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讲稿

2024-04-25

微课讲稿(精选9篇)

篇1:微课讲稿

材料检测与控制(绪论)

1.课程认知

大家下午好,我是王程。我们今天要开始学习的课程叫做“材料检测与控制”。那么,遵循人们认知事物的传统规律,即what-why-how,或者称为WWW原则,我们来看下这门课程。

What,什么是材料检测与控制?他是描述了一门为材料加工工艺服务的工程设计课。

Why,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因为在材料加工工艺中,我们希望材料依据我们设定或期待的方向去发展和变化。所以,需要首先检测其当前的材料状态或属性,其次利用控制理论,改变材料自由的发展趋势,为我们所用。

How,如何来学习和使用这门课程的内容?在前述的环节里,我们分别解释了课程涉及的几个名词:材料、检测、控制,并且提到了该门课程中涉及的检测与控制是为了材料加工工艺服务的。或者说,这门课程里所提到的只是检测与控制的一个狭小的领域。

2.课程目标

通过前面的描述,其实我们已经明确了我们的学习目标。也就是说,这门课程里所讲的内容都是检测与控制的基础理论,只不过它更偏向于材料加工工艺方面,同时工科的理论从来都是为了工程实践服务的。所以,我们需要花大篇幅讲述的是检测与控制的基础理论在实践工业中的应用,而并不在乎其具体的理论计算。

好了,总结一下,材料检测与控制,是通过对检测与控制基本理论的学习,为材料加工工艺过程中的工程实践服务的一门课程。

OK,到此为止,我们已经非常清楚的明白了这门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也就是我们后续的课程讲解中,将带领大家从日常生活案例的范畴去了解检测与控

制的基础理论,最后,将这些理论知识契合到材料加工工艺中去。

那么,我们就先从检测与控制的基础理论说起。

3.课程概述

关于检测与控制的基础理论,教材上的讲解顺序是: 1.某一种传感器/控制器; 2.该传感器/控制器的原理;

3.该传感器/控制器在材料中的应用举例;

实际生活中,有太多种传感器及控制器,因此,书本上涉及很多章节进行分别描述。章节内容设置很合理,却由于内容过于分散,不方便大家的学习。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快的理解检测与控制的基础理论,我把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使其变得更加系统化,更加清晰明了。

整理后的课程内容,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  传感器  控制器  数据仿真  智能化

我们来分别看下他们的含义。

传感器,它是用来采集自然界中物质本身及人为附加的属性信息,如温度、湿度等。

我们需要传感器所采集来的这些信息来标定当前物质的状态,但同时这些信息,就像电报中的电文一样,明明有其确切的含义,却没有人能够在脱离译码本的前提下看懂它。所以目前来说,这些信息对我们一点实用价值都没有。

那么,我们的“译码本”在哪里呢?控制器。

控制器,它将传感器传递的信息进行辨认及收集,然后根据不同的工业需求(人为需求)进行计算和处理,最终通过一些良好的人机界面,如显示屏等将“翻译好”的信息反馈给人们,以便完成其他后续操作。

此时,人们才真正理解了传感器所采集的信息。

对于使用者来说,我们不关心控制器都做了哪些动作,更加不关心传感器所采集出来的信息有多么难于理解,我们只需要知道结果即可。

而对于技术人员,他们必须针对这样的数据传递及数据处理过程,制定相应的法则,以保证信息的真实传递。所以,他们需要数据仿真。

数据仿真,狭义上来说,它是建立在产品开发初期的理论文档。它主要保证了该产品设计过程的合理性。也就是去除了复杂的环境因素干扰后,所得到的理论结果。然而,广义上来说,它则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人们在产品后期的测试阶段,往往须要模拟出产品的真实使用环境,从而验证其可靠性及稳定性。这才是数据仿真的本色。

智能化,其实有上述的三个部分,我们已经可以完成任何一个产品的开发,就像人们可以读懂所有的电文一样。然而现实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任何一个微小的差异都可能使得产品失效,即电文受到干扰出现错误。因此就有了智能化的提出。

对于电报系统而言,人们读到电文后会做出相应的动作,而智能化的意思就是,即使你没看到那封发给你的电文,也不用担心,因为机器已经明白了电文的内容,也知道后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所以,检测与控制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最终目标,就是达成智能化的水平。

各领域的技术人员,完成了产品的开发之后,就可以去做任意他想要做的事情。机器完全取代了人的工作。再甚者,今后所有的研发工作也可以由机器代劳。当然,这种美好的愿景在目前仍旧只能是停留在理论的阶段,而无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对于检测与控制相关的几个关键知识点有了大致的概念,接下来,我将举几个相关的例子对上述的概念进行复习。

4.应用举例

4.1.触摸屏

第一个例子,触摸屏。

大家手中的手机大都是采用触摸屏技术进行控制和操作的,所以对这样的技

术其实并不陌生。只不过之前我们仅仅是使用者,而现在则应该学着用一个技术人员的眼光去看待它。

触摸屏是什么?用专业性质的术语来说,传感器——电容传感器或电阻传感器。它通过采集触摸前后的屏幕状态信息,来判定屏幕是否有按压产生。随后,将该信息发送给控制器进行计算和处理,确定当前点击的位置及对应的功能。

接下来,就要利用仿真的效用,在测试过程中,模拟人们使用触摸屏的真实环境,如干燥天气、高温天气、高湿环境等等,校正触摸屏的设置,使得其通用性得到大幅提升。

4.2.消防监控系统

第二个例子,消防监控器。

现在,几乎每个房间里都会有消防监控器,它负责监控当前是否有火灾发生,并且及时作出相应的响应动作。

从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消防监控器,什么原理?我们拿常用的烟雾报警器来描述其工作过程。

首先,在监控器内部须设置一个光源,一个接收器。正常情况下,接收器所能接收到的光强是基本不变的,一旦出现大量烟雾,会遮住光的传播路径,使得接收到的光强迅速减弱,从而触发安全装置。也就是光学传感器将采集到的光强信息,忠实的传递给控制器,数据经过计算和处理后,比对后期测试阶段所完成的仿真结果,判定当前状态是否需要触发喷水装置。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提出智能化的概念,也就是该监控器可以自主的判定当前烟雾的来源。如果是众多人吸烟造成的,则可以不必触发喷水。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后期仿真测试才能完成。

另外,消防监控器通常还有几种类型:  气体报警;  火焰报警;  温度报警;  视频报警;

至于它们的工作原理,留待大家在课下进行学习讨论。

4.3.其他

其实,生活中检测与控制相关的案例还有很多,其涉及的领域也非常的宽泛,例如汽车上的胎压检测系统,实时监测轮胎内部压力状态并给出相应的提示;GPS导航上的定位系统,通过地磁场的测量,标定当前位置等等。无论是什么样的案例,最终都可以分解为传感器、控制器、数据仿真三个版块。而对于智能化而言,它是检测与控制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所有的产品都在等待着它的号召。

5.课程总结与展望

OK,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将课本中检测与控制相关的重要知识点一一带过。传感器、控制器、数据仿真、智能化,他们在检测与控制领域所处的位置及相互的关联,也已经讲解完毕。

后续的课程,我们将针对3-5个具体案例,详细的讲解检测与控制行业的产品开发流程及思路。

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大家请谨记我们课程初始给的一句话:我们要学的是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而并不在乎其具体的理论计算。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谢谢各位的聆听。

篇2:微课讲稿

同学们,这节微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缩句,那什么是缩句呢?(PPT2)缩句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去掉其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保留主要成分的过程。简单点说:缩句就像把一棵树的树枝、枝叶都去掉,只留下树的主干一样。现将缩写句子的方法技巧,以及注意事项总结如下:(PPT2)方法与技巧:(PPT3)

一、“自我提问”法:“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如: A.六(4)班的学生正在认真地听课。谁,学生,做什么,听课,所以句子缩写为:学生在听课。再如: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什么,铁球。怎么样,落下来。所以缩为:铁球落下来。

二、借助“的、地、得”(PPT4)

这是最简单的方法:把“的、地”前面的词语删除,去除“得”后面的词语。如“美丽的蝴蝶飞走了。”中“美丽的”是用来修饰“蝴蝶”,因此“美丽的”可删去。所以缩写为“蝴蝶飞走了。”如“人们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中,“都忍不住惊讶地”是用来限制“呼喊起来”的,它要删去。所以就缩写为“人们呼喊起来。”弟弟高兴得跳起来。句中“跳起来”是对“高兴”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要删去。缩写为:弟弟高兴。当然句子中数量词语照样删。如“罗丹塑了一座女像。”中“一座”这个表示数量的词语可删去。这句话缩写为“罗丹塑了女像。

三、留住句子中的“着、了、过”。因为“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没有独立性,所以是不能删掉。如:他勇敢地跨过这条小沟。因为“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所以是一定不能删的。所以缩写为:他跨过小沟。

四、去掉“在…(中、里、上、下…)”表示特定环境和语言的词语。如:我们在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中,取得了成绩。所以缩写为:我们取得了成绩。

五、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否则有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如:我在屋里没有找到那个装书的包。应该缩成:我没有找到包。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应缩写成:我不相信鬼话。如果把“没有”或“不”去掉,就变成“我找到包”“我相信鬼话”,和原句的意思大相径庭,就大错特错了。

我再来讲下缩句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事项。

1、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和谓语,如句子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我们来分析下A,B,C同学缩写的句子。A:老人们钓鱼。B:夏天,老人们爱钓鱼。C: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原句是说“老人们”爱好干什么,“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A句把谓语“爱”改成了“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这个句子是说老人们爱好什么,并不是说他们干什么。B句把“到树阴下”误认为“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爱到树阴下钓鱼”表示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C句是正确的。

2、缩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缩完后的句子意思不能发生变化,结构不能发生变化,还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最后再说说具体的解题步骤

(1)要认真读懂原句,明白句子的意思。

(2)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谁”、“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主、谓、宾),对这部分予以保留,删掉次要部分(定、状、补)

(3)检查是否缩成最简单的句子,是否保持了原句的主要意思。

篇3:微课及微课制作探析

1 微课基本内涵

微课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 Roy A.Mc Grew所提出的60秒课程和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直到2008年,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综合了历史上短小精悍课程的设计理念,明确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的理念,由此微课便守得云开见月明。他提出微课是把教学目标和内容牢固联系在一起,将课程中的核心知识进行凝练,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自我和自学的平台。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在短时间内完成课程中心思想的掌握和重点知识的学习。现今认为,“微课”是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需求,以视频形式为主要载体,体现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实践过程中围绕某一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丰富多彩的教与学活动全部过程。

学习者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所以要求微课教学内容短小精悍,5~10分钟为佳,至多不要超过15分钟。微课要有指向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完善教学设计,有限时间内集中讲明某一个知识点。微课制作要遵循精简、细致、吸引力强、概括力强等特点。要试图减少学习者需要强化记忆的内容,注意讲授知识的实用性、丰富性和可观赏性。避免过多不相关和不必要的信息,符合学习者学习心理和对碎片化学习的需求。

2 微课的类型

下面就几种现今常见的微课类型做一介绍。

2.1 可汗学院式

萨尔曼·可汗是孟加拉裔美国人,2004年他利用电子画画笔记本远程教授在新奥尔良市的表妹学习数学。之后朋友需要他帮助学习时,他便把授课视频放在Youtube上,积累了很多人气。在2006年,他辞去工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网络教学上,并成立了闻名遐迩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作为一个非营利教育机构,网站提供了超过6500个视频,领域涵盖数学、化学、物理、计算机等各个科学领域。可汗希望通过免费高质量教学视频,普及优质教学资源。

可汗学院式微课程的特点是,教师不出镜,视频中只出现一个电子黑板或白板,教师在板子上用各种颜色的笔可随擦、随写各种演算过程或推导程序。一边画、一边讲解,录屏软件会帮助教师把教学过程全部录制下来。后期可配上视频字幕,需要强调的学习内容也可搭配旁白等。视频特点是手写录制加同步讲解,学习者可以观看演示的全部过程,教学思路清晰,画风简单明了,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做题演算思路。

2.2 教学实录式

教学实录式微课,顾名思义,便是在教学真实场所进行现场教学过程实际录制。教学场所可以选在教室、录播室、户外、实验室、模拟场景内及一切所需真实教学场景。这种微课程一般情况下,需要教师出镜,必要时学生也可以出镜。这种微课形式,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切中要点、短小易懂。教学时间不宜过长,10分钟左右为宜。教师要注重个人形象,包括服装、发式甚至妆容,符合教师仪表。录制时保持现场安静,避免噪声。教师也应该声音洪亮,表达清楚明白。这种微课由于真人出境,比较生动活泼。但也应该区别于普通传统教学,突出微课特点,对于摄像机和环境要求较高。同时注意后期制作,做些必要的后期处理,使微课趋于完美。

2.3 录制屏幕式

录屏式微课也是最普通常见的微课形式。它依托于PPT和录屏软件的结合,同时需要通过同步录音或后期编辑声音的方式制作完成。这种方式的微课首先要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课件的制作是当今现代化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手段。微课的PPT模板要以简洁大方的为佳,颜色尽量单一、不要过于花哨。注意单张PPT文字不要过多,字体不应过小。最好选择统一字体,如宋体、黑体、楷体等,如英文可选取Times New Roman。PPT上的文字是辅助学习者掌握学习内容的,所以要简明醒目,适当时可加粗或变换字体颜色。选取的图片,可丰富多样,但一定要和所讲授内容相符,切合主题。图片风格要统一,从宏观上把握课件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可以搭配背景音乐,音画合一,给人以美感和享受。注意背景音乐不宜过于喧闹,轻音乐或纯音乐为好,音量不应过大,不能超过讲授者说话的声音。

2.4 其他微课制作类型

根据教学需要,有时需要到实际工作或交流沟通场景进行实地拍摄,便出现了实地拍摄式微课程。比如,教师教授学生如何在酒店接待外宾,那么教学场景可设置在酒店进行实地拍摄;护士如何用英语指导外籍患者体检,那么这个英语对话课程可在医院进行拍摄等。此外,我们常用的微课制作类型还有画中画式、讨论式、访谈式、PPT动画式、二维动画式、虚拟抠像式、混合拍摄式等。

实践中有多种多样的微课类型供我们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教学条件、自身情况等选择制作微课。

3 微课制作软件及制作方法

此部分以录屏式微课程为例,介绍两款常用的PPT录屏软件,即Camtasia Studio(CS)和“会声会影”。CS是美国开发的一种集合屏幕、声音录制和剪辑于一体的强大的录屏软件。此软件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屏幕捕捉、视频音频编辑和播放功能。这些功能可以让用户对屏幕进行操作,如录制和配音、视频的编辑、动画设计和美化加工,还可以对视频进行添加字幕和水印等。

会声会影也是一款常用的视频录制和编辑软件。它简单易学、界面简洁,业余人员也可以制作自己的精美视频。会声会影界面包括三种制作影片途径,如DV转DVD,影片导向和会声会影编辑器。具有图像抓取和编辑修复功能,并提供许多制作素材,根据应用样式模板创建视频文件。

选定录屏软件后,针对所选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活动,根据搜集的教学素材制作完成PPT课件;教师操作在电脑上同时打开PPT和视频录制软件,调整好各个界面位置,点击“开始录制”按钮,同时教师开始讲课及操作PPT课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授课速度,调整音量大小,尽量使教学过程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录制完成后,再次使用录屏软件的视频编辑功能进行采编,可以适当添加旁白或字幕,也可设置PPT换场动画或添加背景音乐等。

作为新兴的教学形式,微课正逐步进入学校和教师的视野,受到教育界各层面的关注。高校教师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前沿、开阔视野,将最新最酷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参考文献

[1]王磊.微课制作工具及制作技巧[J].数字教学,2015(10):71-78.

[2]顾笑.利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制作微课的技巧[J].软件导刊,2016(1):26-27.

篇4:微课讲稿

● 何谓“微课”

微课不需要建构庞大的系统,一个小知识点就可以成就一节微课。其实一节小型的“微课”也有着完整体系的学习模块,包括目标、任务、资源、评价等部分。张一春教授曾这样总结“微课”的特点:位微不卑、课微不小、步微不慢、效微不薄。下面笔者将在学习叶圣陶先生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谈谈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 善用课前“微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认为,应“在习惯未养成之前,取个正确适宜的开端”。而课前“微课”可以放在课后或下节课前供学生自主学习,其内容可以涵盖本课概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课堂导入、优秀作品的欣赏等,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笔者曾制作微课作品“用穷举法解决问题”,其中的导入内容为:教师的密码箱有两位密码,由于时间久远忘记了,数字的范围为0~9,请学生将这100种可能写出来,如果需要编程来实现,那算法应如何设计?很多学生在观看此微课后,被这一主题吸引,采用双层循环的形式打印出结果。这为后续的课堂教学节省了很多时间,并且双层循环的嵌套结构既是对前面知识“循环的应用”的有效复习,也是穷举法的第一个关键步骤——穷举所有的可能,这在“穷举法应用”的教学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课前“微课”除了可用作课堂重点的导入外,还可以设计成“优秀作品的展示”。例如,在讲解“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录制了微课“师哥师姐的图片加工集”,内容包含往届毕业生的图像加工作业,形式涵盖大头贴制作、毕业照标题设计、多图拼接等。学生通过在课前观看此微课,可以感受到师哥师姐的世界,从而激励自己。另外,有关“矢量图”和“位图”相关区别的介绍,学生也可以借助微课,对图片的加工有一个初步了解,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制作视频有难度的教师,也可以尝试其他的微课形式,如一个PPT、一张白纸也可以是一种“微课”。例如,在讲解“逐帧动画”的知识点时,笔者将一只白鸽的飞翔过程分别画在几张白纸上,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几张白纸的连续翻动效果,让学生体验“逐帧动画”的原理。多样的微课形式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课堂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 活用课堂“微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思想是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巧用“微课”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步“自求得之”。

例如,在讲解“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处理”一课时,笔者将地球污染问题采用了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文字直接呈现法;另一种是播放柴静的《穹顶之下》的剪切视频,让学生体验微课中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形象化方式的运用。通过两种形式的对比,学生认识到: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借助结构化和形象化的方式能让文字表达更直观、更清晰;本该教师讲解的内容,改用“微课”这一形式更能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对学生形成的震撼余波效应更强。另外,课堂上还有学生发现,《穹顶之下》采用的表达方式中还有数据的图形化,柱形图、饼图、折线图的交替使用增加了视频的说服力,能让观众对地球的污染程度一目了然。并且图表制作本是下个小节的内容,笔者通过微课将两个知识点整合为一体,为共同表达一个主题而发挥作用。

课堂“微课”运用得当,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例如,在讲解“循环结构”时,笔者围绕“将1朵玫瑰花变成111朵的程序设计”主题,将本来需要111行“Print "--<-<-<@"”的顺序结构自然过渡到循环结构,借助课堂微课“玫瑰花的演变”讲解循环的执行过程,初值、终值、步长在循环执行过程中互相牵制的微妙关系以及如何计算循环的次数,即“有多少朵玫瑰花”。这使本来需要讲解多次的问题简单化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能力,分一次或多次观看。通过课堂微课,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教师教得简单高效。

● 巧用“微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叶圣陶指出,“实现不教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一谈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就会提到没有时间,有的学者也认为微课的制作会消耗教师的精力,这对于原本时间就匮乏的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例如,笔者的第一件微课作品“for循环的综合应用”的制作过程就艰难而漫长。但学校聘请的微课指导教师给笔者上了一堂启蒙课。通过学习,笔者了解到微课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手机+纸笔、可汗模式、运用camtasia studio等录屏软件+讲解、课堂实录、定格动画(多张照片后期合成)等。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巧妙地选择制作方法,无论选择哪种方法,深入的学习是达到“巧用”的唯一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微课还可以和新媒体相结合,降低准入门槛,提高利用效率。例如,笔者建立微信公众号,将部分微课作品以信息的形式推送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拓展课堂外的空间。又如,在讲解“音频录制”的教学中,笔者将优秀作品以背景音乐的形式推送给学生,并将多种录制软件的链接也发送给他们,让他们有选择性地甄别软件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录制软件。长此以往,课堂的空间和时间都被拉宽了,教师的教学工作也轻松了。

特别是笔者正担任一个年级三个班级的教学工作,微课作品可以在这三个班级中反复利用,减少了重复劳动的时间,让笔者能腾出精力放到微课制作和学习上。这样,微课解放出的时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同时教师的自身发展又会促进微课上升到一个新台阶,这将使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真正受益,教师也向“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又走近了一步。

篇5:微课讲稿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为它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齐读课题)荷叶圆圆。

2、你们读得真悦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为什么题目只有短短的四个字,读起来却韵律十足吗?因为作者在形容荷叶的时候准确地使用了叠词。你能像作者一样,也用叠词形容一下你喜爱的事物吗?比如,月儿弯弯,草芽尖尖,桃花朵朵。你们将课文中的短语牢牢地记在了自己的心里。这样美的短语让我们一起多读几遍吧!齐读,月儿弯弯,草芽尖尖,桃花朵朵,荷叶圆圆。

3、圆圆的荷叶上有不少上节课我们学过的词语,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出示词语)

4、下面就让我们把词语送到句子里,读一读,小青蛙说了什么?荷叶是我的歌台。(贴字:小青蛙、歌台)

二、自读课文、理解课文

1、圆圆的荷叶不仅是小青蛙的歌台,更是我们小朋友的展示台。请你打开课本,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这么美的荷塘还吸引了哪些小伙伴的到来?这些小伙伴都把荷叶当成什么? 1)美丽的荷塘里有:小水珠、小蜻蜓、小鱼儿。2)它们把荷叶当成了摇篮、停机坪、凉伞。

2、你知道他们在荷叶上是怎么玩的吗?老师先贴第一个,小青蛙蹲

在荷叶上。还有几个字应该放哪呢?(指名贴,并说一说)

三、深入课文,朗读表演

1、一下子迎来这么多的小伙伴,你最喜欢谁呢?说说你的理由。小水珠晶莹剔透,身子圆鼓鼓,非常可爱;小青蛙活泼好动,像极了班里的小朋友。

2、喜欢哪个小伙伴,你就读哪一段,要是能配上动作可就更美妙啦!1)小水珠可真是俏皮,躺在荷叶床上,还不时地眨着眼睛。小水珠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2)小蜻蜓张开翅膀飞来了,哪只小蜻蜓来美美地读一读?小蜻蜓立在荷叶上会说些什么呢?

3)小青蛙在荷叶上唱起了动听的歌儿,谁来做一只快乐的小青蛙? 小青蛙会在歌台上唱什么啊?谁来给大家唱一唱?

4)小鱼儿听见了,也忍不住从水底游出来。谁来读一读?小鱼儿可能在荷叶底下做些什么呢?

3、看着可爱的小动物们做了这么多丰富的动作,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加上动作和表情,一起来读一读吧。

四、发挥想象,进行仿写

圆圆的荷叶用处真大,它给我们的夏天带来了一股清凉,也给小伙伴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炎热的夏天,一定还有很多小伙伴迫不及待地想和圆圆的荷叶玩耍,请你想一想,还有哪些小伙伴也会来到荷叶的身边。

_______说:“荷叶是我的___________。”

五、小结

篇6:微课录制讲稿

讲稿

这节课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过去学过很多化学反应,如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剧烈而且反应迅速;如铁的锈蚀,则需要数天或者更长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化学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是有快有慢的,这种定性的快慢表示如果进行定量描述,就要用到化学反应速率。

由此可知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通常我们使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增加量或者生成物的减少量来表示。通常大多数的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所以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使用的是物质的量亮度变化(△C),时间的变化表示为△t,最终可得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

V=△C/△t 之前学习过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mol/L,时间单位可以是秒(s)、分钟(min)和小时(h),可以推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mol/(L•S)、mol/(L•min)或者mol/(L•h)。由表达式可以看出:

(1)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的是在△t时间段内的该反应的平均速率;

(2)无论是反应物的变化量还是生成物的变化量,△C均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V均为正值;

(3)而对于固态物质和纯的液体物质的浓度在一定温度下是常量,一般不用来表示反应速率。

在知道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之后,下面以一个实际的例题计算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例:已知反应

3H

2+

N2

2NH初始量

1mol/L

1mol/L

0 变化量

0.6mol/L

0.2mol/L

0.4mol/L t=2min

0.4mol/L

0.8mol/L

0.4mol/L 求: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分析:由化学反应速率定义可知,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由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增加量或者生成物浓度的减少量来表示,该反应的反应物为H2 和N2,生成物为NH3所以在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时,可以用H2、N2 和NH3各自对应的单位时间内浓度变化量来表示,由此可以解得

解: C0.6mol/L0.3mol/(Lmin)V(H2)=

t2min C0.2mol/L0.1mol/(Lmin)V(N2)= t2min C0.4mol/L0.2mol/(Lmin)V(NH3)=

t2min

观察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使用不同反应物或者生成物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时,其值不同。而且如果求三者的比值可以看出

V(H2):V(N2):V(NH3)=3:1:2 比值等于该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通过上面所讲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达式和单位。知道了: 1.化学反应速率

(1)定义: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2)表达式: V=△C/△t(3)单位:mol/(L·min)或mol/(L·s)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它们的计量数之比;

(2)化学反应速率可以用反应物来表示也可以用生成物来表示。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在数值上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篇7:微课演讲稿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指像烟一样的雾气。笼:笼罩。寒水:清冷的河水。月:月光。沙:沙滩。○月光之下,烟水迷漾,风景如画。

烟霭笼罩着清冷江水,月光洒满滩头。

夜泊:因天晚而抛锚停船。秦淮:秦淮河上。近:靠近,接近。酒家:酒店。○叙事,补足前句,说明景色为夜泊所见。引起下文,商女所唱,是近酒家所闻。

夜晚泊船在秦淮河畔,哪里都是酒楼。

商女:指以歌唱为生的乐妓。不知:不能理解,不懂。亡国恨:国家灭亡的悔恨或遗恨。乐妓全然不懂国破家亡的深切痛苦。

隔江:因乐妓在酒店替人唱歌侑(yòu)酒,从船中听去,有一段距离,故云隔江。犹:副词,还。

“后庭花”作为花名,一指鸡冠花的一种。宋王灼《碧鸡漫志》说: “吴蜀鸡冠花有一种小者,高不过五六寸,或红,或浅红,或白,或浅白,世目曰后庭花。”一指雁来红。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 《玉树后庭花》,陈后主制,以曲中有“玉树流光照后庭”之句而得 名。其辞轻荡,而其音甚哀,故后多用以称亡国之音。本诗“隔江犹 唱后庭花”即指此。后又用作词牌和曲牌。

诗的首句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月光淡淡,烟水迷濛,风景如画。第 二句叙事,补足前句,说明景色为夜泊所见。又引起下文,说明商女所 唱,是因为“近酒家”才得以听到的。从时间和逻辑顺序看,应该是先 泊于秦淮,然后才看到此处风景如画。作者在结构上来了个先写景,后 叙事,这就收到了突出秦淮美景的效果。为什么要把一个歌舞烟花之地 描绘成和平宁静的港湾呢?因为杜牧本是经邦济世之才,他承袭了祖父宰 相杜佑的遗风,“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希冀在晚唐多事之秋作

出自己的贡献。但他对政治、军事、财赋等方面的建议,未能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他的大半生仕途生涯是在幕府和州刺史任上度过,政治上的失意促成了他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寄情声色、颓废放浪的生活。于是秦淮河这一风流薮泽,在杜牧笔下就成了风高浪险的仕途中的一个避风港,一个可以暂时忘怀世情的逍遥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对政治斗争的厌倦之情。

一、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 ;

二、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三、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

四、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

有些错乱的句子,我们在排列时,应仔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常见的错乱句子,往往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或者活动的具体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排列。对一些错乱的句子,我们可以找出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如,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等词,然后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句子。有这么一个习题:

()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根据这段话的特点,“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这句话是个中心句,其他三句话都是围绕着这句话来说的。显而易见,我们可按先总后分的顺序来排列句子。

所谓空间推移,就是由地点的转移,表达出不同的内容。排列时,要十分注意,不要与其他的方法相混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1]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

[2]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篇8: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

之所以说微课热是暂时的, 是因为在我看来, 微课只是对教学视频和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点小小的变革。和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数字故事热、电子书包热、电子白板热、翻转课堂热一样, 都是一些基于数字技术的带有过渡性质的变革。这些变革不可小觑, 它们都在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着不懈的“蚕食”, 使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影响范围不断萎缩。我曾用一幅汪洋大海里的岛屿图来形象地说明传统学校和教学模式在今天这个时代的处境, 那就是在技术革命浪潮的不断冲击下, 传统学校和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日益变成一个个“孤岛”, 随着“海水”的上涨, 它们的面积越缩越小。然而另一方面, 这些“岛屿”并没有被淹没, 依然顽强地存在着, 而且还将存在较长的一段时间。

之所以说微课是长期的, 是因为我认为微课符合了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需要。当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之后, 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曾经听胡铁生老师说过他当年是怎样产生制作微课这一构想的。当时他作为地方教育部门负责教学评比的工作人员, 发现教师拍摄的课堂教学实录在专家评审时根本无法一一看完, 很多专家只看了开头一小部分就不再继续看下去了。于是, 他提出让教师围绕一个小知识点制作微视频来参加评比的设想。正是这一从实际出发的设想, 导致了微课概念的产生。我非常欣赏胡老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智慧。这个办法恰好与网络时代知识碎片化趋势完全吻合, 从而使微课具有长远的生命力。

那么, 什么时候传统教育的“岛屿”才会被基本淹没呢?那就是当视频会议系统以及相关技术日益成熟并成为进入千家万户的大众化产品之后, 传统的实体学校将大量消失, 网络化学习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流模式。不过即使到那时, 一些在我们看来属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依然会以某种方式继续存在。例如, 讲授法还会在网络教学中存在, 只是讲授法会与其他多种教学法更密切地融合在一起, 讲授的任务可能更多地由一些“明星教师”承担, 其他大多数教师则承担辅导与协助的角色;班级教学制的某些精髓可能在虚拟学习社区里延续, 以营造一种类似于传统学校与课堂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环境。混合式学习将成为压倒性的主流学习模式。

篇9:摘掉帽子,让“微课”变微课

关键词:微课;三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2-0017-03

“见微知著,小课堂大教学”——当这一句口号喊响的时候,全国上下的教育工作者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以“微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对传统教育进行革命性的冲击,“微课热”现象持续不退。

自从广东省佛山市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课例片段征集评审活动开展以来,“微课”在全国各地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各种名目的微课征集评比活动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基于微课的研究全面兴起,官方及民间微课培训此起彼伏,“微课”迅速地完成了从小学、中学、高校,直至社会大众的覆盖。

但,纵观“微课热”现象的背后,冷处理后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微课热”现象更多地仍停留在征集、评比、制作、培训、平台搭建等环节,真正将“微课”系统地应用于学科教学实践还比较少见,“微课”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全面走进教学一线。查阅各级各类媒体报道,翻阅各层次关于“微课”的论文甚至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不难发现广大教育工作者大多对“微课”的引用是加上引号的,“微课”并没有像课堂、像学案、像考试一样以一种平常的姿态得以应用,广大教育工作者仍然将其作为一种新鲜事物来对待,其仍然是戴着帽子的“微课”,而不是摘掉帽子的微课!这多少反映出微课的实践应用还没有全面走进教学实践环节,可谓是微课的“落地难”。

什么时候摘掉“微课”的帽子,让“微课”变微课,是“微课热”之后迫切需要“冷思考”的问题,化解微课的“落地难”,实现微课的“软着陆”是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微课的发展历程

2010年11月,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启动了“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课例片段征集评审活动”,广大一线教师对这种新型的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从此 “课例片段”的星星之火即成燎原之势,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熊熊燃烧起来。

2011年,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受到国外Microlecture概念的影响将“优秀课例片段”演化提升为“微课”,并发表了相关论文。自此,微课正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012年更是数字故事,TED、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等概念与“微课”搅和的一年,各种乱扣帽子现象时有发生。

2013年,基于微课的在线教育全面兴起,官方及民间微课培训、征集活动不断,微课迅速地完成了从小学、中学、高校,直至社会大众的覆盖。

2014年,经过前期的懵懂和混乱期,微课理论及实践进入冷静沉淀期,微课初步形成了其固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根基。是时候开始静心做点什么了,微课必须由资源建设开始逐步转移到教学应用,并延伸到课堂之外。

展望未来,我们将逐步发现“微课热”是短暂的,微课才是长远的。微课将由参赛导向、盲目平台建设导向进一步转向实践应用导向,各级教育部门亦将进一步转向共建共享机制的教学改革创新。我们将会看到微课征集评比越来越少,微课教学评比越来越频繁。

随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微课的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微课本身的含义也经历了曲折的挣扎,被誉为微课追梦人和创始人的胡铁生老师更是一再修改和完善其对微课的定义,发布了V3.0版本的微课概念: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1]

从上面定义的内容和版本号便可窥见微课在国内发展所经历的曲折道路。

二、微课的现状以及“落地难”的瓶颈所在

微课这一新鲜事物从2010年的星星之火开始,发展到现在的“微课热”现象,再到微课热的缓缓降温,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对微课的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中发现,微课作为教育改革大潮中的新鲜事物,其真正的实践应用并没有像初期预想的那样红红火火,其更多的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还没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我们暂且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难”现象。

纵观这么多年微课实践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对于微课的制作培训、微课视频的征集评比、微课教学平台的搭建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很多学校更是以指标的形式硬性要求广大教师录制微课视频,以至于形成了“全民做微课”的热潮,在这股热潮下,官方的民间的微课平台有如你追我赶之势不断涌现而出,上至教育行政部门下至基层簿弱地区学校不断自建微课平台,更有商家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在这股大潮下好的微课平台、好的微课视频却比较少见。可见,当前微课的设计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不以应用为目的,导致微课的实践应用普遍较弱。

再次纵观教育部门在这股微课热中的导向作用,亦不难发现组织微课大赛、组织参加微课大赛、组织微课征集大赛、组织微课平台搭建和制作培训等活动非常积极,却罕见微课教学应用评比活动或是微课实践教学应用探讨活动,更难见到教育部门组织区域性的微课平台共建共享机制。优秀的教学平台没能得到课堂教学应用,大量的重复劳动却在复制进行,为微课而微课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广泛存在。微课平台的搭建和微课视频的制作一定程度上还源于比赛,甚至源于职称晋升的激励,此乃微课“落地难”的外因。

诚然,微课的优势无需置疑,微课的短板我们也无需避讳,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既是其是优点所在,亦是其短板所指。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必须是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而不是单一的接受,知识是完整的体系,而不是一个个重难点的堆积。微课的短小精悍满足了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等优点,也极容易在碎片化的大环境中感染“浅阅读”的顽疾,把学习者带向肤浅、惰性思维、思维碎片化、注意力匮乏的境地。[2]故而很多教师将微课这种新型的课程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而不是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是微课设计、开发及应用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此谓微课“落地难”的内因。

三、微课实现“软着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微课”,想摘掉帽子,走入寻常课堂,实现软着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目的性。微课必需要为教学模式的创新而生,其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让教师教的轻松,让学生学的轻松,让教学过程更高效。任何教学模式的创新都与课堂载体无关,一切只与学习有关,微课走入寻常课堂教学过程,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才是微课真正存在的意义。[3]

任何教学与改革的研究最终都必须落脚在学生和教师身上,否则就只是流于形式,走了过程,徒增教师的工作负担,对学生的学习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帮助。[4]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终归是要让学生用起来的,而不是作为一种搁置的资源,其永远不能为了比赛而存在,更不能成为一种“人家有我也要有”的政绩工程。

微课的制作,不在于技术的层面,更多的取决于教学设计和教师的教学智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的“短小精悍”最终必须落脚在“精”和“悍”上面,精——体现在教学设计的精巧,悍——体现在学习效果的震撼。短短几分钟的视频照样需要制作者进行周详的教学设计,需要制作者进行巧妙的设计构思,只有这样的微课视频才能真正撼动学生的心灵。否则,就形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在学校范围内尽快实现微课平台搭建的顶层设计,达成多方共识,强化微课资源的实用性,是微课在教学一线实现软着陆的另一重要途径。当前环境下,学校需要的是什么?学生需要的又是什么?教师在两者之间扮演的又是什么角色?我们往往看到学校投巨资搭建的微课平台还要通过行政措施“摊派”给教师使用,教师“精心”录制的视频并不受学生欢迎,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四、实施微课“软着陆”的一些对策及教学实践体会

微课的建设首先应该是从学生中来,学生、教师、校方达成共识,从微课的制作、借助或者架构自己的资源学习平台的应用、形式都要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要建成学生乐用、教师善用,学校喜用的微课资源平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由比赛导向更多的转向应用导向,组织区域性的实践应用研讨,实施区域性的共享共建机制;教师层面,作为教学实践的施行者,亦应将重点转移到微课对课堂教学的支持和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使微课的教学应用常态化;学生层面,须强化微课在当前教学环境下的知识内化程度,避免知识学习的“浅阅读”。

2013年开始,“以学为中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始了新的尝试,学校大力开展以“自学-导学-思学”为核心的“三学”课堂教学实践改革。在其中,微课程的建设更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微课向微课程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笔者作为一名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在“三学课堂”教学改革中作了大量微课程方面的实践研究,将微课视频的教学应用在“自学”和“思学”两个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率。

诚然,“三学”理念的引入并不能改变微课的本质,但是在课前知识点的自学阶段却是恰到好处,学生通过微视频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新的知识。当然,微课的单向交流,弱互动等短板所在,则要求课前自学阶段必须辅以导学案的预学练习,实现课堂内容的感性认识,微课的短小精悍辅以导学案的基础互动,实现了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第一次软着陆。

课堂导学中的师生互动交流和讨论亦是进一步强化知识,使学生从微视频的学习中进一步完成知识的内化和系统化过程。课堂思学阶段,是学生对知识的总结提升和温故知新阶段,亦是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阶段,因人而异,按需思学,微课再一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了微课的第二次软着陆。

五、强化微课在实践应用方面的几点展望

笔者所在的学校引入“三学课堂”的理念,将微课应用于日常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在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普遍反映课堂效率更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微课在日常课堂教学方面的软着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然而,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步伐才刚刚起步,实现微课在更多学科的课堂软着陆还有着漫长的道路,更进一步完善网络微课程平台的建设,强化网络微课程平台的功能,开发系统化的学科微课教学资源,扩充更广阔的课程资源用户,让学生家长、第三方课程资源开发者共同参与,我们的微课将可以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多的作用:①家长对子女的辅导;②转化学习困难学生;③学生课后复习;④缺课学生补课;⑤异地学习;⑥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我们更期待,“微课热”的这场大潮早日退去,大浪淘沙始见金,大潮退去,真金积淀,唯有洗尽浮华,仍然屹立于教学之中的微课,才是真正以应用为目的微课,才是我们需要的微课;只有摘掉帽子的微课,才是日常教学的微课。

参考文献:

[1]胡铁生. 胡铁生的微课(程)研究网,新浪微博,http://blog.sina.com.cn/u/1941326822.

[2]郑小军,张霞等. 微课的浅阅读趋向及其对策探讨[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12): 67-69.

[3]焦建利. 2014年微课与网络课件开发专业会议发言稿[Z]. 2014-4-10.

[4]杨晓哲. 微课,从制作到系统变革. 现代教育技术博文[Z].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be4ff90101cld6.html.

上一篇:赛讲教学设计下一篇:朝阳区阳光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检查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