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 博士学位申请者

2024-05-24

吉林大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 博士学位申请者(精选4篇)

篇1:吉林大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 博士学位申请者

吉林大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 博士学位申请者

学术成果基本要求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其博士论文的相关研究中,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方可申请博士学位:

⑴、发表2篇核心期刊论文,其中1篇被SCI收录; ⑵、发表2篇核心期刊论文,并获得1项发明专利; ⑶、发表3篇被EI收录的论文(会议论文最多1篇);

⑷、发表2篇被EI收录的期刊论文,并取得1项应用成果。

说明:

⑴、博士学位申请者是所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除其指导教师外的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为吉林大学;

⑵、博士学位申请者在所获得的发明专利中排名第一或除其指导教师外排名第一,第一署名单位吉林大学;

⑶、论文以现刊或网上检索到全文为准,专利以证书为准,应用成果以用户证明和导师签字为准。

⑷、本项要求从2008级博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仪器科学与技术及电气工程学科学位分委员会

2009年9月18日

篇2:吉林大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 博士学位申请者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已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学校导师签名: ___________

年月日

企业导师签名: ___________

年月日

作 者 签 名:___________

篇3:吉林大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 博士学位申请者

本文基于对该课程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从调查该课程的开展情况入手,并结合对近4年该课程近千份考核试卷作出的分析、统计与研究,针对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对公共选修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提出思考和建议。

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本问卷由仪器科学与技术课程的任课教授精心设计,并以随机的方式,对全校选修本门课程的2008~2011级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被调查人员涉及仿真工程、机械工程、管理工程、电子工程、网络工程应用数学等各个学院的众多专业。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回收率92%,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达100%。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仪器科学与技术的学习目的、考试看法以及学习效果。

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历年考核结果的研究,从以下5个方面对选修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总结。

2.1 课程资源建设的加强,有利于提高选课率

高校的中心工作应围绕教学进行,以培养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为办学宗旨。加快教学资源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选课顺利实施的保证[1]。

仪器科学与技术课程合理利用有效资源,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课程相关信息,涉及课程简介内容、教学大纲、职员信息、教学安排、参考资料以及常见问题等。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统一规范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该课程,从而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随着教学网络平台课程资源的不断完善,如图1所示,近四年该课程的选修人数逐步上升(除2011年度限定选课人为高年级学生)。在以后的选课中可以考虑与导师制并行,加强导师对选课的指导作用。

2.2 学生对所选课程感兴趣,学习目的明确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才能主动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图2所示,大多数学生选择本门公共选修课是兴趣使然,并且是根据学习需要,学习动机比较明确,其中84%的学生对本门课程较为感兴趣,希望通过学习扩展知识面。

同时授课教师的个人魅力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仪器科学与技术课程理论性较强,在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对具体的技术问题应加强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均为教授或副教授,广博的知识面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课程较好的把握,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教师普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PPT大量采用图片、视频,并结合文字说明,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幽默的教学方式受到学生的推崇。

2.3 对课程的重视度影响学习效果

选修课是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其目的是为拓宽专业培养目标及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而大多数院校有重必修、轻选修的观念,仅以简单扩大知识面为目的开设公共选修课具有一定的劣势,体现在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的教学条件要差、学时数要少以及教师队伍不完善。教学单位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态度,因此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也在情理之中,结果导致到课率较低,而到课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课程质量的好坏。

本门课程共16学时,8次课,如图3所示,整个课程学习下来满勤学生只占29%,缺勤一次人数占45%,这与其他必修课程的满勤率相比是较低的。根据对缺勤的分析(如图4所示),说明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度不够,即使有学习兴趣,在课程与其他事情的时间有冲突时,也会选择缺勤选修课程。因而教学单位必须采取措施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将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的紧密相依关系向学生讲述清楚,鼓励学生学习选修课,学好选修课。

另外需重视的一点是教学单位需加强对选修课的资金、设备投入,譬如重视教材的配备。教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媒介,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教材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寻找适合的选修课程教材比必修课程更为困难,而大多数学校不提供教材或教材购置经费,选修课也就只能凭上课期间教师的讲解。很多学生表示没有教材不能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听起课来比较盲目,特别是涉及某些专业知识时,很难跟上教师的思路和节奏,课后复习也无从下手。试想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没有师生双方的互动与学习,如何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4 公选课需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应用分析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各个领域的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交互渗透、互为补充。必修课强调知识技能的基本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内容比较稳定;而选修课关注较深、较广、较新的知识技能和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有较大的弹性,且需随时代变化及学生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3]。公共选修课缺乏实践教程,只能在课堂上接受理论知识。事实证明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必须结合各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

本次问卷就“对课堂讲授内容和方式的看法”进行了调查,如图5所示,40%的人认为授课内容偏多,50%认为不理解的东西和听不懂的东西较多。历年考核结果也表明,学生偏重对宏观知识的大致了解,对技术问题的深入分析掌握不透彻也证明了这一点。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分配课时数太少,而需要讲授的知识太多。80%的学生希望更直观、更多了解先进仪器装备,毕竟“百闻不如一见”,只有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才能使知识发挥作用。因此在以后授课中应考虑把实验条件充分利用起来,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应用。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赛,如虚拟仪器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提升实践能力。

2.5 课程考核推进教学改革

教学过程由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组成。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考核环节对于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强化、检测和反馈等功能。长期的实践证明,此环节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情况,既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手段,也是检验教学效果,取得反馈信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4]。

考核既要注重考核形式,又要关注考核内容。仪器科学与技术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考核难度偏大,考题涉及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综合问题的分析理解与论述,旨在扩展知识面,能够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更多的知识。通过考核我们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的宏观了解尚可,但对具体的技术知识掌握及其实际应用还有所欠缺,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在每年的论述题中都涉及同样一题,即“学习本课程的收获和建议”,根据回答情况来看,学生对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学习本课程后也有了较深的体会,同时提出的建议也很中肯,特别是为今后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另外上课过程中采取随机点名进行提问与小测试,学生表示这样既节约了集体点名时间,又能督促大家上课做笔记。

在调查中关于“本门课程考核采用哪种方式最好”的回答,答案不一。如图6所示,学生更倾向于形式多样化的考核。可以说各种考核方式都有其优势,究竟是选择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还是写课程论文或者课堂随机测验等其他方式,不能一概而论,这要由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决定。判定成绩是否合理,考核方式是否适合该课程,笔者采取的方法是考查成绩平均值与通过率是否达到期望值(考核因子分别为0.2),成绩分布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考核因子为0.6)。仪器科学与技术该课程考核平均成绩期望值为70分,2008~2011年的实际平均成绩稍低于期望值且呈提高趋势,依次为62.1,58.5,70.4,72.9;考核试题期望通过率为70%,实际通过率依次为60.84%,63.9%,92.8%,63.9%,在2010年出现较大波动;整体考核结果逐渐趋于较规则的正态分布,如图7所示。综合考虑3个因子,说明闭卷考试与课堂测验结合的考核方式目前是适合仪器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同时也说明选修课的连续开设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优化。

同时笔者认为考核不是为了考而考,而是通过考核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与应用。最佳的考核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意见,尝试多种考核方式。譬如以后有更好的实验条件,那么采用写课程论文或上机操作等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考核方式,若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大赛,也可以以写报告的方式考核。

3 结论与思考

本文以仪器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从学生和教师双方的视角出发,对公共选修课程学习与授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做了深入分析。要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需通过教学单位、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1)我们要继续保持现有的优势,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和把握教育新政策,切实发挥现已实施的导师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选课制度。

(2)要营造选修课程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性,只有在思想上认识透彻,学习起来才更有动力与目标。

(3)任课教师需注重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反馈学生意见,动态考察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优化考核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升专业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教学预期目的。教学单位更要鼓励教师进行各项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并为教材精选、教学条件改善等提供教学资源保障及经费保障。

摘要: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培养目标的作用。以仪器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的方法,细致分析了公共选修课课程目前的教学情况,对提高公共选修课程的授课质量作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兴趣,实践,考核

参考文献

[1]李岚.完善公共选修课选课制度加强选课的管理水平[J].科教导刊,2011(6):181-182.

[2]谢小芬,姜文开.高校选修课效益研究:基于福建师范大学选修课调查分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47-49.

[3]纪薇,王红松,苏本江.关于高校选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96-97.

篇4:吉林大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 博士学位申请者

9月12日上午,我校于理化大楼一层科技展厅召开会议,布置2017级研究生招生推免和新学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各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分管院长及教学秘书,各学院研究生部主要成员,教务处、学工部、校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研究生院副院长屠兢主持。

会议首先布置了2017级研招推免工作。研究生院副院长古继宝介绍了推免工作政策及注意事项。研招办副主任朱玉春就推免工作的日程安排及重要时间节点作了补充说明。教务处副处长马运生、学工部副部长李峰、校团委书记张平等就与推免工作密切相关的成绩认定、思想品德考察、研究生支教团队员选拔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根据部署, 9月10日-14日,我校各单位开始遴选推免生;9月18日-20日,教务处、学工部负责对各单位推免生汇总表进行资格审核;9月21日,研究生院将经过审核的推免生名单统一公示。

会议还布置了近期其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研究生院副院长古继宝就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评审等工作进行了布置。研究生院教学学籍办主任万洪英就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及国家奖学金的.评选办法、工作时间节点及相关注意事项作了详细说明。研究生院副院长倪瑞就新学期招生工作与学位工作进行了布置。校学位办主任陈伟重点布置了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并就评估方式、评估程序、评估内容和时间安排作了详细介绍。

上一篇:化学的质量分数下一篇:IP智能网络广播操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