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

2024-05-05

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共10篇)

篇1: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注释】 ①太息:叹气。

②民:人。民生:即人生,作者自谓。

③好:喜欢。一说为衍文(见姜亮珍《屈原赋校注》引臧庸《拜经日记》)。④谇(suì):谏。

⑤蕙纕(xiānɡ):以蕙草编缀的带子。⑥申:加上。⑦九死:极言其后果严重。

⑧浩荡:本义是大水横流的样子,比喻怀王骄横放纵。⑨民心:人心。

⑩蛾眉:喻指美好的品德。谣诼(zhuó):楚方言,造谣诽谤。

规矩:木匠使用的工具。规,用以定圆,矩,用以定方,这里指法度。

绳墨:工匠用以取直的工具,这里比喻法度。竞:争相。周容:苟合取容。度:法则。忳(tún):忧愁、烦闷,副词,作“郁邑”的状语。溘死:忽然死去。

鸷鸟:鹰隼一类性情刚猛的鸟。圜:同“圆”。攘诟:遭到耻辱。伏:通“服”,保持。【译文】

止不住的叹息擦不干的泪水啊,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不顺利。我虽然爱好高洁又严于律己啊,但早上进献忠言晚上就被废弃。既然因为我佩戴美蕙而遭斥退啊,但我还要加上芳香的白芷。爱慕芳草是我内心的信念啊,虽九死也绝不悔恨停止。怨只怨君王是这般放荡糊涂啊,始终不理解人家的心意。众美女嫉妒我的娇容丰姿啊,说我善淫大肆散布流言飞语。本来时俗之人就善于取巧啊,违背法度把政令改变抛弃。他们背弃正道而追求邪曲啊,争相把苟合求容当做法则规律。忧愁、抑郁、烦恼我是这样失意啊,只有我被困厄在这不幸的世纪。宁愿立即死去变成游魂孤鬼啊,我也不忍心以媚态立足人世。凶猛的鹰隼不与众鸟同群啊,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方和圆怎能互相配合啊,不同道的人怎能相安相处? 暂且委屈压抑一下自己的情怀啊,忍受承担起那耻辱和编造的罪过。怀抱清白之志为正义而死啊,本来就是前代圣贤所嘉许的。【原文】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注释】

①相:看;观察。②延伫:长久站立。

③皋:水边之地。兰皋:生有兰草的水边之地。④椒丘:长有椒树的山丘。⑤进:指仕进。

⑥初服:未入仕前的服饰,喻指自己原来的志趣。⑦芰(jì):菱叶。⑧集:聚集。芙蓉:荷花。⑨已:罢了;算了。⑩信芳:真正芳洁。岌岌:高耸的样子。陆离:长长的样子。杂糅:掺杂集合。昭质:光明纯洁的品质。游目:纵目眺望。四荒:四方极远之地。缤纷:非常美好的样子。

弥章:更加显著。章:同“彰”,显著。体解:肢解,犹言粉身碎骨。惩:悔戒。【译文】

悔恨当初没有把道路看清楚啊,现在停下来我准备往回返。掉转我的马头把车赶上原路啊,趁在迷途上还没走出太远。让马儿在长满兰草的水边漫步啊,再奔向椒丘暂且在那儿休息。入仕为官不被信用反获罪过啊,只好退身重整我当年的旧衣。用芳洁的荷叶裁制上衣啊,用芬芳的荷花缝制裙裳。没有人理解我也就算了吧,只要我的内心真正高尚。头上戴着高高的高山冠啊,长长的佩带我系在腰上。芳草和美玉聚集我一身啊,峻洁的美质无一丝损伤。忽然回过头来纵目四望啊,我打算去周游天下四方。佩戴着五彩缤纷的佩饰啊,香气阵阵分外浓郁幽香。人们都各有自己的爱好啊,我独爱好修饰习以为常。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啊,我的心岂能因害怕而改样!

篇2: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含有丰富感情的句子。【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在毛泽东看来,古代帝王缺少“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也有必要补充一些“风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关于作者及《离骚》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

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 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 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 悉,善外交辞令。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 章》。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 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 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 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 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

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 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篇3: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

一、《鸿门宴》

第23 页写了张良与刘邦的一番对话。当张良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时, 原文是: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 毋内诸侯, 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此句中冒号里面再用冒号, 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同一个句子中一般不适用两个冒号, 否则便会面目不清, 何况冒号本身可以表稍长的停顿。“鲰生说我曰”译为“浅陋的人劝我说”, 这是主谓语, 而“距关, 毋内诸侯, 秦地可尽王”是“曰”后的宾语部分, 它们之间的衔接还是比较紧凑的, 用了冒号反而破坏了整个句子的流畅感。此句应把“曰”后的冒号去掉, “秦地可尽王也”后的句号挪出单反引号后改为逗号, 这才是更为严谨的表达。

课文中本句的紧后一句: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教材对“当”的底注是“对等, 比得上”, 这一解释不仅不利于通达译出句意, 且放入语境中解释也十分牵强。第一自然段交待项羽、刘邦双方的实力和冲突的缘由, 以及范增分析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 这与第二自然段刘邦虽是推卸责任说“鲰生说我曰”, 但也表明自己的心迹 (他的行动就是明证) 语“秦地可尽王也”相互应证, 可见, 刘邦的确是利用怀王盟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获取地位, 自己的士卒与项王“对等”或“不对等”并无意义, 抵抗并消灭掉项羽才是最终目的。张良作为深知刘邦肺腑的谋臣, 用这一明知故问的句子应是启发刘邦明白形势, 采取正确策略应对这场危机, 所以, “当”理解为“阻挡、抵抗、抗衡”等意为宜。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古今汉语词典》第263 页对“当”就有这种解释;此外, 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 版第72 页, 在“当”的解释中根本就无“对等、比得上”这一义项, 倒有从“对着、面对”义项里引申出“挡住”意思, 这一引申义用在此句中是恰当的。正因为当时项羽兵四十万, 刘邦兵才十万, 张良这一启发“估计大王您的士卒足够来抵抗项王吗”, 才会导致下文“沛公默然”的合理情境。和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48 页译文把该句译为“估计大王的军队能跟项王抗衡吗”, 也算比较准确。

二、《记念刘和珍君》

本文在教材第30 页有这个句子: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 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 也当浸渍了亲族, 师友, 爱人的心, 纵使时光流逝, 洗成绯红, 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此句中“亲族”、“师友”、“爱人”是三个词语, 中间的停顿, 不宜用逗号, 应用顿号;即使我们认为此处是特意对这些词语加以强调, 但它们一起作“心”的定语, 依据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室起草、1996 年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 逗号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规定, 2012 年6 月1 日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 (简称《新用法》) 对此也没有变动, 这儿使用顿号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第41页有:

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 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 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 来向他们致敬。

这个句子破折号后的内容不仅仅是对“各不相同”的解说, 更重要的是对“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这一整句的展开叙述, 前后构成较为明显的总与分的关系, 所以, 这儿用冒号才是最恰当的。并且“也有人……”句中间用逗号把“通过……场所”这一状语后主干“来向他们致敬”隔开, 更高一层的并列关系“有人……有人……也有人……”之间就不能再用逗号了, 应用更高一级的分号。

第42 页有: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 长得丰满, 可爱, 皮肤细白, 金发碧眼。”

这一句全用逗号, 层次不明。实际上这一复句由四个分句构成:“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 “长得丰满, 可爱”, “皮肤细白”, “金发碧眼”, 中间用逗号分隔没错, 但“丰满”和“可爱”都作“长”的补语, 中间就只能用顿号分隔了。

四、《飞向太空的航程》

第53页有: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 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

“欢庆”有两种解释:一是形容词, “欢乐喜庆”的意思, 如唐代李约《岁日感怀》诗:“称觞惟有感, 欢庆在儿童。”二是动词, “欢乐地庆祝”的意思, 后面连接的宾语应是某种活动, 或某纪念日等抽象名词, 一般不能连接具体名词。“东方红”是指我国在1970 年发射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简称, 为一具体名词, 不妥。此句可在“东方红”后面加上“发射成功”, 表意就合乎规范了。此外最后一句“提出”后缺宾语中心语。“提出”明显无法与“一鼓作气 (的) 载人飞天”搭配, 所以, 为了动宾搭配得当, 应在句末加上宾语中心语“计划”。

同一页中与上句相隔一自然段有这样的独句段:“然而, 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 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等”表列举未尽, 或列举后的煞尾。此句只列举了一项, 很明显不是煞尾, 只能表列举未尽, 它就已隐含了“多种”的意义, 所以此句犯了重复赘余的毛病, 应去掉“各种”。

第54 页有: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 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 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此句冒号表总领下文的提示作用, 后面的句子没出现逗号 (也的确不需要用逗号) 就越级用了分号, 这是不规范的, 应把冒号后的三个分号改为逗号。

第55 页有:

“神舟”飞船四战四捷, 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 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

“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是指事件的现实意义, “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是指事件的历史意义, 轻重有别, 此句却颠倒了, 有悖逻辑。应把这两句位置交换过来, 先说现实意义, 再谈历史意义, 这样表达就完善了。

摘要:人教版《语文》 (必修1) 有标点使用、课文注释、文句表达等方面的瑕疵, 包括《鸿门宴》《记念刘和珍君》等传统经典, 也包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等实用文, 本人斗胆提出, 严谨分析, 力求教材更为规范。

篇4: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瑕疵辨正二题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3册(必修),有“宇宙的边疆”一文。教材编者给文中“黑洞”作如下解释:“由万有引力场产生的一个物质高度凝聚的区域,其引力强度极高,以致连光线也无法从这个区域逃逸出去。”(2007年3月第2版第64页)

这个注释,通俗易懂,一看就知道黑洞是怎么回事。但注释中也有瑕疵,其中“以致”一词使用不妥。

《现代汉语词典》: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如,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做出了错误的结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第1611页)例句中的“做出了错误的结论”,自然是由“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导致的不好的结果,而教材注释中的“连光线也无法从这个区域逃逸出去”,并不是不好的结果。

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致,连词,致使。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结果。他的腿受了伤,~几个月都起不来床。这是她近来老想不通、~非常苦闷的问题。(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年1月增订版第621页)

教材注释中的“连光线也无法从这个区域逃逸出去”,也不是说话人所不希望的结果,可见,教材注释中“以致”一词使用错误。

再看,“以至”,《现代汉语词典》注:连词,①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由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如,他非常专心的写生,~刮起大风来也不理会。形势的发展十分迅速,~使很多人感到惊奇。也说以至于。(2005年第5版第1610页)

《现代汉语八百词》注:2.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而产生的结果。形势发展得这样快,~很多人都感到很难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前神话、童话中的一些幻想故事,现在都有可能成为现实。(第620页-621页)

很明显,教材注释中的“连光线也无法从这个区域逃逸出去”,是由上文“其引力强度极高”而产生的结果,但并不是不好的结果,显然得用“以至”,而不能用“以致”。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课教材《新闻阅读与实践》一书,在介绍新闻的六要素时举了一个例子,不够妥当。相关内容摘录如下:

这六个要素就是:5W+H。

5W: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

H:结果如何(How)

如果把这六个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某人某时在某地因为什么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些要素。比如下面这条短新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新闻的六个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

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今天下午2:02分(美国东部时间)在白宫东厅正式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2006年10月第1版第1页2011年7月吉林第6次印刷)

略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个短新闻只交代了四个要素,即“谁”(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何时”(今天下午2:02分)、“何地”(白宫东厅)“何事”(正式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短新闻中根本没有“为何”“结果如何”这两个要素,教材编者却说“六个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令人费解。

举完这个例子后,教材又说:“当然,新闻讲究简练、准确,不可能像小说、戏剧那样铺排开来,每一个要素都交代得非常详尽,有的要素可能只用一句话就概括了,甚至可能省去某几个要素。”

如果把上面举的例子,放在这几句话之后,应该是合适的,也是恰当的。教材举例应严谨,否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还会误导教师和学生,建议修订教材时予以改正。

篇5:高一语文《离骚》教案 人教版

教学目标:

一、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二、了解《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识记诗中的文言知识。

三、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四、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以及比兴为主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

一、识记诗中的文言知识。

二、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以及比兴为主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

诵读、质疑、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回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激发兴趣。

二、解题

见导学案P4“离骚“

三、文学常识

详见导学案P2“知识链接”。

四、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见导学案,提生板演,集体朗读)2.朗读全诗,正音句读。

五、疏通全诗 1.反复诵读。

2.参注自译,划出疑难。3.合作探究,讨论疑难 4.疏通翻译 5.指导诵读

六、理解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

七、讨论导学案

八、布置作业

1.背默、整理并翻译全诗。

2.完成《生态课堂》相关练习。3.预习《品质》,完成导学案。板书:

香草——美德 美人——明君 离

篇6: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注音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注音】

chánɡtàixīyǐyǎntìxī

āimínshēnɡzhīduōjiān

兮,哀

。yúsuīhǎoxiūhùyǐjījīxī

jiǎncháosuìãrxītì

兮,謇

。jìtìyúyǐhuìrǎnɡxī

yîushēnzhīyǐlǎnchǎi

兮,又

。yìyúxīnzhīsuǒshànxī

suījiǔsǐqíyïuwâihuǐ

兮,虽

其犹

。yuànlínɡxiūzhīhàodànɡxī

zhōnɡbùcháfūmínxīn

兮,终

。zhînɡnǚjíyúzhīãmãixī

yáozhuïwâiyúyǐshànyín

兮,谣

。ɡùshísúzhīɡōnɡqiǎoxī

miǎnɡuījuãrɡǎicuî

兮,偭

。bâishãnɡmîyǐzhuīqǔxī

jìnɡzhōurïnɡyǐwãidù

兮,竞

周容

。dùnyùyìyútuïchìxī

wúdúqiïnɡkùnhūcǐshíyě

兮,吾

。nínɡkâsǐyǐliúwánɡxī

yúbùrěnwâicǐtàiyě

兮,余

。zhìniǎozhībùqúnxī

zìqiánshìãrɡùrán

兮,自

然。

hãfānɡhuánzhīnãnɡzhōuxī

fūshúyìdàoãrxiānɡān

周兮,夫

? qūxīnãryìzhìxī

rěnyïuãrrǎnɡɡîu

兮,忍

诟。

fúqīnɡbáiyǐsǐzhíxī

ɡùqiánshânɡzhīsuǒhîu

兮,固

厚。

huǐxiānɡdàozhībùcháxī

yánzhùhūwújiānɡfǎn

兮,延

。huízhânchēyǐfùlùxī

jíxínɡmízhīwâiyuǎn

兮,及

。bùyúmǎyūlánɡāoxī

chíjiāoqiūqiěyānzhǐxī

兮,驰

。jìnbùrùyǐlíyïuxī

tuìjiānɡfùxiūwúchūfú

兮,退

。zhìjìhãyǐwãiyīxī

jífúrïnɡyǐwãishɑnɡ

兮,集

。bùwúzhīqíyìyǐxī

ɡǒuyúqínɡqíxìnfānɡ

其亦

兮,苟

其信

。ɡāoyúɡuànzhījíjíxī

chánɡyúpâizhīlùlí

兮,长

。fānɡyǔzãqízárïuxī

wãizhāozhìqíyïuwâikuī

其杂

兮,唯

其犹

。hūfǎnɡùyǐyïumùxī

jiānɡwǎnɡɡuānhūsìhuānɡ

兮,将

。pâibīnfēnqífánshìxī

fānɡfēifēiqímízhānɡ

其繁

兮,芳

其弥

。mínshēnɡɡâyǒusuǒlâxī

yúdúhǎoxiūyǐwãichánɡ

兮,余

。suītǐjiěwúyïuwâibiànxī

qǐyúxīnzhīkěchãnɡ

兮,岂

篇7:人教版《离骚》注音翻译

原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翻译: 我擦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原句: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

翻译: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早晨被辱骂晚上又丢官。原句:既替余以蕙纕(xiāng)兮,又申之以揽茝(chǎi)。翻译:他们攻击我佩带蕙草啊,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

原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翻译: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原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翻译: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原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翻译:众女(诸臣)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

原句:固时俗之工巧兮,偭(miǎn)规矩而改错。翻译: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原句: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翻译: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原句:忳(tún)郁邑余佗傺(chà chì)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翻译: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原句:宁溘(kè)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翻译: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

原句:鸷(zhì)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翻译: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原句:何方圜(yuán)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翻译:方与圆怎能互相配合? 志向不同怎能彼此相安? 原句: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rǎng gòu)。翻译: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

原句: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翻译: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

原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zhù)乎吾将反。翻译: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

原句: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翻译:调转我的车走回原路啊,趁着迷途未远赶快罢休。原句:步余马于兰皋(gāo)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翻译:我打马在兰草水边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暂且停留。

原句: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翻译: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来把我旧服重修。

原句: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翻译: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

原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翻译: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

原句: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翻译: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

原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翻译:虽然芳洁污垢混杂一起,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朽。

原句: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翻译:我忽然回头啊纵目远望,我将游观四面遥远地方。

原句: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翻译:佩着五彩缤纷华丽装饰,散发出一阵阵浓郁清香。

原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翻译: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啊,我独爱好修饰习以为常。

篇8:高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注释质疑

这个单元由四篇课文组成, 分别是《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第三段有一处注释值得商榷。原文说:“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课文对“焉用亡郑以陪邻?”是这样注释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 何。用, 介词, 表原因。陪, 增加。邻, 邻国, 指晋国。”这儿把“用”注释为“介词, 表原因”, 我认为表原因这种说法欠合理。“用”的几种常见用法为:1.使用、采用。《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用李斯谋。”2.任用。《孟子·梁惠王下》:“见贤焉, 然后用之。”3.用处, 作用。《韩非子·五蠹》:“赏其功, 必禁无用。”《论语·学而》:“礼之用, 和为贵。”4.资财。《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5.介词。因为, 由于。《史记·李广传》:“广用善骑射杀首虏多, 为汉中郎。”6.介词。以。《史记·匈奴列传》:“用其姊妻之。”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用”的常见用法可以分为三类, 作动词, 名词和介词, 而作介词表原因的时候作“因为、由于”讲。所以, 我认为这儿的“用”应该注释为“介词, 用”, 和后面的“亡郑”组成介宾结构。那么“焉用亡郑以陪邻?”就可以注释为“为什么用灭亡郑国这件事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这样理解文章就顺畅得多。

《勾践灭吴》第三段讲述了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 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文中这样说:“当室者死, 三年释其政;支子死, 三月释其政, 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 纳宦其子。”在这几句话中, 课文对“政”是这样注释的:“政, 通‘征’, 指徭役赋税”。我认为此处的“政”应当是“徭役” (古时候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的劳动) , 而不应包括“赋税”。因为课文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十年不收于国, 民俱有三年之食”, 既然十年都不向国人收取赋税了, 那么嫡子为国事而死, 免除三年的赋税就没什么意义了。就是说, 嫡子死于国事, 政府在三年中不再征调他的家人去服劳役。这样解释, 上下文就没有矛盾并且十分顺畅。另外,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 纳宦其子”这句话中, 课文把“贫病者”注释为“贫苦和重病的人”, 我认为此处的“病”应是“困窘不堪”的意思而不是“患重病的人”, “贫病者”应注释为“贫苦不堪的人”。“病”的几种常见用法为:1.病, 生病。《孟子·滕文公上》:“吾固愿见, 今吾尚病;病愈, 我且往见。”2.精疲力尽。《韩非子·初见秦》:“士民疲病于内, 霸王之名不成。”3.毛病、弊病。《新唐书·杜希全传》:“献体要八章, 砭切政病。”4.担心、忧虑。《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 无病人之不己知也。”5.困窘不堪。《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 则久已病矣。”这儿的“病”如果理解成“困窘不堪”就不会和上文的“疾疹” (患病的人) 相重复了。

篇9: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

(一)背诵的价值

中小学语文教学,很多教学任务都是通过背诵完成,背诵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提高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从长远角度看,背诵在对学生道德培养方面也起着重大的作用,其价值不容忽视。

1.加深理解,提升记忆能力

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作者创作会花费很多功夫,熟读成诵可以帮助读者感受作者炼字炼句的过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一个正常人的记忆能力强于计算机一百倍还多,背诵可以帮助开发这种能力,使人充分利用脑内巨大的记忆空间,从而不断地强化记忆,进而透彻理解文本。

2.积累材料,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潜在的能力,是人们在人际交往和写文章时自然产生的模仿、推理和纠错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容易获取,背诵却可以起到作用。通过对佳作经典等的背诵,累积语言材料,材料刻在脑子里,形成巨大的参照体系。久而久之,潜在的语感能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3.健全人格,助力成长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价值观将影响一生。通过背诵,不但可以积累大量的有价值的语言材料,同时也会把优秀的东西纳入到自己的道德体系中。通过揣摩作者的心思,学生就会学到作者所传达的语言和思想的精华,从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增强文化底蕴,提升人格。

(二)背诵的现状

中学语文教材中明确规定了背诵篇目,但背诵教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背诵教学需要克服的主要困难分为两方面,首先是得不到各界的重视,可以支撑的理论太少;其次,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还存在误区。

1.得不到重视

升学考试直接考背诵的不多,背诵版块分值少,似乎仅限于古诗文和文言文,而背诵所花费的时间又很多,因此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教育工作者,都没有真正意识到背诵的价值,认为背诵的意义就是考试卷面上的那几分,不值得为了几分浪费大量的学习和教学时间。这种观点使得背诵教学的施行受到了很大阻碍。

2.存在误区

很多人认为背诵就是“死记硬背”,现在提倡对学生实施创造性的教育,背诵教学会阻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也会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创新。还有人认为背诵只是为了应试。

二、教材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可以诵读古代诗词、浅易文言文和现代美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切实贯彻这一中心思想,但在使用中这套教材也存在一些小瑕疵。

(一)合理之处

200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分为选修和必修两个系列,必修系列教材中共计20个单元,每册4个单元,每单元3或4篇文章,共65篇,其中课后研讨与练习版块明确要求背诵的共计21篇,包括全篇背诵和部分背诵,充分体现了此版教材编排的合理性和对背诵版块的关注。

1.选文经典,具有人文性,教育价值大

入选的文章都会在学习型的基础上注重其深层的教育意义。需要学生背诵的这21篇更是从人文性和教育性两个方面入手,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其中《沁园春·长沙》、《陈情表》等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劝学》、《寡人之于国也》等帮助我们读史明智,《滕王阁序》、《赤壁赋》等带领我们游历祖国大好河山,《雨巷》、《再别康桥》等现代美文让我们领略到文字的美学意义。这些文章旨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品味文章寄予的旨趣和作者抒发的感情,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文章韵味,领略作者的才华和品德,学习名家叙事抒情的艺术,文章中渗透的伟人的品格,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文言文诗歌按文学史顺序编排,便于学习

全书背诵篇目中有18篇古代诗歌和文言文,是背诵中的重头戏,这些文章在编排的时候按照文学史发展的顺序,如必修2第2单元的课文,是西周初年的《诗经》接战国时期的《离骚》到南朝和三国时期的《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第3单元中《赤壁赋》和《游褒禅山记》均创作于宋朝。纵观必修1到必修5背诵篇目的整体排版,大部分文章是没有偏离文学史发展这条主线的。按历史的顺承来学习文章,便于联系历史典故、时代背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背诵难度。

3.选段背诵,难度降低

这21篇课文中,有5篇是篇段背诵,分别是《记念刘和珍君》第2和4节,《游褒禅山记》第3段,《过秦论》后3段,《廉颇蔺相如列传》后5段和《滕王阁序》中2、3两段。选段背诵,背诵的难度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厌烦情绪。

(二)存在问题

2007版教材最新一版教材,同旧教材相比,背诵篇目变化不大,仅是对个别篇目进行了小小的修订,但是依然存在问题。

1.时代感不强

教材中明确要求背诵的21个篇目中,现代诗歌和散文过少,仅是必修1中三首诗歌和一篇散文,共3篇,分别是:《沁园春·长沙》、《雨巷》和《记念刘和珍君》(篇段背诵)。时代感在教材中体现得不够透彻。

2.注释数量少且过于简单

理解是背诵的基础,学生不能理解的词语,教材要给出权威准确的注释。教材中的注释量过少,不够准确权威。如必修2第三单元的选文《赤壁赋》“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教材中对“骤得”的注释是“数得,屡次得到”,可见,这里对“骤”的理解是不准确的,“骤得”应该是“突然得到”的意思,“骤”应该是“突然,忽然”的意思。

3.背诵篇目安排过于集中

教材每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每个单元都会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如必修2第三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但是这个单元的《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三篇文章全都要求背诵,这样安排过于集中,会增加学生背诵的负担。

4.背诵要求太枯燥

基本的背诵要求无外乎两类,一是直接要求背诵的“背诵全文”,一是“熟读并背诵全文”这种形式,这种直白枯燥的表达使学生谈背诵色变。

三、选编建议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试行时存在一些问题,教材编写者应与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分工合作,共同更正。

(一)与当代紧密结合

青少年时期是人记忆力最强的阶段,记忆伴随一生,背诵材料时一定要选择经典佳作。教材中应增添时代性突出的文本,贴近现实生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选择学生感兴趣且教育价值突出的文章。

(二)注释更标准

书下的注释是理解课文的最好工具,注释应有语言学根据,符合作者本意和文章逻辑,精准无误。学生理解欣赏文章,背诵时就不会吃力。很多教师和学生会借助参考资料帮助理解,但这些参考书毕竟良莠不齐,不准确的注释容易使使用者偏离轨道,影响分析。最好的资料就是教材,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语文学界的各类优秀成果,深入文章,分析内涵,做到理解准确、表述清晰。

(三)分散篇目

背诵篇目过分集中很有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高强度集中的背诵对背诵效果是有很大影响的。再加上一些不可预估的客观因素,势必会对背诵产生不利的影响。教材在编写时应考虑到主观差异性的问题,分散背诵篇目,背诵的篇段贯穿整册教材,整个学习过程,以减少学生压力,提高背诵效率。

(四)要求生动化

鼓励背诵可以在细节上下功夫,教材编写时摆脱传统的说教模式,委婉生动地提出要求。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如仿写、游戏、示范、竞争等形式提出,以提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觉背诵的习惯,受益终身。

四、结语

背诵可以加深理解,帮助记忆;积累材料,培养语感;健全人格,助力成长。但背诵教学实施时得不到重视且缺少相关指导理论。包含背诵内容的课文在整套教材的篇目中占到五分之一,这些文章选编的优劣直接影响整套教材的质量。需要一线教师、教育专家学者、教材编写者一同努力,提高编写质量,更正问题,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最大程度地发挥背诵的价值,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背诵水平,进而推进中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波.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背诵能力[J].教学研究,2009,(2).

[2]伟志成.语文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3]谢淑丽.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名篇背诵[J].中学教学参考,2011,(11).

[4]郑国民.关于背诵优秀诗文的几个问题[J].语文学习,2004,(2).

[5]赵晔.高中古诗文背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6]陈若愚.新编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文言文注释献疑[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17).

[7]武亦文.浅说语文学习中的记诵问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8).

篇10:人教版必修2《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离骚》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和他的主要政治理想;

3.疏通文本字、词,指导学生准确、通顺、带感情的朗读文本。

【知识链接】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

人,杰出的政治家和

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代表作《

》,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 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 主义杰作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 古乐曲名。【学法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修姱(kuā)

朝谇(zuì)谣诼(zhuó)

揽茝(chǎi)B.溘死(kè)

侘傺(chà chì)鸷鸟(zhì)

方枘(ruì)C.芰荷(zhī)

偭规矩(miǎn)革几· 羁(jī)

攘诟(rǎnɡ)D.方圜(huán)

杂糅(róu)岌岌(jí)

兰皋(ɡāo)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叹息)以掩涕(掩面流泪)兮,哀民生之多艰

B.余虽好修姱(修洁美好)以革几羁(束缚)兮,謇朝谇而夕替 C.伏(保守)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D.不吾知其亦已(罢了)兮,苟余情其信(相信)芳(芳香)3.下列各组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C.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B.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

C.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创始于《楚辞》。

D.“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时楚国人。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擅长外交辞令。起 初深得国君信任,曾先后任左徒、三闾大夫,后屡遭奸臣陷害,先后两次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于夏历正月十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

B.《离骚》是屈原遭奸臣陷害,第二次被放逐到江南时的作品,也是屈原的代表作。全 诗370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屈原的作品还有《九章》、《九歌》、《天问》等。

D.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6.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句字,解释“端午节”。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我认为源于纪念投旧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过要吃粽子,这是用箸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

【拓展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原本是古代南方“百越”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他们生活在水乡,断发纹身,自比是龙的子孙,每至端午,便举行神秘而隆重的祭祖庆典(见闻一多《端午考》)。

◆端午节与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都城,楚三闾大夫屈原目睹国破民辱,痛不欲生,挥笔留下绝笔之作《怀沙》,于 五月五日抱石自沉汨罗江中,以高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爱国主义乐章。相传屈原沉江,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划船前去拯救;拯救不得,便争先恐后打捞他的真身;打捞不得,便把饭团、鸡蛋投进江里,喂饱鱼虾鳖蟹,以免它们啮噬三闾大夫。从此,每到这个日子,人们便纷纷争渡江中,投以饭食,祭奠英魂,一个普通的民俗节日便慢慢演变为含有特殊意蕴的全民族的盛大祭典,代代相衍,传流不息。

◆端午节最初的习俗◆ 端午的古风习原本很多,有悬艾、插蒲、斗草、浴兰、射圃、系彩、涂臂、佩香囊、赠朱索、贴赤符、采术、蓄药、烹鹜、葅龟、蒲酒、枭羹,等等。但经过岁月流水的淘洗,许多风习都已渐远渐淡、湮没无闻,惟有与祭奠屈子紧密相系的食粽和竞渡,却与时演进、蔚为大观。

◆食粽◆ 汉代就已出现了用草木灰水浸泡的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食品。南北朝时期,粟米中还掺杂板栗、赤豆、肉类等物,掺入药材的称为“益智棕”。“大唐粽子”更有讲究,用米“莹白如玉”,锥形、菱形,花样翻新。粽馅各地有异。北方多枣粽、松子粽、胡桃粽,南方多豆沙粽、火腿粽、蛋黄粽。苏东坡《端午帖子词》中“时见粽里觅杨梅”、“水团冰浸砂糖裹”,咏的是果粽和糖粽;元代舒桢“碧艾香蒲处处忙”,说的是艾叶粽;清代董元恺“萦丝楚粽,巧借针线逢”,描述的是绫罗包裹、针线缝合的粽子。清人还有食粽的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欲尝其中味,解带脱衣裳。”至于粽联、粽话,更是烟雨葱茏,机趣万方。

◆竞渡◆ 比之食粽,竞渡更具祭奠庆典的隆重气氛和壮丽色彩,显示出凝聚力和群体性的震撼感。竞渡起源于屈子故里。南朝梁代宗懔《荆土岁时记》曰:“午日竞渡舟楫,拯屈原也。其舟轻,谓之飞凫。”贵州苗族同胞则在五月举行“龙船节”。渐次,风染塞北关西、海峡两岸。1736年(乾隆二十九年),台湾知府蒋元君在台南法华寺半月池主持龙舟赛,开启了台湾端午竞渡的风习。年年盛况,节节胜景,外国友人也按捺不住,越南、朝鲜、日本,乃至远在欧洲的英国,都先后上演端午龙舟竞渡的活剧。1991年端午节,屈子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办了首届国际龙舟节,将“龙头”抬入屈子祠内“上红”(披红带)、“开光”(点睛),宣读祭文,60余万中外人士三鞠躬后将龙头抬向汨罗江,奔向竞渡赛场,欢声雷动,盛况空前。(刘宝田)

◆端午在韩国◆2005年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对此,专家称: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

《离骚》导学案

(二)【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 2.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梳理文章脉络,了解屈原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预习目标】

1.结合课本注释,理解文中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文章大意,初步感知屈原的人物形象。【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认真揣摩,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疏通大意。【重点探究】

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达标训练】 1.文言知识 A、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圜之能周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 B、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自前世而固然: C、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固前圣之所厚: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屈心而抑志,忍尤而攘诟: D、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翻译。

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D、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3.合作交流: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文章翻译:

我揩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生的航道充满了艰辛。我只不过是洁身自好却因此遭殃受累,早晨去进谏,到傍晚就遭毁弃!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叫我死九次我也绝不改悔!我只怨君主啊!你是这般无思无虑,始终是不能明察我的用心。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姿容,于是造出百般谣言,说我妖艳狐媚!那些贪图利禄的小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方圆和规矩他们可以全部抛弃。追随着邪恶,背弃了法度,竞相以苟合求容作为处世准则。我忧郁烦闷,怅然失意,我困顿潦倒在这人妖颠倒的时期!我宁愿暴死而尸漂江河,也绝不和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哦,那凤鸟怎么能和家雀合群?自古以来本就这样泾渭分明。哪有圆孔可以安上方柄?哪有异路人能携手同行!

我委屈着自己的心志,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忍痛把谴责和耻辱一起担承。保持清白之志而死于忠贞之节,这本为历代圣贤所赞称!我后悔,后悔我当初没有看清前程,迟疑了一阵,我打算回头转身。好在迷失方向还不算太远,掉转车头,我依旧踏上原来的水驿山程。我走马在这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我奔向那长有椒树的山丘,暂且在此停息。我既然进言不听反而获罪,倒不如退居草野,把我的旧服重整。我裁剪碧绿的荷叶缝成上衣啊!又将洁白的莲花缀成下裙。没人理解我,就让他去大放厥词吧!只要我内心是真正的馥郁芳芬。我把头上的帽子加得高而又高啊,把佩带加的很长很长。芬芳与污垢已经混杂在一起,唯独我这光明洁白的本质未曾蒙受丝毫减损。急匆匆我回过头来纵目远望,我要往东南西北观光巡行。我的佩饰如花团锦簇、五彩缤纷,喷吐出一阵阵令人心醉的幽香清芬。

人生各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喜爱,我却独独爱好修洁,习以为常!就算把我肢解了我也毫不悔改,难道我的志向会因受挫而改变

《离骚》导学案

(三)【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 2.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

【学习目标】

1.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2.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预习目标】

结合背景资料和文本知识,体会文章所流露出的强烈的情感,并试着总结文章特色。【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结合历史和对全文的理解,从不同角度概括文章特点,分析人物性格。【重点探究】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①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放荡)

③延伫乎吾将反(久久)

④回朕车以复路兮(皇帝的谦称)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到朝廷参政)

⑥忍尤而攘诟(排斥)

⑦宁溘死以流亡(突然、忽然)

⑧苟余情其信芳(苟且)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⑤⑦⑧

C.②④⑥⑧

D.①③④⑥⑦

2.与“吾独穷困乎此时”中“穷”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闻穷巷多怪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D.复前行,欲穷其林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⑥自前世而固然

⑦宁溘死以流亡兮

⑧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②③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⑤⑧

D.②③⑤⑧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伏清白以死直兮

③屈心而抑志兮

④亦余心之所善

⑤固前圣之所厚

⑥伏清白以死直兮

⑦何方圜之能周兮

⑧夫孰异道而相安

⑨哀民生之多艰

A.①/②⑤⑦/③/⑥/⑨/④⑧

B.①/②④⑤⑧⑦⑩/③⑥

C.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

D.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

5.下面对课文的语言特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B.运用大量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C.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上下句组成,使全诗具有循环往复之美。

D.运用了对偶、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具有异彩纷呈之美。6.用原文句子默写。

诗人不只是为自己鸣不平,而且以博大的胸怀,对人民寄予了深厚的同情的语句是。

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

。继而指斥奸佞小人违背规矩,追随邪曲,为了顺适人意,不惜歪曲真理的语句是。

诗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渝的诗句是。

屈原作品中的一些名句:

上一篇:bec商务英语初级下一篇:急救培训个人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