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修复方案

2024-05-08

环境修复方案(精选6篇)

篇1:环境修复方案

地质环境治理与修复实施方案

为加强我区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有效防治资源开发利用及项目施工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和诱发的地质灾害,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合理、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根据省市区相关文件规定,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要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以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为基本出发点,切实抓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工作,进一步保护好自然环境,建设绿色生态新安。

二、基本原则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正确处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原则;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我区地质环境现状

我区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正在开发利用的矿种有金、建筑石料用灰岩、水泥配料用砂岩等。建筑用石料是我区最主要的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易开采。目前我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

1、地貌与植被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露天矿山开采,和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使山体局部失去了土层,岩石裸露,植被被毁,原始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

2、占用、破坏土地。矿山采场、废石堆放、各种转运占用较多的土地。采场开采剥离时忽视了对表土的保存,造成表土资源的浪费,使矿山生态环境重建资金投入增大。

3、地质灾害隐患。由于矿山作业不规范,开挖时形成边坡坡度陡峻,破坏了原有的山体平衡和岩体力学性能。基岩裸露,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导致局部的山坡失稳,在雨水等长时间的自然作用下,极易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上述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布局不合理,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化程度低。破坏了自然环境;二是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采矿权人未按规定要求进行表土异地存放,导致回填工程和绿化工程难度增大;三是治理资金严重不足,矿山复绿和生态环境整治工作相对滞后,现有露天矿山由于效益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取有一定的难度。

四、基本任务和目的

1、治理目的

以建立规范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运行、保障长效机制为根本,通过集中整治,使“三区两线”及重要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已毁山体得到全面治理,做到地质环境保护治理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同步实施。

2、治理任务。

(1)全面完成已毁山体的治理,治理率达到80%。(2)全面开展矿山企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的编制、审核工作。

篇2:环境修复方案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的通知

(并政发〔2008〕3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

《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二○○八年九月十三日

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直接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群众生存质量。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的决定,有效改善汾河流域生态环境,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坚持修复与保护、疏浚与治污并重、当前与长远兼顾原则,突出重点,依法治理,有效遏制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之得到修复保护,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在汾河进入娄烦县河段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的前提下,通过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对流域内地表水、中水、矿井水等水资源合理调度,达到以下目标:

(一)疏浚目标:确保汾河干流188公里河道常年至少保持最低生态流量及部分农业灌溉用水,恢复汾河自然流水;河道复流入渗,逐年补给兰村、晋祠泉域地下水,确保地下水位止降复升;修复河道自然形态,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改善沿河生态环境,促使适宜浅水生物生存的湿地基本得到修复和改善;力争通过城区主干道径流量达到5立方米 /秒。最终通过对流域内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实现绿色转型。

(二)治污目标:汾河干流兰村以上河段常年争取达到地表水Ⅲ类,兰村以下河段力争常年保持地表水Ⅴ类;对严重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搬迁,使水资源和水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种树、种草,有效管护,加强流域内植被绿化和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形成自然生态良性循环。

三、分期实施目

(一)近期目标(2年)

疏浚目标:对太原汾河干流河道综合整治,落实途水量补给方案,实施对流域内雨洪水、中水、矿坑水的统一调度应用,实现太原汾河干流常年全线复流目标;汾河河道复流输水经过渗漏段补给地下水,并对汾河流域主要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关井限采,止降回升地下水位;严格实行节水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类水工程,提高全社会用水效率。

治污目标:加强干流两岸植被建设与管护,有效保护水源地,使汾河干流面貌明显改观;严格监管干流沿线工业和生活污废水达标排放,确保复流后的汾河干流河段上、中游水质分别达到地表水Ⅲ、Ⅴ类水水质标准;制定合理中水水价,扩大中水利用市场,实现污水处理厂良性运行;加快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和无害化集中处理,使太原汾河干流基本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配合封山禁牧,实施干流沿线草地治理,支持发展设施养殖,实现畜牧养殖业由自然粗放型向生态集约型的平稳过渡,保护农民利益。

(二)中期目标(5年)

在太原汾河干流河道水生态环境初步改观的情况下,按照生态文明和以人为本要求,结合富民工程和传统产业提升改造,进一步扩大汾河干流沿岸植被绿化范围,在主要支流源头建设水源涵养林,在主要支流入汾段建设水土保持林;在干流中游河段基本达到地表水V类水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治理重点放在一级支流(北涧河、北沙河、南沙河、北排洪沟、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风峪河),实现工业污废水在现有条件下提高一个档次、生活污水达到一级A类标准排放,确保汾河中游河段水质常年保持V类标准、部分河段逐步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实施工业企业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工程,在有条件的煤矿和矿井实施煤水双采,全面实施坑井水处理回用工程;全部关闭汾河流域煤炭禁采区内30万吨∕年及以下煤矿,实施限采区内煤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加强汾河流域主要泉域保护。通过以上措施,使汾河干流及主要一级支流河道自然生态基本得到修复改善,为全流域自然生态恢复奠定良好基础。

(三)远期目标(10年)

着眼于重塑太原汾河流域自然生态,以天然林保护为主,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在汾河中游河段,利用地形条件扩大塘池、湖泊和湿地面积,形成人水和谐的自然生态;充分应用新技术提高污废水处理水平和水重复利用率;继续对散居在汾河流域的偏远村落实施移民搬迁,从根本上减少人为环境破坏,使地表水系生态自然恢复、地下水水位逐渐回升;根据汾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要求和流域水资源及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调配、疏解重构汾河流域生产力格局,逐步实现汾河流域生态恢复和水源涵养,建立高效稳定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现“蓝天碧水”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四、建设项目和治理措施

(一)近期建设项目和治理措施

1.疏浚项目

(1)汾河兰村至清徐段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汾河兰村至清徐段河道整治疏浚项目

从兰村至清徐韩武汾河河道长约73公里,除太原汾河治理美化段16.5公里(从森林公园西门至南延3#橡胶坝)外,对其余56.5公里河道主槽进行清淤疏浚,疏浚宽度80~120米。具体分布为:尖草坪区14.0公里,清淤100.4万立方米;晋源区25.0公里,清淤45.19万立方米;小店区21.5公里,清淤39.94万立方米;清徐县3.5公里(左岸)及18公里(两岸),清淤59.3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4187万元,按城市段省、市3∶

7、农村段省、市7∶3投资比例,省级投资2265万元,市投资1922万元。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汾河人工湿地建设项目

从火炬桥下游500米处南延3#橡胶坝开始至刘家堡桥下游1.5公里处,共修建18座浅坝,在横向上将水面扩宽至60-80米,在南环高速桥上下游各2公里,刘家堡桥、小店桥上下游各1.5公里范围内将水面扩宽至180-250米,形成水面面积约230万平方米,湿地面积370万平方米。对3座桥上下游各500米防洪堤内外侧种植低矮灌木进行绿化,对防护林缺失地段进行补栽,两岸修建4米宽泥结石路面。工程总投资23472万元,按照农村段省、市7∶

3、城市段省、市3∶7投资比例,省级投资15135万元,市级投资8337万元。由市水务局组织实施。

调蓄工程清淤项目(二坝库区)

对二坝库区进行清淤,清淤量约120万平方米,修建右岸防洪大堤2.0公里,对工作桥面板进行更换。项目总投资4755万元,属干流重点生态治理河段,全部由省级投资。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支流河口整治项目

规划整治杨兴河、北涧河、冶峪沙河、九院沙河、白石河、南峪沙河、柳子沙河入汾口。对支流口进行清淤疏浚,加高培厚堤防并对支流入口进行防护。治理总长14公里。工程总投资4484万元,按照省、市3∶7投资比例,省级投资1345万元,市级投资3139万元。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兰村至柴村桥段治理项目

工程包括拦河跌水3座,堤岸防护1100米,东、西干冲沙闸更新改造。利用此段已有沙坑进行生态修复,修复后蓄水水面宽100-250米。天然水面面积173.93万平方米,湿地面积165.1万平方米。对柴村桥及西北环高速桥上下游各500米防洪堤进行绿化。工程总投资7085万元,属于干流重点生态治理河段,全部由省级投资。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以上5个项目在2008年和2009年初启动,工期两年。

太原市城市水系循环项目 太原市城区水系位于市中心西部,北起森林公园,南至迎泽湖,纵贯尖草坪、杏花岭、迎泽区。从东干渠引汾河水至森林公园,经城西水系至迎泽公园,在迎泽公园南侧修建提水泵站,设计提水流量1立方米/秒,提水至南沙河流入汾河,形成循环水系。增加由汾河一坝西干渠向晋阳湖1立方米/秒的生态用水,在晋阳湖与汾河之间修建退水渠与节制闸,使晋阳湖水得以净化。

北涧河水系:由东干渠北涧河闸放水0.25立方米/秒,顺北涧河河道流入汾河,沿途在主槽内修建4座挡水坝,将水引至滩面形成满河流水景观。

北沙河水系:在金刚堰路处修建提水泵站,从东干渠提水0.25立方米/秒到北沙河五一路段后顺河自流而下,提水管径600毫米,长2650米。沿途在主槽内修建16座挡水坝,将水引至滩面形成满河流水景观。

南沙河水系:在迎泽湖南侧修建提水泵站,从迎泽湖提水0.5立方米/秒到并州路后顺河自流而下,提水管径700毫米,长1400米。在主槽内修建17座挡水坝。

晋阳湖循环水系:在晋阳湖东南角修建放水闸1座,闸后修退水明渠2.3公里将水放回风峪沙河,对城区段西干渠进行覆盖。

以上项目总投资11800万元,其中晋阳湖循环水系总投资8830万。属市区域内项目,按省、市3∶7投资比例,省级投资3540万元,市级投资8260万元。2009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风峪河河道治理项目 治理长度10公里,绿化带面积1056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6420万元,省级专项基金1000万元,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1000万元;市级投资4420万元。由晋源区政府牵头组织。

(2)太原汾河流域地表水调蓄利用工程

水土保持调蓄淤地坝项目 汾河二库上游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一级支流建设淤地坝拦沙保厍为重点项目,在汾河一级支流涧河、天池河、屯兰川、杨兴河等流域上游建设淤地坝。规划2008--2009年在娄烦县、古交市、阳曲县12条小流域建没淤地坝77座,其中:骨干坝6座、中型坝6座、小型坝65座,坝控面积45.2平方公里,总库容627.67万立方米,拦泥库容达273.29万立方米,可淤地1500亩。概算投资1557万元,比照国家沿黄淤地坝投资政策,按省、市各半比例分摊。牵头组织单位:市水务局,责任单位:古交市水务局、娄烦县治汾办、阳曲县水务局。

(3)太原汾河灌区末级渠系配套改造工程

太原市汾河灌区配水面积53.93万亩,为适应汾河干流常年最低生态流量供水要求,灌区农田采取“长时间、小流量”小畦节水灌溉,对21.81万亩斗渠以下末级渠系防渗及渠系建筑物配套改造。工程总投资10406万元,申请省级投资6750万元,市县两级配套3656万元。项目牵头组织单位:市水务局;责任单位:清徐县、小店区、晋源区、尖草坪区水务局;项目建设法人单位:农民用水协会。

2.治污项目

(1)太原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娄烦县污水处理厂8千吨/日升级改造回用工程,2008年底完成,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省级投资3000万元,市级投资3000万元,由娄烦县政府负责;新建城南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20万吨/日,2009年底完工,项目总投资53000万元,其中42000万元采取合资合作形式,其余11000万元用于管网建设,2008年计划投资13000万元;晋源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10万吨/日,2010年完工,项目总投资18000万元,申请中央国债资金4300万元,申请省级投资4300万元,区政府自筹9400万元;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扩建改造规模达到16万吨/日,2009年建成完工,项目总投资25000万元,2008年计划投资12000万元;杨家堡污水厂16万吨/日升级改造,2009年建成完工,出水水质达国家一级A类标准,项目总投资1.7亿元,资金来源为合资合作形式。

(2)工业废水达标治理及深度处理回用工程

太原汾河两侧3公里范围内187家工业企业关停7家,搬迁12家,其余168家实施治理达标升级。项目2008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经委组织、市环保局监督实施。项目总投资312313万元,分别为:工业废水达标治理及深度处理回用投资95337.85万元;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异地搬迁升级改造投资7650万元,汾河流域3公里范围企业治理投资120921.35万元(企业自筹),2008年重点企业治理投资88404万元(企业自筹)。

(3)煤矿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工程

禁采区内5个矿井关闭,并对关闭矿区地质环境进行修复治理。关闭矿井为:山西新北方安峰煤业、太原煤炭气化(集团)清河三煤矿、古交市梭峪乡会立第二煤矿、古交风坪岭煤矿、古交市黄达煤业。修复治理内容主要为关闭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土地复垦等。治理面积2.75平方公里,总投资12000万元,所需资金全部从煤炭资源价款中安排,并按省、市、县5∶2∶3的比例分摊。项目单位由娄烦县、古交市政府牵头,市国土局、煤管局配合。

(4)矿坑水回用工程

按照“谁排放、谁处理”原则,汾河流域矿井水处理工程资金全部由煤矿自筹。项目总投资9500万元,2008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煤炭局负责安排并监督企业实施。

(5)河流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工程

主要支流和排污口水质监测 在主要支流、主要污水排放口建立13个水质监测断面,对汾河中游水质进行全面监测。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全部由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安排,2008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水质监管项目对汾河沿岸3公里范围内49个排污口进行规范化建设,投资2428万元;加强汾河流域监督性监测能力和县级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购置监测站仪器设备车辆,投资191万元,完善执法监察交通、取证、信息化应急、通讯等装备;加强太原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项目、汾河流域水质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特定项目监测能力建设,投资1167万元。以上项目共计投资3786万元,申请省级投资30%,2008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环保局牵头组织相关市、县及企业具体实施。

3.疏浚和治污配套项目

太原汾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太原干流沿线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

在汾河干流两侧坡面上,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大户治理荒山为重点,调整流域产业结构,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逐步恢复汾河流域生态植被。在汾河水库沿线小流域和汾河一、二库区间干流两侧坡面上恢复植被,完成治理面积30000亩,投资2400万元,比照国家淤地坝投资政策,按省、市县各半比例分摊。项目实施后,一、二库区间汾河干流两侧林草覆盖率增加40%。牵头组织部门单位:市水务局,责任单位:古交市水务局、娄烦县治汾办、阳曲县水务局。

太原汾河流域植被绿化建设 建设汾河干流两侧护岸林带79.2公里,荒山绿化10.7162万亩,封山育林3.1596万亩,农田林网折合造林面积1.092万亩。项目投资7709万元,按照省、市县7∶3投资比例,省级投资5396.3万元,市财政投资2312.7万元。由市林业局牵头组织。

太原汾河流域湿地保护

建设汾河上游、天龙山、凌井沟、晋阳湖等4个湿地保护区,主要建设保护站、动物救护站,购置防火、输电通讯、科普宣传及巡护、野外投喂、科研仪器等设备设施。项目总投资2800万元,属省管项目,全部由省级投资。由市林业局牵头组织。

太原汾河流域草地治理

太原汾河上游区(娄烦县、古交市、阳曲县、尖草坪区、万柏林区)退化草地修复治理项目、汾河(太原段)下游区(清徐县、小店区、晋源区、杏花岭区、迎泽区)基本草场建设项目完成围栏封育70万亩,退化草地补播70万亩,退耕还草50万亩,基本草场建设15万亩,青贮氨化配套设施50万立方米,机械设备配套800套,鼠害防治40万亩,虫害防治60万亩。项目总投资30000万元,按照省、市县7:3投资比例,省级投资21000万元,市县级投资9000万元。项目由市农业局牵头组织。按工程进度近期投资9100万元,中期投资10225万元,远期投资10675万元。

以上项目2008年启动,工期两年。以下补充项目建设期为三年:

(1)汾河兰村至清徐段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太原城西水系循环项目(补充)为提高城西水系各相连湖流量,在城西水系龙潭公园至南海子公园打通海边街段,形成明渠;在解放南路段扩建迎泽公园进水管道,增加迎泽湖进水量0.5立方米/秒,使循环水量达到1立方米/秒;在原有城西水系循环项目基础上,贯通明渠750米、暗管铺设1300米、园林美化5项、叠水架桥21300米以及拆迁8100平方米。项目投资5894万元,按省、市3∶7投资比例,省级投资1768万元,市级投资4126万元。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太原城市水系循环项目(补充)风峪沙河景观工程

建设污水排水防渗工程。在河道内建湿地、河堤两岸进行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总投资7680万元,按省、市3∶7投资比例,省级投资2300万元,市级投资5380万元。由晋源区政府牵头组织。

汾河太原市城区段治理美化二期工程北延段补充段项目

北起太古岚铁路桥,南至森林公园西门与二期工程北延段相接,全长5公里,治理总面积200万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110万平方米,滩地绿化面积90万平方米,东西护岸10.4公里。工程总投资12942万元,按省、市3∶7投资比例,市财政投资9062万元。由市建管委组织实施。

清徐县县城水系水利建设项目

汾河清徐段蓄水工程,白石河城区段蓄水工程,三湖、七莲池维修改造及水系连通工程,项目总投资10375万元,其中建筑工程8531万元,设备及安装工程85万元,临时工程111万元,预备费769万元,其它费用879万元。按省、市3∶7投资比例,省级投资3112万元,市级投资7263万元。由清徐县政府牵头组织。

白石河河道治理项目

治理河道12.7公里,其中:沟道治理9公里,下游河道治理3.7公里,扩建交叉闸。沟道治理资金1800万元,下游河道治理资金1800万元,扩建交叉闸资金300万元,共需资金3900万元。按省、市7∶3投资比例,省级投资2730万元,市级投资1170万元。由清徐县政府牵头组织。

(2)太原汾河流域地表水调蓄利用工程

松塔水电站(引汾济潇补水工程)

主要工程项目有:修复西贾湿地,扩建小店区郜村提水灌区一级站、二级站及渠系建筑物,穿潇工程,潇河民生灌区一、二,三级支渠连接段工程。投资9600万元全部申请省级专项解决。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汾河水库库周塌岸治理

在现已治理基础上,水库沿岸一周总长度22.25公里范围内进行规划治理,设碾压土低坝21座,过沟堆石坝11座。总工程量578.95万立方米,其中:土方512.88万平方米,石方27.9万立方米,砂砾石及反滤料5.97万立方米,堆坝石渣32.2万立方米。项目总投资15985.2万元。申请省级专项解决。2008年规划实施1段、2段,需投资3672.9万元;3段--7段规划近期实施。由娄烦县政府牵头组织。

娄烦县涧河县城段梯级蓄水项目

建设翻板闸10座,包括闸底板、消力池、防渗墙、铺盖、排水设施和闸门及工作桥,每座长60米,宽20米,高1.6米,间距200米,总长2000米,八道水面首尾相连形成总水面 9.6万平方米的湖泊景观,可一次性拦蓄地表水7.8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按农村段省、市7∶3投资比例,市财政投资900万元。项目2008年启动。由娄烦县政府牵头组织。

(3)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包括太原市丈子头城市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工程和清徐县、古交市、娄烦县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丈子头转运站工程总投资4512万元,建设规模1000吨/日;清徐县垃圾处理工程总投资2200万元,建设规模200吨/日;古交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总投资4500万元,建设规模260吨/日;娄烦县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总投资1400万元,建设规模100吨/日。

(4)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清徐县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建设规模3万立方米/日,工程总投资5310万元,由清徐县政府牵头组织。尖草坪区污水处理工程,一期建设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总投资2960万元,由尖草坪区政府牵头组织;娄烦县雨水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总投资2365万元,由娄烦县政府牵头组织,2008年启动,工期三年;古交中心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建设规模2万立方米/日,总投资8665万元,由古交市政府牵头组织。2008年启动,工期两年;新建阳曲县污水厂,建设规模2万立方米/日,总投资8000万元,由阳曲县政府牵头组织。2009年启动,工期两年。

3.整治措施

(1)关闭太原汾河流域上游煤矿。近期,对禁采区域矿井实行关停。由市煤炭局等相关县(市、区)政府并组织实施。

(2)采煤业从太原主城区全部退出。

(3)污染企业关停搬迁。继续实行环境污染末位淘汰制度,彻底取缔太原汾河流域3公里范围内污染水体的污染企业和污染项目,取缔破坏汾河生态环境及水质的资源开发活动,依法关闭汾河沿岸违法排污口,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企业及工艺设备实施关停淘汰;对位于城市规划区、居民集中区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实施易地搬迁升级改造;对虽经合法审批但影响汾河水质的企业,实施关停搬迁;对2008年内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流域内未达标重点工业企业实施关闭停产。

(4)加大地下水超采区关井限采力度。按照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统筹兼顾生产和生态用水原则,严格控制在严重超采区、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区开采地下水,制定汾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控制和治理目标规划及关井压采措施,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有效保护,遏制地下水超采和水质恶化。在关闭自备水源井的同时,发挥引黄工程现有能力,通过对流域内各种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重点超采区关井压采提供可用水量。

(二)中期建设项目和治理措施

1.水土保持调蓄淤地坝工程

通过建设水土保持调蓄淤地坝,合理配置大中小坝,形成坝系。汛期拦蓄干流两侧泥沙进入汾河河槽,枯水季节放水入流河道,丰蓄枯放,蓄浊排清,增加干流水量,减缓河道淤积,提高干流水质。在干流两侧建设水土保持调蓄淤地坝,增加坝地。

2.水土保持小型水利工程

建设小型节水、引水、提水工程,提高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为两岸坡面水保生态林、经济林、滩地耕作提供水源,提高生态林成活率和经济林果品产量、滩地产出率。

3.汾河支流生态植被与经济林建设工程

重点围绕汾河主要一级支流绿化,西川河、南川河、涧河、细米河、天池河、屯兰河、狮子河、干河、潇河、风峪河、白石河等主要支流源头及两侧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护林8万亩,太原汾河流域主要一级支流两岸各50米植护岸林带100公里(折合造林面积1.45万亩)、经济林1.8万亩,林网(带)0.2万亩,封山育林0.6万亩,工程总投资6977万元。

4.汾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

主要为汾河公园湿地保护建设工程,投资1400万元。

5.汾河流域草地治理与退牧工程

建设围栏封育项目、退耕还草项目、鼠害防治项目、虫害防治项目,配套基本草场、舍饲圈养等设施。

6.城镇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及再生利用工程

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并达标稳定运行,生活污水全部得到处理并补充汾河生态水量;提高污水处理和污泥再生利用工艺技术水平。

7.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实施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餐厨垃圾集中处理工程、粪便处理工程、城市生活垃圾二级转运站工程、医疗废物备用焚烧炉建设工程、汾河水库周围垃圾处理工程等,彻底消除生活垃圾“围城”现象,全面实现流域内生活垃圾处置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8.工业企业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工程

对已达标排放的重点企业进行污废水深度处理,部分企业治理达标后直接回用,实现零排放。

9.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对太原汾河流域限采区矿山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土地复垦及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等。

(三)远期建设项目和治理措施

进一步完善我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水质监测和环保设施维护应急机制,全面恢复重建汾河流域生态环境,重点搞好太原汾河流域林地管护和植被建设,巩固植被修复成果,封禁保护林地20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20万亩,建设湿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湿地、湿地公园2处,加强草地建设与保护,使汾河流域植被环境基本得到恢复。加大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和林业产业开发力度,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绿色产业和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全面增强汾河流域综合实力,促进全市生态友好型城市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快制定汾河流域生态功能区规划和扶持政策

在《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太原汾河流域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生态植被状况等,进一步细化我市汾河流域生态功能分区及产业结构布局,推进矿区生态修复,实现煤炭开采绿色节水转型;对化工、电力、冶金、煤焦、造纸等领域落后生产工艺和设施实行升级改造,遏制其对流域水环境污染。在《山西省节水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太原汾河流域全社会节水规划,制定节水政策,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绿色产业、节水型工业项目,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使用效益;采取政府贴息补助等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镇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加快林权制度改革,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植树造林和荒山荒坡绿化工程建设。汾河流域各县(市、区)要制定完善相应区域规划及政策措施。

(二)科学划定水资源禁采限采区域

根据太原汾河流域内矿山企业对汾河的影响程度,对可能直接破坏汾河河床、导致地表水直接漏失的区域实行禁采限采措施。禁采区为汾河上游段(兰村以上至娄烦)干流两侧岸边以外500米范围内,兰村泉、晋祠泉带;限采区为汾河中上游干流左右两侧岸边以外1500米、一级支流岸边左右1000米范围内和兰村泉、晋祠泉重点保护区。市水务局、环保局、林业局、规划局、煤炭局、国土资源局等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禁采限采范围,严格保护措施,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矿山开采行为。

(三)加强汾河干流水功能区管理

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进一步核实汾河干流不同功能河段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加强汾河流域排污口整治,建立水功能区监测站网,增设相应水质监测断面,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完善水资源保护制度,实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

(四)制定完善汾河流域治理修复相关政策措施

进一步调整完善汾河流域相关县(市、区)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扶持政策,对禁采区、限采区关停企业和当地政府给予一定补偿,确保地方利益不受损害。补偿资金统筹用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并建立完善水价格体系,有效调整供水结构,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2008年底前,汾河流域县级以上城镇全部开征污水处理费;建立市场激励机制,严格控制汾河流域污染排放总量,逐步实现排污权由无偿取得转变为有偿使用;强化管理,严厉制裁汾河河道违规采砂行为。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

市政府成立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作领导组,张兵生市长任组长,荣彤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委、经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水务局、林业局、农业局、煤炭工业局、环保局、规划局、建管委、物价局、扶贫办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组成员;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项目资金综合平衡和领导组日常工作。市政府与市有关部门及县(市、区)政府签订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近期目标责任书,并实行严格的考核问责制度。各县(市、区)政府要逐级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工作落实。各项目牵头单位要认真组织实施,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等制度。领导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组织好项目监督检查,审计、监察、发改部门要加强对项目的审计、监督和稽察。

篇3:环境修复方案

一、主要任务

一是继续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从2010年起,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继续深入推进整合保留煤矿换发长期采矿许可证工作, 组织煤矿开展了换发长期采矿证的后续各项工作, 力争到2012年底使整合保留煤矿在两年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全部领到长期采矿许可证。

二是理顺煤层气管理体制, 促进煤层气产业健康发展。今后,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将按照《总体方案》, 进一步深化部省合作, 探索建立“气随煤走, 先抽后采, 采煤采气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大幅度提高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继续与国土资源部积极协调, 解决山西省煤炭、煤层气矿业权重叠的历史遗留问题。

二、主要措施

一是理顺煤炭等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在2012年基本完成兼并重组整合保留煤矿换发长期采矿许可证工作后,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将严格按照《山西省矿产资源规划》, 提高煤炭等资源开采准入标准, 严格矿业权出让管理, 除规定情形外, 新设立的矿业权原则上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出让。

篇4:环境修复进退两难

日益严重的污染事件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工业发展所带来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早已出现,这些污染产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然而却很少有人愿意花费重金治理。

到了2004年前后,中国的土壤污染问题以让人措手不及的方式突然爆发出来,2004年,北京宋家庄地铁站所在地原为一家农药厂旧址,在施工中3名工人急性中毒,“由此,北京市开始对场地(土壤)污染重视起来。”北京市环保局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管理中心官员说,“2005年,北京市就开展了潜在污染场地调查工作。”2004 2006年间,重庆等地方政府也针对污染场地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政策……

然而这些举措依然不能扼制积重的污染扩张的速度。2007年夏,中国接连发生丁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爆发事件,这是一个标志——传统的发展模式积累的环境成本已经到了临界点。到了2011年,污染事件的发生速度更快、规模更大、影响范围更广泛。来自环保部的数字显示,从1到8月,全国发生了11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之广对民众生命健康的危害之大,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云南曲靖铬污染事故尚未平息,广西柳州的龙江河镉污染事故再一次令触目惊心。

环保部官员指出,目前的污染呈现三大特点,一是重金属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大。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2007年全国废水中铅、汞、镉、铬、砷等五种重金属产生量为2.54万吨,排放量近900(897.3)万吨。大气中上述5种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约9500吨。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含上述5种重金属的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690万吨。其二是一些河流和土壤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其三是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影响较为突出,这些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大多数微生物不能使之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危害人类健康。现在有些重金属的污染直接导致儿童血铅超标。

中国已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这也意味着环境修复,即污染场地、土壤和水体等污染治理与修复,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修复在艰难中前行

“从2010年开始,中央已经着手支持地方污染治理项目,主要实施三类污染治理项目,第一是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包括废水、废气;更为重点的是历史遗留污染的治理,主要是废渣项目;第二污染土壤治理项目;第三是河道、水体、底泥治理项目。国家发改委目前已经安排中央专项投资15亿元投资支持地方40多个项目,其中有10多个土壤污染修复项目。土壤修复目前仍是难点。”国家发改委环资司马铭锋博士说。

“土地污染到什么程度,我没法描述,因为没有技术标准,调查进展缓慢。”“污染土地需不需要修复、要修复到什么程度,我很难回答,因为没有技术标准。”在第三届中国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上,一些与会的环境修复公司负责人说道。

修复作为新兴产业,其市场潜力正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据业内人士介绍,近年来,各地新增的土地修复企业多得“数不过来”。但现实中,从污染土地的调查、监管到治理,整个产业链仍处于无序状态。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业人士说,几年前一些地方就已陆续启动污染土地的调查,但进展缓慢,因为国家相关的技术守则及管理办法还在征求意见中,对污染土地的管理既没有明确主管也没有具体依据。“对土地的风险评估和治理方案应早于污染企业搬迁,现在不但先拆迁,甚至闲置多年,等到要开发利用了才想到修复治理,不但成本剧增,而且效果不好。呼吁管理部门早出台管理办法,早调查早治理。”

“这个行业我们很看好,已和国外不少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联系和合作关系,但开拓国内市场仍感到茫然。”中晟环保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称。

尽管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制度,开展污染土壤修复示范;搬迁企业必须做好原厂址土壤修复工作等,但修复产业在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方面的确仍不完善。

作为项目审批方之一的国家发改委也深感头疼:“地方申报的修复项目,因为没有相关标准作为评审依据,我们目前只好委托专业咨询公司对项目进行评估,但咨询公司对此也感到很棘手。他们又向科技部、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请教,结果发现地方申报的项目很少能够获得通过。不是治理方案、治理目标与国家现行要求有一定差距,就是前期调查中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土壤污染调查和分析不足,污染物不确定,污染的浓度变化、空间分布、污染区域界线不清晰,后期结论难以有效支撑治理方案等等。项目无法通过审批,我们也很无奈。”

市场潜力巨大

据业内保守人士估计,“十二五”期间,中国仅在土壤修复市场的产值规模就将达到400亿元人民币。而这一判断是与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导向密切相关的:2011年9月,《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通过专家论证;10月,《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正式出台;“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把环境修复行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

事实上,发达国家对于环境修复产业的支持和投入也是巨大的。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用于污染场地修复方面的投资就达到近1000亿美元;荷兰在20世纪80年代已投资15亿美元进行土壤污染的修复;德国在1995年一年就投资60亿美元净化污染土壤。

发达国家的环境修复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早在几十年前他们已开始土壤修复的研发工作,美国、日本等国家仅土壤修复产业就占到本国环保产业市场份额的30%~50%。在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方面,国外已经开发多种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技术,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

在美国从事了10多年土壤修复工作的伊世特(ESD)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龚宇阳,尽管身在土壤修复行业,但2001年刚回国时龚曾是中国土壤修复的反对者。“如果修复是政府埋单,当时中国并没有国力支撑。”龚宇阳说,启动这一市场需要慎重。

国内直到2007年,北京建工集团成立了国内首家环境修复公司,承接了国内首例土壤修复项目——宋家庄经济适用房项目的土壤修复,之后他们又修复了原红狮涂料厂受污染地块、北京焦化厂南区污染地块等。2011年,他们还承接了20余项场地调查及评价项目,土地修复工程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同行之首。“接手工程越多,越发现这一新兴产业亟待规范和引导,我们之所以促成了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的建成,是希望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从政策、法规、市场、技术、责任、资金等多个方面研讨环境修复行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总经理高艳丽表示。

从2008年开始的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已经举办了第三届,几乎所有的与会嘉宾和客商都对本届论坛的议题和内容赞不绝口,认为无论从深度、广度都远超前两届。

然而,就在很多人都对这一产业巨大前景充满乐观的时候,中科院教授陈同斌却表示出审慎的忧虑:“美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土地修复,20年后仍存在50万个需要治理的地块。像中国如此大面积的场地污染在国外是不多见的。中国的土地污染究竟要选择何种方式、何种道路前进,中国政府和企业家还需更为谨慎和有责任感。”

篇5:城市环境污染的植物修复

城市环境污染的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内容设计基础与应用两个层面.作为技术对于解决城市土壤、空气、水体和噪声污染问题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以国内外文献为依据,在介绍植物修复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利用植物修复技术防治城市水体、土壤、大气、噪声等污染的`方法与途径,分析了实施城市环境污染植物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应努力的方向.

作 者:刘冰 张光生 周青 宋朝霞 朱成东 高方述  作者单位:刘冰,张光生,宋朝霞,朱成东,高方述(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周青(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锡,214036)

刊 名: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8(1) 分类号:X503.3 关键词:城市污染   植物修复   超积累植物  

篇6:环境修复方案

一、英国的矿山环境问题

不列颠群岛与相邻大陆架优越的成矿地质构造,促成了英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矿业经济。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前,中东等地的廉价石油还未涌入国际能源消费市场,煤炭依然是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英国煤炭金属以及工业建筑材料的采掘业非常繁荣。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总是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问题。以煤炭为例,截止2015年12月18号,英国最后一个深层煤矿--约克郡(Yorkshire)的凯灵利煤矿的关闭,始于300年前的工业革命的英国煤炭工业大约产出了26000万吨煤矿,留下了大约3600万吨煤矸石(1)以及地质灾害、煤矸石堆处置和水土污染等环境问题。此外,金属矿采掘致使的塌陷问题也十分严重。例如:在英格兰西南部的坎伯恩(Camborne)和雷德鲁斯(Redruth)地区的锡矿和铜矿、英格兰北部和中部的南北pennies山脉矿区、北威尔士的铅矿及其他地区铅、锌、铁矿旧址出现的塌陷灾害频发。仅在南奔宁山脉(Pennine)矿区就有约五万个矿井以及数以百计的硐室塌陷。不容忽视的是,工业和建筑材料的“无规划、低技术”的开发对英国后续开展的矿山环境修复工程无疑也是增加了压力。比如:建筑石材和板岩、陶土矿废料的堆积不仅造成了地表景观遭受“点状式”的破坏,而且因类似制砖黏土开采遗留的大型露天未修复矿区的数量也为数不少。在柴郡(Cheshire)数百年来地下盐矿的开发以及不加限制的提炼方法导致了塌陷的主要问题。现代的盐的提炼方法不会导致塌陷。

二、法律建设历程

英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探索期(19初至20世纪50年代)。19世纪早期有关矿山的立法往往围绕安全生产,并不涉及环境问题。随着矿业的兴盛,采矿工作规划、矿山废弃物规划和以及建立矿山督察确保管理法规的实施被逐渐引入至法规中。事实上,有关矿山环境的专门法案最早出现于1949年,在该法律中地方政府才被授权承担恢复因采矿破坏的土地环境。1951年通过了《矿业工作法案》,允许英国政府以吨为单位从生产者和矿权所有者那里收取恢复当前和之前矿山作业造成影响的费用,并用这些收入设立了铁矿石恢复基金。至此,标志着英政府第一次正式控制采矿带来的环境影响。

第二,成型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1966年南威尔士的艾伯法(aberfan)煤矿废料堆坍塌事件造成了116名儿童死亡事件发生为分水岭,在1969年通过了《矿山和采石场法案》。法案首次在全国范围内为矿山土地复垦提供了“废弃土地补助金”,直接拨款消除边坡不稳定带来的危险。进一步规范了矿山废弃物的堆积,避免给公众带来危害。标志着英政府开始正视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问题。为促成法律实施,实现治理效率,英政府在1971年的《城乡规划法》在矿山开发许可证上设立了矿山复垦的条件,首次明确了矿山经营者在废弃矿山复垦上的责任。同年,还针对煤矿开采遗留的地质环境治理,在1969年法案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出台了《煤矿与采石场管理条例》和完善。另外还有针对矿区废弃物处理的《河流法》和《清洁 空气法》、《海上倾废法》(1974)等具体法律。

第三,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1990年的《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为成熟起点,政府日渐重视以“硬性规划”为红线,治理与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并且将“规划”同环境保护相互衔接,相继制定了《环境保护法》(1990)、《规划和补偿法》(1991年)、《环境法》(1995)。四项法律,为开展矿山环境管理提供了很多“硬依据”。比如:1990 年的《环境保护法》首次将污染行为定义为犯罪。1995 年的《环境法》为受污染的废弃矿山制定了新的管理制度,明确地方政府和矿山经营者在废弃矿山环境治理的职责。地方政府有责任对受污染土地进行管理和监管。应该经常性的检查,确定这块土地是否是污染土地,并制定策略,组织对土地的治理和修复。并负责将这些治理信息以及治理策略传递给相关的执行者以及公众。

此外,英国加入欧盟后,英国的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法律更为“严格且得力”。例如:根据欧盟环境影响评估(EIA)要求,大于25公顷的矿产开发中,开发者必须提供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小于25公顷的项目中,如果规划制定部门认为环境影响较大,开发者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EIA),以环境报告(ES)的形式向主管部门提供环境影响信息。

三、恢复治理具体管理办法

(一)经营中的矿山环境管理

1971年的城乡规划法确定了矿山经营者负责现营矿山结束后的恢复治理责任之后,对于正在进行矿产开发的矿山的环境治理与修复,英国政府采用了许可证管理制度。英国大多数开发活动,包括矿业及其相关开发活动,在开发前需要其管理部门的规划许可。比如:油气勘查与开发必须得到贸易能源和工业部颁发的许可证;金、银矿开发必须得到皇家资产委员会颁发的皇家矿山许可证;煤矿的开发必须获得煤炭管理局的许可证;北爱尔兰的非能源矿产开发必须得到北爱尔兰政府颁发的矿业许可证。除此之外,大多数在陆地上进行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还必须得到当地矿产规划机构颁发的规划许可证。

许可证管理制度主要依赖的是良好的规划体系。英国没有国家层面的矿产规划,英国将矿产开发视为对土地的一种时间较长的暂时使用,矿产开发完成后会根据开发的矿产类型和所需的土地类型对土地进行重新使用。因此矿产资源开发主要受土地使用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的约束。

第一,英国的土地使用规划体系的法律依据是1971年的《城乡建设法》,确保土地在公共利益上的高效性和可行性,以及调和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大多数英国土地使用规划决策是由地方规划机构在地方层面作出的。代表地方政府决策土地使用的,英格兰是由社区和地方政府部(DCLG)负责。在威尔士和苏格兰分别由威尔士议会和苏格兰政府负责。包括制定国家规划政府指南(包括矿产开发),其中地方政府(郡政府和区政府)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在北爱尔兰,隶属于环境部的规划服务处,负责和区自治委员会磋商城乡发展计划的执行。

第二,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主体包括决定规划申请的具体管理机构 被称作矿产规划机构(MPA)。在威尔士,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某些地区矿产资源规划由单一部门负责,一个部门负责区域内的所有规划问题。在英格兰的一些地方,地方政府分为郡和区两层,郡议会和国家公园都是矿产规划机构。在北爱尔兰,矿产机构是环境部的规划服务的一部分,负责矿产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其一,依据《规划政策指南》的规定,矿山闭坑后矿区土地应进行包括森林种植的恢复治理。在建筑物和历史文物的保护、绿化带、海岸带规划、土地不稳定性等方面,对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另外还制定了关于噪声控制、矿尘控制、废弃物处理、爆破控制、防止水污染和矿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在运输环节,引导企业采用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运输方式,避免大量交通公路的修筑可能会对周围环境和当地社区造成影响,产生其他外部成本。

其二,废弃物循环回收利用和回填处理方面。矿产规划机构应在矿产开发地方规划中制定鼓励回收利用建筑废料和矿山废弃物的政策,确定选择永久和临时回收地点的标准和要求。在使用固定设施的永久回收地点,回收利用作业将产生很多环境问题,如噪音、粉尘和运输影响等。因此,矿产规划机构需要仔细考虑回收设施的安置地点。回收处理地点应靠近产生废弃物最多的地点,并尽可能靠近回收加工产品市场。如果回收处理地点位于开采区域或废弃矿区中,要采取措施来修复不可承受的环境影响,并与矿区土地恢复治理计划做好衔接。临时回收设施使用移动设施。矿产规划机构应鼓励就地回收利用的做法。其三,矿山环境保护治理方面。关于水资源供应、污染控制和土地灌溉,英国政府已制定了大量的政策法规。按照这些法规,应加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保护,保证矿产开发引起的水资源变化不会造成不可承受的水环境变化。地方矿产规划的规划期至少在10年以上,每5年应进行一次评估。此外,公众质询也是地方规划编制过程的法定环节。2004年《规划和强制购买法》通过,英格兰正在逐步引入一个新的规划系统“矿产和废弃物开发构架”(MWDF)。MWDF包括以下几份开发计划文件:(1)一系列开发管理政策;确定地点的特别政策和土地处置方式;一份计划图;(2)要代表当地公众(包括一般民众、土地业主和开发商等)的规划意见;(3)矿产和废弃物发展规划是在与地区政府办公室协商后确定的个项目计划,是制订矿产和废弃物发展规划的时间表;(4)将计划成果与矿产和废弃物发展规划进行对比和表明开发计划文件中的政策贯彻程度报告。由于该规划系统正处于过渡期,一些在2007年9月过期的规划经过国务大臣的批准延用一段时间。

其四,严格准入制申请过程的法律监管。申请者将开发申请提交给规划部门,申请必须与矿产资源及其废弃物发展框架(MWDF)相符合,并且满足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采取了控制恢复和善后的措施,以及明确区块开采和恢复的日期等一系列条件。特殊情况下,如果申请争议很大,国务大臣可以召见申请者。申请者可以向国务大臣就申请提出上诉。上诉也可以书面申诉,在开始规划调查前会有一个公共质询或者一个非正式的听证会。申请通过后,矿产开采项目一旦开始,矿产规划机构将依据矿产规划和相关的法律对其进行监管,包括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督管理,确保采矿经营活动严格遵守规划许可证的条件。如果违反相关规定,矿产规划机构有权停止该项采矿活动。

其五,严格准入许可获取后的地方监管。地方管理部门(包括所有规划部门)每年被要求做一个年度管理报告(AMR),回顾这一年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在矿产方面必须说明关于准备矿产和废弃物发展框架(the MWDF / LDF)的文档的进展情况并且调整与矿产和废弃物开发方案(the MWDS / LDS)矛盾的地方。它也应该进展是否符合区域和国家目标,并指出政策是否导致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些信息会为之后起草地区发展规划(LDDs)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另外,矿产开采开始后,规划部门有责任确保与规划许可相符合,一旦任务操作违规,规划管理部门有权停止开采行为。英国政府于 1990 年开始,要求每个公司在其组织结构中建立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很多行业协会制定了行业标准,用于指导其成员公司将环境政策纳入公司行为中。这些做法已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英国石油公司、壳牌石油公司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强调健康、安全和环境的统一和协调,在其总部及所属企业均设置有安全和环境管理机构,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英国大的石油公司都被要求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年度环境报告。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途径非常方便地获得这些报告。编制和发布环境年报的主要目的是宣传公司的环保目标和理念,展示公司的环保业绩,提高公司的环保形象,最终为公司赚取更大利润拓展环境空间。这些石油大公司的环境年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并不回 避在保护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英国石油公司旗下的威奇法姆油田在 1999 年度环境报告中,就披露了当年度发生的废水泄漏、氯根超标、噪声影响等污染事件,并且指出,由于发生了这些事件,威奇法姆油田未能实现这一年度“零泄漏”的目标。英国石油公司、壳牌公司还制定了一整套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环保管理程序。其核心也是是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

其六,矿规许可证自身管理。矿产规划许可证可延用多年,任何新的许可证在执行过程中都附带有经营者需要满足环境标准的恢复条件。控制采矿工作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恢复和后期维护的附带经营条件是为使矿山闭坑后的土地可以重新得到利用。大多旧的许可证在经营和恢复方面的规定有许多欠缺,现行相关法律规定许可证要定期修订,15年更新一次;可以根据当前形势更改或增减环境保护方面的条件,以保证规定的条件跟上时代的要求。

第三,环境机构也是矿业活动涉及环境保护的政府主要监管主体。负责有关活动污染的预防和控制、放射性物质管制、排污监管、恢复生态环境等,特别是污水排放、垃圾及废弃物的填埋等活动的监管。在矿区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管理,通过精细管理,采矿区能显著提高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在英国特别有科学价值的地点(SSSIs)有20%左右都与矿产有关。

第四,NGO参与管理。一些公益组织、论坛等为矿区的生态多样性提供技术指导和以生物多样性为目标规划、运营、恢复和管理矿区的指南。比如关注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多样性的矿物和自然保护论坛的 设立、诺丁汉生物多样性行动小组以及英国皇家学会鸟类中心等等。

(二)废弃矿山环境的管理

第一,法律依据。英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土地污染问题,1990年,英国颁布环境保护法(EnvironmentalProtectionAct),是确定和规范受污染土地(废弃矿山土地)整治的第一个立法。1995年《环境法》颁布后,为废弃矿山的管理确立了新的管理制度。矿山运营者负责在废弃生效前6个月向环境管理机构发出拟议废弃的通知,并将通知及相关细节公布给公众。除了在应急情况下,为了避免生命或者健康危险发生的废弃;或者在废弃发生后,以合理可行的快速方式发布了含有规定信息的废弃通知,其他情况下未及时发出拟废弃通知会被视为犯罪。

第二,经费管理。对于已经废弃的矿山土地恢复仍然由中央政府提供“废弃土地补助金”得以实现。1980 年实施“弃用地拨款方案”,目的在于为弃用地和潜在污染地的复垦提供资金支持。这项制度在1982年的《废弃土地法》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按照恢复治理地区和提供补助对象的不同,补助比例从 50%~100%不等。废弃土地的恢复工作主要由地方政府的恢复专业队完成,私人企业也可以参与这项工作。在优先补助地区,地方政府为恢复废弃土地可得到 100%的补助,包括土地购置费、土地处理工程费和行政管理费。原则上补助金用于土地恢复发生的净损失,但如果恢复使得土地市场价值增加并通过出售实现这一价值时,则要求地方政府偿还中央政府为此提供的补 助金。私人公司也可以得到这种补助金,但条件要苛刻一些。另外在国家公园区无论是公共机构还是企业分别只能获得恢复成本 75%和50%的补助金。

第三,土地复垦。英国废弃地复垦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政府起主导作用。废弃地复垦以再利用作为出发点,保护各利益相关者(当地政府、开发商、商业从业者及国库)的经济利益,利用市场驱动力发挥其经济效益。1998年4月,英国国家环境部门、交通部门及土地部门共同建立了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NLUD),开始了土地分类整理。2000年,环保局(EPA)要求地方政府出示被污染土地的相关查阅策略,以利于废弃地复垦。另外,欧盟已建立多个污染土地修复的协调组织,促进传播和交流欧洲和其他国家的相关科研信息。

对于废弃土地(包括废弃矿山)恢复工作各地方政府都制定有相应的复垦计划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以威尔士为例,自从1976年开始,在威尔士开发署的主持下,开发了超过 1000 个场地,每个场地的面积从半公顷到超过 200 公顷不等,总共花费了40亿英镑。在这些场地中,有 180个用于建造工厂,80 个开发成了住宅,其余的则用于修建学校、公路、酒店、医院、公园及其他娱乐设施等。

四、典型案例

(一)英国伊甸园(Eden project)大型植物展览馆

英国伊甸园项目位于康沃尔郡,离伦敦约400公里,项目所在地原为废弃的陶锡土矿坑。

1995年伊甸园还是个资源即将耗尽的陶锡土矿坑,工程师将外 形设计为巨大的泡泡状,因为泡泡状建筑适用范围很广,矿坑这种不规则地形也能很好地驾驭。英国多雨的天气给恢复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工程刚开始,矿坑就因为下雨积累了4300万升水。设计师在水位之下15米设计了特殊的排水系统。在雷丁大学(The Reading University)的帮助下,伊甸园改造了83000吨土壤,矿物质成分来自当地的矿产废料。这项工程耗资7400万英镑,历时六年,在原矿坑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植物园。该植物园由4座穹顶状建筑连接组成,天窗上铺设半透明材料,外形像巨大的昆虫复眼。它作为英国千禧年工程之一于2001年3月17日建成开放,之后多次被评选为英国民众最喜爱的现代建筑,破纪录的连续4年被英国人评为“英国最佳休闲旅游景区”,被纽约时报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目前,英国伊甸园项目已经成为英国第四大收费旅游景点,10多年来,年均游客100万人次左右,游客主要是来自伦敦、利物浦等地的中产阶级家庭。2006年,英国女王参观了伊甸园,并发表演讲,呼吁人们珍视生活,保护环境。伊甸园已经成为英国文化创意、生态环保领域的一个标志。

(二)菲尔本英格斯自然保护区(FairburnIngs)

菲尔本英格斯自然保护区(Fairburn Ings)位于英格兰约克郡的菲尔伯恩西南,临近卡斯特福(Castleford),面积超过400公顷。Ings来自古挪威语,意思是洪水漫过的湿地或者沼泽地。菲尔本英格斯周期性地被艾尔河(Aier River)淹没。它是一个地方自然保护 区,法定鸟类保护区(英国只有十个),由英国鸟类保护皇家学会代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当地自然主义者管理。这个区域之前是一个有150多年历史的矿区,所有的水体都是之前煤矿开采导致的塌陷的结果,离地最深600米,三分之一的土地是从两千六百万立方米的煤矿废墟中恢复的,在废墟上建立了大型综合的草地湿地林地等景观,为野鸟和和其他鸟儿提供栖息地。这里还拥有有英国内陆最高鸟类记录,有283种鸟类。

(三)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Snowdonia National Park)斯诺登尼亚公园成立于1951年,是英国第二大国家公园,仅次于湖区国家公园(Lake District National Park)。公园占地840平方英(1352平方公里),位于威尔士的北部,包围苏格兰南面最高的雪墩山,高达3560英尺(1068米)。每年大约有50万游客前来近距离接触雪墩山,包括来攀山、行山或者来乘坐雪墩山火车。公园内还有河流、湖泊、瀑布、沼泽地、冰河峡谷河和美丽的海岸线等自然景观,还有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墓室、罗马要塞、诺曼第城堡、溪流火车,和英国矿藏的遗址等历史遗迹。

在工业革命时代,威尔士盛产全国最好的板岩和煤炭。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将园区内的废弃多年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板岩矿井,以及4000年前的青铜时代古老的青铜矿废墟改造为以采矿为主题的景点。例如,“地心历险”是一个由的斯诺登山脉地下375米的废弃矿井改造而成的,于2015年3月正式对游客开放。“地心历险”号称是全世界最长的地下景点,有一条长达5千米的隧道,还包括一个高达

2112 米的蹦极设施。

(四)大矿坑(Bigpit)煤矿博物馆

威尔士南部小镇布莱纳文的大矿坑(Bigpit)煤矿博物馆是威尔士工业时代留下的珍贵遗产,它从1789年一直持续开采到1980年,为了纪念南威尔士工业的崛起和兴旺,将南威尔士工业革命最早的遗址保存完好地留下,1983年之后被改造成南威尔士矿业博物馆。2000年,大矿坑煤矿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五)英国约克郡谷地国家公园(the Yorkshire Dales National Park)

英国约克郡谷地国家公园位于北约克郡,是英国12个国家公园之一,面积为1770平方公里。有超过20000居民在公园内居住和工作,每年吸引超过八百万的游客前来游玩。

约克郡谷底国家公园的风景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有英格兰保存最好的石灰岩路面、回音洞、幽深裂谷和带有冰河期遗迹的干涸河谷。山谷中多样的地形成为品种繁多的稀有动植物的安乐窝,从娇弱的野花到各种鸟类以及其他物种都在此繁衍生息。

公园里的迪尔尼山谷(The Dearne Valley)在迪尔尼河(the River Dearne)旁。95年之前,该地区一直向市场输送高品质的煤,1995年,该地区经历了深层煤矿的突然衰退,引起了当地采矿业的凋零。当地的商业园建立了一个棕地计划,大型弃渣堆已被夷为平地和草地,该地区由英国皇家学会鸟类中心负责管理。资金受到遗产彩票基金,约克郡发展署,WREN和其他地方支持。

五、国际合作

2015年9月,英国伊甸园与中国金茂联合青岛高新区及青岛城投集团携手打造世界第二个、亚洲首个伊甸园项目,将落户青岛高新区金茂中欧国际城,将一块面对胶州湾的1500亩的滨海盐碱地改造为一座以植物和水为核心主题的生态休闲目的地,它将有巨大的温室,广阔的市民开放空间和众多有意思的休闲娱乐项目。

上一篇:中小学消防公开课观后感600字下一篇: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