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的教学反思

2024-05-07

诗经采薇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

篇1:诗经采薇的教学反思

我觉得自己只是在走近《采薇》,而没有走进《采薇》。

前几天,我总也想不好这课到底要教什么,越改越觉得有问题。对这篇文章真是既爱又恨,但是没有退路了,于是今天我感觉是像完成任务似的走向了讲台。

走上讲台的那一刹那,我就已经很心虚了:对诗经我自己都不是很懂,还教学生?我努力地镇定自己:正因为自己没有在公开场合教过诗歌,所以我得尝试。有尝试,才能找到自己更多的差距;认识到差距才会更有动力努力学习。

课后,王老师和许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我结合自己的反思,觉得这堂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立意不高,容量不够

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意问题。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中国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来。

王老师的话终于让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实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实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乡。只有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结果我却用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解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师们提到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岸、晚风残月”等。

2、情境创设不足。

在体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学生在情感积淀与想象中明白到“我”经历了思念、征战、伤痛的苦,从而明白到“我”虽然回来了,但是已经是满心满身的伤痕了。但是学生都只提到了思念亲人,没有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悲凉。我应该在这之前给他们把情境创设好。

3、对比这一写作特色挖掘不深。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这两个场景不仅是描绘了两处景色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而这个心境不仅仅是离别时的不舍与回来时的悲伤,更重要的是,杨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诗人离去时虽是不舍却是青春勃发的,而经历了战争的伤痛之后他的心境却是一派寒冬的萧煞景象了。

4、过渡语不恰当。

“在依依杨柳下,诗人会和谁告别?你能想象当时分别时的场景吗?”这个环节中,学生说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等分别的场景。大多数同学说的都是人物的动作,比如一个学生说:诗人骑着马,但还是“一步三回头”;友人与我握手告别等,有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好像有点乱乱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问:他们在说些什么?这样整个场景想象得就更丰富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仿佛看到了旁边的杨柳随风摆动,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样子。我用这样一句话——“杨柳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带过去了。王老师说:“诗,要有诗性解读。送别的不仅有朋友家人,还有杨柳。这就是物态的融化,在春风下吹荡的杨柳,牵着他的手,希望他不要离开。”王老师随便的.一句点评都这么富有诗意。学习了。

又比如,默写完让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发现时,一个学生提到:我发现这两句诗都是四言的。我当时的心里只是在想:看他们能不能马上发现对比。对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轻描淡写地重复一遍过去了。没过一会,我马上想到:《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这个同学的发现虽然很简单,但是很重要。可是我错过了表扬他的机会。我可以这样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因为《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采薇》也不例外。”

总之,我没有走进《采薇》,没有读透,没有理解透。

通过这次备课,我明白原来古诗词这么难教的,我还曾经对师姐们说:“我好像没有正式上课,就感觉自己在进步哎。”她们大笑。

通过上课,我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原来自己的教学是那么浮浅与空洞,自己的个人素养是那么单薄与狭隘。于是,我更加有了学习的动力。谢谢王老师,谢谢帮助过我的师姐们!

篇2:诗经采薇的教学反思

小花这节课,课堂节奏是舒缓的,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小花的温柔与《诗三百》的动人相得益彰。《诗经·采薇》课堂伊始,她便引领学生走近《诗经》,走近《采薇》。她引导学生把诗句先化为美景,又联系《村居》《送元二使安西》等古诗,使学生了解“杨柳”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然后,她让学生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化为情景,想象作者与家人、亲友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解说了诗歌创作的背景以后,让学生通过写作者此刻的心情,感悟诗情。老师的设计中不乏匠心与闪光之处。

听了这节课以后,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遗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誉为《诗经》最佳诗句之一,她的美,百转千回,言之不尽。而这短短十六字独立为一个文本,又有别于《采薇》。我认为,这十六字作为一个文本的价值,她所承载的,是一种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同时,她也是使六年级的学生接触和了解《诗经》,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一个起点。

我想,如果让我来执教,我会这样重新设计一下:

第一步,从《诗经》走近《采薇》。

了解《诗经》,熟读《采薇》。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受四言诗独有的韵律之美。

第二步,走进《采薇》,体味诗情。

创设情境,想象“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情态之美。引入《采薇》全诗及诗意,略读,了解背景,化景语为情语,体味诗人这位返乡士卒“往”与“来”的心情,在“昔”与“今”的对比中,一唱三叹,读出诗人的万千思绪和诗句的情味。

第三步,走进“杨柳”,品味意象。

借《采薇》“杨柳依依”引出后世诗中丰富的“杨柳”意象,感受“杨柳”意象的独特性,引出“依依”之惜别,再反观诗句,入情入境,把“留”的情绪读深,读出“杨柳依依”蕴含之美。

第四步,从《采薇》走进《诗经》。

创设情境引出《诗经》的其他经典诗句,如《月出》的“月”的意象等,略带而过,激发学生继续走进《诗经》这一文化宝库的兴趣。

篇3:《诗经·小雅·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诗经>两首》中的第二首,是新课标教科书改版后的一篇新课文,笔者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在教法上做了一些探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熟记《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采薇》中的字词和经典语段。

2.学习“以乐景写哀”和“以哀景写乐”的写作手法。

3.把握《诗经·小雅·采薇》的思想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字词方面,鼓励学生自学,能够借助工具书答疑解惑;

2.学生立足文本,通过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点:鉴赏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多角度鉴赏末章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本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字词,熟读成诵,记下有问题的地方。

2.学生回忆学过的《关雎》、《蒹葭》和《氓》,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3.教师将相关文献资料印刷,课前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年一度冬雪飘飘的季节,我们依然走在求学的路上,岁末又至,天寒地冻,缺衣少钱,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最期待的事情是什么?(生或答放假或答回家)家,是一个多么温暖的字眼,家永远是人们心灵最温馨的港湾,今天我们一起品味一个回家的故事。

二、文本探究

请学生阅读课文《采薇》,回答:

环节一:

大家最熟悉的《诗经》中的章法特点是什么?排比?反复?重章叠唱!重章叠唱是《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惯用的章法,重章叠唱的章法在《采薇》中集中体现在哪几节?(一_二三)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大家看一看这三节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作—柔—刚)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戍边时间长,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

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

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学生自主分析:

细读前三章诗句,看这一部分还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靡使归聘”(不能派人探望我)“我行不来”(我戍守在外,不能回家)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表达了战士们思乡思亲之愁苦。

教师指导朗读:

重章叠唱有什么效果?一咏三叹,表现感情递进。所以这三节应该怎么读?(要读得慢一点,低沉、哀婉、悠长)请一生朗读。

环节二:

在《采薇》中还有没有其他地方体现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明确:“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和“四牡翼翼”。

那么四五两节又写了什么呢?先看有没有比兴的诗句?

明确:“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第四五两节以棠棣花起兴,主要描写什么?

明确:战马肥壮、装备精良(“君子之车”“四牡”)。

写这些用意何在?

明确:间接说明战斗激烈、战事频繁(“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你们觉得这两节该怎么读啊?(生惯常回答:高兴)是吗?可是有人反对呢。请看(多媒体显示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韦凤娟教授在《采薇赏析》一文中指出:“不能忽略的是,在这一部分歌唱中还透露出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这一部分是指《采薇》第四五两节)

“你看,拉车的马儿‘业业’‘骥骥’,高大强壮,可见喂养得好,不言而喻,它们的主人吃喝更不会差;而士兵却靠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将帅坐在车上,服饰鲜明,神气活现;而士兵则整日跟在车后跋涉,满脸尘土,衣衫残破……”[1]

教师故意持与学生对立的观点,补充“岂敢定居”可以理解为战士疲累、被动应敌。

此处支持学生自由辩论,无论学生认为此处的情绪是愉悦的还是哀伤的,只要言之有理都应给予肯定。但教师应指出据一些学者分析,作为背景的战争是一次胜利的保卫战。从诗歌记载的内容看,当时国力还相当强,军威还相当盛。[2]最后请男生齐读四五两节。

环节三:

第六节还有没有重章叠唱?(没有)这一节在章法上与众不同,写什么?请女生齐读第六节。这一节写什么?

明确:回家的时候下大雪了,战士们走得很慢,心中悲伤。

相传东晋宰相谢安问谢家子弟:《诗经》里哪几句最好啊?你们猜他们说什么?他侄儿谢玄回答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历来学者文人都极推崇这四句诗,看相关点评(多媒体显示资料):

1.有“东方黑格尔”之称的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他的论著《艺概》中说:“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

如曹植的《朔风诗》“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

(教师解释:“朱华”泛指红花,“旋止”,归来。当初我离开时,花儿还开得很艳,现在我归来时,漫天雪飞。)

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教师解释:“里正”指里长,地方官吏。“与裹头”意为替征丁裹扎头巾,表示征丁年幼还不会自理生活。我出征的时候,年纪太小,还是里长给我梳的头发,回来时已经满头白发,却仍要去戍守边疆。)

2.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近代·王国维《文学小言》)

(教师解释:“孽子”,原指失势的臣子和微贱的庶子。比喻生存于忧患中的人。“侔”,相等。王国维说这四句用词精妙,写出了真情实感。)

3.对这四句话的点评以清代学者王夫之的最为著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清末·王夫之《薑斋诗话》)

王夫之从修辞的角度,看到了乐景写哀和哀景写乐。这也是我们在诗歌鉴赏题中常常提到的什么修辞手法?(反衬)

教师指导分析:

先看前两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如何以乐景写哀的。(多媒体显示资料)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昔,过去;往,去;杨柳,古诗文中杨柳通用,泛指柳树;依依,轻柔的样子。

这两句是说当初我出征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的悲伤和不舍,可身边的杨柳却随风拂动,婀娜多姿。景是美景,可情却是离愁别绪。“柳”与“留”谐音,古人送行,折柳相赠,以示依依惜别之情。看见杨柳,更添离愁。所以说这两句是以乐景写哀。

学生自主赏析:

至于后两句,倒是有不少人对王夫之的论断表示怀疑,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根本没有“乐”可言,是“以哀景写哀情”。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说说你同意哪种观点,或者还有第三种观点。然后按我们刚才对前两句的分析方法对这两句诗进行分析。

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从“对举句式整齐美”“过渡总结结构美”“情景交融情感美”三个方面分析。

环节四:

归纳诗歌主旨。

明确:《采薇》通过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绘了军旅生涯的艰难困苦,反映了服役士兵思家与卫国的矛盾心理;体现了士兵为国舍家、舍生报国的高尚情操;揭示出在反抗异族侵犯的正义战争中,士兵们的牺牲精神。

环节五:

发散思维:由戍边战士的家园之思联想到游子思乡情结,继而体会奔波在外的父母对家人的牵挂。播放视频《回家的路》让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体会。

参考文献

[1]韦凤娟.《采薇》赏析[M].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 2007.

篇4:《诗经?采薇》的主旨解读

战争,总会关乎生死。而古代对少数民族的战争,除了死亡的残酷,还有离别的忧虑。所以,在战争频仍的先秦时代,戍边的战士难免就会生出思乡的痛苦。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它概括了《诗经》成诗的原因,也同时揭示了《诗经·采薇》中那位战士的心声。

“猃狁”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在无史记载,存于传说的时候,对于中原的政权就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猃狁”二字的“犬”字强烈而鲜明地传达着汉族对其的侮辱和恐惧,这也恰好说明了它有着“豺狼”一样的民族个性——拜“白狼”为图腾,既残暴又强大。周幽王时,它是攻入镐京的“犬戎”,汉武帝时,它是与之交战的“匈奴”,即使到了唐朝,时人谈之色变,两股战战。

当周朝的战车经过几百年的跋涉,在“春秋”这个拐点终于车破马乏。而猃狁这个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窥伺觊觎之下,当然也发现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进攻与防守,侵略与反抗,在双方的边境上不时上演。我们不知道他们在战争中抢夺了什么,损失了什么?也不知道在每一次的进退时死亡了多少,俘获了多少?历史的风烟连铁石都能消磨成沙,更何况那一小片血渍、曾经温暖的肉身?

但,即使再过几百年、上千年,因为有《诗经·采薇》的流传,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听到有那么一个战士,在频繁的战争空隙里的哀叹与呼吸;可以依稀看到他驰骏马,披铠甲,挽雕弓的飒爽英姿。可以感受他对家国内心的忧戚,对和平的期望。

战争,拉长了家乡的距离,阻滞了归乡的脚步,更使每一个时刻都变得难以消受。塞外是苦寒的天气,晚来的春,短暂的夏,漫长的秋冬。或许,这个战士只能凭借那荒原的草的荣枯来辨别季节,除了战争,除了流血与死亡,哪里还有“采薇”的闲情逸致?“采薇”是和平年代的生活场景,即使遇到荒年,以“薇”代食,那也毕竟不需要枕戈待旦,直面生死。看着草长草枯,想着家乡此时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了吧?一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但战争不休,何以家为?

对于战争的理解,我总觉得没有这个古代的战士理解的透彻。更别说真的让我持刀跃马,冲锋杀敌了。快意恩仇,杀人如麻,那只是小说家的臆想而已;悲啼呼号,望生畏死,或许才是人们的常态。

至于在极其残酷的古代战争里,竟然有人不贪生怕死,而心存家乡,这样纯粹的、深挚的感情,似乎只他所独有。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对这个古代的战士,不是同情,而是敬仰!

他归乡的心情是急切而真实的,但他没有因为戍边就怨天尤人,如一个怨妇那样控诉悲吟,他深知一点,那就是,导致自己远离家乡的,甚至有可能失去家乡的原因是外敌入侵。敌人是横亘在他归乡之路上高山,只有荡平贼寇,才会赢得回归。所以在每一节的诗歌里,他都会反复控诉:“靡室靡家,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王事靡盬,不遑启处”。这些语言,深刻的显示出这个战士的内心——把对家乡的爱,融化为对敌人的恨。正是爱之深,所以恨之切。

《采薇》之中的情感,是阳刚的,是正义的,是充满着战斗豪情的。当这个战士谈到战争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的到:那“君子之车”是多么的高大坚固;那“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是多么的剽悍神骏;那“象弭鱼服”是多么的装备精良、军容整齐;那“一月三捷”是多么的大快人心。这样的描述,正说明了这个古代的战士,他内心之中的大情感,是对国家的责任与爱。

《采薇》之的情感,是浪漫的,是写意的,是充满着乐观情怀的。在战场那“彼尔维何?维常之花”的绽放,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其实是战士对胜利的渴望。1929年,毛泽东在转战闽西时,红军上杭之战胜利,恰逢重阳节,那“战地黄花分外香”,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种对比,不只是自然环境的优劣之比,更是和平与战争的状况之比。诗歌用诗化的画面,而不是用世俗的语言来表现,在含蓄之中,蕴含着批判,在对比之中,增加批判的力量。

但战争残酷而漫长,究竟何时是个尽头,当现实摆在这个战士面前时,引得他无尽的哀愁。“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当个人的际遇与时代的命运交叠,多数情况下会淹没于时代的洪流之中,沉寂于芸芸众生之后。但总会有在大河奔涌向前时,偶尔泛起的浪花,逼人眼目,催人魂魄。如能如此,那也应该是个幸运儿。

这个潜藏在千年之前的战士,他发出的悲鸣因诚挚、真切,而感人至深;因深沉、厚重而催人奋进。这位心怀家国、屡经战阵而不死的勇士,在已是杨柳依依,薇草青青,棠棣葱葱的千年古道上,你是否安然返乡?

篇5:《诗经 采薇》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

2.结合注释,了解《采薇》大意。

3.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中的思乡之情、爱乡之意,初步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闻《诗经》

1、播放古筝曲《阳光三叠》。

导语:三千年前的一个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在一条荒芜、崎岖的古道上,一位戍边多年、解甲退役的征夫正行走在返乡的路途中。他又饥又渴,身后边关渐远,身前乡关渐近,此时的他百感交集。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两千年去的那条古道,走近戍边人,走近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去感悟《诗经》的艺术魅力。

(二)、了解《诗经》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因此,又称为“诗三百”。《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 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是《诗经 小雅》中的一首。

(三)、诵读感知,初识《采薇》

1、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提示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2、教师范读诗句。

3、学生自由练读,个别读,齐读。

(四)、疏通诗句,走进《采薇》

1、谈话:同学们,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用语言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传达着一种内在的情感,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用凝练的语言去激发读者无限的想像力。《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我们课本节选的是第六章前四句。

2、播放第六章的文字和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归家之哀。

引语:冬雪霏霏,泥泞的道路上,战士终于踏上了归途满面风尘,又饥又渴。

播放图片,配画外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踏上归途,只有漫天的飞雪。

指导朗读:这组镜头的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来读呢?学生个别读、齐读。

3、引语:古人常用诗句表达思乡之情,教师引诵,学生接读。(此环节也可让学生交流学过和自己积累的思乡诗)

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写下此夜曲中闻折柳––

杜甫在《春望》中写下烽火连三月––

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下春风又绿江南岸––

(五)、再品诗句,美哉《采薇》。

1、同学们,我们书中节选的这四句,晋人谢玄把它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大家觉得好在哪里?

2、学生讨论交流。

3、预设:

(1)借景抒情

学生画出诗中写了哪些景色?

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学过的哪些诗里也写到了杨柳呢?(学生展开思考并个别发言。)

同学们,为什么那么多送别诗中都会出现“杨柳”呢?请大家大胆猜测一下这其中的原因。

学生谈原因。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补充介绍“折柳”的文化内涵。

再读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师: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又不愿直接表达的时候,就用一些景物、物品等表达,这些物品、景物就叫意象。

诗中一是春天的柳枝,二是寒冬的飞雪。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

小结: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也成为了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

如今世隔千年,但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五、唱响课堂,和歌《采薇》。

教师唱《采薇》,学生欣赏并跟唱。

六、拓展交流,倾心《诗经》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诗经》内容分类的资料。

2.交流收集到的《诗经》中的名句。

篇6:《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搜集《诗经》、《采薇》、杜甫、四季之雨古诗的相关资料。

【学习课时】

一课时。

【活动流程】

第一板块:走近诗歌,激发探究诗歌的兴趣

1、谈话: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我国的古典诗词更是历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表达。

当我们望着高挂下来的瀑布时,会情不自禁吟诵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要表达对家人的怀念,常引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当我们欣赏美如画卷的西湖时,会想起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我们回忆起浓浓的母爱时,就会自然地想起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可以说,没有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就没有当代汉语的多姿多彩。

3、揭题: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赏析诗歌,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拾贝!揭题:诗海拾贝

第二板块:学习材料《诗经采薇》,初探诗歌门路

1、解读诗题

我们先来学习《诗经采薇》(板书:诗经采薇)。“薇”字比较难写,是什么偏旁?草字头跟什么有关?谁了解薇这种植物?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古时闹饥荒,粮食匮乏就才薇充饥,因为有了采薇充饥这个生活题材,才有《采薇》这首诗,所以说,生活是诗歌的来源。

大家再观察题目,中间有个什么号?间隔号表明什么?说说对《诗经》的了解。(相机出示诗经简介)

2、把握节奏

刚才我们解读了诗题(板书:解读诗题),下面我们要打开课文第100页, 认真读这首诗,要求大家读正确,读流利。(生自由读)

这是几言古体诗啊?哪位同学能大声地读出来?(指多名读)

谁还能读一读? 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还有一定节奏。

要读得好应该读得满一点,叠词读得长一点。听老师来读一读。

这就是诗的节奏,自己试着读出节奏。(生自己读)

谁来读一读?读出了节奏。

相信大家都已经掌握了这首诗的节奏,大家一齐来读读。

3、领会诗意

读准了字音,把握了节奏,(板书:把握节奏)该来谈谈对诗意的领会(板书:领会诗意)。

要理解这首诗有哪些好办法呢?

(1)借助了身边的工具。(2)借助插图更易理解,说说从画中看到了什么?(3)借助注释

请同学们看诗句下面的注释,一条一条地看,一句一句地读。看是不是跟课本上的。学习伙伴一样聪明,会读懂两千多年前的诗。(生自学师巡视。)

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你读懂了哪句? 谁读懂了后两句?

为什么我来的时候杨柳依依,而回来时却雨雪霏霏?我们先了解诗的背景。(课件出示介绍背景资料。)

4、感悟诗情

行军的战士,心里会想些什么? (板书:感悟诗情)

是啊,归家心切,路途艰辛,不可言语啊!所以,诗句接下来说:(出示后四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哪个字让你心头一颤?这两句是说:(出示意思)没人知道我们回忆战友、生我养我的亲人,这才是悲哀,一起读全诗!

小结:读到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肯定会出现战士那孤独的背影。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诗经中最佳诗句之一。原诗很长,我们今天学的只是节选,有兴趣的可以去找出来读一读。

5、总结学习方法

大家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从哪四个步骤来欣赏这首诗的?诗懂诗题、把握节奏、领会诗意、感悟诗情。

篇7:《诗经采薇》吟诵教学设计

民主西路小学 邹洪涛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1.(课件展示《诗经》,)大声呼唤它!

2.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课件演示)

3.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品味《采薇》中一个经典名句,请同学们打开书……(课件出示教材)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1.同学们自由诵读。

2.指名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3.结合注释初步理解。

4.引入课外学习资料。(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道路崎岖,又饥又渴。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5.指名个别再读。

6.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

特点呀?

7.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

8、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一)吟诵品析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想象画面。

2.出示《清平乐·村居》,诵读,想象画面。面对此情此景,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

3.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政治**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

4.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5.出示《长相思》体会战士在外征战的情感。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6.(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我们的古诗文不仅仅有文字的意思,更有声音的意义。尝试练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吟诵的时候将“依依——”声音延长,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与亲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二)文化探寻

1.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2.学生猜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送别诗文写到“柳” 3.是啊!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自己的意象系统的,很多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含义,比如:流水——一定会和时光流逝有关;浮云——基本与游子有关……这些意象都源自于传统文化的经典。折柳相送的意向典故源自于《诗经》,“柳”“留”同音,有挽留之意;还有一层意思,柳树好种易活,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折柳相送之中有对亲人朋友的祝愿,希望他们能像柳树一样快速适应环境。

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4.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凯旋而归,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吟诵《木兰辞(节选)》感受战士凯旋而归的心情。

5.出示《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吟诵感知战争的悲壮凄凉。

6.出示《十五从军征》,吟诵感知战争带来的苦难。

7.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菲菲?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

填空练习:昔日 没了,只有——雨雪霏霏!9.哀兮!悲兮!这“雨雪!霏霏——”中“雪”是入声字,要做到短促急收藏,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之感!“霏霏——”延长,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10.出示《采薇》,教师吟诵整首诗。11.集体练习吟诵全诗。板书设计:

诗经 采薇(节选)

昔 往

杨柳依依——不舍

战争之祸

今 来

雨雪霏霏——悲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篇8:《诗经·小雅·采薇》主旨探析

关键词:采薇,主旨,遣戍役,戍役归

在《诗经》中,《采薇》是《小雅》中广受赞誉的名篇之一。对于《采薇》一诗的主旨,自汉代以来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采薇》的主旨是“遣戍役”,这一观点以《毛诗》及孔颖达《毛诗注疏》以及朱熹《诗集传》为代表。《毛诗序》中写道:“《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以勤归也。”[1]朱熹《诗集传》中也认为“此遣戍役之诗”[2]。第二种观点认为《采薇》的主旨是“戍役归”,这一观点以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为代表。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写道:“此戍役还归之诗。小序谓‘遣戍役’,非。”[3]方玉润《诗经原始》中也认为“故以戍役归者自作为近是”[4]。笔者个人认同第二种观点,即认为《采薇》的主旨是“戍役归”而非“遣戍役”。下面,笔者将主要依据孔颖达《毛诗注疏》、朱熹《诗集传》、姚际恒《诗经通论》和方玉润《诗经原始》等文本,探析《采薇》一诗的主旨。

一、归来之期的不可预测

在《采薇》一诗的前三章,作者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反复吟咏野薇的生长变化情况,询问归期为何时。孔颖达疏毛诗序云:“上三章同遣戍役,以薇为行期,而言‘作止’、‘柔止’、‘刚止’,三者不同,则行非一辈,故首章笺云:‘先辈可以行。’言先,对后之辞,则二章为中辈,三章为后辈矣。”[5]孔颖达认为,《采薇》一诗前三章所描写的是以野薇不同的生长阶段为时间节点,先后派出了“先辈”、“中辈”、“后辈”三支部队。他的证据是第一章的郑笺:“西伯将遣戍役,先与之期以采薇之时。今薇生矣,先辈可以行也。重言采薇者,丁宁行期也。”[6]“曰女何时归乎?亦岁晚之时乃得归也。又丁宁归期,定其心也。”[7]此后孔疏云:“文王将以出伐,豫戒戍役期云:采薇之时,兵当出也。王至期时,乃遣戍役,而告之曰:我本期以采薇之时,今薇亦生止,是本期已至,汝先辈可以行矣。既遣其行,告之归期,曰何时归,曰何时归,必至岁亦暮止之时乃得归。言归必将晚。”[8]第二章孔疏又云:“王遣戍役,戒之云:我本期以采薇之时遣汝,今薇亦始生柔脆矣,汝中辈可以行矣。曰归曰归,汝所归期,会至岁暮,汝心亦忧其晚矣。”[9]由此可见,郑玄和孔颖达都认为《采薇》的前三章所描写的是时为西伯的文王先后派出三支部队去防御猃狁的侵略,并且分别与他们约定了出发和归来的时间。朱熹《诗集传》中写道:“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食,而念归期之远也。”[10]朱熹并没有谈及部队派遣顺序的问题,而是认为作者的反复吟咏是一边在出征的路上采野薇以为食物,一边想着归期的遥远。

那么通观《采薇》前三章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里面有一个连贯的变化:先是陈述因为猃狁入侵有家而不能回的现状,然后表达行军艰难、归期未定的忧虑,最后将这忧虑之情推到高潮。如果《采薇》前三章所描写的是文王派遣三支不同的部队,那么每支部队出发之前的感情应该都是类似的,何来这种仿佛出自同一人之口的层层递进的连贯性呢?

笔者认为,派遣部队出征的文王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清楚地预测归期,因此《采薇》一诗的前三章应该是“戍役归”的战士回忆自己在前线的经历。作者在回来的途中回想起自己过去在前线一边眼看着野薇出芽、抽条,从柔嫩变的坚韧,一边说着要回家却迟迟回不了家,思乡之情在忧愁中不断酝酿,直到此刻真正踏上了回家的路,这些情绪才一并抒发出来。

二、前线战况不可预料

《采薇》一诗的第四章和第五章,作者描写了将军华丽的戎车和前线“一月三捷”的紧张的战况。郑玄认为,这两章所描写的盛大华美的“君子之车”,是出征之时的壮观景象,而“一月三捷”则是对于尚未发生的战事的预想。第四章郑笺云:“将率之志,往至所征之地,不敢止而居处自安也。往则庶乎一月之中三有胜功,谓侵也,伐也,战也。”[11]孔疏云:“将帅乘此以行,至于所征之地,岂敢安定其居乎?庶几于一月之中,三有胜功,是其所以劳也。”[12]“此言‘庶乎一月之中三有胜功’者,谓侵、伐、战于三事之内望有胜功,非谓三者之中惟有一胜功耳。”[13]朱熹《诗集传》中解释“一月三捷”说:“庶乎一月之间三战而三捷尔。”[14]既然朱熹和毛、郑、孔一样认为《采薇》的主旨是“遣戍役”,那么他解释的“一月三捷”也是对尚未发生的战事的预想。

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写道:“又‘一月三捷’,亦言实事,非逆料之词也。”[15]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写道:“至于在戍,非战不可,敢定居乎?一月三战必三捷耳。”[16]在这里,姚际恒和方玉润都认为“一月三捷”所写的不是出征之前对前线战况的预测,而是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的战果,只有战争确实已经有了胜利的结果,作者才能顺理成章地写下“一月三捷”这样的诗句。

笔者认为,“一月三捷”的战果是不可能在出征之前就被预料到的,因此《采薇》一诗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同样应该是“戍役归”的战士在归来的途中回忆当年在前线时“一月三捷”的战况。作者回忆当时在战场之上,将军的战车就像棠棣之花一样盛大华美,套着四匹高大的辕马,后面掩护着战士们。战况十分紧急,环境异常艰辛,但他们终于还是战胜了侵略的猃狁,带着胜利的喜悦和对故乡的思念凯旋。

三、归来情景不可预演

《采薇》一诗的最后一章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对于这一章中所描写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景色,郑玄和孔颖达都认为,前一句是在描写出征时的情景,后一句是在预想归来时的情景。郑笺云:“我来戍止,而谓始反时也。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故此章重序其往反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17]孔疏云:“此遣戍役,豫叙得还之日,总述往反之辞。汝戍守役等,至岁暮还反之时,当云昔出家往矣之时,杨柳依依然。今我来思事得还返,又遇雨雪霏霏然。既许岁晚而归,故豫言来将遇雨雪也。”[18]朱熹也认同这一观点,他在《诗集传》中写道:“此章又设为役人预自道其归时之事,以见其勤劳之甚也。”[19]正是因为毛、郑、孔、朱四家都认为《采薇》一诗的主旨是“遣戍役”,所以他们才会不约而同地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解释为战士出征之时对归来之日的预想。

与之相反,姚际恒和方玉润不同意毛、郑、孔、朱四家的解释,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是战士出征之时对归来之日的预想,而是战士归来之时所见的真实情景,而前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则是对之前出征之日情景的回忆。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写道:“诗明言‘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语,皆既归之词。”[20]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写道:“《小序》、《集传》皆以为遣戍役而代其自言之作。唯姚氏谓戍役还归诗也,盖以诗中明言‘曰归曰归’及‘今我来思’等语,皆既归之词,非方遣所能料者也。愚谓曰归、岁暮可以预计,而柳往雪来,断非逆覩。使当前好景亦可代言,则景必不真;景不真,诗亦何能动人乎?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今何幸而生还矣,且望乡关未远矣。于是乃从容回忆往时之风光,杨柳方盛;此日之景象,雨雪霏微。一转眴而时序顿殊,故不觉触景怆怀耳。诗意若此,何可以人代言耶?故以戍役归者自作为近是。”[21]方玉润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景象不可能是战士在出征之前预想出来的。他认为《采薇》一诗的精华全在最后一章,这一章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其中所写的都是真情实景,如果这一章所写的情景不是真实的,那么这首诗就不会感人。

笔者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的情景及其之后所抒发的悲哀之情是不能在出征前预演的,因此《采薇》一诗的最后一章应该是“戍役归”的战士在归来的途中回忆当年出征时的情景并与眼前的情景进行对比,以抒发自己思乡的悲哀之情。

四、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同姚际恒、方玉润两家的观点,认为《采薇》一诗的主旨是“戍役归”而不是“遣戍役”,理由主要有归来之期的不可预测、前线战况不可预料和归来情景不可预演这三个方面。在笔者看来,诗歌就是用来表达真情实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不是某种政治思想形态的载体。因此,对于诗歌的解释应该做到合情合理,而不是合乎政治思想。诗人的归诗人,帝王的归帝王,对于诗歌最好的解释就是用诗歌的方式来解释诗歌,而不是用其他方式来解释诗歌,惟其如此,读者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诗歌也才能更加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2.

[2][宋]朱熹集注.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7.

[3][清]姚际恒著,顾颉刚标点.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12.

篇9:改写《诗经·采薇》

四季轮回,花落花开,新芽已经长大,那盏灯还在遥远的地方亮着,每一条路都能通向我的家,可我却不能回去,吹熄它的等待,一幻想,一幻想就幻想了一年啊!一年啊!我不停地与敌人厮杀,不曾停止下来,只为了让祖国早日和平,我也能早日回到我的家乡,看到我的亲人……

冬去春来,柔嫩的小苗苗刚刚舒展出嫩绿的新芽,试图绿了那野山坡,还有那条冰封了的小溪,有盏灯在遥远的地方依旧亮着,一个战士在夜里忧闷,牵挂。举目茫然,我有着鸿雁要传书信,却不知该让它飞往何处?过了一会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想,我何时才能向那鸟儿一样回到我的家乡呢?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很快,就要回到家乡了,我的心都快跳出口中了,满心欢喜。在回家的归途中,又渴又饿,路途艰难而漫长,也常常想放弃,可是一想到见到亲人时的欢乐,踏上故土时的心情时我又开始努力,在我的几次努力过后,终于回到了家。

到了家乡,那里早已是冬天了,往远处看白茫茫的一大片,像是给大地穿了一件雪白的大衣一样。雪越下越大,莫不是谁和它生气了,好像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风还是刮得那么强烈,像一把看不见的刀一样刺入露在外面的肌肤。快要到家门口了,但我的心却难以平静。心想年迈的父母身体近几年来好不好?弟妹们有没有长高,懂事?窗户下的那株梅花,今年开得是不是比往年开得更艳丽呢?

一年了,整整一年了!还记得出征时正是阳春三月,杨柳依依,暖风浮动,多情的柳枝抚摸着银亮的战甲,温暖的暖风梳理着长矛上的红缨……

谁知我愁?昔日杨柳,片片薇菜。今日归来,一切的一切都变了。

篇10:诗经采薇-春夜喜雨教案教学设计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篇11:诗经 采薇的诗意

《诗经 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篇12:诗经采薇的内容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 玁狁之故。 玁(xiǎn)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盬(gǔ)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奉献是美。

季节因为花与叶的奉献,才显示出色彩。 大地因为雨露阳光的奉献,才显示出生机。 生命因为有了彼此的给予,才显示了和谐。

奉献是爱。

婴儿接受乳汁,这是母爱的奉献。 丈夫搀扶妻子,这是情爱的奉献。 落叶归于尘土,这是生命的奉献。

奉献是诗。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奉献写下永恒的.诗。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奉献写下道德的诗。

上一篇:icu护士竞聘护士长演讲稿下一篇:鲁迅《风筝》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