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

2024-05-07

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精选8篇)

篇1: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 圆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解题思维

解答此题,考生先要提取出诗歌前六句中的重点意象,如月、楼、江、扉、波、席、山、宿(星宿)等,然后概括出这些意象形成的画面即可。月不是孤立的,它是整首诗歌的线索,如第一幅画面是由月和楼组成的,描写的是孤月当空,照在楼上;第二幅画面是由月、江和扉组成的,描写的是月光映照江面,岸边的柴扉倒映江中;第三幅画面是由月和波组成的,描写的是月光洒在波浪上反射出点点金光;第四幅画面是由月和席组成的,描写的是柔和的月光照在席子上,光彩更加柔美;第五幅画面是由明月和空山组成的,描写的是月挂空山,万籁俱寂;第六幅画面是由明月和星宿组成的,描写的是明月中天,疏星寥落。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意思对即可。共4分。)(2014·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解题思维

环境的最大特色应该用一两个形容词来概括。概括时一要抓住重点意象和写景时用到的形容词,二要想象其意境。重点意象有“莓苔”“履痕”“白云”“静渚”“春草”“闲门”,写景用到的形容词有“静”“闲”等。然后进行恰当的想象,归纳出环境的最大特色是“幽静”。具体分析时要结合诗句,围绕第一问的答案进行描述分析。

答案:幽静。(2分)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2分)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即含有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图景。

高考对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①.概括景物特征。②赏析景物形象。③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等。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是主观题。预计2016年高考会考查结合诗歌内容概括出景物的特点以及分析景物描写对抒发诗人情感、刻画诗中形象的作用等内容。

一般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鉴赏景物形象“4入手”

1.从景物本身的角度入手分析

了解景物本身的形、声、色,注意动景与静景的搭配,掌握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们可以从形、声、色的角度分析,这句词生动地表现了壮阔雄奇的赤壁景色。

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主要从下面四角度入手:

2.从景物常见含义入手分析

对诗歌景物形象的赏析离不开分析意象的作用,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如:“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表达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松柏”象征孤直、清高、耐寒的品格,“长亭”和离别紧密相连,“蝉”比喻品行高洁,“猿啼”常常象征着悲伤的感悟,等等。

3.从景物蕴含的情感入手分析

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情感的把握,离不开对景物的理解。首先我们要理解景物本身的特点,其次要注意景物的有关修饰语,这对把握情感很有帮助。

4.从题干具体要求入手分析

(1)题干要求“概括”形象特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

(2)题干要求“赏析”→除了要写出景物的自然属性外,还要写出景物的社会属性,即诗人在诗中赋予该景物的情操或品性以及意义等。

答题模板

概括特点―→描绘画面―→分析感情

篇2: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

新化一中高三语文公开课 萧 燕

一、考纲解读

1、新课程语文高考说明及考纲对诗歌鉴赏有三个要求: 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三是在诗歌鉴赏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拓展延伸。

2、古代诗歌鉴赏属于文学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级。

二、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2.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掌握规范的答题模式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呈现法、实践法、发现法、强化法。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二、导入

命题趋势、直击高考

三、概念释疑—关于意象与意境

四、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6分)题型: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展现不同类型答案)请你打分(学生实践)——发现规律

答案一:上阙通过写桑树芽、蚕、细草、黄犊、夕阳、暮鸦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答案二:词的上阙描写了农村生活的景象:田间桑树已长出新芽,邻居家的蚕卵孵出幼蚕,黄犊在山坡上吃草、鸣叫,夕阳斜照,林中乌鸦归巢。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答案三: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范式】

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景——境——情)【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五:课堂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③楹:房屋的柱子。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解析】解答分析古诗意境试题采用“描→点→析”三步法。

【答案】半夜,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一声鸣叫。(步骤一)作者描绘出月下西园凄清寂静的景象,(步骤二)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的情怀。(步骤三)

六、课后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美酒。②元:同“原”。

(1)这首词上片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2分)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描写了词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

篇3: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

一、明确景物描写的各种方法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们知道景物描写都有那些方法。这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修辞手法

例如,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对偶等。具体示例如下。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选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运用比喻手法。)

析:用春天梨花怒放,到处一片白色来比喻“胡天八月即飞雪”。

2.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选自《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运用拟人手法。)

析: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3.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选自《望庐山瀑布》,运用夸张手法。)

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瀑布喷涌,山陡水急之状。

4.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选自《竹枝词》,运用双关手法。)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诗句含蓄表达出:“倒是无晴胜有情。”

5.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选自《如梦令》,运用借代手法。)

析:“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6.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选自《春行即兴》,运用对偶手法。)

析:“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二)观察角度

例如,正面和侧面、实和虚、动与静、远与近、视觉和听觉等。具体示例如下。

1.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选诗为白居易的《夜雪》,采用了正面和侧面的观察角度。)

析:从“衾枕冷”“窗户明”“折竹声”三个侧面来表现雪大;“夜深知雪重”是从正面描写雪大。

2.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选诗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观察角度。)

析:诗歌的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是虚写。既写出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3.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选诗为王维的《山居秋暝》,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观察角度。)

析: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静),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动)。颈联进一步写动景。

4.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选诗为杜甫的《绝句》,采用了远近结合的观察角度。)

析:前两句为近景,后两句为远景。

5.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选诗为徐凝的《庐山瀑布》,采用了视觉和听觉的观察角度。)

析:前两句从声音上写出了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后两句化动为静,把瀑布比成白练,镶在青青的山色中间,从色彩和视觉上又写出了它的新奇和柔和。

(三)表现手法

例如,白描、烘托和渲染、对比和衬托、比兴、象征手法等。具体示例如下。

1.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选自《敕勒歌》,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

析:白描即指纯用线条勾勒,不事雕琢,不加渲染烘托,不注重色彩。简而言之,就是用简练的叙事性语言突出对象的特征和情态。

2.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选自《入若耶溪》,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

析: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两种,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3.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选诗为徐兰的《出关》,运用了对比、象征的表现手法。)

析:将关内烂漫的桃花与关外茫茫的白雪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的极为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明确景物描写的答题思路

试卷上一般是以这样的方式提问:这首诗写景用了怎样的手法?有时也会改变提问方式,如:请分析这首诗景物描写的特点。这样的题我们如何作答呢?一般来说分为三步:一是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二是结合诗句阐释分析这种手法,三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以2015年高考题为例。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考的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它的第一问是:“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我们来看这两首诗: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通过诗句比较,不难看出: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直接描写;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是间接描写。

那么,我们根据上面的三个步骤可以总结答案如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表现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再如,2015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它考查的是《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其中第二问是:“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目问的是什么。“赏析写景艺术”换一种问法就是:“写景手法是什么?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描写景物的手法我们上面刚刚讲过,答题思路我们也清楚要分三步走。具备以上的知识储备,解答此题就不难了。

另外,2015年高考,上海、北京、四川、天津、湖北、安徽也都考查了景物描写的方法。景物描写很可能也成为2016年的考查重点。

篇4:鉴赏诗歌中人物的形象

一、慧眼识人,辨明身份

一般诗歌中的人物身份是单一化的,如《邶风•静女》中的静女,其身份是一个热恋中的少女。然而有些诗中的人物就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寄托自身理想或情感的身份,另一个则是作者自己的身份。例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中的主人公身份是一位新婚妻子。然而从诗题中的“近试”二字来解读,可知作者是一位应考士子。诗人运用了借喻手法,把自己比作一个精心打扮、准备去拜见公婆的新妇,把张籍比作新郎官,把主考官比作公婆。概括这类诗的形象,应将本体和喻体两种身份都概括出来。答题时,我们可以这样拟写答案:作者是一个“待考士子”(本体身份),在诗中他将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妇”(喻体身份)。

要认准人物的真实身份,就要注意诗的题目、注释和暗示身份的词语等。如果诗歌不是简单的叙事诗,就要看看诗人是否在借他人自况。

二、歌哭颦笑,彰显个性

要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必须找准诗中描写人物最有力的词汇,特别是直接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词。如毛泽东《咏梅》中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句,只一“笑”字便显出抒情主人公的乐观与坚强。又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人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着装进行了详细描写,用“叠、度、懒、迟、照、贴”来描绘闺中女子“起床、画眉、梳妆、簪花、照镜、穿衣”的生活情态。然而这组词中“懒、迟”二字最见性情。慢条斯理中既见人物之稳重,又见其心事重重,多愁善感。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除了直接描写,间接地利用环境或他人来衬托人物也是常见的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如柳宗元的《江雪》,用“千山、万径”来衬“孤舟、独钓”的蓑笠翁,天地万千气象之中,更能显现人物胸襟的宽广。人物虽孤独却不悲观,氛围冷寂却不绝望。在这种环境中依旧保持独立人格,更显示出人物的清高孤傲、豪迈卓绝。

紧扣关键词和主要意象,是把握人物的关键。正如《围炉诗话》所说:“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

三、人以群分,情随象显

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人物类型上直接判定。如温庭筠的《菩萨蛮》,作者写闺中女子,遵循闺怨传统。其情就离不开怀人思乡、慕君盼仕的范围了。对于“思妇、游子、将士、渔父”等特殊身份的类型人物,因其寄寓的情感有固定的意思,我们可以提前整理归类。然而有些形象,不容易归类。这种情况有个共性特征,就是诗人运用了特殊手法来障眼。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一诗,诗人用了借喻之法;又如曹雪芹刻画宝玉的的《西江月》一词,属反语正说。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就要披文入情,抓住关键意象,结合所有可用信息来综合推断了。

总之,人物形象题可用“个性特征+身份+寄寓的情感、理想”的模式来解答。一共三个得分要点,如果分值大于4分,则可能会有多个特征,或者双重身份,亦或是有几层感情。解题时只要贴着人物解答,多写要点胜过少写。

【牛刀小试】

题春江渔父图

杨维桢

一片青云白鹭前,桃花水泛住家船。

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鳊。

注:槎头缩颈鯿,此处借指上等鲜美之鱼。

1. 请赏析渔父的形象。

北里

倪 瓒

舍北舍南来往少,自无人觅野夫家。

鸠鸣桑上还催种,人语烟中始焙茶。

池水云笼芳草气,井床露净碧桐花。

练衣挂石生幽梦,睡起行吟到日斜。

2. 请简要赏析诗中“野夫”的形象。

梦游西湖

杨 基

采莲女郎莲花腮,藕丝衣轻难剪裁。

瞥然一见唱歌去,荷花满湖风雨来。

3.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田舍夜春

高 启

新妇舂粮独睡迟,夜寒茅屋雨来时。

灯前每嘱儿休哭,明早行人要早炊。

4.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石潭即事

李 贽

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

年来寂寞从人谩,只有疏狂一老身。

5. 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形象。

【参考答案】

1.诗中描绘了一个敦厚质朴、自得其乐(特征)的渔父(身份)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闲适安逸的世俗生活的向往(理想)。(首先,明确身份,本题人物身份在题干中已经给出,是一位渔父;其次,明确特征,一般渔父形象多为文士所托,文人笔下的渔父多为隐士,过着远离尘世的生活,然而本诗描绘的只是渔家人的生活,渔父新捕鲜鱼,唤儿换酒,快然自足,足见其乐天质朴的个性;最后,分析感情,诗人在此并非以渔父自况,以寄所感,而是站在局外,品味人生,对渔家人那种宁静安详、无拘无束的生活充满渴望)

2. 野夫是一位寄情于自然之中酣恬安稳、闲适恬淡(特征)的隐逸之士(身份),可以看作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作者借野夫形象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的淡泊和厌倦(理想)。(首先,明确身份,野夫就是作者本人,诗中描写他在北里村一天的生活,显然,这样的人是一位隐逸之士;其次,明确特征,野夫与邻人不通往来,只关心鸠鸣、焙茶之事,行吟山野,挂衣而卧,自在一天,诗中隐者闲适恬淡的特征一目了然;最后,分析情感,诗人以野夫自称,自是不流于俗,寄情于自然之中,隔离于尘世之外,所取的应是内心的宁静,所弃的是世俗的名利)

3.作者描绘了一位美艳善歌、纯情活泼(特征)的采莲女(身份)形象。作者借写采莲女的美来盛赞西湖之美,表达自己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情感)。(首先,明确身份,本诗写了一位在西湖采莲的女郎;其次,明确特征,采莲女含羞一瞥,踏歌而去,既写出女子的娇怯,又透出其纯情与活泼;最后,分析情感,本诗写的是“梦游西湖”的情景,作者明写尽采莲女子之貌,实则胜赞西湖之美,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4. 本诗塑造了一个任劳任怨、勤劳善良(特征)的劳动妇女(身份)形象。诗人借这一形象表达自己对广大劳动妇女的崇敬之情(情感)。(首先,明确身份,诗中的新妇有两个身份,既是小孩的母亲,又是当家者;其次,明确特征,新妇任劳任怨,夜寒雨注时分,深夜舂粮,为明早出行的人舂米并安抚孩子的啼哭;最后,分析情感,诗中汩汩流出的深厚人情味,令人对新妇肃然起敬,作者写此诗无疑是对劳动女性的歌颂)

篇5:诗歌鉴赏‘景物形象 教案

一、考点说明

二、常见题型

题型一:意象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1、什么是意象?(见金榜)

3、通过意象特点准确把握诗人寄寓的情感

每拿到一首诗。都要先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诗中的景与情属于哪种组合方式?这四步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其中的关键是意象特点的把握,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通往作者情感世界的路径。

客观物象本来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对其“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的主观情感。而诗人“着我之色”往往体现在某些景物描写的修饰语上,正是这些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我们如能注意相关的修饰语,准确理解其表达作用,对正确解读诗歌将会事半功倍。

(1)把握意象前的形容词

藤、树、鸦、桥、道、风、马,然后再找出这些物象之前的修饰语:枯、老、昏、小、古、西、瘦,如此一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2、积累一些特殊的意象,领悟其象征意义(见印发的复习材料)

很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中写到的景物:藤是干枯、毫无生气的,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噪鸦,桥是少人经过的孤桥。道是荒凉废弃的古道,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落照图,作者那份凄凉悲苦的心境也就不难把握了。又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修饰“山”的“万仞”和修饰“城”的“孤”字,似乎让人看到在苍茫天地之间,在戍边将士内心的凄凉由此便可直接抵达人心。

(2)关注描写色彩的词语

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则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满山对比强烈,由此即可感知作者内心的乐观与昂扬。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采用极为明快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烂,使情感表达得透亮而热烈。王维雨后那深红浅红的花瓣色泽柔和可爱,雨中碧绿的柳丝笼罩在一片若有若无的烟云中,袅娜迷人,有如一幅工笔彩绘的图画,而诗人那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安详恬淡的心境也就跃然而出。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营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3)重视描写动态的词语 群山包围之中,彳亍着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写尽了环境之孤苦,意象色彩的冷暖也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说来,枫叶火红,漫江碧水清澈,再加上白帆点点,整个画面色彩绚丽,《田园乐》中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更是绘形绘色:

诗句中,某字因用得贴切、精彩而使全句生辉者,谓之“诗眼”。如果我们稍加留意的话,不难发现,在古诗词中充当诗眼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动词。如韩愈的名句“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字,就把暮春时节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则通过搁浅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诗人无奈无言而忧伤的情怀。又如李煜但作者“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失去了自由被拘囚于这深院的作者眼中,秋不正如自己只能常常埋藏于内心的万般愁绪一样,被牢牢地深锁于这小小院落之中吗?

(4)注意诗中表示数量的词

诗人有时会在诗句中运用一些表示数量的词,这些词除了表示数目之外,通过诗人的精巧构思、妙手点拨,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字具有了奇妙的效果,这也是我们把握意象的一个方向。如岑参《山房春事二首》的“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三两家”把昔盛今衰、兴亡无常的感慨包含于其中。齐已《早梅》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一枝”,可谓点睛之笔,生动而准确地点出了梅中之早梅的超越领先的不凡神韵。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虚写的约数,两两相对,突出了眼中所见之景:“七八个”稀疏的星星挂在天边,“两三点”晶莹的雨珠洒在山前,极富表现力地描绘了夏夜乡村清新在岸边的小船描绘出了一幅悠闲落寞的景象,透过一个“横”字,的《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清秋”当然是“锁”不住的,幽美的景色,传递了作者轻松喜悦之情。

此外,还有一些拟声词、重叠词等,如“唧唧复唧唧”“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对强化诗意的表达和增强语言的韵律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阅读时也应该是我们关注的要点。

4、典型示例

金榜第62页

应考策略题二 《山居秋暝》

链接高考1:(2010年天津卷)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1)暮春

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链接高考2:(2010年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5、实战演练:

课时提能演练四 2(1)

题型二:意境题

1、什么是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

2、常见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答题步骤: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5、典型示例: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2)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壮阔雄伟的气势。(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从而表现了诗人不畏风雨的开阔胸襟和万丈豪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6、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请简析这首诗的意境以及作者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空气明净清新,原野格外空旷,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2)营造了清幽秀丽、明朗清新的意境,(3)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7、掌握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情、景结构关系辨

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表达主题。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二、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明)夏完淳《即事》:

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交综流走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而篇末“一片月临城”的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上述诗词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三、融情于景(移情入景),情景合一

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它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又可叫作“移情入景”。这样的诗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实则写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史上不乏融情于景,达到情景合一,水乳交融境界的佳构妙篇。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融情入景的例子,不局限于通篇的情景合一,更多的是一句之中的情景合一。如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脉脉无语之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并非花鸟不可爱,“恨别”是写情。一句中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又如宋之问只是诗人忧国忧民,所以说“花溅泪”、“鸟惊心”。“感时”、《度大庾岭》:“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诗人用南飞雁比喻自己流放岭南的心情,用岭上梅花抒发自己的乡思。又如李白《太原早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上句写远在边城太原作客的心境,下句写思念新居安陆的情怀。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景有限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就能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俘,远而不尽”。情、景内在联系辨

一、情、景正衬

情、景正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一)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二)以哀景写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二、情、景反衬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一)以乐景写哀情

如杜甫《绝句》:“江碧鸟俞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天景色的描绘,透露出漂泊异乡强烈思归的感伤。再如韦庄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之句,写尽了江南风光之美及生活之闲适,但反衬的却是作者亟欲归家而不得的悲哀,“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二)以哀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篇6:景物形象的诗歌鉴赏教学教案

一、导入新课: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自主学习

1、什么是意象?

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具体事物,意象即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不屈服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表达了诗人骨粉、倔强的思想感情。

2、什么是意境?

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是诗人描写的具体景物所构成的画面,它突出的是组合意象创造出诗的思想情感。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3、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意境范围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简单的说,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这个建筑的砖块。

4、修饰意境的词语:

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孤寂冷清,雄伟壮阔,恬静优美,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 ,寂静肃穆

三、景物类型:

1、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3、色彩描写

四、基本思路: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五、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由哪些景物构成?

2、这首诗XX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寓意?

3、XX句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这首诗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5、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图画,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6、从景与情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7、这首诗围绕XX描写了哪几个画面,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8、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9、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六、如何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

(一)看画面形(组成、远近等)、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分析这首诗的画面美。

(1)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2)分析意象的组合,从整体上把握情感意境。

明月醉秋风 杜牧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问: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示例

示例1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壮美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示例2

日 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 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问: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篇7: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公开课教师稿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学习目标:

1、了解景物形象鉴赏题的考察角度及设题类型

2、掌握景物形象鉴赏题的解题步骤,明确答题规范。考察角度一: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写景技巧)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歌是如何写景的??

2、这首词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3、这首诗在写景上用了哪些技巧?

4、请分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

(一)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写景技巧)

典例分析

1、【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

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1)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图景)(景象)(情景)?表达了什么情感?

(2)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3、(1)意象(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三、典例分析:

1、课本回顾: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1、这首词是如何写景的?

2、这首词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

3、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题策略及步骤总结:

一、鉴赏景物的描写

规律总结:

1、空间顺序(远近高低、室内室外、仰视俯视、)

2、动与静

3、虚与实

4、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5、色彩 答题步骤:

一、运用了何种手法(是什么)

二、具体分析手法(为什么)

如:比喻,把„比做„ 衬托:以„衬托„,或者:„和„对比。

三、表达效果

边练边悟:【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

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这首元散曲写浔阳的景色。浔阳,即今九江市。长江流经此地这一段又名浔阳江。在一个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干极目,饱览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兴遄飞,发出了深情的咏赞。一上来就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万里长江止息了它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

如果说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的话,那么三、四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几片征帆东去如箭,一泓山泉直泻如电,这是多么健捷的景观啊。置身其间,能不令人神观飞越吗?“晚云”两句也是排偶句法,转写天际的秋色,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气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圞,却也有欲圆之势。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写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轮到秋天的宠禽――鸿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际、目送征帆的当儿,回首北顾,只见一行塞雁隐现天际。它是那样高、那样远,看上去宛如悬在云端的一缕细线。当诗人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无尽的碧天时,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这种结法韵味高远,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寻味的。从艺术手法上讲,它采取大排偶法,将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齐地组织在一起,用所谓意象叠加的技法,直叙景物,不加评议。纯用形象来感动读者,征服读者。在这一点上是很成功的。

二、鉴赏诗歌的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公式:罗列意象+氛围特点+思想感情(或艺术效果)

注意:①罗列意象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时,注意从两方面概括,一是画面内容概括,如“月下秋景图”;二是从整体情绪特征上概括,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主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力求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还不够,应尽可能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套路:这首诗通过对()等意象的描写,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或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意境的鉴赏常用到以下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等。

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等。繁复——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等

枫桥夜泊

张继(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3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8、(5分)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①【疏箔】用芦苇或柱子编成的帘子,有缝隙可通风。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参考答案

12.(1)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一幅海面辽阔,海浪拍岸,如云翻卷去而复回的壮美画面(2分,角度1分,画面1分); 第二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一幅北风劲吹,雷声轰鸣,山雨欲来的雄浑景象。(2分,角度1分,画面1分)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

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之暗喻,维妙维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出来:潮头如云,去而复回,北风呼啸,振耳欲聋,惊涛拍岸,声如雷鸣。诗人抓住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描绘出一幅极其壮美的“惊涛拍岸”油画,极富震撼人心的作用。谢榛的“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似乎少了点儿气势,苏东坡的“天外黑风吹海立”,似乎缺了点儿动感,许浑的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似乎缺了点儿声势。也许可以这么说,将他们三人的的诗句加起来,就熔化成这两句。(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 ①西溪:浙江湖州有苕水,分东西二源:西苕出天目山之阴,东北流经孝丰,又北经安吉县,又东经长兴县,至湖州而与天目山之阳流出的东苕合流。西溪就是西苕。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②鉴:镜子。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通过对如云般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照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译文】

积水,暗写雨。一场秋雨,溪水涨满。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一片清虚

水光天色虚清,上下一体,没有人声,没有微风,波澜不惊,水岸持平。浮萍碎处,映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阵雨过后,秋色渐浓,别让芦苇长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

【鉴赏】

张先的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此诗又名《华州西溪》。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情

致。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

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

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一个“破”字,与他的名句“云破越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寓动于静,体物入微。小艇去来,水波开合,草声微微,却为诗人所留意,足见其静,此又是以动衬静的手法。颔联一动一静,皆于细微处听之见之,虽无大景致,却有大起落,足以动人心。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

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两句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末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这一结余味悠然。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 “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三、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

(2014新课标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答:奠定了词哀婉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诗歌赏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杪,“秒”音,树梢。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积雪残留,让人感伤,大雁和月亮都是思乡怀人的意象,通过对残雪、雁断、新月的描写,营造了孤寂冷清的氛围,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2012·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解析 本题从诗歌意象表达效果的整合和主体意象的作用的角度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1)先具体分析前两句所写到的意象的表达效果,然后进行整合。“晓路”点明起航的时间是清晨;“雨萧萧”写出起航时的天气状况;“江乡叶正飘”既交代了季节是秋季,又写出了诗人所见的落叶飘飞的景象。“雨萧萧”与“叶正飘”写出了秋景的凄清萧条。(2)“孤舟”在本诗中是一个主体意象,是全诗的线索,联结着诗中其他意象和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想。首联和颔联为“孤舟”的出现提供了背景,颈联从“帆”“桨”正面写“孤舟”,尾联写“孤舟”停宿之所,寄托了诗人借枫桥一抒幽思的情怀。孤舟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鉴赏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摆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沛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整首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中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作者融情于景,全诗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11、郊外,一条溪流缓缓地流入山涧,发出潺潺的响声;秋风萧瑟,轻轻地摇动树木,落叶纷纷。那儿有个人抱瓮汲水,我因而知道村庄离溪水很近;那佛寺建在深山,隔着山坞,隐约飘来了阵阵钟

10、(2014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谧气氛的,给2分。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赵令畤

水满池塘花满枝。乱香深里语黄鹂。东风轻软弄帘帏。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玉窗红子斗棋时

1、词上阕是如何写景的?

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由静到动。由远及近

2、景物描写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篇8:浅谈如何鉴赏古典诗歌中的形象

的确, 学生要想读懂、读透、彻底理解一首诗的意思, 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必须要掌握很多方面的知识。如何才能让学生读懂诗歌, 答对考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在此, 我谈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做法。

读诗歌要“三看”。所谓“三看”, 就是“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

一看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是与内容紧密联系的, 所以看题目就会大概了解作者所要写的形象和将要抒发的情感。二看作者, 如果对作者的生平是比较熟悉的, 那么对这首诗的理解就会减少一层障碍, 感觉能很快走进作者心里, 理解作者的情怀;如果对这个作者一无所知, 甚至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的, 这个时候就要去看注释了。三看注释, 有的诗歌后面有一两个简单注释, 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这简单的注释, 并找出重点的字词, 比如作者的朝代和表示官职升迁的词, 这些都利于学生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三看”, 学生可以大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中所要写的具体形象, 但关键是对诗中形象的理解。诗人所描写的形象不外乎景物、事物和人物三种, 根据描写的对象诗歌可以分为写景类、咏物类和记人类三种, 所以鉴赏诗歌形象也就是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一、鉴赏景物形象

写景类的诗歌主要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往往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 把自己内心的情感与眼前的景物联系起来, 如李白的《静夜思》, 作者用独特的感受来描写夜深人静的时候床前的月光, 月光如霜, 既写出了月光的颜色又写出了月色的清冷, 然后写望明月思故乡, 诗人就是通过描写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又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开篇就描述了呈现在眼前的景物:“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气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楚天”“水”“远岑”等这些景色无不因为“清”“秋”二字而蒙上了凄清的色彩, “愁”“恨”更是紧承前面两句的秋景而自然流露出来。鉴赏写景类的诗歌要领略体悟到的就是诗歌中景物的特点和诗人借景物所抒发之情。

但有些诗歌, 作者所抒之情有的可以从诗歌中找出相关的词, 如《静夜思》中的“思”, 《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愁”和“恨”;但有的是借助景物来抒发的, 《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其对江南水乡魂牵梦绕般的深情。《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恋惜别之情, 是借助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此外, 学生在读写景类诗歌的时候, 一定要掌握表示各种景物特点的词语, 如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

二、鉴赏事物形象

咏物诗是诗人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描绘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读这类诗歌先要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咏物诗, 所咏的对象是石灰, 诗中的“清白”二字即概括了石灰的特点。阅读时如果能抓住这一关键词, 那么作者借石灰来表达自己宁死也要保持自身清白的情怀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很多时候, 事物的形象特征与诗人内心的情志是相辅相承的。

但有的时候, 对同一事物的吟咏, 不同诗人有不同的感受。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 骆宾王笔下的蝉“雾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李商隐笔下的蝉“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虞世南笔下的蝉“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这一个特点, 却抒发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这须联系诗人的生活际遇来理解作者的情感。骆宾王当时被人诬告身在囚牢, 李商隐仕途多舛, 人生不如意, 而虞世南则深受李世民的重用, 身居高位。所以要想读懂咏物诗, 一方面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另一方面也要密切联系诗人的生活际遇, 做到知人论世。

三、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屈原的《离骚》就用如椽巨笔塑造了一位忠于祖国、矢志不渝、追求理想、上下求索的爱国诗人形象;二是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如温庭筠的《忆江南》中就塑造了一位独倚高楼, 眼望远方, 企盼亲人归家的思妇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要注意从人物的神态、容貌、动作和心理, 去探求人物的品格、精神和节操。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中, 那个蓬头稚子, 侧卧草丛中, 怕得鱼惊而不应人, 就是通过动作神态描绘出了一个可爱天真、聪明活泼的小儿形象。杜甫的《登高》中, 诗人通过外貌描写, 刻画出一个两鬓斑白, 年老多病, 孤苦无依的诗人形象。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也要知人论世, 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而推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 盛唐诗歌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 晚唐诗歌多表达悯农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南宋诗词多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

除了这些, 学生必须要懂得很多意象的象征意义。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 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学生熟悉了这些意象, 会对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如蝉象征品行高洁:“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 ;鹧鸪表达离愁别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李群玉) ;鸿雁象征着书信:和对亲人的思念:“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杜甫) ;燕子象征春光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韦应物) ;月亮象征着思乡之情:表达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今夜月明人望尽: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 。

在教学时, 要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放在首位, 学一首彻底地理解一首, 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解诗歌的技巧等, 理解是前提, 是基础, 内容能理解透彻, 那些写作技巧自然一点就通了。

摘要:鉴赏古典诗歌是高考必考的一种题型, 其内容多为考查诗歌的景物, 或考查诗歌中的事物, 或考查诗歌中的情感。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指出:学生应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可见, 教学鉴赏诗歌就要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入手。可事实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就读不懂诗歌内容, 找不出诗歌中的形象。本文试从如何读懂诗歌和鉴赏诗歌形象这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鉴赏诗歌,形象

参考文献

[1]李志阳.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教学指津[J].考试周刊, 2007 (42) .

上一篇:北京工商大学过程控制下一篇:春天祝福短信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