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审理股权纠纷案件裁判规则

2024-04-16

最高人民法院审理股权纠纷案件裁判规则(通用8篇)

篇1:最高人民法院审理股权纠纷案件裁判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审理股权纠纷案件裁判规则

(二)2015-01-13两高法律资讯转

本期导读:

规则1:未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或侵害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股权转让合同有效,但其他股东可以申请撤销。

规则2:股权转让合同不因转让人瑕疵出资而无效,受让人可被确认为股东。规则3:名义股东无权处分名下股权但未办理变更登记,将股权再次转让的,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规则4:国有法人股转让条款未经批准未生效,但不影响合同其他条款的效力。规则5: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在场外交易的,交易行为无效。

规则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股权转让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未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合同未生效。规则7: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条款经登记后可对抗第三人。

规则8: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条款违反强制性规定或违反股权自由转让原则的,无效。

规则9:显名股东将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显名股东的债权人要求执行显名股东的股权等行为,合法有效。

规则10:股东可以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但不得妨害股权的转让。

规则11:未经其他股东同意向外转让股权的,股权转让合同相对有效。

规则12:发起人在股份禁售期内将股权委托给未来的股权受让方行使,并不能免除其法律责任。

规则13:夫或妻一方转让共同共有的公司股权,属于对夫妻共同财产作出重要处理,应当由夫妻双方协商一致。规则详解:

1、未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或侵害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股权转让合同有效,但其他股东可以申请撤销。

未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或侵害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股权转让,其所侵害的仅仅是其他股东的利益,而非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只要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是真实的,就不应轻易否定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由其他股东通过《合同法》第74条撤销权制度解决,可以充分尊重其他股东的意愿,更有利于维系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2、股权转让合同不因转让人瑕疵出资而无效,受让人可被确认为股东。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瑕疵出资股东应当向公司补缴出资,并向其他股东承担违约责任,甚至要承担相应的行政及刑事责任,但其股东资格并不应受到影响。认定瑕疵出资股东仍具备股东资格正是其承担补缴出资义务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否认其股东资格,将导致对公司的出资义务无从履行,从而损害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出资人并不因瑕疵出资而丧失股东权,也就有权转让该股权,股权转让行为并不因瑕疵出资而无效。

如果转让人在签订股权转让合同时将瑕疵出资的事实如实告知受让人,受让人仍同意受让其股权的,股权转让合同有效,受让人将被确认为公司股东,但是受让人所享有的股权会受到瑕疵出资的限制。但受让人可以通过补缴出资来剔除股权瑕疵,再向转让人追偿。瑕疵出资的补足义务不影响股权的确认。

如果转让人在签订股权转让合同时隐瞒了瑕疵出资的事实,使受让人作出错误的判断和意思表示,属于《合同法》54条规定的欺诈情形,受让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该股权转让合同。股权转让合同被撤销的,出让人仍为公司股东;如果受让人没有主张股权转让行为存在欺诈,除斥期间经过后,如无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形,受让人将被确认为股东。

3、名义股东无权处分名下股权但未办理变更登记,将股权再次转让的,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公司法》第32条规定,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所以第三人凭借对登记内容的信赖,一般可以合理地相信登记的股东(即名义股东)就是真实的股权人,依照《物权法》106条规定的善意取得制度,可以接受该名义股东对股权的处分,实际出资人不能主张处分行为无效。实际出资人主张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则应举证证明第三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该股权归属于实际出资人。一旦证明,该第三人就不构成善意取得,处分股权行为的效力就应当被否定,其不能取得该股权。当然,在第三人取得该股权后,实际出资人基于股权形成的利益就不复存在,其可以要求作出处分行为的名义股东承担赔偿责任。

在名义股东转让股权后,由于种种原因股权所对应的股东名称未及时在公司登记机关进行变更,此时名义股东又将该股权再次转让的,当确有证据证明该第三人在受让股权时明知名义股东不是真实的股权人,股权权属已归于受让股东,则名义股东向第三人再次转让股权的行为无效。如果没有证据证明第三人知道前述情形的,那么第三人可以取得该股权,受让股东的股权利益也不存在了,其可以要求名义股东承担赔偿责任。按照《公司法司法解释

(三)》第27条的规定,未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有过错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应承担相应责任;受让股东对于未及时办理变更登记也有过错的,可以适当减轻上述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的责任。

4、国有法人股转让条款未经批准未生效,但不影响合同其他条款的效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冻结、拍卖上市公司国有股和社会法人股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条的规定,国有法人股指国有法人单位,包括国有资产比例超过50%的国有控股企业,以其依法占有的法人资产向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形成或者依据法定程序取得的股份。国有法人股属于国家财产,未经国家授权的具有管理职能的财政部以及之后行使该职能的国资委批准不得转让,股权转让条款未生效但不影响合同其他条款的效力。对方当事人请求继续履行报批义务并存在继续履行的可能性时,法院应判令继续履行报批义务以促成合同生效。

5、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在场外交易的,交易行为无效。

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第13条的规定,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可以制定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根据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制定实施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第4条、第5条的规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可以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等方式进行。企业未按照上述规定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而是进行场外交易的,其交易行为违反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原则,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应依法认定其交易行为无效。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股权转让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未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合同未生效。

《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9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手续,或者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生效,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未办理批准手续的,或者仍未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未生效。

7、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条款经登记后可对抗第三人。

《公司法》第71条第1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依照该规定,股东之间可以自由转让股权,未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间股权转让加以限制。同时,该条第4款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依该规定,允许章程作出例外规定,这属于任意性条款,股东可以基于该规定对股权内部转让进行限制。因此,对于公司章程中的特别规定,各方都应当尊重。

公司章程是设立公司的法定登记事项,因而公司章程经登记已达到公示之目的,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因此,在公司章程中对股权转让设置的限定条件是有效的,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违反该限定条件的股权转让是无效的。

8、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条款违反强制性规定或违反股权自由转让原则的,无效。

在肯定章程可以对股权转让作出限制性约定的同时,必须明确,这一限制性约定是受到制约的,对于违法的或者违反公司法原理的限制性条款,不应认定其效力。具体而言:(1)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性条款与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相抵触的,应确认该公司章程条款无效,对股东没有法律约束力,股东违反该条款转让股权而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有效。(2)公司章程的限制性条款造成禁止股权转让的后果。这种约定违反股权自由转让的基本原则,剥夺了股东的基本权利,应属无效,股权转让不因违反这些限制性约定而无效。

9、显名股东将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显名股东的债权人要求执行显名股东的股权等行为,合法有效。

显名股东将其名下股权转让、质押,或者显名股东的债权人要求执行显名股东的股权等行为,属合法有效。因显名股东自身的债务导致其名下股权被执行,从而损害隐名出资人利益的,隐名出资人可以根据其与显名股东之间的合法协议主张权利。

10、股东可以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但不得妨害股权的转让。

《公司法》第71条规定了股东的优先购买权,股东优先购买权产生的情形是:存在股权外部转让,如股权在公司股东之间内部转让则不存在优先购买权;同时,如果向公司股东以外的第三人转让股权的条件优于公司股东的情况下,也不存在优先购买权问题,只有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才有优先购买权。

股东优先购买权可以部分行使,原因为:一是《公司法》在明文规定股东的优先购买权的同时,并未禁止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法无禁止即自由;二是优先购买权是法律赋予公司股东较之于公司外第三人的优先权利,允许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可以使公司股东的优先权利发挥得更为充分;三是有利于公司股东通过行使优先购买权增加股权份额,实现对公司的控制权,维护公司的稳定发展;四是强化了公司的人合性,避免或减少因新股东的加入出现新老股东之间产生摩擦的可能;五是有利于公司股东根据其财力状况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作出选择,既可以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也可以完整行使优先购买权。在肯定股东有权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前提下,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必须给予一定的制约,应以不妨害股权转让,保证股权顺利转让为限制。如果由于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第三人因受让股权减少而拒绝受让剩余部分股权,则破坏了转让股权股东的顺利交易。此时,为弥补转让股权股东的可能损失,其他股东应受让全部拟转让股权。

11、未经其他股东同意向外转让股权的,股权转让合同相对有效。

未经其他股东同意对外转让股权,该股权转让合同相对于公司及其他股东无效。股权转让合同需要得到公司的同意后,才能对公司生效。未经其他股东同意对外转让股权,该股权转让合同在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有效。《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而公司法及有关行政法规并未就股权转让合同作出须经批准或登记生效的规定。因此,股权转让合同对于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而言,合同在成立时即生效。

12、发起人在股份禁售期内将股权委托给未来的股权受让方行使,并不能免除其法律责任。

《公司法》第141条规定,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其目的旨在防范发起人利用公司设立谋取不当利益,并通过转让股份逃避发起人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在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与他人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约定待公司成立一年后为受让方办理股权过户手续,并在协议中约定将股权委托受让方行使的,该股权转让合同不违反《公司法》141条的规定。协议双方在公司法所规定的发起人股份禁售期内,将股权委托给未来的股权受让方行使,也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且在双方正式办理股权登记过户前,上述行为并不能免除转让股份的发起人的法律责任,也不能免除其股东责任。因此,上述股权转让合同应认定为有效,但不能免除转让方的法律责任。

13、夫或妻一方转让共同共有的公司股权,属于对夫妻共同财产作出重要处理,应当由夫妻双方协商一致。

夫妻双方共同出资设立公司的,应当以各自所有的财产作为注册资本,并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夫妻双方登记注册公司时应当提交财产分割证明。未进行财产分割的,应当认定为夫妻双方以共有财产出资设立公司,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或妻名下的公司股份属于夫妻共同共有的财产,作为共同共有人,夫妻双方对该财产享有平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对夫妻共同财产作出重要处理决定,夫妻双方应当平等协商,取得一致意见。他人有理由相信夫或妻一方作出的处理决定为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为由对抗善意第三人。因此,夫或妻一方转让共同共有的公司股权的行为,属于对夫妻共同财产作出重要处理,应当由夫妻双方协商一致并共同在股权转让协议、股东会决议和公司章程修正案上签名。夫妻双方共同共有公司股权的,夫或妻一方与他人订立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应根据案件事实,结合另一方对股权转让是否明知、受让人是否为善意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如果能够认定另一方明知股权转让,且受让人是基于善意的,则股权转让协议对于另一方具有约束力。

篇2:最高人民法院审理股权纠纷案件裁判规则

最高法审理知识产权合同纠纷案件裁判要

旨及相关资料链接

一、崔彪与柳州瓦轴轴承有限公司实用新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纠纷申请案

【核心术语】

专利年费专利权终止强制性规定合同无效

【争议焦点】

在未按照规定缴纳专利年费的情况下,专利权人就该专利与他人订立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效力如何?

【案例要旨】

《合同法》第三百四十四条规定,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只在该专利权的存续期间内有效。专利权有效期限届满或者专利权被宣布无效的,专利权人不得就该专利与他人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据此,专利权终止后,专利权人无权再就该项专利与他人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即在此情况下,其与他人签订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将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归于无效。而根据我国专利法的相关规定,没有按照规定缴纳年费的,专利权在期限届满前终止。可知,专利权人将因未按照规定缴纳专利年费而导致其享有的专利权提前终止。综上所述,在未按照规定缴纳专利年费的情况下,专利权人就该专利与他人订立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应属无效。

【本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34条、第63条、第75条、第52条、第342条、第344条;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4条、第22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修正)第153条、第158条、第200条、第204条。

二、北京冬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浙江新线影视发行有限公司委托创作合同纠纷申请案

【核心术语】

合作合同履行顺序先履行抗辩权

【争议焦点】

在合作合同中有先后履行顺序,先履行方未履行,而后履行方先履行合同义务付款的,是否构成违约?能否推定先履行方已经履行了义务?

【案例要旨】

依据《合同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在上述情况下,约定的先履行方未履行义务,而后履行方先履行合同义务付款的,该付款行为使其丧失了先履行抗辩权,即放弃了要求对方先履行义务的权利,但是该行为不构成违约,约定的先履行方仍应按原合作合同履行其义务。约定的先履行方主张已经履行义务的,应提供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已经履行了义务,无法证明的,应继续履行或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67条、第77条、第405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修正)第200条、第204条。

三、深圳市科中大交通建材有限公司等诉陕西百祥实业有限公司技术合同纠纷案

【核心术语】

反诉条件诉讼标的额受案范围

【争议焦点】

当事人提出的反诉标的额超出了本诉受理法院的受案范围,法院是否应当受理反诉?

【案例要旨】

反诉是指在本诉进行过程中,本诉的被告以原告为被诉对象而提起的诉讼。由于本诉和反诉具有关联性,从诉讼效率和判决统一性考虑,原则上本诉和反诉应当合并审理。但是,反诉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个独立的诉讼,所以必须要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起诉条件的规定,其中就包括管辖权的规定。因此,当事人提出反诉的标的额超出了本诉受理法院的受案范围,法院不应当受理反诉,而是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

【本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4条、第55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修正)第170条、第207条。

四、百安奇售货设备集团公司(BianchiVendingGroupS)与周利等商标转让合同纠纷申请案

【核心术语】

合同恶意串通故意牟取非法利益

【争议焦点】

如何认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中的恶意串通行为?

【案例要旨】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存在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形的合同为无效合同。恶意串通是指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为牟取不法利益合谋实施的违法行为。恶意串通的合同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当事人双方是出于故意,这种故意的本质在于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来获取自己的非法利益。2.恶意串通的合同是为牟取非法利益。认定恶意串通行为,除了看该行为是否具有恶意串通的特征,还要注意不能拘泥于表面,而要注重该行为发生的背景、前因后果,看是否符合逻辑或是生活经验,是否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是否符合诚实信用原则等来综合判断该行为的实质。

【本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2条、第58条、第59条;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4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6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8条;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009修正)第58条、第170条、第207条;

5.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13修正)第15条。

五、张深根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奖励权纠纷申请案

【核心术语】

奖励权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争议焦点】

发明人参与了获奖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但无法证明其在设计获奖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中做出重要贡献,能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案例要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大奖项之一。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候选人应当是具备下列条件的项目主要完成人:提出并确定项目的总体方案;在解决关键的技术和疑难问题中做出重大技术创新和重要贡献;在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过程做出创造性贡献;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候选人按贡献大小排序,并在限额内产生。如果在项目完成中仅从事协调和组织工作的领导,或是从事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能作为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候选人。而在上述情况下,发明人参与了获奖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但无法证明其在设计获奖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中做出重要贡献,申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缺乏证据支持。

【本案依据】

1.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2008修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修正)第200条、第204条。

六、秦皇岛皇威制药有限公司与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纠纷申请案

【核心术语】

重大误解可撤销合同专利许可使用年费

【争议焦点】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当事人以其对专利许可使用年费支付的期限存在误解为由,要求撤销合同,能否获得法院支持?

【案例要旨】

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七十一条的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当事人对专利许可使用年费支付的期限存在误解,不属于“重大误解”的情形。因此,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当事人以其对专利许可使用年费支付的期限存在误解为由,要求撤销合同,不能获得法院支持。

【本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009修正)第71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修正)第200条、第204条。

七、李恩复与邯郸制药有限公司技术合同纠纷上诉案

【核心术语】

技术转让合同约定合同义务

【争议焦点】

技术转让合同仅约定了转让技术的费用,一方要求对方支付后续技术使用费的,能否获得支持?

【案例要旨】

技术转让是技术贸易的一种主要类型,技术市场上的技术转让是指技术成果由一方转让给另一方的经营方式。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当事人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订立技术转让合同,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合同合法有效,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同时,双方当事人必须受其自由约定合同的约束。技术转让合同仅约定了转让技术的费用,对于转让后的后续费用并未做明确约定,故在此种情形下,另一方当事人无支付后续使用费的合同义务。因此,一方要求对方支付后续技术使用费的,不能获得支持。

【本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4条、第85条、第111条;

2.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07修正)第64条。

八、吴光志与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等技术成果署名权纠纷再审案

【核心术语】

科技成果署名权民事诉讼

【争议焦点】

当事人请求确认其参与研发的科技成果的署名权而提起的诉讼,属不属于民事诉讼受案范围?

【案例要旨】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当事人的起诉必须“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民法通则》第九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公民对自己的发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权申请领取荣誉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合同法》第三百二十八条对此也做出了规定,即“完成技术成果的个人有在有关技术成果文件上写明自己是技术成果完成者的权利和取得荣誉证书、奖励的权利。”由此可见,对于科技成果的署名权是公民享有的民事权利,当事人请求确认其参与研发的科技成果的署名权而提起的诉讼属于民事争议,属于民事诉讼受案范围。

【本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7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328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07修正)第108条、第140条、第177条、第179条。

九、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与河南阿波罗自动化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开发合同纠纷再审案

【核心术语】

再审条件指令再审

【争议焦点】

当事人申请再审时应当符合怎样的条件,人民法院应当启动再审?

【案例要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当事人的申请认定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地方高级人民法院终身的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最高人民法院发现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应当决定再审,并有权指令原审法院再审。

【本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07修正)第140条、第177条、第179条。

十、山西大学与山西省科林环境保护技术中心“光合细菌菌肥”技术合作开发合同纠纷上诉案

【核心术语】

二审维持原判案例二审改判案例

【争议焦点】

技术合作开发合同中,一方当事人单方将双方合作研制的实用新型专利转让给他人独占使用的,是否构成侵权?

【案例要旨】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我国《专利法》明确将实用新型作为专利保护的对象之一。依据《技术合同法》第三十二条第(二)项的规定,合作开发所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合同另有约定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合作开发各方共有。一方转让其共有的专利申请权的,另一方或者其他各方可以优先受让其共有的专利申请权。同时,《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也规定,委托开发或者合作开发的技术成果,根据技术合同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专利权或者非专利技术成果使用权和转让权为当事人共有的,共有人应当约定利益分配办法。一方转让技术必须征得另一方或者其他各方的同意,由此所获得的利益由各方等额分享。由此,技术合作开发合同中,一方当事人单方将双方合作研制的实用新型专利转让给他人独占使用的,已违反了上述规定,侵犯了另一方当事人的技术成果权。

【本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9条、第101条、第118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失效]第27条、第30条、第32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失效]第15条、第50条;

篇3:最高人民法院审理股权纠纷案件裁判规则

2009年12月, 最高人民法院曾发布《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在依法保护专利权人利益、激励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多以来, 专利侵权案件稳步增长, 所涉法律问题深度触及专利基本制度和基本理念, 所涉技术事实愈加前沿和复杂, 市场价值和利益更加巨大。北京、上海、江苏等地高级人民法院分别出台有关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的指导意见。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 集中审理专利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案件。为确保专利法的正确实施, 统一和细化专利侵权裁判标准, 及时回应科技创新对专利审判的新期待, 有必要再次起草有关专利侵权判定标准的司法解释。

早在2011年底,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即开始进行专利侵权判定标准的专项调研。2014年初列入司法解释立项计划后, 又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在起草过程中, 广泛征求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国家知识产权局以及各高级人民法院的意见, 听取了专家学者、律师、专利代理人、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意见, 还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梳理、归纳、吸收这些意见的基础上, 条文草案历经十六次修改, 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 最终通过了该司法解释。

二、主要内容

《解释二》共31条, 主要涉及权利要求解释、间接侵权、标准实施抗辩、合法来源抗辩、停止侵权行为、赔偿额计算、专利无效对侵权诉讼的影响等专利审判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条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坚持问题导向, 加大专利权司法保护力度,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尽可能地解决专利诉讼中“周期长、举证难、赔偿低”等突出问题。

例如, 《解释二》第二十一条规定的专利间接侵权制度, 进一步强化了对专利权人的保护, 目前正在征求意见的专利法修订草案也有类似的条文。实践中, 间接侵权人与最终实施发明创造的侵权人之间没有意思联络, 并不构成共同过错。但是, 间接侵权人明知其提供的零部件等只能用于生产侵犯专利权的产品, 而仍然提供给侵权人实施。鉴于间接侵权人明显的主观恶意, 且其提供的零部件是直接侵权行为的专用品或者其积极诱导他人实施专利侵权行为, 故将其纳入侵权责任法第九条规制的范围。这并不意味着在现行法律框架之外给予专利权人以额外的保护, 而是侵权责任法适用的应有之义, 符合加强专利权人保护的客观实际。

又如, 针对“举证难、赔偿低”的问题, 《解释二》第二十七条对专利侵权诉讼中有关赔偿数额的举证规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在参考商标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有关证据妨碍规定的基础上, 根据专利权人的初步举证以及侵权人掌握相关证据的情况, 将有关侵权人获利的举证义务分配给侵权人, 并将此与专利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的赔偿额的计算顺序相衔接。

再如, 针对案件审理周期较长的问题, 《解释二》也作了针对性的规定。大家知道, 在我国现行专利法律框架下, 权利人起诉被告侵犯其专利权,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民事侵权诉讼。此时, 被告往往向专利复审委员会另行提起宣告专利权无效的请求, 而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的法院又无权审查专利权的效力, 这时通常是先中止民事诉讼, 等待专利授权确权行政诉讼的结果。然而, 专利授权确权程序过于繁冗, 循环诉讼和程序空转的情况更为突出, 不利于纠纷的实质性解决。为提高专利侵权诉讼的审理效率, 尽可能缓解审理周期较长的影响, 充分考虑专利授权确权行政诉讼改变专利复审委员会决定的比例较低的实际, 《解释二》第二条设计了“先行裁驳、另行起诉”的制度, 即在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宣告专利权无效的决定后, 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的法院可以裁定“驳回起诉”, 无需等待行政诉讼的最终结果, 并通过“另行起诉”给权利人以司法救济途径。之所以采用从程序上裁定驳回起诉, 而非实体上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主要是考虑若无效决定被行政裁判推翻, 则权利人仍可另行起诉。

虽然上述两个条款在提高诉讼效率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但受现行法律规定的限制,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行二元分立”导致专利案件审理周期较长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 还需要从立法层面进行改造。

(二) 坚持折中解释原则, 强化权利要求的公示和划界作用, 增强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性, 为社会公众提供明确的法律预期, 促使专利文件撰写水平的提高。

作为划定专利权权利边界的标尺, 权利要求是专利法的核心概念。2009年发布的专利法司法解释曾体现了强化权利要求公示性的导向, 《解释二》继续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 旨在增强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性, 为社会公众提供明确的法律预期。这也是充分考虑中国现阶段专利质量总体上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现状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需求。

《解释二》第五条、第十条和第十二条分别针对的是前序特征、产品权利要求中的制备方法和数值特征中的强调用语, 规定上述特征和用语对专利权保护范围具有限定作用。上述特征和用语是否作为专利的必要技术特征, 属于专利授权确权阶段应当解决的问题, 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的人民法院对此不宜再甄别, 也就是说, 专利文件撰写人应当在专利申请阶段对于上述特征的表述给予足够的注意。

《解释二》第七条明确了实践中争议已久的封闭式组合物权利要求的解释规则, 也凸显了对权利要求公示性的尊重以及维护社会公众对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信赖。因为历次版本的《专利审查指南》对于封闭式组合物权利要求的规定是相同的, 即不得含有该权利要求所述特征之外的其他组分, 除非是无法避免的常量杂质。通过长期的专利实践, 此撰写方式和解释规则已为业界普遍接受。《解释二》第七条第一款规定的解释规则与《专利审查指南》保持了一致。此外, 中药组合物权利要求的解释方法, 原则上不适用第一款的规定, 而应当审查被诉侵权产品增加的技术特征对于技术问题的解决是否产生实质性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 文字表达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权利要求书对专利技术方案的概括难以做到全面、精准。而且, 专利文件撰写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 在强调权利要求公示性这一基本导向的同时, 权利要求的解释需要保有一定的弹性, 避免“唯文字论”, 使真正有技术贡献的专利能获得比较周延的保护。

(三) 坚持利益平衡原则, 厘清专利权与其他民事权利的法律边界, 既保护权利人的正当权益, 鼓励发明创造, 又避免专利权不适当地扩张, 防止压缩再创新空间和损害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

专利法第七十条规定, 使用者、许诺销售者、销售者合法来源抗辩成立时, 免除其赔偿责任。争议在于, 善意的使用者在证明合法来源且已支付合理对价的情况下是否还应停止使用。实践中, 侵权产品的使用者通常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其购买的是侵权产品, 因使用者在侵权行为链条的末端, 容易被权利人发现, 故权利人往往选择起诉使用者。即使制造者、销售者和使用者均为共同被告, 若依照专利法第七十条, 使用者仅免除赔偿损失, 其仍应承担停止使用的侵权责任。若不停止使用, 则需支付专利使用费, 作为不停止使用的替代。为厘清专利权与其他民事权利的法律边界, 根据利益平衡原则, 《解释二》第二十五条通过但书将善意使用者予以排除。

在起草过程中, 有一种意见认为:该条免除了善意使用者不停止使用的责任, 与专利法第七十条存在冲突;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在制度本意上, 设立合法来源抗辩制度是为了打击侵权源头, 而制造者才是侵权的主要源头。Trips协议亦未要求善意使用的行为应被禁止。使用者在主观上是善意的, 在客观上提供了合法来源, 且在获得该侵权产品时向销售者支付了合理对价, 理应阻却专利权禁止力的延伸。专利权排他性强, 但不等于可以无限扩张。专利法不仅仅是专利权人的法, 一味地强调专利权人单方的利益, 置善意使用者的正当利益于不顾, 将侵占善意使用者的合理空间、妨碍交易安全, 这并非专利法第七十条的原意, 也有违利益平衡的法律基本精神。在征求有关立法部门意见的基础上, 《解释二》最终采纳了第二种意见。

有关判令停止侵权行为的问题, 《解释二》第二十六条规定, 通常情况下, 侵权人一经侵权, 应当承担停止侵权的法律责任, 但如果侵权人停止被诉侵权行为将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时, 法院也可以不判令其停止被诉侵权行为, 而代之以支付合理的使用费。关于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 专利法未作明确规定, 但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规定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 可以单独适用, 也可以合并适用。《解释二》第二十六条属于在个案中对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确定, 是侵权责任法等法律适用的应有之义。虽然专利法规定了专利强制许可制度, 但《解释二》第二十六条与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并行不悖。若将行政机关颁发强制许可作为民事侵权诉讼的前置程序, 则将导致民事诉讼的中止, 人为地将救济程序复杂化, 不利于及时定纷止争。需要指出的是, 只有在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等极特殊的例外情况下, 法院才不判令停止被诉行为, 停止侵权仍是专利侵权责任的基本方式。

此外, 《解释二》还对近年来倍受关注的功能性特征、标准必要专利、禁止反悔规则、发明专利临时保护期等问题作了规定。

篇4:最高人民法院审理股权纠纷案件裁判规则

【关键词】医疗纠纷;案件审理;医院;病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745-02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和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院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各种医疗纠纷案件也在不断出现,医患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心问题之一。

一医疗侵权问题

医疗纠纷主要指患者及其家属认为医院或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并且造成了实际的损害后果,应当按约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但是双方对于争议事实的认识上存在差异,从而造成医务人员与患者或其家属之间发生的纠纷。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为医疗事故侵权纠纷和医疗差错侵权纠纷两种。其中,医疗事故侵权纠纷主要是指因医院或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活动的过程中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而导致的纠纷事件;医疗差错侵权纠纷则主要是指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出现差错而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而引发的纠纷事件。

二现今我国医院病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医院病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病案记录问题。在医院病案管理中,病案记录具有科学性、客观性以及真实性等特点,而在出现医疗纠纷事故后,其可以作为判定责任的重要法律依据,具有非常高的法律价值。但是在实际记录病案的过程中去却经常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记录不准确、不工整等。另外,由于医务人员工作的疏忽而导致患者的检查、治疗以及诊断时间的不准确的问题,对于一些治疗、诊断不明的病案信息缺乏相应的分析和讨论,这样就导致在出现医疗纠纷事件的时候,只能以病案记录为依据作为客观事实来进行推断,从而就会出现与事实存在误差的现象。第二,病案归档存在的问题。由于医务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没有做好病案归档的管理工作而导致病案记录出现遗失现象。

三加强医院病案管理工作

首先,应该对病案进行规范化管理。优化医院的病案管理过程,构建完善的病案管理制度和规范,从而规范医务人员的管理工作,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的规定,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对病案进行管理,使医院的病案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可以实行“一卡通”住院方式,要求患者必须凭一卡通才能办理相应的住院手续,从而便于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诊断以及配药等工作。同时,还应该完善病案管理工作。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做好对病案的收集和汇总工作。其次,强化医院医务人员对病案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病案的质量。病案的质量问题主要是因医务人员对其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而导致的,所以必须要加强医务人员对病案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知识,从而认真细致的进行病案记录工作,以确保病案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真实性,以防止在发生医疗纠纷事件的时候出现病案证据不足或存在误差等问题。最后,通过合理利用互联网网络技术来提高病案管理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网络技术也始终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在医院病案管理中可以使用条形编码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建立相应的电子病案网络数據库来完善对病案信息的存储并同步更新,使医务人员可以在不出院的情况下也可以随时查询患者的病案资料,从而不仅方便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还有助于降低医疗纠纷的出现率。

参考文献

[1] 刘爽.医院病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1,24(3):53-55.

[2] 王丽.新形势下医院病案管理与法律关系的辨证思考[J].中国病案,2011,12(2):60-61.

篇5:最高人民法院审理股权纠纷案件裁判规则

1、在民间借贷中,债权人可否只起诉担保人?

债权人仅以担保人为被告起诉至法院,通常应追加债务人为共同被告。此类案件的审理不仅包括担保关系,还包括主债务,即借贷关系。担保的主要基础法律关系为借贷,担保人是否承担担保责任的前提是借贷关系成立与否。

2、债权人依据借条起诉债务人还款的纠纷,对借条是形式审查还是实质审查,应视具体区别处理。

2、仅凭借条不一定能够证明民间借贷成立?

民间借贷合同具有实践特征,合同的成立,不公要有当事人的合意,还要有交付钱款的事实。因此,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理中,首先要看当事人的合意,即借据是否真实有效,在该前提下,还应审查履行情况。对于小额借款,出借人具有支付能力,如果当事人主张是现金交付,除了借条又没有其他证据的,按照交易习惯,出借人提供借条的,一般可视为其已完成了举证责任,可以认定交付借款事实存在的。而对大额借款,涉及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金额,当事人也主张是现金交付,除了借条没有其他相关证据的,则还需要通过审查债权人自己的经济实力、债权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交易习惯及相..............................关证人证言等来判断当事人的这种主张是否能够成立,仅凭借条还不.....

足以证明交付钱款的事实。

3、借贷纠纷案中的债务如何认定属于夫妻共同债务还是个人债务?

此类案件中,首先应当将是高法院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第24条的规定作为一个基本处理原则,即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按照夫妻共同债务处理。同时还有两个因素需考虑:一是夫妻有无共同举债的合意;二是该有无用于夫妻共同生活。这两个因素,属于基本原则的例外情形。如果一主有证据足以证明夫妻双方没有共同举债的合意或该债务不有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则该债务可以认定为夫妻一主的个人债务。

债权人起诉借款的夫妻一方还款,法院判决支持其诉请,在执行程序中,法院未追加另一方为被执行人。现债权人另行起诉,要求另一方承担连带责任的处理方式。上海高院《关于贯彻审执兼顾原则的若干意见》(沪高法[2007]135号)

第六条对此作了原则规定,具体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处理:

(一)债权人以债务人及其配偶或原配偶为被告提起诉讼的,即使债务人配偶或原配偶一方不是合同当事人,立案部门一般也应准许。

(二)审理案件时,对当事人追加债务人配偶为案件当事人的申请,一般应予准许,并对债务是否属于共同债务作出认定、处理。债权人仅以债务人为被告起诉并胜诉后,又诉请债务人配偶或原配偶承担连带责任的,审判部门应对债务是否属于共同债务作出认定、处理。

(三)执行中,申请人申请追加债务人配偶或原配偶为被执行人,且该债务形成于债务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执行部门一般应推定为共同债务并裁定追加;/

2对符合《关于执行夫妻个人债务及共同债务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解答》的规定,难以推定为共同债务的,可引导申请人起诉被执行人的配偶或原配偶承担连带责任,立案部门一般应准许。

4、出借人明知道借款人是为了进行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借贷关系不予保护。最高法《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11条规定:出借人明知道借款人是为了进行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借贷关系不予保护。对于能够认定是由于赌博、吸毒等非法行为产生的“债务”,即使采有借条等形式出现,对此类借贷关系也不予保护。对予债权人提供借款给债务人后,债务人从事赌博、吸毒等非法行为的,法院对该借贷关系是否保护,关系是看债权人对债务人从事非法行为是否明知。如果债务人不能证明债权人明知自己从事非法活动,则该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

5、如何处理用人单位以暂支单形式向劳动者放款而引起的纠纷?

篇6:最高法院关于合同类纠纷裁判规则

1周前

《最高法关于婚姻家庭、继承纠纷裁判规则63条》 《最高法关于劳动纠纷案件裁判规则21条》 《最高法院关于公司类纠纷裁判规则》 《最高法院关于物权类纠纷裁判规则》

《最高法院关于侵权类纠纷裁判规则21条》

《最高法院关于保险、票据类纠纷裁判规则23条》 确认合同效力纠纷

1.债务人与其关联公司以明显不合理低价转让财产的行为系恶意串通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双方签订的合同无效,因此取得的财产应返还原财产所有人——瑞士嘉吉国际公司诉福建金石制油有限公司等确认合同无效纠纷案

案例来源:2014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八批指导案例(指导案例33号)2.网络竞价系统自动生成《竞价结果通知单》违反交易规则的,交易不成立——青海红鼎房地产有限公司与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青海省产权交易市场确认合同有效纠纷案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7年第3期

债权人代位权纠纷

3.若次债务人未实际履行与债务人之间的代物清偿协议,则次债务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原金钱债务并未消灭,债权人仍有权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成都市国土资源局武侯分局与招商(蛇口)成都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港招实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海南民丰科技实业开发总公司债权人代位权纠纷案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2年第6期

债权人撤销权纠纷

4.劳动者对显失公平的工伤赔偿协议享有撤销权——黄仲华诉刘三明债权人撤销权纠纷案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3年第1期

债权转让合同纠纷

5.基于相同的当事人、同一事实、同一法律关系以及主要诉讼请求相同,在不同地方法院分别提起诉讼所形成的案件,可以认定属于同一案件——王贺春、张福才等六人与卢继先、华宸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债权转让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2年第11期

买卖合同纠纷

6.再审不影响其他债务人按原裁判承担债务时,可仅中止对再审申请人的执行——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裘雅芬等分期付款买卖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6年第4期

7.在产品已经输出的情况下谁能更有效地合理预防、消除风险,谁即应当及时、正确地采取产品召回措施——捷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诉青岛海信进出口有限公司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3年第11期 8.国际货物销售合同中交货不符的,买方能够以合理价格转售的,质量不符不构成根本违约的情形——中化国际(新加坡)有限公司与蒂森克虏伯冶金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5年第8期 9.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二审期间达成的和解协议时,另一方当事人可申请执行一审判决——吴梅诉四川省眉山西城纸业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2011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一批指导案例(指导案例2号)10.有限公司的股东、股份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东,不能以其不是实际控制人或未实际参加公司经营管理为由免除清算义务——上海存亮贸易有限公司诉蒋志东、王卫明等买卖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2012年9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三批指导案例(指导案例9号)

11.关联公司的人员、业务、财务等方面交叉或混同,导致各自财产无法区分,丧失独立人格的,构成人格混同——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诉成都川交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等买卖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2013年1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四批指导案例(指导案例15号)12.为家庭生活消费需要购买汽车发生欺诈纠纷的,消费者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赔偿损失——张莉诉北京合力华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2013年1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五批指导案例(指导案例17号)

13.消费者明知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而购买可十倍索赔——孙银山诉南京欧尚超市有限公司江宁店买卖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2014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六批指导案例(指导案例23号)14.在债务人的行为危害债权人行使债权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以行使债权人的撤销权,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债务人签订的相关合同无效——嘉吉国际公司与福建金石制油有限公司等买卖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4年第3期

15.合同义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先履行一方怠于履行给后履行一方履行合同造成困难的,后履行一方有权依据先履行抗辩权要求对方履行全部合同——大庆凯明风电塔筒制造有限公司与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5年第11期

16.在合同约定本身不属于无效事由的情况下,合同中一方当事人实施的涉嫌犯罪的行为并不影响合同的有效性——上海闽路润贸易有限公司与上海钢翼贸易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6年第1期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百零二条但书前的规定,仅仅适用于单纯的委托合同关系——厦门航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南钢金易贸易有限公司及第三人厦门市东方龙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7年第1期

18.公司减资时对已知或应知的债权人应履行通知义务,不能在未先行通知的情况下直接以登报公告形式代替通知义务——上海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诉江苏博恩世通高科有限公司、冯军、上海博恩世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7年第11期

19.合同当事人及诉讼时效的认定,应分别考量当事人意思表示及合同是否约定有履行期——儋州春江南华糖业有限公司与中国人民银行儋州市支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儋州支行等买卖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商事审判指导》2014年第2辑(总第38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版

建设用地使用权合同纠纷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

20.当事人合同中关于履行期限约定不明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规定作出解释——上诉人长春市国土资源局与被上诉人吉林省良品柏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14年第2辑(总第58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年版

21.未按约交纳土地出让金时,应综合合同履行情况、过错程度、预期利益、损失情况,根据公平原则和诚信原则确定违约责任——贵阳市国土资源局与贵州太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二审纠纷案 案例来源:《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16年第4辑(总第68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17年版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

22.应根据当事人的合同约定与履行情况综合认定合同之债的权利义务关系——上诉人北海大西南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与被上诉人成都锦尚置业有限公司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13年第2辑(总第54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年版

23.合同无效后在当事人之间可能产生的返还财产、折价补偿或者赔偿损失权利,可以作为合同转让的标的——惠阳惠良工业实业有限公司与湖北益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惠州市(工贸)工程开发公司大亚湾公司、曾贯泉、第三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上诉案 案例来源:《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13年第3辑(总第55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年版

采矿权转让合同纠纷

24.采矿权租赁合同未经批准,法院应认定合同未生效,但合同约定的报批条款依然有效——陈允斗与宽甸满族自治县虎山镇老边墙村民委员会采矿权转让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2年第3期

房地产开发经营合同纠纷

(一)合资、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纠纷

25.提供土地一方的出资部分因容积率增加而增值,可按照原合同约定的分配比例请求分配新增面积部分或以现金方式补足面积差——江西省南昌百货总公司、湖南赛福尔房地产开发公司与南昌新洪房地产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合资、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3年第1期

26.双方当事人在签订合同后、履行合同过程中,因情况变化,又签订多份补充协议修改原合同约定的,只要补充协议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协议内容符合法律规定,均应认定为有效——吉林省东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吉林佳垒房地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人大商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3年第4期 27.国有土地使用证注销但土地登记未注销的,国有土地的使用权人仍然是土地登记档案中记载的权利人——四川省聚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达州广播电视大学合资、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4年第10期

28.合作开发房地产关系中的合作各方当事人在项目公司中是否享有股权不影响其在合作开发合同中所应享有的权益——海南海联工贸有限公司与海南天河旅业投资有限公司、三亚天阔置业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6年第1期

法信平台用户可识别二维码 查看案例详情▼

29.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中约定履行合法审批程序后将工业用地性质变更为居住用地后再行开发房地产的,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不能因此认定合同无效——宁夏金力泰钢结构有限公司银川开发区与宏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合资开发房地产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16年第1辑(总第65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版

(二)项目转让合同纠纷

30.要准确判断和认定是否构成一物数卖,必须根据每个案件的不同事实情况,剖析当事人的内心真意,依法公平合理地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东莞利成公司、宝源公司与东莞晶隆公司、大岭山房地产公司房地产项目转让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15年第1辑(总第61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版

储蓄存款合同纠纷

31.储户在银行的储蓄存款性质上为银行的资金而非储户的资金,由于银行工作人员的失误致使储户的存款被盗取,银行应当承担资金被盗取的全部责任——邢台县顺鑫贸易有限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衡阳平湖支行储蓄存款合同纠纷抗诉案 案例来源:《审判监督指导》2014年第3辑(总第49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版

承揽合同纠纷

32.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按照合同使用的词句、合同条款、合同的目的等因素确定条款的真实意思——广州珠江铜厂有限公司与佛山市南海区中兴五金冶炼厂、李烈芬加工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4年第10期

33.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佛山市南海区中兴五金冶炼厂与广州珠江铜厂有限公司加工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13年第4辑(总第56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年版

34.进入执行程序后,债权人通过执行程序以外、法律未禁止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其债权不构成过错——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阿克苏地区分行与新疆天源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天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行纪、承揽合同纠纷案 案例来源:《商事审判指导》2012年第4辑(总第32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年版

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与参考丛书编选组

【内容特色】

第一,精选案例、指导实践。本套丛书收录了截至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全部指导性案例以及部分指导性案例理解与参照适用的权威论述,并对近六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商事审判指导》《立案工作指导》《审判监督指导》《知识产权审判指导》等《中国审判指导丛书》中刊发的典型案例进行了系统梳理,精选出社会广泛关注、法律规定比较原则、具有典型性、疑难复杂或者新类型的案例予以收录。这些案例经过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层层筛选,案例中所蕴含的裁判思路、裁判标准和裁判方法将为广大法律工作者从“抽象到具体”的法律适用,提供从“具体到具体”的参照,对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难点问题进行实例指导。

篇7:最高人民法院审理股权纠纷案件裁判规则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二)损害公司权益纠纷

15、股东、董事、经理及其他人侵占公司印鉴、财务账册的,公司可以侵占者为被告要求其返还,并赔偿因此给公司经营造成的损失。公司公章被侵占,公司以董事长签名的诉状起诉的,应当受理,但

董事长已被股东大会罢免的除外。(旧《公司法》第五十九条、新《公司法》第148条)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2006年12月26日省法院审判委员会第68次会议讨论通过)

85、股东、董事、经理及他人侵占公司印鉴,公司起诉要求其返还印鉴并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前款之诉讼,以及印鉴被侵占期间公司需要参加的其他诉讼,公司以法定代表人签署之文件起诉或应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但未办理工商登记变更手续的,新法定代表人可以持有关变更决议证明其法定代表人身份。

86、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根据公司章程规定决议变更法定代表人的,自决议生效之日,新法定代表人取得代表资格。但未变更工商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 的解答》的通知(沪高法民二[2006]8号)

四、因对公司印章控制权引发的纷争如何确定案件性质的问题

鉴于公司印章一般具有对外代表公司意志的表象,因此,因公司印章控制权引发的纷争,其实质涉及公司内部治理中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故此类案件宜作为公司纠纷案件由民商事审判庭予以管辖,而不宜作为普通的财产返还诉讼案件确定管辖。此类案件的案由可确定为损害公司权益纠纷。

一、本案定性

营业执照是确认公司独立以自己名义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主体资格的法律凭证,公章是公司对外进行活动的能够代表公司进行意思表示的法律凭证。财务印鉴是代表公司进行银钱收付活动的有效凭证。

有的人认为,营业执照、公章等不属于财产范围,本案纠纷属于公司内部管理问题,不属人民法院民事受案范围,构成犯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上述凭证不仅以其本身的物体形态体现了一定的有形财产价值,更重要的是还体现了作为公司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标志的无形财产的价值,上述凭证对公司来讲意义重大,属于为公司专有的重要财产,尽管这些凭证作为财产与我们经常意义上的财产含义有所区

别。

公司的财产权是独立的,任何人,包括公司的股东、董事、经理均不

得侵占。公司法第五十九条规定:董事、监事、经理应当遵守公司章程,忠实履行职务,维护公司利益,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获取私利,董事、监事、经理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

第六十三条规定:董事、监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此,以侵权为案由要求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失是恰当的。至于刑事责任问题,由于构成侵占罪法律要求达到一定数额,而营业执照和公章等本身制作的工本费用并不高,不能达到法律规定的构成犯罪的最低数额,且刑法仅有伪造印章并无侵占印章的专门规定,因此,不构成刑事犯罪。

二、关于诉讼主体资格问题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应当证明自己的主体身份合法、真实,在实践中表现为立案时法院要求原告提供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盖有公司公章和法定代表人签字的诉讼文书。

由于营业执照、公章等能够证明和代表公司的凭证均在被告手中,因此无法提交法院要求的文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公章、签字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证明原告的法人身份。一般情况下只要原告出

具营业执照和公章即可证明,但由于本案诉争标的就是能够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法律凭证,如果当事人诉前即能够以营业执照、公章来证明自己就不需要再进行诉讼,在本案特殊情况下原告出具复制于工商登记部门的公司工商档案登记情况以及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和授权亦可证明自己的法人身份,公司的工商档案登记资料以其原始性

和权威性甚至更具效力。

关于公司进行起诉的意思表示的真实性问题,根据公司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第四十六条规定,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执行董事会的决议。从中可以看出董事长与公司的关系是董事长代表董事会,董事会代表股东会,而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因此,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公章和董事长签字来代表公司进行意思表示,但在本案特殊情况下,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的决议和授权亦可代表公司直接进行公司的意思表示。此外,诉讼主体资格的确认还涉及到公司选举新任董事长的合法性问题,根据《企业法人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规定》第七条:“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更换法定代表人需要由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召开会议作出决议,而原法定代表人不能或者不履行职责,致使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不能依照法定程序召开的,可以由半数以上的董事推选一名董事或者由出资最多或者持有最大股份表决权的股东或其委派的代表召集和主持会议,依法作出决议。”由此可见,在本案特殊情况下,尽管董事长阻挠股东会、董事会会议的召开并拿走全部证照印信,但股东会,董事会决议的合法性是不存在问题的。

三、关于补领营业执照及公章问题

这是本案附带的一个问题。本案中公司印信均已失去控制,因此公司的行为能力受到限制,财产安全处于危险之中。由于诉讼可能经一审、二审、执行程序,时间长,因此如果能将失去控制的印信宣布作废而重新变更补领不失为保护公司合法权利和维持公司正常业务的一条捷径。但在实践中去报社刊登作废声明需出具营业执照和公章,去银行变更财务预留印鉴需出具公章和原财务章、人名章。去公安局变更印章需出具营业执照,去工商局变更营业执照需出具公章,同样陷入互为条件的尴尬境地。笔者以为可以作为特例向工商局申请特殊变更登记,因为工商局掌握公司的原始档案,可以通过审查工商档案并在公司出具依照公司章程作出的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的情况下,予以核准公司变更登记事项,并颁发新的营业执照,从而解开尴尬的因果链条,确保股东权益和交易安全。公章账簿之争,律师成功为公司取回公章账册

基本案情:乔某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他对某类产品有专门的供销渠道,同时乔某又有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不想辞职创业,出于时间和精力的考虑,于是乔某邀请自己的好朋友李某、王某二人来实际经营

管理公司,三人共同成立了A有限责任公司,乔某、李某、王某的股权比例分别为50%、25%、25%,乔某为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李某为财务负责人,王某为业务经理。后公司经营一段时间以后,乔某发觉自己被另二名股东架空,A公司的实际经营权全部落在他们手中,乔某去银行查账发现公司帐上没钱了,李某、王某各自拿着公司的财务账册、公章等不来公司上班了,但A公司尚有几家供货方的货款未付,现债权人起诉公司要求还债,乔某这才知道自己的投资打了水漂,于是打算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诉讼策略:乔某先把公司的公章、账册拿回来,然后再看李某、王某在财务上是否有问题,再决定追究责任人的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但是,乔某手头没有公章,是以自己名义起诉还是以公司名义起诉,公章、账册纠纷是否属于法院的受案范围,本案属于物权纠纷还是公司纠纷,案由是什么等,都需要律师精心考虑。最终,臧律师采取乔某以公司名义起诉两被告,为防止以返还财产为由起诉法院不受理,臧律师决定从公司诉讼的角度立案。实践证明,上述诉讼策略是正确的。代理要点:

一、法定代表人没有公章也能以公司名义起诉

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乔在公司印章缺失的情况下,可以本人签名代表公司起诉李某、王某,要求其交付公司的证章、账簿。依据是《民法通则》:“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

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可见,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对内处于公司管理核心的地位,对外代表公司,以公司的名义对外实施行为是公司的行为,该行为的法律后果由公司承担。在公司公章被他人占有的情况下,乔某代表公司起诉应当允许,毕竟公章、签名都只是一种形式,法定代表人签名代表的是公司法人的意志行为,而不是法定代表人的个人身份。

二、从民事侵权角度,公司有权要求侵权人返还公司财产

公司印章是公司对外进行活动的有形代表和法律凭证。会计账簿及有关凭证是记录公司以往全部资金往来、财务经营信息的物权凭证,上述物品理所当然归公司所有。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或其他经营管理人员,经过公司的授权以后,只是上述物权凭证暂时的持有者和保管者,而不是所有权人。现公司法定代表人以公司名义要求返还公章账册,若持有人拒不返还是对公司财产权益的侵犯,属于民事侵权行为。《物权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侵占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返还财产,不能返还财产的,应当折价赔偿。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并应当赔偿损失。”依据上述法理,公司以民事侵权为由要求返还公章账册是完全合法有据的。

三、公司索要自己的公章账册也能得到《公司法》也支持

李某、王某既是公司的股东,又是《公司法》所规定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作为公司股东,李某、王某无权占有公司公章账册,因为上述物品属公司所有。《公司法》第二十条要求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作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李某、王某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还具体列举了违反公司忠实义务的具体表现,侵占公司公章、账册虽没有直接列在其中,依照对忠实义务的正确理解和公司法立法本意,无疑这是属于此条的兜底条款,即“违反对公司忠实义务的其他行为”。据此,公司以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公司权益为由起诉也应当得到法院支持。在这方面,有些地方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尚未出台具体司法解释的情况下,依据旧《公司法》第五十九条、新《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条不但作出了判决支持,而且还出台了明确的审理规定,这是在真正把握《公司法》法理精神的基础上,作出的大胆而又正确的举措。(参见《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二)损害公司权益纠纷

15、股东、董事、经理及其他人侵占公司印鉴、财务账册的,公司可以侵占者为被告要求其返还,并赔偿因此给公司经营造成的损失。公司公章被侵占,公司以董事长签名的诉状起诉的,应当受理,但董事长已被股东大会罢免的除外。)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物权法》的侵权角度、还是《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原告的诉讼请求合法有据,被告应当返还原告公章账册。

上述代理意见得到了法院的支持,原告胜诉。

公司证照印信被侵占 如何主张权利 案情:

某投资有限公司由张某等七名股东投资设立,其中张某占有总股本的25%,任公司董事长。2000年6月,张某在得知董事会欲开会罢免其董事长职务后,私自将能够代表公司的全部证照印信,包括营业执照正本、副本、公章、合同章、财务章、财务人名章等拿走,隐匿不来上班,致使公司陷入停顿状态。后公司其他股东召开董事会,罢免了张某董事长职务,选举产生刘某为新任董事长,并以公司名义起诉张某返还财物。一审法院以原告不能证明主体资格和诉争标的不属人民法院受案范围为由驳回起诉,二审法院裁定受理此案。

评析:这是一个在现实中因公司运作缺乏规范的情况下许多公司不同程度出现过的问题。除本案外笔者还办理过某外资独资公司总经理侵占公司证照印信案、某集体企业厂长拒不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案。这些案件的核心是公司营业执照、公章等证照印信被人非法占据,特别是被作为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董事长非法占据时,公司如何主张权利。就本案而言,涉及到案件的定性及公司主体资格的确认等一系列问题。

一、本案定性

营业执照是确认公司独立以自己名义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主体资格的法律凭证,公章是公司对外进行活动的能够代表公司进行意思表示的法律凭证。财务印鉴是代表公司进行银钱收付活动的有效凭证。有的人认为,营业执照、公章等不属于财产范围,本案纠纷属于公司内部管理问题,不属人民法院民事受案范围,构成犯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笔者认为,上述凭证不仅以其本身的物体形态体现了一定的有形财产价值,更重要的是还体现了作为公司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标志的无形财产的价值,上述凭证对公司来讲意义重大,属于为公司专有的重要财产,尽管这些凭证作为财产与我们经常意义上的财产含义有所区别。公司的财产权是独立的,任何人,包括公司的股东、董事、经理均不得侵占。公司法第五十九条规定:董事、监事、经理应当遵守公司章程,忠实履行职务,维护公司利益,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获取私利,董事、监事、经理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第六十三条规定:董事、监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此,笔者认为以侵权为案由要求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失是恰当的。至于刑事责任问题,由于构成侵占罪法律要求达到一定数额,而营业执照和公章等本身制作的工本费用并不高,不能达到法律规定的构成犯罪的最低数额,且刑法仅有伪造印章并无侵占印章的专门规定,因此,笔者认为不应构成刑事犯罪。

二、关于诉讼主体资格问题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应当证明自己的主体身份合法、真实,在实践中表现为立案时法院要求原告提供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盖有公司公章和法定代表人签字的诉讼文书。本案中,由于营业执照、公章等能够证明和代表公司的凭证均在被告手中,因此无法提交法院要求的文件,只提交了由董事会重新选举产生的新任董事长签字的诉讼文件。对此有意见认为只依据新任董事长签字不能证明当事人主体身份,何况新任董事长并未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法律上不应予以认可。笔者认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因此,公章、签字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证明原告的法人身份。当然一般情况下只要原告出具营业执照和公章即可证明,但由于本案诉争标的就是能够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法律凭证,如果当事人诉前即能够以营业执照、公章来证明自己就不需要再进行诉讼,在本案特殊情况下原告出具复制于工商登记部门的公司工商档案登记情况以及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和授权亦可证明自己的法人身份,公司的工商档案登记资料以其原始性和权威性甚至更具效力。关于公司进行起诉的意思表示的真实性问题,根据公司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第四十六条规定,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执行董事会的决议。从中可以看出董事长与公司的关系是董事长代表董事会,董事会代表股东会,而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因此,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公章和董事长签字来代表公司进行意思表示,但在本案特殊情况下,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的决议和授权亦可代表公司直接进行公司的意思表示。此外,诉讼

主体资格的确认还涉及到公司选举新任董事长的合法性问题,根据《企业法人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规定》第七条:“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更换法定代表人需要由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召开会议作出决议,而原法定代表人不能或者不履行职责,致使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不能依照法定程序召开的,可以由半数以上的董事推选一名董事或者由出资最多或者持有最大股份表决权的股东或其委派的代表召集和主持会议,依法作出决议。”由此可见,在本案特殊情况下,尽管董事长阻挠股东会、董事会会议的召开并拿走全部证照印信,但股东会,董事会决议的合法性是不存在问题的。

三、关于补领营业执照及公章问题

这是本案附带的一个问题。本案中公司印信均已失去控制,因此公司的行为能力受到限制,财产安全处于危险之中。由于诉讼可能经一审、二审、执行程序,时间长,因此如果能将失去控制的印信宣布作废而重新变更补领不失为保护公司合法权利和维持公司正常业务的一条捷径。但在实践中去报社刊登作废声明需出具营业执照和公章,去银行变更财务预留印鉴需出具公章和原财务章、人名章。去公安局变更印章需出具营业执照,去工商局变更营业执照需出具公章,同样陷入互为条件的尴尬境地。笔者以为可以作为特例向工商局申请特殊变更登记,因为工商局掌握公司的原始档案,可以通过审查工商档案并在公司出具依照公司章程作出的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的情

况下,予以核准公司变更登记事项,并颁发新的营业执照,从而解开尴尬的因果链条,确保股东权益和交易安全。公司公章被侵占,公司该怎么办?!

最近遇到两个案例,主要内容是公司的财务或者是公司的负责人,或者是聘请的经理人因个人的一些个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私自将公章拿走,造成公司无法继续经营,问这种情况下该如何的解决?

现在将相关的网上的观点转载如下:

这是一起公司纠纷案件。这起案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公司的内部矛盾程度,也说明了不少股东、高管在公司法律意识上的缺失。案情是这样的:甲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他对某类产品有专门的供销渠道,但同时甲又有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不想辞职创业,出于时间和精力的考虑,于是甲邀请自己的好朋友乙、丙二人来实际经营管理公司,三人共同成立了A有限责任公司,甲、乙、丙的股权比例分别为50%、25%、25%,甲为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乙为财务负责人,丙为业务经理。后公司经营一段时间以后,甲发觉自己被乙、丙二人架空,A公司的实际经营权全部落在乙、丙手中,甲去银行查账发现公司帐上没钱了,乙、丙各自拿着公司的财务账册、公章等不来公司上班了,但A公司尚有几家供货方的货款未付,现债权人起诉公司要求还债,甲这才知道自己的投资打了水漂,于是打算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甲要先把公司的公章、账册拿回来,然后再看乙、丙在财务上是否有问题,并打算追究责任人的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焦点之一:执行董事没有公章能以公司名义起诉吗?

执行董事甲在公司印章缺失的情况下,可否以本人签名代表公司起诉乙、丙,要求其交付公司的证章、账簿?这种做法是可行的。既然A公司的公司章程已明确规定执行董事为公司法定代表人,依据《民法通则》:“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可见,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对内处于公司管理核心的地位,对外代表公司,以公司的名义对外实施行为是公司的行为,该行为的法律后果由公司承担。在公司公章被他人占有的情况下,甲代表公司起诉应当允许,毕竟公章、签名都只是一种形式,法定代表人签名代表的是公司法人的意志行为,而不是法定代表人的个人身份。

焦点之二:股东兼法定代表人能以知情权受侵犯为由起诉吗?

我国的《公司法》对公章只字未提,涉及到会计账册问题的是第三十四条关于股东知情权的规定:“股东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

股东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应当向公司提出书面请求,说明目的。公司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会计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绝提供查阅,并应当自股东提出书面请求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答复股东并说明理由。公司拒绝提供查阅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从该规定可以看出,以侵犯股东知情权为由起诉,原告是股东,而被告只能是公司,即便胜诉,承担提供账册责任的也是公司。本案甲股东兼法定代表人是要财务负责人乙归还账本,因此以知情权为由提起诉讼不能达到这一目的。

焦点之三:从民事侵权角度,公司要求返还财产是否属于法院的受案范围?

正是因为权利人难以从《公司法》找到直接的维权根据,因而只能另辟它径解决问题。实践中,出现此类纠纷的当事人多数是从公司的物权受到侵犯角度来主张权利的。这种诉讼思路的主要理由是:公司作为一个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印章是公司对外进行活动的有形代表和法律凭证。会计账簿及有关凭证是记录公司以往全部资金往来、财务经营信息的物权凭证,上述物品理所当然归公司所有。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或其他经营管理人员,经过公司的授权以后,只是上述物权凭证暂时的持有者和保管者,而不是所有权人。现公司法定代表人以公司名义要求返还公章账册,若持有人拒不返还是对公司财产权益的侵犯,属于民事侵权行为。《物权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

还原物。”《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侵占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返还财产,不能返还财产的,应当折价赔偿。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并应当赔偿损失。”依据上述法理,公司以民事侵权为由要求返还公章账册是完全合法有据的。但是,全国各地法院受理此类纠纷时争议较大、处理办法不一,有的直接支持了原告的诉请,有的则认为这属于公司的内部管理事项,由公司内部解决,不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笔者认为:法院若将此类纠纷拒之门外,会使当事人丧失一道最有力的法律救济途径。

焦点之四:公司索要自己的公章账册能否得到《公司法》支持?

《公司法》作为调整公司的设立、运营、管理以及分立、合并及终止过程中发生的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法,自然应当包括公司自身的内部管理问题。而公司的印章、财务账册、营业执照等公司法律凭证的管理问题是公司内部管理的一部分,因此从《公司法》角度也能找到支持公司诉讼请求的法律依据。所以,原告除了主张物权返还这一诉讼策略以外,还可以公司纠纷为由提起诉讼。

本案中,乙、丙既是公司的股东,又是《公司法》所规定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作为公司股东,乙、丙无权占有公司公章账册,因为上述物品属公司所有。《公司法》第二十条要求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作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乙、丙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见《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一百五十条。《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还具体列举了违反公司忠实义务的具体表现,侵占公司公章、账册虽没有直接列在其中,依照对忠实义务的正确理解和公司法立法本意,无疑这是属于此条的兜底条款,即“违反对公司忠实义务的其他行为”。据此,公司以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公司权益为由起诉也应当得到法院支持。在这方面,有些地方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尚未出台具体司法解释的情况下,依据旧《公司法》第五十九条、新《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条不但作出了判决支持,而且还出台了明确的审理规定,这是在真正把握《公司法》法理精神的基础上,作出的大胆而又正确的举措。(参见《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二)损害公司权益纠纷

篇8:最高人民法院审理股权纠纷案件裁判规则

现该司法解释已经实际施行了超过十年, 笔者作为一名常年工作在司法实践第一线的执业律师, 也数十次应用该司法解释处理了诉讼与非诉案件。同时, 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购房者, 笔者也实际作为购房合同的当事人与开发商签订过《商品房买卖合同》。但在几次处理笔者服务的顾问单位相关的诉讼案件及笔者个人签订购房合同的过程中, 均发现该司法解释的第十八条虽然规定较明确, 但在日常的审判和适用中却可能无法达到立法时保护购房者基本权益的初衷。因此, 笔者特以此文浅析该条在实践中暴露的问题, 以期在不久的将来立法机关可以修缮。

一、条文

( 一) 内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第十八条规定: “由于出卖人的原因, 买受人在下列期限届满未能取得房屋权属证书的, 除当事人有特殊约定外, 出卖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1. 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的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的期限;

2. 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标的物尚未建成房屋的, 自房屋交付使用之日起90 日;

3. 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已竣工房屋的, 自合同订立之日起90 日。

合同没有约定违约金或者损失数额难以确定的, 可以按照已付购房款总额, 参照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计算。”

( 二) 来历

本条司法解释所依据的法律条款是: 《合同法》第107条规定: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 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33 条规定: “预售商品房购买人应当自商品房交付使用之日起90日内, 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和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 现售商品房的购买人应当自销售合同签订之日起90 日内, 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和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协助商品房购买人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和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 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

另外, 根据我国《物权法》规定: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 “未经登记, 不发生法律效力”。因此, 作为房屋所有权属最直观的体现, 房屋权属证书上登记的所有权人就是我国法律认可的房屋所有者, 房屋权属证书正常、顺利的取得对于一般购房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法律人眼中, 该证书所记载内容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直接占有该房屋本身。因为通过前述法条可知, 我国法律认可的房屋所有权人必须是经过登记的, 举例来说, 如果一栋房屋的居住者和登记人不是一人, 而登记人又没有因为合同或者共有关系允许该实际占有者居住, 则该登记人可以随时请求公权力机关将占有者清除, 收回房屋, 这正是物权作为对世权的排他性特征, 这也是本文所讨论的该条司法解释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适用情况

关于上部分该条文由来的浅析, 实际也说明了该司法解释存在的必要性, 购房者买房, 如果无法真正取得法律认可的所有权, 则不但正常的商品交易目的无法实现, 也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基本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该条司法解释的规定基本做到了使纠纷有法可依, 即在买卖双方没有具体约定的情况下, 根据具体的规定区分责任; 有约定的, 从约定。但正是这个“除当事人有特殊约定外”的排除性规定, 造成了笔者认为司法实践中对购房者权益巨大的侵害。

根据笔者在所在城市执业的情况看, 各级人民法院均认可开发商与购房者之间以“特殊约定”来代替法定的90日, 往往该特殊约定可能长达270 日、360 日, 甚至720 日以上。这看似是尊重了合同法中“意思自治”的原则, 即合同双方不违反法律强制性、禁止性规定的约定均为有效。笔者认为, “意思自治”的前提应该是保证缔约双方的合同地位平等, 缔约过程充分自由, 且确实经过了双方的平等磋商。但在实践中, 虽然作为买方, 但就连笔者自己作为购房者签约时, 都因与开发商地位差异过大而完全丧失了协商的权力。各房地产开发商无一不是以“制式版本合同无法修改”、“修改后公司无法盖章”、“修改后备案机器过不去”等根本堂而皇之的理由拒绝依照购房者的意思表示修改合同版本, 所谓的合同条款根本形同虚设, 而且会有部分开发商在合同中加入大量排除其应负责任的补充协议和附件, 强迫购房者签署, 否则就不与购房者签约……而购房者大多都因为看中了该房屋, 迫于无奈、又完全被销售人员的高超谈判技巧和承诺打动, 咬牙签名捺印! 但日后在残酷、冰冷的现实出现时, 开发商利用骗取的超长办理权属登记时间继续将该房屋抵押而取得资金利益, 购房者却因无法实现产权登记而不能享受物权所有者应有的占有、使用、处分、收益的权利。在他们发现自身权利受到赤裸裸地侵害而到法院起诉时, 人民法院却又因该条司法解释的排除性条款而判决购房者败诉。

三、修改建议

综上, 笔者认为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下, 该条司法解释的除外性条款并不利于保护购房者的基本权益, 也逐渐使该条司法解释的立法意义形同虚设。因此, 笔者考虑到具体的实践情况及兼顾双方利益平衡, 建议可给原条文的除外性条款加入上限, 例如在条文最后加入“如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具体时间超过90 天的, 应以180 天为上限, 否则超出部分的约定无效”。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回国前必办材料:留学回国人员证明下一篇:高三化学复习反思(高三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