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扩写作文

2024-05-21

《采薇》扩写作文(精选14篇)

篇1:《采薇》扩写作文

忆当初从军,家人与我在清风徐过的杨柳岸旁惜别,从此分隔数载。父母盼儿归,双鬓是否早已斑白?妻儿牵肠挂肚,如今还好吗?

雪越下越大,君不知,胡天八月即飞雪;寒风刺骨,边塞戍守,君不见,将军白发征夫泪。

戍守边塞之苦闷,孰能知我?军粮供应短缺,战士们一年到头都与薇菜相伴。见着薇菜新芽初萌,柔嫩发芽,再到茎叶变老,不知不觉又过去了一年,期望回家的心愿待何时方能实现?边区作乱频繁,戍地不知更换了多少回,家书难以捎回,就让我向这片薇菜倾诉吧,但愿风儿将此传回家。号角声再次吹响,我军即将迎战,家乡的亲人哪,你们的鬓间是否又多了几根白发?

行军作战之紧张,又有孰知?盛开的棠棣花在路旁密布,我军士气如虹,装备精良,定为国打几回胜仗,看那猃狁还敢作乱?驾起马儿奔沙场,让那猃狁瞧瞧我军厉害!来不及脱掉盔甲,又一处会战的号角已吹响。家人们,军务的紧急你们可曾知道?作战之时拂过脸颊的那缕微风,是你们向我传送的慰安吗?

归途中,行走的印迹又被大雪深埋,前方的行程仍相当漫长。尽那边,我依稀见到家人在昔日的杨柳岸边焦灼等待。亲人们,你们能否再等等,从军的忧愁你们可知,愿前方的雪花数给你听。

篇2:《采薇》扩写作文

我们这些兵骑在马上告别村子,告别村子里的每一个村民,我们虽然对这个村子恋恋不舍,但是我们只能把眷恋把泪水藏在心里,永远埋藏,我的家人都满脸泪水,但也没有阻止我。

我随着队伍走向城里,我看见了一大批军队,都整装待发,等待大将军一声令下,我想:为什么每个国家都要打来打去的,就不能和平相处吗?哎!这次战争肯定又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啊!

走!一声响亮而严肃的声音传入每一个军人耳里,大家身着军装,大步向城外走去。

走了几个时辰,终于,敌人向我们冲了过来,我们放火箭,他们死了一批人,血流淌着,一个又一个人倒下乒乒乓乓!打来打去,地上都是死尸,没有人顾及别人,都只管自己乒乒乓乓!打了两个时辰,终于,我们击败侵略者了,但是原本这是满地绿草,空气清新,可是现在地上都是死人,倒在地上,我们也没有几个人了,从人海茫茫到现在人烟稀少,战争太残酷了!我们回到城里,许多认为我们欢呼,而我却伤心,想到我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我想念我的家乡。

终于,我退役了,我老了,回到了家乡,我带着喜悦的心情来到了我的家乡,而我看见的是满地的雪,雪花从空中飘落下来,洒在房上,洒在树上,我感到无比的凄凉。

我走进了以前的茅草房中,母亲已是白发苍苍,父亲更是年老,他们看见我,非常惊讶,他们颤抖着站起来说:你是我的孩子吗?是的。我满眼夹都含着泪珠,扑入他们的怀里,感到无比的温暖。

篇3:浅议扩写对小学作文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扩写练习

作文是语文综合水平最直接的反映, 小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仅和词句积累有很大关系, 还与是否会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扩写有很大关系。扩写就是在句子原有的基础上, 通过添加形容词等方法, 让句子表达的更加丰满。扩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也是作文教学的前提教学。锻炼学生扩写句子的能力, 对后续的作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扩写句教学, 并将扩写句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 以不同方式、不同类型的练习确保学生扩写能力的提高。

一、加强扩写句练习的重要性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章节, 自有它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想象力也很丰富, 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一定可以将句子扩写的非常完美,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扩写的重要性, 积极培养学生的动笔、动手能力, 以具体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1. 扩写是小学生写作文的前提

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很难学, 想取得高分是很困难的。有一部分老师也认为语文很难教, 想把学生的成绩教好也不容易。正是两种思想的交汇, 才导致了语文教学水平的不理想。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 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松懈, 必须抓好每个章节, 每个知识点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成绩。语文的衔接性也是非常强的, 若有一个环节脱落了, 后续的学习就有可能难以跟上。

以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为例, 假如不会将句子通过扩写的方法补充, 就不会让句子更加丰满, 更有感情色彩, 就难以让作文水平提高。小学阶段的扩写练习, 是作文教学的前提, 只有充分认识到了扩写的重要性, 切实提高学生的扩写能力才能将作文写好。

2. 扩写有利于小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小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 想象力也分丰富,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想象力会逐渐减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固然与年龄有一定关系, 但与缺乏相关的练习也有关系的。只有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才能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 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仍然以作文教学为例, 假如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 在写作文时就会感觉无话可写。而要解决这种现象, 个人觉得可以在扩写上做文章。从多方面让学生对句子进行扩写, 调动他们的想象力, 促进大脑思考。

3. 扩写能巩固修辞手法的运用

不管是中学还是小学, 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修辞手法也是考察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方面, 给出一个修辞句子需要学生分析出是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样的作用。在进行句子扩写的时候, 教师可以给出明确的扩写方向, 比如, 利用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扩写, 培养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况。

二、加强扩写句练习的方法与措施

既然扩写句有这样的好处,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么样进行扩写练习呢? 老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给学生更好地指导呢?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要给学生进行有效的扩写练习,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以课本为主, 对文中优美的词句进行扩写练习

任何知识来源都离不开课本, 扩写句的练习也是这样的。必须以课本为源头, 充分利用课本的资源,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训, 以提高他们扩写句的能力。小学语文中课文的选择, 就是在充分考虑小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设定的。几乎每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 只要老师能找到文章中优美的句子进行扩写, 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比如讲课文中的某个陈述句, 利用修辞手法将其扩写成比喻句等, 然后再班级进行比赛, 看哪一组同学扩写的最好, 必然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2. 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 提高学生扩写水平

修辞手法可以运用在扩写练习中, 可以让句子表达的更加丰富, 可以更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可以让文字变的更加有灵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意识到修辞手法的重要性, 积极开发修辞手法在扩写句中的重要性,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扩写水平而努力。

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是小学生可以操控的, 教师在教学中加以适当的引导, 完全能发挥它们的优势。同时还能为今后学习中出现的有关修辞的知识做铺垫。

3. 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 让扩写更有情趣

扩句就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因此长期的扩句训练能保持丰富的想象力,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课堂上老师可以倡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 在前不改变句意的前提下将句子进行重新加工, 既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锻炼了学生的扩句能力, 具有一举多得的好处。

三、扩写练习不能脱离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

为了避免扩句教学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功课, 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将扩句教学纳入实处,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扩句教学不能脱离学生实际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业水平, 选择题目时最好是结合当前的学习情况, 挑选与近期学习相关的内容进行, 不能急于求成。比如低年级都有看图写话的内容, 可以把学生写好的片段拿到课堂上来, 让大家利用扩句的方法将学生的片段练习进行扩写。在练习中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扩句对作文的好处, 也能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提高了作文水平。

2. 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

有的老师很是吝啬自己表扬的语言, 其实小学生是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的。当学生在某一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时候, 给予口头上的表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学生在扩写中写的比较好的, 教师必须要及时表扬, 并鼓励全班同学都向他学习, 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班的学习氛围。表扬是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良药, 要敢于在适当的时候将它的药性表现出来。

3. 侧重不同形式的练习, 避免重复不必要的练习

学生的学业负担中, 更重复的不必要的练习有一定的关系。在选择题目的时候, 要能根据题型进行刷选, 再根据题型设置不同的要求。从源头上避免题目的重复性, 尽可能地让学生训练不同类型的题目。同样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利用比喻、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来扩写。也可以通过添加形容词的方式, 让句子显得更有活力。

总之, 将扩句教学重视起来, 通过有效的课堂练习, 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多方面、多角度地练习能保证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上轻松应对。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将扩句练习的作用发挥出来, 积极引导学生从扩句练习向作文写作的过渡。

参考文献

[1]任小琼.写作措辞及能力培养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 2006.

[2]陈红专.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浅谈[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08) .

[3]张弘.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J].时代教育, 2008, (02) .

篇4:小作文扩写解答例说

给力 雷人 丝 妙趣横生 山重水复 美不胜收 怡然自得

参考答案:海南,那美不胜收的风光,那妙趣横生的漂流,海滩怡然自得地漫步, 给力的民族舞蹈……真让人陶醉。

解析:答题时,先确定写作对象和范围,即确定话题;再围绕话题,对词语进行大致分类,选出四个,其他的暂时放在一边;用选出的词语再进行构思,此时因为话题统一,写作就方便了;草稿完成后,要反复修改,力求用精炼、优美的语言(不多于规定字数)表达最有效的内容。做到语意完整,合乎情理,符合字数要求。

例二(11年江西卷20题)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15分)

要求:(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4)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你侧着头,冷眼面对这昏沉的黑暗。你的头发一如你的性格,像一根根倔强的野草挺立不倒;又像隆起的山脉,犹如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你的眼睛冷峻而深邃,依然在透视着无数苦难的灵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解剖他人,更解剖自己。你的眉毛和胡须,如黑重有力的隶书,书写着你“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情怀。你的嘴紧抿着,只要一张开,便是刺向黑暗世界的匕首和投枪,也是唤醒大众的号角和呐喊。我们会把你铭刻在心,阅读你的书籍,牢记你的教诲,继承你的精神,实现你的心愿。

解析:本题并非单纯的图文转换,图在这里是起辅助作用的。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做这一类试题,一定要注意审题。要落实每一条写作要求。运用比喻、排比描写肖像,在描写肖像的过程中深化提升。如鲁迅的头发根根竖直,可以反映出他倔强的性格和傲骨精神;写鲁迅的眼睛可以与其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相结合;描写鲁迅的嘴唇时则可以反映他犀利而不失幽默的语言。

例三(11年湖北卷22题)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参考答案:蔺相如:身为门客,胆识超强,完璧归赵,智勇无双;位超廉颇,忍辱避让;国家为先,如海器量。伟哉相如,千秋名扬!

刘和珍: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你鼓励我们每一个热血青年,为了祖国更加强大,“奋然而前行”!

解析:这两个人物中学教材中都有,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材料,巧妙化用原文。语言要富有激情。本题虽是写颁奖词,但由于写的是课文人物,仍可以看作是利用课文素材所做的扩写。

【试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家户户都有窗。透过窗,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世界。请描述一件窗外发生的有意味的事情。

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②文末对描述的事情写一两句精彩的点评。③200字左右。

【点拨】写“窗外发生的事”,确定了观察叙事的角度和选材的范围。写作时,应把场景和事件结合起来,使人物、事件、环境巧妙融为一体,并“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在文末要有点明主旨的句子。

【答案】窗外是校园,阳光明媚柔和,天空蔚蓝纯净。一棵高大的樟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形如伞盖,在清风中轻盈地晃动着。课余时间,树下常常有人说说笑笑,好不热闹。现在已经上课了,应该没有人了。可是,我忽然看见一对衣着朴素、白发苍苍的老人携手而来,他们的步履稳重,神态平和,指着这棵樟树枝干上挂着的老铁钟说着什么,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里都写满了奋斗。人生因奋斗而美好,岁月因奋斗而饱满。

2莫泊桑《项链》中的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并因此付出了十年的美好年华。但是,在辛苦劳作的间隙,她常常“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请据此续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要求:①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为开头续写。②应符合原作《项链》的主题。

【点拨】类似于本题的续写题也可以看作是扩写题的特殊类型。写作时,要读懂题目中的材料,然后展开合理的想象,虚构的内容符合原文的发展思路、人物性格和环境特点,续写的语言尽可能与原文的语言风格保持一致。

【答案】她呆呆地靠着窗边出神,迷离朦胧中,耳边又响了华美而热烈的音乐,兴奋喜悦的笑脸,富丽堂皇的大厅,漂亮光鲜的礼服,温柔赞美的话语……她坐在明净的餐桌前,细细品味着鲈鱼和松鸡翅膀,露出迷人而高雅的微笑,而情人也及时送来她听不腻的话:“你真美!”——但是,这回却是个陌生而粗劣的吆喝声,她定神一看,原来是个小贩在沿街叫卖。她一下泄了气,感觉失落极了。她不由得看了看早已变得结实而粗糙的手,还有破旧不堪的衣裙,心里不由得涌上阵阵酸楚:唉——,项链为什么就会弄丢了呢?

【应考建议】

扩写题上手不难,写好不易。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做到平时多下苦功夫,考试多用巧功夫。

一、平时要结合课文的学习,对诗歌、散文作认真的鉴赏,并动笔写一点随感,可以从场景、人物、情节等方面下手,或扩展,或想象,或品评,文字在150—200字之间,并尽量做到每次都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这样长期坚持做下去,会让自己的阅读鉴赏、分析理解、联想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长足的进步。

二、考试中,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写作前,要读懂题目的要求和限制;写作中,要注意设计好层次结构,从哪些方面描写哪些内容,做到突出主题,感情浓郁,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写完后,要对照题目要求,逐项核对检查,看看自己的文字是否满足了题目的要求,有无错漏。

篇5:采薇改写作文

记得那一年的春天,万物在微风荡漾中苏醒,晨光透过片片嫩绿柳叶,洒下点点光斑,树叶的“沙沙”声,新生鸟儿的“叽喳”声,泉水流淌的“叮咚”声……春风清拂整片大地,那山,那水,那可人儿,都如画中仙般成为永恒。山的线条,流畅;杨柳柔姿,不禁风;伊人罗裙,依依……

杨柳依依时,我背上行李,着战衣胄甲,抬眼望去,站在柳边的伊人依依,还要泪红眼的双亲,他们也都来了。默默无言,思愁苦念。留下相守的倩影,带走萌芽的相思,温存返程的小陌,挥散别离的怅苦。

而今,雨雪霏霏时,我独自踽踽独行,这是回家的路啊,马上就能见到那条执手相送的小陌,潺潺的清泉应是冰封了,依依杨柳只剩枯丫。不经意间,伸出的手中一片雪花飘落,慢慢融化,只留下一摊雪水,凉透心底。一瞬间,恍若掉进了冰窟。

刺骨寒风,刮得脸生疼,双腿僵硬,嘴里呵出的气一刹那飘散而去。坚持不住了,“砰”一声,我一头埋在了雪地里。

多年征战在外,音信全无,家书不见,不知他们都还好吗?今日归乡的消息应该早已发了布告,为何久不见他们的身影……

篇6:改写《采薇》作文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小雅采薇》

十几岁的少年,年少轻狂,一心想为国效力。所以,当他听说国家即将招募士兵时,兴奋异常,做梦都想进入军队。后来,他如愿以偿地被选中。当他得知这个消息时,高兴得简直要发狂,连忙为自己的出征做准备。

在那个阳光和煦、杨柳依依的春天,他告别为他送行的亲人,踏上远征的路程。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在沙场上吃尽苦头,见证了无数战友的离去。他不断告诉自己:千万还不能死,家乡还有人在等他归去!为了母亲,为了父亲,为了那个她,他一定要平安地回去!

他终究是坚持下来了。他一次次地在险恶的.地形和惨烈的战事中死里逃生;一次次地战胜饥饿和病魔的挑战;一次次地压抑自己因战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悲伤

终于,在这鹅毛大雪、风刀霜剑的天气里,他回来了!他带着满身的伤痕,带着胜利的喜悦,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不幸的是,带着满心欢喜返回家乡的他,在途中却收到了家人的死讯。瞬间,他奔溃了,这么多年来,一直支持他活下来的执念,却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他流下了眼泪,从出征起,一直到现在,他第一次哭得像个孩子一样。压抑了许久的悲伤,在这一刻,终于全部爆发出来。

不,他不信!他的心里依然存着一丝侥幸:如果讯息是错误的呢?也许这只是他们对他开的一个玩笑?

他重振精神,发疯似的往家里奔去。返回的道路上十分泥泞,几乎每迈出五六步,就会摔一次跤。但他没有放弃,也没有退缩,依然向前奔跑着,任凭那泥点落满自己的衣摆。

带着一身伤痛与饥渴劳累,他终于回到他的家那里空无一人。他认清了现实,跌跌撞撞地回到当年的那棵柳树下,倚着树干,缓缓地坐下。

我的家人呐,我回来了,可你们去哪儿了?你们不在了,我那满腔的忧伤又有谁来体会?

篇7:诗经采薇改写作文

在她许下这幸福的誓言后,他们的日子过得平静安好。但这美好的生活却在某一天被哒哒的马蹄声给无情地打断了。边境的猃狁叛乱,戍军力量单薄,皇帝临时征召边境以南十二郡成年男子出征,他们所生活的乡村,就在这十二郡之内。郡守按照籍户花名册一户一户地查,没人妄想逃脱这沉重的枷锁。

她哀哀欲绝,悔恨当初为何不迁往他地。失去了他,她的世界就没有了天和光。送行那天,她在村口拉着他的手哭得不能自已。队伍终是出发了,她红肿着双眼看着他的背影渐渐消失。微风拂过i,似有什么轻轻掠过她的头顶,像他温柔的爱抚。她抬起头,是一枝鹅黄柔嫩的柳条,头顶,是一树随风起舞的杨柳。她轻轻扯下那枝柳枝,想保留一丝他的感觉。

他走了,她怀着矢志不渝的信念等着他。她天天去采薇菜,那是他在战场上常吃的,她愿与他同甘苦。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她还在痴痴的等他,可周围的人却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她。登门劝她改嫁的人越来越多,她只是低头嚼着口中不知吃了多少次的变硬变色的薇菜沉默不语。她想在漫长的等待中守住他,但周围艰辛百味的生活却毫不留情的击打着她的心。在无望的等待和绵长的流年里,她的心开始被一点一点的瓦解,被腐蚀,最终被击得千疮百孔。她是流着泪离开了这个有她最美好回忆和最痛苦回忆的地方的,她怕她真的会绝望,万劫不复。

现在的她已是四个孩子的母亲,生活过得平淡琐碎乏味。她不敢想起他,那是她心里最痛的地方,一碰就止不住的疼。一个普通的冬夜,她一如既往的哄孩子睡觉、收拾屋子。银白色的月光透过窗台铺满屋子里的地面,她独自倚在窗边,看窗外漫天飞舞的鹅毛般的雪花,忽然记起了那枝杨柳。她找出当年带过来的箱子,小心翼翼的从箱子底部拿出了那已皱缩变色的柳枝。她轻轻的将柳枝拂过头顶,想找回一丝最初的幸福。可没有,一点感觉都没有。柳枝从她手里滑落,她泪如泉涌,立在寒冷的屋外泣不成声。

千里之外的一个村庄里,长途跋涉满身落雪面容沧桑的他,站在早已荒芜无人居住的院子里,看着窗上早已陈旧褪色的喜字,心如刀割地仰天大哭。

篇8:《诗经·小雅·采薇》主旨探析

关键词:采薇,主旨,遣戍役,戍役归

在《诗经》中,《采薇》是《小雅》中广受赞誉的名篇之一。对于《采薇》一诗的主旨,自汉代以来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采薇》的主旨是“遣戍役”,这一观点以《毛诗》及孔颖达《毛诗注疏》以及朱熹《诗集传》为代表。《毛诗序》中写道:“《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以勤归也。”[1]朱熹《诗集传》中也认为“此遣戍役之诗”[2]。第二种观点认为《采薇》的主旨是“戍役归”,这一观点以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为代表。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写道:“此戍役还归之诗。小序谓‘遣戍役’,非。”[3]方玉润《诗经原始》中也认为“故以戍役归者自作为近是”[4]。笔者个人认同第二种观点,即认为《采薇》的主旨是“戍役归”而非“遣戍役”。下面,笔者将主要依据孔颖达《毛诗注疏》、朱熹《诗集传》、姚际恒《诗经通论》和方玉润《诗经原始》等文本,探析《采薇》一诗的主旨。

一、归来之期的不可预测

在《采薇》一诗的前三章,作者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反复吟咏野薇的生长变化情况,询问归期为何时。孔颖达疏毛诗序云:“上三章同遣戍役,以薇为行期,而言‘作止’、‘柔止’、‘刚止’,三者不同,则行非一辈,故首章笺云:‘先辈可以行。’言先,对后之辞,则二章为中辈,三章为后辈矣。”[5]孔颖达认为,《采薇》一诗前三章所描写的是以野薇不同的生长阶段为时间节点,先后派出了“先辈”、“中辈”、“后辈”三支部队。他的证据是第一章的郑笺:“西伯将遣戍役,先与之期以采薇之时。今薇生矣,先辈可以行也。重言采薇者,丁宁行期也。”[6]“曰女何时归乎?亦岁晚之时乃得归也。又丁宁归期,定其心也。”[7]此后孔疏云:“文王将以出伐,豫戒戍役期云:采薇之时,兵当出也。王至期时,乃遣戍役,而告之曰:我本期以采薇之时,今薇亦生止,是本期已至,汝先辈可以行矣。既遣其行,告之归期,曰何时归,曰何时归,必至岁亦暮止之时乃得归。言归必将晚。”[8]第二章孔疏又云:“王遣戍役,戒之云:我本期以采薇之时遣汝,今薇亦始生柔脆矣,汝中辈可以行矣。曰归曰归,汝所归期,会至岁暮,汝心亦忧其晚矣。”[9]由此可见,郑玄和孔颖达都认为《采薇》的前三章所描写的是时为西伯的文王先后派出三支部队去防御猃狁的侵略,并且分别与他们约定了出发和归来的时间。朱熹《诗集传》中写道:“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食,而念归期之远也。”[10]朱熹并没有谈及部队派遣顺序的问题,而是认为作者的反复吟咏是一边在出征的路上采野薇以为食物,一边想着归期的遥远。

那么通观《采薇》前三章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里面有一个连贯的变化:先是陈述因为猃狁入侵有家而不能回的现状,然后表达行军艰难、归期未定的忧虑,最后将这忧虑之情推到高潮。如果《采薇》前三章所描写的是文王派遣三支不同的部队,那么每支部队出发之前的感情应该都是类似的,何来这种仿佛出自同一人之口的层层递进的连贯性呢?

笔者认为,派遣部队出征的文王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清楚地预测归期,因此《采薇》一诗的前三章应该是“戍役归”的战士回忆自己在前线的经历。作者在回来的途中回想起自己过去在前线一边眼看着野薇出芽、抽条,从柔嫩变的坚韧,一边说着要回家却迟迟回不了家,思乡之情在忧愁中不断酝酿,直到此刻真正踏上了回家的路,这些情绪才一并抒发出来。

二、前线战况不可预料

《采薇》一诗的第四章和第五章,作者描写了将军华丽的戎车和前线“一月三捷”的紧张的战况。郑玄认为,这两章所描写的盛大华美的“君子之车”,是出征之时的壮观景象,而“一月三捷”则是对于尚未发生的战事的预想。第四章郑笺云:“将率之志,往至所征之地,不敢止而居处自安也。往则庶乎一月之中三有胜功,谓侵也,伐也,战也。”[11]孔疏云:“将帅乘此以行,至于所征之地,岂敢安定其居乎?庶几于一月之中,三有胜功,是其所以劳也。”[12]“此言‘庶乎一月之中三有胜功’者,谓侵、伐、战于三事之内望有胜功,非谓三者之中惟有一胜功耳。”[13]朱熹《诗集传》中解释“一月三捷”说:“庶乎一月之间三战而三捷尔。”[14]既然朱熹和毛、郑、孔一样认为《采薇》的主旨是“遣戍役”,那么他解释的“一月三捷”也是对尚未发生的战事的预想。

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写道:“又‘一月三捷’,亦言实事,非逆料之词也。”[15]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写道:“至于在戍,非战不可,敢定居乎?一月三战必三捷耳。”[16]在这里,姚际恒和方玉润都认为“一月三捷”所写的不是出征之前对前线战况的预测,而是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的战果,只有战争确实已经有了胜利的结果,作者才能顺理成章地写下“一月三捷”这样的诗句。

笔者认为,“一月三捷”的战果是不可能在出征之前就被预料到的,因此《采薇》一诗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同样应该是“戍役归”的战士在归来的途中回忆当年在前线时“一月三捷”的战况。作者回忆当时在战场之上,将军的战车就像棠棣之花一样盛大华美,套着四匹高大的辕马,后面掩护着战士们。战况十分紧急,环境异常艰辛,但他们终于还是战胜了侵略的猃狁,带着胜利的喜悦和对故乡的思念凯旋。

三、归来情景不可预演

《采薇》一诗的最后一章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对于这一章中所描写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景色,郑玄和孔颖达都认为,前一句是在描写出征时的情景,后一句是在预想归来时的情景。郑笺云:“我来戍止,而谓始反时也。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故此章重序其往反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17]孔疏云:“此遣戍役,豫叙得还之日,总述往反之辞。汝戍守役等,至岁暮还反之时,当云昔出家往矣之时,杨柳依依然。今我来思事得还返,又遇雨雪霏霏然。既许岁晚而归,故豫言来将遇雨雪也。”[18]朱熹也认同这一观点,他在《诗集传》中写道:“此章又设为役人预自道其归时之事,以见其勤劳之甚也。”[19]正是因为毛、郑、孔、朱四家都认为《采薇》一诗的主旨是“遣戍役”,所以他们才会不约而同地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解释为战士出征之时对归来之日的预想。

与之相反,姚际恒和方玉润不同意毛、郑、孔、朱四家的解释,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是战士出征之时对归来之日的预想,而是战士归来之时所见的真实情景,而前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则是对之前出征之日情景的回忆。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写道:“诗明言‘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语,皆既归之词。”[20]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写道:“《小序》、《集传》皆以为遣戍役而代其自言之作。唯姚氏谓戍役还归诗也,盖以诗中明言‘曰归曰归’及‘今我来思’等语,皆既归之词,非方遣所能料者也。愚谓曰归、岁暮可以预计,而柳往雪来,断非逆覩。使当前好景亦可代言,则景必不真;景不真,诗亦何能动人乎?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今何幸而生还矣,且望乡关未远矣。于是乃从容回忆往时之风光,杨柳方盛;此日之景象,雨雪霏微。一转眴而时序顿殊,故不觉触景怆怀耳。诗意若此,何可以人代言耶?故以戍役归者自作为近是。”[21]方玉润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景象不可能是战士在出征之前预想出来的。他认为《采薇》一诗的精华全在最后一章,这一章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其中所写的都是真情实景,如果这一章所写的情景不是真实的,那么这首诗就不会感人。

笔者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的情景及其之后所抒发的悲哀之情是不能在出征前预演的,因此《采薇》一诗的最后一章应该是“戍役归”的战士在归来的途中回忆当年出征时的情景并与眼前的情景进行对比,以抒发自己思乡的悲哀之情。

四、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同姚际恒、方玉润两家的观点,认为《采薇》一诗的主旨是“戍役归”而不是“遣戍役”,理由主要有归来之期的不可预测、前线战况不可预料和归来情景不可预演这三个方面。在笔者看来,诗歌就是用来表达真情实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不是某种政治思想形态的载体。因此,对于诗歌的解释应该做到合情合理,而不是合乎政治思想。诗人的归诗人,帝王的归帝王,对于诗歌最好的解释就是用诗歌的方式来解释诗歌,而不是用其他方式来解释诗歌,惟其如此,读者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诗歌也才能更加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2.

[2][宋]朱熹集注.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7.

[3][清]姚际恒著,顾颉刚标点.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12.

篇9:扩写训练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扩写; 作文教学;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19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127

小学生习作“篇幅简短、内容单调、空洞无物”,乃常见毛病。笔者发现,每次布置习作后,大部分学生都无从下笔,不知道该写什么,或者像记流水帐一样,分不清重点在哪里。经过不断的研究、实践,笔者认为扩写是解决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言之无物、空洞单调问题的较好手段。扩写,指在不改变原文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把内容粗略的片断或短文加以扩展和发挥的作文训练形式。其目的是使原文主要内容更加生动、具体,使原文中心思想更加鲜明、深刻。那么,扩写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该如何应用呢?

一、扩写训练需遵循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训练。低段学生可进行扩词、扩句练习,目的是把句子写完整、写具体、写形象;中段学生可着手进行片断、场面、情景等扩写,目的是把段落写完整、写详细;高段学生则以扩写全文为主,着重扩写重点段落,使整篇文章结构完整,内容具体丰富,重点突出。

(二)抓准扩“点”的原则

怎样才能确定好扩写的重点呢?一是根据题目找重点,即抓住题目中的“题眼”确定扩写重点。二是根据文章的内容来确定重点。凡是能表现中心的都是重点材料,也就是文章需要详写的部分,和中心关系不大的则是次要材料,要略写。三是根据扩写对象确定重点。扩写的材料是以写人为主的,就要把突出人物的特点作为重点来写;扩写材料是以写事为主的,就要把事情的经过作为重点来写;扩写材料是以写活动为主的,就应该把活动场面作为重点来写。

(三)文本必要原则

扩写需要拉长篇幅,但不能硬加硬凑内容,或把语言写得罗唆、重复,而应在原文的枝节再生发,产生新的枝节。需要注意的是,原文的主干一般不必再动,以免改变原意,失去扩写的意义。进行扩写时,先要熟悉原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可紧扣原文的中心思想,抓住主要情节,而对原文没有明确交代或写得不够具体的地方,要深入思考,多问几个“怎么样”,并做出合理的想象,来充实文章的内容。

二、扩写训练的常见方法

如何进行扩写片断训练呢?根据习作题材,小学生主要学写记叙文,多为写人、叙事、描景类文章。对于写人记事类习作,教师除指导学生把起因、经过和结果写完整外,还应重点指导把重点段写具体、写丰富。

(一)扩写“过程”

“过程”是记事作文的主线,写具体了,文章就充实了。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半命题作文——《我第一次……》,其中有一位女学生写了《我第一次炒菜》,她写了星期天,母亲去看望生病的阿姨,中午不能回家,自己第一次炒菜,学做西红柿蛋汤,从准备工作到炒菜过程到结果只写了一百多字,非常空洞,结尾也只交代了自己学到了许多知识。作文交来后,我找到这位学生,当面指导她对原文进行修改:重点扩写炒菜的过程,从步骤、动作、心理活动以及遇到什么难题,怎么解决难题,有什么收获等方面展开详细描述,从颜色、声音、形状、气味、味道等进行描写。这位学生按意见进行修改后,文章就具体丰富多了。特别是炒菜过程,写到自己不知道先炒西红柿还是先用水煮,先放油还是后放油这些难题,最后汤有些酸,弄不清什么原因,后来母亲回来后问明白,是先炒造成的,若先煮就不酸了,讲自己学到了知识,感到很愉快。

(二)扩写“动作”

写人、叙事作文离不开人物,人物的行为少不了动作,把动作写详细、写准确,文章就形象生动。在写《记一次课外活动》时,一位学生写到两同学打乒乓球,打得很激烈,很精彩。但描写只不过是你打一个过来,我挡一个过去,你来我往,比分交替上升了了几句。我认为要从打球动作方面进行扩写。因此,在一个课外活动,刚好有学生打乒乓球,我找到此学生,让他观察打球同学的动作,并在旁边提醒每个动作有什么不同,用什么词恰当。后来,这位学生对原文进行修改,分别用上了“推、挡、拉、扣、切、削、挫”等动词,把打球过程写得活灵活现,精彩极了。

(三)扩写“语言”

人物的行为中,“语言”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写具体了,人物的性格就跃然纸上。有位学生写《我的叔叔》,说叔叔是个豪爽的人。但全文只简单列举了一些事例,处事干脆,很少有语言描写,显得枯燥单调。我要求他从语言方面进行扩写。通过修改,写出了“一边去,别碍手碍脚”“要去就去,怕啥,又不是大姑娘,忸忸捏捏的”“废话,不冷,你光着脚试试”等,这些语言的运用,把叔叔豪迈而又不顾严寒光脚助人从泥泞中推车的形象生动地刻划了出来。

(四)扩写“心理”

心理活动的描写,同样可以突出人物性格,增添人物形象。有学生在写《我第一次……》时,写自己第一次骑自行车,只写看到邻居小明会骑自行车,自己就请哥哥教自己练习,学骑时怎样摔跤又爬起来骑,又摔跤又爬起来骑,最后,终于学会。过程完整,语言、动作描写还不错,只是缺乏心理描写。我启发他从学骑车之前,自己想学骑车的迫切心情和担心害怕摔跤的矛盾心情,骑车时,摔跤后心里如何下决心的想法,学会骑车后的愉快心情等进行扩写。该学生按要求修改后,文章比原文更丰满,人物形象更生动。

(五)扩写“环境”

环境对人物起衬托作用,为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做铺垫。因此,根据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环境适当进行扩写,以充实文章的内容。

扩写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可以是记叙文,可以是议论文,也可以是说明文,但以记叙文为多,大多是一些寓言或小故事。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由扩写型,即题目中并不规定需扩写的地方,由答题者自己选定;另一种是指定扩写型,即在题目中已划好了需扩写的范围和要求。当然,扩写练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是为扩写而扩写,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练习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指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通过练习,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并逐步改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会了扩写文章,学生的习作会慢慢地克服篇幅简短、言之无物的通病,写出的文章才会内容充实,有血有肉,中心突出。

篇10:诗经采薇改写作文

它记录了一切沧桑岁月,她用她的绝美容颜沉淀了几乎所有的中华诗歌——《诗经》,竟包含如此之多精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一代佳人,让多少郎君辗转难眠?美人如词,正如王国维对好词的评价,“骨秀”更兼“神秀”。

回首过往,她见证了所有离别,苦痛。而这伤,又有谁思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雪雨霏霏。

守在故乡柴扉旁叹息的妇人,还在等待长征未归的丈夫。面对昔日的苦痛,她把一切都托付给我。而我,则有深深之痛苦不堪言——如今又有多少人愿去听她的诉说,对她的幽叹嗤之以鼻,却在满街烈焰红唇中标榜个性。

每每与友人说起,她却嘲笑《诗经》的无谓感伤,而对那俗不可耐的言情深深陶醉。我不明白,难道,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这样的语言文化不能让我们深感自豪吗?

我醉心于汉语的凝练,简约,她将所有至极之美融入《诗经》。她那芙蓉般的清纯,红袖添香的深情是否让你惊艳,给你慰籍?

我不在乎《诗经》花开却并未结果,我只眷恋于她绽放时释放的生命的激情,那是我渴望的灿烂写照。

篇11:改写《采薇》作文300字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周宣王时期,北方的猃狁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的生活带来不少灾难。作为一名将士,我理应为国而战。

当采薇发芽的时候,我以为我可以回家了,但转眼又是一年,因为猃狁入侵之故,为了自己的国家,我呆在了边疆。到了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的时候,这下总该回家了吧,但我们的戍期未定,我仍然为战事奔波着。后来采薇长得粗壮刚健了,已经到了阳春十月,可是王事还没完。随着时间一推再推,心里越发急切难忍,但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有戍役之责,所以尽管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我仍然坚定地守卫自己的国家。面对战场、面对征途,我毫畏惧,毫不胆怯。

最后,在这寒冬之中,我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回首往事,曾经的一幕幕都跳出我的`脑海,万千感慨顿时涌上心头。那时杨柳依依,随着风,一起飘荡。飞扬的枝叶,零落有秩,不荒芜,不颓废。这是我当年刚刚去从军时的情景。如今我回来了,天空的阴霾,久久不肯散去,空气中,散发着淡淡湿润的气息,路旁的树叶,随着风,一起摇曳。身边的雪花曼妙地飞舞,一阵阵寒风瑟瑟吹过,还夹着一点点雨,一点点冰,我实在无法将眼前这煞白的世界与当初的故乡联系起来。时光像风一样的迅速失去,我抓不着,也留不住。我仰起头,望着满天的飞雪,我感到这种饥寒交迫的日子似乎怎么也走不到尽头。任泪,无声地流,沿着双颊蔓延,我心中的悲伤又有谁能够了解。

篇12:《采薇》扩写作文

采薇歌

作者:伯夷  朝代:先秦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吾适安归矣。

篇13:《诗经·小雅·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诗经>两首》中的第二首,是新课标教科书改版后的一篇新课文,笔者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在教法上做了一些探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熟记《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采薇》中的字词和经典语段。

2.学习“以乐景写哀”和“以哀景写乐”的写作手法。

3.把握《诗经·小雅·采薇》的思想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字词方面,鼓励学生自学,能够借助工具书答疑解惑;

2.学生立足文本,通过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点:鉴赏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多角度鉴赏末章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本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字词,熟读成诵,记下有问题的地方。

2.学生回忆学过的《关雎》、《蒹葭》和《氓》,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3.教师将相关文献资料印刷,课前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年一度冬雪飘飘的季节,我们依然走在求学的路上,岁末又至,天寒地冻,缺衣少钱,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最期待的事情是什么?(生或答放假或答回家)家,是一个多么温暖的字眼,家永远是人们心灵最温馨的港湾,今天我们一起品味一个回家的故事。

二、文本探究

请学生阅读课文《采薇》,回答:

环节一:

大家最熟悉的《诗经》中的章法特点是什么?排比?反复?重章叠唱!重章叠唱是《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惯用的章法,重章叠唱的章法在《采薇》中集中体现在哪几节?(一_二三)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大家看一看这三节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作—柔—刚)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戍边时间长,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

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

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学生自主分析:

细读前三章诗句,看这一部分还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靡使归聘”(不能派人探望我)“我行不来”(我戍守在外,不能回家)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表达了战士们思乡思亲之愁苦。

教师指导朗读:

重章叠唱有什么效果?一咏三叹,表现感情递进。所以这三节应该怎么读?(要读得慢一点,低沉、哀婉、悠长)请一生朗读。

环节二:

在《采薇》中还有没有其他地方体现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明确:“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和“四牡翼翼”。

那么四五两节又写了什么呢?先看有没有比兴的诗句?

明确:“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第四五两节以棠棣花起兴,主要描写什么?

明确:战马肥壮、装备精良(“君子之车”“四牡”)。

写这些用意何在?

明确:间接说明战斗激烈、战事频繁(“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你们觉得这两节该怎么读啊?(生惯常回答:高兴)是吗?可是有人反对呢。请看(多媒体显示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韦凤娟教授在《采薇赏析》一文中指出:“不能忽略的是,在这一部分歌唱中还透露出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这一部分是指《采薇》第四五两节)

“你看,拉车的马儿‘业业’‘骥骥’,高大强壮,可见喂养得好,不言而喻,它们的主人吃喝更不会差;而士兵却靠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将帅坐在车上,服饰鲜明,神气活现;而士兵则整日跟在车后跋涉,满脸尘土,衣衫残破……”[1]

教师故意持与学生对立的观点,补充“岂敢定居”可以理解为战士疲累、被动应敌。

此处支持学生自由辩论,无论学生认为此处的情绪是愉悦的还是哀伤的,只要言之有理都应给予肯定。但教师应指出据一些学者分析,作为背景的战争是一次胜利的保卫战。从诗歌记载的内容看,当时国力还相当强,军威还相当盛。[2]最后请男生齐读四五两节。

环节三:

第六节还有没有重章叠唱?(没有)这一节在章法上与众不同,写什么?请女生齐读第六节。这一节写什么?

明确:回家的时候下大雪了,战士们走得很慢,心中悲伤。

相传东晋宰相谢安问谢家子弟:《诗经》里哪几句最好啊?你们猜他们说什么?他侄儿谢玄回答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历来学者文人都极推崇这四句诗,看相关点评(多媒体显示资料):

1.有“东方黑格尔”之称的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他的论著《艺概》中说:“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

如曹植的《朔风诗》“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

(教师解释:“朱华”泛指红花,“旋止”,归来。当初我离开时,花儿还开得很艳,现在我归来时,漫天雪飞。)

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教师解释:“里正”指里长,地方官吏。“与裹头”意为替征丁裹扎头巾,表示征丁年幼还不会自理生活。我出征的时候,年纪太小,还是里长给我梳的头发,回来时已经满头白发,却仍要去戍守边疆。)

2.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近代·王国维《文学小言》)

(教师解释:“孽子”,原指失势的臣子和微贱的庶子。比喻生存于忧患中的人。“侔”,相等。王国维说这四句用词精妙,写出了真情实感。)

3.对这四句话的点评以清代学者王夫之的最为著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清末·王夫之《薑斋诗话》)

王夫之从修辞的角度,看到了乐景写哀和哀景写乐。这也是我们在诗歌鉴赏题中常常提到的什么修辞手法?(反衬)

教师指导分析:

先看前两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如何以乐景写哀的。(多媒体显示资料)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昔,过去;往,去;杨柳,古诗文中杨柳通用,泛指柳树;依依,轻柔的样子。

这两句是说当初我出征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的悲伤和不舍,可身边的杨柳却随风拂动,婀娜多姿。景是美景,可情却是离愁别绪。“柳”与“留”谐音,古人送行,折柳相赠,以示依依惜别之情。看见杨柳,更添离愁。所以说这两句是以乐景写哀。

学生自主赏析:

至于后两句,倒是有不少人对王夫之的论断表示怀疑,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根本没有“乐”可言,是“以哀景写哀情”。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说说你同意哪种观点,或者还有第三种观点。然后按我们刚才对前两句的分析方法对这两句诗进行分析。

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从“对举句式整齐美”“过渡总结结构美”“情景交融情感美”三个方面分析。

环节四:

归纳诗歌主旨。

明确:《采薇》通过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绘了军旅生涯的艰难困苦,反映了服役士兵思家与卫国的矛盾心理;体现了士兵为国舍家、舍生报国的高尚情操;揭示出在反抗异族侵犯的正义战争中,士兵们的牺牲精神。

环节五:

发散思维:由戍边战士的家园之思联想到游子思乡情结,继而体会奔波在外的父母对家人的牵挂。播放视频《回家的路》让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体会。

参考文献

[1]韦凤娟.《采薇》赏析[M].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 2007.

篇14:《采薇》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字词,疏通诗意。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过程与方法 :

1、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学习本诗中融情于景、重章叠句、赋比兴等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感情。

教学重点 :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一、 导入:(播放视频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血脉的故土亲情。正像余光中所说:“烧我成灰,我的汉唐魂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采薇》,去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之吟唱,来感受征人的一腔思乡情。

二、解决字词问题。(大屏幕展示)

1、注音

岁亦莫(暮)(mù)止

猃狁(xiǎn yǔn)之故

猃狁孔棘(急)(jí)

载(zài)饑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ái) 彼路(lù)斯何

四牡(mǔ)騤騤(kuí)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雨(yù)雪霏霏

2、通假字:莫---暮;棘---急; 华---花。

3、词类活用:岂不日戒(日:每天;名词做状语)

雨雪霏霏(雨:下雨;名词做动词)

4、古今异义词: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君子:将帅;(古义) 道德高尚的人。(今义)

小人:士兵或地位低下的人;(古义) 道德卑劣的人。(今义)

三、听读课文,把握阅读的节奏,并试着概括全诗的内容。(播放视频,《采薇》)

生:本文写了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的途中的所思所感。

师:从文中哪些部分可以看出?

生:第六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我们知道王维的诗画有这样的美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透过诗句想象画面,通过画面来赏析诗歌。首先我们来看第六节诗,在这节诗都画了几幅画?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留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大声朗诵全诗,分小组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明确: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只感到一片悲凉,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他忧伤地想起当初出征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柳丝低拂;而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濛的冬天了。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我似乎可以看到一个身心疲惫,面容憔悴的戍卒冒着风雪,忍受着饥饿,沿着泥泞的小路艰难的行走着,慢腾腾的走向画面的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悠怨的叹息。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这是写戍卒归途上的情形。路途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渴耐饥,挣扎着走向故乡。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痛定思痛,回忆起离开故乡后的种种经历,默默地吮吸着内心的苦楚,体会着自己的孤独,他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的心情非常悲苦,有谁知道呢!写出戍卒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今昔的对比和现实的困境(戍边之苦和归家喜悦的矛盾心情)

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他的一丝欢愉,为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第一至三节诗,

师:这几节诗里画了哪些景物?

生:薇草。

师:薇草在诗中的描述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生用原文的话回答。

生:“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

师:在“薇亦作止”时,士兵的心理有何变化?

生:“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师:为什么难以归家?

生:“猃狁之故。”

师:流露出士兵戍边在外难解乡愁的心情。(强调止、曰、莫等文言实词)

师:在第二段中,薇菜有何变化?

生:“薇亦柔止”。

师:士兵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

生:“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原来是边防战事吃紧,连委托一个去打探家里消息的人都没有。

师:第三节中,薇草有何变化,士兵的心境是否发生进一步的变化?

生:“薇亦刚止”;士兵的心境是“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师:同学们可以回顾前三段,发现随着微草的变化士兵的心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忧愁的思乡之绪在逐步加深,可以说这三段中的许多的诗句都表达出士兵强烈的思乡之感。

作者就是采用这种反复吟诵,渐次深入的方式即以采薇兴起,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让读者一步步走到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着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

既然是戍卒所作,当然少不了战争的描写,从整首诗看,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久戍边防、幸得回家的士兵,诗人是借这个士兵的口来回顾整个戍边生活的,那就不仅要写战士们盼望归家的心情,也要表现战士们雄武的军事生活,我们来看看四五两节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情感?

师:在这两段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生:棠棣花、君子之车和战马。

师:能否用诗中的原话回答?

生:“彼尔维何,维常之花;”“四牡业业;”“四牡翼翼;”

师:诗歌中的这些事物(花、车、马)的描写表达出士兵怎样的情感?

生:由于意识到猃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士兵对猃狁满怀怨恨,在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的气势更是怀有一种自豪感。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尽情的赞美军备的精良和气势的雄壮。

这是士兵对戍边军队和自己勇武的赞美。这种戍边战争是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可见戍卒的爱国豪情。

四、讨论:这首诗表达出什么样的复杂的情感?

明确:把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

五、课堂作业。

以“雨”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要求:通过对雨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伤、喜悦、愤怒、惆怅等)

六、结束语。

上一篇:关于描写蜡烛的范文下一篇:严重不良事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