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浓年味作文

2024-04-19

最浓年味作文(通用12篇)

篇1:最浓年味作文

年味最浓时七年级作文

过年,是每个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因此,从年前到年后整整一个月,人们都沉浸在这浓浓的年味中。

首先是置办年货。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看的人眼花缭乱。那些水果的清香、熟食的肉香、炒瓜子的五香味……都在空气里混合、升腾。服装店里,各式各样的服装挂在衣架上,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丽,新衣服散发出的布料味,新鞋子散发出的塑胶味,都占满了整个服装店。看着那些让人心动的折扣和实惠商品,你实在下不了不买的决心。人们手中拎着大包小包,个个满载而归。年味就从人们一片忙碌的.气氛中开始了。

过年的一些习俗自然是少不了的。大家都在打扫房子,清扫着每一处死角的灰尘。哪位热心的邻居正在清扫着楼道。一时间,灰尘漫舞。我看着阳光下正在起舞的灰尘,仿佛也在庆祝着年的到来。洗衣粉、肥皂的清香遍布着房子的每一个角落。透过干净的窗户,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身上,舒服极了。又不知是哪一家正在用毛笔写春联,那浓重的墨香味,溢满了整个楼道。在这清爽的气味中,我们开始灌香肠、炸肉圆了。那些新鲜的肉丁和葱姜,在机器和人工的协助下,终于变成了香喷喷的肉圆和香肠。一抬头,你就可以看见一排排腌鱼、熏肉,用红绳悬挂在家家户户的阳台上。此时的年味越来越浓了。

大年夜,这可是重头戏。我们来到表弟家过年。他们早就在准备了。我和表弟还没等到晚上,就已经沉浸在零食堆里了。尝一颗糖果,让这香甜的滋味溢满齿间。在这幸福的日子里,尝什么都让人感到香甜。到了晚上,客人们陆续都到了,菜肴也陆续上桌了。鸡、鱼、排骨、香肠、肉圆……摆满了一桌,有的菜上桌还“滋滋”地冒着热气,再加上小菜的点缀,让人看了食欲大开。此刻,菜肴的香味、鸡尾酒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碰撞。夹的每一筷子、尝的每一口都是幸福和快乐。餐桌上,人们互相敬酒、谈天说地,到处洋溢着团聚的喜悦。

走到窗前,我看见家家的灯都亮着,窗外时不时地传来阵阵鞭炮声,那爆竹的火药味,在天地间弥漫,这就是年,我们所期盼的过年。一年之中,此时万家团圆,年味也进入了最高潮。

大年初一,当我们走亲访友去拜年时,会发现路上的行人稀少,冷冷清清,已没了年前那人山人海的热闹,你以为年味淡了吗?不,此时的年味只不过已从年前的大街小巷转移到了每家每户那温暖而又热闹的家中了。不信,你听,那此起彼伏的拜年声、祝贺声、欢笑声,正从每家每户那贴着福字的门中传来,好不热闹。

而此时大街的平静将会迎来年味的另一个高潮——元宵节。

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不光要在家中庆祝团圆,更重要的是到了晚上,人们全家出动,不管老的、少的都走出家门,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人山人海,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坐游船、赏夜景……玩到深夜,人们都久久不愿离去。

此时的年味,进入了最后的高潮,而年味也将在这高潮中慢慢地融化到人们的一片热闹中,四散了开去。

年味最浓时,春天已来到。

篇2:最浓年味作文

金蛇狂舞辞旧岁,万马奔腾迎新春。农历蛇年就要过去,马年即将到来。随着春节的到来,年的味道越来越浓重,打扫卫生,刷门窗,大街上摆摊卖锅碗瓢盆的,卖对联的,有好几份,处处充满了忙年的景象,虽然天气很冷,心里暖洋洋的,勾起了对过年的回忆。

在我的记忆中,年味最浓是儿时。我出生在上世纪50年

代,依稀记得过年的时候,正是3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没有太多的印象,我记忆较深过年的时候,生活已经好转,大概是1964年的时候。

进入了腊月是最忙碌的时候。也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日子。掐指一天一天的倒计时,还有多少天过年。每逢5天一个的集市上,年货摆满了,推销鞭炮的商户,此起彼伏的点上了鞭炮,甚是热闹。现在,再也没有这种景象了。

虽然那时物质匮乏,可是到了过年,母亲总是把一年的积蓄,为我们添了新衣服,把一年不舍得吃的好东西出来。那时候奶奶还在,奶奶和母亲是一家人中最忙碌的,腊八开始打扫房屋、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以后就是蒸年糕。蒸饽饽,大年三十包饺子。

年三十的上午,我帮着父亲,贴对联,贴福贴。门外的影壁墙上还得贴上大大的“福”字下面是“出门见喜”。图个吉利。

除夕的晚上,先是接财神,打着灯笼,搬上桌子,桌子上放上饽饽,香炉,香炉里点上三炷香,到了门外,按照灶王爷上指示财神的方向,摆好供桌,烧上一叠烧纸,父亲说,那是给财神老爷的钱,然后放一挂鞭炮,磕头回家,就是把财神接回来了,预示着明年发财,有个好收成。

接回财神以后,一个家族的男人就要在一起喝财神酒了,我父亲和几个堂弟在一起。此时母亲便会将提前做好的皮冻,煮花生米,有时候有鱼冻,炒一谢简单的蔬菜,几个人盘腿坐在炕上喝起了酒,我在旁边不喝酒,吃一点菜肴。大人们诉说着今年的收成,期盼着明年的丰收。我在一边默默的听。

那时候没有表,不像现在12点过年。一整夜,鞭炮声此起彼伏,有早有晚,一夜不断。奶奶说,我们家三星西下,就好过年了。三星西下的时候,母亲下好了饺子。父亲和全家人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新的一年。那时候没有电,油灯、蜡烛,点燃的香,漆黑的夜里,阴深深的感觉,充满了神秘感。既兴奋,又害怕,祖先回家过年了。那可是另一个世界的人。那时候年龄小,在那个忽暗忽明的烛光里,在那个严肃的场合下,怎么能不害怕。供桌上,摆了五个大饽饽,一块年糕。四个碗,下面是生的大白菜,上面是炒熟了的鱼、肉、鸡蛋、豆腐。可能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鱼肉吧,还有四盘点心水果和干果。再放上两碗热气腾腾的素饺子。院子中央,门旁边,都摆上了饺子。烧了纸钱以后,父亲在院子里用竹竿挑着一挂鞭,我躲到屋子里,用手捂住双耳,清脆的炮声响起,它将年的味道散发的更加浓烈。给祖宗磕头完毕,就是吃饺子了。

年夜饭是素饺子。里面有糖的,象征着明年生活甜蜜,有放钱的,是2分的金属硬币,象征着明年有钱花。那时候平时不吃白面,吃一顿素饺子是多少日子的盼望。为了吃到钱,我吃的很多,有时候似乎到了嗓子眼。吃了饭,就给奶奶、父亲、母亲磕头拜年。奶奶、父亲、母亲都拿出了压岁钱,那时候就是几毛钱,我也高兴的合不拢嘴。年夜里,谁都不能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通宵守夜,香,接连不断的烧着,直到天亮,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母亲兴致勃勃的讲着过去往事,眼里充满了对亲人们的思念,我的眼前也仿佛出现了那令人神往的一幕。

小孩子们年初一是最开心的,母亲给我换上了新衣服。天刚亮,跟大人后面,到长辈家一家家地去拜年,那时候,物质匮乏,很少有压岁钱,但瓜子、花生和糖是总是有些,把小小的衣服口袋塞得满满的,到每一家,我们拾着没有燃放响的鞭炮,等会好和小朋友一起放。然后给老人磕头拜年。我们高兴地笑着、唱着、相互追逐着,开心极了。

成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生活好了,各种时尚新颖的服装常换常新,鸡鸭鱼肉顿顿不断,再也不会因为想好吃的穿新衣服而盼着过年了。相比而言,孩子们更是体会不到我们曾经拥有的过年。

寒假以后,各种补习班应运而生,孩子们不是补习,就是写作业。不愁吃不愁穿,没有了以往盼望过年的乐趣。在家里,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现代的生活带给了他们无限的乐趣,也剥夺了他们好玩的天性。没有了我们那个时代的去水塘里滑冰、踢毽子、捉迷藏、放鞭炮、接触新鲜空气的机会也渐渐地少了。

我也一样,现在的过年,不像以前那样盼望,时间过得真快,不觉就是一年,虽然还要置办年货,不再忙忙碌碌,不再像父辈一样缺钱,计算着过年花钱买东西了。衣服也不用过年再穿新的,我老伴有句话。现在的生活,天天生日,月月年。

一家人除夕之夜,围坐在一起。看着马年的春节晚会,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年,对于我,越来越遥远。年味也越来越稀薄了。

篇3:书香味最浓作文

品红楼梦断

一部佳作,流传千古。没错,它就是《红楼梦》。黛玉身世悲惨,性格娇羞;宝钗出身富贵,性格刚强;宝玉少爷贵命,性格软弱。一个富有的大家庭,一个古香古色的大庭院,一群美丽的姑娘,一个惹人爱的少爷,一个凄惨的故事。宝玉和黛玉互相爱慕,却因娇羞不敢明言,又因家族的刻意安排,无奈,落泪。黛玉葬花于海,烧诗毁巾,苦苦的无奈等待,最终,却只是等来心上人要迎娶宝钗的喜事,悠悠愁绵,离情别恨,又有几人能体会?就这么,一位妙龄而又可怜的女子,含泪而死。只能说,红楼,一个梦断的地方……

享西游行乐

要说起聪明机智,非悟空莫属。他身怀七十二变,学得了长生不老,驾得了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纵使他也很是顽劣,干过种种坏事,留下斑斑劣迹,但我还是为他所折服。他三打白骨精是为救师父,他偷人参果是为了给众师兄解馋,他宁愿被误解也要保护师父安然到西天取经。他的忠心,他的机智,他的敢作敢为是亘古不变的。我钦佩他的一切,并且感谢他的一切。因为有了他,才让那西天之行满怀快乐。

得板桥之趣

郑板桥,一代著名画家。他因画竹而名声大扬,可他却从不为名利所动容。一座茅草小屋,窗外种上几株新竹,挺拔而坚韧,就像他的为人一般;窗内放上几盆幽兰,盈香满室,为此,足矣。不慕名利,不贪富贵,这就是他的一生,平凡而又自然的一生。他的人生之趣,让我也仿佛沉浸在其中……

感谢书籍,给我如此多的信念与乐趣!

此刻,风吹过,带来清爽的味道。

此刻,云走过,带来美丽的味道。

篇4:淡,世界上最浓的色彩中学生作文

淡,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清雅。

淡,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

淡,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淡,是世界上最浓的色彩。

清代画家朱耷以画鸟闻名,大幅的宣纸上,只有一只孤寂的怪鸟,留下旷远的白色背景。朱耷为明代皇室后裔,却因社会动荡、家国变故而选择了归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酷爱绘画,笔下的花鸟鱼虫,形容怪诞,神情奇特,不拘成法,具有一种冷峻、苦涩的美。他把自己内心深处的难言之痛,借笔墨曲折地抒发出来,那些怪诞奇隽的花鸟鱼虫,“少而不单、淡而有味”,成为永不褪色的经典。

淡是淡泊,是遭受痛苦时所选择的明智的.处世态度。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终于脱掉让无数人眼热的官服,放弃前呼后拥的县太爷生活,走向田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留下一片田园,让我们的心灵栖居;留下一部诗集,让我们永久回味;留下一种叫做“性本爱丘山”的高洁性情,让我们敬仰。

钱锺书先生说,自己愿意做一只安静地产蛋而不被打扰的母鸡。他欢迎大家读他的《围城》,读他的 《管锥编》,就是不欢迎别人来家里“观赏”他――无论是贽礼拜访,抑或是有偿采访。这,就是淡。

在一个公司对外的酒会上,面对记者“是否姓朱”的提问,一个人微笑着保持沉默。在公司的五周年纪念册上,这个人是高层领导中唯一没有登出照片的一位。他,叫朱云来,是国家前总理朱 基之子,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被 《财富》 杂志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之一。在“官二代”、“富二代”成为社会热点的今天,朱云来一直隐身于自己的事业背后,淡出人们的视野,只留卓尔不群的风采任世人评说。

做人有几分淡泊,如清风细雨,不失诗意;做事有几分从容,俯仰之间,洒脱随意。不刻意,不虚伪,简单朴素,宠辱不惊。

在喧嚣中独守一份宁静,在浓郁中保留一些清淡,似花开花落般悠闲,如春去冬来般自然。

篇5:情到深处最浓诗歌

从来没有人说清。

任冬天多寒冷,

心却是无比温暖;

水的清淡,

心却始终感到甜蜜;

不管多遥路远,

篇6:人生最浓的滋味,是“熬”

短短四句便道出了应对人生的态度。

“熬”,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的风风雨雨,要饱偿多少的酸甜苦辣咸,要经历多少起起伏伏的翻滚,用熬字来形容人生,是再恰当不过了。

-01-

居家过日子得用心去“熬”!

早年,门子的姑姑们出嫁前,都要被送到德高望重的祖母面前,聆听教诲。祖母总要搬上她那套熬粥理论:两口子过日子,就像咱们熬稀饭,这白米粒就像你的小男人,刚开始都“生”着哩!你就要小火慢熬,慢慢地熬,千万不要心急,你若心急火燎地大火烧,就会溢锅,扑得到处都是,还糊锅。弄不好就烧干了......你对他好,就不能要求他成天围着你转,只对你好,男人有男人要干的事,用你对他的好慢慢地去感化他,时间长了,他的心就被化开了。

稀饭也要耐心地熬,时间熬够了,又香甜,又粘软的稀饭就熬成了......祖母的熬粥理论,富含哲理,夫妻过日子,哪能不发生矛盾,哪能不磕磕碰碰,发生磕碰是正常的,是好事,不要怕,不要躲,及时去沟通,去解决。用包容之水,用热情之火,去小火慢“熬”,一个磕碰,一个矛盾就是熬粥中的一次翻滚,一次翻滚之后,得到的是进一步的凝结和升华。没有翻滚还能叫熬粥吗!没有矛盾磕碰的和睦是假和睦,是以一方委曲求全为代价的。既然有缘在一起,就善待每次的翻滚,且以真情熬白头。

-02-

在外为人处事得“熬”!

有人曾抱怨,人心难猜,与人难处,人家表面热络,却感受不到真心,究其原因还是相处的时间太短,日久见人心。这就像熬粥,刚开始翻滚时,米粒是表熟里生,夹着硬芯,这是夹生饭。随着翻滚,时间久了,米的硬芯软了,粥就熬成了。所以对人,只有用善良真诚和热情,耐心去熬!日久终得人心。是米,最终必能熬成酥软的粥,但是米中的石子是怎么也熬不软的。熬粥前一定要将石子剔除干净,否则只能白浪费水和火,还影响粥的美味。须知各种不待见你的“石子”到处都有,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你去“熬”。

-03-

个人成长得“熬”!

没有人能说清熬好一锅粥,必须经过多少次的翻滚,但每一次翻滚过后,就必然向熬好粥前进了一步,人生亦如此,在经历一次次苦难的磨炼,经历一次次荣誉的冼礼后,人才能更加成熟,百炼熬成钢。所谓“熬”就是不轻易改变是欢喜中的矜持;是悲哀时多留的一丝希望;是快要绝望时的苦苦支撑;是期望不改的坚守。

生活多是像熬粥一样重复的翻滚,一翻一滚中你便得到厉炼,得到升华。每一个翻滚过后,回头看时,才觉得熬得不是岁月,而是坚定的意志和平静的心态。是熬粥时,在翻滚的锅旁,看几页书的静美;是在灶台旁听几首舒缓音乐的小憩;是透过厨窗静看外面风轻云淡的悠闲。

“熬”是全力以赴中的释然,苏武在荒野严寒中熬出了民族气节,司马迁在屈辱中熬成了《史记》。

“熬”,是人生不忘初心,边回味边坚守的毅力。熬得住,不一定能出众,熬不住,一定会出局。

篇7:关于年味的作文:水乡寻年味

安昌古镇的建筑风格传承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一衣带水,古朴典雅。古镇老街依河而建,一侧为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白墙黑瓦的民宅;一侧为商店,各种富有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错落有致。

我和爸爸妈妈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漫步在老街上,沿街各式传统老店鳞次栉比,千姿百态,竞相出售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屋檐下随处可见各种酱货,横的一行,竖的一列,层层叠叠,满满当当,那场面可谓壮观。酱货的品种很多,有酱鸭,酱肉,腊肠,鱼干……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显得油光发亮,一阵微风吹过,阵阵酱香扑鼻而来。要不是我吃了早餐,可能就要口水留下三千尺了。

古镇还有一种四海扬名的美食,那就是扯白糖啦。我见一位民间艺人老爷爷先铲一抖白糖,倒进锅里,加热、搅拌。渐渐地,砂糖就变成了拔丝状的糖浆,只见老爷爷将糖浆捞起,飞快用力地扯过来扯过去。拉扯过程中糖浆渐渐由黄变白,由短变长,像极了一团银丝,最后只见他熟练地将丝状的糖切成小块。我迫不及待地买了一包品尝,满嘴都充满了醇厚的甜香味,真是美味至极。

安昌古镇的小桥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美誉。我站在小桥上欣赏水乡美景,只见三三两两的乌篷船从桥下轻轻划过,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们在船上谈笑风生,偶尔可见几只白鸭子在河面上快乐嬉戏,江南水乡的风味真是无处不在。

古镇老街,让我体味到了喜庆祥和,古老淳朴的水乡风情,在这儿我寻到了浓浓的年味,它萦绕在古老民宅的白墙黑瓦之间,浸透在酱香扑鼻的酱货中,躲藏在绵长香甜的扯白糖中……

作者:郑哲霖

篇8:年味作文_初二作文

原是满心的期盼,盼着盼着这个年的到来,但真的等到日子一天天近了,我却忽的觉得,这年味,许是一年比一年淡了。

小的时候总是盼着这个年的,因为到了年边上啊,疼爱我们的爷爷奶奶总会买上好些烟花炮竹,小小的我们最是喜欢这些五彩缤纷的玩意儿,纵使有时一个不留神会被溅出来的火星子烫到,但那时玩得尽兴的我们那会想起这些,每每都是玩到夜深了,手指上一阵阵刺痛时才想起,但那时的我们不会哭不会闹,几个一般大的孩子多在被子里回想着到底是什么时候扎伤了手。

小的时候啊总是眼睁睁的等着这个年的,因为到了年边上啊,家家户户都开始备着年货了,隔三差五就会要上超市,这对于那时的我们可是天大的福利,原本冷冷清清的茶几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宾客满堂,坚果肉干,水果甜点,小孩子喜欢的那是应有尽有,过年的几天我们都把自己的肚子撑得鼓鼓的,看着这个,想着那个,好不快活。

小的时候啊总是巴巴的望着这个年呢,因为到了过年边上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开始给小辈们准备红包了,我们总是盼着盼着,盼着新年的钟声敲响,打开手头的那些个鼓鼓囊囊的红包去买糖果了。红包里的钱不多但一个个红彤彤的小包带来的是吉祥,是祝福是浓浓的年味。

现在的我们依旧是期待着的,但那份期待已远不如前了。如今的我们不在那般幼小天真,再精致美丽的的烟火也不足以吸引我们的目光,在美味的零食也被我们以减肥为由拒之千里,逐渐长大的我们也不再喜爱那甜腻的糖果,不再关心红包里承载的祝福。

篇9:年味作文_初二作文

想到将在这青山绿水度过我的第十四个春节,没了城市的喧嚣浮躁,我对春节的这几天假期很是兴致勃勃。

去年国家下发政策:要发展适应农村的道路建设,于是外婆家门前碎石铺就的简易公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宽敞的柏油马路。一幢幢两三层小楼房一改常面,和着过年的气氛,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灯笼、对联、“福”字等,俨然成为了这些房子上最耀眼的主角。外婆家的房子也扩建了,在后山修了几堵水泥墙,增添了一个杂物间,并将厨房厕所等,与卧室分开,独成一栋,还在靠菜园边加了一个侧门。这样一来家里就显得宽敞明亮很多,也整洁了不少。最引人注目的,正门两侧贴着对联:左书“春满人间欢歌阵阵”,右映“福临门第喜气洋洋”,横批“万事大吉”很是有过年的韵味。此刻,我用心品尝着过年浓浓的味道,尽管外婆家变化很大,甚至有些城市的气息,但当我看到外婆外公脸上朴实无华的笑容时,我知道,这里仍然是曾经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过的土地。

过年让人最期待的事情莫过于吃年夜饭了,可我更关心的,是年夜饭的制作过程:不到下午4点,我就听到了厨房里热闹的聊天声,推开厨房门,各种食材调理的味道扑面而来,大姨二姨以及外婆几人正忙着备碗备菜,大姨切着猪肉,一块完整的猪肉经过解冻,在大姨手上被菜刀切割成一丝一丝的,粗细均匀,长短适中,大姨就如雕刻师一般,而她手中的刀,就是她的雕刻刀,不一会儿,猪肉就被“雕刻”好了,手法很是娴熟;二姨负责给碗放调料,各式酱料在她的手下十分精确的落入每个碗中,十多个碗,每个碗的每种调料竟分量相似,我挑挑眉感到十分的吃惊;外婆的炒菜技术毋庸置疑,一碗碗菜料在锅中不断的被来回翻炒,发出“丝丝”的声响,外婆不断用锅铲翻动着菜,还不时的颠勺,她如交响乐的指挥家一般,与那携着亲情与心意的菜一起,发出新年里最动听的声音……,她们三人配合默契,能在互相攀谈的同时互不干扰,我在一旁没有做声,心底却是无比惊讶。

到了晚上,桌子架好一个个冒着热气的美味菜肴被端到桌上,香喷喷的年夜饭呈现在我们面前。一声“开饭!”大家瞬间拿起碗筷开始享用晚餐,开始与亲友交谈,其乐融融,欢笑声、感慨声不绝于耳。

篇10:高中年味作文

春节在中国的农历日期中为正月初一,那天的早晨阳光灿烂,万里无云,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走出家门,就闻到了一股属于春天的气息,小区马路两旁的紫金花、桂花正绽放在这喜庆的春天里,有时刮来一股微风,清新的花香扑进你的鼻中,让你马上就想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树上挂满了红色的灯笼和丝带。春节,春天的节日。

我们走到街上,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孩子们拿着红包,一些年轻人着手拿着风车希望能够在风车的旋转中转去霉气,转来好运,街上还有广东传统的醒狮队伍,在锣鼓声中狮身与狮头的默契配合令街上的游人连连叫好,而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篇11:消逝的年味作文

作为我国最隆重、最悠久的节日之一,春节,在上千年的文化发展之中逐渐诞生了它的独特韵味――年不好过味。年味曾在祖先之间衍生,在祖祖辈辈之间发展,却又在高速的发展之下,逐渐地消逝了。

小时候,每逢过年,必将是每个孩子最为喜悦、每个家庭最为喜庆、每个小村、每座城市,喜气洋洋而张灯结彩的日子。

除夕当晚,厨房里总是忙碌不堪――爸爸正忙着杀鸡,那边爷爷正在烹饪着新鲜蔬菜,妈妈也淘好米,开始煮饭;奶奶也会拿出只有到过年才会用的瓷盆――用来烧纸钱,祭奠祖先,与之共同庆祝这欢乐的节日。

之后,便是丰盛的年夜饭了。一家人绕着象征着团圆的大圆桌依次坐下,大人们倒好白酒,小孩则是果汁可乐,在吃饭前,就要全体起立,相互干杯:长辈们和蔼可亲地表述对我们年轻人的期望与鼓励;我们呢则是真切地表达我们对父母工作顺利、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的希望,以及感谢他们对我们的照顾。在这之后,才可以开动。桌上有香喷喷的红烧鱼;也有象征着团圆的肉丸子,而长辈总是会将鸡腿鸡翅让给我们,寓意可以走得更远……

吃完丰盛的`晚餐,一家子团聚一堂,欣赏着春晚,讨论着哪个小品幽默有趣,其乐融融。一直到晚上十二点,总会传来一阵洪亮的钟声,我们便会跑到小路上去:听到鞭炮噼啪作响,看见烟花争相绽放在空中……

此时的年味,或许就是那烟火的璀璨,是年夜饭的美味,是团聚的喜悦吧。

而如今过去数年,高速发展的今日,再一次迎来了这一盛大的节日。

全家人不再在老家庆祝,而是到了繁华的一线城市。叔叔早早地提前一天买好年货、蔬菜,到了除夕,把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与肉类成碟装好,在缩小了三分之一的圆桌中间支起一个火锅,煮好鸡鸭鱼肉,便开始了年夜饭――少了祭祀,也只有简简单单的问候与干杯,就像是延续数年的传统,却在不经意间慢慢淡去。

吃完饭,在这里是看不到烟花鞭炮的――没办法,大自然已经千疮百孔了。春晚呢?曾经期待无比的隆重节目?如今,早已被人手一台手机上的所谓游戏、qq微信的红包刷屏所取代。甚至直接跑到房间里,丝毫不在意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或许那些许久没有放松的中学生仅仅把除夕、把春节当做假期而已吧。也许是利用这个所谓假期好好玩耍吧。年味,仿佛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但是,他们却忘了,这正是在淡忘传承的年味啊!寒假,仅仅只是学生的假日吗?似乎不是。它更像是对中华传统、对年味的尊敬!

篇12:消失的年味作文

在路上、在车中、在街上……总会听到这样的话“现在也只有炮声还能添点年气,如果没了它,还真不知这年过成什么样……” 冬天作文

的确,在以前,人们心中的新年总是充满快乐:穿新衣、挣压岁钱、吃到平常无法吃到的可口佳肴……那时的人们,总希望过年;那时的新年,才过得更有意义。而现在呢?人们生活富裕了,政府对于贫困户也帮助了,在党的领导下,现在过年得到的东西,平时也能得到了。这虽然是件值得五湖四海人民举杯同庆的事,但谁又想过呢,这样一来,新年岂不是变得“平凡”。

现在过年,想来想去,只有炮声才能让年过的“与众不同”,而吸引人们。但是,各大城市却在这极为缺少年气的“危急”情况下,又颁布了“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严酷命令,一下子又让这几乎是唯一的年气渐渐消失……

我知道,每年过年因燃放烟花爆竹炸伤的.人很多,有些人都残废或失去了生命。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无情的“赶”走了这个年气,我们可以想一个即让年气(炮声)长存,又不会伤倒人的好法律、好政策。

虽然过年除了放炮外,各地还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但这些民俗必尽在大城市无法使用,这样一来,大城市的人过年岂不很平凡呢?

今年,部分城市撤销了这个“严酷”的命令(“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命令)。但我们仍应该注意,不要再让它“上市”,取而代之的应是更好、更适当的规定。

我们中国人放炮已经是有相当长的历史了。我们中国已经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消失了。如果不远的将来,这个“放炮传统”也被人们逼走了,那我们中国还留着了什么?我们中国人的新年还会那么吸引人吗?难道我们要让其他国家的人指骂我们中国人的愚昧吗?

上一篇:营销管理任务下一篇:工程时间节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