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作文500字

2024-04-07

关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作文500字(精选8篇)

篇1:关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作文500字

一谈起握力,我想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因为它是每年中考必考的项目,分值高达30分。为了在这一方面有所成就,也算是为中考做准备,我去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练习。

要练习握力,握力器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检测我的握力到底有多大,我还专门买了一个握力表。

刚开始时,我的握力并不十分大。加上新买的握力器又十分难握,我一口气最多握七、八下,在握力表上也只握了二十多公斤。满分至少要五十公斤,我的握力也太差了点吧!

虽说刚开始时握的不好,但我并没有放弃,不付出努力,怎么会成功呢?此后,我早上练,中午练,晚上练,只要一有空手里就有握力器。

一个多月下来,我每个手都可以握到30多公斤,但我没有止步,打算达到50公斤目标。

一晃眼几个月过去了,我的握力竟然超过了50公斤,我愈发对自己有信心了。听说扳手腕能练习握力,我便与我班的大力士赵鑫比赛扳手腕,几局下来我居然占了上风。耶!

现在我能握到60多公斤。从20多公斤到60多公斤,进步确实不小。为什么呢?因为我努力了,因为我下劲了,因为功夫不负有心人!

篇2:关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作文500字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唐代书法家叫柳公权。他自幼习字,很勤奋,年纪很小就写得一手好字。他自以为功夫了得,有机会便炫耀自己的才华。他和小伙伴进行毛笔比赛,自我感觉良好,于是得意洋洋的,正好树下有个乘凉的老人家,笑着对他说:“华原城有人用脚写字,你去看看吧。”他问清楚了地点,直奔那里。果然,他看到了一位老人没有双臂,赤着脚。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挥洒自如地用脚写着,龙飞凤舞,力透纸背。

他从那一刻起,才明白自己的差距,便下定决心,从此之后,不断刻苦练字,终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柳体”。

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幼十分顽皮,有一次他逃了课,来到河边,看见一位老人磨杵,心生好奇,便跑过去问老人:“老您磨铁杵干嘛呀?”老人说道:“我要把它磨成针。”

李白又问道:“铁杵又大又宽,针又细又小,怎么可以磨成针啊?”老人信心满满地回答道:“只要功夫深,杵磨成针”。李白被老人的执著精神深深感动了。

回去之后,他再也没有逃课,他刻苦学习,成了现在流芳百世的大诗人。

篇3:关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作文500字

例如, “再见了, 亲人”一文, 文中写了最可爱的人告别朝鲜人民的动人情景:“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 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车站, 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 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 泪水模糊了双眼, 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 然而距离遥远, 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再见了, 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们读着, 一定会被这催人泪下的语言强烈感染, 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深厚的抒情基调, 已经回荡在我们的心间。“文学所以增人感”就是指以情感人, 一切成功的文学创作都是真切地写了自己既独特又普通的审美情感体验。

文学是情学。历史上人们对文学创作中的情感因素的重视不是偶然的。在我国古典美学中, 一直把情感放在创作的最重要、最突出的地位。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说, “情者, 文之径”, 《知音》中又说,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写道“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情感对于创作的意义在哪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谈到创作《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时, 生动地进行了诠释, 他说:“在那些漫漫的长夜里, 我沉湎于兴奋的希望和幻想以及对创作的热爱之中, 我同我的想象, 同亲手塑造的人物共同生活着, 好像他们是我的亲人, 是实际活着的人, 我热爱他们, 与他们同欢乐共悲伤, 有时甚至为他们的心地单纯的主人公洒下最真诚的眼泪。”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情感滋生着某种创造力, 没有作者火一样炽热的情感, 艺术生命的产生是不可能的。

小学生的习作与作家的创作活动虽然有所不同, 但写作的心理规律是大体一致的。“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有所作”。写作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过程, 是一种动态的、内在的心灵的运动过程。小学生一旦对所写的事物和文章题目有了兴趣, 就会产生乐于表达的欲望, 就会主动积极地去完成习作任务。

写作的第一步便是“积累材料, 感受生活”, 即把客观生活里的东西录入心中。但儿童往往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冷淡, 观察时漫不经心, 浮光掠影, 未必达到留心的地步, 这就很难有写作欲望。美学告诉我们, 用热情的眼光趣味盎然地观察现实生活, 观察周围景物, 能使观察更主动、更持久、更深入。

人的情感源于外在客观现实。学生沉浸在物我交流的愉悦中,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深了, 能感受到平日所没有感受到的美好的情感, 在司空见惯的平凡之处看到动人的美, 这样就形成生动、真切、完整地浸染着学生情绪色彩的新表象。有感情地注视, 还可激发学生的灵感, 培养学生形象记忆的能力, 巩固观察成果, 使感知的形象能持久的储存在学生记忆里, 只有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才生动感人。如指导学生观察小草时, 让学生融入思想感情, 喜欢对象, 亲近对象, 或扮其形, 或思其情, 这样多数学生对这随处可见不惹人注意的小草都能有新颖的发现和独特的感受。一个学生发现暴风雨后“瘦弱的小草被打得歪歪斜斜, 身上溅满了泥, 我想小草一定完了, 谁知太阳一晒, 她们就抖掉了脸上晶莹的泪珠, 慢慢地又挺直了腰。”有学生惊喜地发现了岩缝里生长的小草, 并在文中写道:“我也要做一株顽强不屈的小草。”这些词句所抒写的, 不再是一般的对景物的观感, 而是饱含着情感的体察。注意观察与写作相结合, 帮助学生把情感移到观察感知的对象上, 通过写作指导帮助学生加工综合观察事物所得的各种情感信息, 能为学生在获得作文素材通向表达作文内容间架起一座桥梁。

学生有了厚积的写作材料, 在构思时还必须根据写作目的进行选择。选择哪些与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内在联系的材料, 关系着写作活动的成败。

客观世界、万象纷呈、人物形象、场面情景、人文风情……该怎样选取记忆表象呢?这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情感态度。叶圣陶说:“事事物物, 与学生接触而引起其思想情感者, 均可为文题之材料。”能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一定是学生所喜爱的人、事或活动。只有选取学生熟悉的、愿意写的东西作为学生作文的素材, 学生才能“情动而辞发”, 因为此事此物独特的性质、状态、发展变化, 在特定环境中的影响, 能启动学生情感的开关, 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索, 所以才成为选择的对象。一定要选择最感兴趣、最吸引他们的东西写, 也就是说, 让学生写那些最能动人感情的东西因为他能使人最动感情的去写。

语言发生的本身, 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达自我, 或要鸣发内心的感情, 顺着这两个倾向, 自然会情不自禁。现在学生作文一般都是“逼出来的”, 真正有写作欲望的很少。重视情感的激发与培养, 学生则能淋漓尽致地表述。

教师既是情感的体验者又是情感的诱发者, 在指导中, 一方面要以声情并茂的语言, 富有感情的讲述, 以及适时地赞赏、评价, 为学生作文提供最佳情绪背景。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的情感总是被生动的对象引起, 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如做一个游戏, 欣赏一幅图画, 听一段音乐等, 使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 通过分角色表演“表白自我”“鸣发内心感兴”, 让他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从而产生符合情境的情感, 形成一个有利于作文的氛围。学生的写作情感燃烧起来时, 在内心情感的驱动下, 就能展开联想, 文思泉涌, 滔滔不绝, 斐然成章。

比如指导《考试失败的滋味》这一题目的写作时, 让学生分别扮家长和学生, 进行表演, 再让学生讨论事情发展的背景, 展示事情的经过, 揭示人物的心理, 表达人物的感情, 最后可抽取学生与老师配合表演考试失败后挨批评时的对话片段, 为该次作文更好地按题目要求将内容形成语言文字创造条件。在这种宽松、有趣、愉快的情感化的气氛中, 学生写起来则有话想说, 有情想抒, 有理想辩。

总之, 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 将索然无味, 难以成篇。因此作文教学应注意在“情”字上下功夫, 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学生怀着感情, 充满乐趣, 就能“自由地呼吸”, 自然能写出好文章来。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篇4:创新作文教学从“活”字上下功夫

一、选择材料要“新活”

对于作文教学,我们认为应做到两个“早”:(1)教师提早布置题目或范围;(2)学生提早做好准备。学生主要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材料,整理材料,这个任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完成。

1.日记。“偶有所得,提笔记之”,先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我们规定:日记中的内容一般都是学生所见、所闻、所感,并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比如有些学生在日记中就把内容整理成题材资料库、写法资料库、词语资料库,这样看起来一目了然,便于我们以后在写作时提取选用。而这些资料应讲求新颖、真实生动,因为这是我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真实感受。其实不一定非要大事件才能引发人的感受,一个自然景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能引发人的感受,成为写作契机和切入点,如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到:回忆刚上小学或中学时所看的电影、电视时,急切想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到现在就觉得自己对人生的观察是幼稚的;有的学生写了自己刚步入新的环境时,心里颇感惆怅,很难适应环境,在其他学生的帮助下,敞开心扉,调整心态,很快适应了新环境;还有的从“非典”“洪水”“冰灾”“地震”当中感受到中国人民的伟大,感受到医生、护士的伟大,教师、军队、警察的伟大,还有的同学从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攻打伊拉克战争中认识到世界人民享受和平安宁生活的宝贵。这些都是作者如实所见、所感,也是以后写作中有用的材料。

2.通过其它方式搜集、积累材料。如剪报、听广播、看电视,以及阅读图书资料、网络等都是我们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方式还可以了解名人史迹,了解伟人成长历程,了解各种史料知识,阅读名家名篇、中高考优秀作文等,不断扩大知识面,达到“但得其所欲求者尔”。不但能扩大知识面,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能陶冶心灵,创新我们的思维,促进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命题范围要“放活”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命题范围就要“广”,要“开”,要“活”。

1.拟题力求内容新,观点新,思路新。好的命题可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比如《桥》这个题目,我们写的桥不下千万种,但要辟出一条新路径的确不易。有一位高职学生是这样写的:他写了家乡门前一座普普通通的土桥变成木桥再变成石桥的一系列变化,由点到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体现了农村建设的新成就。这样,就赋予题目以新意,从而包容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再比如期中考试后学生的成绩高低参差,有的学生意志消沉,整天提不起心情,精神特别恍惚,大有“天之末日来临”之感,据此,布置下面的材料,让其根据要求写作文:

生活中,真正的自信者必须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又往往与自己的怀疑和不满有着必然的联系。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天才并非自信的人,相反倒是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于是奋起自强,有了令人吃惊的成功。

周国平《智慧与人品》中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相信,天才骨子里大都有一点自卑,成功的强者内心深处往往埋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请仔细揣摩这句话,联系自己的经历、经验、见闻和知识,以“感谢自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此题目贴近学生当时的心态,更能鼓舞他们增加自信心,继续拼搏,努力向前。

2.增加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对于题目拟定还应侧重培养发散思维。我们不能限定过多的要求,应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力求准确、简洁、新颖、醒目。比如《考试》《家乡新变》《南郭先生续传》等。现就以考试题目《考试》为例来说,要注意的是文体不限。文章写出来之后,有的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评价当前考试制度,指出利弊,提出改革措施;有的干脆抄写考试规则,对“考试”加以说明等等。这样的作文题目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了巨大空间,无疑能够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作文训练要“专活”

对于写作应有的放矢,不能盲无目的,应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专基训练,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以片段作文为主进行训练,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将其进行分类,分别出题,进行片段作文训练,片段作文“小”“短”“精”,最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使学生在课余挤出时间进行训练。

2.专项训练还包括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构思能力等方面的训练。这些实际上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训练。

四、写作过程要“搞活”

“搞活”原则,可以分以下几步:

1.将课前给学生的写作范围或作文题引入课堂,对题目稍作要求,一般应从精、从简。

例如作文要“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清晰,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或以“XX”为话题,自定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008年高考陕西卷作文要求)涉及内容方面的,避而不谈,以免影响学生思路,把学生套在教师所“说”的“网络”里,所“设”的“陷阱”里,让学生充分“自由”,“各抒己见”。

2.审题。确定好题目或范围后,不要急于动笔。让学生审清题意,辨明思路,从而指导学生进行构思,推敲布局。审题可包括两种方式:(1)直接审题。对题目进行判断、比较,找出关键性词语,把握侧重点。如《难忘的临别赠言》,其中“难忘”是最关键的。(2)间接审题。教师可以不直接指导学生审察题意、角度、感情,而启发学生根据命题去回忆范文,接触过的生活场景。对于需要创设情境的,应将提前设计好的模型、实物、故事等材料展示出来,充分发挥多媒体电教手段的作用。如用闭路电视或生活现场,观看海浪、山峦、云天、泥土……让学生联想人生,世事。充分发挥联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思路确定后,学生不可以进入动笔起草阶段。起草作文一般要求学生“一气呵成”。依照思路轨迹,道出“建筑模型”。其一,不能让学生写一句,修饰一句,这不利于学生思路的完整性,连续性。有些学生常问笔者,他写作前,感觉思路非常好,可是,写作时,稍不留神就写不下去了。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人的思维具有一贯性,一旦间歇,就容易被打断;其二,环境要“静”,学生“动笔”,教师“闭口”,一般不要从中提示、指导,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当中,即先“写出来”;其三,教者进行巡视,随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写作情况,随时获取信息。发现有困难的,进行个别处理;其四,将掌握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记录在案,并进行整理,为指导修改奠定基础。实质上这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创新题材,独特构思,在“活”字上下功夫,同一题目可采用多种角度,各领风骚,真正创作出好的作品。比如采用会议纪要的方式、写日记方式、戏剧方式、启事、诗歌等。

五、修改方式要“灵活”

对于课内修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生自改自评,老师巡回指导。叶圣陶先生再三强调:“改的优先权应归属于作者自己。”文章写完后,学生应检查1-2遍,然后从“小处”着手,进行修改。主要通过查字典,翻资料等解决字、词、句等方面的问题。内容改好之后,还可教给学生在局部进行详加修饰,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文章起笔,开篇要做到亮丽精巧、引人入胜,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可开门见山,可设置悬念,也可引用诗句或名人名言等。

(2)巧收文尾,俗语道“编筐织篓,全收在口”。文章结尾点睛,文章也会升华。

2.小组互改互评。教师指出评改目标和重点,学生以4—6人为一小组,“大家”互改、互批、互评,互相研讨。对于修改有困难的应记录下来,向老师提出。这里着重解决段、篇问题。

3.师生共同评议,做到“两结合”。即将自评情况、组评情况综合起来进行归纳、整理,一并进行集体讨论。凡符合要求的给以优秀,有个别失误的,当场指正,及时修改;写作失误的,共同指正,进行重写。最后,由学生检查一遍,交教师复议。

4.特别要求:对于作文,我们不能过分限制时间,应将其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以便学生更新思路,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六、评价语言要“激活”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作文课有浓厚兴趣,评价语言相当重要。

对于中学生的评价语言,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索,单纯批判方式应当少用。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教师改文,业志辛勤,苟学生不晓其故,即功夫虚掷,今责令其探索,彼必得用心而自得之矣。”作为老师,应尽量从心理上给学生“壮胆”“打气”。否则会挫伤其积极性。比如,有一个学习相当好的学生写作文时跑题了,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写的:

[评析]本文严重脱题,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你太马虎,没有审清题意,重写。

这个学生看了这个批语之后,整整哭了四节课。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这样写道:

[评析]你的习作内容与题目不太相符,但内容写得相当不错,如果换上另一个题目,无疑是一篇极优秀的佳作。希望你仔细修改,重写一遍,在以后写作中要审清题意,不能太“马虎”。

同一作文,两种语气,同一评语,两种“景色”。后一种不但达到了目的,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七、注重经验要“用活”

作文批阅之后,不能一了完事,置之不“看”。对于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还应“更上一层楼”。

1.教师从“再指导”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讲评。因为评价可以更新认识,创造是认识的能力的飞跃,学生习作中的点滴创造反映了他们智力和能力发展上的某种突破。经教师讲评,便会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点滴创造到更多的新创。

2.学生将教师的评价与自己的习作进行对照。然后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成败得失,正确估价自己的写作能力,并纳入日记的范畴。所渭“作文然后知困,困而能改,改而能进,何谓无文焉!”

3.对于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习作,可以借助“作文专栏”“黑板报”“广播室”等形式进行宣传,全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优秀的可选送报刊杂志。实际上,笔者采用的方式大多数是帮学生打印,并传发给每个学生,激励他们的上进心,鼓励他们更加努力搞好写作,再者,也将这些好的作品资源让学生“共享”,收入自己的资料库,随时积累,不断翻新,不断前进。

以上七条是笔者对作文创新模式探索的几点做法,我们认为,只要能使学生从传统思维中“走”出来,从传统桎梏中“跳”出来,真正使学生“活”起来,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将会有很大帮助。

篇5:功夫不负有心人作文500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流传于人们口中,其实这句话也是一个真理。看看那些有成就的人,哪个不是经过不断努力才得出结论的?都是经过反复研究才可以成功,获得成就的。所以,要把“?”拉直变成“!”,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今中外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波兰的一位物理学家、化学家――玛丽居里,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她从其他人发现的放射性物质中,提出疑问――其他物质中是否也存在有放射性?对于这个问题,她不是在脑海里一闪而过,而是立马展开了耗时三年又九个月的“寻镭旅程”。她在一个废弃的破棚子里不断溶解、沉淀、分析那成堆的矿渣,经过上百万次地提炼,她终于从那成堆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纯净的镭。她用生命和青春提炼镭。居里夫人在提炼出这0.1克镭后,也为自己的人生抹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不仅在外国,中国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从小练字就十分刻苦。小时候,他就在各种地方练习写字。他没有纸时,就在袖子上写字,用手一笔一画地工工整整地写上去,知道有一天,他准备练字时发现袖子被划破了,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袖子上写了很长时间了。后来,他又在地上、沙子上写字。经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王羲之终于练得一手好字,得到了后人的传诵与学习。镭的发现,令后人传诵千年的好字,这些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练习才能成功和成形的。像玛丽居里、王羲之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说明要想获得成就并不难。只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那么,在长时间的努力后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机会是平等的,只要你在生活中能够对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努力,在经历了N次失败后,经历了长时间努力后,就会迎来光明,获得成功。

篇6:关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作文500字

“ loading=”lazy“ src=”pic/original/copyright/img.1/d0a1d1a7c9fa4_2.jpg">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其实,世界上的人都是平等的,那为什么有些人的人生是成功的,而有些人是失败的.呢?是因为成功的人愿意付出努力,愿意经受困难;而失败的人经常被困难打退,“只要你不跪下,没有人会比你高”。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诞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镇。他觉得:人们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灯或煤气灯。这种灯因燃烧煤油或煤气,因此,有浓烈的黑烟和刺鼻的臭味,并且要经常添加燃料,擦洗灯罩,很不方便。所以为了研制电灯,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连续几天试验,发明炭丝作灯丝后,他又接连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过,最后又选用竹丝,通过高温密闭炉烧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丝,装到灯泡里,再次提高了灯泡的真空度,电灯竟可连续点亮1200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879年10月21日发明了电灯。

篇7:关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作文500字

花一样的绚烂,火一样的激情,鹰一样的抱负,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岁月的年轮带走了我们的天真与稚气,却赠送给我们一份稳重与成熟!

青春是我们人生一段别样的体验,是一枚夹杂着甘甜与苦涩的青果;是我们人生岁月里一段美丽而充实的旅行,我们要把握青春,做青春的主人。

我们歌唱青春,歌唱生活,我们笑对人生,我们是风华正茂的`中专生,在一中专这个清新静谧的校园,求知若渴的我们,正在自主学习,汲取知识,那是我们充实的青春;周末文化广场上,我们精彩的节目、激情的演员;那是我们飞扬的青春。在这里,我们充实的学习,快乐的生活。我们是青春的主人。

中专生活让我们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次次我们自主主持的班会,一件件我们自己刷洗的衣服,我们都在诠释着:我的青春我做主!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不要等到光阴荏苒年华渐逝,才独自叹息。不要等到花季不再,雨季已过才内心凄凉,与其说,在人生的黄昏,无奈的擦拭过去的岁月,不如在这蓬勃的雨季,行动起来,我的我的青春我做主。

请相信:

我的青春我做主!

篇8:小议功夫在“字”外——书学随谈

学习书法和学习其他艺术一样, 有两个前提必不可少, 即兴趣和恒心。兴趣的广泛却并不等于朝秦暮楚、一曝十寒。至于恒心, 大凡一个人只要矢志不移地从事某种研究, 再加之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是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只是成就的形式和时间有所不同罢了。

具体到学习书法, 无非两点:一是“字内功夫”, 一是“字外功夫”。先说“字内功夫”, 也就是针对书法本身的具体问题, 譬如对初学者来说执笔、运笔、临帖等基本问题。执笔与运笔的技术要领只要入门得法, 不难掌握。倒是碑帖的选择问题, 常使初学者不知所措。记得清代的钱泳曾在《书学》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或有问余云‘凡学书毕竟以何碑帖为佳?’余曰:“不知也。”, ”这“不知也”三字真是回答得好极了。这是因为一个书家的成功, 既有从欧字入手的, 也有从颜字入手的。异曲同工, 殊途同归, 本无固定程式可言。这也原是很自然的事, 但却也有人认为:“学习书法一定从某家某帖开始”, 这纯属无稽之谈。如果某书家说:“学习书法非得从欧阳询《颜勤礼碑》入手”的话, 那么试问:颜真卿又是学谁的呢?在这个问题上, 笔者的看法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碑帖为宜, 因为只有这样做了, 才能使自己的个性爱好与碑帖相符,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那么, 是要终生守住一帖, 还是广泛汲取?这牵涉到博与约的关系。依笔者之愚见:先宗一家, 然后由约而博, 广为汲取。既要学到某帖的用笔、结字、布局, 又要摆脱一家束缚, 以至于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将是大有裨益的。古人所谓的“入帖”与“出帖”,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学习书法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提高阶段, 这个提高阶段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字外功夫”。一句话, 就是要改变书者的胸襟气质, 提高综合素质。唐代孙过庭曾在《书谱》中提到“心手双畅”。笔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如果说“手”所解决的是书法书写的技巧问题的话, 那么“心”所包含的就是有关书法美学的境界问题了。

创作不单是熟练的驾驭技巧, 更重要的是通过特定的书体内容笔墨线条, 来表现独特动人的意境, 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此而言, 博学多识、触类旁通、迁思妙得何尝不重要。那么文学修养可谓左右于书法艺术的决定因素了。书法艺术涉及面很广, 要善于利用客观世界反映在我们头脑中的各种事物的形象, 通过思维想象领悟其具有美的特征的线条、节奏、造型和风度, 借以吸收融入到书法形象中去。唐代草圣张旭见挑夫争道闻鼓吹声而得笔意, 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得其神的故事, 便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从中领悟学书真谛———功夫在字外。

那么, 如何学习“字外功夫”呢?答案很简单:读书、思索。

苏轼说:“退笔如山未足珍, 读书万卷始通神。”这从一个侧面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因为读书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提高道德情趣和审美意识, “胸罗万卷, 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杨守敬《学书迩言》) 。试想, 一个书法家如果胸中无书的话, 下笔何来书卷气呢?当然更无什么情趣、意境可言了。

那么, 该读些什么书?怎样读呢?

依笔者看, 首先还得分一分“精读”和“泛读”。所谓“精读”, 就是要反复研读、仔细体会其精神实质, 以至于熟读成诵的篇章;所谓“泛读”就是广泛浏览, 一般了解即可。因为, 可读和要读的书实在太多了, 全部精读是不可能的。至于应该精读什么?笔者以为就学习书法的人来说, 古代书法理论著作无疑是应该摆在首位的。因为古代书论是前人书法实践的经验总结, 对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譬如孙过庭的《书谱》, 苏轼的《东坡题跋》, 米芾的《海岳明言》, 无名氏的《三十六法》, 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 董其昌的《话禅室随笔》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等, 都值得仔细咀嚼。

接着, 古代的诗文词曲赋也应有选择地精读。文字与书法尽管表现形式不同, 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比如诗词讲究意境, 书法也讲究意境, 它们的实质是相同的。在古代文学方面, 诸如刘勰的《文心雕龙》, 陶潜的《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等等。或清新俊逸、或潇洒超脱, 都足以廓人胸怀, 发人幽思。至于诗词曲赋, 如《唐诗三百首》、《宋词选》、《元曲汇编》等等, 尤应择善多读, 时时涵咏。

此外, 对于提高修养来说, 除了有选择地精读古代书论、文学作品外, 对于古代哲学、美学、文字学、金石学、医学等典籍中的经典作品, 也应随时留意, 精心研习, 以求触类旁通。如《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庄子》、《荀子》、《心经》、《金刚经》、《古文字溯源》 (郭沫若著) 、《汉字美学》 (启功著) 、《金石概论》 (邓石如著) 等等。

除了读有字的书本外, 还有两本无字的书要读:自然与社会。古人强调行万里路, 就是告诫人们要饱览大好河山, 体验人生百味。

大自然能开阔心胸, 荡涤灵魂。历代书家都是几出几归, 在自然中得到陶冶, 触发灵感。书法中的形象比喻与境界追求都是源于自然, 诸如“高峰堕石”之于点、“万岁枯藤”之于线、“重若崩云”之于按、“轻如蝉翼”之于提、“龙跳天门”之于动、“虎卧凤阙”之于静等等。宋代黄庭坚自嫌早年书法笔意痴钝, 用笔不到, “晚入峡, 见长年荡桨, 乃悟笔法。”山峡的倒流之势, 给他的书法以纵逸超迈的气魄。林散之盛年曾作越7省、跋涉18万余里之壮行。他在论书诗中这样坦言得山川之助的奥秘:“天际乌云忽助我, 一团墨气眼前来。得了生机急下手, 纵横涂抹似婴孩。”天人合一, 人与书法都像婴孩般天真烂漫了。

社会阅历更是一笔丰富的财富, “历尽艰难始算才”。社会舞台能开阔心胸, 磨炼意志, 增长才识。毛主席的狂草气魄宏大, 气象万千, 是他如火如荼的革命经历与叱咤风云的领袖气概的直接表露。齐白石虽出身木匠, 但他有漫漫98岁高龄的坎坷人生, 丰厚的阅历滋养着他的艺术, 衰年变法而至大战, 他的作品有种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高尚健朴之美。

上一篇:东乐中心小学第十五周值周工作总结下一篇:5)2011年刑释解教人员排查走访专项活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