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关雎》的教学设计方案

2024-05-16

《诗经·关雎》的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3篇)

篇1:《诗经·关雎》的教学设计方案

《关雎》在《诗经》中位于卷首,《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他篇章也是如此。

诗的第一章(第一节),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接着就进入了正题,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第二节),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还是以“兴”写起,长短不齐的荇菜,就应当想尽办法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择,“窈窕淑女”,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追求不到,小伙子非常忧虑,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正如孔子所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篇2:《诗经·关雎》的教学设计方案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初步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能够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难点: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材分析】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今天,我们就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二、新课教学

(一)活动一:自学检测 1.填空题。

(1)__ _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三部分。(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 _、____、___的艺术手法。(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 __,____ 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窈窕()()

好逑()()

寤寐()()

溯洄()()

坻()

荇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周南》。答案:1.(1)《诗经》 305 风 雅 颂(2)赋 比 兴(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jū jiū

yǎo tiǎ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 3.C. 4.B

(二)活动二:朗读全诗,把握文意

1.听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2.练读,注意停顿和字音。生展示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然后点评。教师点拨: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再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读诗歌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和情感。

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男子想象与淑女在一起的欢快、愉悦,升调。)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焦急的心情,降调。)

3.译读。朗读诗歌,理解诗中表述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诗歌内容描述一遍。4.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教师点拨:《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摘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

(三)活动三 思读全诗,探究写法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关雎》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属于哪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中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三、随堂练习

四、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诗经·关雎》

内容:风雅颂;

触景:雎鸠

手法:赋比兴。生情:淑女

咏叹:君子逑

篇3:《诗经·关雎》的教学设计方案

对于《诗经》译本的研究由来已久, 大多局限于诗歌修辞、美学、音韵、语言词汇等方面, 但从互文性理论角度分析并不多见。本文选用《诗经·关雎》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来自中西方的两篇译本, 用互文性理论展开讨论, 希望为诗歌翻译研究领域注入新活力。

二、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本理论, 该理论继承结构主义的优点, 吸取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 强调文本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

“互文性” (Intertexuality, 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 , 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 (Julia Kristeva) 在《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 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1]她认为文本是一种语言跨越手段, 重新分配语言次序, 从而把直接交流信息的言语和其他已有或现有表述联系起来。也就是说, 互文性反映了言语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诗经·关雎》及译本介绍

《诗经·关雎》作为《诗经》中“四始”之一, 是描写男子追求所爱女子的四言情歌。以“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起兴, 采用回环复沓形式。本文选用的译本分别出自理雅各 (Jame Legge, 1815-1897) 的The Book of Odes[2]和杨宪益、戴乃迭的Selections from the Book of Songs[3]。理雅各译本简称“Jame译本”, 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简称“杨译本”。

之所以选取这两篇译本, 是因为它们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理雅各是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 他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 其译本曾被奉为标准译本。作为19世纪的传教士, 西方主流思想总是影响着他, 从而影响着他的译著。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是40~90年代活跃在我国文坛的翻译界泰斗, 两人中西合璧, 译作从先秦散文、诗经楚辞到《水浒》、《红楼梦》等, 是最早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译成英语的作家之一。

四、原文和译文对比分析

根据文学作品的实际情况, 我们可以把互文性在作品中的体现大致分为: (1) 引用语; (2) 典故和原型; (3) 拼贴 (collage) ; (4) 嘲讽的模仿 (parody) ; (5) “无法追溯来源的代码”[4]。具体在这两篇译本中是如何体现的呢?笔者借程锡麟先生的归纳, 从下面四个方面诠释两篇译本的互文性。

1. 引用语。

指直接引用前文本。在标题《关雎》的翻译中, 理雅各并没有像在诗中第一句的“雎鸠”用ospreys翻译, 而是用拟音的修辞形式直接用括号将其引用过来译为“Od (Guan Ju) ”, 就是一种互文, 使读者一目了然, 知其为中国极具盛名的《诗经》开篇《关雎》的译作, 从标题就抓住西方读者的好奇心, 想一探东方诗歌的究竟, 吸引他们读下去。而杨译本则采用直译“Crying Ospreys”, 互文性的体现就没有前者明显了。

2. 原型。

指文本中出自典故、神话、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经典作品等原型。也就是说, 原型是文本中固有的文化符号, 而互文性将其从原文本中解构出来, 再在新的文本中构建出目的文本, 从而使其更好地被理解、接纳。翻译专有名词时, 译者需利用西方原有名称作为原型, 从而唤起读者的共鸣, 体现互文性。理雅各将“荇菜”译为duckweed, 浮萍, 代替中国古代的水生野菜。“琴瑟”译为lutes, 鲁特琴, 是一种曲颈拨弦乐器。一般这个词主要指中世纪到巴洛克时期在欧洲使用的一类古乐器的总称, 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风靡的家庭独奏乐器。理雅各在此直接用lutes代替东方古代的“琴瑟”。“君子”译为prince, 王子, 代替“君之子”。

显然, 在译这些中西方没有完全对等意义的词语时, 译者只能靠互文性在目的语语言文化环境中尽量寻找自己认为最贴切的说法。然而从杨译本中“荇菜”译为the floatin water plants, 就可以看出他认为我们中国古代的荇菜是不同于西方的水生植物duckweed的, 故采用模糊的翻译方法, 用泛指的词语翻译这个专有名词。虽然不太准确, 但是可以避免读者因对“duckweed”产生的互文性效果而错误理解诗歌的意思。而“琴瑟”杨则译为“qin and se”, 在脚注进一步解释:Two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rather like the zither (齐特拉琴) ;the former has seven strings and the latter twenty-five strings.利用zither这一乐器名产生互文性作用, 使读者理解琴瑟为何物。另外, 杨把“君子”译为gentle man, 这是中西方文化思维和对诗歌理解的差异造成的。理雅各认为君子的意思为君之子, 并不知道它是一类人的统称, 故译为西方的prince, 王子;而杨则认为君子为有德行的人, 英语词语gentleman作为原型更贴切些。

3. 滑稽模仿。

就是刻意地模仿生硬地模仿, 从而达到互文的目的。理雅各的滑稽模仿可谓有两处:“关关”=kwan kwan;“优哉游哉, 辗转反侧”。=Long he thought;oh!Long and anxiously;On his side, on his back, he turned, and back a gain.前一处的模仿过于流于表面, 笔者认为不如杨译本中译为“Merrily the ospreys cry”, 补充了原文中没有的Merrily, 却表达了深层涵义。而James译本显得很奇怪, 读者无法通过“kwan kwan”二字进一步理解深层的诗歌含义, 反而失去互文的作用。

“优哉游哉”这个叠声词的意思是“长相思啊长相思”, “辗转反侧”的意思是“翻过来又覆过去 (地睡不着) ”, 是一个表示长时间动作的词。理雅各的翻译既模仿了叠声, 又模仿了长时间的动作, 笔者认为反而比杨译“Filled with sorrowfu thoughts, He tosses about unable to sleep”要好些。杨译本虽意思正确, 却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4.“无法追溯来源的代码”。

部分学者如巴尔特等人认为, 无处不在的文化传统影响亦是互文性, 并不局限于某一文本的借用。把语言放置于文化背景中, 反映与其他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互文的特征。

理雅各是19世纪的传教士, 西方主流思想总是影响着他, 通过他影响着他的译著。中国经典在理雅各看来是低劣的, 需要基督教予以完善, 他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 更无法突破主流思想意识的藩篱。所以, 整首诗歌翻译中, 从字面意义上看是准确无误的, 实际上诗歌的深层含义并没有被译出来, 甚至有误译的地方。

杨宪益作为中国人自然深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 再加上来自西方妻子的帮助, 他们的译本就好多了。诗歌以“荇菜”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 四个动作“流”、“求”、“采”和“芼”分别比喻男女之间谈情的四个阶段, 翻译时如果不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 就会体现不出。还有“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 在古代分别意味着男女双方的定亲和婚礼。这些理雅各都没有注意到, 也不会注意到。而杨译本中“When thecourtship has failed, …”、“He’d like to wed her, the qin and se playing”、“collect”、“He’d like to marry her, bells and drums beating”……看似与原文不符, 却与诗歌深层涵义相扣, 和杨宪益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是中国译者翻译本土诗歌的优势所在。

五、结语

两篇《诗经·关雎》的翻译虽差别很大, 译者背景亦截然不同, 然而翻译时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互文性。其实, 互文性理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优点, 翻译诗歌中食品名称、典故等文化专属事物时, 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诗歌之所以难译, 因为文化专有事物具有唯一性, 目的语中没有与之相对等的说法, 严格来说是不可译的, 但译者可以通过互文性努力使目的语读者理解诗歌的意思, 甚至感受到诗歌本身之美。分析译作的好坏时亦可运用互文性理论:互文性越好, 译作更易于读者理解和体会, 更好地实现译作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符号学[M].巴黎色依出版社, 1969:89.

[2]屈妮妮.诗歌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关雎》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与分析[J].西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106-109.

[3]李贻荫.《诗经·关雎》的英译[J].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 (外语与外语教学) , 1996 (5) :16-21.

篇4:《诗经·关雎》的教学设计方案

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qiú)。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

《诗经·周南·关雎》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诗经·周南·关雎》简介

篇5:《诗经.关雎》的多角度赏析

《关雎》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诗经》的首篇,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位置、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等,历来为人称道,被人评说。

关雎

诗人:诗经 朝代: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从美的本质的角度

人都有爱的本能欲望,选择和确定爱的对象,并把自己爱的感情全部倾注到对象中去,这时就产生了爱情。爱,就是精神之美。而美,就在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产生。

《关雎》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春暖花开、百鸟争鸣的美好风光。这个“自然”,已不是天然的“自然”,而处处都打上了人文的印记,是“人化了的自然”。正是这种人化了的自然,才显得是那样优美,是那样充满情感,充满寓意,才让人产生无限丰富的美好联想。而诗中的那个男子,也正是面对这一切,才意识到自己爱情的到来。同时,诗歌在美好的环境下点染出了人物即“君子”和“淑女”。而这两个人物,既是自然景物的一部分,也从自然景物中超然脱开。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诗中“君子”的求偶,已不是低级的动物性媾合。“君子”把自己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淑女”身上,也只有“淑女”才能真正配得上“君子”,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生命价值。爱是精神之美,爱是自由的结合,但爱又是社会道德的体现。在《关雎》中,“君子”对“淑女”的热恋,把自由的情感合乎道德理性地投射出来,“淑女”成为他作为文明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体现着自然与社会人伦的完美和谐。透过《关雎》,人们不仅可以从自然美中直观自身,也从人情美、人伦美中完成细腻而深刻的审美感受过程。也许正因为此,《关雎》才成为一曲千古永新的永恒恋歌。

二、从审美心理的角度

在审美活动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有人欣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有人偏爱在瑟瑟秋风中绽放的菊花,还有人则喜欢与冬季为伴的白梅。

《关雎》诗一开篇,就具有明显的自然意识和季节观念。在美好的春天,万物复苏,百草萌动,水鸟相鸣相欢,让人在感受春天气息的同时,不由得产生一种人的生命春天的联想,由水鸟很自然地会联想到人。但这不是一般的人,而是“淑女”。社会性因素时刻影响着和左右着人的爱情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式。诗中的男子在无限相思的想象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而这,也正是中国人“内倾”人格在心理上表现出的神思与“内游”,审美情感在此时得到极度的渲染。恋爱的结局是由代表社会因素的家庭、朋友等出面,“琴瑟友之”,在吹吹打打中完婚,实现爱情的美满。这是一种典型的传统中国式的婚恋,体现着世代中国人在审美心理上的含蓄、凝重和中和之美。《关雎》之所以被儒家如此推崇,被国人传唱几千年,很大程度上与民族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密不可分。

三、从审美形态的角度

王朝闻认为,美的丰富形态是不容否定的存在,一方面可按它们的不同性质将其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另一方面,又可按它们的不同状态、面貌和特征,而将其分为优美、崇高、悲剧和喜剧。美的形态的这两个方面同时还彼此渗透和相互交错,呈现为多种多样的美的经验现象。

首先,《关雎》充分地体现着自然之美。春暖花开,百鸟争鸣,这是一个美好的现实的自然,而男女的相互倾慕体现的则是生命的自然。其次,《关雎》有着丰富的社会美的内容。诗中的君子和淑女都是社会教化出来的有涵养的人,他们以结婚为目的的相悦相亲,是一种积极的为社会所肯定的生活现象,体现着一种社会美的理想。再次,《关雎》的艺术美,诸如艺术表现上的比兴手法、回环复沓、用词典雅、音色优美等等,早已为历代诗评家所称道。

如果将审美形态分为优美、崇高、悲剧和喜剧,那么《关雎》作为美的现象应该属于优美。千百年来,《关雎》被代代传唱,不断地在唤起着人们圆满轻松的审美愉悦,体现着娴静恬淡、温柔敦厚的阴柔之美。

李泽厚从自然的人化、积淀和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立论,注意于人的审美能力的拥有和实现过程,将审美形态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的三个阶段,是人类审美能力的形态展现。

《关雎》从春水青草、水鸟和鸣到男女相惜相悦、恋爱婚娶的过程,就是三种审美形态在瞬间的审美感受中相继呈现的过程。从耳目之乐、生理快感到愉悦走向心灵的无意识满足,然后再进入某种合目的性的道德理念的追求和满足,美的感受阶段不同,深刻程度不同,审美形态也不同,但它们都体现着生理与心理、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和谐统一,是三个不同的审美形态在人的心灵中立体性的展现。

“中和”这种审美形态最根本的特征是强调适度,即强调情感的适中、人格精神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中国人称赞美满的婚姻,往往叫作“天作之合”,实际上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关雎》就是这样,它作为审美对象,首先肯定男女相悦的感情是自然而美好的,但同时强调这种感情是与美德、地位等等相连,真实的感情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最后归于婚姻的美满。孔子评《关雎》称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这句话不仅成为后世诗歌评论的`重要标准,而且也使《关雎》成为“中和”之美的典范。

四、从审美教育的角度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感化人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是一种人格教育,同时也是情感教育和艺术教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寓教于乐,即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满足主体的一种内在精神需求,既没有来自外部的利害关系、社会统一目的的要挟,也没有来自内心的良心、理智的强迫,而是一种无限的“享受”和愉悦。

《关雎》这首反映男女爱情的民歌被编纂在《诗经》的首篇,其深刻的用意之一就是:处理好男女情感问题是学会做人的第一课。男女情感是一把双刃剑,刻意地回避,诸如“存天理,灭人欲”,是有违人性、非人道的;但有意的放纵又是对社会规范的潜在威胁,它需要正确的疏导。《关雎》所歌颂的,正是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的的爱情,体现着生命之真、中庸之德和中和之美,是做人的教育。

《关雎》这种人格教育是通过乐教来实现的。诗篇的重章叠句、字数整齐、双声叠韵、朗朗上口等,具有极强的节奏感、音乐性,显示出音调的和谐美及描述人物的生动性,极大地体现了和乐而歌的特点,易于使阅读者抒发积郁于胸的感情,实现内心痛苦的艺术宣泄,从而达到心态平和、温柔敦厚,让人们在这种春风化雨般的吟唱中,最后养成健全的人格,充分展示诗歌、音乐净化人心的功能。

篇6:诗经关雎朗读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诗文欣赏说《诗经•关雎》

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

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三家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乐谱去牵合。《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杀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

从古以来,《关雎》就有两种分章的方式。一种是每四句为一章,全诗共五章。另一种是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第三章各八句。从文义看,我倾向于第二种分法。第一章是总述,态度比较客观;第二、三章则从男主人公方面落笔,先说他在未得淑女时思念之苦,连觉也睡不着;然后再说他求得淑女与之成婚以后,他将千方百计同她鱼水和谐,使她心情欢乐舒畅。如果说第二章近于现实主义的描写,那么第三章便带有浪漫主义情调,抒情主人公乃为爱情获得成功的美好前景而陶醉了。

讲到这首诗的表现形式,历来也有两种意见。即在赋、比、兴几种表现手法中,有人认为“关关雎鸠”两句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描写是比兴,由河洲的禽鸟和水中的荇菜“兴”起君子求淑女的愿望,这就是诗的主题。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此诗干脆自始至终都是“赋”。而说它的手法是“赋”的,又有两种解释。一是古人旧说,认为采荇菜的活动本是贵族妇女(包括后妃以及嫔妾)应做的“本职工作”,所以是“赋”;二是今人新说,认为这是一首写实的情歌,小伙子看上了河上采荇菜的劳动少女,于是表示了爱慕之情,无论“雎鸠”的鸣声也好,采荇菜的场面也好,都是“君子”身临其境耳闻目见的,当然属于“直陈其事”的“赋”了。这些说法都能言之成理,读者不妨互参。

不过如让我讲这首诗,我倒比较倾向于“比兴”说。所谓比兴手法,特别是“兴”,并不是诗人在实际生活之外凭空找来点什么填塞入诗,而是以即目所见、倾耳所闻的当前实际景物做为抒发思想感情的媒介,顺带着产生了联想。我们可以承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眼前实景,但这一对在河洲上互相依偎着一唱一和的`水鸟,自然会引起未婚青年男子迫切寻找淑女以为配偶的强烈意愿。诗人在选择诗料时单单看中了“关关雎鸠”,这本身就体现了“比兴”的作用。否则诗人为什么不写别的呢?换言之,也只有写互相鸣和的一对水禽才与这首诗的主题合拍,才算得上典型化。如果硬把它限制在“赋”的框框里,反倒近于自然主义的解释了。

我把“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及“采之”、“芼之”也讲成比兴手法,是以字、词的训诂为依据的。古人大都把“流”、“采”、“芼”讲成同义词,即都有“寻求”、“采摘”和“择取”的意思。“流”之训“求”,从西汉的刘向(他是治《鲁诗》的),东汉的高诱(说详《吕氏春秋注》),到清代的马瑞辰(著有《毛诗传笺通释》),都有考证,而且比较可信。比如《说苑》中《越人歌》的汉译就有一句“搴流中洲”(这一句是经过校订的),这里的“搴流”即为同义复合词,“搴”和“流”都作采摘讲。可是朱熹的《诗集传》则兼用“流”字本义,认为这句是指顺着流水去择取荇菜。此说虽遭清人(如姚际恒)非议,我倒觉得朱熹的讲法是从实际生活出发的。至于“芼”,旧注亦训“择”,朱熹却据董逌《广川诗故》解“芼”为“熟而荐之”。我觉得此解亦近理。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北京方言,我们经常还听到用沸滚水把菜蔬“芼”(mào)一下的说法。即等水烧开后把生的菜放进去,“芼”之使熟,随即捞出。由此可见,荇菜的从“流”到“采”,从“采”到“芼”,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左右”本指人的左右手,引申为左右两边。人们劳动,大抵双手兼用,尤其是采摘或捧掬菜蔬的时候,总是左右手同时并举。这也属生活常识,无劳辞费。

训诂既明,然后讲诗。荇菜之被采摘,犹淑女之被君子所选中。开始采时,在水中左一把右一把,顺水捞来捞去,方向无定;一似男之求女,一上来还没有找到明确目标,只能慢慢物色,宛如在水中寻求中意的荇菜。及至“采”时,则目标已明,看准后便采到手了。既采之后,就要“芼”它一下,使之成为可食之物,亦即是说只等婚期一到,共同生活便将开始了。我所以把它讲成比兴,正是从字、词的训诂上体会出来的。 下面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后来的剧作家代剧中人立言,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嫌说得太露;而《关雎》的作者却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了。难得的是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正常恋爱观,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用“好逑”字样可证),而不仅仅是做为情侣(这同《郑风》里的作品就不同了!),这固然有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却也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1950年我曾在大学里教过一年《毛诗》专题课,承废名师(冯文炳先生)把他的讲义手稿惠借给我,其中讲《关雎》的一段居然幸存至今,谨转录于下即做为这篇小文的结束:

篇7:《诗经·关雎》的教学设计方案

关键词:互文性,《关雎》,英译

《关雎》作为《诗经》开篇第一首, 在《诗经》中占据重要地位, 全诗语言优美, 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该诗的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等受到广泛研究。本文借助互文性理论, 选取《关雎》三个英译本, 进行归纳分析, 探讨互文性理论在其英译中的指导意义。

1 互文性理论

从本质上来讲, 互文性理论最初是一种文本理论, 兴起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时期。据萨莫瓦约 (2003) 所述, 互文性理论普遍涉及以下几个问题:文本的意义生成、文本的阅读、文本的阐释、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有朱莉亚·克里斯蒂瓦、罗兰·巴特、热拉尔·热奈特等。1969年, 克里斯蒂瓦首次在《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互文性这一术语, 她认为“一篇文本是另一些文本的再现, 我们从中至少可以读到另一篇文本” (克里斯蒂瓦, 1986) , 也就是说“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秦海鹰, 2004) , 由此可见, 文本不能脱离其他文本而存在, 文本与文本、文本内部, 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而译者需要注意的, 就是发现这种联系, 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其诠释, 帮助读者洞悉这一深层含义, 从而更加透彻地理解原文本。

2《诗经·国风·关雎》英译中的互文性

《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本文选取了三个译本, 译者分别为理雅各、许渊冲、杨宪益和戴乃迭, 包含西方译本、东方译本以及中西合作译本。译者文化底蕴不同, 对诗歌主旨解读也就不同。本章节从以下两点评析, 探讨译本中的互文性。

2.1“君子”

“君子”在《诗经·国风》中多次出现, 如《召南·草虫》中“未见君子, 忧心忡忡”《邶风·雄雉》中“百尔君子, 不知德行”等。在不同篇目中, 其含义有所不同。《草虫》中“君子”意指丈夫, 而《雄雉》中“君子”意指上层人。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文本之间存在的互文性并区分异同, 进而对其适当翻译, 具体分析如下:

Version 1理雅各:prince

Version 2许渊冲:good young man

Version 3杨宪益、戴乃迭:gentleman

此诗主旨为男女恋爱, 许译的“young man”贴合主题, 但未尽善尽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意指品行高尚的男性, 杨戴捕捉到了中西方文化的互文, 用“gentleman”恰当地再现“君子”的高雅。但此处的“君子”, 是西周春秋时期贵族男子的通称 (王方路, 2010) , 因此理雅各的“prince”一词既表达了青年男性的特征, 又彰显了其地位, 在忠实于原文主旨的基础上, 给读者展示了最贴切的阐释。

2.2“琴瑟”

“琴瑟”是中国的两种古乐器名, 古琴多为七弦, 而瑟多为二十五弦 (王方路, 2010) , 在西方文化中没有对应的乐器。因此, 为帮助读者理解,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互文特点, 传达出与“琴瑟”相同的含义, 且看译者们的处理:

Version 1理雅各:lutes

Version 2许渊冲:lute, play music bright

Version 3杨宪益、戴乃迭:qin and se*

*two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rather like thezither;the former has seven strings and the latter twenty-fivestrings.

从以上译语, 读者可知, 理雅各和许渊冲都将其译为“lute”, 意为琵琶, 虽然表达了乐器的含义, 但是和原文中的“琴瑟”含义有所违背, 许译还增加了“play music bright”, 进一步解释说明, 虽然误译, 但是仍然传达了原诗以音乐会友的寓意。而杨戴采用直译和加注的翻译策略, 在没有相同互文指涉的情况下, 给读者清楚地解释了该词, 避免了误译, 只是加注的方法让诗文略显冗长。

3 结束语

理雅各、许渊冲、杨宪益和戴乃迭的三个译文风格迥异, 无论哪种翻译策略, 译者都力求找到互文印迹, 并恰当诠释原诗, 其中杨戴的翻译策略突出体现了互文印迹, 较好地唤醒译语读者对原诗共鸣。因此, 互文性理论在诗歌翻译实践中确有其独到之处。

参考文献

[1]Legge James.The She K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

[2]Kristeva Julia.word, dialogue and novel[M].in Toril Moi (ed.) .The Kristeva Reader.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86:3.

[3]Xu Yuanchong.An Unexpurgated Translation of Book of Songs[M].Beijing:Chinese Literature Press, 1994.

[4]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 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5]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 2004 (3) :19-30.

[6]王方路.《诗经·国风》白话英语双译探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

篇8:《关雎》何为《诗经》第

关关睢鸠, 水鸟睢鸠叫关关,

在河之洲。 成双成对在沙洲。

窈窕淑女, 温柔优雅的美女,

君子好逑。 是我追求的伴侣。

参差荇菜, 长短不齐水荇菜,

左右流之。 左边右边忙摘采。

窈窕淑女, 温柔优雅的美女,

寤寐求之。 做梦也在追求她。

求之不得, 追求她却不可得,

寤寐思服。 日日夜夜思念她。

悠哉悠哉, 想啊想啊心忧伤,

辗转反侧。 翻来复去难成眠。

参差荇菜, 参差不齐水荇菜,

左右采之。 左边右边忙摘采。

窈窕淑女, 温柔优雅的美女,

琴瑟友之。 弹琴鼓瑟善待她。

参差荇菜, 长短不一水荇菜,

左右芼之, 左边右边忙拔采。

窈窕淑女, 温柔优雅的美女,

钟鼓乐之。 鸣钟击鼓取悦她。

解读赏析:

《周南》是周朝时代(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年)在黄河流域,包括洛阳至江汉一带的.民歌。作者多半是妇女,内容大都抒写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和离情别恨等家庭生活和思想感情。这些民间歌谣,真切朴实,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心声。

《关睢》是《诗经》开卷首篇的一首情诗,也是广为流传至今的好诗。它细致生动而坦诚直率地描述男主人公邂逅一位温柔优雅的淑女之后的一见钟情、暗恋、追求和设想如何共享欢乐等等复杂的恋爱心理。其真情流露的抒写,感人至深。

诗的前三节,写男主人公听见有成双成对的水鸟睢鸠在黄河的一块小沙洲(水中陆地)关关地鸣叫,又看到一位窈窕亮丽的年青姑娘在河边忙着采集如睡莲般的水荇菜。他触景生情,顿生爱意,认准这位美丽姑娘就是理想的配偶。此后,他日日夜夜、时时刻刻,甚至做梦都在相念她。这种抹不去的暗恋也是单相思的痛苦,使他心烦意乱,不能安睡。

诗的后两节,写男主人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设计,就是说他在恍惚的梦幻中,仿佛和心爱的淑女即将结为伴侣。因此,他准备以弹拨琴瑟来善待她,同时以鸣钟击鼓来取悦她,以此尽情地共同欢渡蜜月。

《关睢》以第三人称的抒情主体,采用虚实结合和虚实转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前两节是实写,描绘出在黄河的小沙洲上有鸣叫的雌睢(动物)、河里有水荇菜(植物)以及从事采集劳动的窈窕淑女,构成一幅人和自然的春意盎然的美丽图景。后三节以“无”为“有”,从实写转为虚拟。此时主人公梦想的婚后欢乐生活是虚拟的,然而其感情却是真实的。由于全诗只写男方的主动行为和心态,没有写女方的回应,也没有双方的互动,因而给读者留下一些悬念和美好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宋代诗人欧阳修(1007-1072)对《诗经》的分析研究一向采取严谨治学的态度。他于1070年前后写成《诗本义》一书,用以探求《诗经》诗篇的本义。他主张对《诗经》的研究和评判,首先要以本文为依据;其次要把握文学的特性——人情,即人之常情;第三要考察全诗的文理,文意并进行检验。他反对臆测、假设、牵强附会和曲解原意等不正的学风,曾举出《诗序》、《毛传》和《郑笺》中的一些谬误,例如硬说《关睢》写的是“后妃之德”,是写文王和太姒的故事。显然,把在黄河之滨的荒野从事采集劳动的农村姑娘说成是王妃是多么牵强附会!这种企图将“窈窕淑女” 这顶桂冠戴在王妃头上的说法未免太离谱了。

篇9:关雎·诗经

《关雎》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关雎》这首诗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1、关关:雎鸠和鸣声。雎鸠(居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鱼鹰。

2、河:黄河。洲:水中央的陆地。一二句是诗人就所见以起兴(起头儿)。

3、窈窕:容貌美好。淑:善,品德贤良。淑女:好姑娘。

4、君子:《诗经》中贵族男子的通称。好:男女相悦。逑:同“仇”,配偶。“好”、“逑”在这里是动词(和《尚书大传》所载《微子歌》“不我好仇”句同例),就是爱慕而希望成为配偶的意思。

5、参差:不齐。荇(杏xìng)菜:生长在水里的一种植物,叶心脏形,浮在水上,可以吃。

6、流:通“摎(究jiū)”,就是求或者捋取。和下文“采”、“芼”义相近。以上两句言彼女左右采荇。她采荇时的美好姿态使那“君子”时刻不忘,见于梦寐。

7、睡醒为“寤”,睡着为“寐”。“寤寐”在这里犹言“日夜”。

8、服(古读如愎bì):思念。“思”、“服”两字同义。

9、悠哉悠哉:犹“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

10、“辗”就是转。“反”是覆身而卧。“侧” 是侧身而卧。“辗转反侧”是说不能安睡。第二、三章写“思服”之苦。

11、友:亲爱。“友”字古读如“以”,和上文“采(古音cǐ)”相韵。

12、芼(茂mào):“覒(茂mào)”的借字,就是择、拔。“芼之”也就是“流之”、“采之”的意思,因为分章换韵所以变换文字。

13、乐:娱悦。“友”、“乐”的对象就是那“采”、“芼”之人。最后两章是设想和彼女结婚。琴瑟钟鼓的热闹是结婚时应有的事。

【题解及原文】

这诗写男恋女之情。大意是: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寤寐不忘,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成为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翻译】

鱼鹰儿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白话翻译】

雎鸠关关叫得欢,成双成对在河滩。美丽贤良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伴侣。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右采摘忙不停。美丽贤良的女子,做梦也在把她思。

追求她却不可得,日夜思念在心间。想啊想啊心忧伤,翻来覆去欲断肠。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边右边到处采。美丽贤良的女子,弹琴鼓瑟永相爱。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边右边到处采。美丽贤良的女子,鸣钟击鼓乐她怀。

《关雎》欣赏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应作流动讲。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篇10:诗经关雎教案

1、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关雎》教案。(2)学习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3)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1)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2)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3)提高想象力。

3、德育目标:(1)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2)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诗歌内容的理解(听)和背诵(读)。

【教学难点】

诗歌的赏析(说)和用白话写出本诗的主要情节(写)。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问题探索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同学们喜不喜欢古诗?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作为新时期的年轻一代,我们应该吸取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首篇--《关雎》。

二、学习《关雎》

(一)简介《诗经》

(提问讲解、课件显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五百年内流传的305篇诗歌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些诗歌,内容丰富,有描写劳动生活的;有反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有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还有描写爱情婚姻生活的。《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直陈其事,直截了当,明快淋漓;比--以彼物比次物;兴--寄托,即托事于物,先言它物以引所咏之辞。)

(二)课文说明

《关雎》是诗经首篇,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优美动人的民间情歌,是我国爱情诗歌的开山之作。诗中写一个男子爱慕思念一位美丽贤淑、勤劳善良的少女,以至于夜不能寝,梦中遐想,希望有朝一日与少女结为夫妇,和谐美满地生活。诗中描写的爱情,清新朴素,乐而不淫,充满着健康纯洁之气,影响深远。

(三)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抽查、课件显示)

关雎(jū)窈窕(yǎo tiǎo)淑女(shū)好逑(hǎo qiú)参差(cēn cī)

荇菜(xìng)寤寐(wùmèi)辗转(zhǎn zhuǎn)瑟(sè)乐之(lè)

(四)朗读课文

(课件显示。先请一学生读,老师指导,再全班读)

(五)讲析课文

本诗共20句,分为三章。(按章分组学习,每章学习先由小组派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的涵义,概括本章的内容,老师再订正。课件显示每章大意)

第一章(前4句):以河洲上关关和鸣的雎鸠起兴,抒写男子对少女的一片痴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起兴。

第二章(中间8句):进一步刻画男子心仪的少女美丽勤劳,表现男子为少女长夜不寐,相思绵绵。

流用得妙!描绘了少女顺势打捞荇菜的忙碌而优美的姿态,生动传神。

第三章(后8句):直抒胸臆,写出愿望实现后的欢乐。

琴瑟友之表示和睦相处,亲密相爱。钟鼓乐之写出了婚礼的热闹场面。

(六)小结

1、主题:(课件显示)

本诗写一位青年男子对美丽女子的爱慕之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率直、淳朴、真挚、健康的情感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2、艺术特色:(课件显示)

(1)用起兴。

兴即触景生情,托物兴辞。这种委婉含蓄、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多次运用,产生了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使人由雎鸠成双成对联想到君子淑女终成眷属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2)采用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

各章大致相同,更换几字使内容递进,逐层抒发强烈感情,读起来节奏鲜明铿然。

三、拓展:与《蒹葭》比较

借助工具书,诵读《蒹葭》体会其中的感情,比较与《关雎》有何不同。(课件显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明确:《蒹葭》表现了古代青年男女苦苦思念一个人却不能相见的衷情,这与《关雎》思而有得、终成眷属的幸福之情是不同的。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关雎()窈窕()好逑()荇菜()瑟()

(三)解词

1、窈窕

2、逑

3、参差

4、寤寐

5、思服

6、辗转

7、友

8、乐

(四)背诵全诗

(五)发挥想象,用白话写出本诗的主要情节

五、板书设计(课件显示)

关关雎鸠青运

一男子爱慕女子年用

淑女君子男起

子兴

关荇菜流之思

二淑女求之女子勤劳美丽慕重

思服悠哉男子相思不寐追章

雎辗转反侧求叠

美句

荇菜采之丽

三琴瑟友之愿望实现女一

荇菜毛之充满欢乐子咏

篇11:诗经关雎原文赏析

诗经•关雎•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译】

呱呱和呜的雎鸠,落在河中的沙洲。苗条贞淑的女郎,正好是哥儿配偶。

长长短短金莲花,左漂右荡冲流它。苗条贞淑的女郎,睡里梦里追求她。

追求她呵得不到,睡里梦里好苦恼。夜漫漫呵夜漫漫,翻来覆去睡不着。

长长短短金莲花,左挑右拣采摘它。苗条贞淑的女郎,弹琴鼓瑟敬爱她。

篇12:诗经关雎翻译

关雎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篇13:诗经九年级教案关雎

一、教材分析:《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章描写一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追求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在艺术表现上,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二、学情分析:这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再者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有朦胧的情感体验。

三、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读诗歌要“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依据本单元教学重点,要求通过“品味,感悟,欣赏”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设想:因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首先让学生对我国最早的这部诗歌总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而后进入文本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这次课堂教学我结合一些充满方言趣味和乡土情趣的本地歌谣,和课文作一个比较阅读。教学步骤分为“读通、读懂大意、读出情味”等几大步,为达到每一步的要求,分别设计相关小问题。重点放在诗的“诗情画意”上,完成“诗中有画”,培养学生学诗在遵循原文大意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联想与想像以丰富形象的良好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以及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表达能力。在给学生一定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理解积累“睢鸠、窈窕、荇莱、寤寐”等词语。

3、明确诗的大意,理解诗的主旨。

4、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析读、品读中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喜爱传统经典诗文。

教学过程简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关雎》的mp3)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文学源远流长。诗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唱起来别有风味。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就是演唱的一首诗,诗名是 《关雎》,它选自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自然的导语,曲调优美的音乐,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小结: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得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今天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三、初读,读通课文

1、一读,读准字音

师范读。朗读中让学生注意没学过的生字词,同时出示投影:

师讲解古诗词的断句读法:四言诗(二/二拍)、七言(四/三拍)。示范读第一句有节奏和无节奏的区别,然后让学生朗读诗,说一说怎么划分节奏。

2、二读,读准节奏

明确:《关雎》是四言诗,对于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应该是两字一顿,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老师的范读为学生的朗读提供示范,让学生能更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析读,读懂大意。

1、多媒体显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交流讨论。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师列举一首潮汕爱情歌谣:“手骑扇,走到街中看游戏,看见娇姿一美女,美女生来合我意。美女生来面刁刁,畬死书生魂魄销,若欲动手无名色,竹竿吊鱼畬死猫。”学生一比较联系,很容易就理解课文的内容。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明确:这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配乐朗读课文。

了解诗歌的内容后,请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朗读指导要点:第一节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音调舒缓平正,要读出对“窈窕淑女”的赞叹和思慕,“好逑”宜重读。第二节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仍要读出对“窈窕淑女”的渴慕,但有一丝淡淡的哀愁。第三节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读出求之不得的忧思,可用降调。第四节和第五节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用兴奋和轻快的语调,“友”、“乐”应重读,可用升调。(在朗读的语速、语气、语调和重音等方面加以引导,着力达成“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目标。这对学生的语言感受力的培养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3、小结:

朗读中节奏、重音、停顿、速度和作者情感的把握都很重要。

五、品读,读出情味

1、师:美丽的诗歌演绎出美丽的故事。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具体诗句,并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按照主人公的心路历程,通过合情合理的联想与想像,用优美的语言讲述这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然后全班交流、点评。

用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①、君子是怎样“寤寐求之”的?

②、“悠哉游哉,辗转反侧。”这时候的主人公情态如何?心理怎样?

③、你能想像出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具体情景吗?

预见学生讲述的内容大意: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沙洲,沙洲上成双成对的雎鸠鸟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有个文静美丽的姑娘在河边采摘荇菜。这时,一位青年男子来到河边,他听着鸠鸟和鸣,看着美丽的姑娘,不由得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爱慕之情油然而生。他想尽办法去接近她,日思夜想要的到她的爱情,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情到极处必生幻,朦胧中他和自己的心上人相会了,他弹琴鼓瑟,和姑娘结为夫妻,过上了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2.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师引用充满方言趣味和乡土情趣的潮汕歌谣,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如下面的“过番歌”

(1)“天顶飞雁鹅,阿弟有亩(注:妻)阿兄无。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听了无奈何,收拾包裹过暹罗(注:泰国)。来去暹罗牵猪哥(注:配种公猪),赚有钱银多少寄,寄返唐山娶老婆。”(2)“天顶飞雁鹅,无钱无米无奈何,背个包裹过暹罗。火船一到七洲洋,回头便望我家乡。父母亩仔个个哭,哭到我心如着刀。暹罗船,水迢迢,会生会死在今朝。过番若是赚无食,变做番鬼恨难消。”

明确:用了“兴”的手法,首章以水鸟相向和鸣起兴,兴淑女应配君子;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三章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3、诗歌中每句话都是四字,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这样循环反复地歌唱有着怎样的韵味?对情感的抒发有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反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品味《诗经》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

六、悟读,品味欣赏

1、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肯定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以“我从 这一句、这几句诗中,品出了《关雎》的 美”的句式,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思考。(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习进展,引导分析,然后全班交流。)

2、总结: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再次吟诵《关雎》,再次领悟一下它的艺术魅力。

七、作业:出示投影:根据提示填空。

(1)《关雎》中统摄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关雎》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背诵全诗。

上一篇:2022-2023(上)八年物理备课组工作总结下一篇:教案汽车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