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总结

2024-04-18

村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总结(共8篇)

篇1:村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总结

木河乡下庞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木河乡下庞村地处张家川县城西部,距县城10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张蔡公路从村中穿过,属张家川县浅山地区,境内海拔1650米,年降雨量600毫米,年平均气温7.5摄氏度,无霜期168天,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92户,1460人,其中劳动力584人,耕地面积2272亩,粮田面积1686亩,人工牧草面积400亩,全村共存栏大家畜牛1146头,羊876只,2007年,人均占有粮食320千克,人均纯收入1900元。

2006年,下庞村被列入县级新农村示范村,2008年,被列为市级新农村示范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五大新任务”要求,乡、村两级分工负责,因地制宜,综合规划,依托资源优势,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产业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益事业等为主,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下,下庞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8年,累计投资达460.35万元,其中市上投资6万元,县上投资118万元,部门投资45.65万元,招商引资150万元,群众自筹140.7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规模养殖,招商引资,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经过一年努力,全面完成了投资项目的落实,为把新农村建设推进更高一步奠定了基础,总结以来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围绕持续发展,在科学规划上下工夫。

下庞村在新农村建设,以可持续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结合本村实际,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经过充分论证,对新农村建设内容进行认真科学规划,分步建设。第一步,规划产业,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即抓三个产业:一,抓种植业,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扩大规模经营,形成小麦、冬油菜良种繁殖培育基地;二,抓畜牧养殖业,从引进改善饲草料入手,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收入效益;三,抓招商引资,培育劳务输出基地。第二步,加强基础设施,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第三步,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第四步,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

二,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着全村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是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期盼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一是大力抓农田基建工作,使梯田达到80%以上;二是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完成38公里的农机路修建;三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实施退耕还林186亩,这些不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也为推进建立现代农业提供了保障;四,针对行路难问题,投资7.5万元,完成大庄阳2.5公里硬化及下风营、下庞1030米道路拓宽;五是结合今年灾后重建,投资236万元(县财政投资118万元,群众自筹118万元),完成59户灾民建房;六是结合“三清五改”工作,于2007年完成150口沼气池建设,并建立垃圾点3处,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是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传统种植观念结构单一,是制约农民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一是狠抓种植业结构调整,走粮食、经济并举的发展路子,今年投资10万元,实施100亩架豆王种植示范点,200亩蔬菜及500亩地膜玉米套种西葫芦,亩均增收300元;二是建立种子培育基地,增加农业效益,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加大农业投资,今年良种投资7万元,建立1050亩优质小麦,200亩冬油菜籽种繁育基地,亩均可增收200元;三是按自然条件合理布局,现已形成山顶油菜加洋芋,半山腰种小麦,川区玉米加蔬菜的产业带;四是依托整村推进项目与农村互助协会发展基金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全村2008年出栏大家畜牛705头,羊626只,畜牧业收入达263万元,占全村经济收入的37%,从而使粮食、经济、畜牧达到了1;1;1的平衡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建立创造了可持续协调的发展,也为解决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四,积极开展劳务输转,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人多地少是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大因素,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充分发挥劳务站作用,广泛提供劳务信息,今年,累计输出劳动力300人(次),同时,积极开展照商引资项目,与山东客商签约投资150万元的永锋建材厂已落户下庞村,并已开机生产,可解决150余人的就业问题,统计今年劳务收入达320万元,劳务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极大比重,成为我村的又一大产业支柱。

五,积极发展公益事业,大力关注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问题,因此,我们从“执政为民”的高度政治观念出发,积极发展公益事业,按照农村建设“八通六有”的要求,实施了人饮工程,农网改造工程,通电话工程,并建立远程教育点,并不断改善村小学条件,今年又投资8万元新建村卫生所一处,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机制,极大方便了群众能够用水、用电、行路、上学、就医难等问题。村文化室的建立,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生活,村多种民营合作社、农村互助发展协会也开展了多项便民服务措施。

六,从提高农民素质入手,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把农民培养成为一支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素质高的队伍,是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的根本要求,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一是利用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东风,在全村开展了学理论,学政策的大活动,使广大群众对国家方针政策有了了解,对发展吃了定心丸;二是结合现代远程教育和送文化、送科技、送医三下乡活动,在群众中广泛开展科技、医疗卫生、致富信息等活动,使群众掌握了致富信息,获取了致富门路,增强了自我保健意识;三是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活动,制订村规民约,加强民主管理,开展和谐家庭、环境卫生等评议活动,增强了群众法制意识与大局意识,形成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大好局面。

七,加强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指导在县,主抓在乡,落实在村,农民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为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工作顺利开展,村上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实行强化领导,分工负责,协调运作的机制,并积极发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形成了齐抓共建的局面,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定的组织保障,保证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结以来,我们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仍存在很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容整洁工作做的不到位,下风营、下庞主干道未硬化,小巷道硬化没有开展,庭院美化不够;二是对新型能源开发力度不够;三是旱作农作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四是信息服务跟不上;五是个别项目超计划实施,致使项目已建成,但资金没有着落。

下一步主要打算抓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积极争取项目,完成下风营、下庞主干道及三个自然村小巷道的硬化;二是从整洁村容村貌入手,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加强绿化工作;三是积极争取项目,实施下庞塬、风营梁的旱作滴灌工程;四是争取项目,配套一池三改成果,开发太阳能资源;五是充分发挥综合协会功能,在信息服务上方便群众,做好产、销一体化;六是在市上验收基础上,做好申报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工作。

总之,我们将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下,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知道方针,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下庞村的新农村建设推向新高峰。

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今年,市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严格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总体要求,突出“两大重点”,坚持“四个结合”,推动“四大创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使全市的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突出两大重点:一是突出示范村建设。从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每个示范村培育了2一3个主导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达到13%以上。建立了以产业协会为主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市场流通体系,提高了促进示范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18个示范村着力设施了村村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公路、通自来水、农村电网改造、“一池三改”和村庄绿化的“五通两改一化”工程,各示范村基本实现了“五通(通油路或等级砂砾路、通自来水和班次车、80%的农户通电话、100%的农户通广播电视)和“两化”(生活环境净化、村庄绿化)。二是突出科学编制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完成县(区)、乡、村三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了村庄布局规划,重点完成了18个示范村的村庄布局规划,明确了各示范村的居民居住区和主要街道布局等,绘制了发展蓝图。

始终做到“四大结合”:一是把新农村建设与实施重点项目相结合。采取项目捆绑、资金捆投的措施,对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效益示范、畜牧改良、农田水利、饮水解困及公共事业等建设项目,实施“政府统筹、捆绑使用、定向投放”,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二是与开展村企互动活动相结合。按照自治区关于开展“村企互动”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马铃薯、草畜产业和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鼓励、引导、动员和支持市内外各类企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综合带动效应,在企业与行政村或基地所在村之间,建立有组织、长期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村企互动、优势互补,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标。三是与农村危房危窑改造项目相结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的原则,以示范村为重点,集中安排危房改造项目资金,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亮点村。三是与发展设施农业相结合。以清水河、葫芦河、渝河、泾河、红茹河等流域为重点,按照培育“辣椒村”、“西红柿村”、“韭菜村”等“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和“抓川、进山”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使之成为全市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着力推动四大创新:一是创新对农民的培训方式。首先,分层次培训农民。加强对村干部和农村“能人”的培训,通过村干部和“能人”的带动,一带十,十带百,让更多的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其次,根据农民普遍存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心理,按照“县(区)有科技示范园区、乡有示范点、村有示范户”的总体要求,结合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建立县(区)、乡、村三级科技示范推广体系。让农民通过示范区(点),亲自感受科技效果,再通过示范户的实践操作和示范引导,掌握运用农业科技知识。建立农村技术服务体系。第三,按照“农业技术部门+示范基地+农户”、“农业科技人员+农户”的模式,建立服务农民的长效机制。二是创新建设机制。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五补一免”和“两免一补”等惠农政策。巩固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村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土地经营权有偿、有序流转,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发展二、三产业方面,引导农民采取入股集资的办法,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经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对水利设施和荒沟荒滩等公共资源,按照“谁管理、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经营管理,让其更好地发挥效益。三是创新融资手段。对于示范村主干道的硬化、亮化、绿化等一些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采取农民集资、社会捐资、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对文化娱乐室、自来水、农田灌溉设施等公用性基础设施项目,按照“谁建设、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大量挖掘和充分利用民间资金进行建设。建立和完善贷款担保机制和机构,在最大限度降低贷款风险系数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对农民在兴办企业和第三产业方面贷款支持力度,同时给予利率和还贷期限等方面的优惠照顾。四是创新考核方式。市委、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列入各县(区)和市直有关单位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每季一通报、半年一初评、年终一总评的考核机制,每年底由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市直相关单位进行考核,并实现严格的奖惩制度,奖励先进,鞭策后进。

篇2:村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总结

今年,**区大科街道办事处**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针对该村的情况,区里给下派了一名一支书。上任伊始,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深入走访村中的党员、村民代表和村组干部,进行交心座谈,听取他们对村发展的设想和建议,然后召开村两委会议,充分发挥民主,把干部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找到工作的切入点。为此,首先把加强班子建设摆在很要的位置,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班子建设。班子有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对工作顺利开展带来很大的困难。认真做好班子成员的思想工作,组织他们搞好交心通气,增强团结,统一思想,更好的起好带头作用。鼓励他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致富,全面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农村。为加强村支两委班子成员的责任心,制订了日常工作分片包干各组制度,各组的日常事务同包干的`两委成员负责解决,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再同村支两委研究解决。组织党员交流心得体会。认真开展“送温暖、解民忧”活动,党员们慷慨解囊,为贫困村民送去了关怀。召开了村支两委的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党员队伍建设和班子建设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凝心聚力,抓好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了“三会一课”、党支部议事、民主评议党员干部、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等制度,对前几年的村财务帐目进行了彻底清理。同时还请办事处的驻村领导、驻村干部及村支两委其他同志一起来做工作,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从目前的情况看,村支两委班子建设有了一定的起色。如今的村两委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班子团结事业兴。如今的**村两委干部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各项工作,工作开展井然有序。

1、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和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核心内容,结合村里实际,制订符了工作规划及三年工作目标。

2、及时解决群众呼声高反映大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重新选举了坪头组组长。由于坪头组遗留问题比较多,且该组的鱼塘利润多年未收,组上群众反映比较大,情况复杂,组上工作很难做。换届选举以来,原组长不愿意担任,又没有别的村民愿意主动来担任组长,坪头组组长职务一直空缺,许多工作无法开展。不选出组长,遗留问题没法处理,工作无法开展,为了尽快使该组工作走上正轨,经过多次走访群众,做好工作,村支两委并承诺解决好遗留问题,终于选出了组长,使得各项工作能得以顺利进行。二是健全了财务制度,确定了新的出纳人选。该村前些年的财务管理比较混乱,是村民一直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为了化解农村矛盾,加强财务的管理和使用,进一步健全了财务制度,规范了经费使用和审签的程序,增加了使用的透明度。同时为培养后备力量,经村支两委研究决定,将一名思想素质好的年青党员安排到出纳岗位上。

3、组织和带领群众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去冬今春的水利建设中,全村共投入资金5万多元,工日1600多个,改造维修山塘4口,建成高标准的混凝土防渗塘,山塘清淤9口,干渠清淤2800米,完成土石方1500多立方,维修7.5KW机埠1处。大大地加强了抗旱保收的能力。

4、及时完成退耕还林补苗任务。由于该村退耕还林验收不合格,20如果还不补栽到位,将影响到今后的退耕还林专款的返回,不仅是关系到国家政策落实的大事,也是关系到群众利益的大事。为此,深入动员,组织人力物力,按上级的有关要求及时将所有苗木补齐。

5、实践“三个代表”,为群众谋实惠。20村里受到旱灾和洪灾双重侵害,许多农户全年颗粒无收。该村通过多方协调,从“红十字会”为该村群众争取到一批赈灾棉被。

6、及时处理群众纠纷。化解农村矛盾,帮助农民解决困难,给农村带来了新气象。计划生育工作是农村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难点工作。为了保证工作到位,达到效果,村支两委高度重视,在驻村领导和驻村干部的指导和大力配合下,认真搞好春季妇检工作,从深入宣传发动入手,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了妇检对象一个不漏,第一次出现了零未检率,受到了办事处的表扬。村里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为了把计划生育工作做到位,还派人到广东等地寻访群众举报的重点对象。

7、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不仅是组织的重托,人民的期盼,也是村干部的工作目标之一。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增加集体收入和提高农民收入呢?是该村干部和群众一直在考虑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深思,(本篇文章来源于←大←秘←书←网-百度直接输入“ 大 秘 书”第一个网站便是 )经两委干部讨论,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编制了“**村经济发展规划”。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有:大力推广莲耦种植,随着吉星路的征收,南垅村的莲耦基地将大量减产,我村为满足市场需要,大力推广种植。同时鼓励农民加大了杨梅、崭獭⑹卟说闹种玻发展养殖。这些都是村民增收的大好途径。

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

一、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教育活动长效机制,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做好通村公路的硬化前期准备工作。这条连接思乐、**、福潭三个村的公路已列入全市年村级公路规划,但要真正实现硬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方面要与上级有关部门多协调,主要的是向上面争取项目资金,没有政府支持引导,村民负担不起这个项目,村里更没有这个经济势力;另一方面要发动三个村的群众群策群力,将路基先整修好,争取主动。

三、水利建设,主要是水渠清整硬化和抗旱机埠整修建设,1978年我村在孙水河边建了一座电排,引孙水入村,惠及到全村5个村民小组,[找文章还是到本网网,更多原创!]浇灌面积达到250多亩,在前,基本上能达到抗旱保收的目的。但由于年久失修,机械老化,同时管理欠缺,多次遭雷击和被盗,所以到该电排基本瘫痪失效。故从20起年年造成晚稻旱死无收,损失惨重,特别是有3个村民小组连人饮水都要到邻村和邻组去“进口”。为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经我村村支两委组织党员和村民组长多次开会研究决定,要在今年9月前将该电排修复使用,解决困扰村民多年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四、搞好村容村貌建设,动员群众先搞绿化,庭院建设,环境卫生,并要求村民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做好禽流感及其他疾病的防疫工作。

篇3:柏口窑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随感

1 村庄总体规划原则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规划理念自始至终牢牢把握住地方特色的需求,坚持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尊重村庄发展史,合理利用村庄现状建设,避免大拆大建,节约利用土地,注重保护环境的规划原则。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建设方针。根据以上村庄总体规划原则和目标,在柏口窑村实际规划设计中,我们要不断调整规划理念,创新规划意识。结合柏口窑村南面凤凰山度假旅游村是村里的钱袋子,北面紧靠盐湖的坡地是村里的粮袋子和解州去夏县杨村的解杨公路穿村而过的实际,柏口窑村规划的总体规划是:以粮食稳产高产为基础,以快速发展旅游第三产业为主导,村庄的建设以十字构架为核心,真正形成南通凤凰山度假旅游村,北达盐湖死海黑泥洗浴场,东接夏县禹王地,西连解州关圣庙的旅游新农村。建筑风格为:十字街道两旁均为2层商业建筑,东南角规划为多层旅游住宅区建筑群,东北角规划为新增户2层农住建筑群,以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标准图集27号方案为主体;其余均为传统的农家院地方风情建筑群为依托,构成城郊型旅游新农村规划格局。

2 村庄总体布局规划构思

2.1 村庄规划风格

规划设计围绕柏口窑村城郊型旅游新农村的主调,借鉴中国古典建筑之精华,在村东北角新规划为蓝砖小瓦双坡面的2层仿古建筑群,在村东南角新规划为灰墙红瓦四坡加斗顶的多层现代建筑旅游居住小区,沿十字路两旁规划为多色彩、多造型的2层旅游商业建筑四通八达。在村中心、村委会、文化中心、幼儿园、学校的公共建筑圈内规划为具有现代色彩的文化风情建筑。晨练晚憩的村中公园,假山挺立、花红草绿、树荫满园。在村中主道两旁2 m宽的绿带陪衬下,道路向远方延伸。从空中鸟瞰,柏口窑村,像是盐湖边上的飞鸟,又像是凤凰山下的奔马,展示着改革开放农民兄弟展翅飞翔、骏马奔腾的奋斗气息。

2.2 总平面规划布局

柏口窑村的总平面规划布局,依据村庄南高北低、房屋东西向布置的现状,采取了高低错落、条点搭配、一二层互衬的手法,进行了村庄总平面规划设计。村庄东部和西部为村民居住区,中部为村庄公用设施服务区和旅游商业区,北部为综合服务区,南部为山地风景旅游观光区。根据村庄规划路网和功能结构将村庄划分为“一片、一点、一圈”的组织结构。“一片”:指村庄旅游产业的分布区域,主要位于村庄的山地部分,包括凤凰谷森林公园,凤凰金地风情园在内的区域,这个区域主要以色彩丰富的旅游建筑为主要建筑群。“一点”:指村庄中部的村民公用活动服务区,包括村委会、礼堂、文化活动中心、学校、幼儿园和旅游商业服务区域,这个区域主要为3层现代建筑为主的建筑群。“一圈”:指围绕“一点”周围的村民居住组团,包括两个原有的居住组团和两个新建居住组团(东南角和东北角)区域。这个区域除两个以1层为主的农村院落为主要建筑群外,主要是新增的两个组团,分别是东南角以2层仿古建筑为主的建筑群和东北角以多层现代建筑为主的旅游住宅建筑群。村庄保留127户,户均用地面积360 m2,新建320户,户均用地面积333 m2。公建用地面积43 000 m2,商业用地面积5 500 m2,绿地用地面积58 000 m2,完全满足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

3 村庄环境总体规划方案

3.1 规划健康村庄环境

健康的村庄环境比美丽更重要,因此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上:1)重点解决污水遍地流的污染源,根据村庄南高北低的地形,变明沟为暗管,各种污水统一汇集至村中主管,然后由南向北排至村西北角的小型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至湖区。村庄雨水也做到有组织地由南向北排放。2)重点解决生活给水问题,村庄各户原来饮水由各户打井自备水源,这次统一规划铺设给水管道至各户,充分利用凤凰山中泉水(水质达标)在村东南高地位置设置一座300 m3的蓄水池,自然压力供水,满足生活和消防要求。3)重点解决影响美观的空中线网,村委会门前的变压器由明设改为箱式安装,线路由架空变为电缆埋地敷设至各户。电话、电视、信息网络线路也统一规划为穿管暗敷,从而使村庄有一个洁净健康的环境。

3.2 规划绿色的村庄环境

规划绿色的村庄环境,遵循“以人为本”的环境理念,这次柏口窑村的绿化规划以绿色植物为主体,提高村民休闲观赏的绿色空间,创造四季有绿的环境景观,采用集中绿化和道边绿化相结合的手法,以“绿地均享,线形贯穿、步移景异”为基本原则,共规划小游园六处,树种以乔木为主,花灌木为辅,乔灌结合,形成独特游园自然景观。十字主道两旁为2 m宽的绿化带,主要栽植乔木,形成树冠,给行人、停车创造绿馨的环境。次道和支道两旁主要为花草,点缀小树(冬青、松柏等),使村庄到处充满着花香草绿的氛围。

3.3规划良好的村庄交通环境

柏口窑村处于一面为山,一面为湖的自然地形,村庄道路规划在原有一条东西向的解杨公路基础上,又规划了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从运城市可直接通往凤凰山旅游度假村,形成了一个十字骨架,在村周围用环村路与各巷道贯通,既满足了消防要求,又杜绝了终端路。村中主道路规划为16 m宽,次道路规划为9 m宽,巷道路规划为6 m宽。

3.4规划整洁文明的环卫设施环境

村庄整洁文明的环卫设施,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合理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医疗保健卫生设施、购物超市、美容美发等配套设施外,农村的垃圾收集、厕所设置,是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规划内容。本次柏口窑村共规划设置垃圾收集点5处,采用“每户分类—村集中—乡中转—县市处理”的模式,规划设置厕所8座,全部为水冲式厕所,每座建筑面积50 m2。

总之柏口窑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从村庄总体规划原则目标村庄总体布局规划构思到村庄环境总体规划方案等项内容的落实,全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充分说明了人对居家环境的文化理念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中得到特别表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农民寻找“诗意的居所”。柏口窑村新农村规划设计就是为他们而设身定造的。

摘要:通过“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从总体规划原则目标、总体规划布置构思、总体环境规划方案的实践,论述了人对农家居所文化观念在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中的特别表现。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原则目标,布局构思,环境规划

参考文献

篇4:乡亲促进会助推新安村新农村建设

新安村基础设施薄弱,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但村里走出了许多“骄子”。据了解,该村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115位,他们当中有的是博士、硕士,有的是介业的厂长,经理,还有三位出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2006年4月2日,新安村1900名村民欢欣鼓舞,历年从村里走出去的37位“游子”从全国四面八方回到家乡,自发组建了“新安村新农利建设乡亲促进会”,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献智献力,发动全社会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安村乡亲促进会做了有益尝试,据了解,在外创业的“游子”们“自带干粮”,有组织有规划地服务家乡建设、促进农村崛起,此举在安徽省尚属首次。

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献计献策,讨论通过了章程,选举了会长,促进会设立四个办事机构,搭起了聚集社会力量、建设家乡的架子,促进会下设规划设计组、生产发展组、招商引资组、劳务输出组、文化培训组。确立了六项任务:协助描绘新农村蓝图,帮助进行建设规划设计,帮助调整发展思路,协助招商引资,提供技术和人才等信息,进行相关技能培训,

“大家都想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作点贡献,可是一直没有一个渠道来实现这个愿望,这次组建乡亲促进会,给大家搭建了这么个平台。”新安村新农村建设乡亲促进会会长周连山说。当天上午,新安村乡亲促进会的组建大会在新安小学的操场上召开,乡亲促进会成员与100多位村干部、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研究发展难题,共商发展大计。河海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博士周继凯此次加入乡亲促进会,担任规划设计组组长,为家乡作贡献的热情很高,他说:“我希望把我的专业特长、信息资源及时服务家乡建设,我们村首先要进行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逐步投入。展开各项建设。”为此,周继凯和村十部一起对村里的现状进行勘察、分析,并入户听取村民对村庄规划的想法。

周连山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艰苦的工程,为防止会员们回到各自工作岗位后一些具体的工作难以开展,我们制定了会员定期沟通、交流、汇报制度,并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保持密切联系,让促进会真正为新安村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

通过促进会的牵线搭桥和村党支部的不懈努力,2006年5月,萧县企业家王庆习在多方考察比较后,决定到新安村投资,支持新农村建设。截至目前,王庆习累计投资650万元,在该村先后建成了饲料加工厂、养猪厂、颗粒农家肥厂等企业,解决了3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篇5:*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一、以“百千”工程为抓手,加大环境整治力

去年以来,**村围绕“百千”工程重点整治村的工作重点,根据本村自然环境和村宅散落的特点,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高标准的村镇规划,建立了村宅中心区、商贸文化区、休闲健身功能区;首先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筹措资金11万元,wenmi114.com先后拆除23户52间1720平方米的破旧房屋和乱搭乱建建筑物,拆除率100,同时加大“赤膊房”的整治力度,采取镇资助一点、村补助一点和农户自筹一点的方式,完成22幢“赤膊房”的粉刷;其次是以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4万元完成了**至毛岭头长550米、宽7米的主干道铺浇,投资80万元,新建了1204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和村办公楼,投资12万元,安装路灯38盏、新建灯光篮球场和科普图书室,投资40余万元,疏浚沟渠、埋设污水管道2100米和道路护岸4125平方米,新建了生态公墓。目前全村道路纵横交错,沟渠排放通畅,供水、供电、通讯、电视、卫生等公共设施基本配套,呈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

二、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去年以来,村支两委会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工作思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式,大力引进项目、资金,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成功引进了登城建材有限公司投资2900万元、年产100万吨的水泥生产线和投资500万元、年产石料300万吨的瑞富矿业有限公司,为村级公共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对照新农村建设要求,明确新一轮发展思路

2006对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村支两委及时召开村民组长以上干部扩大会议进行讨论,对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征求到的各方面意见建议,结合本村实际,制订2006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完善和制订各类议事制度,规范办事程序;

二是加强组织建设,及时挖掘和培养年轻干部,充实后备力量;

三是加强经济建设,想方设法引进企业及资金,解决群众就业增收和壮大集体经济;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百千”工程整治建设后续工作,完善村道路两边绿化和沟渠砌坎、铺浇,不断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篇6:**镇**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要求,现结合我镇的实际,计划通过建设**村新农村示范点,实行以点带面,力争利用5年的时间,把我镇各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蒙山县城西北部,全村辖27个村民小组,976户农户,人口3500人。村设党支部,8个党小组,现有党员65名。全村总面积为2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76亩,其中水田面积1721亩,旱地面积580亩,全村林地面积10933亩。二○○五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375元。

**村地处丘陵山区,全村土地、森林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村委驻地距离县城2.5公里,依山傍水,交通便利。近年来,**村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充分利用本村的优势,大胆探讨发展经济的新路子程村组属北楼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村委会北面2公里,依山傍水,交通方便。全组52户185人,有耕地面积500亩,全组经济发展以种养为主,程村组在北楼村经济发展中始终走在全村的前列。该组村民群众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市场意识,能够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密切配合村委开展各项工作,积极探索适合本组经济发展的好路子。全组现有桑园230多亩,果园(柑橙类)80亩,早熟板栗100亩。养殖业方面,主要以瘦肉型猪为主。全组村民根据饲养瘦肉型猪经济效益好和市场前景看好的特点,纷纷实行牲猪品改。目前,全组有瘦肉型母猪60多头,牲猪存栏220多头,水产养殖15亩。

近年来,程村组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与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全组群众兴起了自觉投工投劳进行道路硬化、改水改厕、建设沼气池、村级篮球场等,到目前为止,全组52户中新建或者正在建设的砖混钢筋结构房屋38户,户均80M2,全组沼气池入户率达80%以上,该组的用电入户率和闭路电视入户率均达到100%,电话普及率达52%。

程村组全体村民积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村风民风,科技学习蔚然成风,社会治安稳定,无赌博、迷信、吸毒等不良社会丑恶现象,总的来看,程村组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示范点的良好基础。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区党委提出的“突出抓好农村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的要求,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改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活条件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新的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逐步把全镇各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总体目标

从2005年2月开始到2006年8月,力争完成示范点新农村建设达标,并通过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全镇各村新农村建设目标。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工作起点,以“‘五通’、‘五化’、‘六有’”为目标,进行总体设计规划,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组制宜,分步实施,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治安良好,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标准是:

1、“五通”,即村通路,户通电、通水、通讯、通广播电视。

2、“五化”,即农民住宅内外墙批灰粉刷涂料美化;从行政村主干公路通往新村支道和村庄内主干道路铺设混凝土硬化;农户建设沼气池、卫生厕所、卫生厨房、村庄设立垃圾池、人畜分离、排水系统完善净化;村庄主干道两旁以及住宅之间、农户庭院绿树成荫绿化;村庄主要道路挂路灯亮化。

3、“六有”,即有健全的村级组织,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科学的产业发展路子,有功能齐全的科普文化活动中心,有体育娱乐活动场地,有标准的宣传栏。

四、方法步骤

(一)、抓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调查测算、规划设计。时间在2006年3月中旬前完成。村庄规划要结合地形,依山就势,不推山填土,不大拆大建,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三清三改”,规划拆除闲置旧房,集中规划建设猪牛栏,配套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力求规划切合实际,让农民接受。村庄规划编制要坚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科学编制的原则。要求在月底前组织国土资源所及规划所设计人员,根据本村区域特色和人文环境进行调查测算与规划设计,在经

多方征求群众意见并修改后,形成符合现代特色的新农村规划设计图。并且国土部门要严格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宅基地。

2、实施阶段:从2006年3月中旬起至2006年8月止。

(1)通新村道路建设:组织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完成由国道321线通往新村的主干道路及环村路建设,总长1.2公里,计划全部实行水泥路面硬化。路基宽4米,路面混凝土厚度不少于10厘米,并设错车道及安装路灯亮化。

(2)住宅外墙粉刷:组织动员群众争取在2006年8月底前完成38户混凝土住宅户外墙批灰粉刷涂料工作。

(3)“三清三改“工作:

①清垃圾、清路障:根据规划设计图,建设垃圾池,并组织群众清理卫生死角,清除各类垃圾、路障。实现村中心无成片暴露垃圾与路障。

②清淤泥:充分利用今年成立的北楼村古排河用水者协会的契机,组织发动群众交纳水费与投工,主要清理从新村旁边经过的古排河水利渠道的淤泥。并向上争取资金全面实现渠道三面光工程。涉及的渠道总长约1.2公里,清淤泥约需投工100个工日。

③改厕、沼气池建设:年内完成余下的10户沼气池与卫生改厕、改厨工作。

④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为使全组村民喝上干净的自来水,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计划在屋背岭修建一个自来水池,总投资约25万元。该项工程可解决250多户1000多人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4)建设养殖小区:根据规划设计要求,由国土部门统一调拨土地,农户自建方式,统一养殖场地,统一排放污水,全村养殖小区面积为1000平方米,分为家禽区、畜牧区。

(5)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①村级篮球场及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计划争取上级包村单位的支持,在村中心建设一个500平方米的村级篮球场,并按规划设计要求,在篮球场边(古排河渠道面)建设一座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及村民议事室。篮球场及道路两旁、住宅旁实现花草、果树绿化。

②宣传栏:计划在村级篮球场边建设一面宣传栏。主要用于党的有关政策法规、法制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及精神文明宣传等。

③实现农产品信息入户工程:争取电信与广电部门的支持,实现互联网宽带到村,闭路电视到户。

(二)抓好新农村的产业开发

新农村建设要根据本村实际,着力抓好适合本村产业发展的好路子,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与区域优势,大力调整农村种养经济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1、桑蚕产业:要充分依托本县龙头企业的带动,北楼村作为梧州市桑蚕专业村及当前蚕茧市场价格上扬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桑蚕生产。计划在今冬明春再扩种桑园面积100亩,并在新村主干道两旁的水田建立起一个50亩以上的优质桑种植示范基地,使得全村人均拥有约2亩的桑园。仅此项可使人均增收80元。

2、养殖方面。充分发挥市级瘦肉型母猪专业村的带动,抓好瘦肉型母猪的养殖,计划每户年出栏瘦肉型肉猪10头;同时发展养牛,计划年发展户均养牛10头以上5户。

3、做好山上发展文章,重点抓好早熟板粟的种植。充分利用新村靠山傍水的优势,开发山地,在抓好当前现有的早熟板粟的管理外,要扩大种植规模,使全村板粟面积达到300亩以上。同时抓好优质水果的种植,力争三年内人均拥有经济林2亩以上。

(三)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1、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党员电教中心户、电视、电脑、宣传栏及农产品信息进村入户,组织各类培训班等形式,加强新村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年至少培训农民5期,重点围绕村发展项目如桑蚕、板粟、瘦肉型猪养殖等知识的培训。

2、围绕桑蚕、水果、瘦肉型猪建设1到2个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并设立基地简介和牌子。利用基地带动全村的科技种养。

3、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和就业指导。在节日等外出人员返乡期间,召集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就业的情况并进行登记造册,并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并认真组织本村农民参加县内的各类人才交流市场的招聘会,扩大就业。

(四)倡导新风尚

1、建立健全村级自治组织,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认真召开好村民代表大会,制定好村规民约,按照新村规划,重点抓好新村环境整治,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努力建设文明新村。

2、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文明户”“信用户”等评比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利用春节期间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3、团结互助,结对帮扶。加大帮扶力度,关心弱势群体,全村要形成结对帮扶,共同致富,在全村树立一股互助友爱的好风尚。

五、工作措施、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镇、村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始终把它作为今后五年农村工作的重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人力、物力、财力到位,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2、优化服务,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镇党委、政府在加强领导的前提下,要积极支持各村及示范点建设,并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及包村单位的大力支持,搞好各项建设服务,形成合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研究,细化方案,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

3、整合资源,争取政策扶持。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二是要把新农村建设项目精心包装向上争取资金,要捆绑扶贫、以工代赈、农业以及果业、水利、能源专项资金新农村建设。三是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群众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

4、明确责任,层层落实,确保按期完成示范点建设目标。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时间紧,建设任务重,全镇要细化建设项目,落实好具体责任人与责任目标,集中力量抓好示范点的各项建设工作。

5、加强督查,严格考评。镇党委、政府将这项工作列入各村、包村干部目标责任考评。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定期检查建设项目进展情况,确保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镇人民政府

篇7:枞岭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枞岭村党支部、村委会

枞岭村位于涧池镇月河以南,南接新华、民主,西与五星村相隔。全村1148人、334户,5个村民小组,今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超900余万元,人均收入8230元,年人均收入较上年同比增长23%。

一年来,我村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和汉阴县委、镇党委有关新村的有关文件,带领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团结拼搏、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并以此为契机,以加快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为目标,并按照“村美、民富、班子强、风气正”的基本要求,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一、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宗旨,创造新生活 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目标。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群众得实惠上,最大限度地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才能调动广大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不竭的动力。我村为了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确保我村学龄儿童的上学问题,投资35万元新修枞岭村幼儿园一所,保证了我村留守儿童入学率到达100%。为了给广大村民提供一个闲暇的娱乐场所,本村开设一个多功能的文化阅览室,拥有实用类、科普类、卫生类、计生类等各种图书2000册,已配备有桌、椅、联网电脑,配备1人专业指导人员。并配备篮球场,乒乓球场,各类健身器材1套,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村内有老人活动室,活动面积达100多平方米。为了搞好社会保障参保率,不断加强参加养老保险宣传动员,目前我村参保率达85%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率达100%,使我村农民达到老有所养。

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群众提供保障

为了保障我村群众能有一个好的生产条件,村支三委积极主动争取上级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于2011加宽村级主干路3.5公里,硬化到户道路2处,共1500余米,修建环村路一处2.5公里,现已铺好沙石,修建沈家院便民桥已于2011年11月动工,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修建渠道5500米,加固渠道1200米,加固堰塘4口,保证了天干雨闹有收成。为确保群众就医困难,选择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修建村级医疗室,卫生室6间共150,室内设置诊疗室,注射室,药房,公共卫生室等,方便了群众就医问题。另外,为了方便群众开办了枞岭村变民超市,店面经营面积达80多平方米,该店由专人负责,无假冒伪劣商品。

三、以村庄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庄

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村的特色,着手村庄发展与建设村庄绿地同步进行,加强绿化建设,全面搞好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工作,村庄规划建筑达到实用、美观,房屋错落有致,并做好与村庄建设规划衔接工作,依法审批建房用地。积极推进农民建房工作,本村现有集中安置点3处,共安置建房60余户。在建设的同时,已全面拆除应拆未拆老屋。同时建设交通绿地,建设公共休闲绿地。并将村集体河滩地承包转让50亩,规划栽种白杨树12000,进一步丰富绿地层次,改善村民生活休闲和娱乐环境。为进一步抓好环境质量管理,我村对村人所有道路、河道、村支部,幼儿园等场所由专门的保洁队伍进行管理、收集,还建立长效专业保洁制度,做到常年保洁,专人管理.对我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实行“户集、村收、镇运”的原则进行处理,配备清洁员,手拉车,垃圾桶20个,垃圾池6处,实行全天候清理保洁工作。

四、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收 本村现有土地590亩都已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机械设备配套,无季节性抛荒。农业服务化水平以镇农业站的指导为主,在村分管农业的努力下,全面推广农业新品种,农田种植的收割全部采用机械化操作,并针对各季节采取相应病虫害防治工作。推进规模农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现代农业,种植订单水稻400亩,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使更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去,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培训农业种养殖技术五次共300余人、在今年九月组织群众学习电脑培训二个月,组织培训人员达150余人,确保我村农民群众能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6930的基础上增加1300元,今年人均收入达8230 元,比上年增长23%,村级农民增收主要来源在外经营收入增加,工业企业利润增强等收入。

五、夯实管理力度,促进班子团结

村三委团结协调,且无违法乱的现象。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表率,在发展村级经济中起到了先峰模范作用。发展工业企业思路清晰,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帮助村民拓宽致富门路,充分挖掘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现在我村已呈现出村风文明,村民安居乐业,党群、干群关系融洽的新局面,村党组织在群众中威信高,群众普遍反映良好。并且,全面围绕民主管理,村务、财务公开规范,档案管理规范,村级财务制度规范,决策程序规范,工程招标投标管理规范。同时村党组织制定了健全制度,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另外,全年来村民无重大刑事犯罪;无重大污染事故、重大生态破坏和重大安全事故;无邪教活动;无吸毒,无赌博、封建迷信活动,无赴省、进京,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案件。

涧池镇枞岭村支部 涧池镇枞岭村委会 2012年12月15日

2012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农村城市化为总揽,建设新农村为目标,以工业化发展农村为理念,以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以服务发展为重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重点

1、进一步落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

坚持以中共十七大会议精神动力,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坚持以农民为主,政府指导为辅,全面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

2、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农村道路、水电、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对全村水利建设进行早计划、早部署、早安排,对汛期出现的险工险段加强治理,继续抓好生态环境治理。

3、正确处理好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发展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要同步进行,正确处理好规划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的基础上先进行全盘科学规划,尽量避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中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4、处理好农业、农村、农民的关系问题

“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密切关注的中心问题,特别在涧池重点镇建设的农村,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农村征收项目多,农村土地被征收的面积大,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培育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型农民;坚持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增加透明度。

5、落实好农村各项基础性工作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学费全免;落实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健全医疗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农村管理体制

涧池镇枞岭村党支部

涧池镇枞岭村委会

篇8:村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总结

一、延安市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任家塬村位于延安市临镇镇以北9.7公里处, 全村93户, 306人。2005年以来, 该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同心协力, 实现了2007年人均纯收入10000元的奋斗目标, 正在向2008的11000万元迈进。

1. 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

2005年以来, 任家塬村先后完成引水工程一处, 三级柏油路9.7公里, 生产道路5公里, 巷道硬化0.6公里, 实现了户户通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新建村级文化大院一个, 休闲广场一个, 完成新型民居建设68户,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春季, 重点完成了农户宅院周边及公路沿线的绿化、美化工程, 使用云杉、中槐、侧柏等绿化树种24000余株。进一步添加了公厕和多个垃圾台, 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改善, 实现了绿化、美化和净化的目标。

2. 进行绿色苹果出口基地建设

加大对苹果产业的科技投入, 在全面推广果树管理五项关键技术的同时, 完成果实套袋800万个, 搭建防雹网1326亩, 修建高标准果库70座, 果园种草1000亩, 果业生产的科技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2007年该村苹果总产量达197万公斤, 产值突破296万元。

3. 积极推广沼气养猪、沼液还田的生态农业模式

沼气是人畜粪便等有机废物在厌氧和一定温度、浓度、酸碱度等条件下, 经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混合气体, 其主要成份是甲烷。农村大力发展沼气, 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 而且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方面, 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家塬村累计建成四位一体沼气68户, 农户用沼液作为饲料喂猪, 降低了养猪成本, 去年猪出栏368头, 产值42万元。产业发展后经十足、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二、延安市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 任家塬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改变, 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不可否认, 在这一过程中, 依然存在不少的瓶颈因素, 制约着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规模的提升和质量的飞跃。

1. 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改善投资主体单一

从全国情形来看, 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善是大多数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举措, 任家塬村也不例外, 引水工程、三级柏油路、生产道路、巷道硬化、程控电话、闭路电视等都大大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但是, 这些建设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 政府成为主要的投资主体, 民间投资薄弱, 从而使得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后续投入缺乏, 没有从根本上调动村民的参与热情。

2. 主导产业的发展规模受限

苹果产业是任家塬村的主导产业。任家塬村总耕地面积2400亩, 苹果面积1400亩, 是一个苹果专业村。遗憾的是这样一个苹果专业村并没有带动周边邻村发展起来, 从而使得发展苹果深加工受到限制。就是说, 如果开办一些乡镇企业发展苹果深加工, 仅靠任家塬村的苹果产量是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的。这样, 任家塬村的苹果基本上没有鲜榨苹果汁、苹果浆、苹果酒、苹果醋、苹果脆片等这些深加工产品, 苹果都是直接销往全国市场, 没有从苹果产业的附加值上取得更多的效益。

3. 后续产业缺乏

任家塬村以苹果作为主导产业, 几年来, 村民们从苹果的种植和销售中得到了巨大实惠, 村民没有一人外流, 全部留在村里致力于苹果产业的发展。但是, 从中我们也不得不引发一种担忧。苹果产业的发展受到气候、病虫、产品的更新换代等因素的影响, 一旦产业遭受破坏, 后续产业又不能发挥很好替代作用, 那么任家塬村就要遭受毁灭性打击。尽管任家塬村也有沼气养猪、沼液还田以及庭院经济等后续产业, 但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来看都是不够的。

4. 富裕村民的精神消费成为空白

2007年任家塬村人均纯收入10000元, 完全达到了小康水平的标准。但是, 富裕起来的村民对于财富的支配主要用于购买手机、大兴土木搞修建、大操大办婚丧婚娶等。据调查, 任家塬村娶一个媳妇基本上要花去5-6万元左右的费用。尽管也有文化大院、休闲广场, 但基本上是村民劳动之余休憩的地方, 没有实质性的精神消费, 尤其是青年农民, 他们渴望新的生活方式, 追求时尚的生活节奏, 富裕的物质生活和贫乏的精神消费在他们身上形成很大的反差。

三、对延安市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在陕北这块广阔贫瘠的土地上, 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已经成为一种示范和典型。但是, 诸多问题的存在也困扰着任家塬村的进一步发展和再上新台阶。这些问题在陕北新农村建设中也具有普遍性和共识性, 由此, 如何针对问题, 提出对策成为主要问题。

1. 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 不断为陕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任家塬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该村具有优势特色产业——苹果产业。一个村子要尽快发展起来, 产业的带动是必不可少。所以, 每一个村子必须努力探索适合本村特点的产业优势, 以此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 各地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科学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也要注重对后续产业的开发和培植, 从而形成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互补的产业格局, 为农村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里要强调的是, 尽管陕北地域广阔, 各村的实际情况会有很大差异, 但在相对集中的地域情况还是会有一些大同小异, 所以, 一定要注意规模经济的发展, 这样才能形成气候, 集聚资源, 为各种产品的深加工创造条件, 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如陕北洛川地区处于苹果生产的最佳种植适生区, 苹果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 已获得苹果生产的原产地保护标志, 产品远销国内及东南亚、欧美市场, 对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榆林地区沿黄河府谷、神木、佳县等6县的68个乡镇, 目前, 挂枣面积达3.33万平方公里, 年产鲜枣8万吨, 产值3.2亿元。可见, 把经济林果业的发展定位在特色优势产业上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选择, 也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的的切入点。

2. 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造就陕北新农村建设新型主体

在农民工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时候, 任家塬村306位村民无一人外流, 全部留在农村务农, 这种逆城市化的反向社会流动, 再次证明了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主体是农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主体。所以, 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为此, 必须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

首先要抓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 这包括政策的宣传教育、农民对政策的理解领会等。必须把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始终, 依靠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民的积极创造, 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这是保证新农村建设任务顺利实现的根本。

抓好农民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农民的落后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方面。陕北农民的总体文化素质偏低, 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差, 有不少农民缺乏基本的文化教育, 甚至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首先要从普及基本的文化知识入手, 采取举办夜校、补习班、电化教育、知识讲座等多种方式, 进行文化课、市场基本常识等知识的教育, 提高他们认知世界、认识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

抓好农村实用技能培训。主要是围绕产业建设进行实用技能的培训, 比如, 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实用技能, 力争达到村村都有实用技术能手, 户户都有一名掌握实用技术的劳动力。同时, 要围绕城市发展需要, 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岗前培训, 提高农民进城务工的能力。

在注重农民素质提高的同时, 一定要有相应的载体满足他们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以产业带动发展起来的新农村, 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封闭落后的农村, 农民也不是传统意义上老实巴交的“老农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 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也更加迫切。所以, 要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努力构建具有内聚力和向心力的社区文化, 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引导村民的正确消费, 和谐党群、干群和村民关系,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用之不竭的内生力量。

3. 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引用, 完善农村基层组织, 从而为新农村建设集聚必须的人力资源和搭建积极向上的组织基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在中国不少地区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这次运动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知识分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据人民网报道北京市自2005年开始推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工作, 2006年和2007年两年共选聘5041名高校毕业生到京郊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 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2008年北京市将再选聘3000名大学生“村官”, 确保“每村有2名大学生”。尽管大学生任村官制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那就是知识在改变农民面貌中的作用。在陕北新农村建设中, 一定要注重对各类知识型人才的重视, 集聚必须的人力资源, 使知识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里当然包括技术性人才的引用。同时, 必须搭建积极向上的农村基层组织基础。农村基层组织, 对上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对下联结着千家万户的农户, 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任家塬村村民委员会为该村制定的目标是将该村建成延安市宝塔区的党建示范村、产业示范村、科技示范村、生态示范村、卫生示范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为完成这样的目标, 基层组织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大的。

上一篇:专硕考研科目顺序下一篇:让男人很无奈的个性签名.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