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干部培训讲稿

2024-05-09

管理干部培训讲稿(精选6篇)

篇1:管理干部培训讲稿

山西诚宏福得一化工有限公司

质 量 管 理 培 训 讲 稿

质 量 检 验 部

质量管理培训讲稿

我公司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质量方针:

工作就是责任,质量就是生命.以一流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质量目标:

产品出厂合格率100%.用户满意率在95%以上.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术语标准定义

1.质量 Q uality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注1: 术语“质量”可使用形容词如差、好或优秀来修饰。注2:“ 固有的”(其反义是“赋予的”)就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

质量是对满足程度的一种描述,满足要求的程度的高低反映为质量的好坏。

2.产品 Product 过程的结果。

注1: 有下述四种通用的产品类别: ———服务(如运输);———软件(如计算机程序、字典等);———硬件(如发动机机械零件);———流程性材料(如润滑油)。

许多产品由不同类别的产品构成,服务、软件、硬件或流程性材料的区分取决于其主导成分。例如:外供产品“ 汽车”是由硬件(如轮胎)、流程性材料(如:燃料、冷却液)、软件(如:发动机控制软件、驾驶员手册)和服务(如销售人员所做的操作说明)等所组成。

注2: 服务通常是无形的,并且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服务的提供可涉及: ———在顾客提供的有形产品(如维修的汽车)上所完成的活动;———在顾客提供的无形产品(如为准备税款申报书所需的收益表)上所完成的活动;———无形产品的交付(如知识传授方面的信息提供);———为顾客创造氛围(如在宾馆和饭店)。

软件由信息组成,通常是无形产品并可以方法、论文或程序的形式存在。

硬件通常是有形产品,其量具有计数的特性。流程性材料通常是有形产品, 其量具有连续的特性。硬件和流程性材料被称之为货物。注3: 质量保证主要关注预期的产品。

通常,组织提供给顾客的产品是上述四种类别的部分或全部组合。3.过程 Process 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注1: 一个过程的输入通常是其他过程的输出。注2: 组织为了增值通常对过程进行策划并使其在受控条件下完成。注3: 对形成的产品是否合格,不易或不能经济地进行验证的过程,通常称之为“特殊过程”。过程是质量活动的基本单元。过程由三个基本要素:输入、输出和活动组成。4.不合格(不符合)N onconformity 未满足要求。合格与否的判定依据是“要求”———“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这反映了质量的概念从原来的符合性提升为适用性质量。此外,不合格的定义通用性很强,不仅适用于硬件产品,也适用于服务业,还适用于过程质量或体系质量的评定。当产品的特性未满足顾客的要求时,构成不合格品。当过程或体系未满足要求时,构成不合格项。5.缺陷 Defect 未满足与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要求。

注1: 区分术语缺陷和不合格是重要的,这是因为其中由法律内涵,特别是与产品责任问题有关。因此,术语“ 缺陷”应慎用。注2: 顾客希望的预期用途可能受供方信息的内容的影响,如所提供的操作或维护说明。缺陷与不合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与未满足要求有关。但是不合格定义中所提“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包含多方面内容,当然也包括“ 与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要求”。而缺陷仅是指未满足其中特定的(与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要求,如与人身财产安全有关的要求。可见,“ 缺陷”是一种特定范围内的“ 不合格”。缺陷的判定往往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需要第三方的介入。产品究竟是否存在缺陷还与社会整体的科技水平有关,例如直到2000 年才发现某种感冒药中含有对人体不利的P P A 物质。6.质量管理 Q uality M anage ment 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注: 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质量管理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围绕着质量而开展的各种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所有管理活动的总和。质量管理必须与组织其他 方面的管理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紧密结合,才能在实现组织经营目标的同时实现质量目标。

质量管理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和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来实施质量管理。

7.质量策划 Q uality Planning 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注: 编制质量计划可以是质量策划的一部分。

质量策划的目的在于制定并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组织可以把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作为质量方针制定的基础,然后依据质量方针所确定的框架,在不同的层次进一步细化制定出质量目标,同时确定为实现质量目标所需的措施(必要的运行过程)和必要条件(相关资源)。为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策划应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入手,策划的结果会形成管理方面的文件,如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为实现产品的质量目标,策划应从产品的实现过程入手,策划的结果可能会形成质量计划。应该认识到,质量策划强调的是一系列活动,而质量计划只是质量策划的结果之一,通常是一种书面的文件。8.质量控制 Q uality Control 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确保产品的质量能满足顾客、法律法规等方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如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等)。质量控制是以预防为主。这里,我们仍然需要检验,但检验的目的不是为了挑出不合格品,而是为了监控和改善过程。

9.质量改进 Q uality I m prove ment 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注: 要求可以是有关任何方面的,如有效性、效率或可追溯性。质量改进的目的在于增强组织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10.质量管理体系 Q uality M anage m ent Syste m 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把与质量有关的组织结构、过程和资源等组合起来的有机整体,强调系统性和协调性。11.设计与开发 Design and Develop ment 将要求转换为产品、过程或体系的规定的特性或规范的一组过程。注1: 术语“ 设计”和“ 开发”有时是同义的,有时用于规定整个设计和开发过程的不同阶段。

注2: 设计和开发的性质可使用修饰词表示(如产品设计与开发或过程设计与开发)。对硬件类产品而言,它是将顾客要求(包括法规等)确定的“ 质量要求”转换为规定的产品“特性”,体现在产品图纸和技术要求中。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是将对体系的要求转换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体系的规范。12.质量计划 Q uality Plan 对特定的项目、产品、过程或合同,规定由谁及何时应使用哪些程序相关资源的文件。

注1: 这些程序通常包括所涉及的那些质量管理过程和产品实现过程。

注2: 通常,质量计划引用质量手册的部分内容或程序文件。注3: 质量计划通常是质量策划的结果之一。

质量计划是将某产品、项目或合同的特定要求与现行的通用程序相联结,通常引用质量手册或通用程序的适用内容。

§1.3 质量管理发展简史

本节将首先介绍质量管理学科在20 世纪的历程,然后介绍质量管理学科在 世纪的展望。

1.3.1 质量管理学科在20 世纪的历程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质量管理科学的发展就是以社会对质量的要求为原动力的。按照质量管理在工业发达国家实践中的特点,质量管理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现分别介绍如下: 1.质量检验阶段(20 世纪初至20 世纪30 年代)这一阶段是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以事后检验为主。在此之前的工厂的产品检验都是通过工人的自检来进行的。20 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勒(F.W.T aylor)提出科学管理理论,要求按照职能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分工,首次将质量检验作为一种管理职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了专职质量检验制度。这对保证产品质量起了积极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大量生产的条件下的互换性理论和规范公差的概念也为质量检验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这些理论规定了产品的技术标准和适宜的加工精度。质量检验人员根据技术标准,利用各种测试手段,对零部件和成品进行检查,作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断,不允许不合格品进入下道工序或出厂,起到了把关的作用。质量检验的专业化及其重要性至今仍不可忽视。只是早期的质量检验主要是在产品制造出来后才进行的,即事后把关。在大量生产的情况下,由于事后检 验信息反馈不及时所造成的生产损失很大,故又萌发出“ 预防”的思想,从而导致质量控制理论的诞生。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 世纪40 年代至20 世纪50 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从单纯依靠质量检验、事后把关,发展到过程控制,突出了质量的预防性控制的管理方式。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质量控制理论与质量检验理论之际,恰逢西方发达国家处于经济衰退时期,所以当时这些新理论乏人问津,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国防工业迫切需要保证军火质量,才获得广泛应用。上述理论应用于实际后产生的效果显著,战后遂风行全世。由于在20 世纪40 年代至50 年代,质量管理强调“ 用数据说话”,强调应用统计方法进行科学管理,故将质量管理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称为统计质量控制(S Q C,Statistical Q uality Control)阶段。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是质量管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管理科学中首先引入统计数学的就是质量管理,而在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统计质量控制阶段,除去定性分析以外,还强调定量分析,这是质量管理科学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应该指出,正是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为严格的科学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1993 年日本第31 次高层经营者质量管理大会明确指出:“ T Q M(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是S Q C(统计质量控制), S Q C 与T Q M 二者不能偏离,专业技术与管理技术同等重要。”统计方法的应用减少了不合格品,降低了生产费用。但是现代化大规模生产十分复杂,影响产品的质量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单纯依靠统计方法不可能解决一切质量管理问题。随着大规模系统的涌现与系统科学的发展,质量管理也走向系统工程的道路。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 世纪60 年代起至今)这一阶段的时间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至今仍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世纪50 年代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大规模系统开始涌现,人造卫星、第三代集成电路的电子计算机等相继问世,并相应出现了强调全局观点的系统科学;在国际贸易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独霸的优势逐渐减退,国际贸易竞争开始加剧, 要求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这些都促使了全面质量管理(T Q M , T otalQ uality M anage m ent)的诞生。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费根堡姆(A.V.Feigenbau m)等人。

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就是“ 三全”的管理,“三全”指:(1)全面的质量,即不限于产品质量,而且包括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等在内的广义的质量;(2)全过程,即不限于生产过程,而且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准备、制造、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质量环的全过程;(3)全员参加,即不限于领导和管理干部,而是全体工作人员都要参加,质量第一,人人有责。

事实上,上述“ 三全”就是系统科学全局观点的反映。所以有些专家学者,如数学大师华罗庚,称全面质量管理为质量系统工程。20 世纪60 年代以后,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各国都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创新。例如日本结合国情,提出全公司质量管理(Co m pany-wide Q uality Control,简称为C W Q C)。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已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全面质量管理虽然发源于美国,但真正取得成效的却是在日本等国,由于种种原因,在美国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20 世纪80 年代初,在激烈的国际商业竞争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的美国重新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在著名统计学和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 w ards De ming)博士的倡导下,大力推行统计过程控制(SP C)理论和方法, 取得显著成效。从1980 年起, 经过15 年的努力, 到1994—1995 年,美国的主要民用产品,如钢铁、汽车等的质量已经赶上日本,消除了美、日间的差距。据1994 年上半年统计,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已上升到5.4 % ,为当时世界最高水平,而德国只相当于美国的80 % ,日本只相当于美国的60 %。

在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为了进一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 又从系统观点出发,提出若干新理论与新方法:(1)质量保证理论。朱兰博士指出,质量保证就是对产品的质量实行担保和保证。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质量保证。在买方市场形成初期,质量保证也只停留在恢复产品质量的“三包(包退、包修、包换)”的水平上,用户得到的补偿是有限的。在成熟的买方市场条件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范围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质量保证已从传统的、只限于流通领域的范围扩展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供方向需方提供的不仅是产品和服务本身的信誉,而且出示能够保证长期、稳定生产及满足需方全面质量要求的证据。

(2)产品质量责任理论。为了制止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进行质量监督和制定相应的质量法规是十分必要的。西方国家在80 年代兴起的产品质量责任理论就属于这方面的内容。

(3)质量经济学。这是20 世纪80 年代兴起的一门新的质量科学。从宏观角度看,质量经济学研究质量形成的经济规律,分析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对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的作用,对实施质量政策的进行经济评价等等;从微观角度看,质量经济学分析研究为获得一定的质量所投入的资源的经济效益,80 年代所倡导的所谓经济质量控制(E Q C, Econo mical Q uality Control)即属于这类内容。德国的冯〃考拉尼(Elart von C ollani)教授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人物,其他如美国人朱兰、费根堡姆在六七十年代提出质量成本的概念及核算方法,麦尔斯(L.D.M iles)则早在20 世纪40 年代就提出价值工程(V alue Engineering)、价值分析(V alue A nalysis)的理论,这些理论与方法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质量经济学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但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尚有待于进一步开拓和完善。

(4)质量文化。质量文化(Q uality C ulture)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质量意识、质量精神、质量行为、质量价值观、质量形象以及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等的总和。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企业文化又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质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企业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成熟程度。质量文化的培育和建设是个艰难的、长期的过程,需要从社会、文化、法律、社会心理等多角度去努力研究和探索。

(5)质量管理与电子计算机的结合。近年来国外发展出一种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集成制造系统(CI M S, Co m puter Integrated M anufacturing Syste m), 把一个企业的市场调研、确定产量、制造、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全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和优化,并且第一个应用CI M S 的试验性工厂已在美国获得成功。这是生产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质量管理在现场运行的未来发展模式。这其中需要解 决的是质量控制与自动控制如何结合的问题。

质量控制理论与质量检验理论在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也继续有进展。(6)质量控制理论。传统的休哈特质量控制理论对于生产异常只能显示异常,而不能告知是什么异常,发生于何处,换言之,即不能进行诊断。我国张公绪教授于1982 年提出质量诊断的概念和两种质量诊断理论(the Diagnostic T heorywith tw o Kinds of Q uality),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的统计诊断理论,开辟了统计质量诊断理论的新方向,从此SP 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统计过程控制)上升为S P D(Statistical Process Diagnosis,统计过程诊断),这是质量控制思想的一个飞跃。此后,张公绪教授及其学生们为两种质量诊断理论的多元化、模糊化、小批量化以及接近零不合格过程的SP C 等理论的研究作出了贡献。从20世纪90 年代起,S P D 又上升为SP A(Statistical Process A djustm ent, 统计过程调整),国外称之为A SP C(Algorith mic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算法的统计过程控制),但目前尚无实用性成果。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生产愈益趋向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所谓的柔性生产系统理论也已问世。

(7)质量检验理论。随着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自动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检验环节的集成化程度明显增加。自动生产、自动检测、自动判断以及自行反馈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一气呵成,具有很高的时效性,大大简化了管理工作。此外,许多发达国家在生产过程中还推广无检验方式,在这方面, S P C 的贯彻、销售服务的完善和工人自主管理活动的推广为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8)质量改进理论与田口方法。质量改进是质量体系运行的驱动力,是实施质量保证的有力手段。日本田口玄一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出稳健性设计(R obust Design)方法,提高了日本产品质量以及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他本人也因此于1962 年获得日本戴明个人奖。现今,田口方法已成为质量改进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为设计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做出了重要贡献。

(9)Q F D(Q uality Function Deploy m ent,质量机能展开)理论。Q F D 是日本赤尾洋二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创建的,它利用矩阵表这类工具能够科学地将消费者的需求转化为所开发产品的规格要求。这是开发设计任何产品的第一步。例如,丹麦食品工业十分发达,他们的著名点心曲奇(Cookie)就采用了Q F D进行设计。(10)六西格玛管理(Six Sig m a M anage m ent)。这是20 世纪80 年代末首先

在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推行六西格玛管理就是通过设计和监控过程,将可能的失误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使企业可以作到质量与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过程的周期最短,利润最大,全方位地使顾客满意。因此,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管理策略。六西格玛管理的创始人之一迈克尔〃哈瑞(M ikel H arry)和理查德〃施罗德(Richard Schroeder)将“ 六西格玛”称作是“改革世界顶级企业的突破性管理策略(T he Breakthrough M anage m ent StrategyR evolutionizing the W orld’s Top Corporation)”。应该看到,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不是孤立的、互相排斥的,而是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继承和发展。

1.3.2 质量管理学科在21 世纪的展望

进入21 世纪,质量管理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1)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产品和资本的流动日趋国际化,企业的竞争范围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国际产品质量保证和产品责任问题。制定质量管理国际标准以促进国际技术经济合作、消除技术贸易壁垒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IS O)提出的IS O 9000 族标准已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它标志着现代质量管理向着规范化、系列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的新高度不断地深入发展。

(2)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全面质量管理的重点已经由制造向设计和售后服务两侧延伸。售后服务的质量和产品质量同等重要,必须以顾客为导向,不断加以改进以使顾客满意(Custo m er Satisfaction), 甚至进一步提出要促使顾客忠诚(Custo m er Loyalty)。此外,服务贸易以远高于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朱兰说,他确信质量运动在未来的发展中的重点将从制造业转移到教育、医疗保健和政府管理等领域。

(3)美国质量专家克劳斯比(Philip.B.Crosby)提出,质量就是一次成功、零的缺陷(Zero Defect, Z D)。零缺陷活动也称为Z D 活动,是以消除工作缺陷为目的的。为此,企业逐渐发展出六西格玛管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质量提高是由整条供应链(Supplier Chain)来共同保证的,要求企业必须在充分挖掘内部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外部资源,与顾客、供应商、分销商、合作者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坚持互利的原则。

(4)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正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全面质量管理,一种全新的生态质量观正在建立。

(5)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软件在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同样被应用于这一重要技术产品领域。为保证并提高软件质量,有一些软件企业通过贯彻IS O 9000 族标准或进行C M M(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强调实施软件工程,采取在软件产品设计和开发阶段实行标准化、加强软件配臵管理和技术状态管理等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在21 世纪,各组织更加强调满足顾客的个性需求,通常采取“ 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形成以互联网、自动控制等技术为支撑的生产网络。同时, 21 世纪是一个“以知识为基础,以互联网为沟通纽带,形成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质量管理观念将逐渐转化为组织的质量文化,质量管理的方针也将从持续改进转化为持续创新。总之,在21 世纪,质量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1.3.3 我国质量管理发展的回顾 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至1977 年,我国所实行的质量管理基本上是处于质量检验阶段。1978 年,以北京内燃机总厂为试点, 机械工业系统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并于1978 年开始了第一次“ 质量月”活动。当时,中科院系统所的刘源张副研究员在北京内燃机厂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质量管理小组(Q C, Q uality C ontrol),为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79 年,全国性质量管理群众团体———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成立。在原国家经委的统一领导 下,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有组织地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活动。1985 年,原国家经委颁布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普遍推广。在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 Q C 小组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79 年开始,每年都召开一次全国Q C 小组代表会议,推动了质量管理小组的发展,也推动了全国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发展。1987 年《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管理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目前,我国是一个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质量总体水平稳中有升,但是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1)低档次、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新技术产品少;(2)生产过程中浪费惊人、损失严重;(3)假冒伪劣现象屡禁不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4)消费者对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率长期居高不下;(5)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不高,私营企业问题严重等。为此,我国先后采取了许多质量保证和质量监督措施。1979 年,我国发布《优质产 品奖励条例》,这是一项持久性开展提高产品质量活动的重要措施。1985 年,我国又开始了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活动。1987 年,原国家经委发出了《关于在工业企业中推行“质量否决权”的通知》。1992 年我国开展了“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1996 年,国务院颁布实施《质量振兴纲要》,1999 年召开了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会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2000 年,新修订的《产品质量法》颁布实施,这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为了参与国际竞争, 促进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我国于1989 年8 月推出了G BT 10 300 系列国家标准系等效采用IS O 9000 系列国际标准。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原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2 年10 月决定等同采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际标准,颁布了G BT19000—IS O 9000 系列标准。1994 年12 月24 日,原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G BT19000—IS O 9000 族标准。2000 年12 月28 日,原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G BT 19000 族标准等同采用2000 版IS O 9000 族标准。此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质量法律和法规,如《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计量法》、《标准化法》等,使我国产品质量走上法制的轨道;推行并逐步完善我国的质量认证认可制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质量认证体系。2001 年,中国质量管理协会重新启动全国质量管理奖评审工作。2001年4 月,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决定,将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管全国质量、计量、出入境商品检验、出入境卫生检疫、出入境动植物检疫和认证认可、标准化等工作。同时成立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分别统一管理全国认证认可和标准化工作。所有这些工作,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我国产品质量水平,增强了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1.4 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是企业管理的纲,它和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一致的。因此,要求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与质量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质量管理是有其特色的。现在我们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及有关基础工作做一简要介绍。1.4.1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1.质量第一、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繁荣

任何产品都必须达到所要求的质量水平,否则就没有或未完全实现其使用价值,从而给消费者、给社会带来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讲,质量必须是第一位的。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日本在产品质量和经济上的成功与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在产品质量和经济上的衰退,促使了欧美国家质量管理的复兴。例如,1984 年英国政府发起了一项质量改进运动,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发起了一项有关质量的五年运动。现在, 西方国家又把统计过程控制(S P C)列为现代高技术之一。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质量的竞争,企业的竞 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主要取决于它满足社会质量需求的能力。1984 年,首届世界质量会议提出“以质量求繁荣”,1987 年,第二届世界质量会议提出“ 质量永远第一”,这些都说明“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认识。

贯彻“质量第一”就要求企业全体职工,尤其是领导层,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要求企业在确定经营目标时,首先应根据用户或市场的需求,科学地确定质量目标,并安排人力、物力、财力予以保证。当质量与数量、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发生矛盾时,应把质量、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放在首位。“质量第一”并非“质量至上”。质量不能脱离当前的消费水平,也不能不问成本一味讲求质量。应该重视质量成本的分析,把质量与成本加以统一,确定最适宜的质量。即使在六西格玛管理的情况,成本曲线变得向成本低、质量高的一侧倾斜,使得最适宜的质量点向右侧移动,但其仍然是基于把质量与成本加以统一,确定最适宜的质量的理论。2.用户至上

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 用户至上”就是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服务,达到用户完全满意,进一步促进用户忠诚的思想。要使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尽可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产品质量的好坏最终应以用户的满意程度为标准。从20 世纪90 年代起,瑞典、美国等国家已开始调查与公布全国性用户满意指数宏观经济指标。我国调查与公布全国性用户满意指数已指日可待。这里所谓的用户是广义的,不仅指产品出厂后的直接用户,而且指在企业内 部:下工序是上工序的用户,下工段或下车间是上工段或上车间的用户等等。

3.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在生产过程中,检验是重要的,它可以起到不允许不合格品出厂的把关作用,同时还可以将检验信息反馈到有关部门。但影响产品质量好坏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检验,而主要在于设计和制造。设计质量是先天性的,在设计时就已决定了质量的等级和水平;而制造只是实现设计质量,是符合性质量。二者不可偏废,都应重视。但从我国目前现状来看,对于设计质量还需要格外强调。4.强调用数据说话

这就是要求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具有科学的工作作风,在研究问题时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和表面现象,对问题进行分析时除去有定性分析外还尽量要有定量分析,做到心中有“ 数”。这样可以避免主观盲目性。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广泛地采用了各种统计方法和工具,其中用得最多的有“质量管理七种工具”,即因果图、排列图、直方图、相关图、控制图、分层法和调查表。日本还提倡和推行了“ 新七种工具”,即关连图法、K J 法、系统图法、矩阵图法、矩阵数据解析法、过程决策程序法(P D P C 法)和箭条图法。常见的数理统计方法有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多元分析、实验设计、时间序列分析等。突出人的积极因素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中,人的因素是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与质量检验阶段和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相比较,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格外强调调动人的积极因素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现代化生产多为大规模系统,环节众多,联系密切而复杂,远非单纯靠质量检验或统计方法就能奏效。必须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加强质量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全体人员参加的管理,“ 质量第一,人人有责”。1962 年,日本在我国“ 鞍钢宪法”三结合小组的启发下开展了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对保证和提高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要提高质量意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一靠教育,二靠规范,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和考核,同时还要依靠有关质量的立法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各种激励及处罚措施。1.4.2 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原则 1.预防原则

在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中, 要认真贯彻预防原则,凡事防患于未然。例如,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应该采用失效模式、影响分析(F M E A)与失效树分析(F T A)等方法找出产品的薄弱环节,在设计上加以改进, 消除隐患;还可以采用田口稳健性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其次,在产品制造阶段应该采用SP C 和SP D 等科学方法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尽量把不合格品消灭在发生之前。最后,在产品的检验阶段,不论是对最终产品或是在制品,都要把质量信息及时反馈并认真处理。2.经济原则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量,但无论质量保证的水平或预防不合格的深度都是无止境的,我们必须考虑经济性,建立合理的经济界限。这就是所谓经济原则。因此,在产品设计制定质量标准时,在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时,在选择质量检验方式为抽样检验或全数检验等场合,我们都必须考虑其经济效益来加以确定。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所以质量管理发展的新方向之一为经济质量管理,即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追求经济上的最适宜的方案。1986 年德国乌尔茨堡(W urzburg)大学成立了以冯〃考拉尼教授为首的经济 质量管理研究中心,就是这种趋势的一个例证。3.协作原则

协作是大生产的必然要求。生产和管理分工越细,就越要求协作。一个具体单位的质量问题往往涉及许多部门,如无良好的协作,是很难解决的。因此,强调协作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这也反映了系统科学全局观点的要求。4.按照P D C A 循环组织活动

这里, P 指计划(Plan), D 指执行计划(Do), C 指检查计划(C heck), A 指采取措施(A ction)。P D C A 循环是质量体系活动所应遵循的科学工作程序,周而复始,循环不已。5.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2000 版IS O 9000 族标准提出质量管理八项原则,这些原则不但体现了质量管理的基本规律,而且也适用于组织的全部管理,应认真学习和研究。具体内容参见本书第9 章IS O 9000 族标准与质量体系第9.2.1 节质量管理八项原则。1.4.3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1.标准化工作 标准是从事生产、建设等各项工作的一种共同的技术依据,是综合了生产实践、科技成果,并经过一定程序批准,在一定范围内共同遵守的技术规定。凡正式生产的工业品、各类工程建设、环境条件、安全卫生等等都必须制定标准,并在工作中贯彻执行。实现标准化,有利于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保障用户的利益并便于产品的使用与维修。在生产中,推行标准化可以减少设计和工艺准备的工作量,保证产品的互换性,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降低产品成本。除了有关产品设计与工艺的技术标准外,还有各项管理标准。后者在企业范围内更有突出的指导作用。质量管理的过程就是对标准的采用与实施的过程,需要保持生产过程中标准的统一性、权威性和约束力。同时,要认识到标准是产品质量应达到的最低期望值,而不是最高水平。例如,按照国家规定,达到国家标准的是合格品,超过国家标准、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才是一等品。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既应保持标准的相对稳定,又应定期加以修改和提高,力争尽快与国际水平接轨。2.计量工作

大多数质量特征都可以定量化,因此,计量工作就成为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基础计量管理工作包括计量标准的贯彻、精密测量技术的推广、理化试验鉴定和技术分析等工作。基础计量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保持测量手段的量值的统一、准确和一致,并符合国家标准;保证测量仪器和工具质量可靠、稳定以及配套;定期对全部量具进行检定和维护,禁止不合格量具投入使用;完善测量技术、测量手段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培训工作;逐步实现计量工作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对于不能定量的质量特征,如外观、形态、色、香、味、包装及内部缺陷等,要逐步改进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使之更完善、更科学化。

3.质量信息工作

及时、正确的质量情报是企业制定质量政策、目标和措施的依据。质量情报的及时处理和传递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必要条件。质量情报是多方面的,包括:国内外有关的科技发展状况;同类产品质量情况及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的变化及质量反映;企业内部在产品研制与制造过程中的质量信息等。应该建立企业的质量信息系统并和企业内外的质量跟踪系统结合起来。要确定质量跟踪点,质量反馈程序和期限,并把质量跟踪方式与企业生产计划、批量投入期量标准结合起来,以保证质量信息的及时性。做好质量信息工作还要和企业的生产统计分析工作结合起来,要完善指标体系,使质量信息工作规范化、制度化。4.质量教育工作

质量管理活动既是一个工作过程,也是一个教育过程,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特别在当前,质量管理正面临新的挑战,要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加强教育至关重要。质量教育内容广泛,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并加以考核。我国对质量教育是比较重视的,从1980 年起,历年都举办了全面质量管理电视讲座,参加的学员以百万计,并举行考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今后,各个企业对不同层次人员的质量教育还 需要经常化、制度化,尤其要重视结合实际工作,避免流于形式。质量管理小组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群众基础。它是以保证和提高质量为目的,围绕现场存在的问题,由班组工人或科室人员在自愿的基础上所组成的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小组。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要做到组织、研究课题、措施与效果“四落实”,要把学习与创造相结合、成果发表与竞赛评比相结合、思想教育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稳步发展,不断提高。质量管理小组是日本受到我国“ 鞍钢宪法”三结合小组的启发于1962 年提出的。在日本和一些亚洲国家,质量管理小组比较普及,并已成为日本质量管理特色之一。参见表1.4.3-2,从表中可见,最普及的部门当然是生产部门,但在日本,甚至行政部门也平均有67.4 % 的人参加了质量管理小组。而欧美各国则普及率很低,这是他们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1.5 质量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质量管理学是研究和揭示质量形成和实现过程的客观规律的科学。质量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微观质量管理与宏观质量管理。微观质量管理着重从企业、服务机构的角度,研究如何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宏观质量管理则着重从国民经济和全社会的角度,研究如何对企业、服务机构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的统筹管理和监督控制。由于质量与技术和管理都有关系,质量管理必须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如果只有技术没有管理,技术很难充分发挥作用;反之,如果只有管理没有技术,管理只能成为无米之炊。所以质量管理学是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一门涉及面十分广泛的边缘学科。具体来讲,质量管理学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宏观质量管理;(2)质量设计:用户需求与用户满意指数的调查和预测,质量指标与设计标准的制定,质量机能展开(Q F D)方法、田口方法、可靠性理论及其应用;(3)制造质量与过程控制, SP C 与SP D 理论及其应用;(4)质量体系;(5)质量诊断;(6)质量的经济性:质量成本;(7)使用质量:可信性(可靠性、维修性与保障性等);(8)质量管理小组;(9)常用统计方法: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控制图、抽样检验、试验设计、回归

分析、方差分析、多元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10)电子计算机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篇2:管理干部培训讲稿

培训是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培训的目的无外乎是为了提升企业员工的三个方面:态度、知识、技能。这三方面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就是我们说的素质。

一、如何培养员工的良好素质?

素质,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点。素质分为:①能做什么(技能、知识); ②想做什么(角色定位、自我认知); ③会做什么(态度、、价值观、品质、动机)。素质即以上三点的内在组合。

员工的素质即在于“完全学习”,包括:

1、知识—是一个员工在过去的经历与学习中所掌握的各种对生活工作等认识的综合素质。因此,知识是一个学习过程,只是头骨外在的教育与学习以及内在的思考与筛选,浩瀚的信息才可以变成系统的知识。

2、技能—是一个员工对本岗位所要求掌握的技术能力的反应,技能直接体现了该岗位的员工对工作的熟练程度,这种熟练程度与员工的工作经历和经验相关。

3、态度—是一个员工长期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对工作的认识与行为的表现。包括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理想等。

素质又体现为:①专业素质:指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指员工选定的岗

认识。

②对他人的态度:比如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对待上级的态度和对待下级的态度一样吗?学习以西沟通的技巧是绝对必要的。

③对待自然的态度和对待和社会、环境的态度:打得如对自然是被掠夺的对象?还是共生共存的德对象?你是如何对待一只受伤的狗和猫的?又是如何处理你家中和单位的垃圾的?这些看似小事的问题关乎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一个人对待这些问题的不同态度可以渗透到他的所有学习生活之中,而通过学习,一个认识可以改变自己的某些态度的。实际上,态度的学习,可以简单一句话:学习如何“做人”。

一个例子是:张

三、李四同时受雇于一家超市。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低层干起,不久张三受到老总青睐,一再被提升。而李四却成长不快。终于有一天李四向老中提出辞呈、抱怨。其实张三工作也不错,吃苦耐劳,但似乎缺少点什么?而老板却做出一个决定:他先让张三区市场看看;结果张三空手而回。老板问:“土豆价格多少”?张三又去市场,气喘吁吁。老总让李四区,李四很快从市场回来,汇报说,有一个卖土豆,价格可以,有10袋,质量很好。他带几个样品。还来回一个农民,说:还有西红柿,也带回了样品,很受老板欣赏。李四比张三多想一步,于是在工作上取得了成功。

常说:把产品推销出去前,先要把自己推销出去。这就要求业务员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因为业务员行为往往代表公司的形象,其为人处事,与人交往协调,举手投足之间都会给客户留下印象。显然,个人素质完全重要。再者,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长期业绩都建立在“全面素质”

作司老板和员工、管理者与客户的合作。从中层管理者和员工眼里看,公司可能出问题,老板可能也会出问题,关键在于你如何对待问题的方式。如果你发现问题后幸灾乐祸、辱骂、诅咒和没完没了的贬损,那么你就得辞职。如果你身在其中时,就不要诅咒它。不仅如此,每位管理者都是与这个机构联系起来的纽带。你要辞职,老总会慎重考虑。如果轻易地辞职,意味着会轻易的将你辞退。你应该向老板提建议,追求卓越,促进企业发展。

2、主动进取。主动工作,不要让别人告诉你怎么做;或者是别人告诉了你一次,你就能去做。还有的告诉他三次,他才能作。这种人不会的荣誉,报偿也很微薄。还有的人,硬要老板追着他干,盯着他干,他也不会把事做好。这种人企业是不会要的。

现在已显示,90%的企业认为,制约企业发展最大的因素是缺乏高素质的职业化员工。成熟的企业都应有一批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员工,员工的职业化程度不高,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对于一件产品,消费者用了才知道好不好。从业者也一样。学历、能力和资历当然是一种竞争力,可是老板花钱聘人,都有自己的期望值。当你的表现与他的期望基本吻合,他就认为物有所值;当你的表现超过他的期望,他就就认为物超所值。因为你的表现得到了老板的满意。如果你是管理者,率领团队达到了目标,完成任务,是理所当然。月月如此,你自然是物有所值;如果你还能培训员工,激励员工,营造高效的工作氛围,把工作做好,帮上司“救火”,懂得自我教育,始终保持成长,主动沟通,积极合作,就是物超所值的管理者。因此,我们不能抱怨什么,建议大家想一想,②沟通才能带来理解和合作。管理者—员工—管理者,互相沟通,注意其双向性。只有大家真诚沟通,密切配合,企业才能兴旺发达。

③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如女排夺冠,登山队员登珠峰顶。个人再完美,也就是一滴水;一个优秀团队就是大海。

6、充电才是硬道理。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稍有闪失,满盘皆输。竞争的职场上,一纸文凭能管几年;在文凭飞速贬值的今天,找到工作的一劳永逸的体制已成历史。如果你坚持以前的学历、文凭,向在职场上立足,几乎不可能。如何应对变幻莫测的竞争世界,选择充实自己的确切方向?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

①知识以“用”为主。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会放过企业每一次针对内部的培训。企业有的放矢的培训,目的就是培养实用人才的捷径。

②以敬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目的是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它要求我们恪守职责,扎实、勤恳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 的今天,敬业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职业道德的崇高体现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人,即使有能力也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接受;没有能力但具备敬业精神的人却能找到自己发展的舞台,并一步一步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后更有可能成为广受尊重的人才。

篇3:管理干部培训讲稿

天津企业管理培训中心 (以下简称培训中心) 在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方面, 架设起一座与企业密切合作的桥梁, 在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资源和培训质量等方面不断改进、创新、提高, 在为企业培训管理人才的过程中, 加快了教育资源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探索出一条帮助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对企业各级管理人才的培训模式

培训中心成立20多年来, 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10多万名中高级人才, 已成为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培训中心的优势, 就在于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 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培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对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 实现了与企业共生共进的“双赢”目标。

1.对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模式。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企业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要求也越来越高。培训中心在为企业培训高级管理人才的过程中, 收集了大量的实际管理案例。一方面通过高水平、高层次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模块的培训, 让学员有系统地了解各种管理技能模块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另一方面, 利用“创新与发展”大型讲座平台, 获取最前沿的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和理念, 使学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升。2008年受天津市国资委、天津市工业工委的委托, 培训中心所属的天津市经理学院承担了市国资委系统的企业董事长培训任务, 组成项目小组, 对相关课程计划和培训方案进行了认真研究, 制定出详细的授课方案。围绕国资委对着力建设创新力强的董事会、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中心作用这一核心要求, 以着力提升战略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四个创新”能力为标准, 以学用结合、切实提高为培训目标, 通过对学员20天的系统培训, 使他们开拓了思路、提高了技能, 为天津市国资委系统的企业建立议事规则完善、体制设计科学、结构配置合理的董事会提供了智力支持。培训中心在教学方式上, 授课与研讨相结合, 强调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引导学员的思路, 加强学员集体参与、深度交流, 促进学员与培训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深层次的交流和学习, 并将课程引向深入, 提高培训效果。为了确保培训的高度和深度, 在培训班的师资选派上进行认真地筛选, 并充分利用天津市经理学院多年建立起来的师资资源平台。在师资结构上, 以数位管理名家为核心, 同时本着管用和实用的原则, 由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成功企业家共同组成培训师资队伍。在授课内容上, 既有前沿理论, 又有典型案例剖析;既避免单纯理论学习的枯燥, 又有别于缺少理论根基的经验式教学。学员既学习了高水平的管理理论, 又有实际演练, 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2.对企业后备管理人才的培训模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往往忽略在适当的时候培养具备适当能力的管理人才。对后备管理人才实施专项的管理进阶培训, 有助于企业在高速发展期做好人才储备, 防止出现“将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况。培训中心按照后备管理人才能力模型, 分为管理训练模块、职业训练模块、专业训练模块, 形成系统的学习管理课程。培训中心作为企业后备管理人才的培训基地, 长期地为企业提供这方面的培训服务。例如, 天津国投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面临第二次飞跃, 要进行业务扩张。培训中心根据该公司技术人才过多、管理人才不足的现状, 为该公司量身定制, 提供连续五期4~6个月的管理人员全脱产培训, 使该公司建立了管理人才梯队, 受到了该公司的欢迎。

3.对企业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培训模式。培训中心注重企业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续教育, 以提高他们的能力为核心, 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和公共课程培训, 及时更新学员的专业知识, 完善知识结构, 重点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提高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除了对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外, 还通过一系列的管理理念、管理素质、管理技能等培训, 使学员掌握了系统、专业的管理工具, 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造就了一支顺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队伍。

4.对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模式。培训中心为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设计了一系列的管理培训课程, 教案有针对性, 效果良好。注重基层管理人员的敬业爱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重点提高他们的现场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除了为他们讲授必备的管理知识外, 还设计了技能训练课程, 进行职业 (执业) 资格证书培训。这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效果好, 深受企业的欢迎。

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人才培训体系

1.根据学员需要, 建立课程体系。为了提高培训企业管理人才的效果, 培训中心自主研发出系列管理课程, 根据学员所掌握的管理知识程度、管理年限和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 为他们设置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 如《管理者职业技能培训》、《中高层管理者职业技能训练》、《领导式管理》等, 并建立了课程体系。该体系具有实用、高效的特点,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学员不同的发展阶段, 逐级进行培训。培训中心还逐步完善了任职资格专业培训体系, 增加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培训, 主要是提高学员的专业管理能力, 使他们成为各自所在领域的专家。

2.满足企业需求, 开发有特色的培训课程。培训中心为企业搭建培训平台, 以科学培训理念建立培训体系, 优化培训流程。根据企业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 主动开发适合企业需求的咨询式培训。如根据天津天传电气有限公司的培训需求进行调研, 较全面地了解了该公司的管理人才现状, 据此确定培训内容, 完全按照企业的实际问题设计培训课程。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 逐步帮助企业达到能够操作的水平。咨询式培训可取得传递知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效果, 这种培训方式更加贴近现代生产和服务的实际, 也更受到企业的欢迎, 同时为今后的培训摸索出新的模式。咨询式培训使企业管理人才从培训中收到实效, 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管理, 提高培训质量。规范的管理是成功的基础。注重培训质量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关键。要做好培训, 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不断更新管理理念, 加强培训过程管理, 从根本上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水平。 (1) 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的前提, 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 是培训的首要环节。培训中心非常重视培训前的需求调查, 通过与企业的前期沟通, 充分了解企业, 找出关键问题, 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 (2) 制定适合企业需求的培训方案。培训方案是否符合企业的培训需求, 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所以, 做好培训方案是培训的重要环节。培训中心根据多年的培训经验, 通过准确分析问题点, 针对受训对象的能力水平, 设计适合企业需求的培训方案。 (3) 精心组织实施培训。培训的组织实施是整个培训过程的关键环节。培训中心针对每一个培训项目, 设有专人负责, 严格按照培训管理流程进行, 在培训期间为每位学员提供热情周到的培训服务。

4.加强培训效果评估。评估是对培训效果进行检查, 提出存在的问题。培训中心非常重视这项工作, 每次课后都要做统计分析和评估, 然后将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 作为改进下一步工作的依据。

篇4: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教育管理干部;培训;课程资源;培训方式

近几年,我们一直积极探索和实践教师教育培训模式、教师培训体系的建构。在探究和实施“县域内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创新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在教育管理干部的培养和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构了以进修学校为培训中心、各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培训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立足制度抓培训,使教育管理岗位培训常态化

过去全县教育管理岗位培训组织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倾向,覆盖面窄,大多数管理干部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培训过程中,硬件、信息、高水平培训者等资源条件非常有限,教育管理干部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很难解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因此,我们要改变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的这种局面,增大教育管理岗位培训的力度。如我校成立了县教师进修学校干训部,安排专人抓教育管理岗位培训工作。干训部成立以来,立足制度抓培训,完善了教育干部培训与任职、职务晋升相结合的制度,定期对各教育管理岗位进行培养,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对全县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进行合理全面规划,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引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县教育管理干部分类、分层、分岗培训。

二、确定多层次的教育管理岗位培训目标

由于教育管理岗位培训工作本身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培训的目标要多种多样,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为方向,以提高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教育家型校长、教导主任管理干部。为此,我们针对不同的管理干部,实施了以保证校长基本任职技能为目的的任职资格培训,以提高校长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中小学校长提高班培训,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题培训,以培养后备力量为目的在优秀教师中选拔了一批中青年教师参与了后备干部培训,以提高学校教导主任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导主任培训以及以提高班级管理能力为目的的班主任培训等。

三、立足实际,创新培训模式

1.加强培训需求调研。我们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培训需求,设计了调查问卷,对所有参与学习的学员进行了调研并安排专职教师整理出调研报告,以调研报告的学员实际需求为依据制订了培训制度、培训方案、培训课程、培训阶段、培训作业,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丰富并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创新培训模式。在各种岗位培训中,积极探索集中学习与岗位实践、自主学习的培训模式的改革与优化,使培训做到基于学习,立足校本,问题中心,任务驱动,走向研训一体。

3.丰富集中培训的形式和途径。集中培训学习是每期培训班的中心环节,如何搭建好这个学习平台是每期培训班成功举办的关键阶段。主要做法是:发挥教育专家的引领作用,搭建学员学习对话的平台。根据教育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梳理出共性问题,邀请省、市、县专家开展针对性的业务讲座,进行互动交流,共商解决之策。集中学习时,请各位专家对每位培训学员进行诊断,帮助学员分析个人教学、管理特色,确定发展方向,制订发展目标。之后,针对每位学员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优势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制订详细的个人培训方案。此外,我们还尝试滚动培训与菜单式短期集中培训;充分利用省内外、国内外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加强与教育发达地区有关高等院校与研培机构的合作,认真实施和积极创新协同培训、异地高端培训、挂职培训和境外研训;利用名师工作室的导师制培养培训一批中青年干部等。

4.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我们采取案例式、探究式、情景式、研讨式、体验式等多样化的参与式培训方式开展培训。鼓励学员自主选学,在培训课程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形式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切实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四、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在实践中成长

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有效平台,更是教育管理干部成长的实践基地。在每期培训过程中,要求参训学员把握好每一次学习机会,摆正心态,不要高高在上,在校本培训学习中多些鼓励与欣赏的眼光,少些挑剔与批判的态度。在互相探讨观摩中,教育管理干部自己要本着虚心求教的态度不断深化学习,多欣赏别人的课,挖掘闪光点。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要勇于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束缚,还要善于从别人的足迹中寻求借鉴,从一些继续教育书刊里寻找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五、重视反思总结,探索多种培训模式

篇5:土地管理知识培训讲稿

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我主讲的主要内容一是宣讲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二是就国土资源管理主要业务知识做简要叙述;三是针对当前用地难、办证难的原因,做一简要分析。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作为国土资源部门,主要的职能和任务:一是为领导和领导机关决策服务;二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是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服务。

一、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土地实行了最严格的管理制度,“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更严格的管理措施,切实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并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严格实行问责制。2007年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出台正是这一政策精神的体现,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督察、百日行动、15号令等一系列关键词,反映了中国的土地管理方式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一)15号令的颁布实施

2008年6月1日颁布实施的《违法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即15号令,在全国成立9个督察局,全面启动问责制,督察和问责当地政府。15号令第三条明确规定,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和其他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1-这些行为是:

1、土地管理秩序混乱,致使一年度内本行政区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或者虽然未达到15%,但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2、发生土地违法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

3、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不制止、不组织查处的;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

(二)开展卫片执法检查活动

国家利用卫星遥感定位技术开展卫片执法检查活动,结合“金土工程”建设,达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管理模式,在全国掀起了保护国土资源的高潮。2008年我县被济南督察局首次列为卫片检查县;2009年,全面启动卫片执法检查工作,覆盖全国每个县(市)区,并根据15号令启动问责制。2009年,国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到我县变化图斑13个,通过调查,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09年度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比例18%,已超过问责比例。现正在积极整改,整改后预计能控制在10%以内。

(三)出台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

根据全国县级行政单元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状况、基准地价水平等因素,将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在60元~840元/平方米之间分为15个等别,我县属于14级,每平方米84元(5.6万元/亩),并明确规定,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底价和成交价格均不得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的最低价标准。并规定低于最低价标准出让工业用地,或以各种形式给予补贴或返还的,属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土地督察,百日行动

为了加强国土资源执法检查,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完善土-2-地执法监察体系,设立国家土地总督察及其办公室,向地方派驻9个国家土地督察局,我省属国家土地督察济南局分管。主要职能围绕土地管理的中心任务,重点督察省级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的情况,监督检查土地管理审批事项和土地管理法定职责履行情况;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严把土地闸门、严控建设用地总量的工作情况以及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执行情况等。

2007年9月13日,国土资源部全面部署在全国集中开展以查处“以租代征”为重点的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按百日行动方案的要求,我县通过集中清理2005年1月1日以来“以租代征”、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扩大工业用地规模、未批先用等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查处违法违规案件,有效遏制土地违法违规现象上升的态势,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守耕地“红线”,保证国家土地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确保中央土地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

“权责一致+问责制+督察制”,构建了新型土地管理与监察的长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批地不管地、审批权力真空所引起的问题。

(四)土地储备管理办法

2007年11月19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土地储备管理办法》,重点在于“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土地调控,规范土地市场运行,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办法》明确规定,储备土地必须符合规划、计划,优先储备闲置、空闲和低效利用的国有存量建设用地;我局根据国家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详细制定了我县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办法。对城区升值潜力大的地块进行提前收储,可有效解决城区用地紧张的状况,保证城区项目用地需求,改善城市面貌和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品位。

-3-同时给政府带来一定经济收益。

二、国土资源管理主要业务知识

下面我就国土资源相关业务向各位领导介绍具体业务工作程序和流程。

(一)规划

概念:土地总体利用规划: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为了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在一定区域范围和时间内,根据土地资源状况,对城乡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

1、规划法定作用:

一是审批各类土地利用项目的法定依据;二是使用土地和开发、整理、保护土地的法定依据;三是依法查处违法批地、用地的法定依据。

2、规划的期限:

一般为15年,近期5年,远期一般为10年。

3、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是指国家对计划年底内新增建设用地量、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量和耕地保有量的具体安排。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由三项指标组成: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

(二)耕地保护

1、耕地保护的背景:一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兴,基础牢;二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严重短缺;三是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占用部分土地是必要的,但这也为本来就十分艰难的土地保护工作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2、耕地保护的措施:一是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二是国家-4-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三是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四是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五是实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三)土地利用

1、概念: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特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性,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经济活动过程。

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土地管理法》将我国土地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2007年9月3日,国家颁布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共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

3、国有建设用地的供应方式

划拨、出让(包括:协议出让、招、拍、挂出让)、国有土地租赁、作价出资或入股。

4、集体土地使用权供应方式

荒地拍卖、批准拨用宅基地、批准拨用乡镇企业用地、农用地承包、集体土地入股等。

5、基准地价

基准地价主要由土地取得费、土地开发费、政府收益三部分组成。

6、土地利用条件

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建筑限高、投资强度等。

7、招商引资中应了解的土地利用政策

限制供地项目目录和禁止供地项目目录;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工业用地供应方式;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厂房的规定。

(四)土地登记

1、概念

土地登记,是指将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抵押权、地役权以及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土地权利记载于土地登记薄公示的行为。

2、原则

属地登记原则;依申请的原则。

3、不予登记的类型

土地权属有争议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尚未处理或正在处理的;为依法足额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其他税费的;其他依法不予登记的。

(五)执法监察

1、概念

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并且对国家利益有危害性,存在过错不合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种类

15类:非法转让土地;非法占地;破坏耕地;非法批地;不按批准用途使用土地;侵占挪用征地费及其他有关费用的行为;拒不交还土地的行为;拒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行为;不办理土地变更登记;临时用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违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逾期不恢复种植条件;破坏或擅自改变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阻碍土地管理人员执行公务。

3、有关执法监察的新政策

2004年10月21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土地管理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8号。2006年8月31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2007年12月30日,《国-6-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7】71号。

三、用地难、发证难的原因

(一)审批环节长

1、审批权限

征收土地面积在下列范围的,报省政府审批:

(1)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且不超过35公顷的。(2)其他土地不超过70公顷的。

2、审批条件

所有用地项目审批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必须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每年土地利用计划大约10公顷)。

3、审批时限

(一)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做好土地权属复核、征地调查、补充耕地等前期工作,对建设单位用地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申请用地条件的,要及时组织报批材料,在收到用地申请材料后的30个工作日内完成上报工作,需要实施听证的,50个工作日内完成上报工作。

(二)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的报批材料进行复核,符合报批条件、报批材料齐全的,在收到报批材料10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建设项目用地跨县域需由省辖市汇总上报的,15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报同级政府审核后上报。

(三)省国土资源厅实行内部会审制度,对建设用地报批材料进行全面审查。对符合要求的报批材料,在受理后的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工作,提出审查意见,报省政府审批。

(四)建设用地项目经审查需补充完善报批材料的,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接到通知后的5个工作日内,组织有关县级国土资

-7-源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将所需材料报送省国土资源厅。

(五)未按规定时限完成有关工作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向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送建设用地报批材料时,须对有关情况做出说明。

(六)省政府在接到省国土资源厅审查上报的用地申请后,于10个工作日内实施审核签批。

(七)建设用地经批准后,市、县政府或有关单位在接到通知后30个工作日内依法缴纳相关费用。逾期不缴纳或不能足额缴纳的,该批次(项目)建设用地呈报材料作废,使用的新增建设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收回。

(二)供地时间长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公开出让,在拟定出让方案、确定底价、发布公告、确定成交等一系列程序都规定有明确的时限。造成供地时间较长,期间不能随意缩短每个环节时间,否则供地无效。

(三)造成发证时间长的原因

我县招商引资用地的实际情况是先与政府签意向,然后动工建厂,建厂后需要融资的才提出办理土地证,前两个审批环节和供地环节都没有履行。

篇6:中级管理干部竞聘演讲稿

下午好!

今天,我能以一个竞争者的身份走上演讲台,向各位展示自己,心里感到无比激动,因为我幸运地赶上了公平竞争的大好时机。自我院2005年实行科级干部公平、公正、公开地竞争上岗制度以来,这项重大的人事制度改革举措,已对我院年轻医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全院已呈现了敢于竞争,积极进取的良性竞争局面。本人对院领导这一英明而又富有魄力的决策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借此向所有关心支持我的领导和同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我叫--,今年3--岁,1996年毕业于--医学院影像专业,毕业后即到我院工作,至今已是12年。参加这次竞聘,本人有具备以下几点条件:我是本专业毕业,我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科室,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人正直,工作踏实,思想积极上进,并得到科室同事和医院的肯定,曾四次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一次被为县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我从事本专业12 年,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业务学习从不放松,抓住一切机会提高自身业务平,2000-2002年在长江大学了得本科学历,2000年被派往同济医院进修数字胃肠3个月,又于2002年再次到同济医院系统进修一年,分别进修普放半年,CT三个月,介入三个月。2005年写论文一篇,受邀参加《放射学实践》杂志年会,2007年又有一篇论文投放杂志发表。对科室和医院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关注科室、医院的管理和发展。作为我院放射科一名普通医师,除了完成自身本职工作,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之外,对于本科室和医院的管理和发展,我一直以来也是密切关心,积极思考,并有心学习和积累有关管理方面知识。平时有些想法,我总是积极与科室同事共同探讨,与科室主任主动沟通,平时得到科室两位主任很多支持,有些想法甚至得到院领导的肯定。

如果这次竞聘中,我有幸得到了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垂青,我将按照院党委的总体部署,积极协助科主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职能,努力做到如下几点: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管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使自己尽快熟悉管理工作,更好地协调科室主任工作,做个好帮手。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激发科室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放射科20多人,每个人的各方面素质不同,工作的主动性也不相同,如何激发科室职工主动性,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 确立每个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鼓励职工积极参与科室管理,发挥群体智慧,共同制定科室管理制度及奖惩条例。这样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一个团队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是不同的人有了同样的理想和追求,才会产生合力和凝聚力,才会转化成动力和生产力。

第二方面 充分挖掘每个人的优势,并加以强化推广,使每个人都能积极影响到它人。在放射科这么多年,我觉得每个同事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的业务能力突出,有的处事能力强,有的工作特别细心,有的总是满怀饱满的工作热情等等,而他们身上各自的优点总是无形中影响着我,帮助我进步。

第三方面 建立科学的个人量化考核制度,以将科室各项管理细化并具体落实到个人,也确保每个职工的工作得到客观合理的评价。所谓个人量化考核制度,就是建立个人管理档案,档案内包括如下几项内容:个人基本情况(含学历、职称)工作考勤 服务质量 医疗质量 业务学习科室管理参与度 创新及新业务开展等。每一项都建立细化的考核标准。个人量化考核评分与个人奖金分配挂钩,每月资金分配在个人工作量基础上乘以个人考核得分百分比。个人量化考核,使每个人积极工作都得到充分肯定和合理回报,将明显提高每个人的自觉性,也将带动个人业务水平的发展,规范了操作常规,提高了服务质量,为患者健康服务提供了保证。加强科室业务的发展和新业务的开展。最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合作医疗在我县全面开展,我院院领导巧抓机遇,使我院迎来空前发展,医院规模迅速扩大,业务水平和业务范围都得到迅猛发展。即使面对今年新医改方案中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及药品供应体系改变所带来的冲击,我觉得我院也作好了应对准备。医院各临床科室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也对我科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医技科室主要职责就是服务于临床,临床科室的发展也离不开医技科室的支持。比如肿瘤科,心血管导管室,神经内、外科等科室的建设和发展,都迫切需要我科的大力支持。因此,我科必须加快业务建设,迎头奋进,为我院的高速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这次竞聘给了我一个很好锻炼自己的机会,即使不成功,我也不会气馁,我会认真总结自己的不足,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科室为医院作出自己的贡献!

上一篇:十一月国旗下献词下一篇:为你,孤独一生又何妨心情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