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上语文反思

2024-04-25

5上语文反思(共8篇)

篇1:5上语文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5)少年闰土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当时的背景。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完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到的精彩,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下面将这些精彩反思如下:

一、重研读 创教学新路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 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二、重点拨亮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这时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可谓点到了节骨眼上,教学也实现由局部向整体推进。“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正如学生所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引导:(1)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

三、重活动 还心灵自由

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我觉得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鲜明,不能更好地突出课文内容,反思之后,通过再设计,我感觉下面的设计更好,能够更全面的展示给学生,脉络更清晰,主题也更鲜明。

篇2:5上语文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全文贯穿了对两位母亲的思念,字字句句都可以拿来品析,正因为这样才无法分清主次,容易平均用力,而这正是我认为最棘手的。再加上学生对文章的生身母亲的思念还好理解,但是对祖**亲的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就不是这样轻松理解得了的了。在一遍遍翻课本、查阅资料、搜集图片的过程中,一些难点终于有办法解决了。

在设计上,我紧抓一个“悔”字,由《赋得永久的悔》的入手,贯穿教学,在课堂上着重分析了作者对母亲的那种怀念和不得奉养的遗憾,进而延伸到怀念祖**亲。

篇3:5上语文反思

很多教师认为,做好教学反思,写好教学后记就可以了。但我不这样认为。其实,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方法有很多,只要做一个有心人,肯定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到不简单。

在日常的教学反思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到教学反思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不能为反思而反思

教师要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思想上有了高度,教学中才能积极地去实施。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自我反思,靠他人的给予是绝对不可能的。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如果我们只教书,不反思,那么不管有多少年的教学经验,那都是简单的机械复制,不但不会有提高,反而会大大削弱我们的教学热情。试想:同样的一篇课文,同样的讲法,讲了十遍八遍,还有何热情可言呢?如果连教师都没了兴趣,如何以自己乏味的见解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设计都要教师多动脑筋,在每节课后都要认真地反思,以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二、教师的自我反思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停留在表面上

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提问方式、学生接受情况、教法等都要深入反思。如果是教同一篇课文,要对自己先后的教法、设计进一步地思考,看哪一项内容更具有科学性,哪些方面又取得了进步。教学反思的内容要有前瞻性,不能老是原地踏步走,要跟上课改的步伐。试想,如果老师的教学理念是落后的,那么无论他怎样反思,都不会对自己的教学带来益处。

三、重视与同事间的探讨、学习

教学行为,不是单打独斗就会取得进步的,同事间的观摩学习、相互探讨、批评激励都会给自己深刻的启发,特别是一些优秀老师的展示课,无论是课堂还是授课老师自我阐述教学思路,还是整个评课过程,都会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要对照他们的做法,反思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可以更加进步的地方,从而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四、邀请优秀教师听自己的课,虚心向他们学习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的不足,别人往往看得更清楚。“文人相轻”是一条没有出口的死胡同,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把自己的不足展示出来,要敢于剖析自己存在的问题。多邀请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以及自己的课,听听自己对某些教学设计的看法,让他们指出自己的不足,指明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还可以跟他们探讨教学中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技巧问题,探讨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若教师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虚心的态度加上自己的努力,问题会解决得更快、更好。

五、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建议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往往会认为在高中阶段学习语文最轻松,因而导致热情不高。这个时候教师往往会很着急,有时候甚至会跟学生出现对立情绪,这种情绪是要不得的。只要让学生觉得自己受重视,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潜力无限,局面一定会很快扭转。这在心理学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中都有详细的解说。

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教师,教学中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在教学中都要多关注学生的表现,然后再调节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授课方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是否陶醉,不在于教师是否有成就感,不应该让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应该做到“感动着学生的感动,幸福着学生的幸福”。所以,我认为,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应留给学生一个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做会让学生有一种“我很重要”的感觉,对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六、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要及时梳理,定期总结

我认为,教学反思没有固定的格式,不一定每次非得规规矩矩地写成很长的文章,只要是对自己的教学有用的反思都可以,多则千言,少则寥寥数语,哪怕只有一两个字,不必有字数限制。但不能写完后扔在一边,从此再也与己无关,一定要定期梳理,把一个阶段的教学反思梳理下来,会有不小的收获。梳理与总结,会使自己的教学水平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篇4:历史上今天(8月5日)

1974年8月5日,海鹰二号岸舰导弹批准设计定型。

1983年8月5日,日本第二颗通信卫星Sakura-2B发射成功定位于东经136°

1987年8月5日,我国在酒泉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第9颗返回式卫星时,成功地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搭载了两台微重力试验装置,这次发射是我国与国外客户进行的首次太空合作,也意味着中国航天开始迈向世界。

1987年8月5日,正式制发记载中国航天史的发射日纪念封。据不完全统计,从1987年8月5日正式制发纪念封以来,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中国集邮总公司、太原市集邮公司、忻州集团公司、四川凉山州邮票公司、航天基金会、航天集邮协会、长城工业公司、宇航学会、中国航天报社、上海航天局、航天邮友联谊会、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等近20个单位先后为43次发射制发了约187万枚发射日纪念封。

1988年8月5日,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11颗返回式卫星。

1995年8月5日,韩国首颗直播卫星Koreasat-1发射成功,定位于东经116°。

篇5:5上语文反思

一、讨论内容

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乘数末尾有零时竖式的简便写法的简便之处

二、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130×5你们是怎样口算的?

生1:0×5=0,个位写0;3×5=15,十位写5,向百位进1;1×5=5,加上进位1等于6,所以是650。

生2:先不看个位的0,13×5=65,再补上个位的0,所以是650。

师:同学们口算有这两种不同方法,那你们能试一试列出它的竖式吗?(学生独立尝试列出竖式,师巡视后,请2位同学分别在黑板上列出传统竖式和简便竖式。有学生看了简便竖式后开始提出异议)

师:这里有两种竖式写法,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种写法(传统写法),谁能说说它的计算过程。(请一学生说)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种写法(简便写法),这样写可不可以呢?

(马上有同学说是错的,数位没对齐)

师:这样写是可以的。我们刚才口算时可以先不看个位的0,算出13×5=65,再补上个位的0,这种口算方法和这里的竖式写法是不是有联系?(学生说是)这是当乘数末尾有零时,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写一遍。(带学生写简便写法,提醒注意事项)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试一试列出2400000×3的竖式。

(生独立列,绝大大部分学生采用简便写法)

师:这题你们觉得那种竖式写法更好?为什么?

(生说出简便写法更好,只需要算24×3,然后在后面补5个0。但仍有学生认为两者差不多)

三、问题所在与解决策略

为什么仍有学生认为两者差不多呢。课后我想关键是当学生否定简便写法时,老师迫不及待地想纠正学生的这个观念,而没有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比较、体会,自己去感受这样竖式写法的简便之处。许多学生是受到老师说简便算法的心理暗示而采用了简便竖式的写法。

教学过程改进如下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联系我们刚才计算这题的口算方法,想想到底可不可行呢?

(生思考后,想到这种竖式写法也是先不看个位的0,算完13×5=65,再补上一个0的,也可以)

师:请你们比较一下这两种竖式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再比较一下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针对两种竖式分别汇报)

师:下面请同学们试一试列出2400000×3的`两种竖式写法。写完后,请你比较一下这两种写法,你有什么感受,你更喜欢哪一种写法?

(生说感受)

四、启发

1、只有学生亲身的观察思考得来的感受、经验、知识,才是牢固的,能内化的。学生会忘掉80%的知识, 学生几年里从课堂记住的东西往往是印象深刻、情感色彩浓的知识和技能。 所以老师的教学不在于灌输了多少,而在于遇到问题时,有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

篇6:识字5语文教学反思

在教学第三组词串时,很多孩子都说这是一组冬眠的动物,我没有直接否定他们的答案,而是让他们再次仔细观察画面,细心的孩子发现,画中的蟒蛇、刺猬在睡觉,蚂蚁没有睡觉,这时,我再请还怎么能回忆学过的课文《蚂蚁和蝈蝈》,孩子们马上想起来了,蚂蚁是躲在洞里享受着美味呢!它们是不会冬眠的。

教学第四组词串时,我就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来练习说话。

篇7:5下语文课后反思

本课为第二课时,重点研读三个故事中体现的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教学设计采用的是先拢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议的方式,意图从教学设计中就能突出本科的教学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语言的高妙之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先找出三次交锋中楚王故意侮辱晏子的内容及结果,突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并让学社提前看到就是这样一个咄咄逼人的楚王却在晏子面前一败涂地。究竟为什么,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悬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把焦点对准了晏子的言行。在进一步深入的阅读理解中,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晏子的机智体现,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不足之处:应该说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可圈可点,但在实施教学中因学生有些回答没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教师的引导便显得有些过急,并因此挤掉了大量的自读体会、分角色朗读表演的时间。而这又导致下面的深入理解没达到预期的精彩,老师牵的过多,没放开手充分教给学生,应加强对课堂和学生的调控能力。

《再见了 亲人》教学反思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再见了,亲人》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因素,如何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受到熏陶,进而升华自我情感呢?在教学中,我首先找到文本生命与学生生命的契合点——“亲人”这个主话题,步步深入。“亲人”指的是谁?朝鲜人民是什么样的亲人?“亲人”仅仅指朝鲜人民吗?如层层剥笋探寻文本的内涵。其间,运用反复诵读、情境渲染、想象体验等教学手法,引领学生投身其中,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透过语言文字感悟文字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师生在情绪场中共同受到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重视人文的同时,也不忽视对语文“本”的眷顾,无论是涵咏体味基础上的语言积累还是情感和语言的自然外化,都包含了多种言语训练,努力营造这“文化”统领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融合。《桥》教学反思

《桥》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语言简练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应该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所以题目“桥”有着深刻的含义。也是教学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桥》是本组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不同于《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是通过典型事例来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桥》则是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来体会思想感情的,领悟表达方法的。

在教学时,我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说,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 >是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研读主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首先让学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景阳冈》教后反思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改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因此我特别注意在教学中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教学。

一、打虎前写喝酒,抓语言见特点。教课文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先让同学们快速默读这一部分,并画出武松的语言。通过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有什么特点?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同学们举手回答: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到武松具有倔强的特点。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到武松这个人比较豪爽。我觉得武松很勇敢。我还觉得武松有点爱面子。…… 我根据同学们的口述板书豪爽、倔强、勇敢、胆量过人。然后我趁热打铁追问,你是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学生个个举手发言,非常踊跃。

二、景阳冈上打虎时,我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动作进行教学,提问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是通过他的什么来写的?(动作)板书 ⑴、力量超人。“武松双手抡起哨棒,……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了下来。……把那条哨棒折成截……”“……揪……按……提……打……” ⑵、机敏过人。从武松三次“闪”突出武松的“机智”或“机敏”。老虎的动作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学生找出动词为“一扑……一掀……一剪” 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体会人物的特点。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在你写作时,也要为你笔下的人物设计出符合他的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这样,你笔下的人物就会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

这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品读课文的时间不够充分,课文带有一定的文言色彩,学生书读得不够流畅,不能把这篇经典名著读得有滋有味,这些都是这节课的遗憾之处,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和学习中,应该把课文美读作为重点进行训练。

11、晏子使楚

本文生字词比较多,让小学互相学习生字,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让学生说说宴子的回答妙在哪里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时楚王为什么只好赔笑让学生说说楚王几次笑各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本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本课故事性很强,因此我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让他们通过自由读书,把课文读通顺,知道课文是写谁与谁之间侮辱与反侮辱的故事,写了几个回合的斗智。有些不大好懂又很关键的词语,学生查查字典。接着,启发学生一个部分一个部儿童诗我想仿写分地阅读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自己的看法。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就课后2、3两个思考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解决学生阅读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课文的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

12*半截蜡烛

教学反思: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本课是略读课文。课前我布置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演一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再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剧本和普通文章的不同。学习效果良好。

13、打电话

教学反思:《打电话》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儿童诗两首教学反思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对于相声,学生并不陌生。我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积累,调动起学生读相声的兴趣。本文是略读课文,我首先通过引导学生浏览全文,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人物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人物语言的特点。根据课文的体裁特点,我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表演式朗读,学生非常感兴趣,下课了还意犹未尽。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反思:本次的口语交际我让学生设想情景,想象生活当中自己的身边需要劝导的事情。由于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很多学生都有话可说,甚至有许多学生排成了小品进行模拟表演。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本次作文,主要存在的不足是,部分学生写得太过于简单,没能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经过讲评修改后,学生进行了修改,大部分学生都能按要求描写童年的儿童诗来写。

回顾拓展三

教学反思:本次回顾拓展学生的词语盘点掌握得不错,大部分学生都能听写过关词语盘点的词语。本次日积月累学生对于各种对联的掌握还不错,他们还找了很多关于对联的知识与其他学生交流。学生不止学习了课内的知识,还丰富了视野。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反思: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去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以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教学时让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儿童诗童年仿写想情感作好铺垫。由于对故事背景有了了解,大部分学生上课时都能入景入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5*、金色的鱼钩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教学本课,我提前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本文的生字比较多又难,教学时候要帮助学生掌握字形,记忆生字。由于故事感人,学生学习兴致比较高。

16、桥

教学反思:本文作者满怀深情我想儿童诗仿写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教学的时候我我让学生交流有关洪水的资料,让学生如亲身体验,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容。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我还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17*、梦想的力量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读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一个加拿大年仅6岁的孩子,要为遥远的非洲的孩子们挖有关童年的儿童诗一口井。听起来,这肯定是一个梦,一个小孩子的梦,一个无法实现的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毫无可能实现的梦却变成了现实,而且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关爱和帮助别人。这就是梦想的力量!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借助“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然后说一说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课文题目含义深刻,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联系上下文认真加以体会,然后谈谈对题目以及有关语句的理解,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口语交际·习作四回顾·拓展四

回顾本组课文,让学生谈谈学了本组课文以后有什么感想让学生每个人在小组内说过之后然后推荐一人在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日积月累里面的成语大意是什么,并挑选其中的三个造句。

教学儿童诗两首反思:本单元的词语盘点学生基本上都能听写过关,并且能够理解比较难懂的词的意思。本词的日积月累都是一些磨砺意志、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不怕困难的成语,学生利用工具书等理解了成语的意思,多数学生还懂得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本次习作,大部分学生能够写出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但是部分学生写的内容还不够具体。经过讲评修改后有所进步。

18、将相和

教学反思: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教学的时候儿童诗两首教案我让学生给3个故事加小标题,并说说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这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从而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由于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

19、草船借箭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香气迷人物,他神机妙算。教学的时候我直奔本章的重点,让学生找出课文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三点。学生本来就对诸葛亮这个传神的人物非常感兴趣,因此学习起来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比较好。

20*景阳冈

教学反思:《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仿写儿童诗教案,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前“连接语”的要求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接着组织学生重点阅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感受武松的英雄形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讨论文章其他内容与“打虎”的关系,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武松的性格特点。最后,指导学生讲讲这个故事。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武松大虎的形象。

21*猴王出世

教学反思: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让学生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儿童诗两首教学后记,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好听的四个字词语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课后还组织学生讲讲西游记的故事。课内课外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反思:本次的口语交际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多数学生都能挑自己感兴趣的课文进行编排。主要存在的缺点是,尽管学生着学期已经学习过课本剧,但还是不是非常的熟悉,因此,有些语言和情节的安排不符合剧本的特点。

本次的习作是缩写,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进行缩写,部分学生还是缩写得不够简练,缩写完了还是太详细。个别学生则缩写得太简单了,写成了介绍主要内容而已。

回顾·拓展五

教学反思:本次仿写儿童诗教案的回顾拓展多数学生都能按照要求进行练习巩固。这次交流平台的重点是“名著中的人物”。前面已述,让学生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从而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交流平台”紧扣这一教学目标,在学生具体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回顾、总结所感所悟。指导学生交流时,是要引导学生把人物形象说生动。课文作者把人物形象写得很生动,学生说时,要尽可能说生动,千万不要仅用几个孤零零的承前启后形式的成语词语概括一下就算了。还要要适时小结和拓展。本次词语盘点学生都能听写过关。日积月累的歇后语学生很感兴趣,而且从课外找了很多丰富可课外知识。

走进信息世界

让学生先阅读次综合性学习的导读,了解一下本次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适当调整好中差搭配。让学生说说课文中出童年的儿童诗现的几种传递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说说了解了这些课文内容后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让学生根据自己找到的资料举行一个小型的辩论会。

在全班进行交流时候引导学生进行修改自己的分析,比如哪些方面分析不到位可以说清楚些.让学生交流所找到的资料,然后大家一起帮忙处理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主要明确,第二篇研究报告是比较正规的的写法,统一要求学生用第二种方法撰写研究报告。教学反思: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学时我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儿童诗两首教学反思生可以从中获得信息的有关知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上述这些,学生还可以自己去搜集,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信息的收集,并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学生对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很感兴趣,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增加了很多的课外知识。

22、人物描写一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组内进行朗读,各组推荐最佳选手进行比赛。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怎样刻画人物呢方法是多样的,有以环境描写来烘托的间接展示,有以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直接揭示,还有以动作描写来折射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写法。其中对动作描写的偏好,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作家皆不能例外的。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这一意义上说,动作的确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

动作描写我想儿童诗仿写动作细节,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化人物的特有标志。重笔特写凸现人物的个性,提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监死前“伸”最终使其成了世界文学名著人物画廊中的又性感男人图一吝啬鬼的典型。至于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九尺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时的得意,浓墨泼写体现人物性格动作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物个性的符号。浓墨泼写人物一连串的动作,在动作群的刻画描写中可使人物形象站立起来。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刻划人物的一项基本功,其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内心独白、表情描摹、展开联想等。心理描写经常与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准确地传情达意,但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表现,一定得注意合情合理。

这篇短文采用的是内心自白法。即用人物“怎样想”来表现儿童诗怎么写。这种写法最能清楚在表明人物的心迹。如“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这句心理描写。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本篇课文在形式上不同于一般的课文,由三个片段组成。因此,本文的教学我采用用如下步骤:回顾交流,即畅谈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阅读片段,即分别阅读各个片段,感受各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最后整合拓展,将三个片段合起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三个片段同是写人,写人的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自己有何感悟或体会,并相机开展课外读写实践。本文三个片段的人物描写都儿童诗两首ppt非常的精彩,主要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各个片段描写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学生经过查找资料在预习的时候对三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引导,学生很快就抓住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23*刷子李

教学反思: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篇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个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时候,就注重了细节描写。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到平时写人的文章当中。通过文章细节描写的分析儿童诗仿写,学生既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学习了写作的方法。同时由于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吸引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比较高。

24*金钱的魔力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蓖挛滦吹亩唐小说《百万英镑》。课文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倍受关照的故事。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本文是本组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学时,我让学生承前和小结。教学本文前,先组织学生交流:通过学习本组的几篇课文,自己结识了哪些人物,作家的哪些描写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交流的基础上顺势转入阅读本文。本文重点是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时我让学生抓住人物言行的前后变化来体会。学生通过课文中人物的细节描写很快就体会了人物的儿童诗两首教学后记特点 口语交际·习作七

引导学生要懂得选材,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来讲。引导学生说人物的时候要抓住哪些方面进行描写。让学生齐读习作要求,归纳出习作的具体要求。

教学反思:本次的口语交际学生都能选择身边或者是自己熟悉的人进行介绍,基本上都能够介绍出人物的特点。主要不足是,部分学生口语表达还不是非常流利、通顺,介绍时重点还不够突出。本次的习作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人物的特点,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但是人物的细节描写还不够。比如对于人物的描写懂得抓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但是像动作描写部分学生动词用得不够准确。

回顾·拓展七

教学反思:本次的词语盘点学生掌握得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能听写过关,主要错误在“诞”的右边部分写成了“延”。本次的我想儿童诗仿写日积月累是一组描写人物的成语,学生对这组成语比较感兴趣,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理解懂得成语的意思,并且懂得运用到平时的写作当中去。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反思:本文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教学的时候我没有按照以往的经读课文一样分析课文,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文章所要表达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我让学生联系平时的生活实际来理解。学生在通过阅读课文内容以及联系生活实际后很快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儿童诗两首教材分析意思。

26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反思: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在课前我准备了威尼斯风光的图片也让学生去搜集有关威尼斯的资料进行交流,学生在对威尼斯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后再进行教学,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形象的图片也生动的课文内容说明,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并且能背诵课文的3-4自然段。本文的“祷”字学生部首都写错了,教学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注意。

27*与象共舞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本班有个别学生去过泰国旅游,于是我在课前就让她来介绍自己在泰国的所见所闻,调儿童诗两首仿写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本文与《威尼斯的小艇》在写法上的异同,再通过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逐步达成共识。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条理都比较清楚,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并且学习了课文的写作方法。

28彩色的非洲

教学反思:本文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人读后大开眼界,十分向往。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所以教学时我要把朗读、默读、速读结合起来,把个人自读与小组合作研读结合起来,在读的目的、层次、形式上下功夫,以求得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这篇课文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儿童诗两首教案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教学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入手,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

口语交际·习作八

教学反思: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聊聊热门话题”,凡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可以聊,聊的范围几乎不受限制,内容具有广泛性。因此,学生找的资料五花八门,聊天会也显得很热闹。主要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只懂得照念找到的资料,而不懂得进行适当概括和发表意见,今后应该从这方面加强。本次的习作范围比较广,学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因此,出现了很多题材的作文,有记叙文、散文、童话、科幻小说等,而且大部分学生都写得不错。

篇8:5上语文反思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师 (踏进教室) :同学们, 现在给你们出两道谜语, 看哪个同学能猜得出来是什么动物。

1.小小诸葛亮, 稳坐军中张;布下八卦阵, 捉拿飞来将。

(蜘蛛。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2.耳朵像蒲扇, 身子像小山, 鼻子长又长, 帮人把活干。

(大象!学生的回答更响亮了。)

【设置情境,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嗯, 看来这些小谜语难不倒我们同学, 那今天我们要上的内容也和动物有关系, 那就是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写的《绿色蝈蝈》。

(师板书标题《绿色蝈蝈》)

二、学生活动, 感知内容

师:大家来读一下这个标题, 弄清文章介绍的对象? (蝈蝈)

师:大家见过蝈蝈吗? (见过)

师:那我们方言叫做什么?同学们能告诉我它长什么样吗?

(学生有的以为是蝗虫、有的认为是螳螂。有的说“绿色”、有的说“黑色”、有的说“褐色”……)

师:好, 那大家一起来看这几幅彩色图, 看看蝗虫、螳螂和蝈蝈的区别。 (师播放相关昆虫的幻灯片)

【通过对比, 学生发觉蝈蝈和蝗虫、螳螂有些相似之处, 但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师:如果让你给同学们介绍蝈蝈, 你会介绍什么内容?

生1:我会介绍颜色、介绍它住的地方。

生2:我会介绍它的形状、它的声音。

师:那你能给我们模仿一下蝈蝈的声音吗?

(学生模仿, 全班鼓掌)

生3:我会介绍它喜欢吃的东西。

师:那你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东西吗?

生3:蝉, 我在树下见过它吃蝉, 也见过它吃青草。

师:哦, 看来这个同学平时很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那哪个同学能用100字左右来介绍一下蝈蝈的习性?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生讨论、动笔)

学生代表发言:蝈蝈有黑蝈蝈、绿蝈蝈、褐色蝈蝈等等, 而我们平时见到的蝈蝈是庄稼地里的绿蝈蝈, 它有一对眼, 三对足和一对灵活的触角, 一双黄色的翅膀, 身穿绿衣衬衫, 爱吃蝉肉, 也吃点青草, 叫声像蝉, 但比蝉的悦耳动听。 (学生鼓掌)

师:嗯, 看来我们同学对蝈蝈并不陌生。说实在, 老师觉得好惭愧, 我没见过蝈蝈 (其实见过) , 更不用说听到它的声音了, 但见过蝗虫, 刚开始我以为蝗虫就是蝈蝈呢, 现在知道了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在这里你们让我知道了蝈蝈的多种颜色、蝈蝈的声音、蝈蝈喜欢的东西, 现在你们就是我的老师。 (生开心地笑了)

【创设这样的一个环节, 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引入新知, 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这样的科普文章费劲了。创设情境问题, 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舞, 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我们的教学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师:刚才关于蝈蝈的知识都是同学们讲的, 那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呢?

好,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翻到《绿色蝈蝈》这篇文章, 自己快速地默读课文, 找出在各文段里所出现的生字、生词并根据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哪些习性;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划出你认为重要或者写得好的句子或段落, 并在旁边标注理由。

(学生打开课本, 开始带着问题默读)

【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书, 还有同桌间的讨论, 解决了生字、生词。往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从文中获取信息——文中介绍了蝈蝈的哪些习性?】

生1:老师, 我觉得这篇课文介绍的内容和我们刚才讲的差不多一样, 有叫声、有形状, 也有它爱吃的东西——蝉肉。

生2:但是我觉得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蝈蝈还喜欢吃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 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他比我们知道的多。

生3:其实文中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叫声——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外形——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食性——从课文第四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 它们的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从学生认识出发回到新知, 学生就会很容易地从文本中获取自己所想要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这样, 学生就不会觉得科普类文章乏味和难以理解了。】

三、发现问题, 探究缘由, 学习作者的精神

师:刚才的发言中我注意到有个同学说作者比我们知道的多, 那你们觉得原因是什么?大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进行分析吗?

生1: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思考总结的原因。如“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蝈蝈无法讲话, 作者喂蝈蝈很甜的水果, 蝈蝈都很爱吃, 而蝈蝈在吃蝉的时候, 先吃肚子, 那里堆积着糖浆甜汁的嗉囊。这些都是作者细致观察、思考总结的结果。

生2:那是因为他对科学负责、热爱和执著的态度。别人在欢度国庆的日子里, 作者却没忘记去观察昆虫, 如“我独自一人……”

师:同学们能把问题看得如此的透彻, 我觉得你们也很认真地阅读了这篇文章, 你们真不简单。所以, 只要我们也能做到对自己喜欢的昆虫善于观察, 把自己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 那么同学们也就成了“小法布尔”了。

四、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师:好, 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先进行自我思考, 然后以邻座的四个同学为一组, 进行交流,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在旁边标注理由。最后每个组拿出一个句子或段落作代表性发言。

(学生研究讨论、派代表发言)

组1:我们喜欢这一句:“这种昆虫非常漂亮, 浑身嫩绿, 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 身材优美, 苗条匀称, 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这句话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细腻地描写了蝈蝈的外形, 生动形象, 充满感情,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漂亮的蝈蝈。

组2:我们喜欢这一句:“绿色的蝈蝈啊, 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 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蝈蝈, 把蝈蝈比成歌手, 流露出了作者对蝈蝈浓厚、炽热的喜爱之情。

组3:我们喜欢这一句:“蝈蝈是彼此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句话让我们感触很深, 这些小小的昆虫都懂得和睦相处, 更何况我们人类呢!而我们有时还不如它们, 不是吗?在学校, 有些同学为了点小事而打架;在家里, 有些人为了点钱而六亲不认……这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

师:同学们的体会多么深刻啊。是的, 我们人类其实有时候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所以, 我们班的同学也应该向这小小的昆虫学习, 努力营造一个友爱和睦的班集体环境。

师:在这篇文章里, 作者不惜笔墨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字里行间渗透着对蝈蝈的喜爱之情。其实, 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还体现在作者对蝈蝈称呼的变换上, 大家都可以从书中找出有关称呼变换的词语。 (学生找)

众学生:狂热的狩猎者、艺术家、歌手、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

【通过小组合作, 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 可以帮助学生从科普小品中获得一种宝贵的情感体验, 感受到法布尔老人对昆虫世界的深厚感情, 同时,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通过比较, 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

师:通过刚才对语言的学习, 大家可以拿前面我们同学介绍蝈蝈的语言和本文对比一下, 看看有什么异同? (学生读自己的作品, 其他学生思考)

生1:我觉得本文语言较生动。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使得文章自然、亲切,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生2:本文对蝈蝈声音的描摹上, 生动形象, 惟妙惟肖。

生3:我觉得刚才那位同学的介绍用语也很生动, 他用了“灵活”、“穿绿衣裳”、“悦耳动听”等。

生4:我觉得刚才那位同学的语言也有平实的, 如他在介绍蝈蝈的种类时语言就比较平实。

师:看来同学们在学这篇课文时, 不仅做到了眼到、耳到、手到, 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心到。通过这样的比较学习, 大家也了解了语言的生动性。那么, 我们写作文时, 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时, 我们就可以模仿文中的写法, 把文章变得生动有趣。

【学习语文本质上就是学习语言, 要把语文教出“语文味”, 就必须引领学生品读语言。所以,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拿自己的作品和文本进行比较, 交给学生自己去品读、去思考、去表述, 通过比较和在对语言品读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以前上这篇课文时都是按着上说明文抓特征、讲方法、理顺序、抓语言的规律来上。学生就这样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 觉得枯燥没意思, 收效也甚微, 而自己也觉得上这样的文章索然无味。可在新课程理念 (对于科普文章的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懂得如何从文中获取信息) 的指导下, 我设计并实施了这一课的教学, 感触很深。

在这一节课中, 从感知文本内容, 到品读文本语言, 再到合作探究, 再到反思, 学生们的发言很积极, 主动地学习, 热情度高涨, 与以前的教学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原因在于, 一是我在课堂上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再也不像以前那样, 以自己为主体, 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学习;在这节课中, 我创造了一个和谐平等的平台给学生, 所以才有了他们在课堂上的畅所欲言, 展示自己。二是因为转换了角色:自己放下了“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势, 把自己融入了学生当中, 也成了一个学习者,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自探索, 无不体现了一种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因此学生成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上一篇:金兰镇中心小学临时工管理制度下一篇:子午镇九年制学校师德师风自查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