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题2

2024-05-14

毛概题2(精选2篇)

篇1:毛概题2

1.为什么说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指变落后的农业国家为社会主义工业国家。

这个命题最先由斯大林根据列宁主义原理提出。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把逐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规定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要实现的工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继续和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得到了根本好转,实行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制度,使国家能够有效地集聚资金、人力、物资和技术力量,重点投入重工业的建设。加上当时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对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支持和援助,中国较快地建立起了许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业骨干项目,并培养了一批经济、工程技术人才,使中国具备了首先从重工业开始进行工业化的基本可能。从1953年到1965年间,尽管曾遭受严重挫折年“大跃进”所造成的经济失衡及随后的国民经济重大调整),中国的工业化进展仍十分迅速。这一期间,中国工业总产值共增长了3.5倍,在工业内部,重工业的总产值比重由1952年的34.4%提高到各物质生产部门中,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这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一种质的变化。从行业门类看,到60年代中期,中国成功地建立起较大规模的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化学工业;建立起包括冶金、矿山、船舶、汽车、飞机、金属切削机床、通用机械、仪器仪表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机械工业体系。同时,还创建了电子工业、原子能、导弹等新兴的国防工业系统。构造起了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从年,中国进行了3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国家对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均在50%以上,在工业内部,重工业的投资比重则在间。工业建设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工业各行业新增固定资产产大、中型项目1496个;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均得到成倍的增长在国防和科技方面,中国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人造地球卫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期开始陆续从国外引进的一批技术比较先进的大型成套工业设备,到已全部建成投产。这些进展,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进入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工业化过程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为重要内容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成为工业建设的主要方式;效益,成为工业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在工业内部,轻工业发展速度加快,轻重工业结构有所改善;乡镇工业迅速发展,兴起了一股农村工业化潮流;注重从国外引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步伐大大加快。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概念是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它是特指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是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中型工(195812.3%。48.4%。在社会石油化工设备、1966年到198085—90%之1821亿元;建设投70年代初80年代初80年代以以更新改造更加 走平均每年增长电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2)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3)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4)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综上所述,工业化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我国必须突破传统工业化模式,走一条有时代发展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国家独立富强,人民生活幸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1956年1月,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2)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实施,新中国出现了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恢复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但是随着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原有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只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健全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对当年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同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关系的深刻概括。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它的一切奋斗,都是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而进行的。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这是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突出,担负的使命来说,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生产力是党的一切奋斗的根本目标。邓小平强调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路线.3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

一、社会主义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发展必然选择第一,它是过去社会主义政权建立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大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党,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中国革命的胜利通过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独特途径实现,就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1905年革命中走上政治舞台的俄国无产阶级通过创立新型的阶级组织苏维埃,积累了政治总罢工和武装起义的经验,为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过程中,从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俄国革命”,到发动彼得格勒城市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一切都有别于马克思时期的无产阶级革命。但是,理论相结合,最终使俄国走向社会主义。合的经典注释。

第二,它是当代社会主义改革成效的现实的验证。中国改革模式或改革的特色”,正是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崭新命题。如前所述,中国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指导思想;由点到面、一命题在一个具体时空环境中的运用。尤为重要。从我们党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以中国革命为例,它是在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发展中从来没有强“农村包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进行了总演习。“二月这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中国点面结合的改革推进策略。都是这才

离不开发展;列宁能够巧妙地将俄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如此才能使改革效应最优化和最大化,能掌控改革、驾驭改革。与本国实际结合,实际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脱离群众。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曲折性,不能因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而得出马克思主义“大失败”、社会主义“历史终结”的结论。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因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暂时相对落后便陷入“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长的发展过程而动摇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正在摸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的中国,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使社会主义中国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展望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严峻挑战,如何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答的一个重大问题。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大挫折而得出马克思主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东欧剧变、遭受巨大挫折。西方敌对势力断言: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的“历史终结”。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史之谜”。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和壮大都不会一帆风顺,概莫能外。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如此。朽观念的决裂,必然受到被剥夺的然受到习惯势力、传统观念顽强的进攻和侵袭;个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彻底否定,通过有硝烟的和“没有硝烟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最后的胜利依然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迂回曲折的道路,暂时的和局部的误入迷途(虽然这也是难免的),将会比以前多了。(《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第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广阔的理论与实践空间,坚持社会主义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创新。对僵化的观点,不能抱着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

”、“由社会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误区。不能因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个漫

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汲取苏、东剧变和本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不断丰富 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和经验教训,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必须面对和回曲折性,不能因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社会主义“历史终结”的结论 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失败”,社会主义必须解开这个“二十世纪的历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古今中外,社会主义制度是与旧的社会制度和传统腐“剥夺者”以及敌对势力疯狂的反抗和破坏,必社会主义制度是对资本主义的整必然受到敌对势力的仇恨和围攻,他们企图“在世界上彻底消灭共产主义制度”。但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主义……我们决不会因此丧失勇气”。403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这就要反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回顾大失败”的战争,最终下的错误观点不放,坚持把那些探索中的东西看成马克思主义的固定模式不改;这就要反对西化的观点,不能数典忘宗,离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随心所欲地胡“改”、乱“革”,甚至搞“意识形态多元化”、“指导思想多元化”等“全盘西化”那一套;这就要反对理想化的观点,不能削足适履,把那些关于社会主义的带有空想因素的个别论断作为理想模式,甚至把对这种理想模式的突破看成是离经叛道。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因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暂时相对落后便陷入“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由社会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误区

目前,从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这是不是就说明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是不是就说明西方有些人提出的“由社会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这也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必须解开的一个

树立正确的社会形态更替观,不能把社会形态更替中的特殊性看成没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确实提到过五种社会形态的相继更替,但从未否定殊性。他曾经讲过:俄国“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第438页)其实,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跳跃式未经奴隶制充分发展“跳”到封建社会的史实;在欧洲,有日耳曼人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史实;在美国,有未经封建社会当然,搞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物质文化前提,发展这一个因素。如果因为强调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能动作用,那就是庸俗的唯物论了。作用即能动作用,一部人类文明史只能是人类自然史了。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不能因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动摇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的途程中还充满荆棘,但展望未来,前景仍然是光明的。

尽管西方敌对势力彻底消灭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谋不会改变,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社会主义发展具有广阔的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冷战结束后,世界矛盾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局面,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使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直接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语)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条件或某种现象,而是一种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关系与经济关系胶着在一起,相互依赖度增大,不得不考虑政治原因以外的经济利益,纯政治行为趋于减少。住这个机遇,拓展自己的政治和经济空间,谋求在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自内部,是自己打败的自己。只要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的命题具有科学性?“结”。“跳跃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发展并非个别现象。在中国,有“跳”过奴隶制“跳”到资本主义的史实。而否认上层建筑可以说,如果没有人的意志的

虽然还显得稚嫩,而且在前进

但政治多极化、“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斯威齐也指出:“全球化不是某种”。这样,国际间的政治迫使世界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社会主义国家应抓21世纪的新发展。反观东欧”的特19卷经”但社会的进步不仅仅取决于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把根基打牢了,把篱笆扎紧了,西方敌对势力彻底消灭社会主义的图谋就不会得逞。

尽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历史现象暂时不会改变,但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复苏和振兴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虽然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但也确实表明,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还远未达到成熟的形态。汲取这一挫折的经验教训,必然使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和发展。一是必须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在改革开放中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真正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但是,在不发达国家搞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必须寻求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客观形式和体制模式,如果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那就必然受到历史的惩罚。二是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社会主义真正能够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国内外思想政治斗争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尤其是要用发展中的理论回答实践中不断提出的突出问题,同各种错误观点进行积极的斗争,使广大干部群众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三是必须处理好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使社会主义真正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必须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靠什么人”的问题和“怕什么人”的问题,切实把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可以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全面深刻地总结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规律性认识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尽管“西强我弱”的综合国力对比暂时不会改变,但毕竟有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基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将显现出新的勃勃生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运动的前途仍然是光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汲取苏、东剧变和本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正在摸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的中国,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人民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光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使中国步入了“快车道”,使社会主义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展望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社会主义跨越式发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新世纪。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好了,“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1、社会主义改造切不可急于求成,要严格按形势和政策来进行。

2、用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的一大创新,值得他国借鉴。

3、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取先建立低级合作社,再过渡到高级合作社的形式,非常有效。既切合农村生产力实际,又完成了改造的任务。20世纪50年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今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何启示。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建国初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要借鉴了苏联的经验,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1956年后,中共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探索。这个时期的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屡遭挫折,出现了重大失误,并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错误和挫折。

特点和评价:第一,在探索的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趋向,形成了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个是错误的趋向,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失误。这两种趋向相互渗透和交织,最终生。第二,这时期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在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三,总的特点是成就和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吸取“文革”教训,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点完全转移到了经济建设轨道上来,革开放,进行了农村、面。在指导思想上,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特点和评价:第一,以上两个时期的探索,是在继承和恢复了党的优良传统,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出现的。进行的,系统地纠正了主义阶段基本矛盾作了正确的判断,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第三,这时期的探索,也是在不断同错误倾向作斗争中实现的。是成功的,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着。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讨中的失误、教训,主要有如下几点:制结构上,从主张“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并以此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的第一标准;

二、在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发展阶段上,八大三中全会改变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长时间内把我国已经处在社会主义社会同“过渡时期”混淆起

实践经验,因而取得了很大成绩。政策设想和作法,导致了一系列“左”倾错误占了上风,导致“文革“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过于“文革”结束以后,党中央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邓小平理论和

经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第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第四,这一时期的探索

一、在所有又搞资本主义”,到追求单一的全民 另一的发 ”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行改城市及其他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开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左”倾错误,打碎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枷锁,对社会来,或者超前向共产主义过渡;

三、在工作重点上,没有确实真正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左”的失误,逐步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支配了全局;

四、在经济管理体制上,轻易地抛弃了“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的正确思路,使我国经济管理体制过于集中,过于单一,缺乏活力;

五、在经济运行机制上,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视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排斥或反对市场经济的存在发展;

六、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脱离国情、超越国力、急于求成、大起大落;

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展科学、教育、文化没有摆到战略地位,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支配下,夸大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歧视知识分子,实行过“左”政策,拉大了我国科学、教育、文化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总结以上的教训,得出如下结论: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葆生机的法宝。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离开了它,就谈不上转变观念,敢想敢试,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问题。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高扬的光辉旗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富强、现代化强国的光辉旗帜。教育干部和人民,在全社会形成一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学的理论武装人。

(3)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难以坚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首要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当代中国实际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用科难以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在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几条基本路线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更加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给人民带来实际利益。

(4)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善于总结,积极引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既是新形势下加强领导的产物,又是善于领导的体现。认识规律,转变观念,尊重群众,积极引导,强化执政意识,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经验总结。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于中国共产党。结全国各族人民,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第二,继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是完善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目标之一,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二者相互促进,把民主法制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利。要坚决实行依法治国的方针,尤其要严格执法,国家。

第四,建设一个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执政党。这是完善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改革开放给党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不管党、治党不严、纪律松弛、组织涣散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消极腐败现象正在严重侵蚀着党的干部队伍和党员;程度地有所表现,为中心,明,都要求强有力的党的领导,是要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奋斗!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的原则,建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的2项指标。

经济主题第一项指标:人均是无负于人民重托和希望的执政党。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抓住时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战胜一切困难,经济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程,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同时党的建设也遇到了许多复杂情况。党的生活中民主不够和集中不够都不同科学决策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也不够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进一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16项指标,经济方面4项指标,社会方面7项指标,环境方面GDP 第二项指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

关键才能牢固地团把建设有中国加强立法,党以经济建设不断增强党的3项指标,制度方面 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项指标:恩格尔系数 第四项指标:城乡居民收入

社会主题

第五项指标:基尼系数 第六项指标: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

第七项指标:平均受教育年限 第八项指标:出生时预期寿命

第九项指标:文教体卫增加值比重 第十项指标:犯罪率

第十一项指标:日均消费性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

环境主题

第十二项指标:能源利用效率 第十三项指标:使用经改善水源人口比重

第十四项指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

制度主题

第十五项指标:廉政建设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一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个基本标准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的发展速度测算,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3000美元。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

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人民的政治、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4)强调与人民生”。

3000第十六项指标:政府管理能力 ”;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

科技和基本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推动整个社。

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美元,达到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中。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为36.2%。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八是大学入学率20%。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力度的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我国大学入学率到2005年可以达到年有可能超过20%,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到2000年,我国达到每千人为水平,到2020年预计每千人超过3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预计到2010年就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的95%。根据这一指标,有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与现实情况进行了比较,距较大的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普及率(79.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学入学率(45.0%)和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7%),而其他一些指标差距都不算大。

随题附送十七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年比二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

15个46%。

0.5平方米,20001个百分点,2000年

20%的目标。15%,到20202人,高于世界平均

目前差71.8%)、65.1%)、大

——增强发展协0二0

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篇2:毛概题2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文化自觉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经济实力位居世界前列。但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要看到我国文化发展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一些文化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要看到,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已经具备了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我国的文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要清醒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文化的自觉自信,更好的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就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文化力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色。发展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国民素质。发展文化产业,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但文化体制改革成果还不够稳固,一些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设循环经济。

具体的做法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毛概题2】相关文章:

毛概05-20

毛概期末05-17

毛概课作业之对毛概课的建议与看法05-02

毛概课感想05-24

毛概期末重点05-26

毛概重点复习05-26

毛概感想范文05-17

毛概题库答案04-13

毛概复习范围04-15

毛概复习提纲04-15

上一篇:集团公司《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知识竞赛试题下一篇:photoshop中文本编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