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结构观点进行小学应用题教学

2024-04-18

运用结构观点进行小学应用题教学(通用9篇)

篇1:运用结构观点进行小学应用题教学

运用教学行为设计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为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连市甘井子区选取”中小学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与实施的研究“作为区域研究课题,并且已在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作为其中的研究成员之一,我选取了”小学高年级数学概念课教学行为设计与实施研究“这一专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作 者:邢云红  作者单位:大连市甘井子区北华小学 刊 名:辽宁教育研究  PKU英文刊名:LIAONING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2007 ”"(10) 分类号:G62 关键词: 

 

篇2:运用结构观点进行小学应用题教学

姓名:毛荣飞 单位:旺草镇萝柏小学 联系电话:***

摘 要:远程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白板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出现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多维的空间,从而让现代远程教育得到了发展与普及。

关键词:运用 现代远程教育 小学数学 教学

教育在变革,教育在发展,教育在更新,现代教育技术随着远程教育、网络、多媒体、白板的出现而运用于现代的教育教学中,那么我们如何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呢?小学数学教学需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的规律,用现代远程教育作为辅助,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发展自主、独立的个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和兴趣,展现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题的导入常常以教师优美的语言和舞动的双手来吸引学生进入课题。现代远程教育的诞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为此,我们会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巧妙恰当地呈现于课堂,教师把收集到的资源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使内容形象化,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让学生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很快融入学习的热情中。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位置与方向》的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时,首先从远程教育中下载一些资源,设计一段四人踏步走的音频和视频,音频中录制了“一二一,左右左,踏步走”。根据音频四个人分别踏步进入四个方位——东、南、西、北,紧接着中间出现一座学校图案,四条线段分别向四个方位延伸连接四个人,利用动画依次渐变出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字幕,随后显示课题《位置与方向》。学生随着声音与人物的出现,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突破数学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还易产生疲劳或者厌烦情绪,我们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或网络来活化所学内容情景,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感知和体验生活。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使教学的指导有了针对性,也可以实现数学教学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同时让呆板的课堂活泼化,让学生处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中。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位置与方向》的相对性一课中,教学的重难点是使学生在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并使学生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教师授课时不容易让学生理解。我在教学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网下载北京到上海的地图,利用下载的资源设计一个课件,如;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地方用红色的图标注入批注,比较醒目,标明上北的方向坐标图案,课件显示观测点、参照物。根据地图,分别以上海和北京的位置作为观测点来观测,并进行描述,教师听取学生汇报后展示在课件中地图上,点击呈现课件第3模块,说明观测点不同,同一个城市位置的说法也不同。学生理解了知识点需要加强练习,我出示课件4作为巩固练习,让学生根据课件上的要求完成作业,教师利用动画闪烁呈现正确答案。通过这些过程的演示,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发挥学生在学习数学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观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教育才有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只是接受者,是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有利于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发挥学生在学习数学的主体作用。

如教学《位置与方向》描绘运动路线图时,我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多媒体网络进行了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到远程教育学习网站搜索查寻有关中国地图主要城市路线有关资料;②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己找观测点去辨别方向,感受生活中的位置与方向;③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从网络上所了解到的位置与方向的运动路线;:⑤看看能否绘画出理想中的路线图。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课本25页的第四题,让学生交流汇报,然后教师总结。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还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数学的主体作用。

四、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在数学教学中显示了其无比的优越性,它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有着神奇而独特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要灵活、恰当地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让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精彩。

中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狭小,不可能达到见多识广的地步,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只有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才能迅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到远教室进行观摩课欣赏,看看大城市的学校是怎样上课的,怎样学习的;想想我们上课的时候该怎样做,怎样去分析数学中的问题。为此我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设计了一堂课: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的加法交换律,首先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下载一条公路路线图,根据图我设计了起点是旺草,经过绥阳县城到达遵义,每一段路有距离显示,问题出现在屏幕上,从旺草到遵义的距离是多少?从遵义返回旺草又是多长的路程?请你分别列出算式。学生一看就知道与线段图一样,很快就在草稿纸上写出结果了,有学生自告奋勇到黑板上显示他的两个算式:29+44和44+29。我打开课件上的正确的算式让学生验证这个同学的结果,然后利用多媒体的动画闪烁出现两个加法算式的和都是73,利用音频显示出“观察算式发现问题”。学生交流讨论,并汇报“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但是和没有改变”。我的课件跟着展示了加法交换律的文字定律。这节课学生体验了多媒体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象直观、色彩鲜明、音响逼真、动静结合的特点和优势。将信息技术和丰富多彩远程网络资源运用于数学的教学中,有效的解决了学生无法体验生活的难题,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篇3:运用结构观点进行小学应用题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这是做为过程的教学起始的重要阶段。其主旨在于通过知识本身矛盾的发展而实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提倡的“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教学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开始”。

从数学知识的一般逻辑顺序来说,前面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的基础。但是,教学某一具体知识内容时,更重要的是把新知识放在整个知识背景中考虑,从学生已学过的旧知识中准确地找到新知识的“固着点”,并且弄清楚作为新知识固着点的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本质意义上的联系是什么,区别是什么,明确旧知识是怎样“生长”为新知识的。做到这一步才能说比较准确地找到了教学过程的起点。

教学应从复习做为新知识的“固着点”的旧知识开始。但是这个复习绝不应当是旧知识的简单重复再现,而是要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从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出发,来提出旧知识的问题。这往往需要把旧知识再一次地加以抽象概括,使之成为包容新旧知识的共同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这才有可能使学生意识到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意识到新知识是怎样从旧知识“生长”出来的,产生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意向”。

比如,相同加数的连加法,是乘法的固着点。学生学习乘法,总要从复习相同数的连加法开始。如4+4+4=?

但是这个复习,第一,不应再着眼于加法的计算方法和结果;第二,也不应当是加法意义的简单重复。从学习乘法的需要出发,这个复习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加法中加数的观察,得出“相同加数”和有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的结论,进一步把这个加法的意义概括为“求3个4是多少”,这样才能使得乘法从加法中“生长”出来,把乘法和加法统一起来。由此,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上例说明,只有准确地把握知识本身的矛盾发展,才能形成特定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旧知识“增添”新“成分”,产生一个能容纳和统领新旧知识的更高层次的概括性知识,使学生从整体上(或者说是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这个新学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向。这样学习才有可能成为有目的的行为。

另外,这个特定的情境,既有学生熟悉的一面,同时又会使学生产生“不一致”、“不协调”、“不满足”的情绪体验。这种需要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就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在这种“需要”推动下,才能把学习和一般发展统一起来。

二、感知操作,抽象概括

抽象在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从感知操作到抽象概括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知识和认知构建的重要阶段。

知识的物质化。就是把准备进行学习的抽象知识、物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材料,这种学习材料是一种实物,包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物质材料。其中一种就是具有某种概括性、同时更具有形象性的模型图、示意图等。

学习材料的典型化、模型化。感知操作是为了抽象,不能为了“操作”而“操作”,因此,操作材料的典型化、模型化是十分重要的。就要通过操作材料的要素组成、结构方式、及操作程序,科学地、准确地、直观地反应所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意义,这样的操作才是有意义的。

动作、语言、符号。感知操作是为了抽象。在感知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及时地把“动作”准确地用语言加以概括,并进一步转换为数学符号。这样把动作、语言和符号对应起来,使学生“手上会做”“嘴上会说”最后成为“数学认识”,由动作思维,形象思维,进而发展为数学的抽象。

培养和发展学生感知“同一性”的能力。这一点要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靠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培养训练。如学习除法的商不变性质:8÷2=4,80÷20=4,800÷200=4,8000÷4000=2。

一般来说,这个商不变性质,要通过学生对这些式题的计算获得。但绝不是学生计算了这些式题,就一定能获得这个“商不变”的认识。教师一定要在整个过程中正确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方向集中到“学习材料”的“同一性”上来,从这些不同的式题当中感知“同一”的东西,取得规律性认识。

三、变式训练,促进迁移

这是做为一个知识点、一节课学习过程的终结阶段。一项知识的学习,在解决了“懂不懂”的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会不会”的问题,这就是在练习应用中加深理解。所以练习巩固是十分重要的。

练习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意味着重复。必要的重复是有益的。它有利于认识的强化。但是,一节课讲什么,就练什么,过多地连原来呈现知识的情境也不改变的机械重复,甚至会导致知识的“窄化”和思维的停滞。因此,要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变式和迁移水平上的训练。这样,在一个教学阶段,一定要讲练习的层次性和发展性。

一是基本练习。所谓基本练习,它的练习材料应当是这节新课所学习的基本内容,甚至连呈现知识的情境也不出现大的改变。数量不要多,但是要求要严格,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做到。

二是变式练习。变式练习就是一个教学阶段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所谓变式练习,就是改变所学新知识的非本质属性,保留其本质属性的练习形式。

三是发展性练习。这是把新概念、原理、性质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关系之中,实现转换和迁移水平的练习。

一位教师在进行乘法的交换律这一节课教学时,在进入练习阶段之后,很快就转入到乘法交换律应用的练习上,把书上练习题变成了发展练习的内容:

乘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是学生刚学过的知识,用两位数乘和用三位数乘,哪个繁、哪个简,学生是知道的。刚刚学了乘法交换律,教师若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把乘数和被乘数交换位置,使计算简便,这样在新的情境下的“重复”,学生的的兴趣又被激活起来。在“应用”中会进一步认识乘法交换律的含义和价值。这也是学生学习乘法交换律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篇4:运用结构观点进行小学应用题教学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就是要让“远教资源”走进课堂,让广大农村学生能和城市的学生一样,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远程教育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的整合也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打破了原来传统的一成不变的一支粉笔、一方讲台的教学模式,正以其新颖性、趣味性、多样性、艺术性等特点,逐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我是一名农村小学的数学兼美术教师,本着提高小学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美术教学效果,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宗旨,近几年我在远程教育教学中尝试运用媒体辅助绘画教学,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效果,在此浅谈一下我在远程教育中获取的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教学最直观的几点体会:

一、运用远教丰富的绘画课堂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远教绘画频道中,经常播放各种绘画技巧,如简笔画、实物写生、工笔画、水墨画、花鸟画等。每当有这些课堂资源的时候,我就实时组织学生去远教室观看,共同欣赏名人画卷,名山圣水,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大自然的风光,学生们久而久之地爱上了美术,从中也学到了各种绘画技巧,尤其是高年级的同学越来越喜欢上美术课,把美术当成了学习之余的娱乐和爱好。其次,远教资源下载中也有相当多的绘画素材,远教老师把当天刻录下来的资源公布出来,我就及时地把这些资料下载,并用U盘播放,在美术课上共同和学生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一学,画一画,取到了得心应手的教学效果。因此,信息与美术课程整合进行教学,信息适中、节奏快、活动化教材内容、交互性强,能产生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眼、耳、口、手的积极性。在远教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中真正地融洽了耳闻其声、目睹其画的作用。实现了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相辅相成的价值,学生不仅可以动手模拟绘画,还可以“察颜观色”,增强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直观教学。

1、创设宽松情景探究新型美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才是主角。让孩子们参与开放性活动中,孩子们在自主探究中联想、畅想、遐想,放飞想象的翅膀,发挥聪明才智,自主创新,张扬个性。如教学“在因特网中畅游”时,让孩子手、脑并用,通过键盘输入网址,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任意驰骋,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向远方的父母发电子函件;下载资料等,这不仅熟悉了键盘的操作和鼠标的使用,更有利于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发挥其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思维、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孩子的信息技术素养得以提升。又如,我在教低年级的简笔画小燕子时,先下载小燕子的图片,然后再处理笔画的顺序,先画哪一笔,再画哪一笔,在显示屏上一目了然,学生就不会因为燕子的笔画多而无处下笔,而高年级的美术教学则是巧妙

地利用远教下载的精美图片播放给学生,再配上从远教资源中下载的动听的音乐,如名曲《二泉映月》、《葫芦丝》、《茉莉花》等,学生从听角和视角上得到了满足,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的同时,学生不知不觉动起了手中的笔,逐步进入了风景画《我爱家乡》课堂教学的气氛中,在画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说他画的房子是圆的,而且房子顶端有小鸟;有的说他画的小山顶上有绿草,田野里有野花,有小白兔,上面是蓝天,有白云,还有老鹰„„我再从远教资源中打开备存的名家作品让学生再次观看,学生更是画兴大发,有的说要赶上齐白石,有的说要超越达芬奇„„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仅欣赏了著名画家的作品,而且培养了他们仔细观察事物的好习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注重美术学习规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小学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学习应遵循以下五大原则:简单的原则、量的原则、模仿原则、重复原则、兴趣原则。小学生是美术的初学者和爱好者,信息量特别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简单、大量、重复、模仿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要素,对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因素。远教资源与小学美术课程整合的合理运用,恰恰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使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更加变得得心应手。例如在教学《家乡美》时,我让学生通过浏览了远教资源中的家乡美的风景图片,如家乡的蜡染、刺绣、织锦等明间工艺品,以及家乡的花、树、桥等。便精心画出了好多幅可取的图画,在远教资源中学生看到的只是山、水、桥的画片,而学生作品中则展现了家乡的桥下流水,水中的大白鹅、鸭子,河岸边的柳树、稻田等,这样,一幅幅动人的山水画就脱颖而出,使得绘画课上不再枯燥无味,抽象的事物变具体、形象了,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保证了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顺手,课堂生动有趣。

二、远教的动感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远教的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对小学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远教动感画面内容丰富,画质流畅,同趣味性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动态效果,使学生兴趣盎然,为学生的学习发挥了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启发。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又为学习美术和其他课程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篇5:运用结构观点进行小学应用题教学

宋霞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讲授与总结是教学的三个环节。在教学中,着重抓好这三个环节,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导入教学有很多方式方法,现择要介绍如下:

1.音乐激趣导入

《月光曲》一文记叙的是100多年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课文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明线是事情的发展顺序,暗线是贝多芬的情感起伏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是由盲姑娘情感变化交织而成的。要想讲清这两条线索,体会课文内容的含义,重要的是讲好开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学生齐读课文后,即放《月光曲》乐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此时,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气道来:“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欣赏音乐时探究的心理,又交代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月光曲》的欣赏,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创设情境导入

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如《乡村的傍晚》一文,作者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动的多彩的画面。我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设计了三张投影片。讲课开始,先出示投影片,加之配乐朗读,这时在学生面前分别看到的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还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隐去等三个不同时间的景物。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嬉戏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像同步,情景交融,展现给学生的是具有乡土气息的美的感受,使他们赏心悦目。此时,教师激励学生:“读书吧,它会使你得到新的知识。”学生满怀情趣,投入到乡村新天地的学习体验中。

二、讲授

1.设疑启思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抓住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读、划、思、议。这些词句在课文中起到点明主题、提示中心的作用。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些词句,重点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是课文最后通过周瑜的话出现的,这是周瑜自叹不如的感慨之言,也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高度概括,光理解“神机妙算”一词,学生很难体会人物的性格,悟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在借箭过程中去理解。故此应围绕“神机妙算”启发思考: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同时配合使用复合投影

篇6:运用结构观点进行小学应用题教学

随着英语学科的发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都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来。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一体机白板以及传统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手段在当今教育这个改革的大洪流中显得微乎其微。其中思维导图慢慢地吸引了教师的视线。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思维导图是一种可

视化的知识表征工具,本文分析了思维导图作为教学工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并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了思维导图在单词学习、语篇阅读、话题交流和写作等教学环节中的运用。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小学英语 应用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随着英语学科的发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都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来。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一体机白板以及传统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手段在当今教育这个改革的大洪流中显得微乎其微。其中思维导图慢慢地吸引了教师的视线。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知识表征工具,本文分析了思维导图作为教学工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并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了思维导图在单词学习、语篇阅读、话题交流和写作等教学环节中的运用。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一种新颖的记忆笔记。思维导图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不同。它看上去就像一个人的神经网络图,它能提高人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是运用左脑的数字、词语、逻辑等功能,同时也运用右脑的色彩、图像、符号、空间意识等功能,将思维痕迹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激发大脑的联想与创造力。

二、思维导图的优势分析

1、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思维导图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新形势,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通过图画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 它在形式上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把思维导图引入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思维导图的提示,孩子们很愿意开口说英语,既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又提高教学的质量。少年儿童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 思维导图趣味浓厚, 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2、促进知识的结构化,提高记忆力

思维导图是让孩子通过画画的方式, 只需要记下老师讲解的重点, 在不同重点之间添加上相互产生关系的线条。它是把学习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知识点上,这样可以迅速地记笔记,从而突出重点,有效助记,提高学习效率。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语言知识内化, 以期达到自动化输出的水平。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认知策略, 它在使语言知识达到自动化输出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小学阶段, 如果反复机械练习的话, 效果差且易使学习者感到疲劳, 如果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练习, 效果大不一样。思维导图能增加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长期记忆的可能性。

3、创设学习情境,实现协作学习。

英语课堂离不开情境教学,只有在情境的基础上,孩子才能有话可说。思维导图围绕中心主题展开分支,呈现关键知识点,用图和字的形式创设出英语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使学生不仅有话可说且知道从何说起。思维导图给老师和学生提供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的支架。学生很容易通过同桌、小组合作,相互启发,创作思维导图并进行表演。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4、促进学生形成高级思维模式。

由于思维导图具有的发散性特征,使学生的思维模式由传统的“线性思维”转化成具有放射性的“网状思维”,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了语言学习过程中探索、挖掘式的高级思维模式。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一)在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词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单词中,对于文章的理解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把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也有利于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学习拼写family一词时,教师可以出示句子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然后将每个单词的首个字母圈出来并提取出来,学生很快就记住了。曾经的词汇复习课,学生或是对着词汇表死记硬背,或是在练习本上做机械重复式的抄写,结果无外乎三种:优等生记住了所有的单词但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条而且对复习课产生厌恶的情绪;中等生能记住大部分单词但由于单词群组之间毫无联系,遗忘率也很高;后进生只能掌握很少的单词,产生挫败感,长此以往将无法建立学习自信心。思维导图的运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系统的整理知识模块,还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提高复习效率。如在复习水果等单词时,教师可以将水果按颜色分类,每提到一种颜色,学生就会联想到与这种颜色相关的水果;又如在复习动物等单词时,可以将动物分为大、小、胖、瘦四大类或者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三大类;再如在复习有关家庭成员的单词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区分辈分关系,使学生可以从图中清晰的辨别出上下位关系。

(二)在语篇阅读中的运用

在英语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主要体现在整体感知阅读材料、整体理解阅读材料、理解阅读材料的语言知识和复述、背诵阅读材料等环节。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找到了一些恰当运用思维导图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在阅读篇幅长、生词多、文章结构和层次复杂或不太清晰的文章时,先由教师呈现思维导图,概要性地介绍全文大意,帮助学生整体理解文章;然后,根据中心主题和主干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分部分、分层次阅读,突出重点,关注细节,加深理解;阅读后,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和交流,此时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利用思维导图呈现答案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复述课文内容。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以及课文的长度和难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复述或描述。以人教版教授月份为例,虽然本课的结构和层次都比较清晰但课文较长,词汇量较大,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思维导图并配合肢体语言为学生简要介绍,然后我针对一月的部分提出了问题:How many months are there in a year?Which month is the first month of the year?What do we called on January 1st?What are the children doing on that day?学生自习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其余三个月的学习可采用相同的方式,只不过提出问的人由老师转化为学生,学生在分享和交流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篇幅适中、生词少、文章结构和层次清晰的课文阅读教学中,学习的过程主要以学生独立阅读并制作思维导图为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帮助的作用。然后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思维导图,学生根据自己理解课文后制作的思维导图展开讨论活动,即在全班范围内展开分享和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调整思维导图框架和结构,并完成主要知识点的教学。这些活动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抢答和补充;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其他学生回答等。

(三)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英文写作对于刚刚接触写作不久的小学生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众所周知,写作之前要有思路才能把文章写好,而大多数小学生面对英文写作没有思路,甚至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巧妙的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路整理,构思文章,让学生意识到一个话题可以有很多方面可以写。学生写作的思路明了了,写作文就自然变得轻松了。如果能够请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作品,则能增强学生的信心,长此下去学生的能力也会提高。例如,就自己熟悉的话题“My friend” 进行课堂话题作文,可以运用下面的思维导图进行思考和描述。

(一)在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词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把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也有利于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学习colour一词时,教师可以出示单词red,black,white,orange,green等。孩子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记住更多单词。曾经的词汇复习课,学生或是对着词汇表死记硬背,或在练习本上做机械重复式的抄写,效果不好。思维导图的运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系统的整理知识模块,还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如在复习水果等单词时,教师可以将水果按颜色分类,每提到一种颜色,学生就会联想到与这种颜色相关的水果。

(二)在语篇阅读中的运用

在阅读中思维导图主要体现在整体感知阅读材料、整体理解阅读材料。

1、在阅读篇幅长、生词较多、文章层次和结构复杂时,教师可以先呈现思维导图,概要性地介绍全文大意,学生阅读材料,感知思维导图呈现的内容。教师根据中心主题和主干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能突出重点,又让学生关注细节,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阅读后,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复述课文内容,将所学内容讲出来,其中图中的关键词、图画、连线等都为信息提取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增大了自动化输出的机会。这就做到了“学讲计划”提出的“学进去,讲出来”。以译林版五年级上册《Unit6 My e-friend》为例,虽然本课的结构和层次都比较清晰但课文较长,词汇量较大,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思维导图并为学生简要介绍,提出相关问题,学生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2、在篇幅适中、生词少、文章结构和层次清晰的课文阅读教学中,学习的过程主要以学生独立阅读并制作思维导图为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帮助的作用。以译林版五年级上册《Unit 2 A new student 》为例,阅读篇幅更短,词汇量更小。教师在学生展开阅读前应围绕《A new student》以思维导图辅助复习,帮助学生再次熟悉整理并绘制这类课文思维导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生通读全文,理解内容,小组讨论,画出主旨句。然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制作思维导图,组际互换思维导图讨论。之后在全班范围内展开分享和交流活动。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析篇章,并尝试借助思维导图复述或者背诵课文,而并不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背诵课文,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三)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英文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巧妙的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路整理,构思文章。如,就“Seasons” 进行课堂话题作文,可以运用下面的思维导图进行思考和描述。

四、结束语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 有助于学习者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将言语信息图像化。本文结合一线课题指导实践,探讨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思维导图是将大量的信息分解成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组块”, 帮助学习者系统地, 有条理地思考学习材料。并且达到了记得牢、不易忘、易提取的效果。由于这些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这几方面能力的提高也必将极大提高学习者的英语综合水平。

【1】托尼·巴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第二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4.【2】陈敏.思维导图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5,(1):38.【3】欧阳苹果,陈清。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U】。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3):18—19.一、思维导图简介

二、思维导图作为教学工具的优势分析

1.突出重点,有效助记,提高学习效率一方面,思维导图把学习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知识点上,不需要浪费时间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上。从而节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思维导图通过有效的概念意义的组织和概念框架的建立成为一个有力的助记工具。

2.改善学生的信息加工方式,建立合理的知识网络,从而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提升思维能力学生在构造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对思维导图节点的增加或对概念结构的修改都体现了学习者个性化的、主动的信息加T和知识构建过程。思维导图把大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图的直观性特征对当前的新知识内容加以定向和引导,使学习者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从与旧知识实质性联系中找到同化、吸收当前新知识的固着点,从而有助于促进新旧知识结构的整合。实现新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3.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实现协作学习“进行实时双向言语互动(即言语交际)是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外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交际为中心”。创设意义情境。进行协作交际是英语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思维导图围绕中心主题展开分支,呈现语言交际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使学生不仅有话可说。且知道从何说起。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提供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的支架,也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同桌、小组合作,相互启发,创作思维导图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

4.提高综合信息的能力,激发联想与创意,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思维导图将各种零散的智慧、观点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允许学生自由联想,不像传统教育那样,要求遵循从概念到概念的“线形思维”。而是按照大脑思维的结构进行放射性的“网状思维”。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促使学生形成系统学习和思维的习惯,提高元认知技能我们知道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说就是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觉意识。是根据对自己所用认知加工策略效验的不断监测来选择、评价与修正认知策略的能力。思维导图能帮助提高元认知学习技能,如记笔记、理解课文、组织作文、准备考试等。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思维导图在英语课堂中有着更广阔的天地,笔者在一线课题指导的实践中发现,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教学。

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具有明显的效果。

1.并IJ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导入《At the mall》是深圳市朗文版Primary English ForChina中第七册第6课内容。在warming up环节,教师利用图l中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free talk”。思维导图可以简洁地展示语言交际的情境,并进行关键词及其联系的提示,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应用。较之以前不用思维导图的情况,学生不但对话更流畅,而且对话的内容也更丰富。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做了很好的铺垫。

2.并用思维导图进行单词学习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内容一般以单元(主题)的形式被分散编排在小学各年级英语教材中。

尽管教材在编排上采用了同主题集中的形式,但学生获得的很多知识仍是零散的。通过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总结。形成层次化的知识网络。当需要提取这一知识时,学生就会先回忆起它所在的知识网络。进而学生可以从知识网络中提取所需知识及其相关联的语言知识。

例如:学生需要输出与animal相关的信息。学生在animal图式中提取的信息不仅包括动物种类,还包含与动物相关的颜色、数字等修辞信息。

3.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协作学习(头脑风暴)新课标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通过交流与协作,可以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使学习者实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使学习者的社会交往技能得到发展。[51在以交际为中心的小学英语课堂中,协作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进行表达练习之前。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协作、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彼此启发思路。形成对事物或话题更加完善的认知,为学生认知的输出和交流提供表达线索等。另外,小学生由于受知识积累及认知特点的限制。其表达需要借助教师提供的支架。思维导图为学生的自由表达提供了结构清晰、明确的支架。在(Atthe mall》一课中,课文内容学习完之后。教师出示了图3所示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协作交流。

4.并I】用思维导图进行快速阅读Tony Buzan认为,思维导图需要读者主动寻找关键词和中心思想,可以极大地提高阅读速度,可作为快速阅读工具。[61在学习深圳市朗文版Primary English For Chi.13a 第七册课文Unit 5 dinosaur时,教师运用图4中的思维导图给出要点,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就会有意识地提取关键字,从而加快阅读速度。长期训练下去,阅读速度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5.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话题作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话题作文,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说和写)。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运用知识点的能力。例如,就自己熟悉的话题“Intro.duce myself”?进行课堂话题作文,可以运用图图3图45中的思维导图进行思考和描述。

6.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内容复习。提高记忆效果课程整合图5在课堂的小结部分,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通过画思维导图进行整堂课的回顾与总结,一方面以图画的形式来表达信息,其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转换方式,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加工深度,进而会大大增加学生将其纳入长期记忆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画图过程中形成清晰的思维链条,有利于信息的提取例如在学习完toys后,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同顾,此时就不仅要回顾本课内容,还要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如颜色、位置等表达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总结,这一点非常重要。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思维导图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功用,结合一线课题指导实践。探讨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促进知识内化的l丁具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期望能对小学英语教学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陈珍芬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764 更新时间:2014/12/9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有助于学习者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将言语信息可视化,有助于将大量的信息分解成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组块”,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有条理地思考学习材料,并以图形的方式记录下其思维过程,从而既达到了记得牢、不易忘、易提取的效果。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思维导图的了解和熟悉,它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将会不断拓宽。我相信若能坚持实践和研究,不断改进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思维导图必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将大有可为。

实践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一、什么是思维导图(Mind Map)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 ·博赞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在层级和分类的信息组织基础上,从中心主题通过特定的关联展开分支,由关键词或图形标识分支,并充分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放射状思维过程和结果变为可视化的工具。思维导图能够大大提高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对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有巨大帮助。通过使用思维导图,学生积极地对关键词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而不是被动地记忆教师的每句话。思维导图有利于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积极思考,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二、理论依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设出更多有利于学生促进高级思维技能发展的教学活动。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1.在记汇教学与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呈现给学生,这种方法可以贯穿于生词的预习,新授和复习的全过程,既能较快速地帮助学生学习新词汇,又有效地复习和整合旧知识,且能较长久的保持记忆,打破了学生词汇学习的困难,提高了学习速度和效率。

2.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中,学生和教师一起或者小组学生一起制作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分析,可以使复杂的内容变得清晰,从而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阅读的内容,也能够更加容易地记住所读材料,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背出文章内容。

3.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师帮助学生一起绘制思维导图,放手让他们根据作文题目,自己画出思维导图,理清思路,搜集写作素材,把一篇作文的框架通过思维导图立体地呈现出来。从而使写作条理清晰,也能围绕中心写出句子,有能力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力创想出更多的优美语句。

4.在单元与整体复习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和资源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形成系统学习和思维的习惯,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四、实施效果

1.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策略的形成。

2.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将言语信息图像化,有助于将大量的信息分解成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组块”,帮助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思考学习材料,并以图形的方式记录下其思维过程,从而既达到了记得牢、不易忘、易提取的效果。

3.有效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体验英语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而且通过图形的一次次构建,帮助学生分解学习难度,掌握英语学习方法,逐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习和思维习惯,这种个性和智力的和谐发展将更大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五、计划与反思

1.在教学中作更多的尝试与实践,逐步形成英语思维导图“课堂型”教学模式,如:“单词型”教学模式,“阅读型”教学模式,“写作型”教学模式等。

篇7:运用结构观点进行小学应用题教学

关键词:地理图册;地理教学;中图版

一、运用图册获得地理知识

通过“地球的内部圈层示意图”引入新课。图像引路,感知优先。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哪些,结构如何?学生观察示意图,就可获取地球内部圈层的知识,由外往里依次是地壳、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地核(外核、内核)。通过观察图,立体感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层次关系。

通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图”突出重点。通过图解,学生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名称及划分依据。学生带着问题读图: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哪几层?其界面是什么?其距地表深度大致多少千米?划分依据是什么?岩石圈、软流层、地壳、地幔、地核的具体位置如何分布?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层次关系,获取地理知识,突出教学重点。

通过“岩石圈结构示意图”突破易混点 。本节涉及了较多的地球圈层,在层之间形成的跨层结构容易和其它圈层相混淆,如岩石圈和地壳、软流层、地幔就易混淆。通过读图分析:地壳厚度分布有何规律?岩石圈等同于地壳吗?软流层分布在什么位置?通过示意图,了解地幔和软流层的位置,理解地壳、岩石圈和地幔的关系,突破教学易混淆点。

通过“生物圈的范围示意图”解决难点。可让学生运用图像分析地球表层特点。学生读图可知,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而地球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教师再利用图像讲授清楚,地球表层特点突出表现为:地球表层是一个开放、复杂、巨大的系统,它不仅与宇宙空间联系密切,还与地壳以下的地球内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各圈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地球表层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社会环境,都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地球表层是在不断变化的,从宏观到微观都如此。

通过“地球的圈层结构图”归纳总结。通过图像,让学生形成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感知,明确内外部圈层的结构和层次关系:地球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个圈层,其中前三者为地球的外部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外部圈层目前可以比较直观地进行观察和研究。后三者为地球的内部圈层,需借助地震波来研究。

二、运用图册提高分析能力

读图分析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能够根据图像叙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二是能够根据图像进行分析,得出规律性知识;三是能够把与图像中有联系的事物,经过分析加以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结论。如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容中运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分析归纳大气圈特点。由图像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可以将大气层分为哪三层?

学生: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提问:低层大气的组成?

学生:干洁空气(氮78%、氧21%、其它气体)、水汽和固体杂质。

提问:请观察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降低,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

提问:从温度变化、大气运动状况和天气现象三个方面归纳平流层的特点。

学生讨论归纳:平流层的特点是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大气稳定,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航空飞行。

提问:高层大气与人类有什么密切联系?

学生: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分析归纳大气圈特点:大气圈可垂直分为三层,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生物圈的范围示意图”分析归纳生物圈特点。学生读图可知,生物的分布涉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

运用“地球水体的构成”分析归纳水圈特点。学生由图可知,水圈包括海洋水、淡水(包括生物水、大气水、河水、沼泽水、土壤水、湖泊淡水、永冻土底冰)、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等,以此分析归纳出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通过图册中图像的运用,可培养学生图文转化能力,将读图得出的结论与课文的叙述进行比较,可使学生加深对各圈层特点的认识。

三、运用图册加深原理理解

教学中可依据地理图册绘图理解地理知识。首先要求学生描图、摹图等,树立“脑中图”。其次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简洁线条抓住图像的形状特征绘出所要掌握的地理要素,紧扣教学过程边画边析,在动中求学,形象生动,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理解,使头脑中的地图形象更准确。如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应标示“两面”、“ 三圈”以及岩石圈和软流层位置,绘制如图1。

篇8:运用结构观点进行小学应用题教学

关键词:物理概念;材料;教学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获得的感性材料和创设必要的物理环境对物理概念进行引入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的抽象概括,教师要讲清概念,应尽可能从具体事物或实验出发,使学生首先对物理现象有一个较清晰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抓住事物本质,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牛顿就是充分利用在当时已取得的关于运动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如伊壁鸠鲁等速原子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证明了惯性存在的可能性和笛卡儿对伽利略的物理平面直线运动推广到空间的直线运动等才把“惯性”作为物体的一个单一模式。教师在进行类似“惯性”概念的讲解时可根据历史概念建立的过程给予必要的历史补充。

二、逐步加深概念,形成概念体系

对概念的认识只能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加深扩大,不可能使学生一下子就理解得很透彻,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学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形成完整概念的阶段性,使每一堂课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实现其教学目的。例如,力的概念,在初中物理中只讲“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到高中才把力和运动状态的变化联系起来,指出“力是物体加速度的原因”,强调力的矢量性,指出了不同力的性质。由宏观的引力到微观里的核力,由物体的直接作用到通过场的间接相互作用逐步加深。再如,讲解静摩擦力这一概念时,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相对运动趋势”,讲了平衡后,分析了平衡状态下静摩擦力的特点,如此步步拓宽,层层深入。可见,物理概念的教学要依教材和学生认识规律逐步加深,只有分层次、抓阶段,才会不断深化概念,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巩固、完善。

三、善于把数学语言用于物理概念的描述中

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到了它能够真正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因为它为科学提供了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为科研提供了推理工具和抽象能力。特别是随着近代物理的发展,原来对物理概念的形象定义方法已不再适合,越来越多地被数学化的定义形式所代替。如统计物理中的“几率”概念,原子学中“宇称”的概念,就必须借助数学语言才能说明它们的真实物理意义。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用数学式定义概念的例子是很多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语言时,一定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物理意义的讲解上,而不能把定义当作数学的纯运算。如:比热的定义式是c=Q/mΔt,而若说成比热与物体吸收的热量成正,比与质量和温度变化成反比,则完全扭曲了比热的真正含义。

物理概念的发展本身就包含着自然观的变化,可以说自然观是和概念并肩成长起来的,只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概念和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要同步进行,把思想教育寓于教学活动中。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中学“以生为本-问题引导”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成果(课题号GSGB(2013)LZ011)

(作者单位 甘肃省酒泉市玉门油田第一中学)

篇9:运用结构观点进行小学应用题教学

两个数量相比较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分为两种类型,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运用投影仪进行这部分应用题的教学。

一、“求多几,求少几”的应用题教学

这是两个数相比较的应用题中的第一种类型,在我们看来很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只能直接说出“12比7多5,比14少2”,究竟是怎样求出来的,学生根本说不清楚。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会解题方法呢?我选用投影仪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准备阶段,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新课起始阶段出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投影片,有利于抓住学生新知识的连接点,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起“桥梁”。“同样多”“多几”是基本概念,是在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中产生的,学生对此认识模糊,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投影片。

在新授课复习时,先出示图形和左边的覆盖片,再出示右边的覆盖片,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理解了“同样多”“多几”,也能说出三角形比圆形多的是哪一部分。然后再把左边的覆盖片掀开让学生观察思考:三角形还有几个?怎样列示?剩下的三角形指的是什么?再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同样多”“多几”的认识,又蕴涵了解题思路,为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2.新授阶段,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应用题,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在例3教学中,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后,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思考:“白兔和黑兔谁多?谁少?白兔分成哪两部分?”学生回答后,再问:“这样求出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怎样列式?”学生在复习准备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便可回答出:从白兔总数中去掉跟黑兔同样多的,剩下的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算式12-7,再让学生讨论12和7各表示什么?减7是什么意思。这样,学生很快学会了解题方法,也知道了解题思路,根本不需要去记“大数减小数”,就能把题做出来。

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教学

这种类型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求多几”“求少几”以后出现的,也是关于两个数量比较的,但比第一种类型的应用题难掌握,难理解。难点在于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学生很难在脑子中建立这句话的形象。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呢?如果运用投影教学,这个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1.复习准备,实现知识过渡

由于这种类型的应用题是“求多几”“求少几”应用题的变化,所以在复习时,通过引导学生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我仍旧用上一次的投影片,不过演示的步骤不一样。先把投影片全部映出,提问:“三角形比圆形多几个?三角形分成了哪两部分?圆形与三角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后,我指着投影仪复述一遍。再让学生用学具摆一下,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同样多”“多的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2.新授投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能力

新授时,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出示例6中“红花比黄花多3朵”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图,分析题意,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便会说出:跟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加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就是红花的朵数,再让学生互相说。学生不仅学会了解题方法,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这两种类型的应用题都是与两个数量相比较有关,数量关系是一样的,而学生在分析题时,要把题中的数量关系在脑中形象化,再加以分析、解答,因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这种转变主要靠学生对形象的事物多观察、多分析,这就需要直观形象的视觉材料,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观察、分析。这样,不仅把解题思路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得更加清楚。掌握了解题思路,就不必教给学生应用题的名称,也不需要总结什么解题公式,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联系运算含义、确定解答方法上。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解题能力,又能使学生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文科毕业生求职简历表格下一篇:满纸桂花香10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