借助于它, 可以将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透彻, 这样就为进一步量化技术风险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与前提。

2.3 转化为贝叶斯网络模型

2.3.1 向贝叶斯网络转化

反应风险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解释结构模型可以及其方便地转化为贝叶斯网络模型, 因为两者在描述系统的结构关系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的结构同样具有描述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的能力。而运用贝叶斯网络能够进行精确的概率推理与估计, 这样为后续的技术风险评估工作做了最好的基础准备工作。

(表中L、M、H分别表示风险因素状态变量的取值为低、中、高)

2.3.2 状态变量与状态变量值的定义

风险贝叶斯网络模型建立后, 此时贝叶斯网络中每个节点便代表一种技术风险因素, 这些技术风险因素存在不同的状态, 每一种风险因素对应一种状态变量, 状态值可以被定义为一系类的离散量。表2为一个贝叶斯网络中各状态变量与状态变量值的定义。

这样在研发过程中, 实验或者仿真收集相应风险因素状态值, 就可以利用贝叶斯网络的强大的推理、诊断功能进行复杂产品研发技术风险的评估与评价等后续量化工作。

3 案例分析

在飞机发动机研发过程中, 充满了各种技术风险, 参考学者对于发动机叶片断裂这样的技术风险的研究[7], 基于以上识别模型, 可以进行如下识别步骤:

3.1 识别技术风险因素通过核对表的方法识别出这样的一组技术风险因素, 识别结果如表3所示。

3.2 利用ISM建立技术风险与风险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ISM小组用有向图表示各风险因素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结构, 如图2所示。

根据相互影响关系图, 建立连接矩阵为:

经过运算建立可达性矩阵:

根据可达性矩阵, 通过建立区域划分表与级别划分表进行区域与级别的划分:所有要素均属于同一个区域, 级别划分为:π (S) ={L1, L2, L3, L4, L5}={{15}, {8, 11, 12, 13}, {3, 7, 9, 10, 14}, {2, 4, 6}, {1, 5}}

建立结构模型, 如图3所示。

3.3 转化为贝叶斯网络模型

对贝叶斯网络模型中状态变量与状态变量值进行定义, 如表4。其它的识别出的风险因素状态变量可以依照此进行定义, 按照出现问题的程度不一样, 来定义不同的状态, 这就需要研发的专业技术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一起来进行定义。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综合运用风险核对表、解析结构模型与贝叶斯网络技术进行复杂产品研发技术风险的识别, 能够较好地解决由于复杂产品研发的独特特点所带来的一系列识别难题。这些成果对复杂产品研发过程中技术风险识别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表中VL、L、M、H、VH分别表示风险因素状态变量的取值为非常低、低、中、高、非常高) .

摘要:对复杂产品研发项目, 本文综合运用核对表、解析结构模型与贝叶斯网络技术来完成技术风险的识别工作, 为进一步量化研究技术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后果做好准备工作。此识别技术能够提高识别的效率与准确性。

关键词:复杂产品,研发项目,技术风险识别,贝叶斯网络

参考文献

[1]陈劲, 景劲松, 童亮.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项目风险因素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5, 17 (6) :62-69.

[2]迟宝山, 蒋科林, 李永泰, 邢俊文.基于不确定性的研制技术风险度量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6:126-130.

[3]孙志武, 李平.航空发动机研制项目风险分析指标体系设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0, 23 (3) :62-65.

[4]蒋明夫, 郭昕, 陈光宇, 龚小琦.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实验风险分析研究[J].燃气涡轮实验与研究, 2010, 23 (2) :52-57.

[5]陈明.复杂产品研发的技术风险分析与应用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6.

[6]谭跃进.系统工程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家电出口:产品升级但形势复杂 篇2

彩电出口严重下滑

近日,我国内地家电企业如康佳、海信、TCL、长虹、厦华等纷纷公布了2007年度中期财报,其中除厦华巨亏外,TCL在连续两年亏损之后迎来了首个赢利中报,康佳、长虹也分别获得4247万和1.9亿元的净利润。彩电企业上半年的答卷似乎不错,但仔细分析却发现,大多数企业的出口都是下降的,而且是大幅度下降。此前包括创维、厦华等大牌彩电企业已公开表示,海外业务的下降已经成为影响公司业绩的重要因素。为此,作为彩电出口大户的厦华,已成为国内首家在平板电视时代出现全面亏损的彩电品牌,而创维也发布“受海外业务拖累,业绩远逊于预期”的预警。虽然彩电企业都不愿意正面承认海外市场下降的现实,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表示,今年1-6月,我国内地累计出口彩电2255万台,同比下降了48.7%。

赛诺市场研究公司高级研究总监盛哲析,内地彩电企业海外市场销量迅速下降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原因有三种:

第一,CRT电视市场的大幅缩水。由于全球平板电视的兴起,CRT电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彩电行业发展蓝皮书2007年上半年盘点》中,今年上半年中国彩电总产量为3835万台,产销率达99.8%,但CRT电视的产量从77.1%下降至67.5%。第二,技术壁垒,如美国ATSC、欧盟的RoHS指令以及反倾销等。在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变过程中,美国ATSC制式在上半年对中国企业的确带来不少麻烦,内地企业积极应对,甚至专门成立中彩联用抱团的方式来与美国ATSC制式委员会谈判。《中彩联董事长樊文建表示,他对出口美国抱有很大信心,但从上半年的市场反馈来看,显然这种抱团并没有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去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欧盟RoHS,也对内地整机企业提出了挑战。第三,台湾液晶显示器厂商大规模OEM打乱了内地其他企业的正常做法,导致很多企业纷纷采用OEM的方式来获取利润。而国外彩电巨头则是台湾OEM最大的客户,在8月16日索尼彩电新品发布会上,索尼全球电视业务本部高级部长吉川孝雄就明确表示,索尼将优先发展大屏幕电视,小尺寸液晶电视方面将交给台湾企业OEM。

家电产业研究专家罗清启表示,虽然今年上半年各个彩电企业的财报还算不错,但这份成绩单其实是“高分低能”。这些企业尚未完成从传统显像管电视生产商向平板电视生产商的过渡。

此外,从上述公司公布的中报中不难看出,目前很多家电企业盈利的生力军已经不再是彩电主业了,多个传统彩电企业在平板时代来临之时正在加快多元化发展。“传统彩电企业也很难做好通讯业务,因为这个产业更注重技术。”罗清启强调。

罗清启认为中国彩电企业要根本解决的是产业发展问题,整个国内彩电产业都应该跟上全球产业步调。“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始由平板电视向平面电视过渡,而中国还在由传统显像管电视向平板电视过渡。”

空调业喜迎丰收

受今年高温所致,今年空调业销售旺季早在2月份就已启动。即使面对2006年冷冻年度遗留下来的,总量超过1000万台的库存空调,2007年强大的消化力还是将其一扫而空。此外,今年上半年我国空调的出口量达到了2884万台,同比增幅达10.7%;同期出口金额为43.9亿美元,同比增幅达23.6%。业内人士认为,今年空调国内外市场行情高涨,主要是由于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罕见的高温天气,导致空调需求量猛增。

据中国海关出口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空调的出口量达到了2884万台,同比增幅达10.7%;同期出口金额为43.9亿美元,同比增幅达23.6%。我国空调出口方向以欧盟、日本和美国为主;另外,国内颇具实力的空调生产企业已基本适应国际要求,主要企业纷纷扩大产能、吸引外资投入、提高空调的技术含量等也为出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有业内人士指出,若想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企业应打好技术牌,走技术研发路线,以防对国外技术壁垒;此外要注意,原材料的持续涨价将对空调出口形成一定的压力,要注意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并积极关注各国在空调器进口方面的政策性动向。

空调业集中度快速提高。由于空调产业较低的进入壁垒,大量企业从低端切入,导致2001年以来整个行业利润不断下降,行业集中度提高。自2003年以来,空调品牌数量急剧减少。乐华、迎燕、万家乐、东洋等品牌先后退出了空调市场。2007年,小天鹅退出空调市场,市场传言松下也将退出中国空调市场。

行业技术成熟、产能相对过剩、充分的竞争是推动空调行业集中度提高的主要因素。空调属于成熟产品,技术进步相对缓慢,这使得原有领导厂商的技术、成本优势更易保持。

6月数据显示,欧洲家用空调出口同比增加42%,北美洲同比增加106%,拉丁美洲同比增加62%,它们占整体出口的比重分别为22.12%、23.45%,9.27%。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即使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欧洲及拉丁美洲都出现量价齐升的迹象,表明需求非常旺盛。通过对现有数据的判断,业内人士认为在全球气温变暖及欧美消费良好的背景下,出口仍将保持旺盛。

出口形势将更加复杂

家电巨头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彩电出口大幅下滑,除受人民币升值、欧盟绿色环保指令等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国外颇具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专利费的制约。

今年3月1日开始,美国政府规定,所有在美国国内销售的电视机都必须是数字电视,并要向所有出口到该地的数字电视征收每台高达20多美元的标准专利费,而目前我国输美彩电每台利润也仅有2-3美元。不止美国,欧洲、日本等地也开始酝酿对我国数字电视出口征收专利费用,从而使国内彩电企业出口面临巨大危机。

即使是出口形势喜人的空调产业,也同样面临着专利费问题的威胁。同样是在今年3月,美国协同阿根廷、巴西、冰岛、毛里塔尼亚以及挪威六国向联合国环境计划署提交建议书,希望在2007年9月蒙特利尔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就加快逐步停止使用HCFC22空调制冷剂问题进行谈判。这使得我国空调企业由HCFC22制冷剂过渡到完全环保的R410A的时间变得紧迫。

据空调企业初步估计,新制冷剂替代成本大约增加15%,即平均每台空调成本提高250元左右。对此,春兰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冯斌表示,春兰早已掌握了新冷媒空调的核心技术,但由于成本等方面的原因,短期内要实现大规模的生产与销售不很“现实”。

为了尽快突破家电产品出口瓶颈,有关专家建议:当前,一要推动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变“数量多、利润少”的局面,走自主品牌出口和自主创新之路;二要加速推动创业融资体系的发展,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行情论坛)自主创新和发展壮大,积极培育我国家电产业新的增长点;三要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实现重点市场与新兴市场的全面增长。鼓励通过对外承包工程,促进大型和成套设备出口,加快开拓非洲、拉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

总体而言,我国家电产品出口在总值增长的同时,增速有所减缓。业内专家表示,这是我国家电产品出口“产业升级”过程中的阵痛表现,随着人民币升值、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我国家电产品出口形势将更加复杂。

洗衣机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出口表现良好2007年5月洗衣机国内销量同比增加29.66%,前5月累计同比销量增加10.54%,剔出2006年行业负增长的因素,洗衣机行业增速较为平稳。同时从洗衣机消费结构的层面数据观察,2007年前6月,滚筒洗衣机和去年同期相比,零售量同比增长18%,零售额同比增长24.34%;相比之下,波轮洗衣机零售量、零售额同比增长为4.80%和11.57%;双缸洗衣机只增长了1.77%和6.94%;单缸洗衣机则分别下降23.81%和19.95%。滚筒洗衣机消费结构提升明显,暗示高端洗衣机消费增速明显。

冰箱国内热销,高端产品消费结构上升国内冰箱前6月累计消费量同比上升26%,6月单月销售263.43万台,同比增加9.84%,环比仅减少11%,库存连续4个月在减少,显示销售势头非常旺盛。6月单月出口推算同比增加29.83%。对开门和多门等高端冰箱消费比重出现上升趋势,同时销售均价上升6.4%。

复杂产品项目 篇3

目前,关于复杂产品项目工作分解绩效的研究仅限于定位工作分解绩效自身的组成内容[9,10,11,12,13],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于工作分解绩效评价也缺乏具体的描述和解释。由于项目分解的结果直接指导项目实施,对项目的绩效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本文参照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工作分解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复杂产品项目工作分解绩效评价体系将从整体出发,找出包含各要素的模块并分析其互动关系、评价系统特性,从而完善复杂产品项目工作分解绩效评价机制。

1相关研究评述

国内外学者一般以项目过程指标为依据进行绩效研究,根据复杂产品项目WBS分解过程所考虑因素的不同,工作分解绩效评价体系中的构成要素指标也相应有所不同,主要存在3种评价模式,如表1所示。第一种,认为项目任务单元的绩效由生产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和市场情况构成[14,15]; 第二种,认为项目任务单元的绩效由决策能力、生产能力、技术获取能力、市场反应构成[16,17,18]; 第三种,认为项目任务单元的绩效由研发 ( R&D) 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实现能力构成[13,14,15,16,17,18,19]。

在以往的能力指标研究中,通常认为各个能力评价指标间互补相关,但面对工作分解绩效评价时, 某些能力指标之间是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和逻辑联系, 这对客观评价复杂产品项目工作分解绩效评价体系模型构建也具有重要意义。复杂产品项目通常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工作分解,而充足的资金投入与合理比例的人力资源是保证整个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在项目实施过中,研发 ( R&G) 与生产往往融合在一起,与普通大规模制造业产品生产过程最大的不同点是,其需要在一次项目过程中运用大量的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20,21]; 同时,复杂产品项目和一般的产品制造过程相似的是都需要考虑内外环境、协调管理并进行状态反馈。 因此,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复杂产品项目的特点,在进行复杂产品项目工作分解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时,主要考虑了复杂产品项目工作分解过程中涉及的资金投入比例、企业辅助工作分解过程所配备的人力资源比重、研发过程涉及的企业核心能力与研发能力,涉及环境协调、激励、 风险、利益分配等的管理水平,以及能够对项目过程进行反馈从而改进项目的能力。

2复杂产品项目工作分解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评价指标设置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为对影响复杂产品项目工作分解任务划分、进程安排以及结果反馈中所涉及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反映以项目执行效率和效果衡量的工作分解绩效,本文设定复杂产品项目工作分解绩效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为投入能力、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研发 ( R&D) 能力、管理能力和产出能力6个要素,并依此构建复杂产品项目工作分解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其6个一级指标下包含26个二级指标。

2.2理论假设

本文提出6项复杂产品项目工作分解绩效评价模型的理论假设,如表3所示。基于6个假设构建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2.3模型设定

外生潜变量: 产出能力。产出能力b5对应8个外生观测变量: 阶段任务质量y1、阶段任务进度y2、项目成本y3、技术贸易指标y4、发明专利y5、 科技奖励y6、新产品产值y7、劳动生产率y8。

内生潜变量: 投入能力、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研发 ( R&D) 能力和管理能力。投入能力b1包括3个内生观测变量: R&D投入强度x1、辅助投入强度x2、应用研究投入强度x3; 基础能力b2包括3个内生观测变量: R&D人员比重x4、科研人员人数比重x5、研究部门比重x6; 核心能力b3包括4个内生观测变量: 创新意识x7、项目识别程度x8、决策水平x9、与外界研究合作能力x10; 研发能力b4包括3个内生观测变量: 研发成功率x11、研发时间x12、研发动力x13; 管理能力b6包括5个内生观测变量: 文化环境x14、利益分配合理性x15、激励措施x16、风险投资水平x17、政府政策支持x18。

建立复杂产品项目工作分解绩效评价模型路径, 如图2所示。

3研究过程与方法

3.1样本选择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调查问卷的发放分为两种方式: 一种是走访企业收集数据,挑选企业中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人员作为被试者并向其发放纸质调查问卷。笔者走访的企业为承接复杂产品项目的大型企业,包括DSCI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下属骨干企业、JSRS重工有限公司、JN造船集团有限公司、CCAG汽车集团有限公司、XCMG机械有限公司、CETC电子集团公司、AVIC集团公司下属骨干企业等。第二种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将问卷发送给大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和若干代表性专家。 由于复杂产品项目制造行业的特殊性,某些数据涉及到大型企业的内部机密,问卷处理时隐去某些变量的计量单位,这种技术处理不会改变模型结构,不会对仿真结果产生影响。共发放问卷428份,有效问卷401份,有效问卷率为93. 4% 。样本企业主要以特大型制造企业和大型制造企业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68. 1% 和31. 9% 。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可信度,运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的偏度和峰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符合正态分布要求。

3.2问卷设计的信度分析

信度是对测量工具所得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的表现方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本文采用Cronbach’s Alpha来测量数据信度,得到如下结果: 投入能力、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研发能力、 产出能力、管理能力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值分别为0. 845、0. 825、0. 793、0. 755、0. 708、0. 829, 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值为0. 913,各Cronbach’s Alpha系数值均大于0. 7,说明问卷设计内部一致性较好。

3.3效度检验

效度是指测量工具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问卷是否能 够测量出 其所需要 测量的特 性。 采用Spss17. 0对观测因 子进行分 析, 得到如下 结果: KMO为0. 572 > 0. 55,总体的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4 782. 9 ( df = 293,P < 0. 01 ) ,RMR显示所有指标均 < 0. 05,说明指标在理论逻辑上具有合理性。采用最大似然法ML进行因子抽取,最大方差旋转后计算得到累计因子贡献率为77. 629% ,说明七成以上变量可用公共因子来解释,变量间的结构设计合理。

4研究结果

运用软件Amos7. 0,将样本数据代入已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中,对模型各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进行分析,得到模型参数估计值如表4所示。

从得到的模型参数估计值可知,基础能力到研发能力之间的路径系数估计值为0. 022,C. R. 值为1. 295,小于推荐标准值 ( 推荐标准值为1. 96 ) ,p值为0. 340,路径系数不显著。模型参数显著性检验后显示基础能力与研发能力之间路径系数不显著, 因此前面模型去掉了此路径; 考虑到模型的实际意义,基础能力对投入能力可能有影响,修正模型增加这个路径; 其他路径的增加都是通过对模型中较大MI值的寻找,结合实际意义增加路径,反复对模型进行估计得出结果。Z2与Z1之间建立路径,事实上,基础能力与投入能力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相关; 同样e9与e10、e12与e13、e14与e15、e17与e18、e19与e20、e22与e23这6组变量之间也显著相关,也增加相关路径。在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后,需进行整体模型适配评价,绝对拟合指数GFI = 0. 853 ( 标准GFI大于0. 9) ,相对拟合指数NFI = 0. 862 ( 标准NFI大于0. 9) 。由此看来,本模型整体适配一般,需要进行模型修正。

重新构建模型,将样本数据代入重新构造的模型中,对模型各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进行分析,得到新的路径参数和模型参数估计值,如表5所示。

修正后GFI指数为0. 965,NFI指数为0. 942, 两个指数评价标准均为大于0. 9; 卡方统计值为2 739. 3,自由度为629,卡方 / 自由度 = 4. 355 < 5,表明模型拟合较好; RISEA为0. 029 < 0. 1。通过结果可以看出,模型修正后指数有较大改善,卡方指数减少,符合评价标准。各拟合数据较修正前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情况变好,据此得到模型修正后的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模型修正后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如图3所示。

参照表6和图3,可以得到:

( 1) 基础能力———投入能力———研发能力——— 产出能力路径的影响效应值为0. 327 × 0. 812 × 0. 935 = 0. 248;

( 2) 基础能力———投入能力———管理能力——— 产出能力路径的影响效应值为0. 327 × 0. 213 × 0. 701 = 0. 049,总影响效应值为0. 248 + 0. 049 = 0. 297;

( 3) 核心能力———研发能力———产出能力路径的影响效应值为0. 582 × 0. 935 = 0. 544。

5结论

复杂产品项目工作分解绩效不是单独由某一种能力要素决定的,而是各种能力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和能力要素的运行路径密切联系,单纯提高某单项能力要素的指标不一定能够真正提升工作分解绩效,需要基于路径分析获得各个指标的影响系数,构建工作分解绩效评价模型并合理运行,才能有效提高工作分解结果在项目中的指导作用,保障项目在不确定且复杂的环境中尽量稳定地实施。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 1) 企业应首选 “核心能力———研发能力——— 产出能力”路径。通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绩效评价指标中的六要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基础能力通过 “基础能力———投入能力———研发能力———产出能力” 和 “基础能力———投入能力———管理能力 ———产出能力”两条路径对产出能力产生影响,但总影响效应值远远低于核心能力通过研发能力对产出能力的影响效应值。

( 2) 研发能力是影响产出能力最重要和直接的要素。由复杂产品项目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研发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着复杂产品项目的成功与否,因此要想对项目过程进行适时反馈从而更好地改进项目进程、满足产品项目需求,企业应重视研发动力以及在研发过程中的成功率和研发时间。

( 3) 管理能力、基础能力和投入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管理能力是影响产出能力的直接因素之一, 而基础能力和投入能力则通常是决定项目能否继续进行下去的前提保障,因此企业在考虑内外环境的情况下可以调整研究开发的经费和辅助经费 ( 设备、 人员、技术引进) ,并在划分任务单元的时候针对项目可行性、可靠性测试投入占项目经费总额之间的比例,调整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研发的员工、高级工程师、专家占员工总人数的比重。

复杂产品项目 篇4

复杂产品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是指研发成本高、规模大、技术含量高、集成度高的大型产品[1], 科学地进行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组合选择尤为重要。研究基于战略导向的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组合选择具有深远意义。国内外学者对项目组合选择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Ghorbani建立了通过选择项目的全部期望净现值与最小资源分配连续偏差两个目标的优化模型[2]。Dai C X提出了项目组合选择评分法[3], Buss在项目选择中使用了排序法[4]。舒湘沅, 秦现生, 董亮通过构建多色几何理论的模型进而明确了项目组合多目标评价体系的过程[5]。饶杨德针对投资项目从直接收益、战略收益、投资风险三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 采用层次灰色评价方法进行项目评价[6]。欧立雄针对企业项目化管理中战略层次的项目组合选择决策问题, 建立了项目期望收益与项目风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项目评价[7]

对于复杂产品研发项目, 处理在不确定环境下的选择问题, 是企业解决的关键。本文针对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特性, 引入期望效用理论与证据理论, 建立基于改进的BSC-EU-ER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组合选择模型。

二、复杂产品研发项目战略贴合度评价指标体系

在对项目组合进行评价文章中, 大多数文献都运用到了平衡计分卡 (BSC) 方法对项目进行评估。本文通过平衡计分卡对战略目标进行分解, 提出复杂产品研发项目战略贴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1) 财务:利润、费用绩效、进度绩效、净现值; (2) 客户:客户满意度、客户需求、供应商满意度。 (3) 运营:技术成熟度、竞争能力、社会责任、项目重要程度; (4) 学习与成长:员工满意度、社会形象。

三、不确定环境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组合选择模型

1.期望效用理论定量与定性建模

在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组合选择的过程中, 我们用Ci表示各位专家对于备选项目评价可能的结果, 用Pi表示各种评价可能结果出现的概率, 将项目组合选择的可能集合记为P:

设立在集合P上的实值函数u, 若它和P上的优先关系一致, 则用表示。

在完成了决策层对每个评价等级期望效用值的获取之后, 需要将这些值转换为各个评价等级上的分布式评价向量。假定Xi为某一位专家在某个定量指标Zi中给出的确定值, 可以找到一个或两个相邻的评价等级进行描述, 用数学表示为:

基于改进的BSC-EU-ER的项目组合选择模型

根据复杂产品研发项目评价过程的不确定性, 本文构建基于改进的BSC-EU-ER的复杂产品研究项目组合选择模型。

如果在评价过程是不完全的, 即拥有未分配的信任度, 为了使得评价的结果更公正, 更符合实际, 引入最大效用、最小效用和平均效用。在评价等级中, H1处于等级最低, Hn等级最高, 等级越高, 期望效用值越高, 优先级越高, 即:

四、实例分析

1.背景介绍

X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 下属板块涵盖面广, 在航空发展民机方向, 集团公司包含着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相应的公司。国际上民用飞机研究方向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客户对于民用飞机的安全性、舒适度等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公司面对资源受限的现状, 面对市场的变化, 提出三个民用航空产品研发项目作为备选项目, 分别是:

(1) 项目i公司MA系列支线客机的研发; (2) 项目ii公司Y系列小型运输机的研发; (3) 项目iii公司AC系列直升机项目的研发

公司的战略目标划定为海内外中端市场, 重点发展可靠性高、经济环保拥有高科技技术的新型航空产品, 在此战略目标的指导下, 制定公司项目组合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2.基于改进的BSC-EU-ER的项目选择解决方案

在制定了公司项目战略评价指标体系之后, 确定项目A为企业的战略基准项目, 所有的备选项目均与项目A进行对比, 优于项目A的备选项目则与企业战略一致性高, 可供选择, 劣于项目A的备选项目则不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 不予以选择。根据证据理论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合成, 最终从备选的三个项目中选择最优的项目。评价指标细分等级如表1所示。

五、结论

本文深入分析目前市场的经济背景, 提出在复杂产品研发类项目中应用项目组合管理。深入分析目前研发类项目评价的方法, 对于不确定性环境的评价, 为了更大限度地降低专家组因为个人的喜好而造成的评价差异, 引入期望效用理论与证据理论, 将指标单位归一化, 提出基于改进的BSC-EU-ER的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组合选择模型, 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过如果能够使得设计的定量指标增加, 增加评价的客观性, 那么在评价的过程中, 就会使得误差大大减小, 这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摘要:本文以复杂产品研发项目为研究对象, 深入分析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的特点与现状, 考虑复杂产品研发项目评价信息的不确定性, 本文引入期望效用理论将定性指标定量化, 将定量指标归一化, 通过证据理论对指标权重进行确定, 建立基于改进的BSC-EUER的基于战略导向的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组合选择模型, 以航空复杂产品类企业为背景进行实例分析, 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项目组合选择,平衡计分卡,期望效用理论,证据理论

参考文献

[1]Hobday M.Product complexity,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organisation[J].Research Policy, 1998, 26 (97) :689-710.

[2]Ghorbani S, Rabbani M.A new multi-objective algorithm for a project selection problem[J].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2009, 40 (1) :9-14.

[3]Dai C X, Wells W G.An explor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 featur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roject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4, 22 (7) :523-532.

[4]Buss M D.How to rank computer project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3, 61 (1) :118-125.

[6]饶扬德.投资项目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灰色评价模型[J].工业技术经济, 2004, 23 (2) :71-72.

复杂产品项目 篇5

随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日益深化,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1]。在技术创新活动中, 产品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 而产品开发是这一活动主体的源头。复杂产品为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虽然具有生产量一般较小, 但由于它们具有规模大、单价高的特点, 所以整个复杂产品产业产值在GDP中占有重要地位[2]。复杂产品的研发工作一般需要的技术种类较多, 因此单靠一个单位或企业是很难完成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整合与协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 因此复杂产品的研发越来越趋向于跨企业的协同研发 (Collabor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 CPD) [3,4]。

协同产品开发是以现代网络通讯技术, 尤其是Internet为手段, 通过充分利用和整合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源, 持续地进行产品创新的过程。复杂产品协同开发是协同产品开发理论在复杂产品, 具有产品开发活动高度耦合且相互依赖的特征。 在复杂产品协同开发的不同阶段, 开发活动需要不同资源的相互协作。如何将资源尤其是人力、信息技术等柔性资源在复杂产品协同开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调度并做出快速的优化配置决策, 是提高产品开发效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5]。复杂产品通过合作进行协同研发, 在完成产品研发项目计划后, 产品研发项目工期的优化和选择是研发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因此通过合理的项目调度优化可以有效的提高合作效率和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极为重要。

因此, 对于复杂产品研发项目来说, 科学的项目调度安排至关重要[6], 它是优化项目工期的重要方法, 是各合作企业能够进行高效协作的关键因素。为此, 本文首先对复杂产品的协同合作方式以及各合作企业的受到的约束关系进行了分析, 然后以整个协同研发项目收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项目工期的优化模型, 给出了一种调度优化方法, 也是一种工期选择的方法。

2 协同研发项目合作方式及其约束关系分析

2.1 协同研发项目合作方式分析

复杂产品的协同研发往往由多个企业进行合作完成, 协同研发项目往往被分解成多个研发任务, 并根据功能特点把合作企业划分为具有特定功能的任务。协同研发项目通过合作企业研发任务的集成而实现复杂产品的研发, 因此可以把各合作企业的研发任务看作是项目中的一个活动, 整个协同研发项目的工期优化就可以转化为对一个项目活动调度的优化。

合作企业依据自身的特点而分配到各自的任务, 他们则根据只有的资源和在合作中获得的利益安排自己的调度计划, 即选择自己的研发活动执行模式。执行模式的决策包括资源的使用量和资源的使用时间, 它决定了完成活动需要的时间, 进而决定了整个协同研发项目的工期。因此, 协同研发项目的工期优化实质上就是指导合作企业选择最优的活动执行模式 (即:实现整个项目活动的调度优化) 。在研发项目的实际运营中, 各个研发活动存在着多个可选的执行模式。一般来说, 成本高的模式需要更多的资源, 而成本低的模式则相对较少。不同模式的执行效果表现为工期的差异, 成本高的模式花费的时间一般较少, 有利于缩短整个研发项目的工期。成本低的模式一般花费较多的时间, 项目的工期将被拖延。因此, 协同研发项目合作方式以及合作企业研发活动执行模式的决策决定了在优化和选择协同研发项目工期的时候, 必须考虑到整个项目的收益和合作企业的资源约束问题。

2.2 合作企业的资源约束分析

资源是项目调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为资源的类型和使用量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执行模式, 进而决定活动工期。合作企业的自有资源约束可以分为, 将资源分为可更新 (renewable) 、不可更新 (nonrenewable) 和双重约束 (doubly-constrained) 三类[7], 其中可更新资源的可用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每个时期都受到限制 (如设备) , 不可更新资源的可用量在整个项目工期上受到限制 (如建材) , 而双重约束资源的可用量在每个时期和整个项目工期中同时受到限制 (资金有时被视为双重约束资源) , 部分可更新资源是可更新和不可更新资源的一般化形式, 可更新资源可视为每一时期都构成时期子集的部分可更新资源, 而不可更新资源则可视为只有一个时期子集的部分可更新资源。这里主要考虑双重资源约束, 根据B?ttcher等[8]提出的相关概念, 可将其资源约束关系表示如下:

ivμirtp (w) kΚitEixαWrrR (1)

其中μir为活动iV (V为所有活动的集合) 在其工期di的每个时期中对资源rR的需求量, P (r) 为在资源限量Wr下资源rR的时期子集, Ei:={EFi, …, LFi} (其中EFiLFi为活动iV的最早和最晚完成时间) , 而且Kit:={t, …, t+di-1}。

2.3 合作企业间的调度协调分析

合作企业间的调度协调是整个项目能够平稳而高效运行的关键, 它直接影响着整个研发项目的工期的优化, 因此分析各合作企业间调度协调关系是工期优化与选择必要工作。由于复杂产品的协同研发是多个合作企业共同进行的, 因此各企业间的调度协调主要涉及到的是他们任务之间的优先约束关系的协调与控制。协同研发项目的合作企业任务间优先关系又体现合作企业的任务之间具有紧前约束关系的活动之间, 其表现为前一任务的最后一个活动和后一任务的第一个活动之间的紧前约束关系。也就是要确保了保证前一活动必须在下一个活动开始前结束, 而且下一活动必须在前一活动结束后才开始。那么合作企业调度协调中的合作约束关系可以表示为以下关系式:

Κ=1Κit=EiLi (t+Dik) XikΚ=1Κit=EjLitXjkiV (2)

其中, t (t=1, 2, …, T) 为活动i的执行时间, (k=1, 2, …, K) 为活动的执行模式, Dik为活动i以模式k执行时的工期, Xit为活动的0-1变量, 表示一个活动只有一种执行模式。

3 复杂产品协同研发项目工期优化与选择模型

在复杂产品协同研发项目的实际运营中, 市场是其考虑的重要目标, 也就是要尽可能的获取更多的利润, 这也是合作企业的动力所在。因此, 其工期的优化目标应是整个项目收益的最大化, 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最优的工期, 同时以此对各合作企业的任务进行调度安排。于是, 其优化的目标函数为收益的最大化函数, 其约束条件为资源约束关系和活动的优先约束关系。如果用U表示整个项目的收益 (利润) , 用A表示项目完成后项目可以获得的一次性收入的期望值, 由于资源的使用成本随着工期压缩的增加而增加, 即存在着成本—成本的权衡问题, 从而致使并不是工期越短其所获得的收益越大, 因此项目的收益是关于工期T的一个时间函数用A·u (T) 表示。cr表示资源r的使用成本, 那么其问题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maxU=Au (Τ) -t=1ΤΝl=1LrRCr (3)

s.t.ivμirtp (w) kΚitEixαWrrR (4)

Κ=1Κit=EiLi (t+Dik) XikΚ=1Κit=EjLitXjkiV (5)

CR=μircr (6)

其中, 式 (3) 为整个项目的收益函数, 也是整个项目的工期优化目标函数, 式 (4) 为合作企业的资源约束关系式, 式 (5) 为各合作企业间的活动优先关系式, 式 (6) 为整个项目的资源使用成本。通过以上模型的求解便可获得整个复杂产品协同研发项目在获得最大收益的时候, 所有任务活动的调度安排以及整个项目的工期, 同时也解决了最优工期的选择问题。

4 实例验证

在某复杂产品的协同研发项目中, 有6个合作企业共10个研发任务, 其中, 任务①为开始任务, 任务②③④为并行任务①的紧后任务, 任务⑤⑥⑦⑧为并行任务, 任务⑤⑥任务②的紧后任务, 任务⑦⑧分别为任务③和④的紧后任务, 任务⑨为任务⑤⑥⑦⑧的紧后任务, 任务⑩为任务⑨的紧后任务。每个任务活动有1至3个可选的执行模式, 项目在完成后可获得的一次性收益期望值A为2516万元, 相关参数如表1。

计算结果表明, 当项目工期59周时, 项目可以获得最大利润为535.82万元, 当选择其他工期时获得的利润均小于此利润。而且个合作企业任务活动的执行模式选择分别为:B, A, B, A, A, B, A, B, A, A。

5 结束语

通过分析复杂产品协同研发项目的合作方式, 以及在合作企业的任务活动调度中的资源约束关系和优先约束关系的分析, 构建了复杂产品协同研发项目的工期优化模型, 进而对协同研发项目的调度进行优化, 实现了项目工期的优化以及最优工期的选择。研究表明, 对各合作企业的调度进行优化, 有利于促进整个项目调度和工期的优化。由于资源的使用成本随着工期压缩的增加而增加, 即存在着成本—成本的权衡问题, 从而致使并不是工期越短其所获得的收益越大, 而是存在着一个最优工期的选择问题。本文为复杂产品协同研发项目的工期优化与选择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LUCAS, ROBERT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XXII) :3-42.

[2]陈劲, 桂彬旺.复杂产品系统任务化创新流程与管理策略[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6, 18 (3) :74-79.

[3]HIROYUKI OKAMURO.Determinants of successful R&Dcooperation in Japanese small businesses: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and contractual characteristics[J].ResearchPolicy, 2007, 36 (2) :758-767.

[4]ZEHUI GE, QIYING HU.Collaboration in R&D activities:Firm-specific decis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8, 185 (2) :864-883.

[5]罗荣桂, 杨世宏, 吴兵, 李方卉.柔性资源受限的复杂产品协同开发项目调度研究综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8 (10) :77-79.

[6]JUITE WANG.Constraint-based schedule repair for productdevelopment projects with time-limited constraints[J].Production Economics, 2005 (95) :399-414.

[7]ROMAN SLOWINSKI.Two approaches to problem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mong project activities:a comparativestudy[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1980, 31 (8) :711-723.

复杂产品研发组织管理模式研究 篇6

一、复杂产品研发面临的组织管理问题

产品研发与技术能力积累的矛盾。复杂产品既是多技术产品, 又是大量包含新技术的产品。复杂产品研发制造企业为了获得或保持竞争力, 必须不断地提高研发制造能力, 不断地总结积累产品研制经验, 不断地跟踪并应用新技术做技术储备, 一句话, 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能力的自我积累, 始终使自己在技术上保持特色和优势, 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 按照Hobday的说法, 复杂产品系统生产的最佳组织形式是项目制组织 (projcct-based organization) , 即项目作为组织生产、创新和竞争活动的基木单元的组织形式。项目制组织形式能够灵活地配置各种资源.方便与外界的技术沟通与交流.随时根据相关技术的变化、政府政策的要求和客户反馈意见调整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在复杂产品系统生产的经济性和创新的风险控制方面, 项目制组织形式比职能型组织更有优势。但是, 纯粹的项目制组织与技术能力积累的要求是有矛盾的。

项目制组织一般由各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构成, 包括合作企业、供应商、用户的代表, 但核心成员是产品系统集成企业的人员组成, 也就是由核心企业的各类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纯粹项目制组织形式对产品研发的好处显而易见, 但对于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的技术能力即研发制造能力的积累和提高, 并非最佳形式。这是因为:第一, 复杂产品是一种技术含量高、技术宽度大、技术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产品, 各类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的综合应用, 各种新的产品概念的实现, 必然遇到许多现有理论不能完全解释、现有方法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因而, 实际研发经验的积累就显得十分重要, 可以说, 研发经验的丰富程度与企业的技术能力是成正比的关系。因此, 复杂产品技术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严重依赖于产品研发的实践, 离开研发实践, 技术能力无从谈起。项目制组织中的各类专业人员通过产品研发, 必然会获得许多宝贵的经验, 但这些宝贵经验是否会变成企业的组织知识, 为企业技术能力体系所吸收, 为其他项目和人员共享, 则由于组织目标、组织动力的不同, 在纯粹项目制组织管理框架内无法做到。第二, 复杂产品技术能力的积累和提高, 还需要在产品研发之前开展大量的技术储备工作, 这些工作包括:新技术、新概念的预先探索和研究;新的基础技术和理论、方法工具的搜索;外界和同行技术状态的跟踪等等。很明显, 这些工作在纯粹项目制组织管理框架内也是无法做到的。第三, 技术储备的目的是为产品研发服务, 技术能力的积累和提高又依赖于产品研发, 因此, 保持企业竞争力, 不断研发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客观上要求产品研发与技术能力的积累形成一种互相联结、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 但在纯粹项目制组织管理框架内, 这种良性的循环关系是无法实现的。

产品研发阶段性与人工成本的矛盾。复杂产品研发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种阶段性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整体研发的阶段性。复杂产品是一种用户定制型的大投入资本性产品, 需要投入的人力相对一般产品大得多。由于用户决定产品的研发制造时间, 因而产品研发不可能在时间上均匀安排, 任务集中和任务空白是常态。二是专业上的阶段性, 研发过程中, 并不是所有专业在所有阶段都有任务, 对于一个特定专业, 一般只会在研发过程的某一阶段任务比较集中, 其他时间工作量很少。

研发任务时间上的严重不平衡, 导致人力资源规划的两难问题:如果按照任务高峰需求规划人力资源, 必然造成任务低谷时的人力资源严重浪费, 成本的加大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如果按照平均任务量规划, 在任务量高于平均值时, 人力资源无法满足任务需要, 只能放弃部分订单。因此, 妥善处理好产品研发阶段性与人工成本的矛盾, 是复杂产品研发组织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产品研发阶段性与人工成本的矛盾, 还表现在合理使用人力资源问题上。复杂产品的研发, 在不同的阶段对研发人员的能力、技能要求明显不同。在概念设计和系统方案设计阶段, 要求研发人员理论功底深厚、知识面宽、具有丰富的研发经验, 而在系统方案完成后的详细工程设计阶段, 由于已经有比较完整的系统方案的指导和约束, 设计工作的难度和研发人员自由发挥的自由度, 相对系统方案阶段要小得多, 因此对参与此阶段的研发人员的要求比较低, 一般只要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工程设计经验, 熟练掌握设计工具即可满足要求。显然, 使用一般技术人员参与概念和系统设计, 不能保证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而使用高素质的人员参与详细工程设计, 又大材小用, 同样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产品研发总目标与研发主体利益的矛盾。复杂产品研发的参与主体是技术人员或由技术人员组成的利益团体, 包括自然人、企业内部团队、联盟企业、用户等。按照经济人假设, 人在做出任何选择时都有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倾向, 自然, 在这里也不例外。由于技术分工, 技术主体对本职业范围内知识和信息的掌握了解程度高于任何其他角色, 也就是说, 在技术分工的条件下, 大量存在明显的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关系。任何一项产品开发或创新, 都存在各种风险, 风险在技术主体间的分布随技术方案和技术指标的不同而不同, 换句话说, 技术主体对技术方案和技术指标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其应承担的风险;另外, 不同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指标还直接影响技术主体的工作量和工作业绩, 从而影响其获益。因此, 技术主体在产品开发创新过程中, 当需要就本专业做技术选择时, 一般会选择对自己来说风险小、工作量和技术难度小的方案, 多数情况是选择已经使用过的方案, 并在技术指标的确定上讨价还价, 而这样的选择对于整体来说一般不是最优, 对于知识创新乃至技术能力成长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复杂产品研发组织管理模式

建立以专业组织为依托的项目制组织。专业组织类似于职能组织, 也就是将复杂产品研发涉及的技术进行梳理, 按技术相同相近原则组成一个个专业部门, 每个专业部门对本专业的技术能力积累和提高负责, 对应专业的技术人员纳入该专业部门, 并被作为该部门的常任人员进行管理。项目制组织依然是临时性的组织, 该组织的存在周期与项目的研制周期一致。所谓以专业组织为依托的项目制组织, 就是, 项目组人员来自专业部门, 技术支持也由专业部门负责, 同时, 产品研发过程形成的经验和知识由专业部门责成派出人员进行总结、整理、传递。在项目工作的各个阶段, 各相关专业的部门分别按照项目对人员数量、专业、能力的要求委派人员进入项目组, 工作任务完成, 人员又回到各自的专业部门。人员回部门后, 可以加入其它的项目组, 也可以留在部门内部从事技术储备、技术积累、技术支援方面的工作。

建立专业组织与项目制组织正反馈互动的机制。上面讨论的是以专业组织为依托的项目制组织的组织构架, 仅有这个构架还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 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建立一套与这一构架配套的, 能够保证专业组织与项目制组织形成正反馈互动的机制。

所谓正反馈互动, 就是专业部门与项目组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一种循环运动。专业部门掌握的新技术能够及时运用到产品研发中, 产品研发过程中新的研制经验和知识能够及时为专业部门所吸收。正反馈互动机制的设计, 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分配平衡。分配平衡分为二个层次:部门/项目组层次和个人层次。部门/项目组层次分配平衡问题的重点是避免重项目轻专业的倾向。一般来说, 经费的源头来自项目, 专业部门的工作成果并不直接与经费发生联系, 因而在实际运行中很容易形成项目创造财富大于专业创造财富的认识, 导致分配上的有意无意的重项目轻专业的现象, 使得项目组对个人的激励资源大于专业部门, 技术人员干项目的积极性大于干专业的积极性, 很显然, 这对企业的技术能力积累十分不利。个人分配层次的平衡, 要求对同一个人, 无论其从事项目研发工作还是从事专业技术积累工作, 只要其努力程度相当, 其所得报酬就应该相当。实现二个层次平衡的办法很多, 具有不同管理和文化背景的企业所适用的也各不相同, 在设计或选择时, 应该把握三个关键:第一, 必须有有效手段保证专业部门和项目组分配权力的平衡, 例如, 经费采取相对固定的比例在二者之间分配;第二, 尽可能做到工作量的量化管理, 只有实现了工作的量化管理, 才能做到任务分配与经费分配的对等, 从而真正实现分配上的平衡;第三, 论技术复杂度和难度, 一般是专业大于项目, 而论风险和责任, 一般是项目大于专业, 这些因素在分配时应该充分考虑。

二是责任明确, 考核到位。责任明确, 考核到位的重点是对部门和个人技术能力积累的责任, 规定要明确, 要便于执行, 便于考核。为了防止重项目任务, 轻能力积累的倾向, 保证专业部门与项目组的有效互动, 在责任体系的设计中, 要特别注意专业部门技术能力积累责任和对项目的技术支持责任的描述;在个人层面则要注重对参与项目人员的技术知识 (包括经验、知识) 的总结、共享责任和对复杂技术储备人员的技术支持责任的描述。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考核体系, 包括按责任分解的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和简单易行的考核办法, 绩效考核权与任务管理权、质量管理权统一原则下的考核执行者, 保证规定的责任履行到位。

三是激励充分。专业技术工作具有很强的信息不对称性, 技术主体工作的努力程度、技术能力的发挥程度在短期内几乎无法观测得彻底全面。因此, 仅仅依靠目标责任管理体系这种被动管理办法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在如何有效调动技术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 有效挖掘其潜力上做文章, 也就是要在主动激励上做文章。主动激励最主要的是根据技术人员的特点, 综合运用工资、奖金、期股期权、年金以及职务晋升、精神鼓励等手段, 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作用, 扬长避短, 优势互补;要注意将当期激励与长期激励有效结合, 运用好适合复杂产品研发人员特点的长期激励方法;还有注意将货币激励与非货币激励有效结合, 发挥好非货币激励, 如职务晋升、终身员工、精神鼓励等方法的作用。为了使各种激励手段有效结合, 激励效果充分, 还必须特别注重工作绩效和人员能力素质的客观准确评价的体系建设和完善, 这是实现激励充分的基石, 如果对工作业绩的评价和对人员能力素质的评价不符合实际情况, 激励手段的作用不但发挥不好, 甚至还会产生负面作用。

建立灵活的技术人员聘用制度和使用制度。为了解决产品研发阶段性与人工成本的矛盾, 应该从人员的聘用和使用方式上寻求办法。

人员聘用上, 可以采用长期固定聘用与阶段性聘用相结合的方式。长期固定聘用的人员应该是企业核心人员和各个方面的骨干, 他们承载着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 他们参与或负责关键阶段、关键职位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在其他阶段则负责指导和技术支持。阶段性聘用人员是在产品研发的工作量高峰阶段从外界聘用的人员, 对他们的能力素质要求远低于核心人员, 只要具备与工作相关的专业基础, 熟练掌握相关工具, 具有一定的工程经验即可使用。他们的聘用时间完全根据产品研发的阶段确定, 阶段性工作完成就不再继续聘用, 待下一个产品研发时再面向社会重现招聘。这种人员聘用模式对于降低人工成本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要求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 即高度发达的人才市场和完备的人员社会保障体系, 这对目前的中国还有相当距离。不过, 中国有一支数量巨大的在读研究生队伍, 虽然他们缺乏工程经验, 但他们具备较好的专业基础, 经过一定的训练他们可以胜任产品研发的一般性工程工作, 根据国内某单位的实践, 效果还比较令人满意。使用在读研究生作为阶段性聘用人员的路子目前在中国值得探索。

一个组织内部的人员队伍在能力和经验上, 应该形成合理的梯次, 这是由以下理由决定的:一、人员队伍的接替延续, 要求在年龄上形成梯次, 在这支队伍中, 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员比例相当, 否则, 年龄梯次出现断层, 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不利。而年龄上的梯次, 从统计规律来说, 比如造成能力和经验的梯次。二、如何组织的工作职位, 在任务的难易程度方面总是宽分布的, 有难度很大的职位, 有难度一般的职位, 也有难度小的职位, 这在客观上要求人员队伍的能力素质也是宽分布的, 即各个能力素质水平的人员都有一定比例。不同能力素质的人员所要求的劳动报酬也是不同的, 因此, 只有人员队伍的能力素质分布与工作职位难易程度分布匹配, 企业总人工成本才是最低的。

上述人员队伍的规律性现象, 在复杂产品研发制造企业同样存在。为了最低限度的降低产品研发的人工成本, 必须设法做到工作任务的分工与人员队伍能力和经验分布的匹配。实际上, 在产品研发的全过程, 不同的阶段, 其工作难度以及对人员的要求是由很大差别的。如果参加项目组工作的人员固定, 则必然会出现大材小用或小才大用的现象, 其效果如何显而易见。反之, 如果将整个研发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 针对不同阶段工作难易程度的不同, 安排具备相当能力经验的人员参与项目组工作, 实现人员梯次与任务梯次的匹配, 则可以在保证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前提下, 使人工成本降至最小。

建立激励、约束、监督相结合的研发技术管理制度。激励主要是通过设计合适的制度和机制, 鼓励技术主体选择最优技术;约束主要是在技术规范、顶层要求中对技术方案和指标进行限制;监督则主要是在组织设计上安排监督职位或在设计流程中安排技术审查环节等方式实现。

激励、约束和监督, 涉及的是产品研发中的组织管理问题, 其实质是制度安排问题。在这里, 我们看到了制度安排对技术能力成长的直接关联关系。因此, 研究企业技术能力, 除了要关注纯技术性因素外, 也要研究组织管理和制度安排问题。事实上, 对于复杂产品来说, 后者显得更为重要, 可以说, 对技术能力起根本作用的不是技术因素, 而是组织管理因素, 组织管理能力是企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有关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机制、规范、流程, 作为组织的知识, 是支撑技术能力的主要知识。

任何一项制度安排都是博弈的产物, 高效的制度安排是通过参与者不断重复的博弈而逐渐获得的。实际上, 在复杂产品研发过程中, 存在普遍的博弈关系, 既有同级主体之间的博弈, 也有上下级主体之间的博弈, 还有多个主体参加的博弈;这些博弈关系随着研发型号的相继进行而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主体的行为选择随博弈的推进而不断进化, 因此, 可以认为, 有限理性的动态进化博弈是复杂产品研发过程博弈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不断进行的博弈中, 组织管理知识不断得以优化, 应该说, 博弈关系的存在是推进组织管理知识积累和创造的关键因素。

三、结束语

复杂产品的技术密集、工程密集、顾客定制的特点, 决定了其研发制造必然由大量技术主体 (企业、团队、个人) 参与, 由于这些技术主体在目标、利益、文化背景、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差异, 自然给产品研发制造的组织管理带来诸多矛盾和问题, 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 是提高复杂产品水平,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课题, 可以断言, 对于复杂产品来说, 组织管理能力与纯技术能力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占据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 对复杂产品研发制造组织管理问题的研究, 意义重大。本文根据作者对相关企业的观察研究, 分析了复杂产品企业面临的几个组织管理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希望对目前复杂产品的研究有一点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娅.复杂产品系统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1.

[2]陈劲, 吴沧澜, 黄建樟.童亮.复杂产品系统开发网络组织及组织能力探索[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5, 17 (l) 期.

[3]杨志刚, 吴贵生.复杂产品的创新与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 15 (3) .

信息时代复杂型产品营销定位研究 篇7

关键词:复杂型产品,价格战,产业价值链,范围经济

在当今信息时代, 人们生活在无边无际的由各种各样的广告、电视、录像、电影所构成的形象的汪洋大海中, 以至生活本身也成了这些形象的模仿和复制。一个精心策划的广告、一个时尚的娱乐节目便可成为一种产品一炮走红的尖刀和利器。走在大街上, 雪片一样的传单纷纷飘来。每逢周末、节假日大型的超市、商场被涌动的人群所包围, 面对接踵而至的同质化的产品信息、琳琅满目的商品, 消费者会怎样选择代表自我个性的商品。

面对产品的同质化, 众多企业为了体现产品的差异化, 在产品研发的基础上, 不断运用新的技术元素在产品中加入新的功能, 然而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当技术完善到一定程度以后, 产品的功能达到极致, 产品出现了过度复杂化, 伴随着的是更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这样的产品在家电、手机、汽车等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为了解决产品同质化、利润小的问题, 企业应该从一个时代发现其新的特点、利用好外部资源、扎根于企业内部来逆转目前的趋势。

一、复杂型产品面临的困局

当行业中出现同质化现象以后, 更多的企业是加快新产品的研发速度, 以新产品获取高额利润, 以老产品占据渠道与终端, 并抵抗价格冲击。然而, 众所周知, 如果没有在技术上进行革命性的创新, 这只能使产品更新速度加快, 产品生命周期骤然缩短, 而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这时候, 利润点仍然停留在产品层面, 利润来源于产品的更新与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同时, 资本的投资也会更多地投向产品的更新。这样的结果使产品获取利润的周期进一步缩短, 也会造成消费者对不断更新产品知识的麻木;同时, 推广成本也在不断向上攀升。此时, 这类产品不再是利润来源, 甚至由于一味追求产品的附加功能造成利润的负增长, 使产品调入“无利润区”。

二、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使传播工具得到普及, 其结果是降低了消费的成本。安德森说:个人电脑把每一个人都变成了生产者或出版者, 但把每一个人都变成传播者的是互联网。互联网降低了消费的成本, 使无限细分市场成为可能, 实现需求方规模经济。今天的网络, 整合了多种传播途径, 不同的网站、不同的工具, 把每个人都变成了传播者。

1. 传播信息速度快

利用互联网、电视媒体传播信息速度异常迅速。人们的生活就是每天接受各种各样的不断变化着的信息。这种信息更新如此之快以至于在消费者眼球中停留的时间如此之短, 来不及更多的思考, 便被更新的消息带到了下一波的信息流中。这一方面为企业散播产品信息提供了有利之机, 但同时对于加深产品信息记忆的难度也增大。

2. 传播信息内容广泛

每天, 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上都有新的信息, 成千上万;每隔一段时间, 电视里的广告画面就发生了变化, 铺天盖地的信息充斥了消费者的生活。那么信息量如此之大, 什么时候消费者才能注意到自己企业的信息呢?这对企业在宣传自身产品的方式和方法上提出了挑战。能使消费者在众多信息里以最短的时间接受自己便是一种胜利。

3. 传播信息带有强制性

在一些门户网站上, 信息都自动跳出, 使得消费者无法选择不看。这种由个人直接面对媒介的情况下, 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多的受到了网络、媒体的支配。个人选择的权利减少。这对于企业来说, 把自己的信息传递出去更为自由和广泛。

三、信息时代消费的特点

1. 消费是为了对自我的创造

布迪厄在《区隔》中提出, 当代消费主要呈现出一种符号性的获得, 也就是说, 人们更多地通过消费多蕴涵的文化风格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身份, 并与其他社会群体保持距离。消费者在消费中要界定的不仅仅是社会认同, 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一种自我实现感和自我成就感, 形成个性。“当我们在消费物品的时候, 我们就是在消费符号,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界定我们自己。”

身分认同在一定的意义上乃是消费者通过消费“创造”出来的作品。消费者只是将所消费的商品看作是自我表达的主要形式和身份认同的主要依据。例如, 在生活层面上, 消费是为了达到建构身份, 建构自身, 以及建构与他人关系等一些目的。在社会层面上, 消费是为了支撑体制、团体、机构等的存在于继续运作。在制度层面上, 消费则是为了保证各种条件的再生产, 而正是这些条件使得多有上述这些活动的以成为可能。消费不纯粹是对物品使用价值的占有, 而是作为消费者“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手段。

2. 消费者的自我创造意愿来源于信息刺激

现代社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商品和物的世界, 已经成为了一个充斥着符号的世界。我们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受到了符号的支配。电视广告、网络媒体等等都是符号的载体。符号体系化视觉形象的生产对于控制和操纵消费趣味和消费时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广告和传媒形象在当代文化实践中是一种强大的整合力量, 它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信息传递, 而是通过与所欲推销的商品有关或无关的符号和形象来操纵人们的欲望与趣味。更有甚者, 形象本身也变成了商品, 而且是炙手可热的商品。

威廉.莱斯在对加拿大广告的研究中注意到, 在最近五十年, 尤其以电视为标志, 推广产品信息的广告, 已不紧不慢的融进了消费者对社会生活的想象。从而, 在现代社会中, 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 不再仅仅依靠商品的使用价值, 而是更多依赖于商品符号蕴涵的风格、品位, 以及地位、依赖于传递符号的信息。

四、基于上述分析的企业营销策略误区

1. 价格战

很多企业在无法突破产品的销量时, 选择用低价来打败竞争对手。然而价格战却是一个愚蠢的办法。拖垮竞争对手的目的虽然达到了, 最终自己也不能生存了。

站在行业角度分析原因, 价格战会产生价格不可逆下降趋势。最终破坏产业结构, 使整个行业的利润率降低。当然, 如果是为了清理库存而采用的阶段性降价, 以及价格促销策略是很难构成行业内部持续的价格战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 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 在消费时代, 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 消费者手头钱的宽裕, 消费者认同的并不一定就是商品的价格越便宜越好, 相反, 廉价代表了价值低下, 质量的劣等, 服务的不周全, 这并不能对那些想以消费来实现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消费者产生吸引力。并且一类商品在一段时间内它的需求量是有限的, 当所有人都购买了该种产品以后, 这种产品今后将销售给谁呢?

2. 舍本逐末

企业单纯为了盈利而舍弃在核心部位上创新, 发展产品的附加功能是不能持续生存的。

一个企业的增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销售额的增长, 还有就是利润的增长。销售额的增长的表现就是“做大”, 产品线丰富了, 产品的区域覆盖扩大了, 市场占有率提高了等等。利润的增长主要表现是“做强”, 比如产品的利润率提高了, 以及资本的投资效率提高了等等。虽然国内对于“做大”还是“做强”仍然存在很多的争议, 但两种增长模式无一不是围绕着企业的核心来进行的。同时, 另一种观点——小即是美——使我们对企业的经营模式的创新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前两种观点是针对企业扩张的模式来说的, 而使企业“做小”则是针对了企业的收缩策略, 意味着企业的业务回归核心。而回归核心的目的仍是为下一次的扩张做准备。因此, 增长是企业必须要面对的话题, 而基于核心的创新才是完成增长的捷径。

五、适合网络时代复杂型产品营销定位的几种方法

1. 价值链的前后端转移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 企业与企业的竞争, 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 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 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用波特的话来说:“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由一连串企业内部物质与技术上的具体活动与利润所构成, 当你和其他企业竞争时, 其实是内部多项活动在进行竞争, 而不是某一项活动的竞争。”

IBM出售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业务以后, 在国内引发了对联想并购案的争论。它之所以要卖掉其成熟业务就是基于价值链的考虑。

2. 品牌延伸 (范围经济)

在产品过度复杂化之后, 建立新的产品线, 以及建立产品防御体系是左右竞争格局的关键因素之一。

品牌延伸是企业进行市场扩张的有利手段, 这种品牌策略充分利用了原始品牌的资源, 有利于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并降低进入市场推广的费用。因此, 利用原始品牌已经建立起来的知名度、忠诚度, 转移到延伸品牌, 可以凭借消费者对原始品牌的好感与印象降低对新产品的抵触而增加接受程度。

品牌延伸同样有利于丰富品牌组合以及适应消费多元化的趋势, 并对建立产品金字塔体系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品牌延伸可以使产品组合更加丰富, 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 在扩大产品线的基础上, 增强了品牌的整体竞争实力, 丰富了原始品牌的形象并注入活力。增强了对原始品牌的品牌联想, 使品牌形象富于创新并更加丰满。同时, 由于新产品的加入, 也增加了原始品牌的新鲜感, 对原始品牌具有更多的不同感受。

3. 附加功能转向附加价值

消费认同时代的到来, 使得企业必须依靠创造和提升产品核心功能以外的那部分附加价值获取竞争诱使。与生产有形的产品相比, 附加价值的无形性更难以把握。拥有相应资源的企业在竞争中将获得长期优势。

现代社会中, 消费者不再是单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纯粹的“经济人”, 就许多购买和占有的商品而言甚至找不到使用的借口, 只是来源于信息传递的所谓“隐喻价值”。在对摩托车拥有者的研究发现, 许多购买并不是因为机车的性能, 而是由于骑乘时的自由独立、活力蓬勃的感觉, 以及在摩托车族中形成的微妙伙伴关系;使用口香糖的关键不是“清新口气”, 而是随之而来的浪漫境遇。

当然, 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最终要立足于产品满足需求的核心价值之上, 丧失了核心价值的产品被赋予再多的附加价值也无法维持其生命力。被愚弄的消费者在经验的驱使下必将弃之而去。

4. 内涵层转向外延层 (服务)

服务是经济生活中的第二次竞争。美国一位著名市场专家曾经预言:“未来的竞争关键不在于企业能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 (主要指产品更新换代的内涵层) , 而在于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主要指产品的外延层) 。因为, 在一定时期内, 提高产品的内在是有限度的, 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难以上升了, 而提高产品的外在质量和服务则是无限的。它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而不断改进。”因此, 人们现在把产品质量之间的竞争称作“第一次竞争”, 而把服务质量之间的竞争称作“第二次竞争”。从某种意义讲, “第二次竞争”比“第一次竞争”更加激烈, 更为重要。

5. 考虑小市场

在热门市场, 人们的选择是有限的, 一是品种有限, 热门就那几个;一是铺天盖地的广告, 已经把产品广而告之, 不用顾客再费脑筋思考。但热门市场在限制人们选择的时候, 就限制了人们的自由, 贬低了他们的个性价值。

军工复杂产品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 篇8

军工复杂产品企业是复杂产品产业的载体, 关系到是否能生产出先进的复杂产品武器并被最终应用, 其整体水平决定复杂产品产业的发展状况, 影响着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的不断加剧以及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化, 以知识密集型技术为基础的军工复杂产品生产企业, 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规模在不断地增长。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 军工产业的竞争异常激烈。

军工复杂产品主要指依照国家国防计划研发、设计和生产、技术构成复杂、投资巨大、客户定制、按项目组织、可以模块化、一般单件小批生产、经常需要多个单位协同研发和生产的军工产品。本文中军工复杂产品企业是基于制造的复杂产品武器系统集成商。通常, 当一个或多个客户 (领先客户) 提出购买复杂武器产品意向, 复杂产品生产集成商进行总承包。然后, 他们将该大型项目进行拆分, 以合同的方式分包给多家内部或外部研发企业。

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激烈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的威胁、买方的议价能力以及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共同构成了产业内的基本竞争态势[1]。运用“五力理论”对我国军工复杂产品企业进行战略分析。

1 现有竞争对手

国际上,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武器出口国, 可以说美、俄两国已占据了高技术复杂武器装备贸易市场的半壁江山, 同样作为武器装备贸易大国的法、英、德、荷, 同美、俄相比, 市场占有率少得可怜, 只能算是武器装备贸易市场的二流国家[2]。而我国与这几位二流国家相比, 仅维持着捉襟见肘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长期保持在1%不变。在国内每一家军工企业生产的复杂军工产品都各有自己的型号, 但我国军工复杂产品生产仍然存在竞争。如在我国的航空工业企业中, 形成了以西飞公司和陕飞公司为主的运输机生产、以成飞公司和沈飞公司为主的歼击机生产、以贵航和昌飞为主的教练机生产和以哈飞为主的直升机生产格局。综上所述, 我国军工复杂产品面临竞争对手不仅包括国外武器出口商也包括国内其他军工企业。

2 潜在竞争对手

复杂产品对于技术要求极高, 产品成本投入也很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政府管制。复杂产品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产品, 尤其是军工复杂产品如航空航天、核工业、机场铁路、国防装备等, 政府对这些产品一般都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进入这些市场首先需要取得政府批准。

第二, 投资壁垒。研究表明, 复杂产品是一个进入和退出壁垒都极高的产业, 这一特点导致了从事复杂产品开发和生产的企业数量从长期来看相对稳定, 市场领导者主要占据高端市场, 而市场跟随者主要从事一个特定的细分市场, 从而形成了市场领导者和市场跟随者多年来共生共存的格局。复杂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都需要大量的投资, 巨大的资金需求成为进入这些行业的天然屏障, 这个屏障不但阻碍了潜在进入者, 而且也形成了巨大的沉淀成本, 成为市场退出的主要壁垒。可以说, 潜在的竞争对手很难转化为现实的竞争者。因此, 该行业有很强的行业进入壁垒。

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复杂产品企业的供应商群体庞大, 专业零部件供应商一般为大型的国际供应商、国内专业供应商, 这些供应商往往有着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科技实力。而真正决定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因素是供应商其所提供的原材料在最终整体产品中是否属于核心部件, 该供应部件产品是否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当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 或者对复杂产品企业产品生产过程极为重要, 该供应商对于复杂产品企业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

4 买方的议价能力

在复杂产品领域, 价格通常是通过谈判确定。在军工复杂产品企业, 由于产品购买方大多是本国政府或军队、大型企业。除此以外还有来自国外购买方, 而对于这些顾客一方面不存在对于价格的异议, 另一方面也不存在后向一体化的能力, 所以议价能力较弱。但同时,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于军工复杂产品来说生产和研制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如印度作为世界第一大武器进口国会更多购买美国或者俄罗斯武器装备而不会从我国进口。但是, 在不考虑政治因素的情况下, 如果产品在性能上无差异, 产品价格低, 也会成为买方考虑购买的因素。

5 替代产品的威胁

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 武器装备的更新周期在不断缩短, 各国对军事技术的投资普遍增大, 军事技术的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迅速。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应用于武器研制上使每一种武器系统随时都有可能被更高级、更尖端的武器所代替, 即使是原有的武器系统经过多次技术改造后, 除外观相似外, 基本上变成一种全新的武器[3]。军工复杂产品替代品 (特指技术升级的新产品) 的生产和研制很快。所以, 复杂产品中的关键部分就是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军工复杂产品企业更加应该注重提升其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这样才能不易被国内外的同行业的竞争者生产的产品所替代。

根据波特的竞争理论并结合复杂产品特点和市场结构, 对我国军工复杂产品企业的五种竞争力量进行了分析, 我国军工复杂产品生产企业应选择适合自身的长远企业发展战略, 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常桦.迈克尔·波特完全竞争战略[M].北京: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 2003:12.[1]常桦.迈克尔·波特完全竞争战略[M].北京: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 2003:12.

[2]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l/201204/20120408049667.html, 2012.3.19.[2]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l/201204/20120408049667.html, 2012.3.19.

上一篇:桥台加固下一篇:能源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