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500字

2024-04-13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500字(通用17篇)

篇1: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500字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记述了明末清史学家谈迁从小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编了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国榷。但书即将付印时,却被小偷偷走了,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重新回到书桌旁编写国榷。为了使这部书更完备、准确,他拿着书的初稿到了都城北京......最后,新的国榷成了一部名史巨著,谈迁也名垂青史。

当我读到“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的流淌”时,我觉得他不可能站起来了。当我读到“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重新撰写这部史书”时,我又认为他很勇敢,不怕厄运,就像是不可放弃的努力里的一个道理,“放弃”和“努力”是相对的,世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只要不放弃,好好努力,会实现别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

因此,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跨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篇2: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500字

它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启迪,能让我们的修养得到提高,能让我们的气质变得与众不同,能带领我们翱翔于语文知识的天空,这就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语文书。学习了许许多多饱含哲理的课文,其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就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文章了。

文章讲了一位史学家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经过多年奋斗,终于成功编写了一部名叫国榷的明史,令人痛心的是这部价值连城的明史被小偷盗走,他悲愤欲绝,但他很快从痛苦中昂起头来,开始重新编写,经过四年的`奋斗书写,一部内容更加精彩的国榷问世了。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溺于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要有永不放弃的信念和顽强不屈的精神,把失败当成进取的机会,利用机会让自己在暴风雨中变得更茁壮,更自信。不要怕失败,不要怕困难,给自己树立信心,树立恒心,树立耐心,从而去战胜困难,这只是成功了一半,另一半要靠自己的辛勤努力、播洒汗水,来获得真正的成功。文中的谈迁面对沉重的打击,不是一蹶不振,而是迎难而进,在痛苦之中奋进,是多么地艰辛,终于他做出了更大的成就,读到这里,我不禁浮想联翩……

记得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拼装玩具,我欣喜若狂,费了“千辛万苦”才把这个玩具拼好,可淘气的弟弟把我的“劳动成果”破坏了,我暴跳如雷,教训了弟弟,之后,就再也没有动过那个玩具。

现在想想,是多么惭愧,我在谈迁面前显得是那么渺小。有时我们不是被困难打败,而是被害怕危险的心里打败,被自己的消沉懦弱打败。

篇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1.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史学家谈迁, 感受他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 这信念是什么?谈迁遭遇了怎样的厄运?

二、设疑研读, 理解谈迁撰写《国榷》的惊人付出

1. 小偷把书稿偷走, 为什么能称得上厄运?到第二自然段找出原因, 用横线画下来。

2.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 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 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致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国榷》被偷, 对谈迁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过去的20多年里, 谈迁为《国榷》做出了哪些牺牲? (时间、精力、心血、健康、金钱……)

3. 投影上的字字句句都令我们心疼, 让我们惋惜, 使我们难过, 这句话该怎样读呢?

(个别读, 齐读。)

三、激活想象, 感受谈迁失去原稿的切肤之痛

1. 这一部《国榷》, 来之不易, 可转眼之间化为乌有。如果是你, 经历这样突如其来的大不幸, 会是怎样的感受?

2. 启发想象, 建构画面。 (出示:“他茶饭不思, 夜难安寝, 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此时的谈迁, 不禁让大家为他担忧。他儿子一次次为父亲送去饭菜, 看到了什么?他的邻居在半夜醒来时, 听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展开想象, 移情入境, 走近谈迁, 感受他那切肤般的痛。】

3. 这一次厄运, 对谈迁来说, 是精神上致命的重击。此时, 他泪如泉涌, 心在滴血, 我们一起读!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齐读。)

四、对比揣摩, 体悟谈迁重写《国榷》的坚定信念

1.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 的确, 历史上被致命的打击打垮的人可不少啊!

2. 引入资料, 对比识人。

(出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钱谦益修订明史时, 已经成稿250卷。一天, 他的藏书楼发生火灾, 书稿全被烧毁。他精神崩溃, 彻底绝望, 于是出家做了和尚。”

“……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 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 又回到了书桌旁, 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个别读。)

3. 情境采访, 走进内心。遭受如此致命的打击, 谈迁竟能很快地从痛苦中挣脱出来, 他的内心必定有一番复杂的心理活动, 谈迁会想些什么?

情境采访: (1) 谭老先生, 您为了编《国榷》已经耗费了20多年时间, 现在还要从头再来, 值得吗? (2) 前几天看到您, 还见您整天以泪洗面, 为什么能够这么快就振作起来重写《国榷》?

师:你们不愧是谈迁的知己。一起读, 读出他的坚强, 他的坚定!

(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齐读。

4. 链接名句, 读出心声。 (1) 致命的打击摧毁了钱谦益的追求, 但是, 谈迁向厄运发起了挑战, 他发誓—— (出示“吾手尚在, 宁遂已乎!”) 意思是:我的手还在, 难道就这样停下来吗? (2) 这是强者的心声, 请你读出他的誓言—— (个别读) , 这是不屈的呼喊—— (个别读) , 这是谈迁向命运挑战的号角—— (齐读) 。

师:是什么支撑他发出如此强有力的声音?

生:是他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设计意图:谈迁为什么能够从痛苦中挣脱出来?这是文本的空白点, 是学生认知的盲点, 也是教学的拐点。通过采访活动和链接谈迁的誓言, 学生想谈迁之所想, 从而加深对完成《国榷》历史意义的认识, 与谈迁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共鸣。】

五、内联外引, 走进谈迁重写《国榷》的艰辛历程

1. 谈迁是怎样凭着坚定的信念去战胜重重厄运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画面, 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多读几遍, 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2. 重点交流环节。 (1) 问题引领。谈迁用4年回忆出了《国榷》的大概内容, 再修改修改就行了, 为什么还要再去北京? (2) 链接资料。在南方, 流传着王公大臣李国桢英勇就义的故事, 谈迁想把它写进《国榷》。到了北京一打听, 发现北京的传闻和南方的截然不同。为了了解真实情况, 谈迁终于打听到李国桢的舅舅在北京的住址, 他就一次又一次地去找李国桢的舅舅。年老体弱的谈迁鞋子磨破了, 脚上起泡了, 他的诚心感动了李国桢的舅舅。原来李国桢是因为贪图享受、投降敌人而被杀。谈迁感叹:“流言真是误人啊!”于是, 他把真实的历史记录了下来。师:听了这个故事, 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师:追求真实, 是历史学家的使命啊!像这样的事何止一桩一件! (3) 配乐引读。师:据史料记载, 在谈迁重写《国榷》的9年时间里, 他先后寻访了173人 (次) , 跑坏了几十双鞋。清晨, 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 人们还钻在暖和的被窝中, 他一袭破衫, 已经奔波在——生:扑面而来的风沙中;师:中午, 烈日炎炎, 人们正躲在树阴下休息, 他一袭破衫, 仍然奔波在——生:扑面而来的风沙中;师:晚上, 月黑风高, 人们已进入睡梦里, 他一袭破衫, 依然奔波在——生:扑面而来的风沙中。师:从清晨到中午, 再从中午到晚上, 他都在奔走、忙碌, 一句话:他一袭破衫——生: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4) 启发想象。用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那“四处寻访图”“风沙奔波图”“孤灯奋笔图”, 清晰而又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相信大家的眼前一定会出现更多感人的画面, 请大家展开想象, 补全句子。

(出示:也许这是一个中秋节的晚上, _____________;也许这天谈迁累倒在病床上, ____________;也许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师:同学们, 通过前面的交流,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谈迁?

【设计意图:补充句子的训练, 训练了表达, 丰厚了文本, 帮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谈迁重写《国榷》的艰辛远远超乎常人的想象, 谈迁的光辉形象已然矗立在他们心中。】

六、纵深拓展, 汲取谈迁熠熠闪光的精神养料

1. (出示《国榷》图片) 今天, 我们读《国榷》, 除了能读出明王朝317年间的历史, 你还能读出什么?

(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个别读。)

2. 古今中外, 还有许许多多谈迁式的人, 他们也拥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你想起了谁, 想起了他 (她) 的什么闪光事迹?

3. 同学们, 无数事实证明:“信念是希望之光, 能驱散绝望之云。”想一想:信念还是什么?能发挥什么作用?请结合自己的感受, 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出示:信念是希望之光, 能驱散绝望之云。)

信念是__________, 能____________。

(组织交流。)

篇4: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天夜里,小偷进他家偷东西,见其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些珍贵的稿子就下落不明。

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对年过60、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崛起,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谈迁又继续奋斗10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详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也遭遇了类似谈迁的厄运。

卡莱尔经过多年的艰辛耕耘,终于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他将这本巨著的底稿全部托付给自己最信赖的朋友米尔,请米尔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求文稿的进一步完善。

隔了几天,米尔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万般无奈地向卡莱尔说出一个悲惨的消息:《法国大革命史》的底稿,除了少数几张散页外,已经全被他家里的女佣当做废纸,丢进火炉里烧为灰烬了。

卡莱尔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异常沮丧。当初他每写完一章,便随手把原来的笔记、草稿撕得粉碎。他呕心沥血撰写的这部《法国大革命史》,竟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挽回的记录。

但是,卡莱尔还是重新振作起来。他平静地说:“这一切就像我把笔记簿拿给小学老师批改时,老师对我说:‘不行!孩子,你一定要写得更好些!’”

他又买了一大沓稿纸,从头开始了又一次呕心沥血的写作。我们现在读到的《法国大革命史》,便是卡莱尔第二次写作的成果。

不错,当无事时,应像有事时那样谨慎;当有事时,应像无事时那样镇静。因为在漫长的旅途中,实在是难以完全避免崎岖和坎坷。

只要出现了一个结局,不管这结局是胜还是败,是幸运还是厄运,客观上都是一个崭新的从头再来。

篇5: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600字

课文内容讲的是:谈迁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在五十多岁时完成了一部明朝编年史--《国榷》。但是一天晚上,《国榷》被小偷偷走了。谈迁并没有倒下,面对厄运,他站了起来,重新撰写《国榷》。几年之后,他终于完成了新的《国榷》!在课文结尾处,作者蒋光宇以一段精辟的话语结束: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是啊,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定会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一定会熬过艰难的过程的。

其实,在社会当中也有像谈迁一样,在厄运面前不低头的人。

阿炳是一位二胡音乐家,以《二泉映月》这部二胡曲闻名于世。阿炳在二十多岁时患了眼疾而双目失明。但是,也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他在无锡惠山的二泉,抒发自己的感情,拿起二胡。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就这样,《二泉映月》就诞生了。阿炳在厄运面前,没有停止过对音乐的热爱,最终以一首《二泉映月》名垂青史。

司马迁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司马谈的儿子。司马谈立志写一部史书--《史记》,记录从黄帝到汉武帝着三千余年间的历史。司马谈死后,他叫司马迁完成好《史记》。司马迁连连点头。可是,厄运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他为了帮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想过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忍受着耻辱、痛苦在写《史记》。十三年后,他完成了五十二万字的《史记》!司马迁和谈迁都是文人,他们同样遭遇过厄运,但最后坚持了下来,写完了自己的作品。可见,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篇6: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明朝末年史学家谈迁经过二十多年呕心沥血的写作,终于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但是,一天夜里,小偷把《国榷》的原稿偷走了。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谈迁仍然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诞生了。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英国史学家卡莱尔经过多年的艰辛耕耘,终于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之后,卡莱尔把底稿给米尔,请他提出意见,但被女佣做为废纸,烧为灰烬了。卡莱尔得知后,重新振作起来,从头开始了又一次的呕心沥血的写作,最后获得了成功。

看到这里,我联想到了一件事:二年级的.暑假快结束时,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我好不容易做完了,放在桌面上,可是让爸爸当成废纸扔了。我知道后,不知所措,便垂头丧气,觉得作业做不完了,肯定要被老师批评。但妈妈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光着急是没用的,虽然作业丢了,但只要你现在抓紧时间重新再做一遍,一定会完成作业的!”听了妈妈这句话,我放下紧张的心情,立刻重新写作业,终于做完了数学作业!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出现了一个结局,不管是胜还是败,客观的讲是一个崭新的从头再来,

篇7:《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

谈迁小时候,立志要编写一部明朝编年史。经过的奋斗,他终于完成了《国榷》。可是,一夜之间书稿被盗给了他致命的打击。但谈迁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他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他白天终日奔波;晚上奋笔疾书。经过了10余年的奋斗,他终于写成了一部翔实可信、更完备的新《国榷》,新《国榷》流传千古,谈迁也因此流芳百世。

谈迁是靠什么从痛苦中挣脱出来的呢?谈迁依靠的是他坚定不动摇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有一次,我的英语只考了89分。回到家里,我就垂头丧气地坐在沙发上,无力地耸了耸头。很快,便传来了一阵敲门声,我知道那是爸爸回来了,于是我便快速地开了门。爸爸一回到家看见我噘着嘴的样子就知道今天一定有令我不开兴的事,便问:“儿子,怎么了,今天怎么一反常态啊?”我便把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一字不漏的与爸爸说了出来。爸爸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便说:“儿子,没关系,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测验,许多名人不也是经历国失败的吗?例如司马迁他为了写《史记》这本书,不也是经历过许多艰难和困苦吗?俗话说‘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我们经历过了磨难才能看见成功的曙光。”听完爸爸的一席话,我受益匪浅,觉得能把爸爸的话当做我的座右铭。随后,爸爸为了能缓解紧张气氛,还唱了一首歌《阳光总在风雨后》,我慢慢沉醉其中……

篇8: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500字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觉得题目中的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打不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那么,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到这三个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读,突出“打不垮”)

生:“信念”这个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读,突出“信念”)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厄运”这个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读,突出“厄运”)

师:同学们,读书就是要读出自己的体会。

【点评】 可以说,课题中的这三个词语都是“关键词”。每个词都概括了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抓住了这三个词语,就了解了文章的重点内容,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同时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激情,奠定了本课的感情基础。

师:这三个词语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抓住了。谁愿意读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要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谁能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生:明末清初,有一位史学家谈迁写了一部《国榷》,他用了20多年才编写完成,放在竹箱里。有一天,小偷溜到他家,见没有东西可偷,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谈迁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后来,在困难面前他又站了起来,经过多年的奋斗,重新编写完成了一部新的《国榷》,并因此名垂青史。

师:你说得很详细,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生:明末清初,谈迁先后两次完成鸿篇巨制《国榷》的编写,并因此名垂青史。

【点评】 阅读教学有两个境界:一个境界是把书读薄,一个境界是把书读厚。把书读薄,让学生用一两句话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这种能力要通过训练获得。

师:“厄运”是什么意思?

生:不幸的命运,困苦的遭遇。

师:结合生活实际,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事情能称得上是“厄运”呢?

生:腿断了。

生:一个人的眼睛看不见光明了。

生:寒假作业丢了。

师:对你来说,是个重大事件,可以说是“厄运”。

【点评】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重点词语“厄运”,既让学生理解了“厄运”的意思,又为下一环节理解谈迁的“厄运”做了铺垫。

师:你们说的情况,远不能与谈迁的遭遇相提并论。谈迁的厄运究竟是什么呢?请大家再读课文,勾画他遭受厄运的词句。

师:谁来读一读你勾画的内容?

生:读“小偷溜进他家……下落不明。”

师:他的厄运就是——(板书:书稿被盗)

师:看到黑板上这四个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为什么书稿被盗就是厄运呢?

(生纷纷举手)

师:不着急回答,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说明书稿被盗就是厄运,用笔勾画一下,还可以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点评】 教者不是急于让学生谈,而是注重学生对文本重点内容的再次感受。读而思,思而答,这正体现了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要求,这样,回答才会有质量。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先请大家读勾画的句子,然后结合词语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谈迁已经写了20多年的东西失窃了,他很伤心。

师:(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书稿被盗就是他的厄运?

生:从“致命的打击”看出。

生:从“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可以看出。

生:从“热泪在不停流淌”感受到。

师:同学们能通过词句感受到谈迁的厄运,也感受到了他的痛苦。体会得这么好,能读好吗?自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点评】让学生带着感受去读,这是在要求学生用心去品读,此时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已融合在一起了。

师:(指名读)这不幸的命运深深地打动了这位同学,何止打动她一个人呢,也打动了孙老师。孙老师也来读一读,可以吗?

(师范读)

师: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边体会边想象,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

【点评】 教者始终抓住“厄运”这一中心词,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找出文章的重点语段,让他们在各自的阅读中思考、感悟,交流感受,心灵一次次地受到震撼;教者还通过巧妙的教学构思、恰到好处的过渡与点拨,让学生在层层深入中理解了“厄运”,感悟出了谈迁的情感。

师:老师发现这位同学读得声情并茂,作为奖励,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读,可以吗?

生:(自信地)我觉得我可以试试。(生读,真的读得声情并茂,同学们掌声热烈)

师:掌声是最好的证明。读得这么棒,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我读的时候想象着老人的心情。

师:大家像她一样,一边想象一边读。

【点评】语文课堂重在语感的培养,而语感的培养又离不开朗读。朗读是语文课堂最简单、又是最复杂的实践活动。教者时刻注重引领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从而使学生借助朗读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文本思想的启迪,享受语文的魅力,并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语感。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书稿被盗就是谈迁的厄运呢?

生:我从本文的第1自然段“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这一句看出,跑这么多路,很辛苦。

师:从“一点”和“一百多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为了写《国榷》,谈迁费了好大的力气。

生:《国榷》的编写经历了许多坎坷,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可以说来之不易。

师:为了抄史料,走一百多里,这句话中的哪一个字最让我们体会到了编写的艰难?

生:“竟”字让我们体会到不敢想象,难以想象!

生:我读出了他要写一部明史的决心。

生:为了史书,谈迁有着坚定的信念。

师:这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他的厄运。你还从哪里体会出来?

生:读“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生:从这些数字是能看出书的珍贵。而书一下没了,谈迁肯定很伤心。

师:这一句话中还有几处数字,请你出声地读一读,用心地体会,可以联系实际,也可以结合上下文, 谈谈自己读懂了哪些数字背后的事情。

生:我从“6次”看出他的精益求精。

生:我从“400多万字”,看出他跑了很多地方,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生:50减20等于30。谈迁30岁就开始写了,说明他一直在不停地写。

师:课文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书稿被盗就是谈迁的厄运。因为书稿就是他的命!

【点评】 教师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传情的诵读来体验文本的情感。

师:第1自然段中,还有一处让我们感到他的厄运,看看谁有一双慧眼。

生:“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师:那么小偷偷走的还仅仅是书稿吗?是呀,更是他的理想和愿望。让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读一遍。

师:我们用心去体会,用情感去体验,用想象去丰富,读懂了许多内容,你的内心一定积蓄着许多情感,请通过朗读,把情感表达出来。

【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以情教书,理在其中。整节课教者入情入境,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

师: 《国榷》的编写不仅是谈迁20多年的艰辛付出,还是他用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换来的,更是他从小的理想和追求,所以说《国榷》被盗就是他的厄运。

师:在厄运面前,我们看到一位多么值得同情的谈迁,我们看到一位多么值得同情的老人。这节课我们走近了谈迁,读懂了“厄运”。但他是怎样在厄运面前站起来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他再次写《国榷》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双语实验小学、

篇9:《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史学家谈迁,自幼刻苦好学,立志要编写一部明史,经过20多年的奋斗,终于完成了明朝遍年史《国榷》。于是,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国榷》书稿被盗,年过花甲的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他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经过了4年的努力,谈迁完成了一部更加翔实。精彩的《国榷》。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读完这篇课文,我知道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想办法去克服它,而不能“绕着走”,这样我们才能胜利,达到光辉的顶点。我在学习时也遇到了许多困难,特别是数学。有一次,我做着做着,突然一个难题挡住了我的思路,我试着用各种方法都无法解答,最后,我还是让其他同学告诉我答案。想到这,我感觉特别羞愧,谈迁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还是坚持了下来,而我仅遇到一些小的困难就问同学,真是惭愧。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像谈迁那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篇1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

故事发生在明末清初时,浙江的史学家谈迁,他为了写《国榷》,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四百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一一《国榷》。可是,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以为《国榷》是个值钱的东西,便偷走了。淡迁并没有灰心,继续写更加准确的书,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他奋笔疾书,终于完成了104卷,428万4000字的w国榷》,内容更加精彩,淡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为什么他能成功呢?对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他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心,有一个信念才取得成功的。当《国榷》被偷时,他没有气气馁而是写一部更好的,他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

篇11:《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

他非常喜欢历史,下决心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终于在他50多岁的时候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可就在即将付印时,巨著失窃。但他并没有放弃,虽然他已年老体弱,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他博览群书,虽然家徒四壁,可他还是坚强地站了起来,没有别厄运打垮,竟要重编一部,这使我很佩服他这么坚定。谈迁一袭破衫,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天天奋笔疾书,终于……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当时,他一定欣喜若狂的。

有些人看了这篇文章后,不足为奇,但谈迁有这么坚定的信念,你能做到吗?

之所以厄运没有打垮谈迁,是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为了这个信念,他已经奋斗了20年,经过20年的风风雨雨,他是不可能会放弃的。这让我们看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服输,不低头,自强不息,不屈不饶的可贵品质,这也是滴水穿石的精神,我们要好好向谈迁学习。

篇12: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500字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谈迁的信念是什么?

2为了这坚定的信念,他写了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3(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国榷》。”这段话有什么特点?(点击数字)

(20多年——时间很长,艰辛的历程;6次——联系我们自己写文章修改几次,每次阅读多少字?而谈迁每修改一次读多少文字?

4这一自然段中还有什么句子让你同样感受到编写《国榷》的不易?

5(出示)“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一百多里路。”)“一点”是多少?也许是几句话,也许是一段话,可谈迁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呢?“一百多里路”有多远?“学校到城区多少路程”10多里路,有10个这么远啊!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6想象练习。(出示:在这一百多里的路途中,他渴了,就——;饿了,就——;累了,就——。)

7漫长的20多年奋斗,一部《国榷》终于完稿了。多么令人振奋啊!让我们大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所有人。(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国榷》”。)

二、情感颠覆——体会《国榷》被偷后的悲痛与坚强

1过渡:但是,这一切却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2(出示)“20多年的心血……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小偷偷去的仅仅是书稿吗?

3谈迁不吃不喝,心里想的是——?夜里睡不着觉,心里想的还是____。

4听听谈迁的心声吧——(多名学生任意选读句子,让学生和谈迁的情感产生共鸣)

5过渡:20余载成巨制,一夕之间化乌有。谈迁被打垮了吗?继续读第2自然段。他是怎么做的呢?

620多年风雨洗礼的信念怎么能轻言放弃呢?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读“但厄运并没有……”

三、情感升华——品悟谈迁重写《国榷》的意志

1齐读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

2师生互动:又经过几年的努力?

3这是怎样的4年呢?

44年写完新书稿,书上片J了一句简短的话告诉了我们。这其中的艰辛你能说说吗?

5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中包含多少内容啊!再来读这句话。

6为了完善书稿,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自由读第3自然段,圈画句中重点词语,并用重点词语给画面命名。

“四处寻访图”(学习方法:说词——读句——画面命名——补充训练——小结)

(1)据史料记载,谈迁为了让这部史书更加完善,先后访问了173人。试想一下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四处寻访中,可能会遭到别人的____,可能会遭到别人的_____。

(2)他在北京四处寻访,他仅仅是在北京才这样做吗?

(3)4年、20年、27年、一生……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风沙奔波图”(学习方法:说词——读句——画面——命名——补充训练——小结)

(1)“终日”是什么意思?

(2)清晨,当人们还在梦乡时,——;中午,当人们在家中休时——;晚上,当人们享受着天伦之乐时,——。

(出示)“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3)小结:是呀,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凶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孤灯奋笔图”(学习方法:说词——读句——画面命名——补充训练——小结)

(1)让我们试想一下,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善,也许这是一个炎热的夏夜,蚊虫嗡嗡地飞个不停,但谈迁面对孤灯——(生齐读文中相应的句子);也许这是个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晚上,但谈迁而对孤灯——(生齐读文中相应的句子)……

(2)小结:孤独、疾病都没有摧垮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8谈迁为了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努力,在抗争,他在与什么作抗争?同顾再思考刚刚读过的句子。(恶劣的环境,时间,身体,孤独,命运,厄运……)

9(过渡)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终于——(出示)“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名垂青史。”什么叫“名垂青史”?谈迁为什么会名垂青史?(《国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10(出示图片)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看书上这幅图,思考你看到了怎样的谈迁?(谈迁像松树那样不屈;谈迁像高山那样崇高……)

四、情感延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课文学完了,可带给我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让我们一起读读作者的感受?

2(出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谁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灾难来临时我们该怎么办?(司马迁忍辱写《史记》,阿炳失明创编《二泉映月》。贝多芬失明后完成了《第九交响曲》,还有汶川地震中,有多少个人、多少家庭,凭着坚强的信念活了下来)

3从这些人的身上,我们都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再读最后这段话。

4(音乐《从头再来》)总结全课:心若在梦就在,信念在希望在。心中有信念,从头撰写又何妨,厄运当头又何惧,为了我挚爱的《国榷》,再苦再难也要坚强。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这就是——齐读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篇1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

谈迁博览群书,是一位史学家。他从小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可家境贫寒,没钱买书,办法总比困难多,他挨家挨户找史料借书,寒冬腊月一袭破衫,在冷风中傲然挺立;盛夏酷暑,他带着干粮经常徒步百里。过去了,一本400多万字的《国榷》终于问世。50多岁的他,把心血全部奉献于此,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可天有不测之风云。快要付印的那一夜,小偷竟然把《国榷》原稿偷走,20多年的心血一夜间化为乌有,真是“二十余载成巨著,一夕之间化云烟”!

这个倔强的老头,他没有被打垮,开始重新撰写编定,一切从头再来。为了这部书更加准确,他来到北京,搜集逸闻,考察遗迹,又经过了十年,一本更加翔实的新《国榷》终于诞生了。

读完本文,佩服之余就是思考。这篇课文为什么要放在五年级的课本里,它要让我们学到什么,难道是希望我们也学习谈迁那种不气馁,不放弃,不被厄运打垮的“真汉子”精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不屈从命运的“真汉子”并不鲜见,司马迁忍受宫刑之辱,发愤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美国科学家霍金,几乎丧失所有的行动力,可依然顽强地进行科学研究,写出《时间简史》这部有影响力的巨著!

篇14:《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课文读后感

谈迁立志编写一部史书,后来他在50多岁的时候完成了一部经过6次修改500多万字的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谈迁当时的心里十分高兴,可是,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谁也猜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小偷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价钱财物,就把整个竹箱给偷走了。第二天清晨,谈迁起床后发现了书稿不见了,他四处搜寻,也没找到。他坐在地上懊恼地说:“我真该死,如果我昨天晚上没有去睡觉,那该多好呀!”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了。

我知道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当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人了。此时的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地流淌。

我当时真想冲进书里安慰他:“谈迁,你不要气馁,你可以写一篇比原来的更好呢!”后来谈迁又经过4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谈迁真是一位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坚强意志的人。

经历了“厄运”的谈迁丝毫没有被打垮,又重新开始了他的第二稿,他的作品终于备受人们的赞赏!谈迁又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又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篇15: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500字

看来,这有意无意的搜索,还真让人受益匪浅呀!

篇16: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500字

1.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 (在“信念”下面画圈)同学们在预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联系上下文请大家讨论:问题一:“信念”是什么意思?问题二:谈迁的信念是什么?问题三:为什么会产生这个信念?

相机补充一段资料:(出示)谈迁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发现,当时不少有关明朝的史书上有错误,于是便决定编写明史,起名为《国榷》,就是对前朝的国家大事进行重新讨论的意思。书中敢于对其他史书中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进行了大胆论述。因为,他要让后人知道明朝一段真实的历史!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对自己的国家表达爱的方式!

二、 感受“撰写之不易”

1. 自己读一读第1自然段,画出描写谈迁第一次编《国榷》的句子,并在引起你注意的词语下画圈。(学生边读边画,教师巡视)

2. 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说后再读一读。

(出示)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 引导学生从“四处、抄写、竟、一点、一百多里路” 体会求书难、生活难、行路难,说明写书不容易和谈迁之认真。讲到“一百多里路”时,相机举例:身强体壮的大人走路,一小时约十里路,一百多里路,要一点都不歇地走十个多小时。

相机补充:写史书先决条件是占有丰富史料。古代无图书馆,全靠个人积累。史料只有大户人家才有,一般不对外人开放。谈迁性格内向,不愿求人。大部分史料只到天启朝,既要增删修订前面的内容,又要增加崇祯皇帝统治时期的史实。

(2)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从“20多年”可以体会到写作时间很长,大约相当于从出生到上完小学、中学、大学,再拿到硕士、博士学位的时间,这么长时间都能坚持下来,说明他很有毅力。算一算:一篇习作400字的话,400多万字就相当于写了一万多篇内容翔实的习作,难怪书上用了一个词形容它——“鸿篇巨制”。

(3) (指名读)多么平常的数字呀,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谈迁20多年的含辛茹苦,感受到了他治学的严谨,感受到了他坚定的信念!

三、 感受“厄运大,但信念更强”

1.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我们似乎能听到他手捻长须,感慨地说:“我谈迁终于可以对得起后人了!”可谁知,厄运却悄然降临。

2. 快速浏览第2自然段,简单说说:谈迁遭到了怎样的厄运?遭受厄运打击的谈迁是什么样?(指名读、集体读)

3.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1) 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一段文字就是一段感人的画面。透过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一间简陋的小屋里,家徒四壁,两鬓斑白、面容憔悴、脸庞清瘦的老人身着一袭破衫,对着笔墨,默默无语,只有泪千行。

(2) 饥寒交迫的时候,他没有哭,四处求人,遭人白眼的时候,他没有哭,为什么书稿被盗,他如此痛苦?

(回顾前文,思考,讨论交流)

4. 相机补充:因为这是其一生的志愿,而且是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克服了多重困难,花了20多年的心血写成的巨著,天启元年(1621)始撰写﹐先后六易其稿﹐初稿六年完成。顺治四年(1647)全稿被窃,此时谈迁已经五十五岁,而且体弱多病,家徒四壁,再写几乎不可能。

5. 重点理解下列句段: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这里的“心血”指什么?不用“书稿”而用“心血”,你感受到什么?“体弱多病的老人”说明什么?相机提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小偷偷走的仅仅是《国榷》的书稿吗?(讨论)

相机点评:人生有几个20年,谈迁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26年全都献给了《国榷》。可还没有品味完巨大的喜悦之情,书稿就遭人偷窃,这就像是突然失去了含辛茹苦养了20多年的儿子。这怎能不叫人伤心欲绝呀!

6. 理解“挣脱”背后的信念

(1)面对这带给人沉重的打击、毁灭人的梦想、带给人刀绞般的痛苦的厄运,普通的人会怎样?(绝望)面对厄运,谈迁又是怎样做出选择的?

(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齐读)

从这句话的那些地方感受到了谈迁的与众不同?“挣脱”可以换成其他词吗?为什么?

(2) 模拟对话:

师:(模拟家人、朋友劝谈迁)算了吧,不要再重写了!你这20多年为了这部书吃了多少苦呀!你已经为后人做了那么多了。你已经快60岁了,身体又不好!你不要命了吗?(生模拟谈迁的答语)

小结:多么坚定的话语,多么坚强的信念呀。当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们往往看不到真的英雄,当生活遇到狂风暴雨的时候,真的英雄就能显现出男儿的本色。

(3)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谈迁那连厄运都打不垮的信念。

7. 过渡:在百折不回的信念的支撑下,生命走上最后光阴的谈迁,又踏上了充满艰辛的写书旅程。自读第3自然段,联系前文看一看:他是怎样开始从头编写这部史书的?两次写书有哪些不同?(讨论)

(出示)“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点红: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 面对孤灯 奋笔疾书)读一读这些词语。

nlc202309020457

(出示)在一个风沙漫天的清晨……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在疾病袭来的日子里……”“在身无分文的日子里……”“ 在过春节的时候……”

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时刻,想象具体情景,是什么支撑着老人在北京一待就是几年,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执著的信念)

教师小结:是执著的信念,让谈迁背井离乡,来到京城;是执著的信念,让谈迁与命运抗争,重写《国榷》。

8. (出示齐读)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读完你有什么感受?

相机补充资料说明《国榷》的价值:《国榷》是记载明代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该书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317年间的历史。写了许多其他史书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和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后人编写《明史》极为重要的

参考书。

9. “名垂青史”是什么意思?(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名垂青史”的仅仅是谈迁的名字吗?”(提示)谈迁靠的什么,写出了这部流传千古的《国榷》,靠的什么而名垂青史的呢?(多元答案:“谈迁的精神”“谈迁的信念”“谈迁的理想”“谈迁的奋斗”等等)

四、 感受谈迁精神、总结全文

1. 作者蒋光宇写了这个故事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出示、齐读)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蒋光宇

2. 这句话的意思大家理解吗?

3. 小结:信念是灯,26年来指引谈迁不畏艰难险阻写出鸿篇巨制;信念是拐杖,在谈迁遭遇厄运打击时重新站起;信念是火,重新燃起谈迁斗志,付出更多,超越前人。

4.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觉得信念是什么呢?请仿照格式写一句话,署上姓名。

随机启发指导、学生修改所写内容,展示并连读部分学生写的精彩句子。

5. 总结:只要有勇气,有信念,有意志,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让我们一起把谈迁带给我们的启示深深地刻在我们心中:“在漫长……”(练读最后一段)

附:板书设计

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乌有。

厄运不改谈迁志,

重写《国榷》美名传。

【教学反思】

上课不是作秀,一定要让课堂有实效,让学生有“真得”。为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研究目标——必须运用哪些课程资源?如何有效使用这些资源?如何把“话”变成“画”,让简略的文字通过学生的想象变成生动的画面,让情感和思维都悦动起来。带着这样的研究目标,我开始研读文本,研究作者,与谈迁神交。

这篇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和坚强信念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本书中最先感动我的,就是谈迁夜不能寐,两行热泪不停往下淌的情景,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是怎样的打击让这个年近花甲的老人老泪纵横呢?又是什么让老人年近花甲之年,重新振作并写出了超越第一次的书稿呢?是信念!是20多年的信念!卢梭说:“信念是抱着坚定不移的希望与信赖,奔赴伟大荣誉之路的热烈感情。” 信念是经过长期努力、经历沟沟坎坎也不改不悔的志向。 信念不仅是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更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原动力。信念就是高扬的风帆,帮助我们驶向理想的彼岸。

让学生从一个离他们生活时代久远、陌生的人物身上理解、感受信念的力量应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确立了“一条主线、三种体验、五段画面”的教学思路,以谈迁两次编《国榷》为主线,引导学生体验编书之艰辛、厄运打击之大、谈迁信念之强;根据儿童直观思维强的特点,通过留意、品读文字,透过简约的文字,想象五段画面:百里跋涉图、稿成喜悦图、热泪流淌图、四处寻访图、孤灯伴写图,从而通过这些最能拨动人心弦的情节,打动学生,使其感受到谈迁精神。

沿着学生学习思路设计的环节,使学生逐渐走进了文本,走近了谈迁的心灵世界。最后,学生写下读了这个故事后对信念的理解,他们写道:

“信念是船,载着人们驶向成功的彼岸。(吴子轲)//信念是一把火炬,它能最大程度地燃烧一个人潜能,指引他飞向梦想的天空。(徐子苓)//信念是一剂强心针,当人们遭遇厄运时,它会使人坚强,使人走向胜利。(屈啸)//信念是光,它给人希望,让人从黑暗里走出。(卜凡)//信念是翅膀,帮我们飞向成功。(王瑞卿)//信念是太阳,在乌云挡住蔚蓝的天空时,它总能透出光亮,使大地重现光明!(吴一凡)//信念是把雨伞,它能帮你挡住人生中的风风雨雨。(高雨凡)//……”

当我让同学们连起来读它们时,他们的小脸浮现出了惊喜的笑容,他们欣喜地发现:他们集体创作了一首关于“信念”的诗!虽然,它还是一株“小苗”,但它很真实,来自学生的心灵土壤,表达了他们对“信念”的个性化理解。有理由相信,在他们心灵的土壤中,已悄悄种下了“自信”的种子,留下了“信念”的影子。

感谢这样的活动,让我进一步去思考,享受研究的乐趣,让我在集体教研中感受到团队的智慧与温暖,更让我得到这样的启迪:要让学生读懂文本,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时要站在学生的视角,要研究儿童的学习心理和阅读过程,这样每一个环节才可能更符合学段要求、更有效;耐心倾听,宽容对待学生发言的错误,要让学生享受课堂,享受成长。

(作者单位:南京市古平岗小学)

篇17: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读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后,我掩卷沉思。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历尽千辛万苦,花费了二十多年完成了一部明朝编年史——《国榷》。可是,就在这时,《国榷》被盗,55岁的.谈迁茶不思,饭不想。但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挣脱了出来,重新回到书桌旁,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又用了许多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任务了更翔实精彩的《国榷》。

一个人从平地掉入深渊,而他凭着坚强的意志从深渊里爬起。这样的人现在也有许多。被誉为“宇宙之工”的霍金就是一个。1963年,21岁的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瘫痪了,从此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霍金只能活两年,但他一直凭着坚强的意志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且在这种令人难以想像的艰难中建立了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编写了在世界上拥有数万名读者的科学巨著——《时间简史》,成为世界上公认的科学巨人。因此霍金被选为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

我的表哥王同在读小学三年级时,父亲出了车祸,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但表哥并没有被厄运击垮,而是重新握起笔,发誓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好好学习!哥哥奋发向上,在初中和高中的六年时间里,在班里一直是名列前茅,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终于在2007年高考时以理科581分(超过一本分数线8分)的好成绩被山东农业大学录取。

上一篇:洞头永嘉三日游小学作文下一篇:“一帮一”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