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开的人生轨迹记叙文

2024-04-16

错开的人生轨迹记叙文(共9篇)

篇1:错开的人生轨迹记叙文

马云创业初期吹牛视频曝光 当年荡气回肠吹过的牛皮竟全实现

图是马云在创业初期的一张照片。从照片里马云的姿势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他后来喜欢打太极拳了,马云当年应该就是太极拳业余爱好者。当时的马云在北京混不下去了,于是他回到杭州,他的家在湖畔花园,位于当时杭州城西一个城郊接合部。

1999年3月,马云在家里创办阿里巴巴。照片上与马云一起创业的一共是17个人,加上马云自己,就是18个人,也就是常说的阿里巴巴创业“十八罗汉”。

我们看看马云早在1999年吹的牛吧:

In this clip from 1999, Jack Ma delivers a speech to 17 friends in his apartment to introduce Alibaba and lay out his plan to compete with U.S.internet titans.马云在创业时候讲过两段话,后来他的这些“罗汉”朋友们也经常对外讲这两段话。

第一段话是他创立阿里巴巴的未来三大愿景。第一个愿景,“阿里巴巴未来要成为服务中国中小企业的一家电子商务公司”。讲完这句话之后,大家一起鼓掌,认为这个愿景非常好。

第二个愿景,“阿里巴巴在未来要成为市值50亿美金的企业”。事后其中的两个“罗汉”曾跟我说,在马云讲完这句话的时候,大家的掌声小了很多。因为马云的创业资金才50万,而他发给这些人的月工资是600元——1999年的时候我的月工资大概有3000多了吧。他们觉得,就凭我们这几个人,一个月拿600块钱工资,创业资金50万,还在人家家里办公,就这样还要做到50亿美金市值的企业?等到猴年马月吧!

马云讲到第三个愿景的时候,大家又开始热烈鼓掌了——“我们要做一家生存102年的企业。”——反正大伙儿也活不到那一天,鼓掌也挺好。

其实,马云在那个时候对失败这件事就已经有很高的警惕了。他创业的50万元资金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这18个——包括他太太在内的创业者一起凑的。马云是一个大股东,但大家都有股权,所以阿里巴巴一开始就是一家集资创建的企业。马云当时就说:“你们拿出来所有的钱都必须是闲钱。第一,不能向亲戚朋友去借;第二,如果这是你吃饭的钱,那么也不要投进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做的事业是一个风险非常大的事业,失败的可能性极大,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最倒霉的事情。”

但同时他又说:“即使是泰森把我打倒,只要我不死,我就会跳起来继续战斗。”

这就是马云创业时候的一个景象。

2011年3月的《福布斯》杂志亚洲版封面文章写道:

像马云这样白手起家的励志故事并不多。马云生于1964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成长,当时很多学校都被关闭。马云自学英语。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候,他每天都骑自行车去杭州唯一一家允许接待外国人的酒店,给外国游客做导游。

在两次高考失败后,马云被杭州师范学院录取。这所学校并不出色。1995年,马云被派去美国出差,为一个商务代表团做翻译。在美国,他第一次接触了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回国后,马云借了2000美元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商业网站。但是中国黄页作为一个在线的黄页网站失败了。

几年后,当马云还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工作时,他与一位在台湾出生的年轻企业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个人就是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

马云很喜欢讲一些关于早期投资者的故事。比如1999年,高盛用400万美元取得了阿里巴巴23%的股权。“我不关心收入。”这并不是在装样子。马云的左右手以及至交,阿里巴巴集团CFO蔡崇信(工号19号)也对此表示不解。“一开始我并不太能理解他的想法。”蔡崇信告诉我,“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创建一个市场的核心基础,那就是很多很多的信息,大量的卖家,然后是大量的买家。”

2000年年中,马云成了《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人物,他是全中国企业家中第一个登上《福布斯》封面的。马云就是靠着这个封面一举成名的。

2000年7月份《福布斯》杂志封面上,马云穿着一件格子衬衫。一个小趣闻是,其实马云身上的这件衣服是借来的。由于马云的个子实在是太小了,美国摄影师在给他拍照片的时候说,你这个人连镜头都填不满。那怎么办呢?当时边上站着一个副总裁,那个人个儿挺高,有一米八十几。摄影师就对他说,你把衣服脱下来给马云穿。因为这件衣服的袖子很长,马云穿上后一晃就像水袖一样,于是摄影师跟马云说,你把袖子卷起来。因此从封面上就能看出马云把袖子卷得很高很高。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姿势,马云一战成名了,他在“屌丝”创业早期就获得了很大的名声。

最后,到了2002年,公司的钱都烧光了。马云开始对网站进行商业化操作。他从高盛、富达投资以及软银等风投那里获得了2500万美元。“我同意了,„好吧,我们来赚点钱吧。‟”马云回忆道。到现在他还认为当时向卖家收取发布信息的费用限制了阿里巴巴的发展:“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马云坚持让淘宝走一条不同的路。为了阻击eBay进入中国市场,马云于2003年成立了淘宝网。当时eBay通过收购中国的易趣网进入了中国市场。马云拒绝向淘宝网上任何信息的发布以及交易收取费用。但是eBay却轻蔑地说:“免费并不是一个商业模式。”马云却凭着“免费”这个招牌吸引客户。而且他做到了。但是,对于蔡崇信这个耶鲁毕业的高材生、律师以及前私募高管来说,马云的做法让他无法理解。2004年的某天,蔡崇信找到了马云。今天,他还清楚地记得两人当时的对话:“我告诉他„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但是我们不能再这么亏下去了。‟马云回答说„你看,淘宝将要变成一个庞然大物。我们现在也不知道3年或者5年后淘宝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我们不能让收费来限制淘宝的发展。‟”

蔡崇信说,他再次回想起这段谈话,是在去年,他和妻子在纽约看《社交网络》这部电影时,马克扎克伯格对他的搭档爱德华说先忘了赚钱吧,在他还不知道自己创造了什么或者将来它会变成什么的时候。“当我看见他们的这段谈话时,我真的一下从座位上跳起来,说:„我的天啊,这跟马云2004年时跟我说的话几乎一模一样啊!‟”蔡崇信说,“这就是互联网企业家和其他企业家的区别。普通的企业家会觉得只有创造收入才创造了价值;而互联网人会觉得当有许多人到你的网站、使用你的网站并对你的网站产生了很高的忠实度时,你才在创造巨大的价值。”

高盛一定希望自己也有像马云那样的毅力和远见。2004年,高盛变现了当年投资阿里巴巴的400万美元,作为5年的投资回报,高盛最终拿到了2500万美元。在今天,这一持股比例将占集团的10%,也就是20亿美元。(另一个早期投资者,日本软银,持有31%的阿里集团股份,目前市值60亿美元左右。)

----18罗汉名单------------

1马云 董事局主席 非执行董事

2张英 顾问

3孙彤宇总裁、执行副总裁淘宝

4吴泳铭资深总监集团

5盛一飞总监支付宝-产品技术及用户体验部-产品部

6楼文胜产品规划师B2B-CCBU-中国市场运营部-核心产品部 7彭蕾CHO集团-人力资源部

8麻长炜经理淘宝-产品研发中心-PMUE-用户体验设计 9韩敏总监支付宝-市场运营部

10谢世煌资深总监B2B-ICBU-网站产品发展执行董事 11戴珊副总裁B2B-ICBU执行董事 12金媛影资深经理B2B-ICBU 13蒋芳总经理助理B2B-ICBU 14金建杭资深副总裁集团 15周悦虹技术部B2B-ICBU 16蔡崇信CFO集团非执行董事 17师昱峰资深总监 18饶彤彤 国际事业部----------------------编者点评:

两只狼穿过沙漠到了草原,看到无边的丰美草地 正在风中如海浪般起伏。一只狼很沮丧,书上说

风吹草低见牛羊,可是眼前没有羊,一只也没有。另一只狼很兴奋,它知道,无尽的盛宴就在前方。

篇2:错开的人生轨迹记叙文

光阴静静在脚下走过,三年的光阴已经成为了永世的已往,而我的初中生存也即将画上一个完善的句号。相聚似乎在昨天,而分别却在我们面前目今。转头看已逝去的日子里,充斥了高兴和伤痛,不外便是由于有了这些酸甜苦辣才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回想。

人生就像一辆永不绝歇的火车,只是会偶然在某个“驿站”停一下,然后载着优美的回想继承向火线驶去,好像没有止境,但可以在行程中,不雅赏四周的风物,感觉人生的快活。

初中三年很快就已往了,细致一想,好像有许多事变都没有做,然则如今再做好像已经晚了。光阴如歌,我们也即将唱起离歌,载着欢笑,载着悲痛,载着回想一同睁开新路程的开端。

我的初中生存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劳绩,也明白了许多的原理,最主要的是,颠末这三年,我已经长大了,固然在爸爸妈妈,先生的眼中,我照旧一个小孩子,不外我已经可以本身做许多事变了。

我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人,是同砚们的热忱熏染了我,我也交了许多贴心朋侪,在一路老是充斥了欢笑,老是会把快活和悲痛拿出来分享。不外对独一一点比力掉望的.是,没有把进修学好。曩昔天天老是在玩,也不知道再玩些什么,进修的的时候老是比玩的时候少。内心也清晰本身对不起怙恃的修养,也对不起先生的淳淳教导。

篇3:错开的人生轨迹记叙文

一、冯纶家族情况

冯纶出生于隰县城内的一个知名缙绅家庭, 其先祖冯际商, 字圣仁, 生于康熙十九年, 曾在贵州做过官, 卸任后迁至隰县, 是冯纶家族迁隰始祖。此后, 其家族世居隰县城内, 历世以儒为业。冯纶祖父的墓誌中有这样的记载:“自公之六世祖圣仁公出仕贵州省黎平府洪州任巡检解组旋里, 辄寓于城, 而公之本以此为始祖焉, 历高曾祖三老及公之父质菴公, 家道中落, 犹以书香继世, 均教读于乡。”[1]从中可以看出来其家族多以读书育人为业。以儒为业, 其家境并不富裕, 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所以到了冯纶祖父一辈, 其家族实现了去儒从商的转变, 冯纶祖父为冯光显, 生于嘉庆时期, 为了承担起家庭的重任, 他从十五岁便开始学习经商, 兢兢业业, 不断努力, 在他五十岁的时候, 终于闯下了一片家业。他实现了“积有赢余, 南街置铺屋, 始克度日, 家道复振, 殡父母, 成家事, 无不措之裕如也。自立义成凉京货局一处”[2]。从此冯家走上了经商的道路, 到了冯纶的父亲冯时敏这辈, 家族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冯家发展成为隰县的首富, 冯氏义城号成为隰县人尽皆知商家。在当时人的回忆中有这样的描述:“义城号创始于清道光年间, 股东名叫冯时敏, 因年深日久号内百货俱全, 城乡人等言必乐道, 如说买衣服料时人总是说:‘你要穿什么衣服到义城号去买!’所以该号主顾多, 生意也好”[3]。从中可见其家族在当时非常兴盛。

冯氏家族以商业兴家之后, 并未彻底放弃儒业, 丰厚的家底为其子弟从儒读书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资本。冯纶的父亲冯时敏就非常热爱教育, 幼时就读于私塾, 后入邑庠, 成为清授奉政大夫, 光绪十九年成为生员、岁员、军功六品。他担任过隰县的纳福堡保长、城关街长、商会会长、民初隰县议会议长。[4]

1905年科举废除后, 读书人入仕之路被截断, 兴办的新教育由于学费昂贵, 让许多贫寒子弟望而却步。清末民初时期出国留学成为读书人出人头地的新途径, 而不同于十九世纪教会支持的留学生多来自家境贫寒的子弟, 清末民初的留学生多来自富裕家庭, 当时, “家境环境好的出国留学 (日本最多) , 其次就地报考学校, 没有钱的就投入新军。”[5]所以冯纶的富裕家境客观上为他接受较高的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除了经济上的支持, 冯纶的父亲冯时敏思想上还尤为开明, 他积极支持新教育, 清末《辛丑条约》的签订, 促使清廷变法兴学。北平桑树松来隰县当政, 拟定兴学, 而当时隰县地瘠民贫, 无款可筹。于是把筹办之责委任给冯时敏, 他召集了各堡保长及炉户代表商, 进行劝导磋议。筹备经年, 建立了紫川书院为隰州高等小学与蒙养学堂。癸卯春开始招生。而风气未开, 为父兄者多视学堂为畏途, 不欲令子弟就学。冯只好逐户劝说动员, 乡中子弟, 方接踵而至。而学堂中一切事务, 也委托给了冯时敏义务管理。前后十余年, 等到新教育的基础稳定后, 他才辞卸此职。因此事, 隰州知府亲题“热心学务”以彰其门。

从以上史实, 我们可以看出冯纶家族经济殷实, 而且家族本身尊师重教, 有非常宽松的家庭氛围, 而且其家族在时代变革中, 勇于接受新兴事物, 对国家、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倡导新学, 这些都对冯纶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冯纶的教育经历

冯纶六岁时进入县学学习, 旋就读于隰县紫川书院, 当时书院的教师是张籁, 字贯三, 其博学通达, 教学成绩优异, 冯纶进入紫川书院后, 勤读不辍, 受到了师长的重视和关注。清末新政时期, 紫川书院改为两等学堂, “课程设置由原来的国文、经学加授算学、格致、史地等, 同时在教学管理上, 也着意刷新, 学习气氛, 持续高涨”[6]。虽然当时的紫川学堂还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气息, 但毕竟为学子们了解新学打开了窗口, 该学堂是冯纶最初接触新学的地方。

从两等学校毕业后, 冯纶赴太原升学, 1914年考入山西大学预科, 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冯纶考入山西大学法科后, 在钻研法学的同时, 重视外文学习, 曾邀集爱好外文的同学, 组织“英文学会”被选为英文学会会长, 他们利用课余时间, 研读外文法文书刊, 试翻译英法美及日本法学专著。

1917年冯纶在山西大学法科毕业考试, 名列第一, 复经山西省考选留学生, 获得公费留日, 于是到达东京, 考入明治大学法律学系。从此, 冯纶潜心研读, 博览典籍, 并购置大量图书, 他一生嗜书成癖, 购书不吝重价。1920年冯纶从日本归国时, 即带回大批外文典籍, 此后又继续在国内各地选购。至抗战开始前, 冯纶的藏书将近十万册, 叠床架屋, 琳琅满室。在他的太原新城北街寓所“屺瞻庐”中, 有个藏书室曰“桐华馆”。举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史科、古文典籍如:经、史、子、集、四库备要、太平御览、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以及历代史志等古版珍本;外文精装珍本如:大英百科全书、韦代大辞典、原富等。其他如名人书画、碣贴以至雕刻印章珍稀文物, 亦不惜重价索购, 珍藏赏玩。平常工作之余, 即在“桐华馆”研读, 恒中夜不寝, 习以为常, 可以说冯纶先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兴趣, 一方面反映了刚从国内知识饥荒状态走出来的青年学子的强烈求知欲,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 在那一代留学生身上还残存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人的“通才”“通人”观念。民初是新旧交替的文化变革时代, 多种文化形态的冲突与融合, 使近代留学生形成学贯中西, 兼容古今的知识结构。体现了那个变革时代的特点。从冯纶的教育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新旧教育背景交替中对这代知识分子的影响。

三、冯纶留学归国后的经历

民国时期, 政治混乱、经济发展缓慢, 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这不能离开留学生的贡献, 因为教育是留学生最集中的地方。以山西为例, 当时山西的留学生学成之后, 大多致力于家乡的高等教育, 如1922年山西省太原共有五所大专院校, 即山西大学校、山西法政专门学校、山西农林学校、山西省立商业专门学校、山西省立工业专门学校, 这五所大专院校中, 80%以上的教授及主要职员, 由回国的留学生担任, 各学校校长也多由留学生充任。[7]

冯纶的恩师张贯三在冯纶未择业之前就嘱咐道:“今当军阀横行之时, 汝既无定乱之才, 万勿混入官场, 更去助乱, 从事教育是汝唯一可走途径。”冯纶铭记于心, 终身从事教育, [8]冯纶1920年从日本明治大学留学归国后, 历任山西大学校预科教员、山西法政专门学校教员、山西大学校法科教授, 主讲《国际法》《商法》《亲属法》等。冯纶重视教学方法, 循循善诱, 深入浅出, 旁征博引, 比喻生动, 说理精辟, 深受同学爱戴。对主讲课程, 慎重编写, 反复修改讲稿, 曾手编《刑法总论》《民法总论》《民法亲属篇》《国际法》《商法概论》等讲义, 其中国际法、亲属法、商法尤为精辟。1928年, 冯纶任山西省法政专门学校校长, 1931年学校改为山西省立法学院, 他仍任院长。1933年, 该院与山西大学法学院合并, 改任山西大学校校务长, 他继续主持法学院。在主法政专门学校与法学院期间, 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司法、行政人员, 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司法、行政干部。

为了更好的培育人才, 冯纶曾邀集山西部分教育界知名人士, 在太原创办了太原云山高级中学。冯任董事长兼校长, 为初中毕业计划专修法科的青年学生提供了学习条件。冯纶是山西教育界及司法界知名学者, 山西中下级干部多出其门。阎锡山亦颇倚重, 曾请冯兼任太原署少将参事、中将参议及涉外事项讨论会代理会长。1928年, 冯曾随阎锡山进驻北平, 任平津卫戍总司令部交际处代理处长。冯纶除长期执教外, 担任考选及培训工作的兼职较多, 先后兼任过:山西省知事考试委员会襄校委员、山西司法官考试委员会襄校委员、山西普通考试典试委员、山西学生军训总队教官、山西警官学校教授、山西省地方行政人员训练所教授等。

1934年阎锡山召见他说:“你办学多年, 经验丰富, 你主办的法政学校人才辈出, 成绩优异, 我想请你出来担任山西教育厅长, 以便运用你在教育方面的经验”[9]。他委婉的拒绝道:“当今世道衰微, 政风颓丧, 我视高官厚禄为敝履, 尺位素餐为耻, 但能安心教育事业, 为国家培养人才, 造福社会, 我生平的夙愿已足, 别无他求”[10]。

1939年初, 随着日军侵华的加剧, 山西省政府迁到陕西秋林镇, 冯纶临危受命, 成为山西大学代校长 (阎锡山兼校长) , 冯纶在陕西三原县城内筹办并复课。后因学潮发生, 遂电阎辞职。1941年, 冯赴西安定居, 从事律师业务, 先后兼任陕西省商业专科学院、山西铭贤学院、国立西北大学法商学院教授, 以及西北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主任。期间, 在教学之余而研读马列原著, 涉猎进步书刊。1937年冬, 西北大学师生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 成立护校组织, 开展反迁校斗争。冯纶积极参加了这些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兼任西北大学新法学研究会研究院。1952年, 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省人民政府委员、政法委员会委员、高级人民法院顾问。1954年, 参加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后, 因病卧床不起, 医治无效, 于同年9月25日逝世。终其一身, 可以看出冯纶先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和法学领域。他的广博的学识为山西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四、结语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叙述留学生冯纶的个人经历。首先, 冯纶家族的家境殷实为其追求学问解除了后顾之忧, 而且其家族对教育的重视, 对新学的开明态度, 都对冯纶个人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次, 冯纶作为近代留学生, 他的知识结构受整个时代背景的影响, 进而呈现出中西融合、传统知识与近代知识的知识结构。第三, 冯纶归国后的工作经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留学背景, 他归国后主要致力于发展教育, 在晋陕教育界中具有重要地位。冯纶是当时千千万万个留学生之一, 他们的命运起伏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冯纶个人的经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山西留学生群体的人生轨迹。

参考文献

[1]冯纶:《冯氏先莹德菴公墓誌》, 《隰县冯氏家谱》, 现藏于隰县图书馆, 1954年版。

[2]冯纶:《冯氏先莹德菴公墓誌》, 《隰县冯氏家谱》, 现藏于隰县图书馆, 1954年版。

[3]曹文选:《回忆抗战前县城商业店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隰县委员会编:《隰县文史资料》 (第6辑) , 隰县印刷厂印刷, 1992年版, 第88页。

[4]秦建基:《冯时敏先生传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隰县委员会编:《隰县文史资料》 (第3辑) , 隰县印刷厂印刷, 1988年版, 第61页。

[5]湖北政协编:《辛亥首义回忆录》 (第1辑) ,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第3页。

[6]秦建基:《冯纶先生传略》, 《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山西文史资料全编》 (第三卷) , 山西省运城市福利文化用品厂印刷, 1999年版, 第393页。

[7]郭荣生:《清末山西留学生》, 山西文献社, 1991年版。

[8]冯纶:《先考务斋公墓誌铭》, 《隰县冯氏家谱》, 现藏于隰县图书馆, 1954年版。

[9]翟汝霞:《追忆冯纶先生的嘉言懿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隰县委员会编:《隰县文史资料》 (第2辑) , 隰县印刷厂印刷, 1988年版, 第61页。

篇4:我的人生轨迹

我出生于一片“誓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热情高涨的1958年,随之而来的是大萧条的恐慌。那时候家里很穷,奶奶会做酸醋,空闲时就会到集市上卖,贴补一些家用,而我父亲在地里种了很多柳树,长大了,就砍下来拿去集市卖,一根卖几毛钱,一车能卖几块钱。

小时候我喜欢画画,还喜欢摆弄“电器”。从性格上来说,小时候的我属于调皮型,没事就带着比自己小的小孩去站队,练习立正稍息,并以此为乐。

关于18岁在干什么

高中刚毕业我和堂兄一起尝试做生意赚钱。那时,贩卖是农村比较通行的“打工”方式,比如把石灰、煤炭、大米、稻草等物资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赚取其中的差价。

1977年,中断多年的高考恢复了。我听到消息,第一时间报上了名。不过因为时间仓促,没考上。第二年,我花了5个月的时间准备,回到高中的学校复习补课。住的是破房子,盖的是一床满是补丁的被子。记忆里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自己带到学校的馒头和地瓜饼,过了三天就变霉长毛。但是还是舍不得扔掉,洗掉霉点以后继续吃。

1978年,我终于如愿考入武汉钢铁学院,成绩位列周口市的前三。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收到了父亲的礼物——一块梅花表。读小学的时候,有天晚上,我跟父亲说,如果考上了大学,能不能送一块梅花表。没想到我父亲竟然答应了。10年后,父亲践行了他当时的允诺。

创办恒大

1982 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河南舞阳钢铁厂。10年之后,我怀揣2万元离开舞钢南下寻梦,从一名处级干部变为了一名深圳打工仔。在舞钢,我是管理几百人的领导;到了深圳中达的几年,我是个小业务员,对着姑娘小伙子都喊师傅。当时选择去中达的贸易公司,因为从第一眼我就觉得公司有个好老板。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管理公司的经验,我一直很感激他。

我刚到深圳,跟着一位姓邓的师傅出差到广州做贸易,去远洋宾馆,他们打了一辆的士奔向目的地。那是我第一次坐“小车”。

到深圳后的第3个年头,我开着一部标致车,车上除了司机和他,还有一个出纳和一个业务人员,总共4个人,踌躇满志地来到了广州,成立了一家名为鹏达的房地产公司。

广州的项目几乎是白手起家,当时鹏达的珠岛花园一个项目就为母公司中达净赚两亿多。但是我的工资却依旧低得离谱,一个月才3000多元,养家糊口都困难,怎么继续干下去?到了1997年,我就自己创办了恒大。

现在想想,历史就是这么奇谲。假如当年公司给我是10万元或20万元年薪,我可能就不会去想创业了。

关于失落

恒大上市的号角在2007年已经吹响,那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储备大量人才,提高楼盘品质,囤积大量土地。但到了2008年,受金融危机等影响,恒大地产的上市竟然搁浅了。

在舆论的渲染中,这成了当年地产界最悲壮一幕。当时10个人里面9个人都说恒大要倒下,地产界“百日巨变”的预言甚嚣尘上,很多人等着恒大倒下以佐证自己的预见性;而我当时也被描述成失败者以及可怜的“野心膨胀者”。

那么困难的时候,恒大的900多名中层以上领导,没一个离开恒大。事实证明,我们用强大的意志和毅力熬过来了。

关于亲情和爱情

在我8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得了败血病,因家贫无钱就医,匆匆而去,从此我就成了半个孤儿。

我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对于我来说,奶奶就如同一位老母亲。以前家门口有块石头,奶奶就坐在石头上等我放学回家。记得上小学的第一天,我把刚学会的那句“我爱北京天安门”念给奶奶听时,年迈的奶奶兴奋得忘乎所以。初中的时候我给奶奶画了一幅素描画,一直挂在正房北面的墙壁上。

我跟我太太是在舞钢工作期间认识的。员工都以我为楷模,对太太好。工作的确太忙,最对不起的人,一想起眼眶就会红的人,还是太太。太太对我非常放心,给我的自由度很大。从来不问我干什么去了,她太了解我了。

凌晨三四点钟回家睡觉,睡一会儿就起床去公司,这是我长年累月养成的习惯。有时候开会或者应酬,回家晚了,怕吵醒太太,就躺在沙发上将就一夜。而我的太太也一样,夜里有时候睡不着,担心自己翻身会吵醒我,就跑到沙发上睡。

她有学历,有自己的事业,但是为了照顾我,都放弃了。我一直记得1995年,太太因为宫外孕被送进了急救室,生命有危险。为了不打扰我工作,她硬是没让医生给我打电话。我是第二天才从朋友口中得知的,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去看她,心里异常忐忑。

关于金钱

我没有乱花钱的习惯,经常在办公室吃盒饭。经常深更半夜开会,一开就是一个通宵,如果真饿了,就让家里给我送个馒头,或者捎个汤面过来。

我最爱的夜宵是热干面。我的夜宵里,10顿里有5顿都是热干面。在武汉上大学时,惟一奢侈的消费,就是吃学校旁边一毛钱一碗的热干面。为了这一毛钱,我还挨过老师的批评:“你是领助学金的人,还吃一毛钱这么贵的东西!”

篇5:五个信念,将改变人生的轨迹

五个信念,将改变人生的轨迹

人活着必须有信仰,我们不一定都要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信仰,但我们不可缺少健康的信仰引领人生轨迹,以下五个信念,将永远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你相信你自己吗?相信在你的心灵深处的勇气吗?它无影无形,让你找不到相信的理由。生活负担你扛得起吗?很多事你不敢做吗?你考虑过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吗?你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和周围的人相处的愉快吗?你要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将享受得到这种生活所带来的快乐,看你怎么理解了。换句话说,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信仰。我们应该相信,信仰对我们生命的质量改善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正如一颗苹果的种子能够长成硕大的果实。一些不健康的信念,可能毁了你的一生。健康的信念将是你生命快乐的源泉。

第一,相信自己的能力

你是最棒的。你的价值无与伦比,世界因你而精彩。相信你所做的事是有意义的。相信的工作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和方便。你并不孤单有很多人陪着你。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看世界的机会,我们就要让每分每秒都有快乐相伴。真诚待人,乐于助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那些对待生活消极的人,痛苦的自己,也给他人带来了麻烦,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们要传递快乐。我们要敞开心扉,当黑夜过去,我们用微笑迎接曙光的到来。不变的信念,相信的自己,快乐了自己,将微笑传给周围的每一个人。

第二,相信生活的多彩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觉得生活枯燥,其实,这抱着这种态度的人本身自己就有问题,他们通常花了大量的时间做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你想你的生活丰富多彩你必须端正生活的态度,有自己的生活目标。生活本身是精彩充满创意的。它是不断变化的,你可能会遇到挫折,你可能会奔向成功。重要的是不要迷失方向,端正生活的态度,用行动来证明你的世界丰富多彩,你的生活充满快乐。找到人生的目的,去学习和去生活。你不要浪费生命的每一秒,因为你不珍惜他们,最后你会发现痛苦的是自己。拥抱你的生活,生活将用你想象不到的方式来回馈你。第三,相信潜力的存在有时候你不逼自己一下,你根本不知道你有多大的潜力。从今天起,设定你的目标,如果多么的困难坚持下去。你对待梦想的态度,加上你所具有的能力,你必将梦想成真。要坚定你所定下的目标,但也要随机应变,那么你实现梦想的可能也就大大的提高了。放下恐惧和怀疑,你生命的轨迹从此改变。你要相信自己,生活就死一种冒险,没有你做不到的,只有你不敢做的。在平凡中,规划好自己的发展。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你要坚定自己是永远不会被腐蚀的金子,那么你发光的时刻指日可待。

第四,相信沟通的魅力

思想的进步,智慧的聚集,都是在不断的沟通中得到丰富的。生活中,我们不论工作还是娱乐,都是集体的展现,如果你选择孤单,你终将被冷落,从而抱怨这个世界,影响自己的生活。我们需要与家人沟通,加深亲情;我们需要与朋友沟通,巩固友情;我们需要与爱人沟通,传达爱情。我们在不断的沟通中,快乐了自己,也娱乐了他人。沟通魅力无限,你

恒信贵金属 0佣金 点差优惠26美元

准备好了吗?收获这份精彩。

第五,相信你的明天有无限可能

明天怎么样谁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努力今天,让明天多一种可能。给此刻的你选择一个方向,确定一个理想,让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充满意义,憧憬一下你那即将到来的美好明天。让明天因你而精彩。

篇6:人生轨迹诗歌

我却有真实的亲身经历:

年青时,与她比邻而居相距80米,同在一条与长江平行的大街,中间仅一垂直小路分隔东、西。

在这块小天地,享受相同的阳光,经历一样的寒暑;

南边小学出操的哨声歌声几乎同时传到耳际。

可是,十年来我们竟然不相识,而且,完全没有一次碰过面的记忆,每天在同一条街上行走出入,十年两人在附近留下无数的行踪气息;

我的脚步可能曾经踏着了她走过的足跡;

她的自行车轮或许碾压过我骑车刚经过的印记。

甚至互相无数次经过彼此的大门也毫不经意。

从来也没幻想小路东边居民楼中,有位年龄相当的漂亮闺女将是我妻;

她更不会料到未来的夫婿,就在小路西边的办公楼里。

直到有热心友人的帮助约会联系,我俩才相见相遇相识。

以后终于走到一起,结为终身伴侣。

后来才知,我的多位同学、同事,早在不同场地、有各种关系与她认识,有的还很熟悉。

谈笑间大家无不感叹好奇!

有人善意“恭维”:一对堪称“佳配”,十年比邻而居,怎么竟不相识?

我笑言“反击”:各位为何早不提起?

也曾笑问她:为何“姗姗来迟?”她笑答:不仅要“对的人”,还要“对的时机”。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民间俗话道出某种生活逻辑。

此前十年“缘份未到”,“近在咫尺如天涯”。我们无缘相识。

“缘份来到”,“远在天涯如咫尺”!巧合机遇,从未谋面而今相识。

人生命运、生活轨迹,就是这样微妙、神秘,难以解释,让人称奇!

以前比邻而居相距80米,后来结为夫妻“零”距离。

朋友点赞:虽然姻缘来得迟,但是,美满和谐,就是一个字:“值”!

篇7:业余时间决定人生轨迹

虽然“朝九晚五”是工作的代名词,但真正决定职业走向,并顺便决定了人生走向的,关键不在上班时间,而是在下班的时间。

举个例子,大城市的很多上班族会抱怨回到家已经八九点。吃吃饭,打打游戏,看看电视就该洗洗睡了。刻薄一点说,这样的生活正是“穷忙族”的典型写照;慈悲一点说,这样的生活,至少还有个“生活”。想成为“富忙族”,至少在“事业的上升期”里,业余时间是没有空闲来考虑打游戏、看电视的。

一位美院的大学老师,平时教授美术史,业余时间不上网,不看电视,不社交,一心在家画画,练书法。十多年如一日,如今终于杀出一条血路,潇洒地辞了职,到京城当专职画家去了。认识他的最初,我一直以为他是个专职穷画家,好几年后才发现其实他有个全职的教师工作。

常有人自诩:我是把主业当副业来经营,把副业当主业来经营。这话多见于成功企业家对于某项兴趣爱好的自我夸耀,例句为:现在经营公司是我的副业,我的主业是打高尔夫。这不过是自大的商人的自我标榜,无非是等着周围的马屁精来夸他低调、有品味,会生活。这位前美院大学老师才是真真正正的身体力行者,并且做到了极致:让业余时间的副业把朝九晚五的主业赶下了台。

有不少人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吃饭上。当然不是回家陪家人吃饭,而是陪领导吃饭,跟客户吃饭,和行业精英吃饭,和跨行业精英吃饭。这其实是中国特色的加班,而且是一种身心俱疲的加班方式。

而且中国人都知道,在酒桌上沟通,效率比在办公室的会议室内高多了。甚至可以说,酒桌才是真正的决策地点。所以,白天的会有没有被通知到,有时问题并不大,晚上的饭局有没有被通知到,才是大关键。因为没准白天会议上的决定都是前晚上的饭局上定下来的。

有些业务精英会因为“功高盖主”而看低了管理者,觉得那个只会召集大家开会的人其实没什么用。事实上现在极少数公司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有时裁员直接把成本最高的中国区总经理裁掉,让亚太区的总经理直接管理中国区的各部门总监,生意竟然也可以做得风生水起。但这毕竟只是极少数。

在业务精英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里,总经理们往往还在思索管人的各种事宜,包括上面老板们可能会提出的问题的预判;平级的经理们可能会质疑的细节;以及下级的同事们可能会制造的麻烦。如果下级同事们太相安无事,合作得过于和谐,就得考虑如何给他们制造点麻烦,让他们在“冲突”中碰撞出火花。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

我上大学时,有位教政治学的老师讲到过,人若想做出点事,得有两个要素,一是记忆力得好;二是精力得好。他是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来的。我后来想了想,记忆力好,意味着效率高;精力好,意味着工作时间长。若一个人高效率、长时间地工作,职业发展不好才怪。

既然大家都有正常的8小时全职工作,这8小时内就很难看出高低。你愿意把业余时间奉献给什么,自然也就成了人生的关键了。

人和人的差距是有限的,可为什么几年之后差距会越来越大,是因为在你看电视、玩手机的时候,其他人在努力学习成长,每天进步一点点,日复一日之后长时间的累积,爆发出绝大的能量体验,影响了人生的轨迹。

大学生励志文章:我在南大的七年

为什么下班后五个小时,你没法改变你的人生?

篇8:浅谈闵慧芬艺术人生轨迹

《闵慧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是傅建生、方立平主编的一本关于描写闵慧芬的二胡道路的论文集。不仅收录了许多文人墨客与二胡工作者关于闵慧芬的文献, 还包括了闵慧芬本人的二胡艺术笔记。本文就是在笔者阅读了此书的上篇《闵慧芬二胡艺术笔记》之后, 总结归纳了对于闵慧芬的二胡艺术道路。

一、“弯斗里”走出来的她

1945年11月, 闵慧芬出生在江苏宜兴一个叫做“弯斗里”的水乡小村庄, 一到傍晚就会有江南丝竹乐曲从各家窗里传出, 家家户户都对江南丝竹这些民族乐器有着天生的好感。闵慧芬的父亲闵季骞先生,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 开始了关于民族音乐的事业。所以, 毫无悬念的, 闵慧芬自幼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 打心底爱上了民族音乐。不论是笛子、琵琶还是二胡, 只要是闵老先生拿出来练习, 闵慧芬都会痴痴的望着父亲, 想靠前却又怕打扰到父亲, 只有静静地在旁边听着。在闵慧芬全家搬到镇上生活后, 一次偶然的机会, 八岁的她拥有了她的第一把二胡, 她兴奋的拿回家之后, 闵老先生教会了她第一首乐曲《芦笙舞曲》。

1958年, 13岁的她, 带着童年的梦, 父亲的期盼, 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师从王乙先生。在后来的十年文革期间, 闵慧芬怀揣着一颗音乐的心小心翼翼的练习。如此复杂多变的时期, 她意外从朋友那里得到了阿炳《二泉映月》的唱片, 如获珍宝, 想尽办法找到唱片机听到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对于艺术的热爱, 闵慧芬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境界。

1963年, 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 年仅17岁的闵慧芬获得第一名。从此, 闵慧芬可以说是一夜成名。

二、病榻上的音乐梦想

1981年, 闵慧芬被查出患有恶性黑色素瘤。一次次的化疗, 病痛的折磨并没有让闵慧芬倒下。就是对二胡的热爱, 对民族音乐的一颗心, 支撑着她醒过来。刘文金先生创作的《长城随想》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临近尾声。为了总谱的完成, 本想对刘文金已满病情, 可是失败了。在这样一个关口, 为了让闵慧芬能振奋起强大的生命力, 大家决定要让闵慧芬首演此曲。为了练琴, 闵慧芬顾不得没有愈合的伤口, 偷偷溜回家练习拿到的谱子。看到乐谱的她就像是注入了永恒的能量一样, 徜徉在二胡的旋律声中。功夫不负有心人, 1983年, 《长城随想》在全国作品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在那个国家困难的时代, 闵慧芬用琴弦唤醒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给人民自尊自强的力量。

1987年, 经历了多次手术与化疗后, 闵慧芬的身体状况依然让人担心。可是她的心里又开始筹划着如何让民族音乐深入社会各个层次中。首先, 她想到了年轻的一代。社会上年轻人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 大部分不知何为民族艺术, 拜金主义让这年轻的一代失去理想, 没了进步的志向。在这样的文化低迷期, 闵慧芬认为, 要用诚心诚意的姿态向年轻人展现民族音乐的魅力。于是, 闵慧芬在联系多方面后, 去了上海财经大学进行演出。是她的真诚打动了大学生们, 是她手中二胡的神韵迷住了大学生们, 演出后的掌声雷动让闵慧芬看到了希望。她更加确信自己的决定是对的。从此, 闵慧芬以讲座或者音乐会的形式一次次踏进校园, 并且与上海民族乐团的同志一起举办多场专场音乐会及普及音乐会。闵慧芬说:“我背着心爱的胡琴和各种不用版本的乐队总谱, 无比欢乐地飞翔在祖国大地, 我只觉得我开始了人生道路上第二个艺术的春天。”

三、诗在弦上吟, 悲泪千古流

二胡曲《新婚别》是张晓峰、朱晓谷两位先生根据杜甫的同名诗创作的二胡叙事曲。为了演奏好这首乐曲, 闵慧芬为艺术而认真钻研的精神展露无疑。不仅要通读“三吏”“三别”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还要了解乐曲素材的出处。

乐曲中的技巧要反复练习, 感情的投入则更是要融入情节, 展开想象。“叙事曲”, 这类题材带有叙事性和戏剧性, 这是就要把自己放在那个环境画面中, 一路随着乐曲的变化而变化。音乐的变化是靠情感贯连的。笔者认为, 闵慧芬在这种有悲惨命运人物形象的作品中, 表现的极为到位。或许是因为闵慧芬自己经历过生与死的对抗, 懂得活着的意义, 明白幸福的滋味, 所以对苦难与病痛有着深深的体会。听她演奏的时候, 就好似她就在那个画面中, 饱含泪水的眼睛, 一声声的诉尽心中的惆怅。

闵慧芬说:“一个从事演奏艺术的人, 应该追求什么呢?我认为, 把写在谱纸上的音符, 把作品的意蕴情趣, 把作曲家的乐思和在作品中倾注的情感, 把自己心灵中最生动、最真挚、最富内含的思绪, 化作琴声, 再现出来, 显示其内在的美和灵气, 把人们引向崇高的艺术意境, 从而激起人们心灵的回响。”这就是闵慧芬的艺术志向。

闵慧芬在表演中也有着自己的表演原则:情、气、格、韵。我的理解是:情, 感情真挚, 拿捏到位。气, 乐曲也是有生命的, 有自己的气息, 要让演奏者自己的呼吸与乐曲的呼吸紧紧相连。格, 就是要把自己投入到乐曲中, 表现出乐曲中任务的人格;韵, 勿忘二胡神韵, 民乐意蕴。四个原则的总目标就是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在技巧方面, 闵慧芬是将技巧与炫技部分全部融入感情, 注重音乐表现力, 将所有技巧与乐曲融为一体。闵慧芬的乐曲声没有造作扭捏, 只是情感的抒发。

四、艺术的执拗者

笔者眼里的闵慧芬是一个执拗的人, 对艺术执拗的人。

不管千难万险, 一定要把乐谱琢磨通透了的执拗;在文化低迷期深入大学校园进行民乐普及宣传的执拗;不管病痛带给她多大的痛苦都要挺住, 为学生在病床前给学生上课的执拗;为了民族艺术事业, 一路努力的执拗。而正是因为她心中的梦想, 她对音乐的追求, 支撑着闵慧芬执拗的活了下来。作为一个身体健康的年轻人, 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去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做些贡献吗?

民乐现在的处境确实比几年之前要好, 民乐普及和人们的观念转变是主要主要原因。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我们中国民族传承下来的, 才是我们祖国的财富, 才是世界的财富。我们不去传承民乐, 不去发展民乐, 难道要让民乐就渐渐消失在这片苍茫大地上吗?邓小平说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民乐就是中国特色, 我们要将这一中国特色进行到底, 不要等一百年之后, 我们的子孙已经不知道何为民乐。

笔者认为, 闵慧芬的执拗, 是大多数人需要学习借鉴的。这种坚定的执拗, 更多的是对于自己从事艺术事业的热情与恒心。不仅在艺术道路上,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 工人、学生等, 我们都要有一颗坚持到底的信心, 把从事的事业视为自己的生命。虽说不能像闵慧芬一样倾尽自己所有去为了民族音乐奉献, 可是还是要努力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这样才无愧于心。

摘要:闵慧芬是我国老一辈二胡表演艺术家, 风雨走过几十载艺术坎坷道路, 在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 依然将二胡视为自己的一切, 努力的活下去, 并且参与创作了许多著名二胡乐曲。民族艺术、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闵慧芬毕生的追求。

关键词:二胡,发展,感情,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傅建生.方立平.闵慧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篇9:外公的人生轨迹

有些泛黄照片上的他,显得平和、沉稳,除了眉眼间隐约可见的英气外,我很难看出当年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给他的考绩评语:“思想纯正,处事有方;策划精细,做事认真”和他有什么关联。

这个人是我的外公,摆在我面前的照片,是表姐最近从南京档案馆查找得来外公现存唯一的一张照片。

关于外公,母亲过去几乎从来不在我们面前提及,这是母亲几十年来最大的隐痛,因为外公曾给母亲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伤痛,甚至母亲的忧郁症也与此分不开。我以为母亲早把她的父亲忘掉了,因为有一次在母亲心情好的时候我曾问过她外公长什么样子,母亲说她根本想不起来了。我想母亲说的一定是真话,1950年参加解放军,当时才14岁的母亲,就离开了她的父母,两年之后,外公过世,而在以后的岁月中。外公留给我母亲的似乎只有无尽的伤痛和麻烦,她对自己父亲的淡忘和记忆的模糊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当母亲看到那张放大后的照片后,立即脱口而出,是他,然后已是泪流满面。看着母亲那副不知所措、激动的模样,我知道,许多年前埋藏在母亲心底里的记忆全部恢复了。那天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兴趣,瞒着母亲将外公的照片带回了我的家,我想仔细研究一下这个人,这个与我血脉相通却从未谋过面的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当母亲发现照片在我这里后,立即打来电话要我将照片马上拿回去,而且明确告诉我,不然的话,她会立即赶到我住家的楼上来拿。我一想到年已77岁的母亲,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大热天颤抖着身体爬6层高的楼梯到我住的地方时,立即放下手头的活儿,老老实实将照片给母亲送了过去。

过了几天,母亲将外公的照片复印了几份,分别给了我和二哥等人。

其实,对外公的了解是十多年前在去泸州黄金山公墓,看到舅舅生前给外公立的墓碑上的碑文后才有所知晓,墓碑上的碑文是这样写的“王公树霖字维滋,生于晚清,幼年极穷困,好学成才,毕业于新军弁目队。参加过辛亥革命、进藏抗英,历经护国讨袁、北伐、抗日战争,为救民族危亡,奋斗一生,逝世于1952年。”

2014年是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市政协文史办陈子林主任告诉我说,中央第一次提出将原来国民党参加抗战的人和事集辑成册,以资纪念。陈主任希望我能将之前我表姐搜集整理的资料以口述方式加以处理。为此,我专门将表姐采访搜集的资料和母亲这几年为外公搜集整理的资料结合在一起,开始按陈子林主任的要求进行处理。

外公的照片再一次摆在我的面前,我仔细端详着他,想象他活着时的模样,然后将手中众多的资料慢慢串连起来,我突然发现,这个从来没有在我记忆中出现过的人,竟然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从资料中得知,外公幼年好学,喜爱读名人传记和习武,17岁考入清朝末年的四川陆军弁目队速成学校后,与潘文华、刘湘、杨森等人为同学,关系密切,有结拜之交。外公毕业后入伍即为排长,后来在滇军和川军中历任连长、营长、团长 、旅长、师参谋长、少将副师长、代理师长、中将参议等职。他曾参加过进藏抗英、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为祖国统一和挽救民族危亡而战斗。1945年2月,被国民政府授少将军衔,1946年3月被国民政府授中将军衔,任军事参议院参议。1946年7月,退役回乡,1952年6月消失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1909年,巴塘藏区出现叛乱,清朝政府电令成都混33旅协统钟颖率部入藏戡乱,进驻拉萨。外公与潘文华、唐式遵等爱国青年当时刚从四川陆军弁目队毕业入伍,时任副排长,立即随军进入西藏平定叛乱,驻守拉萨。1911年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西藏,潘文华与外公等人率部起义反清。起义失败后,外公与潘文华、唐式遵、徐孝刚等幸存者十余人,从西藏绕印度经香港,历尽千辛万苦返回四川。辛亥革命之后,全国各地出现军阀混战局面,当时四川军阀不少人是外公在四川陆军弁目队的同学,他们纷纷对外公聘以要职,拉他入伙,均被外公谢绝。外公只身到云南讲武堂求学。1915年,外公从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参加了蔡锷领导的护国战争,在滇军历任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后转入川军杨森所部,升任川军将领,并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战功显赫,直至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中将军衔,在军中有“川中儒将”之称。

外公曾出任国民政府下辖的万县、广安、合川、忠县等县的县长。我手中有一份表姐从南京档案馆复印的,由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签发,聘任外公为忠县县长的任职书,我母亲王鼎忠的名字就是为纪念外公在忠县任县长所取。

1926年四川万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五惨案”(又称“万县惨案”),外公当时正在万县地区驻防兼任海关监督,在应对“万县惨案”事件中,他支持和赞同朱德、陈毅提出的奋起还击的主张,并按照当时四川省省长杨森下达的命令,亲自参加了炮轰英帝国主义军舰的战斗;在合川驻防期间,他率兵清剿土匪,为民除害,修路办学,植树造林,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他离任时,百姓聚集在一起送万民伞给外公;在泸县驻防时,他遵杨森之令,从云南购回红樟树苗,在泸州忠山种植,如今忠山顶上的红樟早已成林,长得郁郁葱葱。他在泸州还积极参与兴办教育,曾与杨森创办了天府中学(现在的泸州市二中),杨森为校董事会董事长,外公是董事之一。

1940年,日本飞机轰炸泸州时,把外公父亲居住在泸州珠子街的王家大院夷为平地,外曾祖父为此悲愤攻心,随之去世。当时外公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正在湖南、湖北好几个战场上与日军激战。因为战事太紧,外公不能回川奔丧,只能派人代为行孝。他在给家里回信中写道:“军务在身,不能还家。一定多杀鬼子,报仇雪恨!”为此,也在抗战前线的川军最高指挥官杨森亲自书写了挽联,对我外曾祖父的去世表示哀悼。外公的侍卫王永福还奉命去泸县通滩的狮子山为外曾祖父的墓地守墓,解放后王永福为了方便守墓,还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外公的姓名王树霖,在狮子山半山腰墓地旁一守就是67年。2006年王永福去世前,还让儿女在他死后把他埋葬在外曾祖父的坟墓旁,说是生要为长官的老人守墓,死了依然还要守墓。2010年,我曾在《北京文学》上刊发一篇散文“一生的承诺”对王永福忠心守墓一生之事进行了追述。

nlc202309042208

抗战期间,外公作为国民革命军27集团军军事高参,先后参加过淞沪战役的顿悟寺狙击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崇阳之战和三次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和长衡会战。在抗战中浴血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9年9月,日军进犯长沙,企图在长沙重现南京大屠杀的悲剧,第一次长沙保卫战拉开序幕。国民党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所辖第20军杨汉域的部队在修水至通城之间的苦竹岭一带与日寇激战,战斗中,他们从一名被击毙的日军军官身上搜出驻武汉日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中将作战地图一份,发现了日军围攻长沙的动向。杨汉域报告国民党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后,杨森、王树霖等人与杨汉域决定立即调整作战部署,改变向东阻击为由南向北主动进攻敌人,杨汉域率五千精兵在苦竹岭与日寇血战,虽然战斗打得十分惨烈,133师官兵伤亡惨重,但最终大获全胜,击溃了日军。

由杨汉域手书的“大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九月蜀人杨汉域率精卒五千大破倭寇于此”,由当地石匠当年在苦竹岭一块5平方米的天然花岗崖上刻下的摩崖石刻,如今依然保存完好,见证着外公他们当年在苦竹岭血战日寇这一史实。

1941年12月底,日军第11军司令官中将阿南惟畿率丰岛师团、神田师团和一、青木师团、独立混成第9旅及部分空军40多万人再次进军长沙,并宣称将在1942年元旦在长沙过新年,第二次长沙保卫战开始了。12月24日,国民革命军第20军杨汉域任军长的133师和134师两个师冒着风雪严寒,在新墙河一带与进犯日军展开了激战。这场战斗他们打得格外的艰难,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和王树霖等高级将领都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第20军133师、134师有的部队整营整连的人被打光,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第20军坚守的第一、第二线野战工事在日军付出沉重代价后被突破,激战又延伸至野战工事的第三线,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双方在拉锯战中反复拼杀,尸积如山。直至最后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发出后撤命令,要求杨汉域率部向梅仙和平江以东地区转移,再向日军进行侧后攻击。

杨森、杨汉域和外公所在的部队为薛岳以“天炉战法”一举击溃日寇,伤亡日军5万多人。他们为取得第二次长沙保卫战的胜利付出了沉重的牺牲,他们的战绩被永远记录在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史册之中。

1949年12月,外公还劝说时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的国民党陆军中将杨汉域在成都起义。杨汉域后来曾告诉如今仍然健在的我姑婆说,是大哥的一番话,才让我决定起义,不去台湾。

历史就这样一点一点被串连起来,外公的形象在我眼前渐渐变得清晰起来,我甚至觉得这个与我从未谋过面,长得平和、沉稳的人,与我竟然因此亲近起来,仿佛他正在与我对话,而我就坐在这里,安静地听他讲述着他曾经走过的风雨历程。

对外公的怀念,像草一样开始疯长。

上一篇:互小:保密工作自查总结下一篇:一致和动词搭配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