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学生概念作文

2024-04-17

三年级学生概念作文(通用18篇)

篇1:三年级学生概念作文

有这么一个人,我对她再熟悉不过了。

她,矮矮的个子,小小的脸,不长不短的的辫子像“1”一样垂在背上,最让她骄傲的是她的眼睛,黑黑的,小小的,笑起来像两个眉毛似的。

她的爱好很多:种植物、画画,很多很多。她特别喜欢玩,一玩起来就特别来劲,有一次,她妈妈叫她写作业可她磨磨叽叽的写啊写,她妈妈说:“你要是把写完了作业,我就让你去欧阳家玩。”“真的?”她说。“真的。”她妈妈说。说来也奇怪,原来要一个下午都写不完作业的她,现在55分钟就能做完。

你们猜这个贪玩的人是谁?嘻嘻!是我。

篇2:三年级学生概念作文

一大早,我忠实的“小保姆”发出“叮零零”“叮零零”指令,准时叫醒了我。因为是星期天,所以平常很早起床的妈妈没有起来。我为了不吵醒他们,便悄悄地走到了厨房间,打开了煤气灶,在锅里倒了少许油,等油浇热后,打入鸡蛋,直到鸡蛋煎得两面金黄色,最后倒上少许酱油,这样我的一个荷包蛋作品就大功告成了。我从食品柜里取出面包,用两片面包夹着一个荷包蛋,挤上些番茄酱,就这样一连做了三个早餐派。我把做好的早餐派装上盘子,摆上了桌子。然后故意去催妈妈起床。我走进父母的房门,大声说:“大懒虫起床了,太阳晒到屁股了!”我就这样把爸爸妈妈一个一个叫起来。妈妈起来后闻着香味,看到桌上的早餐大吃一惊,就问:“是哪个厨师把早餐准备好了呀?”我在一旁闭嘴偷笑。这时,我分明看到妈妈欣慰的笑容。我迫不及待让妈妈尝尝我的手艺,妈妈夸我做得早餐派真好吃,我不由得乐起来。

我们一家人吃完了早餐派,我觉得没有吃饭,我看看冰箱,里面有几个家庭牛排,我拿了一个,看着说明书,按说明书上的步骤同,在妈妈的悉心指导下,一步一步地做,我的牛排,做好后,我用刀叉把牛排分成三块,给妈妈一块,给爸爸一块,爸妈很感动。

篇3:三年级学生概念作文

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 是个体对自我能力的综合认识, 对自己多方面知觉的总和。现今, 国内外开展自我概念训练的研究大多以中学生或者大学生为主, 较少以幼儿和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而将体育与自我概念结合起来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迅猛发展的萌芽时期, 更是学生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 因此, 自我概念的发展在小学阶段有着特殊的意义。研究表明,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正处于从盲目夸大、模糊迷惑向清晰客观转化的关键时期, 即所谓的客观化时期。因此研究此阶段儿童的自我概念对于个性品质的培养、社会化的完善、自信心的增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研 究方法

2.1、被 试

随机选取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三年级的两个 班级和校 田径队为 实验对象 , 3班为低强 度运动组 (Low intensity training group, L组, n=36) , 4班为中等 强度训练 组 (Moderate intensity training group, M组 , n=35) , 校田径队为高强度训练组 (High intensity group, H组, n=20) 。

2.2、运动负荷的控制

采取日本体育科学中心研究的运动时间和运动负荷表来控制学生的运动负荷。

2.3、持续时间与内容

本实验持续时间为四周, 每周进行三次训练, 每次持续时间35分钟。低强度训练内容为投掷, 立定跳远和乒乓球。中等强度训练内容为跳绳、短跑和乒乓球。高强度内容有跑步、爬楼梯、跳跃。

2.4、量 表

选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 (简称PHC-SS) 作为本研究测验的问卷, 即儿童自我概念评价问卷。该量表含80个项目, 分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八个分量表。

2.5、数据统计

所有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统计, 用t检验和F检验进行分析处理, 所有数值均用V±S表示。

3、研 究结果

3.1、实验前学生自我概念各因素对比

由表二可以看出, 在实验前L组、M组和H组在自我概念的各个因素上均没有差异, 保证了实验条件的同质性。

3.2、实验前后学生自我概念的因素对比

(1) 低强度运动组在实验前后学生自我概念各因素对比。

由表二可以看出:经过四周的低强度训练, 学生在自我概念总分上有及其显著性差异 (P<0.001) 。尤其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等方面有了极其显著性变化 (P<0.001) , 在焦虑、合群上有显著性变化 (P<0.05) , 而在躯体外貌、幸福与满足感等方面虽有进步但没有显著变化。

(2) 中等强度运动组在实验前后学生自我概念各因素对比。

从表二可以看出:经过四周的中等强度运动, 学生在自我概念的各个因素均有极其显著性变化 (P<0.001) 。

(3) 高强度运动组在实验前后学生自我概念各因素对比。

从表二可以看出:经过四周的高强度训练后, 学生在自我概念的各个因素上均有极其显著性变化 (P<0.001) 。

3.3、实验后不同运动负荷对学生自我概念各因素影响对比

由表二可以看出:经过四周的训练后, 经F检验发现, L、M和H组之间均有着极其显著性变化 (P<0.001) 。Post Hoc Test检验后发现:在行为方面, L组变化最为明显, 且与M组和H组之间均有极其显著性变化 (P<0.001) , 但M组和H组之间变化不大 (P=0. 934) ;在智力与学校方面, H组进步最为明显, 但与M组之间相比差异不大 (P=0.451) , L组与M组和H组之间均有着极其显著性变化 (P<0.001) ;在躯体外貌方面、焦虑、幸福与满足等方面, H组变化最为明显, 与L和M组相比都有着极其显著性差异 (P<0.001) , L和M组相比也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P<0.001) ;在合群方面, L组与M组和H组相比均有极其显著性变化 (P<0.001) , 而M组和H组之间差异不明显 (P=0.276) 。

4、分 析与讨论

由表二可以看出, 不同运动负荷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但不同运动负荷对自我概念各方面的影响程度各异, 说明了体育活动对学生自我概念影响的重要性。

低强度运动因负荷较低, 多为一些技术动作的学习阶段, 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分析思考的成分占优, 在某些方面还需要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 相互学习等, 因此, 低强度运动可能对学生自我概念的行为、智力、合群等方面产生显著的影响, 而对躯体外貌方面影响不大。与其他两组相比, 在行为方面, L组进步最为明显, 可能是因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到各种规则的限制, 这样做了成绩会更好、更有利于发挥个体的潜能, 不这样做就会犯规、影响出手高度、出手速度等等, 其留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不大, 因此, 与其他两组相比, L组更有利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和道德规范的形成。

中等强度多为一些有氧和无氧运动的结合, 因此对身体形态的影响较大, 学生之间经过一些竞争、合作、学习, 对自己的综合认识更加清楚, 同时具备了释放一定压力的功能, 因此对躯体外貌、焦虑、合群等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中等强度大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自我展现, 自我比拼, 因此在幸福感和满足感等方面也有及其显著的影响。同时, 还能够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学习、锻炼空间, 学生能较好的起到强健体魄的作用, 并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能从其中体验到成功、进步和失败, 故学生对自我概念各方面的认识会更加清晰。

高强度运动对学生的身心影响极大, 不仅仅在技术动作的要求上, 而且在强度上都对身心产生强烈的刺激, 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认识、肌肉本体感觉的认识都非常深刻。学生通过组内的竞争, 看到自己身体素质的突飞猛进, 返回自然班级时体验到体育方面的优势, 因此, 在幸福和满足感等方面有着极其显著的变化。此外, 高强度训练能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 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要在高强度运动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身体形态的改变以及素质的突飞猛进, 所以在智力、幸福与满足感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与其他两组相比, 除了在行为方面不如L组外, 均体现出了很大的优势。

5、结 论与建议

5.1、结 论

(1) 低强度运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 , 但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其他方面影响不大;

(2) 中等强度运动训练可以使学生得到一定的自我发展空间 , 对学生的自我概念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 高强度运动训练不但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 并对学生的身心产生巨大的刺激, 而且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高的发展。

5.2、建 议

根据以上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 自我概念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因素 , 进行更长时期的追踪研究, 效果可能会更加明显;

(2) 不同运动强度对学生自我概念各方面的影响有所不同 ,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应合理安排生锻炼的运动强度;

(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 应多鼓励一些进步学生 , 尤其是一些后进生, 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 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重要成分, 而小学三年级正是形成和健全自我概念的关键时期, 学生正处于从模糊期转向清晰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过程, 学生往往对自我的认识不清楚, 往往体现出高估自我的现象, 也有一些学生出现低估现象, 尤其是一些后进生, 这些学生由于学习上和其他学生有差异, 体育成绩也有差异, 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逐渐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概念, 这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在体育课堂上如何清晰正确的引导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 要面向每一个让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缺点, 形成清晰正确的自我概念, 这将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

摘要: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正处于由模糊、迷惑向清晰、客观认识的一个关键时期。而体育学科的身心皆行性决定了其不仅在体能上而且在思想上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培养学生建立正确自我概念中也能起到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重要性。本研究从不同运动强度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出发认为: (1) 低强度训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 (2) 中等强度的运动有利于学生自我概念的培养; (3) 高强度运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概念的培养, 更有利于学生幸福和满足感的实现。

关键词:小学生,运动强度,自我概念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王耘, 姚计海等.师生关系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4) .

[2]钱建龙, 曾庆龙等.论少年的自我意识与体育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 1998, (4) .

[3]马锦华.小学生自我概念偏差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 2005 (2) .

[4]何先友.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自我概念与数学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 (1) .

[5]高小芳.浅谈体育教学中的赏识教育[J].甘肃教育, 2006, (5) .

[6]王燕.儿童期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唐山学院学报, 2008, (21) .

篇4:三年级学生概念作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 自主构建 数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81

数学概念是提高学生的数感,培养其几何直观能力,推动思维快速发展的基础与保障。数学概念的了解和熟悉,对学生建构良好的数学思维有着重要意义。

一、联系生活实际,形成概念表象

感知材料,创建表象,虽然只是初步了解事物的外部情况和特点,但是这样的感性认识,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基础。数学概念基于生活,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因此,数学概念教学的引入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

例如,“分数”的概念是在“平均分”上建立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同桌二人准备一袋学具,里面有4个正方形、2个长方形、1个圆、1支笔,让同桌二人分配学具,感知“平均”。这里的学具是学生学习分数的感性材料,因为学生分学具的过程刚好是现实生活中分东西的三种典型,4个正方形、2个长方形都可以平均分,1支笔不能分,所以只能共用,当分到1个圆时,学生发现不能用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分数的必要性产生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就产生了,然后引导学生认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

二、强化动手操作,理解概念本质

动手操作学习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虽然数学概念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但通过动手操作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内涵,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例如,

以上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对分数的本质内涵进行理解。这样的操作活动富有开放性,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且使学生牢固掌握了分数的读法、写法和表示的意义等知识。

三、借助变式教学,把握概念外延

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而缺乏了对概念外延的拓展,从而导致了学生的概念理解游离了概念本质。借助变式教学让学生掌握定义的外延,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摒弃让学生背诵百分数定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下面的分数进行分类。

使用变式题对百分数和分数进行区分,让学生对分数和百分数的知识完成从点到线的转变。

总之,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自主化构建。

篇5:三年级学生概念作文

今天早晨,我让爸爸教我炒土豆丝,爸爸愉快的答应了。

爸爸让我先拿来两三个土豆放在菜盆里洗,我三下两下就把这几个土豆洗干净了。然后爸爸又教我怎 样切土豆丝,我先把这几个土豆放在切菜板上,然后我把土豆切成了丝,我让爸爸看我切的土豆丝,爸爸见了直点头,接着,再切了一些葱花和生姜沫. 然后爸爸又让我炒土豆丝,我心想咋样炒呢?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似的,就说你先给炒菜锅里倒点油烧热以后,把葱花和生姜倒进锅里,然后把切好的土豆放到锅里炒最后放点调料就好了。于是我就按照爸爸刚才给我讲的,土豆丝炒好了。等我把炒好的土豆丝放在桌子上时,正好妈妈回来了,看见我炒的土豆丝高兴极了还好好表扬了我呢。我心里和吃了蜜似的一样甜。

啊!今天我真高兴。

篇6:四年级学生概念作文

茅师举起手,表示让我们开始冲了!五圈!快跑啊!四(6)班的骄子们!我们不管前面有一切障碍,都要向前冲,不怕任何敌人!

我第一圈的时候开始暴发自己全身的力气,冲了第二。陈侃紧跟着我,我转过头去问陈侃:“姓陈的`,力气还有吗?我快不行了!”他一下子追了上来,我又赶了上去。等跑完差不多两圈的时候,实在没有力气了,一走路,紧跟着我的几个人都超了上来,现在已经是十几名了,没办法,只好慢跑了。到最后一圈我开始发疯了,超过了许多人。最后时间是6分18秒。

篇7:四年级学生概念作文

那个晚上,八点多了,我正准备睡觉,忽然发现床上放着许多衣服,全都晒干了,可是没有折起来。我心想:妈妈没有空,不如我帮妈妈折吧,她一定会很高兴的。

想到这里,我便坐在床边,开始折了起来。不一会儿,衣服就被我折完了。接着,我又把衣服放进柜子里。正要离开的时候,发现衣服们正围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呢!我躲在拉开的柜门后面仔细地听着。

只见我穿的小衣服说:“小主人总是吃零食,常常弄在我的脸上,把我那漂亮的脸蛋都搞脏了。”

这时,妈妈爱穿的粉红衣裳抢着说:“主人上课擦黑板的时候,粉笔灰老是掉进我嘴巴,害得我差一点都喘不过气来了。”

紧接着,爸爸经常穿的那件外套说:“大主人洗手的时候,身子靠着墙,墙上有水,水总是跑进我的眼睛,真难受啊!”

它们你一句,我一句,埋怨了半天。原来是这么回事呀,我恍然大悟。不久,我又把听到的全都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听了小声地说:“还真是这么回事呀!今后,我们可要注意了。”

篇8: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写作文

一、留心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

观察是作文获取感性认识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平时,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触发学生有意注意的兴趣,把听到的、看到的、感悟到的及时写下来。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方法,逐步令其对周围事物保持一种敏锐的观察力。一旦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非但不会害怕作文,而且会经常产生写作的冲动。

二、由模仿到创造,为创造性习作打基础

作文能力发展的规律是:先积累后表达,由模仿到创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仿写,重在形成,内容可以变换。可以是仿语言、仿文体、仿片段、仿篇章,也可以是仿立意、仿章法、仿表现手法等。长期地、反复地、灵活多样地进行模仿,才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为创造性地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品读优秀范文,给学生以真实的启发

对于来自他人的作品,教师要认真地进行筛选。只有具有典型意义和迁移价值的,才能作为学生习作的范文。在赏析时,学生可先多读几遍有关文字,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训练重点有针对性地赏析。

四、教给修改方法,培养自改作文的习惯

在作文起步阶段,就必须养成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我一方面向他们介绍古人名家锤字炼句的故事,进述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道理,提高他们认真修改草稿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学生有了修改作文的兴趣,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自然也就养成了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大有好处。

五、重视讲评艺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有了兴趣,就会乐在其中。对于写作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坚持正面引导,鼓励为主,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学习写作。这样,教师虽然辛苦,却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受到教师热情洋溢的称赞,就会对写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作文教学的每一过程,教师都要讲究教学艺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写作才能,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从而稳扎稳打地把好作文起步关。

摘要:在作文教学的每一过程,教师都要讲究教学艺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写作才能,从而稳扎稳打地把好作文起步关。

篇9:三年级学生如何写作文

关键词:三年级;写作文;审题

学生升入三年级后,习作题已从简单的看图写话,提高到要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主习作。难度加大了,好多学生不知该如何下手。有的老师让学生背一些常考到的文章,我认为不是很好。让小学生写作文,其实是想通过作文,让孩子学会沟通,学会交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健康正向的心灵与品格,杜绝悲剧发生,健康快乐成长,拥有美好人生。作文能力涵盖了观察、逻辑、理解、想象、创造等综合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各科成绩。三年级更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启蒙教育尤为重要。

一、要教会学生如何审题

写作文审题是关键,常听学生说:哎!我给写跑题了。我认为要分三步走:(1)读要求先确定作文类型。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分为:

①以写人为主;②以叙事为主;③以写景为主;④以状物为主;(2)进一步明确对写作对象的要求,比如,写事的是哪几件事,高兴的还是快乐的等。(3)对格式及字数的限制。

二、确立作文题目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别具一格的题目能令人眼睛一亮,一开始就给人以清新之感,让人有很想要看下去的强烈欲望。可以从课文的题目中来、从古典诗词名句中来、从歌曲中来、从影视节目中、从报刊杂志中来等。

三、写好开头和结尾

三年级作文是最基础的,我经常让学生使用开篇点题法。开头第一段就点文章的题目。如,《我的課余生活》的开头:“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有踢毽子、跳皮筋、捉迷藏、网上冲浪……但我最喜欢的是网上冲浪。”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白杨礼赞》的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另外,有的学生写作文时常说没有什么可写的,也不只如何下手,一看到作文脑子就一片空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材料是写作的第一步。因此,平时我让学生多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课文的精彩语句也要多背诵,把里面的好词好句记住,这样读的多了,知道的多了,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多给学生一些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多实践。

三年级是学生学写作文的起始阶段,教师要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使学生愿写、乐写,进而提高作文水平。

(作者单位 河北省冀州市周村学区)

篇10:数学三年级上册概念题

填空

1.1厘米=()毫米 1分米=()厘米 1米=()分米 1米=()厘米

2.课桌的宽是4()5();粉笔的长是6();文具盒的宽是6();黑板的宽是1(),长是3()。

3.杯子的高约1();跳绳的长约2();尺子的厚约1();我的身高是120()。

4.今年七月份萧山区的降水量是238()。

5.1千米()=()米3千米=()米5000米=()千米

5.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约6200();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

6.1吨=()千克 3吨=()千克 6000千克=()吨

7.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

8.在验算加法时,我们一般用()—()=()来验算。在验算减法时,我们可以用()+()=()或()—()=()来验算。

9.四边形有()的边,有()个角。

10.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是()。

11.平行四边形用手一拉,会(),这就说明平行四边形具有()性,()就是运用了平行四边形这个特性。

1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

13.()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14.()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玩具,后来传到国外,叫做“()”。

15.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

16.在计算除法时,要注意()一定要比()小。

17.被除数=()×()+()

18.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还更小的单位——()。1分=()。

19.1小时=()分3时=()分 4分=()秒

20.小学生大约每天睡9();小红系红领巾大约要20();电饭煲做饭大约要25();你刷牙大约要5()。

21.12×3=36,其中12和3都是(),36是(),所以()×()=()。22.0和()相乘都得()。

23.把一块月饼()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这样的3份是(),其中3叫做(),4叫做()。

2324.+=(),表示()个()加上()个()是()个(),就是()。99

523模仿这样把-=写出来 666

25.填写“一定、不可能、可能”

地球每天都在转动。()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三天后下雨。()太阳从西边升起。()

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花是香的。()月亮绕着地球转。()

篇11:三年级学生概念作文

一、计量单位以及进率应用

1.计量物体的长短时用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 )、( )、( )、( )。

1千米=( )米=( )公里

( )米=10分米=( )厘米=( )毫米 (相邻两个长度

( )分米=10厘米=( )毫米 单位间的进率

( )厘米=10毫米 是10。)

2.计量物体有多重时用重量单位,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 )、( )、( )。

( )克=1千克 1000千克=( )吨

生活中一般说一颗鸡蛋、一个苹果、一粒图钉等用( )做单位。

一般说一袋洗衣粉、一个人的体重等用( )做单位。

一般说一辆车的载重、一只大象的体重用( )做单位。

3.计量时间的用时间单位,我们已经学过的有( )、( )、( )。

a.钟面上有12个数字,( )个大格,每大格又分成( )小格,钟面一圈就是( )小格。

b.钟面上有( )根针。最长最细的,跑的最快的是( )。他走一小格是( )秒,走一大格是( )秒,走一圈就是( )秒。最粗最短的,跑的最慢的是( )。它走一小格是( )分钟,走一大格是( )小时,走一圈是( )小时。中间那根针叫( )。它走一小格是( )分钟,走一大格是( )分钟,走一圈是( )分钟。

1天=( )小时 (也就是说时针要走( )圈。)

1时=( )分钟 (也就是说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要走( )圈。)

1分钟=( )秒 (也就是说分针走一小格秒针要走( )圈。)

c.在时间问题里还要注意单位的正确应用。

我们要注意区分时间和时刻。时间表示经过的一段空间,所以通常用( )、( )、( )作单位;而时刻通常表示一个开始或者结束的一个点,所以通常用( )、( )、( )单位。比如走了1小时25分钟17秒钟,这是记录经过的时间,而1时25分17秒则表示一个时刻,代表从这个点出发,或者结束。用我们学过的线段可以表示为:

开始时刻 结束时刻

(几时几分) (几时几分)

开始的时刻+( )的时间=结束的时刻

( )的时刻-经过的时间=开始的时刻

结束的时刻-( )的时刻=经过的时间

4、单位转化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大单位转换成小单位是( )进率。

小单位转换成大单位是( )进率。

二、关于图形的认识和计算。

1、

图形

特性

四边形

4条( )的边

 

容易变形

梯形

有( )对边平行

 

容易变形

平行四边形

( )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 )相等

容易变形

长方形

( )分别平行且相等

4个角都是( )

容易变形

正方形

四条边都( )

( )个角都是直角

容易变形

2、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边形的周长=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长方形的周长=2×长+2×宽

正方形的周长=( )×4

=( )×2

长=长方形周长÷2-宽

正方形边长=周长÷4

宽=长方形周长÷2-长

3、已知周长要求设计边长:周长÷2=( )+( )

例如:周长是12厘米的图形可以怎么设计?

周长÷2=长 + 宽

12 ÷2= 6

6=1 + 5

6=2 + 4

6=3 + 3

4、给你12个小正方形怎么摆出长方形?

想:12 = ( )× ( )

12 = ( ) × 6

12 = 3 × 4

5.如何在一个长方形中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通常以长方形的( )为正方形的边长。

三、关于计算

1、有余数的除法。

a. 被除数÷( )=商……( ) 如:21÷4=5……1

(余数要比除数小;反之除数要比余数大。)

被除数=( )×( )+余数 如:21=4×5+1

b.包装问题。注意是取少不取多。

如:一束鲜花需要6枝玫瑰、8枝满天

星、7枝百合,那这些花最多可以扎成

几束?

玫瑰

33枝

满天星

26枝

百合

44枝

33÷6=5(束)……3(枝)

26÷8=3(束)……2(枝)

44÷7=6(束)……2(枝)

3(束)<5(束)<6(束)

答:这些花最多可以扎成3束。

c.坐船、坐车问题。注意是使用进一法。

如:一条船最多坐5人,那么37个人租几条船合适?

篇12:三年级学生作文

这时,黄槐花睁大眼睛,看着她旁边的枫树神气的说:“喂,枫树你看你多难看呀,又不开花又不结果,树叶又不绿又不黄,又不红,颜色怪怪的。你看我,花儿开得多美,我的叶,绿得发亮,你比得上我吗?”

枫树听了黄槐树的`话心平气和地说:“黄槐树姐姐,你现在的的确确比我美,可是任何东西都会发生变化……”黄槐树马上打断了枫树的妹妹的话说:“我让你记住,我永远都是那么美,那么漂亮。”

篇13:如何引导三年级的学生写好作文

一、触动心弦、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具有强大的动力。所以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 首先要让学生对写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每一单元的作文教学, 我都能通过讲故事、猜谜语、实物、表演以及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2. 赞赏、鼓励激发兴趣。

对于学生一开始写的作文, 老师批改时尽量多留少删、多留少改、多表扬少批评, 同时就像拿着放大镜似的寻找学生的文章中的精彩处, 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 并大加赞赏, 然后再用鼓励的话语指出他在写作中需要努力的地方。这样, 学生不仅乐于接受, 而且自信心会大大增加, 越写越想写。

3. 结合刊物激发兴趣。

无数事实表明, 成功是培养自信、激发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学校有个校报叫《芳草地》, 我鼓励学生积极投稿, 学生们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刊登在上面, 一个个欢呼雀跃。同时, 我还把学生中更优秀的习作向省、市级刊物推荐。如王一朔的作文《捐一份爱心》在《新沂校园文学》上发表了, 他开心极了, 写作兴趣剧增。别的孩子看到了羡慕不已, 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自觉主动地拿起笔来, 写作兴趣大增, 写作热情高涨。

二、融入生活, 练习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想要写好作文, 必须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因此, 我经常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工厂参观, 到敬老院为老人做好事, 并和家长沟通, 让他们有时间有机会就带领孩子去旅游, 陪孩子做些小制作、小实验、游戏, 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增长知识, 受到教育, 得到启发, 再让他们自主地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写他们自己能写、愿写、爱写的作文。

三、积累语言, 读写结合

1. 在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 练习写作。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我们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布局精巧, 值得学生好好阅读、品味、模仿。在阅读教学中, 我既让学生把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好篇摘抄在一个专用本子上 (这个本子我叫它《采蜜本》) , 并让他们经常拿出来读读, 背下来。又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的传授。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 文中对于珍珠鸟的外形是这样描写的:红嘴红脚, 灰蓝色的毛, 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 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我引导学生讨论作者冯骥才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珍珠鸟的外形的?学生讨论后得知是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写的。课后, 我随即安排学生也用这种方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这样, 给学生提供了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 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 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

2. 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练习写作。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 多读才能写得出。《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因此, 我大力倡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规定每天读书时间不低于1小时, 即中午半小时, 晚上半小时。读的书目有《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中国成语故事》等, 并随时把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其他文章、书籍或所学课文作者的其他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同时, 我还鼓励他们随时把阅读中的好词好句好段也摘抄在《采蜜本》上, 并适当地写上自己的读书心得。这样, 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 培养了语感, 还锻炼了思维, 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坚持不懈, 勤于动笔

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鲁迅说过:“文章应该怎么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文章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可见, 除了多读书还必须多练习写作, 作文能力最终是习得的。孩子们也只有在写作实践中才能慢慢提高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因此, 我规定学生每天都要写日记。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什么都可以写, 字数不限, 能坚持下来的就给予表扬。对于学生写得特别好的日记, 在班上读给其他学生听, 并让学生评价。还定期把学生好的日记整理成册, 在学生中传阅, 大大激发了学生写日记的热情。

总之, 在学生三年级时, 只要教师能够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并让他们多观察、融入生活, 多积累语言, 让他们“多”管齐下地练习写, 他们定能厚积薄发, 写作能力定会慢慢提高, 再也不会害怕写作文。

摘要:三年级孩子开始学习命题作文, 内容主要是写好一段话, 进行连句成段的作文训练。所以, 三年级是过渡年级, 是孩子小学学习的转折期。三年级孩子写好作文, 对他们将来作文水平的提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14:如何指导三年级学生作文

关键词:指导;创设情境;点拨和鼓励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48-1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要写简单的作文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何况作文是一项最有创新性的语言思维表达活动。《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作文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虽然小学生在一二年级就已经接触了说话、写话的训练,但那些训练都是比较简单、零碎、不成系统的。把话写完整,写具体,是三年级小学生作文入门的一项能力。面对新事物,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既要授之以渔,更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不能掌握恰当的方法,他们有可能从此不知该如何作文,甚至害怕作文,更不要说提高作文水平了。根据三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遵循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的原则,进行如下指导:

一、引导学生从熟悉事物入手

只要留心,身边事事皆可作文。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写作文,开始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熟悉的人或事,如:布置学生们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母亲。作文课时,就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观察到的情景,教师可以运用提问的形式引导他们把话说完整。如教师可以问:“你的妈妈长什么样?她在干什么?怎么干的?”还可以再具体些,如:“妈妈的眉毛长什么样?眼睛、鼻子、嘴巴长什么样?”等等,因为这是学生们通过自己观察而发现和感受到的,所以,他们就有话可说,而且说出的都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慢慢引导,学生们不会再觉得写作文是什么难事,也不会再认为写作文就是编故事,教师们也不再为小学生的作文入门而发愁了,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教师要学会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

二、创设情境,强化说话、写话训练

1.扩充练习,培养能力

通顺、简明、连贯是对文章语言的基本要求,如要文章更美,还应对语言有更高的要求:即准确、生动、具体。莫泊桑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一个词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三年级的小学生初学作文时,往往写出的都是简单的词句,文章读起来干涩,不生动。教师急于求成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如扩词,扩句的训练,时间长了,同学们就会掌握如何将句子说具体了。例如:“花”,可以引导学生们如此扩词、扩句,“鲜花”→“一朵鲜花”→“一朵美丽的鲜花”……长此慢慢引导下去,学生们的语言能力一定会有很大长进的。

2.巧用成语,生动语言

有人说,如果你的文章不能像太阳那样熠熠生辉,就让它像月亮一样光彩照人;如果不能拥有月亮的光彩,就让它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如果不能像星星一样闪光,那么,至少要留住几只萤火虫,把文章点亮。我想,成语就是“萤火虫”,用好了这只“萤火虫”,相信它一定会为你的作文增添绚丽的色彩。

我们语文教科书的单元练习中一般都有读背成语的内容,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积累了许多的成语,新课标要求学生们要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使用这些成语,如:学生写雪,就可以用上“鹅毛大雪”、“翩翩飞舞”、“银装素裹”等成语,在文章适当处使用成语,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这样的语句就比不用成语时生动得多了,令读者回味无穷。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在无形中就变得生动了。当然,不该用成语的地方就不要用,以免造成画蛇添足的后果。

3.修辞运用,丰富内容

在三年级学生写作指导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们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恰到好处地使用修辞,能够让学生的语句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趣,通过鲜明的形象和富有张力的表达唤起读者无尽的联想和想象,也能更传神、凝练地表情达意,增添文章的风采,让作文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4.课文依托,掌握结构

对刚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应该是写作的最好的范例了,每一篇课文都有其完整的行文结构与写作脉络,而且更能给人以典雅优美的感觉。所以,教师在学习课文时就要渗透写作教学,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如何选择题材,如何安排结构。

三、及时点拨和鼓励

作文本是极具个性化的东西,学生写出的有可能并不是最好的作文,但只要是他们真心的感受,教师都不要随意加以否定,而应尽量给予肯定。教师更不要教学生从小讲套话,这种扼杀个性的劣举我们不能做,我们要让每一位学生写出自己的风格,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这就要求教师看到每一位“小作家”的可挖掘之处,及时、正确的给予点拨。三年级小学生刚接触作文,所以教师要用鼓励的方式让他们对写作文充满信心,让他们不再畏惧作文,甚至要让他们喜欢上作文。

篇15:三年级学生想象作文

一个周日,我去我的朋友家做客,和他谈起了动物、植物,谈得正欢呢,突然我想起了一件事,我便和他告了别,回自己家去了。

到了家以后,我看见了令人吃惊的一幕,昨天还是小树苗的树,今天就长高了一万多倍,高耸入云。我便爬了上去,爬了一天、两天、三天、四天,终于在第五天,我爬到了树的顶上。我气喘吁吁地放下一根长绳,然后顺着绳子滑了下去,滑下去也足足用了两天半的时间。

回到地面以后,我去拿了许多木板、钉子和一把榔头,然后又爬上了这棵巨大的树。到顶后,我便在上面建了两个树屋,第一个里面可以住6个人,第二个在下面一点儿,里面是看风景的。我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的朋友们,请他们来树屋上玩,因为我的朋友有20多个,所以我又建了六个屋子。我的朋友们来后都玩得很开心。

篇16:三年级学生小作文

从前,有一个孩子喜欢在大树下玩耍。他每天都来,但是有一天,孩子哭丧着脸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我没有。”树说:“你把我的水果摘下来卖了,就有玩具了。”将来,孩子们只会在秋天来到这棵大树上。几年后,孩子成长为一个青年。他对树说:“别人都有房子,我没有。”树说:“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盖一座房子。”几年后,年轻人变成了中年人。他对树说:“其他人都渡过了海洋。作为一个中年人,我也应该去别处看看。”大树说:“你可以把树干砍下来,做成独木舟。”中年人把独木舟推到海里。渐渐地,中年人长出了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说:“我已经是个没用的树桩了,你不理我。”他说:“不,现在我只想陪你在阳光下。”树桩很开心。

这个人一生都在向一棵大树索取什么,树想要的回报就是他的陪伴。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大树无私,为孩子付出一切。

篇17:三年级学生小作文

老师说:绝技需要努力练习。妈妈说: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今天我想说:行动可以把“成功”变成“馅饼”!

今天是万州区第五届亚洲音乐大赛暨第七届“亚韵杯”器乐大赛的获奖日。当主持人激动地宣布古筝团一等奖得主时,我缓缓走上主席台。突然,掌声和欢呼声响起。那一刻,我觉得好开心,好激动。

回顾学习筝的岁月,演奏筝已经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也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赛前,妈妈告诉我:在舞台上,我要有阳光般的笑容,海洋般的心,夏天般的热情,冬天般的平静。赛后,父亲安慰我:不管未来会怎样,只有人还在路上。严厉宽容的母亲,乐观自信的父亲,从小就教会我做一个勇敢、博学、深情、正直、有趣的人。我从学习郑一路走来,尽管艰辛,但我无怨无悔!

篇18:三年级学生概念作文

平行线概念及相关的推理性质是中学几何课程的基础.在分析教学设计时, 我们通常要考虑两件事, 一是教什么, 二是如何教.教什么牵涉到数学知识本身结构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而如何教是指教学设计、组织和呈现方式, 以及学生可能的认知方式.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表明, 学习是在学习者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而自主建构的过程, 因此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是教学的起点.本文拟在学习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之前, 探讨七年级学生原有平行线概念的认知结构, 为今后科学有效的设计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 相关理论

2.1 概念意象与概念定义

D.Tall & Vinner认为抽象概念的认知结构, 主要由两种元素组成, 即概念意象 (conceptimages) 与概念定义 (conceptdefinition) [1];郑毓信先生总结:所谓的“概念意象”即是指与所说的概念直接相联系的“整体性”认知结构, 包括相应的心智图像.其所谓图像指的是任何可能的表征, 甚至是符号或其他表示法[2].数学概念都有一个形式且严密的定义, 称为概念定义 (conceptdefinition) , 这些定义会在课程知识系统中介绍.学生在判断给定的对象是否为这个概念的例子时, 并不一定会用到该定义, 在大多数情况下依赖于概念意象, 也就是学生头脑中和概念名称相联系的思维图象以及描述它们所有特征的性质.[3]Vinner和Rina Hershkowitz (1983) 发现学习者的概念心像通常会包含概念原型 (prototypes) .学生通常会以他在心智中最为活化的认知结构作为基本范例描述概念, 就是一种对此概念所产生的原型现象.初学者通常以概念原型来解决问题, 原型作为描述概念时所使用的是特例, 虽可将抽象之概念定义具体表现出来, 但却不是此概念定义的唯一情形, 往往会影响概念的学习.

2.2 范·希尔的几何思维发展

荷兰学者范希尔 (van Hiele) 夫妇在格式塔心理学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础上, 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学生的几何思维存在5个水平:

水平1 视觉层次 (visual) .能够从整体外观形状认识几何图形, 但并不关心各种图形的特征性质, 也未能清楚的确定各种图形的性质.

水平2 分析 (Analysis) 或描述 (deseriptive) 层次.学生已能确定图形的特征性质, 能对单个图形的性质作分析并确定其特征, 但还不能认清图形间的关系和性质.

水平3 非形式演绎 (informal deduetion) 层次.能把握图形间的关系、性质和分类, 并能区分概念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但处于这一水平的学生尚不能理解逻辑推理是建立几何真理的方法, 也不能组织起一系列命题来证明观察到的命题.

水平4 形式逻辑推理 (formal deduetion层次) .学生已能对公理化系统中的公理、定义、定理作出明确的区分, 并能够通过形式逻辑推理对某个命题进行证明, 但对严格推理的必要性没有认识.

水平5 严密 (rigor) 层次.学生能够进行严密性推理, 推理的产物则是几何公理系统的建立、详尽阐述和比较, 可以理解演绎系统的兼容性、独立性和完备性.

范·希尔夫妇的这一理论实际上为几何学习材料的安排指明了起点和目标, 他们认为年龄或生物成熟程度并非是决定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恰恰相反, 后者主要取决于教学, 也就是说, “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4]

3 平行线课程结构

为了有效的设计平行线单元的教学, 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平行线学习历程.本文以新课标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为例, 从范·希尔 (van Hiele) 的几何思维理论分析教材中与平行有关内容, 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简单性质, 认识层次主要集中在水平1和水平2.进入中学之后, 学生要在此基础上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别, 认识层次也将提高到水平3.

4 平行线认知结构研究

平行线的认知结构分成知识结构以及推理认知这两部份, 本文也试图从这两方面深入了解学生已有平行线认知结构.

4.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针对芜湖二中 (普通中学) 7年级93位学生来施测, 其中男生46人, 女生47人, 年龄在13至14周岁, 时间为7年级下学期, 测试时学生尚未学到的平行线概念.

4.2 材料

根据课程结构自编测试题, 第1, 2, 3题考查学生平行线的概念认知, 第4题考查学生平行线的推理水平.

4.3 平行线概念结构研究结果分析

问题1 在你想到“平行”时, 你的脑中会浮现出什幺东西? (请尽可能地写出或画出你现在脑中浮现出来的所有东西)

本题考查学生平行线概念意象, 学生在回答时用文字或图形描绘出心智图像.其是列举的生活实物包含铁轨、尺、门窗, 桌面, 黑板和双杠等, 都具有两条线不相交的外观;几何图形则是画出平行线、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上下边、等等.

问题2 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你会称它为平行线?

本题学生是否了解平行线定义.各类比例与人数见表2.

从概念定义的回答结果来看, 受概念意象的影响有4.3%的学生认为不相交且长度相等的两条线才是平行线, 9.7%学生甚至认为平行线必须要长度相等.由于学生首先观察日常生活中物体, 积累直观经验形成的概念意象, 概念定义是在后面才赋予的, 概念意象调查中发现, 学生脑海中的平行与铁轨、门窗,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相关, 这些物体通常是水平线或铅直的, 对称且长度相等, 因此有的学生由此建构出错误的平行线概念.

问题3 判断表3中6幅图中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并简要说明原因.

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本题根据典型平行线加以变化, 变化类别为长度变化、方向变化、位置变化.学生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类型统计出结果如下:

1) 在试卷中有77.4%的学生使用过“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就是平行线”;

2) 在试卷中有38.7%的学生使用过“两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的为平行线”;

3) 在试卷中有17.2%学生使用过“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线”;

4) 在试卷中有8.6%使用过直尺平移, 认为“两条线倾斜程度一样就是平行线”;

5) 在试卷中6.4%的学生直接通过观察得两直线平行.

从平行判别来看, 大部份学生都可以利用一些对于平行线的概念定义去做平行线的判别, 但是也有一部份的因为概念原型而造成判别的错误.有以下几点:

1) 受平行线是平行或铅直的原型的影响, 5.3%的学生认为斜的一组非平行线;

2) 受平行线的局部图形所影响, 23.7%的学生认为为长度不相等不是平行线;

3) 10.8%学生认为平行线是对称.

概念原型是反映概念属性的“典型代表”, 具有“标准性”.在初学阶段, 学习者往往是借助于对原型的观察、分析、获得概念的本质特征的, 在运用概念时往往以原型来替代概念.此时, 他们不仅用概念的相关特征, 也运用原型的无关特征, 如上述方法⑦;有时甚至只用无关特征判定, 如上述方法⑥.

4.4 平行线的推理能力探究

问题4 在图1中, AB//CD, △ABC和△ABD的面积是否相同, 为什么? (请详细说明你的理由)

4.4.1 学生推理层次编码

依据学生的van Hiele几何思维层次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学生的证明类型去做编码, 见表5.

4.4.2 结果分析

以上5种证明方法恰好包含了从实验推理验证到形式推理证明, 所以可以将每一位学生的证明方式归类到这5种证明类型的其中一种, 将学生证明表现以编码来归类并分析, 结果见表6所示.

1) 直观推理:

这部份学生并不了解平行线的性质, 通过直接观察看到三角形本身去找解题的策略.认为面积相同的学生, 原因是两个小△AOC和△BOD形状大小相同 (它们的边或角大小相同) , 再加上中间共有△AOB, 所以面积相同;而认为面积不相同, 有些是看到了2个三角形是边或角不一样大, 或是对边不平行等原因.

2) 不适当推理:

这部份对于学生在解面积问题时, 除了用直觉思考之外, 也运用之前所学过的几何性质去尝试推理, 但并不能清晰分辩图形与性质间的关联, 从而对于推理就会造成影响.譬如有些学生认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被对角线所截会分成两个面积相同的三角形, 所以就类比推得任意四边形也是如此, 即△ABC和△ABD面积是四边形ABCD的一半, 所以两三角形面积相同.

3) 描述型推理:

这部分学生知道图形的性质, 并能利用图形的性质做简单的逻辑思考.在面积问题中, 学生联想到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从而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 再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口语描述2个三角形同底等高, 所以面积相等.

4) 不完备的推理:

能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图中作出三角形的高, 由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 得两三角形的高相等:用符号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 说明两三角形的底相同, 从而两三角形面积相同, 但在证明过程中几何语言表述不准确.

5) 正确的推理:

能用准确性的几何语言表述上述推理过程.

5 结论与建议

国外在几何研究上, 不少学者利用van Hiele几何层次探讨学生 的几何学习情况.国内利用van Hiele几何层次探讨学生的几何学习情况尚不多见.以下根据本研究结果及发现, 提出一些建议, 以作为教学上及后续研究之参考.

5.1 平行线概念意象与定义

实验发现, 在平行线的判别时, 学生是利用概念意象进行思考的, 而很少运用概念定义.他们概念意象中有大部分内容都是由概念“原型”组成.原型容易形成定势、僵化的认识, 而忽视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 在今后的平行线教学时应注意加强各种变式训练, 所谓变式, 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5], 教师可尝试提供更多不同状态的两线关系, 有助于学生掌握平行的本质属性, 真正形成概念.

5.2 平行线推理水平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约有48.4%的学生的仅达到水平1;28%的学生处于水平2;而达到水平3非形式逻辑演绎层次的只有21.6%.说明大多数学生还不能适应用逻辑规则说理形式, 因此在平行线的教学中发展学生推理能力时应多参考学生水准, 不能操之过急.可以先用口语说理的方式展示推理过程, 再让学生填写推理依据经历推理过程, 然后通过局部推理 (将推理证明的内容挖空, 让学生填写) 促进学生实行逻辑推理, 最后让学生独立进行简单推理, 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推理结构.

参考文献

[1]D.Tall&Vinner (1981) , Concept Image andConcept Definition on Mathematics With Pait-icular Reference to Limits and Continuty.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2, 1981.

[2]郑毓信.数学教育的现代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3]唐瑞芬, 等译.ICMI丛书:国际展望:数学教育评价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1996.

[4]唐恒钧, 张维忠.中美初中几何教材“相似”内容的比较[J].数学教育学报, 2005, (12) .

上一篇:三股歪风自查报告下一篇:负荷预测的发展现状