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聆听窗外声音

2024-05-01

三年级聆听窗外声音(精选6篇)

篇1:三年级聆听窗外声音

聆听窗外声音

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们实际上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里生活。他们虽然也接触世界,但是他们所接触的世界是经过选择了的世界,他们所听到的声音主要是老师和家长的声音,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从应试走上就业的教育。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去求“饭碗”的。但因为饭碗数本身有限,到最后把抢饭碗又归结教育的失败。但是,如果我们的毕业生中如果能够有百分之五的学生不是去抢饭碗而是去制造饭碗,那么他们就能够为另外的百分之五,甚至是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的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比尔•盖茨大学只上过三年,就创造了无数的就业岗位。

一、行动背景

“聆听窗外声音”可以引导师生关心社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开展“与大师对话”,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大型思想碰撞交流会,则可以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和欲望。这样,我们才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听到真实的声音,寻找到人生与社会发展的本真价值和意义。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社会,让他们学会崇拜,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激情,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聆听窗外别样的声音,能让他们了解我们的大千世界,能让他们知晓域外的花样知识,能让他们感悟生活的五彩缤纷,能以饱满的姿态去迎接生活中的每一天。

二、指导思想

我校以“新教育实验”理论为指导,不断开发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富有成效的“聆听”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实验研究体系。

三、研究目标

1、用“窗外声音”改变和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一支师德修养高,教育思想先进,教学水平突出,科研能力较强,勇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2、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聆听”活动,扩大学生视野,让他们亲近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

3、用“窗外声音”丰富充实学校教育活动,提高办学水平。

4、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教育”理论。

四、主要工作

(一)通过“聆听窗外声音”拓宽教师视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邀请一些教育专家来校做讲座指导,努力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新教育实验”有关活动,从而从“窗外”汲取力量,吸纳百家之长,形成自身特色来提高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学校组织工作室负责人和实验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每学期5次以上);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写1份实验交流材料。

2.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聆听窗外声音”活动。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观看学习教育名家的讲座、授课录像,吸纳百家之长,形成自身教育特色。全面开展校内听课活动,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互助互学。每学期教师听课不少于15节,教研组长及中层领导不少于20节,听课教师不但要认真记录,而且要做一番思考与点评,通过听课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充分发挥网络教研功能。学校充分利用“教育在线”论坛,及时发布、展示、交流“新教育实验”信息,鼓励教师在“教育在线”上注册、发帖,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想。

4.聆听来自学生的声音。与学生同听报告、同写心得,与学生同交流;通过学生日记、与学生的书信、便签等走进孩子内心深处。

5.加强教师校本培训,要求教师做到“五个一”:每天坚持学习不少于1小时;每周进阅览室阅读不少于1课时;每半月听讲座(或听课)不少于1次;每学期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不少于1本;每位实验教师根据实验任务每周要写1篇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或教育案例,交校实验中心保存,质量较好的由学校专门机构挑选上传到新教育实验网站。

(二)通过“聆听窗外声音”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1.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广播、板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拓宽学生“聆听窗外声音”的渠道,感受多彩世界。

2.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展示评比,营造氛围。

(1)好书推介:师生从阅读过的书籍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一本或几本,推介给同事或同学。

(2)实践成果展示:展示学生实践中学会的一项技能,展示学生实践中完成的一件作品,展示学生“聆听窗外声音”的体会等。

(3)“倾听历史”诗词朗诵会:学生通过古诗词朗诵的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精神发育。

3.通过看影视作品聆听窗外声音。配合学期重点阅读书籍,观看相应影视作品,以班级为单位选择其中一部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观看爱国影片、专题片等,进行影评、时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4.通过举办主题报告会聆听窗外声音。

(1)通过各种渠道,请相关单位为学生做专题报告或讲座。如请公安局、派出所同志为师生作法律知识讲座,请医院的护士或者医生为师生作卫生常识讲座等等。

(2)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让有专长的教师或学校优秀职工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如请美术老师讲述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请音乐老师介绍著名音乐家的成长故事,优秀员工讲工作故事,优秀往届毕业生讲成长经历等。

(3)沟通家校联系。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映以及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每学期,各年级分别召开全体学生的家长会,邀请不同职业不同年段的家长讲课,介绍教育子女的方法,期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特别是让家长介绍自身的经历,使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沟通与家长的思想感情。

以上形式的报告会和影视作品观看次数总和,每学期10次。

5.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聆听窗外声音。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开拓实验,转变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1)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参观活动。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工厂、医院、博物馆、街道社区等单位参观,撰写参观心得体会,增强学生关心家乡建设、关心社会的意识,进而激发学生为家乡、为社会的美好而努力学习的热情。本活动可以安排在周末、假期,由家长陪同进行,每学期不少于3处。

(2)组织学生进行社会体验活动。各班建立活动小组,积极参与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社会体验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才干,从而促使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使之把对文化知识的追求转化为一种自觉的需求。窗外,有书如氧气,有网络比天空还广袤,有学生、专家和朋友灿若星辰,还有那心灵的共鸣„„还是听听窗外的声音吧。我相信,一个人的视野有多宽,其创造力就会有多大。

篇2:三年级聆听窗外声音

随着新教育在我校轰轰烈烈的开展以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围绕“聆听窗外声音”这一主题,本学期将继续扎实有效地开展新教育实验行动研究,力争把我校新教育实验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服务。

1、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全体教师对新教育实验树立正确的认识,懂得开展新教育实验的真正意义,并深刻领会新教育实验精神实质,从而主动积极地投入新教育实验,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结合学校工作安排,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聆听”活动。通过“聆听”各种“窗外声音”,更新和完善师生知识结构,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成长。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方面:

将新教育实验与学校教研有机整合,让教师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引领教师走教、学、研三结合的个人专业化成长之路,通过学习、读书、上课、竞赛、活动等途径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⑴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使教师了解最新教育动态,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⑵继续要求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并要求教师撰写读书心得,定期召开教师读书心得交流会,提高教师理论修养。

⑶充分发挥网络教科研功能,要求教师每月在“教育在线”上发布日志两篇,可以是自己撰写的读书心得、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日志、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案例分析等。要求各个班级的教师上“教育在线”网站学习、借鉴、对照、反思等,总结教育教学得失,寻找差距,明白今后努力方向,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学生方面:

⑴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让学生聆听“窗外声音”。本学期将每月一次有选择地邀请在某些方面富有经验的人员来校开设讲座,以此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学生人文素养。使学生聆听到真实的窗外声音,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⑵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聆听窗外声音”的活动,成立棋类、球类、合唱、书法等各类“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各类兴趣、磨练意志、锻炼能力、发展个性等。

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聆听窗外声音”。结合少先队活动安排,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同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如蔬菜园艺场等校外德育基地,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聆听窗外声音”,增强各项教育实效。

⑷继续要求学生开展静态的聆听“窗外声音”活动。

篇3:三年级聆听窗外声音

《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课文篇幅不长,但结构、内容并不浅显。从大处看,文题“破陋习”中“破”是文眼,但“怎么破”没有以更多笔墨呈现,仅是课文最后一节内容中数语提及;课文首节与第7节,以对比手法写姐姐缠足前后的不同,第2节到第6节,孙中山目睹母亲给姐姐缠足时与母亲的一番对话。两处合起来是课文的主体部分,交代的正是“孙中山破陋习”之前因,坐实了文题中“破”所包含的“为什么破”。此外,缠足一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隔甚远,课文中的人物自身情感饱满,人物之间还形成了情感冲突,但这些情感是否可以落实到学生的阅读中,走入他们的心里,却是个问题。

最近一次教学《孙中山破陋习》时,我重新研读,一再思考,想到这一课展开教学的落脚点更多在人物的情感与命运,重在“这一个”——即孙中山与其家人的经历,揭示他将陋习破除的决心与使命感,而不是仅仅聚焦“缠足”之事与痛,将其所谓“斗争精神”脸谱化、刻板化。我反复读这篇并不算长的课文,觉得编者组织文字时并未强调感官上的刺激,结构与写法均落在人物身上,所以,以往通常对“缠足”以图片出示显其陋的教学策略,我未多用,只在认识缠足时稍作提示而已。从最终的课堂教与学的氛围与效果来看,我认为我和学生听到了文本内部的声音,经历了一次完整的阅读历程,同时,也是一次心灵的历程,与孙中山,还有他的姐姐、母亲一起,感受到了缠足之陋,感受到了命运之艰,自然把握到孙中山破除之因。

以下,即联系本课教学中的三处实况,讲述学生与我如何“聆听文本内部的声音”。

一“、陋习”需要讨论吗

本文课后习题中有一处提问“,什么叫‘陋习’?”因此,不少教师教学本课时,会特别从文中人物的表现来感悟、讨论这个问题。可是,我始终怀疑,借助本文来讨论“陋习”是否恰当,因为“陋习”是一个固有说法,而从本篇语言文字中得出的结论,只是本篇缠足所带来的“陋”,但“习”者为何,往往语焉不详。课上完后,我向学生发问,说说什么是“陋习”,果然,有的说是不文明的习俗,有的说是不好的习惯。“习”,自然也有习惯的意思,但“破陋习”之“陋习”更多是指习俗、习气,是群体所共有,而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问题,以“习惯”计,实在有悖课文之义。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依托本文讨论“陋习”,而是在导入课文时,通过师生交流,将“陋习”之含义直接予以揭示,不在这一细节上纠缠。当然,教学中也不是直接告知,而是借本文的前一篇《每逢佳节倍思亲》带入。

师:还记得上一篇课文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吗?

生:记得。(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好。我想问问同学们,到了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做什么事情?

生:(朗读)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对,还有吗?王维想到了什么?

生: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师:是啊,到了这个日子,大家欢聚在一起,做着美好的事情,已经成为所有人不约而同的选择,我们就说它已经是民间的一种习俗。(板书:习俗)那么,像重阳相会,登高望远,当然是一种美好的习俗。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美好的习俗吗?比如一些传统节日。

生:端午节包粽子,有的地方还赛龙舟。

师:对,你反应真快,这是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的,有很多美好的习俗。

生:过年,过年时有很多美好的事情,比如家家贴春联、放鞭炮等等。

师:是啊,同学们对过年时的习俗最熟悉了。可是,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习俗,并不是文明的,带给人们的也不是什么高兴和美好。(板书:不文明)你知道人们怎么称呼这样的习俗吗?

生:陋习!

师:对,人们称之为“陋习”。(在“不文明“”习俗”之上,板书:陋习)“陋习”,就是指生活中存在着的“不文明的习俗”。一起读——

生:(齐)陋习。

师:既然是陋习,不文明的,那应该怎么做?

生:(齐)要破掉!

师:对的,要“破”。(板书:破)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篇课文,它讲述的正是一位了不起的伟人与一种陋习的一段故事。

(师板书:孙中山。生齐读课题。)

师“:陋习”为什么不需要讨论?来看课文后的完整的问题:

(师出示课后题5:什么叫“陋习”?问问周围的老人,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把你了解到的写下来。)

我以为,编者设计此问题,意图在于本课教学重点不是对“陋习”的研读,而是将阅读与生活联结,在理解了陋习是指那些不文明习俗的基础上,通过课外实践反观生活,了解更多陋习,或者了解这些陋习的废除或消亡,或者参与到对一些残存陋习的破除中,因此,无须将课文主体部分狭隘化,借此来讨论“陋习”是什么,以致学完课文对“陋习”是什么尚有模棱两可之处。

什么叫“陋习”?仅从本篇看,其实不易甄别,或者说,难以深入:肉体疼痛、伤害心灵等均是刻板之论,再退一步说,难道“缠足”在孙中山之前就不是陋习吗?难道传统中国就只有“缠足”一项陋习?“陋习”是本篇课文发生、发展的大前提,所以,开始即与学生明确其含义,这正给“破除”定下一个调子,从这个调子,也能更好地听到文中人物的心声。

二、从人物对话到人物内心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第3~6小节的母子对话,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默读第3~6小节的对话,在你听懂的话后打个“!”,听不懂的打个“?”。

2.如果把你听出来的意思在旁边写一写就更好了,或者说给同桌听一听。

任务出示后,学生即默读,自行阅读与思考。接下去,就是用简单到不能简单的方式来进行师生对话,联系之前的问题,以原课文段落为序,先朗读,再交流。

(一)

师:下面,我请同学一句一句地读,其他同学思考:你听出了什么意思?如果没听懂,就认真听其他同学说。准备好了吗?课文的第3小节谁来读?

(指名读第3小节)

师:相信大家一定能从她的朗读中听出很多内容。

生:孙中山很生气很心疼,他对妈妈说,姐姐被缠了足,就不能下田干活了。

师:你完全听明白妈妈的话了。那你知道孙中山为什么生气,又为什么心疼吗?

生:因为他很喜欢自己的姐姐,看到姐姐受苦,他就很生气,心疼姐姐。

师:是啊,他生气了,还会因为什么生气呢?

生:他不想让妈妈为姐姐缠足,他在生妈妈的气。

师:他完全认为“缠足”对于姐姐而言是“受罪”,好像犯了法的人受到惩罚一样。之前那么好的姐姐,现在却要受这么多的苦,你从孙中山的话中感受到什么了吗?

生:他觉得愤怒,在生妈妈的气。

师:就请你读一读这一小节。

(生读第3小节)

师:你看,听明白意思,再把它读出来,感觉就不同了。他听出了愤怒,所以刚才读的时候,就把这份感受读出来了。我请同学来读妈妈的话。

(二)

师:你认为妈妈说孙中山不懂得的是什么事啊?

生:不缠足会被人家笑话的。

师:被人笑话也是很痛苦的。

生:他妈妈的意思是:祖宗传下来的一定要做的。

师:是啊,必须要做。谁再来补充?

生:我觉得是说孙中山不知道姐姐为什么要缠足。

生:如果不缠足,后果会很惨。

师:对啊,在那个时代,不缠足还有些别的风险,比如在有些地方,找妻子一定要找小脚的,不缠足的话将来嫁不出去。那妈妈怎么会含着眼泪呢?

生:妈妈其实也是不愿意的,然而这些东西是祖宗传下来的。

师:是的,妈妈即便很不乐意,还是含着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你觉得推出房门后,妈妈会接着做什么事情呢?

生:妈妈继续给姐姐缠足。

师:姐姐也就继续痛苦。如果我请你将“含着眼泪”换作一种别的说法,你会想到什么?

生:妈妈心疼地把孙中山推出房门。

生:妈妈无奈地把孙中山推出房门。

师:妈妈此刻的心情也是很矛盾的,她不想给姐姐缠,但却不得不做。我们一起读这句,读出妈妈的无奈。

(生齐读第6小节)

这几个小节恰恰是一组对话,两个回合,孙中山——妈妈。既是对话,那么锣鼓听音,听话听心——一定要听到心里去,才能听明白。所以,在教这组对话,在这样的设计里,学生或置身于文本之内化身为角色,或做一个高度参与又悉心读悟的旁观者,都有了“对话”的可能:文中的人物在对话,读者与文本(这组对话)同时在对话。“陋习”之陋,不仅带给人肉体痛苦,更残酷的是给人精神压迫“。缠足”一事中,无论是为女儿缠足的母亲,还是被缠足的姐姐,都是受害者。这段对话,正是向学生展现了这双重的伤害——这当中,姐姐固然直接身受其害,而母亲也绝不是个单线条的“坏人”,她同样无奈而无力。在这样面向文本内部的阅读与对话中,从母子二人的语言里,学生与执教者既感受到了“缠足”之害,更听到了人物内心真实的呼喊与需求。

台湾教育学者柯华葳曾根据国外成功的阅读课堂教学案例归纳出一些成功原则:

1.教学目标以阅读理解为主;

2.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中,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3.藉由教师的示范,使学生看到促成阅读理解的能力及其应用的方式;

4.教学须有弹性,并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

5.反复练习达到一个纯熟度,学生才会应用出来。

回望上面的教学实施,与此成功原则的前四项正是有契合的“:阅读理解”——聆听人物的内心“;应用于生活”——联系自身听出什么,听懂多少;所以这么教,正因为我是如此读,引导学生读,我们一起读;这一段的阅读过程始终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进行。

课件上的设计实在说不上高大上,却因其适宜而使学生听到了文本中人物内心的声音(也就是听到文本内部的声音)。教学中,我们常常为一处或两处的设计纠结,犹豫中就是拿不定主意,这种情况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并没有真正听到文本的声音?尤其是其内部的声音?

三“、破陋习”的心声

生:孙中山还那么小,可却要承受“再也没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样的痛苦,所以说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师:是啊,他还那么小,竟要承受这么大的痛苦,你觉得他后来会忘记这些痛苦吗?

生:(齐)不会。

师:所以这件事深深地影响着他。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

(生齐读第8小节)

师:终于有一天,他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伟人,有机会去改变很多人的生活,他首先做的是什么啊?

生:废除缠足陋习。

师:同学们,正因为孙中山小时候经历过痛苦,看到姐姐受罪,所以他觉得“缠足”陋习必须要废除掉。孙中山废除陋习时,怎么说的呢?老师找到了孙中山当时发布的命令,选取了其中一段,给大家读读。

(师范读,生试读,师指点生字。)

师:你看,孙中山牢牢记住了“缠足”这件事,而小时候痛苦的经历促使他——(生齐读课题:孙中山破陋习)

为什么在课堂上要不吝篇幅补上这一段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的命令?表面上,这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实际上,我还是希望借此与学生一起听听孙中山内心的声音。

依课文的线索,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废除缠足陋习自然与他少时经历有关,那么,那时候他在决定破除陋习时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呢?从这“大总统令”正可窥得一斑。同时,补充阅读此令,也是学生随着文本以理性眼光审视缠足之“陋”,增强了阅读趣味之外,也提升了阅读品位,对孙中山破陋习一事,既有了感性上的认同,更多了理性上的确定。这,还是对文本内部声音的聆听。

篇4:聆听窗外的声音

一、构建家长课程,聆听窗外的声音

1.“请进来”——家长进课堂,举行专题报告会

在学校的引领下,在家委会的组织下,我校许多家长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主动走进课堂给学生授课。这些活动,让学生学到了许多的课外知识,聆听到了窗外的声音,培养了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除了进班级讲课,许多家长还积极来学校参加专题报告会。

2.“走出去”——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

学校许多班级在家委会的发动下,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工厂企业,让学生接近普通劳动者,体会创业的伟大与光荣;组织学生参加“齐鲁晚报营销小明星”活动,义卖报纸,捐献给福利机构或贫困学生;带领学生情暖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偏远山区小学,关爱残疾人员、留守儿童和困难学生,进行爱心培养;组织学生参观市消防教育培训基地、市气象局、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开展亲子活动,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

1.亲子护学

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入学放学安全,在学校家委会的精心组织下,学校积极开展“平安建设志愿者家长护卫队”活动,各班家长轮流执勤,每班一天,每天不少于10人,为学生的入学放学安全提供了保障。

2.亲子植树

学校家委会组织首届学生、家长开展种植纪念树、亲子树活动。亲子植树活动不仅使学生明白了植树造林、美化校园的重要意义,还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光荣和合作的快乐,同时密切了亲子关系,进一步促进了家校牵手共建活动的开展。

三、开展双向活动,共同促进发展

1.邀请专家,加强指导,促进发展

为提升家长的育人理念和教育技能,学校经常举办家庭教育报告会,加强对家长的指导,提升家长的素养。如邀请“知心姐姐”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团来我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朱虹老师为全校一千多名学生家长做了“关注孩子心灵健康”的专题报告,让家长接受了最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学到了为人父母的科学方法、正确方式;邀请无锡市教育专家做了关于儿童注意力培养的专题报告,针对当前学生注意力的特点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阐释,给与会家长很大的启发,为家长提供了有效的施教方法;邀请华夏文化研究中心的专家做“给孩子成长的力量”的专题报告等等。

2.家长督学,保障家长对学校的评议决策权和知情参与权

每学期,学校都利用家长会或家委会会议开展家长问卷调查工作。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学校管理的亮点、不足,如“您有什么好的建议”等,使学校及时掌握家长对学校的综合评价,采纳其合理化建议。在每学期的教师教育教学评价中,也通过家委会家长的评价评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在“教学开放周”,家长拿着“听课凳”,走进教室,观摩教学,参观校园文化建设,听评学校工作汇报。每年的庆六一联欢会、元旦联欢晚会都有家长委员会委员和学生同台联欢。学校的每一个教育细节,每一处角落都经受着家长的检阅。

四、来自社会上的效果反馈

1.学生方面

家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学生都非常喜欢,有的学生用文字记录下了他们的感受:“这个学期我们请来了叔叔阿姨给我们上队会课,这些叔叔阿姨有警察、医生,还有公路局、气象局的专家,在这些精彩的队会课上,我学会了通过观察天上的云彩来识别天气,了解了很多的公路知识,也认识了好多的细菌,我知道该怎样预防疾病、怎样防范小偷,这些都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从没教过的啊!叔叔阿姨讲得都很生动,我非常愿意听,我多么盼望有更多的叔叔阿姨来给我们上这样的课啊!”

2.家长方面

学生受益的同时,很多家长也受益颇多。每位学生与家长的收获自不必多言,看看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我由衷地感到欣慰。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家长轮流走进自家孩子的课堂,拉近了家长与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密切了家校联系,对打造和培育健康的家校沟通与合作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可借鉴的平台与有效的育学方式。

教育存在是自然、人和社会通过实践而实现的一种自为的、开放的和历史的生成过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进行着开放式的交互关系,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具体的关系性存在。“聆听窗外声音”就是归返原点、重归生活、回归实践,师生与自然交往、与社会交往、与家庭交往等观念与实践带来教育内涵理解上的变化,使教育趋向本真,在本质关系中促进人的生成、完善与发展。

篇5:聆听窗外声音书香伴我成长

营造书香校园,打造分享品牌,需要聆听窗外声音,开放的实小需要聆听窗外声音,聆听名家、名师的声音,让师生与这些名人零距离、面对面,通过走近名师、从而更好地学习名师,同时通过榜样的作用激发起大家学习的激情与读书的动力,我想这可能是学校请这些名师、名人来校的初衷吧!作为阅读节的系列安排,9月底实小幸福地聆听了一些窗外的声音:

9月25日下午,学校请来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女士来校讲座、签名售书,听到这个消息,校园里沸腾了,孩子们激动地交流着,“女生贾梅”“男生贾里”等许多孩子们喜爱的经典作品都出自秦文君之手,能与心中的偶像面对面,实在是机会难得。能参加秦阿姨的演讲会的孩子是幸福的,因此,演讲的会场气氛热烈、孩子们抓住机会向秦阿姨请教写作上的种种问题。签名售书的现场排成了长长的两列队伍,许多孩子买了很多书请秦阿姨签,许多老师为亲戚朋友的孩子买了书请秦文君签,有许多学生都买了双份的书请秦阿姨签,原来那是准备送给阿湖小学手拉手小朋友的„„看着师生们选书、签名、看书的热情,我被感动了,学校被感动了,此时的校园被浓浓的书香弥漫着、浸润着„„

9月26日下午,学校请来了“教育在线”上的名人:看云,guiqulai。诗意的网名,常听杨校长说起她的不凡,一直无缘相见,今日在杨校长的盛情相邀下,才有了这个美丽的“周末约会”。真名:薛瑞萍,安徽合肥第六十二中学小学部的一位语文教师。认真教学生,每天记教育日记,引领家长参与她的教育阵营,教育在线上每日辛勤耕耘,教完一年级,“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成为网上的热帖并即将出版„„其实,介绍再多不及亲见一面,材料的介绍是可信可不信。然而,看云的开场白一下就把大家震住了:“有些特级教师只是盆里的青松,而有些普通老师却是山间的大树。我就是那山间的大树,因为我的根在沃野。”自信、有些狂妄。听过很多名师的讲座,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自评,大家的情绪立即被调动起来:看看你到底狂在那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转眼,近三个小时过去了,没有休息,没有议论,有的只是静静的聆听与思索,是什么让看云抓住了大家的心?是她的率性、才气和激情,是她的开朗、执着和本真,更是教师之间的那份共鸣。腹有诗书气自华,看云用她的满腹经纶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读书会让你由内而外的美丽。三个多小时,时而激情背诵、时而引经据典、孔孟之道、圣经吉檀。折服于她的记忆力,她的表现力,她让大家感觉做一个好老

师的幸福,她让大家对‘灰色’的教师职业生涯又产生了一些期盼,追求生命的高峰体验,追求师生的交融情感,让自己的每一天过得愉悦一些,让读书成为我们成长的加油站。9月27日下午,学校请来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窦桂梅,教育在线网友,网名“玫瑰”。窦老师9月26日还在北京进行“保先教育”,夜里从北京赶到溧阳,上午溧阳实小上课、讲学,下午四点半回北京的飞机,时间就这么多,能给大家带来怎样的精彩呢?从1:30开始,3:30结束,两个小时时间,窦桂梅给大家连上了两节课“晏子使楚”,并进行了简短评析,干脆利落、激情四溢,让每一位听课者都发自内心地赞叹:名师就是名师。她的课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一句话,有足够的高度。这样的课是没法模仿的,因为只有窦桂梅才能上出这样的课。但听课过程中的震撼,无以言表。听完课就听许多语文教师在说自己该下岗了,其实每个听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了自我反思。窦桂梅“迷恋课堂的激情执着,追求教师的专业尊严”“让师生在课堂里实现生命的生长,分享生命的愉悦。”“追求永远的温度,大量读书,积淀自己,让自己有背后的广度,让自己丰盈饱满”“你的课堂你做主,你的文本你解读,你的尊严你创造”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很少听语文课,因为自己教数学。但这节课却点燃了我对语文的热情,原来语文可以上得如此令人陶醉,上得让人如此热血沸腾。可以说窦老师的课真正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她的课堂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没有絮絮叨叨的文本解读,抓住线索,生发开去,大视野、广角度,分析深、透,爱国、尊重、自尊、实力决定命运,学生们完全走进了历史,情感完全融入了国家民族命运之中,第一次感受到语文课所带来的震撼,发自内心的佩服。虽然,我们很多人也许永远不可能达到“玫瑰”的高度,但‘玫瑰’的这次激情做课及即兴演讲却留给大家许多的思索,同样做教师,原来可以做得这样有激情、这样有尊严,其实,教师的尊严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求尊严的生活,都可以使自己每一天都活得充实一点、快乐一点,只要我们自己愿意。有时候,生活是一种态度,教师的生活确实很苦,但我们可以从中寻找自己的快乐。成功的快乐、研究的快乐、认同的快乐、尝试的快乐„„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

三天时间,安排三个活动。大家是辛苦的,然而大家又是幸福的,因为精彩,因为感动,因为分享。聆听窗外声音,让我们开始思索和重新审视我们每天从事的职业,让我们开始关注我们的生活质量,让我们认识到捧起书本苦读积淀、厚积薄发的重要。怎样做一个有文化的先生?怎样做一个有特色的老师?怎样做一个善思考的行者?归根结底都要落在读书上,一个教师只有有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才能使课堂充满文化的气息、充满诗的意境,才能培养

篇6:三年级聆听窗外声音

一、聆听多元声音,塑造如水心灵

校园的生活是比较规律和有局限性的,课堂上多是纯知识与思想品德的教育,除了开展大型活动和体育运动之外,孩子们听到最多的声音都是来自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学术专家、科研学者、教学名师和热心于学校教育、来自不同工作岗位的的家长朋友、共建单位领导、社会志愿者和义工作为嘉宾,通过各种参与式道德体验实践活动,引导师生关注社会的每一个角度,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发现美好生活、体验美好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激情;树立一些人生的榜样,给师生更多的启迪与思考,更多的借鉴与选择;凝聚团体传播爱的能力,用故事打动孩子,从而改变一个孩子或者几个孩子的命运;同时提高广大师生的人生境界,让这些形形色色的声音丰富校园生活、拓宽他们人生道路的宽度。

二、 内容多变新颖,体验全面丰富

1. 促教师全面提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们不断追求自己专业素养的提高,由此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和延伸孩子成长空间的讲座便成为了我们的首选。我们邀请了大专院校的学者、教授为老师们进行了“团康辅导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融合优雅,超越自我”、“增强文化认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等校内外讲座,这些讲座令老师们豁然开朗,思绪万千,明确了人生目标和职业追求。

2. 领学生多维探索。对于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们,他们最想的就是能有机会走近名人、能有办法探索自己不了解的内容,能有途径收获充满冒险经历的传记故事。学校提供平台让孩子们零距离地与名作家接触、交流:“于细微处显神韵”儿童文学作家章红老师见面会、《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作者郑春华见面会促使孩子们读优秀的童书、和作家分享阅读体会、向作家请教写作技巧到结束时再和名作家一起合个影、要一个签名,让孩子们健康的追星,它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引领学生飞向文学殿堂插上了一对阅读和想象的翅膀,也是我们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形式多样灵活,特色鲜明突出。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内容和参与式道德培养目标的需要,我们开展了参观、讲座、实践体验、系列主题活动等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聆听窗外声音”的活动。

低年部的学生以实践体验为主,如一年级在参观广州市白云区永兴村李坑发电二厂的活动中亲身参与垃圾发电活动;在走访天河消防中队的活动中能摸摸消防服、试试灭火器、爬爬消防车;二年级在益力多工厂亲眼见证乳酸菌饮料生产的全过程;三年级走进广州市智能交通管理指挥中心,在交警的帮助下切换监控屏幕、监控实时路面交通状况;课室内外端午节包粽子、元宵节搓汤圆、中秋节写灯谜;校园内外广府庙会唱童谣、跳蚤市场以物易物、图书交换和漂流、爱心义卖……现场的参观、实践体验、亲身尝试让师生和家长更乐意走出校门、深入社会。

面向高年部的学生和老师我们主要采用开办讲座的形式,如科普悦读进校园之“蜜蜂——人类的朋友”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罗教授的讲座、学生家长中山大学MBA课程导师杜博士的讲座“做个快乐读书人”等都是在高年部进行。给老师们开展的讲座更是不胜枚举,如广州市信息教育中心带来的“微课的制作与分享”,市名班主任陈老师的“修班主任养正之道,营现代班集体建设”等,这些充满智慧的分享与交流让老师们收获累累,受益良多。

上一篇:部队班长对照检查下一篇:甲鱼越“狱”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