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常见问题

2024-04-16

人际交往常见问题(精选8篇)

篇1:人际交往常见问题

小学生常见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及辅导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群体背景中、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共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人际关系是导致个体身心疾病的主要诱因。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又是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如认知、人格、情绪、意志等方面还不成熟,因此,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发展不够协调一致,容易出现某些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如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情绪易激动、不稳定、自负与自卑等,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基本上是一个发展性的问题,除了一些极严重的精神问题或行为问题外,许多看似问题的行为,其实只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偏离,成人身上被看做病态的行为对儿童青少年未必是不正常的,这些问题会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或减弱,小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正在成长过程中,其可塑性非常大,如果能够正确及时给予帮助,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教学中我发现儿童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以下问题,并针对的给予辅导。

一、小学儿童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原因。1.封闭心理

在小学儿童中,有些孩子不喜欢与人接近,不愿加入集体活动,总喜欢独处,自娱自乐,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时刻保持与他人的距离,(这在小学高年级儿童中比较常见)。虽然儿童的自我意识、自尊心、独立欲望都在发生明现的变化,但他们还不成熟,不够稳定,不知怎样应付这种变化。学生容易把自己的心理之门关闭起来,有烦恼和不愉快都写在日记里,对谁都不愿意说。逐渐与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同学开始疏远,产生距离感,封闭心理的存在又阻碍友谊的建立,使个人处在孤独之中,久而久之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心理健康。

2.自卑与自负

小学儿童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事事由父母照料,任何要求父母都尽力满足,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总表现自己的优越,希望别人都能听从他的指挥,总围着他转。这种心理必然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许多同学不愿意和他玩,将其孤立起来。与此相反,有些儿童由于依赖性强,在学校中总是依赖别人,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因此,变得敏感自卑,多愁善感,犹豫孤僻,感到别人都瞧不起自己,又害怕伤害自己,久而久之出现事事回避,处处退缩,不敢与人交往的现象。

3.儿童个性缺陷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有些气质类型属于抑郁质的儿童不善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容易产生畏缩和恐惧。由于过于敏感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能力低下,言语表达能力不强,在交往中会被人笑话等。而有的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如身高、相貌、体质等,与其他小学生相比,会感到自惭形秽,成为心理上的阴影,致使情绪低落,产生严重的交往退缩。

4.社会媒介的不良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为儿童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渠道,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领域,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一些暴力电电影、电视、小说为儿童提供了参照范例,在这些信息媒介的影响下学会了各种攻击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不喜欢善待他人、接纳他他人,而表现出敌对,甚至是攻击行为。有的儿童整天沉溺于网络,在虚拟的世界中聊天、交友,不喜欢与老师同学面对面交流,逐渐导致学生交往技能的退化,于别人的心理距离拉大,产生交往障碍。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辅导 1.创造交往机会,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只有通过交往活动才能克服。家长和教师配合为有交往障碍的儿童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尝试积极的与人交往,使他们得到实际的锻炼。如对交往中存在胆怯心理的儿童,采用系统脱敏法,将其置于交往情景中,这种情景是渐进性的,强度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最初让其在众人面前发言、朗读课文等,以此来培养对胆怯心理的抵制力,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可以让他担任班干部,管理班级事务,代表班级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逐渐消除胆怯心理,能够大胆与人交往。而对交往中存在攻击行为的儿童,教师和家长要消除对其攻击行为的奖励和关注。如采用厌恶疗法,在这类儿童出现攻击行为时给予必要的惩罚,使他们准备攻击他人时就会有对惩罚的烦恼,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而放弃攻击,逐渐变得能与人和睦相处。

2.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据调查发现班级体中那些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以下特征:良好的学习与能力,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品德与其他特征。交往中表现退缩的儿童大部分也有交往的强烈需要和一定的交往标准,但往往交往中具有被动、害羞、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而引起心理冲突,左右为难,最终选择回避交往。因此,改变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最重要的是改变其不良的个性品质。在教学活动和集体交往活动中,有意识的帮助有交往问题的儿童,为其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加交往活动,学习交往技巧,增进交往的需要和乐趣,进而改变不良的个性品质。

总之,小学生产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在正确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心理健康。

小学生(高年级)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解放街小学

赵雪玲

我国一些学者曾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约1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其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又较其它年级突出。高年级小学生由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生理发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认知、情绪、意志等与生理发展的不同步,容易使他们在这一成长阶段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和困惑,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关注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他们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形成原因,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积极有效对策,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因此,本文力求较全面、真实地揭示出目前我校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合理的解决对策。

一、高年级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

学习压力大

由于现在学校、教师、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高年级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任务“超重”的现象。除了学校的学习任务,一些家长和教师还给学生开起了“小灶”,学生奔波于各种“辅导”班、特长班之间,休息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失去了享受童年生活乐趣的最基本权利。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太大,出现了厌学、逃学情绪。

考试焦虑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如果压力过大,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则会使学生产生焦虑,甚至是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等心理障碍。

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此外,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3.个性心理问题 小学高年级是少年儿童个性塑造、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不稳定时期,因而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各种苦恼和迷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依赖心理

现代社会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结构,容易使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包揽包干,导致他们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导致学生缺乏自立生活的能力,产生较严重的依赖心理。

自我为中心

自我为中心在高年级小学生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此类学生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片面看问题,把错误归于别人,容易嫉妒他人。有些学生非常任性,喜欢独来独往,缺乏同情心和宽容精神,不愿帮助别人;有些学生平时与同学相处时,常常为一点小事而闹意气、泄私愤。不合群的学生则表现为两大类:一类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则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

意志力薄弱 许多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意志力非常薄弱。这类学生主要表现为自制力差,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自然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

二、高年级小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父母的过高期望与溺爱

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部分来源于父母对自己学业、成绩方面的过高期望。家长往往因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而对他们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这些要求时,他们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丧失自信心,而父母如果此时对他们横加指责、批评甚至打骂,就会使他们逐渐聚集起一些负面情绪,不利于其健全人格和个性的形成。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人际适应、个性形成有直接影响。因家长教育态度不一致,用歧视,打骂等不当教育方式对待子女,从而造成心理行为问题的占了很大比例。经过分析比较,我认为当前小学生家庭中,不当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过分保护型、过分干涉型、严厉惩罚型。与上述三种教育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理解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这样的家庭能够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给子女充分的理解和信任,使他们能够在最大限度内挖掘自身潜能,达到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气氛不和谐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家庭因素在小学生心理健康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学校因素 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竟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校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心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考试分数。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影响了学习效率,使他们对学习兴趣和信心下降甚至丧失,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俱等不良心境,当这些不良情绪体验长期持续下去,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人际关系紧张

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这两种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一个拥有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学生,必然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其心理发展也会有良好的人际环境;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必然会产生敌对、自卑、焦虑、恐惧等情绪,这对其心理健康具有强烈的不良影响。

3.现代传媒信息的负面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发达的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书籍、电影等现代传媒信息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另外,一些地方的网吧等娱乐场所管理失控,对未成年学生开放,一些小学生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等,容易使他们产生与社会的隔离感、孤僻及攻击性行为等心理行为问题。

4.个体因素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其内在的生理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生理的缺陷

少数学生因遗传或突发的意外事件,造成生理机能的缺陷或伤害,这给他幼小的心灵抹上了阴影,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自卑、社交退缩等心理问题,因而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三、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日益突出的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既然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根据以上调查及分析,我认为,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努力去解决。1.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关系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无论是了解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庭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我对开展高年级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提出如下建议:

改进家庭教育方式,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孩子的成长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许多父母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表现为教育指导思想有失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等。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父母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当 在父母的教育观念中,对子女的期望直接影响其教育方式。父母应衡量子女的能力,对子女的期望要恰当,在和谐的亲情关怀下,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孩子自然会努力,全力以赴地学习。

2.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转变教育观念,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往往会因为片面强调升学率和智力发展,给小学生施加过于强烈的学习压力,从而造成他们的焦虑、紧张、敏感、恐怖、脆弱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学校及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思想,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成才观,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学校及教师应从小学生全面发展及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角度,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各方面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享受到学校学习的快乐。

坚持以激励为主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行为科学的研究也表明: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个“期望值”,而高于“期望值”的表扬、鼓励、肯定,就等于给学生指明努力方向,树立自信心。④学生自我否定,对自己能力、价值缺乏信心的自卑或自责心理常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体验,自尊得不到满足,从而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及教师应坚持以激励为主的教育方式,不失时机地表扬、肯定学生的优点,增强其信心。

根据高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年级小学生随着生理上的成熟,交往与活动范围的扩大,个体独立性己非常明显,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甚至出现成人感的萌芽。学校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贯穿心理教育的思想,通过游戏、主题活动、团体辅导、个别咨询、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丰富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高年级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学会观察、分析和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制的心理品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而对于那些己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小学生要适当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心理训练,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逐渐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如:学会自我放松、学会与人谈心、学习写日记或周记。

善于寻求帮助和支持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态度,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要让小学生知道,当自己面对压力、困惑的时候,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谈,寻找他们的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

篇2:人际交往常见问题

引言: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的网中,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发展,而且对大学生毕业后,乃至一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尽管多数大学生都十分重视交往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出现各种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因此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对于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在大学校园,网络紧扣着大学生们的心灵和情感。正如一位大学生所言:“现代化互联网的出现,人们找到了自我表达的无限空间,然而校园网络工具比起课桌文学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而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上网对于大学生而言,已经成为了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心理特点有:认知型;表现型;情感型,关于重庆市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动机,经过统计得出主要有获取知识信息、情感交往、娱乐、商务、网络管理等。在月刊与网站进行“网络爱情”调查也发现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四大主要目的是:打发时间、拓展生活领域、分享秘密心事与寻找爱情。网络交际,不同于单一的阅读和了解,它的含义是“有来有往”,既包括阅读,也包括发表。大学生在网上交往除了收发社交因素,自我肯定因素、消遣因素、监督因素、工具使用因素。就目的性、真实性、影响性等众多指标来看,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主要表现出以下具体问题:因缺乏正确的目的表现出重娱乐轻学习的倾向:因为迷恋网络而过度投入,形成重虚拟轻现实的现象:因沉迷于网络、迷信网络功能而忽视现实交往,存在重人机轻人际交往的现象:因忽视网络伦理而存在虚假和欺骗现象等。

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常常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遇到一点挫折,便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气吞声。一般来说,自信的人容易与人相处,他们往往显得乐观、宽容,能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而自卑的人则容易消极地评价自己不如他人,总觉得自己在容貌、身材、知识、能力、口才甚至衣着等各方面不如别人,低人一等,害怕与人交往。这种心境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

2.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有些大学生过于自负和自尊或者遭遇过大的挫折,容易陷入孤独的误区,在日常生活中游离于集体之外,限制了正常的人际交往。

3.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

4.羞怯心理。害羞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年轻人面对新环境的交往活动,常常表现出害羞、胆怯、拘谨、不自然,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交往的频繁,害羞

心理逐步减弱与消失。据调查显示,承认自己因为害羞而不敢与人交往的占49.7%。关于这个问题,在异性交往中比较常见。如果过度害羞,就会使人在交往活动中过分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也无法与人沟通,妨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5.自负心理。自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夸自大,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与同伴相处,高兴时海阔天空;不高兴时大发脾气。与熟人相处,常过高估计彼此的亲密程度,使对方处于心理防卫而疏远。

6.报复心理。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向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发泄不满、怨恨的一种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如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事件和中国矿业大学学生铊中毒事件均由学生报复而引发。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报复心理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常以隐蔽的形式进行。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持有报复心理的大学生在现实中大有人在,这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莫大的阻力和压力。

7.异性交往困惑。一些大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性交往总感到比与同性交往困难,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性交往。这类大学生主要由于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划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从而把友情幻想成爱情。大学生本来就处于情绪迸发的年龄,对异性的渴望本是正常的事。但由于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异性朋友观”。这必然会对大学生异性交往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8.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点所决定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并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另一个是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学会正确与人交往

⑴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 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切忌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年轻、美貌而趾高气扬。这些心态都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⑵相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⑶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 故有“来而不往,非礼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⑷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古人有“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的格言。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 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

⑸宽容的原则: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 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 接触又密切,不可避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和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 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

⑴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对后继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强烈的定向作用,他决定了个体最初的吸引力并对以后的交往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交往成功的第一步,所以大学生要利用第一印象尽早展现自身优点,使人际关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使交往进入良性循环。良好的仪表、幽默的谈吐、机智的语言等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提高自身素质:良好的内在素质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它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个性品质和行为规范等。大学生只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注重实践锻炼,才能做到“诚于内而秀于外”,在交往中给人以信任和安全感。

⑶记住并叫出对方的名字:记住对方的名字并把它叫出来,是一种有效的交往技巧。一个人的名字对他来说是语言中一种非常甜蜜重要的声音,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名字看得异常重要。在交往中,如果你能轻易说出别人的名字,会让人觉得他在你心目中是重要的,是有位置的,能产生较大的亲和力,从而缩短相互间的心理距离。

⑷给人以友善的微笑: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曾说:“你的笑容就是你好意的信差。”微笑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功,它表达了对别人的友好、接纳、赞同、理解和宽容。有人把微笑称为人际交往的魔力开关,面对他人,只要你轻轻一展笑颜,就胜过万语千言。在人际交往中,真诚的微笑、灿烂的微笑会令你魅力倍增。

⑸给人以真诚的赞美:赞美如阳光,人人都需要。如果我们能够发掘对方的闪光处,给予真诚和准确的赞美,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份愉悦。但要注意赞美别人时,要维护自我尊严和自我价值,决不能刻意逢迎。

⑹用幽默化解冲突:幽默可以调节气氛,缓解人际交往的紧张状态,它可以使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实现自我解脱,有助于人们适应环境。同时,它也是机智的一种表现,是文化修养的一种标志。

结束语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在整个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将存在,但在大学生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只有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必须针对其具体特点,对症下药,才能引导其克服心理问题,更好、更迅速地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系部:机电系

班级:煤矿12301

篇3: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中的问题

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大学里, 学生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 有的同学因为处理不当, 整日郁郁寡欢, 心情沮丧;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紧张, 精神压力很大, 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症;而更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呢?笔者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1、生长环境的差异性

很多大学都是全国范围招生, 学生五湖四海。同一地区的学生, 其家庭的生活情况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气息造就了不同的性格。最初的新鲜感过后, 宿舍生活变得尴尬和别扭起来。地域性的差异, 贫富的差异, 生活习惯的差异, 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 难免发生各种矛盾, 一些学生相互间又不能包容和谅解, 致使矛盾激化, 有的家长也被卷了进来, 甚至需要院系老师出面才能解决。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学会面对它, 接受它。笔者不鼓励学生换宿舍, 或者索性搬到校外住的方式解决问题。正如辩证法所说, 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大学里重要的一课就是学会与人相处。如果你与别人生活在一起, 你就得连同他 (她) 的生活方式一起接受。如果他人的生活方式确实妨碍了你的生活, 如何有技巧地去沟通、去解决问题, 同时进行自我调整, 而不是选择逃避。否则就永远错过这节课。

2、中国的教育方式

目前我国的教育方式还存在很多弊端, 使得学生缺乏融入群体的能力。一方面, 表现在大多数学校还是应试教育, 使学生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锻炼。孩子从小的目标就是好好学习,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往往是除了学习以外, 其他事都一手包办。学校考核学生是时, 也把学习成绩作为主要指标。这导致许多的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 素质不全面, 有些大学生是高智商, 低情商, 这些都造成他们很难处理人际关系和调节自身的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 家庭教育中, 尽管很多学生在家很娇惯, 但是他们与父母的相处并不平等。他们很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更多服从家长的说教。家长使孩子处于一种思想压抑的状态, 更不用说有意识地教育孩子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了, 造成学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

3、青春期独特的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 他们张扬自我的外表下, 隐藏着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他们非常渴望获得友谊, 强烈的自尊心阻碍了他们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他们总是喜欢过度的表现自我, 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同学之间很难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 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又很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绪之中。例如, 有些男生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 有些女生因自己长相不佳而自卑, 还有一些来自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的同学, 与大城市的同学相比, 会觉得自己见识浅薄, 没有特长, 从而产生自卑感。如果没能调节好心态, 克服自卑的心理, 有可能发展到心灵扭曲, 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更是屡屡受挫。

因此, 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及时给予这些学生心理疏导, 帮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在主动与他人地相处中获得自信, 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4、网络文化阻碍了人际交往

网络时代给我们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 也挑战着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尤其对与年轻的大学生, 他们还没来得及开始自己真正人际交往, 就淹没在铺天盖地的网络之中。很多大学生都沉迷与网络不能自拔, 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斗在网络上, 忘却了现实生活。这部分同学往往是人际关系最为紧张的。首先, 他们过度沉迷与网络, 不分昼夜, 影响了同宿舍同学的生活, 易引起宿舍矛盾。其次, 上网成瘾使大学生大大减少参加日常社交活动的时间, 甚至疏远现实的人际交往。再次, 网上人际信任危机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 导致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 进而影响自己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摘要:当今大学生, 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不是学习和就业, 而是人际交往。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对于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和未来事业, 至关重要。而人际交往中, 本科生人际关系紧张更多地表现为宿舍的矛盾。笔者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部分成因, 希望有助于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篇4:多数心理问题缘自人际交往

26岁的薛敏(化名),因为失去男朋友,非常痛苦,希望找回男朋友,前来找我咨询。咨询中了解到,她人际关系很差,她很喜欢并依赖男朋友,一方面,她总希望用讨好的方式来赢得男朋友好感,另一方面,男朋友一旦没有按她的心愿做,她便歇斯底里。她主要的表现状态如下:

1.生活中一直没有好朋友;

2.自卑,极端自我否定;

3.负性自动思维:遇到任何事情总往对己最不利的方面想;

4.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5.缺乏安全感;

6.控制欲特别强:凡事要按自己的愿望,否则发脾气,生闷气;

7.明显的完美主义倾向;

8.与人交往逃避退缩;

9.性格急躁,抱怨不断;

10.看待问题极端偏执。

专家点评

从薛敏儿时的经历中了解到,小时候,父母对她十分严厉和刻板,不允许她到外面玩,父母上班时,常将她锁在家中。咨询时,薛敏眼中含着泪说道:“我常常透过门缝,看外面的小朋友玩耍,心里非常羡慕。”

心理学认为,人是需要人际关系的,寻找关系是生命的动力,可以说,我们是要通过关系来成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在儿时与人接触中锻炼出来的。薛敏在生命早期缺乏这种锻炼,同时,她与父母的互动模式也是非良性的,造成她日后生活中只要与人交往,总会产生问题,使得人际关系很糟糕,生活中一直没有朋友。

薛敏从小直到现在,一旦不按父母意愿做事,就会挨骂挨打,父母也常指责她“笨得像猪”。我们常常是通过父母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父母的评价和态度像面镜子,我们看到镜子中的“我”是什么样子,就会怎样看待自己,形成自我知觉。薛敏与父母的互动方式导致了她自我认知极其偏低,形成自卑和极端自我否定的性格。在咨询中,我让薛敏举出自己的优点,她很自然地答道:“老师,我一点优点都没有!”也正因为父母习惯于指责薛敏,总说她这也不行,那也做不好,加上她妈妈也习惯于凡事往坏处想,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妈妈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薛敏形成了负性自动思维模式。

薛敏从小就十分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遗憾的是她的父母一直没有给予,人在儿时希望得到而没有得到的东西,会在潜意识里形成缺憾,这个人在以后生活中,就会付出一生的精力和代价去追求这种缺憾的东西。加上薛敏自卑的性格,导致她在人际互动中,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方面,她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评价,比如会用讨好的方式迎合男朋友和别人,另一方面,她又十分恐惧别人的消极评价,具体表现为,与人交往逃避和退缩,心中充满了“怕”字。

薛敏儿时的经历,让她自然形成一种内在心理逻辑:只有我各方面都很优秀,别人才会看得起我。这种心理逻辑会导致完美主义倾向。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一旦感觉别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强,就十分苦恼,时刻希望自己能超过别人,与人交往的对抗性和控制欲特别强,比如容易和人“抬杠”和“顶牛”。父母性格的影响,使得薛敏也像父母一样,看待问题极端偏执,脾气急躁,爱抱怨。具体表现是不断抱怨环境、抱怨上天不公,抱怨生活尽是烦恼,一点开心的东西都没有。

心理处方

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是让她正确认识自己,并觉察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及其形成根源。医生不断传递一些观念:虽然我们是过去的产物,但不是过去的牺牲品;我们可以控制的唯一的人是自己;不管事情有多糟,总是有希望的。以此增加薛敏的内在力量感,增强其改变的决心。

心理医生把重点放在她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上。比如学会共情、学会倾听、学会赞美别人,学会包容和接纳他人,习惯与人分享、不排斥和嘲笑别人、不要企图控制他人、停止抱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处理事情有弹性、不固执、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对别人感兴趣的事情发生兴趣……薛敏渐渐明白,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需要改善自己与人互动的方式,重要的是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交往中满足别人的需要,给别人“良好感受”是关键,仅仅一厢情愿地去喜欢谁,是没有用的。

通过近半年的心理咨询,薛敏学会评价自己行为的质量,知道对自己的行为做更有效的选择,人际关系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虽然没有让她找回自己的男朋友,但薛敏对这件事情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薛敏人际交往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能够通过自己,寻觅到适合的意中人,并发展出良好的关系状态。(据《大河健康报》)

篇5: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

缤纷色彩的大学生活开始了,我们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们在这个新的校园里生活着,无时无刻都与新的伙伴们交往着。大部分大学生都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但是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有部分人不能很好地处理好和身边的老师、同学的关系,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甚至有严重者因此而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根据我的了解,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如下:

一、以自我为中心。现在有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倍

受亲人的溺爱,要什么有什么,也没有受过什么打击或挫折,因此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和别人交往时,一味强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忽视了别人的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不能站在大家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在大学生宿舍中,那些郁郁寡欢、乱发脾气、对舍友不理不睬的人并不少见。

二、自卑胆怯。由于大学生们的家庭经济情况、学习成绩优秀程度以及个人能力等各种原因,有些大学生很容易在心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自己哪方面都比别人差。这些现象屡见不鲜:那些来自小城镇或者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感觉自己在那些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有些同学把自己的学习成绩差归咎于自己智商低下,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有些大学生还会因为自身的外貌或身高而深感自卑。日积月累,这种自卑的感觉压抑在心理得不到正确的发泄,就逐渐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他们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

三、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不仅对于大学生,对那些已经走进社会的人们来说,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部分大学生由于表达能力的原因,不能很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很容易被人误解,甚至遭人排斥。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又不懂得如何去弥补,由此造成的恶性循环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上的一大障碍。

众所周知,在人际交往中,一个懂得为别人着想、乐观、真诚的人总是受欢迎的。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完善自身的人格,提高自身魅力。

首先,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倾听的目的一方面是给对方一个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让自己更好地了解对方,以便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在交谈中,不要冒然打断对方的话题,影响对方的思路,而是要鼓励对方讲下去。另外,切忌心不在焉、东张西望、不时看表、目光游离等动作,这些动作既影响对方的讲话心情,又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表现。

其次,做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古人言: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人交流不仅是互相交换信息和经验的好方式,还有助于增进友谊。善于表达,也就是说,能够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且要注意表达方式,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往往可以让听众感到愉快。

第三,做一个善于处理矛盾的人。和人交往中难免会出现摩擦和矛盾,如果能正确处理,即可打破僵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影响到以后的相处和交往。是否能愉快而且成功地度过我们的大学生活,至关重要,正确处理好我们的人际交往,不仅对我们当前的生活有帮助,而且对我们以后的社交息息相关,因此,掌握处理矛盾的技巧和良好的交际能力是大学生应该学会的一门艺术。

颜志杰

10303081

篇6: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

(一)人际冲突

1.人际冲突指大学生人际关系不符合大学生群体对其人际关系的基本认识,导致在大学生个体之间出现的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现象,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人际适应不良。有的大学生对于身边发生的一点点小事常会以过激的行为去解决;有的学生互不示弱,互不忍让热发生冲突,甚至采取报复措施,造成心理上的障碍。

2.人际关系不和谐随时都可以发生,但这种不和谐是否演变为人际冲突则往往取决于当事人的情绪调控力。情绪调控力好的大学生,在出现人际冲突时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及时调节和引导交往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情绪调控力查差的大学生则刚好相反,控制不住情绪,导致人际冲突的发生。

(二)交往恐惧

交往恐惧是另一种比较常见的人际适应不良。交往恐惧的大学生不敢与人交往,担心别人瞧不起,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发言,对人际交往充满恐惧。他们往往具有以下心理。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个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绪体验。大学生由高中升入大学,由各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尖子生一下子变成了普通的一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角色身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越大引起心理冲突就越激烈,越有可能使其产生自卑心理。这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自然不敢去面对自己的交往活动,人际交往成为他们心中的噩梦。

2.戒备心理:戒备心理是指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某些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不切实际的、固执的心理偏见,是另一种常见的导致交往恐惧的不良心里状态。

3.羞怯心理:怕羞,怯场是逃避行为的常见形式,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与陌生人或异性交往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拘束乃至尴尬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往往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之有的大学生过分敏感,过分重视别人的评价,集体中发言就脸红心跳,手足无措。

(三)沟通不良

沟通不良也是人人际适应不良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的大学生我行我素,从不与别人沟通;有的大学生虽有良好的沟通愿望却不得其法,常引起误解,造成人际交往障碍。沟通不良是大学生最为经常地冲突来源,沟通不良在大学生冲突来源中排在首位。

(四)自我封闭

篇7:人际交往中应该避免的三个问题

一、怕被拒绝

这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模式。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这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中退缩的人,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担心自己主动与人交往时,别人不理睬怎么办,或者别人不热情怎么办。当他们忐忑不安、鼓足勇气、小心翼翼地与人接触时,如果遇到对方大方热情地回应,尚能鼓舞他的信心,如果对方是同样拘谨的人,回应得不像他想像的那样热情,他就可能揣测别人是不是不喜欢自己?如果真如此,那就先封闭自己吧。于是,他会采取一种妥协的处理方式,在惴惴不安中更加退缩。

另一种人际交往不安全感的表现形式是认为世人都很狡猾,担心自己被利用、被欺骗。这类人总是不信任别人,感到社会复杂、人心难测,自己不像别人那样狡猾,怕吃亏。与同性交往时,总是在想别人是不是想从我这里得到些什么,与异性交往时,又在想别人对我有什么企图等。

二、不会说“不”

这类人常以奉献者角色与人交往。他们一般认为,别人必须得到我的帮助,在与人交往时我必须做出牺牲,以使别人欢愉。他们绝对尊崇法律和社会道德,就是一般的社会习惯也不敢违反。这类人自幼就是典型的“乖孩子”,从小到大就没有向周围或社会说过“不”,别人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例如,你要打乒乓球,那让你先打好了。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反抗与对峙。但是,“乖孩子”在幼年时的心理需求很容易获得满足,只要得一声夸奖,什么付出都是值得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同样以这种幼稚的心理参与社会,显然会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往往会行善举而期望有所回报,当善举无回报时,就会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衡。

三、不能没有依靠

众所周知,人际交往是以相互支持、互为收益为前提的,而有些人却过多地依赖他人,以致成为别人的负担。这同样是一种儿童对成人的幼稚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成人与成人间成熟的行为方式。

有些人可能对某一个人很依赖,也可能非选择性地依赖任意一个人。他过分信赖依赖对象,凡事言听计从,唯唯诺诺,完全失去了自我,目的是想从所依赖的对象身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与庇护,而自己却从来没有给对方些许的心理支持。如果他只依赖某一个人,就会既不愿意也不允许对方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惟恐自己被抛弃。这种关系的结果是使被依附对象有一种束缚感,甚至会成为一种负担,并且产生一种想摆脱这种关系的强烈愿望,最终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而许多心理脆弱者难以承受这种打击,出现心理冲突。与人交往是个实际体验的过程。如果您有以上这些问题,不妨找心理治疗师,从医患交往开始,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

提高自己的耐挫力。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的确,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所谓“挫折”就是当人们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遭遇种种干扰和障碍,致使无法实现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挫折在人的一生中各个阶段都存在,只是表现不同而已,处在身心发育时期的小学生表现尤为明显。据调查,小学生的心理挫折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

(1)学习方面。学习成绩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没能考取理想学校;留级;无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求知欲得不到满足等。(2)人际关系方面。不受老师喜爱,经常受到批评;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讽刺;交不到可以讲心里话的朋友;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亲子关系不良等。

(3)兴趣、愿望方面。自己的兴趣得不到成人的支持,而受到过多的限制和责备;或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不能达到自己的愿望等。

(4)自我尊重方面。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常受轻视和委屈;自感多方面表现都很好而没评上“三好生”、没选上班干部;个性、学习成绩都不如别人等。

人之所以会产生挫折感,主要有两种原因导致:(1)外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即由自然环境的限制(恶劣的气候、洪水等)和社会生活中一些约束(政治、经济、法律、婚姻等)所导致的挫折感。

(2)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即由于本身生理素质(体力、外貌、某些生理缺陷等)和意识到自己不能胜任,无法协调时所产生的挫折感。小学生随着自身身心发展和社会活动时间的增多,在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与成人感日益增强,另方面由于自身个性,心理的发展不稳定,不完善,承受能力较弱,所以极容易产生挫折感。

当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人们都有一种摆脱困境、减轻不安、稳定情绪、重新达到心理平衡的倾向,这种倾向称为心理防御机制。每个人在处理挫折和紧张倩绪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惟因世界观、生活态度及个性特征不同,每个人所使用的防御机制也有差异,其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

(1)升华。人的有些行为和欲望,如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或不为自己理智所接受。如果将其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建设性并有利于本人和社会时,便 是升华。如有些同学对班里的成绩优秀者存在嫉妒心理,他不将它表现出来,而是将其作为促使自己奋发的动力,这便是升华的表现。升华因使原来的欲望得到间接宣泄而消除了焦虑感,还可以使个体获得成功的满足,所以具有积极意义。

(2)补偿。指个体在追求目标、理想的过程中受挫后,改变活动方向,以其它可能成功的活动来弥补,起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目的。

(3)认同。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感时,将自己比拟成其他成功的人,藉以在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感,从而消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痛苦。如有的小学生通过模仿祟拜偶像或名人的言行来得到内心满足,从而激发奋发向上的决心。

(4)幽默。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处境尴尬时,用幽默来化解困境,摆脱失衡状态,也是一种积极的防御机制。

同样面对挫折,人们的表现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即心理学上所称的“挫折容忍力不同”。有些人若无其事;有些人痛苦万状;有些人百折不回;有些人一蹶不振。那么人们的反应为什么会如此大相径庭呢?影响人的受挫折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呢?究其原因有:

(1)生理条件。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较之体弱多病有生理缺陷的人更能抵制挫折。

(2)挫折经验。饱经风霜、阅历丰富的人较之知识贫乏、生活安逸的人更能抵制挫折。

(3)个性特点。开朗豁达、意志坚定的人更能适应挫折。

(4)抱负水平。希望值过高的人容易遭受挫折打击。

(5)心理准备。预先想到可能会出现挫折,心理有准备,当挫折来时,更能承受。

(6)主观判断。能对挫折作出客观评价、正确归因,就能恰当地应对挫折。我们虽然不能杜绝挫折的产生,但可以 通过学习和训练去积极地应对挫折。

现代的小学生很多都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任何挫折和于扰的脆弱的“蛋壳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的环境,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对小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几条建议:

1.意识到挫折的存在性。小学生应意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生并非处处美好、舒适,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如读书、社会生活、与人交往等活动中可能出现挫折。

2.意识到挫折的两重性。挫折的结果一般带有两种意义:一方面可能使人产生心理的痛苦,行为失措;另一方面它又可给人以教益与磨练。小学生应该看到挫折的两重性,不应只见其消极面,而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3.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小学生正值精力充沛、朗气蓬勃的青春年华,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幻想,对学习和生活难免抱有较高期望和较高要求,但由于对生活中所遇坎坷估计不足,对自身能力、知识水平缺乏全面认识,所以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因此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可行的目标,保持中等期望水平,同时注意不可轻易否定自己。

4.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挫折可成为弱者巨大的精神压力,也可成为强者勇往直前的动力。要意识到坚强的性格需要个人有意识的磨练,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歌德曾说过:倘不是就眼泪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人生之味的。所以,要树立坚定的目标,培养乐观精神,这样一来就能从逆境中奋起。

5.创设条件,改变环境。情绪反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产生。因此改变挫折引起的环境,转移注意力,就可 以达到消除消极情绪的效果。

6.合理的宣泄。人们在遭受挫折时产生的紧张情绪,必须经过某种形式得到发泄,否则积累过多,容易导致精神失常。

篇8: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调适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

一般来说, 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表现如下。

(一) 不敢交往:多为自信心不足。

与人交往时显得特别紧张、心跳气喘、面红耳赤、两眼不敢正视对方;与人交谈时显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尤其恐惧人多场合。

(二) 不愿交往:多为自卑、嫉妒心理所致。

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多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感体验。一般情况都是高估别人的优势, 夸大自己的劣势。自卑的原因有很多, 如:家庭、容貌、经济条件、学习, 等等。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自信, 也有个别学生通过自傲来掩盖自卑心理, 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嫉妒心理:嫉妒是与他人比较, 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表现为:心胸狭窄, 鼠目寸光, 与同学交往缺乏真诚, 往往表现出排斥、敌对、挖苦、打击、疏远等心理。

(三) 不懂交往:不懂交往技巧。

不了解交往的一些知识、技巧, 在交往中显得过于生硬, 不注意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在劝说、批评、拒绝他人时不讲究艺术等, 很容易造成别人的误解甚至给别人带来伤害。有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经验不足, 不知道怎样与不同性格类型的人交往, 不知道如何关心别人, 也不知道如何表现自己, 更不会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有的大学生严重缺乏礼仪知识, 或不懂得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 或不懂装懂, 夸夸其谈, 从而影响交际质量。

(四) 不易交往:多为猜疑、自我中心心理所致。

猜疑心理:是一种因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心理。表现:不轻易相信别人, 不轻易流露自己的真实思想, 很难与人推心置腹, 对人怀有很深的戒备心理。同时喜欢捕风捉影, 惹是生非。自我中心心理:以自我为中心, 在与别人交往时常常忽视平等、互助的基本交往原则, 目中无人, 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只强调自己的感受, 与同伴相聚时, 不顾场合, 也不考虑别人的情绪。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成因

(一) 社会客观原因。

1. 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态度、观念直接影响子女品德的形成, 进而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及人际关系。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等等。有些家长甚至以影响学习为由而限制子女的社交活动, 更有些家长给孩子灌输一些不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交往方式, 这些都给子女在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带来困扰。

2. 社会原因。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 网络的多样性、虚拟性、丰富性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 也挑战着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尤其对大学生来说, 他们还没来得及开始真正的人际交往, 就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网络之中而不能自拔。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 不分昼夜, 忘却了现实生活, 影响到宿舍同学的生活, 进而引发寝室人际矛盾。许多大学生为逃避现实生活, 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 患上上网成瘾综合症, 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

3. 学校教育方面。

大学在学校教育上注重智力素质的培养, 忽视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注重知识的灌输, 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忽视心理的沟通疏导。教育计划缺乏人际交往内容, 只是在德育教育中对人际交往的相关内容有一些理论上的讲解, 极少涉及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实需要, 更谈不上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技能指导。

(二) 个体主观原因。

1. 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大学阶段, 大学生个体从生理发育上已具备成年人的体格及各种生理功能。而由于大学生与社会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隔离, 对真正的社会生活缺乏直接而深刻的了解, 社会实践活动极少, 这些均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完全成熟。表现为:价值取向摇摆不定, 不能正确对待自己, 自制力较差, 感情冲动, 情绪易变, 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2. 认知障碍。

认知是人基于客观环境对自身及周围人或物的一种主观感受与评价。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得突出而常见, 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点所决定的。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 开始主动交往, 但其社会阅历有限, 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 了解人的整体面貌, 心理上也不成熟, 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 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 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 则交往产生障碍, 心理出现创伤。

3. 人格障碍。

人格是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包括气质、性格等。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如: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 言谈举止不太讲究方式, 这会使抑郁质的人常感委屈和不安, 造成双方的互相抱怨和不满。性格内向的人不善言谈, 不喜欢与人打交道, 不去主动展现自己, 常常把自己封闭起来, 压抑自己, 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甚至造成社交恐惧。

4. 交往能力不足, 不重视交往“第一印象”。

要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 就要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人际交往能力, 就难以与人交往, 更不要说成功地与人交往了。有些大学生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不重视人际交往“第一印象” (也叫首因效应, 是两个陌生人相见形成的最初印象) 。故而, 心理学角度的“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都可能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出现并发生偏差, 从而影响其人际交往。

三、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对策

(一) 提高认识, 掌握技巧。

注意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认识, 同时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 重视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技巧。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突出人际交往内容的针对性, 也可以围绕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现实问题邀请有关专家举办人际交往知识讲座, 充实大学生的交际礼仪知识、交往方法和技巧, 促使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

1.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通过对对方的衣着、谈吐、风度等的观察, 给对方作的初步评价。如何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社会心理学家艾根在1977年根据研究得出一项结论:同陌生人首次接触时, 按照SOLER模式表现自己, 可以明显增强别人对我们的接纳性。同时, 在大学生活与人交往中记住对方的名字、给人以友善的微笑、多谈别人感兴趣的话题、肯定和真诚的赞美对方、不要与他人争辩或避免争论、善于宽容他人、学会倾听、重承诺、守时间等都是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因素。如:初入校门的大学生, 在和一些不熟悉的人交往时, 可以从一般的寒暄开始, 之后转入中性话题:来自哪个学校, 姓名, 有哪些业余爱好, 等等, 而后转入双方感兴趣的、触及个人利益的话题, 如学习、身体等, 最后可随便交谈起来。

2. 学会人际交往黄金规则。

所谓“黄金规则”是指“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这样一种理性观念。孟子曰:“欲人之爱之也, 必先爱人。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某些求助者常常错误地运用这一定律。他们的观念可能是“我对别人怎样, 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或“别人必须喜欢我, 接受我”等一些不合理的、绝对化的要求, 而他们自己却做不到“必须喜欢别人”。因为当这类绝对化的要求难以实现时, 他们常常会对别人产生愤怒和敌意等情绪。这实际上已经违背了黄金规则, 构成了“反黄金规则”。在工作实践中, 我们健康教育中心充分给大学生们讲解“交往分析PAC理论”中的“A—A”交往模式, 使其达到健康的交往互动。

(二) 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1. 真诚。

“人之相知, 贵相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 彼此肝胆相照, 真诚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 你自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 为成功交往架起一道桥梁。

2. 信任。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你信任人, 人才对你重视。以伟大的风度待人, 人才表现出伟大的风度。”在人际交往中, 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 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 而不是胡乱猜疑, 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 而不是口是心非。

3. 宽容。

在与人交往时, 应严于律己、宽容待人。“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每个人既有优点, 又有缺点, 故在交往中常会产生误解和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 而是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 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 同时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

4. 自信。

自爱才有他爱, 自尊而后有他尊, 自信也如此。在人际交往中, 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 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 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 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培养自信要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 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5. 热情。

热情的具体表现是:面带微笑。英国精神分析家波尔比说:“微笑是让彼此更接近。”在人际交往中, 热情能给人以温暖, 促进人的相互理解, 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 待人热情是沟通人的情感, 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

6. 克制。

(1) 与人相处, 难免发生摩擦冲突, 克制往往会收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金, 以大局为重, 但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 而应有理、有利、有节, 如果是为一时苟安、忍气吞声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 则是怯懦的表现, 而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2) 我们在为人处世时要学会把自己看低一点。这样就容易与人平等相处, 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 当你遇到困难时, 就会有人主动帮你想办法, 当你有不足时, 也会有人敞开胸怀给你指正, 从而让你走得更远, 走得更稳。

(3) 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里就可能产生紧张、羞怯, 甚至会引起机体强烈的焦虑、恐惧情绪, 并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应多创造一些与他人交流和锻炼自己的机会, 调动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而早日融入集体生活。

(三) 正视网络。

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网络, 懂得分清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不同。正确分析社会的复杂性和存在的某些不足, 并勇敢地面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 丢掉幻想, 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和社会之间的交往,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有心理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要主动化解或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 进行心理辅导, 克服障碍。

(四) 开展健康向上的,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特别是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 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 如:各种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把德、智、体、美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结合传统节假日、重大事件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开设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有关课程, 如: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技能, 等等。也可通过开展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普及人际交往知识, 塑造和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同时, 还可以针对大学生人员集中、领悟能力强等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心在2010年、2011年分别对我院各二级学院的心理信息站长、各班心理信息员进行了大学生“心灵互动”、“信任之旅”人际交往团体辅导, 对于有人际交往困惑或障碍的学生, 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对于大学生来说,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重视“人和”这个重要因素。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 只有百分之二十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另外的百分之八十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所以, 大学生必须学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如此才能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政挺.自由沟通:人际交往的金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2]桑作银, 汪小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3]张建卫.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五把钥匙[M].北京: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 2009.

[4]戴媛.如何提升人际交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宋彩玲, 徐传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9.

[6]徐涛.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 .

[7]陈玲.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及时策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1, (10) .

[8]苏连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J].沦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 , (3) .

上一篇:如何提高教师教研能力下一篇:换位思考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