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扶贫年度工作总结

2024-05-25

乡镇扶贫年度工作总结(共6篇)

篇1:乡镇扶贫年度工作总结

乡镇年度扶贫工作总结(乡镇年度扶贫工作总结)

乡镇年度扶贫工作总结(乡镇年度扶贫工作总结)

x 年,我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和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扶贫工作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为核心,以“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民生为本、党建保障”为总体思路。积极制定发展规划,大力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健全扶贫机制,强化扶贫责任,全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和生态扶贫”五项工程,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扶贫村基本情况

全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737 户 1958 人,占总人口的%。共有石垭口村、蔡家坝村、丁家山村 3 个建档立卡村,三个贫困村均分布深丘,村级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信息闭塞,农业生产滞后,无主导产业,工业、矿业经济仍未起步,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李子、烟叶、花生为主,尚未形成品牌和经规规模,生产水平低下,群众生活困难,扶贫底子薄弱,开发任务艰巨。

二、扶贫整村推进主要工作情况

(一)完善机构,建章立制,加强扶贫组织建设。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有了完整的领导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我乡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加大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将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工作。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主要领导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人员,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同时,同时,各扶贫村也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聘请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有文化的年青人、妇女干部以及关心公益事业的农民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资金监督和项目实施。突出抓好了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增强了村支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公信力,为扶贫村脱贫致富、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健全了村规民约,建立了“三会一课”等制度。为保证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从规范管理与民主理财角度出发,我乡引导各扶贫村通过召开党员组长会议,民主产生了村理财小组,成立了村监督委员会,产生了纪检委员与村报帐员,重点项目的实施与招投标工作均通过组长、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按阶段公布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了扶贫资金使用公开、公正、透明。

(二)明确重点,理清思路,狠抓扶贫项目建

设。年初,在确定扶贫项目时,经过了深入调研和周密考虑,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让农民群众提出本村经济发展思路,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致富增收的想法,并将各种建议汇总,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愿望。在此基础上,我乡积极开展调查、规划、设计与项目实施等工作,结合各扶贫村实际情况和村民愿望,突出抓好了重点项目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困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一是土地整治全覆盖。积极争取县国土资源局支持,投资 600 万元,硬化丁家山 1 组社道公路 3.5公里,4、5 组土地调形 300 亩,维修山坪塘 11 口,便民路5 公里,维修整治灌溉渠道 1000 米,目前该项目完成代理机构招标,正在施工队伍招标,预计今年年底入场施工。二是道路建设全覆盖。丁家山村泥结碎石路整治 6.5 公里,硬化石垭口村、周家河坝村社道 10.4 公里,此外丁家山于家弯至胡成兵门前2.5公里及5组1公里村社道路已完成招投标,正在公示。三是饮水工程全覆盖。积极争取县水务局支持,通过 x 年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在石垭口村龙王井建成 300m3水池 1 个,在丁家山村回头弯建成 310m3 水池 1 个,完成管网铺设 5.7 公里,解决了 180 户 610 余人安全饮水难题,目前,全乡安全饮水的全覆盖。四是实施农网改造项目。在蔡家坝村投资 200 余万实施农网改造,进一步提高了蔡家坝村的群众照明质量,直接受益群众达 198 户 486 人。五是修建

村级活动场所。在石垭口村投资 10 万元改建了村级活动中心,解决了该村办公面积小,无处办公、无地开会等问题。

(三)群策群力,发挥特色,拓宽增收渠道。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实际情况,在三个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了青脆李种植基地1500 余亩、烟叶基地 1000 余亩,魔芋种植基地 500 余亩,为群众增收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富余劳动力。首先组织富余劳动力前往县工业园、广州、上海等地进厂务工增加收入;其次要求在本乡实施的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必须有 10%的劳动力是雇佣本乡农民,通过参加工程建设,增加收入。x 年我乡共转移富余劳动力470 人,人均增收 267 元。三是加强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多方争取资金,加快脱贫步伐。x 年我乡 7 个帮扶单位,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阵地建设、技术培训等各方面积极开展扶贫工作,为帮扶村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解决了修路的部分经费,组织技术人员修建水渠,累计投资达 30 余万元,促进了扶贫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四)以人为本,协调推进,突出民生保障。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过程中,我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是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共发放大米 1500 公斤、棉被 186 床、春节慰问金 1.23 万元、救灾救济金 10.3 万、门诊救助金 0.78 万元;新农合全年报销 24000 余人次,金额 482 余万元。低保进行动态管理,做到随进随出,重点清理了乡村组干部及其亲属享受低保情况,共清理取消不符合条件 67 人,重新申请评议批准低保户 121 人,申报待批低保户 52 人,解决五保户 30 人。残疾工作今上年做了大量的智慧量服录入工作,调查走访了解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办理重度残疾 22 人,办理二代残疾证 35人,送辅助器具轮椅 3 台。

首页 12 尾页

分页阅读第 1 页:乡镇年度扶贫工作总结第 2 页:主要做法

主要做法

(一)“四个到位”强推进。一是思想意识精准,认识到位。结合每周一开展的理论业务知识大讲堂,组织乡、村、组三级干部深入学中央、省、市、县精准扶贫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使其深刻认识扶贫攻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了思想早发动、行动早安排。二是贫困户确定精准,管理到位。整合乡纪委、乡农业服务中心等骨干力量组建 3 个工作小组,采取驻村巡查、逐户上门走访、召开院坝会等方式,调查复核查建档立卡贫困户经济来源、住房条件、贫困类别、致贫原因等信息,实现了对全乡 737 户 1958 个贫困人口的精准管理。三是帮扶

措施精准,落实到位。结合实际,探索创新“五三四五”工作法,即“五型”分类施策、“三方”整体联动、“四项”机制助力,“五大”全面覆盖,其做法被四川省扶贫网、四川党建之声等多家省市媒体转载。四是政策领悟精准,宣传到位。采取党委书记领学、县委宣传部理论骨干集中解惑等方式,认真学xxx省、市、县关于扶贫攻坚相关政策,深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通过制作展板 16 块、标语 22 条、岩标 40 余条,印发《扶贫攻坚 30 问》400 余份、并撰写了《快板书:精准扶贫到咱村》,组织腰鼓队,于 9 月 29 日在沙坝村集中演出,真正让群众理解扶贫攻坚实质,得到群众广泛支持,在 x 年 10 月全县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测评中获得了全县第一的好成绩。

(二)“三个关口”保实效。一是严把工作进度质量关。按照全县统一规定时限对工作任务进行倒排,严把时间和进度关,明确贫困户识别、制定贫困户帮扶措施、制定贫困村的帮扶计划、特色产业发展等每个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要达到的工作质量,确保扶贫各项工作任务按时按质完成。二是严把工作监督关。抽调乡纪委、乡党政综合办工作人员、部分村社干部成立扶贫工作督查小组,主动邀请村社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定期开展督查,全面了解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加强督查和跟踪问效。进一步强化扶贫资金管理,坚持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定

期公告公示制,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专人管理,专项拨付。加大政务、财务公开力度,积极配合县审计局开展好资金和项目审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三是严把动态管理关。按照“民主评困、三榜公示”的原则,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实行动态管理,对因灾、因病等返贫的农村居民及时认定为扶贫对象,对已脱贫的扶贫对象,及时取消享受的扶贫政策待遇,对复查中发现的不符合贫困条件的农户坚决予以退出,真正做到符合政策的一户不漏、不符政策的一户不评。

(三)四个机制”促落实。一是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乡扶贫工作方案》、《乡 x-2020 年扶贫工作计划》,《乡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做到了领导落实、人员落实、工作落实、职责落实。二是健全技术保障机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邀请县委宣传部、县农业局等单位专家到村开展培训活动 9 次,先后组织石垭口、丁家山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到 XX 县、XX 县学习考察青脆李和青皮梨产业发展,有效提高了产业发展能力和劳动技能水平。三是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围绕贫困村脱贫规划确定的内容,积极与农业、扶贫等部门对接,主动争取基础设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资金 2580 万元,对主导

产业、社会事业等建设提供支持。四是完善考核评比机制。推行“周述职、月报告、季小结”考核评比制度,每周一工作例会前,各贫困村社干部、乡扶贫工作分管领导及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就上周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作一次述职;每月底村党委及驻村工作组向乡党委、政府上报本月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每季度组织乡干部、村社干部召开一次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广泛邀请县扶贫移民局、村社干部、村党员代表、村民代表、退休干部等,到贫困村座谈,全面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听取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动征求群众意见,寻求解决办法和推进措施,确保了扶贫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打算

我乡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贫困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要全面脱贫,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扶贫项目多,且工程量大,项目资金总量大,各贫困村经济基础薄弱,启动资金不足,无资金周转能力。二是年初部分计划项目还未完成。年初计划实施的道路建设、产业项目等至今还未完工,欠任务较多。三是农民思想认识不高,主要表现在赶超求进思想不强,得过且过,缺乏学习和接受新生事的思想认识,思想保守,不思进取,等、依、靠思想严重,对参与式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存在抵触心理,配合程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扶贫开发进程。下

一步,我乡将继续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帮助贫困村以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巩固扶贫成果,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是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宣传力度,进一步创新载体,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转变贫困户脱贫致富观念,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

二是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加大与县扶贫移民局、县交运局等县级部门的协调力度,积极主动争取项目,加大在建项目推进力度,采取定期督查,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等方式,全面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程;加大已建成项目的后期管护,组建管护巡查队,对已完工的项目进行定期巡查,确保已建成的项目切实发挥实效。

三是紧紧围绕村集体增收和贫困户脱贫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大到周边县市区的学习力度,学习先进经验,同时对我乡前期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提炼,逐步探索建立增加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狠抓机制落实,稳步提高贫困户收入。

首页 12 尾页

分页阅读第 1 页:乡镇年度扶贫工作总结第 2 页:主要做法

篇2:乡镇扶贫年度工作总结

萨尔托海乡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乡,目前仍有贫困户491户,共2662人,其中人均670元以下的特困人口为164户,808人,人均670元至865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为327户,1854人。由于萨尔托海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耕地少、草场贫瘠,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农牧民文化素质低,各项经济建设发展缓慢,20xx年人均收入仅达2477元,是青河县最为贫困的一个乡。为此我乡紧紧抓住扶贫重点乡的机遇,积极申报项目、狠抓项目落实,发动贫困户积极性,参与扶贫开发,开创了萨尔托海乡扶贫工作的新局面。

一、完善机构、建章立制,加强各级扶贫组织管理。

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要加强领导,建立一个完善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网络,有了完整的领导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从乡镇——农牧业村——贫困户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为此我乡及时成立了乡扶贫领导小组和扶贫办公室,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亲自抓扶贫工作,同时由一名副书记、一名副乡长具体负责扶贫工作的实施,并在各重点村也相应成立了扶贫领导小组、资金管理小组、项目监督小组等各项组织,每个重点村由一名副科级领导干部任组长,长期负责该村的扶贫工作,同时聘请了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宗教人士,有文化的年青人、妇女干部,以及关心公益事业的农牧民群众等作为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扶贫工作,监督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的实施。

为了确保扶贫领导机构切实能从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组织实施扶贫工作,我乡还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约束领导者的行为,如《扶贫资金管理制度》、《项目招投标制度》《项目监督制度》等,还明确规定了各类领导小组、办事人员的工作职责,以完备的制度管理扶贫工作,做到从乡到村各级扶贫组织健全,人员落实、管理严格,加快了我乡扶贫工作的进度。

二、明确重点、理清思路,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工作。

扶贫项目的确定不但与贫困户脱贫致富息息相关,而且直接关系到全乡的经济发展,为此我乡在确定扶贫项目时,经过了深入调研和周全考虑。

一是广泛征求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意见,让农牧民群众提出本村经济发展的出路,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致富增收的想法,并将各种建议汇总,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愿望;

二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确定我乡的发展思路为“发展三项产业、搞好四项建设”,即:全力发展养殖业、积极调整种植业、大力建设林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狠抓饲草料地建设,加快牧民定居建设,促成牲畜良种基地建设,并紧密围绕这个思路,确定我乡的扶贫项目;

三是与每年的工作计划相结合。我乡在确定扶贫项目时,首先把当年的工作重点列入规划之中,如棚圈建设、饲草料地开发等,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发展。

四是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反映最迫切的问题。在选定项目时,优先考虑农牧民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如哈拉乔拉卫生室建设、别斯铁列克村吊桥建设等,都是农牧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乡及时把它列入xx年扶贫项目中,进行申报。通过科学论证、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建议,我乡正确把握扶贫工作为贫困人口服务、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结合实际,认真做好了扶贫项目的申报,为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三、责任到人、各司其责,狠抓扶贫项目的实施。

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在于扶贫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扶贫效果,关系到贫困人口能否真正受益,摆脱贫困。xxxx年我乡共实施扶贫项目3个,到位财政扶贫资金61万元,完成牲畜棚圈建设46座,购买生产母畜1125只,覆盖贫困户115户,贫困人口623人。为抓好扶贫项目的实施,我乡主要采取四项措施:

一是做到责任到人,组织到位。我乡与各重点村签订项目实施责任状,明细考核标准,每一个项目都有1—2名副科级领导干部负责抓落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出现违规现象,将直接追究第一责任人责任,重则处于行政处罚、轻则批评教育,并将工作完成情况与年底考核相挂钩,同时在每个项目实施时,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确定工作人员,专项负责项目实施,做到项目不结束,人员不撤离;

二是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确保扶贫项目见成效。我乡积极转变扶贫方式,由政府主导式扶贫向群众参与式扶贫转变,通过宣传教育,激发广大贫困户的热情和积极性,发动贫困人群积主动投身于扶贫工作,参与扶贫开发,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通过自身辛勤劳动取得扶贫效果,如在20xx年实施的两个进村入户项目《萨尔托海农区养畜》、《玉依塔斯绒山羊养殖》中,贫困户自己四处联系,亲自选购扶贫畜,乡扶贫办为其做好检验、登记、建档等服务工作,贫困户通过精心饲喂、放养,繁殖,不断壮大畜群,实现增收。

三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贫困户自我脱贫能力。为提高贫困人群的生产技能,我乡还专门针对20xx年实施的项目内容,组织开展了科学养畜、牲畜育肥、三贮一化、基本建筑技术等培训班,培训农牧民群众1200人次,有了生产技术,我乡贫困户投工投劳完成了石木结构的牲畜棚圈40座,发展农区养畜875只,绒山羊养殖350只,改变以往“想致富、没技术”状况,为扶贫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是强化监督机制,共同维护扶贫成果。为保证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乡加强了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工作,首先建立了专门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全乡的项目实施,此机构发现问题后立即要求乡镇整改,在达不到整改效果时,可直接向上一级扶贫组织反映。其次发动群众监督,把项目实施的步骤、对象、资金到位情况、资金发放情况向广大群众定期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乡、村扶贫组织要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种疑问,做到公平公正。确保扶贫项目切实发挥成效,带动农牧民脱贫。

四、群策群力、发挥特色,拓宽增收渠道。

20xx年我乡在全力抓好县扶贫办统一实施扶贫项目的同时,还进一步发挥本乡特色,广开思路,通过多种渠道,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共同时实现了人均增收225元的目标。

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我乡主要以牧业生产为主,气候独特,光热条作好,为此我乡以加快畜牧业发,加大饲草料地建设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xxxx年全乡牲畜最高饲养量达9.06万头(只),同比增长3.4%。其中绒山羊3.77万只,产绒量达7415公斤,同比增长3.6%,畜牧业增加收入达45万元。xxxx年我乡进一步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种植籽粒玉米3160亩,占总播面积的36%,种植饲草4727亩,占总播面积的54%,饲草料总种植面积达到总播面积的90%,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饲草保证,同时受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我乡仅玉米种植一项比去年增收37万元。

二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富余劳动力。xxxx我乡根据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加强劳务输出,实现增收。首先组织富余劳动力前往石河子拾棉花,外出务工等,增加收入;其次要求在本乡实施的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必须有10%的劳动力是雇用本乡农牧民,通过参加工程建设,增加收入。20xx年我乡共转移富余劳动力270人,人均增收67元。

三是加强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多方争取资金,加快脱贫步伐。20xx年我乡6个帮扶单位,在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技术培训等各方面积极开展扶贫工作,为帮扶村建起了文化室,解决了修路的经费,组织技术人员打井改水,累计投资达7万余元,促进了全乡各项事业的发展,

篇3:乡镇扶贫年度工作总结

脱贫工作的难点

(一) 基础条件差。碧流台镇属于偏远山区, 不具备区位优势, 经济条件滞后, 交通欠发达 (村村通没达到全部覆盖, 雨雪天气, 一些村根本无法进出) , 造成地区产品在市场中不具备竞争优势。碧流台镇土地大部分为山坡地, 水资源匮乏, 存在“望天收”现象。群众因病、因学、因灾返贫现象突出。

(二) 贫困户界定难。一是有些农户很难根据居住和生活条件来界定是否贫困。二是有的老人省吃俭用把一生积蓄全部用到子女身上, 但是子女不养老已成为社会普遍, 致使老人返贫, 将老人生活负担转嫁给政府。三是人均纯收入很难界定, 只能靠村干部、评议小组估算, 这样在某些程度上会造成不公平, 人缘好、会办事的会被优先考虑, 有些真正的贫困户却评不上。

(三) 群众思想僵化滞后。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群众思想认识不高, 还存在单打独斗思想, 很难形成合力闯市场, 造成抵御风险能力差。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 群众在遇到困难时多是等政策、靠政府、要扶持, 内生动力不足。

(四) 镇、村组织有限权力无限责任, 权责错位。镇级政府职能空壳化, 镇级有职权的站所大多实行条管, 责任大、权力小, 统筹难度大。镇村组织公信力下降, 组织群众干事创业困难, 贫困群众对政府组织实施的项目责任感不强, 缺乏对这些项目进行后续管理和维护的积极性, 造成了扶贫行为的短期性和扶贫资源的浪费。

脱贫工作的尝试

为尽快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2012年, 碧流台镇积极探索形成了“放大倍数、有偿使用、互助联保、滚动发展”的扶贫开发项目新模式, 即“杠杆式”扶贫模式。并率先在四方城村开展试点, 由于该村基础薄弱, 水浇地面积少, 加之农牧民市场经济意识不强、观念保守等原因, 始终未能摆脱贫困, 全村有贫困户374户、1124口人。201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3600元。通过与巴林左旗农业银行合作, 将130万元整村推进扶贫资金作为风险保证金存入银行 (其余20万元根据群众要求打配两眼机电井) , 撬动农业银行700万元支农贷款, 扶持全村具备产业发展能力的259户扶贫对象, 发展以肉羊养殖为主的种养业。“杠杆式”扶贫有效破解了传统扶贫方式平均分配扶贫资金、一次吃光分净、难以形成扶贫产业等问题, 以3—5户互助联保方式在保证扶贫资金安全前提下, 每户可贷2—5万元不等, 变无偿为有偿, 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在“杠杆式”扶贫的带动下, 四方城村肉羊产业快速发展, 实现当年实施、当年脱贫的目标。肉羊存栏数由2012年初的0.6万只发展到现在4万多只, 肉羊产业已经成为四方城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通过项目发展养羊的贫困户到2012年户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2013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如今四方城村已成为巴林左旗远近闻名的肉羊养殖专业村。

田国学, 今年53岁, 家中有三口人因病因学致贫。2012年5月他通过“杠杆式”方式, 向农业银行借得贷款3万元, 再加上向个人借的2万元, 共计筹集了5万元, 购入32只小尾寒羊, 绒山羊12只。由于自己种地, 饲草料能够自给自足, 年末, 他家的羊存栏就达到了132只。到2013年3月份, 存栏就达到了200多只。2013年4月份, 出栏了80余只, 收入现金9万元。到11月末又存栏293只, 年末又出栏羔羊100只, 收入现金10万元。这时家里还存栏193只, 折合现金20万元。这一年多来, 他共计用于购入饲草料的开支为5万元, 纯收入达14万元。如今家里还存栏200多只。月纯收入近2万元。2013年年底, 他还清了家里所有的欠款。

闫玉和, 今年61岁, 家中现在有2口人, 因病致贫。2012年5月份闫玉和拿到了4万元的项目资金, 在村子附近买了30只小尾寒羊, 在自己的地里开始种植玉米和青贮来降低一些养殖成本, 饲草料全部自给自足。2012年6月份他的羊存栏50余只。因小尾寒羊产羔率高, 黑头种公羊改良肉质, 市场效果看好, 到11月末, 就存栏118只, 年末出栏羔羊30只, 收入近2.5万元, 还存栏88只羊。2013年11月份, 他家的羊存栏达到300只, 饲草料已经不能自给自足, 投入成本近9万元, 购买了饲草料。月末出栏160只, 收入现金19万元, 扣除饲草料成本, 结余10万元, 家里还有存栏羊140只, 折合人民币18万元, 月纯收入1.7万元。

这一扶贫模式有四个特点:一是贷款周期长, 办一次借款手续贷款使用三年, 三年内随用随取, 不需要时可随时还款, 利息终止, 这是保证贫困户脱贫的源动力。二是额度适中, 根据扶贫户需求每户可贷2-5万元不等。三是成本低, 服务便捷, 旗农行执行国家利率 (目前农行年利率为7.5%) , 业务人员上门办理贷款, 降低了贷款成本。四是经济效益明显, 农牧户用多胎多羔的小尾寒羊做基础母羊, 用西乌珠穆沁黑头羊杂交改善肉质, 按一个农户养殖30只小尾寒羊计算, 每年至少产羔120只, 出栏后每只羔利润在500元左右, 年收入在6万元左右 (未扣除人工成本) 。

四点成效:一是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传统扶贫方式贫困户缺乏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 “杠杆式”扶贫在撬动发展产业所需资金支持的同时, 也撬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革, 利息低、周期长, 产业可以巩固, 群众敢贷款、敢发展。这种扶贫方式, 极大地调动了贫困户增收致富的积极性, 激发了群众自力更生、创业致富的信心和希望, 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实现了由被动脱贫到主动脱贫的根本性转变。二是推动了产业发展。选准产业, 抓住关键环节, 走对路子, 产业就能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在扶贫项目的带动下, 四方城村肉羊存栏数由2012年初的6000只快速增加到现在的4万多只, 肉羊产业已经成为四方城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通过项目发展养羊的贫困户到去年年底户均纯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 贫困户利用扶贫项目的“翻身钱”真正实现翻身, 整村推进项目被广大群众喜称为脱贫致富的“摇钱树”。三是促进了社会和谐。“杠杆式”扶贫方式是对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的检验, 村“两委”班子引领群众致富能力如何直接决定项目的成败。充分尊重民意、群众广泛参与和民主推进方式,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 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到目前已有20多户举家常年外出打工的户听说村里搞“杠杆式”扶贫, 陆续回村通过项目支持发展产业, 实现安居乐业。四是探索出了做好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新模式。“杠杆式”扶贫放大了资金使用效益, 起到“四两拔千斤”的杠杆作用, 有效解决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启动资金不足这个关键难题, 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变短期性扶贫为长效性扶贫。“杠杆式”扶贫模式对今后开展扶贫工作、“三农”工作、财政资金使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碧流台镇四方城村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 实行协会化管理和互助式发展, 实现贫困户帮扶覆盖。以实施“杠杆式”扶贫项目为基础, 大力发展肉羊产业, 形成完备的产业支撑体系, 在经营上采取“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 饲草料加工储备、屠宰加工、活羊交易等全部市场化操作, 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养殖户通过合伙、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方式进驻小区发展规模养殖。产业发展走“农户繁育、集中育肥、工厂加工、四季出栏”的路子, 打造种、养、加一体化, 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格局使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保证农民稳定增收致富。2014年紧紧抓住自治区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契机, 通过整合生态移民、风沙源治理及民生工程等各类项目资金近1亿元, 按照“新农村、新机制, 新生产、新生活”的思路正在着手建设产业带动型新农村, 实现“杠杆式”脱贫、新农村致富的目标。

脱贫工作的创新

(一) 建立扶贫长效机制, 确保产业发展可持续。扶贫的重点是选准产业, 因地、因户制宜, 不同条件选择不同产业, 提高群众抗风险能力。政府在其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重点是做好科技服务、实用技术培训, 根据群众需求为群众当好参谋助手。科学设定奖励机制, 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调动和激发群众的内源动力, 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二) 用市场化手段助推扶贫工作。扶贫攻坚不能只停留在依靠单一政府投入, “修路, 建房, 发救济粮”的状态, 而应该通过更积极的方式, 为贫困户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借助市场化方式这个“外力”, 从扶贫资金使用到产业发展全部市场化运作, 加上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内力”, 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 这样才能彻底摆脱贫困, 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 扶贫工作要形成联动机制, 要打“组合拳”。部门联合、资金整合是做好建设扶贫工作的关键。扶贫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只有各部门通力协作, 各类资金进行捆绑与整合, 科学统筹, 集中使用, 改变以往扶贫工作各部门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做法, 同时, 扶贫工作要突出重点,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不能使扶贫资金成为哪痛抹哪的“万金油”, 坚决杜绝分散使用和平均分配。

(四) 采取民主方式确定贫困户。科学界定贫困户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基础, 对扶贫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贫困户评定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 让群众广泛参与。首先, 组建民主评议小组“评委”库。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除外, 以各村民小组为单位推荐本组威信高、正义感强的老党员、老干部, “两代表一委员”, 群众中坚持公平公正、有议事能力并长期在家的群众, 全村组建一个评议小组“评委”库, 开展评议前, 在村“两委”成员监督下, 由村民代表临时从评议小组“评委”库中随机抽取组成村民主评议小组, 指定村支部书记担任组长, 评议小组成员要在15人以上单数。评议小组开展评议时, 镇工作队、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负责监督, 评出贫困户初步名单及时在村内显要位置公示, 对有异议的, 由评议小组实地入户对比, 民主表决确定后再进行公示, 最终无异议后确定贫困户正式名单。

篇4: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十乡镇问卷调研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问卷调查;实证研究

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贵州进行调研,指出贵州的第一大事就是扶贫,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此,省里提出两大战略:大扶贫和大数据。在大扶贫中,易地扶贫搬迁是最关键和基本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居住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通水、通路、通电成本很高,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需要实施易地搬迁。这是一个不得不为的措施。”所以,易地扶贫搬迁是我省的首要任务、是我省的第一民生工程。对于政府基层干部来说,这是一个政治任务,完成不了必定追责。

一、未搬迁户的现实心态(十乡镇随机抽样——386样品)

1.半数以上的未搬迁户能够正确理解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

课题组通过问卷形式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向当地的未搬迁户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国家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是什么?”58%的搬迁户表示基本明白或很明白,这部份人对易地搬遷赞同,他们认为从山上搬进城镇,老人看病方便了,小孩上学方便了,生活方式也丰富了,自己的就业机会也多了。这些人大多是有点文化(如初中以上毕业)的中年人和经常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是属于农村里有点见识和头脑比较敏捷那部分人。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的依靠对象。

19%的搬迁户表示不明白或不清楚;这些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大多数小学都没毕业),几乎一辈子就窝在山里,很少去县城或镇上。在他们看来,呆在山里穷是穷点,但祖祖辈辈都过下来了,只要勉强能过,有什么必要搬迁呢?他们认为,他们现在居住的老房子代表了他们的祖业,“发财离不开老屋基”,要进城脱贫,丢掉“老屋基”那怎么行呢?由此看出,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仅是让农民在物质上脱贫,也是让农民在精神上脱掉愚昧和无知。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要攻克的重点。

23%的人则认为易地搬迁是为了让他们进城镇生活,或者就是让他们换一种生活方式。对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顾虑重重,乡镇干部告诉他们说,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脱贫)是目的,进城镇只是一种手段;但对此说法他们不赞同,理由是:你能确定搬出去后我一定有个工作吗?我可是除了干农活什么都不会;要进城可以,把房子留下,不要“复垦”,进城后没有活路还可以回去。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争取的对象。只要反复对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他们的顾虑可消。

2.生态恶劣,做庄稼只是活得了——但活不好

要搬迁的贫困户大都分散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山区,这些地方交通不便,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水源匮乏;在这种恶劣的生态条件下,做庄稼难以养活一家人。课题组在松烟镇大新村曾与一搬迁户恳谈,他说:他家一家5口人,有一老人有病,他本人也有胃病。他家只有三亩半坡地,有些地还夹在石头的缝隙里;在坡地上主要种包谷和洋芋,或者小麦油菜红薯等,家里喂两头猪和养几只鸡,房屋周边的土边地角种点蔬菜,农闲时也外出打点临时性短工,一年辛苦到头,全年一家人的人均收入扣出所交的医保社保外不超过2000元。他认为,从小生长在山里,家乡没什么不好,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传统的小农经济由于土地的局限性,所以每新增投入所取得的收获总比前一投入所取得的收获少,这就意味着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无论怎样勤奋劳作和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其收获是很有限的。这就是做庄稼富不起来的根本原因,当然是可以活得下去。贫困农户的收入来源不外几个方面:做庄稼,做蔬菜,做养殖,做果园,外出打工等。问卷显示搬迁户的收入分布是:78%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做庄稼和兼做蔬菜和养殖;7%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搞养殖;4%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经营果园;11%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外出打工(少数去了外省,多数在居住地周边的城镇打工,这种工是廉价的临时性短工,俗称“铲地皮”)。有些搬迁户,夫妻俩都到沿海打工,尽管收入不错,但考虑到家里老人无法照顾,小孩无人关心,于是又回到了家乡操旧业——做庄稼。还有一些搬迁户,由于户主身强力壮是个有效劳动力,且做庄稼也得法,本算不上贫困户,但只要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就会成为贫困户:①有一个以上的老人有病;②有一个以上的小孩有病;③老人和小孩都有病;④家里负担重(有老人且小孩也多)。

问卷显示主要致贫原因的分布情况是:13%的搬迁户家里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老人有病;4%的搬迁户家里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小孩有病;17%的搬迁户家里负担重(上有二老且小孩也不少);5%的搬迁户家里缺乏有效劳动力(劳动者体弱多病);61%的搬迁户直接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做种植业产出低。

3.农村贫困户的识别方法——没有科学的,只有合适的

关于搬迁贫困户的识别方法,各地的做法大同小异,但都符合一个公式:个人申报+全村民主选举+村委会调查(或工作组)+上级审核。在这个公式中,关键环节就是工作组或村委会的调查,因为是不是贫困户只有通过周密的调查来证明。这个调查程序就是所谓“建档立卡回头看”,目前省内外总结出很多具体做法,如“四看法”;“五识别”;“四见五看”,“六优先五不录”;“十三有一档调出”等等。如何评价“建档立卡回头看”?问卷显示:29%的搬迁户认为有点道理;4%的搬迁户表示不清楚;46%的搬迁户认为基本合理。21%的搬迁户对“建档立卡回头看”不满意,这是因为各种“回头看”太多,群众不堪其扰。一些贫困户不满地质问:“你们天天喊我们开会,天天喊我们签协议,天天喊搬迁,搬到哪里?房子在哪里?我连影都没看到。”

目前,在技术层面上还不能做到“精准识别”的一步到位,所以各种“回头看”是必要的,每一次“回头看”都能或多或少剔出一些人,从而向“精准识别”逼近。管理学有一个法则: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没有科学的,只有合适的。而现在的识别方法正是这样。只要定的标准和调整机制合理,通过反复的“回头看”,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贫困户识别的精准度。但是每一次“回头看”必须是高效的,否则老百姓不满意。

4.彻底拔掉穷根子——“复垦”是必然

在调研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复垦”。所谓“复垦”,是指搬迁户搬走后,政府把他们老屋拆掉,把宅基地变为耕地。绝大多数搬迁户希望搬迁后给他们留下老房子(土地是保留的,但房子要“复垦”),以便他们搬迁后无法谋生又可以回到原来的居住地生活。政府规定“复垦”必须进行,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断了搬迁户的回头路。回头路是不能走的——贫困户所居住的大山中,山高坡陡,水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电、教、医等送不进去,如此世代被大山所困,世代因困而贫,所以就导致“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所以就要离开大山。易地搬迁,就是要让贫困户离开大山搬到城镇借助国家扶贫政策一揽子解决住房和就业问题。在调研中了解到,为了动员贫困户搬迁,基层干部的工作辛苦而艰难,其办法就是反复采用一种“深度恳谈”的互动方式,一是入户针对个人的“深度恳谈”;二是“共商会”上的“深度恳谈”。在这种有效的方式下,即使非常的固执的人也会动摇。通过“深度恳谈”,大家一致认为“复垦”是必然的,搬迁后留下的土地和山林可以流转给专业经营者(大户)经营,或者采取“三变”的形式交给专业者经营。所谓“三变”,即就是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针对搬迁,各种心态都有。问卷显示:7%的搬迁户嫌政府的补偿款低了点。36%的人担心搬迁后没有就业渠道,谋生困难;27%的人舍不得老房子;11%的人不想丢掉种植业和养殖业;19%的人既担心搬迁后无法谋生,又舍不得土地和房子。

易地扶贫搬迁,其意义不仅让这一代贫困农户“逃离”贫困,更重要的是斩断代际贫困的链条,使他们子孙后代彻底告别小农困境而融入城市的富足与文明。对国家而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能有效地促进城镇化率提高、有效地促进居民消费;因而能够拉动消费品生产和消化大量钢材、水泥等富余产能,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所以,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和和贫困农民的双赢。但只要有一方不想赢,那就谁也赢不了。

5.未搬迁户就业意愿有三类——重点在第一类

问卷显示,51%的人希望在搬迁后政府给自己直接安排一个工作,包括环卫、绿化、安保、交通协管、楼房保洁等工作。这部分人是搬迁户中的弱势群体,参与就业竞争的能力低,所以没有就业竞争意识。18%的人希望政府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培训后自己去找工作。这部分人认为,政府对他们培训后,出去找工作,只要收入过得去,可以干点技术活,如汽修和电修或理发什么的都行;也可以不干技术活,如帮人打杂或直接去建造工地干泥工活等,总之,他们认为就业培训是必要的,培训后就业的路子要广得多。24%的人愿意自主谋生做点小生意,只是希望政府帮助租一下门面和摊位;5%的人想自己当老板,希望政府帮助他们创业,如帮助找项目,联系贷款,提供信息和各种创业服务等。2%的人很干脆,希望政府直接拿一笔钱给他们(当然不是搬迁款),以后就不麻烦政府了。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搬迁户的就业意愿把搬迁户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搬迁后将为别人或组织打工的人,这是搬迁户中的比较弱势的群体,占搬迁户总数的3分之2左右;第二类:搬迁后想做点小生意的人,占搬迁户总数的4分之1左右;第三类:想自己创业当老板的人,这是有路子的搬迁户,是搬迁户的强势群体,占搬迁户总数的20之1左右。由此可知,第一类和第二类搬迁户是政府帮助就业的重点。

6.尽管搬迁户需求多样化——也要服从政府的统筹和规划关于安置方式——58%的人愿意政府在某个地方修好安置房,自己直接搬进去;33%的人希望政府把补偿款发给他们,然后他们在政府圈定的区域内按政府提供的图纸自己动手修房子;9%的人很干脆,说政府多拿点钱给他们,他们住在哪里和住什么房子,政府可以一概不管。

关于搬迁到哪里——52%的人愿意搬迁到县城;28%的人愿意搬迁到镇里;11%的人愿意住在旅游区附近;9%的人无所谓。

关于愿意和什么样的人安置在一起——41%的人希望与同村或熟悉的人住在一个安置区;56%的人则无所谓;3%的人更愿意住在没有熟人或同村人的安置区。

关于对安置区的要求——14%的人主要希望购物方便;33%的人主要希望小孩上学方便;17%的人主要希望交通方便;36%的人则希望交通方便,购物方便,看病方便以及小孩上学方便。

关于安置房的样式——5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小高层步梯房;1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电梯房;4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平房。

关于对户型的要求——22%的人希望自己住的房间在户型的设计上要考虑喂猪养鸡方便(这部分人多是五十岁以上或基本没出去打过工的人);78%的人认为在户型的设计上不需要考虑(这部分多是年轻人或出去打过工的人)。

关于安置区的文化生活——70%的人希望安置区的文化生活丰富;10%的人则认为不需要什么文化生活;20%的人则无所谓。

关于融入城镇——11%的人担心进城后在生活方式上与城里人合不来;34%的人愿意进城后在生活方式上向城里人看齐;55%的人则认为进城后,自己想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没有必要比照城里人的生活方式。

由上统计看出,搬迁农户中一部分人的个人需要带有农民的特征,如想住平房,在住房里要有养鸡喂猪的设施,不需要社区的文化生活,在生活方式上不想融入城镇等,这种“农式需要”需要我们去引导改变,否则也会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障碍。易地扶贫搬迁的目的不仅是要让贫困农户的身子搬进城过小康生活,更重要的是要让贫困农户进城后,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要融入城市文化,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

二、已搬迁户现状(十乡镇随机抽样——108样品)

1.就业的分布现状

10%的搬迁户做店铺生意或其他生意(四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政府促成的;四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自己发展起来的;另外二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靠亲友帮忙开展起来的);29%的搬迁户在产业园区打工;13%的搬迁户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工;19%的搬迁户在建筑工地上打工;17%的搬迁户在农旅一体化的田园打工;12%的搬迁户做各种临时性短工。

2.就业取得方式

6%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政府直接帮助找的;17%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靠亲友帮忙找的;77%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和调整产业结构所提供的机会而获得的。

3.收入现状

5%的搬迁户认为与搬迁前相比差不多;21%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一点;55%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得多;19%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得太多。由此看出,绝大多数贫困农户搬迁后的人均收入已提升。

4.关于安置房的满意度

7%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不太满意;64%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基本满意,29%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很满意。问卷显示——绝大多数的搬迁户对自己所居住的安置房表示满意。

5.关于安置区整体环境的满意度

6%的搬迁户不满意;45%的搬迁户基本满意;49%的搬迁户满意。问卷显示——绝大多数的搬迁户对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整体环境表示满意。

6.关于搬迁后小孩受教育的状况

2%的搬迁户不清楚;5%的搬迁户认为和过去差不多;11%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一点;24%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58%的搬迁户认为比过去好得太多。

7.关于安置区文化生活的满意度

68%搬迁户表示满意;32%已搬迁户表示不满意。这说明,一方面,每个人对社区的文化生活的理解和期望值是不相同的;另一方面,一些安置区的文化生活没有开展起来,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安置区的文化生活的建设。

8.关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程度

54%的已搬迁户认为搬迁后有很大的改变;31%的已搬迁户认为只有一点改变;15%搬迁户认为没有改变。问卷表明,绝大多数搬迁户的生活方式受到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而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

9.关于对城镇居民生活的融入度

71%的搬迁户认为自己已基本融入城镇生活;21%的搬迁户表示还有一点距离;8%的搬迁户认为还有很大的距离。这说明,少数已搬迁户虽然身子进城了,但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上仍停留在山区农民的层面上。

1.对基层政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整体满意度

35%的搬迁户表示满意;42%的搬迁户表示基本满意;23%的搬迁户表示不满意——原因多种多样,如一些搬迁户的补偿款没完全得到,一些搬迁户认为政府帮助就业不力,甚至有些搬迁户认为安置区的绿化不好等等。但大多数搬迁户是满意的。

篇5:乡镇年度建设扶贫工作总结

20xx年以来,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扶贫工会议精神,积极争取各类扶贫项目,并认真组织实施。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xx年,共争取到位财政扶贫资金1820。32万元,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150万元,实施了11类扶贫开发项目,完成了县委、政府下达的向上争取资金任务。具体情况如下:

1、整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20xx年12月省市批复在20xx年—20xx年度实施,规划总投资9691。44万元(20xx年投资6170。59万元、20xx年投资3520。85万元)。已到位省、市专项扶贫资金1100。00万元。已完成投资7762。15万元,其中:财政专项补助资金827。02万元、整合部门资金3575。93万元、信贷资金578万元、社会扶贫资金14万元、群众投工献料折算2767。2万元,完成20xx年度投资计划的125。8%,占20xx、20xx两年总投资的80。1%,在20xx年12月底前完成。

2、整村推进扶贫项目。2015年扶贫工作总结5篇文章2015年扶贫工作总结5篇出自http://,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实施27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05万元,第一批6个已竣工验收,第二批21个已竣工,已竣工验收。项目覆盖全县7个乡镇、街道办,23村(居)委会27个自然村,1345户群众5495人受益。

3、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计划实施2个,实际实施4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2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9万元(省级100万元、市级39万元),省级2个已竣工,市级竣工1个。

4、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0xx年—20xx年度实施5个,搬迁5个自然村206户777人,到11月20日已完成安居房建设134户,已竣工验收3个。

5、太阳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实施1个1000户,投入100万元,已启动实施,计划在20xx年5月30日前完成。

6、扶贫安居工程项目。第一批实施100户,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在汁易地搬迁点实施,已完成28户,其余正在实施;第二批实施70户,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0万元,已完工40户,计划在20xx年6月30日前完成。

7、产业扶贫项目。在十街乡、铜厂乡实施4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正在组织实施。

8、扶贫到户贷款项目。配合县妇联发放到户贷款20xx万元,贴息资金100万元。

9、美丽家园建设项目。在浦贝乡下浦贝村实施,投入市级财政扶贫资金12万元,正在组织实施。

10、扶贫贴息贷款项目。在山里香、恒源、康源食品公司实施项目贷款3150万元,贴息资金94。5万元。

11、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培训100人,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万元。

通过以上扶贫项目的实施,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贫困人口逐步减少,可以基本解决2190户8000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二、主要工作措施

1、积极争取资金。一是广泛储备建设项目,完善项目库,积极争取整村推进、易地搬迁、老区开发等项目,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二是深入调查研究,扎实做好项目规划,为争取各类项目加快发展打牢基础;三是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扩大扶贫到户贷款规模。

2、规范项目建设。一是认真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工程项目建设招标邀标、公告公示、资金管理、绩效考核等制度;二是科学规划,规范实施,强化项目监督管理,确保建设内容和质量要求,发挥项目效益;三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和扶贫成效;四是认真做好扶贫统计监测、项目报表等工作,提高业务水平,推进扶贫项目绩效管理。

3、强化资金管理。一是进一步强化扶贫资金管理,严格执行《云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全面实现报账制,规范扶贫资金审批、拨付、报账程序;二是加强监督工作,不断完善项目资金申报、审批、管理办法,筑牢“六道”防线;三是落实廉政承诺制度,继续在整村推进、产业开发、易地扶贫等项目中实行廉政承诺制;四是继续开展扶贫资金治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监管措施,按照省市扶贫办、财政局的要求,对20xx年以来全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清理自查,积极迎接省市审计。

4、做好服务工作。一是继续贯彻落实好法制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各项制度;二是认真开展“四群”教育活动,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切实帮助联系村委会马头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三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了解贫困群众所想所需,真扶贫、扶真贫;四是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纪律意识、服务意识,健全完善工作纪律、公务接待、用车管理等制度,坚持勤俭办事,厉行节约;五是加大扶贫宣传工作力度,认真编印《易门扶贫信息》,宣传全县扶贫工作动态。

5、加强廉政建设。一是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深入开展岗位廉政教育、警示教育;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继续深入学习《廉政准则》;三是认真执行“三重一大”集体议事决策制度,项目立项、大额经费安排等,实行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四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实施办法,严格执行“四个倡导”和“九个严禁”规定,自觉遵守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洁身自好,廉洁从政;五是继续开展廉政共建活动,实行项目绩效责任制和廉政承诺制,并开展廉政评议;六是落实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强化约束监督,逐步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的风险防范。我县20xx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组织协调力度,项目争取工作成效明显。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合密切,资金整合力度大。

二是组织项目实施扎实。各乡镇、街道高度重视,落实扶贫项目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切实加强监督管理,想方设法整合资金,积极发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各类项目实施进度快、质量高、效益好。

三是管理制度落实较好。扶贫项目管理责任制得到较好落实,项目招标邀标、公告公示、资金管理、项目验收、绩效考核等制度和规定得到严格执行,做到标准统一,施工规范,用制度管理项目,提高了项目建设的规范性。

四是实施效益比较明显。通过项目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开发、农村社会事业同步推进,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项目争取难度大。我县不属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不属民族自治地方、不属西部大开发集中连片开发区,扶贫开发资源单一,扶持政策有限,项目支撑不足,项目争取难度加大。

二是工作进展不平衡。个别乡镇(街道)领导不到位,干部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组织管理不力,项目实施进度慢、规范程度差、实施效果不明显。同时,少数乡镇业务工作仍然滞后,日常项目资料、统计报表报送不及时,难以适应工作要求。

三是扶贫管理人员少。扶贫项目实施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艰巨,扶贫办现有干部职工人员较少、年龄偏大,随着扶贫业务的拓展、工作量的增加,现有人员难以适应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对积极协调争取项目,加强项目监督管理,提高业务水平,推动各项工作带来了影响。

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xx”重要思想,以“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为工作宗旨,以依法管理全区社会事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为己任,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各项民政工作健康发展,特别在第二季度,为促进全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殡葬改革、社区建设等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城乡低保、救灾救济等项工作成效显著,优抚安置、民间组织、老龄等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城市民政工作、基层基础工作继续得到加强。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城市低保和救灾救济方面

加强低保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15]87号文件和省、市工作会议精神,强力推进城乡低保工作。随着低保工作的不断发展,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大胆探索解决办法,不断完善低保制度。一是建章立制构筑政策平台,完善了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测算办法,科学制定了低保标准,坚持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保险标准相衔接,对不同人员实行不同的保障标准,使保障标准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同时建立健全了低保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制成版面硬化上墙。二是规范操作,确保公正、公平,制定了从个人申请到逐级审核、核资金发放的一整套操作规程,实行动态管理,以季度为单位,每季度审核一次。今年3月份,我局抽调熟知低保政策法规、秉公办事、工作细致、责任心强的15名工作人员,分成3个小组,分别由一名科级领导干部带队,分赴各乡办对全区申请低保的对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全面摸底调查。调查采取“一看家底,二问收入,三查就业情况,四核水电气暖开支,五了解隐性收入”的有效措施,坚持“符合条件的一个不漏,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保”,完全按照政策规定,严格把关。据统计,全区共保障3412人,取消78户,320人,做到了低保对象有进有出,标准有升有降,真正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在低保资金发放中,实行按月及时下拨、及时发放。全年共发放低保资金150万元,切实维护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为全区的政治稳定起到了“安全网”、“保障器”作用。

积极做好救灾救济工作。2015年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份。3月初,我区遭受了倒春寒天气的侵袭,造成小麦减产。6月初,岳村、孟轲两乡又遭受了冰雹袭击,近3万亩秋作物遭受重创。8-10月中旬,阴雨连绵,阳光寡照,造成内涝灾害,全区秋作物大幅度减产,大量房屋损坏或倒塌,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使134户五保户、296户特困户、402户重灾户的生产生活陷入困境。面对重大灾情,积极开展抗灾救灾工作,我们全华动员,组织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对受灾严重困难程度较大的农户,逐村逐户逐人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全面掌握其生产、生活情况、居住情况,并登记造册,认真核实灾情,及时上报信息。我们一方面积极向市民政局反映情况,争取救灾资金,以解决全区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一方面组织广大群众生产自救、生活互助。为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10月份,在全区开展了“扶贫济困送温暖”捐助活动,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室联合下了《关于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捐助活动的通知》,要求全区广大干部职工抻出援助之手,为全区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全区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纷纷解囊,捐款捐物。据统计,全区共捐款20多万元,棉衣4000多件,棉被40多条,充分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根据需救助困难群众的分布情况,于11月10日将募集的款物下发到救助对象手中,确保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和爱护,为全区的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二、社区建设方面

加强社区建设是巩固城市基层政权,更好地管理城市,服务城市的基础工程,是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内在要求。为此,我们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在xx年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成功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的基础上,确立了“抓发展、重建设、上档次、创特色”的发展方向。

一是加大对社区建设的督导力度,进一步加快社区建设步伐,着力在“建设”上用功夫,力争于“新型”上有创新,树立大社区、大服务的理念,以实现社区建设和城市民政工作的整体推进。京东、黄河北两处标准式社区办公用房交付使用,玉北、永乐、金华等社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年初确定新建的5个面积在450平方米以上的亮点社区中,任丘办清华苑已交付使用,中原办中庆社区居委会办公地点已破土动工,南江、黄河南社区已经市建委规划处通过,批文已下达两办,将于近期开工。

二是合理整合社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便于服务城区居民,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合理配置社区资源,提升城市管理功能,根据中央23号文件精神,本着便于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原则,在和办事处充分协调的基础上,对原来的71个社区居委会进行了整合。街道混合式社区将原来的34个增加为36个,地企由原来的10个社区,保留2个,其余划归街道管理,油田基地由原来的19个社区增设为28个社区,共设社区居委会66个,新的社区设置分布趋向合理,四界清楚,职责明确,更便于服务和管理。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严把进人关,广开用人之道,努力把那些政治觉悟高、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心社区居民工作的人才,通过正当途径充实到社区第一线。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实行兵选将、将挑兵等行之有效的用人激励机制,鼓励有志于社区建设的机关工作人员到社区第一线去展示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工作摆布上,大胆放权效责,实行居委会主任负责制,定岗、定责、定目标,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了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其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年9月份,金联华社区居委会主任贺吉华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全国社区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

四是积极开展社区治安大联防,建设安居型社区,完善社区居委会职能,加强社区居委会领导和综治机构建设。全区71个社区全部成立了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社区综治工作,实施社区警备战略,建立健全治安防范体系,大力开展法制教育,以居民学校为载体,广泛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询活动。积极做好民事调解工作,化解矛盾,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今年8月7日,全市社区治安在大联防现场会在我区召开,省、市及各县区有关领导实地查看了*社区、*社区等社区治安大联防工作开展情况,对我区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开展社区治安人员大联防的做法及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优抚安置工作全面落实

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关心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烈属等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切实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他们送去了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大好局面,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军队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我区两个文明健康发展。一是搞好双拥工作。大力开展春节、八一期间的走访慰问活动。2003年春节和“八一”建军节,全区各级有关部门,大力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区委书记*、区长*等区四大班子领导带着节日礼品对全区重点优抚对象、贫困户进行了节日慰问,向他们祝贺新春,并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爱护。为搞好军政关系,加强军民团结,“八一”前夕,区领导对武装部、防化团、消防中队进行了慰问。据统计,全区共发放面粉4000余斤,慰问金30000余元。二是全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提高优抚对象的保障水平。根据民发xx]89号《关于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的通知》、民发xx]135号《关于解决在乡老复员军人生活医疗难问题的通知》精神,对我区伤残军人、烈属、因公牺牲的军人家属和病故军人家属、在乡老复员军人等优抚对象的定期抚恤补助标准进行了调高,共调整600余人,把在乡老复员军人的医疗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制定了《XX区关于解决重点优抚对象医疗问题的意见》,对其实行优先、优惠服务,从根本上缓解了重点优抚对象看病难问题。积极为在职革命伤残军人发放伤残金,全年共发放182人,109105元,得到了广大优抚对象的拥护。在全市优抚工作大检查中,对我区的优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是对优抚对象的优抚标准高、优待金发放及时,给予了较高评价。今年9月份,全市优抚工作现场会在我区*召开,会上介绍了我区的先工作经验。积极探索退伍安置新路子。今年共接收退伍军人140人,其中农村入伍40人,城镇入伍100人,士官7人。在接收工作中,严格按照安置政策的有关规定,严格审查把关,做到档案、户口、定兵底册、入伍通知书四统一,否则一律不予接收,认真做好退伍士兵的报到审批工作。在安置工作中,积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安置政策,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安置办法,深入各非公有制企业了解用人单位的发展状况,准确掌握第一手用工信息,主动与企业管理部门密切联系,广泛协商,初步达成了在退役士兵中招聘员工的共识,并做好退役士官士兵的培训和思想工作,实施“双向”选择的安置渠道,做到早安置、安置好,努力为他们制造一个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发展空间。

四、加强社团和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

完善民间组织管理机制,加强社团和民办非企业的登记工作,并进一步加大督导检查执法力度。根据年初工作计划,克服非典不利因素,对全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了年度检查工作,重点检查了社会团体和民非单位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情况,开展业务活动,举办实体情况,财务管理和经费收支情况,并对民间组织收费项目等内容进行了清理整顿。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民间组织健康、有序、协调发展。目前,全区共有社团25个,其中新办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0个,其中新办4个。各社会团体按照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积极开展活动,从不同方面对全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社会中介组织在服务社区、服务居民中愈来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有序 殡葬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采取强力措施,开展了殡改宣传教育集中活动,利用召开工作会、广播会、出板报、办专栏、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广泛宣传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河南省殡葬管理办法》和地方性殡改法规,宣传文明丧葬的科学知识和丧事大办、封建迷信活动的危害性;引导群众自觉摒弃封建迷信活动,实行殡葬改革。活动期间召开各类会议380余场次,张贴标语430余条,出动宣传车40辆次,收到了明显效果,营造了殡葬改革的社会氛围。全年共火化遗体225具,遗骨20具,起尸火化2具,火化率86%,完成了与市政府签订的目标任务。二是加大殡葬管理执法力度,强力推进村级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建设,使殡改工作步入良性化发展轨道。村级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建设工作全部完成,并且全部合格,其中示范性公墓和骨灰堂达70%以上,实现了耕、林地内无坟化的目标,其它兄弟县市来我区参观学习,得到了他们的好评。我区制定的《*殡葬管理委员会关于在全区开展殡葬管理改革工作集中活动的意见》被市民政局在全市推广。在全市殡葬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考评中,除第一季度我区在全市排第二名外,其余三个季度的排名均为第一,走在了全市的先进行列。婚姻登记工作管理有序。婚姻登记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行政管理工作,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两个文明建设。在婚姻登记管理工作中,坚持认真宣传《婚姻法》和《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婚登手续,不办人情证、关系证,加强婚姻证件管理,坚持“一站式”办公系列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并把工作依据办事程序、收费标准等工作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3580对,离婚403对,合格率达100%。

老龄工作重点突出。“星光计划”是老龄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实施“星光计划”为契机,全面开展为老服务。民政局抽出专人下基层、上工地,指导街道办事处开展“星光计划”,对每个项目都坚持全过程参与,全方位管理,组织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努力把“星光计划”的各项工作全面落到实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一切为了老年人,为了一切老年人”的宗旨,在功能设置上结合社区建设的实际需要,把有限的资金发挥到最大效益,力争把每个项目都建成“民心工程”、“精品工程”,让社区老年人满意。全年新建“星光老年之家”13个,使我区“星光老年之家”达到18个,一个立足社区,面向老人,方便实用的“星光计划”项目网络已基本形成,以完善的功能和良好的服务迎接河南省首批“星光计划”项目的检查验收。

福利彩票销售成绩显著。福利彩票销售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民政部门的一项光荣任务,是取之于民,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做好福利彩票的销售工作是认真贯彻落实“xx”重要的思想,坚持“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重要载体,是维护社会公平,加强社会保障的需要,我们当做一件大事来抓,根据市募捐委员会下达我区的年度任务目标,结合我区实际,于9月20日在**举办了500万元大奖组即开型福利彩票销售活动。销售活动历时6天,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共销售彩票50万元,完成了市定任务。这次福利彩票销售活动筹备充分,措施得力,宣传到位,组织严密,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六、其它工作

招商引资工作。按照区五次党代会和三级干部会议精神,把发展作为搞好民政工作的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为促进我区改革发展和稳定做出贡献,只有雄厚的经济做支撑,民政部门才能起到对人民群众所具有的“安全网”、对社会稳定所具有的“稳定器”作用。因此,*首先确立了“以工立区、以工兴区、以工富区、以工强区”的指导思想,积极招商引资,将**有限公司引进区工贸园区。该公司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年实现利税200万元。大大超过了xx年下达我局招商引资50万元的任务目标。

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效能工作。*是区委、区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职能部门,更是一个执法执纪部门。为加强机关管理,促进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能,健全责任机制,确保民政局全体干部职工在工作中能够公正、正确、高效行使职权,防止发生效能责任行为,树立廉洁、公正、高效的机关形象,切实担当起依法管理全区社会事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强化全局干部职工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意识。在各股室设立了《政务公开栏》和监督岗,将每位领导、每位同志所分管的工作公示上墙,将每位责任人所负的具体责任,依据的政策、法规、应遵循的程序和所要达到的效果制成版面硬化上墙,每个股室全部制定了依法行政工作细则,让来民政局办事的人一看就知道自己的事能不能办,怎么办、找谁办,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坚持谁的任务谁落实,谁的责任谁负责,接受社会监督,从而进一步促进机关作风建设,营造以制度管事、管人的氛围,使机关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增强了机关人员依法执政意识,努力创造一个优质、高效的服务队伍,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

篇6:乡镇司法局年度扶贫工作总结

2015年以来,我局坚持以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建设“法治、平安、和谐”为目标,认真实施党建“阳光雨露”计划,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的扶贫方针,充分调动干部群众主观能动性,加快包扶村扶贫综合开发进程,促进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致富,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

我局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常抓不懈,同司法行政工作同部署、同安排。为了确保工作成效,研究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局属单位和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协助抓,单位科室负责人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列入年终考核重要内容,分解任务到科室,夯实责任到人,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检查。并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与宣讲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支部共建、法律服务等工作相结合,做到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同步进行,提高了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宣传教育

以宣讲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主题,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一是深入村组宣传法律。结合“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宣传月活动,组织法律工作者深入仙台坝镇的学校、村组开展宣传活动6场次,宣讲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劳动法》、《婚姻法》、《法律援助条例》等农村常用法律法规,发放宣传资料1150份,接受法律咨询86人次,使群众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二是举办专题法制培训。9月21日,围绕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我局与仙台坝镇联合举办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法制培训会,重点培训了《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等与土地确权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培训镇村组干部64人,为全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三是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利用秋季开学时机,举办法制讲座,采取采取“以案说法”、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讲解了《未成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及乘车道路交通安全、自我保护等常识,使全校80余名师生受到了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师生学法、懂法、知法、守法及自我保护意识。

三、开展走访慰问,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慰问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方式,我局拓展和创新工作形式,放大慰问成效,充分体现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一是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春节前,局领导走访慰问包扶村县人大代表和困难党员群众18户,送去慰问品折合现金4500元;慰问城区3名困难职工,给他们送去慰问品折合现金2100元;看望慰问局系统离(退)休老领导老干部12人,给每人送去慰问信和价值300元的慰问品。今年以来,我局发放慰问品折合现金共计11200元,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家中,密切了干群关系。二是大力援助天津灾区。天津港“8·12”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全县司法行政系统101名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响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倡议,捐款14200元救援罹难同胞及受伤群众。三是关怀系统干部。充分发挥局工会作用,看望慰问遭遇重大疾病、生活变故的职工12人,累计发放慰问金3600元。

四、发挥职能作用,实施“以法惠民生”

坚持干部驻村开展工作,确保了包扶成效。一是认真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今年以来,我局先后抽调3名干部干部入驻娘娘坝村,驻村干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走访慰问群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宣讲法律,解答群众疑惑,协助村委会调解矛盾纠纷,引导公民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尽最大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开展“结对帮扶”。机关17名党员与包扶村贫困户结成对子,定点帮扶,为帮扶户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或帮办实事户均2件以上。坚持做到每周有干部驻村,每月有领导到村。局督导组不定期抽查干部驻村情况,了解工作进度,确保干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协助村上处理事务。三是抓好防汛工作。我局高度重视包扶村的防汛防滑工作,驻村领导和干部深入村组干部指导防汛工作,宣讲防汛避险知识,逐组逐户检查防汛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了防汛责任,加强地质灾害点监测,指导村组群众做好防、抢、撤预案,有效地确保了群众安全度汛。四是支持经济建设。将猪苓、大鲵养殖、食用菌列为该村富民增收重点的项目,力争娘娘坝村在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性成效。为娘娘坝村捐助资金9万元,用于该村人行吊桥改造和老年幸福院建设;为娘娘坝村争取人畜饮水工程项目1处,总投资近60万元,现已竣工投入使用。

一年来,我局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党委和政府的要求、包扶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下一步,我们将在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鼓足干劲,开拓创新,扎实有效地推进包村扶贫工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做出新的贡献。

2015年,我局“双拥”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立足本职,服务大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双拥”活动,巩固和加强军民团结,营造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浓厚氛围,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

我局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将双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属单位和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夯实任务,定期督导,严格考核,为圆满完成双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国防意识

一是组织学习国防知识。利用全体干警大会,组织系统干警职工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在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2015年征兵政策”。组织干警利用报刊、杂志和网络,学习了钓鱼岛、反恐、南海等问题的历史渊源、争议背景和现状,并以此开展国情教育,使广大干警对国防安全有了明晰的认识。在平时,引导干警利用业余时间关注钓鱼岛、南海局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服从组织安排,做到不传谣、不信谣,不说与身份不符的话,不做与身份不符的事,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办事,坚决杜绝参与违法违纪活动。通过学习教育和正面引导,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和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二是开展涉军法律宣传。将《国防法》、《兵役法》、《人民防空法》等法律列入法制宣传和法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3月份法制宣传月活动中,我局牵头组织部门和单位深入城关街道办、西淮坝等镇(街道办)的机关、单位、学校、企业、农村、社区,广泛开展了《国防法》、《兵役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建设、拥军优属的良好氛围。8月份,我们深入各镇(街道办),利用宣传车,广泛开展了国防教育专题宣传活动,宣传和动员符合条件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报效祖国,取得了很好效果。三是开展国防教育。全县法制副校长将国情教育列为法治课内容,部分司法所还邀请武装干事到学校做军事报告,与学校、班主任、学生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国情教育思想状况。学校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联播》时,有针对性地讲解军事新闻背景、涉军热点新闻以及相关历史知识,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强了他们爱党、爱国、爱军意识,教育学生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抓紧时间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和人民。

三、慰问困难军属,关心军属干部 春节前后,局领导深入结对帮扶的仙台坝镇娘娘坝村,走访、慰问了2户困难军属家庭,把党的温暖送到军属家中,还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深入系统军属家中,看望了3名军转老干部,受到了军属的好评。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中,将包扶村军烈属家庭作为帮扶重点,局领导下乡时,经常关心、过问军烈属家庭生产生活状况,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局工会十分重视系统军转干部和离退休干部军属工作生活,军属干部遇到困难和生病时,工会都要安排专人进行慰问和关照,使他们深切体会军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一年来,虽然我局“双拥”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县委、政府的要求和“双拥”工作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在巩固工作成效的同时,再接再厉,不断拓宽工作渠道,扎实认真地做好双拥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2015年,县人社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具体业务指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突出抓好全民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劳动监察与保障,规范工资福利和津补贴工作,切实做好人事人才管理,各项人社保障事业有序开展,同时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年初各项工作目标狠抓落实,超额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实现了新突破、新进展。2015年工作总结

一、2015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创业就业深入实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1、目标完成情况

(1)城镇新增就业。预计2015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260人,为年度目标任务121%。“十二五”期间,完成城镇新增就业56879人。圆满完成4万人目标任务,并且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按照“出现一户,消除一户”的工作目标,加大了对城镇零就业家庭的动态管理和就业援助力度。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率达100%,实现了动态清零工作目标。

(3)职业培训。预计2015年全年完成职业培训5723人,为年度目标任务5100人的112.2%,其中失业人员完成69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完成1364人;企业职工培训完成3204人%;创业培训完成406人,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完成55人。(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预计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7965人,占年度目标任务5500人的144.8%。

2、就业创业深入推进情况

(1)深入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落实各种优惠政策措施,重点扶持高校毕业生、残疾人和被征地农民等特殊就业困难人员创业就业工作。今年成功举办了“我的事业在”首届创新创业大赛。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1万元奖金,另有7个项目分别获得项目创新奖、项目先锋奖和项目人气奖,分别获得2000元奖金。获奖者还可获得大赛合作金融机构授信贷款(个人贷款最高500万元、企业贷款最高2000万元),所有参赛项目直接进入县青年创业项目数据库。此次创新创业大赛大大激发了全县创业者和想创业者的创业热情,兴起了我县创业创新热潮。(2)深入宣传新形势下职业介绍政策措施和工作动态。为使广大城乡求职者和返乡农民工能够及时了解新一轮就业政策和空岗信息,具体将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用工洽谈等业务全部集中在人力资源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为加大招聘对接频率,采取多种形式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服务。一送信息到乡镇、村、组,定做了不锈钢永久性招工招聘信息标牌,将信息传递到全县各地;二送岗位到户,对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由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下发到各行政村(组),将企业岗位送到家;三送温暖,对返乡过节的农民工发出《公开信》,慰问一年来辛勤工作,鼓励他们为家乡争得了荣耀。今年来,为企业用工共举办招工招聘会11场,组织6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10000余个就业岗位,供求职者择业,发放政策宣传、招工简章等资料10万余份,深受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者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就业信息化工作和就业平台建设不断推进。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对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了拓展、改造,网络完善,实现了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位一体的网络化,业务下沉到基层服务中心办理,实现城乡就业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同时积极争取各方资金,加快县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心大楼项目建设,争取在2016年全部投入使用。

(二)社会保障工作持续推进,社保体系不断完善

1、目标完成情况

“五险”征缴情况:预计全年共征缴基金3.98亿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收缴8356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19800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10%;基本医疗保险征缴7179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24%;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征缴1797万元;生育保险征缴501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37%;工伤保险征缴87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8%;失业保险征缴130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99%。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等养老保险征缴、发放情况: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7.53万人,征缴金额3093.31万元,完成市级民生100考核征缴任务的107.74%;预计发放养老金8513.66万元,其中发放城乡居保养老金7740.17万元,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金22.69万元,代发各类生活困难群体补贴750.80万元。

2、社会保障管理工作

工伤认定申请及企业退休审批:全年共受理工伤认定申请131人,保障了受伤职工及时得到基本救治和经济补偿,有效地维护了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共审批企业职工退休523人,城镇居民参保206人。社会保险待遇发放情况:预计全年发放社会保险待遇共计4.97亿元。其中:企业(城镇居民)离退休费15000万元。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支出20100万元;发放城乡居保养老金7740.17万元;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金22.69万元;代发各类生活困难群体补贴750.80万元;发放失业保险待遇172.41万元;为52家参保单位发放稳岗补贴99.6万元;发放医疗保险4619万元;生育保险385万元;工伤保险820万元。

(三)劳动维权扎实推进,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固

1、劳动监察工作。全年共接待群众来访2万多人次,受理群众举报投诉238起,立案201起,结案193起,结案率96%。其中关于举报“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182件,办结173件。追回被拖欠的工资5800余万元,补发经济补偿金3万元,涉及农民工6600余人,补签劳动合同1000余份。同时建立了完善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合打击制度,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坚决打击,今年共移送公安机关5件,刑事拘留2人。督促用人单位补交社会保险费200多万元,督促8户用人单位新增参保。接到群众举报信件、“县长、市长热线”信箱、市政府督办等信访件共计85件,都一一进行了回复,促进了全县的和谐稳定。

2、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2015年,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共收到劳动争议案件58件,其中,立案处理35件,案外调解23件,不予受理案件21件,涉及劳动者80余人,涉案金额600余万元;截至目前,立案审结案件28件,其中仲裁裁决22件、仲裁调解6件,目前还有7件正在期限内的办理程序中,时限内案件结案率为100%。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稳妥推进人事人才服务工作

1、规范人员管理,严肃人事惩处。2015年全县事业单位共辞职23人,辞退3人,开除党籍1人,行政记过5人,降低岗位等级3人,有力执行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

2、招录招聘工作。2015年,全县录用公务员51名。其中,乡镇机关30名、县直单位4名、乡镇司法所3名,公安5名、森林公安1名、检察院2名、法院6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实行全市统考,由用人单位按招聘政策要求结合实际用人情况,设置岗位报考条件。我县积极响应市局工作部署,统筹安排,及时制定招聘方案和招聘计划,全县共申报招聘计划486人,其中:教育219人,卫生209人(含人才引进10人)、机关直属事业单位5人、乡镇事业站所53人(含面向大学生村官10人)。截止报名时间,我县共有2146人成功报名,创造了我县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以来报名人数历史之最。应聘人员经笔试、资格审查、面试、体检、考察、公示等环节层层筛选后,最终有311人成功聘用,有力推进了我县事业单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3、军转工作。认真做好军转干部、三级退伍士官安置及困难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维稳工作,及时办理了2015年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的新增生活费补助。2015年,根据省、市有关军转安置要求,统筹安排,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我县军转安置2人任务。发放企业军转干部春节慰问金31500元,“八一”慰问金32000元,重阳节慰问金18800元;根据企业军转干部个人申请和军转办核实,发放医疗个案救助和住院医疗救助38152元;对企业军转干部进行健康检查及铺垫医疗门诊救助费74400元,并将工资、福利待遇落实到位。

4、工资福利工作。办理正常退休审批246人,办理退休证323个;办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审批65人,补助金额200余万元,工作人员死亡后遗嘱待遇审批51人。2015年根据省里确定的标准,会同财政部门,完成了我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和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基本退休费的调整工作。并协助财政局完成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预发300元工资。

5、职称工作。做好上年度职称推荐评审的后续服务工作和本年度职称申报工作。2015年全县共申报高级职称128人,中级职称294人。向上申报后,获批核准职数高级80人,中级151人。我们按要求,对申报人员提供材料的翔实性、规范性进行了认真负责的审核,由分管领导亲自把关,严格按时间及评审条件、程序要求开展2015年职称申报材料的政策性审查工作。

6、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工作。深入落实《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在编不在岗、编外大量聘用人员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郴人社函〔2014〕18号)文件精神,成立专项整治督办事项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桂人社发〔2015〕32号《关于开展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在编不在岗、编外大量聘用人员专项整治工作检查的通知》等工作,当前,全县已不存在“吃空饷”现象,在编不在岗人员已经全部清理整治到位,并建立健全了编外人员管理制度。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同时全面实施事业单位动态管理程序,建立规范的事业单位人员岗位聘用制度,真正做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

7、人事代理工作。积极做好人事代理服务工作。今年共受理各类人事档案托管384人,其中人事档案托管228人,学生档案托管121人,退役士兵档案35人。到目前为止人才交流中心库存档案4041册,大部分进行了整理和装订工作,并输入了电脑进行微机管理。做好人事档案的查阅与传递工作。今年提供档案查借及复印服务217余次,因人才流动的需要,共调出档案92人。为存档人申报办理职称12人;为存档人办理转正定级、核定工资32人;为存档人开具各类证明20人。积极为存档人提供优质服务。

上一篇: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心得体会下一篇:教育部参赛--《只拣儿童多处行》—熊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