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庆事迹发言稿

2024-04-10

李长庆事迹发言稿(精选2篇)

篇1:李长庆事迹发言稿

学习李长庆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017年8月25日

2017年4月24日,商洛市山阳县王阎镇卫计干部兼王阎镇口头坪村党支部书记李长庆同志因连续3周忘我工作,在口头坪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天地为之动容,日月为之含悲。我们为祖国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干部而惋惜,为人民失去这样一位贴心的书记而悲痛。

李长庆同志30多年如一日扎根山区、无私奉献,连续奋战脱贫攻坚第一线,为群众致富燃尽生命之火的感人事迹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农村土地的热爱,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爱岗敬业、激情奉献”的精神。

爱岗敬业作为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要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一生一世的坚持做到爱岗敬业,要学会调整和处理好自己的理想期望与现实工作及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权衡,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的对待工作,找准自己的定位,切实立足本职,发挥好自己应有的作用。奉献精神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从业人员,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需要必要的敬业奉献精神。所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挑战自我,奉献社会,是每一个从业人员都必须要做到的基本要求。

我们学习李长庆同志的先进事迹,就要和“两学一做”教育结合起来,和助力脱贫攻坚起来,和转变作风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深怀爱民之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要多办利民之事,尽力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特别是在当前农业经济改革发展的转型性,农村各种矛盾增加,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增多的情况下,更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认真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爱岗敬业,激情奉献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平时不要总想自己得到多少?而要问自己做了什么?奉献了多少?当我们将爱岗敬业当作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时,我们就会在工作上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奉献,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责任;有了这种境界,我们就会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并抱着知足、感恩、努力的态度,扎扎实实的去工作。因为只有爱岗才会敬业,只有爱岗敬业才会无怨无悔做出无私奉献。

篇2:南宋学者李衡事迹考述

一、李衡的生平及著述

李衡 (1100-1178) 字彦平, 号乐庵, 江都人。李衡“幼善博诵, 勤学有局干, 为文操笔立就”[1]11947。宣和二年 (1120) , 他以舍选贡京师入辟雍, 并在此结识学有渊源的赵仲修, 赵仲修之父赵彦子是程颐高弟。由于金朝南侵, 绍兴 (1131—1162) 初李衡避地至昆山。在昆山与当地深有影响的王葆相识, “王葆奇之, 以为妹婿”[2]。绍兴十五年 (1145) 李衡中进士, 任吴江主簿。当时“有部使者怙势作威, 侵刻下民, 衡不忍以敲扑迎合, 投劾于府, 拂衣而归”[1]11947。绍兴二十三年 (1153) , 除仙居丞。宋孝宗隆兴二年 (1164) , 金犯淮堧, 李衡从浙右把全家搬到这里, 民心大安。在转运使韩元吉等的举荐下, 被任为监察御史。乾道 (1165-1173) 中出知温、婺、台三州, 以循良著称, 加直秘阁。在此期间, 李衡“引年乞身, 恳恳不休”, 不被孝宗允许, “上思其朴忠, 旋召落致仕, 除侍御史”。李衡还筑“乐庵”, 以“经史图画自娱”[3]。乾道八年 (1172) , 李衡差同知贡举, 时外戚张说以节度使掌兵柄, 衡力疏其事, “不当以母后肺腑, 为人择官, 廷争移时, 改除起居郎。……时给事中莫济不书敕, 翰林周必大不草制, 右正言王希吕亦与衡相继论奏, 同时去国”[1]11948。李衡知贡举期间“因革去险怪之习, 文体为之一变, 而所得多一时名士”[2]。李衡后来定居昆山, 聚书逾万卷, 以教学为生, 淳熙五年 (1178) 卒, 年七十九。纵观李衡一生, 其大部分时间以任地方官为主, 政绩突出, 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封建官吏。但其一生也颇不得志, 难以施展胸中抱负。

据《永乐大典》所引《苏州府志》, 李衡所著书有《易说》、《论语说》、《周易义海撮要》、《乐庵文集》。据《永乐大典》所引《玉峰志》, 李氏所著书还有《乐庵语录》、《和寒山拾得诗》。

李衡“虽博通群书而以《论语》为根本”[1]11948, 其《论语说》当能代表李衡的学术思想, 可惜本书已经亡佚, 我们不能考见详细情况。李衡《易说》也已亡佚, 《乐庵语录》存其解《易》数条, 我们可以借助《乐庵语录》和《周易义海撮要》来了解其易学思想。《乐庵文集》、《和寒山拾得诗》也均亡佚, 今天我们只能见其诗四首, 详见后文。关于《乐庵语录》, 《四库全书总目》云:“旧本题宋李衡撰, 其门人龚昱编……沈珠《序》称‘旧本五卷, 今定为四卷, 旧曰《语录》, 今更曰《遗书》’。”[4]今《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仍称是书为《乐庵语录》, 并署宋龚昱编。

关于李衡的姻亲关系及交友情况, 邓小南教授在《龚明之与宋代苏州的龚氏家族——兼谈南宋昆山士人家族的交游与沉浮》一文已有所论述。本文在此基础上, 以李衡为中心再详加考察。

二、李衡的家族及姻亲

关于李衡的家族, 文献没有系统的记载, 但通过古籍中有关的片断记载还能略见一斑。李衡的姻亲如王葆、周必大等主要生活在昆山地区。李衡“高祖李昭素, 仕至侍御使”[1]11947, “曾祖浩, 祖处约, 父预, 至衡始居昆山”[5]。李衡的儿子起宗、应详皆登第[5], 但后来家族衰微。《咸淳志》:“四贤堂主人李溍 (李衡孙) 为淳祐特奏名, 其后人无能继承家业者, 堂宅售出后, 幸其孙桂高能文好学, 取四贤绘像藏于其家。”[6]李衡的女儿嫁给了外来士人陈遵, 在昆山发展起兴旺数代的陈遵一族。

李衡的妻兄王葆, 字彦光, 世居昆山。自绍兴至隆兴间, “历司封郎官、监察御使、崇政殿说书、终浙东提刑”[3]。李衡得以在昆山立足、发展跟王葆很有关系。《中吴纪闻》卷6《王彦光》条记载:“彦光鉴裁甚精, 李乐庵为布衣时, 流落兵火之余, 王葆奇之, 以为妹婿。”王葆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周必大。周必大 (1126-1204) 字子充, 一字洪道, 绍兴二十年进士。周必大在孝宗时曾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右丞相。在政见上李衡和周必大两人也多有相同之处。对于外戚张说以节度使掌兵柄, 两人都持反对态度。由于孝宗不听从他们的意见, 最终两人同时去国。周必大赞誉李衡说:“世谓潜心释氏, 乃能达死生。衡非逃儒入世者, 而临终超然如此, 殆几孔门所闻道者与。”[1]11948“予与乐庵李彦平既亲且旧, 知其非逃儒而入释者, 临终超然自在如此, 殆闻道乎!”[7]

三、李衡的交友

李衡的好友范成大 (1126-1193) 字致能, 吴郡人, 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 授户曹监和剂局。隆兴元年迁正字, 累迁著作佐郎, 除吏部郎官。他说:“乐庵先生少年豪放任侠, 抵掌功名之场。及其独抱圣经, 坐进此道, 遂知死生之说, 于去来起灭之际, 逍遥如此。”[7]

李衡的至交吴仁杰, 字斗南, 一字汉英, 生卒年月不详, 淳熙五年 (1178) 登进士第。他自洛阳移居昆山, 曾经讲学于朱熹之门, 其后曾任国子学录。周必大称赞他“博物洽闻”。吴仁杰为《乐庵语录》作跋云:“乐庵先生享年七十有九, 阅天下之义理居多。自其中年清修寡欲, 不啻如道人、衲子, 静极而通。故凡吾儒与佛老二氏所谈性命之奥, 心融神会, 超然独得。”[7]

李衡长朱熹三十多岁, 两人同朝几十年。朱熹《晦庵集》卷59《答吴斗南》提到李衡:“李彦平所见赵彦子何人, 莫是永嘉赵彦昭否?其所论大意甚佳, 然于空理功夫有所未至, 亦只冥行, 终不能升堂入室睹奥, 直入圣贤之域也。”朱熹与李衡的至交吴斗南多有书信往来, 吴斗南曾讲学于朱熹之门。朱熹所著《五朝名臣言行录》卷前署“太平老圃”李衡校正。《天禄琳琅书目》认为此李衡即《宋史》所载之李衡, 云:“其校正之李衡, 《宋史》载为江都人, 字彦平。”[8]但李伟国《八朝名臣言行录》校点说明认为, 《宋史》和其他资料均只说李衡号乐庵, 未提到号太平老圃, 亦未提到李衡曾校正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

另外李衡的学生龚昱, 字立道, 昆山人, “有文学, 安贫乐道, 乡人称为‘龚山长’”[9]。龚昱既未得中进士, 又未出仕做官, 其学问却为人称道, 交游亦颇为广泛, 与陆游、刘过友善。三人曾于嘉定县黄姑塘农阴堂以诗文相唱和。龚昱为李衡记录并整理了《乐庵语录》。他还辑有《昆山杂咏》三卷, 续集一卷。

南宋初期的战乱, 不少北方人民及士大夫避地至昆山。士人中的儒家文化与下层民众文化出现了相互吸收的特点。李衡姻亲及友人主要生活在苏州昆山地区, 其道德修养、气节学问也受到当时苏州社会及其友人的影响。王葆、周必大、龚昱等人身上都明显地体现着儒、释、道融会的情况。李衡亦是如此, 龚昱所编《乐庵语录》更明显显示了李衡的这一思想特点。李衡本人以及他的好友范成大、周必大在南宋前期政局也有重要的影响。“会外戚张说以节度使掌兵柄, 衡力疏其事……时给事中莫济不书敕, 翰林周必大不草制, 右正言王希吕亦与衡相继论奏, 同时去国, 士为《四贤诗》以纪之。”[1]11948

四、明清学者对李衡的关注情况

李衡不仅在宋代受到学者的尊崇, 元明清学者对李氏亦相当关注, 他们或访求其墓、祠, 或搜求其遗文。

元至正二十三年 (1343) , 在殷奎的倡导下, 知州偰侯斯曾为李衡修墓立祠。明殷奎《强斋集》卷17记载说:“至正廿有三年, 知州偰侯斯至官, 始询访昔贤遗墓, 得三先生 (王葆、李衡、刘改之) 之墓而封表之。明年州人管善, 既以先志割常稔之田四十五亩入校官养士, 又谓诸贤之墓不可无祭, 祭不可以无田, 于是复割田为祭祀修葺之用。”

郑文康对李衡之墓漫不可寻表示慨叹。《平桥稿》卷10《书李乐庵语录后》云:“殷奎所撰《墓田记》甚详, 记曰:‘王先生字彦光, 墓在南郭新漕里。李先生字彦平, 号乐庵, 墓在州治南六里圆明村。刘先生字改之, 墓在马鞍山东斋。’其记如此, 今先生之墓漫不可寻矣!”

郑氏对李衡著述十分关注。郑文康《李氏家乘记》云:“昆山辛居陋家多旧书, 近得其宋人旧抄一集, 惜乎首尾脱散颇多, 中间又被毁裂去者三之一, 其幸存而未亡者, 计纸三十有九, 翻所抄, 多宋侍御史乐庵李衡彦平祖孙三世祭文、挽章, 予乃以类相从, 誊录一册, 分为六卷, 题曰《李氏家乘》, 附装《语录》后。”[9]郑文康所得抄本《乐庵语录》被保留下来, 而《李氏家乘》已佚。

对李衡诗文搜求的有明钱谷、清厉鹗。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17录李衡《乐庵初成》二首绝句。清厉鹗《宋诗记事》卷44录李衡《慧聚寺作》二首、《乐庵初成》二首。

参考文献

[1]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 1977.

[2]龚明之.中吴纪闻[M].卷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范成大.吴郡志[M].14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卷107.

[5]解缙.永乐大典[M].卷10422.中华书局, 1986.

[6]邓小南.龚明之与宋代苏州的龚氏家族[C]//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1998.

[7]龚昱.乐庵语录[M]卷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于敏中.天禄琳琅书目[M].卷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一篇:2024年健康教育优质课和优秀论文通知下一篇:志愿者的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