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轨迹看共产党的“初心”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读后感

2024-05-02

从历史轨迹看共产党的“初心”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读后感(共9篇)

篇1:从历史轨迹看共产党的“初心”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读后感

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中国模式”,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通过实践检验的“中国制造”享誉世界,中国正在成为强国的路途上越走越远。是什么能让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这一个政党成立已经90年、执政超过60年,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本书将给我们答案。

整本书通过13个“为什么”,全面解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何可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本书通过问题解答的形式,深刻回顾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历史,作者谢春涛以深刻的思想、精彩的故事引导读者去思考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谜底,从中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答案:是党的“初心”——时时刻刻没有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

书中客观准确地讲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史”,尊重事实、还原历史,成功的方面和犯错的方面都涉及。在书中深刻剖析了“为什么犯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人民支持?”,这无疑是全书的一大亮点。中国共产党的党史非常丰富,既有革命成功取得的经验,也有犯过错误,给党、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严重损失的教训。但中国共产党并未丧失人民的信任,作者深刻揭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真正与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担当意识和做法,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的负责态度和言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中国共产党的大德于民的品质,使其执政超过60年,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在客观的史实的验证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德在得先,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大德在于为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的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和战争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是把出发点和立脚点都放为人民谋福祉上。立足现今,为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努力实施“民富、民安、民乐”工程,当前就是要从全面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等“五大增收渠道”,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加快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保险等“六大体系”,促进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掩卷沉思,通过这“13问”的学习,结合目前自己的工作,作为财政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责任远大。为民服务不仅是党的宗旨,也是财政工作的宗旨。为国理财,为民管账过程中时刻牢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好一名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财政人!

篇2:从历史轨迹看共产党的“初心”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读后感

坚定信念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读后感

三月份以来,***党支部结合全年党建工作和“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满意度测评”等活动,结合本职工作实际,在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了学习**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活动。并重温党史,认真、系统的学习了由新世纪出版社推出了一本广大党员群众看得进、读得懂、愿意读的党史通俗读物——《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

伴随着共和国走过63载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也迎来了它的91华诞。90多年来,世界见证了一个东方红色国度的蔚然崛起;90多年来年,世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坎坷复兴之路;90多年来,世界见证了华夏古国重新挑起人类文明进步的脊梁!特别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为什么能从一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一跃崛起成为世界强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凝聚民心,把中国建设的如此昌盛、繁荣富强?《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作了最好的回答。

该书为我们全面揭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13个“谜底”,全景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历史轨迹,准确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一幅展示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凝集着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长卷。最让人难已忘怀的不单是书中对历史细节的揭秘或是对革命激情的宣扬,更是其中揭示的历史规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新中国,才能建设新中国,才能发展新中国。每一个问题都生动回答了书名“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每一个解答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走向光明的道路上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可贵品质。同时也签证了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敢于正视历史、剖析自我,勇于同腐败乱纪的行为作斗争,最终获得了人民的信任,建立了人民政权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伊始,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果断采取了“统一财经,平抑物价”的措施挽救了中国经济,收拾好了国民党所留下来的烂摊子。由于决策失误所导致的“三年自然灾害”、“十年**”严重错误,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对待错误,领导者与群众同甘共苦,在最困难的阶段仍然受到人民的支持。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整个中国为之震动,世界也对中国能否成功举办奥运会深表怀疑,结果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之下、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国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圆了华夏儿女的百年梦想。在经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改革开放,为新中国的发展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取得了一个个新成就,如一国两制、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令世界叹为观止的中国速度。在书的结尾,作者客观点出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新世纪下中国共产党对于发展方式、社会和谐、党建等方面必须加倍努力,才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通过学习《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及党的光辉历程,重温我们党从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使我明白了一个真理,即: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新中国,才能建设新中国,才能发展新中国。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深知重担依然在肩,道路依然漫长。但我们坚信,经历过徘徊,探索,前进,奋进中的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的克服种种困难,跨越种种障碍,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通过学习《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壮志雄心,报效祖国。我体会到幸福的生活来自不易,感受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我学会了如何去活着,如何去做事、如何去做人、去做好人。读完而意义深刻的党历史,然而党的思想和具体的实践却永远学不完,做不完,接下来就是要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党服务。经过《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党,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秀品格,坚定信念,牢记使命,端正思想,履职尽责,注重学习,强化素质,与时俱进,提高本领,爱岗敬业,创先争优,在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面前,增强对党的理论,党的历史,党的知识的了解,坚定政治立场,强化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雷厉风行,立竿见影,只争朝夕”的工作作风,在日常生活中,争先创优,在创先争优中争当先锋,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今年是决战“十二五”,推动新跨越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发扬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勇担新使命,再创新业绩。

篇3:从历史轨迹看共产党的“初心”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读后感

一、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轨迹

(一)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然而, 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崭新的思想武器, 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中国的革命者不可能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著中找到有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具体答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斗争的最后胜利表明, 毛泽东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伟大的中国革命胜利后, 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怎样进行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 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 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 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 邓小平理论, 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是我们党始终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 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当代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 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0世纪中国最后二十多年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证明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 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 深刻总结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所积累的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的宝贵经验, 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而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 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

3. 科学发展观, 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回答。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当我国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平台、进入一个更高层次后, 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们党立足于新的实践, 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经验启示

(一) 理论创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是统领一切工作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人几次理论创新的过程, 既是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在一个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经济极为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如何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并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并没有回答。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以无与伦比的理论勇气,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此基础上, 毛泽东还提出经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国家的独立, 再经过过渡时期, 顺利进入社会主义的崭新理论, 从而进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既继承前人, 又突破陈规, 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主题, 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规律,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飞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以世界和时代的眼光科学地判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开拓创新, 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时代课题, 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飞跃。由此可见,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是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前提。

(二) 理论创新必须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只有建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就是自觉地把我们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按照客观事物规律办事。1930年, 毛泽东就提出反对本本主义, 强调“调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延安整风运动前夕, 他又指出:“主观主义就是共产党的大敌, 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3]这些精辟论断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

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境遇及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重困难, 冲破“左”的思想的严重束缚, 亲自倡导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 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自1978年《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文章的发表, 到1992年南方谈话, 邓小平始终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并努力将其贯穿于社会实践和理论思维的各个方面,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最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江泽民针对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现实,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发展, 以非凡的胆识和智慧, 进行了理论创新。他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理论上做出了新突破。

(三) 理论创新必须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依托

理论创新同党的建设紧密相联。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基础和保证, 理论创新反过来又为党的建设提供思想上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每一次重大理论创新, 都是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取得的, 又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党的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同样如此。

在党的诸项建设中, 毛泽东始终把思想建设摆在首位, 十分注意纠正党内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 不断解决在组织上人了党而在思想上没有入党或没有完全人党的问题, 强调没有统一的思想就没有统一的行动。其次是密切围绕党的正确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强调在革命实践中建设党, 把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等问题联系起来, 从而使中国革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第三是非常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把它作为党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毛泽东的建党思想, 成功地完成了在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里, 建设起一支团结统一、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壮举。党的建设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为毛泽东思想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成为我党理论创新的重要的起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根据毛泽东党建思想, 结合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实践, 全面系统地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完整的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 把毛泽东党建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创立了新时期执政党的指导思想,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了全党;二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最高原则;三是摒弃“运动治党”, 坚持制度建党, 依靠运用制度的功能和机制, 调节党内矛盾, 监控党的自身运转, 协调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从而稳定有序地推进党的全面建设, 促进党的自我完善。其实质就是把握党的基本路线, 按照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 适应党的领导方式的变革, 与“依法治国”的方针相协调, 使党的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

面向21世纪,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了达此目的, 第三代领导集体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 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科学论断, 回答了在国际国内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核心问题。“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它集中概括了党和国家全部理论及实践活动, 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 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实践的指南。它十分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 是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的精辟概括。

实践永无止境, 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就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继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篇4:从历史轨迹看共产党的“初心”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读后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历史轨迹;现实选择

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119—02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武装全体党员,强调党员的党性修养,要求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首先要在思想上入党,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思想上保证共产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重要原则,是中国共产党首创、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最基本的建党经验。在新的执政环境下,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依然要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首先从思想上建党”,确保党的先进性,以完成在复杂历史条件下的执政使命。

一、“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创立

1“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萌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远离了工人集中的大城市,党的组织基础逐渐以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为主,党内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繁生,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把马克思建党学说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内的具体情况出发,主张以加强思想教育的方式来实现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

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思想在井冈山时期开始明确。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份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其趋向是要错误的。”特别强调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重要性。这是毛泽东最早提出思想建党问题。

2“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明确提出。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思想建党的新思路。决议指出,党的建设有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理论建设、作风建设,执政党还有廉政建设等方面,但首先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会议明确提出“把思想建党放在首位”的建党新思路。古田会议开辟了一条“从思想上建党”的成功之路,标志着“从思想上建党”这一建党原则的正式形成。

3“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成熟。1939年10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把思想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即“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从1942年春天开始,毛泽东在全党范围内发动了一场长达三年之久的整风运动。毛泽东指出,许多党员在组织上人了党,但在思想上没有完全入党或者完全没有入党,必须开展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整风中,毛泽东还指出了加强思想建党的行之有效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延安整风是一场用马列主义统一全党思想的教育运动,也是共产党的自我教育和思想改造运动。在1942年5月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思想建党的理论,标志着“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已经成熟。

二、“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1邓小平对“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继承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依然重要而紧迫。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继续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建的首位,并从多方面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

在提出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就反复强调注意党的思想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989年春夏之交,邓小平再次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思想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建设党首先要加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同时,邓小平还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党的理论基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始终把理论建设放在核心地位。邓小平还指出了在制度上建党的重要性,“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特点和优点,但如果没有好的制度,思想建设和理论教育的效果就缺乏保证。邓小平还就如何从制度上建党提出了完整系统的思路和指导方针,使党的思想建设有了制度保证。

211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继承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并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其中比较突出的首先是在县级以上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建设教育。实践证明,“三讲”教育活动是新时期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次创造性探索,是“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具体体现和拓展。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执政环境中面临新的考验,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江泽民随即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坚持‘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根本宗旨、根本任务的集中体现,是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根本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三个代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科学论断,使“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原则在迈向新世纪的征途中注入了新的内涵、生机和活力,是对“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

3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党方面继承了思想建党的优良传统,并实施了思想建党的重大举措。2004年11月7日,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教育活动的意见》,在全党范围内集中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胡锦涛指出,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新阶段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加强党的建设、巩固执政地位的战略思考,是执政党建设的时代要求,是新的执政环境中党员思想变化的实际对党建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具体行动。

三、中国共产党“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现实选择

1认清形势,明确从思想上建党的现实依据。坚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必须认清当今国际、国内及党的自身状况。今天,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

复杂的国际国内和党内形势,在思想领域面对空前的挑战。从国际来看,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多变,全球经济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金融局势动荡,各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都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从国内来看,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更加多元化,社会思想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从党内来看,全体党员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一些党员干部忽视了理论学习,缺乏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是非不清,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膨胀,少数人甚至腐化堕落、违法犯罪。如此种种,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放松了个人的理论学习和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

2创新方法,加强思想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证明,坚持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是从思想上建党的最基本环节。“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完成,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理论建设放在核心地位,加强对党员的思想理论教育。要始终要求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要认真学习与时俱进、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要大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时俱进,真正反映和解答中国改革建设中的各种新问题。永远不过时、永远不僵化;与此同时还要创新思想教育的形式和方法,调整过去单一的、枯燥的、政治色彩过浓的思想教育方式方法,针对国内和党内新的时代特点,采取形式多样、更能为广大党员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形式方法,完善严肃活泼、生动多样的党内生活形式。党的思想理论教育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历史时期的理论成果学深学透,提高理论水平,以无产阶级世界观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世界观,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确保党员的先进性。

篇5:从历史轨迹看共产党的“初心”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读后感

伴随着共和国走过63载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也迎来了它的91华诞。中国在这90多年间的逐步崛起,中华民族的坎坷复兴都是与中国共产党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一时间世界各国的焦点都聚焦在中国为何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本书,《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对这些问题作了最好的回答。

本书通过围绕国内外读者关注的13个重大党史问题,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丰富生动的故事,从历史的角度做了深入的剖析,全景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历史轨迹,准确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一幅展示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凝集着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长卷。

该书的内容为:

一、为什么能建立新中国?

二、为什么能收拾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

三、为什么犯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人民支持?

四、为什么没有像苏东共产党那样丧失执政地位?

五、为什么能解决13 亿人的吃饭问题?

六、为什么能把中国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七、为什么能实现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

八、为什么能实行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

九、为什么能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

十、为什么能使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十一、为什么能赢得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十二、为什么能高效抗震救灾和成功举办奥运会?

十三、为什么能管理好有近8000 万党员的大党?

每一个问题都生动回答了书名“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每一个解答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走向光明的道路上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可贵品质。同

时也签证了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敢于正视历史、剖析自我,勇于同腐败乱纪的行为作斗争,最终获得了人民的信任,建立了人民政权的国家。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何能屡创奇迹?个人认为有两点,一为创新,一为实事求是以民为主。

在革命方式选择上,中国共产党突破了共产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选择,按照中国国情创造了农民为主力军的农村根据地斗争,引导中国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政党制度上,它既不同于苏联等国实行的一党制,也不同于欧美等国家实行的两党制或多党制,而是采用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在经济体制的方面,集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精华,探索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经济有效的同社会主义进行结合;在对待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上,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绝妙构想。我认为工作也是一样,如何将工作做好,做的更加出色,同样必须践行创新思维。只有不断创新,给工作添加新的元素,才能始终保持兴奋的状态,保持对工作的新鲜感;只有不断创新,践行新想法、新思路,才能解放思想,破除思维束缚,更好的指导工作。

另外,在这九十年间,中国共产党并非没有犯过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错误,敢于实事求是的指出错误的严重性,并且积极改正错误,领导人民群众取得更好的发展。这与党始终坚持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无关系。更进一步地说,“三个代表”正是对这一命题的高度概括性的回答,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解放前,内斗外辱、任人宰割的亡国灭种的深重危机使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苦苦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国人需要强烈持久的精神需求和科学先进的思想理念;在今天,贫富差距过大、国家统一和民族宗教问题等亦需要科学先进文化的指引。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党依靠敏锐的分析判断和及时正确的战略措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把科技教育作为支点,打开国门拥抱世界,正是由于我们党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解放后才解决了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才能使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被誉为“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和“中国奇迹”。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在一起,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凝聚人民的力量,得到人民的支持。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党建立了新中国,在犯过错误后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没有发生苏联式的土崩瓦解,实行了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保持了香港和澳门的繁荣与稳定,赢得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高效抗震救灾并成功举办奥运会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也是将来成功应对社会稳定和谐、党的自身建设、国家统一和民族宗教问题等挑战的重大法宝。

篇6:从历史轨迹看共产党的“初心”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读后感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一直以来都以能成为一名正式的党员为目标,所以自己在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党性认识。最近研读了《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之后,从心底升腾的无限自豪感更是随着血液激荡着我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全景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历史轨迹,准确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一幅展示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凝集着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长卷。让我们见证了我们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轨迹,准确的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以史为鉴,方可明智;资政育人,方能传千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世界见证了一个东方红色国度的蔚然崛起;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坎坷复兴之路;见证了华夏古国重新挑起人类文明进步的脊梁!特别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为什么能从一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一跃崛起成为世界强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凝聚民心,把中国建设的如此昌盛、繁荣富强?

“为什么能够建立新中国、为什么能收拾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为什么犯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人民支持……”等13个重大党史问题是本书的思考线索,通过客观的分析,准确的解读,将一个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政党展示在我们面前。正是我们党的正确引领,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发展和强大。从解放前到当今社会,从政治体制到经济体育,从国内到国外,从百姓民生到重大事件,以“以故事讲思想”的方式原汁原味的再现了历史和人民是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

从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的召开的那一刻,他就肩负起了中国崛起的重任。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民生凋弊、经济残破,国内形成了 一个国家的“两个世界”,全世界都将瞩目的焦点投向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中国的未来在何方,中国人民如何生活。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南泥湾开荒等自立自强举措使解放区经济振兴,人民生活简单而幸福;然而在国统区贪污腐败严重,造成通货膨胀,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共两党鲜明的对比,共产党向世界宣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要想成为一个执政的大党,就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正是这种“两个世界”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内战的最终结局。

中国共产党“得民心”之举是在我国问题上灵活发展了马列主义的精髓:以民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就是党心,党心,就是民心。不管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始终为人民某福利。

三年内战的结束,新中国成立伊始,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人民保证不了温饱的极端落后的经济状况,面对工农业的几近崩溃,国民党逃亡时的资金、物资、人才的大量转移,面对物价上涨失控,投机活动异常猖獗的颓势,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果断采取了“统一财经,平抑物价”的措施挽救了中国经济,收拾好了国民党所留下来的烂摊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党还建设了一个完全有别于旧社会的新时代,扫清压迫妇女、娼妓盛行、烟毒泛滥等根深蒂固,令民众深恶痛绝的社会丑恶现象作为清扫重点,取得了重大成效,真正让民众感受到“新旧社会两重天”,这种睿智的决策来源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自于对社会主义的坚强信念。

在中国共产党前行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在内部,由于决策失误所导致的“三年自然灾害”、“十年**”严重错误,给党、国家和全民族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但是领导人到全党面对错误,没有逃避,没有开脱,而是勇于正视错误然后修正错误,很快回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上来的态度最终得到群众支持而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对待错误,领导者与群众同甘共苦,在最困难的阶段仍然受到人民的支持。在外部,苏联的解体,东欧巨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面临严重质疑。但是我们想想,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我党带领全国人民用爱填平了汶川人民的伤痛。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圆了华夏儿女的百年梦想。面对世界的质疑,中国共产党用坚强有力的领导之下、民族精神的鼓舞下,向世界宣告了中国能,中国共产党能。在经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一个个新成就,如一国两制、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令世界叹为观止的中国速度。在新世纪下中国共产党对于发展方式、社会和谐、党建等方面在加倍努力,努力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通过学习《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我明白了一个真理,即: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新中国,才能建设新中国,才能发展新中国;通过学习《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我明白了壮志雄心,报效祖国。我体会到幸福的生活来自不易,感受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会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秀品格,坚定信念、牢记使命;端正思想,履职尽责;注重学习,强化素质;与时俱进,提高本领;爱岗敬业,创先争优。认真向优秀

篇7:从历史轨迹看共产党的“初心”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读后感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读后感

借着此次培训的机会,我认真学习了《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该书作者谢春涛教授凭借自己切身经历,结合大量的史料数据,以简洁易懂的语言,从全景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历史轨迹,准确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该书很值得一读!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历程,在这段历程中,共产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神话,使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半封建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取得巨大进步和基本满足。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为什么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凝聚民心,把中国建设的如此繁荣富强?该书做出了最好的回答——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新中国,才能建设新中国,才能发展新中国。

通过学习《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让我清楚的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该书为我们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13个“谜”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可贵品质和崇高的理想信念,领导者与群众同甘共苦,在最困难的阶段仍然受到人民的支持,最终取得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就。离实现共产主义的路还很漫长,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也十分艰巨,但是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的克服种种困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通过学习《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要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走;作为一名党员,要不断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秀精神,坚定信念,牢记使命,端正思想,履职尽责,提高本领,增强对党的理论、党的历史、党的知识的了解,坚定政治立场;作为一名党员,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珍惜岗位,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今年是经济体制改革,社会转型最艰难的一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困难十分严峻,不断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能力,能不能成功呢?我借用书中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历史会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地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跨越各种障碍,实现他们的既定目标。他们一定能!

篇8:从历史轨迹看共产党的“初心”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读后感

细观历史上党员数量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是历经重重考验不断壮大起来的。

到十八大党员人数或将达8300万

上世纪40年代的延安时期,是中共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面对日军侵华的严峻局面,中共迫切需要壮大规模,增强抗日力量。1938年,中共中央首次做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要“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张闻天在中央全会上亦强调:“敌后方应大量的发展党、创立党。速度要快,量要多。”

数字印证了中共在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1937年中共党员只有4万多人,而到了1938年年底,党员已发展到50多万人。当时的陕北公学在两年间共招收学生6000多人,其中发展新党员达3000多人。

而此前的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大批中共党员或被剿杀、逮捕,或叛变、退党,还有的失去组织联络,全党一度濒临存亡险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执政党,中共的党员规模再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新中国初期约有447万党员,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时已突破1000万人:“文革”时期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吐故纳新”要求,大量补充“新鲜血液”,中共党员人数从1969年的2200万猛增至1977年的3500万。

改革开放以后,中共党员总数在2009年底达到7799.5万名,基层组织有379.2万个。据估计,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时,党员人数可能达到8300万人。

中共组织制度趋于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员在性别、民族、阶层构成等方面更加平衡,党内组织制度亦趋于成熟。尤其是高层组织体制经过反复探索终于稳定和常态化。目前,中央委员会每五年换届一次,新一届中央通过一中全会确定党的人事布局,二中全会安排政府人事推荐人选,三中全会商定重大经济方针,四中全会进行党建部署,五中、六中全会研讨重要热点议题等,这样的高层运行方式已逐步形成惯例,成为中国政治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央及地方党组织内部,中共还有意发挥上下级监督、同级监督等权力制衡方式的作用。例如中共十六大修改的党章提出,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2007年十七大又首次将巡视制度写入党章,官方称,震惊中外的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贪腐案就是在巡视工作中发现端倪的。

在基层组织方面,中共早在1927年“三湾改编”时就确立了“党支部建立在连上”等规定,在其后的战争时期又探索出丰富的基层党建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在政府机构、企业、社区、乡村等大力发展党组织,强调公共服务意识和模范带头作用,努力赢取民意认可。基层党组织由此也成为中共涵养执政资源的重要触角。

篇9:从历史轨迹看共产党的“初心”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读后感

——读《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有感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谢春涛主编、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从问题着手,以问题为纲,以史实为依据,始终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让大多数人看得进、读得懂、愿意读。

一、作者提炼的中国共产党的“13个能”,让广大读者看得进。一是回答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者举例说明,在近代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无数志士仁人付出艰辛努力和巨大牺牲,但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建立了新中国;二是回答收拾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1949年国民党逃离大陆时,带走了国家多年积累的金银外汇储备,留下的是被战乱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当年,不少人怀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甚至有人等着看笑话。仅用三年时间,中国共产党就将国民经济恢复到旧中国的最高水平;三是回答了犯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人民支持;四是回答没有象苏东共产党那样丧失执政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东欧执

政的一些共产党相继失去执政地位。一些西方政要曾以为中国共产党也会步他们的后尘,但不长时间他们就大跌眼镜: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依旧稳如泰山;五是回答了解决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六是回答了把中国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问题,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仅仅三十多年,就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七是回答实现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的问题,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则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这在很长时间内似乎成了定论。但是,中国共产党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中国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八是回答了实行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九是回答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曾有人预言,香港这只金丝雀会在回归中国后死掉,但十几年来它依然欢叫。澳门回归后,不光博彩业照旧兴旺,还开始实现经济成功转型;十是回答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大陆和台湾曾敌对了几十年,但是近年来,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交往越来越多,隔阂越来越少,大陆和台湾越来越显得不可分离;十一是回答了赢得较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十二是回答了高效抗震救灾和成功举办奥运会;十三是回答了管理好有近八千万党员这一大党的问题,能够保持凝聚力和执行力,能够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二、作者有理有据、简明扼要回答了大家关注的难题,让广大读者读得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既有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经验,也有犯过严重错误,给党、国家和民族带来严重损失的教训。犯过严重错误的教训,主要是指1957年以后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段时期,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搞了20年“左”,“整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但中国共产党并未因犯错误而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其原因:一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中国人总是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待犯错误的个人和组织,他们更关注分析犯错原因和犯错后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不因犯错而一概抹杀成绩、否定历史,所以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赞誉中国拥有世界上少有的好老百姓;二则“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中国共产党真正与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担当意识和做法,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的负责态度和言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作者所列的13个问题中,比较难以回答也考量着作者研究水平和理论勇气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犯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这个问题涉及怎样看待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遭受的大跃进这样的挫折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毫无疑问,确有不少人睁着眼睛看作者怎样回答,通过阅读,大家感到作者的回答是成功的,回答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从动机和效果角度,客观的指出了

犯错误的原因,并且实事求是的指出了错误的严重性,但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和政党,而中国共产党犯错误绝对不是为了党自己的私利,出发点是为了把中国搞的更好;二是中国共产党即使犯错误时候,也领导人们取得了不少建设成就,这是获取人民支持的物质基础;三是在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人物始终和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四是是勇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并且领导人民群众取得更好的发展。虽然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回答,但是目前这四个方面简明扼要、有理有据,是有说服力的。

三、作者用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回答问题,让大多数人愿意读。在大家的印象中,对党史感兴趣的应该是专门的党史工作者和一些老同志,特别年轻人关注程度相对弱一些。作者采取自觉设问和回答的写作方式,以故事讲思想,让别人评述,以问代史、以史论政。全景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历史轨迹,准确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一幅展示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凝集着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长卷。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人难已忘怀的不单是书中对历史细节的揭秘或是对革命激情的宣扬,更是其中揭示的历史规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建立新中国,才能建设新中国,才能发展新中国。作者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建立新中国?作者找到比较好的学术框架,国共两党的对比,精到的引用了外国人的评述,由此不需要陷入大量历史过程的叙述,这就是融合党史研究和理论思维两者优势的好处,此后12个问题基本都是具体的实践性的话题,诸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收容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为什么能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为什么能把中国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后是为什么能高效抗震救灾和成功举办奥运会,有了思想,不仅善于设问,而且善于回答,篇幅虽然只有25万字,但是读起来非常解渴。作者对每一个设问的回答内容都有现实意义,有的甚至是我们党正在做或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寄语中讲了中国共产党是否能成功应对面临的挑战。梳理了社会稳定和谐、党的自身建设、和平发展、国家统一和民族宗教五个方面的问题,不仅保证过去成功,也提出未来成功应该注意的问题。全书对13个问题的回答,虽不是很平衡,但这种设问与回答的自觉性和叙述方式让大多数人愿意读。

上一篇:爱至成伤的伤感空间说说下一篇:认识方向的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