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优秀教案

2024-05-06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精选6篇)

篇1:高中生物优秀教案

《生物与生活》高中生物教案

目录

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课题2.腐乳的制作

课题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三.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课题1.菊花的组织培养

课题2.月季的花药培养

四.酶的应用

课题1.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课题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五.DNA和蛋白质技术

课题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课题2.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六.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课题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课题2.胡萝卜素的提取

七.生态环境与生活

课题1.环境保护

课题2.低碳生活

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2、能力目标:

①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的实践操作

②在对果酒制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果酒酿制历史的追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渗透STS教育。

教学重点:

①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

②设计制作装置制作果酒和果醋

教学难点:

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教学过程

引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前列,酒也一样,有着它本身的光辉篇章。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酒的有趣传说。猿猴酿酒说——猿猴的主要食物就是含糖水果,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的水果在“石洼”中,一段时间后,就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流出,这就是最早的果酒。

在国内市场上,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

果酒与生活——果酒中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与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来非常低,一般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因此,被很多成年人当作饭后或睡前的软饮料来喝。果酒简单来说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而做成的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时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吸收,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果酒里含有大量的多酚,可以起到抑制脂肪在人体中堆积的作用,使人不容易积累脂肪和赘肉。此外,与其他酒类相比,果酒对于护理心脏、调节女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课题1从课题背景人手,然后从实验原理、实验流程示意图和提供的资料,较全面的介绍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果酒制作的原理

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问题:

(1)果酒的制作需要什么微生物?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

(3)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的反应式如何?

(4)酵母菌的适宜温度是多少?

(5)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葡萄酒呈红色?

(6)什么叫发酵?发酵等同于无氧呼吸吗?酵母菌有何实际应用?

(1)酵母菌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

①形态、结构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真核生物,细胞大小为1~30um,呈圆形、椭圆形等。

思考:你认为酵母菌的细胞中有哪些结构?

你认为细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②繁殖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有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和孢子生殖,但多以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生殖。温度低时形成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温度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快。③菌落:

讨论:你知道什么的菌落吗?在生态学上一个菌落属于什么?

酵母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其表面湿润、黏稠,呈白色或粉红色。(在液体培养基中,有些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膜,或在容器壁上出现酵母环,或产生沉淀。)

④生存的环境

自然界中,酵母菌分布广泛,但多分布在含糖较高的偏酸环境中,如水果、花、树皮上,(有些可与昆虫共生,有些使人致病,如白色假丝酵母引发鹅口疮、肺感染。食品中常见的酵母菌有啤酒酵母、葡萄汁酵母、鲁氏酵母(酱油酿造)、球拟酵母属、粉状毕赤氏酵母等。)一年四季,土壤始终是酵母菌的大本营。

思考:在发酵制作葡萄酒的时候,要对葡萄进行消毒吗?为什么?

其他微生物与酵母菌的关系是什么?

(2)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

①酵母菌的呼吸

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

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酶

C6H1206+6O22+6H20+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酶

C6H12O62H5OH+2C02+能量

思考:

在发酵过程中,如果要使酵母菌进行大量繁殖,应怎样处理?

如果要获得酒精呢?为什么?

(3)发酵

1).发酵概念

广义:是通过微生物的培养来大量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包括有氧发酵(如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和无氧发酵(如酒精发酵)。

狭义:是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包括酒精发酵、乳酸发酵等)。

2).所以:发酵≠无氧呼吸。

3).应用:

酿酒、发馒头、面包制作、酒精制造、生产药用酵母片、生产维生素、生产抗菌素等。

(4)温度要求

繁殖的最适温度:20℃;

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18~25℃。

思考:你知道酵母菌需要适宜温度的原因吗?

酵母菌有不同的.最适温度说明了什么?

补充: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酵母菌只能在一定温度下生活。温度低于10℃,酵母菌发育很缓慢。随着温度的升高,繁殖速度加快,20℃时为最佳繁殖温度,此时酵母菌生殖速度快、生活力强。超过35℃,酵母菌生长受到抑制,繁殖速度迅速下降,到40℃酵母菌停止出芽,开始出现死亡。如果想要获得高酒精浓度的发酵液、减少究竟的损耗,必须控制好发酵温度。

你知道吗?

1、一般情况下,葡萄酒呈红色的原因?

(在发酵的过程中,随着酒精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红色。)

2、葡萄酒分成干红、干白等种类的依据是什么?

(1、根据葡萄酒的颜色分成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三种。

白葡萄酒:用白葡萄酿造,皮汁分离发酵;

红葡萄酒:用红葡萄酿造,皮汁混合发酵;

桃红葡萄酒:颜色介于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之间,皮的发酵时间短。

2、根据葡萄酒的含糖量分成干、半干、半甜、甜四种。

干葡萄酒:含糖量低于4克/升;

半干葡萄酒:含糖量介于4克-12克/升之间;

半甜葡萄酒:含糖量介于12克-50克/升之间;

甜葡萄酒:含糖量高于50克/升。)

自然发酵:附着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5)菌种来源:?

??人工培养:分离获得得纯净的酵母菌菌种。

(在果酒的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果酒的品质也可以直接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例如:干酵母或酒药)

2、果醋制作的原理

阅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

(1)醋酸菌的形态?细胞结构?

(2)醋酸菌有哪些方面的实际应用?

(3)醋酸菌的代谢类型?

(4)果醋的制作原理?

(1)醋酸菌形态

1).从椭圆到杆状,有单个,有成对,有成链状,以鞭毛运动或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属原核生物,以分裂方式繁殖,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醋酸菌与酵母菌相比,最主要的

特点是)

2).应用:食醋、果醋

(2)果醋制作的原理,

醋酸菌是—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实验表明,醋酸菌对氧气的含当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人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茵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C6H12O6→3CH3COOH(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简式如下)。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一35℃。

酶酶2C2H5OH+O2→2CH3CHO(乙醛)+2H2O2CH3CHO+O2→2CH3COOH(醋酸)

过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是怎样设计果酒、果醋制作方案的?

提示: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选材、设计实验装置、操作过程

二、实验设计

1.果酒和果醋实验流程示意图

果酒果醋

阅读教材3-4页,对A、B两同学的实验装置进行讨论:

A: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制醋时,再将瓶盖打开,盖上一层纱布,进行葡萄醋的发酵。(来防止发酵液被污染,因为操作的每一步都可能混入杂菌)B:分析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

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2、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

①、取葡萄500g,去除枝梗和腐烂的叶子。

②、用清水冲洗葡萄1-2次除去污物。(注意冲洗次数不宜太多,为什么?)讨论: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篇2:高中生物优秀教案

1.知识目标

(1)说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培养归纳、分析、比较的能力。

(2)通过资料和图片阅读,思考讨论,问题探究等活动,培养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3)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解决方法:通过动态的课件展示,阐明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质

解决方法:通过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特征,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讲解法、启发法。

七、教具准备

课件,视频

八、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通过问题探究,思考和讨论启发学生理解细胞呼吸的本质和过程。

九、教学设计思路

课堂上教师借助多媒体通过问题引导和动画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穿插联系生活实际的讨论,构建正确的能量供应模型,并通过习题现场检测教学成果,并结合重点解析学生的疑惑。

十、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回顾

导入新课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回顾细胞呼吸的概念。

二、细胞呼吸的类型

上节课的探究实验得知细胞呼吸分为两类: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熟悉概念。 使学生对细胞呼吸有总体的认识;

由上节课内容的回顾引导学生记忆探究实验的相关结果。 (一)

有氧呼吸

场所 (一)有氧呼吸

1.有氧呼吸的顺利进行需要有氧的参与。

2.作为生物体内的代谢反应,还需要有酶的参与。(提示:本章第一节内容)

3.在前面学习细胞器的时还了解到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提问:从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出发,线粒体的哪些结构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线粒体为什么被称为细胞的“动力车间”,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展示线粒体结构示意图,标示出各部分结构名称。说明线粒体基质与内膜上分布着有氧呼吸相关的酶。 思考线粒体的结构,回忆其功能;

猜测有氧呼吸的过程。 通过几道填空题,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地参与获取新知识,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过程 设置问题导读,引导学生注意有氧呼吸过程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能量变化。

在学生阅读基础上,播放动画展示并分步讲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的初步分解(发生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子葡萄糖脱氢氧化成两分子丙酮酸,脱下少量的氢[H],释放少量的能量, 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储存在ATP中。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彻底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两分子丙酮酸氧化脱羧,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出少量能量,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储存在ATP中。

第三阶段:[H]和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前两阶段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生成较多的ATP。

列出每个过程的反应方程应式,强调[H]的写法,酶的催化作用以及各阶段生成的能量多少。 阅读教材内容;

篇3:高中生物优秀教案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改革,贯彻,大纲

高中生物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学基础的关键。新大纲通过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中注意的问题、考试考查重点几个方面将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分为了六个部分进行。新大纲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 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强、内容与课时吻合。其中经典的生物学知识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高中生物教学新大纲特点分析

新大纲中对原有体系进行了调整, 高三年级的选修内容改为复习高二年级的知识和初中的生理卫生内容, 体现了教学大纲充分考虑了学生高考的需求。同时明确高中生物知识教育方面、思想教育方面、能力培养方面三方面的教学目的。同时更新了高中生物教学知识点, 指出了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门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 说明了高中生物教学应着眼于基础教育。同时强调了高中生物教学应通过教学过程及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基础实验技能。

2 如何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改革, 贯彻执行新教学大纲

2.1 加强教师培训, 领会精神, 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 首先要加强教师新大纲的学习, 使教师深刻理解新大纲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等。通过深刻地领会新大纲的主题思想及具体要求, 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新大纲落实到实处。另外, 由于新大纲中对于知识结构也进行了改变, 因此, 授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更新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适应新大纲的要求。

2.2 加快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 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多数高中已经开始实施多媒体教学, 但是其并没有将多媒体的优势真正地发挥出来,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地应用到教学中, 将其优势最大发挥。

2.2.1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 辅助生物教学

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 把本来在课堂上无法得到的直接经验通过多媒体把教材中抽象的知识化为较形象的知识、较理性的知识化为较感性的知识, 使知识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如声音、灯光、图片、照片、动画以及电影的有机组合变化, 起到传递感性经验的作用。计算机灵活多变的组织和表现方法还能有机组合教学材料,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加深理解, 掌握原理, 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应该根据教学内容, 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设计。

2.2.2 利用多媒体环境, 进行学生自学辅导

利用多媒体环境, 进行学生自学辅导是一种替代教师讲授的形式, 作为对课堂补充, 教师根据教材的要求, 编制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知识讲解、举例说明、信息演示、评价打分、反馈建议等方面的内容。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下, 由计算机向学生提问, 要求学生回答。学生在计算机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 除了可广泛接受多媒体传递的社工内务教学信息的刺激以外, 还有其独特的地方, 首先是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学生掌握人机交流作用中的主动权, 能充分参与学习;其次, 学生可以按人类思维方式, 即学习过程中的非线性网状进展方式去获取知识, 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控制和调整学习过程。

2.2.3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物实验辅助教学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生物实验, 它除了具有录像优化实验的相同效果外, 它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按照生物教学的要求, 模拟出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模拟演示, 有利于学生提高求知欲望和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教学中的规律。

2.3 加快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改革, 促进新大纲的实施

新大纲从素质教育和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接班人出发,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要求, 要达到这些目标要求,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 真正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 改进教学方法, 使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从面向少数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化, 从重智育向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转化, 从重知识、理论向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和技能、能力并重转化。因此在贯彻执行新大纲的过程中, 必须通过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加快新大纲教学目的的达成。

2.4 加快高中生物教学实验的实施, 促进新大纲教学目的中实验教学目的的达成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 细致的观察是实验所必须的要求,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时时要求学生细致、全面, 而且要有条理地进行实验。对于实验中的现象等进行详细地观察及记录。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 还要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实验中的错误现象要及时进行纠正, 加深学生对于实验的感受,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但是开设实验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在原有5个实验、实习的基础上增加到24个, 学校的实验设备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尽早根据新大纲的要求, 配备实验设备;教师应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创造条件, 开齐上好实验, 否则就难以落实大纲的教学要求。

3 处理好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促进新大纲的实施

作为学生未来技能的基础, 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高中教学又是必须面对高考的, 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 因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就成为一种现实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本无可厚非, 只要高考存在就回避不了应试。发展学生的素养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两个价值取向虽然存在矛盾, 但它们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高考考纲界定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求, 其实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素养提高为核心任务的教学, 同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水平。因此, 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废除“高考”制度, 而是要进一步完善考试和“高考”制度。就现实的高中教学而言, 抛开应试而谈学生发展是不现实的, 以追求学生升学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是教学的悲哀, 是对学生未来的不负责。我们不能期待两者的完全重合, 但追求两者的最大交集则是每个教师应该做的。

4 结论

高中生物教学作为高中基础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学效果对于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素质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大纲的实施为我国高中学生基础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但是对我国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高中生物教学新大纲, 我国必须提高高中生物教师的培训与学习。通过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促进新大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王欣.高中生物教与学[J].西南教育科技, 2005, 12.[1]王欣.高中生物教与学[J].西南教育科技, 2005, 12.

[2]吴利军.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前沿, 2006, 7.[2]吴利军.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前沿, 2006, 7.

[3]赵东强.关于如何提高高中生物培养目的分析[J].科教导报, 2006, 4.[3]赵东强.关于如何提高高中生物培养目的分析[J].科教导报, 2006, 4.

[4]张晓东.高中生物教学经验谈[J].信息科技, 2004, 9.[4]张晓东.高中生物教学经验谈[J].信息科技, 2004, 9.

篇4:高中生物优秀教案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素质教学 生物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对比 问题研究

一、素质化生物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

现代化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突出信息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所谓的信息化教学就是要结合信息化的产品和信息化知识传授的方式来突出高效率的个性化课堂教学体系,具体的实现方式要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教学数据为主要依托结合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一个立体化的课堂。素质化课堂教学模式还要突出一个个性化教学方式,就是要结合信息教学的手段来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可以制作个性化的教学ppt课件和动画视频短片的制作来完善个性化学習引导机制,根据信息多媒体集中化的个性教学方式的应用来突显视频信息教学的魅力,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原理,确立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生物课堂素质体系建立

要想充分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必须依据学生教学的特点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体系,满足于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要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素质化课堂教学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根据高中生物教学的特点建立多动协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建立特色化的课堂素质教育方式,根据学生课堂的学习的表现能力,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引导。同时在素质化课堂教育体系搭建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现实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打造专业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调查,根据学生需求的不同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辅导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确立每一个学生语文教学体验中的学习目标,全方位的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素质。

三、课堂素质教学模式打造

高中生物课堂学习质量提升全面落实于课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水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知识视野的扩展。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热爱,在抓紧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全面落实于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验性的实践思维,换言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备较高的理论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理论加实践进行科学探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新阶段当中的生物素质教学方式正是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落实学生的实践性知识认知,但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单纯具备学科本身所倡导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认知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应用,通关相关式的课程教育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于实践知识的认识,丰满学生的知识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性思维,素质课堂的教育方式要注重的是学生合作性的学习,通过同学之间彼此的共同动手配合来完成实验,结合于老师的正确指导来得出正确的实验认知结论,共同保障教育方式的质量。其教育方式的普及一方面来源于教育手段的运用,一方面来源于教育理念的提升,通过对不同教育手段的优化组合来汇聚成独特的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完善课堂教学体系,保障学生课堂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型总结思维。

四、课堂教学体验模式的设立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体验模式要根据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对全班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层次划分,针对在课堂学生的实际变现和知识的实际接收能力,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计划,做好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讲解工作和实际学习情况调查,为每一个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学习排忧解难。同时根据学生学习的素质水平,打造班级体的课堂体验模式,选择不同的知识讲解方法让学生来进行实际选择,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解知识,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知识接收能力的不同,选择适合于课堂的知识难点解释模式,做好学生的知识讲解工作,结合每一个学生的课堂知识体验,改变教学方式,提升班集体的素质水平。依据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实现和信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打造智慧型语文课堂,用三维图像,知识原理分析图像和电影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结合于学生成长的需要,选择优质的内容进行课堂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和实际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知识认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个性化成长。

五、课堂实际教学方式研究

单纯的进行课堂实际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结合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注重信息操作模式的教学,在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体验,确立课堂教学宗旨,在满足于学生学习需要的同时,结合于什么样的信息操作模式,确立什么样的课堂主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学习的课堂兴趣。当然,在确立课堂教学主题的时候,要选取适合于学生课堂学习需要的信息感官模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下,提高自身的知识学习认知,理解课堂知识,了解知识原理,形成科学化思维,提高知识的感官意识。同时,教师在了解课堂教学不足的情况下,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准,扩展自身的知识视野,满足于知识原理认识需要的前提下,丰富自身的眼界,结合于优质的信息教学资源,打造信息立体化科学课教学课堂。

六、结语

现代高中生物教学方式主要来源于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提升和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完善,不断地结合于现代教学理念完善高中生物素质课堂教学体验,满足于学生生物知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欣.浅析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10)

[2]黄梅,龙武安.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关系与整合实施[J].教学与管理. 2008(13)

篇5:高中生物优秀教案

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一种科学方法。展开点说,实验是依据假设,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对实验变量(或因子)的变化和结果进行记录、解释的科学方法。

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方法,或者说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的事实现象进行捕获解释的方法。观察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必须客观而周详。

实验方案:即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应包含的所有内容。正规的实验方案通常包括:“实验课题”、“实验原理”、“实验假设”、“实验预期”、“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方法类型”、“实验对照类型”、“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和“实验结论与讨论”等项目。而在中学生物课本的实验指导中,实验假设和实验预期大都隐含在“实验原理”项目中,实验方法类型、实验对照类型则一般隐含在“方法步骤”项目里。

实验原理:是指实验操作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或方法。实验原理可以是所学习的科学理论,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际上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也可以是已有的科学方法,如“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的原理是:还原性糖遇斐林试剂,在沸水浴(隔水加热至沸腾)情况下,出现砖红色。某些实验的实验原理可能不只一个,如“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既有提取DNA的原理,又有鉴定DNA的原理。

实验假设:即假说,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是对所提出的问题所作出的参考答案。假设一般分为3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和已知的科学原理,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初步假定;第二步作出预期(或推断),即依据提出的假设,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的结论;第三步验证假设,即依据假设和预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结果假设或被否定,或被修正,或被证实。如果假设得到证实,预期得以实现,则假设(假说)转化为科学理论,故假设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

实验步骤:即实验过程。就是验证实验假设是否正确的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步骤的叙述格式一般是三段式:第一步:实验材料的选择、分组与搭配,体现无关变量相同。第二步:实验组、对照组的不同处理,体现实验变量的处理差异。第三步:“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测定或连续观察、测定实验结果,体现获得的反应变量是什么。叙述的要求是:①分步叙述,要有标号(也可采用表格方式);②研究对象或器皿要有标记;③说明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④对部分实验条件要有量、时间等描述:如37℃水浴中保温5min,加入等量„„。

实验结果:是指所观察、测定到的反应变量,即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可以是定性描述,如生长发育速度的快慢、开花时间的早晚、产生气泡的多少;可以是定量描述,如单位时间内气泡的产生数量、身高体重的增加值;可以是叙述式,如植物移栽后的生长状况比较;可以是表格式,如记录的数据;也可以是曲线式,如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个体重量变化曲线等。实验结果的预测根据不同的实验而不同:对于验证性实验结果的预测,只需答出实验的理论结果;对于探究性实验的结果的预测,就有多种可能性,一般要“穷举”。

实验结论:是指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理论结果。实验结论必须根据预测的实验结果或实际实验结果得出。一个结果应对应一个结论。①如果所获得的结果与假设相符,则肯定假设;②如果所获得的结果与假设不相符,则否定假设;③如果结果与假设无关,则无从判断。

变量:或称因子,是指实验过程中所被操纵控制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按性质可以分为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等。

实验变量:即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给定的因素或条件。如用曲线表示即“横坐标所表示的量”。例如,“温度对酶的催化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温度”是实验变量;“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中,“外界溶液浓度”是实验变量。在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必须是单一的,即所谓的“单一变量原则”。

反应变量:即因变量或应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如用曲线表示即“纵坐标所表示的量”。例如,“温度对酶的催化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酶的活性”是反应变量;“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中,“质、壁相对位置”是反应变量。在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必须是单一的,即所谓的“单一变量原则”。

无关变量:即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变化和实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

额外变量:即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无关变量是原因,额外变量是结果,二者也具有因果关系。额外变量会对反应变量起干扰作用。

单一变量原则: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变量关系的准则之一。主要是对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的控制而言。它有两层意思:一是确保“单一变量”的实验观测,即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二是确保“单一变量”的操作规范,即实验实施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及额外变量的干扰。实验设计、实施的全过程,都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控制:是处理实验中变量关系的一个准则,指实验过程要严格地操纵实验变量,以获取反应变量。与此同时,还要严格地均衡无关变量,以消除额外变量。一句话,通过实验控制,尽量消除实验误差,以取得较为精确的实验结果。控制主要是对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

“平衡控制”原则:主要是对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的控制而说的。意思是说,实验中作为无关变量的因素和条件,很难避免,只有设法平衡和抵消它们的影响。常用的方法是对照。

单组实验法:对一组(或一个)对象,既用A法,又用B法,顺序随机或轮流循环,这是生物实验常用的实验方法。由于对象同一,无关变量影响也就被平衡和抵消了。

等组实验法:将状况相等的对象,分成两组或多组,一组用A法,另一组用B法,这也是生物实验常用的实验方法。它可以对无关变量的影响起到了平衡和消除作用。

轮组实验法:对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对象,轮番循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处理,如甲组---A法、B法;乙组---B法、A法等。这样能有效地平衡和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自然,这种实验处理的匹配操作起来要麻烦一些,但对平衡、消除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更有说服力。

对照: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还是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下,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具体实验中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也可以随机决定。

实验对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实验组:一般是指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对照组:亦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实验中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可以随机决定。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加了说服力。

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单组法和轮组法,一般都包含有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在等组实验法中,若不设空白对照,则大都是运用相互对照。采用相互对照,能较好地平衡和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捕获:即捕捉、记录实验中的事实、现象和数据,用术语说,即捕捉、记录由实验变量而带来的反应变量。

解释:即论证、说明实验中的事实、现象、数据。也就是论证、说明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进行讨论。

真实客观原则:是科学实验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实验中的捕获解释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获取的材料(事实、现象、数据)尽可能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主观臆造,不能凭空胡诌,不能片面武断。

篇6:绪论高中生物教案

了解生物与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及高中生物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了解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生物科学学习的意义和目标。

能力目标

在对生物特征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对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在对生物科学发展的讨论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生物科学发展过程的讨论中,激发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在对生物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在问题的讨论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究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章节地位和作用

本节为起始课,既是整个高中生物学学习的起点,同时生物的基本特征也是高中生物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应该是全书学习内容的概括,在整个高中学习占具有统领作用。重点分析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基本特征是高中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涵盖了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也是高中生物学的主要教学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本身的特征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两个方面,生命本身的特征主要是新陈代谢和生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形成总体的概念,对高中的生物学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二)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中所包含的科学研究基本程序,既是学习和探究生物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和得出结论等基本程序,在具体的问题探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这些基本方法,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绪论课的重要目标,激发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将非常有利于高中生物学的学习,绪论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否激发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因此是教学的重点内容。难点分析

(一)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生物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属于绪论中没有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上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在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法,即以一个需要研究的生物学问题的研究过程来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完成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法建议

(一)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或班级

可采用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以讨论为主的综合课。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讨论,学习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通过几个生物新技术发展事例的讨论,认识生物科学将成为二十一世纪领先发展的科学;通过讨论,认识学习生物科学的社会意义以及生物科学普及教育的目标。

第二课时:以讨论为主的综合课。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在学生对一个典型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体会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自学认识生物科学的发展史、认识生物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二)普通学校

可采用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讲解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生物科学将成为二十一世纪领先发展的科学和生物科学普及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教师列举、展示、讲解生物科学研究的事例、生物科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生物学现象的趣事等,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以及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上一篇:结构化程序设计下一篇:实践计划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