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果山楂

2024-05-03

大果山楂(精选9篇)

篇1:大果山楂

大果水晶梨

特征、特性:韩国从新高梨的芽变中选育的晚熟黄色砂梨新品种。果实圆形,平均单果重500g左右。果面前期绿色,近成熟时逐渐变为乳黄色。套袋果表面晶莹光亮,极细腻,有透明感,外观十分诱人。果肉白色,肉质细嫩,无石细胞,汁特多,味香甜,含可溶性固形物14.5%,品质特优。 10月上旬成熟。极耐贮藏,在自然条件下可贮存5个月,属梨中珍品,极具市场前景。 优点: 1.果大美观:果实圆形,平均单果重500g,果皮细腻,呈白色至金黄色透明状,外观极美。 2.品质好:果肉致密多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5%,石细胞少,果核小,口感好。 3.成熟期晚,耐贮运:果实10月初成熟,常温条件下存放数月不变质,冷藏可贮至翌年2月份。 4.丰产性好:自花结实力强,苗木定植后次年结果,3年果树产量达12kg。 5.市场潜力大,是出口梨的首选品种。 (王志勇 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

 

篇2:大果山楂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

1 大果山楂的特征特性

1.1 植物学特性

大果山楂属于落叶大乔木,树姿直立,生长势旺,成枝力强,分枝角度小,中幼期易呈丛状,随着结果量的加大,枝承载果重量将侧枝压弯而向外扩展,冠幅不断向外扩大。幼树常具枝刺,小枝略具棱脊,褐色或红褐色,嫩时和芽密被灰色绒毛。单叶互生,有托叶,叶片长椭圆型,两侧对称,着生灰白色绒毛。伞房花序顶生,有花4~6朵,有时成复伞房花序,花开时花序宽6~8cm。花期1月底~2月中旬。果呈球形,果径4.5~6.0cm,有香气,果梗长2~3cm,微被毛。8~9月果成熟,熟时呈黄色或黄红色。

1.2 生态学特性

大果山楂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够抗风、抗寒、耐旱、耐贫瘠,耐热性相对较差,在高寒地区可安全越冬,一般栽培上以凉冷气候为宜。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无论粘土、壤土、沙土都能生长,以沙性土生长最适宜。

1.3 营养特性

大果山楂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是其他类山楂所不能及的。它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果胶质、红色素和多种果酸等。其中,钙的含量在各水果中占第一位,大果山楂的钙含量大约为其它山楂的3倍,维生素的含量比苹果高1.7倍[3]。

2 大果山楂栽培技术

2.1 建园

园地宜选择坡度20°以下向南或向东南的山坡缓地或山腰,土层深厚肥沃、通风的壤土或沙壤土。栽植密度一般以5 m×5m为宜,贫瘠地可4m×5m。在定植前1个月,先挖80cm见方的种植穴,挖穴时把表土、心土分开堆放,让其风化,并在种植前1个月内覆土完毕。覆土时先放表土,再覆心土。底层放粗肥,如绿肥、土杂肥等,每穴撒施石灰0.2~0.5kg,以加速分解和中和酸性。堆成果墩待植,春季、秋季栽植均可。栽植时先填入部分表土和肥料,再将苗木放于中央,轻轻上提,填好土,用脚踩实,浇透水。

2.2 土壤管理

2.2.1 扩穴改土。

幼龄树冬季进行扩穴改土,从定植当年开始,每年结合扩穴改土施入基肥,在树冠滴水线外挖长与树冠相当、宽、深0.4m的对称沟,逐年轮换方位。挖后可晒数天再回填。每株施杂肥30kg、石灰1kg,与表土混匀后回填。表层每株豆麩10kg、磷肥1kg,与土拌匀,最后将余下的土全部堆回高出地面10cm。

2.2.2 根际深翻。

可在春季萌芽前施肥浇水后,深翻土壤15~20cm,提高土壤通透性。中耕:每年中耕除草3~4次,保持土壤疏松,特别是久雨后必须及时中耕。结合除草浅锄10~15cm;坡地宜深,平地宜浅,以清除根蘖,消灭杂草,提高土壤通透性能,促使根系生长。覆盖与培育果墩:夏季或干旱季节,应用秸秆等覆盖树盘,平时注意培育果墩,使果墩高于地面约20cm。

2.3 肥水管理

2.3.1 幼树施肥。

1~2年生树以氮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每年施肥4~5次,投产前1年要增施磷、钾肥。1~3龄幼树,主要是扩大树冠和根系生长,单株年施氮100~400g、农家肥10~20kg,复合肥100~500g。追肥时以氮肥为主,一般以开条沟施下。投产前1年培养结果母枝,要减少氮肥施用量,N︰P︰K=1︰0.5︰0.5,以培育健壮结果母枝。

2.3.2 结果树施肥。

1年可施4次肥,重点是施好冬肥、花前肥、稳果肥和壮果肥。3~5年生初结果树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全年每株施纯N1kg、纯P0.48kg、纯K0.5kg,以后根据挂果量逐年增加。冬肥约占全年施肥量的50%,以有机肥为主;花前肥12月下旬施下,以磷肥及少量氮肥及根外追肥为主;盛花期或谢花后用0.2%硼砂+0.2%磷酸二氢钾每隔10天喷1次,连喷2次,可提高坐果率。稳果肥和壮果肥在3月下旬~4月上旬施下,以有机肥为主,结合氮、磷、钾,约占全年施肥量的40%,后期可施用花生麸水加粪水淋施,以提高果实品质。

2.3.3 水分管理。

平地果园春夏季节果园积水时要及时排除积水,保持土壤通气性,防止根系有毒物质积累;干旱季节,要根据旱情及时灌水,特别是秋旱,会影响水肥的吸收,诱发早落叶,因此,要视干旱情况及时灌水。结果树水分管理:山楂发芽开花期要求水分充足,开花至稳果期对水分供应异常敏感,果实膨大期和夏梢生长需要水量也较大,故必须做到合理供水,以满足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但到果实膨大后期应适当控制水分,果实采收前15天内应停止灌水。

2.4 修剪

山楂中幼龄期树势向上性很强,枝条直立,侧向分枝角度小,树体生长旺盛,任其生产则枝叶量大,枝条较软,容易郁闭,内膛空虚,结果部位外移,导致坐果率低,结果少,影响产量。要适时修剪,创造优良树形。

2.4.1幼树修剪。对2~4年幼树,要促骨干枝延长生长,促进树体形成开心形。一般主干高60~80cm,留3~5条主枝,约40~60cm,每主枝配备2~3个背斜侧枝。

2.4.2 结果树修剪。

对初期结果树强枝缓放,应少留外围枝,上面重剪,下面轻剪,中庸枝短截培养结果枝组,拉枝、环剥促使成花,对盛果期树调整结果枝与营养枝比例。修剪时间分冬季和夏季修剪。冬季修剪强度较大,疏去外围密生枝、徒长枝、病虫枝等。夏季修剪较轻,以疏枝、拉枝、摘心等为主,防止枝叶密闭。

2.5 病虫害防治

大果山楂主要病虫害有煤烟病、裂皮病、锈病及天牛、小食心虫和蚜虫。在防治过程中,要以预防为主,以生物和物理防治为基础,创造良好果园环境,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煤烟病的防治主要是通过冬季修剪和清园,减少病源,深耕改土,增施压埋有机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可用敌死虫乳油或机油乳剂200~250倍液喷雾,同时结合虱类、蚧类和蚜虫等的药物进行防治。夏天是裂皮病发病高峰期,抓好果园土壤和水肥管理可提高果树自身的抗病力,4月下旬~6月下旬是虫害发生旺盛期,可在4月下旬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粉剂和制剂防治。山楂锈病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初夏,可用45%晶体石硫合剂、粉锈宁、白粉传奇等防治。进入春夏要注意天牛的防治,一是加强果园巡察,及时捕捉成虫,二是检查枝干,发现有虫眼和虫蛀的屑状物时,用铁丝清理虫洞,并用棉花蘸取敌敌畏塞入虫洞,最后用湿黄泥将洞口封住即可。清明前后及时用菊酯类农药防治小食心虫,4~7月高温高湿季节,在暴风雨过后也要及时喷药防治病虫。

3 结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果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对各类果树的要求也越来越丰富。大果山楂在梅州地区表现出了速生、丰产、质优的特点,容易栽培管理,果实口感酸甜怡人,深受群众欢迎,大果山楂加工性较好,可制成多种传统食品,近年来从山楂中提取药物成份的工艺也快速发展,为大果山楂的应用推广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林启云.广西大果山楂药理作用研究[J].广西中医药.1990,(3):45-47.

[2]韦兰英.靖西发展大果山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热带农业.2008,(5):47-49.

篇3:大果山楂研究进展

【摘要】大果山楂是岭南地区一种药食两用的特色植物,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本文总结了天然活性产物、果实品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大果山楂 台湾林檎 天然活性产物 食用品质

【中图分类号】R28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253-01

一、大果山楂简介

大果山楂又叫山楂(广西)、涩梨、古蝉子、乌婵子(广西苗语) , 麻缺顿、墨鸡屯(广西壮族), 撒多、撒两比(台湾), 广西楂(商品名),为蔷薇科苹果属植物台湾林檎Malus doumeri (Bois) Chev.的成熟果实。大果山楂的原植物台湾林檎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台湾、安徽、浙江等省以及老挝、越南等地。果实未成熟时为青色,成熟时转黄色,有灰色斑点。果实可鲜食,但口感一般,多加工成果脯、蜜饯、果酱、糕点等产品食用。果实性味、甘、酸、涩、微温, 有理气健脾, 消食导滞之功能,在两广一带常常与光萼林檎Malus leiocalyca的果实(商品名:广山楂)一起作为山楂的代用品入药。叶片晒干后可入药,称为涩梨叶,有祛暑、化湿、开胃、消积等功效。

在分类学上,台湾林檎属于蔷薇科苹果属内较为原始的多胜海棠组,但由于果实外形、风味与山楂属(Crataegus)植物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台湾林檎在种植、流通环节常与广西当地分布较广的野山楂(C. cuneata),桂东北的湖北山楂(C. hupehensis) 和桂西北的云南山楂(C. scabrifolia)混淆,影响了其产品名声和经济效益。在生产实践中应当注意加以区分。

二、大果山楂的天然活性成分

1.果实

付晓等选取广西5个不同产地的台湾林檎果实为供试样品,采用甲醇超声法提取总黄酮,以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为0.710±0.010 mg/g。

聂继云等研究发现,大果山楂果实中类黄酮物质主要包括黄烷醇、根皮素糖苷、槲皮素木糖苷等;但总黄酮含量较低,仅为最高值的1/6。

李容等人用微波辅助乙醇提取法从大果山楂成熟果实表皮中提取得到一种红色色素,并建立了该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抑菌圈实验证实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该色素的物质结构尚不明确。

2.叶片

用开水将大果山楂叶片冲泡后,可长时间放置不腐败;用其熬煮液浸泡糯米糍粑可存放数月不变质。说明其叶片内含有能抑制致腐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成分。研究表明,大果山楂叶片中含有茶多酚、类黄酮、单宁、根皮酚和根皮酸等,其中总黄酮含量可达干重的1.57%。卢静从台湾林檎的近缘物种尖嘴林檎的叶片中提取分离得到熊果酸、胡萝卜苷、白杨素、根皮苷、isoetin 5′-glucoside等物质,其中isoetin 5′-glucoside为首次从蔷薇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潘莹等对台湾林檎中黄酮的护肝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台湾林檎总黄酮对大鼠急性肝损伤、对四氯化碳或酒精导致的大鼠慢性肝损伤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大果山楂总黄酮最大耐受剂量为168g /kg体重,可认为安全无毒。

三、大果山楂果实口感的影响因素

1.糖分与有机酸

果实中糖分与有机酸含量的比值称为糖酸比,是衡量水果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大果山楂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在15%-17%左右。王乃平等定量测定了广西10个不同产地大果山楂果实的有机酸含量,发现果实中有机酸以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为主,三种组分含量总和在37-95 mg/g之间。

2.石细胞含量

大果山楂具有特征性的沙脆多渣的口感,这主要是由果实可食用部分的石细胞所导致的。石细胞(stone cells, sclereid)是由果肉薄壁细胞木质化形成的厚壁细胞,通常数个至数十个形成肉眼可见的石细胞团。大果山楂果实中石细胞团散在分布于果肉中,果肉内层有方形、长方形或不规则的石细胞群。田路明等对梨果肉中石细胞团大小与果实食用品质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梨果实的食用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石细胞团的大小和密度,总的来说,石细胞团的体积和密度越大,果肉口感越差。

石细胞次级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木质素,木质素的合成、转运和沉积与石细胞的发育有密切的关系。在木质素合成过程中起作用的酶主要有苯丙氨酸裂解酶(PAL)、肉桂醇脱氢酶(CA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等。

刘小阳等对梨果实发育过程中石细胞的相对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梨果实发育过程中石细胞相对含量的变化与PAL, POD, PPO这三种酶的活性变化基本保持同步。此外,石细胞含量还受果期环境条件因素的影响。已知盛花期前后的缺水胁迫会造成成熟梨果实中石细胞的大量上升;而套袋栽培、远缘杂交授粉、叶面喷洒氯化钙等措施都能有效降低果实中的石细胞含量。

果实中木质素含量还受到采收后保藏条件的影响。吴锦程等发现,水杨酸处理能够降低枇杷果实中PAL,POD,PPO和CAD的活性, 进而抑制木质素的合成,降低果实硬度, 延长货架期。

四、前景与展望

作为岭南地区的一种特色水果,大果山楂为桂东、粤西、粤北的果农提供了重要的收入来源。其果实和叶片含有丰富的天然活性产物,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但由于果实口味偏酸且多渣,鲜食价值不高,销路受到严重制约。以其叶片为原材料已经开发出保健饮料产品,但限于各方面因素,亦未能在市场上推广。未来的研究工作应该主要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选育良种、改良栽培技术等方式提升果实的食用品质;二是针对其果实和叶片中的天然活性产物优化提取工艺,开发保健食品。

参考文献:

[1]黄燮才. 中药山楂原植物的研究[J]. 广西植物, 1989, 9(4): 303.

[2]谷粹芝, 李朝銮. 台湾林檎及其近缘种的研究[J]. 广西植物, 1990, 10(1): 11–14.

[3]钱关泽. 苹果属(Malus sp.)分类学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2005.

[4]韦霄, 韦记青, 蒋运生等. 广西野生果树资源调查研究[J]. 广西植物, 2005, 25(4): 314–320.

[5]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广西中药材标准( 1990年版)[S]: 11.

[6]刘心纯, 周晓东. 山楂真伪品种的性状及显微鉴别研究[J].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1992, 9(3): 163–169.

[7]李育农. 世界苹果属植物的起源演化研究新进展[J]. 果树科学, 1999, 16(增刊): 8–19.

[8]曾勇豪, 唐初明, 周云涛. 广西风味小野果涩梨的特点及开发利用价值研究[J]. 林业勘查设计, 2014(2): 85–88.

[9]付晓, 戴明, 江海燕等. 广西不同产地广山楂中总黄酮含量测定[J]. 亚太传统医药, 2016, 12(5): 33–35.

[10]聂继云, 吕德国, 李静等. 22种苹果种质资源果实类黄酮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1): 4455–4462.

篇4: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技术

扦插育苗木从采穗圃或者选育出的优良品种 (系) 中采集.如果本地尚未建立或确认的优良品系, 也可在力地条件较好开花结实的人工林中,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 在树冠的中下部采集2-3年生的枝条, 雌雄比例约为10:1, 采条时间以5月份嫩芽前或10月份落叶后为好, 头年10月份到1月份采集的枝条需经窖内低温沙藏催根处理。

插惠的剪戴与处理。沙同一枝条的基部与中部、粗度0.8-105cm、惠长10-15cm生根率较高, 剪惠要在室内或庇荫被风处进行, 上端剪平, 下剪口成马耳形, 剪好插惠按粗细分级, 每50根或100根为一捆, 剪好的插惠应立即处理, 方法为: (1) 低温沙藏.选地势高, 排水良好, 背风背荫处挖沟, 沟的深度应根据当地条件而定, 原则上要在地下水位以上, 且能把温度控制在1-3℃左右, 一般深为60-80cm, 宽为100cm, 长度随插穗多少而定.为便于排水, 沟底要铺10cm左右的粗沙或砖块.分层隔沙埋藏.捆与捆之间填充含水率为60%的湿沙, 设通气孔, 并随时注意检查, 以防穗条干燥失水或湿热发霉。 (2) 清水浸泡.经低温沙藏和未经低温沙藏的插穗, 于插前在清水中, (最好在流水中浸泡) 5-6天。 (3) 激素催根, 常用激素有萘乙酸采用 (NAA) 、吲哚乙酸 (1BA) 、生根粉 (ABT) 等, 萘乙酸采用3×10-5×10-8速蘸处理或5×10-7浸泡4h.ABT生根粉1号2×10-6浸泡插穗基部2-3h, 吲哚乙酸5×10-7浸泡12h。

扦插及管理、扦插一般在春季进行, 气温应稳定在10℃左右, 方式有垄插和低床扦插两种。行距20-40cm, 株距10-20cm、每垄插2行、插时上端外露1-2个芽, 防止倒插和撕裂插穗下端树皮, 扦插后1个月为生根期, 这个时期要保证土壤湿度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0%, 插穗发芽长出新枝至成活, 除继续做好土壤水分管理外, 当枝长到10cm时, 应及时摘芽, 每穗留一直立、健壮的新枝, 插穗成活后结合松土、除草、灌水、追肥2次, 每667m2施氮肥5-10kg。

2 嫩枝扦插育苗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保证一定面积的采穗圃或母树林, 生产中多采用嫩枝扦插育苗.其生根快, 繁殖系数高是沙棘良种繁殖的主要方法, 一般在5月底到8月初均可进行嫩枝扦插、但要因地制宜, 根据穗材的生长情况确定适宜的扦插时间。如设置大棚、温室、补培苗床, 一季可扦插2-3次.采条与剪穗要选择健壮无病的母树和粗壮的枝条, 粗度为0.3cm左右, 一般早晨采条较好, 阴天可全天进行.在天热太阳辐射强烈时, 穗条易萎蔫, 因此要及时放入水盆或阴凉处, 尽快运到扦插地点, 在阴凉处剪成插穗.插穗长度7-8cm、嫩梢10-15cm效果最佳, 插穗上部的叶片要剪除, 只留下部的3-4片叶即可。

3 插穗处理

剪好的插穗, 每100条捆一捆, 然后用50-100mg/kg吲哚丁酸或50-100mg/kg萘乙酸侵泡8-12h, 亦可用 (10-15) ×10-7的生根粉侵泡, 均能加速生根过程, 增加根量, 一般7-10d后即可生根.基质用2份沙土与1份壤土混合过筛, 消毒后, 容器育苗, 在棚内或露地可用上层10cm细沙河, 底部为粗沙、砾石、炉灰等作基质, 渗水力强, 透气好。较简单的做法是在翻后的床土上, 直接铺10cm左右的细河沙。为控制扦插环境, 在气温偏低地区或扦插较晚的情况下, 可达设小拱棚或大棚。在南方温湿度较好地区, 也可进行露地扦插, 四周设置防风障.喷灌设施可就地取材, 采用当地市售的管材, 农用喷头、微喷灌系统、全光自动间歇喷雾系统和其他一些园林绿化用的喷灌系统均可, 原则上要求雾化程度高.此外, 还要配备与之配套的高压泵、机井、晒水池, 水箱, 过滤器等。

4 扦插及管理

应根据选用的喷灌设施, 湿润面积, 正确安装和调试.首先用0.1%-0.3%高锰酸钾进行基质消毒, 然后喷水淋洗后即可扦插, 扦插密度一般为400株/m2, 扦插深度一般为4-5cm, 垂直扦插, 时间在傍晚或早晨为宜。

5 抚育管理

扦插后成活的关键是水分管理, 在晴朗的白天, 要求前期每间隔10min喷水一次, 时间以插穗叶片湿润为宜, 一般1min左右, 傍晚减少喷水次数, 注意通风, 保持湿度95%, 温度25℃左右, 露地扦插, 喷水次数应该增加, 夜间不能停喷, 防止叶片萎蔫.为了防止插穗叶片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腐烂, 要适当喷洒杀菌剂进行预防, 扦插一周后, 幼根开始出现, 要适当减少喷水次数和喷水时间, 防止卷叶蛾的危害, 7-8月份进入雨季, 应揭膜炼苗, 追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 移苗应在生根月余进行, 连同基质一并移入荫棚, 株行距10cm×10cm, 灌透水.在苗木生长停止后进行苗木调查分级、假植.一般一年生扦插苗, 一级苗高大于25cm, 地茎0.4cm以上, 有侧根4条以上, 主根长20cm以上, 无病虫害及机械损伤;二级苗, 高20-25cm, 地茎0.3-0.4cm, 侧根3条, 主根长25cm以上, 无病虫危害及机械损伤。

参考文献

[1]李明杰.刘素芳.张发.大果无刺沙棘扦插育苗技术试验研究[期刊论文]-水土保持研究1998 (3)

篇5:稀有杂果——大果无核黄皮等

大果无核黄皮没有明显的大小年,只要有成熟的秋梢,到11月份至次年的元月份便会自然的进行花芽分化,立春后开始抽花穗,2月中旬至3月下旬开始开花。全花期约一个月时间,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果实成熟期。(见中插二图1)(广西扶绥县扶南乡水边村李其善邮码:532100电话:0771-7520013)

优良矮化榛子品种小火榛

小火榛为火榛(毛榛)的一个矮化品种,一般的火榛树高为2~5米,而小火榛高仅0.5~1米。其根系发达,呈水平状分布。树皮黄褐色,一年生枝灰褐色,有长茸毛。芽卵形,先端钝,芽鳞具白色茸毛。叶互生,宽卵形或椭圆形、近圆形,呈黄红色,因此当地人称它为小火榛。叶柄细,长2~4厘米。雄花为柔荑花序,雌花为头状花序。开花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下旬,坚果成熟期9月上旬。二年生枝大量结果,一株高仅44厘米的二年生枝从基部第二节开始结果,最多可结25粒坚果。果形整齐,为圆锥形,尖顶,黄褐色。果实较火榛大,最大单果重1.4克。

小火榛植株矮小,栽植密度可大大增加,一般火榛每667平方米(1亩)栽植200~300丛,而小火榛在大面积生产栽培时,可按0.8米×1.2米株行距栽植,每667平方米栽植600~700丛,产量可达150~200公斤。(沈阳农业大学农工学院陈丽君邮编:110161)

新奇名贵水果百香果

百香果又名蕃香莲,因其味香甜可口,气味特别芳香,被誉为“果汁之王”。该品种果形奇特,呈灯笼状,色泽金黄,其果实含有多种维生素,可加工制作果汁、果冻等多种饮料。

篇6:大果榛子高产栽培技术

一、植物特性

大果榛子为落叶大灌木或小乔木, 高3~6米。叶互生;叶片近圆形、宽卵形或倒卵形, 密生细毛;托叶小, 早落。花单性, 雌雄同株;雄花为柔荑花序2~9个呈总状着生新梢中枝上部, 雄蕊8;雌花为头状花序。坚果扁圆形或椭圆形, 红褐色或金黄褐色。花期4~5月。果期8~10月。生长周期可达40年。

二、生态习性

榛子为喜光树种, 耐寒力稍差, 冬季气温降到-10oC以下易发生冻害。对水分比较敏感, 生长期内要求700~800毫米的降雨量, 特别是生长前期不能受旱。

三、栽培技术

1. 榛园选址。

选背风向阳、日照良好的平地或缓坡地 (坡度在15度以下的山地均可) , 大果榛子适应性强, 但以土层深厚, 土质疏松的沙壤土、壤土、粘壤土为好, 土壤5.5~8p H。

2. 繁殖方法

(1) 嫁接育苗。选用本砧或平榛的1~2年生实生苗, 直径0.7~1.5厘米。在秋季落叶后或早春树液萌动前, 从优良品系的健壮母株上剪取15厘米左右长的接穗。用多菌灵100倍液浸泡5分钟。然后将砧木削成平面或斜面, 接穗也削成平面或两个相对楔形面, 将接穗与砧木紧密粘连, 形成层对准, 再用塑料膜将其缠绑扎紧。

(2) 压条育苗

硬枝压条。早春枝条上芽未萌动时选发育良好无病害母株的枝条, 沿榛丛周围挖15~20厘米深宽的沟槽, 从株丛中选择欲压条枝弯向沟内, 在枝条弯曲部用细铁丝横缢或者环剥l毫米宽, 其上部涂生长素后, 将枝条用木钩固定在沟内, 埋土至地面平、踏实。秋季落叶后, 已生根的压条小植株剪离母株, 形成独立压条苗。

绿枝压条。6月中下旬, 选生长健壮无病害, 当年生、未木质化、发育良好的枝条, 直径为0.7厘米以上, 高45厘米以上。去掉枝条底部的脚叶, 留出距地面25厘米左右的枝干。距地面5~8厘米处, 用细小的铁丝系上, 在铁丝15厘米以上刷一些生根粉溶液 (萘乙酸生根粉剂1000倍液) 。给枝条套一个塑料袋, 围到植株底部稍微压实, 15天左右生根。

3. 苗木出圃

(1) 起苗。用各种方法繁殖的苗木, 在圃地经过一个生长季节的管理, 起苗出圃。秋季在苗木落叶后到土壤结冻前起苗, 春季土壤化冻后到萌芽前起苗, 主根、侧根的长度最少保留20厘米, 不能伤根过多。

(2) 种苗栽植。春秋两季定植栽培。先挖栽植穴, 直径30~50厘米, 深30~35厘米, 每坑施2~5千克的腐熟农家肥, 表土回填。株行距:2米×3米, 栽时将榛苗放在定植穴正中, 把根系舒展开, 轻提榛苗使根系和土壤充分接触, 边覆土边踩实。栽植深度为根茎距地面5~10厘米, 浇足水, 水渗下后封土, 盖上地膜。每亩栽植100~120株。

四、田间管理

1. 松土除草。幼树期间, 松土除草3~4次, 做到无杂草。

2. 施肥。

压条的苗, 在苗的四周开4~5个小穴, 每株的施肥量为500克复合肥。施肥后进行覆土。一般每20天施肥一次。幼树 (4年生以内) , 株施150~400克多元复合肥 (氮、磷、钾) 为主, 树龄大增加施肥量。

3. 灌水。每次施肥后灌水, 每月灌水1~2次。夏季多灌水。

4. 整形修剪。分冬剪和夏剪。冬剪2~3月, 夏剪5~7月。主要是摘心、拉枝、除萌蘖。

5. 病虫害防治。白粉病:危害叶片、枝梢、幼芽。5月上旬~

6月上旬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或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每周喷洒一次, 连喷4~5次。

五、采收与贮藏

采收时期。8月中下旬到9月初果苞和果壳的颜色由白色变成黄色, 果苞基部出现一圈黄褐色时为采收最适宜时期。

采摘方法。将坚果摘下, 或等待果实脱苞落地后再捡拾, 每隔一天捡果一次。或是采取振荡大枝, 榛果落地, 收集在筐里, 运到堆果场待脱苞。

篇7:高抗寒杂交大果榛子

大果榛子果仁大、口感好、香气浓、出仁率高、用途广、价格高。中国榛子果实小,产量极低。我国科技人员用国外大榛子欧榛同中国榛杂交和优选,从中选育出综合性状好、抗寒的系列新品种“84-110”、“84-119”、“84-254”和“84-226”。这些品种的榛子果粒重200~250克,坚果出仁率高达54%,种仁含脂肪55%~70%、含蛋白质17%~19%,还含多种维生素。

杂交大果榛子为喜光树种,一般要求年日照时间2000小时以上。榛树喜湿润的气候,对水分敏感,生长期内要有700~800毫米的降水量或灌溉条件才能满足其生长的需求,生长期不能缺水,否则榛果空壳多。榛树对土壤适应性强,pH为3.8~8.5的土壤均可适应,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的黏壤土最佳。适宜在年平均气温为7.5~16℃的地区栽培。美国榛树不抗寒,只耐-5℃低温,而杂交培育的榛树新品种耐寒、耐热性都很强,其树体可耐-35℃的低温,耐42℃的高温,在东北大部分地区可露地栽培越冬。北方宜选择海拔750米以下的阳坡地种植,南方宜选择海拔1000米以下的阳坡地(南方选择“84-119”杂交品种)种植。大果榛子不仅可以在荒山坡种植,也适合在沟谷、房屋前后、菜地、农田大面积种植,而且平地比山地产量更高。其树高5~7米,不像野生榛子需3年一次平茬更新,可以连续挂果多年。苗木种植第2年始果,以后产量逐年上升,盛果期667平方米(1亩)产225~250公斤。

杂交大果榛子属干果,耐储藏,品质好,可长年销售,是一种特优新坚果品种(彩图参见86页图1)。

篇8:不同品种大果沙棘栽培试验

山西省沙棘资源面积较大[3], 但沙棘果实小、多刺、难采摘, 是生产实际中大规模人工种植沙棘的主要障碍。因此, 引种栽培适宜的大果沙棘, 将是推广沙棘事业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山西北部风沙区曾进行大果沙棘引种繁育试验[4,5], 在吕梁地区的交城林科所等地也引进培育了大果沙棘苗木。在山西中部, 2004年从辽宁阜新引进大果沙棘, 栽培试验表明, 不同沙棘品种的成活率有很大差异 (20%~90%) 。有的大果沙棘品种生长良好, 并已结实[6,7,8]。

本项研究于2010年春季在山西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引种了8种大果沙棘品种, 通过种植试验, 观察成活率和生长情况, 研究这些大果沙棘品种在山西不同地区的适应性, 旨在为大果沙棘新品种在山西的推广种植提供基础依据。

1 试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山西省的晋北 (右玉县) 、晋中 (太谷县) 和晋南 (霍州市) 3个不同的地区。晋北的右玉县位于山西省西北端, 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 干寒多风沙, 海拔1250~1975m, 年均气温 4℃, 年降水量450mm, 沙棘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及丘陵低地。晋中的太谷县, 位于山西省中部, 地处晋中盆地, 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9.8℃, 年降水量462.9mm, 海拔767~1 914 m, 在山地坡中下部及山区河流两岸分布有沙棘。晋南的霍州市, 位于山西中南部, 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海拔516m~2504m, 年平均气温12.1℃, 年降水量478.8mm, 在山区有沙棘分布。

3个不同的试验地具体自然概况见表1。

(试验地气候资料来源于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编《山西省自然地图集》。苗木产地自然概况, 见参考文献[9])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材料

2010年4月从辽宁阜新沙棘良种选育研究所和辽宁阜新市沙棘开发办公室引进西伯利亚红晕、壮圆黄、无核、9月黄、欧阜、杂交1号、杂交3号和杂交4号等8个大果沙棘品种。以中国沙棘为对照。苗高70~80cm, 地径0.3~0.4cm, 根长15cm, 侧根数4~5个。

栽培株距1m, 行距1.5m。栽植穴规格:40cm×40cm×30cm。栽植后立即灌溉, 1周后第2次灌溉。灌溉后第2~3d及时锄地松土通气, 防治表层土壤开裂。随后进行常规的田间灌溉和锄草管理。

1.2.2 测定项目

7月初调查统计不同品种苗木成活株数和死亡株数。每个品种机械抽样30株, 测量最高新梢生长量 (有的品种不足30株, 则测量所有植株) 。

1.2.3 数据分析

依据苗木成活株数和死亡株数调查结果, 统计计算不同大果沙棘品种的苗木成活率。应用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 依据新梢高生长量测定数据, 分析比较同一地区不同大果沙棘品种的高生长差异性, 分析比较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的生长差异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果沙棘的成活率

8种不同品种的大果沙棘在晋中试验地的成活率存在差异 (表2) , 其中西伯利亚红晕、壮圆黄、9月黄、杂3号、杂4号和欧阜6个品种的成活率大于90%, 杂1号的成活率大于80%, 无核沙棘小于80%。

从不同地区的成活率情况看, 西伯利亚红晕在晋北、晋中和晋南3个不同地区的成活率均大于90%, 3个地区之间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 (F=1.212, p=0.361) 。壮圆黄在3个不同地区的成活率也都大于90%, 3个地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F=2.108, p=0.203) 。

2.2 不同品种大果沙棘高生长表现

从新梢生长的统计分析结果看 (表3) , 不同品种大果沙棘高生长存在显著差异 (F=8.51, p<0.001) 。其中西伯利亚红晕、壮圆黄、欧阜和杂交3号的生长比对照的中国沙棘快或接近, 杂交1号和杂交4号的生长略低于中国沙棘, 但差异不明显 (杂1号F=0.711, 杂4号F=3.433, p>0.05) , 无核和9月黄两品种的生长明显小于中国沙棘 (无核F=11.450, 9月黄F=13.586, p<0.001) 。

2.3 大果沙棘在不同地区的高生长表现

从不同地区沙棘新梢生长情况看 (表4) , 大果沙棘在晋南地区生长较快, 晋中生长居中, 在晋北生长较慢。西伯利亚红晕在晋北的生长明显地小于晋中和晋南 (F=37.28, p<0.001) , 壮圆黄也表现出类似情况 (F=32.14, p<0.001) 。随着地区的不同, 这些高生长差异特性与作对照的中国沙棘的生长表现相似, 地理位置越靠南, 生长越快。

3 讨论与结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不断从俄罗斯、蒙古等国直接引进人工栽培品种和自由授粉种子, 通过实生优选法选育优良品种, 这些品种同中国野生种沙棘比较, 具有果大、柄长、产量高、少刺 (或无刺) 、易采摘等优点[10,11]。在我国东北高纬度地区获得较好的引种效果[12,13,14]。有些品种在陕西[15]、甘肃酒泉[16,17]、青海[18]、山东[19,20]等地引种栽培后生长良好。但也有研究认为, 俄罗斯大果沙棘在40°N以南区域许多品种不能成活或呈现生长不良状况[21,22,23]。

我们以往的研究已表明, 不同品种的大果沙棘在山西的成活和生长有很大差异, 有的大果沙棘品种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7,8]。本次研究选择的3个试验地区均有中国沙棘分布, 其中晋北的右玉县是水利部和国家林业局确定的全国30个沙棘产业县之一, 引进新品种大果沙棘, 研究相应的栽培技术, 会促进当地沙棘产业化开发。在晋中和晋南实验区的山区坡地和河谷有沙棘天然资源分布, 通过新品种大果沙棘的引种栽培试验, 可为当地人工种植沙棘, 丰富沙棘品种, 发展沙棘产业提供科学依据。

篇9:大果荔枝新品种“桂糯”

一、特征特性

树姿开张,树势健壮,树冠半圆头形,主干灰褐色,表皮质地光滑。嫩梢黄绿色,枝梢斜生、粗壮,叶面绿色,光泽中等。顶生圆锥花序,有雄花、雌花、两性花3种。果实短心形,果肩两边隆起,梗洼下陷,果顶浑圆,果皮暗红色、较艳丽,缝合线浅、暗红色,龟裂片大、平坦,龟裂片峰平滑(无明显峰突),裂纹浅。

果实大,平均纵径3.54厘米、横径4.27厘米、侧径3.96厘米,平均单果重37.02克。果肉厚、半透明,质地爽脆,不流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55%,可食率73.36%,风味蜜甜。种子平均纵径2.09厘米、横径1.72厘米、侧径1.48厘米,有些年份有小核出现。果肉爽脆、风味佳是该品种的突出优良性状,为鲜食良种。

在广西南部地区1月底至2月初开始出现花序原基,开花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果实成熟期为6月中下旬。

二、栽培技术要点

上一篇:写汤圆作文300字下一篇:长沙端午节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