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交友的古诗

2024-05-14

关于交友的古诗(共10篇)

篇1:关于交友的古诗

古诗词中交友名句

交友的.范围宜稍宽泛,各种人都有最好,不必限于自己同行同的。假使爱女人,应当爱及女人的狗。那么,结交朋友,应当忘掉朋友的过失。以下是“古诗词中交友名句”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1、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苏轼《送顿起》

2、玉楼深锁薄情种。——秦观《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薄情种》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6、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王之涣《九日送别》

7、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8、坐上客恒满,樽中饮不空。——孔融《诗》

9、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

10、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1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2、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13、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14、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韩愈《答张彻》

1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1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7、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

18、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陆龟蒙《别离》

19、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杜甫《寄高三十五詹事》

20、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1、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22、算阴晴,浑似几番,渭城故人离会。——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23、邂逅淇南,岁寒独在,故人襟抱。——王恽《水龙吟·送焦和之赴西夏行省》

24、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曹植《怨歌行》

2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6、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柳恽《江南曲》

27、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28、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9、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30、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31、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32、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慳会遇,同翦灯语。——吴文英《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33、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陶渊明《答庞主簿》

34、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3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6、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黄庭坚《品令·茶词》

37、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张籍《没蕃故人》

38、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柳恽《江南曲》

39、前经洛阳陌,宛洛故人稀。——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40、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41、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韦庄《章台夜思》

42、松江上,念故人老矣,甘卧闲云。——吴文英《沁园春·送翁宾旸游鄂渚》

43、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暗斑吟发。——詹玉《齐天乐·送童瓮天兵后归杭》

4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箜篌谣》

45、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

46、长安故人别後,料征鸿声里,画阑凭偏。——王月山《齐天乐·夜来疏雨鸣金井》

47、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48、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49、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50、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张籍《没蕃故人》

51、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52、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罗隐《魏城逢故人》

53、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除官赴嗍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5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5、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高適《别董大二首》

56、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翁照《与友人寻山》

57、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辛弃疾《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58、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李端《江上喜逢司空文明》

59、故人相望若为情。——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60、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李白《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61、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6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63、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四首》

64、响必应之与同声,道固从至于同类。——骆宾王《萤火赋》

65、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张炎《解连环·孤雁》

66、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67、故人离别尽,淇上转骖騑。企予悲送远,惆怅睢阳路。——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68、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白居易《方言五首》

69、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70、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71、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72、当年紫禁烟花,相逢恨不知音早。——王恽《水龙吟·送焦和之赴西夏行省》

73、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罗隐《魏城逢故人》

篇2:关于交友的古诗

2、玉楼深锁薄情种。——秦观《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薄情种》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6、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王之涣《九日送别》

7、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8、坐上客恒满,樽中饮不空。——孔融《诗》

9、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

10、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1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2、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13、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14、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韩愈《答张彻》

1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1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7、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

18、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陆龟蒙《别离》

19、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杜甫《寄高三十五詹事》

20、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1、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22、算阴晴,浑似几番,渭城故人离会。——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23、邂逅淇南,岁寒独在,故人襟抱。——王恽《水龙吟·送焦和之赴西夏行省》

24、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曹植《怨歌行》

2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6、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柳恽《江南曲》

27、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28、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9、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30、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31、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32、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慳会遇,同翦灯语。——吴文英《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33、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陶渊明《答庞主簿》

34、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3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6、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黄庭坚《品令·茶词》

37、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张籍《没蕃故人》

38、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柳恽《江南曲》

39、前经洛阳陌,宛洛故人稀。——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40、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41、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韦庄《章台夜思》

42、松江上,念故人老矣,甘卧闲云。——吴文英《沁园春·送翁宾旸游鄂渚》

43、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暗斑吟发。——詹玉《齐天乐·送童瓮天兵后归杭》

4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箜篌谣》

45、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

46、长安故人别後,料征鸿声里,画阑凭偏。——王月山《齐天乐·夜来疏雨鸣金井》

47、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48、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49、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50、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张籍《没蕃故人》

51、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52、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罗隐《魏城逢故人》

53、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除官赴嗍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5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5、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高適《别董大二首》

56、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翁照《与友人寻山》

57、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辛弃疾《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58、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李端《江上喜逢司空文明》

59、故人相望若为情。——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60、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李白《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61、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6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63、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四首》

64、响必应之与同声,道固从至于同类。——骆宾王《萤火赋》

65、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张炎《解连环·孤雁》

66、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67、故人离别尽,淇上转骖騑。企予悲送远,惆怅睢阳路。——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68、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白居易《方言五首》

69、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篇3:关于交友的古诗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诗词的翻译上, 学生在逐字逐句的解释中, 根本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词所特有的意境美。而且迫于中考升学的压力, 学生只是背诵一些考试范围内的名言名句,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缺少独立感知古诗词意境的能力。学习古诗词, 不体味意境, 就好比囫囵吞枣, 不知其味, 难以真正领悟到古诗词的魅力。要让学生学会领悟、品味古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从诵读入手, 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意象, 抓住“诗眼”展开联想, 感受古诗词意境。

一、结合创作背景, 把握感情基调

中国古诗词的创作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由于相隔时间的久远, 学生理解创作背景有难度,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准备充足的背景资料, 尤其是音像资料, 这些生动的画面能够帮助学生跨越时空还原历史, 体会古人创作时的心境。这样既为教学做了知识铺垫, 又能使学生更好的走近作者、理解作者, 进而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为品味诗词意境做好准备前期。

如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 结合陶渊明数次出仕却又因不满于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污浊而退隐的经历后, 就更能领悟到诗人对官场的鄙弃,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感受到诗人的高洁品格, 因而更能领略“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所营造出来的怡然自得的优美意境。“诗圣”杜甫的大部分诗歌作品真实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造成的疾苦, 因此教学这部分诗歌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教师可播放有关“安史之乱”的音像资料, 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 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 “安史之乱”造成尸横遍野、百姓逃散、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这样, 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 能够理解诗人在战乱和饥荒中的凄苦、悲愤及忧国忧民之情。再如李清照的词《武陵春》, 写于国破家亡、丈夫离世之际, 词人孤寂一人, 随只顾逃跑的南宋朝廷奔波避难, 掌握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词愁苦悲切的感情基调。

二、诵背诗词, 描绘画面, 领悟意境

古诗词语言含蓄、凝练、隽永, 言有尽而意无穷, 充满独特的节律美和音韵美, 诵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都是通过诗词的语言来表达的, 而读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开端和基础, 朗诵有助于学生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通过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品味诗歌创造出来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复朗诵, 推敲诗词的语言, 想作者所想, 抒作者情怀, 在课堂上为学生渲染浓厚的诗歌意境。这样, 学生能更深刻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并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朗诵技巧的指导, 注意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在音调、节奏上给予学生点拨。在朗读时还要注意声音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如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 奔放豪迈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 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 或激越高亢, 或轻慢舒缓的朗读, 会使学生对诗词内涵和意境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再者背诵也是读的一种形式, 熟读至能背诵, 有助于学生在脑海描绘诗词呈现的画面。

诵读应贯穿古诗词教学的始终,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 培养学生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 加深理解和感悟, 品味意境, 获得思想的启迪。

三、抓住意象, 融情入景

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 它通过形象表达, 是要体悟的、抽象的一种氛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意象, 意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实在的, 如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明月”、“梅花”、“流水”、“归雁”等等,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自然事物, 作者赋予这些意象以象征意义, 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意象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 在古诗教学中, 我们尽量让学生多把握常见意象的内涵, 帮助学生领会诗歌的主旨, 进入古诗的意境, 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鉴赏古诗词时, 要抓住意象反复揣摩、体味, 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词的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创作的常用方法。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 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例如, 杜甫《登高》诗中, 前四句用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意象, 描画开阔而悲凉的秋天景色, 看似写景但情藏景中, 实际上句句都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愁苦情绪, 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 形成了诗歌悲凉壮阔的意境。

诗词的意境主要是通过意象组合营造出来的, 所以在品诗的意境时, 要抓住诗中的意象, 理解意象中蕴含的情感, 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进而品味意境美。

四、“诗眼”悟读, 拓展意境

“诗眼”是领会意境的窗口, 能使全诗的意境豁然开朗, 要欣赏品味古诗, 必须抓住“诗眼”。在教学中准确地捕捉住“诗眼”, 能帮助学生把握诗意, 弄清诗词含意, 又能对诗词的精华部分反复推敲、琢磨, 拓宽诗歌的意境, 而且能够把古诗词品得更全面, 悟得更透彻,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升华, 进而对诗歌的景外之情、言外之意有更深刻的领悟。

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是要让学生理解一首古诗词, 领略一首古诗词的意境, 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感受古诗词意境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品味古诗词意境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意识, 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摘要: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是要让学生理解一首古诗词, 领略一首古诗词的意境, 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感受古诗词意境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品味古诗词意境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意识, 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意境,诵读,联想,情景交融,诗眼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1-5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篇4: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71-02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属于一种最精致、纯粹、优美的文体,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情趣,它通过凝练精美的文字,展示了一个广阔无限的意境和空间。对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看出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高低,更可看出一个人的语文修养和文学功底。可见,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古诗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情感和意境美,提高古诗教学水平。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古诗教学方式

目前很多学生阅读面较窄,阅读量也较少,这极大地影响到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按这样的模式进行:读古诗——教师逐句分析诗句意思——写出诗句意思——生背古诗、背诗意——抄写古诗——默写古诗。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形成。

当前,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对教育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龙头,以其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融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喜爱。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怎样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教学,开辟古诗教学的新天地,就成为教师的一大课题。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再现诗中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优化朗读训练,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通过抓字眼,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情感美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活动。“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教育对于语文,尤其是对古诗词的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古诗词的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必须充分利用诗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教学。

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其中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或道德观念。每教一首古诗词,教师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体味作者丰富深沉的思想感情,进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例如执教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教师从情感的角度引发学生理解作者背井离乡,经历了人世沧桑,终于叶落归根,但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凄凉无奈的思想感情。

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少小”至“老大”,岁月长久,期间有几多翘首,几多等待!但终于回来了,漂泊的生活终于有了尽头,这是何等欣喜!

师:“乡音无改”是自己乡情的真实流露,也是老大回乡,叶落归根的原因。但自己“鬓毛”已衰,青春已不再来,这是多么可悲啊!

师:下面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明故乡的民情风俗依旧,故乡人民好客热情依旧,但可惜彼此互不相识,形同陌路之人,更勾起自己的沧桑之感。

这些深沉的感情,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认真地体会和感受。

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领会古诗词表达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时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会诗词中创设的意境美是诗词教学更高层次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这也是诗词教学的重要目的。领会作品中的意境美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学生抓住构建意境的物象展开想象,实现意境的重现和重建。

例如在教张籍的《秋思》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见秋风、意万重、匆匆、又开封”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是什么引起诗人的思念?是秋风?秋风无形,何以能见?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在古代,秋风、柳条等是诗人寄托思乡的物体。在这首诗中,诗人见到的是什么?生纷纷回答:诗人见到的是落叶、是大雁南归。是啊,这落叶归根,大雁南归,不正是诗人的思绪的表达嘛!这“见秋风”足以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意万重”指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有很多。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有哪些呢?他离开家乡已经十年了,这十年来,诗人在思念谁,他想对谁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小组相互交流,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人对家的深切思念。

“又开封”是指将信封再次打开?这只是个细节描写,通过这个细节,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为什么这么做?如果你就是诗人,你可能又在想些什么?

通过诱发学生想象,领会古诗所表达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典诗词字字珠玑,句句瑰宝,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知诗词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首先要求学生初步朗读,读准节奏。诗歌的朗诵有明显的音乐性质,无论新体诗、旧体诗,都要讲究节奏,或整齐划一,或长短不一。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其次要进行表情朗读,体会情感。这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

例如在教读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其中“洛阳城里见秋风”这一句在朗读时,“见秋风”可以读轻一些,读得缓慢一些,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意万重”可读重一些,特别是“万”字,还可拉长声音,使人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有很多,但一时之间却不知从何说起。再次要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学生如能熟读成诵,那么诗词的语言将会是学生自己的。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运用整理,将诗词的语言融会贯通,化为己用。

五、拓展知识,丰富积累

每一首诗词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都凝结着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但有时不同的诗当中所凝结的感情和构建的意境有相似之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想,由此及彼,把不同诗词中的某些共同点找出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加深理解。我们不能每教一首诗就只局限于在这首诗中进行纵向剖析。同时我们还要进行横向联系,将不同诗词中的某些共性找出来,让学生在联想比较中加深印象。

例如教吕岩的《牧童》,这首诗中的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可联系栖蟾的《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也可联系雷震的《村晚》:“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因为这些诗句所创设的意境有相似之处。通过牧童、牛、短笛等物象展现了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

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古诗、运用古诗。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情感激发情感,以心灵启发心灵,以过去引导现在,那么,我们的诗词教学必定能大放光彩。

篇5:关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思考

一、教授学生作品的哲理

古诗作品不仅诗情画意,而且较多的作品还含有理趣性。例如,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前两句描述的是庐山千姿百态的形象,接着往下看,苏大学士要如何才能将庐山的秀美描述出来呢?难道是他词穷了?非也,原来是大学士悟出了真谛,才有了下面的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中所蕴含的理趣,想必学生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针对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能领悟到,若不对复杂的事物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就容易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很难对事物有正确全面的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哲理,是熏陶学生具备高标准思想品德的典范。

二、注重作者的时代背景

想要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或者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必须对作者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反之,即便是名著也没有在文学界立足的资本。例如,现代文学、思想和革命家鲁迅的作品,若不去联想他所处时代的愚昧和封建,就不会体会其文章的深刻思想,挖掘其艺术魅力。若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背景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体会其作品的含义。例如,唐朝诗圣杜甫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作者对“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后的情景有感而发作的一首诗。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诗圣的感情,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搜集有关诗圣杜甫和“安史之乱”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其写作背景的同时充分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三、将古诗情景与实际近似情景进行有效结合

在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想使学生领悟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可以将诗中场景同现实生活中见到的类似场景联系在一起,通过熟悉的场景对照使学生尽快领悟陌生的诗境。例如,在教授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作品时,老师可以选择与其相似的一处场景带领学生进行观赏,并引导他们理解诗中的情境,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对诗句加强理解的同时更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篇6:关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思考

一、教授学生作品的哲理

古诗作品不仅诗情画意,而且较多的作品还含有理趣性。例如,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前两句描述的是庐山千姿百态的形象,接着往下看,苏大学士要如何才能将庐山的秀美描述出来呢?难道是他词穷了?非也,原来是大学士悟出了真谛,才有了下面的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中所蕴含的理趣,想必学生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针对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能领悟到,若不对复杂的事物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就容易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很难对事物有正确全面的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哲理,是熏陶学生具备高标准思想品德的典范。

二、注重作者的时代背景

想要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或者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必须对作者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反之,即便是名著也没有在文学界立足的资本。例如,现代文学、思想和革命家鲁迅的作品,若不去联想他所处时代的愚昧和封建,就不会体会其文章的深刻思想,挖掘其艺术魅力。若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背景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体会其作品的含义。例如,唐朝诗圣杜甫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作者对“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后的情景有感而发作的一首诗。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诗圣的感情,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搜集有关诗圣杜甫和“安史之乱”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其写作背景的同时充分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三、将古诗情景与实际近似情景进行有效结合

在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想使学生领悟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可以将诗中场景同现实生活中见到的类似场景联系在一起,通过熟悉的场景对照使学生尽快领悟陌生的诗境。例如,在教授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作品时,老师可以选择与其相似的一处场景带领学生进行观赏,并引导他们理解诗中的情境,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对诗句加强理解的同时更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总之,古诗文化影响深远,新时代的人要将其继续发扬光大。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对古诗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领悟古诗和欣赏古诗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提高其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篇7: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

一、以读为主, 理解诗意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重视读的训练, 读中感悟, 使学生终生受益。古诗文语言精练、含蓄、优美, 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 读准字音, 了解字义, 让学生大声朗读, “不求甚解”地读, 读通, 读好, 读到朗朗上口, 在读中自悟。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中, 让他们自己提问题, 自己查工具书。对于部分难以理解的字词, 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注释让学生自己选择义项, 扫清阅读障碍。如笔者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 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 接着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对于“茅檐”、“翁媪”这类词语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结合课本插图自己就能理解;“相媚好”、“无赖”、“吴音”这些难以理解的词就给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注释, 在此基础上, 学生对于诗词的大意基本上就理解了。

二、想象画面, 感悟诗境

在中外艺术史上, 许多人把画与诗相提并论。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达芬奇把绘画比做“哑巴诗”, 把诗比做“瞎子画”。可见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 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 一幅田园风光图。在古诗中, 作者在描绘画面的同时, 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意愿寄托其中, 从而创造出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歌也因此有了意境美。因此, 理解了诗句, 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然而, 从文字到图像, 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 而且在加工中, 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江雪》一诗时, 通过读想结合,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生成画面, 这样既理解了诗意, 又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画面,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如在讲到“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时, 该老师先出示“千山鸟飞”、“万径人踪”这两个词语,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的说“许多鸟在山林中飞”, 有的说“小路上留下了许多脚印”, 还有的说“这里很热闹”……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接着这位老师出示了“绝”和“灭”, 与之前的热闹景象一对比, 孩子们自然体会出作者此时的孤和寂。古诗意境深邃,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画面生成了, 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就又深了一层。

三、走进作者, 品悟诗情

由于古诗词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 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比较单薄, 学生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所以营造情感氛围, 入境悟情, 是师生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当学生真正领悟到诗文中意境的时候, 他们才会恰当地把内心的感受都表达出来, 他们将读得更动情, 说得更准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 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词意的理解、思考,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正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示儿》时, 在拓展延伸部分, 介绍了陆游的生平及他不同时期的一些代表作品, 从年轻到年老, 以时间为线索, 引领学生跨越时空, 与作者和他的作品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 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

篇8:古诗里那些关于植物的隐喻

“柳”的隐喻意义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用杨柳的依依之态喻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柳”又谐音“留”,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而柳丝垂垂,纤纤拂动,正如送行人与行人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在送别诗中,“柳”及其同源意象“柳絮”“杨花”“飞絮”等意象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如陈与义《古别离》:

东门柳,年年岁岁征人手。

千人万人于此别,柳亦能堪几人折?

愿君遄归与君期,要及此柳未衰时。

诗中“柳”一意象反复出现,不仅抒发了惜别时的依依之情,而且期望友人早日归来,表达了友朋之间的深情厚意。又如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

楊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四句诗有三句紧扣柳,以婀娜的柳条示依依惜别之情,以杨花搅天飞比离愁别绪,触景生情,含蓄生动。

飞蓬

送别诗常用“飞蓬”的飘忽不定形容远行的友人或是漂泊异乡的游子。如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意味分别后彼此都将像飞蓬一样漂泊不定,愈离愈远,还是趁着有限时间,尽量多喝几杯吧。皇甫冉《鲁门送别》:“凄凄游子苦飘蓬,明月清樽只暂同。”暗喻游子如飘蓬一样,随风飘荡,路途的艰辛可想而知。

蒹葭

“蒹”,芦荻;“葭”,芦苇,“蒹葭”即未长穗的芦苇。其语出《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蒹葭隐喻对“伊人”的相思,故而常被后人借指思念之情。如薛涛《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以此表达对友人远去的怀念之情。严羽《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洞庭波浪帆开晚,云梦蒹葭鸟去迟。”以“蒹葭”暗喻与友人的可望不可及。

篇9:关于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育,古诗词,教师,学生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度诗歌的普及性能如此之大。古诗词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以及独特的审美、独特的表现手法。古诗词不单单是诗人的个人行为,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站在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上教学古诗词,传承古诗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语文课中,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深深地热爱母语,感受到几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了较多的古诗篇目,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小了解古诗这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我校以此为课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一节节风格各异的古诗词课让我们对古诗教学也有了一些全新的认识。但是从课堂中也不难看出有的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茫然,不知该如何定位。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去热爱古诗词,热爱传统文化呢?经过这半年的研究,我对于古诗词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和过全, 要因诗而异

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帮助学生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所以就产生了背景介绍。教师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这当然很好。但是如果过全过细地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使学生感觉古诗词很难学。正确的方法是教师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意的内容重点介绍,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诗人创作的背景不一定每首诗都要介绍,要根据不同的古诗来对待。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除了总结诗歌表达出的强烈的思乡之情外,教师还介绍王安石当时心系天下百姓、锐意改革的背景,推论出诗歌中蕴涵了王安石“为国家舍小家”“心系天下百姓”“为人民舍私情”的高尚情操。虽然“体味”思想感情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但是有必要这样深刻理解诗歌的中心吗?另外,关于资料的出示问题,我们要考虑出示的资料是否更具有针对性和必要性,对古诗的学习帮助大不大,此外还要考虑出示资料的时机是否恰当。比如,我校一位教师在讲《天净沙·秋》这课时,结尾关于作者白朴的生平介绍就非常的贴切恰当。

二、目标的定位应该体现出不同年级段的特点

比如低年级的教学应该以激发兴趣,感受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为主,适当融入识字教学,因为识字教学才是是低年级的重点。中段应该让孩子们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教师主要应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且进行情感意境的点拨。高年级应该以训练能力和培养方法为主,让孩子们学会鉴赏古诗词,能够感知意境。从低段到高段应该体现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三、古诗翻译时不要过死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词释句、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从而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分析、运用的能力大大增强,产生较好的效果。每篇古诗下面都有一个醒目的作业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古诗的原意,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教师没有必要对诗句特别细致地讲解,非要达到对古诗的完美理解。也就是说教师要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诗人寥寥数语却表达了深远的情怀,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教师向学生展现这种意境美的最好方式,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呢?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声声慢》中的“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黄花”等,都表达了一种浓浓的愁绪,学生通过品读理解,已体会到词人的心绪,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词人产生共鸣,这词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

四、对文本的解读

古诗词意蕴深远,教师的高度直接决定了课的高度。因此,深入浅出的艺术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古诗词,才不会使课堂呆板,没有生机。

如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一诗前,我翻阅了大量资料,了解了王昌龄的遭遇及其他作品。讲课时,我由“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延展开来,给学生读了王昌龄的《出塞》,让学生体会诗人屡遭贬谪而不改变冰清玉洁的节操。由古诗到诗人再到时代,我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送别诗的层面上。当然,教师讲解古诗词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讲究方式,使古诗词教学深入浅出。

五、注意朗读的指导与引导

对学生进行朗读的引导,教师就要创设情境,通过声情并茂地描述把学生带入诗词所描述的情境中,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情感。如在教学课外诗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时,为了渲染情感,使学生走进当时的情境,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读:“此时的辛弃疾登上郁孤台,望着这滔滔的清江水,脑海里浮现出47年前隆祐太后在这里仓惶出逃的悲惨场面,不禁道出了这样的忧愁———(生齐读: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辛弃疾想到中原至今还没有恢复统一,那些逃难的人们还在过着流离失所的日子,望着这滔滔的江水不禁道出了这样的苦闷———(生齐读: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辛弃疾想到那些为恢复中原而战死杀场的将士们不禁悲从中来,道出这样的感慨———(生齐读: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学生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情感越来越投入,不用教师做过多的指导读得就很投入。

六、想象画面,还原生活

古诗词来源于生活,语言凝炼,短短几十个字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言已尽而意不绝”的感觉,值得久久咀嚼、品味。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因此,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将古诗词的意蕴品味出来,所以想象在古诗词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古诗词教学如果没有想象,就没有了情境,就没有了品味,就没有了创意。如教学《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句时,在学生看过“长安”的注释后,教师可引导:“长安是唐朝的都城,这里代指北宋的京城汴京。汴京在北宋时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荣的都市,你能想象出当时北宋都城的样子吗?那里的老百姓过着怎样的生活吗?”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教师接着说:“可是现在的汴京却被金兵所占领,往日汉人的都城却成了金人的都城,同学们你能想象出汉人在金人统治下的生活吗?”学生在想象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对作者的情感体会得非常透彻。昔日都城里的百姓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而现在都城里汉人的生活却是苦不堪言,有的只是愤恨。

篇10:关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讨

摘 要:古诗积淀了我国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存在非常多的佳作名篇,这些古诗有着较高的造诣以及独具特点的风格流派。学习这些古诗,能够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以丰富与美化,实现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为此,阐述了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欣赏;策略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少非常珍贵的回忆。而古诗是我国辉煌文化遗产当中的瑰宝,属于人类学习语言文字与接受人文教育的丰富素材来源。其中,有的是借物咏志、借景抒情;有的是表达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有的是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有的是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等等。为此,不管是新课改的要求,还是纵观语文教材文本知识而言,都需要高度重视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下面,对怎样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实现学生情操的陶冶

俗话说:“熟能生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阅读的重大价值和意义。古诗这种文学体裁有着非常强的抒情性,其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且古诗都属于韵文,有着精练的语言、优美的音韵、整齐的句式,因此,读起来非常顺口,学生也非常喜爱朗诵。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太多的解释,而需要使学生重复地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和回味古诗的意蕴和作者的内心。以心理学作为视角而言,小学生有着十分强的求知欲望,他们的记忆力非常好。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朗读,再进行背诵常常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教授《渔歌子》这一篇课文的时候,需要启发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与作品的语调,从而使学生在把握作品语调与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感悟这一首古诗的价值与内含。实践证明,教师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性。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需要结合自身理解的古诗内含,要求学生以适宜的语调进行朗读,从而感受古诗的韵味。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朗读,比如,配乐朗读、分小组朗读等,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把握古诗的内含,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指导学生品味古诗描绘的意境,增强理解能力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古诗学习能力,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品味古诗的意境。教师应当为学生范读,从而给学生创设一种感性的目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朗读的技巧,进而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例如,教师在讲解《山行》这一首古诗的时候,要求学生在听配乐朗读的过程中联想一下秋高气爽的情境:结合作者的描绘,他由上至下分别写了什么事物?倘若结合古诗的意境画出一幅画,那么,应当如何画呢?而小屋、石径、枫树又是如何的?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大屏幕为学生演示若隐若现于白云之间的小屋、盘旋而上的弯弯曲曲的石砌小路,以及铺满山坡的红红的枫树等,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陶醉在这种优美的景色当中。这个时候,教师要把握住机会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自身就是立于山脚下面的诗人,根据如此的情境进行探讨与联想,有的学生会讲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我多么想跟朋友来游玩,多么想采集红红的枫叶啊!教师再为学生播放音乐,从而让学生入境和联想,不但使学生进一步地感悟这一首故事的意境,而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三、实现延伸和拓展,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古诗

一节40分钟的课堂时间非常有限,如何才可以在有限的教学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古诗呢?教师除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一些知识之外,还应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例如,针对小学语文古诗《长相思》《秋思》《泊船瓜洲》的教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探讨:这几首古诗的社会背景存在差异性,作者的境遇也各不相同,为何教材要编写在一起呢?这几首古诗的相似之处是什么呢?因为学生已经大致理解了古诗,所以,可以迅速地感受到教材的编写是有目的性的。尽管时代不一样,可是作者具有相似的境遇,这几首古诗的共性是都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热爱之情。在我国的古诗当中,存在不少如此类的古诗,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认真探究,且仔细地抄写出来,然后在班级中互相沟通和交流,进而实现延伸课堂教学的目的。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通常能够实施“一篇带一组”的阅读技巧,从而体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以实现学生阅读量的丰富和阅读空间的拓展,尽量地使学生体会到我国古诗文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尽量地使学生明确各个时代的大诗人和优秀作品,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体会到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总而言之,古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宝贵财富。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古诗教学,持续地丰富自我,实现自我文学素养的提升,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激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启发学生探究古诗的韵味,获得审美感受,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文化。也只有如此,才能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课堂,才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曹桂府.巧用多媒体,让古诗教学尽显诗情画意[J].小学教学研究,2013(35).

[2]吴彬.寻找小学高段古诗教学的突破口:以《石灰吟》教学为例[J].安徽教育,2013(4).

[3]陈必文.解题·抓眼·悟境·体韵:浅析小学古诗教学四法[J].新教师,2013(12).

上一篇:奢侈品营销广告下一篇:优秀班主任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